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导师制育人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意图解决现实的育人问题
苏州市吴江区地处吴越交界,历来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首先,区域内的中小学,有独生子女率高、外来务工人员多、教育形势复杂等特点;其次是部分学校育人目标发生偏差,以管代育,教师难教育,家长教育难;其三是学校育人更多地局限在“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这样狭小的圈子里;其四是德育方式更多地是举办频繁的活动,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学生的德育基本素养往往还没有形成。本课题着力于以“三有三讲”为主要内容,以“德育导师制”为主要路径,解决或改善上述现实难题。
(二)试图找到合适的育人路径
“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一直以来不少人是这样来界定德育工作的,对德育常规的理解也更多的为了避免学生出事,认为只要平时对于学生严厉管教、注重训导,学生听老师的话,就是学校德育工作做得好。我们试图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为切入口,找到适合区域扎实深入推进的有效育人路径与方法,以此培育学生最基质的德育素养,缓解教育矛盾,促进师生发展。
(三)力图达成理想的育人愿景
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课题的提出,力图开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育学生最基质的德育素养。学校德育将从以往单纯追求活动及台账,走向注重德育的过程影响,走向追求学生在德育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与内化,力争使每位导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关键人物,在校所受的德育熏陶成为其生命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二、课题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课题中的核心概念“三有三讲”“德育导师”这些概念正在从简单走向深刻。课题立项之初,对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与内容上,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我们对于课题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正走向多维与丰富。
(一)对“三有三讲”的新理解
吴江区教育局提出的“三有三讲”,列出了 “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六大方面,但又不仅仅是六方面逐一的列举和累加,更体现了一种注重培育学生最基本道德素养的思想。因为学生最本质、最核心的道德素养永远值得德育践行者去追求,只有永远心怀这样的追求,才能使我们不忘德育初衷,不偏德育航向。
1.“三有”。①有“感恩心”。首先是一种认同观,为自己所拥有的而感恩,感谢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其次是一种回报观,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②有“责任心”。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③有“进取心”。是求取和追求的心理表现,作为行为个体,倾心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进取是一种努力向上的精神,进取心意味着超越平庸,是对人将来的目标、理想而立志付出努力的积极心态。“三有”的提出,体现了一种个人生活纵向时空的道德追求,是人的一种内隐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判断。
2.“三讲”。①“讲文明”。人作为一个行为个体,追求内在的道德完善,如人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等等,是个体自为、自省、自律的德育追求。②“讲礼貌”。学生行为个体在个体之间的准则,是一种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更多的是针对多人或团队内部的行为追求。③“讲道德”。学生行为个体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普世准则与规范。“三讲”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生活领域宽度的道德追求,是人的一种外显的道德行为。
“三有三讲”的提出,是一种追求最基质的德育追求,是一种注重内外兼修的道德追求,是一种对立身之本的哲学追求。
(二)对“德育导师”的新理解
1.对“德育导师”内涵的新理解。“德育导师”是一种育人理念,作为一名教师,人人都首先是德育工作者,首要职责是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学生人生的导师,要教学生做“人”;“德育导师”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师生之间本来没有高低尊卑之分,在育人进程中,只有相互之间的提携与启发;“德育导师”在吴江区域更是一种制度,它已经被要求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必须要在学校贯彻执行,所以它具有弱强制性。
2.对“德育导师”外延的新理解。在“德育导师”工作实施的人员方面,要求全部教师参与,也欢迎有意愿的家长、退休教师、社区人员参与进来;在“德育导师”工作实施的领域方面,渗透于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业、生活、特长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领域的育人,只要是学生有所需求,教师就积极介入,主动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与指导;在“德育导师”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德育导师尽量做到全过程育人,在校园内,学生在课堂上、课间、活动时都不留育人盲区,学生离开学校,走到家庭和社区,德育导师也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介入,使得育人工作不留死角,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导师(包括退休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对于任何学生都有导育责任,其中除了受人瞩目的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以外,更包括学校中沉默的大多数。
3.对“德育导师”理念的新理解。对于德育导师的推进,我们在育人理念上也在发生着变化。刚开始实施育人导师工作的时候,教育范围非常宽泛,要针对受导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帮教。现在,育人导师的研究工作更多地针对学生内在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和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等方面,真正做到以“三有三讲”为内核,以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为基础,辅以学业与生活帮扶,针对性更强。对于导师而言,目标更明确,操作性也更强。
三、区域推进的策略与成效
课题立项以来,区教育局在扎实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对“德育导师”工作的推进做了大量的思考,形成了更多更有效的推进策略,进一步优化了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工作。
