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作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课题组对保定某高校20xx届财经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大致了解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一)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与专业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相符,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
2.选题的来源与内容。课题组统计调查问卷时,将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分为几个方面:(1)对社会某个经济现象或热点进行调查分析,例如《大学生网购市场营销对策研究》《康师傅方便面大学生市场营销对策研究》等。(2)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丰宁富兴大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L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X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北京新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建议》等。(3)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涉县花椒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顺平县桃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满城县草莓产业化经营研究》《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等。(4)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例如《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提升对策研究》《华谊兄弟融资问题研究》等。(5)泛泛地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型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探讨》《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等。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绝大多数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专业目标相一致,而且绝大多数毕业论文是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实习单位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撰写的,这与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硕士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硕士毕业论文的定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相符的。
(二)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1)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途径。调查结果显示,85.4%为互联网,44.8%为统计年鉴,39.2%为实习单位,16%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1.5%通过政府部门获得,13.9%通过亲戚或朋友提供。(2)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难度。调查结果显示,23.3%的毕业生认为难度较大,74%认为难度不大,2.7%认为比较容易。(3)论文撰写时间的充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9.7%的毕业生时间充裕,47.9%时间够用,2.4%时间不充裕。(4)撰写论文期间哪些事情耗用了毕业生的大量时间。调查结果显示,54.5%的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各种考试如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分别为24%、25%和11.8%,20.8%的毕业生选择其他。(5)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5%的毕业生态度认真,17%态度一般,0.3%态度不认真,3.1%心有余而力不足。(6)论文的写作难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写作难度很大,55.9%认为写作难度较大,31.9%认为写作难度不大,0.3%认为论文容易写。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获取实际数据资料的难度不大,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取过多地依赖互联网,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对待论文的态度认真,感觉撰写论文有一定难度,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等牵扯了毕业生的精力。
(三)财经类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的收获。
1.撰写论文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28.8%的毕业生收获很大,66%收获较大,5.2%收获较小,没有收获的毕业生为0。
【关键词】企业文化 高职高专 就业指导工作 嫁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76-03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重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制度和行为,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对毕业生进行职前考量和选才测评时,其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适应是极其重要的参考因素。引导大学生关注企业文化,帮助他们适应未来就业企业的文化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将企业文化嫁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探索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嫁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将企业文化嫁接到就业指导中,就是将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理念嫁接到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职业理念的培养,有效提升个人职业修养,不但为择业、就业奠定基础,而且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提升提供动力。企业文化是一种资源,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将这样的资源引进到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中,能够提升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
(二)职业教育实现校企文化合作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企业文化教育引入校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职业院校深挖校企合作深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企业文化融合,引导学生关注企业文化,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就业企业的文化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准备
对于未来就业行业的良好认知,来源于行业企业的文化灌输和领会。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和品质、道德价值理念等,都能够让高职高专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前预知,这是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选择一份有发展并适合自己的职业是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随着当代就业观念的转变,企业管理制度、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环境、文化氛围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业时关注的重点,所以企业文化的嫁接,能够为大学生择业做好参考准备。
(四)有助于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迅速适应企业的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一些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理念等表现出了不适应,磨合期很长,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所影响下的工作环境进行详细了解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企业文化的提前嫁接,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较快地融入企业氛围、成为企业合格的一员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融进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能够使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即“上手快、好用、实用”,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五)提高毕业生社会满意度和院校美誉度
