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中小银行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银行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银行发展现状

第1篇: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2014年国家工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其中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已有317家,其商业银行总资产合计714.763亿元。金融市场份额占全银行业的37.2%。

二、SWOT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根据SWOT理论的分析来看:

(一)S(strengths)优势

相比起我国国有四大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小,中小型客户居多。因此,受到外界金融风险的影响小。另外,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所以也比较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补助。最重要的是,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带来的灵活性使得其改革更为容易,无论是业务营销方式的改变,还是内部结构体制的治理,都比国有四大银行要容易得多。

(二)W(weaknesses)劣势

(1)市场定位缺失。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主要被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划分,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产品导向完全由四大国有银行控制。因此,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对于自身的战略定位缺乏,基本遵从国有银行经营业务为导向,国有银行经营什么业务,中小商业银行便经营什么业务;另一方面,原本中小商业银行还占据了一些中小城市或者乡镇的金融市场。但近年来金融市场改革的进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网点的拓展和业务的扩散,其主营的营业业务已然拓展到中小城市和乡镇之中。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的业务自主性和市场份额更为降低,最终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在跟随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兼并吞没。

(2)金融体制欠缺带来的歧视性。我国特有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归根究底就是:政府主导性和垄断性。一方面,政府的主导性使得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行政干预下失去了自身的主导权,从而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永远只能被动的改变,而不能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垄断性带来的四大国有银行的强势,面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又或是业务拓展。完全依靠自身的强大资本优势,直接抄袭或者兼并。二者合一,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更为的苛刻。

(3)规模限制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观念之中,资本的大小决定了公信力的多少。因此,我国的国有银行才会稳固地占据着金融市场巨头的领导地位。而中小商业银行因为资本的限制,导致了规模不够巨大,使得公信力不足,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想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强大的资本作为后盾。而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规模限制,导致资本规模得不到扩充,业务的拓展缺少资本的支持。从而使得中小商业银行陷入资本怪圈,发展的越来越慢,直至被淘汰。

(4)内部控制体系缺陷。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法人管理结构和董事会监事会制度都不完善,业务自我发展能力和约束机制的欠缺导致了产权的不明。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的缺少使得风险管控体系丧失,引发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增加。

(三)O(opportunities)机会

201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开始允许民营银行的出现,而私人投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我国原本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格局有了重新地划分。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得以参照新兴的外资银行和私人银行重新进行改革,从而在新的金融环境之中转换出一套特色化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四)T(threats)威胁

金融改革的进行,使得民营银行合法化和外资银行更为强势地进入。这样的改革虽然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的威胁解除,不在受四大国有银行影响。但同样的,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更为的激烈,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的市场也将重新进入新的竞争者,增加了风险程度。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一)确立市场定位,走特色化道路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通常来说,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市场划分,而不同的划分必然有着不同的金融需求。中小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和国有四大银行同业务竞争显然是不可取的,无论是资本上还是人力上,乃至于内部的管理方式上,国有四大银行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之初,就要为自己确立好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将业务重心放在中小企业的市场之上,以个性化服务和针对性产品,在中小企业市场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转变融资方式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限制,一直是限制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转变融资方式。改变原有的政府借贷,他行贷款模式,而将民间资本和个人资本加入进来。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结合一切可利用的资金源。使得一方面,通过脱离资本控制,而使得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自主化;另一方面,通过融资的多元化,扩大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规模,从而使得中小商业银行规模限制的问题得到解决。

(三)内部控制体系改革

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不能单纯地依靠外在条件的改革,而更多的是需要银行企业的改革。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当主动的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改革,使得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细每一个部门的全责,并确立出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使得中小企业银行内部的积极性提高,主动的进行产品的创新和利润的追求。从而推动其对市场的规划,应对不同时间和环境,制定出相对应的市场定位。

(四)技术支持,建立IT系统

虽然我国现今的中小商业银行已经脱离了手写的局面,但对于客户资源的整理和客户数据库的建立却明显缺失。市场的划分在于对客户群的划分,而客户群的划分就来源于对客户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因此,一套IT系统的建立,将是整个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所在。因此,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建立完整的IT系统,不间断地进行客户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市场的划分和细化始终占据市场的前瞻地位。

四、结论

第2篇: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小银行;利率市场化;转型战略

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限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资金被严格的管制或者部分管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资产价格泡沫、负利率以及影子金融等问题在近年来越发严重,不仅造成了严重的金融问题阻碍金融行业的发展,而且还对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情况带来了一定不利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央行的降息举措给了金融市场存款以及贷款利率较大的浮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发展步伐。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在我国经济转型以及金融市场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对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以及战略定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以促进自身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能够持续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所获得的大规模、飞速的经济增长是通过粗放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发展起来的,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经济的增长是以高耗能与高污染为代价、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廉价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以投资与出口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我国政府也逐渐开始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道路。目前,我国的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未能够做到完全的市场化,尤其是资金的价格在利率市场化不显著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办法实现良性发展[1]。不仅如此,我国银行业不仅充斥着大量的国有资本,而且还有着严格的准入限制,这样一来,投入资金的流向也无法按照市场化进行操作,致使部分领域的资金发展扭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产泡沫与行业发展失衡的现状。我国的经济转型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优化资源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分配。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金融行业就是对资金要素通过市场的手段进行优化配置,简言之就是利率市场化。

