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耕地保护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耕地保护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耕地保护论文

第1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摘要:耕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不合理排放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和地膜污染已严重威胁到耕地质量与安全。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防止耕地污染是确保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耕地污染;保护耕地;途径

耕地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主要由土壤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具有天然肥力和供给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能力。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6年底我国全国耕地面积仅有1.2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0.09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因此,保护耕地,防止耕地污染是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

近20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耕地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地膜及工业污水灌溉,一方面,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土壤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侵蚀,原有的理化性状恶化,生产潜力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耕地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侵害。另一方面,由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经济效益下滑,耕地的复种能力随之下降,部分耕地甚至丧失了耕作能力,粮食及其他农产品食用安全受到威胁,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耕地污染主要表现为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它需要对农作物进行残留检验或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实验,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污染物容易在耕地土壤中不断积累从而超标。耕地污染诸如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污染等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并且治理耕地污染所需的成本高,周期长,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总之,耕地污染会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们必须时刻绷紧防止耕地污染这根弦不放松。

1耕地污染的来源途径

1.1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以及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各种废弃物

许多工厂产生的“三废”没有达到环保处理要求就超标排放,将直接污染土壤,特别是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废水污染尤甚。有毒的气体、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地向耕地土壤排放,当其超过耕地土壤环境容量时,就会打破耕地土壤内部系统的平衡,土壤的理化性状将逐渐恶化,耕地的生产潜力会逐步丧失,从污染的耕地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将危害人畜健康。

1.2农田长期、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及农用地膜

近20年来,随着化肥的推广使用,农民在大田里施用的化肥量呈递增趋势。过量地使用化学肥料,主要表现为氮、磷、钾3种元素比例失调,氮肥过量,磷、钾肥不足,肥效持久且无公害的有机肥及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严重不足。长期、过量地施用氮肥,使土壤理化性状改变,土壤板结,通气、透水性差,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危及了害虫的天敌,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长期、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产品也会有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农用地膜具有提高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作物栽培,但由于地膜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状态下难以分解,长期使用地膜的农田,随着地膜残留量的增加,会使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和对水、肥的吸收,影响大田机械的操作,造成耕地的“白色污染”和农作物减产。

2耕地污染防治途径

2.1加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估,加快推进耕地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研究步伐

针对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现状,建议尽快展开全国农业用地污染源普查,为保护耕地,防治耕地污染提供原始、详实的资料,供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耕地污染防治法时参考。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在城镇建设及规划工程项目建设时,国土、规划、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把保护好耕地放在工作的首位。上项目时要做好环保论证,重度污染的工业项目不得批准上马,严防假借建厂之名囤积、蚕食耕地。

第2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永州市耕地保护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明确了耕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了保护耕地的现实意义,提出了相应的保护耕地对策和建议;粮食安全问题已向人们发出警告,保护耕地刻不容缓,耕地保护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永州,还广泛存在于全国各个省市县,因此,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有效的耕地保护体制,将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一、03年到06年耕地保护状况及面临的困难

首先,耕地保有量稳中有增。一是新增耕地超过建设占用耕地。2006年与2003相比,永州市新增耕地比建设占用耕地多0.3065万亩。二是耕地保有量增加。永州市2006年耕地保有量为513.7382万亩。比与湖南省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面积增加0.4343万亩,完成了湖南省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任务。其次,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有所加强。一是完成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二是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法律制度。及时掌握了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动态情况,确保了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三是开展了耕地保护情况调研。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县区加以整改,增强了县区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责任。第三,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控制在省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内,从源头上保护了耕地。同时,凡经批准的建设占用耕地的项目,一律实行了先补后占或按规定的标准足额缴纳了耕地开垦费,严格执行了补充耕地与建设用地项目逐一挂钩制度,确保了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第四,认真实施土地开发整理。2006年,永州市全市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2个,争取国家、湖南省投资6397万元,整理面积3164.19公顷,新增耕地471.12公顷,使2万人受益。第五,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案件得到严肃查处。2006年,永州市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69宗,其中违法占用耕地29.61公顷,查处率100%。乡镇、村组企业违法违规占用耕地18宗,面积9.5公顷,100%查处并结案;农村村民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房357宗,面积15.5公顷,大部分已处理到位。

同时,耕地保护中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少、项目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逐年增大、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减少耕地多、乱占滥用耕地现象比较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等困难和问题。

二、对策建议

(一)建设用地要有序规划,力求"少而精"

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除生态退耕外,耕地减少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建设占用耕地。因此,首先必须要明确用地的用途,若是工厂,一定要远离农田,不能影响农作物产量;其次,在进行用地规划时,尽量少占耕地或做到不占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再者,铁路、公路的修建应尽量避开耕地,如绕道、打隧道或在穿过农田保护区的区域上方架桥,车辆从桥上通过,桥下耕地则不受影响;此外,还应加强旧城区的改建。永州市零陵区是一座古城,对于一些既无文化价值又不能作为居住用途的建筑应该拆除,另行规划重建。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通过增加容积率、开展共同协作的方式以减少辅助设施的占地等方法来节约用地。

(二)补充耕地要“多而广”

1.开垦荒山,增加耕地。荒山不仅可以作为建设用地扩张的考虑对象,也可用于耕地的开垦,如在坡度适宜的荒山上改良土壤,开垦梯田。

2.进行土地整理。有些地方农田并不宽裕,而各类农宅村舍还零散地点缀在农田之中,更将农田挤得支离破碎,既占用了"寸金之地"的良田,也给规模耕作制造了障碍。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进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利用率。

3.回收土地,增加土地储备量。土地的收回对象包括土地使用合同到期的、使用划拨土地单位搬迁的、停止使用原划拨土地的以及公路、铁路报废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工作往往会拖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有的时候收回的土地得不到再利用,导致因建设需求而进一步蚕食耕地。此外,村集体也应加大土地回收的力度,以便进行统一管理,更好地利用、保护耕地。