企业文化对大学生择业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所决定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借助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在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注入优秀企业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追求职业目标的过程中,拥有较好的价值体系、信念和行为规范,有效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同时,因为校企文化合作的良性发展、毕业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适应性的展现,也使得职业院校的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嫁接的关注点和原则
(一)嫁接的关注点: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内涵分为四个层次,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且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在实现企业文化嫁接时,需关注此内涵,才能真正给受众学生职业化的体验和感染。
1.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管理者深层挖掘提炼而总结确立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力量,将成为学生们职业起步发展的坐标和指路灯。
2.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将为即将进入行业的学生们起到约束和规范意识的培养作用。
3.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特有文化,它是企业经营理念、精神文化、人员关系等的生动呈现,也反映出企业的特质,将为学生们提供行为模式的参照。
4.企业的物质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是通过产品开发、服务质量、产品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体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这一文化的关注和嫁接,将为高职高专培养的一线技术人才提供企业职业实践体验的真实感受。
(二)嫁接的原则
1.目的性——行业贴近,针对性强。这里的目的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企业文化自身的定位和方向;二是关注企业文化与院校就业行业的贴合度。不同的行业拥有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行业的特征及自身的特点甄选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酒店管理专业,将国际品牌专业酒店的企业文化融会贯通,打造酒店人特有的气质和内涵,达到学生毕业就业时定位准确、准备充分的目的。
2.开放性——去粗留精,灵活性强。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嫁接的模式建设必须要联接企业,服务学生,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须充分与外界接触,甄选有品质、有文化内蕴、正能量的企业文化,摒弃粗俗、低劣、刻板,灵活运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就业指导增添内涵和外延。
3.创新性——注重效果、新颖生动。教育是不断进步的,企业也在不断发展,那么要企业文化嫁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必须不断发展创新。很多院校也找了一些企业文化,挂在墙上、写在手册里,大会小会的讲,但流于形式,大多数都成了“墙上文化”、“表面文化”。企业文化嫁接必须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新颖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企业高管访谈会,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沟通,远比口号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再如与时俱进的如联想体现其创业精神“只要你想”的企业文化宣传语,简单四个字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激情。
4.参与性——以人为本,校企互动。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历时最长的时间与空间都是用于职业生涯的,所以企业文化关注的中心,在于对企业中人的因素的管理与激发。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这与院校“以生为本”的理念高度融合,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的嫁接就在于关注学生这一未来职场人的潜质开发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够契合企业文化的需求。 同时,强调企业的参与性,嫁接不是单方面的行为,需要校企互动信息沟通,共同参与不断完善,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将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嫁接的具体方式
(一)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植入职业元素
1.就业指导课程开辟企业文化空间。企业文化的理论章节部分重在突出应用性、指导性强的基本知识,并加强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现状,提高自己的素养,不但为择业、就业奠定基础,而且为进入管理层后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动力。同时,制定一整套从大一开始的融入企业文化的职素教育课程,内容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到职业道德与职业就业能力的培养等,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
2.企业高管、名企总监进校。就业指导采取课堂教学、讲座、访谈、沟通交流会等形式,聘请一些企业精英,运用他们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浅出,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加速了学生的职业化培养。同时,丰富的案例、实战经验、创业经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职业道德修养。
3.“双师型”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就业指导团队工作关系着学生的职业生涯、就业创业指导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支队伍中,融入曾经在企业管理中有过经验或者是有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资质的教师,就业指导就会融入企业文化和行业经验,就业指导就不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日常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中潜移默化地用企业文化影响着学生。
4.企业化培训。通过采取校企互动的形式,通过企业参观等方式将企业先进的理念、前沿的文化、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搬”进校园,并与企业方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计划,采用互动式教学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将优秀企业文化思想进行渗透,植入行业化元素。
(二)用企业文化精神感染学生,熏陶职业特质
1.校企互动式文化活动。举办如“求职之星”大赛、“模拟招聘会”、“职场面对面”等校企互动的文化活动,企业人在人才招聘、职场分析、求职技巧等方面给学生立体丰富的指导和教育,企业文化通过活动渗透给学生。同时在一些细节如说行业规范用语、佩带工作牌、考勤制度等,活动过程按照企业规范要求和执行,为学生行业特质的熏陶打造起到积极作用。
2.优秀企业宣讲招聘会。优秀企业的宣讲招聘会,其实更是一场优秀企业文化的视听盛宴,同时是一种行业标杆和行业示范,企业人的言行举止、内涵素养以及企业文化传播,都会给众多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传递职场前沿信息,增加学生们前进的动力。同时,一些企业先进、科学、程序严谨的招聘流程和丰富形式,也成为可以让学生们自省的企业文化展示过程。
3.企业优秀校友回校互动。每个院校都有在企业茁壮成长并取得丰硕业绩的优秀毕业生,把优秀校友请回学校进行互动,作用力不容小觑。同样的成长背景和学历,校友的身份会让在校学生更易悦纳企业文化和精神,领悟企业文化具体于自己校友身上的细节和成熟,点滴之间感染影响着学生。
(三)认真践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做好职业准备
1.企业化管理训练营。企业化管理训练营,采取短训形式,小班训练。从企业文化研讨、职业意识培养、行为规范训练、素质拓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通过讨论、头脑风暴、游戏模块、演讲、角色扮演等灵活的培训方式,引领学生在这一生动的过程中激发潜能,培养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养成和自我工作的意识,做好职业准备。
