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设计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下,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既有利于校企合作与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有机融合,又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校企合作已经慢慢向精神和文化两个更深的层面发展。
1)有利于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随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如何培养出面向地方特色的,企业真正需要的一线的高素质技能的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已成为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建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职业技能、相关设计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迁移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多渠道的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多多接受企业优秀理念的熏陶,加强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从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来看,学生就业后跳槽或者改变专业方向的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学生自我感觉较好,适应企业的能力较弱,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比较差。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应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不管将来到哪家企业就职,都能具备较快适应企业职业角色的能力,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让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企业的文化,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今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扎实的职业适应能力的基础,提升全面的职业适应能力的个人素养。
3)有利于加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各专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要想在竞争中有所优势,得到长足的发展,就要紧跟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校企合作的建设。合理的校企合作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教师,学生及企业三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对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都起到明确的指引作用。
4)有利于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内涵的提升。
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内涵的提升离不开企业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企业的精诚合作。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企业高素质的人才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中,通过企业高素质人才的帮助减少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而对于企业来说,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在校教师的配合,能够更快的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提早选择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后备力量,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做好准备,同时也节约了相应培训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如何在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中实施校企合作
1、选择符合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合作的优秀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选择优秀的企业进行校企长久合作是实施校企合作模式的第一步。当然在此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规模,资质做出一定的要求,选择真正优秀的企业作为合作的对象,切实做到对学生负责。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需求选择企业。
高职院校要避免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性,在选择过程中要结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自身需求,明确专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特色,对企业的软硬实力进行考察,减少今后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2)与同行业优秀企业加强合作。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设计水平,同行业内的口碑及该企业的社会发展前景,只有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和实力的企业才能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合作伙伴。只有同行业的优秀企业才能为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就业环境。
2、建立合理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合理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能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字面意义上的合作,而是一种深度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前,双方应合作机制进行探讨与研究,建立一种最适合双方运作的模式,具体来讲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与相关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双方的责、权、义。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在选择企业进行合作前应充分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企业之前曾经合作过的院校也应了解,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容易抓住双方都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与沟通,明确两方的责、权、义,保障双方合作的质量,减少今后合作中的分歧。
2)满足双方需要。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应充分的考虑到合作双方的具体需要,不能只是一味满足自己专业的某些需求而忽略合作企业的相关需求,积极主动考虑对方的合作意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合作机制的可行性。
3)实现双方的互赢。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与合作企业要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双方的互赢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利益,或者说给双方带来一定的益处,才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双方要努力提高合作的效益,重视互利互惠,努力为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研究
哈佛大学主讲企业文化的佩恩教授说过“这门课是全新的”,确实企业文化作为校企合作中一个全新的课题,强调科学与人文结合,艺术性更强,更能发挥其巨大的魅力。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应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及特点,在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中注意借鉴和延伸,同时作为企业,也应了解学校的教学及管理模式,用新理念武装自己,配合并推进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建设。
三、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1、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原则
1)融入行业因素。
在运行机制上加大行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力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尤其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行业发展要求,包括行业对设计、制作过程和营销的相关标准。
2)融入企业文化。
要积极主动将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反映到教学中,让企业参与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企合作中。邀请企业设计师、项目经理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文化、企业工作项目带进课堂,组织带领学生实践完成。完善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策略,请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吸纳学生就业,让企业充分发挥在高职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3)为企业服务。
我国目前的企业法没有规定企业必须承担为教育服务的社会责任,校企合作中的往往是企业领导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愿意与学校合作,是个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并非义务。面对这样的现实,不能只是企业对学校有支持,学校也应对企业有服务。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持续,长期发展。不管是为企业输送合格人力资源,还是进行人才培养,都是学校为企业服务的重要途径,成为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旗帜。
2、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机制
采用多元的校企合作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模式,使合作双方的利益更紧,产生的成果也就更多。多元合作保证了合作的持续时间长,合作利益多,逐步形成校企互相信任,相互支持的机制。
1)建立产、学、研“双元教学”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企业推荐、学校引进、校企联合开发、教师个人或团队研发教学项目。
这些项目在理实一体的理念指引下,既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与企业设计制作的工作任务结合,形成项目内容的递进发展与学生能力的递进提升。所有专业设计研发均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形成了“双元教学”平台.
