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语大赛范文

成语大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语大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语大赛

第1篇:成语大赛范文

今天星期五,下午正好有一节班会课,张老师说这节课就玩一玩,张老师让我们自己选。有人说:“玩下棋。”有人说:“玩跳绳。”……过了一会儿,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好主意,让我们玩猜成语。我们都赞同了。然后张老师说规则:每组推选一个人上来,然后,张老师告诉他要表演的成语,接着,那个人来表演。好了之后,叫下面的人来猜,如果给他自己的小组猜对了,就加五分,如果给其他组猜对了,就加二分。

接着,第一组就选了杨晓婷上来,和张老师在外面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只见杨晓婷笑眯眯的走进来,用左手指指了指右手掌,然后又指了一下脚。同学左思右想,凌宇菲自信地举起手说:“指手画脚。”张老师就点了点头,就给第一组加上了五分。

接着到了第二组,沈一帆自告奋勇地举起了手,张老师就选他上来,经过一番窃窃私语后。沈一帆走进来了。伸了三次手,还把两只手放在头的两边。这是什么成语,大家百思不得其解。都猜不出来。过了一会儿,大家实在猜不出来。张老师就叫沈一帆公布答案。“三头六臂。”大家都惊奇了,原来是三头六臂。因为是沈一帆自己公布答案的。所以每组都不能得分,真可惜。

之后我们有猜了“血口喷人”、“画饼充饥”、“打草惊蛇”这些成语等等。

最后,公布成绩了,结果第一组是第一名,我们组是第二名,第三组是第三名,第二组是第四名,所以,第一组是冠军。

第2篇:成语大赛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在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机械系焊接专业三年级学生王亚夺得焊工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焊接状元”,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取得6枚金牌、7枚银牌、3枚铜牌的好成绩,并分获高职组、中职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在获得巨大荣誉的同时,笔者掩卷思考:技能大赛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

“大赛要更有活力、更贴近社会、更加规范。”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用三个“更”字归纳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办赛要求。葛道凯首先指出,技能大赛要办得更有活力,大赛本身不是目的,推动职教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更健康发展才是本质目的。其次,葛道凯认为,技能大赛要更贴近社会:一是要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的需求,二是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最后,葛道凯强调技能大赛要更加规范。副司长刘建同表示,大赛在展现职教发展成绩,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地方职教投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展现职教改革成果,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领专业改革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是当前阻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各类技能大赛的导向非常明确。以“工具钳工”技能竞赛为例,其竞赛方式是手工制作一个组合件,要求:一是会识读图纸、编制工艺;二是能够控制尺寸和形位公差;三是能合理选用相关设备和工、量、刃具;四是制作多元组合几何图形的配合零件,并达到较高的配合精度。显而易见,它所昭示的是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教学要求,这正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方向。

现行职业学校的教学课程目标与普通学校区别不大,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难以使“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在“注塑模具CAD设计与主要零件加工”竞赛项目的比赛中,技能大赛提出了以下要求,以新技术应用、高技能熟练为主,强调技能综合,既要掌握先进的设计技能,又要具备熟练的先进设备操作技能,要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工作的模具CAD设计与先进设备操作技能同样重要。选手必须具备合作默契、计划周详、处事沉着冷静的职业素质。

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毕业生的就业的主要砝码。由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它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教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许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浓,知识点重复较多,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

技能大赛在暴露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像一个“方向标”,引领着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很难把握它的尺度。但这一要求在技能大赛中却非常明确。以首届“联合杯”职业技能大赛机械类为例,其竞赛内容包含了理论知识(30%)和操作技能(70%)两部分,而操作技能的成绩又由现场操作规范和试件加工质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分值比例就是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的“晴雨表”。

技能大赛创造了学校与企业亲密接触的机会。学校在准备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要走访企业,了解并研究企业最需要的技术,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应具备什么素质,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完成一项任务还需要哪些资源、信息等。这些了解使学校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有的放矢,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中职组新增建筑专业,高职组新增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3G基站建设与维护,2012年新增煤矿安全专业等比赛项目,都是经济建设发展中急需人才的专业。这些新设的赛事紧扣市场需求,经过与相关用人单位深度调研后精心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坐标”。其中新增加的赛项“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在全国的一千多所职业院校中,当时还没有哪个学校设置专门的3G专业,高职组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3G通信专业的情况下,设置该赛项,其战略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大赛,促使职校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努力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走在产业发展前面。再如,近年来,汽车业“井喷”式发展,让企业明显感到技术和管理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涂装”人才,漆料有毒性和培养成本高的现实,成为影响“涂装”人才培养的瓶颈。而职业技能大赛增设“喷漆”竞赛项目,正是顺应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搭建了舞台,使校企合作实现了“零距离”。

