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训练教案范文

训练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训练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训练教案

第1篇:训练教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宗旨,以教师基本功训练为切入点,紧密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突出针对性、实践性、讲求实效性,努力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

二、训练目标:

教学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促进全体教师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能,提高整体素质,实现教学优化,保证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三、训练内容:

(一)语言基本功

讲普通话,教学语言简明、准确、通俗、形象、生动、风趣、含蓄、机敏、富于启发性,层次清楚,抑扬顿挫,能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做数分钟演讲。

(二)书写基本功

掌握粉笔字、钢笔字书写姿势、执笔方法;笔画、笔顺、间架结构规范;书写规范、匀称、整洁;有一定书写速度。

(三)教学绘图基本功

能根据教学需要画出人物、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类型的简笔画;画面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四)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

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鼓励教师才参加全国计算机职称考试,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上述四项训练要达到“四化”,即:教学语言标准化,两字书写正楷化,简笔画训练教学化,现代教育技术实用化。

四、训练原则:

1、全员性原则。全校所有在职在岗的教师都要参加基本功训练活动。

2、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原则。制定训练计划,统筹安排,并根据教师个性差异,分类指导,在不同层次上限期达标。

3、搞好指导,科学训练原则。利用本校特长教师或外请各项基本功的示范教师做兼职业辅导员,开展讲座,指导基本功训练。

4、基本功训练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写字、简笔画、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的训练要与备课、书写教案、批改、上课等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第2篇:训练教案范文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视觉训练:婴儿仰卧位,在小儿胸部上方20~30cm用玩具,最好是红颜色或黑白对比鲜明的玩具吸引小儿注意,并训练小儿视线随物体作上下、左右、圆圈、远近、斜线等方向运动,来刺激视觉发育,发展眼球运动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2、听觉训练:家长可在小儿周围不同方向,用说话声或玩具声训练小儿转头寻找声源。母亲的声音是婴儿最喜爱听的声音之一。母亲用愉快、亲切、温柔的语调,面对面地和婴儿说话,可吸引小儿注意成人说话的声音、表情、口形等,诱发婴儿良好、积极的情绪和发音的欲望。可选择不同旋律、速度、响度、曲调或不同乐器奏出的音乐或发声玩具,也可利用家中不同物体敲击声如钟表声、敲碗声等,或改变对婴儿说话的声调来训练小儿分辨各种声音。当然,不要突然使用过大的声音,以免婴儿受惊吓。

 

3、触觉训练:婴儿面颊、口唇、眉弓、手指头或脚趾头等处对触压觉很敏感。可利用手或各种形状、质地的物体进行触觉练习。光滑的丝绸围巾、粗糙的麻布、柔软的羽毛、棉花、头梳齿、粗细不同的毛巾或海绵、几何形状的玩具均可让小儿产生不同的触觉感,有助于发展小儿的触觉识别能力。

 

4、味、嗅、温度等感知觉训练:利用日常生活,发展婴儿各种感觉。如吃饭时,用筷子蘸莱汁给婴儿尝尝;吃苹果时让婴儿闻闻苹果香味、尝尝苹果味道;洗澡时,让小儿闻闻肥皂香味,用奶瓶喂奶时,让孩子用手感受一下奶瓶的温度等等,均有助于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抬头练习

 

(1)俯卧抬头:使小儿俯卧,两臂屈肘于胸前,成人在小儿头侧引逗小儿抬头,开始训练每次30秒钟,以后可根据小儿训练情况逐渐延长至3分钟左右。

 

(2)坐位竖头:将婴儿抱坐在成人一只前臂上,婴儿的头背部贴在成人前胸,成人一只手抱住婴儿的胸部,使小儿面前呈现广阔的空间,能注视到周围更多新奇的东西,这可激发小儿兴趣,使小儿主动练习竖头。也可让婴儿胸部贴在成人的胸前和肩部,使婴儿的头位于成人肩部以上,用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颈、背,以防止小儿头后仰。

 

2、侧翻训练

 

(1)转侧练习:用小儿感兴趣的发声玩具,在小儿头部左右侧逗引小儿,使小儿头部侧转注意玩具。每次训练2~3分钟,每日数次。这可促进颈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侧翻身作准备。

 

(2)侧翻练习:小儿满月后,可开始训练侧翻动作。先用一个发声玩具,吸引小儿转头注视,然后,成人一手握住小儿一只手,另一只手将小儿同侧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辅助小儿向对侧侧翻注视,左右轮流侧翻练习,以帮助小儿感觉的变化,学习侧翻动作。每日2次,每次侧翻2~3次。

3、手部动作训练

 