2.实训实践。首先,在校园内积极创造高度仿真的实训教学条件,营造企业工作环境,按照企业管理模式组织实践体验。其次,甄选管理规范成熟的企业与之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并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整体职业素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把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纳入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体系中等,促使毕业生认真理解践行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选择,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2]李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李坚强.关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模式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4]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9)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 重点专业 文献保障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59-01
重点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所在,是学校的生命线,其专业水平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专业文献资源建设是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做好文献保障工作。
一 依据重点专业设置建设馆藏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密不可分,因此要对重点专业的情况做全面了解。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要更好地保障重点专业的需求,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馆藏发展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护理学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作为医学院校图书馆,护理学方面的馆藏要体现完整性、专业性、学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护理专业师生和图书馆馆员共同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对护理方面的图书确定采购重点出版社图书;对学术性图书、工具书全面收集;对教材只采购本科以上教材、习题集采购适合我院学生水平的图书;重点采购护士资格考试方面的图书等。通过以上采购策略的实施,很好地满足了我院护理专业的文献需求。
二 为重点专业提供文献服务的实践
1.做好与教学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时获取排课信息
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一般会在寒暑假期间将下学期的课程表排好,图书馆要及时与相关老师联系拿到课程表,以便在开学的时候开展相应的工作。此外,还要注意关注其他教学项目的安排,了解其资源需求。这是做好重点专业文献保障工作的前提。
2.做好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时获取教师的科研信息
学院的科研管理部门主管全校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核等工作,图书馆每学期至少应与科研处联系一次,了解学院科研课题的申报情况、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对于学院的重点课题,做好专题服务,及时提供相关文献,为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做好与学生的沟通,收集教师的指定用书目录
图书馆可以通过向任课教师发放教师参考书咨询单的方式,提前收集学生或教师将要用到的文献资料。图书馆将收集到的参考书目汇总之后,对照馆藏情况查漏补缺,没有的图书应尽快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采购。通过提前做好这项工作,能保证学生及时获取教师指定的参考书,这也是重点专业文献保障的重要方面。
4.及时图书指导目录
图书指导目录可以是新书目录或专题书目,目录要包括书名、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简单的内容介绍等。图书目录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也可以是纸质的。通过图书目录让师生及时了解图书馆的馆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 重点专业文献保障服务的深化与发展
1.重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利用
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科研课题的研究尤为重要。由于各种原因,图书馆目前对这方面重视不够,仅仅是将数据库购入,没有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开发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图书馆必须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有专人从事这项工作。学科馆员不仅熟悉图书馆业务,还应对所服务的课题有深入的了解,能随时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调研方面的服务。
2.要加强与其他单位的合作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一个专业的所有文献全部收集齐全,因此,加强与相关单位,尤其是与重点专业有关的单位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有效提高图书馆的文献保障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降低了合作成本。
3.要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术素养
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要不断加强学习之外,也要承担部分教学任务,通过实践来学习教学规律。图书馆工作人员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撰写学术文章,加深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只有通过以上实践,在服务读者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郭玉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学校重点学科文献保障[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2):5~7
[2]于丽英.专业图书馆对教学文献保障的实践探索[J].图书馆论坛,2013(6):139~142
[摘要]当今世界,管理创新已经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其中的知识管理应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强调组织要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呢?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呢?知识管理有哪些策略呢?我国正面临国有企业的全面改制问题,如何利用知识管理来以促进我国管理的创新、引导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呢?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近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正在世界一些大企业中产生并趋于完善。它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其目的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当前,我国正面临国有企业全面改制的形势,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一、什么叫知识管理
什么是知识管理呢?有人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集体创新。
一个集体要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才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而知识管理则为此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的经验的体现。知识型集体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有专家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木观短浅的行为。
一个集体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美国学者把信息管理的发展分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养集体创造能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上个世纪末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选美最受推崇的企业,创