第3篇:成语大赛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竞赛活动

1引言

1.1调研背景

本项目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类课程以及竞赛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讨论一系列教学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期望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为改善和提升就业创业类课程和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给学校各级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2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效研究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而且存在着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的认同度和竞赛活动参与度的探索和研究,展现经济转型下就业创新教育和竞赛实践的困窘,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毕业即失业”现象提供思路。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大量创造实践型人才,迫切需要高校开展高效实用的就业创业教育和竞赛活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构建高校创新型就业创业教学和竞赛活动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2调研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以及已毕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共计354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调查数量和对象能满足研究要求。调查结果如下:

2.1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对象男生多于女生,男生比例为55.65%,女生比例为44.35%;并且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大二的学生为主要对象,比例为44.63%,大一学生比例为18.64%,大三、大四、大五以及已毕业的分别为10.17%、9.04%、9.04%、8.47%。除此之外,由于调研对象为理工类大学的学生,故调研中理工科学生比例最高,占到50.86%,文史类为36.72%,其它专业的仅有12.43%。

2.2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识不足、评价不高

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目前开展的就业创业类课程及活动,大多数同学的满意程度一般,比例为59.04%;感到满意的同学比例为28.25%;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占12.71%。53.39%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加强了自身的就业创业的意识;26.84%的学生认为比赛过于形式化帮助不大;12.71%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充分实践了就业创业的想法,完成自我定位;7.0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2.3学生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收获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0.45%的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以后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44.63%的学生了解了与就业创业的相关信息;33.9%的学生学会了一些求职的技巧;除此之外,29.38%的学生还在其它方面有所收获。

2.4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存在诸多问题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3.28%的学生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62.4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52.82%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呆板;25.42%的学生认为教师队伍不专业;除此之外,有17.8%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还存在其它各种问题。

2.5就业创业竞赛活动学生参与程度低,普及力度不够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46.33%的学生从没参加过类似的活动;26.84%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17.53%的学生参加过模拟求职大赛;17.23%的学生参加过简历设计大赛;另外,还有25.99%的学生参加过类似的其它活动。

2.6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建议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1.07%的学生都提出了增加课程实践性,如加强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安排实习的建议;51.69%的学生认为应邀请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进行现场交流;50.2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更多样化的该类课程;49.72%的学生建议邀请企业家进行演讲传授经验;另外,13.56%的学生提出了其它不同的建议。

3调研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过于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受教育者、教育者、有关的教育部门对就业创业类课程活动的认同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尚不完善,对校园的创业就业的阶段重视与投入不够等问题。

3.2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改进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活动形式。建议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与校外单位合作创立校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学校应与社会就业创业组织加强联系,组织学生到成功的企业去感受与见习,让学生捕捉创业灵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除此之外,就业创业活动主办方需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如邀请企业家参加到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商家作为赞助商参与到活动中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活动相衔接。(2)强制与自由相结合,促进全员参与竞赛活动。促进就业创业竞赛活动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只有学生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发现其不足。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强制参加与自由参加两种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已经形成良好氛围的个别院系、年级采取自由参加的方式。这是一个从“强制”到“认知”再到“自发”反复的过程,只有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就业创业竞赛活动中来,才能对课程与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才能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3)提升学生、老师、学校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同度、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各高校都有开设就业创业的相关课程和活动,但是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领导,到教育局的工作者,似乎都觉得这类课程只是一门“副科”,这些活动与一般的课外活动无异,与专业课程相比起来,地位很低,由此导致了学生的参与度低、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投入不足。建议大学可以增设相关课程,提高该类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老师的重视程度。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能否取得长远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是否能得以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应该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实行教师跨学科进行任教,培养综合能力全面的就业创业创新型人才。(4)完善国家对就业创业的政策,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投入,毕业生与在校生两手一起抓。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国家的优惠政策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主要是面对毕业生,而对在校学生的注意和投资都较少,这就导致在校的学生缺乏就业创业的锻炼机会与经验的积累。建议国家给予毕业生与在校学生同等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支持,从而避免就业创业的畸形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就业创业类课程与活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关系到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等相关内容。所以,只有了解学生心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为大学生做理性分析,让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9-86.

[2]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风笑天.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30项重点经验研究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1:60-69,158.

[5]于海波,郑晓明,许春燕,晏常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J].心理学报,2014.6:807-822.

[6]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72-76.

[7]李胜强,李虹,金蕾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71-76,82.

[8]王静波,王翡翡.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4:87-92.

[9]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64-68.

[10]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1-88.

[11]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Z3:56-59.

[12]杨艳红.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3]陶小江.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4]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34-38.

