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学培养方案范文

建筑学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学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学培养方案

第1篇:建筑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随着国家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工程设计中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国际化招投标的推行,促使建筑市场逐渐趋向规范化、国际化。而过去传统的建筑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了在校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缺乏良好对接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尝试通过课程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得到优化和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1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根据对建筑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历史、建筑施工等,其内容涵盖方案设计、建筑历史及理论、建筑技术和施工几个方面。同时,从事设计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熟练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划分知识模块,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适当增加人文艺术类课程。在制定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以毕业生实际从事岗位需要和必备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为依据,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模式,将课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划分为通识基础、设计系列、理论系列、美学与人文素质、建筑技术五大课程群。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加强基础,注重实践,通过分阶段的建筑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设计思维及创新能力、方案沟通与协调能力[1]。

2改革前后的课程体系比较

传统的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着重于学生基础美术训练、制图和表现能力、平面功能划分和空间布局、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可以结合目前世界建筑发展趋向,增加建筑节能、生态建筑等课程,结合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增加建筑师业务、建设法规、建筑施工等课程。加强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及提升,增加建筑美学、建筑赏析、建筑绘画及表现等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加快和完善校外实习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参与到专业实习中。

1)原有课程体系。

以我校为例,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具体课程涵盖内容。

2)改革后的课程体系。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生的建筑绘画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划分为通识基础课程、设计类课程、理论类课程、美学修养与人文素质课程、建筑技术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六个课程群,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建筑理论和技术为支撑,结合实践,渗透美学和人文知识的课程体系[2]。

3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都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项目策划及工程施工知识,毕业后能在设计院、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因而,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1)明确目标,分层次提高。

专业能力的提高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技能,包括场地设计、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建筑方案设计、快速表达等。这一层次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一般的设计工作。二是创新能力,设计实际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根据建筑及环境的复杂程度不同出现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场地要求和现代建筑的发展,提出最合理的解决建筑和环境问题的方案。所以创新能力是理解力、创造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3]。

2)学分制改革。

国内目前的学分制借鉴于国外大学的做法,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自,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包括:专业选择权、学业规划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但从学分制的实施来看,国内主要停留在课程及教师的选择权上,并且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程的选择性有限,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因此,如何加大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允许学生选择辅修方向,协调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实现跨专业和学科选课等,都是推行学分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建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与市内多家设计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其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利于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同时便于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明确专业学习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完成就业对接[4]。

4结语

根据建筑学专业评估要求和行业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樊莹,董晓婉.浅谈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及实施[J].教育技术研究,2012(4):211-212.

[2]孙超法,张万奎.建筑学专业“一心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87-88.

[3]邢双军,方勇锋,陈跃.以能力为核心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2):105-108.

第2篇:建筑学培养方案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建筑行业将迎来更成熟完善的建筑市场机制,对于建筑行业人才的选拔也将更加严格。为适应这一转变,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培养模式应当顺应这一趋势进行调整。要以加强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教学前提,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建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建筑人才。

[关键词]

实践能力;建筑学;教学

十三五即将到来,国家的发展方向由原来的以房地产业为龙头方向逐渐转向科技创新领域,同时我国发展建设也渐渐进入平缓期,建设量逐渐减少。这些形势的变化都致使建筑行业低谷期的来临,学生就业率逐年降低,就业矛盾不断加大。

一、社会背景分析

(一)学生特质分析

目前,高校生源多以90后青年为主,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缺少包容合作意识;生长环境较好;缺乏独立性和刻苦精神;思想前卫开放不喜欢束缚。但是,真正的建筑设计工作是需要强大的社会包容性与奋斗精神。首先,在一个项目中建筑师需要协调其它各专业工作,还需要同甲方及相关政府审批部门协调沟通等,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从事建筑工作的必备条件。第二,建筑设计工作随时面临着方案性的调整,良好乐观的心态是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前提。第三,传统建筑学教学强调建筑理论的重要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对所学专业缺乏积极主动性。

(二)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建筑学的教学在一、二年级主要以建筑初步和建筑理论基础知识为主,涉及简单的建筑模型制作。三、四年级主要通过建筑设计课和专业课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设计能力。而五年级主要为学生提供半年的设计院实习期及毕业设计辅导。这一模式在全国各个高校沿用至今,但我们从中看到多年未更新的基础理论教学已经无法顺应现今多元化的建筑发展,较少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融入到工作岗位中。所以,传统教育模式应随着时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建筑学教学思路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建筑学教学主要为社会提供应用型技术人才,应当把教学和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还要教会他们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重视职业教育

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已经开始对注册建筑师职业资格进行调整,审批由住建部下放到建筑协会。2015年注册建筑师考试取消,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充及考试制度的完善,这预示着今后注册建筑规划师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资格,这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在校期间教学应当注重同未来的职业资格相衔接,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循序渐进的职业教育,毕业后才能够更容易通过相关考试并获得职业资格。

(三)科学的设计观

建筑学是理科中最文艺的一门学科,它充满了设计感和艺术气息。每个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对于建筑的欣赏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近些年来受西方国家许多现代建筑模式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在校生对中国固有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排斥感,他们更喜爱夸张、前卫的建筑风格。这种过于片面追求表面形式化的设计思想,会使他们偏离正确科学的设计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逃避设计中真实实际的设计问题,只考虑如何令设计与众不同。所以,面对这一现象,建筑类高校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科学设计观的培养,更应当让他们对中国的建筑历史及近现代建筑风格有所深刻的了解。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建筑学教学实践

(一)以科学技术作为教学基础

在校期间,应当以科学技术为前提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低年级建筑学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以提供同一个建筑的建筑场地布置以及建筑平面等布置的多种方案,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每一种方案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简短分析,最后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则更加注重设计的技术问题即方案的可实施性问题。也就是说在学生具有创造力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让他们能够停下来想一想所设计的每一处具体是怎样实施的,画出相应的节点图等。通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科学技术的训练,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实践工作。

