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数学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效果;情感教学;学习模式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由于教材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都有所加强,所以,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数学学习将面临许多变化,如果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习成绩就将大幅度下滑。另一方面,高一的数学学习是整个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高一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差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为此,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深入开展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切实提高高一数学教学实效则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作为高中数学一线教师的笔者,现结合高一实际,就如何进一步提高高一数学教学实效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喜欢学数学
对高一新生来讲,一切从“新”开始: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到了新的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授课者,而是教学中的主导者,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因此,我们教师要真心热爱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自然就喜欢学数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上也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注重情感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相比初中数学,高一数学课程内容涉及面更广更深。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往往由于知识面有限、思维层面局限以及对困难缺乏足够的准备等缘故,对所学的高中数学知识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畏难心理或厌学情绪。那么,应如何让学生喜欢上高中数学,教师讲究的是“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动之以情”和“寓教于乐”。试想,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缺乏情感艺术,只是枯燥乏味地从例题到例题的空洞说教演绎,又怎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呢?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又怎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呢?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热爱和尊重学生出发,以积极的情感、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和手段,去激发和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振奋学生的精神,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受益良多。
二、重视课前导入,让学生主动学数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这一节课我们究竟是学什么呢?”的好奇心来上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
例如,在学习对数定义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对数,对数究竟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引例: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以此类推,1个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细胞的个数为y=,当y=8时x=3,y=16时x=4,y=32时x=5,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是在解决指数位置x的取值问题,但还没引出对数。接着提出问题“当3时,x等于多少呢?”这样引出对数定义不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对数,对数究竟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三、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轻松学数学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在初中都有学习,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等。不同的是初中教材对许多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论证、直观性强。高中教材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知识的呈现注重逻辑性、抽象性。所以,我们应适当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具体的内容来理解。
例如,我们在讲授高中数学必修①第一章《函数》时,教科书是这样给出函数的最大值定义的: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1)对于任意的xI,都有f(x) M
(2)存在I,使得f()= M
那么,我们称M是函数y=f(x)的最大值。
定义中含有数学中的任意性和存在性,学生是理解不了的。那么,教师就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来帮助学生理解。笔者在上课时是这样利用例子来讲解这个定义的:
师:“我们班这次数学测验最高分是130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把我们班的数学成绩从小到大排,最高的是130分”
师:“那就是说班上每个同学的分数都不超过130分”
师:“班上每个同学的分数都不超过130分,就能说明最高分是130分吗?我们知道每次满分150分的试卷,我们考出来的分数都不会超过150分,就能说明我们班每次考试最高分都是150分吗?”
生:“不是,要有人考出130分,才叫最高分是130分”
最后笔者再归纳,班上每个同学的分数都不超过130分,而且要有人考出130分,才叫最高分是130分。最后类推出函数的最大值定义,对于任意的xI,都有f(x) M(任意性),存在I,使得f()=M(存在性)。
四、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书写、运算的能力,让学生不怕学数学
高一的数学相对初中难度加大,答题过程长,运算量大,有些学生会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因此,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阅读、书写、运算”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高中数学有一类题叫“创新题”,题目所提到的定义或定理,在书本上是没有的,那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把题目的内在含义转化成我们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由于高中数学难度大,答题过程长,所以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答题书写能力,还要强调答题规范。
与初中比较,高中的运算加大,学生经常会出现“算不出来”、“算错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初中数学允许用计算器,导致学生运算能力得不得提高,甚至下降。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运算律”掌握很差,例如:=(错误认为除法也有分配律)。所以要帮助学生分清运算顺序,牢记运算律,典型错误要重点评讲,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达到少出错的效果。可以说,计算能力是能否学好高中数学的一大关键!这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
五、加强学法指导和习惯养成,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众所周知,学好数学,离不开系统的训练。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与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掌握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十分注重并及时对学生给予学习方法与解题思路的指导,尤其在讲解练习题时,不简单对答案、不就题讲题。
【关键词】以学为本;目标导学;交流点拨;当堂训练;归纳梳理
以学为本,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会学为本、以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自主、快乐、高效的学习。只有将这一科学的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文化自觉,转化成具体的课堂行动,以学为本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以学为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通过目标导学、交流点拨、当堂训练、归纳梳理四个阶段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目标导学,教会学生预习方法
预习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不同学生课前个人预习情况并不一致,因此教学时有必要引导学生再进行课前预习。预习过程中,明确目标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压力与动力所在。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具体实际,对学生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合理确定学习目标。教师确定目标后,还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用学生容易理解的简洁语言去阐述,使学生对学习目标要求清楚明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预习思考,学生根据预习思考阅读教材,勾画出书中的重点内容。如,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有0或商末尾有0的除法》一课:
1.学习目标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学会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简便写法,并能准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3)总结商中间有0或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知道0占位的道理。
2.学习思考
(1)计算0÷2=,0÷3=,0÷5=,0÷7=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哪种情况要商0?商0有几种情况?
