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加工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工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工技术论文

第1篇: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实施高速加工技术,首先应有高速加工机床。高速加工机床具有不同于传统数控机床的特点

(1)高速加工机床的主轴部件,要求采用耐高温、高速、能承受大的负荷的轴承,同时主轴动平衡性能好,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传递足够的力距和功率且能承受高的离心力。主轴的刚性好、有恒定的力矩。带有检测过热装置和冷却装置。

(2)高速加工机床的进给系统一般采用直线电机驱动,能够实现高的进给速度,达到大的加速度。

3)高速加工机床采用高性能的数控系统,克服传统数控机床的运算速度低和伺服滞后等缺陷,从而能实现高精密伺服控制、高速数控运算和全公差控制功能。

(4)高速加工的机床结构一般通过优化设计采用较轻的移动部件,从而能获得高的加速度特征。

(5)为了能获得高的静态和动态刚度,适应高速旋转的需要,高速加工机床对刀具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主轴于刀柄的联结有特殊的要求,广泛使用的HSK刀具一般使用110的小锥度,而不使用

传统的大锥度刀柄。

(6)高速加工具有数控代码预览功能,即高速加工机床的数控系统在进行切削加工的过程中,其读取的加工代码可以有一定量的超前,以便于机床调整进给速度以适应刀具轨迹变化的需要。

2面向高速加工的数控编程基本原则

高速加工对加工工艺走刀方式有着特殊的要求,高速加工的数控编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NC代码的编程员必须了解高速加工的工艺过程,再编制数控加工程序时,将这些加工工艺考虑进去,一般来说,在利用高速加工技术进行模具加工时,应注意如下一些原则:

(1)高速加工时,由于进给速度和切削速度很高,应当避免刀具突然切入和切出工件,避免切削力的突然变化减少冲击。因而,编程者应当能够充分预见刀具是如何切入工件,如何切出工件,尽量采用平稳的切入切出方式,下刀或行间、层间的过渡部分最好采用斜式下刀或圆弧下刀,避免垂直下刀直接接近

工件材料。

(2)在进行高速加工时遇到加工方向改变时,机床为了保证加工的精度,避免过切,通过其预览功能,在加工方向进行改变时一般会自动进行进给速度的调整。但是,当加工方向突然改变时,由于机床的加速度是有限制的,因而,有可能做不到及时的速度调整,造成过切或(欠切),严重的将造成刀具断裂。同时,不断地调整进给速度会严重降低生产效率。因而,编写高速加工数控加工程序时,应尽量避免加工方向的突然改变。行切的端点采用圆弧连接,避免直线连接、层间应采用螺旋式连接,避免直线连接。

(3)要尽可能维持恒定切削负载,切削深度、进给量和切削线速度一定要协调好。当遇到某处切削深度有可能增加时,应降低进给速度,以保持恒定的负载。编写高速加工的数控程序时,应能充分考虑残留余量的效应,最好编程软件有残留余量的分析功能,做基于残留余量的刀具轨迹计算。同时,要注意刀具的实际切削位置,避免切削线速度减低的现象发生,确实处于正常的高速加工切削速度范围,应尽量使用多坐标编程,通过刀轴旋转来维持恒定的切触点位置,维持恒定的切削速度。

(4)刀具路径越简单越好,应尽量采用圆弧、曲线等插补功能,传统的加工模具时采用的密集点数据刀具路径,不太适合于高速加工,一方面数据量太大,加重数控系统的数据处理负担,造成进给速度要适应数控系统的处理速度而减低。另一方面,密集的直线段之间,是C0连续的,因而数控系统要不断地调整进给速度,造成进给速度升不上去,严重影响加工效率。

(5)在进行高速加工编程时,无论从加工精度还是加工安全性考虑,都应该进行充分的干涉检查和加工过程仿真。

(6)注意进行多种加工方案的对比分析,选取最佳的切削方案。

3高速加工对NCP系统的要求

为了能适应高速加工数控编程的要求,针对高速加工的数控编程系统应该满足相应的特殊要求。

(1)NCP系统应该具有高的计算编程速度,在高速加工中,一般可采用非常小的进给量和切削深度,因而计算量较传统的数控编程大得多。同时,由于高速加工对工艺的严格要求一般需要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这更加大了编程工作量,所以要求编程系统应该具有高的编程计算速度。

(2)NCP系统应该具有全程自动防过切能力和自动的干涉检查能力。高速加工以高出传统数控加工近10倍的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一旦发生过切或干涉,其后果将十分严重。传统的模具数控加工编程系统一般采用面向曲面的局部加工,比较容易发生过切现象,一般都是靠人工选择干预的方式来防止,很难保证过切防护的安全性。另外,高速加工在模具的加工制造中经常用于模具细节部分的加工,以取代传统的电极加工,这是,比较容易发生刀柄的干涉,这就要求NCP编程系统能自动检查报告。

(3)适合高速加工的NCP系统,应该能自动进行进给速率和切削速度的优化处理,从而保证在高速加工时的最大的切削效率、最佳的切削条件和切削加工的安全性。

(4)高速加工编程系统应有刀具轨迹的编辑优化功能,避免多余的空刀和通过对刀具轨迹的镜向、复制、移动、旋转等操作避免重复计算,提高编程效率。

(5)高速加工编程系统应该有NURBS曲线插补的编程功能,通过使用NURBS插补编程,减少程序长度。

(6)适合高速加工编程的系统应该有符合高速加工工艺要求的加工策略。如丰富的行间、层间连接方法,丰富的进刀和退刀方法,基于残留余量的刀具轨迹计算方法。

(7)适合高速加工变编程系统,最好能引入工艺系统的参数、材料的最佳切削条件、机床的允许加速度等参数,能够自动确定允许的加工方向变化的程度(即确定不同曲率半径的圆弧段允许的进给速度的变化程度),轨迹上最小的曲率半径与进给速度的关系,能够满足高速加工对切削线速度的自动的调整。

4

目前有关适合高速加工编程的NCP(CAM)系统的研究引起了较为广泛的重视,在许多商用CAD/CAM系统,如英国Delcom公司的PowerMill、以色列的Cimatron、美国的UnigraphicsPTC公司的Pro/Engineering,CNC公司的MasterCAM等在传统的NCP模块中添加了适合于高速加工编程的工艺策略。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一些方法:

(1)采用光滑的进刀、退刀方式。

在传统切削轮廓的加工过程中,有法向进、退刀,切向进退刀和相邻轮廓的角分线进退刀等。而在高速切削加工轮廓的过程中,应尽量采取轮廓的切向进退刀方式以保证刀具轨迹的平滑。在对曲面进行加工时,传统的数控加工方法一般采用Z向垂直进、退刀,曲面正向与反向的进、退刀等方式,而在采用高速

切削的方法进行曲面加工时,可采用斜向或螺旋式的进刀方式。同时,CAM系统应该采用基于知识的加工方法,这样当螺旋式进刀切入材料时,系统会自动检查刀具信息,如果发现刀具具有盲区时,螺旋加工半径就不会无限制减小,从而避免撞刀。这就对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提供了周全的保障。

