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创业离不开资金支持,投融资需求对接一向是高交会的重头戏,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是如何看待以科技手段促进“双创”的呢?
本届高交会突出创新驱动,彰显“技术风向标”功能,展示战略前沿领域重大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同时强化对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的展示,促进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效对接。为此,高交会特别设置创客展区以及创业服务专区、多场与“双创”主题相关的专业论坛,另外还少不了近几年高交会例牌的“创客之夜”路演会,邀请全球创客、创客团队、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参加专为创客设置的项目路演会及创客交流会等活动。
除却这些便利之外,在支持“双创”发展中,资金支持重要性不容忽视,除却传统的投融资模式,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金融科技(fintech)成为了本届高交会上的一个热词,金融行业与科技领域的融合,成为了人们谈论“双创”时一个离不开的话题。
金融行业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支持“双创”?
在本届高交会特设的“双创与金融科技峰会”上,建银国际董事长兼总裁胡章宏称,建银国际为了支持创新企业,建立了全球创新投资中心,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产品联通,协助企业在产业链上寻找合作伙伴,将优秀的创业创新企业推上资本市场。
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则在本次高交会高新技术论坛上建议,建立多层次的创投指数,从多个角度反映创造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如对综合排名前十的创投机构建立领先创投指数,以反映大型创投机构所支持的企业在IPO后的表现;对创投机构主要投资的行业建立行业创投指数,以反映创投机构的新型行业导向及不同行业在IPO后的表现。由于国际知名创投机构所司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如纳斯达克等,因此可以对美国和中国香港股票市场建立中概股创投指数,以反映创投参与的企业在不同市场IPO后的表现。此外他还建议,建立健全创投行业的监管体系,推动或者开放创投机构的上市,推动行业进一步良性发展。
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金立杨则在高新技术论坛上发言时指出,目前,围绕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形成了一个涵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完整的创新资本链条,形成了包括高新技术园区,高校院所,创业公司,风险投资机构,券商资金各投资者在内的资本生态圈。创业公司上市后,为社会资本投向于新经济、新产业,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也提供了估值的参考和退出的渠道,另外从上市公司的创始人、高管和核心员工中产生了一批天使投资者和一大批新的创业者,丰富了创新的生态。
金立杨说,为了推动“双创”企业的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了“双创”债券,并积极和地方政府协调,通过贴息奖励的方式予以支持创新型企业,优化创新企业融资结构。此外,深圳证券交易所还建立起了服务高新区科技企业的投融资平台,这是全国性的、公益性的、开放性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平台,经过两年的努力覆盖了21个省市,500家以上上市公司为1700多家企业提供了路演服务,效果初步显现。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也在论坛上建议,中国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来介入创业、创新企业的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科技成为金融“双创”主战场
埃森哲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6月,全球共有超过1362家Fintech(FinancialTechnology,金融科技)公司,融资总额超过497亿美元,全球金融科技产业投资在2015年增长75%至223亿美元。中国大陆Fintech行业增长445%,接近20亿美元。中国央行也表示将考虑应用电子货币并着手开始研发相应技术。金融科技能够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慧、区块链等最新IT技术,改变传统金融的资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等,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和解决痛点,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6大金融领域,实现金融+科技的高度融合,代表技术如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等等。
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兼赛伯乐国际董事长王阳在本次论坛上就表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最新IT技术,传统金融的信用评估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则认为,从金融功能的角度看,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在时间和空间上加速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两大核心技术,一是区块链,二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是技术带动的金融创新,它与传统金融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以技术为纽带,让传统金融行业摒弃低效、高成本的环节,从而形成良性生态圈。
艾瑞咨询的观点则认为,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服务传统金融无法渗透的用户,就是因为金融科技带来的风控审核能力优于传统风控,所以未来互联网金融这一行业的发展,是金融科技向线上线下全方位的输出。如今互联网金融已积累了10年的数据,正是各类风控模型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个历史契机上,大胆改造传统风控手段,就可以最快地享受科技带来的新金融红利。
一、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必要性
(一)金融能够促进资本形成
从历史来看,资本形成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往往具有高投入的特征。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很难取得科技创新的成功。这种有巨额的资金投入既包括初期的巨额投入,也包括后期的持续投入。而金融往往能够促进资本的形成,使资本出现规模化。并且金融往往具有较大的融资能力,能够避免科技创新中资金的持续投入问题,能有效地避免科技创新的半途而废。这将极大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金融能够分散风险
科技创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因此一些资本往往不愿意投入科技创新。而金融可以利用回避、对冲、转嫁等手段有效地分散风险。如果金融能够有效地将科技创新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那么投资者将会毫无顾忌地参与科技创新,毕竟成功的科技创新往往能够带来超额的收益。
(三)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也不例外。而科技创新在商业上也并不是都有价值的。许多科技创新并不能给社会带来改变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而研发却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金融却能有效地筛选科技创新。由于金融资本是追求利润的,无效的科技创新往往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只有具有商业价值的科技创新才能引起金融资本的兴趣。因此客观上,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使社会资本得到有效地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二、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国际经验借鉴
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这些国家都有一套金融支持科技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其经验。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
许多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而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普通金融资本的青睐,因此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初期往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就有专门的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因此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往往较高,为美国经济的强大做出了贡献。
(二)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
进行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往往信用低下,其在创立初期,往往是亏损的。这样的信用是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支持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科技强国日本最先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日本科技的腾飞提供了保障。
(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
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风险投资主要是投资于高科技领域,在承担巨大风险的同时,获得巨额利润。科技强国美国、日本都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同时在各方面政府对风险投资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出台了一系列帮助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
(四)发达的资本市场
发达国家往往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和资本退出渠道。例如美国的股票市场既有全国性的市场,又有数目众多的地方性的市场,这极大地降低了科技企业;同时美国还专门建立了纳斯达克市场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也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同时美国还具有发达的债券市场。
三、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金融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两者都要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才能腾飞。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
纵观国内外历史和现状,许多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而金融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明显不足。传统的商业金融对信用低下、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并没有兴趣,因此国家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在性质是政策性银行,在地位上是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相同的全国性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的资金来源除国家出资和金融债券外,还应该允许其吸纳中小科技企业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现有三大政策性银行的困境。当然具体的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总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将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从而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实现。
(二)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鼓励各地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民间聚集了巨大的资金量。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民间资金的出路问题,满足其增值保值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目前扬州、天津、南京等地已经纷纷建立了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积极创立并发挥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
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重要的融资来源。各地应该积极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促进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山西已经建立了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并被科技部确定为“山西模式”。“山西模式”为山西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各地应该学习这一先进经验。
