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城镇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加快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小城镇建设要求从本地区、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规划的内容要全面,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市(镇)政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规划。
1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 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1.3 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1.4 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2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措施
2.1 科学编制小城镇规划。为了科学地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思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镇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2 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乡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2.3 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放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持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凭、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划定可 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2.4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中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中向小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移不出去,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动作有序、调控得力、服务完整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列入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的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税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施以后,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策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3 结束语
党的十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现状;对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principle of small towns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defect, according to the difficulty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small towns;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
我国要进入现代化,从现在起到2020年,每年需要转移1500万农村人口,让现有的城市全部接纳这些农村人口,显然不可能。小城镇就业成本和定居成本比较低,而且与农村有密切地缘联系,方便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因此,大量发展小城镇,就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发展小城镇有以下几方面好处:1、分流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弥补国家资金紧张的不足。2、通过小城镇的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从而拉动建材、建筑、家具、电力、家电、交通、以及餐饮服务等行业发展,刺激经济的增长。3、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使土地相对集中,为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前提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总而言之,如果不发展小城镇,不仅大中城市的发展将失去坚实的农村基础,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很难转化为市民。而小城镇的繁荣必然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进而保障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小城镇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规划小城镇,要让 “人”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注重本地人就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切切实实让本地农民成为受益人口,真正感觉到小城镇舒适、方便,有归属感。
2、可持续发展原则。小城镇规划,应该克服短期性、片面性。既要保证近期发展不降低生活水平,又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还要保证发展不破坏自然环境,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不阻碍未来的发展。
3、生态优先原则。发展小城镇要坚持生态优先,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划好生态圈,使城镇与乡村成为具有生态调节效应的生态格局。规划应严格控制小城镇绿化用地,对规划绿化覆盖率必须有严格数字指标,避免盲目扩张、破坏生态。
4、集约发展原则。小城镇建设应该放弃粗放型思路,提倡集约型模式,立足当前、注重实效、着眼长远,注意基础配套设施的共享,克服项目零星分散、基础设施投资过大、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等问题。
三、 当前小城镇建设现状与不足
我国小城镇发展很快,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冒进态势。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对经济和人口的吸引力比较弱。
1、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带有极大的自发性和人为行政性,造成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例如在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带动了众多中心镇区的繁荣;而在内地省市,很多地方是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哄而起撤乡建镇,大部分小城镇建设基本处于原始集市的状态,发展空间狭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且镇与镇之间、镇与县城之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同构化,区域功能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
2、规划滞后,功能定位不清。城镇规划意识亟待加强。在目前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而轻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3、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一般理论认为小城镇人口规模小于3万时,则吸纳能力非常弱,不利于产业、人口的集聚,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城镇人口不足万人。小城镇建设必须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才能发挥集聚效应,而我国的小城镇多数是一条街道,几个门面,仅有流通、消费功能,基本的供水、供电、排污、防洪、交通、道路功能都不具备,有的甚至有供水无下水,有供电无供暖,教育,医疗、污水、垃圾处理、金融等等服务就更不上层次了。
四、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有很多,笔者在本文只是针对主要的下面几方面进行简单分析以及提出对策。
