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父母对孩子的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父母对孩子的爱

第1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爱有许多种爱,他们代表不同的意义,朋友之间的爱,那是纯洁的;善人对穷苦人的爱,那是真诚的……但是谁对我们的爱才是最无私最真挚的呢?——那当然就是父母了!!!

我们将心比心一下,如果在某人生病的时候,让你去照顾她,你会愿意吗?不!你肯定不会,你可冷会想“他生病管我什么事?我凭什么去照顾她?”可是,当那个某人是你的时候,那个照顾你的人又是你父母的时候。他们会那么想吗?不,当然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爱!是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爱!是父母对你的责任!所以说嘛,我们一定养对父母更十倍的加以呵护和孝敬。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竟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家中充当小皇帝小公主呢?父母读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可以说我们生活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教会呵护和影响……而我们对父母的爱呢?屈指可数,所以说我们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对父母更加的疼爱以及更加的孝敬,不要在父母面前撒那无谓的娇,我们要理解自己的父母。不要等父母年过百十的时候才发出你那微不足道的孝敬之心!

所以说!孝敬父母要在现在不要在以后。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发出以十万分的爱与回报吧!

莱阳市实验中学初二:嵇奂超

作文 zuowenku.net

第2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真爱到底是什么?这是很多父母都困惑的问题。

爱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纠正“爱”的错误观念,而懂得真爱。

有了孩子,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机会,去学习如何去爱。

因为爱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第1课:学会尊重

1、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与他平等对话

有一对爱逛超市的父母,每次逛超市时都爱带上孩子,可孩子都不愿意去。这是为什么呢?这对父母很好奇。终于有一次在逛超市时,当他们蹲下时找到了原因。原来孩子个子小,无法看到超市里五颜六色的商品,他能看到的只有大人的腿、手、屁股和包。为此父亲想出了个好主意,就是每次逛超市时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肩上,这样孩子就能和大人一样看到很多商品了,孩子自然就爱上了逛超市。

由此可见,孩子的视线、视野和我们大人是不同的。因此,爱孩子就必须要尊重孩子,站在他的立场上,和他说话。这也是父母要蹲下来和孩子沟通的原因。

给爸爸妈妈的话

我们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不要以为他是什么都不懂的小不点。和孩子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孩子,眼神要认真,让孩子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请注意:不要以为你是大人,高高在上,在孩子面前显示你的权威,这通常会收到事与愿违的效果。

2、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你不可能,孩子更不可能。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人格上的平等,因为他是一个有独特天赋、潜能、独立的人。不要把孩子理想化,把他当作你的附属品,按你的意志去生活,我们要无条件地接受他各方面的特点,不管他是否漂亮、聪明都要尊重他。

其次,你可以努力把你对他的希望和要求要转化为尊重他的要求,使他乐于接受。尤其是要允许孩子犯错、做错事,因为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特别是当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时,我们要试着冷静地去观察、了解原因,并加以改善,而不是用打骂去解决。

3、让孩子学会选择和独立

你是这样爱孩子吗?当你觉得冷时,就给孩子多穿些衣服;当你饿时,就让孩子吃东西;当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习小提琴时,也要帮孩子报个名。也许这是你所认为的爱,但是这种爱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真正兴趣,让他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选择的机会。这种过度的保护或包办,常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能力提升。

爱,不是代替孩子去感受、去生活,帮孩子安排一切,更不是让孩子处处依赖你,让他觉得没你不行;而是你不断给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让他快乐地成长为像你一样独立、自信、乐观的人。所以建议你在生活中多给孩子选择、尝试的机会,允许他犯错、去体验、去感受。

第2课:学会理解

理解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了解孩子的思维、行为方式。以下的例子是个很好的说明:

案例1: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的门一会开、一会关,玩得十分开心。你会如何反应?

A 大声责备他:“你在干吗?”

B 一把把他拉走:“这有什么好玩的。”

C 走过去对孩子说:“你玩得很开心吧。”

如果你是选择A和B的父母,结果只会对孩子起到负面强化作用。而选择C的父母则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觉很温暖。

做理解孩子的父母:

理解孩子的关键就是去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究竟是在对什么感兴趣?这样我们就能对孩子有个好的回应。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代替孩子的思维,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案例2:有位妈妈抱怨:“我家宝宝才2岁,动不动就打我,我很生气,这么小就这样,长大还了得?我该怎么办?”

