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的长生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我读了《我的”长生果“》一文,这篇作文讲述了作者儿时的读书生活。作者从刚刚认识字开始,就接触了书籍,与书籍交了朋友。作者儿时就读了许多的连环画。
作者上小学时的作文常常得”金牌“,她不管看到什么,都会编织她(它、他)的人生。打作者写了那篇作文后,就悟出了几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还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童年趣事”,这时,我的脑海里蹦出了“无数”好词好句,和修辞方法,它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我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后来,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只说我真棒。嘻嘻,这就是多读课外书的好处。
通过这次“作文之旅”,我也悟出了几点道理:作文就要与别人不同,还要多运用好词好句和修辞方法。
这就是我读了这篇课文的后的感受,再见啦!!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受益无穷。里面的好词佳句不胜其胜,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如别出心裁、如痴如醉、呕心沥血、如饥似渴等……
书中把“长生果”比喻成书,他是人们的营养品—(精神营养),文中用了大量比喻,描写生动、具体,写的很好。
文中还有一句莎士比亚的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作者还提了建议,阅读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想象力,还能让我们得到充分的知识和智慧。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作文要别出心裁,落笔要有与众不同的“鲜味”,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也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应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旅游消费正在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旅游市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其旅游市场的规模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旅游市场在营销和开发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问题
1.大学生在旅游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大学生一般选择与朋友出游或者独自出游,当离开学校时很少有人会向学校报告,有的甚至连朋友都不知会,在旅游中出现问题时与学校处于脱节状态,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在校大学生平时与社会接触少,缺乏社会经验,在旅游过程中很容易上当受骗。在大学生旅游组织者中,有小旅游行社、学生社团、甚至一些没有从业资格的个人,也通过非正常途径到学校来联系业务,赚取中间费用,当旅游中出现问题时由于管理不规范,很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大学生只能自己吃亏。
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在旅游在为了节省费用,再加上在熟悉当地景点同学的建议下,往往会选择逃票进入景区,这样在节省了费用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
2.大学生旅游市场中产品设计存在供需矛盾
大学生旅游市场由于存在利润小、风险大,难管理等问题,再加上由于价格因素,导致很多旅游企业放弃了大学生旅游市场,使得目前国内旅行社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得不够,大学生旅游市场由于旅行社的不愿涉足而受到忽视。组织大学生出游的旅游产品并不多,而且这些旅游企业没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只是简单的把一些普通的旅游产品用在大学生身上,大部分都是距离较近的旅游产品,产品缺乏特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旅游相关部门对大学生旅游支持严重不足
我国对大学生旅游实施较少的优惠政策,凭学生证一年最多只能坐四次火车,且局限在家庭和学校所在地之间;国家对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企业也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旅游景点、景区对大学生游玩的优惠条件有限,相关行业如交通、信贷、保险等部门对大学生旅游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与推广对策
1.大学生旅游市场营销对策
大学生旅游市场营销需要与大学生旅游需求、趋势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营销对策。
(1)、定制营销。旅行社在营销时应当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需要,灵活组合、变换旅游产品。自助或半自助设计旅游线路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旅游需求。如针对新生的城市景观一日游,大学生情侣的自助游等。
(2)体验营销。大学生在消费中既关注产品本身功能又追在体验中得到满足。因而,互动性的项目往往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例如现在大学生中较受欢迎的素质拓展训练营。
(3)、文化营销。通过旅游发掘产品内在的文化价值和旅游目的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大学生旅游的真正目的所在。旅行社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必须以文化为媒介,开展文化营销才能取得成果。如参加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民族风情游。
2.大学生旅游市场产品开发策略
大学生由于其与众不同出游时间、旅游方式等,使得他们无法接受一般的大众化旅游产品,为此,旅游企业应当根据大学旅游市场的特点,开发相应的大学旅游产品,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第一、根据大学生的旅游时间以及整个旅游市场的旺淡季节来开发大学生旅游产品。旅行社可以将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重点放在暑假上,适时引导大学生在暑假出游,这样不但可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而且能够收到旅行社业务在淡季不淡的效果。
第二、根据大学生的兴趣来开发旅游产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受好,也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如自助游、素质拓展训练毕业旅游等等。
3.大学生旅游市场推广策略
第一、打通高校旅游信息通道,网络获取相关信息是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主要的渠道,现在国内现有的大学生相关的旅游网站和论坛,但是大部分的旅游网站都是非营利性质的自发组织,旅游企业与网站相结合的形式非常少,旅游企业应当利用网络为自己扩大宣传力度,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获取更多的市场。此外产品的宣传应当多元化,采用宣传单、报纸、海报等宣传形式,在大学校园大学生频繁出入的场所(如教学楼旁边、网吧、食堂等)进行广告宣传,利用大学生旅游市场集中的特点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第二、借助网络的影响,扩大营销的广度和深度。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大学生偏好网络、追求新奇的特点,建立立体化、多维度、全方位的旅游销售网点,增加大学生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便利性,并能够使大学生旅游者及时获得相关的旅游信息。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容量和沟通优势与高校学生建立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如在自身已开发的旅游网站或校园BBS系统设立专门的学生旅游网页或版面,及时更新出游信息,并设置定制化订购和即时反馈系统等。
一、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经营与管理体制滞后