(二)以经验积累作为实践基础

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同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但是高校建筑学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后者,甚至两者比例严重失调。致使学生就业后,无法快速进入设计者的角色,有些学生要经过一年到两年的周期才能真正的参与简单的前期工作。所以在五年的教学中,从二年级开始就应当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逐年增加实践学习的课时量,让他们在校期间就对实践工作环境和流程有所认知。

(三)互动式教学和团队合作

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同甲方、其他各专业以及各种职能部门等进行良好的沟通。国内教育的师生关系界定十分明确,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并非同学生互动沟通学习。在国外的教育中,师生关系更加融合,教师随时融入到学生当中,更乐意与学生沟通和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使得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国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自我独立性较强,在团队合作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导致一个项目因缺乏沟通协调而失败。所以在高年级的教学中要更多的采用多人的团队合作设计,在多个项目中进行轮换负责,在提高个人工作协调能力的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建筑学是一门集艺术与工程机械融合的学科,同时也与社会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建筑学教学不能停滞不前,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通过清晰的教学思路以及适用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未来的工作中。

作者:裘鞠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龙灏,卢峰,邓蜀阳等.传承历史脚踏实地紧盯前沿循序渐进———重庆大学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特色[J].城市建筑,2015(16):68-75.

[2]蔡镇钰.放眼世界回归中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教学体系.建筑学报,2004(2):12-13.

第3篇:建筑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独立学院;专业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蒋新波(1978-),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2)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务室主任,讲师;刘泽华(1966-),男,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研究”(湘教通[2009]321号)、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与优化研究”(2011CY001)、南华大学校级培育子课题“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系列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2009ZZ054)、南华大学校级培育课题“设计艺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9PP0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37-0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对建筑大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建筑学作为建筑类的龙头专业,毕业生一直受到市场的宠爱,独立学院将建筑学专业作为设置的热门专业之一。但由于建筑学专业学习与教学的特殊性,在学制上、教学上、学位上及培养方式等硬件和软件环境上比一般其他专业要求更高,因此在独立学院设置建筑学专业更具难度。南华大学本部的建筑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师资、硬件、教学资源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广大学生要求和市场的刚性需求,于2009年在独立学院――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设立了建筑学专业。

一、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发展的概况

统计到2009年为止,我国高校在独立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的一共有36所,分布地点和范围与本科设有建筑学专业院校分布情况大致吻合:西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大部分分布在中东部地区。[2]但与地域不同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4个地区的经济与建筑业较为发达,虽然有设计建筑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建筑学专业在全国影响是比较大的,但截至2010年均没有将建筑学专业设置在独立学院中,由此可以得出,在独立学院设置建筑学专业受经济的影响不大而,主要受地域的影响。国内院校中设置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学校有26.2%在其独立学院中也开办了该专业,而这些院校中大部分没有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只能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我校建筑学专业处于之中。可见大部分独立学院都依托普通建筑院校,单独在独立学院设置本科建筑学专业的情况鲜有报道,而普通建筑院校自身条件有限,也制约着其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发展,而我校建筑学专业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根据2009年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判断,大部分独立学院开办建筑学的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是很足。

独立学院一般设置本科5年制建筑学专业,与母体高校的建筑院系相同,这样就造成了人才无就业优势,而且由于独立学院入学时门槛相对较低,于是在就业中还处于劣势。从国外来看,建筑学专业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4+2”学制,即利用4年时间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再用2年研究生学习时间就获得专业学位(建筑学硕士学位)。我校在独立学院设置建筑学专业时,地位于层次相对较低的就业市场,以4年的教学学制达到就业要求,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这样与同时期的母体高校五年制的学生比较,能更早地就业,提高了对办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我校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兴办过程中,应该积极摸索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缩短学制,提高办学效率,制定合理教学体系之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从而在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南华大学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与优化研究

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

调整和优化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以就业作为供求向导,独立学院自身不断发展的要求。只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就业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建筑学专业结构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南华大学隶属于原核工业部,后划分到国防科工委管辖。南华大学紧密结合自身“核”、“医”、“环保”等优势学科,为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积极构建应用性强的、服务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专业结构,船山学院建筑学专业如何紧抓“核”、“医”、“环保”特色,加强核类建筑与医学类建筑以及节能减排等特色建筑的教育,积极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我校独立学院发展建筑学专业重点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针对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建筑学专业近年来已经四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2011年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修改过程中,依据办学目的与办学定位,并通过对兄弟院校的调研对比,制订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与大纲修订过程中继承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即“彰显工科特色、融合医学品牌、发展环保优势”,将工、医、环保知识糅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建筑学教学中设置“核类建筑通风与空气净化”、“环境心理学”课程;在人体结构素描中和医学学生共同讨论人体解剖知识,使艺术类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体。

2.以学院成长与发展为契机,着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什么样的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可以把教师看作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在建设本部教学师资力量的同时,围绕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独立学院加大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力度。船山学院的师资主要依靠南华大学本部设计与艺术学院建筑学系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三高”人员(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并培养优秀青年人才,造就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水平结构合理的队伍,保证这支队伍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在未来仍然有持续的发展后劲。

对高学历、有一定实践资历的中青年教师以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访问学者的形式送出去,在高等院校中再学习,或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的优秀骨干到学院对教师进行培训。在不干扰教学、科研任务正常完成的前提下,鼓励教师社会兼职或自己创业。学院为在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学院的设计院、建筑材料检测机构、监理公司等等。本课题组蒋新波、谢水波等6位教师不但能在教学科研上圆满完成任务,还在社会上的设计院相应专业中担任兼职。学院提供一定的经费,让教师参加一定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或专业协会主持的为教师提供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构建了解教学改革的形势,交流教学和专业建设经验的渠道,构建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的平台。

