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养生课堂范文

中医养生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养生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养生课堂

第1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

【关键词】交流;转变;追求;调动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1 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1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第2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培养;自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37-01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规模庞大的基础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倡导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提倡高效课堂要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论得到思想政治教师的普遍认同。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往往还是只注意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这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相悖的。下面就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行阐述。

一、要善于利用“活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

活动课教学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方式,活动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和精心的设计规划。只有在充分准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来,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到政治课活动中来。例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内容的活动课教学中,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并查看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情况如何进行分组、活动课中教具的准备、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等等)。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负责研究“竞争合作求双赢”的一个课题。第一组负责经济全球化中的表现,第二组负责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表现(举一些具体的表现并表述其利弊),第三组负责经济全球化中的合作表现(举一些具体的表现并表述其利弊),第四组负责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有何双赢?通过各组的表述,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自己动手完成教学任务,还提出了一些课本之外的有价值的想法,并且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放松、更加真实地发言和讨论尽情表现个性。

因此,通过利用“活动教学”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兴趣的关键。

二、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快乐中接受知识

我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指出: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是鸦雀无声,而应该是充满笑声;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要让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政治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板起脸孔说话,语言呆板枯燥满堂灌的陋习,而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实用准确、严密又要力求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因为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仅能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又发人深省,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政治课教学应该从丰富、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出发,把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政治课焕发勃勃生机。同时,教师也要广泛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中学生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及时补充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深入挖掘材料中的教育因素,努力把信息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总之,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一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乐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要善于挖掘“生活化”信息,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政治

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指导着学生如何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融入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新一轮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按照“以生活为基础,构建知识板块”的理念编写的,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要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社会、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教材中蕴藏着较多的“生活化”信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把严谨的理论生活化、生动化,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知识;其次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的理念,认识到多样的社会生活为“生活化”的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生活,寻找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与教材相联系的典型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化” 的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教师大量的生活化信息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注重“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课堂内容的生活化,加强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四、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时代,教师应该多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件增强动感效果把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说教法)变成直观生动的教学演示,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情、色俱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并增加对知识求知的欲望。

第3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

[关键词] 生物教学,问题意识,课堂教学

由于生物学科在高考中所占分值相对较少,学生普遍对生物课不够重视。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多是背背课本、做做题,应付考试而已。迫于考试的压力,多数学生仍然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思考的过程,问题意识薄弱。当前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与课程改革要求相差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对课本、教师等权威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批判。

一、创设课堂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想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新知识;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是利用生物实验构建问题情境。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教育的特征,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物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完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的需要,并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索,亲身经历从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生物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一些新颖、奇特、意想不到的现象,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促使学生迅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认真面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找出意外中的原因或者如何实施改进,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

【案例】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老师可提示:①是否丙酮用量过多,滤液太稀;②是否用的是新鲜叶,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叶;③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④层析时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

其次,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构建问题情境。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学科之一。现实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与生物紧密联系,各种媒体介绍的与生物有关的热点新闻每时每刻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艾滋病、禽流感、骨髓移植、单克隆抗体技术、生物芯片、“非典”、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航天育种等,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的道理。

二、引进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善问”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发现了想要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逐步教会他们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奠定智力基础。

首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型思维等,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进行辐射状态积极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收集与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明与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对同一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案例】学习“蒸腾作用意义”时提出,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有无水往高处流的情况呢?讲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时,提出“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出来,是不是也呈金字塔形?若是,有无例外?讲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时,联系糖醋蒜的腌制,提出醋是细胞不选择吸收的物质,蔗糖是大分子,也不能进入细胞,那么,为什么腌制一般时间后,却成了糖醋蒜?通过设置这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想问题,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其次是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是不同事物的各个性质加以对比分析,确定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掌握规律的方法。综合是指将各个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各知识间的联系,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将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能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其乐于“提问”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差别不大,学习效果却千差万别,这种现象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个性品质的优劣明显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影响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并做好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

第4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

一、记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所以,“具象”就成为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碰到大量的地理事实,诸如地理事物的名称、物产等等,它们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系统地理的学习中,也仍然免不了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理论的实证部分。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必不可少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记忆的一般过程 根据melton的研究,记忆有三个基本环节:编码—贮存—提取记忆实际上是由“记”和“忆”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前者是知识的编码和贮存过程,后者是知识的提取过程,它们的综合含义是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程度。

“遗忘”则是记忆的反义词。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一 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后者等同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中对地理知识要求的不同层次,从“知道、记注理解和应用”四个层次考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处理。尤其对要求“记妆的知识点,则必须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1.重视结构的作用

地理知识结构有大、中、小之分,大结构指整个地理学科的体系,中结构指具体章节的结构,小结构指具体知识点和分项细目的结构。这些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

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重视技巧的作用

现代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和记忆术在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记忆法等等,都是一些很成功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基储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重视保持的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的记忆。