(2)采用光滑的移刀方式。

这里所说的移刀方式指的是行切中的行间移刀,环切中的环间移刀,等高加工的层间移刀等。应用于传统切削加工方式的CAM软件中的移刀方式大多不适合高速加工的要求。如在行间移刀时,刀具大多是直接垂直于原来行切方向的法向移刀,导致刀具路径中存在尖角;在环切的情况下,环间移刀也是从原来切削轨迹的法向直接移刀,也会导致刀具轨迹出现不平滑的情况;在等高线加工的层间移刀时,也存在移刀尖角。这些导致加工中心频繁的预览减速影响了加工的效率,从而使高速加工不能真正达到高速加工的

目的。

在行间切削用量(行间距)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切圆弧连接的方法进行移刀。但是当行间距较小时,会由于半径过小而使圆弧近似地成为一点,进而导致行间的移刀变为直线移刀,从而也导致机床预览减速,影响加工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用高尔夫球竿头式移刀方式。环切的移刀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圆弧切出与切入连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加工3D复杂零件时,由于移刀轨迹直接在两个刀具路径之间生成圆弧,在间距较大的情况下,会产生过切,因此该方法一般多用于在加工中所有的刀具路径都在一个平面内的2.5轴加工;另一种是空间螺线式移刀。这种方法由于移刀在空间完成,所以避免了上面方法的缺点。在进行等高加工时,切削层之间应采用多种螺旋式的移刀方式。

(3)加工残余分析功能。

高速加工过程中,为了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和保证加工零件的表面质量,应尽可能保持稳定的切削参数,包括保持切削厚度、进给量和切削线速度的稳定性。当遇到某处切削深度有可能增加时,应该降低进给速度,因为负载的变化会引起刀具的偏斜,从而降低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缩短刀具寿命。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有必要对工件轮廓的某些复杂部分进行预处理,以使高速运行的精加工小直径刀具不会因为前道工序使用的大直径刀具留下的“加工残余”而导致切削负载的突然加大。

因此,许多软件提供了适用于高

速加工的“加工残余分析”的功能,这一功能使得CAM系统能够准确地知道每次切削后加工残余所在的位置。这既是保持刀具负载不变的关键,更是关系到高速加工成败的关键。

(4)具有全程自动过切处理及自动刀柄干涉检查功能。

高速加工的切削速度比传统的加工方法高出大约10倍多,一旦发生过切或干涉,其后果不堪设想。在高速加工中,一个提高加工效率的重要手段是采用残余量加工或清根加工,也就是采用多次加工或采用系列刀具从大到小分次加工,直至达到所需尺寸,而避免用小刀一次加工完成。这就要求系统能够自动提示最小刀具直径以及最短夹刀长度,并能自动进行刀具干涉检查。此外,在进行数控加工之前,为了能够让用户直观地判断加工过程是否发生过切或刀柄的干涉,CAM系统应该提供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验证,

即把加工过程中的零件模型、刀具实体、切削加工过程及加工结果,采用不同的颜色一起动态显示出来,模拟零件的实际加工过程,不仅可以观察加工过程,而且可以检验刀具与约束面是否存在干涉或加工过切的情形;更为先进的方法是将机床模型与加工过程仿真结合在一起,还可以观察刀具是否与加工零件以外的其它部件(如夹具)发生干涉碰撞。

(5)采用新的加工方法。

a.基于毛坯残留知识的加工。

近年来,许多软件为了适应高速加工的需要,引入了“二次粗加工”的思想,该思想正是“毛坯残留知识”算法的核心。基于毛坯残留知识的加工,简单地讲就是基于残留毛坯的加工。在目前使用的许多粗加工方法中,这种方法已经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它的工作过程是:先执行首次粗加工,然后将加工得到的形状作为生成下次粗加工刀位轨迹的新毛坯。然后根据新毛坯,使用各种走刀方式(如行切,环切等)进行粗加工。其实整个过程的思想就是始终保持刀具切到材料,减少空走刀,以达到提高加工效率的目的。在具有这一加工方式的CAM软件中,一旦你指定初始毛坯,并设定之后的加工为基于残余毛坯的方式,系统在计算下一步刀位时总是基于上一步加工后的残余毛坯。因为有了当前毛坯信息,所以随后产生的刀具轨迹就可以做到比较优化、合理。

b.摆线加工。

为了提高切削速度,人们提出一种被称为“摆线”加工的刀位轨迹计算新方法。这种加工方式是使用切削刀具的侧刃来切削被加工材料。“摆线”是圆上一固定点随着圆沿直线滚动时生成的轨迹。一般来说,摆线是这样一种曲线:假如曲线A上有一固定点,当A沿另一曲线B进行无滑动的滚动时,固定点的轨迹就是摆线。“摆线”加工非常适合高速铣削,因为切削的刀具总是沿着一条具有固定半径的曲线运动。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它使刀具运动总能保持一致的进给率。

(6)提供NURBS插补指令生成技术。

传统的模具型面数控加工时经常采用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技术,在高速加工中已不太适用,一则是因为数据量大,增加机床数控处理时间,一则是不便机床进行进给速度控制,影响加速加工的效率。许多软件和机床提供NURBS曲线插补技术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数控程序的数据量,一方面光滑了数控加工刀具轨迹。

5结束语

第2篇: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1.1公允价值的特点(1)公允性公允性这一特征源于形成公允价值的重要前提———公平交易。因此,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者支付的金额。(2)现实性现时性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最根本的区别,特别是在确认负债时,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必须以现实义务确认负债。在初始计量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往往是相同的,因为此时两者的时间基础是一致的。(3)估计性估计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没有实际发生交易,只是在计量时按市场交易价格来确认计量价值;第二方面,某些资产本来在市场上就不能直接取得交易价格,而是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价技术估计得出的。

1.2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前景越来越广阔,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补充、拓展和优化。其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成本主要运用于会计要素的初始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用于初始计量,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但更多地,则着眼于后续计量。但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并不矛盾,初始价值也是公平自愿交易的产生的,所以在此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初始价值就是公允价值。(2)某些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进行减值测试时,如果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就按历史成本计量;如果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需按可变现净值来计量,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实质上就是采用的公允价值。(3)后续计量的并存与差异。如投资性房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需计提折旧或摊销,出现减值时要计提减值;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其后续计量不计提折旧或摊销,直接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4)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解决一些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计量,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并未实际发生,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并未履行,因此也不可能产生历史成本,而公允价值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允价格,其确定并不在于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发生,而在于是否存在一个市场化的价格,只要取得公允价值,计量便可以完成。(5)计量模式依赖资产交换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公允价值,如果没有成熟的市场,则不会有相对的公允价值,如果甚至连估值技术也不方便使用,那就只能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考虑到我国会计发展的水平、市场化程度及会计要素本身的不同特点和属性,在进行会计计量时不可能全部按公允价值计量,所以多种会计计量模式长期并存将是必然的。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案

