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吃一惊造句范文

大吃一惊造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吃一惊造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吃一惊造句

第1篇:大吃一惊造句范文

1、本想要避开对方,没想到狭路相逢,又在此地碰见。

2、他们虽然学术立场不同,今日狭路相逢,也只作君子之争。

3、德伐日太太轻蔑地望着她,她的感觉跟普洛丝小姐却也差不多她俩可算是狭路相逢了。

4、这头名叫乌斯奇的母牛23日晚从一家农场里跑出来,之后它在市区内不断与那些惊慌失色的汽车司机和行人们“狭路相逢”。

5、尽管如此,假设活塞保持健康活力,那么活塞与马刺无疑会在又一场冠军争霸赛上狭路相逢。

6、利物浦令人大吃一惊地客场0-0逼平尤文图斯,并将在半决赛中与我们狭路相逢。

7、两个仇人今日狭路相逢,分外眼红。

8、这两人素来不合,今天狭路相逢,免不了有一番争执。

9、他不再需要我了,现在我甚至竟害怕与他狭路相逢,()他一见我准感到厌恶。

10、去年的12月,丁俊辉和史蒂夫?戴维斯在着名的联合王国锦标赛的决赛上狭路相逢,并完全展示了自己的潜力。

11、在行动中,遇到另一队神秘狙击手夺去。飞虎队大惑不解之际,与对方狭路相逢,爆发激战。

第2篇:大吃一惊造句范文

噎死了

老蚊子对小蚊子说:“你们这一代太幸运了。现在的女人穿得那么暴露,你们随时都可以大饱口福啊!”小蚊子无奈地反驳:“你看到的只是她们的外表,其实她们身上脸上涂满了油腻的东西,时常塞住我们的喉管,好多兄弟都给噎死了!”

还敢跟踪我

在长达几小时的堵车后,一哥们儿终于无法忍受。只见他暴跳如雷地打开车门,掀开后备厢,从里面拿出一根长长的木棍。所有堵车的人都吃惊地看着他。只见他大骂着把地上一只蜗牛敲得粉碎,一边敲一边骂:“看你还敢跟踪我!”

嫁老公

几个女孩在一起谈论将来嫁个什么样的老公。其中一个态度十分坚决地说:“我非当兵的不嫁!”其他女孩不解地问:“为什么?”“因为他在部队不仅学会了洗衣做饭,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服从命令!”

超标

唐僧师徒到达一大城市,悟空化斋,沙僧收拾行李,八戒遛马。晚上,八戒空手而归。唐僧问:“白龙马呢?”八戒说:“被扣了。”唐僧问:“为什么?”^戒说:“它放了个屁。”唐僧说:“放个屁也不至于被扣啊?”八戒说:“它尾气超标了。”

动物的表白

牛说:这么多人喝我的乳汁,却没有人叫我一声“妈”。乌贼说:娘的,满肚子墨水居然也成了贼。老鼠说:成天为了点儿吃喝担惊受怕的,能不老吗?苍蝇说:我和蜜蜂的最大差别在于口味不同。鱼说:打死我也不去什么网吧。恐龙说:不好意思,死得太早了,让你们伤脑筋了!

教导

妈妈教导女儿说:“选择丈夫是一辈子的大事,要多长几个心眼。你看你爸,什么都会修。汽车、电器、水龙头都是自己修,连衣柜坏了,他也能修……”女儿打断妈妈的话:“我明白了。”妈妈:“你明白什么啊?如果你也找个像你爸这样的丈夫,你一辈子别想用上新东西。”

心里的苦

蚂蚁和蜗牛聊天。蚂蚁感叹道:“蜗哥,你太幸福了,一出生父母就为你准备了住房,不用辛苦做房奴了。”蜗牛听后大哭:“可是你不知道我心里的苦呀!我和你嫂子结婚都两年了,从没在一个屋子里住过。”

同行

一名男顾客在餐厅吃饭。当他吃完要求结账时,账单让他大吃一惊。“3万元?太贵了吧!”他说,“你们对同行应该打个折吧?”老板说:“原来你也是开餐厅的?”他说:“不是,我是抢钱的。”

醉驾

两个醉汉一边喝酒一边驾车狂奔。甲说:“小心开!好像地震了,前面路在晃。”乙说:“什么?不是你在开车吗?怎么让我小心呢?”

拔牙

病人对牙科医生说:“你真会赚钱,只用3秒钟就赚了30美元。”医生回答:“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用慢动作给你拔。”

第3篇:大吃一惊造句范文

可是,现在的很多学生语文水平偏低,读错音、写错字、用错词、说错话的现象屡见不鲜,每每改学生们的作文,错字连篇、表达不畅、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我都深感痛心。而且,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语文,这又是为什么呢?

