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经济形势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体系国际贸易。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40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等。
一、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高速流动以寻求最大利润。巨额资本的快速流动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具体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生金融危机的诱因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主要是因为:
1.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国际游资频繁在各国外汇、股票市场流动,具有投资、投机两重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出现逆差或货币贬值,资金便迅速抽逃,导致国际信用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例子。据IMF估计,国际短期游资多达7.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20%。其投机性、流动性和逐利性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
2.作为资本流动载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点便是其“杠杆效应”,能以较少“定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约金额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形成以证券料汇、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预期为客体的金融衍生资本。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即可牵动整个国家经济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链条上的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3.“对冲基金”规模不大,但借贷能力特别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投放市场。一批基金联手再加上众多世界级银行财团的支持及其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的强大游说能力,足以将任何一个市场置于危机之中。
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美元霸权霸权。
虽然从理论上说,国际美元本位像任何关键货币一样,对于提高国际交换效率和降低国际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中,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毕竟只是由美国政府法令强制使用的一种纯粹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它的“生产”完全受到美国国家机器的控制,它所服从的完全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订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国内规则。所以美国不会,也没有义务把别的国家的利益置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
三、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联盟。
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体说来又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①相同或相似的通货膨胀率;②要素流动的程度;③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④商品多样化的程度;⑤工资、价格的(变动浮度);⑥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⑦财政一体化程度;⑧政治因素。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经常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认为因为有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相关的自然失业率。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一致性观点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成本。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中,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作为全球化的核心,跨国公司总体上毕竟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反映了当今世界资本和技术流动快而劳动力相对不流动趋势下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笔者认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和安全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跨国公司,还不如说取决于本国的政策。对跨国公司既要加以利用,又必须予以限制。而且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商业行销、科研开发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巨大复合体,是一种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只有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经济,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有利地位,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
关键词: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97-02
引言
世界经济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的分支,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设立,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更好的了解世界经济形势,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世界经济专业,近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在世界经济领域有所专长的人才。但对国内七所重点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显示,世界经济硕士培养中还存在专学不分、实践不足、课程设置趋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对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研究方向。基于对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七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我们看到,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按照世界经济学科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世界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与投资、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与国别经济研究等;个别高校如南京大学基本按照地理区域将研究方向分为美国与欧盟经济研究、东亚经济研究、区域一体化研究。整体来看,研究方向的相似度较高,以宏观经济研究为主。另外,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采用导师负责制,授课模式以集体授课为主,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
2.培养目标。七所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一,但十分清晰明确,概括起来就是要培育了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能够洞察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研究中外现代经济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具体又包括两类:一是对中国经济运行、国家经济政策和世界发展状况十分熟悉,能够运用各种经济学原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熟练把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各种世界经济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学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3.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需要,为受教育者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其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反映的是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以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方式,学位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达到所要求的学分并经中期分流考核合格后,即可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
二、当前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方向不够细化。从目前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没有所谓“最优模式”,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全球经济形势不同,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方针也不同,因此我们在研究世界经济领域问题时,应该既研究具有普遍规律的宏观问题,又探讨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的具体问题,中国现有世界经济专业的培养方向大多比较宽泛且偏于宏观,明显不够细化,因而针对性不强。
2.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虽然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但是在实际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这样一种倾向,因此这种单一的“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培养模式对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当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培养过程中也比较注重校外实践这个环节,包括聘请校外导师、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但是大部分由于各种资源的制约,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理想,与预期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3.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不足。课程设置是根据研究方向来制定的,由于中国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相对宏观,所以从课程设置来看,都是比较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世界经济格局进入调整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又使得所有的经济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在实践面前显得有些“滞后”,一些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需要通过更具有时效性的课程设置和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研究。
三、完善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增设研究子方向。在培养方案中,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优势及地缘特点增设研究的子方向。虽然研究的是世界经济,但我们的最终立足点是通过学习世界经济,为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专长及学校所处的地区情况将研究方向细化,形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既可以避免趋同性,同时又可以更好地为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服务。
研究领域。注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坚持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并注重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解决现实矛盾。其研究重点为下述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代表作有专著《现代经理革命》,论文《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及其对策》、《资本营运的理论分析》、《产权理论的演变》等二十多篇。在致力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龚益鸣还作了大量的国企改革实证分析,2001年在《求是》上发表《管理创新的成功实践》和《湖北国企改革的现状分析》。二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其代表作有专著《第三种贫困》、《非刘易斯模型》、《泛生产力论》等。他的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发展理论应用于中国,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中,不拘泥于既有的理论,从而多有重要的创新。如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短缺”的论述(1993年),关于“从传统农业的制度性改造入手推动农业工业化”的论述(1992年),关于“城市吸收农村的特殊机制及其矫正方式”的论述等,均是如此。三是经济改革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其代表作有专著《政府经济学》、《民工潮的起落》,论文《农村二次改革论》、《混合型满意体制论》、《现代企业制度的生成障碍及其消除途径》等。龚益鸣研究员的改革论文均涉及体制中最重大、最深层的矛盾问题,理论底蕴深厚,极富分析力和逻辑雄辩力,获得广泛的好评。
近几年,致力于经济所学术梯队的培育和建设,同时把研究方向转向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到目前,经济所已大致形成了价、税、财、金、企业、宏观经济等六个方面的分析预测专家队伍,先后组织了四场经济分析会,发表了十篇分析文章,为新华社、湖北日报多家媒体采用。
主要学术成果。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就湖北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撰写了大量理论文章及政策建议,先后发表学术专著多部,论文180余篇。
1、学术专著
(1)《民工潮的起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现代经理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国国情与中国农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横向经济联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
(5)《政府经济学》(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6)《经济计算辞典》(主编),经济管理出版,1988年。
2、学术论文
(1)《时间上顺序递进与空间上跳跃发展──论技术发展规律》,《科育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7年第6期。
(2)《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论》,《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2期。
(3)《改革的边际效果递减与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福建论坛》,1989年第3期。
(4)《城市抽吸农村:成因透视与改革出路》,国务院《农村问题论坛》,1989年第7期。
(5)《第三种贫困》,《上海社会科学季刊》,1991年第4期。
(6)《新型生产力泛论》,《科技进步与对策》,1991年第4期。
(7)《现代农场制度:农村后续改革的新思路》,《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6期。
(8)《农村后续改革论》,《江汉论坛》,1991年第9期。
(9)《世纪末回首:中国革命与中国农业》,《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6期。
(10)《中国式现代农场制改革方案》,《管理世界》,1993年第5期。
(11)《经济学伦理论纲》,《中洲学刊》,1996年第9期。
(12)《假若滞胀来临》,《南方论坛》,1996年第12期。
(13)《资本营运:作为经济革命的理论分析》,《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
(14)《论特色经济》,《江汉论坛》,1999年第1期;《光明日报》,1999年第12、24期。
(15)《经理革命论》,《江汉论坛》,2000年第12期。
(16)《现代企业制度的实现障碍及其消除》,《经济学家》,2000年第3期。
(17)《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模型及其政策选择》,《人文杂志》,
2001年第4期。
(18)《管理创新的成功实践》,《求是》(与人合作),2000年第21期。
(19)《品牌制度论》,《计划与市场》,2001年第8期。
(20)《新型工业化:湖北路在何方?》,《湖北日报》理论版,2003年1月9日。
(21)《政府职能转换中的利益沾滞与路径依赖》,《江汉论坛》,2003第10期。