国有林场长久以来一直在国家的主导下发展,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林场的大面积改革导致整体发展方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改革的核心方向是积极的,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林场盲目的跟风现象,而这一现象导致林场经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当前多数国有林场都延续着原有的造林、采伐、养护等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其中多数林场又处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价值国家财政支持的减少,导致其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上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紧缺问题。
(二)对生态旅游缺乏正确认知
基于现阶段部分政策条件的现状,多数国有林场管理人员或是其他项目负责人员仅仅能够关注到短期的利益,认为当前生态旅游效益较差,此项目的开发所能够获取的经济价值不高,为此,对生态旅游项目一直没有过多的关注,导致项目开发陷入到停滞不前的状态中[2]。另外,相关负责部门并没有切实的考虑到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前期基础工作,包括对周边居民的动员、对林场管理模式的调整等,这些前期工作的缺失也导致国有林场生态旅游项目陷入到发展困境。
(三)生态旅游产品创新性不足
从当前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来看,普遍林场都存在着缺乏对自由特色资源的应用,这与上文所分析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正确认知问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3]。多数林场管理人员在进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仅单纯的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开发当下比较受到关注的项目,但其实生态旅游项目的核心价值是自有特色,而国有林场管理人员并没有能够将生态旅游与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相互融合。一个缺乏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自然不会引起游客的兴趣,这会直接影响到国有林场生态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
(四)管理与服务职能不够完善
基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不合理等原因的限制,导致部分地区的国有林场并没有借助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而获取到经济效益的提升,由此导致林场生态旅游负责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过于消极的态度,导致生态旅游项目较难得以进一步发展[4]。另外,国有林场的管理人员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情况也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景区内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提升,而这一点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游客对国有林场生态旅游景区的评价。
二、国有林场生态旅游的加快发展建议
(一)加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合理性
国有林场与其他生态景区的经营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首先,国有林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要建立在林区保护的基础之上,需要立足与长远的视角进行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其次,因地制宜,在国有林场中明确具有特色的经典或是地区产业,将此作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标志,并能够将其形成旅游产品。最后,在进行景区开发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考虑到后期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生态效益,为此,在国有林场中开设生态旅游项目,不必要过多的进行开发,而是能够直接利用到林场内的现有资源,将原生态与自然作为景区开发的基础原则。
(二)完善林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林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主要工作,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对后期景区的吸引力以及游客体验感具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基于此,需要加强林场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将环保作为开发基础原则。另外,在生态景区之外可建立先关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餐饮、银行、住宿等均可作为附加项目进行开发,借由此来提升国有林场生态旅游景区服务的完善性。
(三)加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完善
我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很低,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直是一个迟迟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而随着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日益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全国的生态环境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眼下,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经济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加强关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的探究很有必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补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维护社会公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生态补偿的科学内涵
(一)生态补偿的定义
曾有学者提出了生态补偿的狭义及广义概念,即狭义上是指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广义的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的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以及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1]。我认为这一说法较为完善地概括了生态补偿的基本内容,但是着重突出了生态补偿的有偿性,而没有对生态补偿的目的性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生态补偿是指为维护人类和多元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目的,环境受益者就其受益承担相应义务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及其制度保障的总称。
(二)生态补偿的本质
生态补偿其实是权力义务关系的一种演化形式,不同的是,它不但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得以保障和确立,需要的便是法律制度的规制,只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存在,才能为生态补偿提供具体的标准,以及维持其得以存活的基本保障力。硕士论文,完善。硕士论文,完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生态补偿行为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生态补偿行为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调整,从而产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
(三)生态补偿的作用
就前文所言,不管是生态平衡的有偿性,还是生态补偿体现出来的公平负担原则,都直接决定了生态补偿的作用,即平衡生态利益。生态利益的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引偿,实现生态正义,另一方面是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补偿,实现生态利益分配正义[2]。我们应该看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然是与生态环境相互动的,随着生产力的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索取需求也随之扩大,在这个基础上,人类必然要对生态界的健康负责。
二、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现存的问题
