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记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确定的课程,是学校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实质上,校本课程是一种综合学习的课程,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可以渗透在校本课程中,校本课程也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些学科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中有效地规划语文课外活动对于语文课内教学的实施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将这些资源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来培养其创新意识,发掘学生潜质,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都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发展”,“构件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念相一致。
那么,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划语文课外活动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校地为本,使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与学校、地方特色密切结合起来
我国地大物博,文化悠久,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我们以山东曲阜为例,曲阜在历史上是鲁国故城,在文化上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然资源上有沂河、尼山、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位于曲阜的中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就要认真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独特的课程资源,具体到语文课外活动上可以参考以下安排:
1.曲阜拥有许多闻名世界的文化古迹如孔府、孔庙、孔林等,来此旅游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通过义务为游客服务来培养自己的听说能力,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
2.学校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名胜古迹,尤其是在学习完有关课文之后,因为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尤其是古代的文章都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在活动中,老师最好可以适时地对课本有关知识进行拓展和引申,并且指导学生写活动总结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
3.校本课程要立足于学校,在综合评估学校的具体情况之后,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校特点,组织特色化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就有关儒家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演讲,指导学生办宣传报介绍曲阜的风土人情,鼓励学生阅读儒家经典并帮助他们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当然,曲阜只是一个个例,其他地区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会有很大不同,但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一样的。
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要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中来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课程,它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样都有一套完备的组织部分,包括内容目标、学习活动、评价程序,有时还包括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和环境,同时,校本课程还是一个综合课程,需要各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所以,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鼓励教师行使自己的课程设计权、课程开发权、课程研究权等权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亲自参与到对当地自然、文化、历史资源的考察中去,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去发现和挖掘那些能够有效地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最优化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资源,积极地向课程开发小组献计献策。语文教师尤其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进行加工润色,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从而在语文课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充分的指导作用。另外,由于校本课程中的语文课外活动有时会在校外进行,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要不可避免的与各种人群打交道,所以,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力求把活动的规划做到细致入微,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保障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有序顺利进行。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要以学校在读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及其经济承受能力
在城市,由于学生的知识较为丰富,家庭较为宽裕,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去收费景区游览的活动,还可以订购一些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的期刊,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或者学校自主搭建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的网上平台。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落后,而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好,且能吃苦耐劳,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田野里采风,去登山,在大自然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鼓励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指导学生自编报纸,自办黑板报,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际。另外,在课程的编制及其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不能采取强制参与的手段,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如果条件如许的话,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学生比较迷惑的地方详加解释,在有些地方提醒学生进行记录,并在最后指导学生写出一片较好的总结文章,对于优秀作品可以推荐发表或在全校展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对其他同学起到激励作用。
总之,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划语文课外活动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且,校本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课外活动所呈现的新的趋势和特点之一,而在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渐趋成熟。“澳大利亚将课外活动称为室外活动的语言学习,认为它是语文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不少地方开发了校本化的语文课外活动。每年8月,澳大利亚各地都举行儿童阅读周。孩子们按照本地人最喜爱的主人公形象装扮起来,到书市与作家、插图作家和出版商会面,参加故事会、戏剧表演等。”“法国著名教育家雷内倡导的自治活动教育法所提供的语文课外活动设计方案是小组写作――通讯活动:清晨,你让孩子们练习写作。把写的东西读给同学听,通过表决方式,推选出最能表达共同心愿的文章,然后用法语写在黑板上。每月发一个记事本,记录有意义的事,选好的文章向校报投寄。与别的学校同学通信。参加到一个小组里,每到月底向有关学校寄出5份校报,不久即可收到来自5个不同学校的校报。这样,班级里面就充满着热烈的气氛。因为交换的不是几份报纸,而是温情、友谊和真诚。”国外的一些校本化的语文课外活动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分联系和利用学校与社区内的设施、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强民族教育,审美教育和环境教育等。”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立足于实际,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划出特色化的语文课外活动,多方面,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角度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这一渗透过程主要依靠课堂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语文课本,即教材。借助教材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分析讲解课文,使学生自主了解、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从而领悟课文蕴含的深层内涵。如在讲解《将相和》时,教师在梳理课文内容的同时就应当对文本的深层次内容进行剖析,让学生领会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和爱国情怀、廉颇的知错就改等美好的精神品质,教师此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引导,促进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必须将课本知识与课文背后的人文精神内容相结合,将人文精神渗透在课文讲解中。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