1、建设资金缺乏是大多数小城镇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这一点,在经济相对后进的地区尤其突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直接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地方政府应该一方面适当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建维护税和土地出让纯收入的留成返还比例,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另一方面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融资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直接投资参与小城镇的建设开发。
2、发展人才匮乏是小城镇发展的瓶颈。目前基层的条件差、待遇低、工作忙、升迁难,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农村投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人口素质堪忧。人才的极度匮乏必然制约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在吸引城镇人才的同时,大量培养使用有能力、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本土人才”,应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最佳选择。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促进劳动力流动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农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应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建立适有利于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户籍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等制度。如:进镇落户农民的就业培训,户籍、子女上学、医疗、就业、 养老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镇经商办企业镇建房居住。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培育主体产业。小城镇发展的困难还在于没有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人口就业。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孔祥智 ;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03期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古镇,过去因古驿站、古驿道闻名,如今却因城镇面貌的改变、农民收入的增加、龙溪景区的深度打造等备受贵州省、六盘水市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岩脚的特色小城镇建设短短一年间实现了三级跳,从县级、市级前列跃升至省级前列。
提起岩脚古镇的变化,生活在这里的王永祥老人说,现在的古镇变大了,是以前的三倍,客人来这里不仅有吃的有买的,还有玩的。
到岩脚古镇采访,眼见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喜人变化,耳听这里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笔者试图从岩脚的变迁发展中探寻出一条引领小城镇建设的特殊路径。
顶层设计
规划美丽新岩脚
岩脚古镇位于六枝特区西北部,距六枝县城23公里,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曾为连接川、滇、黔三省的驿道枢纽,素有“小荆洲”之称。这里的自然山水、文化遗存、传统特色在六盘水市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
岩脚的山以奇、秀、俊著称,有天然形成的龙溪夜月、九狮拜象等十大自然景观 ;
岩脚的水以甘甜而深受人们喜爱,用其生产的面条、臭豆腐、醋、凉粉等地方特色产品味道极佳,其中岩脚面条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别是境内的木贡温泉以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元素更是远近闻名;
岩脚的银饰因其工艺精细讲究、花色品种多样而闻名遐迩,很受客人欢迎。
……
随着六枝特区交通建设的快速推进,如今的岩脚古镇成为了三条重要交通线的汇聚之地:“六六”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毕水兴高速公路(晴纳段)纵贯南北,六(枝)纳(雍)、六(枝)织(金)交通主干线穿境而过。同时,六枝电厂及六枝经济开发区主战场也在这里落户扎根。
面对优越的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岩脚古镇在谋划发展中,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以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开发木贡温泉,建设龙溪温泉度假村,全力打造贵州西部旅游度假城镇;另一方面挖掘古镇文化,全力改造旧城区,附予岩脚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打造别具特色的“柳岸水乡、古镇岩脚”;再一方面是引凤筑巢,以商招商加强新区建设,拓宽古镇的发展空间,把岩脚升级打造成“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生态宜居型、旅游观光型”美丽新岩脚。
改革引领
市场运作增动力
岩脚古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突出改革引领,不等不靠不要,以“做大增量、盘活存量、产城一体发展”为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古镇建设的提速转型发展。
据岩脚古镇分管小城镇建设的副镇长程锡介绍,岩脚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没有投入更多的资金,政府采取的都是在市场运作的模式下引进企业入驻开发。
那么企业是如何看中这里的呢?
岩脚镇党委书记金剑道出其中缘委:“岩脚镇的特色小城镇建设,首先得益于引进了都匀大河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新建龙溪温泉度假村,通过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和对古镇的打造,让更多企业看到了投资岩脚带来的商机,在这种筑巢引凤、巢带凤飞的引领下,即使政府没有更多资金投入,企业也会争相到这里开发投资。”
原六枝特区区委常委、岩脚镇党委书记,现任六枝特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幸雪梅对岩脚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了点晴之评:“岩脚小城镇建设首先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严格按照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其次是加大服务力度和协调力度,为开发商营造和谐友好的投资环境;与此同时,通过以情招商,以优质的服务和实干的工作作风赢得投资商的信任,在市场运作的模式下,用土地置换,使政府、企业与群众三方得利,促进了企业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
市场运作为岩脚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自生发展增添了新活力,短短一年时间,贵州盛世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山林实力有限公司、贵州增靖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景顺建筑工程公司等实力企业对岩脚古镇的建设进行考察后,毅然投入巨资加入到古镇改造和新区行业开发中来。
齐聚发力
新岩脚雏形初显
温泉打造、旧城改造、新区开发齐聚发力,使岩脚古镇迎来了加快发展、提速转型、推动跨越的黄金期。
位于古镇西面的温泉度假村始建于2012年初,核心区域占地300余亩,拟投资8.8亿元,打造一个以古镇温泉文化为主题,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家4A级温泉休闲旅游度假景区。目前已完成投资3.4亿元,戏台、儿童乐园、温泉基础设施等已基本建成,沿河打造等工程正在按规划施工。据温泉度假村总经理邓少芬介绍,温泉拟于2014年5月1日试营业,届时将推出适宜不同群体的套餐消费,让农村群众也能享受到温泉带来的乐趣。
与温泉度假村相连的是投资近10亿元改造的古镇旧城,包括古镇立面改造、修复性改造、青石板步行街、岩镇一中至新城大道道路改造及亮化和柳岸水乡湿地公园等。整个旧城改造把“旅游、文化、传统、健康”进行了完美“整合”,运作出以“吃在岩脚,玩在岩脚,乐在岩脚,健康在岩脚”于一体的全新“复合型产业” ――漫步青石驿道、品尝当地美食、感受优质温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我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1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纽带,打造一体化组织,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供、产、销一条龙,农、工、贸、科一体化经营。