静言思之,这与语文老师课堂上喋喋不休的分析、繁琐的标准化训练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习惯了逐字逐句的讲解,没完没了的分析,通篇意义连贯的课文硬是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含义丰富的语言硬是被肢解成僵死呆板、毫无生气的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回归本体,就要以“学习语言”为核心,通过“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感受语言――文章不厌百回读

学生对语言的感知,首先就是读,读是第一步。学生只有把语句读熟了,读懂了,才能谈到品味。因此,“晨读”的琅琅书声,应该成为中小学校每一天不可或缺的晨曲。

美文无读无以理解,美文无读无以领悟,可以说,除了读还是读。读就是语文的真谛,读就是语文的根本。可以让学生集体读、个别读、分组读等,让学生读得有味,读得有成,读得有瘾。通过读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极其深远的震撼。

例如:在教古诗、散文、戏剧时,我就让学生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读后学生点评,教师总结。读得好的,掌声鼓励;读得不好的,教师范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提高。读了,懂了,不用讲了;读了,不懂,精讲。这样,才能读有所悟,读有所得,读有所成。

二、品味语言――熟读深思子自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内容,是语文的主阵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潜心体会、玩味,达到对作品的全方位的理解和感悟,就能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注重在不同语境中分析不同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宝黛初会的描写:“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其中一“惊”、一“笑”摹写出宝黛的不同性格,如果把两个字互换一下位置的话,就不行,就难以表现黛玉的“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啦。

三、积累语言――博采众长为我用

积累就是一个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过程,只有读得多、记得多,才能博闻强识、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地。

优秀的文章,学生也读了,体会了,接下来就是背诵了,背诵是绝好的积累方法。背诵,诵的不仅仅是名言名句、名篇佳作,更是布局谋篇之精巧、遣词造句之匠心、表达方式之多样。朱熹道,“大抵观书,必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

除了背诵以外,还得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地积累,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让学生饱读诗书,摘抄妙词佳句,用心思考,化作随笔心得,定期展示交流,定期思考梳理,成序列,成体系。

四、运用语言――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冰鉴》中讲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经过了诵读,体味,积累,学生深刻领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只有学以致用,方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

比如讲完李白的《蜀道难》,大家都沉浸在诗仙李白的豪放飘逸之中,歆羡仰慕,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我鼓励大家模仿创作,大家兴趣盎然,百花齐放,虽然作品略显幼稚,仍然让我感到欣喜,特举一例:

《学习美》――噫吁,学乎快哉!学习之美,美于上青天!作业及训练,学生何茫然?尔来十六快七年,高一生活多重奏。上课老师伴身边,可以问题寻答案。

……

高考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第一或倒数,化为荣与耻。朝有早读,晚有自习,背书做题,书山学海。校外虽好玩,不若学习美。学习之乐,乐于上青天,侧望高一生活美!

另外,教室后墙开辟专栏,进行佳作展示,秀出个性,体验成功。

第4篇:大吃一惊造句范文

2014年4月,本人有幸参加福建省名师网络课堂教研活动,观摩了一节高一《祝福》课堂教学实况,并听取教师代表的评课意见。教学期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师生简单的对话之中,教师引导剖析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并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多重性,学生也积极投入到文本中去,搜寻相关的信息予以佐证。最后,教师代表评课时对此大加褒奖,称之为新课改的示范课,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建议由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进一步探讨中国女性的地位等问题。观摩至此,大吃一惊,不禁质疑,这真是新课改的示范课吗?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阅读教学逐步从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文本解读也逐步从单一的“标准答案”到多元的“个性解读”,但在热闹和开放的课堂表象下,文本解读却出现了一些失常的现象,如上述《祝福》课例中,虽然大谈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大批封建礼教的迫害,但对于文本只是浅尝辄止,始终只是停留在语言的表面滑行,“也就是集中于文本内容和精神的层面,却始终徘徊于文本语言之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实施建议”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无论阅读还是教学都要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而且语文姓“语”,语文的根本在于语言,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对话无疑要直击言语形式,深入解读文本,而绝不是抓住文本的思想内容,泛泛而谈。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言:“语文就不同了,虽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

经典作品自有其永恒的魅力,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而经典作品之所以常读常新,是因为其独特的言语形式。就《祝福》而言,与文本对话,从文本的细微单位出发,一词一句中,细读深思,足可以感受到祥林嫂悲惨的人生,自然也可以体验到字里行间所潜藏着的思想情感。

譬如:祥林嫂在与柳妈的聊天中,谈及额头上的伤疤时,“‘……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是小说中唯一特写祥林嫂的笑,随之“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嘲讽之意不言而喻,但祥林嫂究竟为何而笑呢?其实,想想祥林嫂的大约四十年的人生,丧夫失子之痛,接踵而至。不幸之中,“幸福”时光就数那与贺老六结婚生子的几年,有卫老婆子为证:“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幸福”时光虽然短暂,但却弥足珍贵,于是柳妈提及额头上的伤疤,便勾起祥林嫂的美好回忆,顿时沉浸其间而笑了。一个“笑”字,我们可以读到祥林嫂,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一份简简单单的梦想,但在人生的种种意外之后,一切都轰然坍塌,而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又是如何从肉体到精神一口口地被吃掉呢?从一个简单的“笑”字中,我们自然可以深切地体验到鲁镇人们的麻木与封建礼教的迫害!