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仅存在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于课外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高中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规划课外活动的主题和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人文精神。如课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其个体差异性。在学习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良性互动,彼此尊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可以由教师聘请拥有各年级丰富教学经验的组长,指导学生阅读;语文教师要制定严格的读书活动考勤制度和考核体系;每一个小组需要有本组活动方案的具体计划和教案;要有专门的语文阅读活动记录本,并记录有关的教学活动案例和习作经验总结,期末还要评选出最佳阅读活动小组并进行比赛。
三、在德育教学中推进
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树立榜样形象。在生活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潜意识教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正能量传播,从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如教师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奉献社会,学生会效仿学习,这就利于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进而促成学生内在人文精神的成长。在学习《骆驼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闪光点,通过讨论和点拨,借助文本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叙事,加入浓郁的抒彩,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篇文章热情歌颂了石油工人不怕困难、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壮烈牺牲的献身精神,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四、关注古典作品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睡课”,营造氛围,讲究技巧,开展活动
“睡课”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在课堂睡觉的现象。中职课堂睡觉现象比较普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是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在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在睡觉,势必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由于学生睡觉,就没能听到,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如果教师看到学生睡觉,敲敲桌子或点点名,也可能影响到班上其他同学,这样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学生错过了很重要的知识或者学习上的技巧 ,那么对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损失。老师看到有人睡觉教学情绪受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讲课质量。如果老师对睡觉的同学采取相应措施,就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影响教学质量。睡觉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熬夜学习、看电视、上网等。
2.晚睡眠质量差,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等
3.认为学习的内容没有什么用处,学与不学一个样。
4. 对老师讲课没兴趣。对某一门课没有兴趣或对上课的老师有意见,就不学这门课
5. 不想学习,没有学习目标,无心上学,只是在家长的要求下,不得不上学而已。
6. 生物钟和学校作息时间不同步。
针对上述状况,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可以减少“睡课”现象
一、营造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
构建人人参与课堂氛围,使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的灵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并获得知识。怎样营造轻松活跃人人参与的课堂气氛。第一,教师可以从进教室的那一刻开始做起,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第二、习得理论认为:儿童的注意力在20分钟以内,而青少年的注意力也只在30分钟左右。而不同的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又不一样,上课一段时间以后就有不少学生开小差、走神;或打瞌睡,那么教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讲几个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笑话,这时,课堂气氛一下便会轻松活跃起来。减少“睡课”现象的产生。第三、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如遇到一些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在你认为他答非所问的时候,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不要批评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就更不要批评,要用得体的语言鼓励他们。你可以把他当成是一次勇气的锻炼,这也是一个进步的表现。如此,学生觉得老师既严肃又可敬,值得信赖和尊敬。在以后的课堂活动中,其他学生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睡课”现象自然就会有好转。第四、师生地位平等。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应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过分的强调“师道尊严”的“教师专制”。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平等的人加以看待。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平等的民主关系,这种氛围使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而敢于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也可以减少“睡课”现象的产生。
二、提问应讲究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一个优质的问题会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相反一个劣质的问题则会陷学生于呆滞的境地,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气氛。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做到人人参与课堂,教师在提问是应注意哪些技巧呢?首先、课堂提问要分层次,有难有易,不能一刀切。不能问题提得很难,所有的学生都无法回答或者仅有几个学生能回答,大部分学生处于旁听的角色;也不能问题提的很简单,所有的学生不经任何思考都能回答,结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问题回答,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从而减少“睡课”现象的产生。其次,提问要有针对性。提问要言之有物,不能提模棱两可、可作双重理解的问题。再次,提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提问如果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依托,使课堂出现了一种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令学生兴奋难抑,使问题的提出、思考、解答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自然“睡课”现象就少了。
三、开展多种有意义的语文活动
一、启迪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乐学”才是治学的最高境界。颜渊就曾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就点出了乐教对乐学的重要影响。教师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跃跃欲试想学习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1.尊重学生个性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因为性格上的原因,那就必须在改造性格上下功夫。如果是因为懒惰、贪玩,那么除了帮助他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要与家长密切配合,督促学生好好学习。面对学习或其它方面取得的成绩,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当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鼓励他敢于面对,敢于向困难挑战,帮其树立自信心。有一件事笔者印象非常深刻,在一次考试奖励之后,一位学生家长给我发来信息说,孩子把奖品带回家与她一起分享,那样珍惜,还说那应该是孩子一生中吃的最甜的巧克力。以后他的学习更加努力了。
2.建立背诵记录本