第5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 学习方式 提问动机 实际联系生活

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具战略意识的首要资源。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想要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就要敢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基于此,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意识到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焦虑、怀疑、疑惑进而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有学者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指出: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有了提问的意识,就会根据已经具备的知识,通过积极的观察、思维、亲身实践来解决未知问题。对一些伪科学的知识大胆提出质疑,并勇敢地进行寻根究底。他们也不会轻信教师的权威,唯书本是从。这样他们就能摆脱对教师、对书本的过分依赖,改变思维懒惰,从而突破思维定式的局限,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有位教育家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可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学生有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探索过程中,问题意识驱使他们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一次探究活动的成功,会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习成绩优秀、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往往是那些经常问问题的学生;而学习不好、知识面比较窄的学生则很少问问题。这是因为优秀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而一旦产生问题,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对某一个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而启动,搜索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进而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和信息量得以扩充。

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就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由此可见,从某个角度来说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结合新课改提出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积极地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提问动机,使学生想问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全书的序论中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他活动的结果。”这里的“他看出他活动的结果”就是一种“成就感”。也就是说,成就感就是当人在学习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愿望达成时所产生的满足感。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更加强了这种感受,并会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再次去获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利用这种心理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以为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最在意的就是亲身的感受。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提出实际的问题,这对教与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教育的一个方向。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核心目标来完成,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努力做好的工作。

第6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国家的富强要靠经济,经济的繁荣要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教育的振兴要靠教师。因此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自己神圣职责,而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他的工作对象都是有理想、有感情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商讨的方式与学生交谈,例如“谁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谁愿意说说自己的想法,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等。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可以这样说:“我很高兴,他能谈出自己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足见他用心思考了,并且与众不同。”话虽简单,但易于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才愿意和老师一起沟通和交流,愿意把老师当成是他们真正的朋友。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和语言的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情感、价值观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评价时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在继承传统优秀教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并利用现代多媒体等电教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加强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课堂教学也是一样,因此,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而兴趣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在小桔灯一课中,我是这样导入的:每年元宵节,我们都能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灯,诸如狮子灯、孔明灯、走马灯,这时同学们露出欣喜的神情。

2.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他们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铺路搭桥,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就感,直至走向成功。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应采用不同方法,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与之相应水平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学生答案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还要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和鼓励,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如鼓励学生代老师讲课,学生之间进行考查和评议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质疑问难,敢于发问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发问开始,激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他们的有些问题已经超出其现有的知识水平,但这些学生总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的潜力。

例如,我在讲《项链》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讨论“玛蒂尔德有住房、有女仆、有好香的肉汤,为什么还那样伤心、痛苦,甚至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呢?”这一教学片段。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因为她虚荣心太重”就非常好。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从“快乐”、“物质消费”、“欲望”三者的关系分析,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创新的问题,为理解文章提供了帮助。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第7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动参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思维沟通的过程,是教学内容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和信息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是不完整的,是单方面的活动过程,对知识的传授是被动的接受形式。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意识。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不强,独立思考能力较差,总希望教师能多讲、详讲,一致形成课堂“满堂灌”的形式。导致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降低,对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能力下降,对培养全面创新型人才不利。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下列教学方式和措施,进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1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

1.1 人人参与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创造条件,创设不同的情景和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他们本身学习基础较差,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表现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强,在课堂上很少主动表现,体现在学习中的闪光点不多。因此特别对这部分学生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1.2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虽是教与学的关系,但地位是平等的,不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要实行民主教学,形成课堂和谐宽松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上,一些学生由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一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应用做得不够,同时又怕自己在回答时出问题,往往缺乏回答问题的勇气。要引导学生感想、敢说文、敢问,对学习上存在的疑问,或者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想法、见解,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勇敢的提出,不要怕说错,说出自己的思维见解,或者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不当之处,随时允许学生指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灵活敏捷,探求知识的欲望强烈,积极参与的表现意识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2.1 运用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创设新鲜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学习愿望,诱发起积极探求的活动思维,在情境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探求知识的乐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时时引起学生的兴趣、惊奇和疑问等情感,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力。如在讲授《三垂线定理》一课时,往往存在老师讲明了定理的内容后,学生总感到对讲授内容感到抽象,理解掌握困难的现象。这次老师在未讲课之前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拿出三角板和铅笔,以三角板的斜边代表斜线,铅笔作为直线,桌面为平面,怎么才能使铅笔与三角板的斜边垂直?”说完同学们立刻纷纷动起手来,经过一番紧张的努力很快得出满意的答案。老师点评后由此引出《三垂线定理》,这样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轻松地过渡到讲授内容,接受、理解讲授内容的能力大大提高。

2.2 运用成功的感受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愉悦感。通过这种成功体验,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心理,是学生持续地积极主动和参与的动力。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平时参与意识不强,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意义更大,通过这次成功的体验能使他们由不参与或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热情迅速提高。所以,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设置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使他们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渴望取得成功的内部动力。

2.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讲授内容灵活多变,具体运用中可变精讲多练为精讲巧练;变先讲后练为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变老师讲授为分组讨论指导,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讨论式练习、观察理解规律性练习、技能动手式练习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注意讲求实效,及时反馈,及时纠正。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课堂中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3.1 从学习方法上做起

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既要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之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也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能总跟着老师走,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在专心听课主动参与的同时,也要提倡独立思考、不断开拓思维空间和想象,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增强理解、掌握运用能力,把所学的知识、参与的感受经过理解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2 从课堂练习中做起

