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扶贫工作日志范文

扶贫工作日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扶贫工作日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扶贫工作日志

第1篇:扶贫工作日志范文

2020年在局党委深切关心下,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包保贫困村驻村帮扶各项工作。

一、驻村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2020年全年驻村290余天,周六、周日正常履行驻村工作队值班责任,按要求填写驻村工作日志。与派出单位完全脱钩,保证了驻村工作时间。认真履行驻村工作队队员职责,全年走访脱贫户6次,重点户不少于12次,每月至少一次。

二、在推动精准扶贫方面

年初帮助包保贫困村制定了2020年脱贫计划及后续巩固提升计划,结合包保贫困户制定了个人包保帮扶巩固提升工作方案,帮扶措施覆盖旭日村所有贫困户。驻村工作队以开展“五巩固、五提升”扶贫大会战为契机,每月对“三类重点人群”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走访慰问和入户调查,切实了解实际情况,做到了全覆盖。

三、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

帮助包保贫困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和养殖项目。在种植上,重点打造果树种植产业,同时利用果树间种土豆、大葱等额外再增加收入,此项目与村屯的亮化、美化和改善村屯环境相结合,在庭院和道路两侧种植李子树,产生长期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对村屯环境进行了改善。

第2篇:扶贫工作日志范文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制

市林业局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吕邦运同志为组长的市林业局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3个驻村扶贫工作队,每队安排1名班子成员负责,成员3-4名,具体开展扶贫工作。明确驻村工作队员责任,严格实行考核。建立结对联系帮扶机制,每名班子成员和工作队员联系1-2个贫困户,开展上门走访慰问,帮助制定脱贫方案,落实帮扶措施等。把扶贫攻坚工作放在优先位置,在资金安排、车辆使用上优先考虑。加强对驻村工作队员的纪律考核,不定期查阅队员工作日志,对驻村扶贫的工作成效进行检查评定。

二、规划先行,认真制定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精准扶贫,规划先行。我局根据市委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扶贫攻坚规划。一是制定了市脱贫攻坚林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从全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同全市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整合项目资金,建设林业产业基地,通过发展花卉苗木、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提升贫困村的经济实力,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帮助联系村制定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方案。针对各村的不同情况,驻村工作队员认真调研,协助村委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廖家林村确定以花卉苗木产业为龙头,进一步扩大花卉苗木栽种面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农民加入。火山口村以发展精品柑桔为主,加大柑桔种植面积,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针对贫困家庭致贫的不同原因,帮助每个贫困户制定脱贫方案。对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采取政府兜底脱贫方案;对缺少发展资金的,多方帮其筹措资金,提供生产资料,开展技术指导;对因病因残致贫的,积极争取更大比例的报销看病费用,将其纳入民政低收入人群求助。

第3篇:扶贫工作日志范文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着力破解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干部组织难、群众参与难“两难”问题,XX镇积极探索党群服务新模式,通过党员、群众竞选,每村选出X名党员、X名群众代表成立党群服务小分队,开展四个“定期”系列党群服务活动,使人民群众看到党员服务活动建设的实际效果,认可党员和群众代表的工作。

定期开展政策宣讲。借助每月十五日“主题党日”活动,“双十”党员、群众轮流走上讲台,通过微党课、编撰快板、歌曲等寓教于乐的方式,以身边人演绎身边事,向广大村民解读党和国家政策,普及法律法规。邀请市县农技专家到村内进行农业种植、电商发展及其他相关专业培训,同时鼓励在某一方面有专业特长的党员、群众代表走上讲台,与大家交流致富经验,先富带动后富,拓宽群众致富路。

定期开展入户走访。结合划片定岗联户、精准扶贫、走访慰问、环境污染整治等工作,每名党员群众都要对村内群众进行定点联系(每名同志联系5-8名群众),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工作,并将走访情况记录到“双十”工作日志中。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第一时间解决,对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解决的,向村民解释清楚,并上报上级相关部门,避免引起误会,激化矛盾。