二、中小银行转型策略研究

1、明确战略定位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中小银行借助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通过投资大项目、大企业以及房地产等行业也获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但是成绩仍然掩盖不了中小银行发展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的事实。中小银行应转变以往一味求大的认识错误观念,可以将发展的战略定位为大型银行尚未触及的农村市场,对其进行细分,抢占发展先机,最好授信服务,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强化风险管理

由于中小银行的规模较小,因此对风险的抗击能力相对也较差,因此,为了避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风险因素对中小银行的正常经营管理造成大规模多的影响,需要不断的提升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要及时抓住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实施新资本协议时机,建立针对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各个常见风险的系统的风管体系,通过学习与创新风管模式与风管技术,对银行现有的风管体系进行精细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完善。针对中小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情况下较为显著的市场风险,中小银行可以从自身的经营情况出发,合理构建利率风险的计量模型,进而提升银行对市场利率变化的快速反应、综合分析以及预判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同的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科学解决方案以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此外,如果发生了风险事故也能够确保将损失降到最低。

3、加强业务创新

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好自身发展的良好势头,就需要通过创新的手段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特色业务。首先需要对原有的业务进行创新升级。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对来办理业务的各个客户进行关于风险偏好意义及价值取向方面的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具有差异性以及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同时,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客户群体中小银行还需要着力研发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以此提升他们的关注度进而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其次,中小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收入,通过开发代付、银行卡以及理财咨询等业务提供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最后,综合发展保险、基金、理财等业务,使得业务类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4、提升定价能力

一方面,中小银行需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着重关注自身的战略取向、风险成本、内部财务成本以及资金价格等方面的内容,并参考其他银行的定价策略制定出科学的定价机制,以此提升中小银行的定价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对风险定价的体系进行优化改进,使得定价带来的收益可计、风险可控以及成本可知,与此同时,银行还可以进行具有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针对不同的客户所具有的不同效力综合考虑给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差异化的定价。

5、打造管理经营特色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的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中小银行的转型发展应面向专业化、特色化以及差异化,将传统的“小而全”的经营发展模式逐渐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精、特、专”的经营发展模式[2]。通过优化管理结构、创新经营业务打造属于自己的经营管理特色,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创新经营方式,通过创建小型经营网点,开展分层营销,根据不同网点的客户需求差异化的配备专业营销人员,以实现增强网点营销能力的目的。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电子化完善服务方式,借助于集约化、网络化以及电子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增强银行的服务职能,让客户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进而提升对中小银行的信任感。

三、结语

在2014年的年末,随着《存款保险条例(草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在针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关于银行兼并以及破产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开始进行科学的讨论与研究,因此,中小银行需要对利率市场化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全面做好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实现自身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士林.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的转型战略[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11):223-224.

第3篇: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 形势 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面临着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竞争。本文拟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策略。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性

目前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已举足轻重,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量的75%,中小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各占60%和40%。但现有金融体系又主要是面向大城市和大企业,以致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孤立无援。要在根源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建立以中小银行为中心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增加货币政策信用渠道的媒介,或者放松对银行业的准入限制,让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有足够多的中小银行。近年来,尽管中央银行一再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收效不大,根源在于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信贷市场的内生专业化分工原理,又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原理相悖。

二、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形势

中小金融机构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誉低,容易受到股东的不当操纵,因此风险要高于大银行。

1.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一是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主要由股东或社员入股组成,从目前看,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二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还未达到规范的合作制或服份制要求,没有建立科学的经营决策和权力制衡机制;三是股东和社员权益无法保障和落实,不同程度存在着产权模糊、政企不分、权责不清的体制缺陷;四是中小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科学的效益核算观念,资产风险较高。

2.人员素质和法人约束的局限性。民主管理、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及其他部门的监管都没有完全到位,中小金融机构的人事决策、信贷决策及其他的管理决策随意性很大,经营管理上粗放、不规范,效益很难提高。

3.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小金融机构的核心中小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但竞争环境并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银行一般定义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银行,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等,这种划分无形中赋予了国有商业银行垄断条件,在事实上对中小银行造成了信用歧视;二是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有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处理,而中小银行只能靠提成留利慢慢冲销;三是不平等的非国民待遇。中小银行一直被排除在国债一级市场、全国电子联行之外,有的单位甚至规定预算外资金不能存放于中小银行等等。

这种不公平环境和自身固有的缺陷,一方面遏制了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难以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顺利发展。

三、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1.国家给予政策优惠

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这是由中小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和发挥的作用以及所服务的对象所决定的。首先,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先天不足、实力较薄、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弱点,这些都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另外,中小金融机构所服务的特殊对象也需要得到政策优惠。

2.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与退出

目前在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方面,国家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使不少符合市场需要但资本规模较小的中小金融机构被排斥在外,另一方面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少数不合格的机构得以准入,这就使得许多中小银行从发展之初就存在着众多问题。为此,在严格金融市场准入的同时,应进一步降低市场壁垒,实行法治化的市场准入监管。

3.明确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完善健全中国金融体系的角度纳入配套改革,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与中小金融机构的整顿配套起来,联动进行。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创出自己的服务特色和品牌,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城市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应主要定位为市民和中小企业,农村信用社则应定位为农村“三农”。同时,要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那些已经偏离“合作制”运行轨道的农信社,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健全内控制度建设,高度重视风险防范。要在业务发展、资产保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等方面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新路子,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4.积极探索并购重组的试点和形式

面对全球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大潮,中小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因应。城市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可以分布走,一是大区行范围内的合并,二是组建城市商业银行集团,三是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总行。但合并一定要水到渠成,有利于充实实力、防范风险,有利于业务开展,要是真正意义的市场行为,避免重复过去简单的“归大堆”。