(一)法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补偿的主体问题
生态补偿的主体有待进一步合理化。生态补偿机制运行首要解决的是谁补偿谁即主体问题,生态补偿的主体制度即是生态补偿实践中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分析了生态补偿机制中的政府干预之后,认为在现阶段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给付主体和接受主体往往不易界定,故提出生态补偿的主体主要有国家、社会和地区,认为我国现行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以国家和社会补偿为主,地区补偿为辅[3]。但本文认为,生态补偿过分强调政府的补偿主体地位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和单一的生态补偿主体,不利于形成开放的生态补偿主体体系,生态补偿主体的类型化可能背离生态补偿立法与实践的客观需求,弱化生态补偿理论的实际效力。相反,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角度出发,任何在生态资源索取行为中有参与的集体及个人,均应当具有作为生态补偿主体的资格。
2.立法缺失的问题
目前部分法律法规有待补充,部分领域的法律供应不足。生态补偿尽管在我国出现较早,但作为一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成熟理念在立法上得到的反映却是近几年才开始,许多新的管理制度和补偿模式需要法律的肯定和支持,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生态补偿的基本法,以对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范围、资金来源等做出总体性规定,已有的生态补偿规定都是散见于一些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妨碍了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
(二)其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行和管理的问题
执行方面与管理体制各自未战,而且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补偿中的作用。现有的制度内容和运行机制存在明显的矛盾和严重的问题,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整体功能保护不足”。生态系统作为一特殊资源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与制约所形成的动态平衡发挥作用。单单对其中某个要素进行补偿并不能真正达到生态补偿的最终目的,而我国现有的规定却恰恰陷入了这个以偏概全的误区。
2.意识观念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补偿机制与“有偿索取”的误区。有补偿,必然是以消耗为前提的。硕士论文,完善。但不合理的消耗,使得过于突出了生态补偿的有偿性,反而使无价的生态资源价值化,这与生态补偿机制构架的初衷是不相符的。成功的生态补偿机制应当不仅体现出了有偿性,更在于它的引导性,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和谐共存。
三、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
(一)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这个基本思路就是责权利相统一的根本原则。生态补偿的根本是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平衡,应权利义务关系产生的要求,“主体-行为”框架在本质上是责权利原则的体现,故主体与行为模式最终要回到责权利相统一的基础之上[4]。其实这种统一的思想,就是生态补偿制度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的体现,它要求补偿主体在享受生态利益的同时,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承担责任。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途径
1.立法方面的完善
完备的生态补偿制度只有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建立,所以首先应当从立法方面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有效地扩大生态补偿主体的范围,最大程度地平衡生态利益。要扩大生态补偿主体的范围,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方面是在生态补偿行为中,将政府引导与市场引导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上,不但继续坚决执行我国政府的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管制等措施,更要充分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利益的引导作用,因为政府补偿力度必然有限,而且目前各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已经是成为了对生态资源利益的主要索取者,但是由于生产技术的参差不齐,对于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究其原因,除了生产力的限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价低”的错误意识,使人们在经济驱动下放弃了长远的利益;另一个方面是推动全民责任意识,明确每一个社会单元在生态环境中享有的理所当然的利益,同时担负的相应义务,不仅仅是国家,企业法人、非法人组织以及个人都可以在特殊条件下成为生态补偿主体,从根本上去让生态补偿制度的统摄力得到认可,从而让生态补偿机制从一种简单的事后补偿制度上升到一种具有引导性的思想观念,达到预防生态破坏的目的。
2. 政策方面的完善
第一是丰富生态补偿的方式,明确生态补偿的标准。生态补偿标准应该合理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对生态效益的需求。通常来说,由于生态补偿是经济性的,补偿标准须相当于生态保护的机会成本[5]。硕士论文,完善。因此,在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环境行为的性质和程度;生态环境所属的区域和地区;生态环境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生态环境恢复的难易程度;等等。此外,目前资金补偿是主要的生态补偿方式,但是却不一定是最好的生态补偿方式,生态补偿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这不是靠财富就能简单换取的,所以,更不可能靠货币补偿来挽回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在推行传统生态补偿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政策补偿、智力补偿等多种补偿方式的投入。
第二是扩展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调节政府与市场的补偿比重。硕士论文,完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首先,国家的财政专项支出是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在编制国家年度预算时,应当适当增加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中要建立生态补偿财政资金;其次,建立环境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等税费制度,使之负担生态补偿的功能,使受益者负担部分补偿的责任;最后,建立生态补偿基金,该基金承担两项功能:预防生态恶化以及补救生态损伤,分别从预防非国家主体无法确定以及针对矿区复垦等恢复资源生态环境的活动所需要的专项生态补偿。
3. 观念意识方面的完善
推广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树立资源无价的环保意识。成功的生态补偿制度,并不是单单要突出它的有偿性并使其得以有效实践,也更加不可能是从它的惩罚力度上去评价的。成功的生态补偿机制,不仅作用于它的事后救济,更对事前的预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得“资源无价”的意识,传达人心,根深蒂固。
四、小结
由于长期以来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掠夺性”开发,加上我国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率在世界平均水平的标准下本来就处于很尴尬的位置,多种原因让我国当前的生态资源环境如履薄冰。硕士论文,完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规定了一些生态补偿的相关政策与法律,生态补偿在各地得到较好的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尽管还是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褪尽了青涩,进入了快速成长的阶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将能够取得一个可喜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吕忠梅,超越与保守一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55.
