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1.生活化课堂形式。教师要打破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与“笔记”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相对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生来说,生物是比较新的一门课程,学生会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改变课堂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提供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其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生物系统与生物圈时,难点在于生物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要联系校园生态系统,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二者的区别,生物系统离我们并不遥远,教师要让学生及时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想法,真正理解生物系统。

2.生活化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学生甚至不敢与教师交流,对于不会不懂的问题,也就一直模棱两可,却不肯向教师提问。教师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相处要像朋友甚至是家人一样,这样就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教师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解营养物质这一课题的时候,可以先问问同学“今天都吃了什么啊”“你们觉得什么食物最有营养啊”,向平常的聊天一样,和学生进行沟通,良好的开始就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更好地开展,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1.课堂形式生活化。课堂形式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于初中生,刚刚接触生物这门课程,既好奇又紧张。课堂形式可随意自然一些,完全可以摆脱由教师讲解课本,学生记笔记的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不仅仅于成绩上对学生进行提高,同时也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现力得以提升。同时,形式多样的课堂会使生物从其他科目中脱颖而出,使其更具亲和力与表现力。

2.师生关系生活化。师生关系是一个很微妙的话题,如果处理得当,就不仅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堂上,师生更多的是朋友,是家人,不仅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这其中,教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幽默风趣的说话风格是最能打动人的,即便是偶尔的自嘲几句,也能够极大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生物这门课的热情。教师应努力塑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张弛有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1.课堂内容生活化。对于初中生来说,生物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他们会对它充满期待。而且,生物来源于生活,教学过程中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初中生物教学要充分利用生物的这一学科特点,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系统,多举例,让深奥的理论知识生活化。例如,在讲解《鸟的生殖和发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鸟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然后层层深入,使学生掌握鸟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实验材料生活化。初中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材料,教师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意义重大。调查发现,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精密仪器的使用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但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此外,精密仪器价格昂贵,学校往往配备不齐全,达不到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操作机会的标准,容易使未获得操作机会的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影响他们的状态。所以,初中生物教师要懂得从生活中获取实验材料。例如,在讲解《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事先准备一盆植物和一个透明塑料袋,用塑料袋套住植物并扎好,放置于阳光下十分钟,让学生进行观察,塑料袋上布满水珠,说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这种实验不仅取材方便,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参与,活跃了生物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四、课后活动生活化

1.生活化课后作业。初中学生一直比较关心课后作业的问题,如果课后作业一直是繁杂的笔记,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长久以往就会对生物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课后作业进行改革,将课后作业与娱乐结合起来,使学生更能容易接受,也乐意去完成。例如在进行植物的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养一些小植物,每天观察植物的变化,将得到的经验用笔记录下来写成总结;或者在讲解生物遗传学,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存在的有关生物实例。这样,学生就会乐意接受,也能够加深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便于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

第2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课有利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问题的选择和探究,从而实现学习的主动性[1]。对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课进行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学的形式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的关系来实现教学,才能保证综合实践课对初中生成长发挥起积极作用。

一、初中综合实践课的要点释义

初中综合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劳动技术等教育内容[2]。其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主要指初中教师引导和帮助初中生在校外通过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来获取社会知识,增长社会技能,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入了解和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初中生现代化技术学习的完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方便;最后,劳动技术教育指的则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学生在技能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

从以上课程元素中可以看出,初中综合实践课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校以外的整个社会范围,学习的内容和锻炼的技能更加丰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

二、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析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社会对综合实践课不够重视

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有所偏差,社会对其对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认为在课业繁重的初中阶段进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是“多此一举”的,导致综合实践课在初中阶段的开展面临很大威胁。

2、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低

受传统教育影响,还有很多初中教师接受不了开放自由的课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或者,即使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会因为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力不从心,而导致学生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获得什么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是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完全以理论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教授,使综合实践教学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3、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生机活力不足

初中综合实践课中的教学资源有限,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狭窄,教学模式的制约建立也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就远远不足以实现这门课程可以达到的效果,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原本丰富多彩的课程就变得枯燥乏味,实践活动毫无生机。

4、评价机制不够科学,难以达到综合实践的目的

首先初中综合实践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传统的评价机制很难按照其教学特点来进行科学的评价,由于学校和社会对综合能力培养意识的欠缺,对其评价机制的建设个改善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综合实践课的成绩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的评价范围中[3],所以学生对这门科目的参与性也不是很乐观。

三、提高综合实践课教学质量的策略切入点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

在对初中生进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规划,因材施教。当然,综合实践课的任课教师也要清楚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原则,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次要热情的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互动,让家长知道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保证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2、丰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资源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中,开发教学资源是教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状况,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即安排符合实际、贴近生活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不可分离的个体,教师和学生还要有所互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保证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方向的正确性。

3、完善综合实践课的评价机制,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评价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这门科目的评价体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考虑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还要考虑到综合实践课这门科目的特殊性,这项课程有着较为强烈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具体和具有总结性等,是学生对社会活动和技能的学习不会浅尝辄止,可以从实际的操作和感受中体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必须热衷于观察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光亮.应重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J].安徽教育.2012,45(04):56-57.

