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评鉴论文范文

艺术评鉴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评鉴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评鉴论文

第1篇:艺术评鉴论文范文

1.1艺术现代化的需要

平面设计是时尚的代言词,通常代表着时展的需求和方向,但是这种流行、时尚的元素很难真正经得住来自时间的考验。因此,有大多数的流行艺术通常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另外一种流行艺术所取代。现代性是平面设计发展的要求,而流行性则是平面设计本身具有现代性的短暂体现。所以,平面设计要想稳定持久的发展,重点在于保持其现代性的内在潜质,这就必须要和我国传统的艺术元素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保留传统艺术长盛不衰的形意,同时也能表达出设计者的神意,从而成为一部优秀的设计作品。

1.2艺术竞争性的要求

竞争性是平面设计和其他艺术类别不同的地方,传统艺术和时尚艺术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恶化矛盾,而且这其中也始终掺杂着市场的竞争性,而这种竞争性就直接影响了平面设计的发展。但是通过借鉴传统艺术就能够有效烦人提升平面设计所具有的竞争力,而且这种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借鉴和改良方面。所以,在多个方面,如产品包装、品牌标志以及广告等都属于其设计的范围,竞争性非常浓厚。所以设计者通常都会依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来加以设计,而传统艺术无疑就非常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1.3艺术民族性的需要

传统艺术包含着民族性的元素在其中,所以平面设计要想真正发展,就必须要在思想和风格上形成一种传统艺术的文脉和延续,通过这种民族性的平面设计理念来实现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艺术理念的有效融合。[2]平面设计在和传统艺术真正融合之后,其所具有的民族特性也将越来越突出,这不仅仅是怀旧或者仿古,而是一种跨时代的设计理念,不但实现了平面设计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继承和延续了传统艺术文化的风格。

2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2.1借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创作传统和艺术风格,随着多个时代的发展和交替,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如水彩绘和水墨画、写意与工笔以及文人画等多种迥异风格的交错发展。这些都为平面设计的理念和方向敞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其中水墨画的风格通常比较随意和洒脱,只求“通意”二字,主要是针对虚与实之间的交替和考量以及对画中的空间和阴阳变化的关系,底蕴非常的深厚。而工笔画则主要需要通过一些精致的作画风格和形式,如以笔触的方式来充分地表现出作画对象的结构,非常考究画者的笔力。很多现代平面设计都开始借鉴中国绘画艺术的元素,特别是水墨画的效果,更是起到了强烈的反响,不但有效地开拓了平面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同时极大地扩大了其设计作品的张力,有效地和传统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2.2借鉴中国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其主要涵盖了多种方式在其中,所以,汉字艺术的造字方式在平面设计当中借鉴得最为广泛。同时,书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书法的类别有很多,不论哪一种类别都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当中,直接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大多数的包装设计使用的都是文字艺术设计风格。所以,汉字和书法这两者独特的艺术,有效地将中华民族的个性以及艺术的特性凸显而出,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赋予了现代平面设计深刻的内涵,为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2.3借鉴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艺术

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品种繁多,大多数都是由象征吉祥的图案发展和演化而来,因而也被统称为“华纹图案”。这种华纹图案深受广大民众们的喜爱,非的符合现代平面设计的创作设计理念,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品位。目前在平面设计领域当中所采用最多的图案样式为云纹、方胜、水纹、回纹以及太极、中国结等,这些都直接反映出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因此,现代平面设计要想成功地借鉴其中的深厚内涵,就必须要实现传统图案和现代视觉形态当中的完美对接,并在其中发现并培育出能够真正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元素,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艺术的魅力。

3结语

第2篇:艺术评鉴论文范文

(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

(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

(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

(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

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

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形势下,我院将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的平面广告设计,将本地的工艺美术资源请进课堂,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和延续,对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探索,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进一步丰富,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寓意、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对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3.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3篇:艺术评鉴论文范文

[关键词]税收政策;跨国公司;外国直接投资;区位决策;文献述评

来自联合国贸发委(unctad)的资料显示,为了增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吸引力,各国不断采取税收激励政策以改善其投资环境。那么,税收政策对fdi区位决策的影响到底如何呢?围绕这一问题,国外学者做了大量有益探索。

一、税收政策在fdi区位决策中的重要性

在其他区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税收政策会影响投资净收益,进而影响fdi的区位决策。然而,现实中各国的区位因素往往不同。鉴于此,早期的文献借助调查和计量分析手段,试图确定税收在fdi区位决策中的重要性。

(一)对利益相关者的调查结果

barlow和wendert通过对美国247家海外投资公司的调查发现,仅有10%的公司把东道国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其对外投资的条件之一,另有11%的公司提到东道国的税收激励政策对fdi有一定影响,但其重要性在货币的可兑换性、保证免于国有化征收、政治稳定性之后。robinson对205家跨国公司的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同时还发现,针对fdi区位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看法有很大差别。政府部门认为,税收减让是fdi区位决策的首要影响因素。但私人投资者却认为税收减让并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aharoni的调查结果显示,东道国的税收减让对公司的投资区位决策没有影响,收入税减免的投资激励作用十分微弱。不过,受访的东道国政府官员却认为,税收减免是吸引fdi的一个强有力的激励措施。此后,对外国投资者的调查研究仍在继续。simmons对600家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经理的调查发现,在众多fdi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中,公司税的重要性位于政治稳定性和市场规模等之后居第八位。这些研究进一步说明,尽管税收可能是fdi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调查研究方法的缺点在于,被调查的投资者可能为了得到减税的好处,或担心政府取消税收优惠而夸大税收激励的作用。

