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范文

新农村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农村建设

第1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1媒介在农村中的地位

我国媒体自改革以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各类型媒体蓬勃发展,媒体的内容、节目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媒体的信息生产呈几何级增长,然而如此巨量的信息主要满足的是城镇居民的需求,眷顾到农民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比较大众传媒在城镇的繁荣,广大农村地区和占总人口近80%的农民成为被传媒遗忘的角落和群体。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缺位直接体现在媒体内容不符合农民需求、涉农内容不足上。在当前中国农村,即使有钱,农民也很难买到想看的报纸。

笔者了解到,当前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的报纸只占全国报纸的2.1%。加上征订、投递等方面的原因,实际上发行到农村的报纸只有几种。真正到达农民手中的报纸就更少了。能够做到通俗易懂,为广大农民所容易接受,让农民感兴趣的报纸就更是寥寥无几。在报纸还未真正走进农村的情况下,电视形象生动,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使之占据了农民接触的媒体的主要部分。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缺位还体现在接收媒体的客观条件不充分,设施落后。拿电视媒体来看,由于农民的收入整体偏低,大都舍不得花钱看有线电视,即使愿意花钱,很多地区也没有连通有线电视网络。传媒在农村的缺位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媒体的现行运作体制,缺乏体制关怀和政策倾斜。我国许多媒体在整改之后是事业单位企业运作,传媒在脱离政府的襁褓后需要经济独立,自负盈亏,这客观要求媒体要追逐利益,考虑内容的广告吸引力。城镇居民强大的购买力以及优良的地理,政治,经济主导地位使之成为大众传媒的主体受众群。

由此可见,媒介在农村中的地位没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文化消费作为农民生活消费的组成部分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村传媒市场的发展相对于城镇传媒市场而言,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2利用媒介繁荣农村文化

(1)根据服务型政府的背景来发展农村文化。众所周知,两会期间,乃至以后,政府应通过行政调控等方式打破现有的传播体制中城乡一刀切的格局,进行传媒资源的再配置,将地方文化建设与地方领导政绩挂钩。比如减免广告经营税、直接对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给予资金补助,多举办对“三农”问题起到突出作用的媒体单位和从业人员奖项评选。媒介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所以在目前广大农民尚不富裕的背景下,政府应以国家财政投资加强媒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频道资源,让广大农民兄弟收听收看到与城镇居民同等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农村居民已经在经济上落后了,不能让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再贫困了。湖北省省委书记罗清泉表示,建设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政府应该将公共服务的职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贴身服务于三农。也即通过升级完善城乡信息基础网络,搞好城乡广播电视网和城乡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

(2)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走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道路。“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我们可以从各大媒体上看到,最近几年,“三农”报道主体的农民,却被忽视了,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反而成为报道主角。湖北省团省委青农部部长燕元沂说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情,理应是农村受众的一致呼声。媒体应该在报道过程中应该多听农民意见,就像陕西农村广播提出的三句话一样,“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形势下媒体为农传播宗旨的实现。其实燕部长的话比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建议更朴实、更实在,也最有针对性和贴切性。因此,大众传媒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话语权,能在关系到自身切实利益的事情上拥有主动权,这是媒体应当为、可以为、可作为的事。重视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这对无论是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说,大众传媒在现代农村中的作用都是极其显著的。