5.加强人才管理,建立一支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人才队伍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将是目前中小金融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讲课,提高本单位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利用现有的条件,定向培养适应现代化金融企业管理的尖端人才,或者改善自身条件,吸引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华,从历史的视野中探寻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之路,《浙江金融》,2009,(01)

第4篇: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策略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概念界定

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指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在国际上,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衡量标准不同,其共同特点在于资金规模小,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较为狭窄,区域特点较为突出。如在美国,以资本额衡量,二战以前10万美元以下可以认为是中小型商业银行,而在二战以后2亿美元以下的商业银行就被划分入中小商业银行之列。我国一般认为,中小商业银行指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问题

中小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如营销网点设置盲目跟风、单网点效益差。目前中小商业银行极少考虑整体效率问题,通常只是仅仅考察绝对占有率、资产规模、网点分布多寡等较为只管的数量指标,没有足够注重自己的运作――效益比的提升,而且通常的考核也只是依据总量考核。再有,在人才引进和运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例如不顾市场需求片面增加一些“国外专家”的引进,忽视了对于本土文化精通人才的引进等等,这都将严重影响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最后,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并与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有些脱离,也是发展中的一大题。

二、市场营销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联系

中小商业银行是市场化和股份制改革的产物,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与市场营销息息相关。在市场机制深化的过程中,各家银行都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构建品牌为重点的市场营销模式的探索,科学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有了关系银行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各家银行都在试图寻找如何有效沟通客户,实现品牌重新塑形的秘诀,市场营销手段异彩纷呈,这对于本就处于弱势的中小商业银行更是敲响了警钟。一方面,与国内国有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无论在资产规模、网点设置还是资金来源、信用保证等方面都处于不理的地位;另一方面,它们还面临着中国加入WTO以来所带来的游戏规则的变化。同时面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残酷竞争以及有着成熟市场营销策略和经营艺术的国外同业,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打造崭新的品牌形象已经迫在眉睫,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机制所长,在营销观念和策略上进行深层次的变革,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实施不同的策略

(1)稳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集团客户或上市公司。这类客户规模大其对金融业务的需求具有批发的特点同时较一般企业而言其除了有传统的存、贷、汇银行业务需求外还伴随有资本运作、对外融资、商人银行、财务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因此办理这类客户的金融业务既可获得规模效益又可获取中间业务收入取得综合收入此同时这类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分布广、时空跨度大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大而且要求银行提供的服务必须更加贴身、灵活这就要求各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落实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运作机制如客户经理制等。

(2)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市场潜力巨大的很此外个人对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个人消费观念与结构的改变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提供种类齐全的、定制性的金融服务如开展各种个人代收费项目提供理财工具和最佳的个人投资组合获取较理想的个人融资等等可以说市场需求非常旺盛目前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两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但其规模、品种、功能还十分有限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市场空白比较多。

(二)相关产品的策略

虽然目前我国仍然实行固定价格或允许在固定价格上下浮动一定比例的金融产品定价模式如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等但人民币利率自由化是长期趋势因此适当的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某些项目的价格上下浮动一定比例来利于本银行的业务。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新型营销策略

(一)加强本银行的企业文化

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强大压力下生存的中小商业银行要想企业的发展好员工们能上下一心的去工作,文化是不得不提到的东西。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或是政策优势来挖掘文化的潜质服务于自身,这样文化的作用才能够显现出来。

(二)重点支持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民营企业为突破口,打造自己的市场份额

例如广东发展银行它的营销策略和定位就十分的准确在武汉它向20余家民营企业授信6亿元,当其在武汉的分行成立时,又与湖北田野集团、武汉东湖软件公司、武汉猫人服饰等多家家民营企业签订了超3亿元的贷款合同,其中授信额最大的达到了4000多万元。作为服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重要举措新成立的武汉分行将全面推出广发行“民营100”的金融服务方案,针对其“创业、成长、扩张”的不同阶段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提供高效、便捷的理财方案。

四、结语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也逐步白热化。中小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中的新生力量,是我国银行业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外资银行的迅速扩张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难做大,因此,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合适的市场定位战略的制定与市场细分以及目标市场选择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24-05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始终坚持以规模促发展的经营发展思路,跨区域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银行发展的内在要求。

银行业是规模效应比较明显的行业。银行分支机构越多、规模越大,越能降低单位资产的平均成本,扩大利润规模。当然,这样做的负面效应也客观存在,分支机构距离总行越来越远,发达地区机构密度越来越大,银行风险资产比例越来越高。2006 年,监管部门首次明确支持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使得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加入了跨区域经营的行列。2009 年监管部门再次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放宽和简化了机构设立标准,准入门槛的降低,使得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出现了“饥渴式”跨区域冲动,迫不及待地希望异地拓展业务抢占市场、做大规模。

经过多年跨区域经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究竟如何,是获得所谓的利好,还是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 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张,是陷入了“规模陷阱”,还是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双丰收?以下对这几点进行了相关分析。

1 文献综述

1.1 跨区域经营与银行效率研究

Robert等(1997)实证研究证明美国在取消跨州经营限制后,银行间的跨州竞争导致成本效率提高,并在10年间逐步给银行带来相当多的收益。取消管制不仅给效率高的银行带来经营绩效的提高,也使更多的银行提高了效率。Calomiris(1993)研究发现有分支机构的银行比单一银行破产概率要小很多,同时取消地域管制,能使银行将其规模扩大到最优水平。