对新进教师严格把关,在满足基本学历等要求后对每个求职人员实施录取前的教学试讲,了解求职人员有无担任教师职务的基本素质。在所属系部实习半年行政管理兼一年学生辅导员,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一定的了解,便于任职后教与学的沟通。以老带新,由学院指定老教师辅导,通过一年的听课、学生作业辅导、批改作业、备课几个环节,使他们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带领新教师完成角色改变,迅速进入教学岗位。

3.以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优化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改革

一般建筑学学制都是5年(包括我校本部建筑学专业学制也是5年),而我校独立学院――船山学院的学制为4年,由于学制短了一年,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完整的本科建筑学教学,课程设置的主线必须以实际运用能力训练为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职业教育的模式进行教学,有别于本部五年制的教学模式。在相关课程设置上应符合当前就业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可适当压缩建筑历史等理论及当今建筑前沿设计理论部分的课时,在临近毕业时增加针对就业进行集中的实用化强化训练,如快题训练等,加强学生快速构造方案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电脑辅助设计与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建筑设备、建筑构造、建筑物理等建筑技术能力的培养,对中小型建筑施工图方案设计与绘制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对大型的公建设计的能力可适当放缓,加强建筑画技法绘制能力的培养等。

为搞好课程教学,船山与本部建筑学专业每两周举行一次教学教研会议,除了本专业的相关教师外,还邀请相关专业的工、艺、医类学科的专家教授就学科交叉部分进行探讨,如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美术专业等相关专家教授。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做到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达到优势互补、教学相长、科研同进的教学科研宗旨。对于重要的课程进行共同研讨,注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目前建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绝大部分都实行了多媒体教学,其中“建筑设计”被评为南华大学精品课程,“建筑设备”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建筑学专业在教材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都采用教育部“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教学软件及其他优秀教材的使用,如果没有相关教材,一般要求教师选用经典的,获奖的或者在本专业内有影响的教材。其次,根据学专业教学的定位,主要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教材的编写,主编和参编的专业教材达十余本。

4.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现场实践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独立学院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建筑学专业近几年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应该坚持合理布局、点面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双向受益的原则,学校教育培养了学生,基地得到了设计人员,实现双赢模式,同时坚持将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择地重点建设几个校级高质量的实习教学基地,指导、监督用好学院每年安排的专业专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促成达到建设优秀实践基地的效果。

设计与艺术类专业利用学校及院、专业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模式,取得了“1+1”大于“2”的合作效果,形成了合作互补,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多赢的合作办学、共同进步的机制和效益显著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建有写生、摄影、考察、设计等各类实习基地。写生实习基地四个:安徽黄山宏村西递、江西婺源、湘西凤凰、贵州西江苗寨。摄影实习基地两个:南岳和常宁庙前。艺术专业考察基地一个:云南大理丽江。生产实践实习基地八个:南华大学设计研究院、南华艺术工作室、衡阳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衡阳埃菲尔室内设计公司、衡阳怡家装饰设计公司、广州建工设计院、杭州浙江建材工业设计院、上海卡摩工业设计公司。此外,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来自于教师的工程实际项目,让学生在融入社会之前就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在设计过程中与相关的设计单位交流沟通,达成了就业协议。同时对学生采用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基本理论、设计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南华大学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的展望

独立学院的发展抓住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机遇,利用申办学校的专业优势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我校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独立学院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确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目标和明确的办学特色,才能扬长避短,在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时应该解决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的问题,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改善办学环境,这才是解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根本。

参考文献:

[1]张硕.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消费导刊,2009,(8).

[2]许莹莹,蔡华.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办学策略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5).

第4篇:建筑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初步教学;空间思维;思考

0前言

随着建筑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及普及,建筑教育方法是参与教育的建筑学教师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除了引进国外前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外,在国内建筑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建筑教育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各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定位不一,国内不同高校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有所差异,就《建筑初步》课程来说,因对该课程的定位和思考不同,有些学校注重对学生建筑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注重学生手头功夫和表现技法的训练;有些学校对学生设计方法和建筑造型能力的培养等等。

本文就《建筑初步》教学过程和对相关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思索建筑初步教学中的关键点所在,力求将其运用在建筑初步的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学生运用空间思维方式,启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指引学生把握正确的建筑学学习方法,激发并提高入门学生对建筑学的兴趣,引领一条正确的建筑学学习之路。

1建筑初步课程的重要性及教学目的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建筑设计课程的准备起步阶段,其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初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提供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通过一系列的建筑基本技能训练和对建筑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建立建筑学相关知识的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绘制工程图与方案表现图的基本技能,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2建筑初步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建筑初步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将学生引领在“感觉-感知-吸收-运用-发展-创造”[1]这条学习主线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2]:(1)主动学习的原则;(2)共性与个性互补的原则;(3)整体的原则;(4)合作竞争的原则;(5)互动的原则。

3建筑初步教学中的思考

建筑初步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首个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设计思维、设计手法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也是培养建筑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故在初步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教学手段及方法,准确、清晰的讲解教学内容和指导设计。建筑初步的教学应该秉承思维开拓、创新、手脑合一、交流互动的思想,不能盲目的进行灌输式的理论讲解,也不能盲目的进行一些不必要的练习,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惧怕课程的魔鬼式的训练。

通过对《建筑初步》的教学和思考,以下几点的思考和分析值得我们教师、学生来共同关注。

3.1手绘表达训练的思考

手绘表达对于建筑学初学者,应是一项较重要的基础练习,能为设计工作前期的方案构思提供条件,同时也是设计者交流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然而,手绘训练工作不是马上就能有所收获,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去面对该项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训练:一是徒手线条及建筑速写训练;二是尺规线条及建筑抄绘训练。两种训练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准确快速地记录或表达自己的构思、设计意图;再者就是让学生了解相关规范及制图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制图习惯。