(二)计量经济分析结果

为了更为精确地揭示fdi对税率变化的敏感程度,早期的一些学者还尝试借助计量分析手段展开研究。其中,root和ahmed利用41个发展

(三)跨国公司投资方式差异

hartman估计了跨国公司不同投资方式对税收激励政策的反应后发现,利润再投资更容易受到东道国税率变化的影响,母子公司内部借贷融资方式对税率的反应则不敏感。由于股权加债务的外部融资方式同时受到母国税收体制影响,东道国税收激励效果将被削弱。也就是说,fdi的构成不同,其对税率的反应也会不同。rolfe等的研究发现,新建企业更偏好于减少初始投资费用的税收激励政策,比如购 置设备和原料的税收减免政策,扩建企业则更偏好于提高目标利润的税收激励政策。swenson把fdi分为6个组成部分,即新建投资、扩建投资、并购、合资、增加股权和其他fdi,数据涉及46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在美国50个州的不同投资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多数fdi而言,税收对新建投资和扩建投资的影响显著为负。即美国公司税率越高,实际投资将下降。然而,并购投资在所有案例中都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因此,使用加总fdi数据很难解释其影响。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低税率可能是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而非特定市场战略类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决策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一些因特网业务相关的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等。在低税率国家设立子公司可为其母公司实施税收规避战略提供机会。因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要对这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母公司征税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高税率国家进行征税时,跨国公司就会通过内部转移定价的方式,把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国家,以达到国际避税目的。另外,跨国公司还可以根据东道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变化调整其海外子公司利润汇回母国的时机。实际上,这一结论可以部分地解释税收天堂国家和地区成功吸引fdi的原因。

三、东道国不同税收政策工具的激励效果

实践中,各国用于影响fdi的税收政策工具五花八门,常用工具包括减少公司税、免税期、加速折旧、投资补贴、进口税减免、免税等。传统研究主要考察与公司收入税相关的政策工具,比如税收优惠期、税收补贴等,但这类政策工具对非赢利企业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关税和本地间接税减免(主要针对特定产业部门)在许多国家一直存在,但使用时会受到国际或双边贸易协议约束。因此,已有研究多数是对公司税及税收体制效应的分析。

(一)普遍性地降低公司税率

高税率国家和地区降低公司税率的余地较大,比如香港、黎巴嫩和毛里求斯等。降低所有企业的公司税率可使投资者保持更大利润,其本身就是一种激励。由于税率较低,投资者没有必要逃税,政府也就能保持一定的税收收入。同时也大大简化了税收体制,减少征税成本。这对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信号,即该国政府倾向于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控最优投资水平,从而避免了政府非正当行为的干扰。因此,外国投资者会偏好于公司税较低的国家,尤其是那些公司税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然而,普遍性的低税率政策也有一定局限性,可能削弱该国的税收中性体制。尽管普遍性地降低税率简化了税收体制,有利于进一步吸引fdi,从长远来看还可以提高税基以补偿初始的税收损失,但在经济转型期,突然普遍性地降低公司税率可能减少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二)选择性的税收激励政策

选择性的税收激励政策可以降低减税初期导致的东道国财政收入损失,并有助于激励特定产业的投资,政府也可以有更多自由决定权。选择性的税收激励政策一般通过免税期、临时性的税收折扣、投资津贴等形式间接地降低公司税率,往往被新兴市场国家采用。免税期的最大好处在于,一旦公司开始盈利就可以获得免税带来的更大利益,其对于自然资源部门或者其他会产生租金的部门、市场导向型企业、短期投资者(如贸易部门),尤其是流动性较大的投资有一定刺激作用,但对已有企业追加投资,以及需要长期资本投入的投资者不利,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虚假投资现象。此外,上述税收激励政策还可能随着纳税人逃避税技术的不断成熟而严重侵蚀税基。比如,投资者通过各种逃税手段把大量利润转移到符合税收免税期的企业,就可能导致东道国税收收入的损失。一些企业也可能在免税期结束时迅速撤离或注销,或者重新组建新企业以继续享受免税期待遇。许多工业化国家允许外资企业通过加速折旧、税收津贴或课税扣除等方式抵销其投资支出,以尽快收回投资。投资税收津贴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以鼓励跨国公司进行长远投资规划。由于能准确地对目标投资活动实施鼓励,投资税收津贴不仅能减少东道国的税收损失,而且能够鼓励企业再投资。如果投资税收津贴是可补偿的,东道国政府和外国企业将共同承担投资的成本和风险。同样,投资税收津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或缺点。如果投资税收津贴是不可返还的,已有企业可以获得所有的津贴,而新建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收入门槛才能享受税收津贴,那些投资周期较长项目可能比那些获利较快项目享受的税收津贴要少。当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税收津贴会加剧税收体制对fdi企业行为的非均衡影响。高通货膨胀率国家的外国企业通过借贷融资将会受益更多,因为投资支出的税收扣除会更加实惠,这一点与免税期和低公司税率政策恰好相反。

(三)公司税收体制的综合效应

通常而言,东道国的公司税收体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涉及各种具体的税收政策工具,而且还包括征税体制等方面的内容。最近,simmons把东道国税收体制分解为13类变量,其中直接与税收负担水平相关的有6个,包括税率、税基、预提税率、双重税减免及其水平、特殊税收激励等,另有4个与税收管理相关的变量(包括税收征缴、反避税法律、争端解决和遵守成本)和3个与税收制度优劣相关的变量(包括税收体制的透明度、稳定性、可预见性),各变量被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加权计算出税收激励指数,以此反应东道国的税收总体水平。研究结果发现,税收激励指数与fdi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国际税收竞争和协调

东道国的税收激励政策会影响跨国公司在区域性市场(比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等)中的投资区位决策。devereux和griffith的研究发现,平均有效税率对美国企业在欧盟具体国家的投资区位决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影响美国企业选择是否到欧盟投资。该发现验证了forsyth的观点,即一旦区位决策被局限于少数某个地区或国家时,税收激励政策就可能扮演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除税收激励政策之外,这些地区或国家的其他区位因素大致是相似的。由此,税收竞争就成为可能。