1.2 跨区域经营与竞争力研究

焦瑾璞(2002)引入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从商业银行的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因素、竞争态势四个方法设计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Allen 等(2004)研究发现拥有广泛分支网点的大银行比单一银行更有竞争力。张望(2010)对跨区域发展的中小银行发展起因分析,认为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应考虑该地区特点,结合自我发展战略目标,突出其比较优势,并对中小银行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具体建议。

1.3 跨区域经营与营利性研究

也有许多学者采用经济增加值EVA、EPS、ROE等单一指标来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但由于中小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发展参差不齐,单一的评价指标有失公平。

1.4 跨区域经营与风险管理研究

Emmons等(2004)对美国7137家银行的研究表明,经营区域扩张对社区银行风险的影响不如规模扩大重要。Deng、Elyasiani (2008)发现总分行之间的距离会降低银行的价格并增加银行面临的风险,进入更偏远地区能提高银行价值但风险降低有限。Allen 等( 2004)发现随着银行数目的增加,银行会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

2 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及发展现状

2.1 跨区域布局特征

经过多年跨区域经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已基本形成了全国性机构布局或区域性机构布局。

从经营布局、机构数量、发展数量上看,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都选择了立足区域经济圈、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国内沿海大中城市,东部地区、一线大城市更是跨区域的首选,尤其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发达区域是跨区域必选之地(见图1)。另外,由于监管部门对银行跨区域审批标准主要是监管评级,相对来说,东部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普遍要优于中西部地区,也就造成了东部地区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机构的数量明显多于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2.2 跨区域发展现状

跨区域经营使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已占据了国内银行业25%左右,整体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成为近年来银行业中规模扩张最快的群体。自允许跨区域设立机构后,城市商业银行新增资产每年增速都在25%以上。从图2中看出,城市商业银行2011年资产扩张增速达27%,远高于国有银行的14%。

从数据上看,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总体良好。然而银行风险暴露具有滞后性,当前的数据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特别是对于高速扩张的银行而言,在规模扩张同时也暴露了不少潜在问题,主要有:

一是跨区域下目标区域和目标城市高度同质化。从图3看,沿海经济区几乎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融资产,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这些区域金融资源丰富,也吸引了许多银行在国内沿海大中城市,东部地区大城市作为跨区域的首选。这些区域金融资源丰富,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资源在东中西部的不均衡状态。

二是管理半径的扩大,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加大了金融人才的流动率和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

三是快速扩张或埋隐患,风险和内控要求更高。近几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在极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操作风险案件,如某银行票据风波、钢贸企业汇票案、员工私挪储户资金放贷案、分行行长窃取客户巨款案等,各类案件暴露出部分中小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漏洞,也让监管层意识到中小银行高速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四是集权式管理使得分支机构业务发展受阻。一般来说,总行充当战略规划中心,对分行的业务发展实施规划指导职能。由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经济不同,总行出于统一考核、指标等因素,对分支机构可能采用统一的业务发展规划,造成业务开展难度大,成本高。另外,分行没有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以及层层报批的集权式管理,容易耽误市场时机,使得效率下降。

3 实证研究

针对我国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分别从跨区域发展速度、跨区域发展范围、跨区域发展程度三个角度,并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Sambharya,1995;Grant,1987等),以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充足率这两个指标衡量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绩效与风险。

同时根据银行特征在模型中适当加入规模、存贷比、不良率、资产负债率等控制变量。

3.1 变量设定

3.1.1 自变量设置

(1)Speed——跨区域发展速度。跨区域发展速度表明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异地扩张次数,选择银行当年在异地城市新设立的分支机构来衡量跨区域发展速度,银行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扩张或收缩,可以更好地反映银行机构扩张的动态关系。

(2)Scope——跨区域发展范围。将银行在异地城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合计数为指标来衡量中小银行的跨区域发展范围。

(3)CRDI——跨区域发展程度。通过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分支机构和总行距离、银行职工人数以及对存(贷)款分散程度来测量。这里用两地邮政编码差值来替代城市距离,即综合距离=各省机构距离总数×(省内机构数/全国机构数)+省内机构平均距离总数×(分行机构数/省内机构数)。同时考虑到银行各分支机构的大致分布情况,用银行存款总额除以综合距离得到分支机构与总行的离散程度,即CRDI=银行年度存款总额 / 总分行间的综合距离。

3.1.2 因变量设置

ROA——资产回报率,衡量银行赢利能力;

CAR——资本充足率,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

3.1.3 控制变量设置

(1)Lnsize——银行规模,采用去除价格因素后的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2)OWN——银行所有权,银行所有权虚拟变量,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值为1,城市商业银行取值为0。

(3)Lev——银行资产负债率。

(4)NPL——反映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良贷款率指标。

(5)C_R——成本管理,反映银行管理水平的成本收入比指标。

(6)LDR——存贷管理,反映银行存贷比控制能力。

(7)preROA——上一期绩效指标,反映上年度银行绩效对本期的影响。

3.2 研究假设及模型设定

3.2.1 研究假设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来研究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并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回元模型进行实证验证。

假设一: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有利于提高银行绩效。

模型(1)实证分析了影响经营绩效的因素,从表1可知:

