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

第1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1.1顶岗实习学生定位缺乏准确性

学生是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对学生而言,通过企业顶岗实习既是自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应用,又是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较为理想的环节。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而言,企业顶岗实习是“零距离”地实现了学生与员工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却出现了顶岗实习学生定位不太准确。第一,学生没有适用“准员工”的角色。有较大一部分同学的思想还停留在“我是学生,我只是学生,我就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没能真正地将自己由学生转变为一个“准员工”,由此必然出现很难全身心地投入的顶岗实习的工作中去的情况。第二,学生的工作态度不端正。正是因为受没有进入“准员工”角色的影响,导致有些学生出现迟到、早退,甚至中途离岗等现象。在学校上课时,往往迟到、早退等只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而在企业顶岗实习当中,诸如此类不遵守劳动纪律的现象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会带来不利的连锁反应,甚至会导致“蝴蝶效应”的出现。

1.2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由于顶岗实习的时间是短暂的,顶岗实习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身负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准员工”毕竟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学生来企业顶岗实习不会长期、长久,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或指导老师就做顺手人情,在实习鉴定意见栏中都写上好听的话。学校把学生推向企业,校方指导老师由于没全程参与学生的顶岗实习,便很难对学生作出客观的考核评价。由此导致现有的考核机制不能科学、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学生。企业方面往往以工作最终成果来简单地评价学生,而学校老师的考核评价方法更单一,一般只是从学生撰写的顶岗实习报告来考核学生。这样很难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事务分析能力、事务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劳动纪律、团队协作精神、工作过程进行科学、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特征分析

在分析和总结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在企业顶岗实习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湖南现代商务职教集团会员物流企业、长沙高新产业区麓谷工业园区相关企业的优势资源和在“专建委”的指导下有声有色地开展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就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10年来,学院先后与御家汇集团、湖南全州医药物流、红星冷链、白沙物流、华瑞物流、中外运久凌物流公司、德班物流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上述公司的采购、仓储、入库、出库、在库、运输、配送、跟单、信息处理等岗位开展顶岗实习。根据多年来的顶岗实训情况,现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特征分析总结如下:

2.1双主体开展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确保顶岗实习顺利进行

顶岗实习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学生,是学生进企业到具体工作岗位开展独立的实习操作的一种教学动。在组织学生实施顶岗实习过程中,为了确保顶岗实习‘7: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顶岗实习有效有序进行、确保顶岗实习的效果等,单靠校方、企业或双方分段管理都无法有效解决此问题。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建立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管理模式,学校的指時老师、企业的在岗师傅全程参与学生的顶岗实习活动。学校和合作企业或顶岗实习基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的专业老师与企业的在岗师傅同时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考核,建立人才共享共用的双主体模式,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从学生进企业定岗实训开始一直到顶岗实习结朿,其中的各项任务安排、质量监督、过程管理、考核评价都由学校和企业的指导老师共同完成。

2.2对接生产过程设置教学过程,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就是要面向职业,根据社会、企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学院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屮,根据不同合作企业的生产、流通实际情况,以生产过程为对象设置教学过程。把生产流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起来,构建以顶岗实习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3对接职业标准设置课程内容,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

为了适应当前的高职教育需要,学院与企业指导老师一道开发实训实习教材。理论课教材基本上做到够用就行,专业实训实习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就根据各种不同岗位、不同职业能力需求,结合职业标准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幵发一些新课程,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

2.4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

第2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顶岗实习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教高2006年第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中,顶岗实习是学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生产服务一线参加的顶岗工作。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劳动观点,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获得符合实际工作条件的基本训练,从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中央财政基地建设和省级示范建设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发现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与管理机制。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江苏省物流业发展规划和苏州物流人才的需求和专业定位,构建了“基于职业形成规律的物流运营人才”的校企共育培养模式。以物流岗位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使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做到教学训一体化,保证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以“2.5+0.5”的培养途径进行人才培养。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为 2年,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认知实习和专项能力实训,掌握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第二阶段时间为0.5年,主要进行一些物流知识综合实训;第三阶段时间为0.5年,学生到企业通过顶岗实习掌握相关岗位工作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2 顶岗实习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05年以来一直实施着毕业顶岗实习,不仅从形式上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任务,而且从实质上完成实习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实习质量显著提高。近3年,学生毕业答辩一次通过率达95%以上;86%以上的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实现了就业顶岗,正式签约率达96%以上;实践成果(实践报告、实践日志、毕业论文等)抽查综合评价较高;较好地做到了家长满意、学生满意、企业满意。但通过笔者这几年的调查发现,在顶岗实习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1 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尽管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但在我国,大学生顶岗实习的国家立法尚处于空缺状态。由此,尽管一些政策意见或地方立法对顶岗实习偶有涉及,但因为没有法律强制的刚性执行条件或效力范围十分有限,往往很难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理想效果,地方立法成果则不具备普遍效力而难以在大范围内推行。对于企业来说,国家并没有明确在立法、财政、税收等方面激励企业参与,政府对于企业承担院校学生实习没有形成制度性保障体系,导致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变成一种难事,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也难以长久维持。