(1)手部感知练习:除了前面所述训练小儿手部触觉的方法外,尚可在婴儿手腕部系上铃铛或红色手帕、鲜艳的手镯,来吸引小儿对手部的感知,帮助他感知手的存在、体验手的动作。可隔一段时间变更一种系法,看看婴儿注意到这些变化没有。脱下手镯、红绸带让婴儿瞧瞧、摸摸,让他感觉一下这些东西与手部动作的关系。还可让小儿仰卧,将一块布或手绢盖在他的脸上,也可只盖住小儿一只眼睛,开始时可抓住小儿的上臂引导他帮他试着用手移开布,逐渐减少帮助,使他自己将布从脸上移开。

 

(2)抓握练习:握着小儿的手,帮助其触碰、抓握面前悬吊的玩具,吸引他抓握,可促进眼手的协调和视知觉的形成。  

 

三、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1、培养清洁卫生的习惯:小儿每次哺喂完,都帮他擦擦嘴。早晨起床后为他洗脸、洗手、入睡前再给他洗脸、洗手、洗脚、洗臀部,在固定时间洗澡等等,均可培养小儿爱清洁的良好习惯。

2、独立能力的培养:应尽量多和孩子交流,但整天陪在小儿身边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孩子醒来时,可让他独自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四处看看,睡眠时,成人也不必要陪同躺下。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满足婴儿逐渐形成的各种生理需求和认识要求,是婴儿积极情绪产生的主要条件,也是婴儿学会与人交往的基础。借助以下方法,可促进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善于辨别婴儿哭声,并作出应答:哭声是婴儿表示不满的主要手段。婴儿啼哭时,闭着眼晴,嘴左右觅食或吮吸手指,双脚紧蹬、嚎叫不停,说明小儿是饥饿或口渴,应给婴儿喂奶或喂水。持续不断悲悲切切地嗯叫流泪,可能为尿布湿、衣着太紧或身体不舒服,成人可给婴儿宽衣带、更换尿布。如小儿是因为生病或身体不适啼哭,可抱抱婴儿,轻拍婴儿,和婴儿说说话,安慰他。哭而无泪或注视着成人,脸仅有哭的表情"哼哼"直叫,是想成人抱,可抱抱婴儿,但不要让婴儿养成非抱不可的习惯,可坐在婴儿床边逗逗小儿或在婴儿床头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让他自己玩玩。夜间烦躁啼哭,夜惊多汗则常见于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大声阵发性尖叫常为腹部疼痛,均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治疗。

 

2、培养小儿对语音的感知:利用小儿清醒时间,让他看看周围环境,并告诉他周围他注意到的东西的名称及行为。

 

3、引逗发声:和蔼微笑着和婴儿说话,引逗婴儿发出"哦哦""嗯嗯"声。也可模仿婴儿发出的声音,鼓励婴儿积极发音,对成人微笑,这可促进婴儿喜悦情绪的产生,激励婴儿与人交往。

4个月——9个月训练方案:待续

10——12个月训练方案:待续

1岁——1岁半训练方案:待续

1岁半——2岁训练方案:待续

第3篇:训练教案范文

一、参训对象

全县教师、学生。

二、训练目标与途径

经过训练达到如下目标:能用钢笔、粉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和通行的行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能用毛笔学写正楷字;语文、美术教师要掌握指导学生写字的主要方法和基本规律。

具体训练途径包括黑板报、板书、书法课等,以黑板报为主。

三、训练要求

书写训练活动以建设美丽校园、书香校园为依托,并落实好督查、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1、提高思想认识。各学校按照建设美丽校园、书香校园的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把训练活动纳入本校发展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之中,认真部署,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2、做好专业培训。书写训练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各学校要做到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自学自练和活动锻炼相结合,要开展形式多样书写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要指导教师制定个人训练计划,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3、展示活动成果。黑板报是展示书写训练成果的主要途径,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资源,采取教师承包的方式,在黑板报制作上,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制作出内容丰富、观赏性强、书法艺术性高的黑板报,并组织校级竞赛、展示等活动,检验阶段性学习效果。

4、严格工作考核。各学校要对教师书写训练纳入年度考核,考核要把教师的训练计划、参训时间、阶段自我质量提高、黑板报制作等情况结合起来,不得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第4篇:训练教案范文

【关键词】 公安;职业化;教育训练

一、 问题的提出

由于各国政治体制、法律体系的不同 ,各国警察的职业化建设道路也不尽相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人民警察的职业化建设也必定有别于世界各国,也注定要有明显不同。培养出一支中国特色职业化的人民警察队伍也就成为必然选择,并且是关键的保证。不可否认,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人民警察队伍对此尚难以适应,甚至对于职业化的概念与要求还可能出现诸多的曲解或误读。基于此,积极开展公安机关职业化教育与训练,尽快打造出一支职业化的人民警察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二、 当前公安教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公安教育培训定位不明确

我国公安教育培训制度自创建以来,围绕公安 教育培训的性质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是普通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教育,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导致在警察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上分歧较大。 1 多数警察院校基本奉行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按照普通国民教育来实施警察教育培训活动, 为办学而办学,混同于一般普通院校,而缺乏或者是丧失了警察教育培训的特色。