(3)转换以前报道农民的诸多视角,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介中。稍稍留意会发现,农民在传媒报道中经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以负面形象出现,这时他们多是被批评的对象。他们的愚昧,他们的顽固,他们的土气,经常成为报道批评的焦点。很多时候,他们无知,没有教养,卑下,邋遢,欺骗,自杀等等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其实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没有必要歧视和妖魔化这样的群体。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理想的现代人应该有四个方面重要特征:①他是一个消息灵通的,参与的公民;②他具有明显的个人功效意识;③就与种种传统影响的关系而言,他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在他做出如何指导个人事物的基本决定时更是如此;④他容易接受新经济和新思想。对于农民自身而言,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也只有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个体农民才能逐步转变为日趋文明化的现代化职业群体,也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结语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有句话很值得品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那么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让媒介成为最重要的传播文化的手段,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如今农村中受众市场结构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的收视习惯、审美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因此加强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从“媒介扫盲”开始。要通过新闻传媒,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等形式来组织农民进行有关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农民掌握一定的传播和媒介方面的知识,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以平和的心态主动去接近媒介。总之,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媒介应该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信息传播者,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农村绿色媒介生态环境。我们要大力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在信息社会中掌握主动权,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美]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美]罗伯特·麦金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第2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整齐的连排别墅、篮球场、音乐广场、健身设施、假山亭台……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建设村的生活条件着实令人羡慕,这里的优美环境、文体设施丝毫不比城里小区差。我们和正在散步的张大爷拉起了家常,他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家,各有三百多平方米的别墅一套,“8个人600多平方!”张大爷不无自豪地说。也就是说,三、四口人的家庭,普遍可以住上三层高的连排别墅。在武进,这样现代化的新农村随处可见。目前全区14个镇都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的考核验收,年内有321个村达到武进区“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整治建设标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早在1996年,武进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了率先迈进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武进一手抓城市化推进,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了共建新农村机制,探索出以统筹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武进版本”,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规划引领,典型示范,实现“点亮面美”

武进坚持规划优先的理念,在前几年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了《2008-2010年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保障健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六个方面制订了全新的指标体系。还先后编制了《武进发展战略规划》等一大批重大规划和镇村规划,尤其在4600多个自然村的基础上,规划确定了364个集中居住点,并与区镇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形成了区、镇、村“三位一体”的城乡规划体系。目前,已有190个村庄规划通过区级论证,累计有387个村完成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实现了规划全覆盖。

武进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金刚介绍,武进以典型示范为先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实现了“点亮面美”,各示范村结合自身实际,创出和彰显了各自特色。

武进区围绕经济发展型、村庄优美型、特色文化型、自然生态型等功能定位,梳理各类示范村的个性特色,确定了新建、拓展、完善、整治等多种建设类型,选择横山桥等5个镇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横山桥镇五一村等10个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两年快速推进,10村形成了各自特色。如长虹、杨庄两村,依托重大项目建设进行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中心村建设快速推进;以东桥村为代表的整治型村庄,按照“不砍树、不填塘、不平坡、不破坏历史风貌”的要求,完善配套实施,展现了水清岸绿、整洁美观的现代农村风貌;拓展型的五一村,在发展规模经济、全力提升乡风文明、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领先一步,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百强村”前茅;完善型村庄凸显村庄特色,如殷村村保护开发恽氏庭院,把古典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还吸引了常州艺校、城建学校等大专院校落户,打造成全国文化特色村。牟家村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挖掘生态旅游潜力,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横林、洛阳等示范镇按照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镇域环境优美的要求,合理布局商业、居住等功能小区,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引导农民向镇区集中。横林镇建设农民安置区面积超27万平方米, 2010年中心镇区居住人口达6万人,中心镇区扩展到12平方公里。10个示范村共投入近6亿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集中居住率平均为36%,其中牟家村等5个村超过50%,农民人居条件大为改善。

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雪堰镇雅浦村再现了山清水秀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客。雅浦村不搞大拆大建,利用原有空弃地、河岸、道路沿线进行环境整治和道路村庄绿化,全村绿化面积达88798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8%。村民喝上了安全洁净的长江水,用上清洁卫生的厕所。健身广场、篮球场、电子阅览室、便民超市等公共设施现代时尚,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武进为使全区农村呈现清新、秀美的美好景象,深入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启动“128”(“十路”、“两高”、“八河”)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强势推进生态创建、村庄整治、农村绿化。常州市下达每年50个村庄整治目标任务,武进区自加压力,自觉要求2008年所有行政村全面实现“三清一绿” (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村庄绿化),每年有100个村、三年有300个村达到“五化三有”(即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有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有公共服务中心、有乡村文化)目标。

武进集中财力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推进村庄整治改造上,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300万元,对达到区“五化三有”建设标准的村实行以奖代补,对村庄建设规划设计费、成片绿化、道路硬化等项目都制订了详细的补贴政策。对农业、水利、林果等涉农专项资金实行整合利用,各镇(开发区、街道)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补贴政策。