(一)搭建研究新平台
1.实践探索平台。在课题立项后,立即成立了以教育局钱晓荣副局长为总负责人的课题组。首先在全区所有学校都推进“三有三讲”主题德育,2013年度进行学校“三有三讲”主题德育规划,2014年度进行“三有三讲”主题德育实施,以营造浓郁的主题德育育人氛围;其次在教师层面开展了区级“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德育故事评比、主题班会评比和德育导师征文评比等活动,搭建和丰富了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的区域推进平台。
2.理论研究平台。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对于“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的理解与思考也逐渐丰富。我们依托总课题组,规划了10个子课题,甄选了10所实验学校,以“主题研讨、逐项研究”的方式在学校层面展开。每学期召开一次区级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研究中心组间加强交流互动,呈现每所学校的个性化推进与创意化实施过程,组织交流成功经验,分析典型个案,研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至今,已经形成了5本约10万字的汇编,融汇了“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的主题论文、案例、总结、故事等等,论文《区域推进“育人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发表在《学校管理》杂志,《儿童德育:从最基质的素养培育开始》发表在《苏州教育》杂志,目前一批新的论文正在提炼修改中,为全面推行和优化“德育导师制”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形成育人新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积极探索活动的路径,创新育人导师工作的方法,在已经形成的观察、谈心、家访、亲子活动、书信联络等常规育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使得德育导师育人路径走向多维与丰富。
1.教师合力的育人策略。针对部分受导学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德育导师采用合作育人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导师对这些受导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教育方式等进行深入的调查,相互配合,以寻找更为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2.抱团结对的育人策略。在德育导师活动的实施中,部分受导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在受导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感,更加容易对教师的导育行为产生排斥。基于此,导师在进行教育时采用抱团结对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受导学生与其好友结成一个教育团队,一起纳入到育人进程中。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效消除了教育的刻意感,还调动了受导学生伙伴之间相互教育的力量。
3.多元平台的育人策略。在德育导师活动的实施中,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有些学校特意将社团活动与德育导师活动整合起来,在社团活动中积极渗入德育导师的教育活动,包括积极发挥受导学生的特长,让其参与自己有特长的项目社团,在活动中培育受导学生的信心。在社团活动时,学生与伙伴一起参与,教师利用活动的时机对受导学生积极进行“无痕”的教育。不少学校还注重开发不同的平台,例如盛泽小学开辟了“微刊物”平台,督促教师在育人的同时注重记录积累,注重内省反思,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也在成长着自己。他们还针对受导学生开发了“三有三讲”主题德育素养成长护照,让学生也能时刻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再如横扇小学以“道德难题”的方式进行育人,帮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遇到道德难题时学会取舍,并在同学中间进行思辨,而教师则相机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题研究的突破与困惑
(一)实现了几点突破
随着德育导师研究的推进,吴江区域的德育导师工作成效显著。无论是导师育人理念的更新还是学生的成长氛围,无论是导师的育人方式还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平台等等,都在整体推进和优化的进程中不断走向多维与丰富。
1.更新的育人理念。教师的育人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不少教师育人的概念较为宽泛,指向性不明,在教育学生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今,德育导师明确了德育是一种影响,是一种慢慢生长的教育生态,他们在教育受导学生时,首先对学情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学生问题发生的背景与根源,并能更多地针对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在育人的过程中,也从口口相传的简单教育转化为多平台的过程育人。
2.更优的育人团队。各实验校的德育导师团队自身素质得以快速提升。以前,教师往往单打独斗,凭着自己育人的老经验办事。现今,更注重团队之间的合作,如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育人会诊合作,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家校合力育人,教师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的育人无缝对接,甚至是教师与学生小团队之间的过程合作等等。德育导师不再是“单兵作战”,周边都是有形或者无形的“育人团队”。
3.更科学的育人方式。实验学校德育正在慢慢转型,教师由“正儿八经”的教育逐渐转型为无痕式教育,形成了“教育是影响”的理念。教师们更是注重创新育人方式,探索“教师合力育人”“抱团结对育人”“多元平台育人”等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过程体验的策略与方式,育人的视角也从教师教育转化为以学生感悟为主,在学生充分的体验、经历、感悟中,教师则相机进行教育诱导和价值引领。
4.更适宜的成长氛围。区域的德育氛围更为浓郁。教育局借助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机会,邀请其他学校参与观摩研讨,以推进育人理念的更新与辐射。目前,全区域的学校都能进行“三有三讲”为内核的育人导师活动,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亲近,学生接受教育的素材更为贴近生活实际,方式更为灵活,平台更为丰富。吴江区域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育人导师工作推进正逐步走向多维与丰富的新境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同时,教师在做好受导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导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积极掌握辅导、指导的技巧,提高自身素质,在提升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导师的自身成长。
(二)生成了新的困惑