其实,孩子是不明白打的含义的。当他重复某一个动作时,其实是在表明:他对这个动作感兴趣,但究竟是对拍打这个动作本身感兴趣呢,还是对拍打后妈妈的反应感兴趣,这就需要父母去仔细观察了。

如果宝宝是对拍打这个动作感兴趣:你就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兴趣点来解决,比如教孩子拍打皮球、拍打鼓的乐器,将这个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如果她是对每次拍打后妈妈强烈的愤怒、生气的情绪感兴趣的话:你就需要练练内功,保持冷静,不做反应,或悄悄走开,时间一长,孩子觉得无趣,就自然不会有这样的动作了。

理解孩子的需求对父母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很多时候,父母给予孩子的,和孩子渴望得到的往往不是一回事,所以会产生问题,但如果你认识到孩子的天性就是对这个、那个好奇、感兴趣,自然就能和他有效地沟通了。

第3课:学会鼓励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喜欢被鼓励,而不是被指责。当孩子遇到困难或犯错时,你都应该积极地鼓励孩子。常常鼓励孩子,你会发现他就会自然地朝你所希望的好的方面发展,反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的还糟。

有两位妈妈,他们的宝宝都不小心跌倒了,A妈妈鼓励孩子:“你看,地板正看着你呢,看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来!” 于是A宝宝花了很长时间终于自己爬了起来,得到了A妈妈的热烈赞扬。

而B妈妈则这样安慰孩子:“地板坏,地板坏,让我们宝宝跌倒了,我来帮宝宝打地板。”结果B宝宝哭着由妈妈抱了起来。而且更糟的是:B宝宝还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遇到问题时,都把原因归结于外因,而不是从自身来找原因。

可见,同一件事,妈妈的反应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同。你会发现: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态度和他的发展方向。积极、乐观、鼓励型的父母造就积极、乐观的孩子;消极、埋怨的父母培养消极、压抑的孩子。

第4课:爱要完整和平衡

完整的爱塑造完整人格的孩子

爱孩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对孩子的生理需求敏感,知道他是饿了、尿了或病了,并满足他的需求,这是爱;用柔和、充满爱意的声音跟宝宝说话,给孩子情感的满足是爱;孩子喜欢玩游戏、玩玩具,父母参与到其中,也是爱。爱的内容无限宽广,包括生理、心理、性格、情感、智力,乃至精神等各个层面。只有完整的爱,才能塑造完整人格的孩子。因为只有身体、心理、情感、性格、智力和精神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如果只重视孩子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发展,而不忽视全面发展,就会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完整。

做孩子的玩伴、朋友和同学

第3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

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曾以抽样方式向本市2000户有未成年人的家庭发放调查问卷,今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3.1%的家庭可能存在关爱不足的问题,47.3%的家庭关爱适中,29.6%的家庭存在关爱过度的现象。

为人父母,当然爱自己的孩子!事实上,由于社会、家庭和自身的原因,眼下很多年轻父母虽然爱孩子,却并不知道怎么来爱。

Where不会爱孩子,问题在哪里?

来自社区学校的报告――

那些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关心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承认自己不爱孩子的;那些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是不会承认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有问题的。可是,如果等到孩子将来产生学习障碍、心理问题,乃至罹患精神疾病再来检讨,恐怕为时晚矣。

社区学校里有不同年龄、不同情形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孩子们会一起做功课,接受辅导;那些遇到育儿问题的父母,也乐于与老师沟通,以期找到问题症结,寻求解决之道。

例1:什么都“无所谓”

奇奇小时候一直随爷爷奶奶生活,“无所谓”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行动指南”。爸爸妈妈觉得主要是由于他们工作忙,对孩子一直关心太少才导致他自顾自、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的性格。妈妈说,“幼儿园时,老师为了不让奇奇影响上课,就让他坐在班级的最后面,和其他小朋友隔离开。”

上小学后,妈妈将奇奇接到身边,发现他喜欢自言自语,不愿和人交流,好像活在自己世界里;他对荣誉有追求,但不想努力,如果达不到就会表现出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

分析:“工作忙”不是父母疏于照顾孩子的借口和理由,既然生养了孩子,就要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和爱。“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这样的话形容孩子是很可怕的。孩子好性格的养成是需要父母言传身教的。如果父母对孩子事事“无所谓”,孩子自然也就“什么都无所谓”。

例2:“爸爸,我怕!”

