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

第1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的通知》(人社部明电[2008]17号)部署,定于今年9月在全省开展主题为“就业起步,我们共同努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为组织好这项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是一次全国性的旨在宣传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服务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的统一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是今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好这项活动,并对本地区服务月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省厅将在活动期间组织调研工作小组,赴部分城市参加服务活动,了解贯彻实施情况。

二、创新服务手段,提供有针对

(一)通过设立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向每一位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免费发放政策宣传资料,帮助他们了解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服务措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确定重点服务对象,将其纳入当地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实施就业援助。要向辖区内每一位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一次上门政策咨询服务。确保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免费的就业服务;确保活动的各类重点服务对象得到重点援助。

(二)组织专场招聘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在活动前收集一批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安排好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人员、场所和设施,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和服务规范培训,并提前落实毕业生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和创业服务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份,各地根据行业、专业、岗位等分类,每周举办1-2场具有特色性、专业性的主体活动,并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以全国开展2008年高校毕业生秋季网上招聘会为契机,于9月20-26日相应开展全省高校毕业生秋季网上招聘活动周活动,确保登记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0%。

(三)做好返回原籍的毕业生失业登记和今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工作,摸清底数,掌握他们的就业需求,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对已办理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免费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联系卡,及时了解和掌握领卡人员实现就业和享受扶持政策情况。

三、积极开展培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各地要开展毕业生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将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到包括项目推荐、创业培训、小额信贷、跟踪服务等的“一条龙”创业服务中。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扶持政策,高校毕业基层就业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募困难毕业生。在对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基础上,重点将享受助学贷款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一年以上且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今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以及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摸清基本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对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帮助其落实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扶持政策;对属于零就业家庭的,要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同时,要加大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困难毕业生实行政府兜底安置。

四、广泛发动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第2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状况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Hu'nan

――Based on the Esearch in Changsha City

LIU Ni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a persistent, systemic problem. Affected by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geographical,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different regions show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1 研究背景

湖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逐年增加,就业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受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将通过对2013年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和探讨,希图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状况,起到“窥斑见豹”之效。

此次调查选取长沙市高校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按照“覆盖各学校,涉及各学院,调查各专业”的原则展开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成功回收451份,有效问卷385份,回收率90.20%。从男女比例来看,男生198人,占51.43%,女生187人,占48.57%;从层次来看,研究生,本科生,高职专科生人数分别为45人、228人和112人,各占总人数的11.68%、59.22%和29.10%;从统计结果来看,各方面较符合实际情况,抽样调查具有代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的客观准确。

2 调查结论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2013年长沙市高校毕业就业状况从整体上主要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

2.1 就业流向呈现出结构性失调发展

2.1.1 高校毕业生麦克思就业流向的特点

麦克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编著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就业流向定义为: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正在读研究生;无工作,准备考研;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这9种情况。依据麦克思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定义,结合调查数据,长沙市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为9.62%,其中1.04%的人在继续寻找工作,5.71%的人正在读研和2.08%的毕业生准备考取公务员。另外,已找到工作,但工作与专业无关的毕业生人数比例接近于已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人数比例,这说明社会需求开始多元化,高校专业的设置开始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

2.1.2 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动多趋向于东部沿海地区

就业流向除了麦克思定义的9种就业状况以外,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区域的流动和就业意愿取向也属于就业流向。区域流动是指高校毕业生从高中所在地区流向大学所在地区,再由大学所在地流向工作所在地的流动。而本次调查,主要是调查高校毕业生从大学所在地区流向工作所在地区的流动。

表1 高校毕业生去中西部就业意愿表

如表1数据所示,长沙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不愿意去西部或者留在中部地区就业。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里,中西部地区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较东部沿海地区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能提供的职位也存在差距,所以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去东部沿海地区就业。