1.教师德育导师理念的跟进问题。一些教师在德育导师工作实践中,理念跟进还不够到位,有的教师只是将德育导师工作看成是上面布置的一项任务,没有从内心真正认可德育导师的育人理念。
2.学校德育导师工作的评价问题。学校对于德育导师的评价有着一定的难度,目前更多的还是看导师的过程资料,进行学生访谈,但这种看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有较多的局限,怎样的评价方式更为合理和科学,对德育导师工作的推进更有效?我们还在探索之中。
一、切实抓好新生入学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新生入学教育做得好,对今后班主任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生一入学,面对学校的一切都是陌生且好奇的。作为班主任,应珍惜与学生的初次见面,重视入学的始业教育,通过谈话、活动、讲座等形式给学生留下负责、热情、亲和、值得信任等的初次印象,这样有利于入学教育的开展,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在教育中抓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好从中学到大学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转变,以使之尽快熟悉新环境,适应大学生活,要树立独立生活的观念,要有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心,并逐渐在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其次,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认可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再次,处理好学习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社团的申报既要考虑到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还要考虑到专业特点和专业素养培养,参加的数量也不是多多益善,应根据课余时间,合理安排。
二、加强心理咨询指导,关注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贫困生群体和较难适应大学生活学生的引导教育
当前,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普遍,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和贫困生,他们普遍表现为个性和自我意识强,缺乏责任感,集体观念较为淡薄,甚至一旦遭遇挫折便意志薄弱,消极自卑等,同时还会因为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处理等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此外,对于因较难适应大学生活而产生畏学退学情绪的同学在入学期初更应积极关注,一定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前头,在其萌芽阶段做好思想工作,消除其焦虑、抑郁等情绪。例如笔者在班级管理中遇到过一位同学,是班级年龄最小的同学,因对所学专业认识有偏差,担心无法胜任专业课程学习,萌发了退学高复的念头。为此,笔者及时与其沟通,了解她的基本情况和萌生退学想法的原因,并配合学生工作领导及家长,多次与她谈心,从她的内心出发,结合其性格特质分析专业前景与个人发展,稳定其入学焦虑情绪,消除后顾之忧。
三、 把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中
由于教育部门职位饱和、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师范生供需不平衡和就业市场不完善等因素使师范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就业考试,竞争上岗”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为此,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中来,可结合近几年本地区教师就业数据对学生进行分析与预测,转变学生认为大学学业轻松,大学就是享乐等错误想法,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应对毕业就业教师编制考试的四年长期规划和学期短期规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全班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思辨创新,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加强师范生教师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力争品学兼优,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客观地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进行评价,明确定位、开阔就业思路,积极探索就业渠道,争取获得满意的职位。
四、班主任要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培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交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教会他们学习,鼓励他们参加适合自己特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培训,并争取获得一定的成果。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导师制、学生活动、社团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载体和平台,主动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培养自身特长和优势。“天生我材必有用”,无论是语言类特长、绘画类特长、文艺类特长,还是研究类特长、教学类特长、管理类特长等。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及时发现学生的特质和闪光点,从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个性的优缺点,纠正不良的习惯,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良好发展,顺应时展,增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日常管理加强人文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制度互补性;缺失;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1-0036-04
一、制度互补性缺失:我国现代学徒制构建面临的障碍
(一)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环境尚未完全形成
1.现代学徒制构建的法律制度环境缺失
一是在法律层面缺乏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明确规定,制度构建处于法律依据不足的状态。当前,我国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也未就学徒身份、资金来源、管理机构及职能、校企和行业协会的责权利等做出指导性的规定,导致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缺乏有力与充分的法律保障。二是以政府政策文件代替法律推进现代学徒制,强制性和长效性不足。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依据主要来自政策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但是政策并不具有法律所特有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有关的政策规定在实践中常常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或容易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同时,由于政策常常随着政府官员的偏好而发生改变,所以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以保持其持续效力,使现代学徒制构建的保障力度大打折扣。
