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项体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单项体育协会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项体育协会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单项体育协会工作计划

第1篇:单项体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一、活动主题

健康,运动,幸福。

二、宣传口号

“健康,运动,幸福”;“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好体魄,好生活”;“全民健身,你我同行”;“运动健身、幸福一生”。

三、主办单位

县人民政府

四、承办单位

县体育局

五、协办单位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县青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各有关单项体育协会

六、活动时间

年8月2日上午08∶00——10∶30。

七、活动地点

县人民广场上广场

八、活动议程

主持人:

(一)介绍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

(二)县政府唐诗平副县长讲话;

(三)群众体育文体节目展示(包括太极舞表演、柔力球表演、健身操表演广播体操表演、木兰双环操、坝坝舞表演等节目)。

九、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体育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县体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活动期间组织、协调等工作。

十、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提高对全民健身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把组织举办好“全民健身日”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开展好我县第三个“全民健身日”活动为契机,以打造“体育之城”为目的,推进“健康”建设,推动全市体育之城建设。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领导干部要亲自带头参加健身活动,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二)突出主题,形式多样。在活动安排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把全民健身活动同创先争优、争创人民好公仆活动、“健康”建设和打造“体育之城”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组织上要坚持展示性活动和群众性活动相结合,集中组织的大型活动和小型多样的趣味性群众健身活动相结合,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紧紧围绕活动主题,不断创新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多种宣传方式,努力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形成新一轮全民健身热潮。同时,在乡镇、街道、社区等社会各个层面,采取宣传栏、宣传板报、健康咨询、科普讲座等方式,宣传、推广和普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引导广大群众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2篇:单项体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2009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文化工作大发展、大繁荣重要的一年。全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化体育工作方针,根据县委“3357”战略,构建和谐***县的奋斗目标,抓基层、促提高,抓重点、促超前,抓特色、促发展,大力实施文体强县战略,繁荣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事业,壮大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三)农家书屋建设。

按照上级关于农家书屋的要求,继续完善、维护已建的54家,力争在本年度完成新建50家任务。

四、体育工作

(一)广泛开展全民建身活动。

1.抓好“全民健身周”的宣传,推动全县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各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全年主办体育宣传橱窗、报板不得少于4期,全县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低于总人口的35%。

2.认真抓好各单项体育协会工作,每个乡镇至少建1~2个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表演队伍,并经常性开展活动。新建全民健身路径2条,全面完成上级下***的新建农民健身工程目标。利用体彩公益金为机关单位、学校、边远山区乡镇送全民健身器材30件(套),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期。

3.组织动员各单项体育协会、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系统利用重大节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保证全年开展县级体育竞赛活动20次以上。抓好场镇、社区(村)、群众性健身体育活动,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年内县级部门至少要举行1次体育活动,大的乡镇不得少于3次,小的乡镇不得少于2次,其中乡镇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体育活动项目不得少于5个)1次以上

4.因地制宜地抓好老年体育工作,抓好市第五届、县第老年运动会的参赛工作。

(二)认真抓好承担省十一届运动会参赛项目的训练工作,加强对4支训练队伍的指导和管理。

(三)积极参加上级体育竞赛,力争获得优异成绩。

(四)搞好体育人才输送。加强与教育部门配合,力争在年内向省运动队和体育大专院校输送合格体育人才10人以上。

(五)抓好农村体彩站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五、文体产业

(一)全县文化产业投入100万元以上不少于2个。

(二)整合全县印刷资源,由政府出面,扶持1—2家印刷骨干企业。

(三)文旅结合、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加大对景点文物保护的同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建设,完成石桥列宁街和真佛山的整体打造,迎接旅发大会。

(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兴办各类文体实体,增大商业演出场次等。

六、文体惠民工程

(一)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3次以上,义务为全县农村放电影9000余场,建立农村书屋50个,建设好大堰留守儿童服务站。

(二)开展送体育下乡活动3次以上,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5个。

(三)搞好扶贫捐助等系列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文体队伍素质。

落实中心组和干部职工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各项方针、政策和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抓好和谐支部建设,提高文体队伍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文体系统发展软环境。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细则,建立权责利捆绑方案,加强日常督查,继续实行周内工作安排。对6个直属文体单位和64个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实施岗位目标管理、量化考核。

(三)加强综治工作,确保文体系统稳定。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搞好综治、安全、稳定、、计生、精神文明、档案、政务信息公开、市县长热线办理等各项工作,坚持群防群治,常抓不懈,及时排查各类隐患,解决各种遗留问题,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安定稳定大局。