(3)商中间的0和末尾的0能省略吗?
(4)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这样一来,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预习有了明确的任务,在预习的时候就能根据预习指导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至于找不到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将有一定的提高。
二、交流点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组织学生学习。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也有所差异,对教材的理解自然就有会深浅之分。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做、去说、去论。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不发表任何的意见。在学生不断尝试和充分交流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肯定学生自学的良好表现和所得,同时指出问题并纠正错误,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中全面准确掌握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这一节课,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般情况已掌握,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然后再组织他们交流:
出示309÷3= 420÷3=
(1)尝试列竖式进行计算。
(2)学生汇报:309÷3=,420÷3=的计算过程。
(3)小组讨论:309÷3=,十位为什么商0?420÷3=,个位为什么商0?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吗?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归纳: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计算完毕后,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
(4)小组讨论: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商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吗?
教师明确指出:商十位上或个位上的“0”都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作用
(5)全班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以学为本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此环节都是围绕学生的学逐步展开、深入,学生以“探究者”身份主动去探讨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讨的过程中体会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三、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还需要练习巩固。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这样安排练习:第一轮的练习只有两道与例题类型高度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新知识有初步掌握,同时在这种半扶半放的练习中,让一些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再一次学习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以期全体学生都能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二轮的练习增加到4~6道,有一些变形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避免了思维好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第三轮练习以检测的形式进行,题量也不大,一般是4~8分钟完成。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很喜欢当堂检测,当堂检检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比较疲惫的精神状态下变得兴奋起来。教师可在学生做题开始阶段去关注学习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利用学生做题有快有慢的情况,给学生当堂批改作业,由于学生的作业量较少,老师在课堂上就能完成大部分学生的作业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更了解学生对当节课理解掌握情况,利于下一节课的开展。学生一方面享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的偏差,及时把错题订正。每一个学生都能扎扎实实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提高知识水平。
四、归纳梳理,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涌进了大量的零碎信息,这些知识往往不稳定、不牢固,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在以学为本的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每节课结束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如在教学《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学习了“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这个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3)你认为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这回顾中,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以学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依靠老师,但不依赖老师,学习更加主动,学得更加轻松,建立学习数学的良好自信心,全面准确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思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更是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所以,作为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高中数学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并及时掌握新的教育理论。这就要求改善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知识培训,树立教师终身学习观念,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与改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科学、客观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师要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开发者、组织者、建构者、创造者、研究者、设计者、实践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交流者,确立教师多元整合的角色,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高中数学课堂结构,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以“学”为中心,以“教”为辅导,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预习、操作、分析、归纳,留给学生“说”和“做”的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引导下,对学习进行再创造,把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减少,学生具有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
四、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课堂中,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注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大胆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的习惯,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张扬个性特征,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诱导激励,鼓励他们展示个性,使高中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五、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1.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学生在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建立互动小组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活动的有效展开。学生经过探索、协作完成的成果,需要在课堂上交流学习体验,分享成功和喜悦,进行师生交流。教师要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统计,集中讲授共性问题,直接解决学生的个别操作失误。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状态、学习感想,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在交流中实现共享,学生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可以与教师或同学讨论,为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提供了大胆表达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函数的图象”教学,指导学生用正弦函数作图软件,动手操作,进行探索活动,让学生认真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变化,了解图象特点,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函数的图象,形象直观,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科学探究为主,通过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构建;建议
课堂效率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望子成龙家长的企盼。小学数学随着年级的增长,因其学科的特点,变得越来越抽象,逻辑性也越来越强,学生有点望而生畏。这对小学数学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学最基本形式,教学目标规定的重点、难点都必须在课堂中突破。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自己品牌的高效课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高效课堂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某教师情感越好,就越爱听某教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一,了解班级同学的基本情况。当我们担任某个班任课老师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熟记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并能在课堂上一一对号入座。认识、熟悉我们的每一名同学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而且对于我们灵活开展教学,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小学生大多渴望老师的表扬,老师的激励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他们会因为老师经常性的小小表扬而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
第三,注重沟通技巧。当代小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从小娇生惯养,个性都很强,往往听不了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如果此时课任老师批评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里,从此失去学习该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严中有爱、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避免当众挖苦,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
