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悲惨的大学生活范文

悲惨的大学生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悲惨的大学生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悲惨的大学生活

第1篇:悲惨的大学生活范文

一、大学生群体的消极社会情绪表现

(一)自我角色认识嬗变,产生焦虑和迷茫情绪

借鉴阿兰? 德波顿的研究,身份焦虑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在社会中地位的担忧。大学生的身份焦虑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价值的担忧。随着中国教育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不再是准社会精英。大学生身份所附加的荣耀感与自豪感逐渐减少,更多的是对踏入社会的恐惧和迷茫。

这种身份焦虑情绪的具体表现为:第一,高校中考试作弊、评优贿选等问题突出。部分大学生过于看重作为“佼佼者”的身份和荣誉,企图通过作弊、贿选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得积极的身份体验。第二,大学校园攻击性或自毁性的越轨行为频现。必要的对自我形象和重要性的担忧亦即适当的身份焦虑是大学生学习和奋斗的动力。然而,过度在意外在世界对自己的看法,将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失败的过度敏感以及对他人成功的过分嫉妒。如果大学生的这种社会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宣泄,可能导致伤害同学、自我虐待甚至自杀等越轨行为。第三,大学生成为?丝文化的代表性群体。网络上盛行的?丝文化成为大学生对某些现状不满和对自身身份焦虑的一种表达。这种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郁闷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口头禅,迷茫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常态,自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时尚。本应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却自认是悲惨的一代,感叹“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

(二)对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的认同感减弱,产生质疑和抱怨情绪

一方面,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存在收费过高、盲目扩招以及机会不平等等种种不合理现象,亵渎了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的神圣地位;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可能存在缺少办学特色或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再加上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缺少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危机和认同危机加剧。从对部分教职员工有意见发展到对高校管理的质疑,对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进而诱发大学生群体的不满和抱怨情绪。

这种不满和抱怨情绪的外显表征主要有:第一,大学生逃课现象普遍。虽然高校有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但大学生逃课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有研究发现,“将近90%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且无论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逃课频次随年级而递增。”另外,隐形逃课成为大学生逃课的新动向,学生按时来上课,但从不听老师讲课,看小说、手机上网或者学习与授课内容无关的知识。这种 “用脚投票”的逃课行为,反映出大学生对高校教学内容安排的不满。第二,大学生曝光、举报或状告学校的案例增加。导致此类案例发生的事件主要包括学校对学生不予录取、取消学生学位、勒令退学或者乱收费等。类似案例的增加,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三,大学生主动退学率攀升。大学生主动退学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大学教育丧失兴趣、对教育体制极度不满甚至是失望或绝望,认为大学教育无法实现自己的现实目的与理想追求或者认为自己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调。第四,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因为对大学收费、管理或服务等方面不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类群体性事件通常目标明确,有具体利益诉求,但也有单纯发泄不满情绪的情况。

(三)对社会充满期待却自感无力,产生不满或冷漠情绪

作为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情感最为敏感的群体,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内在超我与本我的巨大张力。他们一方面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很好地习得了社会规范和秩序,但另一方面却有挑战当前社会规范和秩序的冲动;他们关注社会问题,但过于强调自我的主观视角,往往容易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自拔,如不能正确疏导,则可能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或冷漠情绪。

这种不满或冷漠情绪的主要表现为:第一,大学生社会批判意识较强,“愤青文化”盛行。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其面对社会不公现象时,容易情绪激动,进而出现极端化言论。“愤青”普遍对社会和未来满怀期待,但是过于消极、挑剔地看待社会现实。第二,大学生群体可能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意愿,但实际的社会参与度不高。大学生在社会参与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利己性,社会参与内容主要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相关,“校外兼职成为大学生校外经济文化活动参与的主要形式。”对公共事务表现出一定的冷漠情绪。

二、大学生群体消极社会情绪的特点

(一)非理性

大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往往过于重视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其社会情绪相对感性化和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以及生存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事实。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导毕业后一段时间仍然生活窘迫、没有目标,缺少良好、稳定的生活环境。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大学生不是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积极理性地采取合理途径解决问题,而仅凭直观进行判断、胡乱归因,通过消极甚至是极端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不考虑长远利益和后果,具有非理性。

(二)感染性

大学生活中,大学生群体生活圈狭小、交往对象同质性强,同学之间面对面互动时间长,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消极社会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传递性。当大学生群体中某个个体或某些个体具有消极社会情绪时,它就很容易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蔓延和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大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通信息,个体社会情绪逐渐演变为普遍的群体社会情绪。进而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群集情况下,个体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而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进而放弃了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像动物一样行动!”