2.1.3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存在结构性失调现象

“极化”是发展极理论中用来描述发展极与周围地区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指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发展极的聚集,其中也包括了劳动力资源的聚集。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如老师推荐、学校招聘会等,选择向某一地区某一类型的企业集体就业,而导致“极化”现象,导致就业结构失调。笔者在调查高校毕业生岗位性质选取时发现,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最注重的岗位因素多集中在“有发展前景”和“工作稳定”两方面,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小型企业发展前景广大,就业政策一直鼓励毕业生去中小型企业就业,但是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里,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稳定性高,发展前景比较大,而中小型企业发展缓慢,正处于瓶颈时期,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小,因此,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就业取向集中于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表2是2013年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对理想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

表2 高校毕业生理想单位性质统计表

2.1.4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大

所谓自主创业,是指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其他因素自己创办实业,解决就业问题。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也是国家、政府积极提倡的一大就业政策。近年来,政府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地落户、享受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但是据调查显示,长沙市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愿并不大,在调查的毕业生中仅有12人会自主创业。这说明自主创业对创业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和经验要求比较高,尽管国家、政府大力提倡,并提供很多优惠,但是必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相比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往往不会选择创业。

2.2 就业率呈多样化发展

就业率是直接反映就业状况的一个硬性指标,受学历、社会需求、就业人员自身的技能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断发生变化。本文调查的就业率是指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也称为初次就业率。

2.2.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与学历倒挂的现象

在调查中,分群体对不同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了统计。

表3 不同学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

从表3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种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差不大,但是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也就是说,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最容易,研究生次之,本科生是最难找工作的群体,这说明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本科生是这次调查中最大的群体,就业率略低于研究生的就业率。相比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处于劣势地位,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会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强的研究生,尤其是技术型、专业型岗位。相比高职专科毕业生,本科生虽然在专业知识上略胜一筹,但是由于对工作的期望值会比专科生高,在一些非技术型、非专业岗位的竞争中,经常会落败,而且对于技术型的岗位,专科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优于本科毕业生,因此,本科生陷入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2.2.2 长沙市不同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差距很大

随着我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也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不同专业类型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存在差异。据调查数据显示:工科类的签约率最高,达到了97%,医药类次之,达到了92%,而曾经的热门专业外文类,毕业生就业平平,签约率仅在60% , 法学类、艺术类的签约率就更低,都只在25%左右,与签约率最高的工科类相差70个百分点。2007年至2011年间,由于我省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提高,而且从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工业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由此,社会吸纳工科毕业生的能力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就全国的就业形势来说,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以来都是最高的,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分不开的。

3 总结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目前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就业流向结构性失调和就业率多样化发展两个方面。从就业流向发展趋势来看,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愿意留在中部就业或者去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另外在岗位性质选择时,大多选择意愿都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去小型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对较少,导致就业结构失调。另一方面,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与学历倒挂的现象,专科生的就业率高于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率,而且高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签约率差距很大,这充分说明不同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结构性矛盾突出。

参考文献

[1] 麦克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就业蓝皮书):20.

[2] 赖德胜,孟大虎等.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91.

[3] 周志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9.

第3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筹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包括:编制总体规划,确定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认定见习基地,开展督查指导等。

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包括:受理、初审见习基地申请,对见习基地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受理高校毕业生见习申请,为见习毕业生和见习基地搭建双向选择平台,提供相关服务;按规定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落实相关政策;做好就业见习毕业生实名制管理和统计工作。

各地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积极组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要及时总结宣传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后成功就业的典型,宣传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就业见习的经验做法,树立见习单位的良好社会形象,促进见习就业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二、见习基地管理

(一)见习基地申报条件。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条件,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可提供一定数量、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业务内容的见习岗位,见习期满后留用高校毕业生比例不低于30%;具有较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指导师资力量,有系统完善的就业见习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有规范的就业见习场所和设施;能够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按政策提供生活补助;自觉遵守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规定的其它事项。

(二)见习基地申报资料。办理了工商注册或法人登记并达到上述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向所在地县级及以上就业服务管理局提出申请。