小城镇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作用体现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地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中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改变,城市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有限容量使得大中城市难以承受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压力。小城镇的发展缓解了这个压力。小城镇具有的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小城镇为“一乡一品”式的农副产品结构调整,种植业调整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基地在小城镇。如美国直接务农劳动力仅3%,但居住在小城镇为农业服务的人口为16%。
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城镇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和环保及公共物品等投资需求增加,将会带动建筑、装饰,运输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乡镇工业向小城镇的聚集也会带动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以及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居住密度,节约土地资源。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降低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密度,有利于保护资源和防止环境退化。农民迁居到小城镇居住和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收入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城镇的生活方式又会改变农民的消费偏好,从而促进了县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城镇有集中便利的医疗、文化、教育、科技博览等设施,以及便利的交通和信息设施,可以促进科技的普及和县域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2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企业曾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
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等等。
3 小城镇建设,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我国小城镇建设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
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
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一、的基本情况及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效
区是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市市中区设立的县级行政区,地处成渝经济走廊的腹心地带,辐员面积1258平方公里,辖14个镇、7个乡,总人口81.14万人。近年来,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小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效果,一是统筹编制完善集镇、新村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发展专项规划,构建现代城乡体系,促进城镇与新村建设良性互动发展。二是建成镇、镇等一批各具特色、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中心镇,促进人口、产业、资源等要素向集镇集中,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三是加快新村“258”规划建设,有序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打造交通道路联成网、骨干产业联成片、公益设施联成体、服务体系联到户、生态农居联成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四是小城镇建筑市场监管不断得到加强,小城镇建筑市场更加规范。
二、主要工作
(一)协助完善集镇规划,确保建设有序推进
在指导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小城镇发展的原则,一是协助区规划局,组织编制和完善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而保证了小城镇建设的依法有序进行。二是及时协调完成了、、、、等重点集镇建设的近期建设规划和全区新村建设点的规划,不断提升农民住宅建设层次,为加快促进小城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大力指导加快完善道路、雨污水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承载能力。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坚持按照个性突出、品位彰显、有机协调、和谐统一的要求,带动城镇面貌整体提升。一是全面加强道路、桥梁的建设指导工作。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完成场镇道路建设30多公里,改建桥梁4座;二是全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的指导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全面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整治开发工作,截至目前,指导完成21个乡镇的水、电、气、光纤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优化设计街道(桥梁)路灯、弱电迁改等40多千米,指导实施雨污水、自来水及天然气等管网迁改60多千米,修建白马、等农贸市场3处;三是指导完成部分重点集镇的风貌改造工作。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实施、等乡镇主要街道道路黑化10多公里;完成对、横山等场镇主要街道的建筑风貌整治,场镇承载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四是争取无偿资金,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夯实基础。每年我们都通过小城镇基础设施、雨污水管网改造等项目申报专项资金,目前争取到上级无偿资金约5000万元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以“2+4”新村建设为契机,建设“五新一好”新型城镇综合体。二是按照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加快示范点为建设重点,以点示范,以片带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统筹推进重点镇、一般镇和重点村建设;三是结合城乡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市级示范片和区级示范片建设,让全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农村危房工作有序推进。由农户自筹资金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已连续开展四年,各项补贴资金足额规范下拨到户。
(四)加强小城镇建筑市场监管,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是成立专职机构,实现乡镇建筑市场的网格化管理。为全面监管、规范小城镇建设市场,2011年初,经区府批准,我局创建成立了乡镇综合执法所,把建筑业管理触角延伸到农村和农村建筑市场,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格执行建筑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依法打击无证、越级挂靠和转包承接工程的行为,小城镇建筑市场得到不断规范,小城镇私搭滥建等违法建设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镇容村貌治理初见成效。二是做好房地产开发和民房确权办证工作。根据我区实际,先后制定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农村建房须知》、《村镇建设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汇编》等办法和资料,规范了小城镇建设审批、监督、执法等各个环节工作,对乡镇房地产开发实施了直接有效管理;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村民进行房屋测绘,并做好确权办证工作,很好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房产确权问题,减少了民间产权纠纷,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财产权益。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我们从项目审批、招投标、施工等环节进行了全程监督,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联合检查组等形式,做到了服务和管理的双到位,从而有效防范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五是全面加强建筑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开展技能比赛,组织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农民建筑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
