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
我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及艺术造诣,语文知识的学习,除了要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与学习古人的先进的情感认知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还很欠缺,学生的性格特点还没有完全的定型,这时候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的情感认知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可以根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感扩展,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小学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应爱国精神的课文,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予以适当的扩展、引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切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及爱国精神,这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的。虽然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的打基础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行适当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相关语言知识的学习中,积极创造意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习过程中字、词、句的延伸意义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复杂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等,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任何存在于社会大环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会的前进步伐,就需要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也一样。正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种种的弊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在语文教材中的实例的选择时,应该选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事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对于基础的字、词、义、音的掌握,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反复抄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变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正确的引导,采用各种高效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除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培养能容,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自主的学习、探索所学知识,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当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所学的新知识,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领悟,这对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二、结语
学生的认知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对文章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在让学生学会阅读,体会教材语言之美的同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在大量的、真实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阅读,才能体会到语文之美。在体会语言之美的同时,他们满足了对周围新事物的好奇,锻炼了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体会了阅读过程中的美感。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哪怕是一首很简单的唐诗,作者都是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的背景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的,具有使人获得精神愉悦的审美属性。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意境,让学生走进作品领悟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从而获得审美愉悦。阅读材料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比如明喻、暗喻、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语言之美,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揭示课文与阅读材料美的内涵,引导学生鉴赏美。如果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过程单调,没有灵活性,这样的教学就会对课堂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让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语文阅读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平时的所做、所说、所感,把所经历的事情用文字表述出来,让大家一起体会同样的感觉。但是,单纯的文字是很枯燥的,要想让学生深层次地感受这些,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其中的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习变成一种快乐。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能掌握本来很难掌握的内容,做到事半功倍。要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坚定信心,鼓舞勇气,不断追求,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他们的人生财富,我们要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三、让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如果学习与课外实践分离,那么学习就会变得生硬,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多读一些各方面的课外阅读材料,让他们更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能让与之交流的人更加愉悦。另外,我们要多订阅报纸杂志,从中学习西方的风俗文化与东西方文化。尽管他们存在很多不同,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就会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判断和反映。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局限于书本知识,要让学生多读一些各方面的材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运用语文这个工具。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于语言美的教育
关键词:民族地区;口语交际;教学见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空前的活跃、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了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提高公民口语交际能力,必须从小学生抓起。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特别是地处南疆边陲、多民族杂居、国家级贫困县麻栗坡,“口语交际”更是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课堂常常遭遇尴尬局面,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等情况发生。如何改变现有教学状况,提高民族地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结合新课程谈谈在“口语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见解:
一、开发资源,整合教材,提供学生喜欢的交际话题。
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话题。例如上《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字吗》一课,农村的学生对电脑并不了解,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话题学生无话可说,更没了交际的兴趣。《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地区差异,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通过交际,能更全面地看问题。但是,民族地区的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寿面两个鸡蛋。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倒是在一些婚庆、佛事上大办宴席。于是,我把话题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习俗好不好。学生更积极地去观察生活,甚至主动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
二、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
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其间语言交互来往,呈双向或多向互动状态。创设情境,能让儿童从感受、体验形象中开始,而儿童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同时,语言与思维也随之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切中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1、实物展示法。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从而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生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例如《爱吃的水果》一课,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寄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
