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

比尾巴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比尾巴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比尾巴教学反思

第1篇: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

导言: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先聪明而勤劳。早在四千多年前,他们就发现了铜这种比石更硬的物质,并用铜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后来他们又用铜制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今天,大家看到的这幅照片就是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件艺术珍品------------铜马的照片。

课文分析教学思路:

1、看图回答:图上画了哪两种动物?比较下列词语:

马踩飞燕、马踏飞燕、马踏燕子、马和飞燕,说说哪个做这幅图的标题更合适?

答:图上画了马和燕子两种动物。

用《马踏飞燕》更合适。因为用"踏"比"踩"更能突出马的轻快,图上的燕子双翼展开,所以用"飞燕"更能突出燕子当时的姿态,也更能显示马的速度之快。

2、读课文第一段,看"马踏飞燕"是什么时候的艺术作品?什么时候出土的?出土后人们的反映如何?

答:东汉时期,1969年出土,出土后人们就大加赞美他,它很快便闻名天下了。

3、仔细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匹骏马?再阅读第二段,解释"匀称、高亢、嘶鸣、膘肥身健"的意思,看这一段是按什么时候顺序观察的?

答:这匹马:①膘肥身健、体型匀称。②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头微微后仰而略向左歪,尾竖起后而后扬,张开大嘴,仿佛高吭。从以上几点看出这是一匹骏马。这一段是按先整体观念后部分顺序观察的,①是整体,②是部分。在②中又按照从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具体工作到想象顺序观察的,"仿佛听到了它的高亢的嘶鸣声"即想象。之前都是具体的,实在的。

4、马在地上跑,燕子 在空中飞,马为什么会踏到飞燕?认真看图,说说作者怎么表现马速之快的?

答:为了表现马的速度之快,作者首先构思奇妙:马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其余两腿正在伸缩。没有落地之蹄,全部腾空而起。作者所画不是跑马,而是飞马、天马,四蹄全是快速奔跑的样子(教师可拿站立的马、慢跑的马的图片各一,与此图对比,说明书中马跑的快)。其次,运用夸张手法,独具匠心,让马踏飞燕而飞燕安然无恙,可见马如飞箭般快,如行云般轻。

通过以上两点,表现了马速之快。

5、马全身的重力都靠右后蹄支撑,能否平衡?为什么?

答:能平衡。因为马头颈后收,而后蹄尽力前伸,马的重力和支撑点就在同一垂直线上了。就像人单腿站立也可以平衡不倒一样。马的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便如走平衡木的人张开的两臂一样,也有保持马的整体平衡的作用,而且使马的造型更加优美。

6、从这匹踏燕的飞马身上,你感受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哪些才能?

答:铜马身上体现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卓越的创造才能。

结束语:

"马踏飞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引以为自豪与骄傲,并应该努力学习,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马 踏(快平) 飞燕

骏马:身形:健壮匀称

鬃毛(上) 四蹄(下)

头(前) 尾(后)

嘶鸣、高亢、

右前腿前跨

左后腿平伸

左前腿伸 腾空 丰富的想象力

右后腿缩

独具匠心:踏飞燕

科学依据:重力支撑力一线

伸开的腿 卓越的创造才能

上扬的尾

课堂教学反思的评价:

新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和促进。一节课上完了,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老师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本堂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的总结、教学艺术的记录等作反思,对自己、对学生,也包括教学内容和相关课堂环节进行再思考。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有效的实践性的自我学习。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可以从思所得、思所失、思所疑、思所难、思所创等方面进行反思。

第2篇: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学生。他们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但好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部分还存在任性、娇气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他们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为此,针对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展示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我选择以跳绳游戏为活动主形式,以绳激趣,营造浓厚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氛围。

二、教学理念

由此,在设计理念上,我认真渗透素质教育思想,积极创新体育教学形式,以学生的心理趋向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贯彻落实“快乐体验”的课题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跳绳》动作与方法的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与交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目标,以及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初步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快乐锻炼,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知识与技能:发展协调、灵敏的素质,促进智力开发。

3、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 点:通过各种跳绳游戏的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

难 点:在练习中,能够掌握跳绳活动方法,做到自主学练和合作锻炼。

场地器材:一块篮球场地、学生每人一条跳绳、录音机一台。

四、教法、学法预设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初步预设本课教法和学法是:

教法:情境教学法、设疑法、演示法、练习法、激励法等。学法:观察法、尝试法、游戏法、合作法、竞赛法、展示法等。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情景最能吸引他们进入课堂角色。整节课,我将以“跳绳王国”为主情景,去激趣。一入课就在情景中带领学生去旅游参观,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和调动出来。