二、文化工作

(一)抓队伍建设,提高文体生产力。

1.搞好队伍建设。解决乡镇缺文体专干和文工团缺舞蹈演员、主持人、创作人才的问题。

2.加大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县文化馆要努力抓好对城乡文体专干、文艺骨干的培训、指导、辅导工作,年内举办一次专干和文艺骨干培训班。

(二)抓阵地建设,搞好文体基础设施。

1.完成***县文化体育中心(包括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文工团、体校、体育馆、室外游泳池、网球场、门球场、篮球场、近50亩的全民建身场地)主体工程建设。

2.按照要求,搞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

3.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

(三)抓活动开展,促进文化工作有声有色。

1.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县级大型文化活动6次以上。各乡镇要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文化活动,最低不得少于2次。县级各部门年内至少开展1次文化活动。

2.县文化直属单位深入农村常年开展送书、送戏、送资料等文化下乡活动,全年在3次以上。各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组织队伍,坚持经常送文化下村、组,深入田间院坝宣传、演出。

3.协助有关单位搞好“第五届亚洲青少年艺术盛典”四川赛区的各种赛事工作。

(四)抓创作展演,繁荣艺术生产。

1.建立奖励机制,实施精品战略,搞好文艺创作的辅导、培训工作,组织专业余文艺团体及创作人员创作文艺作品(包括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小说、诗歌、散文、美术、书法、摄影等),力争每年发表或展出作品1000件以上,同时精益求精,打造精品,编辑出版《***县文艺作品集》。

2.文工团要排练新戏3台以上,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洋溢浓郁时代气息。搞好建国60周年文艺演出,力争有重点剧节目在市省级获奖。全年演出不低于120场,其中到乡(镇)、村(社区)、组、户演出占80%。

3.抓好群文理、、研工作,力争有6篇调研材料在省级以上交流和获奖。

(五)抓民保工程,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完成第二批县级、第三批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保护、申报工作。

(六)抓图书管理,搞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搞好图书的借阅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编写《读书顾问》和《科技信息》资料各6期,开展好世界读书日活动和图书馆服务周活动,加强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利用,搞好信息共享工程,为社会服务。

(七)抓文物保护,落实“四有五纳入”工作。

加强“文物法”的宣传,搞好“四有五纳入”工作。全面开展我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深入到农村对我县文物进行全面普查。按要求在年内(9月底)完成***县辖区的田野调查工作,摸清家底,为以后的资料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继续做好石桥“石牌坊和标语”和“真佛山庙群”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加强馆藏文物管理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证无任何文物丢失、损坏、霉烂、虫蛀现象。

(八)抓电影放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继续搞好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巩固数字化电影放映成果,完成每村每月义务放映一场电影的任务。

(九)抓文化市场管理,促进繁荣有序。

1.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

2.规范网络文化市场,尤其是加大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力度,坚决打击取缔黑网吧,完成网吧视频监控平台建设。

3.规范歌舞娱乐市场,搞好互联网点播曲谱系统建设。严格控制超时经营问题,协助环保部门解决噪音扰民问题。

4.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

5.规范农村演出市场。

6.加强音像市场管理,正版占有率***60%以上。

7.辖区内文化经营单位做到情况明、个数清、查处违法经营活动有力,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消防安全到位,无火灾、伤亡等责任事故发生。

三、新闻出版工作

(一)新闻出版管理。

加强新闻出版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安全工作,依法对印刷、复制业专项整治,完成对县属印刷行业的经营状况的调查,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年内培育1—2家在全市乃至全省有竞争力的印刷企业。对出版物市场发行,特别是中小学教材、教辅读物尤其是幼儿教材的监督管理。规范印刷、发行程序。

(二)“扫黄打非”。

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大对出版物市场违法经营行为尤其是教辅读物和盗版教材的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的印刷、发行经营单位、打复印经营业主和书报刊经营户。

三)农家书屋建设。

按照上级关于农家书屋的要求,继续完善、维护已建的54家,力争在本年度完成新建50家任务。

四、体育工作

(一)广泛开展全民建身活动。

1.抓好“全民健身周”的宣传,推动全县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各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全年主办体育宣传橱窗、报板不得少于4期,全县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低于总人口的35%。

2.认真抓好各单项体育协会工作,每个乡镇至少建1~2个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表演队伍,并经常性开展活动。新建全民健身路径2条,全面完成上级下***的新建农民健身工程目标。利用体彩公益金为机关单位、学校、边远山区乡镇送全民健身器材30件(套),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期。

3.组织动员各单项体育协会、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系统利用重大节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保证全年开展县级体育竞赛活动20次以上。抓好场镇、社区(村)、群众性健身体育活动,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年内县级部门至少要举行1次体育活动,大的乡镇不得少于3次,小的乡镇不得少于2次,其中乡镇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体育活动项目不得少于5个)1次以上