第3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Gratitude and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lassroom

ZHANG Shaorui

(Chaozhou Chaoan District Dongfeng Middle School, Chaozhou, Guangdong 515634)

Abstract Thanksgiving and responsibilities ar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two basic elements, for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personality plays a vital rol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gratitude and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actual interview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gratitude and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reason, and summed junior high ideological and moral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raining related to the actual sense of gratitude and responsibility measures. Articles for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junior high moral character classes, establish good moral standards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junior high class; ideological and moral; thanksgiving; responsibility

1 感恩与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质量的形成与发展。”感恩与责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能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对初中生进行感恩与责任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和自立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感恩与责任教育,能够使初中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老师,奉献家庭及回报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水平。综上所述,对青少年进行感恩与责任教育,培养初中生的感恩与责任心态,是十分必要的。

2 初中生感恩与责任意识现状及其原因

2.1 初中生感恩与责任意识的现状

为了科学、客观地统计初中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笔者选取了30名来自初一至初三不同班级的学生及其家长,并采用访谈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现状的调查。在对学生的访谈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从来不帮父母分担家务”,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没有对父母说过谢谢”、“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当问到在家里承担的责任时,好几名学生明确回答:“除了学习,没有我要承担的责任”。在30名受访的学生中,只有4名学生表示:“曾经做过很少的一点家务”而在对家长的访谈中,绝大多数家长都表示“孩子缺乏感恩心理,没有责任感”。与此同时,多数家长也承认“忽视了孩子感恩与责任意识的培养”、“没有对孩子进行专门的感恩与责任教育”。通过上述调查可知,当前初中生的感恩与责任教育比较匮乏,多数学生不具备感恩与责任心态。

2.2 当前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上述情况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我国许多家庭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家庭因素。现在的初中生绝大多数是家里面的独生子女,从出生起就备受家庭成员的瞩目。过多的宠爱使孩子觉得父母的爱理所应当,自然不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会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而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使父母将学习作为孩子的唯一要务,而对他们在家庭责任方面要求较弱,这就使孩子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身责任感的现象。其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场所,然而当前应试教育造成的“重智育、轻德育”现状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即便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部分教师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感恩与责任品质的培养。 即便进行了感恩与责任教育的相关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其三,社会因素。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人们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生活在缺乏感恩文化与责任观念的环境中,对初中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也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当前网络中一些错误、负面的意识形态也影响着初中生的思想发展,造成他们感恩与责任意识的缺失。

3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感恩与责任教育

3.1 对父母的感恩与对家庭的责任

对父母的感恩和对家庭的责任,是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在八年级(上册)《爱在屋檐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受父母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通过设置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发言,来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责任感。如:“夸夸你的父母”、“想一想你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说说你能为家里做的事”等。最后,还要教育学生孝敬家里的长辈,即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在八年级(上册)《我与父母交朋友》中,通过讲解“严也是一种爱”、“交往的艺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心理、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3.2 对教师的感恩与对班级的责任

对教师的感恩和对班级的责任,是初中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八年级(上册)《老师伴我成长》中,教师可通过“我知我师”教师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例如,课上让学生发言讲述“我最喜欢的老师”、“老师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课下让学生收集赞美老师这一职业的诗句,诸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阳光下最高尚的职业”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艰辛,激发他们对教师的感恩心理。在七年级(上册)《新学校,新同学》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讲述自己对班级的责任,谈一谈自己为班级、为同学所做的事,如运动会上为班级获得好成绩、劳动中勇于承担重活、日常学习中帮助他人、下雨天送同学回家等等,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

3.3 对生活的感恩与对社会的责任

对生活的感恩与对社会的责任,是每个青少年应尽的义务。在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中,教师可启发学生感恩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生命必须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在八年级(上册)《同济携手共进》中,让学生感受朋友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帮助,从而让学生懂得感谢同学、朋友及身边的人,并承担对他人应尽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4 在思想品德课堂培养感恩与责任意识的措施