2﹑公安教育培训机构 不合理

我国的公安 职业培训主要是由各级警察院校承担, 公安 职业培训机构实行公安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并以公安部门为主,它属于国民教育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独立于其外而存在,这就决定了我国警察职业培训机构受到的限制较多。同时目前对培训机构的定位也不明确,它既是公安机关的组成部分,又是国民教育的一个分支,导致警察院校办学特色不够突出。还有在人员配备、教学、经费、学制等方面均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制约,教学和管理上缺少突出的公安教育特色,这严重影响了公安警察职业培训工作。

3﹑公安教育 培训内容不科学

学校强调学科体系建设,追求学科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偏重理论知识,注重形式训练和知识迁移,忽视了警察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忽视了对学员加强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案、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针对性、应用性、实战性和实效性不强。 基础教学比重较大,占据了较多的教学时间和资源,而警察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和警察通用基础技能训练的比重较小,校内“只有琅琅读书声,没有阵阵喊 杀声”, 学员毕业后连一些常用的警察通用基础技能都没有很好掌握,到了工作岗位后还得重新学,用人单位也得重新教,岗位适应力不强 。

三、 完善公安职业化教育训练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而不同的培训理念又是和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及标准相联系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在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警察人才的标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一是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不仅要对警察传授警察专业知识,训练警察专业技能,培养警务实战能力,还必须强调警察的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塑造, 二是始终坚持以能力培训为本位的培训理念。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警察培训的关键在于提高警察的实战能力,警察实战能力是政治能力、公安执法能力、治安管理能力、侦查破案能力、社会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更新知识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有机组合。

2﹑建立明确的培训目标体系

培训目标在培训模式各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乏目标意识的培训方案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清晰界定所欲达成的目标,是顺利开展培训活动并取得成效的前提。警察培训的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公安工作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警察的实践能力,真正促进公安工作的发展。但这个目标是无法一步达成的,还需依据现状、需要、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具体的目标,并进行分解与细化,形成一个具有操作性、针对性与层次性的目标体系。

3﹑学校 教育与警务实践结合

针对传统警察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改革战训脱节,建立警察院校与警务实践部门联系,成为警察教育培训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学院教育与警务实践结合,其方向性的做法就是警学研一体化发展。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引用到警察院校而产生的警学研一体化,就是指警察机关、科研机构和警察高校为有效整合资源而主动结合形成的,集警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警察人才培养及培训、警用科技手段开发应用、警察理论创新与传播、警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警察战斗力等为一体的,进而各自产生出“ 1 + 1 + 1 > 3 ”的效率增益的过程。

4﹑打造“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师资是公安教育事业的精髓和灵魂。重构公安教育模型,必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来源实战、有丰富实战经验和良好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学人员并由此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指的是师资学科门类结构合理, 专业知识类与警务技能类师资的比例适当,公安实用业务类的师资相对强化,师资年龄结构呈阶梯型分布。“来源实战”,指的是具有丰富公安实战经验,或是本身就来自于一线实战部门,或是到一线实战部门工作过、熟悉实战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师资。“双师型”,指的是既能从事教学工作,会授课、能示范 ; 同时又具备高强的公安实战能力的“工程师”,达到能战会教。

参考文献:

【1】王连蒲等:实现“学历式教育”与“培训式教育”的有机结合[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90

【2】张云等: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6(2)5

【3】胡关禄.试论公安高等教育“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J].政法学刊, 2000,(1)

第5篇:训练教案范文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身体素质的要求。很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加强了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随着拓展训练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拓展训练课程。但是由于拓展训练项目的复杂性,在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而目前高校却没有对拓展训练课程实施安全管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拓展训练的热情和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拓展训练课程中的安全教育,并提出如何构建拓展训练安全保障体系,为高校更好的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拓展训练的概念及课程形式

1.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是指使用特殊的设备、利用特定的场地,为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团队意识等,在指导人员的指导下组织一些高难度动作譬如跳跃、上升和下降等活动。拓展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参与者应对挑战的决心、提高参与者的合作意识等[1]。

2.拓展训练的课程形式

目前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主要有以下形式:野外拓展课程、水上拓展课程和场地拓展课程。每一种拓展训练的课程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校的设备、场地条件等,对学生因材施教,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2]。

三、拓展训练课程中的安全教育

拓展训练也是体育运动的一种形式,是体育运动就会有安全问题的存在,而且由于拓展训练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在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在开展拓展训练的过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意识到拓展训练的安全隐患,在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活动的过程不要盲目的追求训练的难度,应根据身体素质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项目,以保护自己和别人的安全。同时,学校应开展拓展训练安全教育课程,并将安全教育作为拓展训练课程的重要内容,将安全教育渗透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除此之外,由于拓展训练师是拓展训练的引导者,因此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开展拓展训练的教师进行学习,不仅是拓展训练的课程学习,还应包括拓展训练安全教育的学习。