2.1运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里程碑。实现了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性突破,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从当前我国会计运行环境来看,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还面临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包含以下几点:(1)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历史成本计量是经过实质交易产生的,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可靠性较高。公允价值理论上应是一种客观的现实价值,但却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才能实现,这就使得公允价值演变为一种效用价值。同一事物的效用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很容易纵,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2)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实际操作难度大我国市场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我国金融工具市场化程度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公允价值获取较难。当市场交易不活跃、缺乏市场价格时,需要利用其它信息和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操作上比较困难,如“新三版”挂牌股价。估值技术的收益法,实质是现值法,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同样面临很大的困难。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推广应用的难点。(3)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制约公允价值使用效果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对会计人的影响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意识上都已经根深蒂固。而公允价值问世时间较短,必定要经历一个不断地反复和波折的过程,也需要会计人员学习和领悟。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与核算较为复杂,很多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这就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才能完成。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比较差,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4)市场经济环境制约公允价值的应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级阶段,资本市场虽然已经建立,但其有效性较差。而且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也缺乏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虚假披露依然存在,应用公允价值面临着较高的道德风险;此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较为普遍,致使资源的价格往往偏离了市场的轨迹。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困难。

2.2对策及建议我国已于2014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的计量技术不够成熟,且我国相关市场不够成熟规范,因此为了促进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影响公允价值的主要因素是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因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还不够高,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学习国外经验,研究广泛实用的估值方法和公允价值计量理论非常必要。(2)建设适当的经济环境以适合公允价值计量我国改革开放已有30几年,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同时还指出“我们从政府自身改起,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市场的作用,减少了行政的干预,为使用公允价值建立了大的经济环境。当然,经济环境的培育也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考虑国情。我认为,虽然市场放开,但由于市场主体的诚信程度,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同一项资产或服务不同交易主体之间,会产生交易价格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公允价值的公平性、合理性、可比性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法制化的完善,对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法制化的建设,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信息不对称,可以加强对不诚信经营主体的处罚力度,也是保证公允价值运用的基础。(3)强化公允价值的报告与披露许多国家除了我国会计准则的三张表外,还有一张反映公允价值变动的主表。我国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国外上市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让国外投资者更充分了解情况。绝大多数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情况的相关附注。在深交所、上交所公告的2013年度报告中,凡涉及公允价值变动的,均在附注中有附表说明。但附注说明仅涉及公允价值变动,其明细、变动原因等未作说明,报表使用者对这些信息的了解不十分明了。财政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更加规范的报表格式、更适合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实施细则,以充分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也可以减少某些利益集团操纵利润的动机,保证公允价值的应用效果。(4)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市场交易价格、合理估价等多种形式,会计从业人员如何使用是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就算有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期末交易价格的取得来源、没实际发生交易价格的真实性如何保证,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会计从业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培训、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学习现代数学统计技术,以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合理的判断处理能力,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对公允价值的影响。

3.结论与展望

第3篇: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1数控技术的原理

数控机床使用计算机嵌入式系统,能够在计算机上远程控制和定位工作台,还具备了和数控机床匹配的功能模块结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对固定工件进行位置处理,能够保证程序正常运行。使用数控机床的时候,把每个坐标轴移动分量传送到驱动光源中,这样机床的切削运动就可以按照编制的路线进行。使用装置中的插补功能进行数据的记录,控制系统把数据信号传送到控制装置中从而进行管理。中央处理器分析数据信息,让每个部件都可以正常运转,对零件进行精密加工处理。数控机床使用的是数字信息控制运动过程和机械加工。设定编程程序,让编辑好的程序控制设备。所以数控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机械加工的设备的灵活性,促进了加工机床的发展。在制造行业中,数控技术已经是加工的主体,数控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

2数控技术在制造行业应用

2.1在机床设备中应用

数控机床是现代机电的重要组成,能够有效的提高制造业的工作效率。数控机床的应用改变了原来的零件加工方式,能够使用数字化技术处理零件的加工工艺,使用编程指令,让人工操作得到了取代,提高了加工效率。在机床设备中应用数控技术,能够让生产工序和各项设备有机配合,不再调整机床工作台的位置,能够实现复杂零件的加工。

2.2在工业中应用

在工业中,主要是将数控技术应用在机械设备生产线上。采用编程方法,把需要的指令输入到了计算机中,然后通过控制计算机实现机械设备远程自动化控制技术,不再使用人工控制。数控技术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在保证了加工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人工工作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在工业中应用数控机床能够完成复杂的加工任务,在精度方面也有很好的精确度,在工作效率方面更是比人工操作快速。一旦出现了故障,数控机床的相关传感和检测系统,就能够把故障的相关信息传输到计算中,计算机就会停止机床的工作,能够很好的保护数控机床设备。这样能够很大的节省人力资源,让企业的成本降低。

2.3在机械加工中应用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不进行数控车床技术的更新就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多的机械制造商已经意识到了先进技术的潜力,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焊件。数控气割技术轻松的解决了单件下料难的问题,在工作的时候,只要保证压缩接触面积均匀,就能够实现很好的密封功能,对于产品的内外环凹凸面加工提供了保证,实现毛坯到成品持续加工。数控技术在机械浮动油封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应用,能够将数控镗铣床编程和现代机械设备进行结合,通过提前编制好齿形子程序,调整结合角度就可以满足质量的要求。在机械加工中,使用数控车床技术,还能够提高零件焊接的精度,进行密封,能够从毛坯到成品持续加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加工效率。

3数控机床增效措施

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中有一些问题,缺乏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的知识库和数据库,缺乏加工切削参数,缺乏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制造系统。数控机床在加工的时候,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和等待时间,发生故障之后调试的时间也很长,这些都降低了数控机床的效率。对我国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现状进行认真分析之后,研究出了一些增加数控机床效率的方法。

3.1提高自动化程度

数控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的提高自动化程度,这是数控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制造领域的要求。自动化程度加快之后,能够减少加工的时间,提高加工的效率。经过柔性生产线和柔性制造单元以及复合加工技术,能够提高数控技术的自动化和连续性,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加工所需要的辅助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3.2优化加工过程

数控车床加工过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优化生产加工过程,能够减少加工准备时间。在加工中,使用先进配套的管理方式、生产技术、机械零件制造执行系统、刀具自动配送、机械设备管理等,能够增强设备的开动率和完整性,对于数控机床的持续运行和高效管理具有很好的作用。

3.3优化加工设计和工艺

数控机床加工工艺需要优化,在保证零件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减少加工的时间,提高加工的效率。数控机床使用先进的刀具或者是高性能的数控机械机床等,能够仿真模拟数控机床的加工,从而优化控制数控机床程序。优化加工工艺和加工设计,能够提高加工的性能,提高切削效率和主轴的加工效率。

4总结

第4篇: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1玉铁铁路工程简介与路基注浆加固技术施工要求

1.1玉铁铁路简介玉铁铁路工程北起黎湛铁路玉林站,终到铁山港,整体历程约为132km。由2009年12月28日施工,共通过21座隧道。其中,A路段主要经过风化岩层等复杂地貌,具有施工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等特点。

1.2路机注浆加固技术施工要求1)设计加固深度与范围。A路段加固范围主要为风化岩层区域,孔间距为1.5m,孔深分为2m、4m两种形式。采用先外后内的注浆顺序,形成“帷幕”;行“隔行跳打”施工工艺,先排为主、后排补注,避免出现冒浆、跑浆等现象[1]。2)施工设备。简单统计在A路段施工中的施工设备情况见表1。