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什么叫创新呢?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人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的目的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的创新不是一种单纯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而企业呢?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显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但是,我国的许多企业并不了解知识管理,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从知识的角度看,集体可以说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载体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更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第一、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
第二、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第三、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四、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
第五、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第一、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熟悉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熟悉知识的工作体系,保护管理知识以防止外溢,提出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的对策。
第二、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对要获得的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第三、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第四、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国外的企业都非常重视知识管理工作,它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重视知识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一些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在我国,不论是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在改制结束后,我们都要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有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法典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并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所谓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
两种策略的区别是: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四、如何正确选择知识管理策略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一是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二是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三是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如果企业的主管或经理,对这些问题没有形成清晰的答案,知识管理的策略选择将是无稽之谈。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
第一、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第二、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
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第三、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高职旅游院校 专业建设 结合
高职旅游院校以培养旅游行业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其在学生职业素质训导方面的示范作用。掌握规范的用语用字和流畅得体的口头及书面表达,适应旅游企业单位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后能体面生存、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能力的要求
国家劳动部指出:“与人交流能力”是我国从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旅游行业作为窗口行业,必须把普通话作为全行业的工作用语,把规范汉字作为全行业的公务用字和宣传用字,除确需使用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场合外,全行业所有员工在工作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规定的三级甲等;直接面向游客的宾馆、酒店、旅游区(点)、旅行社一线员工一般应不低于二级甲等,其他人员应不低于二级乙等。
三、普通话培训与旅游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探究
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旅游院校学生就业后工作岗位流动性大,高职旅游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不仅旨在进一步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更要重视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人才、增强学生在各种旅游行业岗位上的沟通、交流能力结合起来,应在高职旅游专业建设中体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历史责任。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中就将《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普通话与演讲》、《沟通技巧》等不同课程列入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要求旅游专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达到语言类教师所规定的二级甲等,旅游专业学生达到二级乙等,在教学中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岗位语言沟通能力为核心,采取合作性学习、实践性教学等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并根据专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训练。比如除了所有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前参加集中的培训之外,教师在专业实训课和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课中都用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的二级甲等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把旅游服务各个环节的常用业务书面语、口头语和体态语置于模拟情境中,训练学生人人过关,将13篇必考的湖南景点导游词规范注音、划分意群和音节、标注语气语调之后下发学生,通过视频播放和随机纠错,培训学生人人都能规范标准而声情并茂地完成这13个景点的导游讲解,这样就不仅使学生的普通话测试成绩大为提高,也全面提高了学生参加导游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面试通过率,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和工作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还应鼓励高职旅游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者结合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和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带进第二课堂,语委办与旅游专业教师和学生推普协会联合起来,将推普工作融入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旅游咨询师、全陪或地陪导游、旅游产品销售员等各种岗位的技能培训和竞赛中,通过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使学生普遍适应旅游行业语言文字规范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这也是高职旅游院校促进普通话教学、培训和测试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是旅游景区所在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在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专业院校大力推广普通话和积极推进汉字应用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全行业后备从业人员的素质,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提高地方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其整体竞争能力,使高职旅游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为2011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C0498)的研究成果。作者系该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湖南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实践与理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卉.关于高职院校普通话培训的思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4).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一
