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研究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更加精细化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研究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未来空间及组织间的联系等等,它是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有着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分析的特点。
(1)学科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区域经济的形成是与其他因素相互联系的。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在现实研究中都是存在着特定的区域或者说是空间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的,而该区域产生的所有涉及经济的现象都是要综合宏观经济、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地理、人口等知识进行研究的,这些宏观和微观的因素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也体现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2)较强的应用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很多的经济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曰益激烈。这种经济环境下,特别需要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对当前经济问题给予回答。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区域经济学有着其特殊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_是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同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讨论中,并在政策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二是通过国际化的视野,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3)研究的区域异质性。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该学科的研究就有着区域的异质性。由于区域间存在着先天自然资源、后天社会政策等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就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正是由于这个立足点使得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特点。
2、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必要性
正是区域经济学学科的这些独特性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也正是该学科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区域的异质性,要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理论的实用性或者说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研究生的规模也在持续的增长,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的人才为目的,严重忽视了人才的应用性,导致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而不能真正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时间培养的必要性。
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应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从中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实践培养能够使研究生更加系统和具体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学科理论以及分析方法。传统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科理论知识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地应用与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的培养不仅增加学生主体性还能使之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掌握理论的应用技术。其次,实践培养有利于研究生真正深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以探索其规律并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发挥学科的价值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一门学科的价值往往是在于对人们或者说对社会有着怎么的作用,将区域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才是价值的真正体现。最后,研究生实践培养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刻苦钻研的动手能力等。总之,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有着其重要的意义,构建适合该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深入研究形成的一种具有很强教学实用性的理论成果,它也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人们也越来越真正地将理论用于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创新之路
针对当前社会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以及该学科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来从研究生实践培养的教学方式、教学设施以及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的创新。
1、互动中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的运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互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学习,也充分体现了研究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那么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教学中可采用两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是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案例选择的现实有效性。案例最好是典型的、综合性的、现实的,案例应该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关,是研究生关注的问题,可以是经济新闻、区域经济变动报告等,案例可以是国内本土的,也可以是国际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二是研究型教学。通过提供研究生专题研究的机会,通过项目的设计到实施、分析等系列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实践基地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
实践基地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保证发挥研究生实践的基础条件,更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要想转变教学的方式,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就要改善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等设施,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可通过网络有效地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及动态,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是研究生进行实践研究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建立校外等实习基地、实践研究基地等。学校可通过与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合作来为研究生的实习提供机会,通过真正的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更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个清晰的掌握,甚至可以根据微小的经济变化来预测全国的经济趋势。
3、“教一学一研”有效互动的结合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课堂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183-02
计量经济学诞生近50年后进入了中国,不但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变革,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计量方法的准确运用成为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必备的技能之一。然而,由于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准确把握计量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导致论文写作过程中模型应用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使硕士研究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短时间内有效跨过理论学习和应用之间的鸿沟,一直是困扰计量经济学教学者的难题。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对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出了充分的尝试,但对硕士研究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实践仍显不足。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采用调查数据分析方法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以期能够为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硕士研究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优势和劣势
笔者对所在学校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9份。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硕士研究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具有清晰地认识,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具针对性。
1.本科背景的差异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一些研究生所学专业与本科专业不同,还有一些学生的本科专业属于理工科。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计量经济学,而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从未接触过计量经济学。在笔者所进行的调查中,23.04%的学生选择了与本科不相同的专业,有47%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计量经济学。本科背景的差异导致计量经济学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不同,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
2.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认识。在全部调查样本中,认为计量经济学对做学术研究重要的比例达92.41%,导师向学生强调过学习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比例达78.75%。因此,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必要性具有更强的认知,学习动机更加强烈。
3.扎实的数学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计量理论。硕士研究生大多经过了研究生考试的洗礼,对于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储备较好。调查问卷中近60%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并不是理解计量方法过程中的关键性阻碍。硕士研究生所具备的扎实数学基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理论,为计量理论的深入讲解提供了可行性。