再如:祥林嫂再到鲁镇,阿毛的故事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但她还妄想……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两个相同的句式,祥林嫂用了“我们的阿毛”,此时,祥林嫂已无“我们”可言,只剩下了“我”,内心陷入无限的凄苦,渴望人们能施以同情,共同担当这份苦痛,但鲁镇的人们直接刻薄地以“你们的阿毛”来回应,活生生地把祥林嫂推向鲁镇人们的对立面。在咀嚼赏鉴之后,人们收获了畸形的心理满足,而把这个“玩物”弃在了尘芥堆中。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两个相同的句式,从“我们”到“你们”,从个体的凄苦到群体的冷漠,“在这里,鲁迅先生又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镇上的人的)看与(祥林嫂的)被看’得人生处境,从而引发读者从祥林嫂的凄苦的叙述以及镇上人的冰冷的逗乐中,去感受世态的凉薄和众生的麻木,进而更深地认识人物命运的悲剧根源。”

当然,言语形式,不仅仅只局限于遣词造句,还应该包括谋篇布局。从《祝福》的结构中,我们也可以读到鲁迅先生的匠心独运之处。小说选择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由“我”的回乡,回忆起祥林嫂的人生片段,客观叙述了其悲惨的一生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死地。同时,又把“祥林嫂的故事”纳入到“我”的心理结构中去,“我”虽对祥林嫂的不幸抱以同情,但却无力帮助其走出精神的困境,而在祥林嫂“灵魂之有无”的拷问下,“我”的说不清,又无意间把她推向了死地,由此心生不安,然而在叙述故事中,“我”逐渐摆脱不安的心理,最后,在祝福的空气中,心理逐渐释然。对此,汪晖先生曾予以深刻的论述:“这种对于自我的深刻忧虑与怀疑并不完全自觉,但叙事结构却呈现了作者的思考:这一切正来自徘徊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历史中间物’对自身的惶惑。不是祥林嫂的悲剧,而是这一悲剧与叙述者的独特眼光和复杂心态的结合,才构成了《祝福》的基本思考,才使得它在众多的相似题材的现代小说中卓尔不群。”

第5篇:大吃一惊造句范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可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被几个问题困扰着:

1.学生不爱学

农村学生没有任何的英语基础,三年级刚开始学英语时,仅凭着一颗好奇心,在英语课堂上愉快地歌唱,尽情地游戏,乐此不疲。当他们能说上几句英语时,好奇心有增无减。这时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英语较为积极主动,课堂上大胆积极发言,同时有较强的自信心。喧闹后,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安静,并要求他们达到教学目标时,学生明白英语课不只是游戏,游戏后还有很重要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量的增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日益减退,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2.记忆词汇难

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字词,就没有句段,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实际教学中,词汇教学普遍受到英语老师的重视,大家不遗余力地想要做好词汇教学的工作,都希望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词汇基础。然而在很多时候,老师倾注了很多心血,但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课堂上,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好不容易记住了单词,可不久就忘了。课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玩,不愿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记单词上,家长也辅导不了,因此,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一提起英语单词就感到很头痛。记忆单词成了让教师和学生难以跨越的一大障碍。

3.运用能力差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并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

可在多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的孩子在实际运用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生考试常常能拿高分,但要让他们流利地说几句英语很难。在进行课堂口语练习时,有的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时不愿积极参加口语表达活动;有的学生虽然参与积极性较高,心里或许想的也不错,但一到口头表达时就出现许多语言错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差是目前农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近两个学期,我有幸接触到了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有了意外的收获。

1.综合实践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迁移

5a Unit 1 The first day at school不仅要学习There be的肯定句,还要学习它的一般疑问句和回答。课前我是这样预设的:先利用教室里现有的,学生知道其英文的物体,让学生用There be句型造句。如:There is a TV in the classroom.然后用一般疑问句反问学生:Is there a TV in the classroom?学生很快会明白过来用yes来回答,但是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教他们说完整,学会用:“Yes,there is.No,there isn’t.”来表达,复数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的。然后用There be句型谈论教学楼的功能设施,这样铺垫完后,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轻松多了。可在课堂上,当我问出: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 in the building?时,我才意识到忘了让学生课前预习数数了,可孩子们毫不迟疑地说出了答案:There are seventeen.望着我大吃一惊的表情,学生笑了,说:“老师,上次我们综合实践的主题就是‘爱我校园’呀。”我恍然大悟。原来初识综合实践时,毫无经验,也无从下手。我带领学生经过讨论,最终确立了“爱我校园”这一主题。初衷在于这个主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而且实施起来易操作。学生分组从以下几方面观察研究了校园:校园的硬件设施,校园的文化氛围,校园的环境卫生。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教学楼有几间教室呢?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非常顺利。Is there a table tennis room?Are there any computer rooms?How many computer rooms are there?学生都对答如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历亲为得来的知识经验,才理解得透彻,记忆得牢。

2.综合实践活动是英语教学的升华

在尝到甜头后,接下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都有意使活动与英语学习相结合。例如实施“中华十二生肖”这个活动时,我就引导学生设计这样几个子课题:(1)十二生肖的由来;(2)十二生肖的英文名称;(3)十二生肖的英文小故事;(4)十二生肖的动漫形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问家长、邻居、老师了解有关生肖的常识,查阅图书或从网上下载生肖的相关资料收集资料。

在成果汇报环节,第二小组向展示了十二生肖的英语名称,并教授了他们的发音,大家学得出奇专注。第二小组甚至注意到了ox与cow的区别。第三小组为大家带来了声色并茂的英语故事演讲:TheHare and TheTortoise,Three little pigs,The monkey drags for the moon。他们还为大家播放了英文版的Tom and Jerry视频。本次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文化和生肖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及内容丰富,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表达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农村孩子学习英语,不仅没有基础,而且没有语言环境,开展活动促进英语学习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好途径。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英语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会结合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尝试,让英语源于课堂,走入生活。

“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让综合实践活动弹奏出英语教学的新旋律。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

[2]基础教育研究,1998.4.