(二)旅游第一站——“过关”。通过创设“王国门岗”,指导学生两人一组,用脚玩“石头剪子布”游戏进行热身活动。

(三)旅游第二站——“踩蛇尾”。

我设计踩蛇尾活动,通过“甩、踩”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开展热身活动,发展学生的迅速反应、灵敏运动能力。

(四)旅游第三站——“抓尾巴”。

教师通过“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到了小动物园,瞧!里面有很多的小动物,还有尾巴呢,我们来比赛一下,谁抓到的尾巴最多?”的谈话引导,指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体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两人一组,一人把绳子绑在腰间,露出两端“尾巴”,想方设法保护好“尾巴”;另一人使劲去抓它;并轮流活动。教师边指导,要求注意动作规范和安全,边参与学生活动。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奔跑、躲闪,循环反复,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达到了一定的锻炼强度。

(五)旅游第四站——“拼图”。本站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整合学科间的知识,以体育小组合作活动形式,促其思,启其智,炼其身。首先,让各小组在讨论用绳拼图创编的基础上,先进行展示和交流。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拼图,组成新小组进行有序跑跳练习、展示,让全体学生沉浸在愉快地学、练氛围中,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陶冶身心。

(六)旅游结束——放松总结。播放歌曲《小白船》组织放松活动,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课堂小结,评价,颁奖,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本节课我将力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跳绳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具有较大的锻炼价值。跳绳可以促进生长发育,跳绳可以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教师的我,着眼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略谈“跳绳”这一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的。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使主体自身发挥自我教学的作用。

我在教学《跳绳》一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疑法、演示法、练习法、激励法、分组比赛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

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第3篇: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

一、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形态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阅读教学不应是步调一致的“集体性阅读”,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自由阅读吸取,自由思考探索,自由表达交流,自由展示练习,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思想的陶冶、个性的释放、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的阅读,课堂才会成为一种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天地。

1.挑选自己喜欢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自由取舍学习对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文中写秋姑娘给大雁、松鼠、青蛙、小朋友写的四封信,结构相似。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其中一封信进行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封信加以细细体味,最后拓展说话练习:冬去春来,美丽的春姑娘从头上摘下迎春花的花瓣,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这样自选自读,自读自悟,自想自说,主动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2.选择自己合适的。“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由于学习习惯、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是不同的,因此采用的学习方式也有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自己选择最佳方式学习。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略颐和园景色优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选方法,如自读自悟法,交流资料法,读画结合法,导游介绍法,读写结合法,等等。这样变阅读为经历生活,变感受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认知差、情感差、心理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角色定位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张扬,人人都能获得成功。

3.展示自己拿手的。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习题时,也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展示自己拿手的作业。可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是基本题,每位学生必须完成;选做题可根据学生自身实际而挑选。如教学《北京》一课时,可设计:①画一画,画自己最喜欢北京的一处名胜古迹;②看一看,看有关北京的图片、VCD片;③查一查,查找有关北京名胜古迹的资料;④写一写,宣传北京的广告词。

二、展示个性化的阅读交流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营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自由活动的空间,以及自由展示的舞台。

1.给予多元解读的自由。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文章的感情,必然会有不同,带有浓厚的个性化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认识水平、阅读经历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感受和看法。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我让学生探讨:小鸟和青蛙谁错?在交流汇报中,有的学生说:“青蛙错了,他把天看成井口大。”有的学生说:“小鸟错了,他不该笑青蛙,青蛙住在井底,看到的天只有井口大,青蛙说的是真话。”有的学生说:“小鸟错了,他明知青蛙错了,应该帮助青蛙跳出井口。”这样多元解读文本,展示不同体验,你的感受,我的认识,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产生良好的交流效应。

2.给予丰富活动的自由。活动是人类生命、能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本源。阅读教学既是认识过程,又是活动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动因素,拓展活动时空,丰富活动的形式,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引人入胜的愉快的学习活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化立体大课堂。如教学《搭石》一课时,我组织开展了“我阅读、我发现”的报告活动,有的学生报告:“我发现每当山村的人们上工时,走搭石的情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有的学生报告:“这里的村民很淳朴,处处为别人着想”;有的学生报告:“搭石、春、夏、秋、冬,成了这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有的学生报告:“山里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教学《威尼斯小艇》、《比尾巴》等课文时,可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时,可开展“诵读比赛”活动;教学《七颗钻石》、《桂林山水》等课文时,可开展“群文阅读”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既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个性飞扬。

三、开放个性化的阅读评价

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是老师的特权,学生则很少有自我评价的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把评价过程当做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我。

第4篇: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

下面,我就新课程视野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是“外在化”还是“内在化”?