申报需提供资料:《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申请表》、《见习基地需求情况表》、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单位简介、就业见习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

(三)见习基地认定。就业服务管理局受理申请后,组织人员对申报单位进行评估,提出初审意见报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并与见习基地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协议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所辖区域内认定结果,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要将原认定的且现存的见习基地(包括单位名称、法人、证照号码、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汇总上报市就业服务管理局,以后每月20日前将所辖区域内新认定的见习基地情况报市就业服务管理局。

(四)见习基地退出。见习基地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向所在地县级及以上就业服务管理局报送见习岗位需求,或拒绝接受高校毕业生见习的,视为自动放弃见习基地资格。各地要加强对见习基地的监督管理,对弄虚作假、骗取补贴,或存在其他严重违规行为的,及时查处。经认定的见习基地认定期限为3年,3年期满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核合格的继续认定为见习基地,不合格的不再认定。

三、参加见习程序

(一)申请对象。参加见习的人员应是毕业后未实现就业且进行了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

(二)申请程序。见习毕业生向所在地县级及以上就业服务管理局提出参加见习申请。

申请需提供资料:《就业失业登记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申请表》和《毕业证》、《身份证》复印件等。

就业服务管理局受理申请,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告知申请人。对其中符合条件并参加就业见习的毕业生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管理。

(三)签订协议。就业服务管理局根据见习毕业生的愿望和见习基地的岗位需求,向见习基地推荐见习毕业生,或通过组织供求洽谈会等方式搭建平台,统一向社会公开就业见习岗位需求信息,组织见习毕业生和见习基地进行供求对接、双向选择,双方协商一致后,签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并由见习基地报就业服务管理局备案后生效。

(四)见习考核。见习期满后,见习基地根据见习毕业生的实际表现和工作能力,出具《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考核鉴定书》,作为用人单位招用、聘用的依据之一;见习毕业生根据见习期间基地教育管理情况,填写《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情况反馈调查表》,作为对见习基地和承办单位的考核评估依据。

四、有关政策

(一)见习期限。见习毕业生见习期限为3至6个月,见习期间,见习毕业生和见习基地按照协议要求,认真履行职责,配合完成任务,无正当理由不得提前解除见习协议。如提前解除协议,见习基地应于3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县级及以上就业服务管理局备案。见习期满后被见习基地聘用的,应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就业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见习期应作为工龄计算。

(二)生活补助。见习毕业生见习期间生活补助由见习基地按月支付。

第4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毕业生;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05-0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自觉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水平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等学校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好,这所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高,社会声誉好,在招生过程中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培养更加素质高、质量好的毕业生,促使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学校螺旋式上升,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每一所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工作中应想毕业生所想,急毕业生所急,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良好的供需平台,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一)巩固老市场,开拓新领域

高校不但要巩固已经建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同时,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市场。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在管理体制、教育模式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历史上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原有行业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高校要坚持“既咬住行业不放松,又要学会吃百家饭”的市场建设原则,以原有行业为依托,建立相对稳定、适应本校专业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基地。这是巩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可以采取重点联络,举办行业供需洽谈会、就业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同行业单位联系,主动为行业单位服务,突出行业特色,巩固行业市场。在巩固原有行业市场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就业渠道。随着学校的发展,新学科、新专业不断出现,原有行业已经不能吸纳所有毕业生,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壮大毕业生就业市场,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规范就业市场,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用人单位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各级政府要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渠道的畅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条件。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强化市场管理,加强市场服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公益性和诚信原则,杜绝虚假招聘行为和毕业生随意违约行为,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有形市场,发展无形市场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实现毕业生网上就业提供了平台,毕业生就业途径逐步由依靠有形市场向依靠无形市场来过渡,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的趋势。但就目前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毕业生就业将仍然以有形市场为主。在建设和完善有形市场的过程中,要注重有形市场建设的针对性,既要举办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就业洽谈会,也要更多举办行业性、专业性以及面向基层的中小型专场招聘会。要强化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个性化、专门化的市场服务,提高市场效率,促进毕业生就业。高校应加强学校网络建设,改善就业信息网功能。在网上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资源信息库和用人单位需求人才信息库,开发信息查询、筛选、匹配等应用系统,开通网络远程视频,建设网络和移动电话短信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功能强大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要把有形和无形两个市场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无形市场成本低、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优势,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更多地利用网络沟通,达成初步意见后再进行面试、签约,提高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成功率。