第6篇:大吃一惊造句范文

只为保卫女儿的童年

在广州广外外国语学校,张文质接受了采访。他说:“你没有想到吧?女儿在上小学时,我就给她转了三次学。我希望她能适应学校生活,或者学校能适应孩子的学习,看来,最后我们都失败了。孩子的出国,也是不得不做的艰难选择。”

张文质说,孩子进入学校,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选择、磨合和认同的过程。豆豆读小学时,因为老师的原因,张文质为孩子换了三所学校。

第一次转学,跟一场车祸有关。一天,老师突然打电话给张文质,说豆豆被摩托车撞了。过马路不是有班主任护送吗?张文质吓得魂飞魄散,奔到学校,原来过马路时,班主任遇到一个熟悉的家长,就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对孩子说,你自己过去吧。可豆豆没能过去,一辆摩托车飞驰过来,豆豆躲闪不及,被撞倒在地,鲜血直流。好在豆豆只受了皮肉伤,张文质抱着女儿心疼极了,也后怕极了。

让张文质动了给女儿转学这念头的,不完全是这场车祸,更因为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

也许是班主任瘦弱多病的原因,接受不了那些活泼的孩子,她只希望学生们能保持安静:上课不让交头接耳,下课也不准大声说笑,她还在班上设立了桌长――负责监督管理同桌。人盯人,就像打篮球的“全场紧逼”,不准有任何的小动作,也不准看课外书。而豆豆比较活泼,爱说爱笑,受不了这种高强度的管束。一个学期后,张文质给女儿办了转学手续。

转到了新学校,新的班主任非常重视班级荣誉,对学生非常严厉,动不动就罚学生背学生守则、健康守则、安全守则等。后来豆豆在她的小说里写到,我小学时获得的知识,记得最牢的就是那些守则。

老师让学生用“注意”造句,还举例子说,我们要注意卫生,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女儿造句:“当台风来临的时候,我注意到天空的云彩和平时不一样。”竟被班主任打了错号。

有一段时间,豆豆的数学成绩像股市一样“跌跌不休”,从90分降到了80分,最后跌到了50分。张文质找来一个教数学的朋友,让她出卷子考一下,看看女儿数学方面哪里出了问题。两张试卷,豆豆都答得非常好。看来孩子只是考试太紧张了。

张文质就对豆豆的数学老师说,下一次考试,豆豆低于80分时,可不可以别给她发卷子,就说考得不错,卷子给爸爸拿走了。老师瞪大眼睛看着他,一脸惊讶。张文质讪讪地说,对豆豆要多加表扬。老师脱口而出:“表扬她什么呢?”

这次轮到张文质惊讶了。豆豆是劳动委员,每天同学们在教室里吃完午饭,她都得尽义务把教室打扫一遍,一年200多天,女儿持之以恒地做着,对于这样的孩子,身为班主任,竟然找不到表扬学生的理由?

张文质也不想频繁地给女儿转学,转学毕竟影响学习,适应新环境也费力气。但眼看女儿越来越没有自信,只得无奈地再转学,这一次,学校离家还非常远。

这事让校长颇感意外,说:“你一个教育学者,把孩子从我们这所名校转到一所普通学校,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新的学校里,语文老师陈敏才20多岁,充满热情且富有爱心。第一次读到豆豆的作文,她啧啧称奇:“你作文中流露出的天分,让老师自愧不如啊!”她还对豆豆说,你的语文学得很好了,我讲课时,你可以看小说。也可以写东西。

给孩子自由和赏识,孩子会还你一个奇迹。小学六年级时,豆豆出版了《夜空中飞翔的精灵》;初二那年,她的小说《被诅咒的游戏》获得了全球华文小说最具潜质奖,同一年,这部小说出版。获奖感言中,豆豆特别感谢陈敏老师对她的帮助。后来即使远走异国读书,只要回福州;豆豆一定去看望陈敏老师。

女儿三年初中,

父亲恨透了应试教育

小学毕业后,豆豆考进了一间很好的中学,学校三天一考,五天一考。张文质试图给豆豆转学,可后来发现,所有的中学都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太相似了,没有学校可以转了。他只能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豆豆的学校还不算最坏,上课的时间不算最长,作业也可能不是最多。

课太多,作业太多,女儿几乎没有时间和父母交流了。初一时,豆豆中午趴在桌子上总是睡不着;初二时,趴一会儿就能睡着;初三时,几乎一趴下就睡着了。

每天豆豆6点多就起床了,怕影响父母休息,总是蹑手蹑脚地走路,轻轻地把家门关上。其实每天女儿出门的时候,张文质就醒了。听着门轻轻地合上,那一刻,他总是在心里诅咒一遍:该死的应试教育。

豆豆学得非常辛苦,起早摸黑,张文质很心疼,很想和她说些温暖的话。有一天,女儿也像平时一样6点钟就起床了,自己吃过早饭,准备上学。张文质还没有起床,他突然叫:“豆豆!”豆豆问什么事,张文质说:“豆豆,爸爸非常爱你。”发自肺腑的话语,能抵达孩子的心灵,成为最美好的鼓励。豆豆眼里突然涌出泪珠。