(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
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等商业性资本进入科技创新。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并鼓励社会资金参加,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还应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约政府的行为。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将有效低降低商业性资本的风险,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市场性金融是金融的主体,掌握着社会主要的资金。没有市场性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将寸步难行。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对策具体如下:
(一)加强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我国商业银行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没有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就谈不上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措施具体为:一是建立科技分支行,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商业银行应该在科技企业集中的区域,设立科技分支行,有针对性地为科技企业提供特色服务。由于科技贷款与普通贷款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商业银行总行要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分支行的作用;二是科技贷款利率浮动化。科技贷款如果和普通贷款具有相同的利率,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就不匹配了,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符,因此,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在进行科技贷款时与科技企业协商确定贷款利率,这样才能激发商业银行的兴趣,促进科技贷款的发展;三是商业银行进行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科技金融未来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之一,因此各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
(二)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融资的另外一个主要途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经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都为科技创新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在众多的科技企业无法进入股票市场,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把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做大,以便为更多的科技创新服务。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发展科技债券,一方面放宽科技贷款的发行条件,逐步实行注册制;一方面,加强科技债券的交易市场。长期科技债券既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又能降低科技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还款压力。
自2015年供给侧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的支持手段,如何引导金融在供给侧改革中更好发挥作用成为行业性命题。
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对此进行强调:“要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
在业内看来,赋能实体经济,是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绝佳切入点。小微企业和农村市场,既是新金融在提供新动能中的机会点,也是最有发挥空间的两个部分。
如果沿着这个切入点进入,这种赋能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微观看,新金融的发力之处在于如何改变中小企业、农户等主体金融服务匮乏现状;而从宏观看,其担负的则是如何将资金资源从传统产能过剩产业转移向高成长新兴战略产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的“调结构”重任。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在此轮结构性改革中,以强科技属性为特征的新金融群体逐渐成为造血实体的一支关键力量,它们通过有别于传统金融、叠加互联网和科技能力的手段,正在给出特色鲜明的“供给”策略。
“造血小微”
―关注金融能力建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曾指出中国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过去的金融体系在支持制造业增长和扩张方面非常有效,但是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力,要产业升级,很难靠传统银行来做这个工作。
而产业困境的背后,对应的是无数企业的困境。有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的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000万家,2016年,只有5%的企业能够勉强获得现有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而融资难的背后,掩藏的是中小微企业主营业务不清晰,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成本高、信用缺失、资产抵押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在金融能力方面的缺失。过去的解决方案往往伴随着抵押、考察、研究、审核等一系列繁杂过程,随着时间流逝也贻误了商机。
如果说把金融科技比喻成一座桥梁,一端是中小微企业,另一端则连接着投资者,让两端通畅起来,才能使投资者的资金更好地进入实体经济。“我经常问到一些中小企业家,你需要什么?他说缺钱。我又问,如果有人给你投钱,你还缺什么?他说还缺人才、战略、管理”这是国内科技金融机构宜信的CEO唐宁在做天使投资人时常常遇到的一幕。在他看来,小微企业显然缺钱,但缺的又不仅仅是钱。
这也成为2016年宜信推出互联网企业级金融服务平台“翼启云服”的背景和机缘:从市场的调研中发现,有92%的企业关注自身在金融领域的建设。在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中,金融能力是决定其生死的关键点。
“翼启云服”切入第一个角度是供应链金融。以“翼启云服”服务的生鲜电商平台“每日优鲜”为例,如果采用预付款方式支付上游供应商,可节省20%-30%的成本,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无法满足这种融资需求。
但在新金融的技术逻辑下,不管是上游供应商和还是下游经销商,只要与核心企业有业务往来,即可通过对上下游供应商的供应链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其信用状况和资金缺口情况,简化授信流程并解决上下游企业融资难题。“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识别小微企业的信用,相当于用数字化资产的评估解决了信贷中的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唐宁说。
在唐宁看来,除了综合性金融服务,金融科技最有特点的、与传统金融很大不同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能力建设。“给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还用教他们怎么做生意吗?不用。但对中小微企业,就需要提供各种服务、工具。新金融要解决的,就是在企业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企业交易数据的梳理,助力企业获得信用借款;而在企业资金充裕的时候,可以帮助其完成现金管理,比如企业理财和购买相应的企业保险。”唐宁表示。
出于上述“不止输血,还要造血”的理念,宜信希望透过为“翼启云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的是“一揽子”的金融服务。据了解,除了针对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融资服务,该平台目前提供的金融服务还包括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财务增值等服务。
与此类似,另一家金融科技平台“懒投资”亦致力于辅助小微企业,其选择突围的领域则是保理。在“懒投资”CEO张磊看来,金融科技利用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识别风险,尤其是识别未来的能力,无论是抵押还是投资方式,都可以实现多元化,并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我们的创新是把这些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里的应收账款转让出来,直接对接到平台上投资人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增加资金周转率。”
2014年,一家华南纺织企业订单一直很旺盛,很多产品出口给ZARA,但企业现金流状况不好。张磊的团队研究后发现,这家企业账上有3700万元人民币应收账款,而应收账款主要债务人是省内一家大型国企,国企可以配合确权,这就满足了做商业保理的标准。张磊认为:“从金融的角度看,如果你的客户越来越好,你的资产、你的业务就会越来越安全。用金融科技手段去服务企业,不应该只停留在帮助企业生存或维持,更重要的是,应该持续推动企业成长、最终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激“活”农村
―创新信贷模式
在让金融资源从特定群体、产业流向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产业的同时,金融科技另一个桥梁角色则是将金融资源从城市引向农村。
2016年年底,蚂蚁金服集团正式了全新农村金融战略:未来3年,蚂蚁金服将联合100家龙头企业,为大型种养殖户提供金融服务;与合作伙伴一起为1000个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信贷、保险等;面向国内所有“三农”用户,拉动合作伙伴及社会力量提供累计10000亿元信贷。在蚂蚁金服副总裁袁雷鸣看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用户存在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呈金字塔结构分布。
对应着金字塔结构的三层不同需求,蚂蚁金服形成了更为清晰的农村金融三种业务模式:第一种为数据化金融平台模式,即通过网络方式,通过蚂蚁金服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支付宝平台、蚂蚁金服保险平台来为全国范围的涉农用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保险、信贷等。
第二种是通过“线上+线下”熟人信贷模式,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在这一模式中,蚂蚁金服依托阿里的村淘合伙人、中和农信的线下“熟人”,为用户提供经营性贷款等金融服务。第三种则是通过与保险公司等生态伙伴联合,为大型种养殖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依靠升级农业产业来解决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一方式不仅可以纾解大型养殖户的资金等困难,也能减轻龙头企业的产业链负担。
宜信普惠涉农业务也以“全链条”的服务为特色:为农户提供包括借款咨询服务,农业保险,农村理财,农机购买,公益助农等多样定制服务。而在上述一众综合性金融服务中,其将破题重点选在了融资租赁模式。这一模式选定的背景是,农村产业链全流程需求的日渐清晰―随着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对智能化农机具的需求非常旺盛。
“你选我付款,质保厂家管。你租我才买,我买你必租。想要所有权,租金要付完。”是宜信公司副总裁、宜信普惠融资租赁部总经理毛芳竹,对复杂全链条农业租赁业务的概括。
据了解,在这一模式中,农户选好农机后,由宜信普惠融资租赁将购机款支付给农机经销商,帮助农户解决购机资金难题,农机生产厂家负责农机使用过程中的质保问题;在农机租赁期间内,农机所有权归属租赁公司,农户按期向租赁公司完成租金交付后,农机所有权履约变更至农户名下。
据了解,围绕融资租赁用户,宜信的“卖点”在于已可以提供全链条的金融配套服务:农户从购买生产资料的小额信贷咨询服务、购买农机的融资租赁产品,到为厂商经销商提供的应收账款保理,再到保障农机手人身和机器安全的重疾险、意外险等保险服务,甚至是合作社的信息化管理、农产品众筹,农业生产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资金问题,都能够找到相应解决方案。
据悉,这一租赁业务自2012年起已服务3500余农村家庭,服务范围遍布20多个省份及地区,涉及农机设备约14大类180种,涉农融资租赁客户遍及全国196个县市区,租赁机型可满足农业生产耕、种、收、深加工全流程需求,并帮助一些农村创业者突破年收入千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基础上,宜信普惠将助力农村的模式化建设扩展到了“活体”上―将传统金融机构无法作为抵质押物的奶牛作为融资标的物,解决了养殖农户对购牛资金的刚性需求。
河北滦县军英牧场的欧阳夫妇是首例活牛租赁的受益者。他们拥有3被伊利评为A级供应商的牧场,2014年他们通过宜信租赁的融资租赁方式,融资266万购进两套自动化挤奶设备。2017年他们想购进一批奶牛扩大生产,又一次遇到资金问题。从当地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来看,无论是当地传统银行信贷服务,还是一些民间借贷,均因缺少或抵押、担保物不足以覆盖巨大的融资需求,而对于军英牧场而言,有的就是5000多头的奶牛,其他条件都不具备。这让寻求高远发展的欧阳夫妇俩人只能望“牛”兴叹。
在发现这一需求后,宜信普惠团队用半年时间对全国近200个千头以上中大型奶牛牧场进行调研,根据所采数据建立了风控,决定打破常规―以生物性资产为标的物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最终,军英牧场完成了200头乳牛的回租手续,得到了100万元融资。
11月17日,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表示,要紧扣调结构、转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这是总理近来再次为推动“双创”而发声。
