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农业发展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发展方向

第1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统计 农业 范县

一、范县基本情况

范县是革命老区,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声交界处,南临黄河,北临金堤,县境全部处于黄河滩区和滞洪区,总面积590平方公里,耕地52万亩,辖12个乡镇,590个行政村,总人口49.67万,其中农业人口44.56万。全县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偏僻,资源缺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黄河在范县境内长42公里,全县12个乡镇有6个乡处于黄河滩区,涉及人口7.5万,占全部人口的15.2%,10余万亩耕地。590个行政村中有142个滩区村,占全部行政村的24%,其中纯滩区村60个,半滩区村50个,落河村32个。

范县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基本上是5年3遇。1996年8月特大洪水造成全滩区漫滩,10余万亩秋作物绝收,致返贫人口8万人,特别是32个落河村,大部分土地掉入黄河,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条件。1997年范县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旱,致使15万亩水稻、20万亩秋作物没有种上,全县粮食减产一半以上。1998年,又发生严重的内涝灾害,25万亩秋作物绝收,造成9万人返贫。

范县是一个农业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等指标在全省占的位次比较落后。2005年在全省县域经济评价中,综合位次位于第83位,生产总值位于第104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位于第78位,人均财政收入只有1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78元,在全省占10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9.5亿元,在全省108个县中占105位。

二、黄河滩区乡黄河滩区治理和经济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省、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沿黄各乡镇滩区治理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自1996年开始,范县对黄河滩区的乡镇和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大力开展了避水连台建设。截止2007年底,顺利完成了86个滩区村的避水连台建设任务,共动土方1200万立方米,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创建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常所,群众称之为“救命台”、“连心台”、“聚财台”。滩区乡镇和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比较明显的例子如毛楼黄河旅游区的建设和陆集乡的避水连台建设都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几年的发展,各乡镇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

表1 2007年范县6个滩区乡基本情况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沿黄六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非沿黄乡相比,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落后,经济总量低,人均指标占有量较小。由于处于黄河滩区,一些支撑经济发展的项目几乎在滩区难以找到,特别是工业项目,无立足之地。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结构。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还不到40%。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6个乡总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9,9%,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投资总额占全县的只有35%。6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没有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的2375元。最高的与全县平均水平相差177元,最低相差36元。

三、存在的问题

基础建设问题和村台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村台建设达不到设计标准。按花园口发生12370立方米/秒,当地水位超过一米的设计计算,达到设计高程避水台只有3个,与水位相平的有10个。大部分村台达不到设计高程,且建设质量差,抗洪能力不强。滩区迁安道路标准低,满足不了迁安需要。滞洪区内地势低洼,遇到大雨容易造成内涝。

经济发展问题:由于处于黄河滩区,防洪问题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一些项目由于投资者担心投资收不回来,不愿意到这里投资。

另一方面,当地的经济是以农业种植为主,农业产业链条短,当地百姓以卖粮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虽然近年来发展了林业经济和特色农业种植,但是由于缺少技术支持和规模小,不能作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四、农业发展方向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滩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发展制约,主要是交通不便,再加上黄河滩区容易发生内涝和洪水灾害,严重制约着滩区工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高。但是,滩区也有滩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可以利用滩区的优势发展农业经济,也可使滩区乡镇经济走出一条小康之路,增加滩区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

(一)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黄河滩区土地大部分含沙量大,每逢冬春刮风季节,沙雾弥漫,黄黄的天遮住了阳光。老百姓有句口头禅是:“半天出不去黄河滩,刮风时候土瞒碗。”是黄河滩区的真实写照。针对这一情况,范县人民抓住这个土质酥松,有力于根生植物生长的特点,和防风固沙的作用大力发展林业,特别是速生杨的栽培,为当地百姓探讨出了一个致富之路。目前,全县速生丰产林达到19万亩,有林地面积2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0万方,是全国绿化模范县。近几年的发展,不仅黄沙得到了有效治理,拉大了林业产业链条,使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依托林木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

