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原课文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习方法;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7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以读为主,以人为本,以练为基”的教学策略,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 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我都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让他们在读中感知文章主题,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在读中获得情感熏陶。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聆听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边欣赏美丽的草原图片,使他们从视觉、听觉上获得感性认识,而后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中优美、清新的语句,感受草原的辽阔宽广、生机勃勃,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二、以人为本,珍视学生的个人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求异、求新,应珍视学生的个人感悟和独特见解。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在讲到父亲说的“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这段话时,我则让学生说说他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有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这句话赞美了落花生默默奉献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品格。父亲要我们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而后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你愿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愿做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我要做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人,善于展示自我,推荐自我,让别人充分认识我、了解我。”“我既想有像落花生那样谦虚的品质,也想有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虽然他们的见解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其发自内心的表达。通过这种讨论,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三、 以练为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指导课前预习。“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很多学生不会预习。为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应教会他们运用工具书来扫清字词障碍;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要在旁边做上记号,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能使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上课时经过教师系统的讲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事。
二、质疑法。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入。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
三、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先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身奇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入。出示课件,威尼斯概括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四、用音乐、歌曲导入。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一、精彩篇章,仿一仿,写法迁移
常言道“文无定法也有法”。小学生作文正是扶床学步、牙牙学语阶段,模仿和借鉴课文中的典型句段是不错的训练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依据课文特点,抓住典型例文,实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这篇课文无论是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能给学生以示范。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小结: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杨梅果的?在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之后,我让学生仿照这篇课文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家乡特产。这样,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样文,学生写起来轻松多了。
二、画面不足,增一增,补白拓展
文本中往往留有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将训练的目的放在拓展内容上,适时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植于文本,想象于书外。既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解决习作时的“无米之炊”,同时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节课时,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与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道别的情景。这样的道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描写了志愿军的说话,而没有朝鲜人民的语言。于是,新的课题就出来了,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这番话又会说什么呢?首先,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扮演大娘,第二组扮演小金花,第三组扮演大嫂,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当时有一位学生以“小金花”的身份这样写道:“志愿军叔叔,不是我不坚强,而是舍不得让你们走啊!自从我妈妈牺牲后,是你们为我报了仇。叔叔们,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您的家乡去看望你们,一定会为你们唱《捣米谣》。可爱的叔叔们,再见了!”这样,通过课文对画面的想像描述,学生不仅了解了以“告别”为话题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三、叙述角度,换一换,激发兴趣
每个写作者在写作时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要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检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小伙子真棒!”为使学生透过表层深入理解内涵,设计:如果你就是左腿截肢的博莱克,在训练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练笔感受博莱克为全队保持一致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样的练笔能使学生文思涌动,习作语言入情入景,细腻感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四、情境空间,拓一拓,创编故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且主张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读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教师可以假设文中情节的变化发展,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自悟自得。 有些课文虽已结束,但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对于这一类课文,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练笔,延伸课文的内容。
五、精美插图,描一描,再现情境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 激趣导入拉开序幕
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其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很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从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比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课始,教师首先播放了一组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那美丽壮观的景象一下子把学生迷住了,学生们听着动听的音乐,看着生动的画而,早已是陶醉其中,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 生字识写扫清障碍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教学不必像低年级那样再花大量的时间。教师要善于从音、形、义上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规律和方法,应更有针对性和个性,更侧重于在教师的牵引妙扶下,让学生自主、快乐、高效地识字写字。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留有足够的写字时间。教师应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生字中的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处的位置,培养其临贴和仿写的能力,做到书写正确、美观。
三、 词语理解的悟内涵
虽然是不同的年段,共同点都是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理解词语,但要求在不断提升。高年级段的词语教学该怎么进行呢?笔者以为应该以“读”为主线,适当进行理解词沿的方法渗透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注意咀嚼语言文字,品味语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感受语言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在反复地引读中帮助学生体会,或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或让学生在互相评品中感悟。下面是著名教师董琼执教《草原》的片段:
师: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这一段,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词语。(生边轻声读课文边动笔画出相关词语)
生:(汇报)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柔美、渲染、勾勒、翠流。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这每一个词语描写的就是一幅画。再请同学们任意读读这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生:我读了“一碧千里”,我好像看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大草原。
师:非常辽阔!请你带着这种辽阔的感觉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一碧千里。
生:我读了“柔美”“渲染”,我好像看到了一幅很美很美的中国画,画上线条舒缓,颜色明亮,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呈翠绿色,再远一点儿呈墨绿色。整幅画好像刚刚完成,画上的颜料还没有干呢!
师:这就叫――
生:(齐说)翠流!