一次,张文质到湖北讲学,一个记者见到他,肯定地说,张老师,你有个女儿,你长着家有女儿的脸。张文质吃了一惊。记者说,有女儿,你就会特别宠爱她,对她特别温柔,天长日久,脸上就有了更慈祥、更柔和、更安详的表情,天天温柔,成就了一张温柔的脸。张文质点头大笑。

千金送女儿留学,

要让孩子活出天性

从小学到初中,豆豆出版了两本小说,可除陈敏外,她的作文从来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就是中考,语文满分150分,豆豆也只得120分。再说,一个特别爱好文学的孩子,往往数学就成了短板,所以成绩只是中等。

豆豆写小说,班主任劈头盖脸地骂道:“写写写,将来连高中都考不上!”还有一次,班主任训斥豆豆:“不好好学习,将来连你父母都不如。”豆豆好想告诉老师,她妈妈是大学教授,父亲是教育家,但她没有说,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第二本小说出版后,豆豆将书送给班主任时,这位教语文的老师竟然接过书一句话不说;掉头就走,剩下豆豆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豆豆回家抱怨父母说,跟你们说不要送老师,你们就不相信。张文质说:“你送书给老师,这是你应该做的;至于老师用什么态度对你,那是她的问题。”

有一天,班主任打电话到豆豆家,劈头就问:“请问你是豆豆的家长吗?”张文质说,非常抱歉,我是豆豆的爸爸。老师怒气冲冲地问:“你女儿是不是很逆反?”原来,20多个孩子在一个晚上不约而同地去看了一个歌星的演出。班主任很生气,命令每人写一份观后感。这明显带惩罚性质。豆豆被爸爸的民主作风惯坏了,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写。”老师大吃一惊,打电话向家长告状。

高一入学后,豆豆参加军训。一天突然打电话回家,放声大哭。原来,学生在拔河比赛中输了,班主任气恼地不停数落学生,豆豆心直口快,说:“老师,你别说了,输了比赛,我们心里已经很难过了。”老师一听居然大哭起来,另一位老师把豆豆叫去大批一通,班上很多同学都站在班主任这一边,事后还纷纷发短信支持老师。

知女莫若父。张文质觉得,在缺乏爱、缺乏赏识的教育环境里,女儿不可能既能应付好名目繁多的考试,同时又能活出孩子的天性,活出孩子的特长。应试教育适合很多孩子,但不适合有天赋的豆豆――应试教育就像是在浇灌、修剪一个大草坪,小草适宜,奇花有可能被摧毁。

他和妻子商量送女儿出国。2007年夏天,16岁的豆豆去了澳大利亚读高中。

留学后的女儿虽然也经历了一段艰难适应的过程,但逐渐变得开朗、乐观、自信起来。她读了许多原版小说,重新爱上写小说。2010年,豆豆出版了长篇小说《青春倒背如流》。女儿和他聊天的话题也越来越大,比如民族性、国家制度、文化差异等等。

第7篇:大吃一惊造句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公外英语 趣味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满足我国实现现代化,提高工艺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本科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形势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公外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才能具备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进而在步入社会后胜任各种工作。

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对象的学生,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外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又有差距。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生源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学习内部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在学习动机上,多数学生是出于对将来找到好工作的考虑而学英语。在学习态度上,如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学生请假、迟到、旷课、上课交头接耳、抄袭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自学能力差。“Art of Price War”与“Who Is Using My Credit Card Today”等文章经老师讲解才能部分理解。在学习方法方面,大部分学生即使教师有要求也不预习,笔者讲解《新编实用英语》第三册课文“Who Is Using My Credit Card Today?”时这个问题突出;他们变通能力不强,不能通过unable与able, apologize与apology以及 finished与finish的关系推测出unauthorized的词义;课后未能充分交流。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能将英语选为专业毕竟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而高职高专公外学生很多谈“英”色变,对英语学习毫无信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英语单词和语法不够了解。

“爱好是特长的母亲”,要把高职高专公外学生的英语由弱项转变为特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控制者和启发者,需注意观察总结他们对不同授课方式的好恶,一点一滴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爱好。不然,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兴趣是课堂主要的正情绪之一,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和热情去学好英语。个体兴趣主要与学生带入课堂的知识和情绪经验密切相关。情景兴趣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特定环境和组织的特定活动中会体验到。

为了改善这些学生谈“英”色变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从事高职高专公外教学的经验,以及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部因素呈现出的特点的观察,结合他们的兴趣,运用趣味教学帮助他们学习基本词汇和语法。

一、讲词汇

“如果说结构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就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

1.讲单词

词汇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清楚所学单词的含义。词汇信息包括词性﹑词的前后缀﹑词的拼写等。

(1)讲解《新编实用英语》第一册单词accompany时给出一组例句帮助学生区别词性和认识词义。

① Li Xiaodong accompanied Lin Daiyu in burying flowers.

②Lin Daiyu buried flowers without company.