[15]闫成文.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初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第4篇:成语大赛范文

我清楚地记得,在2010年,我第一次担任了学校“文明风采”演讲赛项的指导工作。刚开始,我仅仅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接受了这份工作,但后来,一名普通的学生改变了我,她叫陈娅。在演讲比赛的校内初选环节中,她因平翘舌音不分明而被淘汰了。在比赛结束后,她找到我,对我说:“老师,我真的很想参加演讲比赛,能不能再给我一个机会?”我直接地告诉她:“不行,因为名额已满。”在我拒绝后,她失望地离开了。谁知第二天,她又出现在了我的办公室,眼巴巴地看着我,恳求道:“老师,我知道我的条件不够,但我可不可以在他们训练的时候来旁听呢?”那一刻,望着她的眼神,我心里一软,拒绝的话语,再也说不出口。也就在那一刻,我才感受到了“文明风采” 竞赛活动在一名学生心目的分量,作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那一年,在我的精心指导下,包括陈娅在内的四名学生,都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当看到她们欢呼雀跃的神采,听到她们的父母一声接着一声地对我道谢时,我深刻地体会到“文明风采” 竞赛活动的魅力,认识到这个平台对于中职学生成长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从此,我爱上了“文明风采” 竞赛活动,暗下决心,要让学生们在“文明风采” 竞赛活动的舞台上,公平享有“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机会,圆他们的成才之梦。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育人梦想,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情来指导学生。其实,指导他们参赛的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在指导他们参赛的过程中,一个词、一句话,我们改了又改;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我们练了又练;一段音乐、一张图片,我们试了又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力争把他们心中的梦想展现出来,不让学生留一丁点儿遗憾。在最近的4年里,我指导学生先后获得了12个全国一等奖、23个全国二三等奖。但我最大的收获,是看着学生们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变得更加积极、自信,综合素质提升了,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梦想。而我,作为指导教师,也在“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舞台上成长起来了。

回首这四年,是“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助推了学生的成才之梦。正是这样一个舞台,才让我校学生冉琴有机会参加教育部职业教育系统“中国梦”座谈会并发言,得到鲁部长和各位领导的夸赞;正是这样一个舞台,才让学生张焓、夏晓茜在2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录用;正是这样一个舞台,才让一大批中职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拥有了人生的梦想。

第5篇:成语大赛范文

关键词:技能大赛;综合能力;建筑专业;人才培养

技能大赛对教师教育理念、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对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长期在教学一线岗位从事建筑专业教学,且自2009年以来连续6年担任《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其中有两年自己也参加了教师组的比赛,深切体会到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充分体会到专业知识、团队精神、临场发挥的重要性。根据历次指导技能大赛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阐述技能大赛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

一、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是学生必修课程,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愿意上实训课程,所以,专业理论课程比例远远大于实训课程的比例。原因是,有的专业课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更缺乏专业技术能力。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考核的是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极高,它最能反映行业发展最新技术动态。大赛项目的内容范围广、难度大,超出了正常的教学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拓展专业领域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江苏省或全国《工程测量》这个比赛项目中,有许多内容不属于正常教学范畴。比如理论考试中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测绘、误差的知识,这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正常测量课程中介绍得非常简单,而在比赛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要求我们指导教师紧扣比赛的大纲和规则搜集资料,不断给学生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比赛成绩往往也反映了指导教师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校学生技能大赛其实也是该项目的指导老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较量。要想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自身就要掌握娴熟的技能操作,而不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要带领学生转向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实践操作,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比较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或自己参加技能大赛,接受大赛的锤炼。这一点我们学校就有好的做法,把专业教师参赛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作为各项评比的优选条件,这对教师是个促动。几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教师的专业能力明显得到提升。经过多次的校、县、市、省技能大赛的锻炼,学校成长了一批技术精湛的教学骨干和金牌教练,这些榜样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教研沙龙中推广成功教学经验和成果,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充实教师的教学资源,合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衡量技能大赛的水平,是岗位任务完成的质量和速度,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例如,近几年工程测量大赛中最终评价成绩和名次,是保证精度的要求下比时间,时间越短者排名靠前,这样评价学生的综合实力。有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这样比,因为在实际职业岗位中没有必要这么精准,速度也没有必要这么快。我认为,大赛比的不只是知识和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比学生的一种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过程的积累。这就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发生根本转变,通过自身的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时、合理地改进教学方法。

另外,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都可以提前察看现场。各学校在建实习室时,也模拟技能大赛的情境,其目的是提升教师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赛前的实践实训指导,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尤其是生动的教学案例、视频、动画等,这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时,需要与学校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以及行业企业合作,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教师加强与社会行业企业的横向联系,把握行业发展的新动态,进而有利于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规划。