武进区农林局副局长诸东海介绍,近年来,武进围绕“治理、限制、利用、调整、建设、减少”六个关键词,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恢复了农村自然生态功能。同时发展花木、林果、蔬菜等优势产业,今年夏季花木交易额达到40亿元,林果业每亩收益平均达到5000元,好的有一万元。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武进区逐步健全保障机制,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目前,全区农村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累计已有21.97万人享有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鼓励农民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经营,已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892个,入社股东20.05万人,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3家,带动农户3.6万户,土地股份合作社6家,入股农户1067户,当年可增收5000多万元。

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村组道路硬化等工作成效有目共睹。2008年以来新增村庄绿化面积近3万亩,已有181个村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56个村新建了健身广场310个,331个村新筑村组道路1859公里计583万平方米,已布设公交线路61条,所有行政村均实现了公交通达。

村企结对,以工促农,形成共建合力

武进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开展“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按照以工促农、政策扶持、尊重意愿、注重实效的原则,引导企业在谋划发展思路、发展农村经济、兴办社会事业等方面与村结对共建。目前,武进全区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总数已超7万,注册资本超过5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122家。去年全区工业产销分别为2538亿元和2470亿元。这为武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金刚主任欣喜地说,尽管不少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这项活动仍然得到了企业家热烈响应。目前已有1688家企业与288个村结对共建,参与村庄整治、基础设施、物业发展等项目1058个,企业协议资助资金达2.59亿元,其中,资助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3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最多的3000万元(侨裕集团)。企业直接投资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拓宽了村级经济发展路子,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企业赢得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武进企业家富而思进、富而思源,心中装载回报桑梓的责任。这项活动顺应了企业家回报家乡的意愿,激发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热情。开展“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对推动村企之间从简单的资金援助走向资金资助、项目投资、公益建设等全方位多形式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中国百兴集团投资5000万元与长虹村合作共建纺织城,建造标准厂房,推动了长虹村经济发展,该村可完成工业产值16亿元,村级年收入达2500多万元。在开展“五化三有”专项行动中,321个达标村中,有80%是村企结对共建的成果。如江苏武进建筑安装总公司向湟里镇岗角村资助200万元实施“五化三有”工程,使昔日的经济薄弱村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村企结对共建,创新了新时期“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当前,活动已初步形成了“四项机制”:即项目化的建设机制,企业与村镇携手排项目、排进度、排资金,以项目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通过项目一步步推向前进;高效化的投入机制,政府、企业、群众共同监督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向,共同评价投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群众的满意度;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企业介入结对村发展资源整合和市场化经营之中,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方式、运作模式的创新;社会化参与的合力机制,企业家们率先走在建设新农村前列,他们创新创业又不忘回报家乡的感人事迹得到传扬,并汇聚起共同建设新农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第3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一、 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 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新庄镇 东流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 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 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购置了电脑,每晚回家的时候也会上网冲浪,那种感觉实在是好……

二、 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 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我的一个邻居本来有一个男孩,今年又要了个女孩,当我们问及他们为什么还再孩子,现在都有一个男孩了,他们的回答却是: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再要嘛。听说他们被罚了接近三万元钱。

(二) 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太低 因为我所处的村子位于山区,山路曲折,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而非在平原地区,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狭长的,很不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山上的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三) 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 我们在村里及周围几个村里调查,每每提到村干部的,村里人都很是村里的百姓都无语。村里的人民普遍反应村里的干部为政不够谦洁,每次选村干部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候选人则会挨家送礼,送烟,送酒……百姓只有收的份,因为毕竟大部分老百姓收了烟都会选那个送烟的人,如果不选他的话,等以后请村干部办什么事情或帮忙的话都会受挫的,在村里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然而选了村干部后,那些当选村干部的人在村民眼里又成了一个个大米虫!把公款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百姓却又无能为力。偶而出现一个为百姓某事的好官,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并且在村干部里处处受到排挤……

三、 通过调查,我也颇受启发,我觉得发展农村要对症下药

(一) 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1、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第4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而农村信息化正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在农村工作实践中,要切实落实这五项要求都离不开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我省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和谐农村”社会。

