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范文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第1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范文

关键词:施光南歌曲创作特点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整整影响了两代人,有些歌曲至今仍久唱不衰,感人至深。他的歌曲究竟魅力何在?为何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人们在普遍研究他的歌曲创作时,仅仅限于几首歌曲的探讨,本文试就其整体创作特点作一概括性论述。

一、施光南歌曲创作内容的取材

1.施光南歌曲创作内容取材的最大特点是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主旋律

一首歌曲,只有与时代结合起来,反映时代的呼声,体现大众的心声,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时过境迁,只要回顾历史,那熟悉的旋律总能把人们带回熟悉的岁月。这也是他作品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之所在。具有代表性的是《祝酒歌》,这首歌曲创作于“”结束。歌曲以中国最传统的喜悦表达方式——祝酒展开,旋律抒情优美,充满热情又不失活泼。充分表达了当时民众鼓足干劲、力奔四化的喜悦之情和对未来美好前程的无比信心!歌曲一经歌唱家李光曦富有激情的演唱,立刻传遍了大江南北。施光南是从“”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有着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无限向往与渴望。深切的体会、激情的涌动使这位作曲家写出了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斗志昂扬的歌曲!时代的音符总能给时代带来力量、带来激情和无以比拟的动力!类似反映时代、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歌曲还有《在希望的田野上》《高举亚运会的火炬》《,你在哪里?》。

2.施光南歌曲内容取材的第二个特点是多侧面的情感表达

作曲家的情感是丰富的,施光南更是如此。在他创作的歌曲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主要情感表达:一是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此类歌曲主要有《我的祖国妈妈》《把心儿贴着祖国》《多情的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黄土根》《家乡有棵相思柳》等。作曲家对祖国、对家乡、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热爱祖国、热爱土地、热爱家乡,这样的情感是丰富、广袤的,同时又是抽象无形的。例如《多情的土地》,作曲家的歌词选择饱含深情,具体到翔实的、再熟悉不过的大地、田野、树木、花草、路径、洋槐、泥土等等,使情感有了最真实的依托。爱是无形的,表达爱就具体了,作曲家把对祖国的爱渗透到了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情厚意,让人感怀。二是表达渴望和平友谊、祖国统一的情感。表现和平友谊的歌曲有《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和《当牛皮鼓敲响的时候》,前者真挚地表达了亚洲各国健儿齐聚北京,老友会新友的喜悦之情,后者则热情委婉地抒发了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渴望祖国统一的歌曲有《台湾当归谣》和《蝴蝶从台湾岛飞来》。前者以平实、舒缓的音调,借当归喻“当归”,表现渴望台湾回归的心情;后者采用二声部(人声与口哨相互模进),更丰富地表现了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三是表达母爱的歌曲,如《母亲》《我爱妈妈的眼睛》等。四是赞美老师的歌曲,如《忘不了你那一片深情》等。这些歌曲,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对不同情感的不同表达。

二、施光南歌曲创作风格、领域及体裁的多样性

1.适合多种演唱风格

施光南创作的歌曲涵盖了美声、民族、通俗及少数民族风格。美声风格的作品有《我的祖国妈妈》《把心儿贴着祖国》等,同时还有一首无论从作曲手法还是从演唱技巧来说都堪称典范之作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林中小鸟》。民族风格代表作有《在希望的田野上》。通俗风格的歌曲有《年轻的心》《假日之歌》等。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同当代许多著名的作曲家相比,施光南的歌曲风格更趋多样化,这也是许多作曲家无法超越的。

2.涉及不同歌曲领域

施光南的歌曲创作不但风格各异,而且涉及领域也非常广泛。例如他创作的电影《当代人》插曲《年轻的心》,故事片《幽灵》插曲《摘一束玫瑰花送给你》。另外,他还创作了《伤逝》(1981年)和《屈原》(1990)两部歌剧。这两部歌剧对我国新时期的民族歌剧走民族化的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中国歌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先生小说《伤逝》在作曲家手中变成了一部凄婉动人的恋歌。其中《一抹夕阳》《风萧瑟》《她夺走了我的心》成为许多专业演员、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在校师生演唱会的必唱曲目;在儿童歌曲领域有《我爱妈妈的眼睛》,通过儿童的视角表达对妈妈的爱。

