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尊严教学设计范文

尊严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尊严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尊严教学设计范文

一、首先我们要了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是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前比较权威的教学设计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通俗地说,教学设计也就是对于学与教的资源及过程进行系统规划的一整套整体性操作程序。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中,“教学”一词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的活动,同时也包含了学生的学的活动,强调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只有当教师的教的活动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需要时,这种教学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1.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一方面,要分析教材显性内容。包括本课内容的导言、教学案例、相关链接、名言、理论知识点和主要观点。例如,九年级第七课87页《关注经济发展》,从导言可分析出本课主要内容涉及国富民福的原因,我们的中心工作,参与经济生活的作用等。从《杨妈妈的账本》《上海宝钢》《寒心河》《光彩大市场》等教学案例中可以分析我国经济生活的变化及原因,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及影响,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用等。从教材正文部分我们可以分析出知识点: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内容、地位、作用,基本经济制度等。另一方面,分析教材隐性内容。例如, “2011年两会期间,让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成为新一轮民生布局的指向,也是亿万中国人的新愿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两个7%赫然醒目: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以上。” 这段材料中隐含教材中许多知识点:十二五规划中的两个7%基于我国怎样的国情提出的,有何意义,如何实现“让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的新愿景等。分析教材隐性内容同等重要,中考命题材料往往来自课本以外的生活、时政等,但有一点就是无论材料如何变化,知识点和观点大多来自课本。所以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根据重点,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加工,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分析教学对象——学生,一是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心理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什么等等,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困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时,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2.编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非常关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设计之前,必须钻研和深究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考虑目标的侧重点并确定各项目标。例如,九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①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②能力目标:增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忧国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行动促进自身发展。只有准确把握教材,深刻领会,在实践中不断研讨、反思、创新,我们才能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3.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具体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等内容。设计与安排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顺序,并没有一定之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教师个人进行安排与设计。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学习内容的结构,还是应遵循一般的规律进行设计。教学模式如今也随新课改发生很大变化,如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的教学模式,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后进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学生情况等,进行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找到一种最适合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一定会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4.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除以上所述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和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这才能真正做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梁惠燕.策略本质教学新探. 教育导刊,2004.

[3] 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4]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尊严教学设计范文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自由论坛,使之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效率是否令人满意,教学是否成功,其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教学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是外部因素,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其内因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当中,首先,应该保证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与空间,最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到三分钟的自由发言时间,让学生围绕所学内容,走上讲台,讲出自己内心的感人故事,并说出原因。如,在《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一课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到教室前面讲一讲自己认为有尊严的人或事,谈一谈自己对“做一个有尊严的人”的体会与认识。随着不同学生的不同讲述,他们对于“尊严”的理解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而学生生动而真实的讲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活跃、可控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新课教学的有序展开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让学生自设问题,主动地开展学习探究

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如何使学生既学了知识、懂得了道理,又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和理解生活和学习当中所遇到的人和事,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从教材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非教师直接将教学当中要掌握的重点、难点一一地告诉学生。因为如果教师直接将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就没有必要动手、动脑,没有必要再细细地读教材了,而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抄笔记、背板书上,如此机械地接受、被动地学习,怎么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呢?我们都知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为何不这么做呢?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之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否则,所谓的“新课程改革”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而已。从教学实践来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学生就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更高;而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式的教学,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只能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出来。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其实质是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学生是否经过主动思考、是否获得能力提高的问题,反映了教学设计者对学习活动内因的认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只有让学生自设问题、主动寻找答案,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功。

三、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获得共同进步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当中,学生在提出问题、找出答案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笔者以为,应该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让他们分享彼此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幸福。不管是生活体验,还是教学实践,我们都会发现,只要自己通过努力解决了某个难题,或者完成了某项试验,就会产生难以表达的喜悦和激动之情。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使之在合作学习和风采展示当中展现自我价值。

我们有这样的共同认知:两个人手里各有一个苹果,交流之后苹果的数量并不增加,但却可以使两个人获得思想上的交流。在思想品德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所分享的不只是他人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更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地对照他人实现自我完善与提高,实现课堂的深化和提高。