2.2 缺乏必要的安全风险保障

学生顶岗实习进入到企业后,管理权便从学校转移到企业。由于企业普遍缺乏责任意识和制度约束,学生权益保障的主体责任没有明确,从而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行为和活动得不到合法的保护。在实习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情况,现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相关条例没有确立在校生与顶岗实习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顶岗实习学生作为企业非劳动关系人员,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同时职业院校、企业与顶岗实习三方很少签订协议,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人身或财产安全受到侵害时,必然对职业院校与企业产生法律政策风险,并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与赔偿责任。

2.3 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还缺乏规范

现在学院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紧密型实习,另一种是分散型实习。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采取的是分散型实习,即实习单位多、地域广,导致学校对实习单位的管理不能完全到位。在管理的方式上经常出现人员不到位、管理制度粗放、实习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与此同时顶岗实习协议的内容大多且比较空洞,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和保障性,企业在管理的执行上也经常落实不到位,对学生更多的是放任型的管理,难以取得应有的实习效果。

2.4 学生适应力较差

顶岗实习期间,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能很快地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思想认识模糊,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性、怕吃苦,工作上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与企业的交流不够,学生的权益保障大打折扣;而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同时实习学生容易将实习理解为就业,对待遇期望过高。而在企业里实习生待遇比准员工要低一些,部分实习生不能理解,因而频繁“跳槽”,从而也会降低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

2.5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顶岗实习在考核评价环节上普遍存在问题,大多考核评价仅依据实习日记、实习小结等形式考核学生,实习小结一般由带教老师或师傅写评语、盖图章。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形式单一,方法简单,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实现实时跟踪,不能对过程进行考核评价,也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 加强顶岗实习管理的机制

顶岗实习模式在运作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有效地解决好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这就需要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建立一整套的机制,让企业、学校、学生在互惠互利的平台下互为动力、互相制约、互相激励,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的制度与行为。这样,才能真正让顶岗实习有效的长期开展下去,真正培养出一批高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

3.1 国家应建立顶岗实习的统一立法

从德、英、法国等发达国家实施顶岗实习的成功经验来看,建立高权威、高统一的立法体系,是大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优化的必须步骤。政府还应该发挥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等方式,让全社会都来支持和关心职业教育,促使企业和学校广泛参与,形成基本的共识和一致的行动。大学生顶岗实习作为每天都在发生的社会性事件,立法缺位不容久拖不决,应当即刻启动国家层面的立法进程。只有通过政府统一的监管和完善的立法规制,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和利益调节等方式,才能切实保障校企深度融合,才能严格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各项权益。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大学生实习存在的制度缺陷、体制机制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及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

3.2 加强三方顶岗实习协议管理

为了切实保护学生的根本利益,明确校企双方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权责,必须加强对顶岗实习协议的管理,要求实习单位必须和学院、学生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明确学生在实习期间,校企学三方应承担的义务和相应的权益,从而使整个顶岗实习过程处于法律保障体系下,使学生的实习行为和活动得到合法保障和有效开展。在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安全教育的同时,还应为实习学生投保相对应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等险种,以保障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切实保护学生的根本利益。

3.3 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机构

学院应出台一系列相关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使顶岗实习工作做到规范管理,有章可循;应建立院系两级、校企双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学院应成立专门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负责全院顶岗实习工作的协调与安排;各系部应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主任和有关专家组成的顶岗实习工作小组,负责本系、部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管理、指导和实施,确保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强化与顶岗实习合作企业的沟通,督促合作企业也应当成立相关的实习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同时学院要提高完善顶岗实习条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运行良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实施顶岗实习模式提供良好的条件。

3.4 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机制

学院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和就业指导的教育,使学生对职业成长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白任何人的职业成长都有个发展的过程。同时学院要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正确看待顶岗实习和实习报酬,加强对遵守校纪校规和厂纪厂规的教育,严格管理实习学生的考评和考核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将顶岗实习成绩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从而保证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的形成。同时应明确企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使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顺利实施。