(一)国际税收竞争

既然税收激励政策对区域性市场的fdi区位决策会有重要的影响,区域内国家之间的税收竞争将不可避免,并可能出现“竞争到底线”的问题。最大的担忧还在于各国互相攀比,不断开展税收竞赛,并导致“囚徒困境”的结局,这是一种以牺牲东道国福利为代价而使外国企业获益的零和博弈。haaparanta的研究表明,如果东道国的主要动机是创造就业或者获取研发型投资,那么这些国家将致力于通过税收竞争来吸引fdi。hauffer和wooton l18j认为,税收竞争与东道国市场规模大小也有关系。理论上,国内市场较大的东道国更倾向于税收竞争,因为这些国家可以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中受益。根据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存在,“竞争到底线”现象将会非常普遍。富有吸引力的国家可能会利用它们的区位优势来保持较高的税收租金(源于集聚经济,而不是资本的利润),并且不会导致fdi流出。即便起初实施了较大的激励政策,随后再提高税率,也不会丧失吸引力。mooij de和ederveen认为,税 收差异对于fdi的区位决策确实重要,但不一定会导致竞争到底线,因为市场潜力和公共投资也很重要。simmons最近考察了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关系,并对国际税收竞争的存在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尽管从全球来看,总的趋势是各国法定税率和有效公司税率在持续下降,并逐步收敛,甚至为零,比如,欧盟近来的税制改革的趋势仍是降低公司税税率,部分北欧国家公司税率近乎为零,但近年来,oecd国家不断增加的税收收入或负担却不能完全证实存在税收竞争。可能的解释是,国家间的公司税收差距仍然很大,或是税收负担由资本所有者转向了一些流动性稍差的要素所有者,比如劳动力。总体看来,是否存在税收竞争还依赖于其他诸多因素,比如政府之间是合作还是非合作竞争?跨国公司面临的是竞争性市场还是非竞争性市场?等等。

第4篇:艺术评鉴论文范文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第5篇:艺术评鉴论文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51-02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推崇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1]。江西农业大学目前已开设茶学本科专业及茶文化与旅游方向。在茶学专业背景下,从农学的角度认可茶学,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文化[2],以茶文化为依托,促进大学生文化品味和素质教育[3]。在笔者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和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现象。鉴于此,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以提高公选课《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质量,为丰富大学生文化品味和提高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1教学方法改革

1.1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 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5]。

2 教学手段改革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6]。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 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 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历史沉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弘扬中国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公选课《中国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1]。《中国茶文化》教学改革的推行,丰富了课程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教学效果,笔者在《中国茶文化》后续教学过程中将不断努力探索,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 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2]陈茶凤.?高职高专茶文化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161-162.

[3]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 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吴翊. 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67-68.

[5]王君雯. 中职学生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以商品学中的“茶叶”部分教学为例[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9:167.

[6]吴亚凤. 多媒体技术与大学数学教学[J]. 教育:中旬,2013,6:52-53.

[7]刘兰娟.?Blackboard教师操作手册[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艺术评鉴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码绘画;插画;多元化;多样性;结合

一、 插画在当下社会的形势

1.1插画的发展现状

现今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数字化机械化发展迅速,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来临。同样的,传统手绘插画艺术也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从而产生了新的绘制情势。就是本篇论文介绍的数码绘画艺术[1]。

1.2国外插画的发展

在外洋,尤其以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在艺术学校中插画已经被设立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数码绘画艺术在欧洲和亚洲等经济发展比较靠前的国度中都拥有很大的市场和很好的发展前景。对插画艺术的欣赏评鉴在社会上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许多的自主插画产物在市场上流通出现,比如书籍,插图等等。在日本,数码绘画插画艺术也已经占了市场很大的比重,现代的插画家已经普遍的运用计算机数码绘画技术来进行插画的绘制[2]。

1.3国内插画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数码插画艺术设计与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一个刚起步的状态,好比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鹰。很多人对于数码绘画技术的忽视导致了CG画师也是近年来数码绘画行业中的稀缺人才[3]。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数码绘画师成为了一个受人们欢迎且神奇的职业,CG画师的作品也更加的受到大众的欢迎,其中比较出众的是暴雪娱乐的一批插画精英,其插画作品也因为魔兽世界被大家熟知。

二、数码绘画技术和插画的基本概念

2.1插画的概念

插画,西文统称为"Illustration",意思是"照亮",也就是插在文字当中有助于对文字内容理解的图画,也就是说插画可以使文字变得更加的简单易懂。插画最先是在十九世纪初随着传播媒介的变迁被大家熟知的,发展到现在插画被用作于各种地方,并且插画主要是运用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构想,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插画同样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在商业活动、文化活动、电影电视文化等方面出现的比较多,例如:出版物;商业宣传;影视多媒体;游戏设计等等[4]。

2.2数码绘画概念

我们所说的数码插画目前主流的软件工具有:Photoshop、Freehand、Coreldraw、Painter、3Dmax、MAYA等。数码绘画技术在现代插画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于传统手绘风格的模仿与再次重现。其中一方面体现在一些特有的效果上,数码绘画技术对于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等传统手绘风格中笔触和肌理的效仿,另一方面体现在画面的风格上和数码绘画技术对各种类型风格的效仿,类似于涂鸦类风格、唯美风格、卡通漫画风格等。所以说数码绘画技术强大的效仿功能与其笔触的多样性的选择是数码绘画技术与传统手绘风格结合的优势,在表现技法上的自由度大大的提高,使得作画更加的方便快捷。插画师在现代插画创作过程中使用的最多的就属数位板了,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各种材料,这些软件提供了水彩、喷枪、蜡笔、铅笔、油画、等多种笔触的效果,效果通常比较自然、随意、保留着材料、质感、肌理和笔触。而且压感笔也同样可以模拟出人手用笔的感觉,对于笔触的透明度和变化也可以很好的控制,并且可以轻松地创造出各种虚拟的效果。传统手绘则使用的是颜料、画架画板、画笔和各种纸张工具。数码绘画技术与传统手绘相融合,使手绘方式发生了改变,没有了颜料、画笔、纸张的传统绘制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电子文件的方式呈现。数码绘画艺术以电子科技发展和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作为基础,将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创作思维合二为一,使用电脑绘制图像有着明快的色彩、修改起来更加简便、保存方便快捷,不仅使得手绘的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还能使绘画风格多样化。插画师开始追求和更多的重视自己个性的表达,将自己的特点放到画面中同时也使设计师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设计创作上,而不是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一张画的制作上,所以数码绘画技术拓展了插画设计者的创作空间同样的也提升了设计者的工作效率,也有益于将大量富有设计感的创作元素带到我们的身边[6]。

2.3数码绘画步骤

首先我们将插图底稿进行处理,通常对于一幅画的底稿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使用纸和笔进行传统方式的草图设计勾画素描稿,之后通过扫描的方式输入到电脑里,接着使用Photoshop编辑处理,另一种方法就是直接使用数位板来进行草图绘制。利用纸笔绘画出来的线稿草图比电脑手绘的线条更加流畅,整体的结构更容易掌握,原因是现在的数位板虽然已经拥有灵敏的压感,但还是不能完全的模拟人手使用纸笔时的感觉,这也成为数码产品接下来研究和开发的领域。接下来我们将清晰的底稿草图使用软件来进行上色,利用软件特点我们可以方便的将多个元素进行合成,并且可以做到半透明图像元素叠加,从而产生一种和谐的图像效果。具体的上色步骤分别为:

铺底色:体现画面大致的色彩关系和明暗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喷枪、水彩、数字水彩等各种笔刷工具。

绘制背景:将画面进行精细的描绘从而使物体产生体积感,质感等细节,在最后对各个图层中的元素进行色阶、色调、饱和度、图层透明度等进行调整和处理,使得这些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他们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使得画面可以达到传统手绘插画无法表现的一些复杂效果。

细节刻画:将色彩进行仔细刻画用来表达画面中物体或者人物的体积感,物体或者人物在图像中的明暗关系和色彩上的冷暖对比,一幅画的细节不仅仅反应出作者的绘画功底,也可以突出作品的整体特点以及画面的趣味性。

画面细微调整:在我们绘制完毕以后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画面的需要来调整整张画面,包括整体画面的色调、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图像的裁剪等。往往可以绘制出一幅精彩的画面。之后我们将绘制完成的插画作品进行保存,将绘制完成的画作、插画文档以及有关的资料元素保存。

三、结论

在数码绘画技术和传统手绘方式的结合下,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空髌婊谩⒐值的奇幻的画面,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用在现实中不存在的题材,加以创作者的灵感和想象,将明确的内容以创作者玄妙的幻想表现出来。艺术是生命中最灵敏的感觉,它表达了自身对于整个世界的感受、印象、希望和梦想,在以后的世界里或许数字化技术将会引导我们创建和管理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网站

[2] 尤劲东.《当代插图如是说》[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0)

[3] 李强.《主流插画表现技法》[M].2010(11)

[4] DONALDA.NORMAN.《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7篇:艺术评鉴论文范文

【关键词】味;审美;鉴赏;美学

一、“味”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流变

“味”这个审美范畴的孕育与产生与中国美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饮食活动与审美活动实际上有个共通的特征,即都是侧重一种感官体验的活动,而且都是不涉及利害关系的纯感官体验。实际上“味”的审美范畴则是从味觉的角度出发去进行类乎视觉审美的审美活动。中国的这一审美范畴是独特的。“味”的概念进入审美范畴是有个过程的。

“味”从口从声,很显然是一个形声字,口为形旁,即指口舌,未则为声旁。其含义就是具体食物给人的口舌带来的感觉。《礼记》中郑玄对“五味”做出了解释:“五味,酸、苦、辛、咸、甘也。”这应该说是“味”的最初含义,也即纯粹的味觉体验的综合概括。

到了先秦时期,“味”的内涵开始渐渐形而上化。最早将“味”的概念进行发挥扩展的是老子。老子在《老子》第三十五章讲:“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里的“味”已经上升到对“道”的阐发了,这种用法其实是一种通感。这直接影响到后来中国文人恬淡自然的审美追求。

到了汉代,“味”被引申到了对文章的品评中来。王充在《论衡》中说:“言僚于耳则事味于心,文察于目则篇留于手。”亦即是说,所说之话要让人回味再三。梁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也用到了“味”这个词,他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有“余味”,即是说文学要经得起咀嚼,余味无穷。

到了南朝的钟嵘,则将“味”的概念系统化,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1](p102)这里钟嵘说的“味之者”中的“味”是个动词,意思是欣赏、品读。钟嵘把“滋味”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标准,“味”这一审美范畴得以确立,为后来的司空图提出“诗味说”“味外之旨”说奠定了基础。

晚唐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在钟嵘“滋味”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的“味外味”的问题。他主张要懂得真正的“味”,才能够谈诗。而诗歌的真正“醇美”的味,是在“咸酸之外”的。司空图的这种“味外之旨”“味外味”的美学追求,使得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意味更加丰富。

二、“味”的审美特征

“味”作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人的审美不断进步发展的形成的一个内涵不断扩展的文论审美批评标准。

(一)“味”是一种体验。“味”的本意是“滋味”,是来自人对美食的的一种体验。到了后来秦汉时期乃至唐宋,“味”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其内涵得以扩大,不在仅仅是指人对食物的感受体验了,而是将之应用到对音乐、文章的品评中去。“味”的含义通感化了,“回味无穷”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一个标准。“味”的内涵此时得到丰富。

(二)“味”与审美想象相关联。“美,美感的产生,从实质上来看,这是由审美活动独具的自由想象所决定的,是在某种五维空间的随机条件下,对象的某些潜在因子激发了主体自由想象引发的。”[2](p96)当“味”作为一个审美的范畴进入文学品评活动中的时候,“味”实际上是与审美相关联了。而审美活动是一种想象活动。作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的审美更是一种想象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味”的产生与审美想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味”的涵义趋于形而上化。最初的“味”的本意是指人对美食的实际感觉的概括。但是从老子开始,“味”的内涵开始形而上化。正是老子的这种对味的形而上的引申,才使得“味”这个概念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重要审美范畴。特别是到了司空图的“味外味”将“味”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味”的内涵的形而上化,为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一个更加独特的审美标准与审美范畴。

(四)“味”审美感受的滞后性。“味”是对文学的审美鉴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味”的产生往往是审美鉴赏活动结束之后才会发生,以一种“回味无穷”的审美状态显示出来。这种特点与一般的审美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而“味”的滞后性效果所延迟的时间的长短,也可以说是反映一部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三、“味”的审美文化内涵

“味”这一概念,从最初的人对食物的口舌感觉的概括到后来的审美标准之一的发展,包涵了中国古人对文艺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一)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人”自身的观照。“味”的含义由对食物的感受体验发展到作为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标准。不管是最初的实际含义还是后来作为形而上化的文艺品评标准出现在中国古典文论中,都是从“人”的体验感受出发而进行的概括和阐发。最初的对食物的“口舌之感”,是人对食物的直接、感性、简单的感官感受,这种感受体现出古人对美食文化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味”更是体现出古人从生活经验出发对更高的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古人达到对“人”的本体的自我观照。