近几年的工程测量竞赛项目是团队赛,考核内容全面。特别是全站仪的考核,量大、面广,每个环节之间又是关联的,包括导线测量、导线计算、坐标放样、坐标测量,要求小组成员之间注重团队合作、安全操作、有较好的职业素养。每个考核环节都有具体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和明确的评分标准,考核内容紧密结合岗位职业活动流程,评分标准符合职业标准规范。技能大赛为教师找到了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做中教、做中学,边做边研究,把每一个教学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来要求和训练,这样可以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促进教师的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纵观近几年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团体参赛、团体项目和校内教师与校外技能培训师的双重指导逐年增多。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职业领域对职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的要求。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离开了团队的合作,岗位任务就难以完成。在合作过程中,能让教师与学生有着更为亲密的接触与交流。不管是参赛方案的制定,还是训练计划的实施,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同心协力,全力以赴。本人连续几年带技能大赛,跟学生接触的机会多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知识的优势和盲点、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等都了如指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便于在训练或赛前有针对性辅导。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与学生接触不是很多;而技能大赛活动,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协作,默契配合完成比赛项目。这不仅会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升华,实现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时亦会促进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提升。师生的和谐相处,直接引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的研究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的过程中,能全面掌握社会、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从而更新了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职业学校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其中就包括敬业爱岗、团队协作。这是企业特别关注的。

四、改变教师的育人理念,增强教师的职业情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大赛是学生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技能的最好平台,他们能展示自己独特、精致、创新的成果,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娴熟、高超的技艺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力。这一切都会让教师产生观念上的转变,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会给自己重新定位,树立新的学生成才观。

技能大赛让有才华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对于教师也是提升职业能力,增强职业幸福感的契机。《工程测量》这个比赛项目在室外进行,场外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观摩。在观摩其他代表队的比赛情况和为自己的代表队加油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感。大赛的氛围会调动和激发教师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以新的价值观、人才观审视自己的工作,会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等职业情感,会因大赛的激励而勃发。技能大赛是一个精细活,要求指导老师知识要全面,技能要扎实,心细、周到、临场应变能力强等。技能大赛结束后的反思总结,更能使教师坚信经过自己精心培养的学生会获得更好发展,从而会振奋精神,更加精益求精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并在教学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收获职业的幸福,增强职业情感。

参考文献:

[1]蒋红枫.论技能大赛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J].职业,2009(23).

[2]游静,熊艳兰.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1(22).

[3]刘东菊,汤国明.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职业影响力的研究[J].职

教论坛,2011(1).

第6篇:成语大赛范文

【关键词】改革;技能大赛;网络互联

技能大赛一方面提供给我们展现学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准备和参与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学科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借助于职业技能大赛解决了这些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革。

1. 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设备投入不够。

《网络互联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但日常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实践性教学很少,学生在学完之后,还是对网络互联缺乏感性认识,动手实践能力很差。另外,《网络互联技术》实验不像软件开发项目,只要有一定的开发环境就能完成,其对硬件设备的要求很高。像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等都属于网络互联的配套实验,如果没有相应的设备,是没有办法实施的,目前普遍存在网络连接设备陈旧、投入不足的问题。

1.2 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传统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教师主观地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方法由传统的板书形式发展到目前主要以ppt为主,板书为辅,解决了板书不能清楚解释抽象理论的问题,但由于ppt制作质量问题,导致其并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最终演变成了“电子板书”。对学生来讲,依然是被动地获取知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1.3 考核形式单一,不能起到导向和反馈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考核方式多数还是以闭卷形式为主,学生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往往是抱着厚厚的教科书或复习资料,靠强化记忆、识记知识点应付考试,导致考核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准确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不能对提高教学水平起到导向和反馈作用。

2. 改革措施

2.1 整改内容的组织与选取。

(1)合理设计学习情境,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目标。 将课本知识整合为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子情境分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2)坚持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模拟软件训练和交换机、路由器在实验室规划网络以及参与实际网络项目施工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

(3)合理设计各种实训、顶岗实习,逐级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将学习情境以及子任务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后,通过课堂实训、综合实训、开放式实训、校内实践、技能大赛和企业实践几种方式,从网络互联的新手过渡到网络互联的能手。

2.2 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1)构建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实现仿真教学。

本课程利用业界领先的思科和锐捷的设备,创建了完整的仿真教学和仿真实训平台,使学生学习和实训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单机环境即可完成网络互联平台的部署和实践。

(2)校企共同研发远程网络互联实训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在校内开发并部署搭建了功能强大的实验台。因此可以高质量的开出课程所需要的全部实训项目。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我们实施了“Open”的计划,即每个试验台增加访问服务器,这样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远程登录连接到实验室的设备上进行实验练习。

(3)模拟企业环境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虚拟化技术VMware建成了高度仿真企业项目实施环境的虚拟网络教学环境。每台教师机和学生机均可同时模拟10台以上的服务器以及客户终端,逼真模拟了企业真实网络环境。教师利用教师机可以灵活地展示企业网络环境部署、讲解示范服务器配置和操作规范,从而形象、立体地开展教学。学生在学生机上可扮演整个企业网络的不同员工身份,针对虚拟的企业网络环境快速方便地练习网络管理与配置的技能。