二、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堂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出教学改革建议,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三个问题了解学生的课堂需求,具体问题和选项如下表所示。
对于第一个问题,三个选择的分布比例分别为86.38%、4.90%和8.72%,因此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依然应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主要是由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交叉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仅依靠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学无法达到准确理解的目标。
对于第二个问题,四个选项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1.38%、48.78%、14.36%和29.27%。计量理论依然是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理论的推导并不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更关心计量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应避免陷入单纯理论推导的境地,重点应在计量理论所体现的现实含义上。计量软件的操作在重要性的排名中居于第二位,主要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以应用为目标,熟练的软件操作则是应用的前提。计量案例在重要性的排名上处于最后一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不重要,当我们转向第三个问题时,发现对案例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上,因此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采用恰当的案例是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引导,强化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目的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问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强烈的兴趣。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寻找与学生专业相符合的恰当案例,并提出与计量经济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比如,案例中应该建立怎样的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中的参数如何获得,参数的可靠程度是怎样的,所建立模型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模型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的计量知识点,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引导会增加学生学习计量方法的目的性,加深计量方法在其专业方向中应用的直观感受。
2.以计量理论所体现的思想为支撑,掌握计量方法的基本分析脉络。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参数估计、估计量的性质以及假设检验三个部分。在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中参数估计方法主要涉及最小二乘法和极大似然法,估计量的性质主要涉及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和极大似然估计量的性质,假设检验主要涉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和模型整体显著性检验,对这些理论理解的透彻与否直接决定了能否自如地把握和运用形式更加复杂的计量模型,因此,适当的理论推导是必要的。同时,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硕士研究生具有更好的数学知识储备,对推导中所遇到的技术难点更容易理解和突破,但需要注意的是,计量理论的讲授应避免为推导而推导,重点应在于深入讲解每个理论的现实含义。
3.以实验结果的解读为主线,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恰当、准确地应用计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真正的目标,这就要求将计量理论与实际的软件操作相结合,对模型的各种输出结果进行解读,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计量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与理论同步开展计量软件的实验课程是不可少的内容。在提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计量理论进行推导后,需要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给出案例的计量结果展示,涉及计量软件的介绍、数据的查找、解读基本计量模型的结果、检验基本模型存在的问题等,对基本模型加以改进直至找到理想的模型、采用理想的模型进行预测和结构性分析等内容。实验结果的解读能够真真切切地提升学生的计量建模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经济危机 就业 素质
【中图分类号】G 42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2012年6月11日,麦可思公司了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一是2011届比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下降0.6个百分点(分别为9.8%和10.4%);二是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三是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加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世界经济需求下降,国内经济增长降至8%以下,种种不利因素的冲击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且不说今年公务员和研究生的报考录取比例,单今年从10月份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多人报名,其中近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就足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情况
自2000年我国大学进行大规模的学生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现象不会再有了。一是近几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是很大的;二是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导致当今大学生的滞后就业。三是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此我国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希望。当前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化解就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社会方面。一是学生的就业工作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人才市场由人社部门管理,户籍由公安管理等,致使多头“部队”管理学生,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导致就业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二是就业市场不完善。没有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致使外地学生出现就业难。三是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门槛高、手续繁琐、创业资金不能够贷款,赋税项目多。四是就目前来说就业渠道一般都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招聘会、就业网站等等,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的需求。
2、用人企业方面。近年来的经济危机造就企业发展的不景气,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是经济危机时期效益好的单位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在用人方面设置“门槛”过高,影响学生就业。二中小企业由于受经济危机的打击,为了追求实用和低成本裁减员工,不利于学生就业。三是一些私营企业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无法享受“五险一金”,加上起薪较低,同样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 3、学校方面。一是不能与时俱进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操作型人才。二是部分高校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结合学校没有师资的现实和市场需求人才情况,乱设专业来招生培训,致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三是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薄弱。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学校不能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 4、学生方面。一是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又或者整天谈情说爱,不能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社会的需要。二是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总想到大城市发展,而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基层的工作则又不屑一顾,自我封闭了就业之路。三是怕苦怕累怕丢脸,频繁跳槽以求更好的发展;四是对职业规划不足直接影响到能否就业。五是应聘经验不够,不能与用人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导致用人单位的就业拒绝。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1、大学生要提高整体素质。一是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能否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为此学生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三是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五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2、高校的改革要与时俱进。一是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办学。找好专业不求数量求质量。二是学校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三是学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四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五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社会要承担起学生就业的责任。一是政府部门要继续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等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并且继续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二是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深化教育、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三是各地出台一些政策来激励大学生就业或创业,甚至可以发展一条特色产业,以此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 group crisis has features: high burstiness, grievous influence and unconventional disposal. 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of higher education scholars to establish an acute, efficient and expedient warning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Through analyzing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warning,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risis warning mechanism in the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the author tries to use the coordination theory for reference to discuss and perfect th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warning mechanism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 高校;预警机制;路径研究