4.及时复垦。因挖损、塌陷等造成耕地破坏的,由用地单位和个人负责复垦;灾区耕地的恢复,首先安顿好受灾人员,而后对损失面积全面核查、落实责任到乡、村、组和每个灾民,各方协助,及时全力进行复垦和整理,以期重新利用,尽快种上农作物。

(三)严禁占用耕地和随意扩大建筑使用面积。

当前,出现了随意增加建筑使用面积的现象,房产证上规定的是150m2,调查结果却达到了180m2,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农村,村民们通常会在屋后、农田的旁边、或者干脆就在农田上加盖矮房矮棚。对于这种违法行为,基层政府所要做的不仅是强制执法,更要进行教育。

(四)加强思想认识,作好基础工作,预防耕地再度损毁。

永州市曾因强降雨而致受灾面积大,灾情严重,损毁的多为基本农田,恢复的难度较大。我们要做的,一是要加强耕地保护的认识,二是完善体制,加强基础建设,由政府牵头组织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对农田、塘坝和河道进行勘测和规划,投资建造和加固防护堤、防护坝,清淤河床和塘泥,以便泄洪分流和蓄水;还可以在耕地的周围挖造水沟水渠,便于引流排水和拦劫水源,防止水旱灾害的再度重创,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结语

不仅在永州市,在全国各个省市县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耕地保护问题,但总的来说,就是耕地数量的减少与耕地质量的下降。近十几年,我国已从一个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转变成一个粮食的净进口国。根据我国人口的增长及粮食需求量增加,以及我国粮食单产的增产与耕地复种指数的逐年提高的情况,到2010年,如果我国粮食完全自给,则需要的耕地量为19.2亿亩,若实现95%的自给量,则需要耕地18.24亿亩。而耕地保有量每减少2000万亩,粮食自给率就会下降1个百分点[1],按照目前耕地减少速度,不用几年,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将会很快被打破,因此,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体制,同时又如何保证所制定的政策体系的有效实施,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要做的工作。

第3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经济发展

 

1.1国外学者对土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1.1.1人口增加、城市因素对土地非农化的影响

Muth是最早提出农地流转模型的经济学家,他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分析农地的城市流转,他的模型假设在一个类似屠能区位论模型的平原中有两个产业(农业和住宅业)进行用地竞争,在这个平原中,城市围绕着一个同心圆扩张或缩小。Muth模型表明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对决定土地在农地和城市用地间的转移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Kuminoff基于Muth的假设,构建了一个线性计量模型来研究土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的因素,如农地与城市边缘接壤长度的大小,城市人口的增长等是土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力,而农业收入低的原因并不是土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的规划管制对于土地非农化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Tweeten使用1949—1992年的美国州级人口普查数据来模拟农地数量的变化,农地数量的变化是农户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农业人口密度以及城市人口密度的函数。实证结果表明美国土地非农化74%的原因是农业因素导致的(农业人口和人均农户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农业经济缺乏活力是农地流失的主要原因,而城市的扩张倒是其次。

1.1.2土地产权、政府管制对土地非农化的影响

Skolow研究了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曼多地区城市化、农地流转以及农业发展的关系,研究认为土地非农化的数量与农地保护政策紧密相关,大城市的扩张更能集约地利用土地,而各个地方政府在财政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的竞争使得从全州的角度来合理调控土地非农化的措施复杂化。

Diane Hite认为财产税的提高虽然减少了农地转用的总量,但却提高了高质量农地非农转用的概率。经济转型中土地产权以及地方政府自治权利扩大对于土地非农化具有重要的影响。Wasilewski 和Krukowski以波兰华沙和奥尔什丁周边地区土地转为住宅用地的情况为例研究了土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

Kline和Alig构建了一个probit模型研究人口增长、收入水平变化、农用地价格、农用地所有权结构、土地利用法、农用地保护区、城市增长界限等因素对土地非农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设置城市增长界限对于土地非农化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建立农用地保护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土地非农化;土地利用法和农用地保护区的交互效应对土地非农化有抑制作用,但统计上不显著;土地利用法和城市增长界限的交互效应对于土地非农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农用地的价格对土地非农化影响很小。

1.2国内学者对土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研究

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土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显得更为复杂。学者们认为土地非农化的基本驱动因素是人口增加、城市化、经济发展、农业用地的比较利益低等,但政府行为对于土地非农化规模和速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2.1人口增加、城市因素对土地非农化的影响

我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高度相关,随着大量劳动力的非农化,对城市容量、交通运输及各种生产服务设施带来了巨大压力。鲁明中的计量研究表明每增加1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需占用耕地29.33公顷,每吸纳1万人的非农劳力需占用耕地74.27公顷。

叶嘉安利用遥感数据对东莞市城镇用地的实证研究表明,城镇用地的扩张与人口及工业产值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人口的因素对用地量需求所起的作用比工业产值的作用大。

龙花楼根据GTR模型研究了长江沿线样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认为该地区的耕地和建设用地都有增加的趋势,模型结果表明建设用地的扩张与最近的中心城市人口、当地的城市化水平、人均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坡度和海拔呈负相关关系。

1.2.2土地产权、政府管制对土地非农化的影响

土地产权主体缺位、土地征用权滥用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和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的非合作博弈为特征的政府治理缺陷是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成因。

由于农地产权不明晰已经各利益主体的政治地位不同造成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不尽合理(市、镇获得35%--45%的土地收益,农村集体获得20%--25%的土地收益),即市(镇)各级政府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剥夺了农民的收益权利,总体的利益分配格局对于地方政府有利,使地方政府具有通过土地非农化的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激励,从而促进了农地的过度非农化。科技论文。分权化改革后,地方政府具有追求本地工业化、城市化的强烈愿望。求这个目标首先必须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贾生华、张宏斌的研究认为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主体主要有地方政府、村干部和农民。目前孤傲及征用农地价格过低,在同等区位情况下,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价格相差平均10倍以上,地方政府在土地非农化过程中有比较可观的财政收入。农用地非农化过程中收入分配不透明,村干部在其中可能有灰色收入,成为推动土地征用、促进土地非农化的重要力量。农业比较利益低,在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地方政府、村干部和农民都有动力促进土地非农化进程。