(22)《以农业、农村为主线的大国发展问题》,《中国地质学报》,2003年第3期。
(23)《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学习月刊》,2003年第12期。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印尼
5419
在上述环境下,美国利率政策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确定。在美联储加息的情况下,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受到抑制,但欧洲美元市场受到高利率的激励而进一步加大美元资本回流美国的规模,国内资本供给总体上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加息也不会导致美国国内的资本短缺或对投资形成明显抑制。当美联储选择降息的时候毕业论文怎么写,国内资本市场被激活,资本供给量上升,但欧洲美元市场的资本受到负激励,大量的外部资本退出美国,所以总体上美国国内的资本存量和投资形成规模并不会有大的变化。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已经执行了年利率不到1%的超低利率政策,在后危机时期,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极为有限。根据这一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美国货币政策结构:
表3 美国货币政策结构分析表
政策结构
政策效果
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
采用的可能性
加息+升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影响不大
对就业、经济增长无明显抑制;有利于控制通胀
中等
加息+贬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刺激出口;对消费产生一定抑制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激励作用;不利于控制通胀
高
降息+升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产生激励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较高
降息+贬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影响不大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促进作用;易导致急速上升的通胀
较低
3.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与作用应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在“方锥体”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压力下,尽管我国始终坚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独立性,坚持应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为前提毕业论文怎么写,应符合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要求而不是行政控制或者屈从于外来压力等基本立场。但面对空前的国际压力,对假定人民币汇率升值后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必要的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提供有效的预警和调整安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直接影响和最大的风险是出口受阻和国际储备缩水核心期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出口对于保持中国经济整体复苏环境的稳定和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进口商品价格的抑制作用、出口商品成本的抬升作用和我国的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的贸易方式,预计10%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产业形成的总体价格上升效果约为4%,在国内供给刚性和国际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格局下,价格上升效果将基本上由中国的出口企业承担,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稳定和自身利润空间受到了明显挤压。如果考虑到我国出口商品和企业的结构特点,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更大,以人民币汇率升值10%进行测定,传递到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的价格上升压力超过8%,这一压力远远超过纺织品、服装、箱包等产业4—5%的净利润水平。因为出口受阻,我国良好的经济复苏环境将遭到损害,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的减产、停工也将明显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我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2010年3月末,这一规模达到24471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约8700亿美元,仅以美国国债作为分析基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外汇储备约缩水5350亿人民币,约相当于2009年我国GDP的1.6%和财政收入的7.8%,是央行自有资本金的20倍。
但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在加强通货膨胀控制,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方面提供一定的推动力量。主要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近年来快速增加,国内产业对进口的依赖性也显著提升,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的资源能源的进口占总消费的比重都达到或超过了50%,输入性通货膨胀已经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势头明显,据统计,进入3月份后,世界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3.1%,金属及矿产品价格上涨60.6%,农产品上涨18%,铜上涨99%,铝上涨65.1%,北海布伦特原油上涨69.2%,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再次增大,而人民币升值将直接限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冲击毕业论文怎么写,维护经济复苏环境的稳定,防范“工资物价螺旋上升”风险的形成。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还将在克服国内深层次经济问题、促进国内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提供帮助,人民币汇率的适当、适时、适度的升值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关系的失衡问题,进而调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构性失衡,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解决要素收入分配失当,劳动要素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金融业发展缓慢,并形成严重资产泡沫的问题;有助于解决国际价格体系的失序,特别是在资源价格改革调整中的滞步不前的问题等等。
总之,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焦点不在于汇率水平的高与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运转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危机恢复期,人民币汇率问题更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前提下,以加强机制和市场建设为中心,适时、适度、适当的推动调整,并以中日欧“大三角”为主要平台,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解决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快速复苏与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
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向好,经济复苏进程加速,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预期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隐忧,也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应加以重视和调整。
(一)总体经济形势持续向好,通货膨胀预期控制难度加大
一季度,我国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连续第4个季度保持了经济增速上升(见图8),经济复苏的形势进一步稳定,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局面。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民经济结构总体保持稳定,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推动下,第二产业的增速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占GDP的比重下降为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0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占GDP的比重上升为48.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36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2%,占GDP的比重为45.1%(见图9)。在工业的区域结构中毕业论文怎么写,中部地区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达到23.1%,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达到18.3%和20.2%,地区结构适当优化。在轻重工业的结构上,重工业的增速为22.1%,明显快于轻工业14.1%的水平,连续第10个月保持这一态势,反应了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在微观指标上,工业企业的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到97.5%,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达到6908亿元,增速达到102.6%,企业利润水平迅速提升,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包括: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3.8倍,电力行业利润增长15.4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9.7倍,化纤行业利润增长8.9倍,石油开采业利润增长2.9倍,电子行业利润增长2.3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2.1倍,化工行业利润增长1.1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收账款、存货和管理费用的变化:2010年1-2月,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达到49409亿元,同比增长24.8%;存货达到52984亿元,同比增长21.5%;管理费用达到3223亿元,同比增长21.5%核心期刊。上述三个指标均较2009年同期有明显的增长,初步判断为企业研发活动增加,主动市场开拓行动增长和中间产品产出上升相关,不会影响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物价水平上涨较快,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难度加大。一季度,CPI同比上升2.2%,PPI同比上涨5.2%,物价水平上涨较快。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4%。在商品构成上,食品上涨5.1%,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毕业论文怎么写,居住上涨2.9%;衣着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9%,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CPI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的压力下,PPI表现为快速提升,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利润主要向资源、能源等基础产业集中的情况,一般制造业无力消化过多的成本上升压力,通货膨胀预期将向消费品领域传递。输入性通胀和粮油等必需品价格的结构性快速上涨是推动物价水平提升的主因,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难度显著增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市场销售规模平稳扩大,消费结构快速改善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累计30571亿元,同比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累计5803亿元,增长15.4%。在国家政策的刺激和支持下,消费结构取得明显改善,汽车类增长39.8%,家具类增长3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在消费结构提升的支持下,上述产业的投资也得以扩张,并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顺利实现复苏的重要动力。
(三)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793亿元,增长26.4%,回落2.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28亿元,增长21.0%,回落8.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0%,产业投资结构与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基本一致。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4.4%,中部地区增长26.2%毕业论文怎么写,西部地区增长30.0%,区域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此外,存货投资也出现了相应的扩大,增速高达21.5%,与固定资产投资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首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房价位于历史高位,且持续快速上涨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一方面抑制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累积了大量的流动性,增大了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难度,提升了资本市场运行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完全形成并破裂前,借助有利时机,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安排尤为必要核心期刊。
(四)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外商直接投资平稳增长,国际储备管理难度加大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顺差14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9亿美元;其中,3月份贸易逆差72.4亿美元。根据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和我国今年“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贸易发展战略,我们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要做好面对年度国际收支逆差的准备。表4是课题组根据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与进口数量需求的增长而预测的2010年3—12月的进口情况。
表4 2010年3月至年末主要进口商品规模的预测值 单位:亿美元
商品名称
大豆
原油
成品油
初级形状塑料
钢材
未锻造铜及铜材
进口额
202.3
251.4
245.2
473.2
180.1
430.1
商品名称
自动数据设备
自动数据设备零件
电视收音机无线电
集成电路
汽车
合计
进口额
294.8
242.2
75.3
1641
274.9
6573.2
我国国际储备的增速减缓,但规模仍然庞大毕业论文怎么写,仍居全球第一位。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总规模为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不到1%。由于美元贬值预期强烈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的原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目前应尽力做好三项工作,第一,适度调整币种结构;第二,调整持有的美国债券期限结构;第三,适度加大对中投等主权财富投资基金的注资,以调整股权资产在整个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劳动要素收入的比重偏低,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578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8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13.3%,经营净收入增长7.5%,财产性收入增长17.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6.3%,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6%,财产性收入增长15.6%,转移性收入增长13.8%。从劳动要素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看,仍然处于低位,直接影响了消费扩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一步应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仍保持在9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约为4.3%,但就今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和新增劳动力的规模来看,整体就业形式仍然严峻,调查失业率远远高于登记失业率的水平。我国仍应继续坚持就业促进政策,保障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投入,采取适当措施毕业论文怎么写,切实完成新增900万人就业的目标。