四、构建拓展训练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拓展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联合各部门,共同构建拓展训练安全保障体系。

1.拓展训练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

1.1安全保障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

拓展训练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会涉及很多环节,同时也会有很多因素影响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构建拓展训练安全保障体系时,应将影响因素考虑在内,构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体系。可操作性是指拓展训练指导人员相互之间的能够相互配合,并能及时将信息反馈回来;另一方面主要是值开展拓展训练的相关设备及物资能够合理的利用。

1.2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构建拓展训练安全保障体系时,要依据调研的结果,综合运筹学、信息学、应急管理学等学科,对构建的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评价体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等。体系构建后应有一个试用的阶段,在试用阶段检验体系的科学性,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3]。

2.构建拓展训练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拓展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必须采取设计科学合理的拓展训练课程、规范化管理拓展训练课程、配备专业化的拓展训练指导教师等措施。

2.1设计科学合理的拓展训练课程

由于拓展训练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必须因材施教,设计科学合理的拓展训练课程。其设计依据主要是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资源;季节的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因此要求拓展训练的指导老师前期做好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资源、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基本情况等的调研工作。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出个性化的拓展训练方案,并将安全教育贯穿其中,以更好的开展拓展训练课程。

2.2规范化管理拓展训练课程

规范化管理拓展训练课程包括课程前期、开展中、后期的管理。拓展训练课程的前期管理是指在开展拓展训练前进行安全排查,主要是对使用的场地、设备设施、器材等进行检查,同时对将要参加拓展训练的学生进行相关的讲解;拓展训练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规范性及安全性,指导教师应进行实时的监督,一旦发生不安全的行为及时阻止;拓展训练的后期管理是指拓展训练课程结束后,有关人员应对场地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同时注意检修相关的设备设施、器材等。

2.3配备专业化的拓展训练指导教师

拓展训练指导教师是安全有效的开展拓展训练的重要保障。由于拓展训练课程的复杂性,学校必须配备专业化的拓展训练指导教师。目前很多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并不是由专业的拓展师进行组织,导致有些学校无法安全有效的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因此,学校应大力培养拓展师,定期发展具有拓展资格的指导教师,定期讲解有关的安全知识、设备设施的使用等,以便更安全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第6篇:训练教案范文

【关键词】书法训练;个案分析;结论;作用

弱智,又称精神发育迟滞、智力障碍。患有此病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就是运动、语言方面较差,坐、立、行及语言方面发育都比较迟缓,并伴有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动作协调性、自控能力、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能力及人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弱智儿童是因为先天性脑发育不全或脑损伤造成的智力水平低下,目前在医学上尚无有效的医疗康复手段的时候,教育训练尤为重要,医疗的尽头即为教育的开始。书法训练治疗是一种结合调心、调息、调身三类方式对身心(形体与精神)进行锻炼,利用书法或书法相关的活动作为治疗的媒介,以增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心理治疗措施。希望能通过书法训练作为治疗手段,一方面提高弱智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其心身状态得以改善,增强其各种心理能力,使其各种心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补偿。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机构都在对弱智儿童进行多种康复训练:音乐治疗、运动康复、观察力试验……并配以文化知识教学。在此期间,我到一所特教学校实习,接触到了不同方面的特殊儿童。在校方的指导下开设了兴趣小组,开始对智障儿童进行书法运作训练。以下是我实习期间对一个案例进行简单的总结分析。

一、研究对象

姓名:小明(化名)性别:男年龄:12岁

入学时间:2007年9月 类别:唐氏综合症

二、特殊表现

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很难注意到老师或者同学与他讲话。注意力差,目光呆滞。2.语言能力薄弱。语言问题比较大,有语言障碍,发语音困难,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3.动作发育迟缓。很少离开座位参与到同学们的集体活动中去。4.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5.对周围的任何环境都缺乏兴趣。老师在上课时自顾自在的发呆,不能跟着老师融入到课堂上去。6.喜欢音乐。一听到歌曲,就情不自禁的靠近甚至手舞足蹈。7.无目的活动多。经常一个人游走,使老师或家长很难理解。

三、情况分析

该生属于典型的唐氏综合症,先天智力障碍、学习障碍,程度为中等,除了对数字不敏感外,对文字的认识还能慢慢接受。由于家长的不理不睬和缺少同伴的生活,使得他十分任性和自卑,不懂的如何与人交往以及融入群体,对新环境恐惧。

四、措施

以书法训练(软笔书法)为切入点,在每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加以关注、引导,提高他注意力的持久性,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培养他的恒心与毅力,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接触毛笔时被研究对象对这种笔感到很好奇,于是我趁热打铁将文房四宝的名称、功用和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介绍了一遍。他对此产生了兴趣,这对接下来的治疗有着里程碑式的进步。