3.2口头表达训练的思考

作为设计师,手头表现力不可或缺,口头表述能力同样不可少。缺乏口头表述的方案设计是一个不完美、没有经过修饰的设计。因为在与设计方的交流、对话时要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设计思路等,说服对方并让设计方能够接受你的设计构思。在设计行业里,不仅要求设计师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及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课外自学过程中和周边的同学多多交流,能够先表达自己所想。其次,在每次设计练习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制作、练习等要有所阐述。再次教师在讲述理论课程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如何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带动交流学习的气氛。故以循序渐进的手法带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口头表达训练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开口说话,学习如何围绕要表达的思想展开说话的内容。

3.3空间思维训练的思考

空间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指引,为今后的相关设计做好铺垫。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设计就无法体会,缺乏空间想象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只有平淡和乏味,更别提设计出优秀的设计。

在教学中,空间思维的训练首先就是空间的感知,其次空间的认知,再次就是空间的创造,三者层层递进,不断升华。在教学中对于空间的感知和认知,主要以理论讲授及学生的实地参观考察来进行,以学和看为主来进行学习;空间的创造在教学中以感知和认知的空间为前提,要求学生构思在固定空间内如何创造出自己所喜欢和有趣味性的空间来。空间创造同时也从三个方面来强调衔接关系:第一,从平面空间的塑造开始,要求对正方体进行平面空间划分,以虚实关系来表现空间关系;第二,经过平面空间的划分后,要求学生将平面中所划分的虚实空间,以三维的形式在图纸上绘制表达出来;第三,结合绘制的平面空间、三维立体空间,用自备材料将其制作成手工模型。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一个空间从平面――三维――实体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体会不同形式空间给人的心里感觉,对空间有较好的认识。

3.4方案设计思维训练的思考

建筑学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空间设计的理解、设计手法的掌握、基本表达及表现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建筑初步的教学之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必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方案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开展:第一,基础知识及设计实例的讲解和讨论,通过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建筑、建筑空间、建筑设计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思考。再通过建筑实例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用所学基础知识去思考建筑、环境、人之间的关系。第二,经典建筑设计及空间设计的思考与临摹,需要学生能准确分析设计的优劣,取其精华。第三,小型建筑模型的制作,以此体验设计的体量、空间等,对设计平面、立面等作出反馈及调整。

4小结

建筑初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提供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在建筑学专业中作为基础教学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只有排开灌输式的教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训练,强调学生的两表达,即“手头表达和口头表达”;注重学生的两思维,即“空间思维和设计思维”,并以此作为建筑初步的教学主线,才能以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并得以进行多方位的综合训练,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丽.《建筑初步》课程教改刍议[J].南方建筑,2005(4).

[2] 陈纲,黄海静.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2001(5).

第5篇:建筑学培养方案范文

针对当前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的现状,结合我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探讨了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生态设计意识的必要性,建议把生态设计教育融入到建筑学专业各门课程之中,并提出相应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生态意识;建筑学;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目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种极端气候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2015年11月30日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主席明确指出,要以“最大的决心”推动绿色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逐步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经济的发展方式、城市规划的布局、建筑设计的形式,各个行业都在提倡生态思想,呼吁相关的专业人员具有生态设计意识。生态意识简单来讲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的认识和维护心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等。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建筑生态设计意识就是要以复合生态学的思想,认识人、建筑、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树立一种新的建筑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生态思维意识指导建筑设计,建立自然生态价值观、人类经济价值观、道德与审美价值观[1-2]。

一、传统建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课程设置不合理,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不完善

建筑学是一门涉及室内外环境的学科,需要设计人员从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场地环境设计的各项指标和因素,在建筑单体设计时更要考虑到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消耗多少能源等。所以,对于建筑学学生而言,树立生态设计思想,建立牢固的生态意识尤为重要。目前,在大部分建筑院校的建筑学教育中仍以传统建筑教育方式为主,相关的生态类课程很少,即使有也多为学时很少的选修课,通常都在高年级开设。而这段时间,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他们选修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拿学分,并不重视对课程本身的学习。而且现在实施的建筑类课程教学体系,学生生态设计知识主要通过网络文献、公开讲座获得,对生态设计理论的学习不够系统、充分,一旦在课程设计中应用的时候,往往是一片茫然,无从下手。

2.生态设计思想落后,设计手段噱头大于创新

在目前日常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学生并没有将生态设计思想真正融入到每个设计环节中,使之成为一种自发的设计行为。一部分学生虽然体现了一定的生态设计思想,但不是从设计初期就开始考虑生态问题,而是在设计后期生硬、牵强地加上去的技术手段,更多的是把生态设计当作了一种口号。这样的教育结果直接导致在工程实践中,建筑师也不具备生态设计思想,仅仅将生态设计作为后期的一种装饰性、补救的技术手段,所谓的“生态”更多成为了设计院、开发商宣传的一种“噱头”。因此,有必要对建筑学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进行思考和改革。

二、创新教学改革内容和措施

五年制的建筑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熏陶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强调的是建筑的功能性和美学性,而生态设计思想要求我们在设计的始终都把“生态”当作与功能、美学同等地位的一个设计要素来对待。建立全面的生态思想,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的设计,这就需要在建筑课程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1.调整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要求

一直以来,茶室、俱乐部、幼儿园等小型建筑是低年级课程设计的重点。时代在进步,建筑在发展,资料获取途径增加,绘图手段提高,低年级建筑设计考核的重点也应与时俱进。课程设计可以适当缩短每个小设计的周数,增加设计的广度。不同的设计任务要求侧重点不同,比如有的侧重建筑单体设计、有的侧重建筑与环境整体关系、有的侧重景观设计等,通过多样的设计主题,丰富学生的设计理念。在低年级阶段,采取轻形式、重思想的培养方式。