(六)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贷规模减少,结构性调控逐步增强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5.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2.9万亿元,增长29.9%,回落2.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8%,加快4.0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少增2.0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同比少增1.6万亿元。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货币当局开始启动结构性政策调控市场,包括对第二套以上住房的差别利率政策和不同比率的首付款要求等措施,目前,调控效果初步显现核心期刊。
三、支出波动与超收压力并存的财政环境
2010年第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除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的增速均明显超过同期的GDP增速,预计在全年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将形成规模较大的超收压力。在财政支出执行上,科学技术、教育、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和商业服务业支出增长较快,支出结构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协调度明显提高。但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和粮油储备等管理事务上的支出还未有效展开,加之西南地区旱灾、玉树地震、世博会和亚运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预计今年的财政支出的波动性大大提高。
(一)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达1962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85.02亿元,增长3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9928.24亿元,同比增长37.6%;地方本级收入9698.83亿元,同比增长30.6%。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7702.55亿元,同比增长35.9%;非税收入1924.52亿元,同比增长18.9%。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90.2%。
形成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收来源包括:国内增值税5084.15亿元,同比增长11.3%;国内消费税1711.02亿元,同比增长69.4%;营业税2953.73亿元毕业论文怎么写,同比增长41.2%;企业所得税2490.59亿元,同比增长16.1%;个人所得税1488.12亿元,同比增长21.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2476亿元,同比增长56.3%;关税482.53亿元,同比增长48.9%;车辆购置税381.6亿元,同比增长60.2%。除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的收入增幅均明显超过同期GDP的增速,预计全年税收收入将出现较大规模的超收。
考虑到去年同期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大幅度减收的情况,为更好的判断财政收入形势,采用环比和与2008年同期情况进行比较。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与去年第三、四季度收入平均值相比,环比增长13.8%;与2008年一季度收入相比,增长22.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3.3%),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10.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6.5%),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从完成预算进度看,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完成全年预算的26.5%,略高于25%的序时进度。
在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上,考虑到去年财政收入“前低后高”的形势和通货膨胀、烟草消费税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今年5月份后财政收入增幅将相应回落,全年收入增幅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二)波动与调整中的财政支出
一季度,全国财政支出14329.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19.04亿元,增长11.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818.34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本级支出11511.62亿元,同比增长11.1%。
增长较快的项目主要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同比增加64.41亿元,增长67.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加143.91亿元,增长66.6%;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加263.8亿元,增长52%(主要是用车辆购置税收入安排的用于公路建设等支出增加较多);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同比增加42.8亿元,增长38.9%;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同比增加39.83亿元,增长38.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加146.75亿元,增长18.8%;教育支出同比增加316.02亿元,增长17.1%。
在执行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农林水事务、粮油物资储备等管理事务、金融监管等支出进度仍然偏慢,预期第二季度上述支出将快速增长。此外,西南地区旱灾和玉树地震的救援与灾后重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保障仍将是扰动支出的重要因素毕业论文怎么写,我国财政支出的波动性大大增强。
四、“内需发展”与“低碳经济”取向下的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我国既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和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这一阶段,我们应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内在关系,大胆创新,突破关键,把握重点,在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与宏观调控的“伞形”框架
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是一个复合体,既要实现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还要适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应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干扰,还要防止资产价格大起大落给经济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和损害。面对这种环境,现行的政策研究绝大部分强调要全范围、大规模的调动政府的所有政策资源予以一一有针对性的克服和调整,但实际上,这种政策调整背后的是政府将耗费巨额的政策成本、运用繁杂而彼此干扰的政策措施、深层次的扭曲市场机制和规律才能逐步达到目标,政策的理论意义和操作效果并不突出核心期刊。为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目标间的互相促进、互相抑制、互相扭结、彼此抵销的特点,将其进行必要的简化,即以“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为突破口,借助市场机制、凝聚政策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这种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我们称之“伞形调控”(见图12)。
在图12中,首先将现行的4个政策目标简化为两个政策重心,即将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产价格与市场管理四个目标简化为内需发展与低碳经济两项关键“突破口”。其中内需发展强调消费升级、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要素收入分配、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载体;低碳经济强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强调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和思想体系创新,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实现自我扬弃和赶超的关键动力和支撑点。但需要强调的是,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并不完全包括现行经济发展4个目标的所有指标,与“突破口”不兼容或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指标变量将在这一时期被搁置、被转化或被调整。主要的指标调整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伞形框架下的发展目标与“突破口”间的指标处置
发展目标
构成指标
指标性质
处置结果
经济增长
投资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政策调控的核心指标
消费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政策调控的核心指标
出口
部分有利于低碳经济
非核心指标,须转化
经济发展方式
城市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经济结构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要素收入分配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公共服务均等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通货膨胀预期
输入性通胀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结构性通胀
部分符合内需发展
非核心指标,可搁置
货币性通胀
符合内需发展毕业论文怎么写,不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须调整
资产价格与市场
去泡沫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风险可控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的政策资源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指导等措施,总体调控原则是提高结构性调整的技术和效果。首先,在货币供应量上,考虑我国正处于危机恢复期,前期刺激政策进行的大规模投资仍需要后续的资金投入和实体经济复苏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资金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投放仍应保持适度宽松的态势,年初规划的相关货币供应计划总体上是适当的。其次,在信贷指导上要防范两方面的倾向并做好资金使用的有序引导,即既要防范信贷过分依赖房地产、能源、资源等少数产业,或在接受地方政府投资引导时,缺少必要的审慎和独立性;又要防止银行面对经济复苏中的局部风险而突然转向“惜贷”。在投资的使用方向上主要应鼓励投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低碳经济产业,以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或者加大对城市化、现代服务业、消费信贷等内需发展领域投入。再次,利率政策则应以支持经济复苏和防范资产泡沫作为调控的双重目标。从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看,当前应通过加息的方式以遏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宏观财政、金融和产业发展风险,这个要求在当前是迫切和强烈的;而在支撑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投资方向毕业论文怎么写,则希望利率政策保持稳定,暂缓加息进程,形成了调控中的“两难”。在操作上,利率政策应逐步加大结构性调控的力度,对投资性住房实施较高的利率水平,而对于保障性住房则坚持市场利率的平稳;对国家引导和支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产业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产业等实行优惠或较低的市场利率,而对于已经存在严重产能过剩、重复投资和有害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则应适用高利率,以限制其无序扩张。此外,面对调控中的“两难”,利率政策还应积极借助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调控的支持,通过政策间的松紧搭配消除“两难”的阻碍和影响。
汇率政策应以构建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为基础,适时、适度的适应市场变化并且独立、中性、规范的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形成人民币完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根据表5,我们把出口指标作为须调整指标从当前经济复苏的核心指标中去除了,那么影响汇率政策转向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使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的轨道(目前来看,这个轨道的方向是人民币升值,下文简称“升值轨道”)的主要障碍是外汇储备的风险问题。在调控中,应注重完善外汇市场,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包括:继续扩大允许非金融机构入市的范围,丰富以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为基础的避险手段,加快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逐步释放市场需求,实行以市场供求定价;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改进外汇管理,引导企业居民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继续扩大实施“藏汇于民”的政策,适度引导和扩大资本流出,同时加大反洗钱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对国际热钱流入我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通过界定适度储备规模,创新富余储备管理机制,建立外汇储备的安全预警机制来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核心期刊。此外,还应重视“升值轨道”对当前利率政策调控“两难”的支持,即在浮动汇率制下,调整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调整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更进一步的说,我国可在加息的利率政策外搭配以适度的汇率升值手段,从而在加强输入性通货膨胀控制的同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有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投资适度扩张。而在具体调控方案的安排上,可考虑实施“先升值,再加息”的方案。
在图14中,汇率政策率先进入“升值轨道”,从而导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不足,货币发行量获得了外汇市场的支撑而稳步扩张,经济的均衡点自A点调整为B点。在过程中,经济增长得到了有效支撑,投资获得了额外的货币供给的支持,而实际利率的下行趋势,为我国实施加息政策预留了必要的空间和缓冲带,从而在支持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同时,有效维护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有序。
(三)“伞形调控”下的财政政策调整方案
当前,财政政策调控的总体方案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图15框架性的描述了我国财政政策目前的政策运行环境和搭配方案。
根据图15,在财政政策扩张的同时,随着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应调整,我国经济均衡自C点过渡到D点,国内产出明显扩张,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变动并不显著,输入性通胀得到了有效控制,投资需求获得了财政投入的有效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获得了外紧内松的良好环境,回旋的余地大大增加,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总体环境得到了优化和改善。因此,“伞形调控”下的财政政策是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和创新要求的政策模式,其具体构成措施应包括:
1.支持“内需发展”财政政策措施
以城镇化为方向,加大鼓励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投入和优惠措施安排。城镇化对于我国内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测算,若城镇化率提升10%,在不考虑收入水平变动和资本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将新增消费需求4860亿元和投资需求10万亿元,若以动态的方式考查毕业论文怎么写,上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财政政策应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为人口、商品和产业聚集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并提供可行的税费等优惠措施安排。