王奕佳怕水是出了名的,教练和小朋友都知道,她是迫于爸爸的“”才来上游泳课,只玩不游。爸爸自己游泳很棒,出于安全的考虑,一定要女儿学会游泳,“孩子水性好,我们就不用担心她溺水了。”两岁的时候,奕佳就跟爸爸进泳池了。可能是一次呛水的经历,让小奕佳对游泳望而却步。爸爸说她不是真怕水,因为在浅水区玩一点儿没事,把她扔进深水区就怕得要死,只要坚持一定行的。

分析:很多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因为怕孩子冻着,就给穿得暖暖的;因为担心孩子的将来,非要他现在就学这学那。这位爸爸,因为怕女儿溺水,所以一定要她学会游泳。想法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爸爸太自信,高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做法也过于偏激。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恐惧心理,不是偶然的。如果早期处理不当,其影响可能会一直延续到成年,相信这是爱女儿的爸爸最不愿意看到的。

例3:大棒打出“笨”孩子

刘振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来上海生活。因为没有户口,家里也没有很多钱,他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基本上就是在父母的小摊旁自由自在长大的。

今年,7岁的刘振踏进上海小学的大门,因为以前没人教,很多习惯都没有养成,他上课打瞌睡,一下课就疯玩,自己的东西不知道保管,还时常把同学的东西放进自己书包里,同学们害怕,不愿意和“小偷”同桌。爸爸得知儿子在学校的种种不是,回家不是打就是骂,“偷别人东西?我打死你!”刘振边哭边说:“人家拿错了嘛。”

老师说坏习惯可以慢慢改,但这个孩子反应太迟钝(教他写自己的名字要花两个小时),成绩总是全年级最差,怎么办?老师的信心和耐心被一点点磨去,“是智力低下吧?!”

分析:孩子的错,不是他的错,错在父母早年的疏于教养和发生问题后的打骂相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这个孩子,他不是小偷,拿人东西是物权概念没有建立,好习惯的养成落后于同龄人;他也不是弱智或笨蛋,只要家长和老师愿意付出时间和爱心,他的进步会很明显。

对于如何才是爱孩子,相信100个人会有100种说法。几乎所有的父母(包括上述忙于工作的爸妈、逼女下水和恨铁不成钢的爸爸在内)都是爱自己孩子的,问题出在

对真爱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爱的方法不当。

What真爱是什么?

爱是什么?很多人会回答,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然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派克医生(Dr.M.Peck)说,“爱不是一种感觉(感情),而是一种行为。光有感觉的爱还称不上是真爱。很多怀有爱的感觉并且基于爱的感觉而行动的人,会做出各种各样非爱以致毁灭性的行为。”

原来,真爱不是一种让我们神魂颠倒的感觉。真爱是一种忠诚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

真爱是付出

我们爱孩子,就需要延伸自己以抚育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时也抚育我们自己的心灵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懒惰心理、驱除内心的恐惧、摒弃固有的思维惯性、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我们需要勤奋努力地劳作,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陪伴、照料孩子,这是真爱的前提之一。

这种付出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

真爱是一种自律

这是真爱的另外一个前提。爱本身需要自律,不自律的爱不是真爱。真爱孩子的父母会严格把握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为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做出最大的贡献。

真爱是关注

真爱最重要的付出手段是关注。关注是一种源于意愿的行动,是一种抵抗我们思维惯性的工作。只有通过关注,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捕捉到孩子隐蔽的细微的需求,及时满足和训育孩子。我们需要放弃一些原有的计划、重新安排我们的时间、积极地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并且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真爱是倾听

付出关注的最重要手段是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是一门需要用心学习才能掌握的艺术。真正的倾听,无论时间多短,都需要巨大的努力。真正的倾听需要全神贯注,而不是一边处理自己的事情,一边捎带着听。你愿意付出这样的努力,是告诉孩子你珍惜他的最好最确凿的证明。

真爱是一种勇气

当我们从未育之人变成父母时,我们走进了一扇崭新的人生大门。我们需要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需要改变自己。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害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反抗我们、让我们生气或者失望;最终他们成熟之后,会离开我们独立生活,我们则会感到失落和痛心。真爱的代价是痛苦,收获却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你准备好承受这样的风险了吗?