2.3 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评价时依据评价范围的全面性、评价指标的系统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综合使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评价”的考核方法,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加入到网络工程工作室、代表学院参加技能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我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整改,感谢职业技能大赛,它作为一个载体引领着了学科教学的改革,使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方向阳,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2] 邵慧莹,李军,褚建立.网络互联技术教学研究与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9,(9):121-122

第7篇:成语大赛范文

【关键词】技能大赛 职业习惯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33-02

当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赛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盛大的节日,成为各省市、各高职院校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加强了职业教育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选手们在赛场上同台竞技、相互切磋,比职业素质、比技能、比团结合作、比拼搏精神,用真实成绩向社会展示职业教育的成果。

普通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大赛;普通教育看入校生质量,职业教育看毕业生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明确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的职业习惯养成教育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技能大赛如何引领课程贯穿职业习惯养成教育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由于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只是近几年的赛事,对大赛的作用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校企融介等方面,对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甚少。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使学生一生受益。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课程贯穿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当下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首要和根本的课题。

一 习惯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在《习惯论》中写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证明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2004年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世界职业与技术教育大会,发表了《为了工作、公民素养和可持续性而学习》的宣言,从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满足学习者终身发展的需要、增进国民素质、保障现代化建设提高有效人才供给”。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随着他们走上社会,可能忘掉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地更新,但习惯却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习惯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的培养。而职业技能大赛更好地为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提供了平台和媒介。

二 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习惯养成的影响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当今突飞猛进的社会,团队协作越来越重要,协作是为了使协作各方获得更多的利益,取得更大的成功。职业技能大赛在竞赛项目的设定上,设置了团队协作项目,突显团队协作思想,迎合当代大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特点。这就要求参赛团队要有团队精神,要实现创造性的合作,同时团队成员还要有个人差异,尊重个体差异,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团队中,个体差异是机会,不是障碍,是找到第三个变通方案的捷径。

如近两年我校参加的竞赛团体项目“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获得了一、二等奖,参赛小组成员由机电学院的模具设计和艺工学院的产品造型设计两个专业的学生所组成。职业技能大赛参赛团队小组成员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不同,技能特长不同,通过团队协作完成

――――――――――――――――――――――――

* 天津市“十二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引领作用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竞赛项目。技能竞赛团队项目能将团队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个人与个人的利益创造性地结合起来,配合双赢的动机,运用知己解彼的沟通技巧和统合综效的整体功夫,把这些利益群体统一起来,诚恳善意地拿出自己所长,跟团队的伙伴一同为团队的目标做贡献,形成团队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目标的意识,使团队获得最大的力量,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2.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终将离开父母、学校走进大千世界,与陌生人、社会打交道,学会社会生存的本领,首先就要适应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会观察社会、走进社会、认识自己也是应有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必须接触社会。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何种技能,如果能把学习的理论技能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记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现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学生在家庭中处于被呵护的地位,以自我为中心,竞争意识不强,心理素质较差,自我调节能力弱。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制为三年,更迫切与渴望去接触、适用社会。而职业技能大赛恰好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设置更加多样、更多层次的大赛项目,使竞赛选手在备战与竞赛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置身不同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学生在大赛前的训练过程中,要与自己的队友交往,与自己的指导教师交流沟通,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打交道,与邀请来的校外竞赛专家交流。如去校外备战训练的话,还要适应新的外校环境,与外校的老师、同学甚至是竞争对手交流交往,这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在大赛过程中,竞赛选手可能还要与裁判、志愿者、赞助企业员工等交往。赛后可能要与评审专家、新闻媒体、招聘人员等交往。学生在大赛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不同,心理会有大喜大悲的起伏,这些都锻炼提升了学生的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对将来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实际上,成功的人并没有比普通人更具天赋,他们的成功来自于长期努力养成的习惯,良好的行为规范放大了他们的努力和决心,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好的习惯使他们学习、工作起来更有效率、更具条理。习惯是一把双刃剑,好习惯使人渐成大器,坏习惯使人没落沉沦。习惯要么造就我们,要么毁掉我们。坏习惯是失败的标签,好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成功的光环往往笼罩在那些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人的身上。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焕发最顽强、最富生命力的内在力量。多一个好的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的习惯就多一份生活的能力,多一个好的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职业技能大赛举办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尤其是全国性的或省部级的技能大赛影响面更广。技能大赛在项目的设置和规则的制定上,有一套严谨、科学、规范、实践性强的管理条例和规范制度,明确规定参赛选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能顺利完成竞赛项目,还要求学生要抓紧时间、节约时间,做事情要有一定层次顺序,分清轻重缓急。