(一)“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要想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必须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信息技术能发挥先导作用。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对信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其他行业,但由于城乡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产生巨大浪费。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和预测农产品供需、价格变化,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其次,信息技术能指导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指导,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大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三,信息技术能促进农产品销售。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更需要信息的指导,避免和减少“增产不增收”、“卖难”,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省不少种养殖大户通过农民信箱,广开销售渠道,取得良好的经济小议。第四、信息技术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途径。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人,农民素质的高低关键是信息接触和受教育机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使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能充分接触有用的信息,就地培养农村人才,无疑是目前最适合我省省情、既经济又高效的手段。

(二)“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一方面,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能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进而实现“村容整洁”;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也应是生活宽裕的应有之义,而这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广播、电视、网络)。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支持,可以加速现代科学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渗透影响农村的进程,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加快实现“乡风文明”。

(三)“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乡镇和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具有数量多、地域广、差别大等特点,其组织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实现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对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现在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农民大量外出而农民身份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村务公开、征集意见、展示村容村貌,可以使外出村民有效关心和介入村庄管理,维护农村的安定,推动农村建设和管理民主化。

二、浙江省农村信息化的现实基础

“*”期间,浙江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为“数字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发展,我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各级农业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局域网,我省乡镇级已基本实现宽带接入,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全部乡镇和80%的行政村实现有线电视联网。全省构建了以“浙江农网”、“浙江农业信息网”、“农技110”为龙头、总数达90多个的农业信息网站体系,各类涉农网站、平台等陆续搭建完成并发挥有效作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已实现“乡乡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温州市已实现行政村100%覆盖。“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推进迅速,省、市、县、乡联络站建立率100%,全省农民信箱注册用户20*年底已达121万户。信息技术已为传统农业改造、建设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浙江省农村信息化的症结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不能脱离了农民去谈新农村建设;同时,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这要求新农村建设中,不但要改造农村,更要提升农民。在现实条件下,这并非易事。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仍居住在农村的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技能滞后。由于农村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如永嘉县霄岭村共一千余人,长年居住在村的不足二百人,而且多数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即便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的党支部,其成员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也不容乐观。例如霄岭村村32名党员,51岁以上党员共18名,占总党员数的55%(见下图);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16名,占总党员数的50%(见下图)。实际情况比这还严重,因为党员中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其中就还包括村委会主任。例如,今年9月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铺设到该行政村,但能够操作电脑的农民却找不出来。在农村普遍缺少使用计算机的氛围,农民对计算机还保持着神秘感,更进一步阻碍了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尝试,操作技能难于提高。

第5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一)健全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

国家近几年从法律上赋予县级人民银行领导和监督管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使现有人员在开展农村金融工作时有法可依,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而且各级银监管理部门通过认真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在县域农村地区增设金融机构,鼓励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组织保证。

(二)农村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关键因素。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单从邮政储蓄来看,其贷款业务由原来的只存不贷,改变为又存又贷。而且,为了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的新型农村金融结构,这些按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为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提供支持。

(三)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采用市场和政策干预的最佳组合,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国家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还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县域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可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和组织实施“金融人才工程”,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

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合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三、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业务萎缩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面临市场化改革,不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不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再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从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所以,一般的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不愿开办此项业务,只有政策性银行经营此项业务。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是8.5亿元,全国财险保费收入是1509.4亿元,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尚不足财险的0.6%。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对于后者,政府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而前者始终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在通货膨胀时甚至为负数),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资金缺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四、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政策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等途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壮大经营实力,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对资金困难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要给予临时贷款支持,同时,要允许贫困地区的银行机构少缴或免缴存款准备金。在利率方面,对于贫困地区的贷款要实行差别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二)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民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但是,民间金融伴随而来的高利息、高风险给农民带来了高成本、高负担。要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力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政策,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参照国外经营理念,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扶持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引导、规范民间互助会等互的融资形式,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或者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增加民间金融交易的正规性和安全性。

(三)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想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除得到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自有优势去吸引其他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将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对于外资企业,可以吸引其在中国农村直接投资。但也要注意在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时,忌盲目引入,要切实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保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发展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根据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扩展我国的农村保险事业,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要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活动,在农村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倡导信用文化,切实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机制,制定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部门考核范围中,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重构农村金融体系[J].广西金融研究,2008,(4).