3.5 完善评价机制

顶岗实习的特性决定了其考核评价应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要做好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将岗位任务、实习过程、实习成果、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项目细化为观测点,侧重综合评价,确定各项观测点的权重及评价等级,使考核评价结果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2)进行过程跟踪考核评价。建立日评、周评、月评等制度,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变化、技能和素质的进步状况等进行描述和记录。(3)考核评价机制。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学生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奖惩机制等。

4 结束语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老师经过认真的调研和分析,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影响顶岗实习管理的主要因素,草拟了顶岗实习有关管理机制和基本文件,开发了6个与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并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实践。在2012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间,安排学院尚在二年级学习的物流管理专业100名学生到苏州大洋物流有限公司、苏州新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苏州通达锦航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为期6周的短期顶岗实习,实训项目包括采购、仓储配送、货代、报关、保税仓储、物流单证等。到目前为止,从校外实习的效果来看,情况非常令人满意,既完成了既定目标,也为今后的顶岗实习探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正确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通力合作,积极配合。高职院校应尝试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将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真正实现校企互惠互赢,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Z]. 2006.

[2] 何建新,黄丽. 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南昌高专学报,2009(12):140-145.

[3] 叶红霞.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5):158-159.

[4] 陈秀君,韩世强. 顶岗实习的国际比较及制度完善建议[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76-80.

第3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Abstract: Logistics is a subject with strong operability and system, while this requires the school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operability in a short time. Hubei Finance & Taxation College has adopted the multi-faced internship management measures, students not only study professional basic theory but enter the enterprise directly to do internship, so as to accept the occupation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occupation skills.

关键词: 物流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措施

Key words: logistics;internship;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77-02

1 物流专业顶岗实习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物流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物流实践能力,使物流实践性环节成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载体。通过顶岗实习,找出差距,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向,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实际操作有着特殊的要求。通过顶岗实习强化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物流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是大力提升学生技能和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2 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初到实习单位,由于年纪较小、为人处事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各种因素造成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盲目跳槽,整个顶岗实习工作处于不稳定阶段。出现频繁跳槽现象,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2.1 学校对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监督因素 从根本上讲,顶岗实习仍然是在校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的验证环节,是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锻炼环节,是课堂教育对于企业的一个延伸。所以,顶岗实习工作应由学校统一领导,确定的实习目标,明确实习任务,在实习企业的组织指导下完成。如果把顶岗实习简单地当作是学生就业的序曲,简单地看作“顶岗”工作,而忽略了其“实习”的性质,学校将实习学生交给人力资源公司或实习工厂后便放手不管,放任自流,不派专人跟踪管理,完全依赖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考查,这将对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以及学生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隐患。

2.2 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 顶岗实习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对于刚接触实际工作,必然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极易产生生理、心理的疲劳,压抑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2.3 仅看重待遇因素 刚进入企业的学生,眼高手低,心高气傲,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辨析是非的能力普遍不强。过分看重工资待遇,没有充分考虑实际特点,选择职位。

3 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

3.1 顶岗实习前的宣传发动工作

3.1.1 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 结合实习生的工作岗位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让学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把握好实习与学习的关系,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要他们服从学校实习派遣,服从实习单位安排,踏踏实实工作。

3.1.2 举行优秀毕业生实习经验交流会 为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举行优秀毕业生顶岗实习经验交流会,让优秀毕业生分别同师弟、师妹们交流了实习体会。让即将踏上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能够让自己提前与社会接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实习经验交流会,让即将踏上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感悟师兄、师姐们的话语,好好珍惜在校学习机会。

3.1.3 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教育 可以通过专门课程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在“钱本位”短视性价值观的指引下,一切以“报酬”的高低作为自己选择工作与否的依据,这是一个十分危险,对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不利的事情。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高职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选择和决策的技能。

3.2 顶岗实习的组织工作

3.2.1 尽可能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应尽可能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实习前均须由实习单位、学校及学生三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顺利地进行。为保障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学校成立顶岗实习教学指导小组,进行具体组织实施。

3.2.2 分组定人指导模式 学生的实习指导根据岗位分组情况指定专业老师指导。各分组老师需对学生进行岗前的专业培训,跟踪学生的整个顶岗实习过程,并给予实习建议,负责知识总结,组织学生交流等工作。分组定人指导模式有助于提高实习培训、实习建议、知识总结、实习交流等环节的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3 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纪律要求 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员工,这就要求学生服从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安排和管理。要求学生按照顶岗实习计划、工作任务和岗位特点,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

实习学生要严格遵守实习纪律,按时到岗,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单位。因特殊情况需要终止实习的,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实习单位批准,报学校备案。擅离岗位者,实习考核按不合格处理。