2.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宏观管理体制仍不完善
一是政府尚未建立统筹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之下,在实践中就造成功能交叉、各自为政和管理分散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系统构建与长远发展。二是政府未建立起行业协会参与现代学徒制构建的有效机制。多年来,我国职业学校一直未能形成与行业协会协同合作的政策与生态环境,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呈松散状态。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对行业协会参与管理给予财政补贴和必要的权力,导致当下行业协会不愿意参与和支持现代学徒制发展,进而影响企业参与构建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3.现代学徒制构建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尚不健全
新制度主义认为,任何制度变迁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经济成本,现代学徒制的构建亦不例外。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还不能为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充足经济支持。一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仍然偏低,无法满足现代学徒制发展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整个国家教育经费中的比重始终在11%~13%之间,远低于国际惯例25%的标准。同时,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企业与社会投入比重太小(不足2%),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德国、瑞士的企业承担本国职业培训经费总额的60%,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面临经费短缺的状况[2]。二是我国缺乏对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经费激励与补偿机制。现代学徒制强调“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厂”,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能真正实施,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都缺乏明确的经费支持与补偿(如对占用企业场地、工人作为师傅所造成的误工等进行补偿),更未制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建设可以获得政府补助或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势必抑制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二)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相关互补性制度改革滞后
1.现行招生与就业制度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广泛实施
一是现行的招生制度存在学历与户籍限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招生群体是应往届初中、高中(中职)毕业生,而许多有实践经验但缺乏相应学历(学力)的企业员工无法报考。同时,我国招生政策还对户籍进行严格要求(自主招生只能招收本省户籍的企业员工),给一些外来人口流入多的省市( 如深圳这样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的城市) 推行现代学徒制带来诸多限制。二是现行的劳动就业制度对“招生即招工”造成一定限制。我国提出要开展中职层次现代学徒制试点,但作为招收对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大多没有超过 16岁,必然与《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使用童工的规定相抵触。同时,即便高职学院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多数在 16~18 周岁之间)也属于未成年工范围,《劳动法》对未成年工在工种、劳动强度等方面都有许多限制性要求,不可避免地会限制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范围与效率[3]。
2.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难以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一是课程教学体系偏重学历教育,难以适应现代学徒制“以能力为本”的培养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参照普通教育的模式进行,虽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文化知识却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同时,在教学结果评价上把学历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偏重学科体系下知识的掌握,很少顾及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形成[4]。二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效果不佳,难以达到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的育人要求。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责任义务没有得到较为明确的规范,二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导致学校仍然主要承担育人责任,企业则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随意性大且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现行的固定学制不符合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的要求。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职业学校还是实行固定学制,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很短,无法实现课堂学习与企业现场学习的工学交替,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推行。
3.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仍不完善