2、教师描述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例如《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一课,上课伊始,我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奋好学,各项活动总出类拔萃,从不轻易犯错误,可是他做了错事,总不承认,爱撒谎,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许多见解。这样一下子进入了问题情境,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3、模拟社会生活实例法。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例如《购物讲价》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组摆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现商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组分工,(顾客和售货员),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物品,“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比比看,谁买的最便宜,再说说购物所得。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在贫困地区缺乏课件的情况下,模拟社会生活实例不失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应多做课前准备,多花费一些心思,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三、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民族地区,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
1、师生互动,重在引指、规范语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先介绍预防秋噪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介绍清楚。
2、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3、扩大互动,重在检验,巩固口语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具有长效性。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购物讲价》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与爸爸、妈妈一起上市场,注意观察大人们在购买中的讨价还价,甚至自己亲自购买一件小物品。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四、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序进行。
要灵活变通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愿望,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思维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要设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务必要发挥。教师要尽一切努力和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和谐而又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以及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材不仅增加了内容,加深了难度,而且也增加了很多知识点。这一切必然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即学生要具备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初始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根据学习的内容,教师应想方设法使课堂活动生动有趣,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及时复习、精选课后作业、归纳总结五个学习环节,如何掌握好基础知识,如何阅读与理解语境语篇,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等;又比如指导学生建立难题和错题集,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需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减少知识的漏洞,夯实基础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同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排疑解惑。
三、注重课堂教学,搞好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高中英语教学要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教师要教育学生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巧妙联系起来,注意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要特别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
四、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关心他、教育他如何做人;是学生的朋友,聆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正视挫折、树立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变换角色,全面了解学生。如一次上课有个学生打瞌睡我没有直接点名批评,而是走到他的身旁,摸摸他的头部,轻声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这时学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哪还有心思再睡觉。这位学生感受到了老师是真诚地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使他在这个班集体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样学生也能学得关心他人,认识到热爱集体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净化思想的机会。如在教学《黄河颂》《最后一课》一类的文章时,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适时进行爱国教育;在教学哲理诗《理想》时,让学生在领悟诗歌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比喻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拥有信念,及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坚持不懈的恒心,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再塑生命》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与苦难、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在引导学生归纳文章哲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克服困难的方法:将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这样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在教学《登上地球之巅》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如《信客》能教给学生做人要诚实、讲信用;《老王》也让学生知道关爱弱者的重要……总之,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阵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教育是同步进行的。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的情感活动向着纯洁、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达到能够控制情感、主宰情感、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展过多种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朗诵比赛、辩论赛、成语接龙、故事会等,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充满竞争,只有那些知识丰富、意志坚强的人才能适应生活。
各个高等学校的每个专业当中都设立了中文专业,目的是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面对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局面,大学中文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没有将中文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优势发挥出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错误的思想观念。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思想中,“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严重,这是受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这种思想观念导致我国大学中文教育得不到重视,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优势也无法发挥出来,创新思维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不全面的培养目标。如今的大学中文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目标在于知识的传授,然而这违背了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那就是通过传授知识,达到人文教育和传承中华精神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大学中文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导致学生课堂活动中循规蹈矩,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培养。
(三)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在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没有专门针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特殊安排,课堂设计中完全是中文的学习内容,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创新;同时,课堂设计的不合理还体现在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思维现状,不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挖掘。