三、大学生产生消极社会情绪的原因分析

肯普尔(Kemper,T.D.)认为,绝大多数的人类情感都是真实的、期望的、想象的或回忆的社会关系的结果。同样,社会情绪的发生会受到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

(一)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期望与现实存在偏差

著名社会学家特纳指出,人们几乎总是带着某种期望进入人际互动。当人们对自我、他人、情景的期望得到实现时,将体验到中等强度的正性情绪;如果自我和他人的行动,以及情景没有符合期望的标准,人们将体验到负性情绪的唤醒。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中,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就等于“鲤鱼跳龙门”,意味着人生的成功。在这样的初始社会化过程中,学生习得的规范是考上大学意味着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就一番事业,也意味着稳定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然而,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并不能够兑现大学生心中的美好愿景,种种“毕业即失业”的报道令大学生深刻体会到自身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大学生的认知和期望与特定的社会情境不一致,因而大学生的消极社会情绪就会被唤起。

(二)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负性体验的社会归因

有研究指出,负性情感唤醒表现出“远距离偏好”,即人们把失败、没有满足期望、受到惩罚进行外部归因,同时这种外部归因还表现出跳过互动对象,指向社团单元和文化,宏观水平的体制、分层系统、甚至国家系统。大学生学习、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了解社会的渠道有限,信息片面。分析与思考问题时,往往容易脱离实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评优、评奖失败或者兼职、实习过程中遇到挫折等,往往容易将其归结为社会风气或制度的原因,而不是从自身去总结和反思。这种自身负性体验的社会归因,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消极社会情绪。

(三)外在于大学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的形塑

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Hochschild,A.R.)认为,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情感体验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处于社会下层的群体更容易获得消极的情感体验,而处于社会上层的群体更容易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加剧,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社会身份属性的认知具有消极倾向,认为自己在社会分层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大学毕业生“蚁族”、“蜂族”的生活状况也会导致在校大学生群体倾向于将自己划归为社会下层。这种社会下层的阶层归属认知使得大学生群体更容易获得消极社会情绪体验。

四、结语

第2篇:悲惨的大学生活范文

[关键词]暖伤;青春;梦想

一、引 言

改编自中国当代作家辛夷坞同名小说的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导演赵薇的处女作,也是她攻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作品。该片由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担任监制,由海峡两岸的多位优秀演员担任主演,包括饰演陈孝正的赵又廷、饰演林静的韩庚、饰演郑微的杨子珊、饰演施洁的佟丽娅等。

在132分钟的片长里,导演赵薇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青春的记忆:自称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追随青梅竹马的邻家哥哥林静来到某市读大学,当她满怀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之时,林静却悄无声息地从郑微的世界中消失了。在林静赴美留学的阴影尚未消散余尽之时,一次偶然的争吵使陈孝正走进了郑微的内心深处,陈孝正的冷漠使素来众星捧月的郑微倍感失落,但热情洋溢的本性使郑微很快摆脱了失落,开始了勇敢的追爱旅程。正当郑微沉浸在与陈孝正的甜蜜之中时,现实再一次打破了郑微与心爱之人天荒地老的梦想――陈孝正在赴美留学和郑微之间选择了前者,因为出人头地才是家境贫寒的陈孝正的梦想。如果说青春时的懵懂与执拗是一种美丽的错误,那么多年的孤寂与伤痛就是它悲惨的代价,影片将时光快进了数年,毕业后的郑微化身成熟、干练的白领丽人又一次品尝了命运的无常,带着爱意的林静与怀揣悔恨的陈孝正同时回到了她的生活之中。纷繁的世迁、好友阮莞的意外离世促使郑微开始平静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明白了相比于跌宕起伏的爱恋平凡的关爱才是自己应该寻找的幸福,并决定与林静结婚。但当郑微通过林静手上的伤疤知晓了施洁的事情后,二人再度分道扬镳,而衣锦还乡的陈孝正则将郑微视为遗失的梦想,继续追寻着……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导演赵薇延续了辛夷坞同名小说中“暖伤青春”和小清新的风格,以直面现实残酷、心怀过往温暖的姿态描绘了一场终将离散的青春往事。对辛夷坞小说的成功改编及诸位著名演员的倾情出演使该片在中国当代青春题材的电影中独立群雄,赵薇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超过7亿票房成为单片票房最高的华人女导演。本文将以随着梦想而飞扬的青春这一视点,结合辛夷坞的同名小说的相关内容,解码这部青春题材华语电影中的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二、梦想飞扬中的青春