[2]管红彬.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现代金融,2008,(4).

[3]钟兵.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李颖.发展壮大农村金融的探讨[J].经济,2008,(3-4).

第6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政府主导,把握方向,创造性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我市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直苦苦思索着如何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当地农村实际相结合?十七大的召开,提供了及时可贵的理论指导,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二、巧借外力,企业经营,破解建设资金的瓶颈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其融资方式来看,一种方式是政府投资,另一种方式是村民自筹资金。从规划的科学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来看,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很多问题,且不具有推广价值。洞林湖新农村建设同样遇到资金难题,“五村联建”所有土地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实行流转,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开发,涉及生产农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酒店餐饮等产业,为过剩劳动力提供就业和创业的平台。

三、专家参与,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

在洞林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市立足项目实际,始终把规划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对洞林湖新农村建设进行高水平的规划,做到项目规划与我市及郑州市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同时,坚持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求发展,坚持严格的环评,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条件,实现洞林湖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了以生态农业、教育科研、休闲产业、居住度假、旅游观光、生态娱乐和生态商业有机结合为发展方向,将洞林湖新农村建设一个融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医院、学校、科研、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田园城镇。

四、土地承包,加快流转,实现土地资源最大效益化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集中建设农村居民小区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积聚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洞林湖新农村建设可耕种农田4900亩,村庄宅基占地1086亩,“四荒”、道路占地和水面面积3500多亩。如何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土地流转,是加快项目推进的关键。为此,我市贾峪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途径,依据国家的土地政策和项目区内土地种类的实际情况,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土地承包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土地流转,流转后的土地不改变土地用途,仍然从事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使农田发挥更大的效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单一的耕作方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成品农业等,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五、产业支撑,促民增收,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产业发展是地方经济的助推器。只有引入新产业、新项目,才能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在洞林湖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我市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以文化提升产业。把现代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通过建设农村记忆馆以及举办樱桃节、洞林寺庙会、农家乐等活动,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二是以旅游促进农民致富。支持洞林湖周边的农户按照统一规划,采取自主经营、与别人联营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出游玩、休闲、体验等多种旅游项目,具备“食、住、行、游、购、娱”功能,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六、安排就业,强化保障,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只有让一方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持一方的和谐稳定。洞林湖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民创业,保障农民就业,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创新,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场(园艺场、游乐场、商场等)不进城,就地市民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示范区内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教育、娱乐、文化产业、休闲度假、会展、科研、服务等合理配比,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达到7万人左右,完全可以保障当地农民就业,并可创造出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周边地区的人群来发展就业。

七、群众参与,彰显民主,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基层政府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支持,如何充分彰显民主,表达民意,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是征得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支持的关键和前提。项目实施以来,每星期一召开工作例会,协调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全方位为新田置业公司搞好项目服务。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对《搬迁补偿安置方案》、《房屋及附属物补偿标准细则》等一系列方案、通知进行详细的问答式讲解,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征集干群不同意见,并把“4+2”工作法和家庭联户代表制度结合起来,协调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

八、洞林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1.“荥阳模式”创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维方式

“荥阳模式”在政府投资和村民自筹资金两种传统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之外,通过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按照市场模式,引进社会资本,破解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难题,实现了四方(农民、政府、投资商、市民)共赢,打造出了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新农村,使农民不但在生活方式上实现了转变,而且在生产方式上也实现了转变,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产出效率,并且具有生态环保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2.“荥阳模式”探索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荥阳模式”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低产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将文化产业巧妙地与农业产业嫁接,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大力发展都市休闲经济,使土地产出效益大幅提高。

3.“荥阳模式”是近郊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荥阳模式”采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找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实现了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变市民,不仅解决了农民离乡进城后带来城市日益膨胀、城市设施不堪重负的问题,也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保持了良好的生态植被,建成了城市绿地,为农民搭建了致富增收的平台,为市民打造了开放式休闲公园,没有后续的管理成本,实现了多赢。