早在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就指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要牵住这个牛鼻子,首先要抓住科技金融这根绳。后者目前正是前者发展的掣肘所在。
“国际上,科技金融是解决小微融资的大课题,成系统、有生态。”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表示,我国则刚刚起步,不但金融对接科创企业较为困难,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各方资源也未形成聚合优化。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迫在眉睫。
我国尚缺的,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是投贷联动模式的深化,是政府基金、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和立法安排,等等。
但分析人士指出,少数机构已经动了起来,对科技金融的理解和试水已经有了深度,如国家层面一时难出台顶层设计,那么不妨从机构自身的创新做起,自下而上地推动改革。
“小打小闹”时代迎来变革
10月,在上海浦江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上海科学研究所和浦发银行共同了《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15)》,报告首次从生态视角出发,对科技金融生态作了整体的轮廓性描述,提出科技金融应由“工具角度”向“生态角度”转变。
这即是说,金融机构的“小打小闹”时代正在迎来变革。
也正是在该论坛上,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提出,服务科技企业需要一个良性互动的科技金融生态圈。一个真正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做到聚集、融合、有生命力,才能健康长远发展。
必须明确,科技创新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仅靠商业银行一己之力,很难满足企业的各色需求,科技金融必须具备宽广的思路和胸怀。
目前,浦发就正在举全行之力,搭建超越传统金融界限的跨界服务平台。
其一是业态跨界,即通过与股权投资基金、交易所、券商等机构深入合作,为科技企业提供“股、债、贷”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
其二是市场跨界,即为科技企业提供跨越货币、债券、股权、期货、外汇、商品六大市场的产品与服务组合;
其三是平台跨界,即充分运用海外分行、自贸区分行等分支机构和离岸金融服务特色,发挥境内外市场联动优势,为企业提供跨平台金融服务;
其四是O2O跨界,即为企业在实体、虚拟两大空间的经济活动设计完整的解决方案,持续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跨界产品与服务,帮助企业应对经济环境与竞争的新挑战。
据刘信义介绍,截至2015年9月末,浦发银行已服务科技企业客户超过1.4万户,为科技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超过1400亿元。其创新的“千户工程”,入库企业超过1800户;累计培育各板上市企业超过200家。同时还推出了专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小巨人,且经营已初见成效。
“一些优良模式,很值得借鉴。”上海市银监局副巡视员金爱华对此评价,而金融机构就应该统筹各种资源,既是跨界的主人翁,又是粘合剂。
事实上,现有金融机构的机制体制、资源方式等都与科技金融的匹配度较差,如何从金融机构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开始动刀,是首要问题。
在这一点上,浦发同样走在了前面。
例如,浦发总行设立了负责科技金融的专业处室,分行则搭建以科技支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特色支行等为特色的立体化、多层次服务网络。在贷款的审查审批上,建立了个性化审批、专属评级制度,充分引入外部专家评审,并采用了先进的系统提升管理效率。眼下,浦发在体制机制、业务流程、资源配置、授信审批、考核激励等诸多方面推进,意在打造科技金融的专属体系。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科技金融应该着力借鉴美国“硅谷金融信贷模式”,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对小微企业投以足够关注,才能促使“双创”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早在2013年,浦发银行就牵头与上海闵行区政府、上海再担保公司等合作,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启动了“3+1”创新型金融服务。
据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运用美国硅谷银行的技术,在区政府的帮助下,浦发对闵行区潜力较大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信贷支持,由上海再担保公司通过政策性担保平台提供担保。他指出,这种“3+1”的模式正是各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型服务,目前已在上海其他地区推广开来。
而这,却只是浦发科技金融体系中的很小一部分――“天使联盟”中的一个小案例。
“天使联盟”,侧重于集合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为初创企业提供项目对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人才贷款等具体服务。针对项目,能对接适合的股权投资基金,打通融资渠道的隔阂,投贷双管齐下。
除此以外,浦发还拥有成长联盟、上市联盟和战略联盟等多种科技金融运营模式。
其中,成长联盟着眼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同样是携手股权基金、政府部门、供应链核心企业、数据平台,共同服务于企业,配套投贷联动、贸易融资、集合类融资工具等创新产品。
上市联盟则是针对在区域股交中心、各板交易所等挂牌上市和拟上市的企业,整合交易所、券商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资源,建立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上市财务顾问、挂牌财务顾问、挂牌企业股份增发财务顾问、股权质押小额贷款等。
至于战略联盟,则主要针对成熟期需要跨越成长的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全球各成熟市场力量,提供融汇各方精英价值的定制化服务,为企业集团化、全球化发展提供支持。
战略联盟下,浦发不仅提供企业并购财务顾问、航运及大宗商品衍生品清算、跨境联动贸易等服务,还提供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支持企业以跨国交易“走出去”。“我们要做的,是中国的硅谷银行”。
推动顶层设计
科技金融体系的打造并非一日之功。在国家顶层设计完全明晰之前,金融机构有系统、有规划的自身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将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参考。
例如,浦发的科技金融就逐步从单个机构、单一产品、单笔服务走向了网络化、综合化、系统化,且不断聚合创投、并购基金等其他金融形式共同打造生态圈,通过圈内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持续创新,实现共赢。
其实现的基础,是浦发未来将建成服务于1万家科技型企业的100个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并正在实施全流程再造――科技支行建设、科技金融专属审批流程、资源配置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变革。
“坚持下去,将成为顶层设计加速的推动力。”分析人士认为。
至于整个顶层设计,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王元指出,科技金融的核心功能是发现价值、积聚要素和放大财富。而科技金融机构未来生态的演化方式有三点:一是法律环境建设须日趋完善,二是互联网信息化正在引发创新的变革,三是多层次的社会创新创业,将促使形成不同于以往草根创业的新型治理结构。
具体到操作上,用金爱华的说法,则是中国应从四个方面借鉴科技金融生态的国际经验,即首先强化国家立法安排,其次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发展投贷联动的模式,并切实加强政府基金与信用担保体系。这方面,浦发模式或将成为值得参考的借鉴。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指出,应该把推动科技金融的产品、工具、服务方式和体制改革,放在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这意味着,不仅是解决某一单方面的科技金融问题。而是要建立起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大体系,需要各方面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全方位、体系化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只有生态圈不断形成、完善和健全,科技金融的发展才有后劲和支撑,才能可持续性发展。
对此,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指出,科技部与“一行三会”等部委,接下来将着重在三个方面推动科技和金融的结合:
其一,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发挥财政各级投入的带动作用,扩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规模,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机制;
其二,发展投贷联动的科技金融新模式。为此,科技部与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一起选择了适合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试点;
一、 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
1. 金融科技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1)金融科技的定义。Fintech(金融科技) 是 Fi- nancial Tech-nology 的缩写,可以简单理解成为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但是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组合,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金融科技服务当前在国内外的应用,可以看成是传统金融服务和信息科技的结合,覆盖了储蓄、支付、投资、融资等业务场景和领域,在近些年来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应用热点,根据谷歌趋势的数据显示,全球当前对于金融科技的关注度是3年前的10倍。
(2)金融科技的应用方向。从应用层面来看,金融科技覆盖了目前几乎所有的行业领域,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消费金融,以及围绕满足监管层面的需求专门衍生出了监管科技。具体对这些行业和场景的渗透体现在以下方面,在银行领域主要体现在零售业务、网络借贷与融资、风控和电子支付,在证券领域主要体现在资产管理、智能投顾,保险领域主要体现在风控和线上业务,基金领域包括资产管理、量化交易等,比如大家常见的量化XX号基金,实际上就是程序化交易,消费金融领域更是和金融科技密不可分,由于其小额分散的特点,从获客到风控、催收,都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对于监管部门,金融科技手段也成为常规化手段,衍生出了监管科技,除此之外,包括现在央行在研究的数字货币,还有大家日常息息相关的电子支付,都是金融科技的具体应用。总而言之,随着现阶段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和实际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金融科技实现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对现有金融业态进行重构、对金融场景丰富度的提升、对金融业务覆盖对象的扩充。
(3)金融科技的支撑技术。金融科技应用场景背后的支撑,是日益成熟的前沿信息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在业界通常被称为ABCD或BASIC。其中,A代表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代表Block Chain(区块链),C代表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代表Big Data(大数据),Basic和其类似,B代表big data,A代表AI,S代表Social Network,I代表Internet,C代表Cloud Computing。这些技术其实构成了目前金融科技的主要技术框架。比如,云计算提供了硬件的载体,很多模型、算法和应用是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的,大数据则提供了数据层的能力支持,对金融活动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便于被其他应用调用,移动互联网则是产生数据的主要途径,也是应用部署的基础设施,比如支付宝、手机银行等都是在移动互联网上部署的金融科技应用。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移动互联网的事件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则是针对风控、支付清算、数字货币等场景下具体的应用技术。
在以上应用技术的支持下,目前在国际上涌现出了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有的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金融机构朝着金融科技方向的转型。全球金融科技业务应用领域涵盖:支付清算、借贷融资、零售银行、财富管理、保险、交易结算(数字货币)六大金融领域,全面融入传统金融各板块。
总结起来,当前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在國际上,欧美等老牌发达国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应用场景上都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开展金融产业时间长,产业链相对完善,在金融产业和信息科技的碰撞、交叉过程中更容易发现新的业务机会和场景,北美、欧洲整体发展水平稳健且相对均衡,老牌金融强国-英国的金融科技生态圈被积极扶植,有着良好的运营策略,也有业界领先的金融科技政治环境。
二是北美、欧洲的金融科技公司涉及业务种类多样;中国主要涉及支付、借贷、保险、财富管理领域,拥有新兴的金融科技支付及电商交易系统,市场潜力巨大。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前100强中,前十名有五家来自中国,而这一百家企业中,上榜企业主要分布在借贷、支付、监管科技、数字货币、数据分析、保险、资本市场、财富管理、众筹、区块链和会计核算。