曲福田等的研究认为,由于农地征用价格、出让价格以及市场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1:10:50),各级政府可以通过低价征用、高价出让而获取巨额收益。蔡运龙认为由于耕地非农化采用的是国家征用制度,耕地征用价格、出让价格之间的差异形成了耕地非农化中的巨大经济利益,政府凭借对土地市场的垄断获得了耕地非农化中的耕地收益的大部分,是耕地非农化供给的经济驱动;在发展地方经济名义下,以耕地换项目,通过积累政绩,进而获得“行政升级”,是耕地非农化供给的权力驱动。

1.2.3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

杨国良认为,农业发展是土地非农化的前提,农业发展为非农产业提供了农业剩余。土地非农化实际上是农业实物剩余的一种转移,经济的增长速度决定了土地非农化的速度。鲁明中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之间存在较为密切且都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建设和交通建设占地也越多。

1992—1995年,以省级数据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之间的相关关系数高达0.85.在区域尺度上,Zhou依据Konagaya的GTR模型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他认为城市化水平、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对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耕地数量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在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更大,东部地区的耕地数量将会持续快速地减少,到2025年东部地区的人均耕地数量为0.0727公顷,2025年以后东部地区的耕地减少速率将会降低。科技论文。

王万茂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个解决粮食安全与经济建设所需用的土地资源最优利用方案,即MRSAXY=MRTXY=MRSXYB,其中MRS是边际替代率,MRT是边际转换率。陈奉瑶认为,在土地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同用途的编辑收益相等时,土地资源达到了最佳配置。科技论文。

诸培新、曲福田根据可耗竭性资源理论,构建了耕地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配置的最优决策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分析,提出更多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之间最优配置的两个条件,即1、只有当耕地非农化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才能确定社会最优耕地非农化的量;2、耕地资源保有量的编辑福利等于边际成本时,才能确定相应的最优耕地资源保有量。

在实证研究方面,尚启军提出若以耕地面积减少迟于农业劳动力减少作为判断标准,那么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严重超前,土地非农化严重过度。以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判断标准,既有的研究认为我国的城市用地扩张具有过速的倾向。

第4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 耕地建设占用; 经济增长; 脱耦; 山东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2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0

耕地资源是维持生命-生态系统的载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地关系紧张,中国政府一直重视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制定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仍然呈现出不断流失的趋势。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建设占用耕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1]。近年来,我国耕地的减少可归因于四个方面:建设占用、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1999-2006年,生态退耕成为我国耕地流失的首要因素,但从长期来看,我国耕地的流向主要还是建设用地[2]。从世界发展的经验看,耕地的占用过程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其耕地占用量较强的阶段多集中在城市化最快的时期[3]。 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近6.66亿,城镇化率49.68%,人口城镇化率正处于加速中期阶段,而且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4],快速城镇化必然对我国耕地具有较强的占用需求,而且,经济水平的发展与膳食结构的改善也加剧了耕地的压力。在不能依靠国际市场的前提下,一定面积的耕地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以往,对耕地资源的研究多集中在耕地质与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上[5-7],近年来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过程的耦合作用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8-9],但研究多以时间发展过程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难以对我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2]。本文以官方发表的权威数据为基础,以山东省为例,借助脱耦理论定量分析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合理配置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的方法,以期为政府有效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参考。

1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1.1 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脱耦的理论基础

1.1.1 脱耦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与重点,20世纪70年代初期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说”[10],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污染产生,环境质量下降;而近年来,“倒U型曲线”理论得到了发展,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将会出现拐点,由负面影响转向正面影响,环境质量由下降转而上升[11]。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了脱耦(decoupling)理论,意指打断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下降之间的链接关系[12-14]。用通俗的话讲,在经济发展初期,技术落后,发展多为资源或环境依靠性,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可以采取发展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形式,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同时换取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个转变过程称为脱耦,目前,日本等国已经完成了脱耦过程。引申到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领域,脱耦即为打断经济发展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的链接关系。具体而言,脱耦可分为绝对脱耦和相对脱耦[15],就耕地而言,相对脱耦是指经济向前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速率处于低水平上的稳定状态,绝对脱耦是指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速率增长相对以前出现降低的现象。

1.1.2 脱耦指数

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脱耦程度可以利用脱耦指标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2,16]:

Di=LpEd

式中:Di 为脱耦指标,Lp为建设占用耕地压力指标(取建设占用耕地数量来表示),Ed为经济增长动力因子指标,此处取区域第二三产业GDP的增量。

评价某项驱动因素实施前后或其他过程中,经济发展对建设占用耕地影响程度的变化,可以应用脱耦指标的变化率表示:

Dc=DiendDistar

式中:Dc为脱耦指标的变化率, Diend为i期末脱耦指标,Distart为i期初脱耦指标。如果Dc>1,表明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占用耕地,反之,如果Dc

ID=I-Dc

ID的取值范围为[0,1],如果ID>0,表明区域脱耦现象发生,值越大脱耦现象越显著,ID为1时,说明区域增长已经完全脱离了耕地资源的束缚;反之,说明,区域脱耦现象不明显,经济发展还处于依靠耕地资源消耗的初级阶段。

第5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一、英文摘要的特点及规范 

1、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对于一些英文读者来说,英文摘要是他们唯一的信息源,所以英文摘要一定要强调完整性,也就是说它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完整的。 

2、具有定量分析 

撰写英文摘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笼统的、空洞的阐述,尽量用具体的语言和清晰地思路来论述,这样能给读者一个全面的信息呈现。 

3、具有创新性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学者在阅读论文时会注重创新之处,所以中英文摘要不必强求一致,英文摘要需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国际标准规定中“摘要”一词定义为原文内容准确、扼要的表达,而不加以解释和评论。各个高校对其也都有自己的相关规定,如新疆农业大学,一般要求英文摘要在200-250字符,单词语法正确,语言流畅、精炼。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結论等4个方面,着重反映论文中的新内容、新见解,但不得加入评论。 