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我们应始终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就业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指导既存在共性的方面,也有个性化的差异,这是因为不同年级学生和同一年级学生本身存在个性化差异。因此,开展全程化和一对一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就业知识和方法,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并为早日成才做准备。

(一)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包含丰富内涵,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解决新生一入学普遍存在的理想间歇期、动力真空带、学习劲头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讲述毕业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引导毕业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和提高能力,全面提高素质,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向二、三年级在校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力。这是就业指导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它不但能促进毕业生积极就业,而且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形势以及择业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率和成功率。

(二)开展一对一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

每个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个性差异会有所不同,应对毕业生开展一对一指导。发动班主任、辅导员采取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每个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向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指导过程中,要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就业的意识;引导毕业生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努力寻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汇合点,到能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地方去。要把毕业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人去关心、去帮助;要与毕业生共同商讨求职对策,坚定毕业生的求职信心,疏导毕业生的心理压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庞杂、信息多样、技术难度不断加大,大学生渴望在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老师深层次的指导工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辅导等工作,这些都是专业性强的工作,这就要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校企互动,建立沟通桥梁,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和用人单位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要搭建高校和单位互动交流的桥梁。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人才规划,利用毕业生就业这个平台及时向有关高校提供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格。高校要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预测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高校还应利用这个平台收集单位对学校和毕业生的基本评价,总结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高校要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培养符合单位个性化要求的毕业生。因此,高等学校要积极主动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学校办学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等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畅通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市场,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实现高校螺旋式上升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Tak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 Guide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FENG Zhi-qiang

(Department of Admission and Employ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ner Mongolia, Baotou, 014010, Inner Mongolia, China)

第5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就业信息网站 设计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发展。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剧增,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受其院校层次和毕业生质量的局限,就业难的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存在着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不足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让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能够及时、便捷地了解和掌握供需双方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效率,成为高校毕业生和招聘单位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背景

在网站建设前期,通过对现有国内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的比较研究发现,现有的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网站提供的功能和界面非常相似,个性化智能职位匹配服务的实现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性和集成度不高。因此,我们对现有的2016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资源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某学院2013~2015三届毕业生毕业就业需求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某学院毕业就业需求进行调研,找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研发现,往届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不在少数,并且本届毕业生也大多都有留在本地或去往周边一二线城市发展的意愿,由于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商业发达,有大量企业需要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规划在本就业网站上重点推送本地及周边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再根据学生需求在网站内开设相应版块,上传相关的就业信息,通过网站所提供的招聘信息,专场招聘会预告,毕业生信息管理,就业指导,就业网站链接等功能,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需求。

三、常州工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设计思路

1.网站形式设计。首页编排了数个板块:最新的重要信息或文章在醒目位置滚动展示,方便毕业生查看;“网页导航”方便初次登陆者快速了解本网站的主要功能,进而获取其想要的咨询和帮助;“招聘信息”板块主要筛选并集中了近期本校毕业生感兴趣的本市及周边城市各企业最新的用人需求信息,同时“专题招聘会”板块展示正在或即将举行的招聘会和宣讲会信息,免去毕业生自行寻找相关信息的麻烦,以便筛选自己心仪的岗位和企业;“招聘日历”主要将各招聘会展示在日历表上,使用户一目了然,以便毕业生规划面试日程;“就业指导”板块向毕业生推荐就业专题及近期热门文章,给暂未找到就业方向和对就业前景迷茫的毕业生一些指导,帮助他们尽早找到心仪的工作,找到对未来的信心;“就业政策”给学生普及就业相关政策,了解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障制度,以防将来上当受骗;“友情链接”及“实用查询”板块提供相关网站链接以及信息查询。