以张庄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园区基本形成规模,不仅辐射了周边的台前、濮阳县,还辐射了山东莘县、阳谷、菏泽等县市。全县木材加工企业达到800余家,成为豫北地区较大的木材集散地和木材加工基地,形成了中密度板加工、板皮加工、板条加工、拼板、杂木粉碎、家具制作、顶木加工以及新闻纸生产这8大生产系列,培植了通宇纸业、光明密度板、张庄木艺制品厂等龙头企业。濮阳市通宇纸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3亿元,分三期工程建设,设计年生产10万吨高档新闻纸和10万吨A级箱板纸,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12.5亿元,创利税1.97亿元。濮阳市光明密度板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以本地丰富的森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中密度板,产品畅销十几个省(市、区),深受客户好评。张庄木艺制品厂主要生产桐木工艺制品,产品全部出口,畅销日本和韩国。林业及木材加工业成为黄河滩区富乡富民富财政的支柱产业。范县已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19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26万亩,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范县依托黄河滩区十多万亩速生丰产林,规划建设了1.9万亩的省级黄河森林公园,与国家“AAA”级景区——毛楼黄河生态旅游区连为一体,丰富了旅游项目,大大改善了滩区农民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持续造林使范县拥有林地面积3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范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发了林下经济的多种模式,实现了林地长短效益相结合,增加了林地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保障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林下经济

目前滩区乡镇摸索出一条发展林下产业的致富。就是利用树林下的空地和环境发展经济。陆集乡前刘楼村村民刘学峰利用林间寡照、阴暗、潮湿等特点积极发展食用菌、大棚灵芝种植。还有一些农民在幼林下种植大豆、花生等一些浅根油料作物,或种植谷子、绿豆等粮食作物,一亩地多收入200元。均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辛庄乡毛楼村连片的速生丰产林地里,一张张数米长的大网围成一个个场地,小柴鸡在草丛中悠闲地觅虫吃食。林地树阴以及杂萆、野虫等为柴鸡提供了活动和觅食场所,柴鸡的粪便又可作为树木生长的肥料,形成循环生态链。村民史继周说:“在林地里散养柴鸡,不仅弥补了不能种粮的损失,还省下了给树打药施肥的本钱,一年养两茬,等于又种一亩林。”张庄乡夏庄村一些农民还在一些相对高大的速生林下种植了优质的紫花苜蓿牧草近千亩,1亩这样的林地能有300元左右的收益。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

第2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水平有差异,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也会有所变化。

关键词:

农业机械;发展史;发展方向

农业机械是指在农业生产处理过程中应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大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高效的生产效率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根据日益增多的市场需求,我国的农业机械将朝着一个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1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

1.1原始时期

原始社会的简易农具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的起源,在《齐民要术》、《耒耜经》等古籍中有所记载。耒耜——一种早期的耕地工具,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出现。发展到公元前13世纪,拥有了铜犁头为主的牛耕。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铁、木制农具已经在农业的耕种、收获、生产与加工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一些原始社会农具的基本原理至今仍在部分农业机械中应用。

1.2建国至今

1.2.1建国1949—1980年,初始发展进程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与方针引导下,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保障服务体系,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应用农用机械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投身农业机械的初始建设当中,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有了基础性的进步。这其中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等一批早期的农业机械制造骨干企业。

1.2.21981—1995年,体制转变进程

土地经营权的主体随着的实施变成了农民本人。由于国家在农业机械上的扶持力度和优惠慢慢降低,农业机械的发展步入暂时的“窘境”。1983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个体购买、使用农业机械来改变这种情况。此后,农业机械的发展又步入正轨。根据当时农民购买、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有限以及农业机械应用小型化的特点,农业机械的生产模式有所侧重,重点生产小型、应用广泛的农业机械,因此这一类农业机械在该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2.31996—2003年,跟随市场进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出现“进城热”的现象,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季节性短缺。为改善此类情况,经过国家农业部等部委的决策,在1996年,开始对小麦进行规模化的跨区域机械收割。市场引导下,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道路形成了。

1.2.42004年以来,法治引导进程

这一进程从2004年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这一里程碑式的进步,在促进和保障农业机械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一系列的法治保障,根本上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我国的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我国迅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在过去的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的趋势的增强,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也会发生改变。结合市场需求,我国的农业机械向着高效智能、节约环保、舒适便捷和个性、专用性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1向节能环保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一种高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依赖传统的设计方法,以高能源、资源消耗来得到较低的生产效益,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未来的农业机械通过增加环保节能设计,向低能耗、环保型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实现农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2向智能高效发展