师:实在太美了!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词语齐声朗读一遍,边读边想象画面。(生齐读)
师:读着这些词语,你还想做什么?
生:我想深深地呼吸。
生:我想骑上骏马,尽情地奔驰在这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
生:我想张开双臂,大声喊道:“草原真是太美了!我爱你!”
回看董老师的教学过程,既没有传统的词语解释,也没有呆板地叫学生反复朗读来巩固词语,而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代替了枯燥的词语解释。
这种感觉是一种模糊的意会。而学生读得也相当有感觉,这说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已经不言而喻了,那根本不需要多余的文字解释。这种“感觉”教学法给语文的词语教学带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 提炼段意概括文意
中高年级段阅读教学一大训练重点和难点就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从概括段意,到篇意主要内容概括。教师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训练学生提炼段意的方法,因为提炼段意是概括文章大意的基石。在概括文章大概意思时切莫忽略了文题的作用。对于很多课文来说,抓住了文题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内容。比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教师紧紧抓住文本中的一个关键词“《国榷》”,让学生用提取要点法来提炼各段落大意,学生很快就归纳为“编写《国榷》”“《国榷》被涤”“重写《国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串联法和文题概括法,串起了全文的大意:谈迁编写《国榷》后,《国榷》却被盗了,谈迁没有放弃,凭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历尽艰辛,再次编写出新的《国榷》。
五、 精读段落潜心会文
中高年级段的课文内容丰富,篇幅较长,词汇量大。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情和文本内容,酌情选择,精读一部分文字。精读时,一定要紧紧抓住“议”这个中心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所选内容的容量不可过多过难。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采用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阅读期待,为下一课时的深入领悟文本做好铺垫。笔者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一课时,根据全文的教学目标,将第一课时精读的文本内容仅仅选定为“合作探究文中表现儿童多的词句”,第二课时再去透过文字感受海棠花的多、密、旺,领悟儿童如花,领悟儿童如花,花如儿童。
六、 拓展延续尾音缭绕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给人以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让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比如,教学《掌声》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精读了课文的开学和结尾,对比感悟小英过去和现在的性格之变,这是什么原因呢?学到这里时,我对大家说:“我们暂且抛下这个话题,下节课再讨论。”以此引起学生读书的欲望,为第二课时埋入伏线,从而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衔接处,教师也可以采用开放式结尾,讲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的情感更细腻,品味更高雅,思想更深刻,遐想更幽深……《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快结束时,我引入《水浒传》中关于林冲的另几处文字描述,让学生课后从《水浒传》中找描写林冲的句段,细细品读,这个环节的安排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课后,学生们有的带来了《水浒传》和相关书籍;有的拿来了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拿来了摘录在读书笔记上的好词佳句……学生的视野由书本伸向了课外,又由课外回应到课内。
【关键词】朗读 语感 技巧 提高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 课标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促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为什么有的学生写起文章来妙语连珠,说起话来口若悬河,而有的学生却一句话也说不全呢?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2.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好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生年龄较小,因此一开始只能是模仿别人的作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我在教学第二册"愿望"这一单元时,学生在理解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模仿课文说说自己的愿望,有的学生会说道: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画许多座美丽的学校。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能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他们再也不会望着那些背书包的孩子,嘴里发出轻轻的叹息……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使他们的品德得到提升。
3.朗读能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和思品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课文中有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有表现人物品格美,社会生活美……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形态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愉悦、喜爱的感情;对丑恶事物的厌恶、憎恨的情绪,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情操。如在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在在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
二、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1.读与看相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在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在部分插图中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课文。如在教学《小狮子》这一课时,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了书上的两幅插图。指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插图,通过观察图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既建立了阅读与图画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学会了从图中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看了课本上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想象后再朗读,效果很好。
2.读与思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比本领》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教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讨论:谁的本领大?最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学起来兴致很浓,老师也不用多加讲解,学生已理解课文内容。
3.表演与朗读相结合。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还在表象阶段,通过表演朗读把课本中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表情、体态、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带着他们去体会文中的情感。学生学起来兴致大增,而且容易理解。于是每次上课朗读时,我会变成可爱的熊博士讲着故事;变成一粒种子,在发芽,在生长;变成浪花妈妈、小马妈妈,亲切地教育孩子;变成聪明的白兔……丰富的表情和体态语言,深深吸引了孩子。模仿力极强的他们,在一次又一次表演中完成了有声有色的朗读,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和课文进行不同的处理。(1)低年级的学生语感及经验相对较弱,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朗读的能力;而越高年级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教师就可以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揣摹,在读中领悟。(2)在初读课文时应多用自由读,并带着问题读;细读课文时,重点句和段,可用赛读、齐读等。(3)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总之,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水平的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会顺利许多。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参考文献:
[1]毛世桢.朗读与朗读指导[M].人民出版社.2012.