练习是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技能、创新发展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练习、因人而异做出提问、科学安排作业。要使每节课的练习真正达到即巩固基本基础知识,又能锻炼思维、开拓思路的目的。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难易适中,要体现多样化、趣味性等特点,使学生能主动完成。从基本知识掌握开始,过渡到变式运用,发展到综合应用,引申到开拓思维,使学生在不觉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做到巧练、精炼,注重练习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由支配。

3.3 从质疑问难中做起

第8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

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 开展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应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学生这种意识的获得,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

一、创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首先,课堂教学中应充溢师生情感的对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敬其师才能服其道。亲的是感情,信的就是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做到与学生情感沟通,授课时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富于激情,是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其次,在课堂上要创设开放的人文环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设计出的方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给予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因此,对敢于大胆设想,提出超出你设计范围内的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恰当引导,不要简单斥之为“错了”、“怎么想的”。

第三,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不要总是只抽举手(或成绩好)的学生发言,而对那些不举手(或心存犹豫)的学生不闻不问,长久下去,课堂气氛会因此失去依托而变得冷清,学生参与热情也就不高了。因此应给予每一个学生恰当的关注,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知道老师正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聆听着他的脚步声。

为了成功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平时,师生情感的交流、民主相处亦是实现课堂主体参与的平台。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一句话:“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讲,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师生关系。”因此在课间、闲暇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谈谈心,说说笑话,一起游戏,消除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的心理,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情感,学生亲近你,接纳你,信服你,主动参与便有了好的基础,教学效果自然会好起来。

二、创新教法,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问题情境

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学,是否有适合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认识心理学认为:学生要获取某种知识,就要把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领略学科知识的真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科知识的原型,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充分发挥问题的独特诱惑力,往往能使学生不知觉地融入问题情境,首先成为一个无意识的参与者,但在一次次的识别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必须要调动各方面的智力参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使他们发展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主从事数学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中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能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的环境,学生才可能人人参与。然而课堂教学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体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因没有能掌握某个知识点而不能参与课堂。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能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相互提高。

四、发挥数学学科优势,经常性开展数学活动课

第9篇:中医养生课堂范文

【关键词】 质疑;示范;尝试;主导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 ”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要理解知识的内在实质,就必须不断质疑才有新的发现. 每一名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课堂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可以诱发学生对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大胆的发问、猜想、探索和反思,教师努力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鼓励学生自己释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或应用不断地提出质疑,发展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每名学生的充分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教师创设教件,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一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 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打下良好的质疑心理基础.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挖掘教材,产生种种疑点,并准许其有疑即问,不懂就问,哪怕这些问题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或讥讽. 如,我在教“角的认识”这节课时,介绍到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三角板的其中一块: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30度、60度、90度的特殊角,一名学生立即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我手上的这块三角板比你那块要小得多,我认为它的三个角的度数应该比30度、60度、90度小,怎么会一样大呢?”听完这个问题,我感到又惊又喜,惊的是学生竟提出出乎老师意料的问题,庆幸自己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要不然这个问题恐怕要等到课后作业中才暴露出来,不利于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的形成. 喜的是学生能大胆及时地把心中的疑问亮出来,使潜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啊!它不仅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而且增强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教师示范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学生依赖性很强,不善于甚至不会自己提问,现在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生知识迁移,学生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如,“分数乘法”的教学,有2个知识点,即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材中安排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分数乘以整数,分数乘以分数、小数乘以分数. 通过每个环节的教学,强调三种不同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而形成紧密相连的知识结构网络. 在教学“分数乘以整数”时,我是这样为学生示范质疑的:a.例题有什么特征?b.算式表示什么意义?c.计算时为什么要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通过迁移,为学生对分数乘以分数和小数乘以分数进行较正确的质疑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较含糊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质疑.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

三、学生尝试质疑,教师适当引导

当学生明确了质疑的方向,知识内在结构体系又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质疑,教师适当予以总结、纠正,使之不断提高并达到熟练,具有较强的质疑能力. 如学生可以对照“分数乘法”的质疑方法,进行类比,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质疑方法. 又如,在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就提出如下疑问:a.为什么第一步一定要用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除以除数?b.除法中的竖式,为什么一次要分成2个层次写?c.当有余数不够除时,能不能添上0继续除?d.遇到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怎样除?等等.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可能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进行交流总结,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质疑.

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当学生明确了质疑的方向,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 但有时学生的质疑涉及面广,甚至有的问题根本不着边际,听起来就显得“多而杂”. 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些问题不着边际. 关键要让学生明确质疑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使问题变得“少而精”. 同时对一些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来,教师也可自我设问质疑,不断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自觉质疑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应用题:这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我先引导学生读题,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有的学生就问 “这条路有多长不知道不能求”,有的学生“能不能用假设法来求呢”,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抓住重点进行释疑,之后学生有的假设这条道路18千米、有的假设这条道路30千米………但最后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这时教师又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质疑的讨论使学生明白把这条道路设成1最简便.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 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最终踏上创新学习的征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