2.加强生态理论知识的讲授

目前,我国一般院校较重视学生基本功和图面表现技能训练,注重建筑功能和美学,对学生生态设计理念培养不够重视。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学校相关课程开设比较少,大多在大四、大五阶段开设“城市生态学”、“绿色建筑概论”等选修课程,这时学生才开始意识到要在设计中体现生态概念,严重影响了所学生态知识与设计的结合。因此,应适当调整这类课程的选修学期、协调课程之间的衔接、调整考试形式,提早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意识,使之能主动地思考改善建筑环境的方法,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3]。

3.更新完善生态理论知识体系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生态技术日新月异,但由于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意识在教材中没有体现,新的理论知识无法系统地进行讲授。而学生为了考试,又普遍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因此,适当编写相关主干课程的内部辅助教材,穿插在课本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在期末考试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也能掌握新技术、新思想。

4.注重生态技术与设计的结合

目前,建筑课程设计考核的重点主要是建筑单体的设计。任务书提出的设计要求主要考核建筑功能、空间组织、建筑体型、图面表达等指标,很少考虑基地环境、节能指标对建筑的影响。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就要改变传统以功能分类的设计模式,体现建筑的“生态”性能与“形式功能”并重的思想。在方案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培养学生关注建筑设计全过程的生态性能指标,将建筑的生态功能和形式作为同等重要的设计要求,研究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同时结合某些理论知识点,适当增加对一些技术类指标和意义的讲解,使学生更有针对性、主动地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交图、评图、打分等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对生态技术的使用及效果做必要的阐述和计算,权衡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4]。

5.开放式设计教学环节

传统建筑学课程主要由设计专业的教师主讲,更多关注的是建筑设计方案的功能性和美学性。开放式的建筑设计环节,可以吸收建筑技术、城市规划、景观等相关专业人员加入课程设计,组成团队小组,在主讲教师的协调下,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共同完成设计任务。设计专业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协调和调动其它专业教师参与到课程设计中,积极快速地解决学生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学科交叉、专业互融,发挥相关专业教师的积极作用,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过程,形成最终成果[5]。

6.加强实践教学,体验生态环境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以模型或者实测的方式表现设计方案,有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对模型进行试验模拟分析。模型制作和建筑物理实验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建筑物理环境各个要素对建筑的影响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树立生态意识,加强建筑教育的思考

树立生态意识,将生态设计意识和理念贯穿到建筑学专业整个五年本科学习阶段,将生态设计有关课程逐渐渗透到每个环节中,树立正确的生态设计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除了上面提出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之外,还可以根据各自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采取逐步转变的教学模式[6]。

1.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建筑概论课程中,适当增加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概论部分,树立正确的生态可持续理念,为以后的设计做好铺垫。

2.从二年级开始,学生逐渐接触到一些建筑原理课程和专业课程,可将生态设计基本理念,特别是生态设计意识融入到理论课程的讲解中,注重生态设计意识的培养。

3.大学三年级是集中学习建筑技术类课程的阶段,主要以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和建筑设备课程为主,协调好建筑技术类课程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4.通过三年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定量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入BIM技术,通过相关软件的模拟,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不同方案的可行性,比如可以通过居住区规划和高层建筑设计,分别研究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的不同方案。

5.最后一年可以结合设计院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开展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相关设计专题,系统、全面、完整地从建筑全寿命角度出发,设计与技术结合,体现五年建筑设计教学的成果。

结语

本文以生态设计意识为着眼点,指出了目前我国建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建筑教育是个复杂的工程,我国的建筑生态设计意识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在建筑教学过程中,以生态意识培养为主要目的,巧妙安排设计教学环节,转变传统设计教学观念,使生态设计理念真正能够渗透到建筑设计教学各个环节中。作者所在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尝试,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类建筑、规划设计竞赛等均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毕业生的设计能力得到设计院的肯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作者:冯巍 周同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 戴秀丽. 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实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 石铁矛. 建立生态意识走向建筑生态设计[J]. 新建筑,1999,02:21-23.

[3] 刘凯. 树立生态建筑意识实现生态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4,20:23-24.

[4] 陈喆,刘刚,张建. 生态思想与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变革[J]. 建筑学报,2007,01:15-17.

第6篇:建筑学培养方案范文

建筑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三维空间艺术。实例教学就是展示讲解一个优秀的、建成的建筑设计作品,若仅仅看建筑的平立剖面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图片或影像视频才能够在学生面前展现三维空间艺术。在建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图像与实例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立剖面表达的建筑方案,有了图片或影像的辅助学生可以非常清晰地参悟建筑设计思想,也可以将建成后的造型与通过平立剖面图在自己头脑中的三维想象空间进行对比映照,并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图像与实例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当前建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方案中,每个阶段的设计构思都涉及到设计思维和设计认识,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来达到建筑学教学目的。

2图像实例结合的教学措施

在建筑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图像与实例结合对建筑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图像与实例结合教学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图像教学的直接引用一般高校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建筑识图和建筑制图是建筑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用抄绘图纸的方法,从教学实践分析,这种缺乏创造性的图纸抄绘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建筑学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图像和实例结合的教学方式,先将优秀实例的图像影像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将实例还原为二维图像,进行图纸的绘制或抄绘,从中体会建筑设计图纸绘制的正确方法及意义,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2图像教学与建筑造型设计培养建筑造型能力是建筑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应用立体构成的原理,结合功能布局、周边环境等要素,经过思维设计出立体形象。在建筑设计中,学生要通过小比例图像来推敲设计方案,多方案比较,经过多次的修改完善,才能最终设计出较成熟的建筑造型。

2.3图像教学与建筑学空间设计建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针对建筑空间设计。建筑空间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将来建筑使用时的感受,因此,在建筑学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建筑的空间设计。图像与建筑空间设计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本质上讲是表现方式和表达内容的关系。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自己作为建筑的使用者,然后制定合理的建筑空间构思,通过灵活应用穿插、分割以及渗透等手法形成最终的建筑空间设计,并通过绘制图纸,形成图像表达出来。图像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建筑设计的表达形式。