农用机械的发展技术将呈现以下特点:马力系统将向无级变速转变,实现更平稳的驾驶;GPS定位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将使农业实现导航作业、精准定位;“互联网+现代农机”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技术引导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的创新。

2.3向舒适便捷发展

在农用机械的操作中,劳动强度比较大,驾驶员相对比较累。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民在注重其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逐渐增加了对其舒适度的关注。在这方面,我国已有初步探索。中国一拖的大轮拖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先进的换挡系统和人性化设计,在2013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上带给参观者舒适的驾驶体验,曾获得“优秀新产品奖”。

2.4向个性、专用性发展

当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产品,但大都结构相似,功能单一。现在农业机械的“多拉快跑”已不再是农民选择的唯一标准,农业机械的个性、专用性也同样重要。比如蔬菜、禽类等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山地、高原等不同地理区域的农业作业,所需要的农业机械也不同。未来的农业机械必须综合用户的使用范围、使用习惯及地域等方面进行设计研发。

作者:李传 江吕帅 单位:中北大学朔州校区

第3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是大连旅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最基本的驱动力,也是园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尽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类型、模式多种多样,运行与管理机制也各不相同,但逐步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有效地促进区域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最主要任务。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其科技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能力”上:即农业技术孵化和开发能力,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开发、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辐射能力,通过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技术传播和扩散,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能力,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广大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素质。

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途径应以技术研发组培的集成创新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为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技术研发,实行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一批影响园区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引导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长期以来,提供科技成果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推广方面,基本借助于政府行政手段,运行机制僵化,创新能力较弱。农业科技园区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建立起适宜本地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的新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园区要建立起“技术引进与开发 + 技术转化与示范推广 + 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机制。

完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实现农业技术扩散的梯度推进。核心区在园区体系中属于农业新技术开发、引进、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与技术辐射源,示范区属于作为核心区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基地,辐射区为园区核心区主导产业涉及和影响到的广大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区域。完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可以有效衔接农业科技推广的“点、线、面”关系。

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孵化和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农业科技企业,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建立起优质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及管理体系,有利于形成一批有实力的科技型农业企业。企业既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从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上逐步引导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现代化和产业化之路;又可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优质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

园区的产业带动能力建设是农业科技园区最根本任务之一。以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为依托,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起到示范和超前指导作用。

科学的规划设计和主导产业选择,是保障园区产业带动能力的前提。农业科技园区要立足于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园区主导产业选择上要有区域特色,适宜本地区农业资源条件,并基本能代表该区域农业主体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要有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具备发展优势农产品产区的基础和开发潜力;要有一定规模,生产布局相对集中,并具备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发展潜力;要有市场前景,对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是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产业。园区关键技术选择重点要解决农产品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品质较差、成本较高、附加值较低等核心问题。

强化科技示范,确保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畅通的技术传播,是提高园区产业带动能力的基础。在园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核心区的技术集成和核心作用,以核心区为基地带动示范区,以示范区拉动辐射区,形成互通互动的技术传播体系。做好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功能区的技术转移和衔接。核心区要突出集成技术创新的试验、示范;突出农业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突出发展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组建技物结合的技术配送实体;突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吸纳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示范区要求重点承接和应用好核心区提供的良种良法,抓好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产业化示范,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区要在示范区的基础上,扩大新品种的覆盖率和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

孵化和培育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保障园区产业带动能力的核心。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主体是农业企业。培育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功能和重要任务之一。园区应充分发挥其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限制因素。同时,要积极探索在园区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模式和途径,在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多种便利方面,对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品开发和科技企业进行孵化,使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实现技术、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是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目标一方面是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就是提升现代化生产水平。而在生产技术、生产标准、市场营销及管理方面能够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同时是园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在农业技术、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标准、农产品市场及营销、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全面接轨。