二、高效课堂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学生发言很热闹的情景,但其他学生却不知道在听什么,精神开了小差,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只有用心倾听,才能理解发言的内容,和发言的人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情感的交流。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即使学生没有说话,但通过学生的神情,教师也能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教师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这样的相互倾听,是互相信任的表现,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和谐相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激发。
三、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优化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一是情境导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恰如其分的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要学知识的质疑,为后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的伊始,讲有关的数学故事,播放相关的视频,动画等,也可以凭借教师自身独特的语言艺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导入新课。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教师制定的情景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提纲引导,为学生学习穿针引线。教师课前做好课件,多媒体展示,明确本节的自学提纲,并要求自学的时间,指出要检测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就会格外用心。教师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习,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对在自学中发现好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学生发展为本;数学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教育是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这就决定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过程,更多的是文化传承、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下面谈谈怎样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教学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要让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为主,教为辅。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努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在教学中我积极赋予学生自我探索的权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动了脑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促进思维发展,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识。
例如:在讲线性规划问题前,先创设以下问题:兄弟两人配制两种食品出售,哥哥的食品每块分别用添加剂8毫克、面粉50克;弟弟的食品每块分别用添加剂7克、面粉9克。已知每天原料的使用限额为:添加剂2000克,面粉3000克,如果哥哥的食品每块能获利0.55元,弟弟的食品每块能获利0.60元,每天配制的食品能全部售出,兄弟俩每天各配制多少这样的食品,可使所获得的利益最多?
学生对此问题既觉得新鲜,又贴近生活,但却不知如何下手。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三、互动合作,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条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增加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要引导学生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交流探究方法。三是向学生传授合作的技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四是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中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思考数学、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是多维的,评价方法应是多样的,尤其要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互动创新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不同之处,所以教学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这些差异性。第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第二,要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积累状况进行了解。第三,还应当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做相应的了解,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规划,要对学生的学习作针对性的辅导。
二、营造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课堂的气氛良好与否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教师教学气氛沉闷就会影响和束缚小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学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融洽,就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力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融洽的、宽松的教学气氛。教师首先要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是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以及互相交流的关系,双方之间应当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并做到互相理解。只有这样才会使数学教师能够对教学课堂做到良好的把控,才会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数学教师要想提升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应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想学,同时还应当创造条件营造气氛,保证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进行,进而提升整个数学教学的效率。
三、激发学生兴趣、学习主动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类进行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进行主动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有了兴趣相伴,就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轻而易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数学知识中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因素进行不断挖掘,并将其体现在教学的整个环境中,只有这样才会使得教师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还会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学生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尤其是小学生,其学习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对学生的心理空间进行拓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潜在能力,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此外,教师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学生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其学习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以认真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进而形成主动、认真、自觉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数学课堂取得高效教学效率的保障之一。
四、注重小组合作,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班级成员划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性的学习,这主要是突出学生的差异性,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为了能够完成共同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生小组为单位,使得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示、相互交流与碰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当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教师应当巧妙地运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潜能。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者,而应当是一个合作者。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将教学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分享、互动中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及一种积极的、融洽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开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以提升。
总的来说,数学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学习与教学的主阵地,其中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梦想与责任,同时也是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希望。只有真正构建起高效数学课堂,基础教育改革的口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会从中真正受益,小学生才会主动愿意学习数学。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文科 数学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Some Suggestions on High School Liberal Arts Mathematics Study
LIANG Haili
(Senior Middle School,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AbstractMathematics is a subject of high think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to analyse a few questions in the study of high school liberal arts math, and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verse thinking.