(二)体现出中国古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从老子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到司空图的“味外味”“味外之旨”再到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观,无不体现出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杨雄在《解难》中说“大味必淡,大音必稀。”大味不是吃香喝辣,而是尝尽酸甜苦辣而归于淡泊。这种追求与老子的淡泊、无为的思想是异曲同工的。而后来的司空图“味外味”,则是对文学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有一种超乎形象本身的更高境界的追求。

(三)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心理以及审美方式。钟嵘认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这里的“味”其实有“品、欣赏、鉴赏、体悟”等的含义,这也体现出中国文人的对文学作品进行“品”读的审美方式和审美心理。正是在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品“味”中,古代文人建构和培养着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人格。

四、“味”范畴对当代审美的意义

“味”作为中国独特的古典审美范畴之一,同意、境、象、气、兴等范畴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体系,对当代文艺作品的审美与鉴赏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首先,针对当下审美泛化的倾向,对“味”的提倡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当下,正处娱乐化时代,反理性思潮兴盛,一切都趋于感性化、审美化,出现审美泛化的趋势。这样的后果是对感官刺激的追求而忽视欣赏对象的深刻思想的追求。对“味”的提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追求,改善人们的审美心理。

其次,对当下文艺创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人们的审美鉴赏活动。当下文艺创作呈现出粗制滥造的现象,这种创作趋势忽视了对文艺本身的“味”的追求。对“味”的范畴的研究和提倡有利于指导当下的文艺创作,提高创作质量,为人们提供具有更高审美意义的作品。

第三,有助于当代人们培养诗意地生活的审美理想追求。“味”本身其实代表了古典文人的恬淡、自然的诗意生活追求,代表了古代文人超脱的精神境界。有“味”的文艺才是好文艺,有“味”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

【参考文献】

第8篇:艺术评鉴论文范文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对文学文本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笔者查寻了各种期刊上发表的同一视角下的研究文献,搜索到任葆华的《陌生化与语文教学》、黄颖佳的《“陌生化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徐爱芳、胡根林的《例谈陌生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等颇具份量的论文。在研读中我们发现,类似的“陌生化理论”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大多基于“陌生化”理论的一般性原理进行大而化之的介绍,没有体现出“陌生化理论”的独特应用价值。笔者认为,要借鉴陌生化理论于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更应该对实现陌生化效果的实际规定性和作用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寻求二者之间高度的契合点。为此,有必要对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的内在机理作一简单的梳理。

一、“陌生化”理论概说

作为一位戏剧艺术家,布莱希特是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提出“陌生化”理论(又称“间离效果”)的。与什克洛夫斯基基于恢复人的感性的陌生化目标不同的是,布莱希特突出强调戏剧艺术的认识功能。他说,“这种陌生化效果技巧的意义,在于使观众对所描写的事件有一种分析的、批判的立场。”①作为一个艺术家,布莱希特当然不会进行空洞的说教,在强调戏剧的教育功能的同时,十分重视戏剧的艺术形式,认为正是作为戏剧作品结构和形式因素的“陌生化手法”才使得戏剧艺术的功能得以实现。

作为一个剧作家和导演,布莱希特在戏剧文本与舞台演出两个层面进行了陌生化探索与实践。即文本层面的作品布局和人物塑造的陌生化,以及舞台层面的演员的表演、背景的设置及陌生化音乐的运用等手段的陌生化。编剧的陌生化手法主要表现在描写凡人俗事时的夸张化、怪诞化,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对寓意的发掘。在他独创的“叙事剧”中,“间离法”表现为摈除传统戏剧中环环紧扣的情节结构,剧本不分幕,只分场,每场都具有独立性,但合起来又形成完整的意义;采用道白,用歌队来叙述剧情等等。在表演方面,布莱希特始终着力于让观众保持超然而不是入迷的精神状态,使观众成为戏剧事件的旁观者而不是介入者。因此他眼中理想的演员是能够扮演一个引导者、教育者的角色, 要求“演员作为双重角色站在舞台上, 既是劳顿又是伽利略, 表演者劳顿不能消失在被表演者伽利略里……”②以引导观众的参与、激起观众的理智,而不是像传统戏剧中那样与角色完全融为一体。

从以上的简单梳理中,可以看到,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所揭示的是戏剧如何以自身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的问题,这与语文教学的目标高度契合。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对语言形式的认识、理解、分析而感悟思想情感,得到精神的涵养。以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观照阅读教学,我们就要重新审视文本的审美与教育功能及其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我想,陌生化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发点也就在于此。

二、“陌生化”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1.首先,在教学内容层面。在布莱希特那里,文本是一种具有陌生化特质的形式,是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体。我们认为,既然文本的无限意蕴是通过陌生化的形式传给读者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内容就应该聚焦于对艺术程序组合奥秘的发掘上,引导学生循着“陌生化”的踪迹来达到理解的彼岸。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内涵(探究以何种形式表达何种主题)所在。因此,由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文本中超越常规的语言、别出心裁的结构、夸张怪诞的形象、新颖奇异的写法……等等“陌生点”就应该成为语文阅读的直接研究对象。祛“陌生化”,应该成为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根本取向。比如,在教学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定位为用以揭示“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这一主题的陌生化手段。从本文来看,教学内容应重点指向荒诞古怪情境建构手法,即作者运用了哪些陌生化的技术使文本形象如此陌生、怪异?如果不去深入分析小说内外兼融、以内为主的两种叙述视角之间的自由转换而形成的效果,荒诞怪异的故事与叙述者出奇的冷静态度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断裂的叙事空间,及其在人异化为虫这个故事大框架下其他情节的现实主义描写……就不能深刻体会到“象征主义框架中细节的现实主义”这一独特艺术创造。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关注了文本主题教育功能的发掘,而忽略艺术形式的评鉴,就不是“真”语文学习,也与陌生化理论观点相悖。

2.其次,P于教育功能。虽然布莱希特毫不掩饰地声称戏剧应该作为社会变革的武器发挥作用,但又非常强调戏剧的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认为正是通过形式媒介才使这种统一得到实现。③虽然,鉴赏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是文学阅读的内驱力,但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理性阅读,文学文本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就承载着教化功能,即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文化的浸染熏陶方面无疑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所在。比如《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形象:有人说,爱慕虚荣,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串项链,也是拴在人类精神上的一挂锁链,十年磨难就是对爱慕虚荣者的讽喻。有人说,对现状不满,渴求改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人类不断前进;因此,玛蒂尔德对梦想的追求无可厚非,其坚强的灵魂与惊人的勇气值得称赞。还有人从主人公的戏剧性命运中,读出了人生哲理:人在青春时总会做许多美妙的梦,多年后却发现大多是荒唐可笑的。因此,我们要珍视光阴,珍视青春……可以说,文本的这种开放性结构引导着读者的思维批判,在对人物形象的多元理解中,其价值观也就自然发生碰撞,在碰撞中自然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不是语文课在‘语文表达式’之外单列的另一项内容,而通过“语文表达式”的教学而实现的对“语文表达式”本身所内蕴的人文精神的一种领悟。”④