2钻孔与注浆

2.1主要注浆材料主要采用P.042.5袋装水泥,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水泥采购、入场与储存管理,保证水泥质量满足A路段施工建设的实际要求。水泥浆水灰比为1∶0.9。

2.2施工工艺A路段路基注浆加固工艺具体流程见图1。图1A路段路基注浆加固工艺流程

2.3主要施工工序在A路段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准备注浆、钻机设备。根据测量点位,当钻机准备就绪后,将钻机平稳安放,将水平钻头水平角度调整为垂直(参照钻机水平角度);注意注浆机、制浆机及其配套设施安置,固定注浆管线,通常情况下,注浆管线的长度应为(40±10)m,长度过长容易增加压力损失。现场准备拌合设备与材料,如粉煤灰、水玻璃等。2)钻孔施工方法。采用200型盘式钻孔机旋转钻进,使用50mm钻头,并依靠48普管护壁。整个钻孔过程严格采用干钻法,切忌在钻孔过程中加水[2]。3)浆液配置。按照上文分析合理配比水浆泥。根据制浆机容量取水;根据水灰比例选取相应重量的水泥,开启制浆机后边搅拌边添加水泥。通常情况下,搅拌时间可控制在(5±2)min(浆液无大范围沉淀即可),搅拌结束后将水泥浆置入储浆桶。水泥浆置入储浆桶后要不断进行人工搅拌,避免浆液沉淀。在A路段施工中,主要水泥浆配置原料为水、P.042.5水泥。先加水,后添加水泥与外加剂,拌合(15±5)min。水泥浆流过过滤筛后应过滤2~3边,再存入浆液池。4)注入压力。注浆压力与土质强度、重度有关,而这部分数值难以确定,因此在A路段施工中根据传统施工经验,将注浆压力控制为0.4MPa。5)终孔标准。采用压力-流量双控的方法控制注浆量,当注浆压力达到设计注浆压力并稳定时基本原则(稳定时间为4min)。注浆压力大于2倍设计压力并无法注浆可终孔。个别注浆孔注浆量偏大应停止注浆,分析注浆量偏大的原因后继续注浆。6)注浆结束封孔。注浆结束后,应立即拔出套管并用水泥将浆孔封堵。清洗制浆机、注浆泵后,移至下一处并施工。7)注浆效果检查。①注浆结束后,与物探结果资料进行对比,结合浆孔缝合效果,判断注浆效果。②注浆前后,对比钻孔注水实验单位吸水量,正常条件下,注浆后单位吸水量应略小于注浆前(约为5%),且未发现漏水现象。③钻孔效果检查,采取抽样检测方法,选取4%的注浆孔,根据芯浆情况判断注浆效果[3]。

3施工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处理

3.1施工注意事项在A路段施工时,为提高施工质量,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控制:①施工之前正确判断管沟具置。②在高压线下施工过程中,钻探机根据具体施工条件进行相应改装,并重视保护高压线路。③注浆孔应采取跳孔施钻的方式,切忌出现钻完全部注浆孔在注浆的情况,避免孔位串浆。注浆流程应按照“自路基坡脚向线路中心”的顺序,先两侧注浆再中间注浆,保证注浆质量。④注浆钻孔的孔位移动距离为0.5±0.1m,大于这个范围时必须进行处理。⑤注浆过程中,要重视地面观测记录;记录钻孔与注浆流程。⑥注浆过程应加强技术指导和基础数据统计工作,为日后进行数据分析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⑦注浆过程中应加强环境保护,及时处理浆液废弃物。例如,在整理好场坪后,应在注浆场坪四周修建排水设施,保证污水能及时。⑧注浆结束后及时采用水泥砂浆、C15混凝土将注浆孔封填,并饱满至孔口[4]。

3.2路基注浆加固技术常见问题处理1)在A路段施工中,主要出现以下几点问题:①在注浆孔定位中,钻机受施工场地的影响,回转半径变小,定位速度减慢;同时钻塔较大,增加钻孔难度,经常出现钻孔偏离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时,在钻孔过程中要尽量靠近最初的设计位置,对一些容易出现偏差的地形可进行简单加工后在进行处理。②由于A路段钻孔地层杂质较多,若钻孔振动较大可引发塌孔等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借助PVC管护孔,可有效避免塌孔等现象。③在注入浆液时,容易出现搅拌浆液不均匀与储浆桶内浆液沉淀现象,因此必须要紧抓搅拌环节,避免沉淀现象发生。④在注浆孔裂缝处理中,要不断观察裂缝变化问题,及时调整注浆压力值,必要时可停止注浆。2)要特别注意是注浆流程的连续性,若受外力因素而中断可采取一下措施进行处理:①应尽快恢复注浆,若注浆间隔时间过长应冲洗钻孔再进行注浆(若无法冲洗,应清理钻孔后再注浆)。②恢复注浆时,应继续使用同级水泥浆(注浆率与中断前相近即可),使用中断前同级水泥浆灌注最佳,注浆率与中断前相比减少较少则应使用加浓浆液灌注。③注浆后,若注浆率低于中断前且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可增加相邻孔注浆压力或适当增加注浆孔数量。

3.3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方法1)分期、分批供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泥与外加剂等材料,在每次原材料供给之前应及时检查验收,并做好管理、发放工作。水泥与中砂等施工材料必须接受检验,试验师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2)注浆后,对比钻孔注水实验单位吸水量,正常条件下,注浆后单位吸水量应略小于注浆前(约为5%),且无法发现漏水现象,若发现漏水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

4结语

第5篇: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本文作者:张弘南工作单位:北京铁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影响铁路路基的因素

铁路路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给工程的进展造成很大的麻烦,那么铁路路基工程都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呢,以下进行具体的介绍:(一)水分因素的影响在铁路路基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受到水分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地质岩性比较明显的地段,由于土壤本身排水能力比较好,这时一旦出现大面积降水,则对铁路路基的排水影响是非常小的。但是如果铁路的周边土壤的地质条件岩性较弱,土壤过于松软,湿润性较强,则会直接影响到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路基的沉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水分较多土壤松软的地质,一旦发生强降雨,则十分容易将铁路路基两侧的土质冲刷掉,引发路基下沉,或者使路基的承受能力和牢固度受到较为明显的下降。(二)土壤性质因素的影响铁路建筑工程具有覆盖面积广泛,规模较为庞大,路线长等特点,所以在铺设铁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土壤地质类型,这些土壤地质类型情况各异,是造成铁路路基沉降的主要原因。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黄土的湿润性比较好,且较为松软,所以很容易引发铁路路基的塌陷。(三)边坡因素的影响对铁路周边边坡的毁坏,直接影响到铁路路基的安全性,使路基的稳固程度难以受到应有的保证。影响边坡的原因很多,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分别为降雨和风蚀等等。在铁路路基建设中,工程人员一定要设计出较为科学的边坡结构,做好边坡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铁路路基不受损坏,同时还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四)路基工程的质量因素影响路基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因素属于人为因素,施工质量好坏能够反映出路基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路基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路基材料的选取,填筑的厚度以及受压能力等等,最大程度的确保铁路运转的安全性。