3.体裁广泛

作品体裁包括抒情性歌曲,如《我的祖国妈妈》《多情的土地》等;圆舞曲风格的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颂歌风格《,你在哪里?》;诙谐风格《晒太阳》;进行曲风格《年轻的心》,具体说这首歌应是进行曲与轻音乐节奏混合的方式,歌曲形式新颖、富有新意,体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摇篮曲风格《摇篮曲》。这些不同体裁的歌曲,充分反映了一位作曲家驾驭各种体裁的创作能力。三、歌曲创作特点

1.歌曲的抒情性

纵观施光南创作的歌曲,抒情性是他最大的特点,也是他最擅长的。这些歌曲通常旋律流畅、优美,节奏徐缓、悠长,长于抒情且较为细腻的强弱变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祝酒歌》,全曲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两段词,歌曲第一句“美酒啊飘香……歌声飞”,同度起落,旋律舒展、流畅,字少音多,浸着喜悦之情似是开始娓娓诉说,紧接着“朋友啊……”一个八度上行像人们高举酒杯,落音在“re”上,感情的闸门进一步打开,“胜利的……幸福泪”,回忆往昔看今朝禁不住热泪盈眶,“泪”回到主音,完成情感的第一次倾诉。下面是活泼同度反复“来来来来……”三度跳进的音调,表达了人们无比畅快的心情,“舒心……醉”五度的提高,加强了喜悦的程度,落音在属音上,也预示着这种激动的心情未能抒发尽兴,于是第二段重又吟唱。第二部分直接从高八度的主音开始,中间更不失活泼音调、音乐的力度越来越强直至达到。最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充分表达了亿万民众对四化建设的热情,又尽显了人民对美好前途的无限信心。此类抒情性的歌曲还有《多情的土地》《我的祖国妈妈》等,都饱含着作曲家无限的深情。

2.歌曲的民族性

施光南创作歌曲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内在抒情心理的艺术精神中融入了民族化的音乐语音和舒展节奏,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马思聪曾说过:“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的作曲家,除了个人的风格特色之外,极其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①施光南坚持不懈地对民族风格的追求,创造性地结合西洋作曲技法,探索出一条民族化的创新道路。他曾指出,要吸收和运用民间音乐的养料,在创作中应该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要大量、深入、认真地学习民间音乐,吸收传统的精华,化为自己的血肉,把民间音乐的神韵强化在自己的精神里。②《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一首浓郁的民族特征的歌曲,它熔南北音乐为一炉:第一句“我们的家乡……”首句的五度及随后的甩腔都有梆子腔的特色,而紧接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又在主题的基础上以广东音乐那淳朴秀丽的风格及加以变化,下面两句则带有山东、皖北民歌的朴实、亲切,加深了泥土芳香的感觉,“一片冬麦……”打开旋律节奏,豁然开朗。这里八度大跳是典型的北方民歌那种粗犷豪迈的气质;“一片高粱……”则小巧俏丽,带有南方地方戏常见的拖腔韵味,就连副歌衬词“哦咿”“哪咳哟”等,也是分别以苗族民歌、华北、湖北汉族民歌及云南白族“大本曲”等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来嫁接在一起,一二段结尾这种向上翻高八度的结束方式细心听来,还能找出山东柳琴及安徽“泗洲戏”那种“拉魂腔”的真声换假声的唱法。另外,少数民族音乐音型、节奏型,也在他的歌曲里占一定比重。例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典型地运用了维吾尔族的民间手鼓节奏型,仿佛给人们带来一位和着手鼓、迈着轻盈舞步的新疆姑娘,其婀娜多姿的倩影在人们的脑海中缠绵不去,给人们留下了悉心品评的联想空间。

3.歌曲创作的适应性

施光南歌曲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他本身具有的天赋外,更重要的成功秘诀是:他给具有一定特殊声音魅力的歌唱家创作适合本人的歌曲,如关牧村。关牧村深沉、浑厚、质朴又富于表现力的嗓音给作曲家以极大的创作灵感,从而创作出一首首适合她演唱的歌曲,如《多情的土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这些歌曲经过关牧村的演唱,得到了最完美的艺术体现。因此也可以说,关牧村因为施光南的歌曲而被广大的观众熟知和喜爱,而作曲家的歌曲由她演唱也真正完美地、艺术地得以再现。

注释:

①汪毓和.论音乐与音乐学[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②施光南.我怎样写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参考文献:

[1]施光南歌曲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9月,第127-138页.