3.再次,在教学关键元素的关系层面。在布莱希特那里,陌生化是拉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距离, 辩证地处理演员 、角色、观众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表演方法。他认为演员如果与角色同看法、同感受,结果也会引起观众与角色的同看法、同感受,于是剧场里只剩下了一个形象,一个灵魂,那就是角色的灵魂。这不仅是思想上的失败,而且也是艺术上的萎靡。⑤以此来考察阅读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三大元素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不能是文本的权威诠释者,不能成为横亘于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第二堵墙”。现今教师“一言独霸”的课堂少了,然而对文本解读的“一元独霸”还大量存在,割裂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一元”仍然限制着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多数情况下还只是被动地接受, 从而丧失了对之加以评价、想象的权利。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一个作为教育者的“演员”,要以不同的手段让学生摆脱文本的束缚,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比如,《雨巷》一诗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因而其象征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历来也有多种解说:可以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它描写了一个一见钟情却失之交臂的爱情故事;也可以看作是一首与信仰的失落与追求有关的诗作;还有人把它看作是作者自我失落情绪的写照。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保持基本的价值判断水平线上, 启发学生往“有益”的多元方向走;当学生基于自己的现实与书面的阅历,对文本做出独立判断之后,教师所需要做的,是整理其思维,让其所做的“批判”得以言之成理。⑥

参考文献

①(转引自)盖橙橙:《陌生化理论新探》,山东: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版。

②廖可兑:《西方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③王昌凤:《布莱希特“间离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的比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版第4期。

④李海林:《语文教学的“语文性”》,《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5年第9期。

⑤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第9篇:艺术评鉴论文范文

【关键词】严歌苓小说语言的堆砌感人文关怀

严歌苓,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她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她不仅用中文进行创作,同时也从事英文创作。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中、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严歌苓从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赴美留学,199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现定居美国,为好莱坞专业编剧。其代表作品有《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绿血》、《雌性的草地》、《花儿与少年》、《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也是亚当,也是夏娃》、《无出路咖啡馆》、《扶桑》、《人寰》等;出版有小说集有《海那边》、《少女小渔》、《倒淌河》等。有《严歌苓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多卷问世。目前,严歌苓已经荣获国外国内文学奖近20项、电影奖多项。其短篇小说《少女小渔》和《女房东》分别获台湾《中央日报》第三届、第五届文学奖,长篇小说《绿血》获10年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获报最佳军版图书奖、《扶桑》获台湾《联合报》副刊小说大奖、《人寰》获台湾《中国时报》百万元小说大奖;其长篇小说《扶桑》还于2002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前10名,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少女小渔》(1995年)获亚太地区电影展最佳故事片奖,《天浴》(1998年)获美国电影影评人奖、1999年第35届金马奖七项大奖。

下面笔者就从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语言堆砌感来论述严歌苓的小说创作。

一、小说中人性的关怀

从创作分期来看,严歌苓的创作可以以她赴美国留学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书写在部队的军旅生活以及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知青们、或小人物的故事。多通过小故事来展现出作者对战争,对“”的反思,以及对女性的人文关怀。比如:书写部队生活的《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等;讲述知青故事的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短篇小说《天浴》;表现特殊背景之下“边缘人”血与泪的《小姨多鹤》等。后期作品则将目光转向移民、华侨,书写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边缘人”和“移民”们的生活。这类作品通过书写不同时期或是为了梦想或是为了生存而移居国外的新“移民”者的生活,展现出作者对这类寄人篱下的“边缘人”、“移民”们深切的同情,以及对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复杂人性的探索。比如:《少女小渔》展现新移民在异国生存的困境和身份焦虑;《女房东》、《海那边》表现在异国寄人篱下的孤独彷徨中人性的复杂;《人寰》、《也是亚当,也是夏娃》、《扶桑》则展现出异国婚恋中的种族,文化冲撞等问题。

但是不管是前期中国大陆题材的作品也好,还是后期移民题材的作品,严歌苓的小说创作有一个始终贯穿的主线,那就是对人性的关怀。作家包含着深切的同情为这些生活在夹缝之中的人呐喊,从而使得其作品拥有一种苍凉的情感基调和发人省思的文化内涵。

1.小人物的血和泪

一提到严歌苓对人性的关怀,就必须要讲她对小人物的关照与同情。在整个社会的主流中,这类人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甚至失去了自己应有的身份,她们尽心的为生活努力着,奋斗着,抗争着,甚至压抑了女性的特质与人性的欲望。然而即便是这样,社会对她们的回报依然是残酷的,她们不但在经济上没有地位,而且精神上也经常处于空虚状态。她们饱受着生活的苦痛和外人的非议以及内心的折磨,她们身上的悲剧不单单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处于社会洪流中小人物的血和泪。

例如《天浴》中生活在“”洪流中的知青文秀,文秀是晚期的知青,她被选中跟着藏民老金学习牧马,老金在一场藏民的打斗中失去了生殖器官,因此失去了一般男人的妄念,文秀很快便对老金从小心防备到完全相信。老金对这个纯洁的姑娘也是疼爱有加,尽力保护。然而,当文秀回城的愿望落空的时候,她逐渐变得暴躁,敏感,甚至为了回家不惜将贞洁作为代价换取回城的名额。为了回城,她成了厂部“有办法”人的。但是,文绣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回城的机会,换来的却是身体的残害,怀孕以及外人的鄙夷。伤心欲绝的文秀在老金的帮助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文秀是生活在时代背景之下的小人物,她原本也许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学生,为了响应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号召,被选中来到了牧场进行学习。然而现实的残酷,强烈愿望的破灭从内到外彻底摧毁了这个姑娘,她时刻都在“道德原则”中饱受煎熬,作为一名知青,她被大部队遗忘失去了城里人的身份,作为在牧场的牧民她又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真正的牧民,于是她成了生活在夹缝地带的小人物,任凭呼唤都于事无补,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消磨自己的青春,爱情和贞洁。小说以文秀老金双双死去作为结尾,也体现了作者对在典型环境之下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从而使一个看似简单的小故事蒙上了苍凉痛心的深刻内涵。作者从一件小故事引发出对的深思,并怀着对青年姑娘文秀的同情书写着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歌。