依照类型进行划分,毫无疑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属于一部青春题材的影片。相比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的青春题材影片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电影类型,其中堪为佳作的影片少之又少,[1]而赵薇首次担任导演就大胆涉足青春题材的影片得益于她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导演系研究生的近期学习经历,这段校园生活使已过而立之年的赵薇保持着追忆青春的新鲜感。在影片中,赵薇以辛夷坞的同名小说中主要人物设置为基础,巧妙地将年少的悸动与张扬、爱情的美好与感伤、现实的无奈与苍凉融铸相合,共同交织成了一则残酷而温暖的青春物语。

影片伊始,导演赵薇就为观众铺展开了一幅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校园的图景,为欢迎新生入学而高悬的红底白字条幅、对漂亮学妹大献殷勤的工科学院学长、宿舍窗前大呼美女姓名的老生……在炽热阳光的挥洒下、在层层密布的树叶中,朝气蓬勃的青春色彩写在主人公们稚嫩的脸庞上,也侵染了校园中的每个角落和每个瞬间,同时这种青春的色彩也体现在影片前半部分的场景布置、服装道具选用之中:寝室内张贴的《阮玲玉》电影海报、郑微穿着的牛仔连体裤、在文艺晚会上激情澎湃的歌曲《红日》等。在弥漫着青春色彩的校园中,主人公们飞扬着各自的梦想,而影片之外的观众也从一个个具有典型性格的银幕人物形象身上追忆着自己曾经的梦想。在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女主人公郑微堪为青春一词的代言,她美丽活泼、爱说爱笑、敢爱敢恨,片中郑微以牛仔连体裤的穿着和两条辫子的发型出现在银幕之上,配合展现了其“玉面小飞龙”的人物特性。在郑微的青春中,飞扬的梦想都蒙上了一层温暖而残酷的爱恋色彩。正是通过郑微的情感经历,导演赵薇为观众呈现出了以邻家哥哥林静、玩世不恭的许开阳与“一见杨过终生误”的陈孝正为代表的青想。

郑微曾在与好友阮莞的对话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初恋:“这五岁,可愁坏了我”,这五岁即是她与自幼以来的爱恋对象――邻家哥哥林静――的年龄差距,郑微一直追随林静的脚步度过了中学时代,并考取了与林静同市的大学,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刻她终于开始释然地畅想自己与林静的幸福未来。在乘车赴校的途中,郑微梦到了豌豆公主的童话故事,在梦中的童话故事里豌豆公主按部就班地猜到了十八层床垫之下的豌豆,却并未得到王子的爱。这一反乌托邦式的童话改编在影片中起到了铺垫预设的作用,让观众在原本对于童话般圆满剧情的观影期待中增添了一丝隐忧和疑虑。[2]正如片头反乌托邦式的童话所展现的悲剧结局,郑微在火车站并未等到原本应来接站的林静、无数次的电话找寻也未能听到林静温厚的声音,面对林静赴美留学的事实和不辞而别的冷漠郑微茫然失措,爱恋对象的无从追寻使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导演赵薇通过郑微与好友阮莞的对话以插叙的方式展现了郑微与林静的爱恋发展背景:在郑微与林静居住的大院中,林静是一个被“仇恨”的人,男生恨他抢走了所有的称赞与目光,女生则恨他不喜欢自己,成绩优异、面目清秀的林静在大院中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位,在众多仰慕者中他唯独对郑微关爱有加。影片通过这段背景介绍从侧面塑造了林静这一人物形象,林静的清秀的外表、优异的成绩、兄长式的温厚不仅是影片中郑微的梦想,也是影片之外许多观众在年少之时的梦想,同时青梅竹马般的成长模式也为片中这段朦胧的爱恋故事增添了梦幻的色彩。赵薇选取了同名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物加以描摹和凸显,为郑微第一次追爱之旅画上了句点,当郑微怀抱那本被林静遗弃的写有“玉面小飞龙藏书”的童话故事书大声哭泣时,特写镜头前的童话故事书昭示着郑微第一次爱恋之梦的破碎。