[2]汪毓和.论音乐与音乐学[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3]施光南.我怎样写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第2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策略

一、巧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面向21世纪,教师也应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理念。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和动机。

1.巧用问题,激发学生去欣赏

所谓问题法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音乐,提出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更加投入其中,从而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领悟。比如,在教学《丰收锣鼓》时,通过让学生聆听不同乐器的音乐,感受欢庆丰收的喜悦,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喜爱之情。我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你们听到了几种乐器?”“能不能把你们所听到的乐器按照在乐曲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欣赏,从而提高他们欣赏的主动性。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去讨论

不同的学生对不同歌曲的体会和感悟是不同的,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了让学生之间实现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你从歌曲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情绪?”“这首歌曲中描述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寓意?”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他们会唇枪舌剑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会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有助于在问题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比如,在欣赏《百鸟朝凤》时,我让同学们聆听音乐,并分组讨论: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能听出唢呐模仿了哪几种鸟的叫声?可否用自己的话或动作表达这首乐曲描写的情景?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边欣赏边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先根据音乐的意境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里感受“应时应景”的歌曲,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音乐总是能够与人的内心相沟通,通过欣赏聆听音乐,能够丰富其内心世界。学习音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仅是听听而已,而是人的感情的一种表达,学生们欣赏音乐时,如果可以更深一层地领悟其中的感情,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

比如,在教学《希望的田野上》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的MV,让学生去观看袅袅炊烟、欢快流畅的小河、成熟的高粱、美丽的荷塘等,把学生引入到丰收的田野上,给他们创造一个可以通过视觉感受的情境。这样学生更能体会丰收后田野欣欣向荣的景象,更能理解农民欢乐的心情,更能体会歌曲里所表达的喜气洋洋的情绪。

又如,在教学《新疆之春》时,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疆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新疆在哪里,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新疆的风土民情,展示新疆的美好春光,学生在观赏中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会把歌曲和新疆结合起来,融入自己对新特的情感感受,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这对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新疆之春这首乐曲具有良好效果。

三、教师要适时放手,让学生成为音乐欣赏课的主角

很多教师都觉得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不能很好地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因此在教学中习惯向学生灌输欣赏知识,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欣赏音乐。比如,在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工进行音乐角色的模仿扮演。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用打击乐器来模仿欢快的马蹄声,一个小组的同学要根据音乐的节奏为音乐伴奏,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则要表演出音乐中出现的形象化的动作。这样一来,音乐场景就被学生创造性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这首音乐中的乐器、音乐中蕴藏的情绪都会有更深的感悟,他们不必拘泥于教师设置的机械化课堂,可以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总之,音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能够真实地反应人的内心世界,让同学们感受到最真实的自己,因此,我们应通过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范文

关键词:民族歌曲 演唱风格 歌曲表演 行腔 旋律

歌曲的风格在歌曲表现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把握歌曲的风格对于表现歌曲的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民族歌曲就是能够体现民族的特点,风情的歌曲,其演唱风格则是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意境所需要表达的情感定位,也就是把握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是否准确,前提必须是对歌曲的分析与理解。

考察一首歌曲的风格,一般都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民族诸多因素。不同地区或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在音乐上也表现为各据特色的地域本民族特有的音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 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语言,吐字、行腔和韵味,情感表达的风格各有不同,为了提高声乐教学和演唱水平,必须正确把握特定的民族语言特色;民族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民族心里状态。;民族传统和表现形式等等因素,例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格,歌曲辽阔抒情,悠扬委婉,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蒙古族这个典型的地区性或民族性音乐风格及特点所了解和把握,并以自己的情感,激发想象力,想象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绿浪碧波,牛羊成群,情景交融,描绘出大草原那美丽,生动的画影,这就比较容易的唱出歌曲的风格。又如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首先要了解该曲是将东北、山东、辽东三个地区集为一身的民族歌曲,这就要求既要把握北方民歌的豁达热情,又要把握山东民歌的朴实、欢快,还要把握辽东的泼辣、爽快,将三个地区性的情感融为一体,同时还不能忽视歌曲内容的深切委婉,要“深情”与“激情”交织,准确的把握住风格的不断变化,使人触景生情,随着歌曲进入了一个秀丽风光的境地,一片桃花盛开的地方,表达了战士深切的思乡之情和他们富有崇高责任感的豪迈情怀。既抒发了革命战士的壮志豪情,又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这样就能够准确把握这首歌曲的风格,把歌曲的风格表达的淋淋尽致。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达、学习机会的增多,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频繁,歌唱艺术能够及时的接受到新的信息和新的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艺术审美兴趣和艺术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作曲家写出了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去把握新的民族歌曲的风格。例如:的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家乡田野的美丽景色和山乡欢乐劳动的场面,体现了新农村的新面貌,唱出了我国新农村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万山红悲愤激情演唱的《兰花花》让我们听到了旧社会妇女为反抗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和冲破封建礼教枷锁的悲怆,愤怒的呼喊和控诉,闫维文的豪放、洒脱演唱的《一二三四歌》就把握了现代军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气宇轩昂、威震山岳的雄壮英姿。