4.“荥阳模式”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

“荥阳模式”不是简单地把农民从农村户口改变为城市户口,把城乡一体化仅仅停留在农民身份的转变上,而是促进城乡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城市的就业、培训、保障、救助、教育等政策和制度延伸到了农村,城市居民纷纷到洞林湖新农村从事经营活动,将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城市新风带到了农村;另一方面,农民出租房屋后,到城市居住,亲身体验城市生活规则,培养市民意识,自觉地融入城市生活。这种双向互动,更直观、更生动地促进了农民向市民转化,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7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雍渡村跟我们一般所见到的农村不太一样。没有大片的耕地,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正准备建造库房的划拨地;也没有挨家挨户的庭院式的农村的传统住宅,取而代之的是整齐连片的几十栋四、五层的楼房。打听之下我们知道,这是郫县首例的安靖雍渡新型社区。

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雍渡村新型社区的新在于这个新型社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也不是已经成熟的城市居民小区。该社区是在被征地之后,为把征地农民就近安置,建立的安置房。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政府补贴一部分。但是房子是集体产权,农民自己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从这一点上是区别于商品房的

直接原因。雍渡村的西南南端深入到了成都市内的金牛区,成都市铁路西环穿过雍渡村西南的独特的交通优势,台湾海霸王大型冷藏集团决定在雍渡村建立一个能够辐射到整个西南片区(包括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大型冷藏库。雍渡村杨村长告诉我们海霸王的落户将能在3年内给郫县带来过亿的利润,并能够解决7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并且它对就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不高,就是简单的冷藏品的包装和运输,在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普通的村民都能够上岗。这将能有力的解决因海霸王而被征地的农民的经济来源问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安靖雍渡新型社区能够建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于此同时,因为海霸王的到来雍渡村被集中征用了1600—2000亩地。这片被划的90%是耕地,10%是村民的住宅用地,但是也已经占去了大部分村民的住宅。土地是农民唯一的资产,没有了土地之后,农民的生活便失去了生活的衣食来源。海霸王建成之后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就业。但是由于村民只能提供比较简单的加工和包装的工作,海霸王能够提供的工资只是在每个月800—1000之间浮动。我们随机走访的村民普遍表示还是很担心在去除水电费以及日常的柴米油盐的费用之外,钱并不够用。

但同时因为雍渡村是一个外来型的人口结构。因为雍渡村十分接近成都市区的原因,从成都市区有公交车直接到达雍渡村。到成都及雍渡村附近小的企业打工或者来经商的的外地人会因为租金的便宜及交通的便利而选择在雍渡村租住房屋。这样就形成了只有3000多本地人口,却有超过30000的外来人口。在新型社区没有建成之前这些外地人都是在当地人的家中多余的房屋中租住。外地人的租金是构成当地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现在没有了房屋,村民就等于失去了经济支柱。但是新型社区的建设能够很好的解决房屋的问题,从而能够保证村民拥有不低于社区建设之前的生活质量。

二、新型社区的理论分析

雍渡新型社区的建立,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新农村建设的注意点主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首先,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的思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

其次,要遵循经济发展为重的原则,增强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再次,必须遵循统筹协调的原则。必须十分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问题。

最后,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从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确立指标体系;同时,也要立足各地实际,确立既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般要求又体现新农村的本地特色的指标体系。

从雍渡新型社区的整个建设过程来说都遵循和符合了以上的很多条件,避免了矛盾的产生:图:新型社区建设

1、它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合理的利用了区位和铁路运输方便的优势,积极地引进了海霸王这一大型企业的进驻。海霸王进驻引起的土地征用会对被征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影响,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农民群众的怒气,一直都是让政府感到棘手的问题。当地在结合了外来型人口结构的基础上规划的社区,解决了农民因失去原房屋而失去以租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问题。

2、惠及农民利益,统筹发展。在新型社区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先开村民代表会向所有村民讲清楚了社区建设的设想以及村民能从中得到的收益。村民们在明白到不仅可以解决就业,而且可