[2]王良海,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2006:6.
[3]杜群,张萌,我国生态补偿法律现状和问题[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62.
[4]刘旭芳,李爱年,论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J].时代法学,2007(7):43.
[5]洪尚群,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0-43.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房地产市场;对策
1 研究背景
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我国人民币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升值成为人民币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导趋势。以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确定的1美元兑8.11人民币为起点,当年即升值0.32%,2006年底升至1美元兑782.38人民币,2007年底升至1美元兑736.76,到2008年5月人民币汇率突破700关口,升至1美元兑697.24,至2011年2月,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18.75%。今后一段时期,人民币将会继续保持升值的趋势,而这必将对我国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与冲击。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至2007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统计累计增长了81.7%,商品房销售价格累计上涨了34.3%;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量出现了小幅下降,但是2009年,商品房销售量以及商品房销售均价出现了激增,分别同比增长了50.9%和20.75%,创下了历史新高[1]。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与形势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问题。
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人民币升值既能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会带来诸多问题,影响到房地产市场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2.1 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房地产业的成本,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从汇率理论的角度来看,某一种货币升值将会引起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而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从而导致该国出现进口增加以及出口减少的状况。由此,人民币升值将会引发进口建筑材料、建筑机器以及住宅设备的价格下滑,降低开发商的建设成本以及居民的住宅装修成本与维护成本,从而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其次,人民币升值将会产生财富效应,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财富效应表现在货币升值代表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相对提高,投资的增加以及企业的扩张将会产生对于土地、厂房、办公楼宇的需求;另一方面,货币的升值也使得一国居民持有的等量货币的购买力上升且资金越加充裕,人们更加青睐于通过购买房地产来实现个人财产的保值与增长,这会引发自住型住房需求以及投资型住房需求的快速增加。由此,房地产需求的增加必然能引发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第三,人民币升值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及房地产上市公司将从中受益。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房地产需求增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因此,土地储备和物业存量较多的房地产公司将获得较大的收益。同时,人民币的升值推升了房地产股的投资价值,引发了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的迅速增加,成为资产注入和投资的热点。
2.2 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消极影响
相对于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而言,国内外学界、实业界以及政府更为关注升值所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人民币升值将会引发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助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以及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在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升值预期的影响下,人民币资产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渠道和对象。据测算,当人民币升值5%,房价上涨5%时,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可达10.3%;而当人民币升值15%,房价上涨15%时,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更可高达32.3%[2]。在如此之高的投资收益率的吸引下,大量的国际热钱绕开我国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与壁垒,通过各种合法的、非法的途径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以谋求高额收益。早在我国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之前,外资就已经开始投资中国的住宅市场,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档住宅市场。而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危机引发全球经济紧缩的国际背景之下,这种热钱流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更为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4月份我国房企利用外资大幅增长达62.3%[3],国际热钱大量涌入,这更加助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虽然国际热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资金问题,但无疑也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和风险,并进而影响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并且,伴随着房价的上涨,我国居民的购房能力也渐趋弱化,可能引发巨大的房地产供需矛盾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3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策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日元升值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与崩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人民币升值引发的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也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于未然。
首先,应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遏制住国际热钱向房地产市场流动的势头。虽然今后一段时间,人民币将继续保持升值趋势,这符合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水平。但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仍不完善,汇率只反映了经常账户下外汇的供给和需求,这不但使人民币汇率不能真实反映人民币的市场供求,也使得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缺少理性。因此,今后应该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建立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转口贸易外汇管理以及境内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管理,改变目前国际热钱不合理的、超量的流入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房地产泡沫膨胀。这主要包括加强对商品住房预售行为以及房地产销售和房地产经纪的监管,以防止故意抬高价格或者进行虚假交易等问题;严格查处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并强化房地产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房地产市场执法队伍的建设;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公开机制,将房地产预售许可信息、房源信息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三,应综合运用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手段遏制投机性炒房行为,加强对房地产按揭贷款的风险控制。通过健全房地产税收制度,例如适当增加契税或对超短期(如一年)转让房地产者征收较高的所得税,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在遏制投机性炒房方面的作用;制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政策,对购买多套房产者严格把握发放贷款的标准,并加强对境外资金到大陆购房者申请房屋贷款的专项审批,防止国外资金投机炒房;健全房地产价格管理制度,政府应定期公布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等信息,严格执行房地产成交价格申报制度,使房地产市场价格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从而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与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大连银行博士后工作站课题组.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及运行特点[J].银行家,2010(11).