农业科技园区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园区将成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示范样板区。面对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和附加值较低、农民增收潜力较小等问题,农业科技园区具备农业新技术开发、引进和转化、示范和推广辐射等功能。既体现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和效果,为农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又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其次,农业科技园区同时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能够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管理经营,进行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趋势,提高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第三,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从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上逐步引导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现代化和产业化之路;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优质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第4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规模化;精细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第5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农业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区域内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产业体系内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人和地方财政收人,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相关产业具有强烈拉动作用的产业。运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与扶持,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带动作用,促进上游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推动整个经济的腾飞。选择主导产业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市场导向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在今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其中大部分能够直接或通过加工而成为商品销售,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1.2资源适宜性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该地区资源条件最适宜产业之一,且可开发资源量广质优,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开发利用后仍可持续发展。

1.3比较效益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选择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在本地区适宜发展产业中比较效益最好的产业。

1.4开发主体意愿原则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尊重开发主体对开发项目(品种)的选择和尊重历史传统产业习惯,同等条件下群众愿意发展的传统产业优先选择。

1.5产业政策原则

选择发展主导产业要符合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已出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

2必须确定主导产业的最适宜发展规模和方式

主导产业确定后,如何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到产品的转化率和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程序最高为原则。也就是说,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但资源和投人要可持续发展,而且投人产出比例要最高。根据这一要求,首先要根据对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交通、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子的预测,并以此预测某一主导产业在该地域范围内的市场前景,进而提出这一主导产业在这时期内的最佳发展规模其次是要对各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条件进行承载力分析,探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卜的资源最佳开发程度和与此相应的主导产业最适宜发展规模。第三是要分析主导产业的投人产出情况.尤其是分析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效益情况比较,找出决定主导产业效益的关键限制因子,分析其发展的后劲,提出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佳时限和替换产业选择对象等。最后,综合分析上述三个主导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提出最适宜的发展规模和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搞好主导产业的基地发展规划。

3必须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基地)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缺的作用,因此搞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核心。要对龙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必须对该企业的发展潜力等作一科学分析.然后根据加工能力、原材料供应、市场销售能力、产品科学含量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规划。

第6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预报方法;发展

中图分类号:P4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地处亚洲中部,大面积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有很大的反差,与此同时,对于幅员辽阔的我国来说,气象灾害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基础生产设施还比较薄弱,所以其对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差,因此,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的农业气象预报,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出气象灾害,使农业生产者在灾前做好一定准备,从很大程度上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同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气象预报的科学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可谓日新月异,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和持续性的发展。

1 农业气象预报的依据和种类

1.1 农业气象预报的依据

农业气象预报需要地理生物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为基础进行,其不但要时刻注意近些年来的天气变化规律,还要通过生物的生长规律来做出研究。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依据。农业气象的相关因素对农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可持续性的作用。这种持续性表现在农业气象要素可以储存起来,然后就会对农业的生产发生作用,当它的作用产生后,效果还可以持续到下一个时段。农作物的发育状况相关的气象条件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利用这种联系性,来通过作物的前期气象条件来预测作物后期的生长状况。

1.2 农业气象预报的种类简述

由于作物和天气都具有相对性,并且高科技层出不穷,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预报方法。一般来说,按预报的时效可以把农业气象的预报分为3个种类:

1.2.1 适合田间工作时间的预报

这方面主要包括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的适宜时期的预报,这也是针对农作物整体的预报,因为播种和收获时机把握的准不准确,对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还有有关土地的水分和土壤的预报,可以对农作物的灌溉时间以及灌溉程度做到一个很好的把握。对于畜牧业而言,农业气象也会预报有关的放牧条件和适宜的放牧时间。这对畜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时候能够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且对畜生动物的饲养以及动物疫疾的防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2.2 气象自然灾害的预报和作物产量形成条件的预报

农业气象预报中的气象灾害预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因为往往气象灾害对作物的打击是致命的,这也就决定了对气象自然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复杂要求。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包括:作物霜冻期、越冬作物的冻害、旱涝、病虫以及火险等方面的预报。农作物的产量形成条件主要包括有关农作物的物候期、产量质量和年景趋势等方面的预报。

2 农业气象预报方法的发展

2.1 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相关农业气象的研究机构到后来的开会研究以来,我国农业气象预报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其不仅在人员及机构组成方面逐步建设完整,并且研究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前各项资源的不足的困难局面。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农业发展的需要下,我国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技术及方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2 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