真爱是鼓励独立

真爱的核心是让对方进行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对自己言听计从。依赖型的父母恐惧孩子的心灵成长,会想方设法阻止孩子的独立。具有真爱能力的父母则鼓励孩子迈向成熟、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把握自己的命运往往会令人面临痛苦的抉择,需要极大的勇气。只有真正爱自己的人才会有足够的勇气直面生活,不受他人、社会或者传统势力的左右,敢于改变自己。这种爱自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你是一个美丽的可爱的人,做你自己非常好,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爱你,只要你对自己以诚相见。”

真爱是接受分离

小宝宝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有着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深蒂固的养育误区之一就是“亲子一体性”,即父母不将儿女当作独立的、与自己分离的个体,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生命的延伸,通过孩子来生活、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为了养育出身心健康、幸福成功的孩子,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认可并接受孩子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存在的个体这一事实,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真爱是履行诺言

履行诺言是所有真爱关系的内在基础。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贯穿如一、始终一致。父母对孩子做出爱的承诺,并且保证履行这个承诺:无论如何,我们永远无条件地爱你、认可你、接纳你、支持你。

真爱是改变自己、促进自我以及对方的心灵成长

既然孩子不断地在成长,他们的需求不断地在改变,我们也必须跟着他们一起成长和改变。有些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期,他们是称职的父母,然而一旦孩子步入青春期,他们就变得束手无策,因为他们不能够针对已经长大、已经变化了的孩子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态度。从孩子身上学习,是大多数人保障自己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晚年的绝佳机会。令人痛心的是,大多数人拒绝这个机会。

真爱是律己的质问

对于孩子,父母拥有强大的权势。当面质问孩子,告诉他:“你做错了,我是对的,你应该改变,听我的。”这个举动在多数父母来说,不假思索、信手拈来。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我们时时刻刻采用最有效的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我们首先要进行严格的自我检验,检查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水准,确认我们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其次我们必须体贴入微地考虑孩子的个性和承受能力,选择对孩子最有效的方式进行面质和训育。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感到压力很大:原来真爱这么麻烦!要求这么高!这多困难啊!我做不到怎么办?一位妈妈就曾问我,“你能每时每刻做到你所列举的那些真爱行为吗?”

我回答她,“我每天都在努力。我不能保证完全做到,但是我不会停止或者放弃我的努力。派克医生说过,生活多难,爱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不要紧,只要我们努力,就是最好的结果。”

揭开“非爱行为”真面目

1.有条件的爱

“你必须服从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设计去成长,否则我就不爱你。”一些父母为了控制和占有孩子而牺牲掉了爱,他们的收获是孩子对未来怀有过度的恐惧。

2.不负责任的爱

无休止地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很多人把这种感情当作一种富有牺牲精神的值得称赞的“爱”,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毒害。这种“爱”,远非无私,而是极端自私。深深隐藏在“爱”的旗号背后的,是施“爱”者对受“爱”者强烈的控制欲望。

3.依赖的爱

人们通常对爱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将依赖误认为爱。孩子万一有个闪失,父母就活不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颠倒了,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精神保姆。

4.永远无法满足的爱

孩子考试得了98分,“怎么没得100分?”孩子谦让,“你怎么这么窝囊?”孩子打架,“你怎么这么野蛮?”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父母的期望像一个黑洞,永远填不满。

5.牺牲者讨债的爱

父母把自己放在一个“烈士”的位置上,整天唠叨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什么,抱怨孩子没有偿还这些“债务”,而且还动不动就被孩子“气”病了,“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要气死我啊?”生育子女是父母自由的选择,养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为子女而放弃一些事情也是父母自由的选择,谈不上“牺牲”。

6.要求回报的爱

温柔一些的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养育你多不容易啊,你可不能辜负我们的期望!”严厉一些的则要求孩子“我们养着你、供着你、伺候着你,你可要给我们争口气!我们这辈子就指望着你呢!”这些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和养育当作一种投资,期待着高利率的回报,这样的爱不是真爱。

*以上内容摘自《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作者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两个孩子的妈妈。近年来致力于儿童发展、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

How怎样做到真爱?

现在,我们知道了真爱不易,真爱是需要付诸行动的。为了孩子,也为了你自己。请从今天开始努力吧!

第一步:自我测评

请逐项打“√”,看看能得多少分!