所以,只有准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实质、明确主题、作者意图、时代北京、地理环境等。用依靠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技术方法、强烈的时代气息,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才能使艺术形态产生丰富强烈,独树一帜的情感色彩,引起听众的共鸣,形成感人的艺术魅力,创造出更多民族歌曲演唱的风格和流派。使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更突出、更准确、更到位。

第4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范文

[关键词]提问艺术;音乐教学;课堂提问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如今学生越来越个性化的环境下对于教师而言如何上好一堂音乐课,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问便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前应该避免的四个方面

1.避免无意义空泛乏味的提问。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胡乱捏造一个问题便让学生任意发挥进行提问。这样的问题尽管是在进行课堂的提问,但是背离了音乐课堂的主题,使学生在最后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消化音乐课堂中所讲的主题是什么,只能夸大了学生的幻想,对于理性地思考帮助微之甚微。例如,讲到江苏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教师如果问同学们桂花好看吗,它香吗,有什么作用……那样不仅让同学们感到不像是在学习音乐,而是像在学语文,还让他们感觉上课脱离了主题,这种提问就是非常没有意义的,同学们不仅学不到任何知识,而且也提不起对音乐课的兴趣。

2.避免古板格式化的提问。问问题时不能一味的古板,死搬教条,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感,他们就会活跃起来,积极配合教师。例如,在讲到《第四十交响曲》时,如果教师依照以往的提问方式问知道作曲家是谁吗?学生们就会按照课本上的念:莫扎特。这样就失去了新颖性,如果教师问我们生活中的流行歌曲有没有类似的曲调啊,这时候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留心生活,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深刻理解认识教学内容的目的,而且这种贴合生活新颖的提问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避免钻牛角尖式的提问。钻牛角尖就是认死理,打破沙锅问到底,这种提问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刚摸不着头脑,提出问题学生也不知道怎么作答,甚至让学生厌倦原本有意义的音乐课。例如,教师在上《在希望的田野上》这课时,教师如问学生:“你们知道在希望的田野上有什么吗?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叫希望的田野吗?希望又代表什么呢?”等这些问题的话,就不能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不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教师提一些通俗易懂的问题反而效果更好。

二、课堂提问中还应注意到问题

1.课堂提问要讲究“启”。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善于抓住和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悟出真知,得到通过探索获得知识的快乐。中国古籍《学记・述而篇》中有“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论述,古人的论述对于我们的启发性提问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启发性提问要做到教师的循循善诱在前,学生孜孜求索在后,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和谐的教学局面;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答案,切忌在学生疑窦丛生、思维活跃的时候教师就匆忙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2. 课堂提问要求“异”。答案不是唯一的,有建设性的意见才能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教师绝对不能只以书本上的答案为唯一标准。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善于发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对标准答案提出不同的看法,善于发现常规之外的东西,提倡求异思维,这恰恰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即使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荒诞不经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适当的引导,而不能很直接地否定学生。教师的鼓励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更富有创造力。

第5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范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西风的话》的学习和演唱,增强对歌唱艺术的兴趣,唤起学生对音乐、对大自然秋天、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在课堂中,通过聆听、模唱、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法进行音乐体验实践活动,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3.掌握基础的发声方法,体验运用自然、舒展的气息有感情的、优美的演唱歌曲和葫芦丝演奏歌曲。

二.重点难点

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三.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提问导入: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音乐的殿堂!播放课件。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个季节?说一说表现怎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

学生欣赏课件,聆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感受秋天热烈丰收的喜悦。

活动2【活动】感悟秋天

教师活动:

提问:其实,秋天不光是收获喜悦的,秋天也是多情的,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乐曲,请同学们说一说又表现怎样的情感?(课件播放歌曲《西风的话》揭示课题)

学生活动:

学生欣赏课件,聆听排箫独奏曲《西风的话》,交流感受。

教学设计意图:

运用对比手法,让学生体验另外一种秋天大自然的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活动3【活动】欣赏秋天

教师活动:

聆听范唱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①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②歌曲的速度如何?