我国的气象灾害预报方法总体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在早期,我国的农业气象预报只是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媒技术来进行预报,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技术又有欠缺,只是简单的天气预报加上简单的经验措施提醒,并且这些措施经验,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以往的民众经验中提取或者是历史资料分析的,缺乏客观科学依据。而如今,在科技的高速发展背景下,气象卫星的利用,我国的农业气象预报已经进入了以科学和统计分析学为基础的预测阶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3 预报方法的多样化

在以前,社会和信息通讯不够发达,最为普遍的也就是广播而已,但是如今随着科学和新媒体的发展,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等早已成为当前气象预报的主要载体,其广泛性和人性化特征,早已被大众所喜闻乐见。如今各种通讯手段层出不穷,例如如今的QQ、微信和微博等,其使用方便快捷,生动形象和具体。这些多样化的预报渠道,也为种类繁多的预报项目提供了合适的载体,针对不同种类和群体,实施不同的手段。气象预报部门充分利用这些渠道后,效率大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以前充满局限性的预报方法。

3 结语

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自古以来都受到极大重视的农业,更是有着历史突破性的阶段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提高,其气象预报方法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区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作物和特点,所以不管再高端的预报技术,都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这就要求相关单位要统筹兼顾、划区预报和因地制宜的来进行,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农业气象预报从业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我国的农业气象预报事业这才会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从而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进而为我国的农业及畜牧业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宏名,卢志光.我国农业气象预报工作的发展[J].气象科技,1982(06):15-20.

第7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监控;自动灌溉

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当代农业工作所需的人力资源逐渐减少,这样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更适应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的现状,与此同时,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也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农业收入,促进了我国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1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技术分析

1.1局部自动化

传统农业机械生产的过程中,其最终生产效果主要依赖于人工的操控和调整,因此在传统农业机械生产中人力资源的消耗依然比较大。为了实现现代农业的自动化发展,人们在传统机械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技术改良,从而实现了农业机械的局部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机械作业的精准度以及效率,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中占据着比较主要的部分。除此之外,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中的局部自动化不仅能够降低传统农业机械操作的复杂性,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燃油、化肥、农药等能耗方面的资源投入,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

1.2无人自动化

在当代的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无人自动化操作了,进一步减少了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源的投入,深入优化了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通常情况下,无人自动化生产主要适用于工作量大、重复性强的简单农业操作中。在生产过程中,无人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借助卫星定位、计算机控制等技术来控制农业机械来运作已经设计好的操作流程,比如耕地、收割等工作,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当代的监控技术,来对无人自动化农业机械工作过程进行监测把控,确保农业机械的无人自动化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全面提升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2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适用范围扩大化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已经超过了70%,但是我国当代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尚无法适用所有的农业生产环境,比如当前在棉花种植方面无法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相关部门正在深入探究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通用技术方面,扩大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适用范围,促进自动化对农业机械生产的全面覆盖。除此之外,通用技术的研发,能够使自动化技术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机械,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业机械自动化操作的复杂性,避免农民由于自身能力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的效果。

2.2绿色可持续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不仅重视生产效率,而且也强调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因此为了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正在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步。当代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当更侧重于收获、秸秆处理等生产环节的环保性,同时加强农药、化肥施用操作方面的精准性,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2019年1月7日中国日报网报道,我国已经发起了试点项目,并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来逐步研发更加环保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从而降低化肥和农药的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3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

3.1在自动化监控中的应用方向

现阶段,在温室大棚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此过程中,农机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相应的传感器来对温室大棚内的环境进行监控,并根据温室大棚中种植作物的生长需求,来采取相应的环境、温度等方面的调节措施,从而为温室大棚内的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节约人类资源投入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除此之外,随着农机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自动化监控水平也逐步提高,据2019年的相关报道,我国已经研制出了13种农机自动化智能监控终端,为农机自动化生产的高效运行提高了有力的监控技术支撑[1]。

3.2在自动化灌溉中的应用方向

农机自动化技术在灌溉方面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与此同时,自动化地灌溉能够节约水资源,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自动化灌溉中,人们可以通过设置灌溉农机中的最低、最高、报警水温线,来控制灌排,减少了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源的投入。除此之外,随着当代农业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农机自动化在灌溉中的应用更加精细,就目前来看,人们已经可以借助薄水灌溉、湿润灌溉等方式,通过农机自动化灌溉将稻田的用水量减少20%~50%,大幅度地节约了农业灌溉中水资源的使用[2]。