定期研究破解思路。每月月底,党群服务小分队定期召开全体会议,集中将村民反映的各项问题进行汇总、梳理,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责任人,解决时限,上报村两委后将解决方案在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

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群活动小组将每月活动开展情况张贴在公告栏,每季度末,“双十”党员、群众代表登上讲台进行工作述职,接受村民询问质询和监督评议,邀请村民对工作当场提出意见建议,并发放意见调查表让村民对于本季度村内各项工作进行集中评议,制定整改方案,限时完成问题整改工作。

第4篇:扶贫工作日志范文

一、总体要求

组建连心小分队推进连心工程,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城建部门自身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重要举措。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要紧紧围绕转作风、优服务、解难题、促和谐这一主题,以积极主动、务实有为、狠抓落实的精神,切实开展好“连心”小分队的工作。

二、工作安排

参与对象为局机关全体干部,组成4个“连心”小分队,轮流深入“三进三解三促”联系点、烟叶生产帮扶点、“双联双帮”联系点、美丽乡村建设点、帮扶企业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各类工作联系点。小分队成员每周至少进点“连心”一次,机关党员还要到所居住村报到,开展便民利民、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

1.进行一轮“民情家访”。借鉴走访“八种人”等做法,以“八到户”为要求,上门开展“民情家访”,听取社情民意,记写民情日记,发放“连心卡”(“三进三解三促”服务群众联系卡),向群众告知姓名、单位、联系方式,便于群众联系。

2.开展一系列政策宣讲。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规划建设、农民建房审批、农村建房安全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要宣讲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政策要求,让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结帮一些困难群众。深入到“三进三解三促”联系点和“双联双帮”联系点,通过主动上门走访,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积极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谋划脱贫致富路子。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不少于2户,其他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不少于1户。

4.开展一些志愿服务。利用业务知识专长,主动为农村建房户搞好规划、建筑设计、实地指导和帮助农民建房。

5.调解一批矛盾纠纷。协助村委调解农民在建房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6.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年内帮助村发展烟叶生产、帮助村搞好村庄绿化、帮助上盖村做好1-2个村庄规划。

7.帮扶一批企业项目。要深入到挂点帮扶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一线走访,了解企业生产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企业正常生产和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组织领导

1、精心组织,迅速启动。各小分队要立足本计划要求,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进度和目标要求,逐项抓好落实。要注意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以积极的姿态迅速投入到连心工程中去。

2、领导带头,作好表率。局领导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头做好小分队工作。局机关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小分队工作中,确保“连心”工程的顺利推进。

第5篇:扶贫工作日志范文

上海市检察二分院检察长陈辐宽介绍,近年来一大批青年充实到上海检察队伍中,他们绝大部分缺少社会阅历、工作实践,特别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是从家门到校门、院门的“三门”干部,为此,市检二分院率先挑选5名青年检察干警在街道五个居委会,以及街道民政、司法、办等基层部门锻炼,参与基层社区日常管理工作,做好矛盾化解任务,并接受社区管理和考核,撰写工作日志和社区调研报告等。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给予了大力支持,精心选择了10名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人员作为带教老师,全程指导5名检察干警并对他们考核评估。

参与活动的青年干警按照“全脱产、沉到底”的要求,虚心向居委干部请教学习,踏踏实实在社区工作,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赞扬。

“家事”繁多无小事

热心尽心加耐心

陈之尧是二分院公诉处的“新人”,年轻有干劲,这次在唐家沙的挂职锻炼让他懂得了吃苦耐劳。

唐家沙居委会辖区内共有居民2500余户,约7000人,在人口密集的共和新路街道,算得上是“巨无霸”了;该社区主体建筑均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成的老式公房,小部分房屋的历史更为“悠久”,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唐家沙居委会共有13名工作人员,除了两名工作人员是正式编制,其他人都是发挥余热的退休职工。贴传单、捡垃圾、调解纠纷、上门慰问党员等是例行公事,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此外,有各式各样的突发事件需要处理,比如怒气冲冲的居民会突然冲进办公室,抱怨楼上的空调滴水影响自己休息,或是邻居又搭了违章建筑有碍视线,要求立即解决,否则就马上打电话到街道举报等等。