所有样本银行:跨区域发展程度、银行规模、资产负债率和上年度绩效变量与绩效变量ROA显著正相关;跨区域发展速度和跨区域发展范围与ROA均呈负相关,尤其Scope与ROA呈显著负相关。回归检验说明跨区域经营能提高中小商业银行业绩,但跨区域速度太快会对银行绩效产生负面效应;股份制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绩效并不一定比城市商业银行好。

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跨区域发展程度与绩效变量成反比,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2005—2011年这7年间跨区域经营并未对绩效带来正面的效应。

城市商业银行样本:除成本收入比与ROA呈反比外,其余变量均与绩效变量ROA呈正相关,说明跨区域经营给城市商业银行绩效带来积极的利好,但也导致成本增加。

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一,跨区域经营有利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但跨区域速度太快、范围太广却会影响绩效。跨区域经营对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尤其突出。

(2)模型(2)回归分析。

模型(2)实证分析了影响银行风险因素,从表2结果可知:

所有银行样本:跨区域发展程度、跨区域发展速度、银行规模与风险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跨区域发展程度越高,资产规模大,银行风险小。

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跨区域发展程度、跨区域发展范围与风险水平显著负相关,跨区域发展速度、资产负债率、不良贷款率以及存贷比与风险显著正相关,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能减少风险,跨区域速度太快反而加大风险。

城市商业银行样本:跨区域发展速度、跨区域发展范围与风险正相关,说明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银行风险越小,但跨区域速度越快、范围越广,风险越高。

这一检验结果不支持假设二,实证结果显示,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整体上降低了银行风险,但对不同中小商业银行影响程度不同。股份制商业银行跨区域速度太快,风险越大;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对降低风险的作用不明显,并且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范围越大,风险越大。

(3)模型(3)回归中变量相关性分析。

模型(3)实证分析了银行绩效与风险关系,以及跨区域经营对各自影响,由表3结果可知:

在所有样本银行中:跨区域发展程度、跨区域发展速度、跨区域发展范围以及风险变量与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率与绩效成反比,说明跨区域经营能提高中小商业银行业绩,但风险与绩效成正比,高风险伴随高绩效,不良贷款率越高,银行绩效越差。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中:跨区域发展范围、风险变量、资产负债率、上年度绩效变量与绩效均为正相关。

在城市商业银行样本中:跨区域发展范围与银行绩效为正相关,跨区域发展程度与风险变量对绩效影响不显著。

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3,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有利于绩效提升,然而风险与效益并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一是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有利于提升银行绩效,但影响结果不尽相同。实证显示,股份制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并未给经营业绩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绩效要明显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究其原因主要是:①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一轮已基本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跨区域扩张,转而向三四线城市纵向延伸。另外,机构布局基本到位后,股份制商业银行将精力集中在架构调整、业务转型、科技建设等核心竞争力上,而三四线城市投入产出效应还未进一步显现。②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后生”,尽管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跨区域经营,催生了该群体规模的快速扩张,整体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二是资产规模与银行绩效相关,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其业绩相对而言就越好。

三是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但绩效与风险并存。主要表现在:①要把握好跨区域发展速度和数量关系;②尽管中小商业银行纷纷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或合并的方式增加了资本金,但分支机构的快速扩张、经营战略的调整、新巴Ⅲ及中国版资本办法的出台,使各行资本金后续补充压力依然存在;③跨区域经营意味着异地战线的拉长,管理半径的扩大,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逐渐累加,这些都给国内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④跨区域经营,异地分支机构扩张、人员增加,导致经营成本的增加,如果没有合理的控制好成本,反而会给银行绩效带来负影响。

4.2 建议

一是权衡好规模与质量问题。二是明确定位,实现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平衡资源投入和使用效率,转变经营模式。四是完善总分行管控模式,提升银行管理水平。

另外,尽管按资产规模分类的监管标准符合国际监管趋势,然而国内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经过十多年发展,这种“唯身份论”的分类监管模式已不能有效体现监管政策的导向作用,也难以发挥监管政策对银行防范风险的功能。笔者也建议监管部门以监管评级为基础的同时,研究商业银行分类的新标准,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发展,实行差别化监管和动态监管,并根据新的分类标准,发放银行跨区域经营牌照。

参考文献:

[1]郑瑶.企业跨区域发展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Hitt,M.A,Hoskisson,R.E.,& Kim,H.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Effects o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product-diversified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4):767-798.

[3]吴群英,汪少华.浙江企业依托块状经济的跨界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112-115.

[4]李燕妮.美国商业银行跨州经营的改革[J].农村金融研究,1999(6):23-25.

[5]Robert.W,Vishny.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7):3.

[6]Calomiris,Charles.Corporate Benefits from Universal Banking: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1870-1914 )[J].NBER Working Paper,1993(7):4408.

[7]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8]Allen & petition,Financial Stability,Journal of Money,[J].Credit and Banking,2004,36(3):453.