第8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补贴;农业政策;发展走向

1.我国农业补贴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9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090元,和5,160元,收入差距比例为1 :2.47。而到2003年,农村人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均收入分别为2,622元和8,500元,比例已增长到1:3.24 。想要从粮食增长从而增长农民收入难以达到。大部分农产品产量过大,促使农产品价格不高,进而致使农民的收入低。由于近年来,自然环境因素导致我国的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很大程度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可见,目前的农业补贴主要研究的是解决农民收贫困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保障农民的乐意生产农产品。

目前,我国每年年度补贴的支出在一千八百亿。在农业补贴的主要方式,采取暗补的方法。农业补贴没有直接提供农民,而是在供应的中间环节进行补贴。原本以来是为了维稳价格,维护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但是现在看来效果并不如预,事实上,政府的支出,很多的农民并未获益,有很大一部分的损失在中间环节和补贴支付人事费用、支付经营损失。

2.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路径

我国最早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开始补贴的是拖拉机和拖拉机站损失,然后逐步扩大到农业生产设备,原材料等补贴,农业生用电补贴,贷款补贴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放开了农产品价格规定,财政收入对农业的补贴占比是较小的。过了九十年代以后为控制通胀继续蔓延,我国对粮食和棉花等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和流通实施干预政策。自那时以来,食品价格才下降。在1999年以前的价格无法得到保护的,在加入WTO后,农业补贴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就更低了,农业基础设备薄弱,在GDP中农业产值所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导致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很少,农业生产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经济发展的弱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于天气状况,自然环境因素的依赖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的发展科技竞争力薄弱,所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越来越难了,而且难以改变现状。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史无前例难题,即农产品供应和需求的难题,而且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严峻。

3.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路

大部分人认为,我国的农业补贴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水平的,其他国家并要求我国政府,取消农业补贴政策。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实施绿色经贸壁垒等新措施,进而保护进口产品竞争优势,此举对我国的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经研究决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不仅不能消除农业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相反,政府必须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和调整空间,从而消除国外农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因此,如何纠正他国对我国补贴政策错误理解,以及如何确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农业补贴是我国的最好出路。

3.1建立符合WTO农业协议的直接补贴方式,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农业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提出创新,集中消除影响改革低效支持政策,从而节省出宝贵的财富,直接补贴农业和农民,通过直接补贴的形式,农民可以将科技运用起来,将一些先进的设备和培植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种植中来,这样一来,不仅仅是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还将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3.2改变农业补贴政策的方向

第一,政府部门鼓励支持农业综合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强农业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化管理和农产品健康安全保障建设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产能,提高农业竞争力。其次,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减轻农民负债,大力推行补贴和间接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适当考虑引入第三方监测机制,并进行支付补贴年终审计工作,防止直接补贴挪用到其他领域。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包括农村基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提高农民知识教育水平。

3.3加快法制化进程的农业补贴

完善农业支撑性法律制建设,去除过去一些过时政策,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完善有关的农业保险,农业急救援,助贫困地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掌握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问题的处理程序。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淡薄,只有将相关的法律进程完善起来,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3.4加强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我国现在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这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的劳动力从当初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过渡到了现在的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而且这种消耗比例会随着时间不断前进而不断增加,知识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于农村经济最重要的资源。而且在农村农业经济流通市场中,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交流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知识和信息技术如果淡村依靠农村和农村个体户自形发掘和引进明显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政府成为这个关键时刻的重要支持,应该起到责无旁贷的作用。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农场经济发展和补贴政策应该以信息和科学技术为主,将农业经济的发展围绕着信息为服务核心,从而加强建设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帮助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且通过建立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帮助农村实现整合农业资源的目标,实现生产、加工、流通的整个环节。(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汉明.发达国家农业补贴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经贸论坛,2011.9.