二、非英专本科毕业论文中文摘要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过程简述 

为了了解本校非英专本科毕业论文英文摘要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笔者对土管专业的62份问卷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77%的非英专学生对英文摘要有强烈的需求;收集了土管专业的57份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70%的学生借助了网上一些软件翻译,其中有25%的人对译文进行了修改,仅有12%的学生基本了达到英文摘要的要求。 

2、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1)文章题目的翻译。中国学生受到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在中文题目中会用到“研究”、“初探”等词,但是在撰写英文摘要中,这些词就可以不用译出。 

例如:四平市耕地保护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原译:Analysis of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land Protection in Si Ping City 

改译: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land Protection in Si Ping City 

2)标点符号错误。学生常犯的错误:并列成分用分号隔开;书名号没有用斜体;中英文省略号的区别。 

例如:农户耕地流转行为受农户文化程度、年龄、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状况影响。 

译文:... is influenced by farmers’ degree of education,age,labor resource status. 

3)用词不当。词性和近义词区别分辨不清常会导致用词不当的问题。 

例如:但是由此产生的人地矛盾问题却日趋尖锐 

原译;but the result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 

笔者认为“矛盾”一词,根据词义和用途,conflict更为贴切。 

改译:but the resulting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4)搭配不当。英语单词的搭配纷乱复杂,许多学生的语法基础薄弱,经常会用错搭配导致不规范的表达。 

例如:In Urumqi as an example ... 

改译:Taking Urumqi as an example... 

5)中式翻译 

做翻译时,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中式思维翻译。如果只顾字面对应,不考虑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简单句泛滥,句子衔接性差。 

例如:大量的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原译:A great de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to urban land, to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problem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 great pressure. 

原译文完全是根据中文逐字逐句翻译的,且原文中的“问题”可不用译出。 

改译:A great deal transformation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三、改进英文摘要质量的对策 

英文摘要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以上几条只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常见问题的简单总结。想要提高摘要质量,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正确认识英文摘要的意义,了解英文摘要的写作特点和规范。撰写英文摘要时,先用中文完成结构完整、信息全面的摘要,再按照英文思维将其翻译下来。 

掌握英文摘要的翻译技巧,加强自身翻译能力。多注重英文摘要的写作规范和行文特点,如用词、句法、时态、语态等。多积累英文摘要常用词、句型,多阅读英文文献资料。(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汪南(1994~),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134班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晓文,王晓农.非英专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英译研究—以鲁东大学2010届非英专部分毕业生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1). 

第6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乡镇规划;白马寺;可操作;探讨

1 前言

公众参与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在要求,是通过规划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耕地持续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受到威胁,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上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对于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地位与作用应该予以区别,乡镇规划是土地规划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规划,这一层面的规划应更多地吸收基层百姓参与,落实到具体的地块,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乡镇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使得乡镇规划方案能够真正实施。因此,本文结合荆州市江陵县白马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探讨了如何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操作性与现实性。

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情况

我国到目前为止开展了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状况而言,由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刚起步,与国家,地市,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具有难度大、工作量大、定性、定位、定量要求高,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块等特点,很多地方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3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任务与内容

4 荆州市江陵县白马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情况

4.1 研究区概况

白马寺镇地处江陵县东北部,距荆州市市中心40公里,东与沙岗镇相邻,南抵普济镇,西邻熊河镇,北邻六合垸农场。

2005年全镇36个行政村,276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人47449人,其中农业人口38601人,农业劳动力15366人,城镇人口8848人,城镇化水平18.65%,土地总面积14942.95公顷,其中耕地10156.68公顷。

4.2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建设用地空间布镇矛盾较为突出

由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矛盾较为突出,建设用地实际需求与规划布局错位,造成镇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给规划实施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规划随项目而不断调整。

未来规划期内,新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城镇发展重新定位和设计,空间布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不同需求,以及建设用地布局对城镇及各类建设的集聚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确定布局和分区方案,使规划更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

4.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水平不高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上,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效率较低。尚需积极探索运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在土地规划实施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土地规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4.2.3 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较低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周边县市城市整体水平的提高,白马寺镇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对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规划实施几年来,由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较低,其发展建设的速度较慢。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企业及产业的格镇与周边城市总体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

4.2.4 规划编制缺乏公众参与

我国以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按行政层次“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编制,规划控制指标是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下达,这对于处于规划最低层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说非常不利,为了落实上级规划打三制指标,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很难顾及其他方面,很少考虑农民对农村上地利用的愿望,基本上只是机械性地执行上级规划控制指标,因而使规划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特色性可言。加上长期以来规划走的是封闭性的行政干预式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路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不具开放性,缺少参与度和透明度,农民对乡镇土地规划的具体执行措施也很少有人过问,这样就加大了规划实施的难度。

4.2.5 规划缺乏对土地利用形势变化的适应性

上轮规划在方案编制时以刚性为主,弹性不足。对土地利用变化缺乏适应性,规划的用地位置与实际项目选址要求不符的现象比较常见,线状工程用地和一些工业用地尤其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频繁调整,说明规划对未来土地利用趋势变化预测还不够准确,但在管理上又缺乏相应的调节手段,只有通过规划调整来解决问题。规划调整固然可以解决规划与用地需求不相符的矛盾,但规划调整过于频繁,势必影响规划的严肃性。

4.2.6 规划的现实地位不高

规划的现实地位不高,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跑的现象。规划实施的权威性不高,总体控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时间还不长,社会对规划重要性认识还不深,出现了规划的法律地位虽然很高,但在实施管理中的随意性却相对较大的现象。一些地方的领导对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识较高,但在用地安排时却片面要求规划方案适合用地要求,一味要求国土资源部门修改规划以满足用地需求。由于种种原因,违法占地近几年居高不下,有些违反规划的用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一些行业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目标、统计口径、基期数据、规划期限等方面不一致,土地利用规模上下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