三、我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我区小城镇建设工作近年来虽然收到了一些成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较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农业大区的影子。小城镇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偏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
(二)小城镇规划相对滞后。截止目前,除了几个重点镇完成总体规划外,其它镇因资金困难,小城镇控制性规划编制率不高。因此,导致个别镇、个别地段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困难。由于我区是新建区,区级财政薄弱,用于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就成为当前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违法建设行为时有发生。由于农村建房面宽、点散,乡镇执法所队伍不稳定,人员配备不齐全,区住建局监管力量有限,加之乡镇建设行为多为私人建房,部分乡镇时有违法建设行为发生。
四、下步打算
(一)继续协调推进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我们要在认真协调做好重点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着手协助完成其他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促进小城镇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二)加大建筑市场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力度。一是继续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主体,强化建筑市场执法,加强产权产籍登记管理,做大做强我区小城镇房地产市场,今年着力打造一批有规模的小城镇房地产开发项目。二是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三是我们将搞好物业管理模式的调研,健全管理机制,为顺利开展物业管理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四是规范业务流程管理,创新工作思路,更好的服务小城镇建设工作。
(三)完成市区两级下达的重点工作。高质量的落实好市、区下达的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农村危房改造、新村建设任务等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小城镇的承载力。
一、关于等镇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等五个试点镇大多都为老建制镇。而且均为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先后被确立为省乃至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的。近十年来,它们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强化改革、加速发展。客观上已成为所在县、市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扭带和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缩小了城乡、工农差别。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城镇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这五个镇均被省政府命名为“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先进单位”。
⒈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制定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为使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上述五镇根据《省小城镇“十五”总体规划》,结合各自实际,都调整、制定了自己发展规划,为本镇长远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镇投资万元,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家来镇实地考察,研究制定规划,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按照县城规模万人口,设计了年不落后的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地提出了城镇建设发展方略,即:“改造旧区、开发新区、全面推进、共同发展”。明确了近、远期城镇建设发展目标。镇投资万元,对本镇的原来规划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调整,与此同时,按照环境园林化、街道柏油化、住宅楼房化、管理城市化的“四化”标准,建设小城镇。在执行规划上,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坚持做到宁可不建,也不乱建。各镇在实施小城镇规划中,都能够严格执法,对无视总体规划,挤占红线、标准较低、不分功能和私建、乱建,都强行制止、严格处罚,有力地维护了规划的法律性和严肃性。
⒉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赋予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强镇政府管理城镇功能。
从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鼓励和扶持“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若干政策》、《关于加快省“十强镇”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意见》。应该说,这些政策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上述五个镇所在县(市)党委、政府不失契机,不折不扣地落实了这些政策。具体说向镇里下放了五项权力:一是下放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权。县(市)党委、政府明确规定,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由镇委、镇政府负责实施,除建筑工程参加县(市)建设部门组织的公开招、投标外,其它各项工作均由镇政府直接管理;二是下放了财税管理权。各镇财政都自设金库,与县(市)财政之间严格*实行分税制,超收分成,赤字不补,充分调动了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三是下放了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权。凡在镇域内建设的项目,镇政府与县(市)政府享有同等的立项审批权,凡是县(市)政府能够立项审批的项目,一律下放给镇政府立项审批;四是下放了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权。镇委、镇政府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由镇委、镇政府根据需要研究决定,只需报县(市)有关部门备案;五是下放企业、事业单位管理权。凡是县(市)企业、事业单位在镇境内的,能下放给镇里,下放后对小城镇发展有利的,一律下放给镇里。除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外,其它行业驻镇企、事业单位全部放给镇里。既扩大了镇委、镇政府的权力,又明确了镇与县(市)之间的利益关系,镇委、镇政府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借助这些政策的落实,各镇采取得力措施,全面实施了财税、户籍、城建、土地、教育、卫生等项综合改革,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⒊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整体功能增强。
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镇始终都坚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整体功能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重点围绕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舍得投入,建成或改造了一大批道路、桥梁、供水和排水、市场等设施项目,增加了镇区绿化面积,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昔日萧条、破烂景象正在被繁荣、整洁、规划有致的形象所代替。镇按着城镇总体规划,投资,万元,新建一条长米,宽米,双向三排车道的吉港大街。建设了环城外环路及主要街巷路,完善了路上、路下基础设施。投资万元建立、完善了农贸、轻工、牲畜、建材、煤炭、车辆等七个专业市场。其中,肉牛市场已成为东北最大肉牛交易市场。城镇基础建设的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建筑、运输、建材、饮食、服务等行业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在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⒋发展支柱产业,壮大镇域经济。