8月,接连十几日的罕见高温,酷暑难耐。居委会办公室仅靠电风扇解暑,小陈上班不到一小时,身上衣服就像浸了水一样。居委会38℃以下只开电扇不开空调,他只能自备一件汗衫轮换。原来,干部们节约一分一厘,都用于上门慰问老人、病人。他们还自己烧水喝,不用餐巾纸用毛巾……居委干部们如此爱岗敬业、吃苦奉献,让小陈肃然起敬。

范松辉到反贪局才一年,这次被派到洛川中路居委会锻炼,最近碰到了件棘手的事情。林某60多岁,早年生意亏了,房子卖了,老婆带着孩子走了。没有收入保障的老林经常来居委会待着,居委会干部觉得不是办法,帮他找到了酒店保安的工作――包吃包住,每月还有一千余元工资,日子算过得去。不料,好景不长,老林多次喝酒导致心脏病复发,需要住院治疗。居委会知道后,派小范联系他女儿小林,并指导他要疏通父女关系。小范打电话给小林说明情况,她表示与老林已经脱离关系,拒绝支付医疗费,更别提护理了。“治病要紧!”居委会经费虽不宽裕,还是垫付了医疗费,每天派人轮流探望。小范不气馁,多次联系小林,语重心长地规劝。得知父亲生活特别艰苦,小林心软了,同意支付医疗费,可还是拒绝照顾他。就这样,干部们照顾老林直到他出院。可老林已被原单位辞退,生活又没有保障。居委干部又四处奔波,为他联系养老院,但老林不肯去。对此,居委会几经周折,又为他找到酒店保安的工作。现在,老林身体康复开始工作,大家这才放下心。

“来基层锻炼不仅要学习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还要学会与形形的人打交道,如何冷静地应对各种事情,是相当重要的一课。”居委干部工作如此具体、琐碎、繁重,却要求默默无闻、委曲求全,让年青干警深有感触。

调解纠纷有学问

半路出家需磨炼

周琦是民事检察处干部,这次她“蹲点”三阳居委会。上班第一天,居委会李书记带她在辖区逛了一圈,介绍各小区基本情况。一个小时里,小周发现几乎走几步就有居民与书记打招呼,大家脸上都挂着微笑,让小周备感亲切。

辖区内一处老式小区经常发生漏水、渗水现象。一天,谢阿姨家渗水,她怀疑是隔壁阿强家造成的,与阿强交涉未果就到居委会反映情况。居委会分别派人联系阿强、物业公司和工程队,协调怎么解决问题。小周负责联系阿强,阿强却不肯合作,小周多次上门协商,建议他及时解决问题,阿强终于答应让工程队检查。第二天,工程队查明确实是阿强家因房屋老化、水管漏水,造成了谢阿姨家渗水,只需两天整修就可完工,所需费用不大,但阿强蛮横地反对,大家也被他不耐烦地赶出了门。居委会干部没有就此放弃,过了一天,李书记派小周先跟他老婆谈话。小调了这次修理对他们有益无害,拖着不修等哪天水管爆裂,损失就更大了,阿强老婆表示理解后,让小周和李书记再次上门规劝阿强,他总算妥协了,双方的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许宏是二审检察处新进的检察官,挂职地点在谈家桥居委会。

一天下午,两户居民为公共区域的使用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居委会干部前去“救火”。大家赶到现场后,把吵得不可开交的两名当事人拉开,了解了事情原委:朱阿姨和马大叔是隔壁邻居,上个月朱阿姨在房门前公共用地上铺了瓷砖,马大叔不乐意,让朱阿姨把它撬了,朱阿姨说,现在铺好了,不可能再撬了。马大叔就把自家门前的瓷砖撬了,导致路面不平。这天马大叔走过扭伤了脚,要让朱阿姨出医药费,朱阿姨不答应,两人就吵了起来。搞清来龙去脉,小许向朱阿姨解释:两家门前的公共用地是他们共有的,不能分开使用。按照法律规定,公共部分的改造,需经共同使用人一致明确同意。先前马大叔看见没表示,不能代表他就同意。小许又规劝马大叔,朱阿姨在公共部分铺瓷砖是不对,可他当初没反对,等铺完了再不同意有些不妥,是因为自己把路撬得不平造成脚扭伤,也不能责怪他人。朱阿姨和马大叔听完后,觉得挺在理,在居委会协调下,朱阿姨撬了剩下的瓷砖,马大叔放弃索要医药费。