四、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为学生铺就成功之路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实现“六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导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当中辨是非、识美丑、谈感想,使之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中学生。比如,在《礼仪美化生活》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教材当中《爸爸的生日》一则材料为基础,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爸爸”和“女儿”的角色,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浓浓的父女情谊,感受“爸爸”的勤劳与艰苦,感受“女儿”的一个懂事与孝敬。创设这样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家庭生活的真、善、美,陶冶了情操,锤炼了人格,悟到了人生真谛。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经受了洗礼和磨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今后人生事业的成功。

第3篇:尊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传统课堂 现代课堂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57-01

一、西彭二中教育教学处于迷茫、困惑的原因

1.首先把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作对比找答案

传统课堂关注课本、大纲、教参、报纸,其典型的授受式教学设计为:目标―讲授―接受―训练―达标,该课堂为一言堂、满堂灌,其教程中培养的学生思维具有局限性,思维惰性突出,学生是思维的二手货。而现代课堂以学生为本,张扬学生个性,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有尊严、变被动为主动,其教学设计为:目标―问题―思维―阻滞―启发―流畅―达标。其中设计的问题是学生思维波的震源,思维波撞击形成思维场,呈现思维火花碰撞,智慧分享氛围,学生的行为、个性、语言充分张扬,沉静在幸福教育中。

其课堂是学生的,即使学生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是亮点、聚焦点,现代课堂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在:表现欲,成就感,认同心,而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伙伴、首席。

传统课堂中执教者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不足显而易见。

2.其次,从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的差异中,寻找教学过程和方法,以课堂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为突破点、切入点来看

抓住此特点即二者的差异性即教学过程与方法,以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为突破点,处处为学生着想,以生为本,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课堂以生为本,幸福教育。该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是自主的、热烈的、专注的和高效的,这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是比较理想的情景。这种课堂培养学生带得走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找到了西彭二中走出教育教学困境的科学课改方向和办法: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

二、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

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先根据课程标准、对应学科课题和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拟定学习目标,而后用新课程理念把课本、课标进行重新整合成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预习问题或导学案,课堂上采用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探究―展示―反馈―小结。

它是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的体现。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较符合西彭二中农村学生的学习实际。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学生自主预习找疑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学习中的预习问题激活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改变了“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法,诚心诚意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人,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创建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以生生合作、组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活动平台,创造一个学科课程各要素之间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课程学习氛围。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参与面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有味。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科学探究精神和个性的发展,该模式腾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

(西彭二中学生小组自主预习)

三、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的操作

1.先用学科导学案或预习问题:自主学习和探究

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学科学案或预习问题尝试部份学习成功的快乐。

再激励学生共同探究学科疑难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展示:发现、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知识的规律、问题的答案

课堂中,充分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自我体验。学生能学的要自学;学生能教的要让位;学生能说的给机会;学生能做的鼓励做;学生不懂的引导学。教师适时指导、点拨、激励、评价。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开放、更自主。学生得到充分锻炼与发展,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如:畅谈看法、诉说感受等发展性活动,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所获与别人分享、交流,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最后反馈和小结

用学科《学习指要》进行针对性反馈,最后请同学谈谈学到了什么,不足的、没说到的请对应层次同学、教师补充。

整个过程学生用时:30分钟左右,教师用时少:10分钟左右。

附学科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的操作注意要点:

一、对学生的要求:

A.班级学生要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包括组长和组员;

B.小组成员要根据学习情况分层确定编号以便提问;

C.小组成员准备好三色笔(铅笔,钢笔,红笔)和学科教材、学习指要。

二、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教师:

1.课前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对应学科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拟定好学科课题的学习目标,据新课程理念设计好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探究―展示―反馈―小结。把二者书于大黑板左上角固定位置;

2.课前设计好对应课题学案或学科预习问题,学生每人上课时有一份,其中学科问题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学情,非常重要:学生学科课堂学习思维的引擎;

3.教师适时指导、点拨、激励、评价,不是绝对权威,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学校:

1.在教室提供四块大黑板,每块分成均等三份,方便若干学习小组展示;

2.制定好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激励制度表,学生学习评价激励打分记录用;