第二步:自我成长

平时多翻阅一些科学育儿的书籍和杂志,是父母自我提高较方便的途径。你们可以此填补自己的知识盲点,提前预知孩子一两年后可能发生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因为通过观察别家孩子的情况来预判自己孩子的将来,是不科学的。

此外,每个月定期参加社区交流、集体亲子游戏等活动,能及早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及时地寻求解决之道。市图书馆、社区学校会不定期地举办“家长讲座”,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安下心来听听专家的解析,不要等遇到育儿困扰或问题了,才来思考和寻求良策。

关于孩子,你需要知道的――

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变化,不同季节可能遇到的健康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会有所变化,能力将有提升,家长须及时跟进。

认识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和不同时期的心理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桑标教授说过,孩子有“玩的权利”和“犯错误”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请宽容孩子的小缺点,不要事事包办;请允许孩子玩耍,将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孩子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多半是由于父母的不良情绪转移或波及到孩子身上,使他过早体会到沮丧和焦虑。因此,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时,请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时,不要讳疾忌医,很多心理疾病可控可治。

第三步:尝试沟通

沟通其实不简单。“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呀?”“中午饭都吃了些什么?”如果你认为这嘘寒问暖的两句话就能代表与孩子有沟通的话,那就错了。真正的沟通是学会仔细聆听孩子说的每一句话,于细节中找到闪光点和问题。

沟通需要技巧。漫无目的的沟通效率极低,我们不需要。你可以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你认为……好么?”“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循循引导之下,孩子一般都能侃侃而谈,尽管答案可能是我们已经预知的,但这么做的好处是给一个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得出答案的效果,远比“妈妈代劳”“爸爸告诉你”有效得多。

在民主与尊重的前提下,与孩子亲切沟通,可以导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爱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就“专断”、“强横”、“民主”、“平等”、“自由”、“回避”6种育儿态度,征询了7000名孩子的看法,结果是“民主型态度”受到普遍而热烈的拥护。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孩子一天天成长,于父母润物细无声的关心中,习得真爱的技巧与内涵。

可以尝试的小妙招――

科学研究证明,两人一起吃饭9个月以上,情感就会变成感情。工作再忙,也要和孩子一起共进早餐和晚餐哦!

定期开小型家庭会议,让孩子拥有团体归属感。

每天,请向孩子大方地表达你的爱,“早上好”“谢谢”“我爱你”……话语简单却很有力量。同时,别忘了在孩子面前赞美你的丈夫或妻子,3个人一起拥抱一下,抚摩一下,让爱流入孩子的心田里。

第4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

心理专家认为,“嫉妒”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成人的,在孩子的世界里,类似这样的行为源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一个很自信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嫉妒是因为他不自信,不自信根源于他得到的认可度不够。“孩子年龄小,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别人对他的肯定,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较少,一旦肯定别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觉得我不够好,所以他们肯定别人,而不肯定我’。”心理专家说。某小学特级老师王格胜也认为,出现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对他们的认可不够,或者过度依赖父亲或母亲,他认为表扬自己是应该的,表扬别人是不应该的。

其次,一些父母虽然给孩子爱,但孩子却不能感受到,或感受到的爱不足,因此,当父母对别的孩子好时,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爱的是别的孩子。而不是爱我”。心理专家表示,孩子的“嫉妒”心理,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让他获得安全感,所以孩子才会想要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是足够得到别人关注的,这个关注就是爱的延伸。

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也反映了他自我价值感没建立好。父母在表扬别人时,如果孩子没有自我价值感,他就会贬低那个受表扬的孩子,说他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如果孩子有比较好的自我价值感,他就会认可这样的评价。因此,心理专家建议,父母在给别的孩子肯定时,要注意自己的孩子反应怎么样,如果孩子很坦然,能接受自己的父母对别的孩子的赞扬,就说明他的自我价值感很充实;如果父母一表扬其他的孩子,孩子就出现强烈的反应,那么父母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给孩子的爱没有给到点上、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被爱?