铁路路基加固技术的探讨

在铁路工程建筑过程中,为了确保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必须对铁路路基进行必要的加固和防护措施。以下就目前几种常见的铁路路基加固措施展开讨论,具体如下:(一)加固的方式铁路路基在建设中加固的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路基预加宽,另一方面为路基预加高。路基加宽的方式一般是从铁路下部开始,即和地面接触的部位。铁路下部路基的加宽过程,一般要求一次完成,并且按照层次分割明确。路基的预加高方式,一般是根据铁路边坡的稳定程度,由低处向高处,逐渐成收缩形状,在预加高的过程中,要求路基之间要搭接牢固,同时对铁路的界限要严格注意。(二)排水系统在铁路路基加固的措施中,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路基工程必须要保证铁路四周排水系统的通畅。在路基加固中,应先建好延长涵洞,同时将沉降缝留出。(三)粘土固化浆液注浆加固技术粘土固化浆液注浆加固技术是目前铁路路基加固工程中使用较为常见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发挥其强大的防渗堵漏的特点,为土质松软的地区,进行铁路路基改良和加固。粘土固化浆液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抗流变能力,它能够在地下水流动较快的情况下完成注浆过程。根据实验表明,粘土固化技术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很好的保证了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此外粘土固化浆液主要由十分细致的粘土颗粒组合而成,因此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够称帝深入到铁路路基的岩层中去,起到良好的加固作用。

第6篇: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建筑物由于功能转变,例如扩建、承载力加大等。或出现了质量问题,例如缺乏钢筋、灾后修理、混凝土强度较弱等,都需要有效加固,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从而可以看出结构加固的技术使用范围广并要求高。因此,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加固及时对建筑结构实行加固,从而保证建筑满足使用需求和安全规定。

二、几种常见的混凝土加固技术

建筑工程加固的主要要求在于经过运用加固技术对房屋进行修补、增强承受力、提高使用作用、满足使用要求,所以,采取混凝土加固方案要围绕提高建筑质量为根本任务。选择不一样的加固方案就会有相应的施工方式和质量评定标准相对应。

混凝土加固技术主要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两大类,施工时主要按照实际的建筑条件和使用工恩呢该选择合理的方案及加固技术。

(一)直接加固技术

1、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也叫做外包混凝土加固方法,这主要是运用相同的材料(混凝土和一般的钢筋)对原来的建筑结构实行加固补强,经过加大混凝土和钢筋截面扥面积和一螳构造方法,将加固部分与原构件紧密的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增强截面承受能力和强度。加大截面的技术要点在于设计构造时必须切实处理好新加部分与原来部门的整体连接、共同承受等问题。该技术要求简单、适用性强,可普遍运用在柱头、墙面、屋架等房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然而,改技术需要工程量大,修护实践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和生活,另外结构的截面加大后也会影响了建筑的美观和房屋整洁。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是将以前结构承受力低、韧度小的材料换成承受能力强、韧度高的材料。该技术主要运用在建筑承受能力要求高的部分的混凝土强度度或有严重的破损的部分加固。此技术简单方便,耗费时间短,所占空间少,完全影响建筑的使用,而且造价比较低,经济实惠。

3、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技术是将型钢(主要为角钢、槽钢)或者是钢板包于构件的四角或两角进行加固,运用此技术加固混凝土建筑构件时,必须使用环氧树脂胶粘剂进行灌注,将型钢和新加入的构架结合在一起,从而确保型钢和原构件共同产生强大的承受力。该加固技术属于比较先进的技术,承受能力强、加固效果好、所占空间少、施工简单、耗费时间少、工程量少、安全隐患低。

(二)间接加固法

1、预应力加固法

运用异型材料(高强钢筋或型钢),增加预应力来迫使新材料与原材料紧密结合,产生共同的承受力,从而达到对混凝土的加固。该技术拥有能够承受加固构建截面超重的能力、降低原构建裂缝宽度和绕度等特点。运用于要求增加构建承受力、刚度和抗裂度以及加固后占用空间小的混凝土受弯构件或变压构件,然而,这种技术不能运用于温度高于60℃环境下的混凝土,也不能使用与混凝土收缩变化大的结构。

2、增加构件法

在原来的结构的构件和构件中间重新增加一个构件,从而降低原来构件的负荷量,从而实现加固的作用。这一技术主要运用在单层工业厂房或者新增加构件后不会引起房屋质量的多层建筑的楼面梁、柱的加固,必须注意不能破坏原来的构造,保证建设安全。

3、增设支点加固法

第7篇: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一、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

技术溢出是加工贸易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溢出;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溢出。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东道国还是在发展中东道国,如果能够确定发生了技术转让,技术溢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加工贸易可以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效应与加工贸易所联动的当地产业链条的长短成正比。

一项技术转移大致包含四要素:技术转移的输出方、接受方、技术转移渠道和技术本身。当技术既定时,影响技术转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的收受双方和技术转移的方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输出方,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

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这是对加工贸易技术转移的起码定位。即使位于较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技术转移与核心技术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面临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说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他们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跨国公司按照各个子公司和分包体系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决定其转移的技术水平,并根据其技术综合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因此,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东道国当地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确立了技术转移的初期水平。长期来看,东道国如果能够不断推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进而提升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将会稳步提升技术转移的水平。为保持和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较大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亚洲国家计算机产业技术转移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就来源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和配套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也对技术转移效果产生影响。与外部化转移相比较,内部化转移的相对优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其一,许多不愿对非关联方出售的有价值的新技术通常只有内部化方式才能获得,这对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出口竞争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其二,内部化转移使子公司更容易获得与转移技术相配套的资金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技术、营销方法、培训方法及其他知识,这是技术低成本、高速度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内部化转移的最大缺陷在于东道国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控制,因此,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使用的新技术和相关经验资产向东道国产业的深化和溢出可能会受到阻碍,子公司会倾向于依赖母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短期里,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效益显著,但长期里,完全依靠外企从事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难有提高。

通过加工贸易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在产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术转移,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当地公司有能力通过外部化转移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后继的深化发展能力。随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尖端产品需求的增长,他们发现外部化转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内部化转移和外部化转移应并行,并相互促进。同时,无论是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东亚产业技术成长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战略促进转移技术的深化和外溢,这一整合战略包括建立广泛的教育基础和对民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力扶持。这一战略对于消化吸收转移技术、缩短技术差距、提升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最终形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性的措施。

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后续过程,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在开放经济中,在产品质量、运输成本等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公司倾向于当地采购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当地企业缺乏了解并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或服从于跨国公司整体战略需要,子公司会从国外采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当地采购率会稳步增长。长期来看,关联产业的发展状况关键取决于当地企业的供应能力。加强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是扩大技术溢出效果的主要措施。

有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研究还发现,通常情况下,下列因素也可能对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产生影响:其一,外资企业的股权安排。合资企业一般比独资企业会产生更强的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UNCTC1985,1987;OECD,1992,1993);其二,合资企业的建立方式。在内资企业基础上建立的合资企业比新建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吸收和转化能力,因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Lee,1991);其三,跨国公司来源。不同国籍的母公司技术水平和技术转移战略不同,进而形成的转移和外溢效果不同(Vernon1981,1992;Dunning1988,1994)。欧美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多数较强。