4.因地制宜地抓好老年体育工作,抓好市第五届、县第老年运动会的参赛工作。

(二)认真抓好承担省十一届运动会参赛项目的训练工作,加强对4支训练队伍的指导和管理。

(三)积极参加上级体育竞赛,力争获得优异成绩。

(四)搞好体育人才输送。加强与教育部门配合,力争在年内向省运动队和体育大专院校输送合格体育人才10人以上。

(五)抓好农村体彩站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五、文体产业

(一)全县文化产业投入100万元以上不少于2个。

(二)整合全县印刷资源,由政府出面,扶持1—2家印刷骨干企业。

(三)文旅结合、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加大对景点文物保护的同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建设,完成石桥列宁街和真佛山的整体打造,迎接旅发大会。

(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兴办各类文体实体,增大商业演出场次等。

六、文体惠民工程

(一)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3次以上,义务为全县农村放电影9000余场,建立农村书屋50个,建设好大堰留守儿童服务站。

第3篇:单项体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管理 体制

【中图分类号】 G40-0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18-01

1 引言

自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传统的大学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转型。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实用性强的社会人才,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变化和新挑战。普通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既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转型,又关系到大众体育的普及和推广。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内容

我国现行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基本是在原有“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教育部宏观指导,各省级教育行政管理直接指挥,普通高校体育管理部门自行调节,以“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为评价手段的管理模式。从管理的角度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体制是由高校体育工作的领导系统、实施系统及学生体育活动组织三大部分组成。

高校体育工作领导系统一般就是指各普通高校的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通常情况下,由一名分管体育的副校长来担任体育运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则由各院系负债分管体育的副院长及校体育部的有关人员组成。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体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并协调各教学部门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

高校体育工作实施系统是开展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它主要由高校体育部、学生、医院三大部分组成。高校体育工作实施系统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学年体育工作计划的各项具体要求;完成学校分配的体育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安排体育专业人员的体育训练;组织体育竞赛;组织学生的年度体检工作等。

3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3.1 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作为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应当职责清晰,组合恰当,权限明确。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部分普通高校领导并未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为体育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可有可无,这些学校并未真正把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正常工作范围之内。因此,部分普通高校的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有名无实,有的仅仅挂靠在校体育部的名下,没有专门的任职人员,不仅工作不规范,组织的体育活动也不连续,时有时无,形同虚设的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普通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领导者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高校体育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不仅表现在领导力上,还体现在高校体育工作的实施系统中。这表现在体育部、学生和校医院这三大高校体育工作实施力量是横向并级关系,在大部分的时间内,他们都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协作的机会很少。因此,在具体的体育工作任务中很难协调三者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保持工作进度的同步、人事搭配等方面,三者存在较大的冲突,这影响了高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3.2 高校体育活动开展不力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体制的另一弊端体现在高校体育活动开展不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和科研的投入仍有较大差距。这表现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落后,很多高校都没有标准的足球场和游泳池;体育器材和设施数量不足,质量较差,体育教学中的用球等基本设施的不到位影响了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的进行;体育活动得不到学校的有力支持,多靠学生和各体育单项协会自筹经费,活动场地的租借需要经过多个程序向学校申请,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得不到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组织的体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3 高校体育科研力量薄弱

我国现行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另一为人诟病的不足是忽视了高校体育科研力量,这首先体现在体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上,其次,体育教师学历偏低、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较少、年龄结构老化是体育科研力量薄弱的又一表现。最后,用以直观评价高校体育科研实力的高水平体育科研论文不多也反映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科研有待加强。

4 完善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对策

4.1 高度重视高校体育工作

高校体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管理难度大,但从长远考虑,应该高度重视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院校领导要充分重视体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不能形同虚设,必须务实工作,为学校开展有益的体育活动出谋划策;另外,还必须加强体育工作实施系统中的横向配合协调,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高校体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2 加强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将直接体现在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上。自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日益激增,但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器材的更新速度还不及学生数量的增长。加大对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既能保障体育教学的硬件条件,又能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需求,激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通过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增强高校学生对真、善、美的体验,既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良好校风学习的建设。

4.3 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注重体育教师的选拔与录用,努力将那些单项能力突出、教学能力过硬的高水平运动员纳入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鉴于体育运动不令涉及体育专业知识,还包含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还必须注重优化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最后,还必须注重通过加强系统学习和承担相关科研课题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单项体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 课余体育 模式与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上“双休工时制”的实行,大学生们相对可以腾出较多的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课余体育就是他们首选的活动内容之一。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成为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均已认识到单靠1周2节体育课,是无法实现增强体质任务的。课余体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为运动队伍输送后备人才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必须重视学校课余体育工作,并把它列入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的日程上来。本文就高校课余体育概念、课余体育应采用的模式及其作用进行相关探讨。