5 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操作性与现实性探讨

5.1 要增强特色分析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贯穿了规划的全过程。在规划前期研究阶段,规划专班加强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和公众意见,加强论证,实行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在《大纲》编制阶段,就规划布局方案和规划指标的分解,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外业调查阶段通过召集各村主任,支书把各村情况收集,在实地对照图纸记录签字盖章。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通过听证会再次把规划情况展现公众,收集反馈意见进行修改。

5.2 与变更调查工作的衔接

土地变更调查不但是土地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总体规划实施的主要手段,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等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都要通过土地变更调查来检验,所以本次规划基础数据应该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结果与“变更调查”结果结合。

本轮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为2005年,社会经济等基础数据均为2005年统计数据,各级下达指标均以2005年为基期年,因此采用的土地利用规划基数也应该是反映200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的数据。由于土地二次调查数据反映的是2009年现状,必须进行基期的调整才能作为本轮规划的规划基数。本次试点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切合实际地将2009年数据还原到2005年。数据基期调整主要进行了三大方面的调查,一是2006-2009年新增加的建设用地,二是耕地,三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还原。对于建设用地,在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各类建设用地逐块核查,找出2006-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地块,在图上进行标注,并注明发生变化的地块在2005年的利用状况。对于耕地标注出2006-2009年因农业结构调整占用的耕地地块,同可调整地类一并标注在图上。对于开发整理项目,将2006-2009年实施的开发整理项目标注在图上,并注明项目区在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

5.3 指标图数的一致性

为确保规划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一致性,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考虑在“二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基数,对“二调”现状图进行相应调整还原,真正做到规划基期年图件与数据一致。

5.4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容易出错的几个问题

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调整中有几个特别容易出错的概念与敏感的体系将会影响乡镇总体规划的操作性与现实性,在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中要多加注意。

5.4.1 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法定程序确定的特殊保护区域。其中绝大部分是耕地也包括耕地间零星分布的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基本农田则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其土地类型是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汇总表中的耕地面积就是该乡镇的基本农田面积。因此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汇总表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应大干基本农田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应至少等于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5.4.2 一般农田与一般农地区

基本农田保护保护面积表内的一般农田面积和土地利用分区类型表内的一般农地区面容易混淆。一般农田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为农业使用的后备资源和其他零星非耕地,坡度大干25 但未列人生态退耕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其土地类型是耕地;一般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域其土地类型主要包括耕地(一般农田),园地,其他农用地。因此从理论上讲两者面积决不可能相等。

5.4.3 基本农田保护率的计算

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面积除以规划期末的耕地面积,其他的计算方法比如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除以规划目标年的耕地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除以规划基期年的耕地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面积除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除以乡镇域总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面积除以规划基期年的耕地面积等等这些计算方法都是不对的。

5.4.4 基本农田保护区位调整

区位调整为主指标调整为辅是本发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各乡镇要在原规划指标体系下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区位,进行乡镇间的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区位调整,即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村庄间的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区位调整。不能只针对建设用地区位调整,基本农田不进行区位调整。例如:有的乡镇虽然布局了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增加,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减少(没有低于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但是基本农田面积并没有相应的有减少,出现了基本农田面积大于耕地保有量的情况。有的乡镇因工矿用地或者居民用地集中到工业园区,或者乡镇有较大的复垦整理潜力,规划期间净增耕地面积较大,但是基本农田并没有增加,出现基本农田面积远远小于区域内耕地面积,导致基本农田率低的情况。这两种情况说明乡镇或村庄没有进行基本农田的区位调整,基本农田保护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整个乡镇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降低。

6 结束语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提高乡镇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操作性与现实性,关系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影响到乡镇经济的发展。未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团体和政府部门积极加入,如何在公众参与的情况下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需要在规划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志国,花峰.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几个问题探讨[J].维普期刊,2003,11:40~42

[2]邓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证研究[c].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刘志坚,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6(3):7~11

[4]涂春松.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操作性思考[J],1994-2011

[5]诸培新,顾湘,曲福田.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第7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湿地保护与恢复;饮用水源保护;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1303

1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自身生存不仅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同时还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导致水质恶化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的物理、生物、化学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具有调节洪水、降低洪峰、补充地下含水层、改善水质等作用,对维护水资源的水质和安全、正常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境内的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一座城市湿地公园,更是红安县的一座生命泉,是典型的库塘湿地。

2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红安县县城西北部,紧靠城区。湿地公园的范围包括水库水面及周边的生态公益林、近自然林、宜林地和水库水面滩涂湿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1°17′02″~31°22′38″,东经114°32′09″~114°35′45″。湿地公园东西宽约10km,南北长约12km,规划总面积1903.37hm2,其中湿地面积1590.69hm2。

据统计,金沙湖湿地公园范围内共有维管植物96科、205属、318种,其中湿地草本植物27科、35属、55种;有脊椎动物24目、39科、86种,水鸟资源较为丰富,有鸟类14目、24科、47种。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5个功能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在规划中将92.24%的湿地公园面积作为保育和恢复区域,7.76%作为科普宣教、合理利用和管理服务区域。既有效保护了水源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维持了金沙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合理地解决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是红安县城区的重要饮用水源之一。金沙湖对下游33个自然村、省道阳福公路、下游45万亩农田的防洪安全、16万亩农田的灌溉、20万人口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意义重大。

3金沙湖湿地公园发展现状

湖区湿地面积萎缩,湿地丧失了存蓄淡水的功能,水资源面临危机。湖区湿地筑坝围堰,围湖养渔截断了上游汇水区内水源的自然流入,影响了湖区的蓄水和水质。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许多重要湿地部分或者全部丧失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功能,给生物安全带来威胁。主要有以下污染源。