再例如:《小姨多鹤》中生活在民族夹缝中未知身份的多鹤,同样也是一个能够激起人们无限同情和深刻反思的人物。《小姨多鹤》的故事发生在日本战败后,当年打着“垦荒开拓团”旗号移民到中国东北的日本农民因失去了保护开始大逃亡。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就是逃亡队的一员,凭着自己对生存的渴望她逃过了被扼杀的命运,但是最终还是被装进麻袋里以廉价的价格卖给了张俭家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从此多鹤便成为了一个失去了身份又肩负多重身份的悲剧人物。小说将30年的中国历史揉进故事,作为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把战争叙事、政治隐喻以及家庭伦理巧妙结合,通过日本女孩内竹多鹤在中国的遭遇书写了一曲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命悲歌。严歌苓说过:“我的写作,想的更多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性能走到极致。在非极致的环境中人们的某些东西可能会永远藏匿。我没有写任何‘运动’我只是关注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所有的民族都可以理解,容易产生共鸣。[1]”严歌苓善于写小人物,她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等值或者人格平等。在创作中她给予人性以更多的理解,关注人性中“善”的因子,给普通的生命以同情和关爱。“可以说作者透过人性深处的凝视,对于生活中的弱者、失败者的人道关怀,对于文化冲突下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审视,使其作品消解了文化差异上的隔阂。[2]”作者笔下的多鹤是复杂的,她是一个失去了真正身份又同时扮演着多重身份的小人物,在中国,她是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是中国人家的媳妇;在张家,她是三个孩子的生母却又扮演者孩子小姨的角色。她自身的民族身份使她在新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过分繁复的礼节,奇怪的中国话,过分对三个孩子亲密都让她在这片大陆中受到怀疑、歧视与憎恶。同时多鹤又是伟大的,在她知道自己怀孕之后,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她毅然决然的返回到张家。为了不生事端,她百般忍让张家媳妇朱小环的无理取闹,甚至为了孩子,她情愿放弃母亲的身份,充当自己孩子的小姨。正是这样一个失去了身份的日本中国媳妇,凭借她的善良与坚强在困境中扶持着,帮助着张家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2.对生活在夹缝中的“边缘人”的人性关怀

严歌苓对写华人移民史很感兴趣,倾注了相当的精力,曾在《海那边》的获奖感言中说过:“移民文学将成大气候”。为了更加深入的写移民,她研究过美国的移民史,曾专门走访图书馆。“我打算写华人移民史,从第一代一直写到现在:《扶桑》写的是第一代,《魔旦》、《风筝歌》写的是第二代,以后我还会写下去。”[3]在华人移民史小说的创作中,“‘边缘’是严歌苓创作的一个基本领域,边缘意识在其作品中以各种不同的情境和模式反复出现,得以不断的强化”[4]。“‘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5]”她的新移民小说笼罩着浓厚的“边缘”意识,她对边缘人的边缘人生有着认真的观察和生动的展现,与前期的大陆题材不同的是:对在不同历史时期移民的特殊生活或者说是生存条件下“人性”的微妙和复杂有着自己独到的发现与思考,并以一种悲天悯人式的宽容表现了个体的价值观念。她穿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藩篱而将镜头的焦点集中于对人性作深入而细致的曝光。同时,严歌苓在对人生悲喜剧的把握中,擅长透视东西方在文化、地缘和心理上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及其对人的命运强大无比的支配力量,尤其是在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人对于把握命运的无奈与无助。她自己就说:“近年来潜心研究了近百万字的华人移民历史,发现自己或多或少与这五代移民有着相似的心情和苦闷。[6]”正是基于个人的经历以及对华人移民史的潜心研究,使严歌苓在这一类题材中同样展现出更加深刻的人文关怀。

例如:《扶桑》中的主角扶桑是上个世纪中国乡村女孩,辗转被拐卖到美国从事皮肉生涯。尽管身世悲苦,扶桑却能逆来顺受。婷玉立的扶桑诱惑了一名美国少年,并由此展开数十年的爱怨纠缠。这样的故事是够“好看”了。难得的是,作者巧妙运用她的素材,再现新意。百年前中国的苦命女子或是不满现状,或者是有更大的追求,飘洋过海,却不幸沦落在异邦卖笑。女性、地理、国族、及欲望之间的隐喻关系,逐渐显现。在19世纪末的旧金山,扶桑是神秘颓靡的东方象征,也是殖民主义权力蹂躏、倾倒的对象。古老中国里解决不了的男女问题,到了新大陆更添复杂面向。而周旋在中、美寻觅芳客,及丈夫和情人之间,扶桑肉身布施,却始终带着一抹迷一样的微笑。在《扶桑》中,我们看到,人贩子在中国采用种种手段:哄、偷、抢把年轻姑娘送上船偷运至美国。许多年轻姑娘还没到美国就命丧黄泉,即使九死一生来到美国,也通通被卖到妓院。作者一方面叙述着这些女性的辛酸移民史:全身展示肉体;妓院“阿妈微欠足尖,一把抓散扶桑的发髻,拎着那头发把扶桑打了个转”以表明头发的真伪;“阿妈用两根手指掰开扶桑的嘴唇,给人看那两排毫不残缺的牙。一个男人上前来拍拍扶桑的腮”以证实口齿的完好无损;双手吊在秤上过磅,按磅数出卖。另一方面这些女性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可思议的逆来顺受,就像扶桑一样无论是面对她命中定下的丈夫大勇,还是有着微妙情愫的白人男孩克里斯,抑或是面对千百人无休无止的蹂躏,她总是那么从从容容,似乎是服从于命运的一切摆布,才让她走过了一切灾难。据考证,“‘扶桑就是榕树’[7],以巨型闻名,一木可成一林,隐含着包容忍让的含义。与华人移民的生存之道———忍字哲学相吻合。”[8]