各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们从本镇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并初步形成规模。镇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突出特色,积极培育了养牛、造酒等六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推动农业,城镇推动农村”的发展之路。镇充分利用本镇资源,发展重工业,先后引资亿元,新建了水泥公司,两个企业已成为镇支柱产业,推动了全镇经济健康发展。镇投资万元,新建一处畜牧养殖厂,该厂投产后,效益相当可观。镇某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全口径财税收入,万元,农村人均收入元,成为全省小城镇发展的排头兵。
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个试点镇还有一共同点就在实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他们既注重城镇建设、发展经济,又十分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入手开展工作,用城市标准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此同时,各镇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普九”义务教育工作全部达标,小学入学率达,中、小学巩固率达以上。镇卫生院达一类标准,普遍开通有线电视,计划生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镇内基本上形成了事业兴、人气旺、商气浓、二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就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而言,应该说,经十多年的实践,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各镇分别成为国家、省、通化市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各方面指标和工作均居全市乡镇(街)之首。客观上已成为市西、东、南部区域经济中心。但严格地讲,按综合改革试点镇要求,和上述试点镇比,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试点镇领导有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发展意识不强,实施小城镇建设积极性不高,工作存有短期行为;二是上级赋予试点镇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如试点镇应享有部分县级经济审批权始终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工作出现严重两层皮现象。城建项目管理、审批等权限还没有放下来。驻镇企、事业单位管理权限不明确,今天放权,明天上划,随意性大,镇级管理权限不稳定;三是投资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发展;四是管理人才短缺,政府及所属部门管理人员思维方式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缺乏现代思维意识和现代管理城镇能力;五是缺乏科学规划。据了解,只有搞了简单的建设发展规划,其深度和水平远远不够,镇还没有一个成型的建设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无所遵循;六是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等项制度尚需改革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经济基础的微观改造,又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全面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按上级的有关要求,借鉴兄弟试点镇经验,搞好小城镇建设,防止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现象”。强化改革,积极探索,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三、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两元经济结构和加速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根据我们工作存在的差距,参照兄弟试点镇经验,建议在今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坚持做到”六抓”。
一是抓思想。就是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施小城镇综合改革是认真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的,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深层次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市镇两级主要领导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以此统领农村工作全局。
二是抓领导。根据兄弟试点镇的成功经验,试点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给予足够重视,亲自抓负总责。要把此项工作摆上位置、抓在手上。试点镇的事不仅仅是镇里的事,也是市里的事。因此,市、镇两级主要领导要自觉把小城镇建设当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是抓重点。目前看,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总的原则应是抓好国家级试点镇带动省“十强镇”和市试点镇,指导一般镇的综合改革工作。实行重点突破,梯式推进的工作模式,力争把全市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四是抓落实。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吉发号)、(吉政办发号、(吉办发号)、(吉发号)等文件精神,要不折不扣地给予落实,使试点镇真正做到有权有责、权责挂钩。市直相关部门应着眼大局,彻底解决政策不到位问题,理顺市镇之间关系,增强镇政府管理城镇功能。具体说,市委、市政府应给试点镇下放如下权力:()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权;()凡镇内市属企、事业单位管理权(垂直管理部门除外);()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管理权。包括建设项目审批、工程监理,独立执法等权限。
五是抓考核。为确保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顺利进行,建议市委、市政府对“试点镇”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度,部门联系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建立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引入竞争机制,将试点镇综合改革,城镇建设,经济发展总目标,年度任务,阶段性成果纳入到小城镇建设考核内容,强化考核标准,实行目标管理。
关键词:陕南;小城镇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98-03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和人口,传统农村社会的存在形态逐渐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存在形态转移的过程,即人口城镇化、景观城镇化、功能城镇化。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小城镇是指建制镇(包括县城)和集镇。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2011年有户籍人口935.1万,其中汉中382.3万、安康305万、商洛247.8万。城镇结构是3个地级市、25个县城、459个镇,小城镇建设对陕南推进城镇化有重要意义。
一、陕南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发展阶段要求加快城镇化步伐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区域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30%,就进入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2010年关中、陕北、陕南城镇化率分别为46.6%、43.9%和34.7%。陕南是陕西三大区域中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地区,比关中低11.9个百分点。2012年汉中、安康、商洛人均GDP分别22 602元、19 490元、17 710元,分别约折合3 587美元、3 093美元、2 811美元。陕南已进入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二)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着独特作用