2)构建学业与职业有效对接平台
①项目引举课程。经过对完整的企业设计制作流程的分析,对应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分析,将与企业共同开发的项目引出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实现培养目标与专业技能的相互融合,构建学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平台。②企业介入教学评估。专业教学实现“双元教学”,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业评估,包括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并介入学生成长性评估与发展评估,客观的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发展走向与发展空间。企业兼职教师的评估更贴近实际,贴近目标。
3)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合作平台
艺术教育是一门新兴起的学科,在教学中其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先对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以期能对艺术设计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学问题;改进对策
作为一门新兴起的学科,艺术设计专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我国热门专业之一,且在目前的高校中,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大学等,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学校侧重的性质不同,导致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课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设计是大学中较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其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不仅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对实际的动手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而在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还存在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发展,其具体变现为以下几点:
1.1教学思想陈旧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课堂上的被动,认为课堂由老师来主导,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听,老师讲什么内容就听什么内容,然而学习的过程并非如此,学生只有在大脑活跃的情况下才能将知识记得更扎实,教师在这其中的作用非常关键,但是在目前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师中,多数教师还认为只要将知识在课堂上讲解清楚就没什么问题了,学习只能靠学生自己。这种观念十分陈旧,且对学生的学习非常不利,教师没有意识清楚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致使在实际授课时不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一味地对其进行模仿,失去了自身的创造能力,严重制约了艺术设计的发展。
1.2学习时间与内容的矛盾性
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如文学、影视艺术学、材料学等,由于其与网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相关技术的更新也非常快,导致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增多,这样就对整个教学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相对于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而言,这样庞大的知识量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让学生完全掌握的,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单一且十分狭窄,在对作品的构思上也出现一定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设计出的作品不完整或是缺乏灵性,没有将艺术的美感真正表达出来,教学内容的无限性和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出现了矛盾,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1.3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艺术设计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二者不能进行有效的折中。在课堂上,教师多数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灌输给学生后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环节,且在平时的实习课程也设置的较少,教师通过有限的实践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导致学生对工艺流程、工艺材料分析等环境缺乏了解,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直接导致学校培养出的纸上谈兵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此外,艺术设计作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其必然与市场经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目前的多数高等院校中,学校开设的艺术设计课并没有直接反应最新的发展动向和前沿研究,只是一味地根据教材来进行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强,但是实践能力却很差。
1.4教学模式较为老套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目前高校艺术设计课中,教师多数还沿袭着老式的教学模式,生硬死板,对于天生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不要说有兴趣学习下去了,同时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地讲解,学生们很容易溜号,导致重要的知识听不到,进而影响了艺术设计的学习。同时在课堂上,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教师留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非常少,进而压制了学生创作的灵感,使设计出的作品缺乏一定的新颖性。
2.改进艺术教学现状的策略
针对以上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常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的改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2.1更新教学思想
传统老旧的教学思想是制约学生以及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学”对学生来说才是更加重要的,对学生来说,学会并不代表能够运用自如,所以教师在实际授课当中要本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维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是对教师进行一味地模仿,而是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进行艺术设计的创新,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出更加新颖的作品。
2.2合理设置课程
为了有效改变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出现的矛盾,就必须要对艺术设计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首先,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将与艺术相关的摄影、摄像技术、多媒体等都融合的教学当中去,称着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繁多的学习内容和模式中走出来的时候,给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体验艺术知识的过程中与世界艺术作品相接处,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的艺术设计学习打好专业基础,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其次,在进入高年级后,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并依照选修课程的内容给学生配备相应的社会实践内容,不断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创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不论学校怎样给学生设置课程,在部分课程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提问,教师与学生由于经验和阅历的不同,在对艺术设计的看法上也不同,因此,教师要通过很多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打破以往的条条框框,以通过各种课程来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2.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针对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不完善,必须要对其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可以让老师在课堂上有所依,也可以让学生能够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因此:首先,改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大课程的方式为基础,在其上进行小课题的建构,将课程之间的知识模块有效连接起来;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大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再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列出课题、方式,让学生自行选择题材和方法,这样的题材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学生可以选择跨越多学科的综合性内容,也可以只选择单一的内容,其形态可以先从一种形态开始,再逐渐与其它的形态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最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时间,内容既不能太浅显,又不能太深,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此外,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调研组,主要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研发,以为学生设计出最合适的教学内容。
2.4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育的新理念下,教师抛弃以往的死板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造出新颖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做法:第一,为学生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即将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引入到艺术设计的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将艺术设计相关知识掌握好,同时教师要注重在这期间和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艺术设计上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第二,为学生构建竞赛实践的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将任务完成,教师要将总的教学任务设置为竞赛的总框架,将课堂任务设置为分支,以竞赛的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这种竞赛的机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得到延伸,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也能够培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对其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技术或是艺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先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跟上时展的脚步,利用崭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将来,艺术设计的发展必然会顺应时代的潮流,教师要不断对教学进行创新,才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好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陶涛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娅静.论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艺术品鉴,2016,01:296+373.