以消费升级为重点,带动消费需求和国内投资的扩张。消费升级是指引导消费者从一般性必需品的消费转向耐用消费品和高质量的生活必需品,在消费升级的激励下,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上升,并带动耐用消费品和高品质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上升,产生了对投资的稳定性激励,从而带动国内投资的有序扩张。我们应坚持完善覆盖全国城乡的流通体系建设,坚持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优惠政策,坚持家电以旧换新等耐用消费品品质提升政策,此外,还将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扶持力度,结合民族文化传统和资金风险控制要求,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进入消费信贷领域,或支持新型消费信贷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实施。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服务经济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在内需发展上,现代服务业既是国内投资的新兴热点,也是扩大国内消费的重点。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统计,服务业每新增100单位的产出,将有70单位以上用于消费,而工业、农业用于消费的产出则只有40—50左右的水平。此外,金融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服务产业一直是社会资本未能有效进入的领域,下一步应逐步加大开放力度,既提供新兴的投资空间,又提升产业竞争和效率。财政应借助市场手段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增值税扩围等税制调整,避免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重复征税或其他税收歧视。
以要素收入分配为重点,不断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核心期刊。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等资本品的价格快速上升,劳动者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形。这种情况,既与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要素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要求相背离,也导致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不快、资产泡沫增加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缓慢。当前毕业论文怎么写,应采用积极的财税政策手段,提高劳动报酬在要素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整力度,壮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和力量,为提升消费水平和扩大新兴产品的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大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当前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要支持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控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为重点,防范资产泡沫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当前,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升过快,既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国内投资取向的畸形化,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难以得到有效的社会投资,而不断高企的房价在消耗过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还吹生了具有全局性风险的资产泡沫。我们应加大对房地产领域的财税调控力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居住性需求;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推出以房地产保有环节为征税对象的财产税制度,限制交易环节的土地出让收入,使地方财政与土地收益的关系长期化、规范化。
2.支持“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
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财政补贴,预算拨款,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贴息等鼓励措施。
积极引导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抑制高碳产业发展或促使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减低碳排放的增速和规模。如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成本,鼓励节能降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政策措施。
作者单位:闫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鹏 财政部科研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2.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3.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库(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
4.中经网数据库(cei.gov.cn/)
5.国家统计局数据库(stats.gov.cn/tjsj/)
6.财政部,2010年3月财政收支情况[EB/OL],2010-4-22;
论文摘要: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我们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对策。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人民币连续升值
人民币连续升值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一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家会加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行列,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惨烈。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某些企业就可能倒闭。人民币升值还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如果食品、服装、文化用品、日用百货等出口商品有40%~60%转移到国内市场,必然造成某些商品一定时期内的供过于求;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四)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如教育、医疗)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
(二)对于投资过热要严格控制信贷投放
在信贷调控上,要根据国家产业和区域政策,有保有压,要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国际游资流入的管理。财政政策则可适度扩张,重在优化结构,特别是对灾区重建以及低收入群体补贴等方面可加大支出力度。对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投资给予更大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针对内需增长面临的压力,重点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要采取适当措施稳定住房和汽车消费,避免这两大消费热点出现过度下滑。努力扩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尤其是旅游消费成本,如降低旅游景点门票费,降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水平。
对于消费相对不足问题。如果经由中小企业的发展,多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收入分配,应当能够提高消费倾向,使投资的比例降低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另外,也应修改外资优惠政策,不再以资金的量作为实行优惠政策的依据,改为根据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区域发展的需要来制定鼓励投资的政策。
(三)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是协调国际收支的根本措施,是缓解“双顺差”的市场解决途径,也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基础。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培育资本市场。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基于外汇紧缺时期,结售汇外汇管理体制对于外汇储备增加有积极作用,确保国家有效掌握外汇资源。
同时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配合协调。首先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及企业回避汇率风险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使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逐步融为一体。同时,调整贸易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对出口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密切联系,在当前出口贸易激增和外商投资数量扩大的背景下,内外资一视同仁“两税合一”成为大势所趋。
(四)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实现储蓄与消费、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均衡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实施对国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储蓄与消费、消费与投资的结构均衡是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根本性、战略性举措。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按价值规律办事,合理确定劳动力价格,通过政策、法律等措施保障劳动者利益;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环节,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扶持力度,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体系,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率;增加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流动性吸纳和消化能力。加快股权分置改革步伐,实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全流通目标;完善股市的基础性制度和基础性设施建设,降低风险,方便流通;加强政策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减少甚至取消对经济的直接投入,从投资财政转向公共财政;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督促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指导商业银行均衡投放信贷,营造良好的外部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大对外资企业和非法流入的境外资金的监管,督促商业银行提高对流动性的管理水平,监督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降低资金短缺地区的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形式。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校 就业形势 择业观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全面回暖,2011年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前两年大有好转,就业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1年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65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1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计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劳动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相关资料表明,2011年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含工程、服务、财经等领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同时,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对学生就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不足,人文素质不高、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也必将对学生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2011年就业形势有喜有忧,就业形势趋好,但不容乐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抓住机会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我们毕业生要审时度势、合理定位,剔除掉以往那些不正确的观念,比如:待遇差的单位不去、不在大城市的单位不去、非名企不去、基层单位不去、工作环境艰苦的单位不去等等。一些毕业生自视过高、待价而沽;一些则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或眼高手低或定位过高等等,所有这些心态和观念都是很不利于毕业生就业,有人说: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并不是“就业难”的问题,而是“择业难”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仍然偏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大学生仍然还是稀缺资源。大学生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结构性过剩。因此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其实质是“择业难”。
所谓择业难,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其实缺的并不是职位,而是由于大家的期望值很高、条件多、定位不准确等原因导致的高不成、低不就。所以,能消除这些影响就业的不正确的观念,能够敢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敢于从最艰苦的环境、待遇也不甚理想的工作做起的话,那么“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变成“就业易”。而且在基层、中西部大学生相对比较少、人才缺,大家去了更能脱颖而出,更容易获得成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缺少的永远都不是职业和工作,而是适合从事这项职业和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因此,毕业生要积极地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定位是寻找到理想工作的第一步。
二、充分准备求职材料,熟练掌握面试技巧
机遇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平时不留意,开始求职时才手忙脚乱的做准备,就会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要找到一份自己满意又适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在求职前做足准备。
求职过程是一个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求职者,必须在所有的应聘环节上都获得成功。而成功的准备书面材料和熟练掌握面试技巧是最后成功的起点和出发点。
三、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皇帝的女儿嫁不出”,面对当前的形势,毕业生再不能“等、靠、要”就业岗位。应该积极地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去参加全国各地的招聘会、网上求职、极大的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紧紧抓住每一次到公司实习机会,通过实习达到相互了解,实习已经成为毕业生进入大公司的一个重要途径,据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3.5%的毕业生通过实习成功的找到了工作。
四、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抓好国家项目,到基层、到中西部建功立业
努力抓住考研之路,减缓就业压力;积极申报国家实施的“大学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育硕士”、“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项目,增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唐晓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A].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王浩.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3]杨喜红.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
[4]年底到09年中国失业率有所增长.中国经济网,2008.
[5]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
[6]金融风暴中的中国学生该如何抉择.中国大学生就,2008,(21).