小城镇是“城尾乡首”,是联结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所必需的经济网络的节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城市与小城镇之间,一方面小城镇可以以城市生产业为依托,发展制造业;另一方面小城镇发挥生活成本低等优势,为城市上班族提供居住等生活服务。在小城镇与农村之间,小城镇可以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以及服务于农业生产等产业,实现就地就近聚集人口、吸纳就业、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等功能。
(三)小城镇发展有利于陕南生态环境建设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规定陕南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从国家规划上限制陕南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开发。而城镇的形成提高了人口的聚集程度,大量的生产要素在城镇集聚,可以使企业间相互提供市场、共享基础设施、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技术进步与扩散更为迅速,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能够支持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有利于“三废”的集中处理和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减少环境的破坏。
二、陕南小城镇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陕南城镇化规模巨大,但经济实力较弱。陕南是陕西省最大的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全省有近40%贫困人口集中在这里。陕南三市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4%和24%,而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1%和2.4%左右,人均生产总值不到全省的一半。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课题认为,“根据对重庆、武汉、郑州和嘉兴四个城市的实地调研,一个典型农民工市民化(包括相应的抚养人口)所需的公共支出成本总共约8万元左右。”按此标准计算,陕南每年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成本就超过720亿元。如安康市汉滨区对75个移民安置社区初步统计,每个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平均至少需要资金500万元,总需资金4亿元左右,这部分资金市区财政无法解决,镇村无力承担。
经济要素短缺。首先,土地资源稀缺。据统计,2011年陕南有耕地面积802.5万亩,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5亩;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0.95亩。其次,人力资本不足。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陕南每10万人口拥有大学生4 922人,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文盲率5.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每个镇平均人口6 400余人,远低于全国镇区人口平均1万人的规模。
生态环境压力大,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一,生态环境脆弱。陕南地区是全省山洪和地质灾害群发区,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占到国土面积的50%以上。地质专家们对陕南的总体定位是:地质环境极其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发生频发、危害严重。如安康所辖的一区九县为例,比较开阔的平地只有平利县城、汉阴县城和安康城区。汉中市的丘陵、山地占到总面积的94%。第二,陕南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市场机制带来的市场竞争不利于小城镇。小城镇建设中既面临本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相互竞争,也面临本区域与外区域城镇之间的相互竞争。特别是小城镇在与城市的竞争中,小城镇在基础设施、就业发展机会、生活居住便利性、公共产品和福利含金量等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市场竞争力低带来小城镇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流失,小城镇建设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要素流失、经济要素流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形成恶性循环,凸显小城镇发展的难度。
管理体制不利于小城镇发展。中国城市的结构是层级制,城市分成不同的行政等级,有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镇等。上级城市管辖下级城市,在行政主导城市化和城市等级结构的体制下,形成了一种正反馈的机制:城市规模越大,它的行政级别就越高;反过来说,行政级别越高,支配资源的权力越大。城镇资源配置的行政化倾向导致的资源集中向大中城市高度集中。
(二)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
省委省政府政策支持。陕西省委省政府在1996年作出《关于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决定》,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确定的107个重点建设镇,其中陕南有28个。2011年选择陕南4个镇作为重点示范镇进行建设,在资金、土地、管理体制等方面进一步倾斜,如省政府为每个重点示范镇提供1 000亩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和1 000万专项启动资金、落实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等,将其建设成为县域副中心,成为农民进城落户、创业的良好平台和全省小城镇建设的示范样板。《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陕南移民搬迁县(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不断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随着西汉、西康、西商及十(堰)至天(水)线陕南段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陕南交通瓶颈明显缓解。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汉江综合整治等生态环境重点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如汉中市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30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的2.3倍。
移民搬迁的机遇。2011年5月正式启动陕南三市居住在深山半坡和地质灾害点上的60万户240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要求集中安置率应达到80%以上。2013年计划完成移民搬迁6万户、22.8万人,集中安置率达到85%以上,城镇安置率达到60%以上。移民搬迁不仅使得人口向城镇集聚,也为城镇的基础设施改善、住房建设、产业园区发展等提供了机遇。
三、推进陕南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陕南地处全国重点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又是陕西最大的连片特困地区。推进陕南小城镇建设需要综合考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在城镇布局上,形成以汉中、安康、商洛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重点,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江河沿岸为轴线的城镇群,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实现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产业选择上,以现代农业、旅游业、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绿色产业为主;在产业布局上,集中在城镇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区和城镇建设互动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推进的格局,走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达到以上的目标,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提升科学制定规划能力,实现科学发展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引领城镇发展的方向。陕南小城镇规划首先要突出生态发展理念,突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其次,做好两个统筹:打破城乡分割,将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高起点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小城镇与区域中心城市统筹规划,小城镇要接纳中心城市的辐射,实现资源共享。第三,突出特色。将城镇地理环境特点、人文资源特色融于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产业选择、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等,营造内涵深厚、魅力无穷的人文氛围,彰显本城镇特色。