再聆听范唱

③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的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

①柔和抒情歌曲

②速度舒缓

③有四个乐句组成

教学设计意图:

让学生全面感受音乐情绪,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4【活动】吟颂秋天

教师活动:

朗读歌词

①学生欣赏歌曲后,师生谈话引出歌词(课件显示歌词)

②多媒体画面介绍作者及歌曲简介。

③讨论歌词深意

④师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学生活动:

让学生了解作者及歌曲简介,加深对歌曲与歌词深意感受。

教学设计意图:

让学生全面体会歌词深意,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5【活动】唱美秋天

教师活动:

1、唱出歌曲旋律美。

①观察四个乐句节奏特点。

②边划旋律线边唱旋律。

2、唱出歌词意境美

①用“u”模唱旋律,师纠正发声方法。

②体会旋律高低与演唱力度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③按力度记号轻声唱歌词。(解决重、难点)

第一遍师伴奏生轻声唱(纠正连线的唱法)。

第二遍提示换气。

第三遍随伴奏唱,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最后一句的唱法。

第四遍随师伴奏完整演唱。

学生活动:

1.让学生感受旋律高低与演唱力度关系,积极参与旋律模唱。

2.提示学生歌曲的强弱及速度处理,表现歌曲深邃悠远,余味无穷的意境,积极参与歌曲模唱。

教学设计意图:

1.通过旋律模唱的形式,更清楚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采用师生合作,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2.通过前面朗读歌词和旋律模唱,引导学生自主聆听学唱,充分发挥学生的模唱能力,积极的自主学习。

活动6【活动】唱响秋天

教师活动:

合作演唱歌曲,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学生活动:

完整演唱,尽情表达歌曲柔和抒情的情绪。

教学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对歌曲的表现形式及情感内涵进行把握,并在听、唱等情感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活动7【活动】展现秋天

教师活动:

师生合作,葫芦丝演奏歌曲,可选择用葫芦丝乐器演奏方式,升华体验歌曲。

学生活动:

学生用葫芦丝演奏,教师歌唱歌曲。

教师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葫芦丝吹奏,增强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实践能力。让学生享受表现音乐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活动8【活动】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了解学生这节课学习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让学生分享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6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范文

民歌,意大利语为“Folk song”,是指民间流传的富有地方色彩的歌曲。它们大多经口头传唱,并无正规严格的乐谱,词曲作者也往往不知姓氏。民歌通俗上口,旋律优美流畅,演唱时常常无伴奏或仅用一两件简单乐器伴奏。其内容广泛,包括宗教、爱情、战争、饮酒、娱乐、风俗、习惯、歌颂、讽刺、工作、催眠、事物、景物等等。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优秀的民歌,如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莲托》、德国民歌《小鸟飞来了》、奥地利民歌《野玫瑰》等。

三种唱法也都演唱民歌,如美声唱法就演唱《重归苏莲托》;通俗唱法本身,就以演唱流行歌曲见长,而“流行歌曲”之所以叫做“流行”(或曰“通俗”),就自然带有一定的民间性,所以通俗唱法演唱民歌者,也屡见不鲜。

民歌,对于民族唱法来说,意义就更为重大。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民族唱法的演唱实践,就我国民歌的艺术成就问题发表几点浅见,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悠久的历史

我国民歌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民歌,传说伏羲时有“网罟之歌”、神农时有“扶犁之歌”,都反映了民歌与劳动的密切关系。传说大禹治水时,他的情人为他唱了一首情歌,歌词只有一句:“候人猗兮……”这是我国最早的情歌和“南音”。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春秋时期各国的民歌;至战国时代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代表创作的“楚辞”,也是当时楚国的民歌;汉乐府中的“相和歌”、“铙歌”、“鼓吹歌”等,也是当时的各种民歌;唐代的诗歌,许多也是当时的民歌。如根据王维《送元二之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阳关三叠》,就流传至今。大诗人李白也根据汉代乐府歌曲《关山月》的曲谱,填写了歌词《关山月》,其实是一首五言唐诗:“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从唐宋至明清的《竹枝词》,都是民歌。近代的《苏武牧羊》,也是民歌。至于长期在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歌,就更数不胜数了。