图:海霸王工程拆迁办公室以继续租房赚钱的时候,心里就会比较踏实,从而能够在得到了村民的意见的一个月后一次性完成搬迁700户,1757人。从这一点上来看,能够比较好的做到惠集农民群众的利益,从而能够充分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很好的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真正做到和谐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同步进行:现在的新型社区已经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他们已经不能被称之为农民了。农民最主要的特征是拥有土地。但是现在雍渡村的耕地总面积只有500多亩,而且是不是很平坦的贫瘠的土地,用来租给外地来的贫困人口,也就是说他们与种地已经扯不上关系了。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破,也使雍渡村的城乡一体化一步到位。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素质的问题。在当地调查时,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作为父辈的中年人受教育的水平不是很高。在问起孩子读书重不重要时,他们认为考得上的就上,考不上也无所谓。当被问起如果孩子真的考上能否拿出几万元供上大学的时候,大部分还是面露难色。觉得在家靠就近工作及租房可以有比较可观的收入,已经衣食无忧了,对文化素质没有多大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的速度太快了,导致了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没能够跟上发展,这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会影响到雍渡村的长期繁荣发展。

(二)、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在行程中我们发现在规划新区时有20%的绿化面积,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没有绿树环抱的社区。并且道路的修建也很不完善。水,电,气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三)、社区管理制度的欠缺。面对陌生的社区建设,以前的日常生活制度及管理办法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必须设立新的部门帮助社区的人民进行治理。但是都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措施。

总的来说,雍渡村的新型社区能够很好的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良好转型,推动了当地经经济的发展。但是于此同时,物质条件发展得太快,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没有跟上发展。如农民的素质要慢慢地得到提高,政府对社区的新型的管理也要尽快跟上。

第8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模式 乡村旅游

一、江苏新农村建设现状

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与实践

自2005年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研究是全国各地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对于新农村建设,做了很多尝试,并形成众多建设模式。在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上,我国创造了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以柳市镇为代表的温州模式,以深圳万丰村为代表的万丰模式,以河南为代表的模式,以遵义市镇隆村为代表的镇隆模式,以长沟沿村为代表的铁岭模式,以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为代表的兴十四模式等。江苏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但不论选择构建何种模式,都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江苏新农村建设困境

2006年江苏省2.7万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创办各类企业8927个,带动9.1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不容置疑,江苏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民持续增收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江苏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一是劳务输出。在未来劳务输出的空间有限:(1)劳动力转移,农村现形成大量留守人员,以及留守儿童教育等;(2)科技进步,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技术水平很难跟上其要求;(3)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企业劳动力优势明显降低甚至不复存在,尤其乡镇企业;(4)企业发展存在容量及边界的瓶颈。二是支持农民返乡创业致富,提高经营性收入。其次,区域发展差距,南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缩小差距任务仍很艰巨。目前已达全面小康的县(市),均名列全国百强县的前50强,而未达小康的县(市)中,不少地区的人均GDP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社会结构失衡、城乡二元化格局、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人妇女,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的很多矛盾很难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失;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问题日趋复杂。

二、发展乡村旅游与江苏新农村建设互动

1.发展乡村旅游,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国内外经验证明,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互动,可以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加外来游客的驻留期,拉动旅游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省乡村旅游区(点)能够向游客提供的农产品、自制工艺品和深度加工农产品等品种已经多达数百个,其中一大批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从2003年~2006年上半年,仅苏州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5亿元,接待旅游者2100万人次,培育了以农家乐、渔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代表的各类乡村旅游区(点)300余处,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

2.能够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缓解社会结构失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

“九五”以来,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总数年均递增8.9%,比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幅高5.8个百分点。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的兴起,还转移了大量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目前全省间接旅游从业人数已突破325万,仅苏州市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5万人。2005年,江苏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2.5148万人。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之际,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就业优势。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引进城市资金,发挥旅游增量资源价值,增加新的就业渠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变农村破旧的面貌、稳定农村社会、缓解或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家庭矛盾、基层组织涣散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江苏的新农村建设。

3.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同时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增加收入,幸福指数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又会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商业环境,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这样,形成以乡村旅游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

三、江苏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2006年度江苏旅游国际旅游接待445.1921万人次,外汇收入278664万美元,国内旅游接待19935.7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12.15亿元。到2010年,预计旅游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以上。