[7]但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
关键词:流动性;变现能力;金融化
所谓的流动性即资产变现的容易程度,如果一种资产(如股票)比另一种资产(如房子)更容易变现,我们就称股票代表的这种资产具有更强的流动性。流动性的概念源于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随着各领域金融的不断深化,流动性充斥着经济的各个方面。具体到企业方面,则是资金的流转变现程度,如果企业的资金流转变现很容易,那么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长期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企业的流动性不足,会导致资金供应紧缺,发生违约信用风险,企业的借贷成本直线上升,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与运转带来风险,甚至会使得企业破产与倒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由此可知流动性的研究对经济社会,特别是在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社会的流动性
从2001年至2013年,经济社会的流动性逐年上升,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经济蓬勃发展,金融不断深化,流动性不断增加。在2013年时,学者们形成了共识,我国的流动性已经过剩,究其原因,有人归结于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为了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这种货币供给的突然非正常的增加在当时确实为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之后几年的时间使市场的流动性大幅增加,通货膨胀现象严重,导致的结果就是流动性过剩,这类似于挥霍消费的时候,突然发现口袋的钱不够花了。且长期反复附加在流动性上面的杠杆这时候一起反向加倍打击,之前的四两拨千斤直接变成了千斤压四两,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四处都是还贷的压力,信用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一点用了,市场上一片萧条,只能变卖资产,苦苦还债。
从2013年一直到现在,大家的感觉也很明显,就是流动性紧缺,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钱不好挣了,工作难找了,不舍得花钱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利空大于利多,国际市场上美国市场萎靡,欧洲市场分裂,亚洲市场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石油价格不振,全球经济难有新的突破。虽然中国央行不断降息降准,但是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足所导致的流动性陷阱依然表现出流动性不足的特征。
2015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中讨论到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将趋紧,欧央行、日央行继续购债应该是最后的秋天,全球经济将进入漫长的冬季,这个冬季可能是二、三十年。姚余栋分析了过去100年以来全球流动性的周期变化:从1900年以来到1945年二战,国际流动性趋于高峰;从1945年到1971年下降,周期是约70年。预计到2017年达到顶峰,这是欧央行、日央行、英格兰银行结束购债,顶峰之后就是下降。姚余栋猜想:下降的时间至少有20年到30年,或许要等到2035年进入中国超老龄社会的时候结束这个周期。从1971年以来到2035年,这期间将处于流动性紧缩。
最近几天的美元走强,人民币走弱更是使得老百姓不知所措,在金融的相关研究中,对于流动性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是对于流动性对国民的研究资料还是有限。由上述分析可知,流动性的过剩和短缺对于经济来说都不是好事,因而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应该适时地利用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发展不完善的经济进行调控,使得经济能够处于健康发展状况。
二、煤炭企业的流动性
流动性对于企业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我们以煤炭企业为例来说明。2003年至2012年被称为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期间,随着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煤炭供不应求,直接推动煤价的上升。2004年,我国出台煤炭出口配额制的相关政策,管控煤炭的出口。但是煤炭供需仍然紧张。财政部于2008年8月20日将我国焦炭、炼焦煤及其他烟煤等出口税率大幅增加。自从2004年相关政策出台之后,我国煤炭出口量就迅速逐年下降。据海关总署数据,截至2012年,我国煤炭出口量已降至928万吨,不及2003年出口量的十分之一。同时,煤炭进口关税基本上都降低为零。鼓励进口限制出口的政策效果显著,过去十年内,中国煤炭进口量迅速增长,2003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仅为1100万吨,而至2013年,当年中国的煤炭进口量为3.3亿吨,十年翻了33倍。
我国的煤炭进出口政策在过去十年内为中国的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给中国经济的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使得能源企业迅速发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2014年中国煤炭企业百强,2014煤企百强2013全年共完成营业收入41568亿元,而2004年评出的百强企业2003年营业收入仅为2760亿元,十年内中国煤炭企业的营收规模至少增长了15倍。在2013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共有11家煤炭企业入围和2012年相比多了5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03年至2013年是中国煤炭业的黄金十年,煤炭产业赚得盆满钵满。
在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对于煤炭等贷款型企业来讲,他们的资金链可以有足够的保证,就连银行的大部分贷款争相贷给煤企,这种企业的流动性就是企业的命脉,一旦流动性不足,就会出现违约现象,影响到融资能力,可能使得企业不能正常周转和运行。
2015年1月6日,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国务院参事姚景源在成都举行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论坛上对目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姚景源认为,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面临的经济形势是就是“三期叠加”。什么是“三期叠加”?就是中国经济现在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刺激经济政策负作用的消化期。具体到煤炭行业就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国际能源价格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下,煤炭价格突然下降,企业流动性陡然下降,导致煤炭行业资金链断裂。煤炭价格的下跌与产能严重过剩是密切相关的,而产能过剩总结来说就是流动性不够,变现能力差。
据了解,由于煤价下跌使得煤炭生产重地“三西”地区遭受重创,煤矿大面积停产,很多煤炭大企业连续几年亏损。以煤炭作为工业支柱的山西连续两年经济排名全国倒数。山西煤气不得不进行大量裁员,导致多人失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流动性本来就不足的时候,各地煤电互保政策使得流动性更显不足。
由此看出流动性对于企业的生存特别是贷款型的企业来说更为重要。对于企业的流动性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过高,高的话会使得库存过多,压制流动性;而流动性过低使得资金链无法周转,不能维持日常需求,因此使得流动性维持在一个范围之内才能使得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三、建议和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政府对经济的把控当然是比个人和企业要强得多,对于上述规律,我们可以总结一些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宣讲
政府要对企业和个人做一些知识的宣传讲解工作,以便在经济高涨时期能够及时刹车,不至于过度膨胀,致使流动性突然下降;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鼓励个人和企业,坚定信心,并适时释放流动性,理论和实际结合,使得流动性能够在一个平稳的区间内,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长远的推动作用。
2.推动企业的转型跨越发展。
毕竟对于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来讲,资源不是永久的,且资源会造成污染,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会造成效率的极大损失。如此下去,必然在某个时期导致流动性的不平稳,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以长远眼光和角度来理性对待问题,不能为了一时利益而使得子孙后代没有资源。
3.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可以预测风险、控制风险和风险发现,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不仅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还能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和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民强.金融抑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机制及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3年.
[2]李晓东.浅论新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如何应对危机[J].实务探讨,2012(112):102-103.
[3]徐东岳,刘涛.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十年回顾及趋势展望[J].经济管理,2014,40(1):29-32.
关键词:制度变迁经济增长人工神经网络全要素生产率
1引言
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源泉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而制度-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增长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而不是引起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有效率的制度和经济组织才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以及总体经济产出增长的关键。因为有效率的组织和制度可以确立和界定人们的权利,以形成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经济主体的利益目标与与社会目标接近,从而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使人们努力地进行创新、资本积累、教育投入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最后表现为经济的增长。在转轨过程中,制度变迁和制度建设对经济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这种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改革开放导致的中国制度变革。然而,中国的制度变革如何及在何种程度上引起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的这种增长能否持续下去?经济增长的潜力何在?这些都成为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热门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目前关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方法可归结为几类:一是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制度变迁进行量化,建立多变量线性回归相关模型进行研究;二是将制度变量作为虚拟变量加入到生产函数模型中;三是利用生产函数估计出索洛残差,进而探讨制度变量与索洛残差的关系。这些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回归分析可以反映制度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变化趋势,并不能揭示出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非线性的;制度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往往是渐进的,因而将制度变量作为虚拟变量是不合适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部分地反映在资本和劳动的增长中,索洛残差中仅包含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部分影响。