听了例句①全体学生大吃一惊,黛玉葬花的凄哀画面怎么突然闯进班上最调皮的男生黎晓东?例句②才是黛玉葬花典故的真实意境。荒诞画面与真实意境,身边同学与小说人物的鲜明反差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认识并记清accompany与company的词义,区别二者词性。从理论上讲,利用教室内的人,属于情境教学创设情境的方法。

(2)使用先归纳后演绎的方法讲解上文提到的含有前后缀的单词unauthorized的词义。请学生根据unable与able之意归纳出un是反义前缀。由例句“The door is closed.”归纳出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以用作形容词。例句③Apologize to someone when you have offended him or her.与例句④Apology is necessary when someone is offended.显示了后缀-ize将名词变为动词。请学生用演绎法把这三个结论与词根author结合起来猜测unauthorized的词义和词性。

(3)巧妙联想单词拼写与词义的关联,独辟蹊径。quantity与quality词形易混淆,哪个字母数量多哪个就是“数量”,另一个字母少少而精求“质量”;在公园park里听到“咝—”s的声音,原来有人在公园里点燃烟火燃放火花spark。

2.讲短语

短语属于词汇的用法之一。

(1)从学生的情境兴趣入手,按照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同样适用于讲短语。

to make Wang Qihuan become an egg

to make Wang Qihuan an egg

to make Wang Qihuan egg-like

利用学生王齐焕举趣例说明make后的宾语补足语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在短语中,及物动词的宾语补足语,即扩展模式,属于词法知识。

(2)从学生的个体兴趣入手。很多男生喜欢《三国演义》人物,玩电脑游戏指挥作战常见诸葛孔明的角色,教师讲解短语think twice before时举例:Zhuge Kongming tended to think twice before conducting warfare.

二、讲语法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英语听说技能的强调使语法受到忽视,然而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语法是交际的基础,只不过交际教学在语法方面隐性成分增大。语法弱根源在于学生主观认为语法知识太枯燥。下面以时态和虚拟语气为例,证明语法教学也可以生动有趣。

1.创设情境区分三个时

同样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利用听课学生Tony教会学生区分过去﹑现在和将来时。

⑤Tony was bitten by Yang Jian’s dog (杨戬的哮天犬)yesterday.

⑥Tony is seldom bitten by a dog.

⑦ Will Tony be bitten again by Yang Jian’s dog in the future?

yesterday, seldom与in the future分别道破三个时的奥秘。

2.一语道破虚拟式条件句与现在情况相反时的谓语构成

大量教材教辅以表格汇总虚拟条件句谓语构成,优点在于一目了然,但不易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理解。教师可一句点破:虚拟式的条件状语从句谓语在时上必须退一个单位,主句谓语用would, should, could等几个常用词+条件句谓语还原形态。举例:If I were you, I would not talk with others when the teacher is lecturing。此例句同时巧妙地批评了交头接耳的学生。

3.巧用常识讲解虚拟式条件句与过去情况相反时的谓语构成

例句:If Nvwa(女娲) had created humankind, who would have produced Nvwa?

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结论是常识,学生记住这个例句就记住了虚拟式条件复合句与过去情况相反时主从句的谓语构成。

4.系统讲完某项语法知识再做完相应的全部练习更能检测出学生对这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每讲完某项语法知识的一条细则就请学生做教师提前找出的相应习题更易于加深学生对各条细则的印象,教师可在课堂上灵活把握。

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两大要素。词汇是表达思想概念的载体;语法是遣词造句成章的方法。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多想办法来巧讲词汇和语法等英语知识,并应善于多观察总结。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趣味教学可以利用文化典故。趣味教学列举的有趣例子,旨在帮助高职高专公外学生趣学英语。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

[3]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

[4]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编.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5]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第8篇:大吃一惊造句范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翻译 跨文化交流

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造就了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如何实现沟通和交流呢?最为直接有力的回答当然是:翻译。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赖以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它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推动各民族和全人类进步以及全球文化融合与更新的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21世纪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的时代,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和便捷,文化的差异性、多元化和多样化特征愈发凸显,“翻译在各种文化之间始终充当着协调者和中介的作用,其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愈加重要”[1](P66),因而,如何阐释语言的文化属性、从跨文化的视角解读和理解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和作用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基本文化成果,是文化的实体存在,是文化的核心,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具有自律性、内在性、独特性的文化属性。特定的文化人群或地域人群在用其特有的语言表达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传达社会经验、精神情感、信仰、价值观念、心态系统以及世界观等的时候,就给自己的语言符号打上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印记,并赋予其特有的文化附加意义及衍生意义,从而决定了语言的异质性和语言的文化属性。

第一,语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团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诸多范畴的结构体系。它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成性。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性存在规定了语言符号外观、遣词造句和承载文化底蕴上的分歧和差异。”[2](P107)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在逐渐了解并进入该语言所记录、描绘和表达的文化世界。因此,无论是汉语的象形文字还是英语的拼音字母或是拉丁语的拉丁字母,都是音、形、意相结合的、有意义的符号单位,都带有其各自所属民族文化系统的特征。表意象形的汉字的偏旁部首展现的是所表达意义的具象,与西方的拼音字母中前后缀所指示的共相或抽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英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也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英语的名词有着较为复杂的性(gender)、数(number)、格(case)的形态变化,动词有非常复杂的时态、体、语态、语气、人称等的形态变化,而且句子的主语和谓语要保持人称和数的一致,这反映了英美文化世界的语言使用者们看重精确与形式逻辑的分析话语体系,希望通过严密的分类和演绎推理保持理性的语言价值体系。而汉语的动词和名词没有如此复杂的区分,没有形态的变化,有时动词和名词甚至是可以通用的,这反映了中国人偏重直观,相对不受逻辑规约的束缚,得“意”而忘“形”,用形象化语言进行思辨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又如,汉语中没有英语的定冠词、动词时态、主谓一致等语言规约,所以中国人觉得英语语法很生硬呆板,而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汉语不够严谨;另一方面,汉语用于限定可数名词的的量词却又十分严谨,如汉语的“一个(人)”“一头(牛)”“一只(鸡)”“一匹(马)”“一辆(车)”“一扇(窗户)”等在英语中均可以用不定冠词“a(n)”来表达:a man、a cow、a chicken、a horse、a car、a window等,所以英美人会觉得汉语的量词很繁杂,而我们会认为英美人没有区分事物本质差别的逻辑。