3.指要作业批改打等级、下激励批语等。

学科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是一项生本教育改革,它揭开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篇章,它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是该模式教育教学的灵魂精髓,展示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与发展前景。

第4篇:尊严教学设计范文

1.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

1.1集体备课形成导学提纲,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纲的编写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及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提纲的设计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知识问题化,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1.2预习并完成提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下自学,学生可以按照导纲要求的学习目标完成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对导纲上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生成新的问题。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最佳途径。

1.3二次备课。在学生预习并完成导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老师二次备课过程中重点分析和引导,增强课堂讲解的针对性;课堂老师展示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及拓展延伸的问题,增强课堂的时效性。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四点:(1)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2)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3)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1.4教学反思,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自己的历经的教学过程为思维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结果等进行回忆、思索、审视和评价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的目的;同时它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2.教学目标的设计

2.1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①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②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③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④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⑤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⑥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气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氯、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2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设计的重心应由知识性知识教学向非知识性知识教学转变。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已向新课标的要求迈进了一大步,仅以知识性知识教学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离新课标的要求尚有差距。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的重心由知识性知识的教学向非知识性知识教学转变,显得更为重要。

2.3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班级每个学生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3.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权威下的课堂生活,倡导的是师道尊严,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课堂提问也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同一模式,追求青一色的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而且传统的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有问题教学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进教室,没问题走出教室。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 、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下课铃声响了,思维未断,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它的问题而存在。

4.重视过程

智力的基础是智力技能,智力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通过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一系列过程中完成的。只从知识传授角度设计教学,会导致简单化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知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通过模仿进行知识应用的练习。这样的教学由于忽视过程导致智力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教学设计应从智力技能的角度分解教学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力,例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先提供1摩不同的固体、液体的体积是不同的事实(辨别),通过计算得出1摩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是22.4升(具体概念),再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定义概念),介绍气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规则),然后讨论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质量的换算(高级规则),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使知识的传授与智力技能的培养同步到位。

第5篇:尊严教学设计范文

传统的教学为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传统课堂的最大特点是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要求学生的“学”无条件适应教师的“教”。课改课堂的最大特点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怎样才能把传统课堂转化为课改课堂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课改的课堂就是生本课堂

1、生本课堂的核心内容

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课堂,这是生本课堂的核心内容。生本教育是一种从根本上反映教育发展趋向的思想和理论,而不是一种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基本上由学生主宰,老师只是在关键地方适度点拨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不再表现为知识有多广,口才有多好,而是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

2、生本课堂的评价标准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是否学得积极,是否学得快乐,是否学得高效,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一堂成功的生本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等,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以高超的技巧、精辟的语言、适度的引导,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

3、生本课堂的具体要求

我想要构建生本课堂,就要努力做到:变知识传授为知识生成;变一言堂为百家争鸣;变关注知识为关注生命;能让学生自学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思考的就一定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就一定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展示的就一定要让学生展示;能让学生总结的就一定要让学生总结。

二、从“师本课堂”到“生本课堂”的“四个转变”

1、由“师德尊严”转变为“师生平等”

我认为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走好这三步:第一步,课前必须把心态调整到位。我们教师必须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倡导和推行师生平等,随时保持一种平静、平和、平等的心态。第二步,做好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意愿、符合学生要求的课案。第三步,用平和的心态与学生共同做好课案的实施,要构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由“教师主讲”转变为“教师主导”

课改课堂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老师的首要角色是课堂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其次就是“引导者”。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渐浓,学习潜能就会迸发,学习效率就会倍增,教师减负,学生减压,何乐而不为呢?