Key words: university;early warning mechanism;path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68-02
0引言
高校在防控突发事件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危机管理不仅是政府、社会和企业的事,也是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建立并完善高校危机管理制度,已成为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1]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和高校改革的深化,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建设反应敏锐、运转高效、处理得当的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已成为高等教育学者关注的热点。
1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预警现状缕析
1.1 预警意识淡漠,危机防控呈“虚置性”危机防控工作首先要具备较为全面的危机常识,并付之以长期有效的宣传教育实践。高校与学生管理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对危机预警意识淡薄,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危机预警一般采用“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日常的预备防范、教育培训、危机演练等工作处于随机化地位,组织化的危机预警管理体系呈虚置状态。国外研究表明[2],是否做好了应急计划的准备对于应急管理活动的成效和效率影响重大。
1.2 预警体制缺失,危机处理呈“随机性”高校学生管理预警的有效运行需要规范化的制度支持。由于对学生管理危机预警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校都存在制度建设缺失现象,表现为无整体的学生管理危机预警制度、预警制度措施不完善或不配套、预警制度操作程序不合理、有预警制度无落实等。社会学家认为,“制度是稳定地组合在一起的一套价值标准、规范、地位、角色和群体,它是围绕着一种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它提供了一种固定的思想和行动范型,提出了解决反复出现的问题和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方法”。[3]西方发达国家在校园危机预警及突发事件处理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以此保障危机处理的程序性。比如美国学者Lemer编写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该著作针对美国校园中出现事件开展对策研究,并强调加强教育培训。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在整合相关资源,确保高校教职员工的安全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责就在于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研究,为本州的所有学校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报告,制定并散发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手册,对师生进行明确具体的指导与培训等[4]。
1.3 预警主体单一,危机管理呈“部门化”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方面的工作一般看成是学生工作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未全面树立“大校园学生管理预警”意识,对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往往由单一部门负责发现并处置,尚未意识到需要借助校内外多元学生管理主体的力量,共同干预处理危机事件的全部内容。危机预警管理的“部门化”,必然造成危机信息时间滞后、危机处理“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另外,在高校重大事件应急预警管理组织多是为解决当前危机而临时成立的的松散组织,一般表现为由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形成的工作小组,由于临时性的危机处理小组存在工作内容和人员构成上的非延续性、无应急培训和教育机制、无成熟的迎接处理操作方案等不足,使高校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整合能力与应对能力大打折扣[2]。
2用协同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路径
协同理论在公共管理学界是新兴的理论体系,建立“协同政府”(Joint-up Government)是许多致力于政府改革的欧美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新的改革趋势。“协同政府”的核心目的是整合相互独立的各种组织以实现政府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其基本观点是: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既不能靠相互隔离的政府部门,也不能靠设立新的“超级部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围绕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不取消部门边界的前提下实行跨部门合作[5]。笔者尝试将“协同政府”的理念应用到建设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通过相互独立而又与高校学生管理密切相关的多方主体协同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及时预警并有效化解的目的。
2.1 拓展危机信息搜集渠道一般认为,危机事件的生命周期经过潜伏期、显现爆发期、持续演进期、缓解消除期、终止消失期五个阶段,在危机的最初阶段即在潜伏期,注意危机信息搜集,及时加以合理化处理,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是最经济有效的做法。因此,发挥多方主体的作用,全面拓展危机信息的搜集渠道,使危机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预警管理系统之中,是建设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基础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拓展危机信息的来源首先要加强危机预警的宣传教育,具备基本的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危机预警宣传教育体系,借助学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刊杂志、BBS、宣传栏等平台和手段,并通过学校政治理论课、安全教育课等课堂教育,以及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以实现危机预警知识深入人心,使师生具备危机预警意识和及时应对的知识储备。高校学生管理预警信息收集渠道的广泛性既包括危机信息搜集主体的广泛性,同时还包括危机信息来源方式的多样性和危机信息内容的全面性。危机信息搜集主体应包括寝室信息员、学生干部、楼栋管理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学校职能部门以及家长、社会有关组织机构等校内外多层次的预警信息搜集网络;危机信息来源方式应包括学生工作意见箱、校长信箱、班级QQ群、手机短信、网站论坛等;危机信息的全面性应包括校内外的动向、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学习成绩异常、心理波动、同学矛盾、家庭变故等涉及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2.2 搭建危机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危机信息共享平台是克服危机管理“部门化”的有效手段。建立危机信息共享平台除了使危机预警相关主体享有知情权,防止产生像“非典”初期因为封锁信息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校内外多元学生管理主体的力量,共同干预处理危机事件的全部内容,通过打破危机预警管理的“部门化”,以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防止危机处理“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的弊端。因此,危机信息共享平台要有时效性和广泛参与性,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递网络以实现应急管理信息的即时快速流动,打破校内外信息自成体系、校内各组织部门信息独占的“信息壁垒”,建立由学校统一筹划的扁平型的危机信息公布平台,使危机处理相关方及时有效的参与其中。另外,建立和完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校园危机反应网站”也是很好的创意,通过及时权威和真实的信息,加强高校间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分享,进一步促进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与应对,实现与公众及媒体的良好沟通,引导公众舆论朝好的方向发展。
2.3 建立危机处理组织系统建立高校学生管理危机预警处理组织系统是克服危机预警主体处理单一、危机处理组织松散化和临时性的有效路径。西方学者 Smith Judie 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危机预警人员应该包括高校管理者、网络管理员、新闻媒介、学生家长、法律顾问、医生、心理专家、安全人员等。[5]如此众多而庞杂的危机预警人员协同有序的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需要建立协同化的危机处理组织系统。一般来说,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咨询参谋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2]高校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核心党政领导参与组成,一般以三到七人为宜,其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机制,指定合适的对外发言人等。同时,学校还应合理组建法律、卫生、心理、信息与宣传等专门委员会作为应急决策的咨询参谋系统,使之为应急决策及其实施发挥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作用。应急管理的实施系统应当包括学校各个院(系)、行政部门、党团系统、学生社团、学校社区内的各类服务单位及组织,必要时还应通过一定的机制纳入校外相关的单位、组织及力量,其主要职责是具体开展危机防范、危机检测、危机控制及善后处理等工作。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内部那些拥有特殊专业技能、业务范围、特定资源、设备及能力,在应急控制中担负着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如后勤集团、学校医院等),它们是应急管理中的后勤保障系统。
2.4 健全危机预警制度体系制度规则是学生管理预警有效运行的基础,国外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美国各州、澳大利亚、瑞典等西方发达国家分别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校园安全法》,许多国家都有针对校园紧急事件的立法,使校园应急管理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在此方面,我国立法部门要加快校园安全立法步伐,克服危机事件处理的随机性和非程序性,进一步明确校园管理中学校、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职责,规范事件处理中的法律程序等。目前国内部分学校成立了“法制办公室”,并聘请专业律师为学校法律顾问,为学校文件以及校纪、校规等进行审查和把关,对学校的决策和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提供咨询。除加强宏观性的校园立法外,高校学生管理微观制度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许多大学每年新生入学都会发给每一位学生和教职工一本学生指导手册,对大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社区活动等各个方面应注意的细节做了详细的描述。我国各个高校制定的学生手册主要是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对于危机预警内容并没有细化和突出,需要加以完善使之更加规范。同时,大学生危机管理预警制度内容要充分征求学生家长、社会部门等多元主体意见,使之参与到制度体系建设中,为制度实施后协同各方主体有效运行做好准备。
3小结
教育部近年来一直将高校突发事件预警防控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来研究,可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研究的重要性。经过“非典”和汶川地震后,人们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有了更强的危机意识,学者也有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建立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如何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依法及时有效的处理,目前仍是政府管理部门、法律界、学术界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中国高教研究,2003,(8).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2006-06-13..cn.