对于懒惰、贪玩的学生,为了提醒和督促他们落实基础,我在班里建立背诵记录本,利用早晚读以及自主课,逐一检查需要背诵的篇目。通过记录本一目了然,提醒他们哪些任务没有完成,督促他们要及时完成。
3.引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寻找每个学生尤其是寻找较调皮或是性格内向的孩子的优缺点,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同时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差,教师就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内容基础化,争取让他们打好基础。或者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或者组织一次小讨论,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或者让学生亲手试一试,亲自表演一下等,并及时鼓励、表扬完成任务的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达到既有利于个性充分发展,又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信、自尊、有顽强进取心、勇于合作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视频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学习。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多媒体不仅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还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唐诗宋词》时,教师给学生有选择地播放《唐之韵》《宋之韵》,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历史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从而了解诗歌,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在《史记》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示与《史记》人物有关的电影,可以使学生更方便地了解人物,对人物更加感兴趣。可以说,多媒体手段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四、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W过程中,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能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使学生更积极、更有效地学习语文。如教师组织班内诗歌朗诵大赛,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配合《史记》学习,编排相应话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配合学校活动,积极组织班里学生参加学校汉字听写大赛,从而使学生带着兴趣夯实基础;组织学生参加作文大赛,从而带动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那么,如何通过加强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来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课外阅读是时展的需求。据资料显示:近20年,全世界每年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超过50万种,这就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在出版。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的信息量之广,信息更新速度之快,对人类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阅读量的增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小学语文统篇教材的阅读量仅为30万字,小学生平均每天的阅读量仅是103字左右。语文课堂充斥的是繁琐的分析和知识点的讲解,能提供的阅读量是有限的。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这项阅读指标,课本提供的阅读量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第三,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更是人发展的需要。吕淑湘先生所言:“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说得益于课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其他活动都不能代替的。学生课外阅读正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能力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加强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1、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阅读效率。
(1)迁移法
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流连忘返”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细细体味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学生们理解了人们流连其中不忍离去的原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三读法”
①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②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二: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③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②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③写读书笔记。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2、拓延课外阅读的形式
课外阅读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方能吸引学生,从而使课外阅读向纵深发展。
(1)趣味性与专题性结合。
以趣激读,小学生的阅读中低年级应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感性阅读为主,趣应是让孩子们坚持阅读的良方,引领孩子们走进书的殿堂,感受文字带来的无穷魅力,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会爱读书,乐读书。在这些趣味书籍的引导下,再适量结合年段特点,开展一些主题读书活动,就可以让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趣味阅读的层次上。高年级的课外阅读应由感性走向理性,以理性阅读为主,重在读书明理,读的积累,读的拓展,读的丰厚与深邃。以专题为主,也穿插趣味阅读,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呢。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工作实际来谈一下: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就是语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校园内播放名篇名著的录音;经典诗文的朗诵、在课外活动时间还可以播放小说朗诵、诗词赏析、优美小品文等。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可见阅读之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文章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周组织读书会,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交流读书心得,还可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指导学生参加校、县、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地方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地方和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而学习知识。 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写出调查报告。我县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可以参观国家级的恐龙博物馆,还可以从学生手中收集到化石碎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就恐龙话题写作,也可以就文物保护展开讨论,还可以就人类进化史作了解等等。
一、确立语文学科的地位,刺激学生兴趣点
高中阶段,往往出现“重理轻文”的现象,尤其轻视语文学科,很多学生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很多学生在所谓“舍车保帅”的心态下放弃了语文。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对高考的重要性,对语文学科重视起来。在高考750分总分中,语文占据着150分的分值,占总比例的五分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想拿到这150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说它难,是因为语文试卷中分值分散,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如果不从基础抓起,不一点一滴地积累,没有认真扎实的学习态度,想通过临时突击的办法拿高分是不可能的。并且语文学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答案不那么单一。说它容易,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象是我们的母语,和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只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无处不语文”,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学到语文知识,如路边的广告牌、公共场所的宣传标语、联欢晚会的串词、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另外,还要注重基础的积累,好习惯对于学好语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就会发现,学好语文是简单又有趣的。