第6篇: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间接融资 后危机时代 融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92-02

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之时,我国的政府部门就出台了很多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如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发起的“银政企项目”,九大银行参与项目合作,共同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推出了多种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贷款优惠政策和金融服务产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任重道远。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当前的中小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任何企业要想高速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都必须要融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国家一次投资而完成,中小企业则只有完全靠自己,因而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十分妥当的融资战略。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的,融资难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中小企业至今无法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1.融资渠道不畅通。在我国,不论是作为间接融资的银行信贷还是企业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都是主要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而对中小企业而言,因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经营透明度不够等原因,银行和某些金融机构,对这类企业存在着信贷的心理障碍,容易采取信贷歧视政策,即使对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银行也较少考虑。同时证券市场的建立,更大程度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渠道,中小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融资的壁垒很高。

2.融资成本高。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规范,增加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发展资金的成本。许多中小企业在万般无奈之下,被迫引入高成本资金。这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增加了金融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信息不透明、资信程度低、存活率不高、风险较大等情况,这是造成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的内因。

(1)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相对不规范、不稳定,缺乏足够的财务审计制度,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信息透明度不高,使得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增加。

(2)中小企业普遍信用经营理念匮乏,信誉观念淡薄,资信等级较差。加之个别中小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账款现象频发,影响了整体的信用形象。

(3)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自有资本、偿债能力有限,抵御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存活率不高,经常是昙花一现,导致中小企业借款的抵押和担保难以落实。

2.外部原因。

(1)银行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考虑。中小企业面临的是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其经营风险和市场淘汰率相对较高,这些因素决定了其负担过重,效益不佳。在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原则的经营信条下,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了极慎重的态度。贷款给大企业和小企业、贷款10亿元和贷款1000万元,其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相差无几,而有可能产生的效益是不同的,这就造成银行工作人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宁可做“批发”而不愿意做“零售”业务。

(2)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使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实行了信贷收缩和信贷集中的策略,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日益强化,并且大部分实行了终身责任追究,导致其为了自身利益不愿对缺乏抵押、担保而自身信用度不高的中小企业贷款。

(3)所有制不兼容的问题。我国银行业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扶持国有经济的发展,应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准则。在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虽然近几年银行在发放贷款中很大程度上所依据的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总体上讲,国有商业银行首先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投放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在同等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投放天平是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

(4)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由于对保护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制建设的滞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现在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多数是宏观指导性的意见,缺乏相关法规的配套、衔接,使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都缺乏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保证。加之由于人为因素的原因,一些地方默许甚至纵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法院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银行在维护金融债权的过程中“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也多有发生,加剧了银行“恐贷”心理,从而也造成“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局面。

二、间接融资方式是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突破口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

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不同,对融资渠道和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1.从发展类型上看,我国中小企业可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高新技术型以及社区型等几种类型。(1)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经营活动涉及的面较宽,资金周转较慢,资金需求量较大,融资难度相应大一些;(2)服务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周期短、随机性大,相对其它中小企业而言,是一般中小型商业银行比较愿意给予贷款的对象;(3)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按照国际惯例,主要资金来源是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4)社区型中小企业(包括街道手工工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较易获得政府的扶持性资金,另外社区共同集资也是这类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

2.从发展阶段上看,中小企业在创办阶段的资金一般以股权融资的形式取得,债务融资占比很小;投入经营阶段的流动资金主要从商业银行以贷款的方式获得,但主要部分的资金仍是从各方面增加产权资金;进入增长发展阶段后,外部融资成为关键,资金主要从商业银行及各种投资公司以债务资金的形式获得;开始成熟阶段则主要以大公司参股、雇员认股、股票公开上市等形式以及从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筹集发展改造所需资金。

(二)间接融资方式更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靠扩大直接融资,也要靠间接融资,既要有股权融资,也要靠债务融资,但各种形式的侧重点不同。直接融资、股权融资较适合具备高成长性,同时承担高风险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债务融资较适合投资风险相对较低,但回报比较稳定的服务业、制造业型中小企业。

纵观我国的中小企业:(1)绝大多数分布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相对偏低;(2)出现融资难问题的多为处于投入经营阶段或进入增长发展阶段后的中小企业。

同时由于:第一,我国目前企业直接融资还处于发展初期,根据2003年的统计,全部非金融部门(主要是企业部门)的融资来源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渠道的来源高达97%,这表明企业融资还是通过银行,以间接融资方式取得的;第二,虽然深交所已推出中小企业板,但由于上市公司数量少、门槛较高,所以还难以从整体上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因此,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无论选择何种具体形式,都必须着眼于利用或分流银行资金,否则就不能从根本上大面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而,尽快完善以银行为主渠道的间接融资机制就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当务之急。

三、对策性建议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信用缺失是问题产生的症结,因此围绕如何重塑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使间接融资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突出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借鉴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组织推动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两翼四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担保机构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担保机构运作存在不规范行为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应尽快加大资金支持和补偿力度,引导民间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税收政策扶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担保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强信用担保行业的维权与自律,为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改善、提高中小企业信用,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应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社会化,向银行等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建立信用制度的普及教育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检测等人员开展信用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信用调查分析、评价和监督等专业人才。研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评级、制度以及奖励惩戒机制,推动试点工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3.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地方中小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我国中小银行的现状看,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目前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主要是四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近几年来,四大银行在集约化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减少了县以下分支机构,或上收了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而农村信用社虽然数量众多,但经营亏损,风险突出,无力满足县域经济中广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专门机构,包括政策性与商业性的地方中小银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发展。

4.加强间接融资的外部环境建设。包括加大政策扶持与行业维权、建立中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立法、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措施,以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7篇: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同业业务概述

同业业务内涵

在上市银行财务报表中,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同业负债业务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在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及投资业务之外,同业业务主要反映银行业短期资金的余缺平衡。因其流动性较高,波动剧烈,在实际操作中,其流动性管理的目的往往大于实际的盈利需要。随着国内银行业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升,银行也开始表现出对这类业务交易盈利性的关注(如表1所示)。