“一听二劝三谈心”,两个多月站在调解纠纷第一线,让几位检察干警明白:调解不是办案,不能局限讲政策、讲法律,调解是靠摆事实、讲事实,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解决纠纷。

学会用法律维权

开会用议事规则

社区需要法律咨询的人不少,谈家桥居委会就给小许布置了一项任务:给老年人讲讲权益保护问题。小许事前收集了不少资料,为了让课堂更生动,还准备许多深入浅出的案例。听说有这样的讲座,大爷大妈们摇着芭蕉扇、擦着毛巾纷纷前来,小小的会议室挤满了50多人。小徐给大家讲了老年人受保护的七项权利,包括自由处分个人合法财产、立遗嘱等。有人就问:对没有尽到家庭责任、没有抚养年幼孩子的老人,没有劳动能力和经济收入了,子女是否应该赡养他呢?小徐耐心解答,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念,父亲没有尽到抚养孩子的责任,子女当然也不需要对其进行赡养。但按照法律规定,子女有对父母赡养的义务,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可抛弃,就是不论父母曾经做过什么,子女必须赡养父母。除了给大家讲授法律知识,小许还提了一些自我保护的建议。对这类知识讲座大爷大妈们希望以后多举办,小许一口答应了。

李慧敏是二分院研究室干部,在和乐居委会挂职。辖区内有一处90年代建造的小区,两年前,小区旁开始建起商务楼,但因地基打得太深,导致小区一些地面、墙壁开裂,时有漏水。当时小区业委会与商务楼开发商协议赔偿事宜,可落实的时候,许多居民表示赔偿款太少不同意,有些人甚至把矛头直指业主委员会,要求重新选举。小李在选举初始发现了一个问题:小区还没有居民委员会议事规则,而这是业委会选举和工作的依据。她建议筹备小组先召开全体业主大会,通过业委会议事规则。由全体业主以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业委会人数等事宜,这样具有说服力。对此建议,居委会和筹备小组均表示赞成。

第6篇:扶贫工作日志范文

如何结合辖区特色,做好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爵溪边防派出所走出一条扎实的“群众路线”。

帮助外来工,请“娘家人”管“娘家人”

朱学武,江西鄱阳人,在爵溪开了一家不起眼的粮油店,店门口却挂了三块招牌:鄱阳县莲湖乡驻爵溪“综治办”、“办事处”、“流动党支部”。

他原本是鄱阳县的一名组织干部,2005年被派到爵溪工作,成了驻爵溪综治办主任、办事处主任、流动党支部书记。

“孩子上学、劳资纠纷、找工作。经常有老乡来我这里谈事情,不生分。”朱学武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渔业枯竭,针织业逐渐兴起,大量来自江西万年、鄱阳等地的务工人员涌入爵溪。高密度的外来人口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一度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治安压力。

“外来务工人员乡土观念浓厚,一旦发生纠纷,总怀疑民警不秉公处理,因此调解难度很大。”爵溪边防派出所所长李根青说。

从2005年起,派出所开始摸索“3+3+3”外来人口管理模式,协调江西万年、鄱阳当地政府在爵溪成立3个外来人口流动党支部,建立与之配套的3个外来人口综合治理办公室以及3支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将3名辖区民警派驻到3个流动党支部任职,结对帮扶。

“就是利用同乡人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优势,让‘娘家人’管‘娘家人’。”李根青说。

“娘家人”管“娘家人”的尝试,赢得了老乡们的信任。

2012年3月,江西老乡朱仙翠在操作机器时,不慎压碎了3根手指。在支付了第一笔手术费后,厂方不愿再支付后续的手术费。朱仙翠试着找到了朱学武。朱学武带她找到了爵溪边防派出所和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几经协调,朱仙翠拿到了后续2.5万元的补偿。