人生有很多东西无法留住,我们希望能永远陪伴,然而时光荏苒,岁月不会为我们而停留,但我们应该为爱的人停下脚步,比起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更值得珍视的是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三年的硕士研宄生时光即将结束,我会倍加珍惜每次在一起的机会,铭记这段旅程中伴随我成长那些人,感谢给了我指引和帮助的老师、朋友。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导师孙德林教授。他为人谦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孙老师悉心指导和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从论文的选题方向、论文框架等大的环节到论文的语法、措辞等细节始终都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帮我拓宽思路,完善细节。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孙老师不仅传授了我大量关于研宄方法、学术思维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是在平日言行中教会了许多为人的道理。这一切都都使我获益匪浅,并会终生受益。
其次,还要感谢郝景新老师、郝晓峰以及陈新义等老师在我论文完成过程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学院造型实验室吕老师,给予我试件制作方面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杨万全师傅、叶太强师傅对我试件制作的帮助。
同时,我还要感谢王薇、曾蔚霞、谭任、金燕红、刘科、杜洪泰等同学在我学习和工作中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张瑶、郝睿敏等同学为我熬粥、做菜、洗衣服,给与了我生活上莫大的帮助与关心;另外,还要感谢陈勇、蒋成、王佩琳、刘明辉等师弟师妹在我研究生期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读研期间的关怀,有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我将更有信心来面对未来。
三年时光转眼即逝,有了各位师长同学的陪伴才使我此期间收获喜悦、得到成长,让我此时觉得远处的路不再遥不可及,高处的山不再高不可攀。
与戴向东老师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宄路线的确定,到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无不倾注着导师们的心血。三年中在学习上和生活中两位导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勇于开拓创新的胆识和能力,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终身受益,永难忘怀,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楷模。在此谨向我的袁老师与戴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本篇报告是我自己在实践和对室内设计的理解的心得,也是对这几个月实习成果的展示,本次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专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祝他在未来的日子生活美满,事业兴旺。
其次,我要感谢××××职业技术学院-----我的母校大学三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祝母校明天更辉煌。感谢我身边的同学们,因为有你们,我的大学很精彩。祝你们的未来多姿多彩。
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刘文金老师、唐立华老师、孙德林老师、张响三老师、夏岚老师、李赐生老师、李克忠老师、李敏秀老师、刘文海老师、郝景新老师、肖德荣老师、黄亚楠老师等等老师都对论文的修改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给予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益阳小郁研究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以及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感谢益阳小郁竹艺法定传承人危禄绵先生与工艺美术大师刘宗凡老先生对论文提供的指导意见以及研宄场所与实验器材,同时感谢熊志明先生在我学习制作小郁竹家具时的谆谆教导,感谢黄耀辉老师提供的摄影帮助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论文。
感谢同窗好友金燕红、姚文亮、刘科、陶振平、杜洪泰、彭娟、谭任等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同室好友郝睿敏、王薇在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胡斌在论文着述期间给予的极大精神鼓励,感谢你生活中的照顾与关心,感谢你一路的陪伴。
1.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现状
十多年来,很多高师院校都提倡向学术性和综合性大学看齐,在教育教学上,过分地强调学科专业研究,忽视了师范院校本身的培养目标,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研究不重视,致使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其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全面综合的考察,更准确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检查和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它直接关系到是否全面执行全程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说是学生科研能力的统合体现。因而也是体现其教育研究能力现状的主要方式。因此,本文主要从师范生毕业论文撰写的现状来略谈其教育研究能力的现状。
1.1 教育研究意识现状
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主要指的是他们在主观上有没有开展教育研究的愿望,包括对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发现与探究,其主要体现在学生论文的选题上,教育研究类论文的数量,往往体现出该院(系)整体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但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逐年下滑的同时,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严重偏离培养“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目标。以韩山师范学院生物学系为例,本文对近三届(2010届-2012届)师范类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情况作了简单统计:近三届的师范类毕业生总共有340人,在论文选题上选取教育研究类的共有25人,占三届师范生比例的7.35%。因此,从整体而言,其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还是相当薄弱,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善于发现与探究,缺乏对教育研究的兴趣与愿望。
1.2 教育研究素质现状
良好的教育研究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及时发现、科学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收集资料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等^。但目前很多师范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必应具备的教育研究素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表现在有的论文中心论题不突出,论文结构不合理,缺乏基本的逻辑层次,思路不清;遣字造句的能力差;二是,收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缺少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造成缺乏第一手资料,没有宽阔的资料收集来源,且引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
2.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加强教育研究类论文指导