(1)人居污染。在湖区周边涉及对湖区环境有影响的有22个村场,共有109个村民小组,住户4839户,人口21052人,4个镇有7个行政村洪水线下农民违规建房,共89户居住在洪水线内,一遇洪灾,被淹受灾,餐饮业6处,桌台数33张,共占地面12亩。经环保部门专业测算,每年排污量(按干物质计算)为1229437kg/年,每天的生活污水一遇下雨,就流入湖内。

(2)养殖污染。经湿地公园调查核实,湖区周边共有围湖养渔98处,有畜禽养殖122户, 养殖占地面积150.5亩,存栏畜禽37133头(只)。经环保部门专业测算,化学需氧量(COD)2644166kg/年,氨氮(NH3-N)112800kg/年。

(3)采矿污染。二程、华河2个乡镇的2个行政村所在地有厂矿业2处, 6个井口,占地1410亩,开矿破坏了植被,矿渣填埋了湿地,洗矿污染了湖水。

(4)加工污染。2个乡镇的3个行政村所在地有各类加工制造业共6处,共占地面积107亩,其中,苕粉加工厂1处,占地面积15亩,年产苕粉60t,靠水生产苕粉,污水直排湖内;与金沙湖一坝之隔的红信化工厂生产时排放的废水、废烟,以及泄漏的液氨,都是直接污染源。

(5)围堰养鱼。沿湖边及湖区一级支流围堰养鱼,坝堤连环,坝内筑坝,共98处,面积2908亩,叉沟叉河拦河筑坝,阻断金沙湖支流汇聚,破坏生物栖息繁衍场所,坝内鱼池黑水漆漆,洪水季节,堰满溢洪,污染水源。

4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具体措施

饮用水安全的前提是什么?是先要有水吃,因此涵养水源、防止水资源流失显得愈发重要。再次是防止水源污染,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洁净的饮用水源。

4.1保护工程建设

4.1.1水禽栖息地建设

在李家洼、董家湾建设2处水禽栖息地,建设面积10hm2,其中水域面积7.6hm2,陆地面积2.4hm2,建设措施为包括以下方面。

(1)水生植物种植:在水深1~2m区域种植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菹草、竹叶眼子菜等,使用种草数量为400kg/hm2;在水深1m以上水域种植莲、香蒲、茭草、芦苇、芡实等植物,使用种草数量为800kg/hm2。水生植物种植面积7.6hm2。

(2)宜林地造林:鸟类栖息地范围现有部分宜林地,面积1.6hm2。拟在这部分宜林地种植阔叶树。接近水域地段栽植柳树、池杉和乌桕,其他地段栽植樟树、槐树、榆树和浆果类植物,如李树、桃树、枇杷等。种植采取随机混交的方式,栽植密度为111~167株/亩。

(3)现有林补植:鸟类栖息地范围现有部分稀疏林地,面积0.8hm2。拟在这部分稀疏林地中补植和原树种相同的树种或较为耐阴的树种,如樟树、胡桃、水青冈等,每隔1.5m补植1株,在林地空地中主要补植枣树、桃树、枇杷等浆果树种。补植后,每亩保存株数为167株左右。

4.1.2保护管理站建设

保护管理站是湿地公园最基础、最重要的管护机构,尤其是湿地公园开放后,人为活动将大量增加,加强湿地公园保护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根据金沙湖湿地公园管理范围和保护管理的需要,拟建立4个管理站,建设位置分别在湿地公园恢复重建区的三里岗林场、祈家塘、宣教展示区的白石咀以及管理服务区处,每个管理站建设房屋1处,建筑面积均为80m2,共计320m2,砖混结构。

4.1.3确标立界

金沙湖湿地公园范围是原农民习惯了的生产和活动区域,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标牌、界碑(桩)设置的目的:一是为了确定金沙湖湿地公园的范围及各功能分区的区域,避免发生纠纷和破坏;二是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提醒人们注意,控制人们的活动和行为,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三是宣传普及有关科学知识;四是为人们提供线路指南、其他服务等。因此,保护区标牌、界碑(桩)的设置,对人们了解建立湿地公园的意义,普及有关科学知识,增强法制观念,确立保护自然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都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2恢复工程建议

4.2.1退耕还湿工程

金沙湖湿地范围中的耕地,有的分布在库区常水位以上,有的分布在常水位以下,全部退耕还湿。在常水位68m以下的耕地恢复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茭草、香蒲等,使用种草数量为800kg/hm2;在常水位68m以上、泄洪高程73m以下的退耕地恢复种植柳树、刺楸、池杉和乌桕,每亩种植株数110株左右;在泄洪高程73m以上的退耕地,种植以乔木树种为主的阔叶树种,主要树种为榆树、椿树、樟类、桃树等,每亩种植株数170株。退耕还湿工程建设面积为30.5hm2。

4.2.2退渔(养)还湖工程

金沙湖湿地公园范围内鱼池养鱼和筑坝养鱼的情况较为普遍,侵占了鸟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栖息地、水生植物的生长地,对水体有一定的污染,与湿地公园保护、宣教等目的有冲突,因此,必须停止金沙湖湿地公园内的水产养殖生产,并在退渔还湖的地方种植水生植物,以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退渔(养)还湖工程建设分鱼池养鱼和筑坝养鱼两种情况恢复植被。①鱼池养鱼:分布在宣教展示区内的鱼池予以保留,在鱼池内铺设40cm的种植土,种植莕菜、莲、香蒲等水生植物;在宣教展示区以外的鱼池或保留或清理掉,清理掉的鱼池种植香蒲、芦苇等植物,使用种草数量为800kg/hm2。②筑坝养鱼:停止养鱼生产,在现有渔场中种植芦苇、香蒲、香叶芦竹等植物,使用种草数量为800kg/hm2。退渔(养)还湖工程建设面积共82.2hm2,其中鱼池养鱼还湖15.4 hm2,筑坝养鱼还湖66.8hm2。