美声的意思就是美丽的歌唱或歌曲,其不但是一种发声方法,也是一种演唱风格,通常被称为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采用了一种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产生一种明亮、饱满且富有共鸣的音色。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歌声乐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既提升了我国民歌声乐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推动民歌声乐教学的发展。
一、美声唱法及新疆民俗音返募蚪
美声唱法的特点就是真声假声并用,即采用混合声区唱法,将真假声根据发音的高低混合应用。从共鸣方面分析美声唱法,主要是将唱歌能用到的共鸣腔体全都调动起来。在美声唱法中,男声不采用传统戏剧中老生的那种唱法,多采用真声;而女声则更贴近传统戏曲中青衣的唱法,采用真假声的混合,男声和女声最大的区别在于共鸣腔体的运用。
新疆民俗音乐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且结构规整,曲调轻松欢快,大多新疆民歌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部分民歌采用五声调式,歌曲结构相对比较完整且曲调悠长,不少歌曲具有叙述性特点。新疆民歌的歌词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词汇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新疆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就通过歌曲叙述了维吾尔族人们的生活审美及对艺术的追求,像《歌唱》《新疆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流传甚广,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二、美声唱法对新疆民歌声乐教学的影响
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保留了传统新疆民歌的特色技巧,并结合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式,要求学生采用腹式呼吸,即用腰腹呼吸,也就是说,在唱歌时要保持吸气的感觉,这样能保证唱歌时拥有均匀的气息,从而保障歌唱的连贯性。而传统的新疆民歌则无法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由于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语为基础的音乐艺术,咬字时需要降低后头的位置,通过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并立起咽后壁,能够有效地保持咽喉的稳定性。运用美声唱法能够清晰地唱出每个字且能够保障演唱的通畅性,这使得新疆民俗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疆民歌声乐教学受美式唱法的影响,吐字时需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不能因为发音的宽窄尖团而改变通道,要保持通道的统一性,进而使声音统一。
从共鸣方面分析,传统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主要侧重于口腔共鸣,注重局部共鸣。在借鉴美声唱法之后,新疆民歌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打开喉腔,在保持通道稳定性的基础上发声,避免了传统共鸣中的挤、卡、压等问题,发声圆润、咬字清晰且音色能被大众所接受。不同风格的民歌作品借鉴美声唱法的地方不同,这使得不同风格的新疆民歌表达出来的感觉不一样。
三、借鉴美声唱法的作用
美声唱法的引入提升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突破了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中侧重演唱经验的总结与归纳,未对发音进行科学指导的局限。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系统研究影响歌唱的各方面因素,探究歌唱共鸣及咬字的方式。我国民歌声乐教学表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声乐教学的规范化发展。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不断进步,新疆民歌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将美声唱法与新疆民族声乐相结合,拓展了音乐研究的范围,同时也加深了研究深度。总之,新疆民族声乐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同时,应保持新疆民族声乐的特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改变。新疆声乐理论侧重于本土文化,多是总结新疆当地声乐艺术发展历程及演绎时需要遵守的艺术规范,大多数都是经验式的总结,缺乏对科学原理的阐述,而借鉴美声唱法则可以有效补充这一不足,声乐教学与艺术理论的有机结合,能推动我国新疆民歌声乐教学的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 原生态歌曲 原生态唱法 声乐教学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我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实施,曾被大众冷落的民间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了民众视野,成为了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亮点”,并被受众冠以“原生态”的时尚新名称,将国人恋旧趋新的传统习惯推向了极致。