尽管不少高师院校十分强调要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研究能力,鼓励并加强师范毕业生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撰写,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以致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其主要原因有:1)学院政策上偏差,每年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经费只有区区几十元(有的院系甚至没有),要对师范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全方位训练,的确有点困难;2)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上存在着重基础知识教学、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现象;3)在校师范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盲目地进行教学研究,容易出现脱离实际,流于资料堆砌的现象,而进行学科专业类毕业论文,他们都有模可仿,有的甚至做做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再将同类例文的数据修改并将其注释略作改动,即可成为自己的毕业论文;4)在高师院校中,老师缺少面对中学的专业教育研究类课题,大多数的教学改革课题都是针对高校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5)许多老师带学生做毕业论文,所给的课题基本都是该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甚至是其所持有研究项目中的子课题,学生所做的研究有利于他们的课题研究,故而大多数老师不愿带学生做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
显然,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对“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需求,高等师范学院应以培养“教育研究型”教师为目标,及时地调整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毕业论文上,应加入、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指导,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努力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能力及素养,为其从教后的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3.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针对毕业论文是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培养途径。接下来本文探讨如何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以达到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目的。以生物学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毕业论文方向内容改革
扩大师范生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鼓励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同时,予以一定的要求。对有能力带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老师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其至少带4位学生做教育研究类课题,而对每届师范毕业生硬规定至少要有50%的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有的学生要考研,因此其毕业论文方向可选学科专业类的)。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面对中学的教育研究类课题,自主发现问题并作出选题方向,尽可能满足自身作为一名未来教师的需要。
3.2 毕业论文方式方法改革
以往的毕业论文绝大多数是学科专业类论文,因此其论文形式比较单一。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这种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已无法满足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应拓展毕业论文方式方法。师范生在撰写毕业期间,应积极地走出实验室,到教学一线去开展毕业论文,学校为此应该多与中小学合作,建立长久的见习实习联系,让学生能在做毕业论文时,有学校可去、有对象可研究,学生也可以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研究。鼓励学生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开展毕业论文,实习中或见习的学生就是师范生完成教育研究最好的研究对象(在我们从业之前)。在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中,将课堂所学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果形式也应该多样化,除了撰写论文之外,还可以将制作的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优秀教具作为毕业论文的成果,但必需附上一定字数的说明。优秀的课件、教案或教具,不仅展示出作品本身的内涵,更是学生对课程深入了解与剖析的体现,只有具有较好较强教育研究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展开思维,制作出新课标改革下适用于面向新时代学生中学课程教学的课件、教案、教具。因此,应鼓励学生针对中学课程教学,进一步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制作相关优秀课件、教案、教具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的成果。对毕业论文成果是课件、教案形式的,应以一定章节的课程量制作。而教具应是以某一知识框架内的所有相关可行可用教具或模型。在质的要求下,对量进行一定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而不是给学生逃避进行其他繁难毕业论文提供便利或途径。
3.3 毕业论文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毕业论文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毕业论文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学生完成初步的毕业论文初稿后,经指导老师审查,再进行相应的修改。而以非论文形式作为成果的毕业论文,也由指导老师审查,以及有经验的教师或相关人员给予意见后,做出完善和修改。对于学科专业的毕业论文应由学科的资深教授组织团队进行审核,再给予评价;而教育研究类的论文应由从事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进行审核并给予评价。从而确定优秀毕业论文的选取与确立。除此之外,在答辩方面,对每种形式毕业论文的答辩,应由相应资深教授主持并当任答辩审核员,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毕业论出审核考察并给予建议和补充,尤其是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更应如此,学生可通过老师们所提的问题和所给的建议作进一步的探究,不至于因为毕业论文的完成而停止了对教育研究的进行。
3.4 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改革
改进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从院到系再到导师,再由导师到学生,建立“院-系-导师-学生”四者于一体的管理模式,相邻两者相互监督,导师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和指正,学生应多向导师请教与探讨。每篇毕业论文,导师应不低于10次指导次数,做毕业论文期间师生见面不低于10次。学院(系)应对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学生给予经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给予发挥,为学生联系中学以便开展研究。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政策上也应有所倾斜,放宽学生教育研究的方向,提供更多的优秀毕业论文名额和奖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选择教育研究类课题作为毕业论文,为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作铺垫。
4.结束语
一、“独立一实践一校企一就业”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不仅受教学主体的影响,而且受到综合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独立的教学体系与要求、学生所参与过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阶段的企业评价——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导向等。在新的市场营销环境背景下,仅从高等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毕业设计的各环节改革、特别是过程监控管理、质量保障等问题,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己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缺少社会市场价值。
早在2002年就有人撰文提出:毕业设计要面向社会需求,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①所以,我们从树立多元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思想出发,针对广告学专业特点,提出了构建“独立一实践一校企一就业”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所谓“独立一实践一校企一就业”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实质上就是一种以校企结合链为基点,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把毕业设计(论文)与实现学生就业密切联系起来,注重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所牵涉到各个因素的影响,构建评价因素具有综合性、评价指标具有应用性、评价过程具有操作性的广告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二、构建链接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过程