语文课程新大纲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这方面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独立地、自觉地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证明,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对新知识的接受强度的大小。其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阅读课中,教师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字、词、句到段到篇;由浅入深,从能回答问题到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能思考“是什么”一类浅层问题,再到能思考“为什么”一类深层问题;由理解课文内容到掌握中心思想再到了解写作特点;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条理性和精确性,最后做到举一反三。培养自学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要重视学法研究与培养。学法主要靠在学习中领悟,而不是靠灌输。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读书的方法,是可取的,这样学生得到的学法更牢固、更灵活,用来指导今后的阅读实践。我认为:抓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应该从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自主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抓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阅读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工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行阅读活动时,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阅读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会阅读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对作品进行感悟。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细读第一部分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会阅读
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提出一些好奇、新颖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老师都无从回答,当问及这些问题的来由时,往往听到的回答是从某某书上看到的,某某杂志上知道的。这些都是课外阅读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阅读量的明显差异导致他们之间知识面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在调动学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馈,汇报总结。如可以通过课外时间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利用午读引导学生看一些课外书,鼓励学生通过文章题目或开头进行发问,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完后,要求学生跟同学讲讲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阅读文章,不为“看书而看书”。
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学用阅读
1 质疑法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人。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
2 揭题法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人手,自然导人,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事。
3 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先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身奇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人。出示课件。威尼斯概括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4 用音乐、歌曲导入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5 回忆法
链接下一节课,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节课作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人。利用回忆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草船借箭》的导人。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还碰到哪些不明的?稍后我们一起讨论。
6 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人,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7 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时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8 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例如在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当然,导人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设计导人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①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②导人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③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④导人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一、赏析词语,感悟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单纯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意思并运用,这还不够。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感情的作用。
所以,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中心词)进行引导,是引导学生领会中心思想的方法之一。
如《猫》一课的教学,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了最能突出描写猫性格特点的词――古怪。“古怪”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说明了什么?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找出了能体现猫性格古怪的地方:老实――无忧无虑,成天睡大觉;贪玩――一天一夜不回家;尽职――屏息凝视,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温柔可亲――蹭你的腿,让你抓痒,丰富多腔的叫唤,给自己解闷;一声不出――无论是谁都不出声;勇猛――就是遇到蛇也斗一斗;胆小――总想藏起来。这样的性格还不古怪――让人难以捉摸。作者明贬实褒,表现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又如《白鹅》一文,紧紧抓住“高傲”一词,让学生从叫声、步调及吃相中感悟到作者明贬实褒,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和叙述中的煞有介事,表现出作者对白鹅充满了爱意。
抓住关键词语析词,联系上下文,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更从中感悟了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句子,感悟中心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对于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要注意联系课文的有关内容,深入理解。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对感悟文章中心思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草原》一文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既是本文的中心句,又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了这一难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显山露水了。教学中,我采用“读句――析句――理解――领会”的步骤,让学生去把握课文中心。学生先读句子,清楚其在文中起总结全文、突出中心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从句中去判断中心句中的中心词――“情深”。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谁与谁情深?蒙族同胞和汉族同胞;文中哪些内容突出了“情深”?――远道迎客、热情相见、盛情款待、激情联欢等;再理解句子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不忍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相互倾诉惜别之情。通过以上分析,学生理解了诗句是表现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这样教学,让学生“点”、“面”结合,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交错发展,并突破难点、触及中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剖析段落,感悟中心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重要部分,教学中,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教学是学生领会文章中心的又一途径。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紧抓住第二段这一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进行讲解。
首先,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本段主要讲什么”、“她在几次擦燃火柴中分别看到什么”去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顺利给课文划分了层次,并逐渐准确回答出了问题。
接着,我让学生讲出小女孩为什么会幻想出这些美好的景物,让学生联系小女孩的现实情境来讲讲:她“又冷又饿”、“光着头、赤着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在富人享受快乐的大年夜,她还得出来卖火柴,又受欺侮,她怎能不渴求得到温饱、欢乐和慈爱呢?
最后,品读中心句:“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学生联系上下文触及到:“小女孩现实中只有寒冷、饥饿、痛苦,要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只有那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同时因势诱导: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
四、情感朗读,感悟中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着重要作用。指导、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灯光》一文中,作者与郝副营长的对话,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前,先让学生想象当时郝副营长的神态、说话时的语气,在此启发下,学生用较为深情、羡慕、喜悦的语气读出:“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用上电灯,让孩子们也在那样的灯底下学习,该多好呀!”
我趁热打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读?原来,这是郝副营长的愿望,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他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强大思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