(二)提升要素聚集能力,实现聚集发展、规模发展
小城镇建设中面临的直接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
多种途径实现资本的集聚。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如争取移民搬迁资金,陕南搬迁共需547.2亿元建房资金,其中各级政府将承担367.9亿元;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危房改造政策、保障性住房政策、农民工进城政策和以工代赈等政策运用,筹集资金。用足用活政策,创新融资方式,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陕政发[2009]21号提出:“县(市、区)政府可成立城镇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建立城镇建设融资平台。尽快形成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实现城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可以成立融资公司,实行融资、建设、偿债“三位一体”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也可采取建筑商垫支建设,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好后,通过道路两侧的开发,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等予以补偿。通过多种途径,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公益服务等项目建设。
多策并举实现土地的集聚。小城镇建设必然要占用土地,土地已成为小城镇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挖潜改造旧镇区,提高用地效率。另一方面,在采取严格保护耕地的措施下,通过迁村并点以及开发利用荒废地、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办法,盘活用地存量。如关山镇将1 000亩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的500亩用于新区建设,另外500亩指标在阎良城区内通过招、拍、挂的形式产生土地收益用于示范镇建设,筹集资金5亿,用于该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土地、资金两个难题。从而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新社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
(三)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实现持续发展
总结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产业特别是工商业推动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陕南具有矿产资源储量品种优势明显、水及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等优势,具有发展新材料、绿色食品、中医药、旅游业等产业的良好条件。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基础条件。其中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2012年汉中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1.5亿元,增长29.4%;安康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6.14亿元,增长20.6%;商洛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5亿元,增长50.4%,三市旅游收入均实现高增长。
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高效发展。小城镇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镇一品”、“一镇一业”格局。如西乡县依托樱桃最佳适生区、全国著名的三大樱桃产地之一的优势,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樱桃节、规范管理等措施,集中力量打造樱桃沟景区,使景区集果业、观赏樱花、采摘鲜果、休闲度假、体验农家风情为一体,农业、旅游业综合发展,也带动城乡联动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成为西乡的一张名片。
实施园区发展战略,实现产城融合,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思路,依托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区和城镇建设互动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推进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范增录,康西平.陕西经济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按照十六大确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根据新的形势、新的特点,以兵团现有的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4个已建城市和38个城镇化团场为基础,把其余137个团场纳入进来,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工商企业和团场服务业结合起来,制定出完善的符合新世纪屯垦戍边使命要求的兵团、师、团小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调整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布局。除此以外,还应下大力气抓好国道省道沿线、城区周围的小城镇建设。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在小城镇的各类建设项目,集中有限的资金,按照建设规划,建设好有条件的建制镇。把当前正在进行的危旧住房改造、有条件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与团场小城镇公共文化和卫生等配套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的各种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既有效安置移民,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又可使那些有潜力的小城镇做大做强,成为兵团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只有根据各团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完备的、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才能推动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良性健康发展。
2.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大好机遇,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渠道,推动团场小城镇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城乡统筹政策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疆的小城镇建设上来。兵团小城镇建设绝不能“坐等”,一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对兵团小城镇建设的支持;二要争取银行对兵团小城镇建设的优惠贷款政策;三要争取自治区推进改革现行不合理的财部体制,对兵团小城镇建设给予优惠的财税政策。同时,兵团小城镇建设要改革投资体制,要积极推动建立起以集体经济积累和职工群众个人投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仅要坚持发挥职工资金在团场小城镇建设中主渠道作用,重要的是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民间资金的投入问题。放开兴办公共事业的限制,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一些有投资回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公厕、自来水、排水排污、公园、广场建设等项目,采取招投标的多种方式,鼓励企业、个人以及外商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还要进一步拓宽信贷融资渠道,建立有偿投入的回报机制,一方面与金融部门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争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要与金融部门、企业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让他们参与团场小城镇重点项目建设,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更要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投入经营。