两年多来,我们广泛搜集资料,结合我校广告学专业现有的广告策划与客户服务、影视制作两个专业方向的特点,面向广告人才的市场需求,走过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1. 锐意改革
毕业论文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切实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把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到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①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
传统的纯理论研究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与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相结合,不能与市场需求很好地接轨,因此,我们代之以策划案或作品(影视、设计)+总结论文的形式,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
②改革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环节与方式
邀请了社会专家对学生论文的应用价值进行评定,并落到了实处。增加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了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实习过程与专业理论的结合。
③改革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细则
根据广告专业特点,确立了适合广告专业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从创新性、毕业设计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及论文撰写质量、答辩表现、工作量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
2. 科学管理
健全的制度、科学的管理是有效实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范管理,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根据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广告学专业的办学特点、江西理工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实等因素,在学校正式施行《江西理工大学本科学生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补充条例》的基础上,特制定了管理细则《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广告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每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
3. 有效监控
提高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的前提。②在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的前提下,要求老师们特别注重三个阶段的监督。一是选题关。科学地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找准生产经营与专业的结合点。③我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有应用价值、能与自己的未来职业相联系的题目,杜绝空洞的理论研究;二是实施质量关。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完成跨两个学期,而且有一个学期学生在外实习,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学生的联络,适时指导;三是答辩关。除学生的指导老师之外的评阅人有权否定学生的答辩资格。并要求准备充分,制作好PPT,论文打印份数符合要求。
三、链接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一套完备、科学、准确的毕业设计指标体系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④我们以操作的可行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实施管理的全员性、监控保障的全程性为构建原则,以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为评价内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师与社会专家相结合的原则,以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价。
1.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学生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就是用定量化的方法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具体指标。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过程及其所牵涉到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
①评价角度:由指导老师、教师中的同行评阅人、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社会专家、答辩小组构成论文质量的总体角度。
②评价内容:视评价者身份与角度的不同,而对不同的内容做有所侧重的评价。指导老师是学生完成论文得好坏最权威的评价者,内容应该包括论文总体完成情况与论文质量,重点为工作态度、工作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撰写专业水平、论文价值、创新程度等指标。教师中同行评阅人对某个学生的平时具体表现则不是十分清楚,因此评价的重点应该为论文本身的写作质量上,与指导老师相比,剔除学生的工作态度与工作量外,其余评价因素相同,但比例有异。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社会专家所评价的重点在于论文的应用价值,即论文对行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预估。答辩小组则对学生答辩的准备工作、论文水平与答辩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包括PPT制作美观、所要求的内容齐全、重点突出、选题的创新性、选题的应用价值、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论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文字通顺、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排版美观、字数符合要求、表达准确、流畅、有理有据、内容熟练、应变能力强、时间把握好、仪态大方、自信心强等。
③评价所占比例:视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环节以及评价人的角度而占不同的比例。由指导老师占35%、教师中的同行评阅人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社会专家5%、答辩小组构成论文质量的总体角度35%。
④评分等级标准:共分五个等级:凡是总分达90分以上者为优秀,总分达80-89分者为良好,总分达70-79分者为中等,总分达60-69分以上者为及格,60分以下者为不及格,需要进行二次答辩。
2。评价体系的创新点
广告学专业“独立-实践-校企-就业”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我们根据江西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方向、广告人才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的,具有其独自的特色,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兼顾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三方面,从多角度灵活地监控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市场密切结合,能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缩短学生与市场的适应期,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供求脱节的局面。
第三、链接式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注重了综合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拓宽了毕业设计评价的视角,使毕业设计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能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链接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结果
江西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从2007年开始着手研究,正式在2009届学生中试行,效果良好,为学生、企业各方带来了多赢的局面:
1. 从学生方面来看: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与自己未来就业的重要联系,加强了就业的针对性。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校企合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这种改革,100%的学生对这种改革持支持赞成态度,认为使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找工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融合 应用型人材 教学改革