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为28.7万亿元和22.8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5%和28%,银行同业业务在过去16个月间快速增长。其中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国有商业银行。图4、图5为同业资产占生息资产比、同业负债占计息负债比,可以看到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同业资产占生息资产比重较大,分别为33.9%,36.8%。同业负债占计息负债比重较大的为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和宁波银行,占比分别为30.5%、37.8%、35.9%。同业杠杆迅速提高,资金需求加大。

同业业务受青睐的原因

银行大力发展同业业务,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降低资本约束。按照资本管理新规,银行对我国其他商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因此银行倾向于配置低资本占用的同业资产来降低风险系数、提升收益水平。

降低存款约束。由于中小型机构资金来源稀缺,银行通过同业拆入主动负债降低存款约束。目前,银行业同业拆借资金规模已占全部负债的15%,而中小银行拆入资金高达25%,同业资金来源已成为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

扩张资产负债表。自2011年以来,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100%,年均复合增长41.5%,远远超过贷款规模增速。其中,以盈利为目的的场外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别增长159%和54%,年均复合增长分别为61%和24%。与此同时,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增长72%,年均复合增长31%,亦超过存款增长。在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关宽松,而信贷额度管制相对严格的情形下,大量资金配置在资金业务上,加上同业融资类业务的持续创新,银行普遍加大同业业务配置比例。

提高收入来源。一方面,同业业务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盈利结构的相应变化。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2012年末同业利息收入占比已经超过利息总收入的20%;另一方面,同业利息支出相应增加,大型商业银行同业利息支出占比约20%,中小型银行同业利息支出接近40%。

同业拆借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流动性危机

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要求大型银行主动承担稳定市场波动的社会责任。如果任由中小银行支付危机蔓延,那么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会渗透和刺激信用风险的快速聚集,必将通过市场其他主体和渠道传递到大型银行,最终导致所有银行都难以幸免;因此,大型银行应当成为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通过市场来满足大多数银行合理的流动性需求。但在这次危机中,大型银行稳定市场的作用并未充分显现,并未主动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满足合格交易对手的临时性流动性需要。银行体系缺乏有社会责任的大型银行,使得整个同业拆借市场缺乏稳定机制,一个完全可以由市场自身就可以解决的局域性支付问题,演化成为整个银行同业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紧缺带给银行的启示

2008年至今,在大量货币投放的带动下,金融机构整体的资金面比较宽松,客观上促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放松。同时,以信贷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使得中国银行业传统上更加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包括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也都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于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加强业务结构调整。此次流动性危机凸显商业银行在部分业务中“借短投长”运作模式的局限性,部分之前业务激进的银行将会更真切地认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有更强的动力去调整其业务的期限结构。从外部监管来看,央行此次对商业银行采取的区别对待的态度,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更加积极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央行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同时,监管政策的导向性非常明确。央行在其新闻稿中提到,“对于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若资金安排出现暂时性头寸缺口,央行将提供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将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维持货币市场的整体稳定”。因此,部分银行为确保在出现类似“钱荒”的情况时获得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对央行提出的关于“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应积极地加以配合。

第8篇: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发展现状

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几乎占有全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总量的大部分比例,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现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应,一个是国际结算产品种类,一个是国际结算总量,另一个是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

下表列示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主要产品。从表中可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产品主要集中在信用证、汇付托收等常规性方式,而新型的国际结算方式仅出现在少数的银行业务中。从四大国有银行的先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产品类型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产品种类比较丰富,客户可选择的余地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由于国际结算业务发展时间滞后与其他四大银行,国际结算产品集中于传统的信用证、托收、汇付等等,其中工商银行也涉及了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型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如下分别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2009年到2011年国际结算总量的数据图表,通过图表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鉴于中国农业银行的国际业务起步较晚,农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规模要落后于其他四大国有银行。从2009到2011年的总体趋势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主要受益于我国在金融危机后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逐渐恢复和不断增长。中国银行2011年的国际结算量是招商银行同年的结算量总额的将近4.17倍,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际结算量差距也相对明显,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量是中国农业银行的2倍多。

通过上图中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总量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在整个四大国有银行中占了35%之多,其次是工商银行占了28%。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中国银行开展国际业务较早而且一直定位于国际化的银行的发展战略。

数据说明:工商银行数据包括现金管理手续费收入,兴业银行数据为支付结算手续费收入。

以上图表为2010年和2011年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取得的国际结算中间业务收入。通过图表可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收入几乎远远超过其他中小型商业银行所取得的国际结算收入,而且2011年各个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收入增长率大都在30%以上,其中浦发银行较为突出,结算手续费2011年增长率超过100%。其他中小型银行由于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基数较小的原因,2011年全年的增长率表现出普遍高于四大国有银行,也体现了我国中小银行在国际业务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潘虹红.国际结算方式概述[J].商业现代化,2007年6月(上旬刊),总505期

[2]王家民.国际结算业务中的发展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10月.