二、大学中文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文教育能够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在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中文教学进行改革,使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思想观念。要想加强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大学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思想,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经过精心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不断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鲜事物。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的思想观念,能够对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是对学生创新思维最好的鼓舞和激励。
(二)鼓励学生展现自我个性。中文的教学过程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因此中文的教学,最关键的不是对学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知识,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不同的特点对事物进行独特的判断。中文的这种性质,导致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自身天然的优势。因此在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我个性的展现,在为学生不断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视野和角度对事物进行不同方面的解读,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为学生适时引进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要能够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高度,符合大学生大众的审美观,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场景和画面进行勾勒,将传统的思维定势进行转变,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结论
在生态学中,花盆效应又被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从这一名词的字面就可以看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中的花盆效应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是由校园组织文化所造成的。首先,校园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会导致花盆效应的出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并没有联系,在这种发展环境中,教师只能在狭小的时空中将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事务以及教学事务当中。这种组织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教师之间欠缺沟通,不会对自身所面临的教学困境进行交流,也不会对他人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实践问题作出反思与探讨,因此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这一问题,学校要重视强化教师之间的关系,重视在教师之间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座谈会、报告会等,要求教师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境、难题表达出来,并在教师的共同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物种”单一性也会导致花盆效应的出现。无论是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还是培训工作中,一些学校都忽略了不同教师所具有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对生命多样性的忽视导致了“物种”单一性的出现,而这种“物种”单一性的现象又会不可避免地让教师队伍建设出现花盆现象。如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统一的培训内容、标准化的培训评价体系只能够培养出标准化的教师,在这种教师发展文化氛围中,教师容易失去个性走向大众化。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多元化个性以及需求做出调查,同时有必要对陈旧的教师培训模式做出改革,丰富培训内容,从而适应不同教师的不同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另外,教师的培训工作不能被封闭在教育系统中,而应当重视与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避免坐而论道情况的出现,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教学时空环境的超耐度失衡
在自然生态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如果综合环境中的某一因子具有过多的量或者出现不足,则会导致物种的生存环境出现恶化甚至导致生物的灭绝。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在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生态耐受度与承受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超过限值或者没有达到限值,则会导致教师工作倦怠以及难以形成有效激励的问题出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耐受度与承受力的主要因素体现为教学时间和班级规模。虽然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对班级人数做出了明确限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的班级规模会增加师生心理压力,在产生烦躁情绪的基础上也容易导致班级冲突,这不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导致教师产生教学低效感。另外,教学时间也是教学时空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要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以及开展进程,同时也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心理。不同的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都具有差异,而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同时,教师还需要负责组织班级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辅导。虽然教师的工作时间较长,但是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事务性的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创造力的提升,从而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
三、总结
1.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与沿海地区相比,我区英语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学校基本上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设英语的,蒙古族学生很难获得他们本民族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此外,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牧区,家族成员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落后。此外,他们所居住的地区缺乏学习的文化氛围,特有的生存方式、闭塞的居住环境这一切导致了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
2.蒙古族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绝大部分蒙古族学生来自教育比较落后的农村牧区。入学时整体英语水平低,单词量少、发音不够准确、语法基础薄弱,阅读能力差,有的甚至还不能完全掌握26个英文字母。他们当中有些学生是到高中时才开始学英语的。英语学习起步晚更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其次,内蒙的高考制度给蒙古族学生提供了优惠的政策,规定蒙授学生不考英语听力,其高考外语成绩是由汉语成绩和英语成绩两部分构成的,总分为150分,其中英语、汉语各占75分。可以看出,我们录取的学生的外语成绩不全是英语成绩,因而生源较弱。再者,蒙古族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他们的民族语———蒙古语,有的学生汉语说的都不连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在母语(蒙古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三种思维模式、三种文化冲突给他们学习英语带来了一些障碍。与汉授学生相比,面临的困难较大。最后,学生背景知识贫乏。阅读理解材料需要借助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得以深刻理解。只有积累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厚,对文章理解的程度才能愈透彻。可是目前蒙授英语教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匮乏,这就阻碍了其阅读水平的发挥,影响了蒙授英语教育专业阅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模式陈旧。目前,蒙授英语教育专业阅读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没有机会与教师交流,只是被动地接受,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常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文章中的词语,分析句子结构。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语篇层次,导致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全局,不能准确获取信息。学生只学到了其中的一些词汇知识、句法知识、对整篇文章的掌握乃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阅读技能没有得到发挥。