3、由“学生接受”转变为“学生感受”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生本课堂要求学生直接感受知识本身,感受知识学习的过程,感受知识学习的方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感受,主动体验,主动收获,主动进步。教师应处于被动中的主动和主动中的被动状态。

4、由“教多学少”转变为“教少学多”

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多学少”,课改课堂则要求“教少学多”。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自主学习,生成问题;自主感悟,分析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三、生本课堂的组织方法

1、课堂教学组织要注意互动

课堂教学组织工作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努力构建生本课堂的前提和保障,成功的生本课堂应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备课、讲课、评教、评学。

2、教学语言要注意技巧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可分为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一是有声语言,教师用嘴来讲述的语言,要注意语速快慢,语调高低,语气轻重,语音大小。二是无声语言,主要指眼睛和表情说话,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随时用微笑教学,脸部表情应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情节、教学状态、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三是肢体语言。适时适度形象的肢体语言,对于营造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教学视线要注意全体

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眼睛的视线始终要关注全班每一个学生。要用我们的眼睛向我们的学生传递自己的教学感情、传递自己的教学要求、传递自己的教学纪律。如发现个别学生在做与本课堂无关的事情时,我们就务必及时科学地把他组织到课堂里面来。

4、教学设计要注重生本

第6篇:尊严教学设计范文

1 课前反思

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这里所谓的“功在课前”就是指课前反思。我认为课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再次明确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即将进行的教学设计编写,或者编写中的教学设计,反思以往的同类教学设计及其经验教训;二是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这个教学设计方案再次查缺补漏,重新审视这个新教学设计的利弊得失,预测可能的效果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第二,“备”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花很大力气在课前精心备课,可真正在课堂上却并没有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其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很好地“备”学生。“习惯性”的做法让很多教师长久地忽略了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等。课前针对“学情”的分析,要从最基本的入手。例如,教学数学中有关利息和利息税的问题时,可以设计几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提前到生产生活中去调查。通过实践,学生有了知识储备,知道了利息和利息税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第三,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新课程实施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教学,以增强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主人,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课程资源,教材内容并不等于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这样反思:(1)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2)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仅仅是教知识吗?其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3)这一课到底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4)这节课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5)怎样达成教学目标?……

2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学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课堂情境的严峻性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有课堂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应变技巧,因人而异,因事制定,灵活应变,调动身心潜能,以便超常发挥。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中反思:第一,反思课堂教学活动创设的有效性。要坚持“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使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并适合学生;活动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真正反映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活动的品质要高,要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支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动脑思考。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动手用“折纸法”剪枫叶,学生不但从操作中思考、感悟,体验乐趣,又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二,反思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慢慢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领者,但“师道尊严”的架子一直没放下,“习惯”让孩子敬而畏之。我们应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表现,既进行认知的交流,又进行情感的交流,既通过语言交流,也通过表情、动作来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等可能情形下的概率计算》时,让学生分组做“抛硬币”实验,我观察学生实验的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中。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了解到学生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对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这样,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学习的伙伴,愿意与其交流。

第三,将课堂教学反思与课堂应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培养,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存在着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存在各种“意外”的发生,往往一堂苦心设计的课,因此而可能搅得一塌糊涂,一堂枯燥无味的课也可能因偶发事件带来意外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讲授中的疏漏,板书的错误,学生的违纪或偶发事件,外界的突然干扰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关系着一堂课教学的成功,而且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标志,它可以反映出老师应变艺术的水准。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例题时,由于板书有误导致最终答案不符。我意识到出了差错,于是,我不慌不忙地问了一句:“同学们,这个答案合理吗?”学生回答“不合理”,我又追问:“错在哪里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俩字,同学们还以为我是在进行错解分析。这样,我就避免了因我的失误而陷入窘境。

第7篇:尊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有效情境;课堂氛围;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证明,“趣味”是外因,那么“主动参与”就是“内因”,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内在需要”,何愁学不好数学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五点谈谈如何以外因诱发内因,引发学生的“内在需要”。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例如,我在教《5的乘法口诀》备课前,习惯性地翻开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去揣摩编者的意图及蕴藏在其中的新的教学理念。可是看后不免有些失望起来:这与原来的教材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把主题图由原来的一串5个红辣椒换成了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一条船上坐着5个小朋友罢了,其他的依然还是要填5个5个加的得数表,然后引导学生编5的乘法口诀。也许专家们在编写教材时,考虑到了多数学生(城市)的生活经验,而忽略了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基础,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是教材的局限性。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