留意劳资供求,为外来务工者找工作

来自江西万年的吴国英,因为患有慢性角膜炎,只能做检验方面的加班工。

爵溪边防派出所民警得知此事后,和十几家企业取得联系,一需要加班工,就通知吴国英去上班。

帮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找到工作不算什么,在2012年春节过后的1个月内,爵溪边防派出所就曾推荐了3000多名工人就业。

爵溪有500余家针织企业,以接受业务订单的多少来决定要招收多少工人,用工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一方面是企业阶段性急需用工荒,一方面是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因为用工信息不对称,找不到工作,爵溪边防派出所民警王晓羽留意到了这对矛盾的存在。2012年春节过后,他带着基础中队的民警一起到社区走访,记录下4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信息、特长、从业经历、求职意向等。

每次走访企业时,王晓羽都会把这本工作日志拿出来翻翻,看看有没有适合企业的员工。有一次他在一家印花厂走访时,看到生产部紧急招大量员工,马上掏出了自己的小本子。不到两天时间,这家印花厂就招到了400多名业务技能对口的工人。

帮困助学,建务工子女就学基金

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在爵溪更安心地工作、生活,爵溪边防派出所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

2007年,派出所民警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跟随父母来到爵溪后没有继续求学的情况,立即对此进行全面排摸,白天不在晚上访,本人不在问邻里。通过一个星期的仔细排摸,发现这样的孩子有1100名之多。

在之后的一个多月,民警做了大量的发动和协调工作,建立了“边防牵线,政府唱戏,群众受益”的帮困扶贫联运机制。由街道办事处协同边防派出所,设立救助特困户、残疾人和困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光彩基金”。

在今年暑假前,派出所里的“阳光假日小屋”早已收拾一新,里面有电脑、空调、书籍等,留在爵溪过暑假的小朋友都可以到这里看书、学习、玩耍。

依托“劳动者之家”,帮助外来务工者讨工资

今年上半年,爵溪边防派出所已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调解了七起劳资纠纷,涉及金额400多万元。

民警讨薪成功率高的“秘诀”,是背后依托由政法、公安、司法、工商、劳动等21个单位参与的社会劳动服务保障中心。这个中心也被当地的外来务工人员称为“劳动者之家”。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爵溪不少针织企业因发不出工资而相继倒闭。如何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尤其是如何保障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是一件能轻松解决的事。

李根青说,通过跟爵溪街道协调,他们搭建起了一个维权平台,成立了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外来务工人员再也不用为了劳资纠纷的事特地跑去县城了。

2009年2月,缝纫工饶小翠从江西老家返回厂里上班的第一天,就从社会劳动服务保障中心拿到了3个多月的工资,“边防派出所说话算话,把我们的欠薪问题都解决了。”

问题的发现多亏了爵溪边防派出所民警在一线的走访。以2009年年初为例,民警在走访中发现困难企业122家,停工企业77家,被裁减员工3996人。

2009年1月,民警在走访中得知,象山一家制衣有限公司以银行抵押贷款未成为由,拖欠50多名建筑员工80多万元工资。春节临近,工人们领不到工资,情绪十分激动。

掌握这一情况后,民警一方面安抚工人,引导他们通过合法渠道讨要工钱;另一方面,协同街道等有关部门,到该制衣有限公司进行说服教育。

最终,这家制衣有限公司向50多名建筑工人付清了所有拖欠工资。

设“点将台”,群众可以挑选办事民警

“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一级公安派出所”“基层建设标兵单位”“爱民固边先进集体”。这只是象山爵溪边防派出所获得的荣誉中很小的一部分。

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民警们的工作做得很扎实。

在派出所办事大厅的墙上,有一块叫“点将台”的牌子,上面挂着所里每个民警的照片、基本信息、办案特长和联系方式。

所长李根青说,群众来办事,想要哪个民警跟进,就可以“点”哪个民警,“跟医院挂专家号一样。”