研究表明(江小涓,冯远: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受跨国公司战略影响,面向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通常不会使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国内采购比例较高,发展配套产业意愿较强,研发行为较为积极,因而,其技术的溢出效应较大。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国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是直接的和强有力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投资,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一部分会跟随母公司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内产业关联度较差,发展配套产业和进行研发的意愿较弱,因而,“飞地效应”明显,技术溢出效应较校另外,由于面向国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只是间接的。

理论和经验都证实,东道国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努力空间。如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能够适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起配套产业体系,加工贸易的“飞地效应”就会得到有效抑制,产业关联效应会得到发挥。此时,跨国公司会相应调整在该地区的战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跨国公司会提高子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环。80年代亚洲“四斜的产业升级就是建立在当地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应能力的基础之上,在我国深圳、东莞和苏州等地,加工贸易产业配套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并且,这些配套产业能力成为吸引新一轮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态势已经显现。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我们首先考察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的现实状况。表1展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自身技术水平的评价。如表1所示,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近1燉4企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另一方面,有1燉5强的企业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由于各项选择可以复选,我们尚不能判定使用国内先进水平技术的企业是否超过3/4,但1/4企业使用国内一般技术,表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已有的各项调研中显示的三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也低于人们的预期水平。

技术使用水平与加工贸易的行业特征息息相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木制品、杂项制品行业,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相对较高,外资的优势可能更多地表现在销售渠道和提供服务等方面,而在高技术行业,外资带入的技术水平会相对提升。这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使用水平也受制于投资主体的影响。如表1所列,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投资,使用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高,使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最低,而中小企业则相反。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他们进行的多是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的再转移,因而技术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从企业类型上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可以发现,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居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小,三资企业该项比例最大。相反,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中,集体企业最小,但国有企业的比例远高于三资企业。总体看,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其中,国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表1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12021.0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8014.04

C、国内先进水平26847.02

D、国内一般技术水平14024.56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投资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3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企业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4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5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我们再从相对竞争优势角度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表4和表5分别展示了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按客户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虽然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灵活多变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更为重要,过硬的质量也是竞争取胜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些恰恰是内资企业所缺乏的。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上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加工贸易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拥有国际销售渠道,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先进,资金充足、规模大,管理成本低和生产成本低。其中,“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比重最高,说明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是外资投资加工贸易的首要优势,也表明获得国际销售渠道是我国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突破口;“工艺设备先进”的比重紧随其后,这是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通过将先进技术物化为先进设备,转而采用廉价劳动力操作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相当一部分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是以劳动密集型操作方式实现的。

我们最后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开发,前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外部供给,后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内部自我获取能力。按照表6提供的数据,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来源中,母公司提供和公司自主开发各占近一半的比重,在国内外购买比重不大。调查还显示,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35%是母公司先进技术,24%是母公司一般技术,41%是国内先进水平,仍有11%是国内一般水平,也就是说,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有少部分仅属国内一般水平,但有1燉3强的企业获得了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先进技术,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接受调研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优于预期水平。70%强的样本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近半数的样本企业能够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这部分技术开发的层次受制于加工贸易生产产品的性质,但对于先进技术而言,它能够成为有效的技术进步和外溢的渠道。

表6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由海外母公司提供26145.79

B、主要由国际市场购买5710.18

C、主要由国内市场购买417.32

D、本公司自主开发27048.2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7母公司转移技术的技术水平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9235.2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6424.52

D、国内先进水平10841.38

E、国内一般技术水平2911.1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8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有技术开发机构并能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26748.28

B、有技术开发机构但只能提供企业所需少部分技术12222.06

C、有技术开发机构且出售技术专利71.27

D、没有技术开发机构15828.5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的产品性质

考察加工贸易产品性质,可以测度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得出有关技术进步的状况。课题组调查的加工贸易样本企业中,57%的企业从事成品组装生产,20%的企业从事零部件生产,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同时,67%的企业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7%的企业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17%的企业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总体来看,加工贸易摆脱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企业在20~30%之间。

从外方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大型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在加工贸易阶梯中的状况与其它投资者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无论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中小企业,他们移入中国的全球化产业链条的性质基本相同。但考察加工贸易要素密集度,来自投资者的差异就十分明显,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小于其他投资者,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投资者,说明即使在相同的生产链条中,跨国公司投资进行的加工贸易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这对于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实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化具有重要意义。

表9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阶梯(%)

成品组装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

A、大型跨国公司58.2618.2634.78

B、个人投资者55.1715.5241.37

C、中小企业51.4124.6533.80

D、其他68.756.4525.80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0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其他

A、大型跨国公司56.938.7630.668.03

B、个人投资者78.313.616.0213.25

C、中小企业75.542.7213.0411.96

D、其他61.1111.1113.8922.2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情况反映了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进步状况。在表11中可以看到,与投资初期相比,44%的企业产品已经进行了升级换代,还有15%的企业产品面临新的升级换代。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其次是母公司战略的决定,再者,产品升级换代与否还受样本企业投资设厂的时间的影响,因此,没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不代表技术陈旧和落后,44%的升级换代比例表明加工贸易近半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技术进步。

从产品性质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大部分位于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实现技术进步的企业比例尚不足半数,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意愿显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样本企业中,有35%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30%的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链条中从事着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是我国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化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表11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与初期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24044.28

B、与国内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10319.00

C、竞争能力强,不需要升级换代7614.02

D、母公司没有升级换代计划478.67

E、面临升级换代8315.3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四、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

发展配套产业,是加工贸易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工贸易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通过当地采购,通过对当地配套商产品生产的质量监督、技术援助,跨国公司可以带动配套供应商和分包商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当本地产业还没有具备配套生产能力时,外资配套企业的进入,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再配套等环节为当地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能力提供间接条件。通常情况下,当地采购率越高、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大、内资企业进入配套体系越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越明显,则加工贸易通过配套产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发挥越充分。

表12、13、14分别展示了样本企业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情况。根据表中展示的情况可以看到,46%的企业在国内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与其它采购来源相比,国内采购成为加工贸易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最广泛的来源途径(表12)。但调研数据也显示,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业零部件采购总量中的比重较低,在机器设备总量中的比重更低(表13),并且,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基本都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13%(表14)。国内采购的状况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作用很低,大进大出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

表12接受调查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

企业数比重

A.母公司内部采购9516.8%

B.母国进口10718.9%

C.订购方提供13724.2%

D.其他国际采购20436.1%

E.中国国内采购26146.2%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42.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3接受调查企业国内采购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4接受调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性

企业数比重

A.初级产品28149.7%

B.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23140.9%

C.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7413.1%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5103.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5显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状况。可以看到,实施了技术援助的企业占有效样本企业的36%,64%的企业没有实施技术援助,其中,27%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技术援助。技术援助比例不高,这既与国内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有关,也与大量采购来源于国外配套企业的跟随进入有关。从不同的投资主体进行考察,大型跨国公司比其他投资者具有较强的技术援助倾向,47%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进行了技术援助,这一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近18个百分点,大型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援助在技术水平和援助效果上显然也要高于中小企业,因而,调研结果表明,他们在推动配套产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总体上优于其它投资者。