本文将按照第一类和第三类方法的思路对中国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论文第二部分尝试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研究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与回归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论文第三部分运用索洛残差法估计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1979-2004),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和经济增长的波动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探索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第四部分是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2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有:配置资源的方式由过去的计划体制改为市场体制;进行经济主体产权制度变革,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等等。本文选用以下几个指标反映制度变迁:(1)市场化程度(SCH),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2)非国有化水平(FGY),用非国有经济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由于资料限制,这里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示。(3)开放程度(KFC),用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即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4)工业化水平(GYH),用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5)非农化水平(FNH),用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经济增长用GDP可比价格定比增长指数表示(以1978年为100)。具体数据见表1,数据来源于文献[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4)。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指标也只能是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的一定程度的量化。
考虑到利用时间序列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这里建立以GDP为因变量,以制度变迁指标为自变量的带有自相关误差校正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参数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得到如下结果(括号中为参数的t检验值,下同):
GDP=792.30-5.54SCH+1.84KFC–3.07GYH–21.29FNH+18.18FGY+(1)
(3.75)(-3.51)(1.86)(-1.07)(-4.94)(11.68)
(2)
(1.93)(1.46)
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有的参数的符号和我们的预期相反。这里我们着重于这些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能力,从可以看出这些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为了考察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下面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与制度变量的关系。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大规模并行分布处理的非线性系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网络)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BP网络由输入层、若干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层与层之间采用全互连方式,同层单元之间无相互连接。目前已经证明3层BP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函数。其原理主要是根据所提供的数据,通过学习和训练,找出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到问题的解答。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把制度变量当作系统的输入因素,把经济的增长当作系统的输出结果。输入因素通过一系列较复杂的交互过程影响输出,这种影响往往并非简单的线性形式,因此可以尝试用BP网络研究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考虑包含5个输入(SCH,KFC,GYH,FNH,FGY)一个输出(GDP)一个隐含层(包括10个单元)的BP网络,以20组样本数据(1981-2000)作为训练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并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仿真,利用Matlab5.5人工神经网络工具箱可以得到该网络的仿真结果,如表1所示。与各年实际的GDP相比,网络仿真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3.33%,平均仅为1.13%。带有自相关误差校正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17.29%,平均为5.59%。显然,BP网络比回归模型能更好地描述经济增长与制度变量的关系。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交互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3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波动分析
研究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另一类方法是通过估计总量生产函数运用索洛残差法估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该方法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制度变迁对资源配置效率作用的大小,制度变迁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
设总量生产函数为C-D生产函数:
(3)
其中为产出,为劳动投入,为资本存量,、分别为平均资本产出份额和平均劳动力产出份额。在规模收益不变和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
(4)
为估计出平均资本产出份额和平均劳动力产出份额,对(3)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有:
(5)
在规模收益不变的约束条件下有:
(6)
由表2中我国1978-2004年的实际产出、就业人数和资本存量数据对方程(6)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下:
(-3.876)(1.431)(3.062)
AdjR-square=0.990
由此得到,,再分别计算出实际产出、就业人数和资本存量的逐年增长率,一并代入(4)式,可以得到我国1979-200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见表2。实际产出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图1所示。
图1实际产出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波动
注:实际GDP和资本存量数据来自文献[2],就业人数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1979-2004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与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波动惊人的相似,1993年以前波动频繁且波幅较大,随后逐年下降,直到1999年开始缓慢攀升。这种波动特征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吻合的。1978年到1993年是我国经济制度和市场条件发生巨变的时期,与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等制度变迁,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制度上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从而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1993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逐步降温并于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我国经济出现生产能力全面过剩情形,国有企业减员和资本过度深化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低水平利用,长期低水平的公共教育支出与科学研究支出以及一些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下降。1999年以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教育支出经济效应的逐步显现,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全要素生产率随之出现逐年攀升的势头。由此可见,制度变迁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
由表2数据可算得1978-2004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9.39%,资本和劳动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17%和2.45%,由上面估计出的平均资本产出份额和平均劳动力产出份额可进一步算得由劳动和资本增长引起的经济增长分别为1.16%和6.91%,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引起的经济增长为1.32%,劳动和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2.35%和73.59,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4.06%。这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要素投入的增长。虽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但这并不完全代表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了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外,还表现在对劳动和资本(尤其是资本)增长的影响上,因此,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隐含在以上各项贡献之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恰恰说明制度变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和空间是很大的。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先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回归的方法对我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交互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其次,运用总量C-D生产函数估算了1979-2004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与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波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波动非常相似,并且这种波动特征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吻合的。这说明制度变迁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最后,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恰恰说明制度变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和空间是很大的。