作为一名从事声乐教学的普通高校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体会,从自我视解出发,对“原生态歌曲”和“原生态唱法”的含意给予阐释、界定。“原生态歌曲”与“原生态唱法”“是在一定的时空和生态环境中,自然传承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们以往的传统音乐术语中,原本并没有这类术语,因此当前对原生态民歌的界定,主要存在着两种的观点:一种是着重于从整体特征的角度进行界定,即将原生态民歌等同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大多数的业内行家均持此看法,比如说,田青认为它是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金兆钧指出,原生态民歌的本意是指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现在更精确地定义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始生存状态的民族民间音乐。黄允箴分析道:“原生态民歌是音乐与生活的复合体,是生成于我国久远的农业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依、与其民俗事象相融,与其各种生活需求相应的传统民间歌曲。”俞人豪则提出原生态音乐是指大致形成于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民间音乐。付晓玲将它定义为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另外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从原生态民歌起源与创作、传播的特点角度进行界定,认为原生态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在民间口头传唱的歌唱形式。比如说,乔建中将原生态民歌直接定义为“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李松也认为“原生性民歌是非创作作品,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的,靠的是人民生活中的口口相传”。但是,我们目前对原生态民歌内涵的界说,跟过去传统民歌的概念相比,更为突出地强调了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的环境因素,就如同乔建中所指出的原生态民歌的人文含量大于传统民歌,它不仅包括民族语言与地区方言、口头的自然传承方式(家族、村寨、社区等)、特殊的歌唱方法与地域民族风格。同时,他还特意指出了歌唱环境这个因素,进一步强调二者之间交融一体的互动状态。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拥有56个民族,而各民族的民歌与歌唱艺术,都有各自的风格、韵味及独特的演唱技巧。在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曾造就出许多著名的民间歌手与戏曲、曲艺演员,比如说唐代的胡人音乐。而在近现代又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民族声乐歌唱家和戏曲、曲艺、新歌剧演员与演艺大师,像著名的常香玉、才旦卓玛等等。因此,各种流派、各种歌唱技法与欧美的美声、通俗并列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昌盛局面。
传统正规的声乐教学,一般都根据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欣赏习惯与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点,以及各族各地的演唱家的用嗓方法,来划分民族唱法的嗓音分类与声型特点,并根据其与西方声乐的类似与不同点,建立民族唱法规范系统的教学训练体系。“五四”以来,各音乐院校和文艺团体,采用请民间歌手或民族声乐演唱大师作示范教学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这是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繁荣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后因受“”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度中断。欧美的现代文化和流行(通俗)音乐喧宾夺主,轻视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音乐的现象在新生代中较为普遍,除中央和一些正规的地方音乐院校外,大部分新建的综合大学及地方音乐院校,只教美声或流行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课形同虚设。新世纪以来,这种偏颇的现象虽有所改变,但传统正规的中国音乐与民族声乐教学尚未恢复到国家和老一辈音乐教育家所期望的理想程度。一些在以欧洲为中心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青年教师对中国音乐一知半解或只知皮毛,对民族声乐教学更是不通不懂,难以很好地承担教学任务,而学生们追求时尚要学民歌新秀阿宝,要学花儿王朱促录,要学民族声乐演唱(郭兰英、才旦卓玛、王宏伟、宋祖英、等),要学“呼麦”,要学“原生态唱法”……给教学者出了许多新的难题,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学结老一辈声乐教学大师教授民族唱法的经验,并向老歌手和新涌现出来的当红民歌手学习他们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教育传承方法。
身份界定 仍然模糊
据了解,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曾于2012年7月给出定义:生物刺激素是一种包含某些成分和微生物的物质,这些成分和微生物在施用于植物或者根围时,可以对植物的自然进程起到刺激作用,包括加强或有益于营养吸收、营养功效、非生物胁迫抗力及作物品质等,但与作物本身的营养成分无关。