[3]李刚、田原、张志亮.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6年2月(下旬刊),总459期

第9篇:中小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 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13-02

银行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主体,而存款是构成银行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加强对存款人存款安全保护,对于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银行业良好运行十分重要。当前我国银行业总体运行稳健,银行业监管水平也逐步提高,银行风险抵抗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但在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存贷利差的减少会使银行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某些银行或将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在此轮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有利于现有的金融安全网效能得到较大提升,并形成合理的退出机制。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

1.存款保险制度的概念。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障金融安全的制度,与保险一样,它需要金融机构定期缴纳保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然后在风险发生的时候给予一定赔付,从而维护金融秩序。

广义上讲,存款保险制度包括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和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两种。前者指国家以立法明确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等作出规定;而后者是指政府没有立法安排存款保险,但政府往往会在银行发生危机时对存款人提供某种形式的保护,维护公众对存款安全的信心。

2.存款保险制度的应用。从1933年美国建立第一个存款保险制度开始,至今,世界上已经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各国金融业制度的一项基本安排,在保护存款人权益、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美国正经历全球背景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通过《银行法》,建立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之后,美国的银行倒闭的风潮得到平息。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制度在此次危机爆发中发挥了其稳定器的职能。同期破产银行的数量同比大幅下降。

二、我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势必会对经济体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金融稳定制度建立以来的重大改革,对于金融体系有着重大意义。它同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职能、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制度的金融安全网。而我国现在的金融安全网是“三缺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1.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网的要素,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屏障之一,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先决条件。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利率市场化一段时期后会出现利差收窄,银行盈利会受到较大影响,从而产生破产可能。以美国为例,在其市场化初期,每年破产银行达到两位数,在1987―1991年间,每年平均倒闭200家。而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银行业利差水平有可能收窄至较低水平,为了避免少数问题银行将风险扩散至整个银行体系,我国需要加速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2.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发展,构建银行体系多元化和市场化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而这个环境的建立就需要我们实施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往隐形保障下,银行出现问题往往依赖政府对其进行救助,政府不仅会对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置,还要全额保护存款人的存款,这样不仅造成很大的财政压力,而且与市场的公平效率原则相悖。在政府的隐形保障下,导致部分银行“道德风险”层出不穷,削弱了银行健全风险管理体制的积极性,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并且,由于政府在背后的“保障”,导致市场“优胜劣汰”法则失灵。因此,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

3.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我国进驻的外资银行及走出去的本土银行也越来越普遍。不论“走出去”,或者“扎进来”,我国银行业都要与国际目前通用的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现阶段,外资银行大多受到所在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而我国银行则无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在风险控制和竞争力上就要弱于外资银行。因此,为了我国银行业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适应国际化竞争体制的要求,早日实现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处于同一竞争平台公平竞争。

三、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对各方的影响

存款不仅是商业银行赖以经营的基础,更是社会大众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基本方式,所以存款保险制度一旦推出,势必会影响到经济体系的各个主体。

1.存款保险制度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对于广大存款人而言,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是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也为广大存款人存款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法律保障。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基金建立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为广大存款人的偿付提供了物质保证。在以往的隐形保险下,由于大型银行的国有属性,国家往往承担了对银行存款的保险职责,一旦银行出现问题,政府便会出面救助,而救助和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本实际是由所有人民币持有者,即社会大众来买单。而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不仅保费不用储户来承担,保险基金也仅是小比例地向银行收取保费。从这个角度讲,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社会公众的而言,成本未尝增加,但保障性增强。

但是,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存款人受到的保护从隐性转化为显性并不意味着存款就是完全安全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投资者培养理性的投资思维、谨慎决策,全面了解各类金融产品和各家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存款保险制度在激发投资者理性投资的过程中,也会促进金融体系优化配置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所以,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护存款人权益,也有利于培养理性投资者,建立健全金融体系优化配置功能。

2.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的影响。对于银行而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银行挤兑风险降低,抗外部冲击能力得到提高,经营的自主性会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果作出错误决策,就会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这样,银行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就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防范风险,提高竞争力。

伴随着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实施,银行作为存贷利率的定价者和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既要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也要加强同业之间的沟通,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退出机制并不清晰。政府对现有的银行都存在隐性担保,少数问题银行可能存在经营失败但却无法退出的情况,政府在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也被动承担了巨大的处置成本。实践表明,金融监管无法完全避免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我国需要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来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而即将完全放开的利率市场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竞争,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公众信心、维护金融稳定、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3.存款保险制度对央行及银行监管机构的影响。对于央行及银行监管机构而言,采用大量细化的金融监管条例或财务指标来防范银行风险,工作量巨大,效果有限。而且面对有问题的银行,在隐性保险下,央行还承担者巨额的处置不良资产费用。在“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上,作为行政干预手段的监管方式,无法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而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为各个层次的银行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均衡发展的平台,通过市场的自发行为自觉解决这些问题。以美国为例,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保障了美国多层次金融体系,促进了社区银行发展,而数量众多的社区银行又有力地支持了零售银行及小微贷款的发展。

四、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时刻,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逐步推进利率市场、汇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改革,由存款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对整体金融改革因素进行粘连。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在适应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发展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整体良好,银行业指标总体健康,对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均是有利因素。未来我国在具体设计存款保险制度中,应坚持高标准推进,切实做到与国际基本保险模式一致的保障体系。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银行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根据《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两部分构成。投保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决定存款保险费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银行在自主经营过程中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同时重点防范经营风险,优胜劣汰,形成良好的银行业竞争机制。

出台存款保险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中小银行的竞争地位,但中小银行与大型国有银行之间的差距在短时间内还是很难消除。所以中小银行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应当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和战略部署,利用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寻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詹向阳,郑艳文.存保制度与银行稳健发展.中国金融,2015(1)

[2] 周媛.新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金融视线,2014(12)

[3] 魏加宁.金融改革不断前行.中国金融,2015(1)

[4] 范建军.利率市场化攻坚战已经打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热点透视,2013(27)

[5] 文昕,崔西玉.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商界论坛,2014(8)

[6] 李攀.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国际比较以及中国的选择.国际金融,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