4.有利于学风、校风和校园竞赛文化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具有竞争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导向性,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努力方向,对广大学生具有吸引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风气,进而形成一种校园竞赛文化。高职学生在学习中的最大阻力来自于自身信心不足、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通过鼓励和竞赛方式提升自信心,通过竞赛参与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在竞赛项目中增强自信,同时锻炼他们承受竞赛压力和接受挑战的心理能力。此外每年技能大赛还最大限度地开放场地,组织所有赛项的现场网络直播和分赛区赛项的网上录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直观性的网上学习环境。天津职业大学从2014年开始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内的技能竞赛,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竞赛备战,为后续的市赛和国赛做准备。每学期都有一个竞赛周,进行一些竞赛成果展示、获奖选手介绍、指导教师风采展示等,在校园内形成一股浓烈的校园竞赛文化氛围。

三 结束语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已得到高度认可,大赛对学生职业习惯养成的持续效应更加显著。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指挥棒,使职业教育的方向一致、目标一致。学生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各方面职业习惯与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第8篇:成语大赛范文

关键词:全运会;奥运会;城市文化;软实力;济南市

一、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竞争力的内核

当前,伴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作为一种能够产生凝聚力、亲和力、生产力和创造力的软实力,在全球化的城市竞争中,分量越来越重。因此,各发达城市普遍重视城市文化的建设。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作为根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是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生长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城市传记特征;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实际上受到自身浸染着的城市文化制约。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社会结构、社会风气、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可以纳入城市文化的范畴。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兴衰。

城市文化一般具有聚集性、地域性、多元性和辐射性的特征。影响特定城市文化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更有社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成了一种特定城市文化体系。从理论层面看,城市文化是一个价值概念,是城市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从实践层面看,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精神、特色、市民素质、大众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建筑文化、群众文化等编织而成的城市图景。因此,城市实际是一种文化形态或文化实体。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辐射力、凝聚力和亲和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世界上的发达城市无一不把文化软实力建设当作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二、重大体育赛事: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性机遇

体育事业是一种具有活力的文化事业,是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体育赛事富有改变公众心理的神奇魅力和吸引全球传媒的威力,既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也可能把一个城市多年的精神财富积累毁于一旦,对于一个城市的影响往往巨大而深远。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奥运会对主办城市和举办国的影响迅速增大每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都会精心策划丰富多彩且最具地域和国别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来烘托节日气氛,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唤起全民参与的热情,用文化充实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心灵,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推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三、第11届全运会:济南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助推器

近几届全运会对主办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正如济南市委副书记、第11届全运会济南赛区组委会常务副主任殷鲁谦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每一届大型运动会都会给举办城市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北京、广州、南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同样,第11届全运会在济南举办,对于宣传推介济南,加快济南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将起到推动作用。”一个地方版、迷你版的“奥运会”――举世瞩目的第11届全运会对主办城市济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进一步推进了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的发展。

(一)城市精神文明水平大幅提高

第11届全运会极大丰富了济南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济南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广了体育文化,提高了公众的社会道德水平。本届全运会期间,涌现出无数感人事迹,为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和摄影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同时通过开展全运会会徽、歌曲、吉祥物和广告画征集等活动,发行全运会纪念邮票、开展火炬传递和编排全运会开幕式大型广场文艺表演等系列活动,不仅极大发展、繁荣了济南市的体育文化事业,对山东文化大省的形象也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全运会让人们怡然自得的欣赏体育赛事,通过社会舆论的广泛动员,从事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了济南人民生活中的常规娱乐方式和休闲时尚。通过举办全运会,不但培养了济南人对济南城市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还大大提高了周边地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速了济南市的城市文明建设。

全运会的成功申办极大地提升了济南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作为东道主,济南人在准备和举办全运会的过程中,在全市上下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了团结、向上、文明、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建我济南、爱我泉城”的精神状态充分展现了济南人民空前的凝聚力。“人人争当东道主、我为全运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更是鲜明的营造了当好东道主、喜迎全运会的舆论环境。同时,济南市还广泛开展了“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了“文明市民教育、文明秩序养成、文明礼仪普及、文明窗口扮靓、文明模范引领、文明示范街区评选、文明社区创建、重点地区整治、泉城义工奉献、未成年人引领”等十大文明创建活动。

(二)城市体育文化设施得到完善

作为一种大型的体育文化活动,全运会也有效地推动了城市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第11届全运会举办前,山东省以构建和谐体育为出发点,办赛的同时开展群众活动,把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到第11届全运会的办赛宗旨之中,提出了“唱响一个主题、实施两大工程、抓好六个突出、落实一个条例、基本建成全健身体系”的工作思路,计划开展一系列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全运同行”的主题活动,制定了“一点三线”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规划,并付诸实施,为山东省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在这层保障下,通过精心的筹备,终于使得第11届全运会在济南完美的落下了帷幕,大大提高了济南市政府对群众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使济南市在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的投入和建设,为济南城市体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了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济南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和竞争力。