[3][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4:10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三维资本;积累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新阶段,同时,伴随着高校就业政策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政府及高等教育机构的高度关注以及学术界的广泛研究[1]。国家采取了多种政策以促进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而对于大学生个体本身来说,宏观环境因素是其无法控制和改变的。想要改变就业难的现状,只有从微观因素入手。
大学毕业生在社会职业地位获得的过程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包括社会环境、社会资本、个体人力资本、自身心理资本等多方面[2]。因此,在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微观因素中,“三维资本”逐渐闯入了人们视野。了解“三维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提升“三维资本”的积累,不仅对其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有利于深层次探讨构建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体系新思路。
1 “三维资本”内涵及内在关系
1.1 人力资本内涵
“人力资本”概念是于1935年被美国学者沃尔什(J.R.Walsh)在《人力资本观》中首先运用的。20世纪50年代后,众多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体系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以贝克尔、舒尔茨等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实证检验,以此构成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人力资本理论普遍认为,人力资本指的是凝结在个体身上的知识、经验、技能等条件的总称,它可以在经济活动中给人力资本拥有者带来一定的收益,因此具有投资性和收益性。在人力资本的投资路径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1.2 社会资本内涵
20世纪70年代后期,格林洛瑞(Glen Loury)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概念,使得社会资本逐渐引起了众多领域的广泛关注。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社会资本理论成为了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跨学科领域有力的分析工具。
社会资本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解释和理解的概念。在对其定义上,基于不同学者研究的领域、对象不同,因此对其界定也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不同学者对于社会资本不同的描述也都表达出了相同的意义,即社会资本是处于社会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或组织)所能动用的社会资源[3]。
1.3 心理资本内涵
Seligman将心理学、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2002年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概念。经过十余年的创造性延伸,在心理资本的构架上,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心理资源理论的解读,认为心理资本是由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坚韧性组成的。由于心理资本的构成因素都是类状态的积极心理成分,符合独立、积极、有效评估及开发的社会性心理特征标准,从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同时,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构成因素相互影响,且以协同方式共同发挥作用,研究其发展趋势,对心理资本内涵的丰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三维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2.1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根据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在统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本对个体的就业实现及工资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4]。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学校声望等方面的积累,对其成功就业、收入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说,个体人力资本存量是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2.2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中国传统上是个人情社会,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就业信息缺少公布透明度和传递时效性,导致其相对落后的运作方式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高度成熟性配置。由此,社会资本对于劳动者成功进入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与制度背景下,当个体人力资本要素相差无几时,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及丰富的市场需求资源的大学毕业生,不论是在择业还是在晋职中都具有显著优势。
2.3 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有利于提高个体对职业的正确、良好认知,从而积极推动个体的职业发展与成就。与此同时,只有个体具备良好的社会性心理素质,在就业过程中才能够容易被就业单位和团队接受,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与支持,从而形成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3 大学生就业“三维资本”积累途径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逐渐增强,这就要求个体利用并开发人力资源中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特别是心理资本,以获得和增强竞争优势,为顺利就业积极准备。
3.1 大学生人力资本改善途径
舒尔茨在著名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演讲中,反复强调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人力资本是“自致”因素占主要地位,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增强、丰富和累积。人力资本主要包含了个体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等方面,对于接受大学教育,面临选择与被选择的大学生来说,人力资本投资应当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1.1 知识积累
大学是学习的场所,是高等教育的殿堂。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并积累知识,对其而言,认真学习、获得成绩上的肯定是应当持有的态度。而学习成绩便是大学生学习效果、知识积累最直观的反映。与此同时,学习还应该是发散性且多元化的,可以不断丰富、充实自身的知识架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可控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获取的,更是用人单位招聘时非常看重的人力资本。
3.1.2 学生干部经历
学生干部经历,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工作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考核指标之一。因此,大学生不能一味偏重注重专业学习,还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的学生工作和实践活动,以此逐步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干部的任职级别越高,面临的机会和身处的平台也就越发的丰富和宽广。所以,在担任学生干部时,也要像工作一样积极向更高层努力。
3.1.3 实践能力培养
实习不仅是大学生了解职场、深入社会的绝佳途径,也是大学生们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确自己职业追求的最优途径,更是大学生求职时的重要筹码。优秀的实习经历能为求职者增光添彩。因此,大学生应当严肃对待实习经历,并通过学校、家长等多种途径增加自己的实践机会。
3.2 大学生社会资本增加途径
3.2.1 正确认识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
在学术界关于社会资本的讨论中,很多研究结果证明了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在当代中国这个人情社会,流动着一股“拼实力”不如“拼爹妈”的观念。社会关注点也越来越多地偏向于个体背后的社会关系实力上,将个体的成功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和背景资源紧密联系。可见,无论是研究结果还是社会环境倾向,都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对于面临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正确认识社会资本尤为重要,应当做到既不盲目崇拜,过分夸大社会资本作用,将求职结果与社会资本完全挂钩;也不迷茫处置,对自身的社会资本要有全面了解,以便在求职中有效地运用,发挥最大功效。
3.2.2 维护强社会关系
根据诺拉格威特分类,强社会关系指的是互动频率高、情感程度深、关系密切程度深、互惠交换多、同质性强的社会关系。以此推断,大学生所拥有的强社会关系包括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等等。其中,父母是大学生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中心,家庭及其社会关系网络是它的主要载体,父母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庞大、丰富的强关系网络,同时也能为大学生求职提供强有力精关怀与物质支持;朋友和同学作为大学生最容易获得的社会资本,不仅应该扩大这类人群的社会关系网,更应深入维持与他们良好关系;老师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更宽阔的视野,在求职过程中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2.3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不了解求职者的背景、能力与素质,而求职者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及方式,这就造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大学生可以利用学校资源这一社会资本渠道,积极地深入获取更多的用人单位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削弱这种不对称现象在自身求职中的负面效应。