第二,任何一种语言都根植于语言使用者赖以生存的文化,特定的语言与其生存的文化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和共通性。人类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有“文化”,是因为生活在世界中的人在使用被赋予了意义的语言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同时,也用语言来构建意义世界,构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并通过语言的方式拥有文化世界,从而发现自己的存在。可以说“人类几乎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思索着自己与语言的不解之缘,并在语言的规范下创造和传承着不朽的文化”[3](P8)。语言中的词语包含着深厚的民族和文化因素,都被赋予了各自文化特色的附加意义和衍生意义,各种文化都为自己语言的词语意义打上了独特的文化印记。譬如,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家族伦理居于核心地位,在亲属称谓中,嫡亲或外亲、宗亲和姻亲、直系或旁系等辈分及长幼的排列非常明确。所以,对于汉文化中丰富的亲属关系称谓词语的理解有时需要更多地依赖于上下文和各种不同的语境。《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最能体现林黛玉身份和地位的称谓用语有两处,一是林黛玉向众人说起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之事,因父母不肯,癞头和尚便说:“若要好时,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是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生……”。二是王熙凤初见到林黛玉时,对其大加赞赏:“……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其中所使用的“外亲”“外孙女”“嫡亲的孙女”等称谓都有意无意透露出对林黛玉在贾家的身份和地位的暗示。贾姓人士对于林黛玉是“外亲”。反过来说,林黛玉对于贾家也是外姓人士,是“外孙女”,而非“嫡亲”。所以,林黛玉虽然进了贾府,但总归是外人,暗示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命运。而这一点,对于不了解汉文化中称谓文化的外国人而言,是难于理解的。

语言是联系人与文化世界的纽带,语言在文化中不断发展,并被不断地赋予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约着人们的语言使用,人们从出生之日起就浸润其中。

二、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是指分处于异质文化中使用不同语言的信息发出者个体和信息接收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的信息传播途径进行信息传通的过程。对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而言,实现这个完整的信息交流过程所依赖的特定的信息传播途径主要就是“翻译”。翻译的介入或者确切地说翻译者的介入和参与使讲不同语言的民族得以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并最终实现相互对话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首先破译源语信息,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不改变原文蕴涵的意义或所要传达信息,然后用译入语赋予该信息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的相同意义,以保证信息发出者意向所指的接受者感受到完整的信息传递,并接受其影响而做出反应或采取行动。语言的文化属性表明翻译已远远超越了源语与译语之间简单的语言转换或信息传递,它不仅是一个在尽量不改变原文蕴涵的意义或所要传达信息的前提下,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而且是在多种文化语境参照下的、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参杂糅合的、在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调适的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每个从事翻译的人都会感受到源语和目的语中若隐若现的“文化”以及每个文本中所蕴含着的某种难以言表、难以捉摸的潜藏在词语里面的模糊的、含蓄的、多义的文化特质。

第一,从微观层面上看,翻译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化、阐释和再现的过程,如把英语译成汉语或反之。翻译从外在形式上看是指用一种语言(译入语)对另一种语言符号(源语)进行阐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通过在译入语中寻找能够最大限度地准确再现源语作品的一切语法、词汇及篇章特征,将原文语篇中包含的所有真实信息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在译文中。翻译的结果是:承载原文内容信息的语言符号发生了改变,语言表达的逻辑和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原文的信息和内容被另外一种语言重写并保留了下来。语言的文化属性表明语言不是在真空中起作用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使用和生存离不开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语境,一个人学习一种母语就意味着在这个母语的文化世界中成长,其语言使用必然要受到他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观念的制约,所以,当翻译活动开始时,译者就“进入了一种文化关系中,而他又是作为养育他的那种文化的个体显现进入这种关系的,所以他完成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关照、比较、体验、领悟。”[4](P69)为了翻译,译者必须理解文本存在的另一种文化的全部符号系统,也就是说,译者在带着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规范翻译原文本时,必须把自己融入超过文本本身的文化之中,通过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使原文文本富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下面以上文提到的汉语文化中的称谓词的英译为例,说明文化对于翻译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赞美之辞中最能体现林黛玉在贾家的身份和地位。

原文: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

译文: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She doesn’t take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No wonder our Old Ancestress couldn’t put you out of her mind and was forever talking of thinking about you.