给孩子稳固的自我价值感

要想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父母首先要学会爱孩子,让孩子形成稳固的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只有被爱,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定来源于父母与他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得到很多爱,那么当他自我价值感稳固后父母再批评他时,他也不会怀疑爸爸妈妈的爱了。

怎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呢?心理专家表示,爱是说不清楚的,但可以透过结果来看。真正的爱是会有呈现的,如果孩子又与父母有亲密关系,又非常地独立,那么父母给孩子的爱就是真爱。

不要老拿孩子与别人比

心理专家表示,家长千万不能有比较的心理,父母如果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拿自己孩子的不好比别的孩子的好,就会教育出自卑的孩子。常常被拿来比较的孩子一般有两种反应:一是你一说他不好,他就说自己很好很好,表现为非常地骄傲;二是你说他不好,他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好,表现为非常地自卑。但这些都不是自信,自信的孩子就是你说他好或不好,他都会很坦然,不会骄傲,也不会自卑。父母可以说孩子做的事对或者不对,但不能说他这个人是好还是不好,父母要坚信,孩子永远都是好的。

先肯定,再指导方向

第5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一、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小时候不管我,现在管我有什么用。”这是15岁的孩子在我劝他要理解父母时嘴里迸出的抱怨的话。这是模范遵纪的孩子课后聊天时愤怒地说出的话。一个个活生生的叛逆的孩子就在眼前。幼小的孩子为什么发出如此不理智的话语?正如郑委先生所说,“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把第一个孩子丢给年迈的老人照顾,后来小学一年级辗转读了三遍,本该读高二,她才上初二并觉得丢脸,除了破罐子破摔,更加责怪起父母。第二个孩子是在断奶后就丢给了老家的老人抚养,上幼儿园回来过,因为哭闹,没耐心的父母再度将他扔回老家。一直到读小学的年龄又被硬生生地‘骗’回到父母身边。父母照样没时间多陪孩子,孩子成绩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好坏。正如幼苗更需要精心浇灌,幼小的心灵更需要父母的呵护。可刚学会叫爸爸妈妈的婴儿,却很快失去父母的怀抱。他们渴望啊,可是盼不到。总算盼到了却很快又消失。他们即使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爸妈,却心惊胆战何时这温暖又消失。他们有“被抛弃”的阴影,没有了安全感,多了心慌与焦虑。他们由渴望到失望,由失望到绝望。郑委遇到一个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就因3岁到5岁时被寄养到亲戚家成了“问题孩子”。年销50万册新书,当下最卖座的两性情感作家曾子航,5岁到7岁被父母丢回老家,导致几乎两年时间不与父母和同学交流,患上自闭症。本人曾因病与未满两岁的女儿分开一个月,相见时女儿对我却如同的陌生人般。种种警钟为年轻父母们敲响:千万别把幼小的孩子丢开!

二、用科学的方式,以最大的耐心与爱心去关爱孩子

曾被父母抛开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难免会产生陌生与不适应。如果父母不能科学地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只认为“老子我怎么说,你就该怎么做”,那么你不配为人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期待你们了解吗?上文提到的模范生,虽然高又帅,却一脸忧郁,不自信。和孩子的母亲交谈,问她是不是几乎没表扬过孩子,回答说是的,几乎没有。见孩子成绩不佳就大声斥责,幼小而不安全的心怎么能不受伤?积累久了就是爆发,甚至是恶性事件的发生。当然也不可溺爱、放纵孩子。有的父母认为要弥补爱,对孩子有求必应,就恨摘不到天上的月亮。熟不知这是在害孩子啊。从此孩子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不如意,撒泼放肆,无所不能。父母害了孩子,苦了自己。所以年轻的父母们,要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成长。从身体到内心,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育孩子,让他们健康地生活,善良地长大。

三、真正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6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1.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而不是支配者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父母和孩子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品,不是父母的一部分,父母与孩子之间有边界。

由于父母和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程度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父母们一定注意在教育孩子时的自我定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一个支持者,而不是支配者。不要把自己的成长经验强加给孩子,不要让自己盲目的爱给孩子造成伤害。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的想法与自己不同,允许孩子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允许孩子可以不像自己,比如不像自己的性格,不像自己具备某些优点。孩子身上有可能没有父母的优点长处,但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父母更好。父母尊重、接纳了孩子的不同之处,孩子才会接受父母对他的看法和建议。

有这样一对父母,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上进要强,事业都很成功,人人都夸奖他们是一对成功的夫妻。因为自己很成功,所以生活中这对夫妻用自己对人对事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高标准的要求,使孩子总不能让父母满意,结果孩子被父母认为是不努力、不上进、不要强。最终,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了这个孩子自我保护的手段,孩子不再听话,家庭战争不断升级,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离父母的期望越来越远。这件事表面上看是父母为了孩子好,对孩子负责,其实在心理层面上这种做法却是一种亲子教育的陷阱。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综合产品。父母的生活经验只能作为孩子的参考资料,不一定在孩子的人生里也是正确、可行的。