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孩子入门,了解书法的大概,想办法使其对书法产生兴趣。

第二阶段:学习书法已有一段时间,经过对握笔、用墨和楷书横画的训练后,小明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懈怠情绪。在写横画的过程中,运笔不到位、匆匆了事,写的“横”完全没有笔法可言。对此,我将训练方法和内容及时做了调整。示范用毛笔画画,画了一个人形,小明却嫌麻烦又将其简化。我顺势把他的“画”修改成一个篆书的“人”字,开始引导他学习篆书。

此阶段孩子已经略微进入状态,并且出现了常有的懈怠期,这个时候老师应该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方案,使之更加符合被治疗者的实际情况。

第三阶段:当我空余时间在教室练习书法时,他会主动靠近并在一旁默默的观看着,等我写完时会对我露出一个天真的笑容,表达他的想法说“老师写的真好”。

到了这个阶段,被治疗者已经能时常对教他书法的老师微笑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说明他已经不再完全封闭自己的内心,而是试着与外界进行沟通。

第四阶段:接近最后阶段的时候,带领学生参观书画展,一幅幅装裱过的书法作品无疑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孩子们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小明表现出来的则是非崇拜和钦佩,并在回学校时告诉老师希望长大能当一名书法家。与此同时,回家后的小明也让父母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对他的态度大有改观,这更让他的内心逐渐阳光起来。

治疗进入到了尾声,小明的情况也让人十分惊喜。他已经能主动用简单的话语与老师同学或者父母进行沟通,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注意力也能较好的掌握,而父母的肯定也让他信心十足。

六、阶段效果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教育,小明对书法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习习惯也慢慢养成,开始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锻炼,自信心增强了,注意力的持续性也有所提高。书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刻苦、反复的训练。

七、讨论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书法行为干预对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包括注意的稳定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等)的提高都有明显的康复作用。而对他们的心理康复也有了显著的治疗功能。书法行为干预就是书法艺术和书法相关的行为活动的成效来实现干预的目标,使书者能恢复、维持和促进个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

八、结论

书法运作训练对弱智儿童的康复确实存在着治疗作用,并分为以下几点:

1.书法训练能帮助弱智儿童改善心理情况。在训练过程中,明显改善了弱智儿童的阴性症状,减轻其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对唐氏综合症也有一定的康复效果。香港大学的高尚任教授指出:书法除具有文字、艺术的功能以外,也同时具有心理治疗的高附加值。它结合运用调心、调息、调身三类方式对身心进行锻炼,实不可以轻视。

2.书法训练有利于提高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弱智儿童大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知识范围狭窄。而让他们练习书法运作,通过手的触觉、眼的观察、直接书写,手眼并用,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既容易做到,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书法运作可减少多动儿童的分心行为,在注意力、对自己的能力、成就及对外界接纳的态度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3.书法训练能有效的培养弱智儿童的良好性情和道德情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书法给人情感上的冲击力更加直观与明显。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有的描绘各种情景,有的表达不同情感。通过欣赏这些书法作品,可以帮助弱智儿童明白,他们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宣泄内心的情感。实践证明,经历一定书法训练的弱智学生,往往性情温和,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4.书法训练有利于提高审美意识,培养一技之长。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和训练,弱智儿童完全可以用自身特有的书写工具,运用自身特有的艺术手段,通过笔法、结构、布白等进行审美理想的追求,创造出一个变幻无穷的艺术境界。

总的来说,在书法教学中,我们通过组织弱智儿童观看有关录相、参观书法展,欣赏拙朴浑厚的隶书、遒丽趣味的篆书、精致的欧体、秀媚的赵体、刚劲的柳体,可以使弱智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下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怡情养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欣赏美、评价美、塑造美,领悟到书法作为文化艺术瑰宝的魅力。同时,弱智儿童直接参与书法练习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对于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将来自立于社会都至关重要。

但是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书法教育也是这样,对于弱智儿童而言,教育者需要更多的是耐心和爱心,并且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书法课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辅相乘,又相互促进),要合理选择,有所侧重。我们深信,通过书法运作训练治疗,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动作、情绪及心理健康定会有所改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7篇:训练教案范文

一、报名受理时间

*年9月15日至20日,共六天。具体安排为:*地区一天(9月15日)、*地区一天(9月16日),*、*、x地区共一天(9月17日),*(含*开发区)、*、*、*四个地区共三天(9月18-20日)。报名时,须申请人本人亲自申请,不得委托单位或个人代办。

二、报名和考试地点

福建省汽车运输技工学校(*市台江区排尾路中段,长乐南路18号)。

三、报名条件

(一)理论教练员应当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具有汽车及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汽车及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具有两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熟练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理论、机动车构造、交通安全心理学、常用伤员急救等安全驾驶知识,了解车辆环保和节约能源的有关知识,了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教学知识,具备编写教案、规范讲解的授课能力。