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走向社会后,我们也是离不开语文的,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组织会议发言稿,做会议记录等等,都需要我们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二、巧妙的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非常关键。如果把一堂语文课比作是一顿大餐的话,那么,课堂导入就是正餐前的开胃菜,会刺激学生的“味蕾”,激发他们的“食欲”,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我们要认真把好这第一关。
课堂导入应有针对性、侧重点,要针对相关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方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利用音乐导入就是个不错的选择。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位,抒发人的情感,感染人的心灵。现在的学生恰恰都很爱听音乐,音乐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上语文课时,可以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接触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可让学生去找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歌曲《荷塘月色》旋律优美,曲调空灵而又略带忧伤,非常能感染学生,和课文《荷塘月色》的基调是相一致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摇红藕香残玉簟秋》,白居易的《长恨歌》,《诗经》中的《蒹葭》篇,李煜的《虞美人?摇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摇明月几时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温庭筠的《菩萨蛮?摇小山重叠金明灭》、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陆游的《钗头凤》、柳永的《雨霖铃》等。这些歌曲有很多曾经风靡一时,学生大多都听过,只要教师平时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歌曲导入之外,还可利用经典古诗词、对联、巧妙的修辞、谜语、笑话、神话传说、图片、名言、影视作品、新闻热点焦点、巧设悬念法以及作者的典故、轶事等方式来导入新课。总之,就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营造浓厚的好学乐学氛围。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让课堂“美”起来,“活”起来
语文,是一门优美的学科。以往,对于这种美,我们主要凭借文字去感受,难免单调了些,干瘪了些。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集图像、声音、文字和视频等为一体,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延伸了各种器官的功能,加强了学生听、读方面的感受体验,提高了大脑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在学生头脑中搭建理解的桥梁,从而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举办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发掘学生闪光点
语文学习有两块阵地——课内和课外。这两块阵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有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重视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样也不可忽视课外这一阵地。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们开展了多种课外活动。
一、综合性评价的形成过程
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教学,很少去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为了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现代公民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成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五大版块。伴随语文课程的改革的深入,语文学习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使之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综合性学习的形成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科学、有效、系统,对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也随之产生。
综合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突破以往对语文学习评价只注重结果的方法,使语文学习评价单一主体结构转向多元主体,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形式转向实质,从静态转向动态,在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评价的角度由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该注重定性评价,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综合性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目的的发展性
在应试教育中,语文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出应试教育中的少数精英分子,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观认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该过分强调甄别和筛选功能。”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这种发展不仅指某方面的知识的积累,而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所以,与之相应,语文综合性评价的目的是具有发展性的。
(二)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上偏重语文知识与能力,偏重认知能力。这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狭义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课程目标,它不仅着眼于“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还着眼于“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实施评价时,力求全面地评价学生,进行多维的综合评价。
(三)评价的过程性
与其它评价的目的不同,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非仅仅是结果。过程就是目标,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关键要注重全过程的考查,并且重点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每一次的综合评价后都能有所发展,这种发展可以是微小的,也可以是巨大的。注重活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态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注重在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评价的过程就达到了综合性评价的目的。
(四)评价的对象多面和多元性
综合性的评价中的“综合”是指实施评价的对象在评价对象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地展开评价。多方面所指的是参与评价的对象的多元化,例如:“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师生之间的评价”、“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只有把各个方面和角度都用于综合考虑,才能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做出准确、系统、科学地评价,促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进步。
三、综合性评价的实施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施综合性评价,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为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评价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来进行综合性评价。
(一)对课堂作业的评价
课堂作业的目的是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当天的课文内容的巩固和检验掌握情况。在日常作业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做错了,教师应该及时鼓励他下次要做的更好,把学生做的好的作业上给予表扬,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给予评价,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是否是独立完成作业、完成作业的质量以及对也课外知识的延伸等几方面来考察,从而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
独立完成作业是对学生课堂作业的最基本要求,独立完成课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该主体如果不能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教师除了考察学生是否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外,还应该考察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和完成作业的质量的情况,教师应该从以上三方面来考察学生的课堂作业,从以上三个方面综合给予学生评价,对于不能达到教师要求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发展。