4.2.3近自然林恢复工程

根据金沙湖湿地公园林地现状,对林中空地和较稀疏林地进行补植补播,近自然林恢复工程建设面积共205.2hm2,其中现有林面积123.1hm2,新造林面积82.1hm2。补植补播林树种宜选择与原有树种相同树种或其他耐阴树种,如樟树、水青冈、枫香、花楸、枇杷等。林中空地中1.5m左右补植1株,补植补播后的林中空地和稀疏林地每公顷保存株数1500株以上。对管理不善和受病虫害的低效林,采取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清理枯倒木和病死枝等措施,林地稀疏地带进行补植,林分特别差的林分进行重造。对于宜林地、采伐迹地和灌丛地,采取近自然林的措施进行恢复。

4.2.4矿区植被恢复工程

金沙湖湿地公园范围内有一处萤石矿3.41hm2,为露天开采形式,已废弃多年。目前,矿区堆砌有较多的矿渣和尾矿,山体破坏严重,对金沙湖湿地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对水土保持、水库安全和水源洁净也有潜在的影响。因此,规划对此矿区进行植被恢复,面积为3.41hm2。

4.2.5湿生、水生植物环湖带重建工程

据调查了解,金沙河最高洪水位为73.06m,出现频率较大的水位为67~69m。金沙河水源丰富,即使是2010年洞庭湖、洪湖大型湖泊干涸,金沙河也没有受到影响。金沙湖枯水位高程一般为65.5m,持续天数一般为10d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个月。其中水位情况根据需要,还可以利用烟宝地水库通过烟金灌渠输送进行调节,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和有关方面的需要。根据水文条件和生态建设的需要,拟在金沙湖范围海拔66~68m之间建设水生植物环湖带,与现有林地和其他绿化工程相结合,形成深水浅水湿生植物乔灌木的绿色环湖圈,将金沙湖构建成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海拔66~67m高程区段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金鱼藻、微齿眼子菜、狗牙根等植物,使用种草数量为400kg/hm2;在海拔67~68m高程区种植香蒲、茭草、芦苇、狗牙根等植物,使用种草数量为800kg/hm2;在海拔68~73.06m消落区种植柳树、刺楸、池杉和乌桕。湿生、水生植物环湖带工程建设总面积为179.7hm2,其中湿生植物环湖带(68~73.06m)面积95.2hm2,水生植物环湖带(66~68m)面积84.5hm2。

5结论与建议

(1)金沙湖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不仅能够达到涵养水源的目标,改善入湖水体生态环境和流经工程区的水体水质,还能改变原消落区面貌,提升景观效果。

(2)通过高效复合植物生态系统加强对富营养污水的净化作用,抑制藻类生长。不仅能够有效脱氮除磷,消解农药、抗生素等微量持久的有机污染物,还能减少自来水制备过程中的氯耗和矾耗,提供高于国家标准的健康饮用水。

(3)建议在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引入环境评价体系,从环保角度评价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使项目建设既能符合生态安全,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1-2018)[R].北京: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2011.

[2]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武汉: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2013.

第8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土地使用,土地管理

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is a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at number is town with scale,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to a city gathered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constantly, rural landscape to the urban landscape evoluti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city to rural areas the steady spread of the proces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rought inevitable requisition land conversion related policies for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ame between stakeholders is fierce.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land use right of the farmers an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in China's rural collective land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use of the land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chooses,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rural collective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conversion, nanhai, perfect property policy, standard use and gives active management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words: nanhai, rural collective land, land use, the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现状

1.1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保护管理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南海区政府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国家能源、水利、交通等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必须依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后,报相关政府批准。尽管对土地的使用和农田的保护做了明文规定,但作者研究发现:大量违法用地现象在南海区下辖的农村还是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批东建西,不批也用(和农民签定好协议,不向上办理手续)改变地类等。

1.2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管理现状

目前,南海区农村土地产权存在着土地产权不明晰确定,农民土地承包不稳定,集体土地产权流转违法现象普遍,集体土地产权时常受到侵犯,农民的土地权利得不到保障,征用农民土地利益牺牲巨大等问题,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派生了许多具体的问题,阻碍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征地农民与政府部门和利益集团频发冲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松岗万石村发生大规模警民案件就是一个典型。因此,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1.3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赔偿管理现状

土地作为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征地实际上让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资源的财产利益,同时也失去了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目前,南海区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还经常无法到位,劳动力安置难以得到解决,从而产生了许多纠纷,影响社会的稳定。农村土地征用就是发生在国家与集体之间所有权的转移。这种看起来简单的所有权转移,在实践中却长生了大量的问题。南海区的土地征用赔偿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征地程序

征地补偿标准

补偿分配

2 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A: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管理体制不顺

B: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管理法制不健全

3 加强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3.1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土地使用理念

3.1.1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管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平衡。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和处理土地问题,是管好和用好土地的前提。针对南海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土地管理工作、统领经济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供需动态平衡。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标,既要保护耕地,同时又要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在耕地保护与保障发展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

为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耕地,政府必须把观念从单独注重GDP的增长,注重经济的发展转变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来,选择科学的、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妥善处理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另外,政府要转变在土地使用管理中的角色。政府应该退出集体土地市场的运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进行土地利用综合规划、改善环境,规范、监督、调控土地市场上。

3.2增强农民对土地使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稳定性弱及权能不完全的关键在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不明确。目前,理论界对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大致有三种思路:第一是土地私有化;第二是土地国有化;无论是土地私有还是国有在理论上都有助于解决集体所有制存在的产权主体不清以及行政人的寻租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将是巨大的。第三是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土地制度改革。这是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思路,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要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代表,而不应是所有权归属问题。

3.2.1明确南海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代表

本文认为,从南海农村的实际出发,确立村民委员会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代表是切实可行的,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广泛,既有分属乡、村、村民小组的集体经济组织,又有超越社区范围的集体经济组织;既有农村政权组织管辖的比较稳定的集体经济组织,又有自由组合非稳定型组织。因此,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适合充当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因为其不能完全代表社区集体全体成员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第二,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土地掌握在村民小组手里,但村民小组这个农村最基层经济组织存在着实力薄弱、组织分散、管理水平低、构成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将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定位于村民小组,显然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第三,村民委员会能够代表农民的共同意愿独立行使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因为其是农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基层组织,在农民中间享有较高的威信。