Key wordshigh school liberal arts; math; study
一直以来,高中文科数学让老师们感到非常揪心,在高中文科班,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不高,数学基础普遍偏低。对于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复习,有些问题用传统的思维方式不能解决时,应该采用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学,提升高中文科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1 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首先,在相关调查中发现,高中文科生中女生占多数。而在数学学习中,其性别差别将随着年级的增大而增大,年级越高,其女生相对于男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就越弱。
其次,高中文科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据相关调查可知,在学生们进行分科学习时,有着这样一种现象,即:“数理化不好学文科,成绩不好学文科”,此现象直接致使文理分科后分到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是成绩不好、对数理化不感兴趣的学生,从而导致整个文科班的数学素质普遍不高。具体反映在:运算、书写、阅读等技能基础差,对数学学习热情低,数学学习方法欠缺等。
再次,高中文科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信心缺乏、恐惧、厌恶的心理。由于他们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他们对数学好像天生就存在着一种恐惧感,加之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方法应用不当,费了大功夫也得不到积极的效果,甚至失败不断,从而造成他们厌学、退缩等消极心理。
最后,高中文科生对于数学学习普遍兴趣不高,其偏科的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数学具有逻辑性强、概括性强、抽象性强等特点,而文科生对于数学的感知具有形象化、表面化等特征,加之他们的基础本身就差,从而使得他们觉得数学非常困难,屡遭失败的经历带来的消极后果,学习动机不明确。
2 提高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的若干建议
2.1 激发文科生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由于文科生数学学习兴趣普遍偏低,兴趣不高是高中文科生数学差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提升文科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最重要一个手段就是激发文科生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利用数学美感,激发学生情趣。数学作为一门深奥的学科也有一定的美感,这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来说,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并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高中文科生发现数学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情趣。比如:0.618这个黄金数字,它就是一种美。有“爱神”之称的维纳斯,她的下肢长与整个身体长度之间的比例是0.618;报幕员报幕时所站的位置为舞台宽度的0.618处时为最佳等等。所以,在生活中,0.618是个黄金分割比,是世界中唯美的比例,是数学中最美的数字。因此,在数学中应用这些唯美的或者可以产生唯美的数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触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2)利用数学实用性,促动学生情趣。人们之所以学习数学、研究数学,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的实用性,它能为社会为人们带来价值或者好处。数学得以生存在于它的实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单单将数学理论传授于学生,而应该注重突出数学的实用性。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如何利用三角形的性质来测算铁塔的高度等等。从而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作用,于是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2.2 加强逆向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中,做题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直接方法之一,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作用。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逆向思维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已显得格外重要,学生们通过逆向思考,从而增强其解题的效率与正确率。具体方法有:
(1)以结果逐步索取原因。数学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题,对它们进行正向思维的论证或求解会遇到很多困难,然而若能及时引导学生们进行逆向思维,由结果索取原因,一步一步索取那些能使结果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样会使学生顺利的找到解题思路。
例题:正数:k,j满足k+j=1;x,y∈R;要我们求证(kx+jy)2≥kx2 + jy2
证明:因为:k>0, j>0且k+j=l;
所以:k=1 - j>0, j=1 - k>0
kx2 + jy2 - (kx+jy)2
=kx2 + jy2 - k2x2- 2kjxy - j2y2
=kx2(1 - k) + jy2(1 - j) - 2kjxy
=kj(x - y)2≥0
所以:(kx+jy)2≥kx2 + jy2
(2)“正难则反”策略。由于在一些数学问题中,正向解题困难很大,或者题目已知的条件非常复杂,于是,教师应该提醒学生采取逆向思维方式,从结论的相反面考虑,认真分析,而使问题变得容易。这种方法是先根据问题,从问题的相反面出发寻找其补集从而得出结果。
比如有这么一个例题:问一元二次方程(a+2)x2 - 8x+a=0在a满足什么情况下至少存在一正实数根。对于这种题,考虑到次方程的解存在两正、两负、一正一负、误解的情况,从正面来解非常复杂,因此可以先从问题中“至少存在一根为正”的要求出发,找出它的反面,即“方程的两解都是负数”,从而求得补集,相对而言,简单了许多。