“其实生物刺激素并不算是新事物,像腐植酸、微生物肥料等,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应用历史了,只不过没有明确进行定义和归类而已。”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这样说。
据高祥照介绍,生物刺激素在中国早有应用,它不同于激素,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别。首先,生物激素是作物固有的,可以自身合成,而刺激素通常是运用某些生产工艺加工而成;其次,生物刺激素产品可间接促进植物生长,通常情况下过量使用不会造成太大危害,而激素产品用不好会造成很大危害。因此,用现有的激素概念来解释生物刺激素是不合适的。
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段路路认为,严格意义上讲,生物刺激素既不完全属于肥料,也不完全属于农药。它处于肥料和农药的边缘,目前农药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中的功能性肥料等都可以归属于生物刺激素的范围里。
国家化肥质量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聪表示,生物刺激素并不儆谥参锉;ぜ粱蛘叻柿希但又具有植物保护剂和肥料的功效。目前,我国生物刺激素正处于研究阶段,市场上对于其定义以及作用功效存在一定的误区。生物刺激素产业要发展,必须先弄清生物刺激素的定义、作用机理和适用范围。生物刺激素主要适用于叶面、土壤和种子,作物包括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认为,生物刺激素包括微生物制剂及提取物、水解和消化的动物残体、胡敏酸和富里酸、海藻及植物提取物、无机及合成产品等,可以通过刺激植物实现增加营养吸收、提高营养效率、提高抗性等作用,在国内化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有望发挥重要作用,亟待深入研究。
虽然对其身份的界定仍显模糊,但对植物具有生理活性、非肥料非农药、对植物生长有益等观点已得到业内对生物刺激素的认同。“目前市场上的腐植酸、复杂有机材料、有益化学元素、无机盐、海藻提取物、甲壳素和壳聚糖衍生物、游离氨基酸以及其他含氮物质等,都属于生物刺激素家族的一员,它们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验证。”商照聪补充说。
多重功效 已获认同
据了解,目前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场估值在13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生物刺激素市场约为2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生物刺激素产品全球市值将达到20亿~30亿美元,年增长率在10%以上。未来3~5年内,中国生物刺激素市值也将达到4亿~5亿美元。中国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生物刺激素应用的最大市场。
虽然不是农药也不是肥料,但生物刺激素却可以解决肥料和农药解决不了的问题,特别是当植物遇到非生物胁迫因素所造成的生理性病害或气象灾害时。而生物刺激素在助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小觑。
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李俊介绍,微生物肥料可以活化养分、提高肥效、修复和改善土壤、提高地力,在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的葡萄、苹果等果树上推广应用效果显示,可以明显地让作物增产提质。
山西农业大学教授王曰鑫介绍,腐植酸可以缓释氮、活化磷、稳定钾,添加到大化肥中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还能提高植物抗旱、抗盐、抵御重金属胁迫等能力。
“使用炭基肥料、生物质提取液肥料,可以直接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同时还能修复退化、污染的土壤。”南京林业大学生物质气(液)化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周建斌这样介绍他多年研究试验的成果。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沈宏认为,生物刺激素可以有效改善植物的生理生化状态,提高农药和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农作物抵抗逆境的水平,最终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土壤修复的作用。
商照聪表示,生物刺激素并不是直接作用到植物体内,而是通过间接的转换作用,刺激植物自身进行吸收、防御,同时还会刺激土壤中有益生物的发展,保护和改善土壤健康,提高土壤保水效果,抵抗土壤侵蚀,是间接作用于作物的“幕后工作者”。“通俗地讲,生物刺激素具有类似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效果,可刺激细胞分裂和植物生长。同时,生物刺激素通过刺激和激发植物自身的免疫响应来应对胁迫的环境条件。”商照聪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文峰指出,根瘤菌及其产生的一类特有的物质脂几丁质寡糖也属于生物刺激素。根瘤菌的分泌物还有帮助植物吸收铁、磷、钙等矿物元素的作用。根瘤菌及其产生的生物刺激素在促进豆类等作物的生长,提高豆类的产量、品质,降低氮肥施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根瘤菌―豆类共生固氮体系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将有助于调整种植结构,使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可持续方向发展。
“生物刺激素可以增加植物抗逆性和抵御非生物因素的胁迫,调节和改善植物体内水分,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转和使用。”段路路说,有关实验数据显示,使用生物刺激素的作物产量增幅最小为5%~10%,肥料利用率至少增加5%,农药用量节省5%~10%。