这几年,为了构建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课堂中出现了许多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景。但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只看作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所以常遇到课一开始,学生兴趣盎然,随着新课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消失了。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紧扣教学主题,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通过情景的创设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问题,让教学情景能支撑整个教学的过程。

例如“循环小数”一课的教学要领,自身有的尽是抽象,难理解的术语,概念出现的“依次、不断、重复”等这些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果这节课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上课就出示例题让学生作除法,然后观察除法算式进行概括,学生会学的吃力、无味,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索能力的创新精神的发展,而这里如果根据循环小数中存在的“循环现象”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循环现象用多媒体特殊的呈现方式引进课堂,赋知识于情趣,效果则大不相同。

一开课就用电脑演示“春、夏、秋、冬”四季风景,配话外音并连续重复进行播放,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在数学知识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循环现象,从而导入新课“循环小数”。学生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借助于身边的事对后面概念里将要用到的“循环”现象有所感悟和理解,并对循环现象会产生好奇感,这时再出示除法式题,让学生去试除、去观察、去发现,归结循小数的规律。这样不但分散了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对循环小数产生了奥妙之感,主动去探索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和规律。

情境创设还有一种特殊形式―课前谈话,纵观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前谈话,无不闪现着灵动的人文关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为了体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在课前热身部分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本人以为课前谈话应该言简意赅,为学生的情感铺平道路,为本节课埋下铺垫,要让课前的热身活动与后面的课成为一体。

二、探究活动――是“做数学”还是“学数学”?

新课标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懂”数学就意味着会“做”数学,“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即“做中学”。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面对课改,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还是创新与继承的和谐统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数学”即“做数学”应该是自己教学的一种信念和指导思想,只有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可能有“学数学”的机会与条件,不然,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有显形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外,还是原滋原味的传统教学的翻版。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比赛围三角形情境。老师提出问题:你们大胆猜测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围成三角形?在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后,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3厘米、4厘米、6厘米、9厘米的小棒。同桌合作任意选择其中的3根小棒去围三角形,并完成实验报告单。

通过学生合作、操作、交流达成共识: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则不能围成三角形。在课堂中,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过程。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感知材料不足,形成不了丰富的表象或无法亲历知识的过程,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电化教学特别是电脑,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直观的感知,为学生创设观察、分析、思考的机会。例如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中,在探究“两条边长度的和等于第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时,由于小棒有厚度,学生误认为可以围成三角形。这时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演示正好可以表达语言难于表达的作用。

但是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取代学生的亲身体验。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学生看着了一个接纳知识的容器。

因此,教师都要尽量减少自己“演”,更好的完善“导”的作用,原来由老师完成的任务,可以选择性的交给学生集体合作讨论来完成。激发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老师交流。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们,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做到“学数学”与“做数学”有机地统一。

三、课堂交流――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信息的一种双向传输。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认为,这种观点把教学过于简单化了,它忽视了课堂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美国教育专家约翰逊曾经说过:“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课堂中的互动是多种多样的,有效的互动方式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两者要有机的结合。在互动教学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切磋。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课堂手段。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种“畅所欲言”的机会。

我看过一个《认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设计的:

(1)用阴影部分或直线上的点表示下列各分数(有1/3,2/3,3/3,3/4,4/4,2/5,5/5);

(2)汇报,点评,为什么这样表示?

(3)每个人拿出一张圆纸片,用圆的阴影部分表示5/4 (学生操作,因为一个圆无法表示,所以想不出来),再提示:你们同桌之间可以合作一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4)汇报5/4的意义 (教师指名一个学生回答,还有很多学生举着手,那你们前后四位同学一起交流一下吧)。

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两次互动的机会:第一次如何表示5/4,教师事先并没有交待或暗示可以同桌合作,是在学生感到困难时才加以提示。这样就很巧妙的创设了互动的问题情境。第二次是让一位学生说5/4的意义时,看见许多学生仍举着手,“那你们前后四位同学一起交流一下吧!”就满足了广大同学倾诉的愿望。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情流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可以在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课堂总结――是“有问题”还是“没问题”?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习惯性地对学生说,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这似乎无可厚非。但学生懂了就完工吗?未必!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然而,中国教育定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才就算目标达到了。而西方之教育目标则相反,它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新的问题了。这说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中,教师所承担的是传递授业的重任,扮演着解惑的角色,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那么,这样教学无疑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