(三)城市文化影响力大大增强

第11届全运会对济南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影响还在于它大大提升了济南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和良好的外部形象。全运会引起了全国人民和世界体坛对山东的高度关注,扩大了山东在国内外的影响面,提高了山东省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济南的城市文明水平,促进了济南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了山东现代化建设的内外环境。全运会期间,4000多名中外记者聚集山东,每天向世界各地发稿,每天数百万人次点击11届全运会网站,比赛期间数十亿人次观看开闭幕式和有关比赛,仅中央电视台直播、转播节目就将达2000多小时。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举办地的知名度,扩大了山东在海内外的影响,树立了山东经济强省、体育强省的形象。同时,全运会的举办,为全国许多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互动平台,不但将本市的体育健儿的拼搏精神和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展现了给外界,提高了济南市的知名度,还有选择的吸收了外界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和城市体育文化特色,丰富了济南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理念,做到了“走出去,引进来”,实现了济南城市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四)城市文化特色更加凸显

第11届全运会的举办让济南的城市文化特色因为全运会更加凸显。一是鲜明的文化气质。浸润于齐鲁文化、泉水文化和名士文化,济南的城市文化气质突出表现为三“雅”(古雅、儒雅、高雅);二是特有的视觉美感。“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历史传统风貌和大路通衢、高楼栉比的现代景观的完美融合。通过第11届全运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了济南的城市文化特色所在。尤其是促进了齐鲁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外界也充分领略到了山东济南的城市风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提高了济南泉城特色的社会美誉度。

(五)城市文化产业得到发展

借助举办全运会的重要机遇,山东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8年,山东省和下属12个市共同设立了数额高达2亿多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济南、青岛、莱芜、临沂、滨州、烟台、潍坊等7个城市成为了综合试点市,都相继出台了改革方案。为给全运会的举办构建起良好的文化氛围,济南市积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链,重点培育了108个文化产业项目,涉及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节会展览、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体育产业等领域,通过全社会招商、融资,投融资总额达人民币172亿元,充分显示了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和巨大潜力。

(六)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保养

为能让参赛选手发挥最佳水平,让游客获取最佳身心愉悦,济南市大力改善外部自然环境。依托历史名山华山,开挖大湖面,精心打造了济南华山水景园,形成了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按照“七岛伴三山,玉带连两湖”的总体结构,建造乐“一山两湖十八园”,再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历史风貌。此外,济南市还进一步提升其历史和自然景观,以古城区、商埠区、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文化保护为重点,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重点加强了以明府城、大明湖、环城公园为核心的泉城特色标志区建设,保护古城区传统格局、轴线、路网、水系和建筑风格,以保护商埠区路网街区和近现代优秀建筑,加强对芙蓉街、曲水亭街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泉水作为济南城市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保护,以加强泉景观建设,增加泉文化内涵,做好泉水申报国家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为重心,济南市的“泉水之都”形象获得了极大地提升。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济南努力地维护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这可谓是济南城市文化发展历程中最为值得褒奖的一大善举。

参考文献:

1、汪寿松.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J].南方论丛,2006(3).

2、杨乐平,张京祥.重大事件项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8(2).

第9篇:成语大赛范文

应用型本专科院校办学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相关专业也成为了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而其中网络专业课程更是核心科目。然而受到师资力量与设备投入的局限,学生在网络专业课程方面的实践性往往不足。技能大赛的开展,为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一、技能大赛的基本概况

我国于2008年引入技能大赛机制,正式举办了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应用”与“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比赛项目,随后各省市区也纷纷举办了本区域范围内的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立,是在与用人单位充分调研后开设的,因此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密切挂钩,可以说,技能大赛的开设就是为了将应用型本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真实需求无缝对接。通过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的对接,将积极引导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向着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向的目标前进,并促使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知识缺乏系统化

网络专业技术的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加上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使得网络专业知识显得庞大而杂乱。在此情况下,编辑统一适用的教材,对于计算机教育而言并不现实。在此情况下,教师为了适应网络专业技术知识涌现的状况,只得随时补充教学资料、课外资源,直接导致了网络专业课程教学知识的繁多而杂乱,使知识教学缺乏系统化。不仅如此,受到师资力量和设备投入的局限,网络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条件差、课时少,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迅速增长,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教学模式单一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以口头讲授为主,偶尔间有多媒体演示,但很少安排实操课程。在有限的实操课程上,教师也多以模拟器、仿真设备等进行实践教学,这些设备本身与真实的网络专业设备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不能够通过实操使学生真正掌握网络专业技术,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真正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难以对网络专业工作轻松上手。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网络专业知识只能形成理性认识,而难以形成只有通过大量实践才能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产生了脱节,不利于社会化培养目标的实现。虽然通过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对网络服务器的搭建与交换机的配置等有一些直观的印象,但毕竟与真正的实操相比效果远远不如,而且多媒体演示本身也只是课堂讲授的一种具体形式,因此很易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下降。