(二)驾驶操作教练员应当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具有汽车及相关专业中专或者高中以上学历,符合规定的安全驾驶经历和相应车型驾驶经历,熟练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理论、机动车构造、交通安全心理学和应急驾驶的基本知识,熟悉车辆维护和常见故障诊断、车辆环保和节约能源的有关知识,具备驾驶要领讲解、驾驶动作示范、指导驾驶的教学能力。

安全驾驶经历和相应车型驾驶经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大型客车驾驶操作教练员具有10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且有五年以上驾驶大型客车的经历;

2、通用货车半挂车(牵引车)驾驶操作教练员具有10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且有五年以上驾驶通用货车半挂车(牵引车)的经历;

3、城市公交车驾驶操作教练员具有10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且有五年以上驾驶大型客车或城市公交车的经历;

4、中型客车驾驶操作教练员具有10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且有五年以上驾驶中型客车的经历;

5、大型货车驾驶操作教练员具有10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且有五年以上驾驶大型货车的经历;

6、小型汽车驾驶操作教练员具有五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且有三年以上驾驶小型汽车的经历;

7、低速汽车教练员具有五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且有三年以上驾驶低速汽车的经历;

8、摩托车驾驶操作教练员具有五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且有三年以上驾驶摩托车的经历;

9、其他教练车的驾驶操作教练员具有五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且有四年以上驾驶相应车辆的经历。

四、报名程序

符合报名条件的自然人均可参加报名。报名时,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材料办理报名的相关手续:1、申请表一份(附表1);2、交验驾驶证、身份证、学历原件并提供复印件各一份(复印在同一张A4纸上);3、安全驾驶经历证明和相应车型驾驶经历证明各一份(附表2);4、一寸红底彩照7张。省局对申请材料进行现场审核,经审核合格的,省局在申请人在交纳考试费和教材费后,发给培训教材、示范教学考试光盘及准考证。

本着自愿的原则,报名考试的申请人可自主参加教练员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省局在受理申请后,将申请人的基本情况造册,由设区市运管处负责向交警支队确认教练员安全驾驶经历,凡资质条件不符合要求的申请人由省局通过“福建运管网”等途径告知申请人不予参加考试,由此产生的一切费用申请人自负。

五、考试时间

从*年10月20日开始,申请人按照准考证上的时间到福建省汽车运输技工学校进行考试。

六、考试内容和考试分值

教练员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示范教学考试两门。理论考试,采用电脑无纸化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人;实际操作教练员示范教学考试时间15分钟/人,理论教练员示范教学考试时间20分钟/人。

理论考试试卷根据考试题库的内容通过电脑随机生成,由申请人在计算机上用鼠标进行操作考试,考试试题有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三种类型,每套试卷100题,其中判断题40题每题1分,计40分,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1分,计40分,多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计20分(题库见培训教材)。

实际操作教练员示范教学考试的内容为操作要领讲解和实际驾驶教学指导的教学能力考试,共9个方面内容:1、上下车动作;2、转向盘;3、驻车制动器操纵杆;4、变速器操纵杆;5、离合器踏板;6、行车制动器踏板;7、加速踏板;8、平路起步;9、坡道起步。由学员从上述9个方面内容中抽取2个方面内容选择1个进行讲解。(考试内容见培训教材或示范教学录像)。

理论教练员的示范教学考试从如下12个考试内容中由申请人准备2个考试项目的教案抽取一项进行现场授课。(1)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2)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3)道路运输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4)交通安全心理与安全意识;(5)车辆结构与安全性能;(6)特殊环境安全行车方法;(7)应急驾驶;(8)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理;(9)车辆维护与故障车的处置;(10)环保与节能;(11)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分析;(12)车辆安全检视。上述考试项目中(1)、(2)项必须准备其中一项,(3)至(12)项根据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准备其中一项。通过申请人现场讲解,评价申请人按照规定的教学项目示范教学的能力。

理论考试和示范教学考试两个科目满分均为100分。

七、考试成绩计算方法及合格标准

理论考试成绩90分及以上,示范教学考试成绩80分及以上人员,方能取得相应的教练员证。

八、成绩确认及有效期

每个科目考试成绩必须由2名考试员签字确认,本次考试允许补考一次,补考时间由省局统一安排,如补考后不合格的,需重新申请教练员资格考试。

九、补考时间

*年度下半年教练员考试补考时间为*年12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公布。

第8篇:训练教案范文

一、 武术散打教学训练的界限与定位

1、武术散打是武术中徒手技击的训练方法和竞技方式,是拳术的体用实践,适用于各拳种流派的训练和竞赛,也可与世界各种技击项目遵照一定的规则登台竞技;双方遵照规则非程式化地散用踢、打、摔(拿)各类技法,多元动作结构、变异组合,按照规定的场地、时间、条件进行徒手竞技练习或竞赛,是双方智力、体力、技术、技巧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能够锻炼人的各种感知觉、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在拳术技法因对手变化而变化的随机运用结果中,比出双方技击综合水平。散打又称散手,古代称“手搏”、“弁”等,近代有“打手、散手”之称。由于徒手较技的运动形式在平台上进行,又称为打擂台。散打是拳术最高一级的运动形式,具有高度的攻防实战性和对抗性。现代武术散打竞赛的性质是体育性友谊竞赛,是不伤人而战胜对方技艺的展现,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较技对抗项目的比赛。