二、广泛的影响

我国的民歌,对各艺术门类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是对曲艺音乐的影响。我国的演唱类曲艺,大多来源于民间音乐,尤以民歌为基础。例如东北二人转中的小调,大都是东北民歌;山东琴书也是以山东民歌为音乐基础的。

其次是对戏曲音乐的影响。我国共有各种地方戏曲34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的唱腔来自于各地的民歌曲调。例如京剧的【南梆子】、【高拨子】、【四平调】等,都是民歌小调;锡剧是以无锡一带的民歌曲调“无锡东乡调”为音乐基础的;甬剧起源于宁波农村的田头山歌……

再次是对艺术歌曲的影响。我国有许多艺术歌曲,是受民歌音乐的影响的,例如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彭丽嫒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阎维文演唱的《白发亲娘》等等,都有各地民歌音乐的素材。

同时是对歌剧音乐的影响。我国的民族歌剧有许多吸收了民歌的音乐素材,例如《刘胡兰》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乐素材;《白毛女》吸收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素材;《刘三姐》以广西壮族民歌音乐为基础。

最后是对影视歌曲的影响。我国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的许多主题歌、插曲、片头曲、片尾曲,都明显地受民歌的影响。例如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和《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就分别吸收了山西民歌与山东民歌沂蒙小调的音乐影响。

第7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范文

关于“拉魂腔”,在睢宁民间还有着一段十分有趣和精彩的故事呢!

睢宁地区《史志》里记载着:在湖东区的一个小村子里每家大小都喜爱听“拉魂腔”。每当晚上,不管哪村唱戏,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抢着去听戏。

有一天,刚过门一年多的小大嫂在家吃过晚饭,就让她的丈夫老戏迷赶紧先去戏场子抢占位置。小大嫂收拾锅灶,喂了猪,便急急忙忙从床上抱起刚满月的小宝宝赶到戏场子去,锣鼓一响,琴声缭绕,唱段开始啦,小大嫂一家人听得是如痴如醉。

几天之后,小大嫂的丈夫出远门作买卖去了。临村来了个戏班子,各家各户都早早地吃过晚饭赶往戏场子听戏去了,而小嫂子还在家不停地忙碌着。临村村头不时传来小锣子、大鼓钹喧闹的声响,家里的活却还有一大堆,小儿子又在哭闹着,小嫂子实在急坏了。于是干脆放下手中的活儿,一手抱起睡觉的孩子,另一只手拿起小板凳,一阵小跑抄近路赶去听戏。

到戏场听了一阵子,她听见别人家的孩子饿哭了,心想自己的孩子也应该饿了吧,于是便急忙给孩子喂奶。可是,她一低头却发现怀里抱的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一个长巴南瓜!

小大嫂怎么会抱了个南瓜来听戏呢?原来她在晚饭后听到小锣子、大鼓钹一响开,柳琴阵阵奏起,这个“戏”就把她的“魂”给勾到戏场子里来了!她慌里慌张抱起孩子抄近路走人家的南瓜地赶去听戏,一不小心被南瓜秧绊倒啦。小大嫂急忙爬起来抱起孩子就跑,谁知,在心急之下抱错了呢!

当她在戏场子里发现自己抱的是个长巴南瓜时,便急忙顺着原路到南瓜地里去找小孩,来到那棵绊倒她的南瓜秧子前一看,小孩不知哪去了?再仔细找找,她竟然发现一个她们家床头上的大枕头,于是小大嫂急忙丢下南瓜,抱起枕头一阵小跑赶回家里。