2.信息资源。本网站就业信息均来自于常州工学院招生就业处就业网、周边企业、相关就业网站以及政府网站。项目成员负责信息筛选,将适合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在本网站相应位置显示,并实时进行观察更新。同时,网站技术人员对网站访问人数和访问内容定期进行统计,筛选出毕业生最感兴趣和最不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能及时对网站版面及内容做出调整,最大程度地服务毕业生,提供帮助。

3.网站技术创新。网站架构采用Apache+MYSQL+PHP 体系构成的服务器,性能稳定,运行快速,功能完善,方便我校毕业生和招聘企业迅速便捷地搜索所需信息,网站实现了QQ快速登陆功能和微信平台公众号信息功能,为毕业生和招聘单位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站点的全文检索功能,能帮助用户快速、准确的定位所要查询的信息,体现了“一对一”的模式,确保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信息资源的对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网站系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了就业管理平台,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管理就业信息,方便、及时、有针对性的对本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提高本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又有利于加深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克服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从而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使得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更具实际意义,达到了建立本网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建飞.高等学校就业信息网站建设思路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6).

[2]蒙丹,陈俊学.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系统建设――以广西财经学院就业信息网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6).

第6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效应的显现,加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使得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上升,甚至有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共同求职的紧张形势出现,而高等院校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就业问题将影响各行各业的发展,这就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平台和体系。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现状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毕业生大多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就业能力低下。综合分析影响其就业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低下

高校全面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课程设置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条件,因此,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对书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较高。但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或者现实生活中,缺点就会暴露出来,实际应用能力较为低下,理论无法有效地为实践给予指导,也不能将其二者结合起来。在学校中,学生主要是跟随导师从事一些学术或者实验科研工作,偏向学术,但在企业中,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二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为低下。

(二)实验科研工作较为狭窄

首先,高校中对学生现行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学生的科研方向大多与导师研究方向一致,实验工作一般也是听从导师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的学术研究的范围。其次,就学科差异来讲,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其实验科研机会少之又少,更加强调理论学术的研究,实际锻炼机会严重缺乏。

(三)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共性就是创新能力不足,一是缺乏创新意识,受到现有的成果影响,方法、观点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新的观点、视角,构建新的思维模式。二是缺乏主动性,学生长期跟随导师故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不能自我主动的展开创新活动,习惯性地在导师的庇护下进行科研工作,紧随导师的步伐。三是缺乏主体性,课题组的学习方式致使学生不能准确的找到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水平能力,长期的小组工作模式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性,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在于发挥三方相互促进上升作用的创新模式,也就是指高校―企业―政府三方从各自三个维度寻求提升就业整体水平的目标,互相协作发挥作用,形成促进机制的合力而共同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人才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高校来讲,学生的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证明,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馈。将“三螺旋”理论应用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意在构建多方联动的就业体系,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整体水平。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可以在日常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中,进一步研判形势提升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三螺旋”理论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讲,通过有效的就业能力提升办法,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找到合适的着力点,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推进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

“三螺旋”理论就是通过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条纽带,发挥高校、企业与政府三方的联动积极性和作用,通过三方引导建立组织安排和实施办法等设计,力求发挥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各自力量并交叉影响产生合力,互相促进达到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以此实现各自的人才发展需要的目的,并推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最终使得大学培养的毕业生的发展与市场相适应。在“三螺旋”体系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依赖于共赢目标,那就是人才发展的需要。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能把体系的三个主体联结在一起,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型具有创业教育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和创业教育形式创新三个创新点,同时这种创新的创业教育模式又可以实现高校、产业和政府三主体目标的协同、创业教育过程的协同以及共同形成新的创新组织。但是高校、产业和政府作为原本独立的组织,有本组织运行的规则、目标以及利益诉求,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容易过多考虑本组织利益而忽视对其他组织的兼顾又容易把自身责任推卸于其他组织。