4.缺乏民族英语师资。蒙古族学生需要一些既懂蒙语、汉语,又懂英语的师资,这样的教师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可是,目前我区蒙授英语教育专业严重缺乏此类师资。许多课程都是由汉授英语教师讲授。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理解方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一些汉授英语教师既给汉班授课,同时又兼任蒙班课程,超负荷的劳动使他们疲惫不堪,加之蒙授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有的教师便敷衍了事,致使英语阅读课教学质量下降。
5.教材难度大。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合适的教材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率。然而,目前还没有专门为蒙古族学生编写的英语专业教材。我区各院校基本都选用与汉族学生通用的教材。对于蒙古族学生来说,这些教材难度较大,生僻词太多,既影响了其阅读速度,又降低了其阅读兴趣。此外,这些教材多选取论述性的文章,记叙性文章少见,学生普遍感到阅读兴趣不高。
二、改进蒙授英语教育专业阅读教学策略
1.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扩大其知识面,综合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他们吸收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而,英语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网络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网络信息时代使英语阅读教学不再受时空限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英语阅读教学,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网络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全程监控,给学生布置作业,进行课外辅导,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各具特色,教师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网络教学中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还能使蒙授英语教育专业阅读教学更有成效。
2.杜绝泛读精读化。泛读的特征体现在“泛”与“读”两个方面。“泛”是指文章体题材广泛,知识内容丰富,涉及以英语为本民族语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经济、科技、体育、环境保护、风土人情等各个领域。同时,阅读材料的文体是多样的,包括记叙、议论、说明、广告、新闻、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语言风格的语篇。“读”是指引导学生掌握略读、寻读、细读等阅读方法,学会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并处理信息。通过各种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培养他们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读是指在阅读文章时,要求学生仔细地去思考其中的生词、复杂的句型结构、语法难点、篇章知识等。因此,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上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泛读,什么是精读,以杜绝泛读精读化。
3.更新英语阅读教材。在选取蒙授英语教育专业阅读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材内容要新颖、丰富、趣味性强,能够体现出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学习中获得乐趣。教材题材要广泛,英语国家的政治、军事、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教材体裁要多样,应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和新闻报道等,学生只有在接触到不同的文体时,才能了解到不同语言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进而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教材最好由蒙授英语教育专业的阅读教师和英语教育专家共同来编写,因为他们对蒙古族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学习方式以及性格特点有一充分了解。此外,阅读教师在蒙授英语教育专业阅读教学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他们编写出来的教材难易适中,更符合蒙古族学生的实际情况。
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教学中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达到学生在生活中能实现英语实际运用的效果。英语作为语言类的教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应该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教学应用于生活。同时,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未来也将进行英语教学的工作,承担着教导他人的工作,因此,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更需要重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不仅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学校也应该设置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注重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应该有学习意思,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为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英语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针对师范院校和外语学院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实践调查发现,英语课堂上,教师基本上实现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但是在教育见习方面,多数学校不能实现教育见习的目的。师范院校中80%的学生只进行过一次教育实习,实习时间大约在1-2个月,外语院校中教育见习现象更少见,只有50%的学生进行过一次教育实习,实习时间大多控制在1个月范围。由于见习时间短,相应的教学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不能实现教育见习的根本目的。
三、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针对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的教育实践课程虽然被纳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并没有很高的重视程度。主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实践次数少、时间短,随意程度高,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安排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次数大多数是1次或2次,时间控制在1个月左右,在短时间内学生不能完成听课、试讲、班级管理等多项教育工作,使学生在进行教育实习时只是形式主义。而在实践课程上也出现了一定问题,教育实践课程单一,学生通常只进行听课内容,对于班级的管理、学校教研等活动都不能参与,导致学生不能对教学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和反思,使教育实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实现教育实习的效果。
2.学校的顾虑和困境
(1)中小学校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中小学校注重学生成绩,对于高校推行的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存在怀疑态度,担心实习教师影响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造成实习教师走后,原本的教师不能进行正常的授课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实习学校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实习教师的指导工作,而且实习教师的实习经费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支出,学校需要自己担负这部分费用,增加学校的经济开销。因此,很多实习学校对实习教师进入学校持抵触心理。
(2)高等院校的问题。高等院校的教师本身已经远离基础教育多年,教育方法已经形成一种定势,具有一定的系统化、学术化的特点,在指导学生教育经验时不适用于中小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同时,由于近几年高等院校扩招现象的普遍发生,学校学生的数量骤多,学校在进行学生教育实践活动时经济压力大,加大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难度。
四、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变策略
1.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着重学术轻教育的现象,导致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学校出来只拥有英语专业知识而没有英语教学能力。学校应该提升教育实践的地位,充分认识到教育实践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还是对学生教育能力的职前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素养有关键性作用。学校加大教育实践的管理力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教育实践的重视程度,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就会更用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整体提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
2.加强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由于教育实践活动是两个学校进行合作的项目,只有两个学校都能积极的进行配合,才能将教育实践活动正常运行下去。因此,应该改变两所学校的合作模式,形成一种共生状态,高等院校为中小学校从知识理论层面培养学生,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中小学主要培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接受新教师的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两所学校的双赢,使新教师完成理论与实践全面融合的能力要求。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