3.3 大学生心理资本改善途径
3.3.1 培养自信,设立可实现目标,建立积极自我暗示
自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变量,在行为主体拥有相当能力前提下,自信是制胜的关键因素。对于大学生求职者来说,培养自信这一心理资本,有着重要意义。开发自信可以从了解劳动力市场供求需要,设立可实现的目标;积极与求职成功人士交流、学习,寻求榜样力量;建立积极的自我暗示等几个方面进行。
3.3.2 培养希望,树立积极人生观、价值观
希望是对于目标和成功持有的坚定态度,是心理资本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抱以希望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大学生求职时的自信心和行为。在培养希望的过程中,确定合理目标后,首先要设计目标实现途径,假想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最后制定克服困难的计划。这一系列行为设计与思考的过程,就是一种树立希望的训练。通过此过程,大学生会对整个求职过程有更清晰的预想和设计,对实现目标树立更强烈的信心和愿望,从而建立起对求职的希望。
3.3.3 培养乐观,学会积极归因
积极归因指的是不仅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抱以积极倾向态度,对眼前所面对的事情也能够进行积极地解释和原因归纳,是一种心理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就业市场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求职者所面临的困难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生所面临的。在面对就业难问题,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和其他人一样,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和资本。
3.3.4 培养韧性,直面困难、学会承压
韧性是人类在遇到困难时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们承载压力、战胜困难,从而实现目标。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既要对未来心存远大志向,同时也应着眼于现实,诚恳、勤奋、踏实地对待求职过程;在面对求职的困难和逆境时,韧性作为一种心理资本,可以帮助大学生勇于接受挑战、直面逆境,坚持不懈地奋斗。
【参考文献】
[1]董咏雪.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3):128-129.
[2]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1:13-31.
1.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培养的需求
在教学中受师资、设备、校企合作紧密度等局限,我们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生技能培养。2014年10—12月对安徽省F市6所职业学校226名计算机在校生、皖南X市2所中职校和皖北S市两所中职学校的149名学生进行函寄问卷调查,学生们认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占45%,教学内容滞后的占22%,实训设备不足的占28%,缺乏与企业对口实践课程的占18%,校内实训没有针对性的占36%,说明教学存在针对性不够、培养不到位,迫切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012—2014年我们三批次到计算机类企业、中小型企业计算机相关部门、影像制作与广告公司、信息公司、计算机营销公司、计算机协会等通过上门发放调查问卷、E-mail调查、电话沟通、问卷信函调研等形式进行调研。统计后发现,有95%的企业需要心理素质好、职业素养强、实践能力强、来之即能用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计算机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2012—2014年的企业调研发现,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文字处理与办公自动化、网站维护、广告制作、多媒体处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同时,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技能水平不高;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应用新知识能力不足;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吃苦耐劳不够;沟通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不足;跳槽太频繁,职业定位不准确。通过2013年、2014年两次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视导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存在严重的失衡,加之顶岗实习和就业不能对口,学生在企业就业稳定性差,对口率低。因此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质量下滑
很多家长认为计算机仅仅是工具,不是一技之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计算机,再加上目前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就业薪资低、工作稳定性差,导致生源数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2.实训教学设备不足
生均计算机数、网络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实训室、信息化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缺少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的教学环境。实训基地缺少企业生产型实训,很多实训课呈现学生边干边玩的现象;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力度不足。
3.培养目标不能与企业要求对接
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技能突出的毕业生,而我们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一是套用学科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二是培养没有针对性,专业大杂烩,什么都学,什么也不精通;三是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4.质量监控没有得到体现
目前采用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双证就业,但这两证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毕业考试流于形式,技能等级证学生就业不对口,计算机网络、平面设计、动漫、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考取的文字录入、计算机维护等级证无法检验专业能力,行业对其认可程度也较低。因为涉及收费,学校难以挑选合适的认证考试推荐给学生。
5.校企合作几乎没有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中锻炼已成为必然。由于主客观原因,计算机专业没有一家真正意思上成规模的校企合作企业。
6.就业安置不合理
目前采取的就业为大部制安置,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安排在电子厂流水线工作,无法对口安置。本地没有专门的计算机生产企业和大型公司,学校不愿和小微企业打交道,怕分散安置不利于管理和安全监控。
三、加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举措
企业对中职毕业生专业的要求既专又宽,而根据教学规律和课程开设要求,即便是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也不能达到精、专、宽、广的要求。一线教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困惑。四年中,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和班级对比试点,采用了以下方法提升技能培养。
1.实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划分为网络技术、平面设计、动漫、维修组装、数字媒体和电子商务六个方向,第三学期是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四学期是专业能力提升培养,第五学期工学交替、校内强化实训和职业技能认证,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企业集中实习就业。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4∶6,个别科目为3∶7,基础课、公共课实行大课制教学,实训课实行小班模式下的教学。
2.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提高难度的方式,开发专业项目课程,围绕生产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模式,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竞赛法等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单功能专业教室向一体化教室转换;教学理念由课程教学向职业岗位靠近,课程结构模块化、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设施完备、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变传统机房为实训室管理,开展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项目实训;采用校内学习+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把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做好适应型实习—任务型实习—开放型实习—深入型实习—生产型实习各环节,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4.推进产教融合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教学做合一校内实训基地采用“7S”管理。引企入校,以场地引资源,组装维修、平面设计、网络等专业方向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把教室搬到工厂,实体运营,开设计算机销售检测维修公司、广告公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体店、影视音视频制作服务部等实体。
5.推进校校合作和中高职衔接