2. 中国金融科技的演进。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演进的过程起步较晚,最早是在2014年之前,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构建自身的信息系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工商銀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购买当时最先进的IBM中大型机。2014年开始,支付领域开始逐渐发力,金融科技的应用从传统的金融后台支持转移到了前端,电子银行等开始普及,2007年拍拍贷的成立成为国内金融科技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拍拍贷开始利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构建个人信贷业务的信贷工厂,机器学习模型开始真正参与金融的信贷审批决策,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对银行零售业务产生了冲击,令传统金融倍感压力,同时,也是各大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发展互联网战略的开端。但是在这个阶段,前期有一定技术积累的金融科技企业,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优势都较为明显。2016年后,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随着前沿信息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成熟,金融领域开始了利用技术手段“脱媒”的浪潮,有专家认为,在这种趋势下,未来将会发展成为无金融社会。
整个演进过程,按照目前金融科技界的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金融科技1.0阶段,也是金融信息化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策主导、资本扶持。政策层面该阶段的标志是于1993年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指出要发展科技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第二阶段金融科技2.0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阶段,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和资金端的互联互通,通过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该阶段的特点是科技推动了金融创新,驱动各项监管政策完善。第三阶段是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投资决策过程,代替金融机构信用中介的角色,大幅提高了传统金融的效率,因此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释放产能。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演进过程非常迅速,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客户群体产生的海量数据,且数据监管,尤其是信息安全目前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例如互联网支付,美国的贝宝公司在1998年已经开展业务,而国内最早的支付宝则是在6年后才出现,微信支付更是2016年后才开始。而基于大数据风控的网络借贷,我们只比英国和美国晚了2年。因此,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快速追赶的过程。
从监管和市场规模层面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演进程度。其中2015年是金融科技市场规模井喷的一年,以现有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金融科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倒逼监管部门的创新,金融科技的监管也从原来的无序监管,走向规范化。
二、 同业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在以上大背景下,为了找准金融科技研发的方向和发展模式,本文对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AMCs还有众多银保监会直属金融企业进行了调研。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研发工作起步较早,非银机构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托、证券、消费金融等走在了前列。大部分同业开展金融科技的研发是从2015年开始,原因是2014年银保监会了39号文,指出2015年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安排不低于5%的年度信息化预算,专门用于支持本机构围绕安全可控信息系统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和规划性研究。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的变革,外部环境在近些年有力推进了这些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研发工作。
虽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科技研发的工作较晚,但是涉足技术领域比较前沿。新的前沿信息科技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转化速度加快,追踪前沿科技并利用其资金、人才优势快速落地,已逐渐成为各大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中的常规操作,如知识图谱、复杂网络等在其他领域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在金融领域中已有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用于反欺诈、风险识别等垂直业务场景,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渗透速度明显加快。通过统计今年银保监会风险应用课题的申报情况,目前最热的仍是金融大数据应用相关课题,信托、互联网金融的入围课题数量领先于其他公司,不良资产经营领域的课题入围数量仅有2个。对于银行来说,由于起步较早,在金融科技领域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积累,本文统计了近三十年来各大银行获得的专利数量,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专利数量均超过了900件,并且有超过一半的专利是2011年以后获得的。
总而言之,金融科技的研发工作在国内的金融领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从技术上已经达到了金融科技3.0的要求,但是在普及程度上以及应用场景的覆盖上,还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尤其是包括AMCs在内的非银机构,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三、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建议
通过在作者工作单位调研,AMCs金融科技的发展目前还处于金融科技2.0到3.0的过渡阶段,主要致力于传统金融IT系统建设、运维,数据治理正在逐步完善,大数据平台等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在进行当中,金融科技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提升AMCs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好服务不良资产经营主业,由“业务引导技术应用”转变为“技术驱动业务”,使金融科技成为AMCs做强主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劲引擎,当前AMCs金融科技开展亟需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尤其是数据基础设施。金融企业作为传统的资本、人力密集型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数据密集型企业。每天的经营活动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关系到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更是企业发展的脉搏,能够实时反映出企业的经营、风险状况。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是防化风险、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大数据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并应用的“传统新兴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管理水平的提升、经营决策的辅助和业务市场的拓展,而开展大数据应用的土壤就是完备、安全的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建立完善的物理设施,包括服务器集群、灾备等系统,从物理条件上满足数据应用的需求;二是需要建立完备的数据治理体系,保证产生的数据真实、可信、可用,满足各项数据应用的需求。
第二,大数据智能应用能力亟待提升。当前阶段,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已经蜕变为大數据智能应用技术。从传统的数据存储、分析过渡到了利用数据中抽象出的信息辅助决策、防化风险、挖掘客户。不良资产经营是AMCs的主业,在不良资产经营活动中,尽调、定价、风控、客户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目前仍然依赖于业务人员的行业经验。随着业务的增长,单纯靠人工经验不仅为业务人员带来过多的重复性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容易产生操作性风险。而大数据应用技术则可以通过分析、自学习过往的业务案例,结合人工经验的介入,解决效率和操作性风险问题,为决策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同时在数据层面,所有操作是透明的,也有助于降低操作性风险,帮助管理层实时了解公司各项业务的经营状况,从数据应用层面实现扁平化的高效管理。
第三,金融科技自主前沿探索势在必行。从趋势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科技的发展、更新频率已经逐渐站在了信息技术领域前沿,在某些方面甚至引领了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构成了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的“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如不能及时掌握前沿金融科技的应用,在科技催生新业务场景时迎头赶上,势必会丧失先手优势,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日新月异,在金融科技领域,要跨越“鸿沟”所要付出的时间和资源成本,会随着技术代差的扩大而呈指数级增长。传统金融机构在这一波金融科技浪潮中的沉浮也揭示了这一规律,在金融科技逐渐占据金融领域业务比重的过程中,所有的金融企业都处于“黑森林法则”下,快速产生的科技力量会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维度对传统金融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对某一行业的经营模式造成颠覆性的影响,而当金融科技成为一家金融企业“护城河”时,将极大加强企业在“黑森林法则”体系中的生存能力。因此,为了巩固行业地位,加大金融科技研发投入,促进自主掌握前沿金融科技并形成生产力,构建“技术护城河”,是AMCs未来健康蓬勃发展的助力条件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呼唤着金融的参与,催促着金融的创新。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依托于强大的金融扶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目前,风险投资已被一些发达国家证明是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我国,风险投资基金及其运行机制尚在起步阶段,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作用有限。
此外,我国技术市场发育迟缓,科技成果的转化远远落后于高科技产业的需要,使风险投资面临巨大的技术和市场风险。同时又缺乏高效的信息交流网络,使企业界和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技术和资金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而且观念上也存在误区。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风险投资是政府的事,而非一种商业行为;把风险投资当做一次性投入,而非多阶段、多层次的持续资金投入。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风险投资具有风险性、长期性的特点,而作为融资重要来源的信贷资金却有“将本求息”的特征,这决定了银行贷款必须坚持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因此,银行信贷资金当前很难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这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金实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特点是科技创新迅速,产业竞争激烈,在企业创办的初期往往只有作为无形资产的研究成果,这就决定了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资金需求的长期性,从产品研制、开发到投产,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二是融资风险大,高科技企业未来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三是逆向选择问题突出,融资时企业只有科研成果,出资者不了解企业家的才能,信息不对称;四是缺少抵押担保。这些特点使高新技术产业很难符合银行稳健经营所需的贷款条件。