课标在“教师的角色转换”中明确指出: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贯彻“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为主”的新理念,为了体现所谓的“民主”,课上不论学生说什么,即使错了,也是两个字“请坐”;不论学生在干什么,哪怕是与学习无关的事,也不向学生指出,认为这就是尊重学生,教学氛围民主。其实,这种行为是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课标,盲目地崇拜、无原则地摒弃“师道尊严”“教师的威信”,从而使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一个“师道尊严的捍卫者”变成了一个“无原则的、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人”。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必须保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当学生发言有错时,启发他们自我更正;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适当地帮一把;当学生有进步时,不断地鼓励和表扬,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从感兴趣到主动参与的跨越。

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我们往往认为“所谓的成功就是从失败走向胜利”,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失败—再失败”则会让他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达到成功的机会。“时间是成功的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便无从谈起。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舍弃”,以自己的舍换取学生的得,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体会、感悟、享受,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例如,我在教学《认图形》这个单元时,就给学生留了充足的动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折、画、围、剪、拼的操作过程中去感悟图形的特征,体会图形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四、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是关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会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过程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提供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往往习惯于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的方法,即提出问题是教材或教师的职责,解题才是他们的任务。为此,我们应当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猜测的机会,多向学生提出“你发现了什么或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这类问题。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允许学生出错,细心呵护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

五、摆正教师的位置,做个合格的“引导者”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加以解决,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信心。

例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就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最后一道开放题是这样的:你会把16本本子平均分成几份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大多数分成2份、4份、8份、16份,但是有位同学说:“把16平均分成3份,每份5个。”“错了!”学生齐声说。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经过学生的激烈探讨之后,大家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第8篇:尊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成 语文 教学 策略

一:理论依据,豁然开朗

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因此它的发展植根于教学的设计实践领域。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不是教学规律,而是如何使实际教学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预设需要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

二:预设留白、虚实相生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留白的艺术乃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三、预设时要于无疑处生疑,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我们都知道,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但有时我们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预以成规,生而创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了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体现出充满成长的气息,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以成规,生而创新。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

1、让预设和生成在学生的需求中有机融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让预设和生成在师生、生本的对话中有机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主持人。在对话中,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

3、让预设和生成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有机融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对于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往往也会生成不同的结果。

4、让预设和生成在拓展创造中有机融合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

5、让预设和生成在放与收中有机融合

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再生成,从而使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笔者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收放自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即让预设和生成在放与收中有机融合,实现“放”与“收”的和谐统一。

第9篇:尊严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语文教育难,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还在于对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论争。有学者称: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一切也是“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下语文教育浓厚的功利主义使然。如今,随着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语文教育也迎来了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而认真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必修课。笔者以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之一便是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它明确地提出语文教育要在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实施好人文教育,则成了广大语文教师不容回避、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今天所说的张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一是人的生命尊严.包括精神尊严和灵魂尊严;二是人的生活尊严,包括人的精神自由愿望、个性舒展愿望、多元愿望。按照这一理解.在语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生长,则成为非常重要的。诚然,语文教育要学习,但绝不是学习那些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事实上,那种纯粹的无实际价值意义的语言字码也不存在)。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独立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并在此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个有着独特的精神、情感、思想、个性,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与时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语言也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树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着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渎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按照于漪老师的这个思路,具体到语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笔形、或朴素或华丽的辞采以及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的博爱、对他人的关心、对集体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的报答、对朋友的真诚、对爱情的真挚等等。事实上,语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唯其如此,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人文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绝不是那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伪圣化”、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的“人文教育”。于漪老师对此曾说过:“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一度时期,“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语文教育为“应试”而进行的近似于“技术化”的语文训练总是在消解着学生作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扼杀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个性与精神,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灌输式”教育由于它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远离当今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排斥倾向。加之现代社会市场、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飘浮甚至于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苍白。这也有力地支撑了语文教育需要真正的“人文教育”这一新课程理念。

自主、探究“这四个字,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好方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老师们往往很难做到。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只要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优秀就可以了,往往却忽略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从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作品以及多元资源,让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一个最具权威性的基本观点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另一种观点则是片面强调性为其基本属性,抑或是强调“文”(工具性)、“道”(思想性)统一而把人文精神拒之于语文学科的门外。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