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专兼职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是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面临的一大障碍。一是职业学校教师实践能力缺乏。我国对于职业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经验等还缺乏详细要求,许多高校毕业生没有经过相关训练就进入中高职学校任教。同时,许多职业学校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进行企业实践以提高实践能力[5]。二是企业兼职教师(师傅)队伍建设乏力。一方面,实行现代学徒制要求企业组织师傅对学徒身份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进度造成影响,也将增加企业的人工和设备损耗等成本,直接影响企业建设师傅队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师傅大多数来自于生产一线,基本上都没有从事过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难以短时间内很好地承担起“师傅”的角色。
(三)与现代学徒制相冲突的非正式制度还普遍存在
新制度主义认为,一个完整的制度结构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构成。其中,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基础,包括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当前,我国还存在一些与现代学徒制相冲突的非正式制度,束缚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具体来讲:一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在社会大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长期影响着人们对于教育类型的选择――职业教育常常是人们在选择普通教育失败之后的无奈选择。二是我国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宣传还远不到位,没有能够形成深厚的民意基础。目前,家长和学生对于现代学徒制还缺乏正确认识,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学校就是要在课堂上课,到企业工作是学校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职业学校将学生“卖给”企业做廉价劳动力、合作企业不能有效保护学徒合法权益的现象,使得家长、学生对现代学徒制产生抵触情绪。
二、制度互补性构建:我国现代学徒制构建的路径
(一)完善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环境
1.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构建的法律基础
我国应该借鉴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特别是现代学徒制)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是国家应加快《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明确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应的经费投入责任等。同时,尽快出台专门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法规条例,详细规定各级政府在构建现代学徒制方面的政策支持、经费来源、组织管理等,具体规定职业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权责利关系,以及人才培养、招生就业、教学管理等制度安排。二是中央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研究出台地方性的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例,逐步将地方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进而为国家修订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有益经验。
2.健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门机构(如设立国家职业教育总局),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的相关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培养和使用的综合配置、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学徒制的中央、省、市县分级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管理和服务现代学徒制的部门,明确其权利和责任,为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指导与监管[6]。二是政府要建立健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学校共同参与现代学徒制管理的有效机制。政府要赋予行业协会参与制定校企合作教学标准、监督校企合作开展等方面的权利和职责;同时,应赋予企业与学校联合建设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从而形成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机制。
3.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经费投入机制
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企业、社会团体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占国家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并将职业教育投入水平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硬性指标,从而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增长落实到位。同时,政府还应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引导等措施明确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收益回报,使企业愿意承担相应的经费投入责任。二是政府应该通过建立明确的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制度,以及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为现代学徒制提供资金支持。对于企业,政府可以根据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投入经费的额度按比例提供税收优惠,也可以根据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程度和水平(如提供的师傅队伍质量及其培训水平)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以及给予企业师傅必要的培训与指导经费等。对于职业学校,政府可以给予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职业学校一定的专项扶持资金,以及给予学生在企业实习经费补贴等。
(二)加快互补性正式制度的配套改革与创新