2、武术在原始产生中的直接目的是做为解除对手战斗力,伤残甚至杀死对手的搏击格斗手段。在战斗或其它形式的暴力冲突中,武术手段可以无限制运用。为了胜利不必遵循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属于非体育性技击的性质,生死格斗的规则只有一条,就是“没有规则”。武术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体育运动,体育性技击以互不伤害为前提。在今天的训练场、竞赛场上,如果让双方各自立下生死文书再行较量,性命相搏,就是愚蠢的杀人或自杀行为,既为人类文明与法律所不容,也为双方利益所不容,违背了习武的宗旨。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与竞赛实战的性质和意义,与生死格斗的性质根本不同。

3、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与竞赛要讲文明、讲武德,陶冶情操,健身自卫,交流切磋以取长补短、相互提高技术为目的,较技获胜追求的是技艺的展示,体育精神的弘扬。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只有不受伤才能保持训练,只有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训练不中断,学生或运动员才可以尽其所能提高技术水平。这是教学训练自然规律的界限,那种认为“散打必然出伤害事故”的看法是对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定位认识不准所致,混淆了两类不同的性质。

二、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安全问题原因

1、武术散打教学训练运动损伤一般原因:从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实践中可以归纳出,训练手段不科学、方法不合理;缺乏基本功的训练;思想不重视;训练设施器材不符合训练要求,缺乏保护帮助;人体生理状态不佳;身体活动不充分等,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般原因。

2、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人身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武术散打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从外看表现为技术动作,也就是常说的招法;从内感觉,其核心是劲力。武术散打中人与人的较技可以看做是人体之间劲力的相互作用,运用劲力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劲力是造成交手效果的基本原因,人身事故突出表现在硬碰硬的打法方面。互以对手身体为攻击目标,是散打运动项目不同于其它运动项目运动损伤原因的特殊点、基本点。

3、在武术散打中劲力可以分为刚劲、柔劲以及二力的变化与结合;相应的交手技法分为“刚克”与“柔克”打法,提倡并追求“刚柔相济”的全面打法。

爆发力:是指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以极短的时间、尽快的速度收缩而突然产生的力量。爆发力是力和速度的乘积,是快速高强度工作的能力。散打中运用爆发力快速撞击(冲击、打击)对方,也称“短劲”、“寸劲”、“刚劲”,与“发放”相对应亦称“暴打”,拳打、脚踢、膝顶、肘撞多用此力,可使人体产生形变遭受破坏,表现为:骨折、脏器破裂、脑震荡等内伤外损。武术技击技术就是利用力的这些效果来击打对手,甚而击伤、击昏,甚至打残、击毙敌人的。在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中,依据人身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把握劲法的“度”是一个关键。

持续力:也称“柔劲”、“长劲”、“推力”,是散打中由不接触状态到双方接触时,由于技法本身特点不产生撞击效应,受力方一般不产生形变,而获得加速度产生位移。在双方较技中一般表现为推动、发出、摔倒、拿住,其运用水平高者,在打、踢中也可以运用持续力,即见输赢而可以做到不伤人。这也是武术技击中“不顶不丢,引进落空,随曲就伸,顺化避害”保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依据。

4、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得知,既要保证对手安全,又要达到致胜的目标,经过正确的训练,可以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可缓随”、刚柔收发自如,不仅可以战胜对方,还可以达到生擒活捉的效果。爆发力与持续力的变化与结合即是达此效果的阶梯之一。武术在发展中,已经具备不伤人而战胜对方的技术,武术散打教学与训练必须引导、提倡、发展不伤人而战胜对手的技术方向,严格禁止伤人战胜对手的结果。

三、武术散打教学与训练安全指导思想及原则

1、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保证安全的思路应是:“遵循武术技击规律,运用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训练方法,尽可能多的继承保留武术技击技术和吸收世界各民族可以为我所用的技术;尽可能少的限制技术手段的使用发挥;限制散打技击的伤人后果;尽可能高的提高技术质量来保证安全。”

2、“安全第一”原则的内容:武术散打相对于其它体育项目应属于高危险运动项目,“安全第一”原则居于“前提”地位,其内容包括:“我不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方,把握运用技术的“度”;“我不被对方伤害”而不输于对方,把握不顶、顺化避害的内涵;“我不伤害自己”,不因自身错误而自伤,为战胜对方奠定基础。