目前,商业银行以信贷资金支持高科技企业的最大障碍,是风险同收益不对称。对高科技企业的投入风险大,投入成功后收益也高。但银行以贷款投入高科技企业,一旦投资失败,银行会损失贷款的全部本金和利息;如果投资成功,则不论投资的收益有多高,银行也只能收回本金和利息。也就是说,在目前的管理制度下,银行对高科技企业贷款尚缺少风险补偿机制。要吸引银行贷款投入高科技企业,首先要解决银行高风险贷款的风险补偿问题。目前,尚缺少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商业银行对高科技企业发放贷款,并按规定在一定的时期内持有和转让其股份,以促进建立高风险贷款的补偿机制。同时,由于高科技企业和高新区自身体制、机制所限,有的不具备法人资格,信用评级和落实担保较难,良好的信用环境尚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形成。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局部优化的环境,以促进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得以成长和发展。因此,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是当前国家金融部门的神圣职责。
第一,要积极探索银行信贷借鉴风险投资机制,拓展、完善银行为高科技企业融资的渠道。
由于高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程度不同,风险逐次降低,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给予不同的融资限额控制,以分散风险。对于处于扩张期和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可纳入正常的企业信贷评价体系,但应考虑企业技术更新较快、风险较大的特点,在信用评级时区别对待。对于处于开发期、创业期和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风险要远高于一般的成熟企业,如果银行对这类企业发放贷款,必须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在目前条件下,一是以高科技企业的未来收益作为贷款的抵押品。若项目投资成功,银行有权取得超过贷款本息的收益,以形成对银行高风险贷款的补偿机制。例如可以由企业同银行订立股权转让和回购协议,以此作为银行贷款的担保条件。项目投资成功之后,企业按协议购回股权,银行以取得的收益补偿贷款本息和贷款风险损失。
二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商业银行通过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将知识产权(如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纳入抵押担保范围,扩大抵押担保领域。对提供贷款担保存在困难的高科技企业,可以由借款人提供符合担保规定的企业有效资产、个人财产以及保证担保组合,采取抵押、质押、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尽量满足其贷款需求。
三是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担保方式,形成贷款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为银行对高科技企业增加贷款提供外部保障条件。
四是探索银行对风险投资公司融资的方式,以增加风险投资公司向高科技企业投资的总量,由风险投资公司以综合收益归还银行借款。
第二,加快建立市场导向型的商业银行服务体系。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目标是客户价值最大化,要在客户满意的前提下获得利润。这也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确定了方向。在传统体制下,银行形成的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务之急,是在改革产权制度的同时,加快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导向型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因此,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客户业务的需要以及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要求,为其筹资、投资、分配和发展决策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积极创新对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服务方式。密切跟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变化,建立针对高科技企业的评价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对各类中小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择优扶持,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价、授信管理及有特色的服务体系,提高政策、金融服务和业务监控的专业化水平,健全客户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各类客户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网络化的市场营销系统。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地区,客户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银行提供多样化、一揽子的产品和服务,并希望服务的方式更加灵活、高效、便捷。当前,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正在由存款为主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并重转变,力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由柜台服务、等客上门向“3A服务”转变,建立超时空的分销体系;由大众化、同质型的服务向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转变,对客户实施分层服务;由被动适应市场向主动开发、培育市场转变,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引导、激发新的潜在需求;由单纯的市场开发向加强客户维护与风险管理转变,挖掘客户深度价值,加强客户风险监测与分析;由传统的竞争型营销向多层次的战略联盟营销转变,与同业和客户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相关市场。同时,要对经济发达的金融安全区实施重点发展战略,提高经营授权,提升服务层次,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加大资金的倾斜力度。
第四,建立和完善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项目运作和信贷政策体系。
一是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担负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科技成果商品化及产业化较成熟的中小企业,要积极予以信贷扶持。
二是不断加强与科技部门的密切合作,在项目筛选过程中,充分听取科技部门对企业的资信状况、盈利能力、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意见,必要时聘请科技部门和中介评估机构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咨询小组,界定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从中确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目标范围。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进程,科技金融进展及其理论研究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978—1985年,这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科技和金融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科技研发资金表现为国家财政拨款模式的政府投入;②1986—2005年,中央提出“银行要积极开展科学技术信贷业务”,开始探索多元化的科研经费筹集渠道,如财政贴息贷款、企业债券、创业投资、开发性金融、技术援助贷款、风险投资等,以促进企业资金的融通;③2006—2009年,2006年开始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央政府在财税、金融、科技政策方面对科技金融发展给予关注与支持,全国各地高新区的科技与金融结合方式不断创新、快速发展;④2010年至今,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进一步融合,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实践进一步创新。
按照这4个时间段,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子库,以科技金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其中,第一阶段有0条记录,第二阶段有198条记录,年均约10条。第三阶段有69篇,年均约18条,这些文献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金融等支持性政策文件,二是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资金短缺所带来的融资问题,说明发展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阶段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分离的局面。第四阶段有340篇文献,年均逾百篇,研究成果增速很快,表明这一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热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虽然是上一阶段内容的延伸,但依然存在着大量孤立研究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文献,唯一不同的是,科技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趋势已逐步凸显。
本文集中研读近20年来关于科技金融研究的文献,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其研究内容与脉络,以期为科技金融理论及实践的深入拓展提供参考。
1科技金融研究领域
1.1科技金融界定
20世纪80年代,我国以科技贷款形式进行科技金融的实践活动已出现,但科技金融作为一个完整词汇则出现在1992年,尽管当时其本意依然是科技与金融的缩写。同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标志着科技金融正式登上舞台。不过,科技金融真正意义上的概念使用是在1994年广西南宁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的首届理事会上,此后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逐步展开。
从检索文献可知,研究成果以会议通讯报导、政策阐释等形式为主,学术论文并不多,且基本属于发散研究,缺乏系统性。对科技金融的界定基本上从4个方面出发:①科技与金融的互动。于维栋指出,科技需要现代金融发展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也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发展——资金的运用和增值也需要智力即科技的支持;②科技对金融的需求。尚福林强调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过程中对金融工具、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的单向需求;③科技金融概念。沈阳市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认为,科技金融就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④科技金融包含的内容。王涛提出,科技金融应该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研究科技与金融之间相互调适的中间学科,其外延涉及科技与金融。
直到2009年底,赵昌文等提出了一个比较确切且被一些学者认可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共同组成的体系。
此后,对科技金融内涵及本质的探究逐步深入。洪银兴认为,发展科技金融就是要求现有的银行性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及金融资本都能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房汉廷认为科技金融本质有4个方面:科技金融是成果转化为商业活动中融资行为的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技术一经济范式;是一种科技被金融资本孵化为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是同质化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异质化配置而获取高附加回报的过程。胡苏迪等9引入企业发展周期,认为科技金融是基于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在科技创业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为其提供各项投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以及金融政策的组合。
这些概念都是在紧扣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向上所作的提炼与概括。但是,科技金融概念的准确界定,还需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推演中逐步完成,它将随政策与模式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1.2科技金融研究重点
尽管理论界对科技金融定义与本质的认同度已趋于一致,但在科技金融研究侧重点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3种观点。
(1)科技创新重点论。房汉廷提出,科技金融是科技工作的深化,科技创新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旨,应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在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金融工作实施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科技金融准入、运行和评价管理体系,形成政策、工具的相互衔接和补充。