1.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的自主招生权,逐步取消现代学徒制自主招生的户籍限制,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同等接受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权利。同时,对现代学徒制的招生范围进行拓展,破除入学瓶颈,为有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开辟“绿色通道”,允许在企业工作2年及以上且具有相当学力的熟练技术工人、复员退伍军人报名,从而让企业技术工人有学历提升和技术发展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具有一定工龄、有较强实践操作经验的企业员工,根据其工作岗位及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探索实行加分、免试入学等政策[7]。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职业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行业协会则在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搭起一个沟通的桥梁,辅助政府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协助企业和职业学校制订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等。二是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在校企合作“双主体”的教育模式下,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职教师等人员的作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并设计课程体系。同时,课程体系要科学确定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训和岗位实践三类课时的比例,充分考虑工学交替、分段实施等特点,体现层次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8]。三是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职业学校应该建立灵活的排课机制,如设立企业学习月、学习周,或者将学期分为2个小学期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校企双方联合制定考核标准和认定要求;建立企业课程学分与校内课程学分互换机制,允许企业和校内课程学分进行置换[9]。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允许学生选择提前或者延迟毕业,从而使弹性学制真正落到实处。
3.构建“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打造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专兼职师资队伍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学校的“学生”导师机制。学校要建立学生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一名导师可以带多名学生),明确学校导师的工作职责并制定专门的工作量认定办法,以及相应的津贴标准。同时,职业学校还可以探索将导师的企业实践、技术服务等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中。二是建立企业的“学徒”导师机制。企业要制定导师(师傅)的职业标准,选择有责任心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担任学徒的导师,同时明确师傅的责任与待遇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等。三是建立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大学校与企业导师之间的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力度和深度,形成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培养与培训体系,保证每位学生在技术技能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有专业化的导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10]。
(三)创建与现代学徒制相融合的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融合是正式制度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推动现代学徒非正式制度的建设。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对现代学徒制的广泛宣传,引导企业决策层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现代学徒制,充分意识到现代学徒制对于企业建设高水平员工队伍和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承担起企业应尽的责任,把开展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纳入企业的日常工作之中。二是各级教育部门要在职业学校中加强现代学徒制宣传学习,更新职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从更大范围上充分认识到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各级教育和人力资源部门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有关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引导全社会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工人(学徒)在职业领域的身份地位,进而逐步破除“学而优则仕”、歧视工人(学徒)的陈旧观念。
参 考 文 献
[1]向丽,章颂军.我国职业教育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索[J].职教通讯,2014(34):19-22.
[2]李梦玲.中西现代学徒制比较研究――基于政府职责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5(7):29-34.
[3][8]刘阳.现代学徒制实施障碍与对策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2-14.
[4]李艳.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23-28.
[5]施晶晖,余沫汐.现代学徒制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151.
[6]张斌.英澳德三国现代学徒制比较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3):30-34.
[7]王婷婷.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13-116.
近年来,倪家营中学在乡党委、政府和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以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妇女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儿童发展规划》为契机,积极办好家长学校,认真巩固普九成果,大量开展扶贫助困帮教活动,深入开展体艺卫工作,结合我校工作的实际,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全校妇女儿童发展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我校妇女儿童的基本情况:
我校教职工共人,其中女职工人,占全校教职工的;在校学生共()人,其中在校女学生()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全校单、无亲学生共()人,其中女学生达()人,全校特困学生()人,其中女特困学生()人。