生产管理 相对粗放
虽然功效已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对于生物刺激素的科学研究依然处于表层。对于科研人员、政府管理部门,还有企业而言,生物刺激素的作用机理依然是一个谜。“目前生物刺激素在我国应用多、研究少,对其作用机理鲜有研究成果,到底是哪些成分发挥作用仍不太清楚,被忽略和没有充分认知的生物刺激素还需要深入挖掘。”白由路介绍说。
“生物刺激素产品在国内已经有相对健全的分类标准,如微生物肥料、腐植酸肥料等,但目前对生物刺激素分类管理的相关办法,并没有体现出其特殊的功能和实际效果。”高祥照说,尽管生物刺激素已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研究技术落后、应用精度较低、分类等级不够明晰、监测管理较粗放和服务理念不强等问题。
对生物刺激素认识和研究不充分,导致了管理和生产的相对粗放,现在只能简单模糊地登记为水溶性有机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板块,缺乏行业规范和标准。同时,由于不了解其有效成分到底是哪些,也给有效成分提纯、精准生产和应用带来困难。而当前的生物刺激素市场,充斥着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产品,如海藻酸类产品中,从浒苔、海带、褐藻提取的都有,但实际效果相差很大。很多生物刺激素成分的检测没有相应的标准,产品效果只是凭企业自吹自擂。
高祥照表示,目前国内生产的生物刺激素产品的精度仍较低。中国生产的氨基酸1亩地需要使用200克以上才能产生作用,而日本生产的氨基酸1亩地只用10毫升溶液就能起作用。
科学研究不足,也给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造成了难题。高祥照介绍,当前生物刺激素产品多作为肥料进行登记,农业部登记的1万多个肥料产品中,与生物刺激素有关的有3,000~4,000个,占35%~40%。由于说不清作用原理,有的被牵强附会地归类为水溶性有机肥,有的被登记为土壤调理剂,还有的被登记为农药。一些不能清楚解释原理的生物刺激素更是无法获得登记。
专家建议,对这类产品要加强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进科学管理,切忌盲目跟风和炒作概念,以促进生物刺激素行业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如何建立起统一的法律法规和健全的市场准入制度,也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段路路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通过研究明确生物刺激素的功能机理,同时还要借鉴欧盟的管理经验。
“生物刺激素的发展很迅速,但各国按不同制度进行监管,缺乏健全统一的法律法规。”商照聪表示,各国对生物刺激素的注册登记流程各不相同,需要建立统一完善的注册登记制度,才能更好地对生物刺激素进行监管。目前,通过对欧盟生物刺激素标准的研究,我国正在制定关于生物刺激素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加强研究 复配使用
生物刺激素在我国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而让农民见到实效、真心接{,是生物刺激素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必须越过的一道坎。
“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普及生物刺激素的概念和基本常识,避免将其和传统肥料、农药混为一谈,切忌过度炒作概念。”高祥照建议,当前发展生物刺激素类产品的关键是深入研究、精细生产、精准使用和科学管理。
白由路提出,生物刺激素没有广谱性,只有针对性和预防性,只有在适合生物刺激素发挥作用时用比较好,不是所有植物在所有条件下都需要,把生物刺激素混合在大化肥里,可以使大化肥利用效率更高,对环境更好,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段路路表示,生物刺激素并非提高作物产量品质的灵丹妙药,合理的肥料养分供应是农作物高产优质的基础。生物刺激素不能作为单一产品使用,而应配合作物健康栽培、高效养分管理的综合技术方案。“采用高效土壤―作物诊断技术了解土壤养分供应和作物需求,这是非常必要的。”段路路说。
沈宏也表示,生物刺激素的使用因作物种类、生育阶段、应用对象、使用目的不同而有差异,在单独使用时,要加强水肥管理,否则营养不良,或出现畸形苗(果实),建议生物刺激素与肥料复配后使用。
“我国对生物刺激素的研究滞后于商业推广。”段路路建议,应加强政府部门、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强这一新领域的作用机理和施用技术研究,规范相关产品的检测标准、登记标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物刺激素的监管体系。同时需要注意,生物刺激素可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一臂之力,但不能替代化肥和农药,断不可为了经济利益夸大鼓吹、漫天炒作。此外,企业和科研单位还应加强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作用机理,挖掘其独特的功能,扎扎实实做好研究实验和完善应用技术,让农民真正看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商照聪认为,生物刺激素产品定位应以功能和效果为主,突出和无机、其他有机肥料混合后的叠加效应,包括肥效、刺激效应、安全效应、调理效应,产品宣传和定位必须与传统肥料相区别。
“未来,明确生物刺激素的定义、种类和功能是首要任务,其次要健全和完善生物刺激素的监管体制、法律法规和测试标准,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此外,研究人员应从原料、活性成分等方面进一步研究生物刺激素的作用机理,保证未来研发的准确性,并研发新型多功能的生物刺激素产品,提高功效,减少环境污染。”商照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