3、教学内容不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教学内容繁多而杂乱,加上相关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使得当前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与市场需求的发展速度有些脱节。此外,由于在教学中不能够时刻了解当前社会上的企业对于网络构建与维护技术的需求变化,也使得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够及时更新,与当前社会需求保持同步。从而导致了学生学到的知识,可能在毕业后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三、技能大赛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1、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技能大赛要求网络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将学习、工作与个人能力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受到技能大赛的影响,传统以完整学科为主的课程设置方式将向以完整工作过程为主的方向转变。从竞赛的项目设置看,网络组建、服务器配置与应用、网络安全与维护,这些内容既是比赛项目,同时也是社会最主要的就业岗位。因此对于应用型本专科院校以培养实用人才为方向的课程设置而言,就必须参照技能大赛的项目进行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内容,将使学生的日常所学与个人能力的提升向着与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对课程内容的影响

技能大赛的获奖者在未来就业时将更具备竞争力,这使得技能大赛无疑成为了应用型本专科院校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从竞赛内容来看,基本上涵盖了网络专业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但技能竞赛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所有知识,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这种导向下,原有的网络专业课程内容繁多而混乱、与社会需求脱轨的问题必须得到纠正,要以技能竞赛为导向,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实现模块化组合,方便学生选择,并且要加大对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训。

3、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技能大赛当中,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考察是以其专业技能水平与职业综合素质的考察为主要内容的,在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实践能力方面的考察是最为主要的。在这种导向下,应用型本专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必须摆脱以口头传授为主的模式,而要转向以实践操作、实训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在技能大赛中更能取得好的成绩,并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4、对课程评价体系的影响

在传统的网络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以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是最为常用的方式,通过期末考试的分数,来判定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是主要的评价体系。然而在技能大赛的影响下,这种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显然已经落伍。技能大赛注重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实际运用与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评价,这与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评价体系是完全一致的。在这种评价体系下,高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教学任务的考核也应当以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为主,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打破期末考试以分数来衡量教学效果的单一、死板的评价方式。

四、技能大赛带动下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1、重塑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专科院校要实现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理念,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目标,以技能大赛的要求为指向,树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从职业能力的培养出发来全面重新构建网络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技能大赛的考察内容,网络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也应当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与综合素质目标两个模块。其中知识技能的培养目标,应当使学生不仅掌握局域网组建、服务器构建、交换机安装高度、网络安全维护等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熟练的综合运用能力;而素质培养目标,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沟通能力、敬业精神等。上述培养目标是完全按照社会需求的实际来设计的,也是技能大赛最主要的考察内容。

2、重组教学内容

技能大赛对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为基础的。从企业的实际需要与技能大赛的要求出发来设置课程内容,可以采用逆向工程原理,即以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分解为起点,进而确定不同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再根据工作能力的培养来设置课程模块。这样设置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既具有了针对性,同时也便于学生选课。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实训的效果。

3、提升自主学习条件

在以技能提升为培养方向的网络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而是主动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完全有能力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一是确定方向、二是加以引导、三是答疑解惑,而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自主学习。此时,必要的学习条件就成为开展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一方面要根据技能大赛竞赛设置的要求,配置与竞赛相同的实训环境,以此来代替以往的仿真器、虚拟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主动与企业增强联系,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以此来加强校企合作,密切联系社会需求变动。

4、转变教学方法

将传统的课堂转移到实训室当中,将实训课程与知识传授一体化完成,其中实训课程应当占到整个教学过程的60%以上。在实训课程当中,教师除必要的知识传授外,只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按照既定的实训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与实践经验。

5、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在以实训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中,考核评价应当是以职业技能水平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应当将教学过程的评价划分为阶段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的三层体系,既不能忽视理论考核、更要充分注重实践考核,既要注重技能考核、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使学生不断的调整自身学习方向,适应未来职业要求。

结语

技能大赛的引入,为应用型本专科院校网络专业课程的发展方向指明的道路。在技能大赛指引下,网络专业课程应当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内容、学习条件、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严格按照技能大赛的考察要求进行改革。改革后的网络专业课程,将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密切接轨,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领治等.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践教学改[J].计算机教育,2010(23).

[2]曹庆旭、王贵生等.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1(23).

[3]丁建石.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学工学结合的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0(11).

[4]刘忠.技能大赛对应用型本专科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刘东菊、汤国明.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职业影响力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1).

[6]邓兆虎.职业技能大赛对于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分析[J].科教导刊,2011(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