3、 武术散打技法是以人体自然功能和技击规律而产生和发展的。武术散打技术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技术整体,发挥了相生相克的作用。 武术散打中使用技法的后果有多种:如打(踢)法,可能是“打不着”或“打得着”,在“打得着”里可能是打倒、打伤、打死。在摔法里可能是摔不倒、摔倒、摔伤、摔死。在拿法里可能是拿不住、拿住、拿伤、拿死。在所表现出的后果里均有“度”的概念。“安全第一”原则即是限制伤人、死人的后果。即技法的使用均不要超过“伤人”的度,做到不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手比起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手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这正是武术散打运动的魅力所在;既是武术训练比赛同野蛮残杀的分水岭,也是武术训练与比赛中充分体现武德、合乎法律、保护人权、符合习武宗旨的关键,还是充分体现技术水平高低的地方。

四、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安全措施建议

1、散打专业教材与规则存在问题是根本问题,修订规则与编写适用于体院散打专项理论与训练的教材是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中预防人身事故发生的基本措施。

2、 不科学的训练手段达不到预定训练目的,不合理的训练方法可直接导致人身事故发生。在散打教学训练的第一阶段,采用以持续力用劲方式 、柔克打法的武术推手训练方法,有把握做到既学习训练踢、打、摔、拿进攻防守技术,而又无伤害。选用不伤人而战胜对手技术做训练手段,可以落实安全第一原则,提高成才率。

3、 教师认真备课:教师是教学训练的组织、技能传授、学生训练的指导者,处于教学活动中积极的、重要的主导地位。授课前教师应当全面系统的备课,在思想上提高其对预防人身事故的重视程度,加强责任心;技能方面做到技术全面,动作准确,熟练掌握不伤人而战胜对方的技法,熟知每一个散打技法的危险程度及保护方法,制订科学、系统、明确的训练计划,具备教学能力,胜任教学工作。

4、教师认真组织授课:授课是教学训练的主要环节,要对散打训练各种方法讲解详细、清楚、全面,避免学生因没有完全或错误领会动作要领而做出错误动作。有些错误动作违反人体生理功能,会立即致人体受伤。组织训练要严密,方法科学合理,避免急噪情绪,做到由慢到快,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先分解后连贯,对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要进行及时纠正。先要重点组织好防护技巧的练习,教师加强保护和帮助。

5、设施器材安全配套:训练场地的大小,器械安放和器材的保障,要符合散打训练要求。教师和学生应掌握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和一般性损伤的处理办法,逐步达到有医疗保障条件。

第9篇:训练教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金项目:2011年宝鸡市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R03-4)。

非专业体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在体育产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扩展职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研究型人才相比,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团队合作),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核心力是体育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十二五”时期,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各种规格、适应市场导向、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以来,同样遇到像全国大部分已经设置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相似的问题,如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改行易业成为普遍现象,在校生学习目的迷茫,致使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这些现象已严重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院为更好地适应体育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力度,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社会体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培养人才专业角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管理者是改善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的重要因素

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具有制订体育课教学大纲、保障教学设备、负责教师培训、检查、总结、改进教学工作等职责,这些环节是影响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决定因素。教师虽然是体育理论课的执行者,但体育理论课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者。从上面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来分析:管理者对体育理论课的轻视会导致执行者的轻视,这会直接影响执行者的执行态度和执行能力;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性、系统性、科学性,体育理论课缺乏严格的考核等现状完全可以由管理者在制订计划时统一安排、监督实施;至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方面,可以由管理者要求、协助、督促执行者不断改进。

改革并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二是培养方案;三是课程体系;四是教学内容;五是教学方法;六是培养效果。

1. 体育专业需明确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

坚定非专业体育学院的体育专业主要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着重研究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规格定位,深入了解应用型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此同时,调查分析国内外院校,尤其是陕西省的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设置与不同人才规格的关系,博取众长,为我服务,坚定地走以市场为导向的路子,培养具有创业创新意识、专业过硬、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构建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整合优化,重新制订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外专业训练,制订创新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陕西省的体育产业视野,将主导产业确定为健身服务业提供人才需求的角度调整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体系。加强院企联合培养人才计划,深入体育产业部门调研,了解体育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动态,按市场化的人才规格,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对客服务的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而进行设计的立体专业教学体系。

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具有创造性、探究性的一对一“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省市各健身企业等高规格、高起点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基地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规范,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大众体育健身的对客服务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能力、体育文化产业的广告策划宣传和组织管理能力。

4.完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和国内现代体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将社会体育专业全部课程分为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体统体育、竞技体育、健身健美、社会体育学、保健养生、经营管理等七大课程群。同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分为现代安保、社会体育、健身保健、传统养生和龙舟龙狮五个方向,分别按各自的社会体育人才规格,依据市场定位,在体育产业现代化引领下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动态、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产业化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覆盖了理念更新、方法转变、管理高效、服务规范、标准统一等领域。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增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比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7):38-41.

[2]模块学业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