3.3 顶岗实习中的跟踪管理工作

3.3.1 采取“全程式指导”或“巡回式指导”方式 采取“全程式指导”方式的,指导老师可采取电话、短信、网上留言、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指导老师应将指导过程、指导内容及存在问题及时做书面记录,对发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

3.3.2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定岗实习的学生脱离学校环境,对新的职业环境不了解不熟悉,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甚至产生就业恐惧心理。因此,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学校要根据班级学生实习的情况,成立若干个实习小组,推选出实习负责人和实习小组组长,建立实习网络,组建组织机构。

3.3.3 发挥网络平台,适时跟踪管理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QQ、短信、飞信、论坛、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与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及时进行跟踪管理。

3.3.4 对症下药,提供个性化指导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会遇到多种具体问题,学校要积极疏导和缓解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产生的心理压力、信心不足、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走出困境。同时学校还要依据职业心理辅导理论,帮助学生在实习期间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就业准备。

参考文献:

[1]湖北财税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G].武汉:湖北财税职业学院,2013.

第4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众客空间、开放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在物流行业加强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创新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机遇,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二、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合作企业创新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根据物理管理专业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经济管理通用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学习与认知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个阶段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第三个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项目、企业跟岗实践学习、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达到企业准员工标准;第四个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校外进行顶岗实践学习或开展自主创业项目。分层培养即在第二、三阶段把学生分成技能型学生、创新型学生,第四阶段把学生分成就业型学生、创业型学生,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双创贯通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通学生培养的四个阶段。图1“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形式学习,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实践项目、课题研究、特长竞赛、创新成果、境外交流学习等纳入学分管理,建立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分互认制度。

三、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课程体系

“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涵盖创新思维以及创业全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加学生的创业资本。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上,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创业,物流领域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创业素质和基本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选修创业指导及创业案例研究课程,并引入创业者、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对已经开展物流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校外认知实习、创新创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组成,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商贸物流服务技能与运营能力,开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技能大赛、“互联网+”物流运营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图2“双创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体系设计上,开设创业活动课、创业模拟仿真课程等。一方面实现“做中创”,包含综合实践项目、应用性专题设计、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重点实现“研中创”,即依托师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做法

(一)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由专任教师与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入快递分拣业务、物流仓储流程优化、物流设施设备设计、特色农产品物流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实施项目,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完成物流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物流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还能够为专业教师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项目,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二)举办物流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物流领域的创业意愿,每年开展全部学生均能参与的物流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以智能快递、高效物流、智慧仓库、特色产品物流项目、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等模块为题,学生根据兴趣与自身优势选择参赛项目,通过项目计划书的撰写、项目的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的讲解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三)开设经管通用课程,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企业运营模拟、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商贸通用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外,还掌握经济管理能力;除了能够进行物流业务操作外,还懂经营、善管理,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四)开展名家进校活动聘请物流企业老板、行业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创业导师,每个学期为专业师生开设创业指导讲座。利用企业老板创业经验、行业专家创业思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理念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困惑。

五、总结

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由传统的物流发展为一体化物流、智能物流、高效智慧物流,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创型课程体系为核心,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作者:逯义军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营造乏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和宏观政策支持,国家还没有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对合作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几部委还没有联合下发关于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关文件,导致校企合作出现院校“一头热”现象,难以深度合作;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参与度不高,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发挥不好;三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入,但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中仍处于劣势,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职业教育都是处于劣势。

2、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合作流于“形式”。学校只注重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而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或实施等具体条款的签订。院校一方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把最常见的“放羊式”项岗实习等同于“工学结合”。再加之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大部分是经短期培训后改行的,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和技能,在科研和技术方面积累的也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缺乏吸引力,因而限制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限制了校企合作朝更高、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3、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物流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物流企业尚未认识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益处,总是狭隘的认为物流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物流服务,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天经地义份内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企业没有必要花较大的成本与高职院校合作,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二是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校企合作只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很少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与物流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真正顶岗,导致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顾及成本问题,只能安排学生在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规范且成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

4、“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院校”拥有一支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校企业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办好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健。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双师型”教师队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职称明显偏低,实践经验严重匮乏,师资结构突出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且不稳定,由于校企业合作制度上缺失及认识上的不足,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物流专业人才跟本请不动,只有一些实践经验不足的物流专业人员在其主管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暗地里做兼职教师,或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碍于人情面子让其业务不精干的手下做兼职教师,这样从质量和数量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由于院校经费有限,培训机会少,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专业教师没机会和时间参加培训,不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由于上述原因,即使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的实践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进入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的不多,影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持续有效推进。