2.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协助者,而不是替代者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有的父母常常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与孩子是有边界的,常常把孩子纳入"自我范畴",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孩子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替孩子作决定,替孩子作选择,用成人的观点和情感去评价孩子的事情。

著名咨询大师李中莹先生说: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情就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

有一位母亲,把孩子的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每天都要把孩子的功课逐科做一遍,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每一分一秒都在她的监护下。可是,这个孩子离开母亲的视线后在学校里却是一个拒绝学习的人。

3.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尊重他人

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每个家庭都会有老人,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从自己身边做起,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主动关心老人,尊重老人。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中父母也要做生活的热心人,与邻居和睦相处,当邻居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4.父母应该教育孩子遵纪守法,文明做人

不依法规不成方圆。生活中人人都遵纪守法,按各种法律条例办事,那么社会就一定和谐。人类就会进步!对于小孩子来讲,他们需要遵守的就是身边的各种规则;比如与邻居孩子相处的规则,过马路的规则等。父母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

有专家说,孩子的学习来自父母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父母的指令。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个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同样是摔跤,两个孩子一个显得脆弱娇气,一个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可见父母处理一件事情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直接影响着孩子面对相同情况时的情绪和行为。

孩子可能不听父母的话,但不可能不效仿父母的行为。如果父母遇事显示出自信、自爱、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这样做。如果父母面对事情表现出坚定并及时作出决定,孩子便也会当机立断。如果父母表现出对事情的结果承担责任,孩子便也会愿意承担责任。如果父母礼让谦和,孩子便也愿意礼让谦和。

6.父母是爱的使者,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

第7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孩子从出生时不能独立生存到成年后能独立生活于社会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生理、心理都要经历从被照顾、保护,过渡到独立、自主的变化。孩子从依赖,包括感情依赖于父母,到不再需要这种依赖,是自然而然的。男孩的成长更是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孩社会化及个性成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逐步断裂和母亲的依恋般的感情联系。换句话说,母子之间不再有孩提时代的亲热,男孩对母亲产生陌生、距离感,这是男孩成长为男人的一个重要步骤。所以,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鼓励、预演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分离。许多母亲却用过多的爱将孩子长时间地留在自己温柔的保护圈内。在这种氛围下,孩子一方面由于自己未成熟而需要这种感情纽带,同时也会感到无名的憎恨和压抑。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这也是一种,是比性的更危险的精神。因为它不易被察觉,故不易令人感到其可厌。"确实,由于母爱的光环,这种爱甚至会显得愈发伟大而且熠熠生辉,使得这种不的爱更具有隐蔽性,其危害不易被发现,但它的破坏力却是很大的。它阻碍了孩子的个性成熟,限制了孩子的人格独立。

因此,父母过多的感情投入是一种自私的爱,也是一种教育偏差。

分析产生这种教育偏差的原因,恐怕不能以"家长素质低,自我控制能力差"盖之。深入地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存在着家长育儿观的落后和家长心理世界空虚这两种内部原因。

把孩子看作父母的延续,还是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这是父母教养子女态度和方式上的起点。鲁迅先生曾写道:"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人的萌芽。"许多父母也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生孩子"的问题,有的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或只是抱着养儿防老的想法,甚至有养个孩子填补自己无聊生活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有的父母就有了把孩子视为自己私有财产的想法,并对他握有绝对拥有权和控制权。

实际上,社会是由一个个的社会成员组成的,而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家庭中培养出来的。所以,每一个孩子不仅仅只是父母血缘的延续,也不仅仅是父母的福气和老来幸福的保障,他更是社会中未来的成员,需要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所以孩子不是父母自己的,更是孩子自己的,孩子必须被培养成有自我人格意识,有独特个性、独立的一个人。

第8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案例背景:

独生子女的现状,造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把几乎所有的爱和关注给予了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他转。他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包办代替,并且认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父母亲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的习惯,不知道自己还需要去爱别人、关心别人,更无法体会到爱别人的乐趣。