数学课堂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在课堂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例如在教“年月日”时,可以问“为什么闰年多出的天会放在二月份,你想知道吗?”等等,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把所学的图形知识、统计知识等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教授还指出,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有收获,即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5篇: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

幼儿园外出培训时我听了特级教师邵乃济讲座,《解读童心共同成长――课改实践与思考》是关于“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思考与实践。把对“主题日”的探索作为孩子新经验构建的重点,并在关注分析幼儿记录、表达等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经验拓展和整合的机会。讲座《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主持。内容包括:斯波代克对早期教育课程反思,儿童发展的理论,“发展适宜性教育”,“教育适合性教育”,走向生态的幼儿园的成长,幼儿课程的再思考,高品质的好操作的幼儿园课程。

举例:消费者3・15、爱牙日,这个日子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从而拓展自己班的特殊日子“主题日”“分享日”。案例分析《数小鸟》从故事中可获得的经验,能从中得到关于“数”的一些知识和经验,确认数量有不同的分法,要努力学习与别人分享的方法,做错了要纠正,和朋友一起互相帮助。

举例:活动设计“微笑”,大班“小雨点这样想”,活动“狼和人”,活动设计“有趣的植物”。分主题“树林里”,枫树的烦恼,落叶,树真好,苹果树。

举例:活动设计:“小熊的故事”“小熊赏月”“幸运的小熊”“小马过河”。大班活动“比尾巴”,小班活动“秋叶伙伴”。选择的材料要经典,目标要清晰可操作,过程明确有弹性。课程期望达成的目标。加强教育的社会责任,提高活动材料的品质。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华东师范大学主任周合教授的讲座《幼儿园的艺术化教学》。内容包括:什么是艺术化教学?从本质上对儿童审美观的教学方式,艺术化教学鼓励儿童用视觉语言来实现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阅读、音乐和美术是诱发主题学习的主要艺术媒介。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互动交流和互补。实现融洽胜于差异,共性与个性的情感社会化教育。

举例:主题“我的朋友”设计一个海报,分六组从各个方向组合,讲故事讲述设计的内容。有春夏秋冬的故事、地球的朋友、爱心天使、我们身边的朋友等。音乐表演《停机坪》、美术活动《设计一个钟》、阅读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

举例:小班活动:宝宝停车场,这节课用多媒体让幼儿认识标志“P”,用看信号开汽车游戏开始,认识警车、救护车、洒水车。用帮助小动物的方法来进一步了解车子的特征和用途。最后播放洒水车音乐结束活动。活动设计比较合理,结合了音乐、语言的整合。但教师在上课时按教案教学,洒水车的环节在幼儿认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情况提前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孩子在认识洒水车时认为是油罐车。中班活动――方脸和圆脸。这节课是感知生活中许多物体是方和圆的组合,用故事的形式来鼓励幼儿寻找、发现周围环境中方和圆组合的物体。方脸爷爷和圆脸奶奶各自喜欢不同的形状的东西,要分家不能分。再用寻找、记录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方和圆的组合是不能分的。

举例:小班活动:好听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接着玩小瓶子装豆子,放音乐引导幼儿为大鼓和小鼓伴奏。分组大鼓和小鼓边唱边伴奏。教师用装一粒豆和装满豆,让幼儿体验大鼓和小鼓声。最后用糖果来探索大鼓和小鼓声。这节课比较生动和适合小班的孩子操作。

幼儿园主题教学案例分析。主题活动的展开比较深入,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开展主题活动。例:小班“我的家”布置真实的场景,幼儿操作欲望强。客厅、厨房、卧室。“汽车主题”有汽车图片、玩具、废旧材料自制汽车,汽车品牌标志区域。“饮料吧”冲饮料的操作流程,用具、果珍、奶粉、乐口福。“我是中国人”内容有风味小吃,少数民族、京剧脸谱、挂灯笼、放气球、制作神舟六号、航天基地、组合画拼画。“服装店”、“我们的银行”“休闲角”等。

举例:中班活动:我们的鞋子,了解各种各样的鞋,体验穿合适鞋的乐趣。幼儿观察鞋子、穿大人的鞋子,听音乐“大鞋和小鞋”,比较大鞋和小鞋,说说自己的鞋,鞋子分类,数鞋子,设计欣赏鞋。最后故事“皮鞋的由来”。树立了整合的教育观,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举例:大班活动:蔬菜馆。在游戏中积累灵活运用数数、加法运算的经验。游戏报菜名、逛菜场、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开蔬菜馆。按数序寻找蔬菜。买蔬菜,总价格不超过8元。幼儿游戏说菜名。整个活动,孩子有前知识准备,兴趣很高。发展了讲述能力和计算的能力,关注过程,回归生活。