组建中高职一体的职教联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设备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分段培养、教师培训等全面合作,开展3+2、3+4联合培养,架通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合作开展1+2、1.5+1.5、2+1形式的中职校合作办学,扩大生源基地。
6.加强教材、实训讲义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预警;三方联动
作者简介:高明生(1972-),男,安徽怀远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HGJXHC110375)、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XM_HLJ_20120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09-02
学业预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保证。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大学生学业危机的三级预警机制,采取高校、学生和家长三方联动,齐抓共管,减少或降低大学生留、降级以及退学的学生数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就国内而言,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影响大学生学业的问题日益突出,培养成人、成才的大学生已是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中,根据学生学业中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把预警等级分为4级:特别严重的是Ⅰ级,严重的是Ⅱ级,较重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见表1)。[1]目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因素较多,本文主要从高校、学生本人及学生家长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1.高校层面
(1)大班授课。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开设的课程较少,学生所选课程相对集中,导致单门课程听课人数过多,尤其那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听课人数过多,一般都在100人左右,有的大班上课人数接近200人。这种大班授课方式导致任课教师不能像选修课那样,以小班的方式进行授课(一般在20~30人左右),而听课人数过多,将导致填鸭式教学、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盛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而不能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最终会使那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放任自流的感觉,造成经常逃课的后果。
造成高校大班授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有些高校由于受到教师人数和教室数量等教学资源的限制,导致不能以小班进行授课。同时高校为了压缩教学支出,提高办学效益,也希望采取大班进行授课。此外部分高校片面追求校内大楼的多少,大量举债,造成教学投入偏少,致使教师除基本工资外每个学时只能拿到十几元的讲课费,使得教师也不愿意以小班重复授课,以便节省时间到外面发展“第二产业”。二是一些承担大量科研任务的高校教师,特别是“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由于科研工作相对于教学工作见效快、回报高,同时也是教师职称评聘、工作评优等一些工作的必要条件,甚至在高校享有更高的话语权,因此任课教师也不希望以两个小班为学生授课,那样会消耗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授课方式单一。由于高校采取大班授课的情况比较普遍,因而教师在授课方面仍然采用填鸭式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学生没有作为教学环节的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或只有极少数人参与了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进行的,课程是单向的传授,基本上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互动性,学生即使遇到问题,也只采取课后与教师交流的方式,其影响范围也仅限于二者之间。
(3)学生管理宽松。有些高校对学生日常管理过于宽松,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非正当理由购买电脑(主要指用于玩游戏或上网聊天)、夜不归寝和随意旷课等方面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同时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思想发生波动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通,导致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匆忙上阵,亡羊补牢,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
(4)考核方式单一。部分高校在课程考核上仍旧采取“一卷定乾坤”的方式,使得学生平时不注重课堂上的学习,多数学生采取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进行突击学习,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考试,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未能通过考试,造成挂科的后果。
2.学生层面
有些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可以不用再像高中那样成天紧张、忙碌地学习,对自己的要求可以放松了,交友、上网聊天、网游忙得不亦乐乎。逃课是家常便饭,即使不逃课,在课堂上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把课堂当成与同学交流、手机上网聊天的场所,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以缓解通宵上网聊天而造成的疲惫身心,其结果就是频繁挂科,造成留降级甚至是退学的后果。此外,由于学生录取专业与报考志愿即理想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及有些学困生由于性格等原因,不愿意学习或与他人沟通、交流,容易造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激,脱离班级集体活动,长期以往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学生家长层面
由于部分学生家庭状况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交通、通讯不便的学生家长不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及生活状况,或者学生所提供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与实际不符,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真空或不紧密,使家长缺乏对学生学业的监督与引导。此外由于部分家长忙于自身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学业预警结构见图1。
1.高校层面
(1)通过教学评比和提高任课教师劳动报酬等方式,激励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刺激教师在课程备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高校应采取教学评比和提高教师讲课费等措施,同时把授课质量与职称评聘和业绩考核挂钩,激励教师在提高授课效果上下功夫,以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到课。
(2)采取小班授课,提高到课率。学生逃课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条是高校的基础课程或专业基础课实行大班授课。大班授课人数过多,导致任课教师无法熟悉每位学生或做不到每堂课都点名,故学生没有太多约束而经常逃课。而采用小班授课一般在30人左右,学生和教师经过2~4节课就比较熟悉了,学生一般也就不敢或不好意思逃课了。
(3)采取科学合理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环节。鼓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多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和体验式等授课方式进行授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备课、课程讲授过程的乐趣。让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思想上的互动和交流,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一张考卷“定乾坤”的传统做法,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课程考试改革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要逐步改进和完善考核方法,改变“一卷定乾坤”的传统做法。要多从学生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才能改变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观念,形成以发现问题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学习观念;只有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才能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产生良好的效果。
(5)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大学生学业规划团队。一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辅导员业务考核机制;组建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相结合的大学生学业规划团队。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大学生学业规划团队。学业规划团队应注意加强学生学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政策理解与掌握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学生心理疏导等业务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学业规划团队成员进行法律、法规等相关基础知识的教育,提高其预防、处理和解决学生异议事项的意识和能力。[2] 二是辅导员、班主任还应组织学生分别围绕“我的大学”、“我的未来”、“学习经验交流”、“做人、做事、做学问”等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交、学习、探究未知领域的能力。三是对学困生进行重点帮助,组织任课教师、优秀学生对学困生进行考前答疑、辅导,或采取由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等学优生与“学困生”进行“一对一”或“二加一”的辅导和帮助,[3]帮助学困生理顺思路,融会贯通,掌握知识要点,使其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学分。