(一)以目标为导向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以“三螺旋”为理论基础,明确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在大学、企业和政府的合力合作下,以巩固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保障,以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根本,培养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企业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全方位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大学、企业、政府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建立长期沟通渠道,随时交流。学校要切实响应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榧喝危从各个方面积极向同一目标努力,不断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同时将自身的学术科研成果提供给企业,作为其创新发展的支持与帮助。企业要践行国家政策,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在场所、技术以及指导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给予支持,协助高校制定符合社会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内容。政府要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制定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提供资金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

(二)以制度政策为依托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水平

着重把握大学、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有效联系,以制度政策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相互关系,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高校突出自身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特点,从科研研究、科研创新、择业就业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实践基地,同时与政府形成横向互动,时刻高度关注国家在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政策的出台。企业主动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一方面高效率地吸收高校的科研成果,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投入生产,另一方面定期安排企业中在研究生产一线的专家开展讲座,请大学教授走出实验室同学生一起走入实践生产的一线莅临指导。通过各种方式使大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在政府的制度和政策下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出台促进企业和高校共建的人才培养的办法,在实际实践中不断更正、调试和完善。

(三)以实践基地为媒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水平

实践基地是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其深化实践学习、增强实践能力机会而搭建的实践平台。高校应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增强同企业的合作交流,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企业要重视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专业实战场地向高校敞开大门,实现资源共享,携手打造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培训计划。政府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入手鼓励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调动高校毕业生开展实践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2]韩高军.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0(06).

[3]章小妹.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文科研究生就业力提升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9).

[4]陈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的价值与途径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12).

第7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相关的工作者必须深入分析、准确判断、全面把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近几年,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就业调查研究工作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研究居多,全市层面的整体研究较少;定性分析居多,定量研究则偏少;单一性总结较多,全面理性分析较少。虽然有些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都曾对外过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行为和就业状态,但由于样本规模有限和抽样不完整等因素,导致相关调查结论不完全符合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状况。

作为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我阅读过很多就业与创业方面的书;而当拿到黄敬宝博士的专著《2008~2010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时,顿感眼前一亮。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跟黄敬宝博士早就认识,而且也知道他一贯治学认真、专注;但这本书的内容之翔实、成果之丰硕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2008~2010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通过对北京十多所高校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抽样调查,立体地展示了北京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总体状况,并从多角度、多因素对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质量、是否创业等展开了系统的分析。可以说,黄博士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开创性。

我觉得,这本专著具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第一,作者治学认真敬业。本书不是一个机构和团体的行为,而是尽一人微薄之力、全心投入就业与创业的调查与研究的结果,花三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一件事情,无急功近利的短视,无浅尝辄止的浮躁,这种钻研的精神实属难得,令人感动。尤其是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和创业影响因素的分析,都以亲自所做的调查数据和实例作为支撑,用事实说话,详实而准确,足以显示出本书作者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报告内容详细丰富。黄博士2008年抽取了北京的12所高校,2009、2010年选取了18所高校,被调查对象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08~2010年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749份、1319份和1412份,他们来自我国31个省市区和香港地区,城乡均有分布,样本的代表性很强。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十余所高校连续三年的追踪调查、研究,获得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第一手资料。每年的调查报告横向地展现了当年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状,连续三年的调查研究则纵向地展示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变化轨迹,这样,就构建了一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立体画卷。据此,清晰地揭示了近三年来北京地区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多样化的毕业去向,不仅有就业,还有考研、出国、暂不准备就业等多种选择;全面地揭示了选择就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既包括已实现就业大学生的接收单位数量、就业地区分布、就业行业分布、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承诺月薪分布,也包括未就业大学生的规模、面临的困难及其成因、以及提供的帮助,还对工作岗位期望和收集信息、投递简历、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等就业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描述;系统地揭示了大学生的创业看法和意愿、创业优势与障碍、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以及成功创业者的基本特征等;纵向地揭示了这三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趋势;最后,从大学生、高校和政府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建议。