二、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校企业合作问题的途径

1、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性文件,以立法形式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及开展相关的研究,指导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学校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3、寻求互惠多赢的动力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纽带。只有激发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望,才会形成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否则,校企合作协议只能是一纸空文,合作只是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院校的动力机制,包括院校管理层的动力问题、教师的动力问题和学生的动力问题。参与合作企业的动力机制,包括企业管理层的动力问题、实习基地督导教师的动力问题。要搞好校企合作,就必须形成一整套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方互利互惠、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4、认真审核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扎实搞好校企合作。为了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对合作双方的可能性及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应具备的条件,进行可能性审核。首先,院校一方要审核本身专业性及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如果物流管理专业本身专业性强、行业内认可度高就要与规模较大、比较注重员工基本素质、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否则,只能与规模较小、对员工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物流企业合作,即所谓的强强联合;其次,院校要根据确定的校企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院校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有的放矢的制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工作计划,并协同企业参与管理并组织实施;第三,院校和企业要根据组织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同时,还要根据双方合作的基础,对合作协议进行完善和提升,并寻求其他合作项目,力争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

5、建设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校企合作下的教学需要。因此,要从如下方面建立一支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一是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教师聘用制度等相关制度,建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校企平台的搭建,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取得“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或“注册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在物流岗位一线培训教师,培养教师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培训在职教师为主,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双师型”条件的人才是有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课程建设带来生机。

三、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1、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机构,加强物流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为了保证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校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制定了校企合作制度,编制了校企合作标准协议,规定了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完善了校企合作内容要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机制不断完善。在学校校企合作总体框架下经管系认真与物流企业开展合作,使物流管理专业合作企业数量达到30多家,在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立真实或仿真的物流企业环境。学校与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合作共建了仓储管理等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8处,为培养技能型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双方互聘骨干人员。学校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来校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物流职业能力;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在企业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实际工作能力。企业聘请学校的教师为企业技术咨询与管理顾问,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实践。

第6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物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市场对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人才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但是,纵观各大人才招聘会信息不难发现,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熟悉物流管理各种模式,短期内迅速适应物流企业管理流程的人才,所以加强学生的岗位基本技能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物流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根据物流行业的变化及时地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根据本专业要培养“能操作、善管理、可发展”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学习的岗位技能主要包括宽泛的理论知识、先进的管理意识与技巧、娴熟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职业道德,这四点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1.宽泛的理论知识。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理论在宏观上进行指导,物流专业虽然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专业,但依旧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根据高职学生擅长动手的特点设置学习情境,布置具体任务,巩固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学校也要通过各种竞赛、测验等形式验收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成果,制定奖励机制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评,定期开展学习知识的考核,对考核不符合标准的要进行再培训。

2.先进的管理意识。物流专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行业,它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物流管理不仅仅是对产品进行分类,选择合适的运输通道,更多的是对行业的总结。所以,学生要有强烈而先进的管理意识,对物流未来的发展有所预判,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管理意识,养成大局观。

3.娴熟的实践经验。就目前高职教育而言,虽然学校已经侧重于实践性教学,但依旧不能满足物流专业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多加入一些实践性内容,增加学生进入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机会,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轮岗形式学习实习内容,或是推荐优秀学生定期去企业进行考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成长。

4.较高的职业道德。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相关的职业道德标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认识到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通过进行职业培训掌握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而树立起献身本职工作的决心。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是有必要的,不但为学生后期的顶岗实习做了准备,而且有利于学生迅速进行角色的转变。

二、对工作和个人职业生涯要有责任心,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有效的规划

企业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德才兼备的,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往往不是需要短期的工人,而是需要能够长久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工人。尤其是外企,他们对企业用人的理念最为先进,往往是想要招聘未来挑大梁的人才,而不是短期在企业工作的员工。换句话说,企业需要的人才既能够在管理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能够下到第一线承担相应的底层管理工作,所以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在培养职业能力的时候,必须从两方面出发,培养自己对工作和职业的信心,以及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

1.培养自身对工作和职业的信心。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必须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员工,只有喜爱自己的职业,相信自身职业的发展前景,才能真正地为之不断付出。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宣传物流专业的发展前景,通过专业社团组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物流专业的兴趣,双管齐下,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和本专业的信心。

2.有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工作,往往要比自己毫无目的地乱闯乱混更好,只有明确自己未来的任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为此,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同时宣传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意识和能力。

三、小结

第7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化工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持续的开展,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真正实现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模仿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和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就目前就业市场而言,一方面,很多物流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却是众多手握文凭和物流专业技能证书的专业人才仍在职场门外徘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高职特色不明显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增设物流管理专业,截止目前,共有82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使物流专业的在校生急剧增长,但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区别,缺乏对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分析,缺少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使得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特色不明显,也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1.2 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1)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等需要通过对物流行业、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根本不进行市场调查,即使进行了调查,也因职业岗位群调查程序不规范、不科学,使得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同时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