3建筑学三年级应用图像与实例结合教学个案

在建筑学教学中应用图像与实例结合进行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下面我们以公共建筑设计中“博物馆建筑设计”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3.1教学背景“博物馆建筑”是建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中在“博物馆建筑设计”课程中,应该让学生全面了解博物馆的特性及选址特点,并且提出博物馆建筑较为常见的选址方案进行分析,最后向学生讲解博物馆建筑设计创意与构思的途径。

3.2活动探研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发掘相关知识点。老师在图像资源库中准备大量博物馆建筑的图片资料,并且分别在博物馆建筑图片后面赋予文字说明。同时,还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博物馆设计定位,充分突出博物馆的内在特色。

3.3情景体验步骤一:价设置首先对学生讲解评价的标准,分别对不同建筑作品进行讲解,然后再让每个小组成员对建筑作品进行客观分析,帮助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博物馆建筑设计风格与流派,从理论与理念的角度进行探索。步骤二:情景学习在教学课堂上,老师充分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让学生观看丰富的博物馆实例作品,然后再组织学生在网络交流平台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与指导教师对博物馆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个性化的设计策略。当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之后,再利用设计软件绘制博物馆设计图纸,直观地展示设计的博物馆建筑空间。

3.4案例分析在建筑学三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内部功能布局紧凑、空间穿插、各个外立面组成要素虚实构成合理的博物馆建筑图像对学生进行分析,同时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各类博物馆建筑风格的整体要求,对经典博物馆设计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

3.5教学反思每个学生将博物馆设计作品通过电子文件公布在校园学习平台上,有的学生还将整个的设计过程运用Flash软件制作成视频在校园网站上。教师通过观看学生情景体验视频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重新定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充实完善教学方法。

4结论

第7篇:建筑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4-02

一、引言

随着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绿色建筑教育也引起了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院校兴起。

本次教学选择三年级上学期的博览建筑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题教学实践。根据博览建筑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及历史事件等主题,自拟设计题目。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要求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气候特点,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二、教学方案

本次教学活动结合中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组织,历时八周,分六个阶段完成,在不同的课程设计阶段,要求达到各分项的教学目标,分步骤地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1周)

教学重点: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实地调研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博览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教学内容:(1)专题一:绿色建筑概述,以及绿色建筑案例的讲解与分析。(2)布置任务书,讲解博览建筑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3)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实地参观调研,4~5人一组。收集绿色建筑和博览建筑相关的设计资料。

学生作业:(1)每组完成一份实地的参观调研报告PPT。(2)收集相关资料(博览建筑的优秀案例、大师作品、绿色建筑等作品),每个学生完成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包含2~3个典型案例分析。

(二)第二阶段(总体设计1周)

教学重点:案例解读、场地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场地日照、采光、风环境等的知识和分析模拟软件,完成总平面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二:场地日照、采光、IAQ、风环境的分析模拟,对绿色性能比较推敲。(2)组织学生对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成果,进行汇报讨论。(3)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汇报总平面构思和设计初步构思,确定场地布置与竖向设计,完成总体设计任务。

学生作业:(1)制作场地地形模型,分析场地的植被、水文、周边环境等,分析朝向、风向、高差、土方等对建筑的影响(场地分析图)。(2)完成总平面图的构思图(出入口位置、流线组织、场地布置等情况)。(3)完成方案的初步构思图(平面功能图)。

(三)第三阶段(概念设计1周)

教学重点:概念设计、多方案比较。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完成一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墙面与屋顶)讲解。(2)进行建筑概念设计的多方案比较,确定设计思路和框架;研究绿色建筑构成及空间设计要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制作若干构思的工作模型,推敲建筑的体量关系、体块组合形式。(2)完成一草方案平面图的构思(各功能组合、流线组织、动静分区等)。(3)完成建筑形体分析图。

(四)第四阶段(方案深化2周)

教学重点:功能深化、表皮建构。

教学目标:掌握绿色建筑材料与水处理的基本知识,完成二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四: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以及水处理等相关知识的讲解。(2)修改和深化方案,完善二草的方案设计,并确定绿色设计的内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继续制作工作模型,修改一草的方案设计,完成二草的方案设计内容(平面、立面、剖面)。(2)立面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建筑表皮使用绿色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

(五)第五阶段(方案完善2周)

教学重点:绿色设计、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与绿色能源的知识,完成三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五: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能源应用(暖通空调系统)的讲解。(2)继续深化方案,确定三草方案(包括结构设计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内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完善二草,进行立面的多方案比较,查阅并搜集相关的方案资料,推敲模型。(2)制作反映建筑整体形态的模型,完成三草的方案设计内容,进行结构设计。(3)深化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节点设计图等内容)。

(六)第六阶段(成果表达1周)

教学重点:模型制作、成图绘制。

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方案成果的绘制和模型制作。

教学内容:(1)绘制正式方案图。(2)成果模型制作。(3)评图。

学生作业:(1)绘制2~3张A1的彩色渲染图(包括有关绿色建筑设计的分析图、设计图等)。(2)制作正式模型,图纸上不少于2张模型照片。

三、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观

长久以来,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教学仍然是沿用“形式与功能”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1]。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形式与功能”的问题上,而忽略建筑本应关注的环境协调性、室内舒适度、建筑能耗、能源资源利用、经济性等问题。由于缺乏成系统的讲解和训练,学生没有建立起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专题时,仅仅把绿色技术当作是一种装饰性的、补救的技术手段,没有把建筑的绿色性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到下一个设计专题时,又将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抛于脑后。

(二)相关课程缺少绿色建筑知识的教学

建筑学专业学了设计类课程之外,还有相关理论、法规以及技术方面的课程学习,例如建筑概论、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相关课程。在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构架中,设计课之外的理论及技术课程多着重介绍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和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内容不够系统且略显陈旧教条,几乎没有介绍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