在绝望与怨恨中,活泼而勇敢的郑微以“一个林静倒下去,千万个林静站起来”的“采花”信念活跃在学校的社团之中,美丽的郑微吸引了学校众多男生的目光,其中家境殷实、时尚俊朗的许开阳与郑微颇为投缘,同样活泼直爽、玩世不恭的性格使二人很快成为挚友。在郑微的室友黎维娟的八卦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开阳的相貌与家境吸引了包括黎维娟在内的众多学校女生的关注,同时通过许开阳为郑微举办“郑微围棋挑战赛”、投其所好地相送豌豆公主模型、邀约郑微同游湖上、痛打情敌陈孝正等惊鸿一瞥的故事情节,导演赵薇巧妙地展现了许开阳对于郑微的爱恋。虽然许开阳不顾郑微的恶言相向,执著地追求着郑微,但这段单恋最终也随着青春的流逝而消散。在影片接近尾声之时,许开阳与校长的千金曾毓带着幼年的女儿出现在“刘云记忆法”的讲座之上,已为人父的许开阳不再青春,而他青春时的爱恋之梦也被婚姻的尘埃覆盖而长眠于过往之中。可以说家境殷实、高大俊朗的许开阳也是影片之外的观众曾经的爱恋之梦,他的玩世不恭、侉气十足的形象充满了具有年少轻狂意味的吸引力,而对于郑微的执著更契合了少女关于被爱与虚荣的内心需要,正如辛夷坞在同名小说中所言:“在你身边,被一个你并不讨厌的男生关爱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总是好的。”[3]

在果断地拒绝了许开阳的追求后,郑微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于陈孝正的爱恋攻势之中,怀抱着一种“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也要勇往直前”的信念在同学异样的眼光中上演了一出倒追的戏剧。郑微初识陈孝正是在好友老张的寝室,前来归还碟片的郑微发现在混乱不堪的男生寝室中,陈孝正的床铺遗世独立――干净而整洁,进一步引起郑微好奇心的是陈孝正的床位旁边的建筑模型,正是这个建筑模型引发了她与陈孝正之间的激烈争吵,也引发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陈孝正对于郑微的轻视与不屑彻底激发了一直以来备受追捧的郑微的愤怒,她开始伺机挑衅:挡住陈孝正的去路逼迫其道歉、在食堂伪装伙管会成员倒掉陈孝正的饭菜等。然而不久之后,郑微却发现自己竟然真切地爱上了这个每天被自己咒骂数遍的陈孝正,于是敢爱敢恨的郑微决定将这种爱恋公之于众,来到陈孝正的寝室门前告白、在英语角与其耍赖攀谈、威逼利诱地使陈孝正陪伴自己度过生日、央求陈孝正一起同游湖上……这些大胆而狂热的追求方式或许过于和激进,但爱情至上的纯真之心却感动了冷若冰霜的陈孝正,也使影片之外的观众为之动容。正如影片中的许开阳所说,郑微与陈孝正是两个世界的人,导演赵薇巧妙地借片中老张之口描绘了属于另一世界的陈孝正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成绩优异、父亲早亡、母亲性情乖戾、家境贫寒、性格孤僻而不喜与人交往,同时还因为轻度洁癖而成为宿舍之中的怪人。然而分属于两个世界的郑微与陈孝正成为恋人的重要原因在于郑微的执著,她用源源不断热情和炙热的爱意融化了不近女色的陈孝正。可以说,陈孝正就是继林静之后的郑微的梦想,在梦想面前她拒绝了家境殷实的许开阳的追求,不顾室友的劝阻与众人异样的眼光,时时刻刻地付出关爱,正是这些不顾一切的付出使郑微的梦想成真了。

郑微与陈孝正牵手走过了匆匆四年的大学生活,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郑微并不知道毕业的迫近已然敲响了二人分道扬镳的钟声,校长千金曾毓出于对陈孝正的爱恋与对其才华的爱惜将自己公派出国的机会让给了陈孝正,而家境贫寒的陈孝正最终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放弃了深爱自己的郑微,赴美深造。正如陈孝正对郑微所言:“我的人生像正在建筑的大厦一样,不容许有一毫厘的差池。”与郑微的爱恋之梦不同,陈孝正的梦想是出人头地,正因如此,放弃郑微而选择赴美留学也就成为陈孝正的必然选择。

三、结 语

在辛夷坞的同名小说中,作者曾这样描述陈孝正之于郑微,即“一见杨过终身误”,执著于理想的陈孝正注定不会成为郑微的终身伴侣,郑微无法得到倾心所爱之人的青春结局为影片蒙上了一层遗憾和一声叹息。与青梅竹马的林静与玩世不恭的许开阳一样,孤傲的陈孝正也是影片之外众多观众曾经的青想,一个关于无法得到、终成遗憾的梦想,这个梦想不仅会萦绕在影片中的郑微心间,也盘旋在影片外的观众的脑海之中,正如片尾郑微对荣归故里、重新求爱的陈孝正所言:“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青春之所以是用来怀念的在于它终将逝去,而终将逝去的青春在荏苒的岁月中永远值得怀念。

[参考文献]

[1] 丁亚平.大时代电影:异彩分成的热播影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67.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3.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