(2)课程开发缺乏积极性

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应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步骤混乱,作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却不高,究其原因,这是国家对学院、学院对教师都没有形成一种激励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

(3)课程体系轻实践重理论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很多还是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科目设置,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轻实践重理论。一方面,缺少与企业共同研讨的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缺少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的环节,使得学院缺少了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能力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使得专业课程体系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另一方面,缺少校企合作机制:很少有企业愿意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发,更谈不上长期、定期的合作交流机制,很多都是随便找几个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咨询、沟通,因此导致课程体系仍然沿用了以前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以模拟软件实训、情景模拟实训、顶岗实习为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本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4)课程体系的改革滞后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物流业发展新形势,不断调整、改进、完善课程体系,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并没有根据市场与时俱进,没有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物流企业发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尽管有些学院进行了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但没有深入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缺乏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因此说,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1.3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脱节

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物流行业的职业发展规律,即从初学者——实践者——熟练者的职业发展规律,要求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避免一味追求全面,看似“全才”的课程体系,而应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来培养学生,不仅要求让学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强调让学生主动构建未来工作过程中的隐形知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职业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使学生毕业时能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去,没有按“课证融合”的要求实施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一体化,从而影响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取。

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还未能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机统一,课程体系有待调整。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2 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2.1 职业岗位分析

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现代化工物流业,职业岗位定位于化工物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化工产品的采购、化工产品的运输、化工产品的仓储、化工产品的配送等,每一环节均与相应的岗位群对应。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岗位群的中低级职位,要求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

(1)化工产品采购中低级职位。包括采购计划员、采购员、采购主管、采购经理等。

(2)化工产品运输中低级职位。包括海运进出口操作员、运输管理助理、制单员、汽车计划调度员、汽车押运员、站场管理、装卸搬运管理、运输经理等。

(3)化工产品仓储中低级职位。包括业务员、入库管理员、保管员、出库管理员、仓储单证管理、仓储机械管理、叉车司机、仓库主管、仓库经理等。

(4)化工产品配送中低级职位。包括订单处理员、配货员、送货员、收货员、装卸工、盘点员、拣货员、补货员、配送中心经理等。

(5)供应链商务信息中低级职业。包括供应链管理、信息收集员、信息分析员、物流计划员等。

(6)其他岗位。包括报关报检、保险、单证员、货运、客服、回收物流管理、金融物流等。

2.2 职业能力分析

在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化工物流企业调研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并多次邀请化工物流行业专家进行座谈讨论,确定了这些典型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化工产品采购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产品性能,积极开拓货源市场;能进行大宗化工产品采购成本核算;能根据公司产品进行产品原料结构调整改进,签订采购合同;能填写采购表格,提交采购分析和总结报告。

(2)化工产品运输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产品运输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牢记“质量第一”,能确保化工产品运输过程质量;能根据产品性能,能正确进行产品装卸;能对产品意外事故进行应急处理。

(3)化工产品仓储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进行化工产品出入库日程操作;能进行化工产品基本信息核对,能进行在库管理;能根据化工产品仓储性能,确保产品安全;能填报库存报表。

(4)化工产品配送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接收订单,按客户要求对订单进行确认和分类;对订单进行存货查询、根据查询结果进行库存分配,建立用户订单档案;将处理结果进行打印输出,进行进货作业;根据拣货信息选择分拣方式,进行分货和包装作业;进行备货、理货、配装、送货线路优化实施送货作业;对配送中心的货物按照用户要求,进行包装、贴标签、捆扎、组装等加工过程的操作管理;对配送中心的运营、信息网络维护、配送作业组织等进行管理。

(5)供应链商务信息中低级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企业要求收集市场信息,熟练操作电脑,进行整理和分析;能针对供应链流程计量、统计,进行化工产品的商务活动;能够推广物联网技术,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6)化工物流其他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进行国际化工物流产品货物运输的各项操作,填写各项单据;能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开展客户调研分析;能建立客户数据库,进行客户投诉管理;能根据化工企业产品特性,开展有效服务。

因此,要想使高职化工物流人才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化工物流企业的需求,就要形成按需培养的模式,即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组织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提出,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因此在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基础上,归纳整合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时与职业标准对接,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3.1 构建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近年来,中国化工物流业已呈现快速增长的新局面,江苏省是全国第二化工大省,由于南京地处华东区域中心地区,而华东长三角地区又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地区,围绕南京四周分布着重要的超大型工业基地。目前,南京化工园区及周边500多家化工企业,对化工物流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京市大厂区,学院依托化工特色优势和优越的区域位置,开设了物流管理(化工方向)专业,以培养化工物流人才为主,服务区域经济。