在我们班,就有很多这样不会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他们并不让人觉得是个不会爱的孩子,但在家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小霸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谁都不怕,反而是他们千方百计的依着他,怕他不高兴。

案例过程:

一、翔翔的奶奶来接他了,本来翔翔是很开心的在和小朋友玩,一看到奶奶,问奶奶:“带什么好吃的了?”奶奶说:“呀,今天来的匆忙,没有带。”翔翔的脸立马多云转阴,奶奶呢,则对着孙子点头哈腰……

分析: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的爱包围了,孩子没有得不到的要求,所以,在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是不能接受的,也不会体谅父母,只会埋怨。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爱父母的孩子吗?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他又会去爱别人吗!适当的对孩子说“不”,其实是对孩子的爱。

二、今天是笑笑妈妈来接她的,妈妈今天看起来脸色不太好,笑笑说放学了要去超市,妈妈说:“孩子,今天就不要去了,妈妈今天身体不舒服”,可是笑笑根本没想着妈妈的身体,而是想着自己要去超市,哭哭啼啼,结果,妈妈还是答应了。

分析:在很多孩子的家里,父母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如:爸爸下班回来了,孩子想给爸爸挂衣服,放东西,可是爸爸说:“算啦算啦,你还小,自己去玩吧!”孩子处于萌芽状态对别人爱的意识被爸爸的一句不用挡了回去。因此孩子变的爱不爱别人无所谓,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可怜一点,多给孩子一次对他人施舍爱的机会。

反思:

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对人友善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其感受行为的积极结果。有一些孩子很有爱心,对人很友善,心中有他人,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了总能主动地去关心......,可是每一次的友善和关心,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如:自己总也玩不上喜欢的玩具等。时间久了,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有一种“好心没好报”或“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需要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等行为,并在同伴面前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父母、老师、同伴都很喜欢,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孩子体验到积极的行为结果,其良好的行为才可能得以保持。

一个会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样一个人关爱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也同样能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让孩子学会爱,比学会更多技巧更重要。

第9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关键词: 亲子教育 爱的教育 教育方法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父母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无私、无限的爱,其影响和作用不可估量。爱是教育的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家长在亲子教育中如何更好、更有效爱孩子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亲子教育

所谓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的,根据我国特有的家庭状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看护人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看护人与幼儿之间的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婴幼儿潜能及培养婴幼儿个性为目标,以不断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成了最重要的执行者。亲子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专业程度很高的新型教育模式,强调父母与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以促进婴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也使父母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应该说,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对婴幼儿个体发展将会终身受用,对家庭幸福和民族发展更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二、亲子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0-3岁是人生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生成长的第一关键时期。有些家长认为这时期婴幼儿主要任务是生长发育,等他们会说话会走路之后再进行教育也不迟。

(二)有些家长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和兴趣对孩子进行所谓教育,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有些家长盲目攀比,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对孩子过分严厉,而不注重教育方式。

三、亲子教育的核心目标和主要特点

为了保障亲子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取得应有效果,必须进一步明确亲子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亲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指导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以科学的方法实施早期教育,进而促进婴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为后续的教育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教师、幼儿、家长的互动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内容,体现多主体参与、多向互动、家园一致、课程具有开放性。

四、亲子教育的方法与步骤

(一)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联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二)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而且会让孩子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缓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三)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四)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但是,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五)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而且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五、在亲子教育父母需遵守的几个原则

(一)亲子教育中父母要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1.父母每天要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多用点耐心、爱心、开心。

3.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多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地看待事物。

4.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5.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6.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7.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怕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8.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二)亲子教育中父母要培养孩子在生活方面的独立能力

1.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学会理财。

2.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3.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4.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交往。

5.给孩子留出真正玩的时间和空间。

6.教会孩子骑自行车、游泳,这些是孩子进入社会的一种基本技能。

7.不给孩子留有太多的物质遗产,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给他一个健康的快乐的人生。

8.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新的坏习惯。

9.生活中的困难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时间可以和孩子商量。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一会晴,一会阴。

(三)亲子教育中父母要和爱孩子一起感受孩子的成长

1.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烧水煮饭等,让他们能认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

2.把孩子当做成人一样,和他平等相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3.随时关注孩子的进步,并让孩子自己知道自己的进步,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4.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与孩子同行。

5.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而不是像对宠物一样说句“你真聪明”。

6.在生活中设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过。

7.鼓励孩子尽量不要依赖成年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