表15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进行技术援助19135.97

B、没有技术援助15128.44

C、准备技术援助509.42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4126.55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6不同投资主体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大型跨国公司个人投资中小企业其他

A、进行技术援助46.9232.4729.5243.75

B、没有技术援助27.6925.9727.7131.25

C、准备技术援助6.159.0912.053.13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19.2332.4731.3321.8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表明,以内资企业为主体的供应商群体是加工贸易避免“飞地效应”、加速升级换代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挥现有产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推动现有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入配套体系,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重要方面。根据表17的调研数据,有49%的企业与国有企业有配套关系,仅次于外资企业51%的比例,其余依次是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抛开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来看,国有企业在配套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这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步伐和提高技术外溢效果。但实地考察调研表明,为加工贸易配套的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很低,加工贸易的主要配套产品,特别是中间产品的配套生产基本是由跟随进入的外资配套厂家完成的。

表17加工贸易配套企业的构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国有企业27649.11

B、集体企业14024.91

C、乡镇企业12021.35

D、民营企业16629.54

E、外资企业28550.71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企业调查。

表18在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或设备)的主要障碍

企业数比重

A.国内产品价格高于进口品8915.8%

B.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39470.1%

C.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7413.2%

D.缺乏国内供货商的信息519.1%

E.国内采购运输环节没有保障234.1%

F.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安排285.0%

G.国外客户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14926.5%

H.国内采购出口退税时间太长10719.0%

I.深加工结转手续太繁琐10418.5%

J.其他142.5%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562183.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8是样本企业对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障碍的信息反溃从表中可以看到,“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障碍,选择该项因素的企业比例高达70%,并与其他选择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表明我国企业进入全球化产业链条、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主要、最大障碍是产品质量问题。其余几项选择比例相对较大的障碍性因素依次分别是,国外客户要求、出口退税时间较长、深加工接转手续繁琐、国内产品价格高和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除去出口退税和深加工结转两项政策面问题外,其余都与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因为长期里,客户出于降低成本考虑,都希望采购本地化,只有当本地企业产品质次价高时,才会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推动内资企业积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内资企业的分包供应能力,形成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产业关联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加工贸易的人力资源投入

随着跨国经营的当地化发展,对当地人力资源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成为技术外溢的间接渠道。对于投资方而言,相对于资金和设备,掌握技术资源的人力资本的沉淀是其撤资转移时100%的损失,因而也是东道国最保险的收益。所以,鼓励外资企业人力培训、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是各东道国外资政策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外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人力培训状况越好、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

表19、20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聘用和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当地化比例很高,近80%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本地招聘。同时,加工贸易企业的人员培训状况也较好,85%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国内培训,还有24%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出国培训。高比例的当地聘用率和培训率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培养精良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同时也为员工流动进而产生技术外溢创造了条件。

表19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来自外商投资国6711.45

B、投资国和本地招聘457.69

C、主要本地招聘46779.8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0加工贸易企业员工培训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出国培训12721.30

B、国内培训50985.40

C、没有培训538.8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1、22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情况的调研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加工贸易企业员工队伍基本稳定,同时,72%的企业存在合理的流动,这种流动为技术外溢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如表22所示,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跳槽”,流入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流动的70%,这使得通过人才流动实现的间接的技术外溢效果大打折扣。除去外资企业外,人才流动的主要去向依次是自创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向国有企业流动比例最低,并与前两者差距较大,表明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差,民营企业是未来实业界接受技术外溢和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

表21加工贸易企业员工流动状况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很稳定,基本没有跳槽14524.09

B、存在合理流动43371.93

C、流动过于频繁264.3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2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流动方向

企业数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外资企业37669.12

B、国有企业529.56

C、私营企业10118.57

D、自己创立企业10619.49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考察加工贸易企业员工聘用、培训和流动情况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人员聘用的当地化比例很高,培训状况良好,流动性也很强。但由于当地企业在用人机制和经营环境方面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员流动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进行,外企向内企的流动比例较低,从而使得以人才流动为渠道的技术外溢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人才流动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只有当内资企业具备或创造出相应的人才吸引机制,上述状况才可能发生改变。

第8篇: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作者:惠延岭 单位: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

在数控加工中,通常粗精加工一次完成,说以粗精加工有时候放在一个工序中,所以和普车有很大区别。学习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要加工工艺参数为重点。在数控教学教学中,由于课时少,设备少,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指令的学习,对于加工工艺参数的学习几乎没有。加工艺参数是零件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学生对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切削用量不仅是机械加工必须确定的重要参数,而且其数值合理与否对加工质量、加工效率、生产成本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生产实践表明,灵活应用切削用量,在加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加工工艺参数学习是提高学生技能的保证。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学习是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对机械加工知识有一个系统学习和提高,毕业后才能较快地入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机械加工工艺文件是系统地学习和指导作用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车工实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对有助于数控实习合理安排。机械加工工艺文件是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把较为合理的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按照规定的形式书写成工艺文件,经审批后用来指导生产。将工艺文件的内容,填入一定格式的卡片,即成为生产准备和施工依据的工艺文件。总的来说,工艺流程是纲领,加工工艺是每个步骤的详细参数,工艺规程是某个厂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的特定的加工工艺。通过工艺文件的工艺流程可以科学的安排实习教学,对实习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对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习中,学生根据机械加工文件的要求独立完成实习任务,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高有指导作用。从工具、量具到刀具的选择必须自己解决,零件虽然简单,但需要磨外圆刀,镗孔刀、端面刀,及相应的钻头、量具等工具的准备,还要自己根据加工工艺选择加工顺序,选择切削用量等,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立的工作能力,想加工出来,也是不可能的。显著提高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在车工实习中有助于学生对零件的作用及工作条件、表面几何特征及组成、表面质量、材质性能方面的技术要求、结构工艺性、机加工方法达到结构要求的难易程度等进行正确的分析,以明确加工的内容及要求,从而正确地选择加工方案,确定加工顺序、走刀路线、选择合适的机床、设计夹具、选择刀具,确定合理的切削用量等,能提高学生知识把握的全面性。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对安全隐患有指导作用,实习存在学生分布广、实习场地情况各不相同等特点,首先要做到严格遵守实习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安全事故隐患、设备使用与维护的问题以及预防是车工实习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旦学生出现安全事故,将对学生、家庭、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学生安全、守纪、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是不容忽视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中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件装夹和走到顺序为实习安全提高保证。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在科学合理的规定工艺顺序,加工工艺参数,时间定额等多方面内容,是科学合理安排加工重要依据,是按现代企业要求进行的,有助于学生的安全。

第9篇:加工技术论文范文

伪装成正常的AP

伪装成正常的AP可以使得客户端连接到伪造基站,实现转发客户端网络连接请求,从而截获客户端发送的内容。目前无线网卡一般支持软AP功能,即使用软件通过网络共享方式实现AP无线基站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将无线客户端切换为无线接入点。但工作效果因产品的不同有一定区别。无线用户通过无线网卡搜索有合法SSID的无线接入点信号,由于伪造AP放大了无线信号、具有相同SSID标识,无线客户端误认为伪造AP为合法AP,于是就通过伪造AP连接网络。这样无线客户端并不容易察觉到已成为受害者,因为这些连接是无线网卡的探测和连接软件的自动行为。这样可以大范围欺骗无线客户端,干扰合法AP基站的工作,截获信息,破坏合法无线网络通信。