第6篇: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

一、关注“学情”,“利”化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学情”往往被遗忘在角落里。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想法就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料。

【案例一】《少年闰土》教学片断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闰土的生活、见识等,你听,这就是他们精彩的“对白”――

生1:“我猜想闰土生活在广阔的农村,见多识广,肯定会知道跳鱼儿有几只脚。”

生2:“对,我也认同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闰土与文中那些如同井底之蛙的大少爷不一样,丰富的经历定会让他知道的比别人多。”

生3:“鱼没有脚,我想跳鱼儿肯定也没有脚,它只是用尾巴在弹跳,如果它有脚闰土在文中定会介绍,因为闰土的脑袋瓜里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

【评析】这样,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还是课堂上的生成,甚至是课后的反思,考虑到学情这一点就关乎教学效果。

二、尊重“差异”,“优”化课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意识到差异对人的重要性。“尊重儿童差异”成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诚然,儿童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就像是用无数个各不相同的零件堆起来的,即使零件相同,排放的顺序有了一点点细微的差别,结果也会迥然不同。

【案例二】《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断

提问:“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答案出乎意料,并非是老师所期盼的“父亲做得对,我会十分感谢父亲的坚持,把鲈鱼放了”之类的答案,而是说了各种“不应该”放的理由。

有的说:“我认为可以留下来,因为再有两个小时就可以捕捞了,既然是可以捕捞的,也不在乎两个小时。”

有的说:“鲈鱼是可以捕来吃的,为什么要放回去呢?再说当时周围不是没有人吗?”

还有的说:“我看这个父亲也太固执了,他怎么一点也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和要求呢?真是太冷漠了。”“对,简直就是冷血动物!”另一个声音补充道。

……

老师应当因势利导。我让孩子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启发大家作进一步思考:课文中的“我”和你们的想法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不一样?你又有怎样的体会?

【评析】此刻,我分明感觉到学生放飞思维后心灵的轻松和满足,我真庆幸自己没有放弃这个绝好的教育时机,更要感谢这些来自课堂的异样的声音,是它让这节课增添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利用“插曲”,“幽”化课堂

美国道尔顿中学被称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总结出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

【案例三】《母鸡》教学片断

精彩片段回顾:

师:“母鸡不乱叫了,但是它却满怀心事,顺着墙根,沿着田坝,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你能猜透它的心事吗?它在向人们抱怨什么?倾诉什么?”

生1:“我猜母鸡在抱怨自己太孤单了,它多么羡慕那些成双成对的动物们!”

生2:“我猜母鸡在抱怨主人为什么不给它找只公鸡做做伴,说说悄悄话,诉诉心里事。”

生3:“我猜母鸡在抱怨自己怎么还没有小宝贝?它太想当妈妈了!”

……

【评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开发了潜在的“生成性问题”,使它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师在打开学生生成问题天窗的同时,也为教学创造了良机。

四、善待“错误”,“美”化课堂

“错误”是一种资源,这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理念。教师要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的“错误”,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案例四】《伯牙绝弦》教学片断

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让一位孩子读课题,该生一出口遍便引来哄堂大笑,原来就这么4个字的课题孩子都读错了,居然读成了《伯牙断弦》。是啊,“断绝”一词,不小心便会口误。我并没有严厉批评学生口误,也没有立即让孩子改正后匆匆而过。于是我等孩子笑过之后,便让该生先将课题正确地读一遍,然后将“绝”换成“断”之后再读课题,接着引导学生们比较“绝”与“断”的不同。一番对比、思索后,学生通过组词的方法有所新发现――“断”:“时断时续”“断断续续”,明白断了还可以再接连起来;而“绝”:是永远断了,再也接不回去了。

【评析】多好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资源。有时这样错误后的“咬文嚼字”,比那种满足于“绝”和“断”差不多的读书方法,比那种严厉批评学生口误的教学态度,比那种敷衍了事“一掠而过”的教学方法,略胜一筹。

五、捕捉“异同”,“利”化课堂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即情感起点,指的是师生在课堂上投入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积极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与学生心理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改变“模仿语文”,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语文价值的再创造。

【案例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

师:“你能用一个词获几个词来形容自己平时是怎样读书的吗?”生1:“我平时的读书与作者雷同,是‘一饮而尽’法”。

生2(嬉皮笑脸):“我读书方法如同吃饭一样,都是‘狼吞虎咽’”。

生3(骄傲):“我平时的读书可与周晔截然不同,用一个词语形容是‘细嚼慢咽’。”

师(好奇):“好一个‘细嚼慢咽’,能详细介绍吗?”