第8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范文

关键词:歌词理解 情感基调 艺术构造 情感体验

歌词与旋律相结合后成为歌曲,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因此,歌曲是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和语言功能的音乐。完美的歌唱是由3种美的因素构成的:一是歌唱者的音色美和音色变化美;二是歌曲的音乐旋律美;三是歌唱者通过歌词的诗性美与情感意境体验使歌唱饱含情感色彩美。此3种因素缺一不可。如果一个歌唱者只注重了前两种因素而忽视了第三种因素,就容易产生“唯声论”的倾向。只会炫耀歌唱技巧、嗓音条件而不懂得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演唱是不完美的,因为它恰恰失去了歌唱艺术的灵魂——人的情感。歌词是歌曲内容的具体体现,它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将歌曲所要表达的复杂内容和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诗、词的文学形式加以高度概括,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就歌曲演唱而言,丰富的情感积累、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与发声技巧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在能较好地驾驭歌曲演唱技术的同时,又能深刻地理解歌曲,并通过歌曲情感的体会,融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将声与情相融,以达到高质量演唱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在具备了“声”的技巧外,还要注重“情”的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远、博大精深,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辉煌的成果,特别是我国的古体诗词更显深奥、凝练、含蓄。在笔者接触众多不同水平的美声唱法歌手时,总能听到诸如“我不太会唱中国歌曲”“我很少唱中国作品”之类的说法。在学习借鉴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后,应该将其更好地融入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中,本着“洋为中用”的宗旨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歌唱道路。俄国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亚宾在世界歌坛极富盛名,他的嗓音并非出类拔萃,但是他以深刻独到的情感见长。高尔基曾赞赏他说:“像他这样人的出现,只是为了提醒我们所有俄罗斯人民是多么有力量,多么美丽……他凭自己的力量闯过了生活的荆棘,为的是向所有人歌唱他的祖国……他没有被‘美声’征服,他唱出的是词句意义及这些词句所激发的生动情感,而不是别的。”诚然,在语言本身的咬字行腔等诸多方面,中国的声乐作品的确较其他语种显得复杂。加之歌词意境、文学内涵高深,一些歌唱者对歌词意境、情感色彩难以体会和把握。而恰恰只有深刻理解歌词,了解歌曲情感基调,才能对歌曲做出高质量的诠释。因此,歌词应该是歌唱者内心物质化的结果,是歌唱者真实情感的流露。

在熟知的声乐作品之中,由任志萍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多情的土地》,情感真挚、耐人寻味,在同类作品中颇具代表性。歌词如下: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

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

我怎能离开这河汊山脊!

啊!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洋槐,仿佛拥抱妈妈的身躯。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我天天都接受着,你的疼爱情意。

我轻轻走过这山路小溪。

啊!我捧起这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多情的土地,土地,土地……

单从歌词的字面,我们很容易判断歌曲的情感基调。要想找出最合理、最真实的情感点,需要我们深刻了解歌曲、理解歌词、分析歌词。笔者在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中,将歌词第一段中“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洋槐,仿佛拥抱妈妈的身躯”这一句,作为情感宣泄的最直接突破口。在教学中,笔者在布置这首作品时,常常将一个思考题留给学生。即在此句的比喻中,老洋槐与妈妈的身躯有何联系,词作者为什么做如此的比喻。我们知道,老槐树的树干干裂僵硬,而妈妈的身体在孩子的内心里永远是最温暖亲切的。要想对此比喻做出合理的分析,需要我们对此句歌词做出合理生动的情境设置。

歌中的“我”每次离开这片深深爱恋的土地时,妈妈都要送到村口的老槐树下,目送我渐渐远去。“我”渐行渐远,妈妈的身影在视线中越来越小,直到在“我”回顾的视野中只剩下老槐树默然伫立,而“我”知道妈妈还站在树下流泪眺望。多年后游子返回故乡,山水依然、草木依然,而妈妈此时已经不在了。站在老槐树下,妈妈那慈爱的面容浮现眼前,“我”上前紧紧拥抱住老槐树,就像是拥抱着疼爱“我”、日夜思念着“我”的妈妈。这种生离到死别的情境设置,能够在任何人心里激起情感的涟漪,也是最能将其演化成为歌者自身情感的最佳方式。然而,歌词如果停留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未免过于悲切,因此词作家在第二段的相同位置上用了同样比喻的修辞方法,“我捧起这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这片土地不仅仅是养育我且埋葬了妈妈的土地,也是养育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土地。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她将生长出无数辈人的梦想和希望。在歌曲结束部分要求歌者唱出4次“土地”,这正是歌曲的另一个特别之处,亦为难点。要反复唱出4次“土地”,又不能显出繁冗,就需要我们为这4个“土地”设定不同的含义。通过对歌曲的整体分析,笔者将4个“土地”分别诠释为:生我养我的土地;埋葬了妈妈的土地;将埋葬我的土地;将不断生长希望、繁衍生息的土地。建议歌者在最后一个“土地”上用高八度的渐弱处理,使歌曲意境显得更加悠远,并使听者进入无限的遐想之中。