第8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字】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就业创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能否为大学生提供最佳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选择。目前,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积极搭建立体全方位就业平台成为重要内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措施,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营造更加良好的就业环境,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是搭建供需交流平台

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举办校园应届毕业生大型就业洽谈会、小型座谈会、专场招聘会,实行订单式培养,以促进毕业生灵活就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组织企事业单位到学校参加各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和人才交流会,开展供需交流,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灵活和广泛的选择空间。

二、是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各高校应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借助于新媒体,开设微课堂,面向全校在校大学生开放,进行全程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微课堂的内容设置包括非毕业大学生感兴趣的单位实习信息与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信息及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及国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种政策,大学毕业生关心的就业单位招聘信息以及企业基本状况,一部分大学生关心的创业政策与信息等。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微课堂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有益补充。

三、是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条件。构建一个有效和可靠的就业信息化平台系统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方面高校师生能上网了解就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方便毕业生就业信息,加大就业信息力度,进而解决高校毕业生供给信息与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不充分、不对称问题。同时“村官计划”工程等一系列就业计划和行动。高校借助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开展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决策,促进就业匹配。

四、是搭建就业信息微平台

发挥微媒体优势,搭建信息互动平台,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开通微信与微博等信息交流交平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最直接的信息帮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只要借助微媒体直接通过手中的智能手机及时掌握学校就业相关信息,即可以得到最直接、最有效的就业帮助。同时,大学毕业生能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信息互动,与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取得网络在线联系,从而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就业问题。借助微媒体构建就业信息平台,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效率,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人才选择。

五、是搭建就业实习平台

应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建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大学生实习、实践工作的指导力度,纳入高校实践工作考核,提高带队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应加大投入,建设了高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或工作室),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实行校企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就业实习成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六、是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把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和主攻方向,建立健全政策、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宣传推广和总结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大力倡导创业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办企业家讲堂活动,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供创业场所,支持大学参与科研,扶持孵化学生科研项目,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氛围。

七、是搭建就业竞赛平台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包括软件设计大赛、动漫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创业计划竞赛、服务外包、外语大赛等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看学生竞赛作品成果选用岗位人才成为一种可能。通过参赛作品,让企业对应聘者的学习成果有更直观的了解,为企业与应聘者之间搭建起互相了解的平台。学校还可充分发挥紧密型合作企业的力量,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比赛指导、人才选拔,利用企业设备开展赛前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通过组织和参加竞赛,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学校实现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也能由此发现所需人才,达成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局面。

八、是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各高校为提高毕业生就业,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就业渠道。如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拓展省外就业市场,联系外地企业,搭建与探索以“校企融合”为模式的学生就业渠道,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联动。通过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社会在办学上的有机融合,创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融合”等办学机制,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总之,全方位立体就业平台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王玉娟,盛 莉,韩 平.微营销与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8):64-66。

[2]李雪芳,刘燕清.微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4:16)。

[3]肖爱民.构建良好就业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11):200。

[4]王国军,袁婷.基于WEB的高校校友及用人单位就业资源平台设计[J].电子测试,2014(17):7-9。

[5]裴以明,李秀坚.论大学生自助式信息化就业平台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13(5):182-184。

第9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就业;就业能力;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03-02

随着我国高校从1999年招生扩大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明显得到提高,高等教育也逐渐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但与此同时,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我国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我国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以及成因

在大量毕业生涌向社会的同时,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上年度积压的待业压力等各方面问题都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加上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的就业观念偏差导致的高不成低不就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误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各行各业产生的巨大冲击,使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下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明显。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