生3:“‘细嚼慢咽’就是认真、仔细地读书!”

生4(迫不及待):“我给我的读书方法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慢慢品尝’,犹如喝茶,慢慢品味,别有一番滋味!”

师(欣赏):“请你慢慢道来。”

生4(一脸自豪):“‘慢慢品尝’就是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仔细阅读、感悟、推敲,或对优美、感人的语段进行反复诵读。”

【评析】没想到学生竟然能用如此丰富、幽默的词形容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些和作者“臭味相投”,有些和作者截然不同!真让我大开眼界,看来教师千万不能低估了眼前这群孩子的能力。

第7篇: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

Abstract: Chinese homework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enlarge the knowledge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it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reby it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was the key link in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homework lets the student obtain the fun of learning, and develop themselv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mework, puts forward homework reform that open Chinese homework is included into teaching,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关键词: 语文作业;开放性;教学

Key words: Chinese homework;open;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08-02

0 引言

作业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体系,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 语文作业的现状

但随着课程改革热潮的到来,广大教师只注重形式多样的教学创新,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被我们忽视。很久以前,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他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必须巩固消化,如何巩固消化,教室布置学生做作业即为最好的形式。古人早就知道的事,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却漠视它的价值,更有一部分老师,连自己都不知道此次作业设计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那方面能力,便慌慌张张布置作业,叫喊声淹没在下课铃声中,以致第二天“老师,我不知道作业在哪儿?” “老师,我以为作业不是这个,所以写错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面对种种情形,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在作业设计方面过于草率吗?是啊!长期以来,语文作业的形式并未得到很大的改观,还是老调长谈,仅仅依靠抄写、背诵、课后的几道思考题或试卷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这些拘于读写,限于室内的作业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的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而不是被动的状态。目前,小学生课外作业既多又滥,缺乏创造性,影响了儿童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注意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真正把学生从繁琐的、机械的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这就是说,语文作业在课改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必须重视起来,要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的作业加以变革,实行全面的开放,让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2 创新作业模式——开放性

作业的革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让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开放性作业要踏踏实实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分段,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而我们的机械作业却格格不入,抄写、背诵等历来被称作“机械作业”在我们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作业设计:简单地重复抄写、课文的死记硬背、枯燥的题海练习或呆板的知识仿效。这样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常常听到我儿子这样的说:“又得抄写一整个单元的词语了,好烦啊!”他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抄写的,在写的过程中根本不假思索,结果一提问错误还是很多。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学习已经没有了兴趣,只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逃脱费时低效的窘迫。即作为教师又作为家长的我,也常常抱怨孩子和学生贪玩,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作业不能好好完成,一有时间就偷偷摸摸看电视,玩电脑,而且乐此忘返,津津有味。我也生气过、责骂过、批评过,都于事无补。却没有从自己这个施教者身上反省过究竟给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带来了多少乐趣,将心比心,我们不能把学生引入“死抄”、“死记”的误区。布置好的作业对于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这就需要作业设计的改革,开放性作业是多样化、个性化的,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各种学科的知识综合成多种形式,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兴趣,无需老师多讲,学生就会自觉地认真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题就要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作业练习,有课堂练习题、有口语表达题、有观察积累题、有动手操作题、有搜集整理题、有续写课文题、有画图想象题等等。因为我留的作业优化多样,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所以学生们都喜欢上语文课,还说我很棒。但令我失望的是,接手的这个一年级班在期中考试中语文排在最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多处找原因,好像问题出在了作业这一块。“是我错了吗?”我扪心自问,如:在学习了《凤仙花》后,就布置了观察性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去种植一株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做好记录;又如学习了《雪孩子》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雪孩子又回来了;学习了《比尾巴》后,让学生先去动物园参观,再去查阅资料或访问亲友,搞清小猴、小兔、小松鼠、大公鸡、小鸭子、孔雀、狗等动物尾巴的形状,最后去画一画……“这难道有错吗?”很是让我纠结。我把我的想法说给办公室的同事们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有反对的说是耗费精力又见效甚慢,但大多数是赞同的,还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总结如下:

①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不该采用一刀切的作业,因为学生是由个性差异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那么作业的题型就要灵活多样,作业分成3等,1号作业偏重理解想象;2号作业要低一层次;3号作业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完成的效果是很好的。