对于一首声乐作品的歌词做出这样的分析和诠释之后,往往能够更加真切地打动歌唱者的内心,并在演唱中感动自己,升华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操,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因此,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之前,要认真理解歌词,从中找出最真切的情感切入点和最真挚感人的情感脉络,来融汇歌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使歌者融情于心、达情于声,从而达到高质量的表演艺术效果。

歌曲通篇采用e小调,旋律抒情流畅、优美感人。上下两大段旋律相同,结构为AB、A'B',作曲家在结尾处做了更加深情静谧的处理。每一段落的前三句都配以语言化的旋律,演唱时如同对亲人轻声地诉说。第四句旋律连续上行,并采用三连音以增加急切与激动不舍、焦灼与真切思念的情绪。歌曲在B乐段开始发出深切的感叹,感叹助词“啊”的两句旋律前部相同,只在高音处略作后句高于前句但弱于前句的处理,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我拥抱……”和“我捧起……”两句更是耐人寻味、真挚动人,其旋律的流畅如思念的河流奔涌流淌。结束句在钢琴伴奏与人声交替互补、渐行渐弱、渐行渐远中结束。

第9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范文

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是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它起源于五代,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由七种不同曲调组成,即《滴落声》《落秧歌》《棣头歌》《羊骚歌》《嗨罗调》《急急歌》《平调》。这七种曲调,既可单独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数曲联唱。曲调极富江南水乡特色。歌词多用“吴音俚语,谐音双关”。嘉善田歌是江南水乡田野上的一朵小花,她反映了农人的日常生活、劳动和爱情,反映了水乡田野的自然风光,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方式。

那么嘉善田歌是怎么来的呢?起源有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炎热,蚊虫又大又多,辛苦一天的长工们,在晚上难以入睡。他们住在牛棚里,没有蚊帐,怎么能熬过去呢?只得围聚在村上的银杏树下,或爬到树顶上,或躺在地上,乘凉睡觉。但是,蚊虫叮得他们无法安身。这时,有一个平时能说会道的长工,随口编起了诉说白天劳累,晚上被蚊虫叮咬,终年受苦受难的顺口溜来。大概是他编的句子,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又生动又风趣,所以,一下子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添的添,学的学,“哇啦哇啦”唱开来了,说来也奇怪,长工们竟然消除了疲劳,驱除了蚊虫的叮咬。就这样,他们天天晚上聚在一起随编随唱,田歌便慢慢地就流传开来了。

在田歌中流传着一首唱种棉花的《小塔花》,虽然现今嘉善农村以种植水稻为主,但历史上曾大面积地种植棉花。在宋代,松江黄道婆的纺织技术传到了毗邻的嘉善,嘉善城乡还家家纺纱,历史上有“松江布,魏塘纱”之称(魏塘为嘉善县城)。由此也可以佐证,嘉善田歌历史的久远。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选》的“吴声歌曲”中就有至今仍在嘉善流传的民歌。由此推断:田歌起源于五代。其实明清时期是嘉善田歌的鼎盛时期。嘉善田歌历史悠久,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对于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

很长一段时间嘉善田歌沉寂了,人们遗忘了它。自从2005年嘉善田歌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这一局面开始有所改变,嘉善本地的传统“草根文化”――田歌逐渐回到当地人的视线中。嘉善涌现出一些著名的田歌手,出生于上世纪初并在嘉善陶庄徐河村长大的田歌手陆阿妹,在上世纪30年代迁居江苏吴江,在那里传承田歌,成为著名的田歌手。嘉善县丁栅镇张安村的沈少泉、沉香村的顾友珍、顾秀珍组成的田歌班,演唱的《五姑娘》《大花名》《黄浦太湖结成亲》成了至今传唱的经典田歌之一。顾友珍、顾秀珍是浙江省文化厅命名的省首批民间艺术家,至今还在演唱田歌,包括曾在2001年西塘古镇国际文化旅游节期间与著名的歌唱家王昆、郭兰英等同台表演。国内外不少电视台拍摄过她们演唱田歌的专题片。嘉善田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有许多的田歌被改编成舞蹈、音乐剧、儿歌剧、越剧、电影、电视、连环画等,而这些以田歌为素材的艺术也多次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