(3)分析法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强调分析法教学方法,这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很大。分析法教学方法是在假设命题成立的基础上根据结论探讨其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一种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证明题,一般是按照逻辑推理的顺序依据题目设定的条件来证明。可是,在一些情况下,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题设中告诉我们的条件非常有限或者比较隐蔽,这时,我们就必须考虑从它的结论出发,逆向推导其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一步一步地进行推导,从而到达题设中已知的条件。最后反过来再按逻辑顺序从题设出发进行证明。这就是高中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多的分析法教学方式。一般在高中数学知识中的几何、不等式等证明中比较常见。比如有这么一个例题:实数a,m,n,b满足ab-mn=1;a2+m2+n2 +b2 -am+nb=1。要我们求amnb的值。分析:要求的amnb的值不外乎求得各自的值,或者将am、nb或者ab、mn的值求出再乘积。第一种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因而必须从第二种入手。同时从题目给出的第二个条件,我们可以联想到完全平方式,将它变成a2+m2+n2 +b2-am+nb=ab-mn从而转变成2a2+2m2+2n2 +2b2-2am+2nb-2ab+2mn=0,即(a-m)2+(n+b)2+(a-b)2+(m+n)2 =0,于是可以得知a=m,n=-b,a=b,m=-n;又由于ab-mn=1;所以可求得a2=1/2,得出abmn=1/4。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存在着基础差、起点低、兴趣不高、方法不当等问题,为提升其数学学习成绩,首先应该加强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其次应该加强其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浅谈数学差生成因及转化策略.时代教育,2009(10).
[2]王荣芳.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初探.数学评析,2010(11).
一、 “动眼”——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能力的表现,并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眼、耳、鼻、舌和皮肤多种感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活动,得到对感知对象的整体反映。长时间地对事物进行持续性的观察,是良好的观察能力品质的表现。培养观察能力,形成观察习惯,都要求有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观察的基本技能,知道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说明观察是一种以有明确意识的思维作为指导的活动,在一定的思维启示和要求下进行的。建立这一活动过程,不应靠平铺直叙的讲述,而应根据思维内容的层次设问质疑,引发观察前的思考和观察的取向及重点。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把10个小圆片分二堆,有几种分法?首先我和学生一起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摆出10个小圆片放两堆,这时我们就可以边观察边摆,边讨论。10的分与合有几组情况,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律把10的几种分法摆出来,让学生观察,这样做还可以从上到下数出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
二、“动耳”——让学生学会倾听
小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心,因此要采用多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倾听。正确适当的语言激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认真倾听”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可经常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就会逐渐愿意倾听。
三、“动手”——让学生学会操作
在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用自制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一剪”“拼一拼”的动手活动,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与底、宽与高相等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中找出平行四边形与相应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中都如此动手剪拼、测量,举一反三。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时都是这样,让学生自制模型,并找出火柴盒内匣,牙膏盒,魔方等实物让学生用手摸它的面,切开看它的体,看增加的面,用正方体泥块摆出体积等。来研究各种各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不同计算方法和体积概念及计算方法。这样的操作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创新的能力。
四、“动口”——让学生学会交流
让学生学会与同学交流合作。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因为合作式学习是学习小组成员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目标和资源的共享,相互依靠,任务的共同参与,直接交流,协作技巧与群体决策是其中的要素,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但要注意的是,在小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人云亦云,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要鼓励学生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欣赏他人的优点。
让学生学会与父母进行交流。我们的学生有的由于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或者父母做人方面有所欠缺,就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天下最不好的父母,这肯定是片面的。我们要指导学生理智地对待父母的态度与行为。正确看待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与父母谈谈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同时了解父母的思想及其起因,这样才能达到相互的深入理解,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语文文本中有许多描写子女与父母的文章,教师可利用这些文章教给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方法,从而达到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与老师进行交流。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教师师一个引导者,所以教师的思想情绪,教师的言行、举动无不对课堂气氛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愿意与老师交流。
五、“动脑”——让学生学会思考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
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数列各项和公式(|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