(三)各门相关课程教学脱节

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相关课程,但是与建筑设计课程可谓是“各自为政”。各科教师只关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相关知识间的衔接,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与理论、设计与技术的分离,最终设计成果又落在“形式与功能”上,而忽略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意图和技术特征。“无效教学”与“空白教学”产生,使得绿色建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建议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调整建筑学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从二年级开始,陆续增设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必修及选修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2.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调整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目标,改变长久以来建筑学的传统教学理念,要从以“功能、空间与形式”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转向培养适应新时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人才。

3.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彻底改变目前建筑设计课的评分体系,把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加入到衡量学生建筑设计课的评分标准中,才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建筑设计的绿色意识。

(二)融合绿色建筑的理论技术课程教学

通过一、二年级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及绿色建筑设计观。在建筑概论中,加入关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基本理念的介绍;在二年级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课程;在中外建筑史中,引入传统民居的生态观、地域文化、被动及适宜技术的介绍;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结合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等。

通过三、四年级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一系列技术课程相关章节的安排,重点强调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及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增设绿色技术、建筑节能、可持续建筑等专门课程介绍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要点及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环境模拟分析软件的教学,例如Ecotect、Revit、Doe等软件。

(三)融合绿色建筑的专题教学

在现有的以建筑类型分类的教学“纵向”教学体系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将建筑设计专题与绿色技术专题相结合,组成“建筑+技术一体化设计”。通过此种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内结合设计实践,学习专门性的绿色建筑知识。

另外,在设计课前期阶段,也可以通过设计分组安排不同的专题调研作为小组工作的内容,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专题、遮阳技术专题、通风专题、水处理专题等。

(四)融合绿色建筑的其他形式教学

1.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例如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加台达杯国际太阳能竞赛、零能耗建筑竞赛等,促进学生与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的学习与交流,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促进了高校绿色建筑教育的发展。

2.学校举办绿色建筑的相关活动。可以学习国内外某些高校的绿色建筑教育方式,在校园中举办建造节、模型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如澳大利亚的生态小竹屋、美国的校园生态住所、天津大学的零能耗建筑等,增加学生动手、讨论、研究的环节,达到自我教学、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3.增加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可以在本科三年级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或者通过导师制来指导学生对绿色建筑进行实践和研究,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掌握绿色建筑的知识。

五、结语

发展绿色建筑,培养绿色建筑的设计人才,需要建筑教育工作者以建筑学为核心,整合相关学科以及各专业绿色建筑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结构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等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需要我们研究和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8篇:建筑学培养方案范文

1.1建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方面是建筑高度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建筑功能也趋于多样化、综合化,建筑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与之相对应的高度发展的建筑技术已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技术或合理的技术运作,建筑就很难达到预期的实用效能和审美效能。纵观中国的现代建筑,其设计、建造与新技术的运用程度还远远低于国际水平,高技建筑更是寥寥无几。仔细分析,除了社会、经济的影响外,多少与我们现实的建筑教育、教学状况有关,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所应用的技术知识缺乏。长期以来,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1.2师资队伍构成

目前许多建筑类院校的建筑技术类课程通常由相关专业的教师任教,由于缺乏与建筑设计专业教师的沟通,如教学大纲的讨论、重点难点、深度广度的考虑,存在着学生们即使完成了课程学习后,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该门课程的内容与建筑设计关系的问题。同时大多数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来自高等院校,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一线设计企业的工作经验,工程实践等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使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课程脱节,对卓越建筑师的培养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学科建设的瓶颈问题之一。

1.3实践动手环节

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建筑学专业的素质培养主要注重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技术和艺术通过软件模拟技术可以得到突破,达到相辅相成;而以技术和艺术为内容的建筑学教育却没有深刻认识这一点。常规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注重表达技巧,强调空间和功能,忽视建筑技术的运用。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学生们不能主动地将学到的建筑技术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建筑设计方案中重技法、轻技术———重视图面和效果图的表现,而轻视或忽视建筑造型中建筑技术问题的思考和表达,使建筑设计方案缺乏深度的创新。而对于一个建筑方案完整的表达,还需要借助更高层次的模拟软件来表达整个方案的技术层面。

2以跨学科和跨专业融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跨学科、跨专业拓展建筑设计教育的教学内涵,探索一种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教育模式,重新整合现有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及框架,借助对建筑学本科高年级教学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提高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的学生,同时把建筑技术作为挖掘和培养设计创新能力的动力,从而逐步构建以绿色建筑教育为目标的、面向区域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2.1依托建筑类院校优势,构建跨学科融合的绿色建筑教育基础平台

依照我院建筑学人才培养计划中设计、技术、实践“三线并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同时着重强化相关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的系统性和跨学科的融合性。教学计划中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概论”、“节能建筑”、“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智能建筑概论”、“建筑环境软件模拟”、“建筑施工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注重协调相关院系,如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为我院开设相关技术课程,综合地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为绿色建筑教育打造一个视野面开阔、基础扎实的综合基础平台。

2.2整合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强调教学体系培养过程的多层次递进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建筑设计及理论相关课程讲解建筑空间、功能与环境、技术等的交汇关系,借助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的设计应用搭建基本理论和方法框架。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建筑物呈现向生态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趋势。此外,建筑物组成由原来的单一功能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规模也有越来越大之趋势。所有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针对建筑发展的特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对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借助本院和相关院系有针对性开设的课程完善绿色建筑理论及实践方法的基本知识框架,并结合毕业设计以及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加以强化训练。目的是要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建筑技术的各相关专业知识,建立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以便真正适应我国建筑的发展趋势。在2012年度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中,安徽建筑大学学生获得了两项佳作奖。获奖作品以“活”建筑为主题,通过对校园既有建筑改造和土地沙漠化适应型建筑的探索,集成了太阳能光电转换系统、特殊外墙保温系统、外墙加固结构体系等新技术,并与建筑空间形成了有机的形态。通过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建筑设计竞赛加强了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提升了综合强化训练。