关键词:条形码;传播;传播媒介
1条形码的名称与类型
条形码又叫条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排列,传达一定的信息。条形码起源于上个世纪40年代,条形码技术具备录入数据便捷、精准度高、制作成本低等应用性强的特征,广泛应用于我们商业、工业、物流等各个领域。1948年,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条形码就是传播过程中的渠道,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播媒介发展的结果,体现了媒介被赋予时代的意义。根据条码编码方式的不同,现在常用的条形码分为一维码和二维码两种。一维条码即指条码条和空的排列规则,一维条形码制作简单,结构单一,递出来数字、字母等有限的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要求日益增加,二维码应运而生。二维码是一种比一维码更高级的条码格式。其突破一维码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表达信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二维码能存储汉字、数字和图片等信息,因此二维码的应用领域要更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类在条形码的功能性上精心设计,在信息传递量,安全系数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对二维码的艺术设计层面的设计研究还是极为缺乏的。近几年,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中国市场出现了三维码,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研究的三维码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相同的识别便易性和较好的安全性以及较好的美观性。他们把色彩引用到条形码的设计之中,在条形码里加入视觉直接识别的图案元素,让受众一眼就能认出编码对应的属性,达到既美观又实用效果。三维码与传统二维码相比,二维码只有黑白两色,比较枯燥,无设计感和观赏性;三维码可以让人直接通过视觉识别、分辨,三维码自身就可以起到一定信息传递的功能,比二维码又进了一大步,但目前还未广泛应用于市场。
2条形码在现代信息传递的优势
在信息时代,条形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何条形码会高速发展,其优势在哪?首先,近几年中国智能手机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人群,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产品,条形码技术给我国数量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带来了便捷,其运用条形码识读设备和载体实现信息导航与信息承载,用户不仅利用条形码来接受信息,也能使用条形码来传递信息。其次,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条形码的应用领域被不断拓宽。传统媒介通过条形码打破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拓展延伸其传播的时空,有效的增加了传播信息量,同时也提高了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性。例如微信扫一扫功能,我们除了会使用它增添好友,此外还可以进行线上支付。时下二维码与O2O(OnlineToOffline)模式的结合,即利用二维码的读取将线上的用户引流给线下的商家。最后,条形码在现代信息传递中的自身的优势,第一,条形码灵活、实用、经济便捷。条形码具有制作成本低,易于制作,且信息可随载体移动。可以将其印刷在传统纸媒上传播,也可以将其应用在我们的电子设备上进行传播。第二,编码范围广,信息量大。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数字化;第三、具有识别率高,容错能力强。条形码在一定范围内的破损、玷污所导致的信息缺失,仍然可以根据完整部分进行扫描识别。
3当下对条形码艺术设计方面的不足
目前我们在国内市场上可以看到的条形码主要是一维码和二维码,还有逐渐兴起的三维码。我们不难发现当下人们对条形码的艺术设计方面明显不足,首先在形态方面,它们大多都是大同小异的条形和方块构造,样式呆板固定,缺乏个性与创意。其次在色彩方面,当下的条形码主要采用黑白两色,色彩比较单一。最后,目前传播者更加注重的是扫码之后所获得的信息,而忽视了条形码自身可以在视觉上对受众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能够把条形码设计成自身就能传递信息,且具有一定的视觉吸引力和趣味性,受众会更愿意主动去读取和识别我们的条形码。
4条形码未来的设计与发展方向
文章基于社会科学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理论平台,从艺术设计中“抽象”与“具象”相互关系的角度,展开对艺术设计学研究分类和方法的讨论;着重探讨艺术设计学中用定性研究方法与“抽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艺术设计;抽象继承;定性研究
艺术设计学或设计学是一门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较为新兴的学科,其研究的方法有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艺术设计学,其主要核心是为人服务,为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而人的需求则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对于艺术设计学中物质的追求实质涉及了自然科学的内容,而其中的对精神的追求则涉及了对社会人文科学的内容。因而艺术设计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学科涉及了大量社会科学甚至与自然科学的领域。并且,从艺术设计学的发展的来看,它从“大艺术”中脱离出来,最开始被称之为“小艺术”,因而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以我国目前招收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来看,选择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学生依然要考绘画,通常为素描、色彩、速写,因而对于艺术设计学的研究通常沿用研究艺术的方式。同时,艺术设计又受到建筑学的影响,因而有带有自然科学,特别是工学的研究方法的影响。因而,对于艺术设计的研究者而言有一个普遍的疑惑,到底应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式进行艺术设计学的研究。
一、艺术设计中的研究分类
艺术设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为“抽象”,一类为“具象”。“抽象”这个概念最早在五六十年代有冯友兰先生在哲学上提到,其目的在于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传承的问题。近年,吴良镛先生也在建筑学中提出了“抽象继承”,他认为:“所谓‘抽象继承’是指在建筑传统中:第一,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等)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第二,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再用到当前的设计创作中去。这样的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众所周知,现代西方艺术与设计无论是理论与实践,都领先与中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事西方艺术和设计有“抽象”成分的支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可以说以康德的先验唯心哲学为基础,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如西方绘画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有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作为基础,法国超现实主义绘画,有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下意识心理学理论做为基础等。而反观中国的当代设计与艺术则无此些“抽象”为依托。因而,冯友兰和吴良镛的抽象继承理论实际是为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向传统哲学、美学、造物理念学习而正名,同时也有把艺术设计学的研究概括为“抽象”与“具象”二类的倾向。