内网非法搭建AP

可进入机房的内部人员或外部人员在有线网络设备上搭设非法AP,从而使得外部可以轻松进入高安全环境。便携式无线路由的体积可以非常小,但是功能样样俱全,在无人查看的网络设备隐蔽的地方可以用便携式无线路由快速搭建一个无线接入点,这是相当容易的事情。在电信网络中心、企业内部网络、政府部门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网络设备,在这些机构的网络设备上搭建便捷式无线路由,只要加大天线功率,就可以使在百米开外的非法客户端轻松进入高安全网络环境中。

无线网络中发现伪造AP的方法

发现伪造AP的方法:首先是利用扫描器Nmap查找,其次是对查找到的伪造AP主机的信息进行查询,发现伪造AP是相对简单的工作。

1利用扫描器Nmap查找

使用端口扫描器扫描所有主机的80端口,查找开放80端口的所有主机,排除正常提供Web服务的主机,剩下的就是可疑的无线接入点或无线路由器。

2对伪造无线接入点信息查询

通过监测的可疑AP对应MAC地址来了解可疑AP的产品信息,因为所有的网络设备都有惟一的MAC标志,网络设备生产商在生产中烧录到网卡适配器中的,所以所有网络设备的MAC都是惟一,通过查看MAC可以快速辨别该网络设备属于哪个生产商及设备的信息。

无线网络中传统定位伪造AP的方法---收敛法

若无线接入点在公司网络管理人员未许可的情况安装的,可以视为非法接入点,这可能是内部人员自带的无线路由器,也可能是外部人员安装的非法接入点,目的是攻击网络、获得内部信息、及免费访问网络,若目的是攻击网络和获得内部信息是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那么要如何消除伪造接入点带来的安全隐患呢?网络管理人员要先在网络中检查到伪造AP的存在,然后确定位置,找到位置后,网络管理人员才能将伪造AP从网络的删除,也可以使用安全机制对网络设备进行重新配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和分析,总结了两种定位方法:收敛法和向量法。

1收敛法定位伪造AP的基本方法

使用带有全向天线的网卡和信号强度仪组成的工具,采用收敛法。全向天线在又被称为“无指向”天线因为它不需要使用任何特定的方向,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发射和接收效果都比较好。

笔记本电脑使用的无线网卡就是全向天线,在使用过程中,无论笔记本电脑朝向如何,全向天线的信号强度都保持不变,因此使用特别方便,收敛法还需使用信号强度仪,用来测量来自伪造AP的无线射频信号,与AP距离越近显示的信号就越强。常见的强度分析仪就是无线客户端程序,通常安装在笔记本电脑的网卡中一起提供。无线客户端软件通常具有信号强度测量功能,一般都可以显示信号强度。除了使用笔记本电脑,还可以选择RF信号强度仪和安装无线探测工具的PDA手持设备。这些设备专为查找伪造AP设计,能快速定位和能很好的显示信号强度,查找无线信号的软件还有NetStumbler。

在进行收敛式非法AP搜索时,需要使用全向天线的网卡和信号强度仪。进入搜索模式,在设备现场走动,同时使用强度分析仪监测信号强度(图2),初步确立从哪里开始查找非法接入点。将搜索区域转换成一个大矩形区域,然后将矩形区域四均分,如图3在第一个搜索区域的一角测试信号强 度,并记录下信号强度;在第二个矩形区域的角测试信号强度,并记录下信号强度;在第三个矩形区域的角测试信号强度,并记录下信号强度;在第四个矩形区域的角测试信号强度,并记录下信号强度。比较信号强度记录,确定目标非法AP所在的位置,即可测到最强信号的区域。图3的最强信号为左下象限,将此象限作为新的搜索区域,并将其也或非为四等分。在这个区域中再次执行信号强度测量步骤。重复上面的过程,将搜索区域划分为更小的象限。只要经过数次的划分测量就足以找到目标AP。

2收敛法定位伪造AP的优缺点

用收敛法定位伪造AP时测试者需要四处走动,行走的距离相对较长,这就会延缓伪造AP的检测过程。但若在垂直位置确定的情况下,则收敛法定位伪造AP相对准确。

向量法在无线网络中定位伪造AP的应用

虽然用收敛法能查找出伪造AP,但用收敛法所花费的时间较多,只能进行水平区域的搜索,若还没有确定伪造AP所处的水平区域,则花费的时间更多,需要每个水平区域的排除。向量法是查找伪造接入点物理位置的搜索方法。向量法适合在有附带定向天线的网卡和信号强度仪组成的工具包中使用,定向天线可以强化来自某一方向的信号,又同时可以抑制来自其他方向的信号。

1向量法定位伪造AP的基本方法

定向天线有许多种类型,使用外部天线的网卡更易发现伪造AP,对于此类天线设计的网卡的接口一般都与天线插头相配,如tnc接口,和定向外部天线连接后,内部天线即全向天线就被禁用了。向量法也需要用哪个信号强度分析仪,这和收敛法相同。

用向量法搜索伪造AP时,需要使用定向天线、功率表和兼容的网卡,将无线网卡与和伪造AP相关联,在某一位置移动监测功率表的信号强度显示的数据。和收敛法相似把搜索区域规划成一个大矩形,再将大矩形分为四个部分,再在矩形区域中心,把天线朝向矩形区域的某一角,并记录信号的强度;在矩形中心位置旋转90°,把天线朝向矩形区域的第二角,并记录信号的强度;在矩形中心位置旋转90°,把天线朝向矩形区域的第三角,并记录信号的强度;在矩形中心位置旋转90°,把天线朝向矩形区域的第四角,并记录信号的强度;比较所测得到信号记录,确定伪造AP所在的区域,也就是信号记录中最强信号的区域。如图4为左下角,在左下角区域的矩形中央再次进行信号强度的测量。重复以上过程,将搜索矩形区域再度进行缩小,直至找到伪造AP。

2向量法定位伪造AP的原理

向量法定位原理,首先检测存在的伪造AP,让信号强度仪关联伪造AP,把搜索区域设置成一个大矩形,将这个矩形分成四个小矩形(即四个方位),把定向信号强度仪放在搜索中心,将信号强度仪的定向天线指向第一方位,记录信号强度,再把定向天线逆时针旋转90度指向第二方位,记录信号强度,同样转向第三方位和第四方位,分别记录信号强度,确定信号强度最大的方位即为伪造AP所在的方向,把该方位所在的矩形再分为四个小矩形,再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四个方位的信号强度,这样不断循环缩小范围直致找到伪造AP为止。

3向量法定位伪造AP的优缺点

用向量法定位伪造AP时测试者并不需要四处走动,行走的距离相对较短,这就能加快伪造AP的检测定位过程。向量法还可以进行垂直区域的搜索,这个是收敛法所不具有的,但使用向量法时由于环境中存在金属及电子设备等,会干扰向量法的测试数据,从而测试的数据产生误差。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