一、高校课余体育概念分析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我国体育教育中,课外体育同样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体育课一起,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个人体育爱好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比,它具有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等特点。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课余体育在为学生打好体质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把培养学生的个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由于课余体育既是课余的又是体育的,所以无论从环境因素、教育因素,还是从个性形成的阶段性因素来说,它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在课余体育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第一种做法是开展两类体育课程,即在上好每周两课时正规体育课的同时,再安排一课时体育活动课程,并把活动课程列入学生的课程表中,使活动课程在时间上,辅导力量上,运动设施和器材上得到确实的保障。两类课程的互相补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提高。第二种做法是在上好正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前提下,开展大课间锻炼的活动,这就是延长课间操的时间,把课间锻炼延长20~30分钟,改变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内容,增加跑步、武术、跳绳、游戏、健美操素质练习等多种内容,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增加。无论是活动课程还是大课间锻炼,在其组织形式上已出现小组锻炼的组织形式和学生自选活动内容,这是逐步推进我国课余体育改革的有益尝试。但是课余体育训练这一过程毕竟属于“课余”的性质,因此,它不同于职业型的优秀运动员训练。由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运动训练在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的运行模式。

二、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模式

(一)以依靠大学生自觉性为中心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在17~22岁左右,独立性、自制力及自主意识较强。高校校园的运动氛围较浓厚,运动场地、器材相对较齐全,而且高校学生的课程安排灵活性大,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随意性大。那么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管理就应根据上述的特点,以依靠大学生的自觉性为中心,体育教师不宜过多直接参与管理,可以通过协助制定适当的目标,建议采取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提高必要的技术辅导,提供应有的场地、器材以及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等途径间接地管理。

具体做法有很多类型,比如我们可以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巩固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鼓励学生组建和参加各单项体育协会或俱乐部,如“篮协”“排协”“网协”“乒协”“足协”“羽协”等。校内进行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成立协会和俱乐部,学校应在理论、技术、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加强管理,组织各协会开展形式多样和经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另外,学校体育运动会的设项,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要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推动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但对人体科学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育认识和体育意识,了解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体育煅练与健身的科学方法,教你如何欣赏体育,如何去组织安排体育活动竞赛等。因此,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着体育理论教学的目标,任务去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依据体育理论的教学任务、目的,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物,运动力学的最基本知识,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方法,体育欣赏等。因此,在课余时间可采用讲座、讨论、沙龙等形式向学生系统传授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保健学、体育医疗康复、自我保护等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导他们从理论上去了解体育对人们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引进与提高相结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高待遇与高奉献,是三位一体的。所以我们要继续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继续解决好教师住房和工资待遇问题,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收优秀教师进入人大、政协等各级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要讲奉献,只讲待遇不讲奉献也是不行的。教师这个词的本质含义,我认为就是“奉献”两个字。为什么大家用很多优美的词汇来赞美教师?人梯、蜡烛、绿叶、老黄牛,都是一个意思,说明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质含义就是“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所以,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方面,素质要高,待遇要相应提高,还要强调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学校要大力引用高学历体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尽快改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的状况。还要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支持教师考研究生。每年从事业经费中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组织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积极进行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各高校体育训练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加强与校医院和各生化实验室密切联系,对一些影响和评定运动成绩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试,以便更好地指导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引起领导重视,加大对科学体育训练的投入,创造出有利的训练环境。

三、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作用

(一)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体育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增进健康目标、教养目标、教育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但课堂教学因为时间短(一星期只有两节课),教学内容杂,针对性差等多方面的不足,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这些目标,课外体育训练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二)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课余体育活动不单纯只是对学生体能的提高有好处,通过课余体育活动,学生的身心健康会获得全面的发展。目前对健康的两种权威解释,不管是健康的三维观,还是健康的五要素学说,概括地说,健康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身心之间的关系。生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样影响着生理健康。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嬉戏玩耍,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交友漫谈,不仅获得身体的,同时获得心理的需要和满足。所以,课余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活动在育人过程中具有“身心双育”特点,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独到之功。课余体育活动的群体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提高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生活,浸染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会形成积极进取、发奋向上的情感。同时,课余体育将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体育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有机成分,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不但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宣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精神与心理需要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交往性、娱乐性、互、竞争性的功能,发挥课余体育的内在与外化效应,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将他们剩余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正常的释放,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毅.现行高校课余体育的形式与特点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4).

[2]吴长青.课余体育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优势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6).

[3]冯喜军.浅析我国课余体育的发展趋向[J].辽宁师专学报,2005.

[4] 张帆.关于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相应管理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5]杜东照.浅析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6]王发昌.论河南省高校在课余体育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