从他们对“抽象”的理解,“抽象”应是指所有非物质的精神层面,与“具象”相对,如佛教思想属于“抽象”,而基于佛教思想下而建立的佛塔则是“具象”。而把哲学上的抽象继承和建筑学上的抽象继承运用到艺术设计上,指的就是设计理念的继承,“抽象”就是对于艺术设计中精神性、艺术性而言,而“具象”则指艺术设计中的物质性、技术性而言。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常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定量更多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因而,定量研究较适合于艺术设计学中科学、技术、物质层面的问题。以中国古建筑群紫禁城的研究为例,通过具体的测量可以测出各个宫殿的具体尺寸,如太和殿与中和殿的不同建筑样式的差异、尾兽的差异、总长宽高的差异等,进而得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样式甚至设计的方法。而定性研究则是与定量研究相对的一种研究方式。根据李立新在《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中对艺术设计学研究方法的分析:艺术设计学中的定性研究是在自然状态下,以实地体验或实物文献分析为研究起点,通过对设计活动和现象的长期、整体的分析来解释设计现象和意义的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说,定性研究能解决的是无法用数字准确衡量的事物,如对人的情感、幻想、精神层面的追求等,而这恰恰是艺术设计学专业必须要面对的,即艺术设计学中的艺术成分。如太和殿与中和殿为什么会有建筑样式的差异、尾兽的差异、总长宽高的差异,是基于什么思想或理念形成的这些差异,是审美,是皇权象征还是这个古典哲学思想的要求?这些都无法通过定量分析来得出结论,只能是以定量分析作为基础,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说,对于艺术设计学而言,定性研究则应偏向艺术设计中“抽象”的部分,即研究艺术设计中的精神性、艺术性。而定量研究则应偏向艺术设计的“具象”部分,即用于研究艺术设计中物质性、技术性。
三、结语
根据上述的分析,艺术设计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二类,即具象研究和抽象研究。具象研究偏向自然科学,而抽象研究偏向人文科学。根据这二大类,可分别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行艺术设计学的研究,即用定性研究方法究研究艺术设计学中的“抽象”部分,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艺术设计学中的“具象”部分。但二者并不是相互隔绝,“分类进行”只是为了更便于艺术设计学的研究。
作者:樊强强 覃庆贵 单位:东北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文;公共艺术;人文价值;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进入中国,从我国初认识再到广为运用,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更加关注城市的环境建设、文化艺术,公共艺术是会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城市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与其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不断的提高,公共艺术设计趋势和表现形态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公共艺术的发展。艺术逐渐走向更广的人群,而公共艺术更近距离的靠近人群。以往的人们会将公共艺术定义为,一尊造型独特的雕塑,而如今的人们意识到,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影像、水景、声光作品、特殊设计的街道铺面等,皆可归纳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范围中。公共艺术被李永清定义为,“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特指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看待公共艺术就应该以对多维度的角度去看。以下将从人文的视角阐述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
一、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人们经常会认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就是雕塑,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如此。它既可以以园林景观的形式呈现,以环境而存在,也
可以是行为艺术、临时性表演,一种情感的宣泄。不论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都可以表现出所想表达的内涵。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结构、功能、色彩、尺度、比例、体量、造型等等都具有其独特性,它们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的环境。针对空间环境场地的各个因素,会出现不同材质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常见的木头、金属、陶瓷等材质,还有以水为媒介的喷泉,新媒介互动装置的混合型材质,花草树木为创造素材的特定园林景观等等。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体现以人为核心做为主体,往往跟人的生存环境、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表现了作品的公共性、当代性以及互动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具有社会属性,也是作品创作的前提,在公共空间中向公众表达进行共享。公共艺术作品多以能够与公众产生共鸣,能够反应社会生活的作品具有当代性为主题,并且作品在与公众的交流中产生互动性。
二、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人文价值
公共艺术是一个与大众交流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是要经过对创作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找寻作品与公众之间的契合点,将公众的需求作为作品的框架结构,充分的实现公众的话语权。公共艺术其公共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包含着文化学和社会学概念。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公众生活环境中,能够拉近公众与艺术的距离,从生活中实现艺术的价值,是公共艺术人文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的实现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确立人为主导地位,承担着创作公众空间活动的任务。公共艺术强调的是体现社会公众的一种诉求,为满足公众需求,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希望能够使公众能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公共艺术设计人文价值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实现。公共艺术设计它真正的价值并非是实用,而是它产生的人文价值。公共艺术作品绝大部分体现着人文关怀与公众的平等交流,作品使用的表达方式多为能让公众产生共鸣的视觉语言,并且为不同层次的公众预留解读空间,从而拉近了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公共艺术设计使公众在生活中提升审美,输出公共艺术应当表达出的精神内涵,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众生活的一种表现,它不同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呈现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环境。
三、人文关怀对于公共艺术的重要性