1.发展乡村旅游进入壁垒相对较低

江苏乡村旅游依托河湖港汊、山林原野、岛屿滩涂、果林苗圃、乡居民宅以及独特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利用优势自然生态资源、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和浓郁的乡风民俗等人文民俗资源,已经突破初期单一的“农家餐”、“农家乐”模式,开发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欣赏、自助农庄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多种旅游项目,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江苏旅游业的自身特点看,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贸易业,不存在产业雷同也不容易被垄断。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准入较为宽松的行业,贸易壁垒比较少,同时乡村旅游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同其他(如工业)企业要求相对较低。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其提供条件

收入的增加、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便利,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期到一定的作用。2000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1%;2006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15.24%。1999年,我国对法定节假日调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2007年进一步调整,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农历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还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时间和经济上的可能。

3.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可进入性强

2003年~2005年,江苏累计建成通车农村公路4.1万公里,行政村灰黑化等级公路通达率达到93%,2006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050座,乡镇卫生院改造、乡村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和以“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环境整治等工作均取得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全面实现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乡到村通四级的发展目标,逐步把农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村居住点,实现真正的“村村通”。

4.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2006年江苏乡村劳动力2656.80万人。截至2005年6月底我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为1518.19万人(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目前还有约560万人需要转移,可供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仅有175万人,且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需求。在我省农村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江苏农村地区的重要产业后,就可以实现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

综上所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农村实际和旅游经济规律办事,发挥农业和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着力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具备资源禀赋的乡村发展旅游,构建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江苏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拓展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素琴: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模型[J].济论坛,2007.1:P122~124

[2]江苏省旅游局:统计局.2006年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报,jssb.gov.cn/sjzl/tjnj/2007/nj00/nj0006.htm

第9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农行北京分行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积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不断创新和推广金融产品,把优质金融服务和信贷投放重点有机地结合。截止到2月末,农行北京分行共为京郊各类产业发展提供各项贷款余额达433.7亿元,比年初增加21.14亿元。

近年来,农行北京分行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的同时,十分关注京郊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改进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地促进了首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间接拉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支持城镇建设,加强对道路、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介入区城经济的发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由于农行窗口服务的质量和金融品种的提高和不断创新,给郊区居民和农民个人储存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截止到2月末,农行北京分行郊区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已达410.8万元,占全行城乡个人储蓄存款余额的68.5%。农行郊区居民个人储蓄存款的增长为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行北京分行发放的9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中,平原郊区各类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总余额的47.87%,余额达433.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92.7亿元,大力支持了京郊特色农业发展,使京郊农业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蓬勃发展,部分产品远销国外。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发放的15.27亿元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贷款使京郊75户企业得到健康发展。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汇源果汁、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等13家企业,授信贷款金额25.3亿元,贷款余额近20亿元。一批效益好、竞争力较强、具有发展潜力的集团企业,乡镇等中小企业在农行的信贷支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重点支持具备整体经济链条功能、辐射力强的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创汇等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使京郊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其尽快实现生长专业化、规模化和服务系统化,提升竞争力。支持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并有较大辐射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电子化信息网络市场,支持跨行业、跨区域的重点流通企业发展。京郊北部山区怀柔区是生产板栗、西洋参、冷水鱼最佳生长地域,多年来农行对其产业积极跟踪服务,不断掌握了农民生产季节,还对其产品销售加工进行了一条龙金融服务。为北京富亿农板栗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450万元,支持其农副产品深加工,被农业部认证为绿色食品,产品畅销国际市场。2005年企业出口创汇535万美元,出口占国内市场份额达80%。不但使当地26.7万亩的板粟走出了国门,也使农民收入有了保证。注册资本1060万元的北京资源亚太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0月,该企业为农副产品综合深加工企业,是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连续多年被农行大兴区支行评为“AAA”级企业,2005年在农行800C万元贷款支持下,企业生产的优质饲料及添加剂制造、技术服务等,使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11亿元,获利1789万元。

此外,农行北京分行在京郊怀柔、密云、昌平、通州、顺义等区县累计发放新农村房地产开发项目近20个,项目开发贷款余额20.2亿元.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51.45亿元,占农行北京分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23.6%,为改善京郊农民生活条件和新农村城镇基础建设作出了贡献。2005年,农行北京分行还与北京市商务局签署了旨在发展北京郊区现代流通网络的框架协议,三年内将为北京郊区现代流通网络提供专项贷款25亿元。积极推进北京郊区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以满足郊区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