(2)金融创新重点论。叶翔凤等认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路径、质量和效果。金融创新应以创新融资渠道为主,以缓解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缺口;方文丽认为,对于面临巨大融资缺口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金融创新可以拓展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资本流动,以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3)科技与金融创新结合论。多数学者认为,应把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作为重点。王歌红等认为,科技金融本质上是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结合和同步增值,二者相互依存;周昌发认为,科技金融是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2科技金融体系
2.1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构成要素
近年来,理论界主要从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和科技金融内容结构等视角开展研究,其成果较多,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结构。
杨刚较早地从科技金融参与主体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资本市场和各种中介组织(包括评估机构、投资银行、投融资管理顾问公司)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科技金融内容结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及观点有:唐绪兵等认为金融制度环境、金融市场和高效的金融组织是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廖添土从科技投入角度,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需加快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宽科技发展融资渠道,多层次主要包括完善银行信贷、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和风险监测与调控体系;邓天佐认为科技金融内涵渗透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科技金融系统具有多要素、多层面、多维度构成特征,包括3个层面: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金融产业与现代科技服务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孕育催生先导性产业。以上3个不同维度的坐标中,分别显示不同功能与作用,既表现正激励,亦体现负反馈。
但多数学者结合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及内容结构综合研究科技金融体系。赵昌文等不仅研究科技金融参与主体(科技金融需求方、供给方、中介机构、政府等),同时认为科技金融体系由科技财力资源、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金融环境等要素构成;肖泽磊等从构成主体、生命周期、运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等层面构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陆峨峰等则认为,需要构建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体系;洪银兴提出,科技金融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有两个截然不能分开的部分,一是直接科技金融,基本上由风险投资家提供,涉及股权融资及相应的股权交易市场,二是间接科技金融,涉及银行提供的信用。文竹等提出,需建立一种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发展经历3个阶段:政府推动期、银行介入期、自觉发展期。
这些研究成果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对科技金融参与主体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程度及方式略有区分。在检索文献中,还有一部分论文对科技金融内容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科技金融理论。
2.2科技金融运行机制
关于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的分析,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不承认科技金融机制的创新。如樊星认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本身即是两个泛化的概念,在其自身概念范畴尚未得到明确界定时,二者的交叉领域也纷繁复杂,不仅仅只是产生科技金融机制创新问题;另一种观点同意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具有特定内涵,而且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大部分学者认可。
常永胜从高科技企业的阶段性融资需求入手,分析了我国风险资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机制;张育明把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归纳为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此后,很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如杨刚[24]论述了科技研发投入与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融资机制、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实现机制、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支撑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
赵昌文等比较全面地描述了科技金融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他们认为,科技金融机制主要有3类:①科技金融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②科技金融政府机制,其作用包括政策的引导和行为示范、对市场失灵的补充、优化科技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对贷款和资本市场的监管等;③金融社会机制,即特定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作用机制,如民间金融科技贷款不是以企业资产和盈利能力为依据,而是以双方之间的信任和关系为依据。其中,科技金融市场机制是配置科技金融资源、决定科技金融体系构成及运行效率的主导机制;科技金融政府机制对科技金融体系起着引导和调控作用;科技金融社会机制是对科技金融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它学者也对科技金融机制进行了多角度研究。肖泽磊等在系统分析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服务运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其中,服务运作机制的有效运行需引导、协作、激励以及责任机制等配套机制的支持;朱丽丽等提出资本形成机制、分散风险机制、揭示信息机制;陈国进等认为,科技金融运行有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其中,直接作用机制包括资本形成机制、信息揭示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项目监管机制;间接作用机制体现为金融体系通过资源配置影响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路径、质量、效果。此外,金融体系对FDI技术的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科技发展。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分析了科技金融运行机制,而且,随着科技金融实践不断发展,其独特的运行机理会更多地显现,届时也需理论界对此作深入研究。
3我国各地科技金融政策及模式
3.1科技政策研究
在大量科技金融文献中,科技金融政策及其实施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本文从中选取一些可能对政策演变产生积极作用的观点进行归纳。
李兴伟[27]研究了中关村“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有信用激励、风险补偿、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分阶段连续支持、银政企多方合作、市场选择聚焦重点等六项机制,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代办股份转让、境内外上市、并购重组、集合发债、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小额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十条渠道。潘昕昕等。分析了湖北科技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即引入创投保荐制度,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助贷转贷平台,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由企业、担保基金、担保公司、银行和政府共同承担的风险分担机制,组建创投行业协会。肖龙沧从构建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建立专营式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8个方面研究分析山东省科技金融创新,并提出了以下具体政策:搭建沟通协作台,逐步实现由现场集中推介向现场推介与网上推介并行的转变;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情况作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托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各金融机构强化支持措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耿中元等分析了黑龙江科技金融创新方式,具体如下:设立并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激励专项资金;成立省科技金融促进会、科技金融专营银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全省科技担保服务体系,放大融资倍数;引导创业投资发展、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推出“黑龙江省中小型科技企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但从实践进程看,黑龙江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和金融结合不深。
以上文献对政策的研究多以一般议论和简要论述为主,较少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在科技金融体系中,尽管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使得微观主体在市场上逐渐主动自主运作,但鉴于政策体现政府对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调节,因此,如何制定好相应政策、推进制度创新,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2科技金融模式
根据国内外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的不同,科技金融模式一般分为政府主导型、资本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和民间主导型4种。杨勇?认为,广东省科技金融结合模式正处在以政府主导为主、资本市场和银行主导为辅的发展初期,其特色是: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搭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协作平台,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科技金融合作政策体系。
宗编根据全国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的实践,总结了目前科技金融创新的4种模式:①某些后发地区的“提前培育+先行研究”,即先培育一些优质企业,同时注意科技金融研究,如广西桂林;②山西的“引导基金+担保公司”,主动推荐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银行从中选取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上门服务;③南京的“金融超市+银企对接”,让各类创新创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获得相应金融支持;④广东省的“大胆探索+担保平台”,2008年该省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积极推广“EMC+供应链+金融”商业模式,引入信用保险机制,通过联合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帮助一些企业实现信用的数字化、资产化和货币化,从而搭建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魏娜对北京等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的科技金融模式进行了总结,主要有5种:①北京中关村采取银企直联模式,提供接力贷、商圈贷和园区贷的系列科技金融产品;②广东引进一篮子创投基金,同时推进担保、信贷、碳金融交易等金融服务;③湖北建立“投贷结合机制”,形成了“跟投”、“跟贷”等服务模式;④浙江采用合同能源贷款、环保贷、政购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投贷和集合融通等科技金融产品;⑤辽宁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对科技型企业的企业债券融资予以贴息支持,提供租金按揭贷款、商圈贷款、速贷通、展业通、好融通等系列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金融模式的形成,不仅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更受制于科技体制与金融体制。因此,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在我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很正常,各地在探索科技金融模式的过程中,应结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