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中,作品多了起来但是能撑上优秀的作品却还是少数。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上,就是作品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很少考虑公众的需求,还停留在单一的雕塑形式,只提供展示功能,而没有提供可以与公众的交流互动的可能。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公众的视觉,也影响着公众的心理感受,应当强调人文关怀,重视公众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公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公共艺术创作就是要把握公众的心理需求,把公众的心理感受作为设计作品的的创作依据和出发点,才能够设计出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当公共空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才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阶段。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应当考虑到三个方面,第一,艺术家在设计中要把握好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对设计的作品要定位准确。必要的前期调研,后期的功能与视觉的结合,设计的细节对公众的打动。第二,充分体现出对公众的关怀,注意公众的感情接受度。要考虑到作品的观众,会涉及到的不同人群(弱势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会涉及到的不同,会涉及到的不同地域习惯等等。第三,公共艺术作品对环境的影响。作品材质的选择、安置地点以及作品的最终的处置,杜绝污染环境及资源浪费。艺术家应当把设计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艺术设计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结语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英语单词中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单纯从单词的含义看,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逐渐发展为一种人类生活状态下的一切文化现象,因而也就具有了把城市作为舞台、把人的交往需求作为核心而展开的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空间的体验。
所以,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它本身特殊的艺术价值外,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它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更为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时间的综合感知,从而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历史性
公共艺术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所在,那么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也有它自身发展史,下面讲讲城市的公共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通过了解西方的公共艺术,不难发现西方最早的公共艺术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因为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在欧洲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美国从1959年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每年都会拿出1%的建设经费开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用艺术来提高城市公共建设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某些地方也称为百分比艺术。其实,这和我国建设系统中的某些工作是有关联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SLNM曾经说过,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城市公共艺术,包括城市中的艺术、文化素养。就中国而言,从20年代初到今天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抱负能够解读到什么?有些外国友人来中国工作,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海鲜酒楼、夸大事实的房地产广告,因此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评价基本上仅限于此。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研究课题,就是为了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百分比,这些工作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四、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下转第57页)(上接第55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五、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与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整体具有价值和利益,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装饰,而是以哲学、美学、历史、城市学等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城市是由众多不同要素组成的话,那么众多的建筑、景观、自然风貌,历史文脉相存一体也就形成了广义的“公共艺术”它强调的是综合的城市设计,将整个设计思想融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之中,运用所有的元素创造出一个艺术化的环境,这些元素包括建筑、山丘、地形、树木、流水、街道、交通等等并以整体的视觉造型为出发点,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将规划设计,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的整治,更新变换归纳到一个大的视觉系统加以考虑使之可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六、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艺术设计
关键词:“现量说”;直觉;直接感知;艺术设计
1研究现状
在检索了中国期刊网、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之后,发现国内外论述现量说指导设计实践的论文很少,现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因明学、王夫之现量说美学内涵以及对艺术和设计启迪研究等方面。目前学界主要集中在对佛教逻辑之逻辑规则部分进行研究。过去因明学受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事情所限制,因此,就有待我们进一步批判和钻研了。叶朗先生《中国美学史大纲》认为“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肖驰先生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所言的审美观照是“感觉器官接触客观景物时的直接感兴”,还有陶水平先生《船山诗学“现量说”新探》中认为船山所论“现量”中实含有意识与前五识之关系的表达被忽视、回避了。“现量说”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感觉、感知,而是既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深刻地把握了古典诗歌创作的特殊审美心理(即审美直觉)的内在规律;同时又摒弃了佛学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因素。