再如:《少女小渔》中的小渔为了得到美国的国籍在江伟的安排下和穷困潦倒的美国公民马里奥结婚并住在马里奥的家里。来到美国的小渔一切都以江伟为中心,却被江伟怀疑和马里奥之间的关系。在马里奥等的影响下,小渔终于觉醒到自我的存在,毅然决定要为了自己的存在生活,而不是为了江伟。小渔是传统的中国女人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命运。除了江伟,可以说她的生命里再也没有其他的梦想。而江伟,也并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就没有做过任何的选择,只是一味的被动的接受。面对丈夫的猜忌她只是淡淡用“人嘛,过过总会过和睦……”一句话将妒火中烧的男友江伟恶毒的咒骂轻轻拂在一边时,小渔是把所有的不公和委屈都独自承受下来,并且淡淡地化解了,在她把一切都化干戈为玉帛面前,男友的那句“居然能和一个老无赖处那么好”的咒骂倒成了对小渔真是“‘好’女人”的盛赞。

二、语言上的堆砌感

一直以来,文坛中在对严歌苓的创作语言上多以称赞为主。“她的人物语言描写特色主要体现在质朴、含蓄、凝练三方面”[9]著名评论家雷达说:“我以为中国文坛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严歌苓的写作,这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的作品思想丰厚,她笔下的二战,写出战争暴力对人的伤害,生命经历的‘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著名评论家施站军说:“中国式伦理文化中的‘恕’与‘亲’,被创作惯性遮蔽了近百年,却被《小姨多鹤》这部作品艺术地激活,并赋予恤暖与柔情的光晕,带有我们久违了的经典文品。”“严歌苓有如此意蕴丰盛迷人、襟怀爽朗阔气的长篇小说,是我们今天对汉语文学持有坚定信心的理由。”Abby Pollak说:“严歌苓擅长观察社会百态,她的文字时而让人大笑,时而让人陷入卡夫卡的噩梦里。《赴宴者》既是荒谬的身份错乱闹剧,也是尖锐的社会评论。”Boey Ping Ping说:“严歌苓的文字美得像诗,在她笔下,无论是食物或水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了生命。她生动的描述和精彩的故事是绝佳的组合。”

不否认,严歌苓在对材料和语言的运用上面确实显示了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运用技巧,不过我始终认为她的语言给人一种堆砌感。“堆砌”原意为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经常用于比喻写文章时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严歌苓的小说虽然可读性很强,寓意深刻并时常带有人性的关照,但是在一些作品中还是不难发现她语言上的不足之处。语言上的堆砌感主要是源自于她再叙述时经常用“陌生化”的方式阐释日常事物,这就必然导致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明明一开始就明白也十分了解这件事物,但是却偏偏被动的置放于陌生的位置要重新了解原本熟悉的事物。

例如:“我姨妈书娟是被自己的初潮惊醒的,而不是被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她沿着昏暗的走廊往厕所跑去,以为那股浓浑的血腥气都来自她十四岁的身体。天还不亮,书娟一手拎着她白棉布睡袍的后摆,一手端着蜡烛,在走廊的石板地上匆匆走过。白色棉布裙摆上的一滩血,五分钟前还在她体内。”;“这时我姨妈只知一种极至的耻辱,就是那注定的女性经血;她朦胧懂得由此她成了引发各种邪事物的肉体,并且,这肉体将毫不加区分地为一切邪提供沃土与温床,任他们植根发芽,结出后果。我姨妈书娟在这个早晨告别了她浑沌的女孩时代。”(《金陵十三钗》)这一大段的文字都是在叙述少女初潮的情景,这件事在读者阅读之前都已经知道了,但是作者为了突出初潮的“惊恐”过分详尽的描写,不免会使读者读来很不舒服。再如:“三十岁的母亲肖像笑得像个皇太后,眼睛看着我们狂欢,目光中有一丝愚弄。或许正是她愚弄了她的儿子、我、所有人。否则怎么会有这样一个近乎完美又形同虚设的亚当?”;“医生只说那场无缘无故、伤及大脑的高烧就是免疫系统失败而造成的。但什么导致免疫系统的失败,是个谜。你看,我的健康几乎十全十美,你,我们也做过彻底检查,不对吗?你我家族史里,也没有特别不健康的基因,神秘就神秘在这里。”;“我们讨论了亚当和我成婚的可能性,那样会带来不少方便。但不便也会不少。我们还算了笔账,婚姻使我能得到亚当的部分财产,但我的牺牲也颇大:我得牺牲真正婚姻的可能性。他也可能有牺牲,除了损失部分财产,他得牺牲长久性的伴侣;而没有长久性的伴侣,安全系数就大大减低,尤其在这艾滋横生的时代。所以我们通过了“非婚姻”的协议。”(《既是亚当也是夏娃》);“我看了看手表,十点半,那么就是十点二十分。我的表总比正确时间快,是增加紧迫还是虚设从容,我也搞不清。”(《无出路咖啡馆》)

总之,严歌苓作为一代旅美作家的代表,其作品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论在女性主义学者中间还是言语修辞研究领域,无论是心理精神领域还是社会学领域,都对严歌苓的小说进行的丰富的研究与评鉴。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陈晓明评价说:“我以为中国文坛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严歌苓的写作,这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的作品思想丰厚,她笔下的二战,写出战争暴力对人的伤害,生命经历的磨砺被她写得如此深切而又纯净。”著名评论家雷达:“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相信,严歌苓在今后的创作中也会不断地加入个人对社会的新的哲思与感悟,为我们这个时代和众多欣赏其创作的读者奉献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舒欣,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旅美作家【N】,南方日报,2002-11-29

[2]金岚,唱响人性之歌:严歌苓小说浅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4(3)

[3]江少川,严歌苓,跨越中美时空的移民文学———严歌苓访谈录,《教研天地》,2001-09

[4]涂青青,严歌苓海外小说中的“边缘人”生存状态解析,【A】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1期

[5]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之一【M】上海;生活.读书.探知,三联书店,1997-2

[6]严歌苓:《苦闷中的反思》,《台港文学选刊》,1995年第1期.

[7]周策纵:《扶桑就是榕树》,《弃园文粹》,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39页.

[8]杨红英:《民族寓言与复调叙述———〈扶桑〉与〈她名叫蝴蝶〉比较谈》,《华文文学》,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