一个好的民警,每个月被“点”到的次数有20~30次。这些数据都是记录在案的,对于没有被“点”到的民警来说,是个蛮大的压力。

爵溪边防派出所治安中队中队长柳杰是被“点”到次数很多的一位民警,忙的时候,一个月要接几十个案子。

最早“点”柳杰的是一家针织厂的老板,厂里的仓库主管携带价值十几万元的货物潜逃。

仓库主管潜逃到了四川,柳杰主动和当地警方联系,最终不仅把人找了回来,还挽回了所有财产损失。

后来有一次,这个老板的厂里发生职工偷东西的事,他就直接到派出所找柳杰。当时柳杰还在宁海,接到电话特地赶了回来。

能力强、办事尽责,是他人对柳杰的评价。

时间久了,柳杰也积攒了不少“回头客”,象山新桥人顾某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冬天,他因为讨工资的事和老板产生纠纷。他“点”柳杰的原因是,柳杰曾当过刑侦中队长,办的案子比较多,有“知名度”。

第7篇:扶贫工作日志范文

(一)成教德育受众成分复杂

我国的高校成人教育受众复杂,学生成分构成多样化,有的是高考落榜生,有的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已有一定积累的社会人士,有的是刚参加工作迫切需要提高业务能力及文凭的青年,有的是毫无生活压力,纯粹出于兴趣的人士。他们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各不相同,年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差别较大,知识背景与自身素质良莠不齐,人生观、价值观差异性大,对学校德育的认同南辕北辙,道德信仰缺失。

(二)成教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环境塑人,当高校的德育生态系统和谐平衡时,德育的驱动力才充足,环境才能发挥育人的作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拜金主义严重,道德观处于裂变甚至扭曲之中,道德冲突导致的社会成员的心理冲突屡见不鲜,道德绑架现象频频出现。成教学生思维活跃,开放性强,易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高校的德育机制又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转变,权威性不断削弱,高校成教德育本就不是学校的中心,现在更是被边缘化。成教德育危机如同山雨欲来,不能不令人警醒。实际上“德育的危机,相当程度上是德育环境的危机所致。德育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施,德育的有效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环境支撑。”现实上高校成教德育生态环境状况不佳,高校成人教育更注重的是提高创收,学生更注重的是提高学历,同时成教德育队伍人员配备不齐,成人德育课堂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忽视了成人教育的多层次性。成教德育环境的不良状况,土壤的先天贫瘠,使得环境的陶冶与育人功能无从发挥,反而由于不良环境的浸染功效而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德育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系统,是由多种元素构成,任何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选择都是各种因素的合力造成,一环缺失将会造成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高校成教德育生态环境的净化要求成教德育机制必须做出改变。

(三)成教德育传播知识化倾向严重

成教德育传播的对象是多层次的成教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拥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道德的习成对他们来说更应是与社会经验相关联,脱离了社会现实的德育必难得到他们的回应。遗憾的是至今仍无专门的高等成人德育教材,德育课知识化倾向严重。道德传播与知识传播不同,有其特殊的社会机制,道德的调控、监督、制度及实施方法等都影响着道德传播的有效性,高校成教德育的灌输式、知识性教学,必然导致“知识德育”,传播的互动性因为缺少了受众者的参与和热情、脱离了道德生活实际,学生对道德的判断、认可与遵从就成了疑问。成教德育传播不能满足绝大多数成教学生的需求,专业教育将失去基础,高校成教的道德生态发展将会失去根植的土壤。美国著名传播学家W•施拉姆认为“: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要确立“共同的东西”,成教德育传播必须融合收大众传播的特点,面对多层次的学生要有普及性,那些与学生自身距离较远的或与认识及自身利益相悖的道德要求则要尽量避免或采取隐性教育的方式进行,最终引导学生把道德追求看作是人生的目的和归宿,在道德追求中体验做人的尊严、快乐和幸福,而不仅仅将德育变成考试时的名词和论述题。