因此,王夫之的“现量说”在继承、改造和超越了前人的“应感之会”(陆机)、“直寻”(钟嵘)、“妙语”(严羽)等理论,其思辨性和科学性都有所超越。以上研究对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知道意义,都提出了指导诗歌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但较少涉及具体的设计实践创新的关注。虽然研究主体不同,任然值得我们借鉴。赖守亮在《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启迪》中提出“审美意象必须从直接审美感兴中产生,以及艺术构思中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的观点,来论述王夫之“现量说”中的艺术价值,即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的构思规律以及艺术构思发基本特征。在今天这个艺术与设计都具有多元性、融合性、交叉性特点的时代里,“现量说”对我们的艺术创造和设计的艺术成分有所指引,但是,设计是比艺术大一维度的社会实践,既要涵盖直觉、直接、直观、审美方法,又要全方位联想,多角度比较,反复推敲。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早有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研究了船山的这一重要理论,在船山诗论研究领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诗学和美学史研究领域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碍于研究方向不同,只是作为引申和介绍,而且目前我国对现量说的阐释和美学观点存在不同看法,后来赖守亮在《王夫子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启迪》也有论述,引用现量说的美学观点谈论对艺术和设计的启迪,同样也是美学和艺术大的方面谈,所以留下了一些研究的空白,有待再作深入解析。本文试图主要阐述现量和比量两词含义对工业设计的影响和“现量说”的美学和感知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启示。
2现量和比量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现量和比量最先是在古代印度提出,已往印度把获得知识的手段、知识的过程以及知识的本身,统称为量。现量和比量是获得知识来源的途径。现量亦称知觉,知觉这种获得知识方法,它是通过感觉去积累,去感悟。现量主要以纯粹的感觉去感知世界,就是不能用言语表达。倘若用言语表达事物,那么就不是现量了。现量只能体会不可言传。《逻辑一滴》第一章阐述说:“随着一个对象的远近,知觉因之而不同,这就是说,知觉一个对象的特殊性格,这种性格证明对象是绝对真实的。因为它指出对象具有某种实际功效,而这种性格也指出知觉是真实知识的源泉,因为它具备真实的与所接触的事物相适应的”。由此看来,过去印度都注重感官和它们的对象接触的关系上来解释现量。所以现量就是不可言说、不可类比的一种注重感官和接触对象的认识论,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好比人们认识某一事物之初,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所以人们通于概念、判断、推理去总结,通过文字、音乐、绘画等手段去表达。那什么叫做比量呢?《正理门论》曰:“余所说因生”。就是说比量产生和发生是以现量作为基础。比量以事物共通之处为研究对象,以一定的理由或者事实为推理的依据,在记忆、想象等思维活动的指引下,从而获得对事物的间接认知。比量规模较广,假设仅仅靠现量认识事物而舍其他或只停留在纯感觉和知觉阶段,现量以纯感觉为主,规模局促,明显我们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化了。那么,人们知识的领域就非常狭隘了。以是必需从纯感觉或知觉提高到推理。总而言之,人类认识外界事物的最初是先通过感官而来,赤白、圆方、冷热、硬软等等的感觉。感觉在思维中重复很多遍之后,我们把感觉到的感知利用思维的能力,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发现周围世界的规律性。同样现代的艺术创作不能停留在自我感觉的表达,必须从个人的表达进而为一般的、广泛的和多元的表达。同理我们的工业设计不仅只停留在纯感觉或个人意识的表达,显然我们的设计是片面的,个人的。所以在注重个人感觉表达的同时重视社会、共性和通用的需求。
3“现量说”的美学内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3.1直接感知在产品创作中的重要性
王夫之在《相宗络索》一书中,对“现量”阐释含义:“现量和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和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这里所说的“现量”三层含义如下:一是所谓“现在”义,是从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搁置过去的印象,强调直观和新鲜。任何一件工业设计项目的展开,都不是异想天开、凭空捏造的,而是需要密切关注设计对象和生活环境以及相关的各种因素为前提。就好比工业设计师在得到客户需求之后,设计师会收集一些偏向设计需求的意向图,来找接下来设计创作的感觉。具体而言,就是以形态、功能、色彩、表面处理和材料分类找意向图,从而树立起大致的方向,然后进行设计创作。对于设计师而言,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内心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则是一种富有直接感知和显现真实的设计活动。其二,所谓“现成”义,即“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即“现量”是瞬间的直觉而获得的知识,不需要推理和比较等逻辑思维活动的参与,对应设计构思的直觉和灵感。我们认为,设计构思中要强调设计思维的“瞬间直觉性”,意在强调“直觉”在设计作品中的重要性,作为设计师,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而设计思想离不开他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给设计师设计思想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意在强调直接审美感知。其三,所谓“显现真实”义,是显现客观对象本质的真实知识,不是显示虚构的知识,也不是显示抽象的知识。强调的是发现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创作灵感的真实效用,即设计对象的真实性问题,其工业设计创新过程亦是如此。今天,设计都具有多元性、融合性和交叉性特点,“现量说”对创作和设计的艺术成分有所指引,但是,设计是高于艺术大一维度的社会实践,既要全方位联想、多角度比较,以及反复推敲,同时不可否认设计师在创作中直接感知和独特审美经验的价值。
3.2五官与意识共同作用
现量说的三种含义说的是,人们在创作中要肯定自我的直接感知和显现真实世界。除此外,还有就是叶朗提到的审美心胸,这个观点偏向于个人修养方面。前五识与意识共同作用给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启示:在陶水平先生《船山诗学“现量说”新探》中认为船山所论“现量”中实含有意识与前五识之关系的表达。即现量乃是一种人的高级心理能力意识参与其中可以洞察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而不仅仅是人的前五识感受或知觉。即不等同于感知或知觉,而是与第六识相合而生、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只不过这种相互作用不是以逻辑推理即量,而以直觉思维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而设计同样也要考虑前五识和意识的设计实践中的共同作用,所谓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种,眼、耳、鼻、舌、身是感觉器官,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方面充分认识五官感知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在事物的客观性下,人的五官感知是事物得以彰显或呈现的主观前提。即是说人的五官感觉是人在认识外物时发生的主观心理和生理通道。另一方面五官感知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存在局限性,五官不能客观地把握事物,人的认识要真正把握外界事物,必须有人的高级心理能力意识的参与。具体地说,人们对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无一不是五官与心思协同作用的产物,即便是五官感觉,也有心思、心神的贯通。也就是说,认识事物是由人的五官感觉与高级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能力的共同作用。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因充分认识到工业设计是解决的是人与物之间的问题,须深知设计的对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那么前五识和意识是人在认识客观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和途径,也就是说,在实际进行艺术创作,也是工业设计,必须重视人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器官的触感体验和意识共同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迎合用户需求,使用者得到一个触感体验丰富和精神上的愉悦的产品。