②正确、合理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坐在办公室仅凭一只笔的单向评价,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们要改变过去是单一评价式为多向评价式,让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作业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父母签字、教师总评等。如:成立识字、写字评价小组、阅读评价小组、手抄报评价小组、学习园地评价小组……评价作业时,允许作业上画星星、画小旗、画笑脸、当然还有一句句悄悄话,这样促进了交流。

③还要举行各项比赛,老师布置的朗读、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口头作文等内容的评价,可通过比赛来进行评价,每周一评,将比赛结果公布在教室学习园地上,并设立奖项来激励学生,听着听着茅塞顿开,不仅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也知道了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下定决心,不管多难,也一定要把开放性的语文作业进行到底。

3 结论

综上所述,开放性的语文作业与原来相比也许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且实施起来也比较繁琐,甚至于会受到一些教师的冷落,但我坚信,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会成为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推进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娴.我国中小学家庭作业价值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2]邹旭.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张巧文.多元智力观对作业设计的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4]陈志佳.新课改与语文个性化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第8篇: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

片段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向同桌讲述文中故事。

同学们推选一人讲述文中故事。

2.前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对有“心得”的地方圈点批注。

读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个人“心得”。

部分同学把自己最有“心得”的地方交流汇报。

(师引导、强调:斑羚是智慧者:飞渡、完美的衔接;斑羚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种族生存意识:面对死亡时把生留给同伙,把死留给自己。)

片段二:精彩语段赏析

1.同学们推荐最精彩的一段,师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

(大部分同学推荐第9段)

2.同学们大声朗读第9段,同时标画出描写性的词句并体会其妙处;然后汇报所标画词语和句子好在哪里。

(师引导学生揣摩对“老斑羚”和“半大斑羚”动作描写的语句。)

3.重点欣赏“飞渡”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半大斑羚和老斑羚一前一后向山涧对面跳去,……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羚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

(对于令人叹为观止的这一幕,学生先试读,后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由读,最后师生齐读。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斑羚那种超越人类之上的东西:高超的智慧,神奇而完美的跳跃;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那份令人肃然起敬的从容与自信。)

片段三:拓展延伸

1.动物生存技能多种多样,在自然界中精彩纷呈。有时,为了同类的生存,他们的壮举让人惊心动魄;有时,为了同类的生存,他们的技能让人惊叹不已。请大家再默读第9段,试一试,由第9段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

2.请同学们插上联想的翅膀,讲述一下你的所见所闻。

(第一位同学讲了老鼠偷鸡蛋的故事:老鼠躺在地上,用四只爪子抱住鸡蛋,另外一只老鼠用牙咬住抱鸡蛋老鼠的尾巴,把它努力地向洞的方向拉……学生听后眼睛发亮,群情激奋。

第二位同学讲了骆驼的故事:老骆驼为了让干渴了许久的小骆驼能喝到深水坑中的水,自己跳下水坑被淹死,水平面终于上来了,小骆驼们渴上了甘甜的水……此时,班里静悄悄的。

第三位学生讲了蚂蚁的故事:一群小蚂蚁被火围困在了一个小山顶上,为了生存,蚁王让蚂蚁抱成团,年幼的蚂蚁在团的里面,老蚂蚁及蚁王在团的外面,他们在火海中一齐滚下了山,外层蚂蚁被烧得叭叭作响,许多被烧死,只有极少数的活了下来!……讲完了故事,许多同学都哭了!)

片段四:激情练笔

1.不止是斑羚,自然界中每一个生灵都是可爱的,和你我一样,他们都具有生命和智慧。可是,现在我们的这些“邻居”中有一部分遭到了人类的毒手,正在一步步走向灭绝。关于这一方面,请大家畅所欲言。

(有的同学谈了大熊猫,谈到了藏羚羊……)

2.我们要保护那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智慧的“朋友们”。请拿起手中的笔,给盗猎者们写一封谴责信!

(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满怀激情地进行写作。)

3.学生代表宣读谴责信。

片段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谴责书向全世界!