第9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1落实丰产增效措施,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认真落实国家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发展适度连片种植,确保粮食计划总产的实现。推广丰产增效技术,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一要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优质稻、超级稻、专用稻等水稻新品种,提高稻米品质,确保优质率达90%,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推广优质稻2万hm2,杂交水稻1•11万hm2,超级稻0•23万hm2,旱育秧0•47万hm2;抓好杂粮生产,推广脱毒甘薯867hm2,脱毒马铃薯1667hm2。同时适当引进旱粮新品种,拓宽粮食增产渠道。二要全力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监测点建设,健全监测网络,重点防治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三要大力推广丰产增效新技术。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秧、抛秧等关键增产新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种粮效益。

2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茶产业转型提升

2•1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构建绿色大生态体系

开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1333hm2,其中示范片667hm2,一般片667hm2,推行“草、木、肥、水、路”协调发展生态模式,推广茶园无公害管理技术。实施低效益茶园改造,开展退茶还林、退茶还果、退茶还粮,丰富县域整体大生态环境。

2•2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从农业投入品、茶叶生产加工过程、茶叶销售等方面入手,按照强化源头管理、突出中间自律、加大终端追溯思路,推动茶叶质量追溯从局域性追溯、环节性追溯向全程追溯、全面追溯转变。在农业投入品上,加强监督管理。在茶园管理上,逐步示范推广农事管理记录。在加工和销售方面,做好进货、加工、销售三本台账,推行加工全程清洁化生产,明确在茶叶制作过程茶青的详细产地、初加工原料提供者的详细资料和茶叶销售初步去向,构建茶叶质量全程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安溪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2•3加强茶业组织化生产,构建安溪茶业发展新模式

继续深入开展学习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学习借鉴台湾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乌龙茶饮料的生产工艺,引进茶叶深加工企业,完善和发展茶叶产业链。挖掘推广安溪内部优秀茶业发展模式,如华虹联作制管理模式等。

2•4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继续组织实施2010~2011年现代茶业生产发展建设项目,用好中央扶持资金,加快打造现代茶业步伐。深入开展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依靠前期采集信息,开展田间肥效试验,指导茶农科学合理施肥。加快安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筹备检测实验室,添置相关仪器设备。在做好在建项目的同时,加强对新项目的申报工作,尽快促成新一批项目的落地和实施。

2•5继续开展“茶业万人培训”工程

计划培训2万人次,其中茶商培训1万人次。通过聘请专家讲课、印发材料等形式,进一步提高茶农素质,促进增产增效。

3集中精力投入,落实农业重点项目

3•1认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计划完成1500个土壤样品常规五项的化验分析,开展茶树田间肥效试验工作。

3•2落实中央新增联户沼气工程建设

做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作,计划新建农村户用沼气413户,总池容达4956m3,年可产沼气20•7万m3,年直接经济效益达61•9万元。

3•3加强福建省安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认真做好名优品种园的改植换种和园地管理工作;做好26•7hm2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做好双格村16•67hm2采穗母本园所设计的机耕路和蓄水池建设。

3•4认真实施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项目

在5个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树立标识牌,与各保护区的茶农签订后续管护协议,剔除保护区内不纯正品种。秋冬时对茶园进行翻耕,增施有机肥、农家肥,提高保护区内茶园土壤肥力。

3•5认真做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

根据茶叶、蔬菜、果树不同生产季节的工作重点,专家组成员和技术指导员深入乡村、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工作。2011年计划专家下乡指导100多人次,技术指导员进村分户指导1000多户,农业科技下乡7200多人次。

4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1加强重大植物疫病防控

健全病虫测报网络,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完善茶叶、水稻病虫测报网络,及时将病虫害的发生信息和防治意见到各乡镇、村,指导农民做好防治。计划印发《病虫情报》10期共1500多份,发送“农信通”信息7•7百万条。继续落实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和茶叶病虫专业化防治项目。

4•2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进一步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同时统筹做好其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4•3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设立3个固定监测点,重点对规模场、屠宰场、畜禽交易场所等畜禽饲养、经营活动场所和疫情易发地区实行监测,突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疫病和易感动物品种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4•4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机制;进一步整顿规范农资市场;深入开展农资市场检查和茶叶生产投入品安全监管工作。

5强化农业信息管理,提高“三农”服务水平

5•1加强农业服务热线的服务工作

及时解答来人来电咨询的问题,减少群众的经济损失,及时协助工商部门处理涉农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5•2维护好“安溪农业信息网”

多渠道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有关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信息,并逐步完善全县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