制度变迁会导致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促使经济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要素投入的增长,从长期来看,这种情形很难维持下去。另外,劳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非常有限。因此,制度变迁通过资本、劳动增长促进济的增长的空间和潜力是有限的。而分析表明,制度变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因此今后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应致力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可以使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杨瑞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经济研究,2005,6。
[3]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4,12。
[4]司春林,王安宇编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过去十余年持续观察思考并完成收录进本书的几十篇论文报告,原因只有一点:新时期中国经济追赶提速在开放宏观经济与政策领域提出许多具有认知挑战性的新现象与新问题,使任何愿意寻求理解的经济学人都难以无动于衷,一旦有机会思考与研究便欲罢不能。 一
晚近十余年中国开放宏观经济表现非同寻常。宏观经济在走出世纪之交通货紧缩后,2003年-2007年持续五年以超过两位数增速扩张,年均增速达到11.7%高位。更为独特之处在于,我国宏观经济一反早先时期高增长通常面临本币持续贬值压力的扩张形态,稳定呈现出经济高增长伴随实际汇率升值的新格局。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次出现以美元衡量增速大大快于本币增速、名义追赶增速超过实际追赶增速的形势。
数据显示,1979年-2002年人民币衡量GDP实际年均增速约为9.6%,考虑GDP平减指数名义年均增速约为15.7%,然而由于同期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兑1.58元人民币贬值到8.28元人民币,美元衡量经济总量年均增速约为7.97%。2003年-2013年发生实质性转变:本币GDP实际年均增速10.5%,名义GDP年均增速为15.4%,但是同期美元衡量GDP年均增速达到18.89%,是早先时期同一增速指标的2.36倍。现价美元衡量GDP总量从1978年0.23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1.45万亿美元 ,24年增量为1.22万亿美元。2003年-2013年现价美元GDP从1.64万亿美元增加到9.25万亿美元,10年增量为7.61万亿美元。 《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
——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
(2003-2013)上册
卢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将于 2014 年 4 月 19 日出版)
中国经济追赶提速成为新时期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因素。美国金融危机前后,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同时在工业增加值、国民储蓄、资本形成、外汇储备规模等宏观经济指标上跃居第一。与2005年前后2020年人均美元收入将达到3000美元推测观点不同,2013年用汇率衡量我国人均美元收入已超过6000美元,2020年可能会达到早先预测量的4倍。据IMF全球数据库信息估算,2000年-2005年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为8%,2005年-2010年提升到21%,据估计这一贡献率在2010年-2015年可能会达到25%-30%。2003年-2012年用美元衡量中国GDP年均增速比美国高出13.8%,如不出特别意外中国经济总量将在未来十年内超过美国,比2003年发表的著名“金砖四国”报告预测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时点提前约20年。
中国经济追赶加速不仅是21世纪初年世界经济史最重要事件,也是理解当今中国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以至社会生活演变的最重要经验背景。无论是中美新型大国对话广度深度加大与频次提升,还是周边经济政治关系发展与矛盾发酵;无论是中国消费者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和纽约第五大道扫货成“招牌现象”,还是中国企业在非洲以及世界各地投资飙升引发全球热议;无论是国内PM2.5和排放污染压力困扰加剧,还是电视军事节目和网络军迷人数大幅增长;又无论是2009年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与力拓公司案件东窗事发,还是近年NBA前明星马布里成为北京金隅队“政委”并拥有无数北京球迷粉丝,这些似乎不相干的现象其实跟中国经济追赶这一基本事实有直接和间接联系。
中国经济追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派生新的矛盾与张力,在开放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方面带来一系列始料不及的全新问题与挑战。回望过去十多年宏观经济史,当经济追赶与“胡温景气”依照其自身逻辑在2003年逐步展开时,上述矛盾张力开始通过短期宏观经济失衡现象表现出来:瓶颈部门紧张,通胀压力渐起,投资与出口双双高增长使总需求增速偏快,货币信贷与房地产等行业超常扩张提示经济过热风险。世纪之交多年景气低迷背景,使2003年快速展开的开放宏观景气与通胀压力平添几分突兀,“非典”冲击与围绕央行121文件房地产调控政策争论使得如何判断当时经济形势更显扑朔迷离。
当宏观经济偏快偏热判断到2003年底逐步形成共识,信贷、货币、供地、投资等紧缩宏调政策渐次推出,其中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门投资管制政策在新一轮宏调政策中作用尤为引人注目。虽然宏观经济运行某些关键指标在2004年初提示上年紧缩政策已初见成效,2004年一季度钢铁投资以及总投资同比增长率仍在增长,推动政府出台以暂时冻结建设用地供应、查处铁本事件为标志的更为强势宏调风暴。宏观经济后续运行经历2007年前后新一轮通胀、2008年-2010年大幅V型波动以及2011年以来增速减缓调整,宏调政策取向经历紧缩、刺激、紧缩、稳增长多轮转换调整,不过2003年-2004年宏调实践意义深远,尤其是2004年宏调风暴呈现的宏调工具多样化与产业政策宏调化特点,在随后一段时期相对稳定地延续下来。 二
新时期开放宏观经济与政策领域的诸多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矛盾,引发学界和媒体空前关注和讨论。如怎样理解消费率下降与投资率上升现象及其与收入分配关系?如何解释前所未有的外部顺差现象以及如何看待汇率及各种结构因素作用?我国独特土地制度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有何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空前增长原因何在?什么是社会融资结构快速变化和影子银行扩张的驱动原因?新时期通货膨胀的货币扩张机制与物价表现有何特点?如何看待扩大就业政策与“民工荒”之间关系?如何理解和评估4万亿一揽子刺激政策?如何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由于中国开放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以及国内外学术与信息交流扩大加强,有关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争论引发越来越多国外学界和业内人士关注,越来越成为全球范围议题。
可以把有关新时期开放宏观经济错综复杂的探讨争论归结为三方面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在外部关系方面如何看待汇率与外需;二是在内部增长机制方面如何看待投资和内需;三是在政策方面如何看待产能过剩与产业政策宏调化。考察流行观点对上述三位一体问题的认知特点及内在联系,有助于梳理揭示主流宏观经济分析模式以及宏调政策的逻辑结构,为在反思厘清主流认识结构基础上加深理解我国新时期开放宏观经济规律提供启示。
首先是汇率升值问题引发最为热烈争议。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提速及相对发达国家持续追赶,逐步对人民币汇率引入升值压力。虽然90年代末东亚金融危机引发贬值预期暂时抑制人民币升值趋势,新世纪初年危机化解后我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累积效应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表现为2003年开放景气增长展开同时贸易和资本账户双顺差快速扩大。由于种种原因,在是否重回1994年汇改确立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问题上产生争议,汇率政策在2005年7月汇改前盯住美元,此后央行意在释放汇率升值压力举措仍困难重重。国内经济学界和媒体就汇率政策展开讨论,同时吸引国际广泛关注评论,成为中国单个经济政策在全球曝光最为广泛深入的议题。
虽然我国早在1994年已确立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新时期容纳升值趋势仍面临多方质疑。美欧呼吁人民币升值诉求引入政治敏感因素,货币战争观点和阴谋论在社会上一度流行对必要政策调整产生制约作用。研究人员阐述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美国问题,强调增加外汇储备好处多多,或认为货币升值不能调节贸易失衡,这些观点本身有学术探讨意义,然而在特定语境下也会增添汇率政策调整复杂性和困难。从国内宏观经济角度看,质疑升值论能相当程度影响政策,分析逻辑其实仍建立在假设汇率升值对顺差具有调节作用基础上,使决策层担心升值抑制经济增速并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稳定汇率是为了保就业”成为质疑汇率的潜在最有力理由。就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选择而言,汇率问题争议实质在于如何看待内需增长能力。换言之,严肃的升值怀疑论在逻辑上应以某种形式总需求不足特别是内需不足隐含判断为基础。
其次是如何看待国内投资的争论。内需由消费和投资组成,我国消费增长其实相当快,然而伴随储蓄率提升投资增长更快,评估内需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投资。从经济学说史上不同学派经济发展理论看,或从近现代不同国家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阶段投资率峰值动态提升角度看,一国经济高增长时期伴随高投资总体上属于合规律现象。然而在我国特定体制转型背景下,高投资伴随宏观经济偏热,尤其是较多领域政府主导投资存在各种弊端,另外大国投资发力加剧环保压力,如何看待高投资成为宏观分析争论焦点。
高投资现象受到各种质疑。流行观点有时将投资驱动看作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症结所在,甚至认为高投资是“自掘坟墓”。这类批评在具体场合可能是针对政府过多干预投资现象,或强调利率、环境、土地等方面价格扭曲导致投资效率低下,这类批评观点具有合理性。不过质疑观点有时也会发展为简单否定高投资,主张依赖消费的增长模式。国外一些专家机构评论中国经济特别偏好消费增长模式。如有外国著名投行专家多年孜孜不倦地呼吁“中国应把经济增长的侧重点转向消费”,宣扬“消费型中国方能持续发展”,最近更倡导“现在是美中两国互换身份的时候了:美国应该将重点从消费转向制造,中国则相反”。这类观点其实有待商榷。
质疑投资与质疑升值似乎互不关联,其实二者隐含联系。质疑汇率升值论观点潜在假设我国内需不足,这与我国投资和消费双双快速增长事实并不一致。然而如果我国投资不仅存在体制扭曲等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加以矫正的问题,而是高投资自身注定不合理,那么内需不足与出口优先就得到逻辑支持,升值怀疑论顺理成章获得依据。因而,简单否定高投资客观上会与升值怀疑论联手结盟,又通过极具特色的产能过剩分析范式为中国式宏调解决方案做潜在逻辑铺垫。