关键词:数字虚拟技术;环境;艺术设计
数字虚拟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手段,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创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并且,数字虚拟技术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但是,人们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数字虚拟技术过度依赖,任何设计环节都依靠数字虚拟技术,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入思考,导致环境艺术设计内涵缺失。并且,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师依靠数字虚拟技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对数字虚拟技术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解决。研究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有效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有着深刻意义。
1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1设计方案的优越性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主要依靠手工设计操作,设计细节的修改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甚至需要重新设计。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修改和完善十分方便,能够及时纠正环境设计中的局部问题和全局问题。具体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虚拟数字技术可以省去复杂的人工设计操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计算机设备的物力特征等,自由选择设计的色温值和照明度,并通过设计预览来预览设计效果,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1.2互动性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根据客户要求来进行,而设计过程中也会融入设计师的思想。但是,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作品功能等要得到客户的同意。因此,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客户进行互动和沟通。并且,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要素众多,如果在设计之前没有形成符合客户需求并正确表达设计思想的设计方案,很容易激化客户和设计师的矛盾而重新设计,浪费大量的资源。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利用先进技术让客户在设计软件上预览设计成果,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首先,目的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目的性原则,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并掌握设计内容、设计效果和设计环境,避免凭借设计师的主观意愿进行盲目性的环境艺术设计。其次,艺术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坚持艺术性原则,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价值,积极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增添活力。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经验来创新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另外,设计师应该熟练掌握数字虚拟技术,使用数字虚拟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亮点。再次,集成性和交互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给受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感染力和感官刺激来源于数字虚拟技术的集成性。数字虚拟技术集成了多种设计技术和设计软件,并对不同的设计技术机型优化组合,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设计效果。另外,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与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强化受众的情感体验。最后,真实性和科学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面向社会公众,设计内涵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发展。为提高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真实性和艺术性原则,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和现实生活中的设计材料,设计科学合理、符合社会现实的环境艺术作品。
3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3.1过于依赖数字技术
数字虚拟技术、艺术、创意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而在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三种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并不是三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基于数字虚拟技术将创意和艺术连接起来,创造具有艺术价值的创意产品。虽然数字虚拟技术比传统的手绘设计更加方便准确,但是数字虚拟技术也有一定的缺陷,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设计线条和颜色,影响环境设计的整体效果。然而,在数字虚拟信息的支持下,环境艺术设计师为了节省设计时间和精力,过度依赖数字虚拟技术,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3.2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虚拟数字技术创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和途径,有效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的价值含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常用技术。然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十分重视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数字虚拟技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商业炒作的噱头。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中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过度重视数字虚拟技术的运用,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魅力。另外,还有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陷入了唯技术论的错误之中,一味使用数字虚拟技术而违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将数字虚拟技术放在第一位,忽视了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审美。