2.文中斑羚身处险境,你能不能想其他办法帮其脱险?可联系所了解的生物知识,也可从网上查阅一下有关信息、方法。

[教学反思]

1.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舒展联想的翅膀,受到熏陶-感染

教师注重了以“读”为主线,通过速读、细读、品读 “三步曲”,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带着激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自觉联想,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老斑羚等为了种族的生存,身处绝境,从容赴死,飞渡山涧的壮举,延伸到了骆驼自赴死地而让小骆驼喝水获生的故事,部分蚂蚁勇于奔火而挽救幼小蚂蚁的故事。这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还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感而“写”

“写”应该是在“读”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联想,联想到了其他生灵的遭遇,如藏羚羊在残遭灭绝等。这使学生对盗猎者产生了憎恨,憎恨之情堵在心中,欲一吐为快。这样,写一封谴责信并向外就水到渠成。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9篇: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本真高效 教学策略

笔者担任小学数学教学,适逢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当说是经历了课程改革的全程洗礼,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高效有一定的思考和实践。但每堂课下来或者就是进行某某教学细节的反思,尤其是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察言观色,总感到有许许多多的不到位,实际就是教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因此,寻求本真意义的课堂,获取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是笔者的理想追求。

一、小学数学课堂的本真高效课堂主人必须是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亦以十多个年头,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何谓以生为本?就笔者的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始终都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只有学生全程和全部参与数学教学的活动,那么才可能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也才可以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本真意味。所以,平时的数学教学,无论是前置性学习,还是课堂教学乃至于后置性的拓展延伸,都力求做到给学生搭建参与学习尤其是探究的舞台。譬如以往的学生前置性学习,我们总不是那么重视的,多以一些机械性的巩固练习予以代替,殊不知,小学生总对此提不起精神,因为体现不出学生就在探究数学的问题。为了振奋小学生前置性学习的精神,笔者将前置性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一些新授内容的有效探究上,将后置性学习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学习的拓展延伸甚至就是些综合实践活动中。就是在课堂教学上,也力争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实践,亲自动脑思考,亲自动口表达。如此意义上的学习应当说充满“本真”,也比较理想意义上实现了高效。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乘法分配律》,笔者就让学生运用多种有意义的题型训练,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42+35)×2=42×+35、72×(30+6)=;让学生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64+36)×8 64×8+36×8 、15×39+45×39 (15+45)×39 ;让学生围绕“陈阿姨去商场购买衣服,短袖衫的价格是32/件,裤子45/条,夹克衫65/件,她准备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的题型改成“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并用字母表示自己的发现。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本真高效课堂主人必须活跃

从一定意义上讲,小学生不是在学数学,而应当是在“做数学”,说得通俗一点,是小学生在“玩”中,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但从平时诸多的数学课堂教学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气氛总不能比较理想地活跃起来,为什么?还是课堂教学的非本真使然。本真高效课堂需要学生学习气氛的活跃,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必须善待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小学生,首先必须以一定的艺术呈现数学的内容。譬如有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时,一开始就以学生所见到的扑克牌上用A、J、Q、K所表示的特点的数,引导学生猜想,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呢?这个时候小学生是不可能获取答案的,但小学生便就在这样的情态下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状态,学生便产生这样的意识,这堂数学课肯定就要解决这样比较接近生活又显得十分有趣的数学问题。接着该教师又以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孩子们听到这谜语,更加兴奋,由此进入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探究,显得十分活跃。接着,教学探究时又分别让学生先后回忆《数青蛙》的儿歌,特别是让学生重点熟背了儿歌的后半部分,学生之间你说我答,我说你答,说得兴奋,答得准确。当教师去当堂检测,完善认知时,一个个孩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所填的内容也是那样准确,尤其能够比较迅速地猜到“李明今年X岁,他的爸爸今年3X+1岁”的双方实际年龄,学生岂不乐哉。

三、小学数学课堂的本真高效课堂主人必须创新

数学是科学,小学生学习数学实际上就是从小就开始涉猎比较简单的科学研究。研究科学是不可能坐享其成去食落的桃子的,要学会创造。小学生的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只能在数学学习的诸多实践中逐步形成。课堂教学的本真也十分需求学生创新创造,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瞄准学生创新推进课堂教学的流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角”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在说上凸显其创新。数学语言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语言,“说”的要求比较高,让学生准确、精练且有逻辑性地用语言表达,而又是让学生自由表达,这实际上就是在引领学生创新。教学时,笔者就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方面的因素,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表达。首先让学生感受教材语言,让学生抓住“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这句话里的关键性词语“所画”,并强调怎样理解这里的“所画”。在探讨数学概念和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时,也总是让学生先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注意观察和思维,这样学生对数学材料及自己的实践过程就有比较充分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再交流互动,学生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所表达的语言则从一定角度趋于准确、精练和有其逻辑性,那就完全可以证明学生能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创新创造。本真数学课堂构建的实践总能体现出这样的真谛,小学生也是在不断完善、完整且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数学思想的创新感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就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人民教育,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