最后是如何看待产能过剩与中国式宏调。经济分析的产能过剩概念,原意主要指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偏低或闲置率偏高。市场经济下不同部门在进入壁垒、竞争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合理产能利用率标准不同,宏观经济周期运行不同阶段产能利用率会顺周期变动,另外开放经济成长过程定行业由于比较优势变化发生退出转移也会伴随产能过剩,因而产能过剩是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常态性现象。除了重要行业一次性退出调整伴随产能过剩或需产业政策适当救助,产能过剩作为一种市场竞争现象主要应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化解。不同于在总量指标基础上定义的“GDP缺口”属于常规宏观分析概念,局部范围或特定行业产能过剩对宏观分析仅有辅意义。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盛行体制性短缺而罕见产能过剩。世纪之交通货紧缩与国企改革伴随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从产能过剩角度解释当时通货紧缩成为一种重要观点,此后产能过剩成为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常用概念,并对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干预投资政策提供较多分析支持。观察新时期宏调情况,宏调部门可以借助产能过剩分析逻辑,从不同方向干预社会投资。在宏观经济不景气与产能利用率偏低时,宏调部门在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力度同时,仍可能会基于“过去高速投资带来产能过剩”的分析逻辑抑制特定行业的社会投资。在经济偏热通胀阶段,又可能基于高投资将导致未来产能过剩判断打压某些部门投资。在宏观经济周期运行不同阶段,产能过剩命题可能左右逢源为产业政策宏调化干预与宏调工具多样化选择提供分析支持。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产能过剩概念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作用,如何认识市场机制与产业政策调节产能过剩功能,宏调部门以产能过剩为名干预企业投资是否合理,成为宏观经济和政策分析的争议问题。
对于上述三方面问题,人们在相关讨论中可能认同不同观点与采取不同立场,然而有关这些问题的流行或主流观点客观存在隐性联系从而形成三位一体命题。部分源自对世纪之交通货紧缩短期特例的深刻印象,我们对总需求特别是内需增长信心不足,过于强调汇率稳定保外需,结果在生产率追赶背景下引入汇率动态低估。新时期宏观经济实际总体特点是投资高增长和总需求较快扩张,总需求不足观点与基本经验事实其实不符,然而质疑高投资客观具有质疑内需可靠性含义,从而间接迂回地为汇率浮动怀疑论提供支持。我国高投资现象背后确有扭曲因素,亟须通过深化改革搞对价格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以矫正,然而简单否定高投资,或侧重从产能过剩角度批评高投资,则为利用过多产业政策管制投资提供了依据。
可见流行观点包含几个相互联系命题:高投资导致产能过剩不可持续,需用产业-宏调政策管制投资加以纠正管制;由于内需不可靠与总需求不足,因而外需作用极为关键;稳定汇率避免升值是争取外需保增长必要条件。这个三位一体命题构成的闭合性推论链条,成为一段时期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调政策设计的隐含逻辑结构。反思探讨这个逻辑结构合理因素与偏颇局限,有助于全面认识新时期我国开放宏观经济运行的真实机制与内在规律。 三
本书内容是在观察新时期我国开放宏观经济基本事实特征,以及参与宏观经济和政策讨论过程中探讨形成的。为便于读者了解和批评,可将主要内容归结为十点看法。
第一,长期不缺总需求。现代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句话:长期经济增长由潜在供给能力决定,短期经济波动由总需求变动决定,宏观政策调节总需求使之接近潜在总供给。分析短期宏观形势无疑需高度重视总需求变动,然而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由供给面因素决定,总需求不再是基本约束条件。潜在供给扩张由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调整在内的社会生产函数结构因素所决定,中国经济发展以其特有转型内涵凸显制度创新的关键意义。农村改革一举解决困扰计划经济几十年的温饱问题,特区开放利用全球化产品内分工时代条件搞活经济很快收效,世纪之交改革开放重大突破奠定新世纪初年开放景气基础。经济长期增长根本源泉在于通过深化改革并助推社会生产函数结构变化提升潜在供给能力,而不能只靠密集出手与频繁变更政府宏观调控。
第二,汇率升值趋势是生产率追赶内在要求,我国转型环境下人民币先贬后升具有规律性。我国对外开放最初十几年,可贸易部门生产率相对追赶不明显,加上要消化计划时期汇率高估和价格管制扭曲,人民币呈现间歇性贬值趋势。近20年来我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逐步发力,通过巴拉萨效应派生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全面考察生产率追赶阶段性变化、开放早期汇率高估初始条件、不同阶段经济内外环境变化特定因素,人民币汇率先贬后升趋势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巴拉萨效应故事。新时期我国经济实践经验表明,中国作为大型开放经济体,通过深化改革搞对汇率这个开放经济最基本价格对宏观经济具有全局性意义。忽视这个规律要求,过于强调汇率稳定会导致汇率动态低估,客观上不利于开放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即宏观经济稳定。 《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
——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
(2003-2013)下册
卢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将于 2014 年 4 月 19 日出版)
第三,要重视发挥城市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城市化规律首先表现为城市以其特有集聚与规模效应持续提升经济供给面效率,同时城市化所集聚的非农产业以其更高收入需求弹性创造源源不断的需求增长点。城市化转型期无疑应高度重视农业增长、农村繁荣、农民福利等“三农”问题,发挥农业对大国经济发展的特有支持作用,然而应立足于通过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为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而不宜预期农民长期滞留农村与农民工年老返乡来回避和延缓城市化进程。因而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与农地制度改革,突破计划经济城乡分割体制这两个最后堡垒,在财产、居住和择业方面赋予农民充分公民权。要全面理解农业部门的经济属性,防范落入农业补贴保护体制陷阱并妨碍实现完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第四,我国高投资现象具有合规律性,但亟须深化改革,消除影响投资的体制扭曲因素。投资放弃部分收入现期消费,然而能创造更多收入支持未来更高水平消费,因而投资与消费并非对立。不同国家合理投资率取决经济发展阶段、人口结构等条件,不存在绝对标准。如同发育长个的年轻人饭量较大,快速增长阶段经济体投资率较高合乎规律。我国现阶段有能力利用自身高储蓄推动高投资,是经济能够较快追赶并逐步收敛的关键条件。但是同时要看到,由于体制转型尚未完成,我国高投资存在多方面问题。如土地、汇率等要素价格扭曲刺激投资过度冲动,政府过多直接干预,另外大国高投资加剧排放压力提出增长与环保目标之间取舍难题。评估投资根本指标是效率而非速度。投资如受机制与价格扭曲支配即便低速增长也不可取,如能消除扭曲并保证真实回报高于真实成本则较高投资也无妨。关键是要深化改革、搞对价格、扩大准入、减少管制,并在此基础上让市场决定均衡水平投资。
第五,开放发展破解大国就业转型难题。中国经济发展承载将几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岗位就业的艰巨使命。上世纪末国企改革突破使得计划体制隐性失业明显化,出现下岗失业压力急剧增加的严峻形势。世纪之交改革开放突破与宏观通缩孕育新世纪初年经济强劲增长,推动就业转型取得多方面进展。2003年-2012年我国非农就业增加1.43亿,农民工总数增加约9460万,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从49.1%下降到33.6%,涵盖下岗人员的调整城镇失业率从上世纪末超过8%逐步下降到近年4%上下水平。正式职工工资持续上升同时,农民工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作用下快速增长,并持续出现“民工荒”现象。劳动力市场多年 “量价齐增”,意味着世纪之交严重失业压力形势已逐步发生实质性缓解和改观,就业政策从侧重数量扩张朝“数量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并重方向调整。
第六,外部顺差失衡提供新鲜经验教训。如何应对各类冲击维持开放宏观经济大致均衡是政策管理面临的难题之一。过去十余年我国开放宏观经济经历冲击类型与早先时期比较发生重要变化。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宏观失衡较多表现为短期货币和总需求扩张过快引发通胀,实际汇率被动升值销蚀外部竞争力并引入国际收支逆差压力,最后不得不实施对外贬值和对内紧缩组合措施加以调整。新时期出现顺差失衡:在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提速背景下,盯住汇率制伴随汇率动态低估和外部竞争力“徒长”,“双顺差”扩大通过外汇储备资产过量积累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被动过度扩张,并为国内经济增速过快与偏热失衡提供货币条件。需要加快推进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价格杠杆对宏观经济调节作用,才能更好防范与治理经济快速追赶时期开放宏观经济失衡。
第七,大国生产率追赶阶段更需防范资产泡沫风险。在生产率追赶背景下,新时期通货膨胀的物价表现有一个新特点,就是在常规流量物价指数(如CPI或GDP平减指数等)上涨同时资产价格(如房地产价格等)更是间歇性飙升。月度CPI同比增长率2008年一季度曾超过8%,约一半年份GDP平减指数增幅在6.7%-7.8%较高位波动。然而通胀压力更大程度表现为资产价格飙升。如上证指数曾经从2006年初1300点飙升到2007年10月6250点,商品房平均价格则在近十年增长好几倍。物价上涨结构特点与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有关:由于生产率追赶比较集中在工业制造部门,这部分物品供给较高弹性会抑制流量产出价格上涨,但这使得某些供给弹性较小部门(如农产品)以及某些资产承受更大价格上涨压力。在通胀环境下不同流量和存量物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各自供给弹性大小成反比,现阶段我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较快追赶使流量物品价格上涨受到限制,货币过度扩张更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与相应金融风险。
第八,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特点显示增长太快不划算。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贸易条件在波动中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除2009年外,2001年-2010年中国贸易条件持续下降,累计降幅23%,年均下降约2个百分点。同时经验证据显示,我国贸易条件短期变动与国内宏观经济涨落存在显著关联,即货币和总需求扩张偏快会加剧贸易条件恶化,反之也然。
具体联系机制表现为,货币与总需求扩张导致进口数量上升,又通过“增量超级大国效应”推动进口价格相对上涨与贸易条件恶化。经济增长本来受到“过犹不及”均衡规律制约,贸易条件与宏观涨落之间联系进一步提示经济增长太快不划算。我国在经济最为快速追赶阶段难以完全避免贸易条件不利变化,然而宏调政策应力求防范扩张过快通过贸易条件加剧恶化。
第九,金融部门内部改革与外部开放需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用汇率折算美元衡量的我国储蓄规模已相当美国两倍多,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金融系统配置国民储蓄效率,无疑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问题。我国现阶段金融系统改革与开放,大体可分为汇率与利率市场化价格改革、银行与金融机构放松准入并加强监管改革、资本账户扩大开放、人民币逐步承担国际货币职能等方面内容。新时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面临几方面新挑战:一是汇率升值趋势使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在认识与利益上面临新困难;二是过多采用数量性调控工具导致金融抑制有增无减并给金融改革造成新矛盾;三是危机后美欧零利率政策与我国比较正常利率水平发生“常态性差异”对资本项开放构成新约束。直面现实新挑战,我国应将国内金融改革置于优先位置,同时稳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并顺其自然地积极呼应人民币国际化需求。
第十,需深化改革以建构与开放型市场经济机制兼容一致的科学宏调体制。新时期政府重视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并取得成效,然而总体看仍不同程度存在宏观调控对象过宽、工具过泛、部门过多、随意性过大等方面问题。宏调政策与体制不完善相互影响与支持,不利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实践经验表明,针对特定宏观经济形势选择具体宏调举措属于短期技术性问题,然而宏调规则与对象范围的界定和宏调干预手段的选择,则在经济运行层面界定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真实边界关系,因而具有体制性和长期性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