3.3文化内涵缺失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将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内涵相分离,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因素,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缺失。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过度重视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展示的时代风格和时代精神,虽然设计出了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但是这些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由于文化内涵的缺失很难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
4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4.1合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
首先,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正确对待数字虚拟技术,充分认识到数字虚拟技术的辅助作用和服务地位,将艺术设计放在第一位,使数字虚拟技术为艺术设计服务。其次,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熟练掌握虚拟技术,充分了解数字虚拟技术的缺陷,避免数字虚拟技术缺陷对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影响。最后,环境艺术设计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数字虚拟技术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而应该将数字虚拟技术与传统的手绘设计相结合,将数字虚拟技术作为设计的辅助手段,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意和思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4.2合理追求商业价值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科学处理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合理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商业价值。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而违背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要在保证艺术设计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数字虚拟技术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博知.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2(07).
[2]…周培文.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7(14).
在布局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山水结构,同时也应当因地制宜围绕地势合理布局,并结合当地主要文化特色建筑庭廊等要素。原理艺术设计还可以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意蕴,着重从文化内涵与意境当中把握园林设计,而不能只是具备古典文化意蕴的形式。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古典艺术风格的园林设计更加在意自然环境与人之情感的巧妙结合,通过对土壤以及植物环境的考察,形成自然舒适的设计灵感,创造一种诗画情景,形成了一种“中国画”式的园林景观。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一种具有一般性的文化内容,表现当地历史发展路径,并将景象提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教育人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利用现实生活的环境空间,形成全新意味的景观特征,通过利用当地身心健康的环境空间,加之新的景观内容,构建人文景观、园林景观、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以当地的中国古典文化为背景展开设计,建造具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园林植物景观艺术设计与构思中,需要匠心独运地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花草树木,园林艺术设计应当形成地域性特色。植物应当是这种园林色彩当中的重要角色,例如,文竹搭配等,有意识地利用区域环境当中的特色植物,更好地表现古典园林艺术创造魅力。
2古典园林艺术表现方法
2.1园林艺术设计中的休闲设计
对于本园林的休闲设施设计,应更加注重景观的宁静感,以符合人在散步中的视觉规律。园林中所设置的园林小品均采用古代景观手法以及材质,从而使得整个园林在休闲设计上,营造一个曲径通幽、荷香四溢、碧水盈盈、杨柳婆娑以及极具古代气息的休闲场所。另外,通过采取绿化把围墙隐掩,让人感到空间的无限,再充分结合同类绿丛和园外行道树梢的相互交融,及公园绿地与河滨绿地视线互通,把游人视线引向无际的天地。
2.2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布局
园林艺术设计中,有时候需要展现古典园林设计当中的“曲折性”,为此,园林的布局应当着重采取“化简为繁,化直为曲”的说法,采用错落纵横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这种“曲折”的意蕴,令观赏角度与视角更加立体化。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观赏视角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还能够提升城市景观融合自然风光的艺术审美效果。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达到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柳暗花明”的艺术特征,对园林种植布局也应当“巧经营”,设计城中湖等艺术景观,这正是古典园林艺术景观艺术的完整表现。
2.3园林景点设计分析
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形成古典山水园林景观的特征需要在绿化方面给予一定的艺术加工,通过保留绿地景观相关的原生态特征,搭建庭廊与门洞,结合跌水以及叠山等形式创造性地构建一种古典山水园林景观效果。景点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具有景观效果,还应当形成一种天然合成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
2.4园林种植艺术设计分析
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方面表现出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形成景观当中的四季变化效果,需要综合利用造景艺术设计思路,形成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植物景观内容。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汲取观赏景观艺术设计的思路,通过对不同花木的搭配对园林植物种植文化加以展现。除此之外,在绿地设计中,应当将植物充分覆盖在园林的每一个角落,植物的种植则应做到四季常青,充分展现植物季节性与个性美,同时,还应当表现出植物群落的艺术美感。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