(四)成教德育缺乏实践性

德育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即是生活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高校成教德育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性的缺乏,成教德育只有在社会、家庭、学校的互动中才能形成合力,成人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实践经验丰富,当下高校成人教育却恰恰忽略了自己的长处,认为不少学生已有社会工作经验,无需再组织他们进行专门的社会实践,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基本忽略了成教生。殊不知成教学生恰恰因为家庭、工作、生存的压力使得他们无心主动再去进行自我的道德实践,他们的社会实践经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已经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不良的生活与工作经历有可能使他们的道德水准还低于普通人。因此,成教德育只有回归社会实践之中,才能实现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主观需求与客观需要的统一。

二、志愿服务是高校成教德育的最佳进路

高校成人德育陷入困境的关键是因为对成人德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没有找到适合成人德育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道德实践的新载体,已被社会广泛接纳,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精神需求,印刻了人类社会精神发展的步履,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升华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高校成人德育最有效的路径。

(一)志愿服务适应了成教学生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志愿服务具有主体的广泛性、活动的开放性,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因为大多数志愿服务没有准入的门槛,只要你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现实社会中志愿者群体的年龄跨度大、文化水平、知识结构不一、职业构成较为多元化,这恰恰与成教学生层次多样性的特点相吻合,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组织志愿服务团体,学生层次的多样性反而成为志愿服务殊的优势,它的结构、特点、专长优势可以适应绝大部分的志愿服务类型。

(二)志愿服务促进了高校成教德育生态环境发展

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核心,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精神追求,促进了成教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同时净化、优化了高校成教德育生态环境,二者的互动得以形成良性循环。

1.志愿服务实现了成教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价值

志愿服务是在没有外力约束下非强制性的自愿自觉的活动,参与者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过程就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志愿服务的理念就是“服务社会,提升自我”。成教生在扶贫济困、帮助弱势群体、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中培养了责任精神、关爱精神和对民族、国家的情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了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品格和主体地位,实现了自我价值。志愿服务使成教学生主体建构起自主的德性从而促进其健康、全面“、成人”的发展,实现“理想自我”。没有志愿服务中培养的自觉意识,就不可有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志愿服务实现了成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基点,高校成人教育同样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改善高校成教德育生态环境必须要“以德为先”。志愿服务精神具有广阔的社会内涵与永恒的内在价值,正在成为社会变革的新生力量。志愿服务具有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特点,通过志愿服务可激发成教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我教育意识,通过志愿服务强化他们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规范道德行为。

(三)志愿服务贴近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既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高校成人教育要实现优化德育环境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要将德育工作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社会实践活动中,从理论阐述转向现实生活,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扩大和创新成人德育的内涵与体系。“成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促进成人生理与心理各个方面和谐发展,促进成人知识、能力、观念、道德等不断更新、完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职业素养,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道德与环境的互动中,个体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德育也才能生动、鲜活起来。

三、高校成教开展志愿服务实现德育目标的策略

1.依托学校组织,全员参与志愿服务

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领导机构要高度重视成教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将其纳入学校的德育建设之中,并给与适当的经费资助。由于成教生层次多样性,有脱产、非脱产及函授生、培训生,年龄差距也比较大。因此要充分依托学校的党团组织、院系、班集体、学生社团及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志愿团队的组织招募工作,充分动员全体成教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并做好志愿服务者的个人档案、志愿服务工作日志、荣誉奖励等工作。只有充分调动成教生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才能形成育人的优良环境,个人与社会的互相激励也才能最大化,充分实现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2.编织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的经纬网络

成教生开展志愿服务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开展组织工作,专业志愿服务与普通志愿服务相结合,社区服务与项目服务相结合来开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由于相当部分的成教学生为社会人士,他们散布居住在当地的各个小区,从中选拔社区志愿服务负责人具有熟悉社情与环境的便利条件,能充分反映居民的需求和意愿,更能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的自主性与有效性。社区志愿服务贴近实际生活,成为沟通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打破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桎梏,使居民、志愿服务者对社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彼此之间产生关爱与温暖。促使志愿服务从最初的基于社区的互惠再到服务整个社会,使志愿服务者不断升华。

3.志愿服务与职业道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