译者杨宪益夫妇没有将原文中的“外孙女”和“嫡亲的孙女”这两个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称谓词语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your daughter’s daughter”或者“granddaughter of maternal side”和“close paternal granddaughter”,而是从原文文本的整体意义出发,在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的基础上,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手段,将原文中的“外孙女”转译为“老祖宗的女婿的(女儿)”,将“嫡亲的孙女”转译为“姓贾的孙女”,即清楚地交代了贾母和林黛玉的关系,又很婉转地点明了林黛玉是外姓林家的人,抬高了贾家的地位。译者巧妙地弥补了英汉文化差异造成的称谓词语概念范畴的词义欠缺,又机智地避开了汉语和英语在称谓文化上的冲突(毕竟“外孙女”和“嫡亲的孙女”在中国古代像贾家这样一个大家族中的地位是有本质区别的,而这种差别是英语文化中所没有的),以此达到传递原文信息的目的

可见,翻译是对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都进行转换和改造的过程,翻译者既要在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相对应,同时又能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词语来进行相应的置换。翻译者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展开的翻译实践活动涉及到“源语和译入语两种不同文化以及两种文化语境中的诸多因素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交往行为”[5](P70)。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应该只是满足于字面上的忠实,“而更是注重从文化的整体视角来考察如何准确地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加以再现,尤其是忠实地再现一种文化的风姿和全貌。”[5](P39)

第二,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文本在两种异质的文化传统背景下发生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通常会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将源语所携带的异质文化通过翻译创造性地改造后被植入到译入语的文化中,并在译入语文化中获得了重生(afterlife),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英语商品名的汉译为此提供了最佳的例证。很多从西方引进的产品的英文原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标识人物的符号。但是,在它们进入中国市场后,这些产品的中文译名却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汉语文化内涵。如女士化妆品Estée Lauder是用产品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的,本身并不带有文化色彩,但是其汉语译名“雅诗兰黛”,却蕴含有“高雅诗意幽香佳人”的含义;体育用品Nike取自希罗神话,被译作“耐克”,内含“耐用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语义;汽车品牌Mercedes-Benz取自于制造商的名字,利用音译策略,译作“奔驰”,含有“飞奔疾驰”之意,将产品的功能赋予语言文字之中。类似只有汉语才拥有的词义如果直译,恐怕会使商家和美国消费者大吃一惊。其诸如“宝马(BMW)”“保时捷(PORSCHE)”“美宝莲(MAYBELLINE)”“麦当劳(MCDONALD)”“必胜客(PIZZA-HOT)”等都在翻译过程中(即使是音译)译者在进行汉字选择时进行了创造性的异质文化的本土化改造。尽管在这个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翻译的原文,所传达的信息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等量,但是这种差异在新的地理和文化空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翻译“激活了静态的、同一性的原文,使其获得了他性,使同一性的文化在他者文化中得以延续。”[6](P5)。异域文化经过翻译被植入到了译语文化体系当中,丰富了源语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其异国元素和他性本质也得到了保存,得到了认同。

第三,从宏观上看,翻译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因为翻译使跨文化交流中的两种异质文化或者两种异质文化中的人实现了互识、互证和互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翻译对于世界各国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礼记・王制》篇中就记载了我国远古时代的传译之事:“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L,北方曰译。”“寄、象、狄L、译”就是指通解五方语言,为五方之民进行口头言语翻译之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提到的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传奇故事也可以说明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本质:故事讲的是遭绑架后被贩卖到利比亚和希腊的两个埃及女祭司分别学会了当地的语言,然后将埃及神庙的祭祀仪式翻译成当地语言并传给了当地人。由此可见,“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种需要。任何一个民族想发展,必须走出封闭的自我,不管你的文化有多么辉煌,多么伟大,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在不断碰撞中,甚至冲突中,渐渐相互理解,相互交融。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又是民族文化在空间上的一种拓展,在内涵上的一种丰富。”[7](P6)这一点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突出。由于中国和西方在地域和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翻译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所起到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使用不同语言的两个文化群体通过翻译实现了跨文化交流双方的“互识”。他们不但认识到各自语言文字的差异,也意识到各自思维方式、信仰系统、价值体系、世界观等文化因素的差异,通过理解和认同这些差异,实现最终的对话。通过翻译,跨文化交流双方在各自的语言和文化的空间内涵上得以拓展和丰富:中国历史上的印度佛教之于中国,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之于欧洲启蒙哲学家,之于“”,古希腊、古罗马文献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等。翻译为译入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思想、新文学、新科技等的生命之花开辟了新的生存土壤。国学大师季羡林(1911-2009)在谈及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时说道:

“不管经历多少波折,走过多少坎坷的大陆,既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中华文化反正没有消逝,原因何在呢?我的答复是:倘若拿河流来比,中华文化这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是从未枯竭。原因是由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能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大用矣哉!”[8](P9-10)

三、结语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本质也愈加明显。正如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在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仪式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开幕的致辞中所指出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翻译工作在对外介绍我国进步发展、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任务越来越繁重。”[9]译者只有认真领会语言的文化属性和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本质,才能真正发挥翻译作为多样语言和多元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媒介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流的作用,体现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本质。

(本文为昆明理工大学学科方向团队建设项目“翻译研究”阶段性成果;昆明理工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西南地区高校外宣资料翻译现状与翻译策略的应用研究[KKZ1201454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贵珍.全球化视野下翻译理论的建构与重构――《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评述[J].中国翻译,2015,(2): 66-68.

[2]葛中俊.语言哲学关照下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A].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构建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07-118.

[3]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罗.翻译、变异和创造[A].乐黛云(中),勒・比松(法)主编.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6-75.

[5]谢天振.文化转向:当代翻译研究领域的新拓展[A].乐黛云, 李比雄.跨文化对话[C].2004:65-70.

[6]王宁.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7]许钧.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