年至××年,我校新生入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达到;初中按时毕业率逐年升高,达到();农村学生升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达到。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突出抓好“控辍”工作,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学生“厌学”是辍学率反弹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我校在防止学生厌学方面强调五个“落实”。
一是落实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学校严格执行教师依法从教六不准等规定,广泛开展了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教师“十不承诺宣誓签名活动、“逢五无批评日”活动,建立师德意见箱,以此来鞭策教师、督促教师身体力行承诺内容,教育教师要热爱学生,为人是表,杜绝体罚、变相体罚、讥讽学生等不良行为,而保证学额不减。
二是落实学习后进生帮教制。针对学习感到无望的学生,首先要帮助其树立信心,其次要挖掘闪光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并提出合理的期望。针对基础差、智商低的学生,适当降低学习要求,放慢进度,使他们跟上队。
三是落实“减负”工作。学校认真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和教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以精简学生用书,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防止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四是落实扶贫救助工作。对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动员教师深入家庭,给家长做工作,同时成立了“蒲公英”爱心救助基金会,动员师生捐款捐物,帮助贫困生度过难关,坚定求学信念。
五是落实特教学生保障机制,促进困境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学校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历年来,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率达。
目前,我校学生辍学在社会、学校、家庭的齐抓共管下,在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下,辍学率基本控制在左右。
(二)突出抓好“两免一补”工作,夯实《规划》实施基础
我校在县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加强领导,通力合作,精心组织,“两免一补”工作及收费工作规范合理。
首先,对国家的“两免一补”工作,学校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共创办宣传栏块,书写标语多条,召开家长会次,发放宣传材料多份,使“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全校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名学生领到免费教科书,其中女生()名,名学生取得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其中女生()名。其次,严格收费管理,狠抓作风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严格教育收费七制一卡,实施教育收费公示制,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全面遏制违规行为。学校认真对照收费文件,无乱收费,乱罚款、乱定教辅材料的现象。认真地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
(三)突出抓好教师素质,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⒈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学校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常抓不懈。扎实开展“两争一做”活动。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使教师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情操、健康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过硬的行业工作本领。版权所有
⒉坚持抓好教师的课改理论培训学习。采取专题讲座、观看课堂实录、撰笔记体会、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促使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⒊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工作。学校开足校本课程教学课时,开发了电子电器、果蔬虫害防治、温室种植、肉牛育肥等校本教材,使校本课教学逐步规范化。
⒋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开展好党员教师两争一做党性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带头送温暖、带头帮教问题学生、带头义务辅导学困生、带头开展学先进、赛干劲、比奉献活动,带头践行师德建设十不要求、带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带头学习新课改理论、带头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做德能双馨人民满意的教师。
(四)突出抓好家长学校工作,拓宽《规划》实施渠道。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良好场所,是广大家长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协助学校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窗口。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倪家营中学德育工作规划》、《倪家营中学家长学校制度》,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被评为甘肃省双合格优秀家长示范学校。
⒈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学校每学年初都要调整组建家长委员会,制定家长学校的学年计划,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议,由学校领导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定期召开班级家长会。家长们听取本班任课教师的情况介绍、了解共同教育孩子的方法、填写家长意见反馈表,学校把各班家长的意见汇总,由各部门进行答复。
⒉开通校长直通车信箱,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为了更好地向家长提供教育服务,密切家长与学校和教师的联系,学校开通了校长直通车信箱,公示了校长办公室和各处室领导的电话号码,我们给家长的承诺是:全心全意为您服务是我们的义务,尽心尽力让您满意是我们的心愿。
⒊严格家校联系制度。实行三互,建立三卡,强化管理。
三互即强调互访。在坚持家长校访日(每周星期三)的同时,建立家校互访接待制度,既要求教师走访家长,也倡导家长走访老师,即要口头交流,又要书面联系。二是要求互励。即倡导家长支持学校,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也定期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既要求教师听取家长的意见,又倡导家长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科学的引导孩子。三是要注重互谅,即家长与学校、学校与乡村密切联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提高。认真填写三卡(即:家访记录卡、学生校外表现记录卡、家校联系卡)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准确定位学生,因材教育学生。