2.3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将传统单一授课方式向多元现代化授课方式转变,扩大信息量知识面,培养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充分体现建筑学专业的特色,以形象教学为基础,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贯穿整个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全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注重个性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建筑类模拟软件层出不穷,软件模拟技术的运用给建筑方案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建筑技术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引导学生对新方法、新工具进行探索性使用,使得其尽可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思考,提高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从而培养了他们综合思考、反复验证的良好习惯。

2.4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建立开放式教学实习基地

坚持直观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与建筑设计院、规划院签订建立对口实习的合同,让学生在实习单位接触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从策划前期到设计再到施工,了解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技术要求,关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建筑技术的最新动态,注重节能建筑研究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2.5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双师型”和“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充实和完善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与培养建筑设计人才,完善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师梯队。不仅仅停留在教学一线,还渗透到科研工作当中,使我院与学校现有相关产业部门强强联合,如规划院、建筑设计院和建筑节能研究院等,多个单位“模糊界限,互补共生”,加强纵向科研与横向科研等多方面的“深层”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学研合作格局,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共同致力于适合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建筑创作,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让科研成果为教学工作及教学研究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第9篇:建筑学培养方案范文

一、前言

为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确立了为少数民族地区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探索。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专业性。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原理及房屋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是一门综合性技术课程。该课程向非建筑学专业学生介绍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随着建筑功能的变化、建筑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使得建筑设计观念及建筑构造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展的趋势,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更新传统观念,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二、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在大学二年级的第四学期开设,是学生学习了《建筑材料》和《建筑制图》的后继课程。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使学生了解房屋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具备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能进行中小型民用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初步设计和识读施工图;二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了解一般房屋各组成部分的要求,以及满足这些要求的理论;三是使学生能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材料供应等情况,选择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构造方案,初步掌握建筑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目前,在房屋建筑学教学中,虽然很多学校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但还没能够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仍然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原理、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整合方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方面、在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实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按照课程学时数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房屋建筑学》包含了构成建筑物的几乎所有构配件的构建原理和构造做法,课程内容很多,但教材中各章节之间的相对独立,导致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应合理优化课程内容,理论知识的内容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配备相应的建筑施工图纸和实际施工视频等内容来讲述相关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如在讲解墙体构造内容时,应重点讲授目前国家提倡使用的环保节约的新型墙体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砌块、矿渣砖等,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实际工程中所应用的新材料;又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新技术、新构造等知识,如建筑节能方面,介绍北方地区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和材料时,引入我国目前对建筑外墙保温防火方面新要求和新技术等。在教学内容整合方面,我们把建筑构件功能相近的部分放在一起来讲授,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别,使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建筑物各构件组成部分和各自的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性

充分利用建筑模型、图片和房屋实体进行教学。“建筑模型实物化”,可使学生足不出户,便可清晰地了解每个节点的细部构造及做法。在教学过程中,对照模型加以讲解,可将非常抽象的构造层次、做法,按施工工序分层展示,强化学生对构造做法的理解,使一些平时难以理解或模糊不清的构造变得清晰易懂。我们把从工地现场拍摄的图片以及中外著名建筑资料的图片,分门别类的与各章节融合起来,制作成融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尤其对于一些特殊构造做法,进行分解,按其施工顺序进行动态展示,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直观性的感受,加深了对课程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认知。结合房屋实体进行教学,也是直接接触实际的重要机会。一方面,我们带领学生到工地现场参观,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对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建筑进行讲解。如讲到楼梯构造的内容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教学楼的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1.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启发式、提问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按班级每班分成3-4个调研小组,每次下课前,对下一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课后收集资料,观察周围建筑物,思考分析,到下次上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针对课程内容提出各种问题,在讨论课上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或演讲,教师最后总结。比如讲授屋面的种类时,问学生了解的屋面种类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适用于哪类建筑?讲到门窗时,问学生见过的门窗形式有哪些?一幢建筑中楼梯的数量和位置如何确定?国家规范中都有哪些规定等。通过提问和组织讨论等互动教学形式,可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2.结合案例教学

从工程实例出发,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我校正在建设中的机电学院教学楼,进行案例式教学。以建筑平面设计为例,对教学楼中工作和学习房间的设计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查找资料。如普通教室的设计中,第一排座位和最后一排座位距黑板的距离应为多少?前排边座与黑板远端夹角的控制要求?教室的宽度和房间进深尺度的要求等;对辅助房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各种辅助房间在整个建筑物中的分布情况,所需要的面积,平面形式和尺寸等;对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包括交通路线要简介明确,人流通畅,联系通行方便、紧急疏散时迅速安全,并要满足硬顶的采光、通风要求等。具体实施方法:首先参观施工现场,收集相关资料,强化感性认识,然后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当设计者,根据书本知识和资料,提出个人见解及初步设计方案。结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分析、讲解,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进行多次反复,在认识过程中有一个质的飞跃。

3.现场教学

我们特别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环境,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工程意识。参观施工现场,由技术人员或教师讲解指导。在实践中,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在认识实习时是比较盲目的,我们为学生制定出实习目的、具体实习内容,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根据答辩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四)多媒体教学建设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将图片、图纸、施工过程展现出来,将文字和图形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作用很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缩短了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的距离,加强了学生对工程实践的感性认识,也成为提高学生对建筑构造做法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在讲述基本的建筑构造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模拟学生身临施工现场的场景,让学生了解构件的实际做法和施工工艺,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前面所学的建筑制图和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应用型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与有效途径。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题目有两种,一种是“单元式多层住宅设计”,另一种是“学生宿舍楼设计”,设计任务书发放后,让学生收集资料,查看实例,做出方案,由指导教师当面逐一批阅,学生修改后再一次批阅,最终完善方案。在绘图阶段,学生围绕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绘图,教师在学生绘制每一张图前都要先详细讲解,在学生绘图时,加强指导,及时指出学生绘图中的错误。在批阅阶段,我们要求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答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了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