2.学生层面
高校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学业规划辅导,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专业理想,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实习与实践,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确定其学习目标(动机)。此外,高校还应组织优秀教师和高年级的同学为大学新生介绍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适合学生本人的学习方法和作息习惯。大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专业理想,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动机),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四者缺一不可。[4]
3.学生家长层面
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方之间的定期联系制度。每学期辅导员或班主任要至少以电话、短信、E-mail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对于学困生要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和监控中。一改以往学生家长只注重为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帮助,而忽略精神上的帮助的情况,家长要对学生思想上、学习态度上存在的影响学业的消极因素进行排除与疏通,帮助学生走出学业困境,重新找回学习的信心,做好学生完成学业的坚强后盾。
三、结束语
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以及家长三方联动,通过制定学业预警机制,量化评价标准,并将标准落实到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各环节中,进行全过程评价、监控,从而保证评价工作的全面、公正和准确。另外,在对学业指导教师的管理上,要研究将学业指导工作与教师年度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等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业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真正的“导”起来,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动”起来,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福兴,隋爱红,蔡熹芸.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程序设计与优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
[2]周华丽,冯爱秋,梁爱琴.学生学业管理制度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0,(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经济学研究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到了新常态发展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就业问题一直被大家关注,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现在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随着而来的就是每年的毕业季有大量的人才走入市场,这就为我国的就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的生源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中逐渐的都在实行教育改革。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呈现出了纷繁冗杂的发展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经济新常态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校发展中,逐渐的扩大了生源招生需求[1]。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能够走入到高等院校进行学习,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复杂的发展趋势,在进行发展计划的制定中高等院校将生源的需求和生源的就业问题一直放在发展的首位。
在高校加大生源发展的同时迎来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高校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纵观近几年的高校毕业人数来看,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699万,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有749万,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有765万,2017年高校毕业人数795万。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我国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加。在当前这种趋势下我国的就业发展系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处理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观念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在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进入到公司后不会马上被重视起来,在进入到公司后可能从最低的基层做起,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自尊心具有明显的损伤。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都想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就业中却往往不尽如人意[2]。
例如小王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但是在实际的上班中小王发现,公司里的一切跟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小王本科学的是影视编辑后期处理方向,在进入单位后并没有接触到后期处理的工作,而是一直在收发文件和打扫卫生。因此小王在工作中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认为这份工作跟自己的实际期望并不一样,于是在工作时就会显得特别的没有精神,结果没出多久小王就被公司辞退了。这种现象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中经常遇到,有些人因为工作的时间太长而无法接受工作、有些人因为工资待遇太少而无法接受工作、还有些人因为在公司中受到的对待而无法接受工作。于是在这种形势下就造成了大部分人辞职找工作,每年都有这样的人与高校的毕业生一同进行就业的选择。由于其自身的择业观错误而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进一步加剧。
(二)受当前的教育形式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中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综合性院校,另一类是专门的技术性院校。两种院校在进行发展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不同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两种教育的发展各有千秋。综合性的院校属于整体一起抓,形象的表示应该为样样通,样样松,在进行综合性的教育中,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全面的发展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例如在近几年艺考类院校兴起特别广,在各大院校都相继的开展起了艺考类专业的教学,由于没有专门的培养方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造成了什么专业热门就扎堆的报同一个专业,并没有考虑专业的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就业前景比较可观,于是学生就一窝蜂的去报建筑专业,不管喜欢不喜欢就去报。于是在实际大学毕业生中导致了很多的毕业生因为社会没有岗位需求而造成了就业难问题[3]。
三、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社会各界应该为大学生的就业增添岗位
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国家应该充分的重视起来,在社会上应该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大学生在进行就业时应该充分的去考虑自身的因素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在院校的发展中应该积极的为大学生的就业考虑,在进行招生时应该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进行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培养方案制定。院校在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积极的与企业单位进行合作办学,在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会被企业单位接收,院校负责为企业单位培养人才。学生在院校学习时可以到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训练,在毕业后直接被企业接收,这种联合培养学生的方案有效的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单位中能够得到实践检查,能够证实理论的真假。因此这种培养模式符合大学生的发展。在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企业单位中进行工作,其中省略了找工作的环节,这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既保证了企业的用人,还保证了院校的生源就业率,也满足了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4]。
(二)大学生在自身需求上进行择业观的选择