(二)书面测试评价
现在的语文测试多以纸笔测试为主,虽然纸笔测试存在许多弊端,一直困扰着教学改革,但是这种困扰绝非来源于该评价方式本身,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试的命题与操作是否符合发展性评价理念。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综合检查学生学习多维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否与课程改革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只要命题科学、操作适当,纸笔测试一样可以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对于命题内容的改革,重视试题取材的文化价值导向,删减少数偏、深、难的知识内容,强化对积累的考查,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加强对汉字书写的规范要求,简化试卷结构,压缩试卷长度,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调整语文测试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之间的比例,减少选择题量,开设开创性题型,鼓励学生自主发表见解。
对于测试的呈现方式的选择,同样的开始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不同的呈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呈现效果。传统的试题的呈现方式单一、死板,学生不感兴趣。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教材和生活,内容情景化和生活化,知识性和趣味性寓于一体,学生会很喜欢这种图文并茂的试题。
注重检测的过程性和体验性,测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但是测试并不能注重结果,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语文测试的过程性和体验性。教师通过测试中反馈的信息,通过分析和整理,不仅能够了解掌握学生的阶段性语文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够作为评价的参考平面之一,对学生语文学习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日常表象的评价
1. 课堂表现:课堂表现的主要内容: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课堂内的师生互动三方面。在课堂中学生应该能够做到自觉的认识到现在自己是在上课,能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课堂内的知识点就是本节课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若学生不能及时的掌握课堂知识,学生就不算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没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日积月累,这些问题都将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对于在课堂中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应该给予肯定,对于不能够遵守纪律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课堂中教师除了要调动课堂气氛外,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配合也是尤为重要的,教学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活动,不是教师的单向任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角色只是引导,然而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本身。对于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互动教学活动的学生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能够激励积极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评价也能够带动不够积极的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教学互动的环节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互动,说明学生在课外能够对课文的知识内容提前有所预习,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和学习态度端正。综合以上三点的评价要求来给学生在课堂表现评价。
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其定义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不同的学者根据各国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实践,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给出了自己的界定。
伯顿?克拉克教授以欧洲新兴的、中小技术导向型大学为例,从组织变革的视角出发,认为“‘创业型’的含义是指全部大学及其内部系科、科研中心、学部和学院的一个特征,它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做出实质性的转变,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亨利?埃兹科维茨教授以美国研究型大学为例,从“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螺旋关系的视角出发,认为“经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日益增强的兴趣正在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公司,公司这种组织对知识的兴趣总是与经济应用紧密相联的”。通过对上述观点的比较与分析,本文认为创业型大学是指对社会需求和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回应,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从而获取自身发展动能的新型大学。
二、创业型大学特点
(一)教学方面。创业型大学因为扮演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角色,它的传统的学术概念也因此发生变化"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活动在洪堡改革后就接受了研究的影响,从简单的知识传授扩展到通过参加研究获得知识,包括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对现存知识的重新解释"现在,教学活动又受到第二次冲击,它被要求必须让学生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学术知识。今天,创业型大学中的教学不再是孤立的、理论的、专注于本科的教学,而是和大学里的研究、服务以及研究生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
(二)研究方面。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创业型大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型大学不是无本经营,它的创业也不是无本创业。它是依靠“知识”来经营和创业,而知识正是基于大学自己的研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愿望和能力在创业型大学是得到统一的。创业型大学大多具有领先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力量,吸引了来自政府与企业的研究资金和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正是创业型大学杰出的“研究”,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确保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
(三)创业方面。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形式,除了教师个人到校外兼任顾问、创办公司等形式外,越来越多的是以学校为单位与企业、地区开展全面合作,更为高级的形式是建立产学研较为固定的联合体,借以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创业型大学面向国家需要,为地区与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兴办知识企业,带动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
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
现阶段“大学语文”的教学状况,表明“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亟需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创业型大学要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则需将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应多扩展一些课外知识,并引导生自己学习,同时,构建多种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支撑的“导学―自学―助学”模式。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模式授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信息量大的教学环境。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双方面的积极性。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二)项目驱动型模式。该模式是以控制论、信息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新发展区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用具体的学习项目引导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项目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核心能力的一种教学程序。这种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获取新知的经历和体验。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