3.2.2完善权利与义务

在明确村民委员会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代表的同时,也应该赋予其相应的权、责、利。所谓权,包括集体土地的发包权、土地所有权、机动土地的调查权等;责,即为稳定承包权的责任、村民服务的责任、协助土地流转的责任、处理村内事务的责任等。土地所有者职责范围及其身份的明确为土地的有序流转创造了条件。

3.2.3征地时引入谈判机制,加强公众参与

由于农民的自身知识有限,素质不高,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合法权益经常遭到忽视。为改善这种不平等情况,南海区政府可以尝试在使用、征地过程中引入谈判机制,深入了解农民对征地赔偿的实际看法,了解失地农民的真正需求,赋予农民更多的话语权。

4 结语

本文对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和管理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实,“土地财政”也是农村集体土地征地的一大障碍。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对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和管理不能详尽地进行论证,特别是由于权限问题,关于南海区农村集体土地的一些内部资料和统计数据较难获得,客观上影响了论文整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努力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丛艳国、章家恩、夏斌.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于集体土地视角的农村发展分析——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热带理.2009(3)

[2]张换兆,王家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政府博弈行为分析.财经科学,2007(9)

第9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闲置空地;环境影响;利用;都市农业景观;绿地管理

一、引言

闲置空地是指已经获得批准使用,无正当理由逾期未开发,或者中途停工超过法定期限的土地。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也在飞速进行,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闲置空地不断出现,甚至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城市闲置空地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利用。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闲置空地对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城市闲置空地的利用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合理有效利用城市闲置空地发挥借鉴指导作用。

二、城市闲置空地对环境的影响

闲置空地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它往往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损坏城市景观形象。城市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为了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创造良好的景观形象。而闲置空地的存在,由于长期没有被开发和利用,最后往往杂草丛生,再加上大量的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堆积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景观形象,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不仅如此,一些城市流浪人员也往往选择闲置空地作为自己栖息的场所,不仅影响了以后的重建工作,还可能给该区域带来不安定因素,对城市景观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会继续扩大,一些可以被利用的地段的土地又被开发出来,然而在开发的过程,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对这些地段进行处理,往往会造成大量闲置空地的存在,对城市的景观形象造成很大的破坏。

2、影响城市生态建设。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如果闲置空地长期存在,会导致土地的吸收功能发生退化,进而引起城市景观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闲置空地,如果没有进行养护,忽视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缺乏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将会受到干扰和影响。最后可能导致城市生物物种减少,植被被过度消耗,甚至导致水资源减少,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建设。不仅如此,由于闲置空地长期处于无植被覆盖的状态,还会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因为土壤无法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而闲置空地的土壤出现退化现象,吸附功能不断下降,在空气中的土壤还会导致空气中的沙砾含量增加,降低了空气质量,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

3、影响周边耕地保护。众所周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带来了的一个必然结果就会城市周围的耕地被大量占用。耕地的占用对耕地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这种现象不能避免。让人觉得可惜的是,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闲置空地,另一方面却又有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给城市周边的耕地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影响城市功能发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闲置的城市空地大约为六十万亩,开发商手中囤积大量的闲置空地,导致在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上面,占据优越区位的土地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和利用,规划好的城市商务中心得不到很好的建设和发展,最终结果是城市布局出现不合理现象,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城市闲置空地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此进行有效的利用。

三、城市闲置空地的利用策略

为了对城市闲置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结合城市闲置空地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对闲置空地的有效利用。

1、发展都市农业景观。都市农业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当中,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并由居住在城区的人进行耕作。在一些城市,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在城市郊区的耕地也出现非农业化的趋势。而在城区残留的零星土地逐渐受到重视,并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对于城市闲置空地,可以借鉴都市农业的方式,对于未受到破坏,无污染的土地可以将这部分土地用作农作物的种植,重点考虑种植蔬菜、果树、花卉等等。将闲置空地发展成为都市农业景观,既可以实现对闲置空地的有效利用,还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农田景观,可以用作观光和旅游,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建设临时休闲绿地。在美化城市建设过程当中,首先应该考虑绿化城市,建设更多的绿地面积,而将闲置空地建设成为临时休闲绿地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这样既能够为人们的休闲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对闲置空地的土壤的保护,能够吸收空气中的尘埃,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在建设临时休闲绿地的时候,由于草坪的种类不同,它们吸收尘埃的能力不同,所达到的环境效益也不同,所以应该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品种铺设,既收到环境效益,又能够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此外,在临时绿地建设的时候,对于铺设的草坪和种植的树木需要做好养护工作,培育草坪和树木,并将它们移植到别的地方进行绿化,这样既能够收到环保效益,又能够获得经济效益。

3、重视临时绿地管理。当临时绿地建设完成之后,如果忽视管理往往也难以达到应有的绿化效果。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工作,当临时绿地建设完成之后,后续的建设工作同样也要重视,以保证临时绿地的质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相应的考核要求,对闲置空地的改造提出相应的要求,保证临时绿地建设的要求。

4、作为艺术创作场地。该措施的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一些曾经被开发过、建设过的场地,但使用期满而未被新的开发商重新开发建设的闲置空地。在这些闲置空地之内,往往遗留建筑物或者建筑结构,在利用的时候,可以发挥这些遗留物的作用,将它作为艺术创作设计园地,凭借城市设计创意人员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功能转换,废物利用等手段,对其进行改造和设计,以激发闲置空地的活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城市空间,提高闲置空地的利用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闲置空地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会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今后在实际工作,一方面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土地批准的相关规定,尽量对已获批准的土地进行开发与利用,减少闲置空地的面积。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存在的城市闲置空地,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利用策略,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利用效率,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石平华.对解决城市闲置土地问题的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

[2]王伟.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沙市闲置土地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邓理.城市拆迁空地对城市绿化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6(3)

[4]邓键剑.关于城市闲置土地景观化处置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