(2)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学院物流管理(化工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化工物流企业,面向长三角化工集聚区物流企业,培养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具有规范、安全、环保素养,具有化工物流企业的产品采购、运输操作、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操作、供应链商务等岗位知识技能的管理员、业务主管和部门经理。

(3)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为主线

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具体体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既要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现实需要,也要注重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未来需要。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前瞻性,同时也要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进一步分析其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素质,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4)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和地方经济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按职业领域加以确定,具有就业导向性。

3.2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构建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群的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四个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军事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

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基础、经济数学、英语听力与口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化工产品商务基础等课程;

职业核心课程包括化工产品安全预防与控制、企业采购管理、运输操作、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营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货运、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英语、物流经济地理、物流包装、企业成本分析等课程。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学院将三年的实践环节划分为识岗阶段、顶岗阶段和上岗阶段。

识岗阶段主要通过入学专业教育、物流认识实训等来熟悉化工物流职业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认知能力,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

顶岗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工厂以及相关的物流企业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实训、ERP沙盘实训、物流单证实训、危化品安全演练实训,掌握化工物流企业危化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的危化品管理方式,熟悉危化品应急处理手段和安全操作要求,掌握在运输、仓储搬运等物流操作中的危化品安全条例与注意事项,能够按要求完成危化品的安全操作。

上岗阶段主要是化工物流企业与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让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胜任相关职业岗位,并能具备一定的化工物流方案管理、策划等能力,真正达到一线操作、管理人才的标准。

因此,应根据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构建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4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课程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相对于传统课程系统,其专业课程整体性更强,要想使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得到更好的实施,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能保证其教学目标实现。一是校企共同开发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材;二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三个条件需要密切配合,不断完善其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考立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 社会教育,2012(9):175-176.

[2] 肖前军.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 职教论坛,2011(5):61-64.

[3] 邬庆儿.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6-7.

第8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PDCA模式;应用

一、PDCA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

(一)PDCA模式

PDCA循环模式起源于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闭环管理流程,也就是说包括在指定计划阶段,要充分认识到指定计划的目标要求,在执行阶段按照计划目标,来分解具体运作中所涉及的内容,充分落实计划中各种要求,在检查阶段则是按照执行要求进行检查,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在处理阶段就是对这些出现问题进行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对于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循环往复、彼此促进,实现质量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工作目标。

(二)PDCA教学模式的特点

PDCA模式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提倡分层次专业理论课、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等环节,即将不同的教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分层次组合进行,学生在学习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后,就可以通过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实践训练为内容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不仅可以通过学习训练一体化课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

PDCA模式的学生大多是自主学习,身边缺少老师辅导,具有交互性的PDCA模式能够有效弥补这种学习模式中的不足,并能够及时给予学生一些反馈,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错误,并且予以帮助、纠正。在设计PDCA模式的最初阶段,教师需要对该课件的目标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学习的动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生理特征等方面。PDCA模式可以根据一些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案例或者材料取材,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紧密联系实践,还可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PDCA模式实施思路

(一)课改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PDCA模式的改革思路是转变传统课程以“教”为中心的现状,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用PDCA模式方法让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实际操作相互结合,倡导“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理念。物流管理专业教学PDCA模式改革就是要在场地教学条件广泛利用学校和实训场地。在教学组织及实施方面,采用内容PDCA模式、环节PDCA模式、操作PDCA模式等方式,从而达到以技能为主,强化专业理论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PDCA模式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实现PDCA模式实训室和顶岗实习单位的教学资源的融合,并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专业学习与生产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课堂与工作现场相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学PDCA模式课程设计必须以仓储与物流配送过程为线索,将仓储过程、物流配送过程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分层次将仓储管理理论融入实践操作当中。

三、物流管理专业教学PDCA模式的设计

(一)设计阶段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PDCA模式,PDCA模式学习物流实践的任务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当前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知识技能,因此学习物流实践的任务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多元化设计。物流实践任占瓤梢允歉据情境设定的任务们,也要按照PDCA模式注意创设出与知识内容相关联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进行设计,能够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效学习。物流实践任务的制定应清晰明确,而且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实施阶段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PDCA模式,引入仓储企业的工作环境、案例情景,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场景,将教学内容分层次、分步骤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便于掌握知识内容。在设计实践可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人深思。PDCA模式的选题定位要十分明确,PDCA模式与传统课件相比具有知识形式表现多样的特点,增强学习物流实践的生动性、趣味性。通过PDCA模式把物流实践任务既可以通过个体独立学习物流实践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实践来实现,以便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或者协作学习能力。