4科技金融效率测度
科技金融效率测度指标及方法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总量和区域等宏观角度,从企业等微观角度。
4.1宏观科技金融测度
王海等M根据科技资金投入产出比,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对1991一1999年我国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科技金融结合效益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科技金融结合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孙伍琴等[35]根据Malmuqmst生产效率指数方法,利用内地23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程序VeapVersion2.1,测定中国各区域金融体系对技术创新促进效率及其差异。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产出效率的全面提高,各省市金融体系存在影响专利产出数量的结构性差异。赵昌文等[6]构建了一组科技金融效率测度指数,主要由科技金融总指数、分指数和专门指数3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总指数是对区域内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的总体指数性评价。余泳泽[36]将区域创新主体分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利用区域研发投入和产出面板数据,选取2002—2008年内地29个省市自治区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了创新效率,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重点考察了创新要素集中、政府支持、制度因素和人力资本对各创新主体创新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曹颢等[37]按照“科技资源一经费投入一产出效率”思路,构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包含科技金融资源指数、科技金融经费指数、科技金融产出指数和科技金融贷款指数4个方面,并详细界定各指数内涵及权重,采用Spss16.0对我国各地区历年(2001—2008)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进行了样本聚类分析。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金融经费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科技金融产出指数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科技金融贷款方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徐玉莲[38]采用1994一2008年数据,以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资金、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科技型上市公司数量和科技型上市公司总市值、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和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为指标,对上述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利用Bootstrap仿真方法,构建统计推断的临界值,得出结论:科技金融体系框架中的财政科技投入、科技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均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银行科技信贷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不显着,我国科技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发展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科技资本市场发展对风险资本扩张具有促进作用。
4.2微观科技金融测度
刘降斌等通过收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陆科技圈4个科技区域的数据,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对以上4个科技区域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体系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个区域的金融体系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有长期支持效应,而短期支持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金融体系的短期支持效应显着,但有一定时滞性,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陆科技圈金融体系的短期支持效应不显着。李颖等以企业和金融微观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金融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以广东省为例,对100家企业及其科技创新融资数据进行梳理,对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面板回归研究,分析了各金融部门发展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不同影响及金融发展对不同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陈国进通过对科技进步进行测度,就金融发展如何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FDI技术外溢来影响技术进步进行了实证研究。
5结语
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都将有很大发展空间。但从已有理论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研究大都滞后于实践,甚至在一些相关文献中,还存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相脱节的现象,提出的对策建议也缺乏依据,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片面夸大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作用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本文认为,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不仅要注意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且还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科技金融研究领域的明确定位。尽管政府及学者们目前已经确立了科技金融独立的研究领域,但这种定位基本上属于宏观领域制度创新,如央行对金融工具创新的规范,而事实上科技金融不仅包含于宏观金融,也包含于微观金融,如新的融资方式带来的宏观效应及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还需进一步研究,否则,这一理论创新只能徘徊在科技创新与金融互动的水平,难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逻辑结构及体系。
(2)不同区域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构建适合本地的科技金融模式。科技金融模式差异的形成不是由政策推行的早晚及范围所致,相反,它具有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本地特有属性。
关键词:科技资源;金融资本;科技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9102
1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的结合现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科技金融概念的辨析
科技金融这一概念最早的雏形形成于卡萝塔·佩蕾丝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其中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基本范式。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每次爆发式的经济发展都伴随着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结合,对利润天生的敏锐促使金融资本一次次将技术创新成功地财富化,因此每次技术创新的繁荣都伴生着金融创新的出现[1]。
国内对于“科技金融”的论述,往往是将其看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工具、制度、服务等的系统体系[2],同时也是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发展的今天,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不应该总是被看做科技的外生变量,也不应该是金融的外生变量。科技金融不仅仅是科技和金融的简单结合,甚至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更应该是属于技术经济的范畴,其本身是一个科技创新资本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无差异的资本经过科技创新这一异化配置手段,获得高于传统金融附加值的投资回报过程[3]。
3科技金融的运作模式
3.1全产业运作模式
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作为当前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其结合程度和结合方式直接影响着两种资源的配置效果。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没有产生预想中的良好效应,使我们对这两类资源的结合产生了怀疑。本文认为,究其原因,在于配置机理的模糊导致了配置方式的不合理,故而产生了1+1<2的怀疑和失望。
从全产业链价值体系的角度出发,科技金融需要一个完整体系和框架去被培育和发展。在培育一个市场的时候,需要回避的是市场失灵,科技金融正是如此。具体地说,我们现在需要的科技金融,不是一种片段性的创新,而是整个体系的创新。如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信用融资、科技债券等,基本都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虽然这对于国内科技金融创新时间的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却也和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这种既缺乏理论上的建构,也缺乏链条上的衔接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片断性创新的过度投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不发育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了科技金融全产业链的投资失败。以信用融资为例,信用市场的快速发展,促生了更多信用评估机构,但是由于信用产品应用市场的不完善,又使得信用服务相对过度,必然会产生市场的不均衡和资源的浪费,从而产生逆向竞争,信用产品被搁置,服务质量下降,信用市场萎缩,往往使得信用融资这一片断性创新方式夭折,导致整个信用服务产业链的投资失败。这便是典型的产业发育断裂。
3.2政府对市场培育
从培育的角度讲,科技金融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同时应该具有强烈的政策性[4],也就是说,科技金融应该同时具备金融属性和财政属性。因为对一种战略性市场的培育,科技金融市场失灵的环节更应该是政策性最应该关注的环节。比如,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由于科技创新越前端风险越大,因而其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更需要政府提供大力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进入稳定和成熟期后,往往有与之匹配的金融市场,因而科技金融对其的支持会越来越少。从这个角度讲,科技金融工作更需要的是体制上的创新,而不仅仅是金融工具的创新。科技金融体制的建立是科技金融体系最上层的创新,是最需要政府关注也最能体现创新性的环节。
4结语
针对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现状,我们不能仅仅只将科技生于金融之外,期待科技能得到金融的帮助和支持。因为这样的思路和模式不够系统,违背了科技与金融的内在关系。应该认清金融资本作为一种市场资源的逐利性,培养一个让金融资本有利可逐的投资渠道是现阶段科技金融最应该创新的环节。科技金融
的实质是科技资源借助金融资源实现风险的分散和价值发现,金融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得高额的回报。只有是这样一个存在相互反馈的体系,才能保证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动态的平衡,实现两大资源的互利互动,体系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昌文.科技金融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科技金融;北京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3日
一、北京在科技和金融方面的优势
北京具有科技资源密集和金融资本丰厚的双重优势。2014年,全市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724.6亿元,同比增长11.4%。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实现总收入3.5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数量居全国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3,136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国的36.6%,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46%。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3.81万件和2.32万件,同比增长15.7%和12.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8.1件,居全国首位。当年,北京地区共有8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2.3%,其等奖1项,一等奖6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286.6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6.03%,位列全国第一。根据科技部《2014全国科技进步统计检测报告》显示,北京地区综合科技水平居全国首位。