3.要把兵团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团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结合起来,发展二、三产业,培育城市经济基础,让职工群众真正享受城市生活。兵团团场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小城镇,关键是要注重产业建设,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有竞争优势的城镇经济,把团场职工由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转变。团场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持,就会失去发展动力。要根据区域小城镇的实际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以本地优势产业和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和培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或以优惠政策吸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城镇农产品加工业、运输和贸易,拉长产业化生产链条,增加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人口聚集度,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 abstract 】 to make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 i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strengthen the area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mportant method and means. Various types of small towns in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level difference, development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our country the whole situation and borrow sign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the new round of development to adjust.
【 keywords 】 small towns; Plann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小城镇的概念 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以人口聚集为主体,以物资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资为一体的有机实体。
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形势。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小城镇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十五”计划把小城镇建设列为农村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小城镇,大战略”成为事关全国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在目前的小城镇中,有近90%是1978年之后增设的,年均增设820多座,小城镇之所以发展快速,除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带动外,主要得益于其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了城市之前,经济增长率转由市场调节,社区建设率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阻碍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化的体制障碍较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成本低,“扎根”容易,对政府压力相对较小。
三、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发展时间短,总体上讲,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我国小城镇数量虽多,但平均规模小,聚集效益不明显。许多小城镇的建设还有很多亟待完善之处,如基础设施简陋,城市景观差;人均占地多,就业机会少,用地制度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存在。
总之:
1、乡镇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直接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改变,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工农业产品普遍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人口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
2、小城镇经济结构趋同,产业层次偏低。我国80%以上的小城镇均由农村居民点发展而来,均具有较典型的农产品集散和初加工特点。这种城镇类型,在趋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上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3、基础设施不完善。许多小城镇的建设沿袭了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模式,造成用地集约性差,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景观风貌缺乏特色等问题,使小城镇的舒适度、安全性等不尽人意,进而减小了小城镇的吸引力,影响到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4、城镇功能不健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合力不强。由于建设水平低、城镇功能普遍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拉动性不强。其次,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提高。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1、提高对小城镇的认识,尽快建立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各级政府要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律,协调和处理好有关农村城镇化研究、规划、建设和政策等问题,充分认识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
2、要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要深化传统方式的改革,用规划去统领小城镇建设,做到规划和设计先行,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片开发、配套建设。
3、构造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有必要结合经济结构改革,引导企业集中建设,形成企业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共享能源、交通、信息和市场。
4、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政策。通过各种途径,为进城农民就业创造条件。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
5、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投资机制,走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收费和引进外资等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 总之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渠道,我们只有通过合理的引导使之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规划方法探讨 翟宁 王圣学【刊 名】城市管理.2007(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