1.急剧增长的毕业生数量。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以60~70万的数量递增,从2000年的107万毕业增长到2013年的699万,其增长速度不可为不猛。然而,今年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却不足新增劳动力的一半,这些新增劳动力不仅仅包括应届大学毕业生,还包括社会上各种待业人员。所以也就造成了今天僧多粥少的局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就随着衍生出来。

2.经济的地域差距导致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与西部地区的经济的巨大差距,也就间接造成了劳动力需求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些劳动力密集产业对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要求不高,科技在这些产业中的作用显得不太重要。每年新增岗位也以此种产业为主,相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及就业意愿,适合高校毕业生的不多。

3.用人单位观念问题。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饱和”,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大幅降低。在此情形下,有些用人单位就盲目提高引进人才的标准,出现了唯经验、唯名校、唯学历论,像许多单位只招收来自211、985的毕业生,也许这些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要高一些,但远没想象中的差距那么大。更有些单位招聘的时候存在性别歧视以及只宣不招。这些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

4.大学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就业指导主体单一,一般只是将就业指导的任务下达给分管学生工作的基层领导或毕业班辅导员,他们一般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学习,有的是凭着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在指导,而有些甚至是刚工作的毕业生,昨天还在到处找工作,进入辅导员岗位就马上给毕业生指导如何找工作,效果可想而知。专业指导教师的增长数远远低于学生的增长数,教师的素质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从教能力偏低,科研能力不强,实践经验匮乏。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素质提升跟不上就业时代要求的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素质急需提高,而且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观念相对落后。

5.大学毕业生就业观亟待改变。有些大学生择业时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把自己定位在“精英”、“白领”、“机关事业”、“管理层”、“科技文化”等层次,近年来的“公考热”便是很好的例子,更是毕业生就业时功利色彩太浓造成的。而近年毕业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年轻人,这代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工作后的吃苦耐劳精神对于他们来说相对缺乏。大多数毕业生都想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城市找个待遇高、工作舒适的好单位,缺少打拼精神和自主创业准备。

6.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根据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理论不扎实、缺乏实践能力,这是导致他们对近年所招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高校多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大胆地设想一下,假如学校和企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毕业就成为一个企业可用的人,企业的满意度应该会变高。而且很多毕业生走到技术岗位上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很难和前辈们和谐共处,也就在无形中增加自己工作开展的难度,同时也很不利于个人成长。

7.大学的培养模式存在弊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太差,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快接手相关部门安排给自己的工作。而现阶段我国的大学很多都安排了不少与大学生专业无关的课程,这不仅给学生增加了学习压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时间以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时间。假如取消这些无关的课程,并和用人单位携手让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实践中,将对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非常有益。

这些矛盾造成大学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合适的岗位,无业可就,或者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而主动失业。而用人单位虽有需求,却不知到何处去招到让企业自身满意的毕业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用人单位不“求贤若渴”,而是他们不知道去哪里找“贤”了。同时,就业市场的不稳定,诚信约束、反馈机制的缺失,也增加了双方需求对接的困难。

二、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为了弥补劣势,发挥优势,针对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国内外高校已经做出很多尝试。例如:英国高校积极吸收雇主参与高校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重视学生在课程中获得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将就业力植入课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时的作用也很重要。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队伍有几个特点:①专业化、高素质。②所有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③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顾问、对外联络员等。④指导队伍庞大,指导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200左右。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就业指导队伍与美国还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完全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加以研究并学习。针对我国就业市场特征和现阶段高校学生实际情况,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更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这个社会性难题,高校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②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③学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增加企业急需人才的专业招生计划。④邀请企业负责人走进课堂,为学生开展教学与讲座。⑤加强课程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⑥开展创业实践教育。⑦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找出学校的创业教育与毕业生创业实践的差距,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

综上,笔者认为,高校如果要彻底改变就业现状,就必须首先改变自身理念。必须认清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一个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高校不再是培养少数社会精英和尖端人才的地方,而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教育程度的场所。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坚持平民化的理念,抓住企业需求,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雨霁,杨得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改善建议[J].科技信息,(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