同时,作为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同样有着丰富的金融资源。目前,北京已经汇聚了全国60%的金融资产、40%的清算业务、60%的上市公司总股本和50%的债券市场融资额。2014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3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金融法人机构达到692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公司等国际高端金融组织相继落户。2015年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5.6亿元,同比增长19.4%;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3.8%和47.3%。金融业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这为北京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北京市科技金融工作成效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资源综合配置与创新服务,是实现科技与金融更加紧密结合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科技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业务、组织、市场创新,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金融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科技金融工作成效如下:
一是不断完善金融政策体系。在综合政策层面,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函[2011]12号)。2012年,北京市联合国家九部委出台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北京市还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首都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专项政策层面,出台了中关村“1+6”、新四条以及“京科九条”、“京校十条”等政策及落实细则等。
二是积极搭建多部门联动的金融工作体系。从国家层面,北京市政府联合“一行三会”、科技部等九部委建立了联席会商机制。同时,积极推动监管权力下移,促使人民银行中关村中心支行和外汇管理局中关村中心支局先后入住,中关村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外汇集中收付等新增改革试点任务得以落实。在北京市层面,建立了由市金融局、市科委、市财政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科技金融工作协作机制。
三是构建要素基本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2015年上半年,北京产权交易所集团、石油交易所、环境交易所、铁矿石交易中心等40余家要素市场共实现交易额9,738亿元。2015年6月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称为“新三版”)挂牌公司数达到2,637家,比上年末增加1,065家,股本达1,277亿股,总市值1.2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4%和1.6倍;其中,北京地区挂牌企业453家,占17.2%。北京“新三版”成为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后,我国最具活力的资本市场。另外,作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园地、融资中心、政策运用平台和资本市场中介服务延伸平台的本市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也于2013年12月底正式开业,由国家证监会及北京市证监局负责业务指导,北京市国资委按照一级企业进行管理,北京市金融局进行业务监管;目前,该中心已为200余家中小企业托管股份243.81亿股,实现了良好开局。
四是不断优化债权加股权相结合的融资结构。针对科技企业“资产轻”的特点,开发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特色产品。19家银行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了近50个信贷专营机构及特色支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700亿元,同比增长61%。
VC/PE及天使投资日趋活跃。北京市已在证监会完成登记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2,079家,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居全国第一。2014年末,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达到957家,管理资本约1.26万亿元。募资、投资及IPO退出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
五是探索出科技金融发展的“中关村模式”。作为北京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中关村探索形成了以“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金融工作体系,率先开展了QFLP、融资租赁、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等多项试点。其中,“一个基础”是指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六项机制”是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信用激励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机制、银政企多方合作机制、分阶段连续支持机制、市场选择聚焦重点机制。“十条渠道”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代办股权转让及区域股权交易、担保融资、企业债券和信托计划、并购重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小额贷款。
六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建立地方金融安全监管体系的工作任务。中关村、海淀区、石景山区等相继出台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互联网金融中心、互联网金融基地为载体,积极培育并聚集一批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动在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大数据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取得发展。2015年6月末,北京市有已纳入网贷行业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监测范围的P2P平台231家(占全国的11.4%),众筹平台约40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有57家。在重点互联网金融企业中,京东金融支付规模数千亿元、理财规模达千亿元、消费金融规模数百亿元;百度金融业务规模已超过500亿元;阿里旗下的北京互联网金融生态共赢基金、蚂蚁金融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和战略合作伙伴北京鹰胜网络验证有限公司、英凡研究院等落户海淀区;中金大数据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加强政策协调,完善工作体系。推动国家九部委、北京市政府联合颁发《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提升政府对科技金融创新的服务保障能力。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完善科技信贷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扩大风险补偿范围。推动监管权力下移,在为人民银行中关村中心支行和外汇管理局中关村中心支局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协调推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中关村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工作体系,推动新的科技金融创新试点。
(二)加快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大力聚合科技金融资源。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和中关村“一城三街”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大力推动信用首善之区建设。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工作联动,以中关村西区科技金融街为核心,引导科技金融机构聚集,建设科技金融功能区,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积极参与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促进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的发展。
(三)加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创业融资。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金融创新工程。加强科技金融信息化设施建设,综合运用“百千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北京市级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和京西创业金融服务平台,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拓展外延,探索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服务、政府服务等要素融合起来的新途径、新方式,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新模式,大幅扩大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的覆盖面。构建以市级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核心、各区县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支撑、带动100家金融服务机构的“1+16+100”投融资服务体系。
(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推动建立工商、税务、社保等政府信息的互联互通、共用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新型金融服务机构与政府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对接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不断完善信用服务体系。
推动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信贷创新,大力开展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股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小额贷款等试点,强化对小微企业和首次融资企业的支持。完善科技信贷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扩大风险补偿范围,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在创业板、中小板以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加强对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中关村板块”。支持有条件的已上市科技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科技债券市场发展。
深化科技保险试点,进一步开展科技企业信用保险与贸易融资试点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加大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
(五)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进行产融结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继续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创新试点,为科技企业提供结构化融资服务。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
(六)顺应国家金融改革新形势,推动金融创新在中关村先行先试。鼓励商业银行(或其特色支行)参与银行业股权债权融资试点业务,为科技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投融资服务。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股权众筹试点,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创新。支持掌握信用数据资源的第三方支付、大数据、电子商务等科技企业获得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和个人征信业务许可,开展企业或个人征信业务。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集团。推动符合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等。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部队.金融业增速放缓需防控风险促稳定发展――2015年上半年金融业运行情况分析[J].统计报告,2015.66.
[3]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部队.“互联网+金融”引发金融创新与变革[J].统计报告,20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