大学生在走入社会进行择业时,应该树立好自己的择业观,在进行工作时应该积极的进行择业观的选择和改变。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从最基本的工作中干起,逐渐的提升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水平,慢慢的进行工作岗位的竞争。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上应该充分的让大学生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应该积极的将自己的就业观念跟自己现实的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中保证自己的就業问题。
(三)转变思路继续深造,暂缓就业
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要想缓解就业压力,就应该减少大学生的就业人数,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可以采用鼓励学生进行深造学习,或者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从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生暂缓就业情况来看,有大部分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从下面这组数据中能够看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的人才择业趋势有所改观。2014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有160万,2015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有164.9万,2016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有177万,2017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有201万。从上面的数据结合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来看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暂缓了就业。这对于我国的就业系统来说得到了巨大的缓解。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并没有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在每年有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在社会上造成了我国的就业压力难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当前的趋势下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社会经济学家,如何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有效的统一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进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上应该积极的扩大就业岗位,大学生在自身上应该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就业的选择。在就业和升学之间做好一个良好的规划,如不想就业可以选择升学,继续深造,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段蒙杰,晋利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创业难题的经济学分析[J].石油教育,2016,05:109-112.
[2]张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扩大就业问题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6.
[3]刘雪雪.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6.
一、在生活性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是学生“街头数学”的继续和延伸,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都是丰富而独特的。生活性操作活动是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并将感性的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我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超市所卖商品的价格比较中出发,探寻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先出示两种作业本的单价(一种作业本为0.45元,另一种作业本为0.60元)供学生比较,再出示数学书和英语书的长度(0.24米与0.28米);第二个环节,交流比较的方法,说比较的依据;第三个环节,出示另外两种文具的单价(铅笔袋18.80元,文具盒25.20元)供学生比较,并让他们说出比较思路;第四个环节,小结不同类型的小数大小比较方法。在第一个环节中,面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和不同的长度,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将商品的价格转换成熟悉的角和分、将以米为单位的长度转换成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来。学生由于对作业本单价和教科书长度的两位小数的大小没有清晰的概念,所以自然地将它们转换成生活中熟悉的方式,并在多次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得出小数(整数部分为0)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这里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踏板,引领学生经历将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将其发展成为数学经验。而在第三环节的教学中,学生也是根据生活经验,把整数部分的大小比较放在首位。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把原来生活中零散的经验整合起来,将表层的生活经验不断进行深化,最终上升到数学方法、数学经验上来。
二、在探究性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莽斯托利亚尔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力。”他指出:“所谓数学活动的教学,就是在数学领域内一定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的教学。”可见,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数学探究性活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学生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获得的操作经验才会积极、有效。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传统教学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或梯形,移到另一侧,拼成长方形,再引导观察、比较,推导出公式。其实,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这作的操作似乎在顺利,太平实了。学生在中年级已学习了平移、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并且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之前,教材有目的地安排了准备课“面积是多少”,此时学生已有了相应的图形认知和平移、割补的活动经验,所以对于转化平行四边形并不陌生。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剪拼平行四边形,就弱化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缺乏挑战性。实际教学中,先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动态的想像,借助表象在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如发现错误再进行纠正。学生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所积累的迁移的经验、证明的经验、想象的经验也因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了活力,更具考验性、前瞻性。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操作是为操作而操作,学生没有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深入的探究,缺少数学思考,就不会获得丰富、深刻的经验。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而且是充满着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经历着具体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具体化的过程,使得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有机融合,从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
三、在引导反思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交流、总结,帮助学生经验显化,变“隐而不露”为“显山露水”。在反思中,感悟思考、探究的经验以及具体操作经验,并设置新的冲突,促进认知的触角不断拓展,这种经历促使学生形成善于推广、举一反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获得一种思想的熏陶。比如,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时,在课的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中间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反思、交流)学生纷纷发言:
生1:我一开始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但太麻烦了,后来就觉得应该研究更简便的方法。
生2:我一眼就看出了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转化成了长方形。这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方便多了。
生3: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转化为长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
生4: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在比较两个图形的联系时,误以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后来在同桌的发现下发现错了,看来以后学习中还是要细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