1.现状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二本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新生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高年级能使用计算机为专业学习服务。当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是内容多,学时少,约32学时;入学时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多数同学能使用计算机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上网、收发邮件等操作,但有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多数学生听课时没有兴趣,但具体操作时很多细节却不清楚,而少数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觉得讲得太快,操作起来很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全校各专业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案例,相同的讲授方法,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
2.教学改革方案与实施
2.1 更新课堂教学观和质量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更需要高校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有实用操作技能,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材。新的教学质量观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材,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2 教材建设
在本次教改中,我们首先组织多年工作在一线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团队重新编写了教材。教材改革的宗旨是精讲理论,注重教材案例与专业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材。本门课虽然知识结构相对固定,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知识,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及PPT的制作五大部份的内容,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在软硬件上的迅速发展,在具体的知识点上旧的教材已经滞后于当前的技术。新编教材《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于2012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在兼顾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压缩了部份理论知识,如略讲进制的转换,同时增加了一些重要的实践操作技能如信息检索,特别是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此外,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针对不同专业精选案例,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2.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用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系统讲授,又要精讲理论,突出实用性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本次教改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体现在保留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的基础上,精讲基础理论,网络知识部份增加了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文字处理部份安排了论文排版实例操作。在各部份知识的实验案例设计上,体现了专业特色,有一定的针对性。
2.3.1 精讲基础理论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份,安排学生自学如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应用这类简单知识,深入浅出地略讲进制转换,演示XP操作系统中常用的系统管理功能并让学生练习,如屏幕属性设置,任务栏的设置,快捷方式的设置,输入法的设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这些常识性的基本技能;网络的分类和体系结构建议略讲,重点讲解IP地址的分类,IE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下载等;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软件的讲解则注重使用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关键细节。
2.3.2 提高检索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除了利用搜索引擎Google 、Baidu等在Internet上对海量信息进行检索外,学会在专业数据库中查找专业文献对各个专业大四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将来从事专业工作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教学中我们专门介绍了国内常用的中文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如CNKI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万方数据库等,此外,还介绍了国外一些著名的西文数据库,如SpringerLink,IEEE Xplore。对我校学生,可以从学校图书馆的网站上获取中文资料全文,英文论文的题名的摘要;学校提供了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获取西文论文全文的解决方案。
2.3.3 加强排版能力的训练
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除基本功能的讲解演示外,在实验案例别安排了如何进行论文排版。在历年的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中,由于学生缺乏写作专业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摘要、分级标题、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的写法以及目录如何生成等,致使指导老师总是要花很多时间来反复修改学生的论文排版格式。这些在word教学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当学生综合应用时,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安排学生练习毕业论文的排版,对他们大四时写毕业论文以及将来工作以后撰写科技论文,都是一次针对性很强的训练。
2.3.4 与专业融合制作ppt案例
制作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是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一个重要软件。但由于总课时少,一般这部份内容只能安排6学时左右,主要是课堂讲解和演示此软件的主要功能,并布置学生制作一两个简单的PPT案例。教改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制作与专业相关的PPT课件。比方中文专业学生,要求他们制作一个漂亮的自我介绍或是中学语文课件;对旅经系学生,安排他们制作地方旅游或是中学地理课课件。在制作时PPT时,如何选择素材,如何准备和处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素材,都有很多细节值得探讨。音视频软件的使用,建议作为课后扩展的知识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指导。
2.4 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课时分配是上机和上课各一半。将理论和演示集中的教室里上,由于不能及时动手操作,上课时学生感到很枯燥,上机时很多操作细节又忘光了。现在,课堂教学全程改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教师注重引导,给学生更多操作的时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此外,为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更适合于他们特点的教学案例和实验案例,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来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服务。
3.小结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材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的一些方法。本文就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以期在教改中能让本门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融合,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材。
参考文献:
[1]沈奇.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