⒋在校园网上开设家长学校专栏。学校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技巧在校园网上公布,以便于家长及时了解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教育好下一代。
⒌定期举办讲座。每学期学校都要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特邀公安、司法、卫生等部门的同志进行讲座,目的是使每位家长感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养重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
⒍深入开展逢五开放日和评校评教活动。一是每周星期五安排两位教师分别在两个教学班进行公开课,让社会、家长学生共同评价教师,评价学校。二是利用行风评议活动开展社会评学校评教师活动,结合党风廉政建设活动和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发学校领导班子及个人工作作风意见征询表,评议活动的开展促使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密切了家校关系,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五)突出预青工作,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⒈加强宣传普及保护儿童的法律知识。学校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能力。
⒉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讲课,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图片展览活动,加强了对学生遵纪守法的教育。
⒊完善了问题学生导师制。政教处建立了问题学生档案,做到了定人员、定时间对问题学生开展跟踪帮扶教育,及时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使校内学生思想能够健康发展。
(六)突出体艺卫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⒈学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增强和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意识和利用卫生服务的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有关儿童常见病、性病、艾滋病的危害、预防和自我防范知识的宣传;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预防吸烟、吸毒教育。
⒉体艺活动开展正常。认真实施体育艺术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习惯,学校大力宣传“每天锻练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思想,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小时的锻炼时间。成立了师生乐队,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八项赛事、校园艺术节、书画作品展、体育运动会。历年来,我校体育竞赛成绩名列前茅。
3、加强安全教育,做到了警钟长鸣。学校坚持了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园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同时加大投资,购买各类指示灯,同时对学校的危房、危墙、照明线路、用电设备、周边环境等一些安全隐患进行了彻底整治,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利用教师例会、学生早、晚点,班团队会等对师生进行了多层次的安全教育,使师生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学校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公安、司法、消防、交通等有关部门的人员到校开展法制、消防、安全、心理健康等知识讲座,有效提高了师生法制、消防、安全、心理健康等知识的知晓率,从而提高了自身的防范和自律意识。
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美温馨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继续以校园楼道美化,室舍美化,校园平整,种草种花等为内容,积极美化校园环境。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活泼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加强学校基础实施建设
随着学部管理工作的实施,学校对后勤工作也出台了新的管理措施。在学校领导直接指导、调控下,后勤人员积极开展工作,全力服务于教学,充当教学一线的坚强后盾。
⒈后勤服务工作有改进,开源节流意识强。教工灶推行菜票制,改善了教师生活,有力的支持了教学工作。学生灶大量购置电器设备,取暖锅炉双向供暖,寒假停烧,两灶工人按事设岗,竞聘上岗,推行岗位工资,提高了报务质量、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
⒉理化生仪器使用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
为规范教学仪器档案,管理人员对所有仪器心中有数,先后两次对所有器材进行清理整顿,分类存放药品、仪器,并在仪器厨加注标签注明,仪器管理员严格把关,发放仪器及时准确记录,用毕及时送还,理顺了仪器使用管理工作。
⒊加强了门卫工作人员的职责。首先,严把师生出入校园关做到了凡出校门者,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凭请假条,设立了进出人员登记表,值班人员严把进出关,不徇私情,严格控制每一个出入人员,有力地维护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净化了学校环境,教育了学生。其次,明确了教学楼管理人员的职责,保证了教学校用电、教学的安全。再次,强化了校园值班及夜间巡查工作,保证学校财产安全及学生学习生活安全。
⒋美化绿化为学校增添了生机
为改变学校育人环境,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师生情操。近年来,学校投入资金,修建花坛个,修建草坪个,花坛中春天绿草茵茵、鲜花簇放,秋冬季节青松翠柏、引人欲动,大雪覆盖的时候,入园又是一幅素洁清雅的优美图案。给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生机。
⒌体育活动场地逐渐开阔
近年来,学校修建乒乓球场一个,篮球场两个,新购置体育设施若干,目前,学生运动场正在修建中。
⒍信息技术建设有成效。止目前,紧跟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步伐,学校不断完善电脑设施的添置。建成多功能演播厅个,多媒体设备教室个,电子备课室个,学生计算机教室两个,很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四位一体”的功能。
三、工作中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⒈师生评价体系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⒉学校资金严重不足,外欠款较多,由于校园网建设和学生公寓的投入,学校办公经费不足,影响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容校貌的改善。
今后工作需注意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