(三)检查阶段

物流实践是指对于PDCA模式学习过程采用的监管规则以及评价规则。PDCA模式学习物流实践设计中要监督并且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对其进行奖励或惩罚;还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反馈给学生。PDCA模式的内容所呈现的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在针对哪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学习内容要有重点及难点,层次分明,贴切实际工作情况,这是PDCA模式内容设计的最基本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分别设计出不同的实践情境,用检查执行让学生成为学习物流实践的参与者,同时要针对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点、困惑等进行解答。

第9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运输作业;教学改革;现代学徒制;模块化教学

C8-4;G712

一、该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改革之前,主要围绕各种运输方式展开,重点不够突出,针对性不强,学生对于重点的内容掌握不透彻。而实训环节,大多数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例完成,真正进入对口企业实习则很少。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训条件,对于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教材设置不够合理

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物流运输管理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但是大部分物流运输管理方面教材的很多编写人员,都没有在物流运输企业工作学习的经历,更没能掌握技术前沿,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运输部门实际发展情况。在教材编写的方式上,多是几人分章节编著,教材系统性不强,大多知识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与物流产业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

3.实训环节薄弱

实训环节应该要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岗位技能,了解企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各岗位的主要职责等。要求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与技能训练,以及顶岗实习,掌握应具备的物流运输管理知识和技能。由于各种原因,这门课程的实训环节比较薄弱。从历届毕业生求职及工作情况来看,企业普遍抱怨实习学生技能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操作。

4.缺乏现代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仍然以期末考试为主,比较单一,无法真实的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会造成学生考前突击学习的状况。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就会感到实践能力方面的缺乏。

二、本教学改革的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了物流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并将相关要求融入课程,将《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符合运输管理认知逻辑的、以各种运输方式为主线的、以“业务流程――货运单证――运输成本”为关键要素的运输管理教学内容。以构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从事物流运输企业相关流程及其相应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本项目改革的主要特色

1.课程内容整合后再分割,进行模块化重组

本课程设计时,把《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将教学任务进行重组,根据行业特色、市场细分方向等,将课程分为运输认知、运输方式、运输管理三个大的项目;再将运输管理细分为运输单据、运输费用、运输线路规划及快递业务三个子项目,把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细分,既增强学习内容的适用性,又避免了上课内容的重复。

2.引入案例背景,设置工作任务,采用情景教学

根据运输型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企业真实案例设置工作任务,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下发工作任务,营造工作情景,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时刻用职业人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3.以过程化考核主导考核方式,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项目,共六次考核。考核由作业、方案、报告、实操等不同方式组成,切合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四、本改革的主要工作思路

1.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关于运输管理的理论知识点较多,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来看,较多理论性的知识点其实用性并不强,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运输型物流企业岗位设置的具体要求,结合其工作内容,有增有删,合理安排本专业学生运输部分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对接,培养更适用的运输型物流人才。

2.构建实践体系、改善实训条件

与仓储“点”工作所不同,运输有很多“线”上作业。而普通学校的实训条件是很难设置“线”上作业的实训场景的。正因如此,其他院校及我们以往的运输管理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显得过于枯燥,缺乏实用性。所以此次改革,我们应根据岗位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设计课内实践内容,联系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或案例支持,改善实训条件。

3.编订校本教材

如前述,市场上的教材五花八门,涵盖面广、内容多且冗杂,而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不强。因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决定根据我们教学改革的需要,编订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以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运输作业模块》教学的需要。

4.改革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被分为三个独立的项目,其中项目三又细分为四个子项目,每个项目的独立性较强,授课方式差别也较大。因此,我们将为每个项目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变期末考试为过程性考核,以切合本课程教学实际,满足教学需要。

五、课程改革主要任务与内容

1.精准定位对应岗位

物流行业从业门槛低、就业面广,造就市场上出现一大批“伪物流”公司。我们应该对物流行业的岗位设置作调研分析,找出真正与物流管理专业对口的岗位,再根据岗位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及筛选教学内容。

2. 选择教学内容

选定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特定岗位,分析其岗位需求,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合理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岗对接。同时根据中级物流师考试要求,合理增删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相衔接。

3.编订校本教材

根据对应岗位需求筛选教学内容后,我们团队应将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编订适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校本教材。

4.完善案例库

以本次课程改革为契机,在之前课程案例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案例库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库。

五、总结与改进

评估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比分析项目改革的成效,总结实施项目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项目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