4.1 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学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学生。在进行感恩与责任教育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感恩与责任的重要性。并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既符合感恩与责任教育特点,又易于初中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通过课堂讨论、主题班会、命题作文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感恩与责任教育,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感恩与责任意识,切实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4.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思想品德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感恩与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切实做好感恩与责任教育,教师应加大对教学方法的探寻和实践,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道德水平的培养。注重时事热点中感恩与责任教学资源的挖掘,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提升自己观察、总结、阐述的能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切实感染学生,从而达到对初中生进行感恩与责任教育的目的。

4.3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现阶段,社会也应与家庭、学校一同承担起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从而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目标。学校可联合社会群体开展“走进敬老院”、“小小环卫工”、“我当一天邮递员”等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他人的劳动、自己的责任。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体会感恩与责任意识,培养自己的感恩心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针对当前学校以分数作为单一教学评价标准的现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纳入教师教学的考核指标。

第4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公民责任意识 思想品德课 培养

公民责任意识是伴随着“公民”这一定义而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它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和感应。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智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人,每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都应该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进行积极思考。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初中生公德意识淡薄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社会稳定的根基。经过初级思想政治教育,初中生普遍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了较强的权利意识,对社会主义新时期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理念有了更强烈的追求。但是,整体来看,初中生所具备的法律知识远不能满足现代民主法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初中生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较为淡薄。如许多人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遵纪守法的基础层面,但是他们自己在遇到不道德或者不法行为时,并不会出面制止。其次,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公民”角色,在行动中常常会出现知行不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因此,可以说,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加强公民责任意识培养。

2.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和激荡,从而给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青少年作为未来的一代,肩负着赡养父母、建设社会的重任。社会的发展要求青少年群体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承担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挖掘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巨大的责任潜能,激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等良好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庭感恩、对集体负责的人。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与公民责任意识培养中的某些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不但可以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对自己负责,还能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因此,可以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策略

1.明确思想品德教学理念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公民意识知识,还要关注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使学生通过知识应用、现象思考去完善自身人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认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

2.丰富公民意识教学内容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单纯好动等特点,单纯的课堂教学和教材教学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社会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拓宽公民意识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找准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着力点,对初中生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现有教学资源,在真实、生动的案例中渗透法律和责任意识教育。如在七年级上冊(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保护自我”一章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山西黑砖窑”、份子伤人事件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砍杀小学生事件,教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判断身边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智慧保护自己。

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公民意识教学效果,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摈弃传统的单纯的以理论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点,灵活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来教学。就目前来说,常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榜样示范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不论是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进行教学设计,将公民责任意识培养贯穿教学目标、策略和评价的全过程。如在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做意志坚强的人”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曼德拉、张海迪、桑兰等名人事例,教导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念,从挫折中领悟人生。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磨炼个人意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个人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理解。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促使学生开展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对学生学习和公民责任意识培养来说,都是有利的。

4.利用社会实践,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理论教育,难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学校和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责任教育时,以课堂为基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丰富学生阅读,增强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就目前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行的社会实践形式有研究性学习、参观访问、参观调查、社会服务等。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来审视一切,让学生通过自身观察了解社会、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增强社会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社区法律宣传服务中,教师可以结合法律尊严、社会责任等知识,让学生明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责任意识。

5.打造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打造教育合力,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提高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校及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在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突出公民责任教育。需要指出的,在教育合力打造过 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公民责任教育。其次,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家校联系方式为桥梁,建立家校互访制度。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向家长讲述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传授相关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通过密切联系,了解学生思想问题,努力将学生问题控制和消灭在学校和家庭环境内。再次,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责任意识教育的大环境,提高学生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一)生物教学内容编排与生活联系

初中生物课程比较多元化,与高中不同的是,初中生物讲究深入浅出,让学生对生物这一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要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应用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指导,开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首先应该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首次学习生物课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爱生物吗?能举例说出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吗?”接着联系学生的答案,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上形形的生物。现在的生物学正飞速发展,涉及到的行业越来越多,对人类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学生可以举例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生物学的研究事例,并对现在我们生存环境中面临的危机畅所欲言,比如说:环境问题、资源匮乏、森林破坏、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课程资源,能否与学生缩短师生距离。

(二)生物教学情境创设与生活接轨

对于初中生物而言,多数学生并没有抱着非常专业的态度去学习,仅仅是作为辅助科目去了解,而且初中生物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和一些重要的课程学习。为此,教师尽量不要通过硬性灌输来进行教学。按照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要想开发出更多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就必须在教学情境创设上与日常生活接轨。第一,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不要采取古板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与学生多沟通,多列举一些自身的生活感触和生物案例,鼓励学生去联想他们的生物案例和生活方式,找出其中的差异,提高生物学习的互动性。例如,在《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节的教学中,讲到激素调节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片、列举事例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各激素的作用。教师再结合学校要求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在8—9小时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生长激素在青春期有一个分泌高峰,一天中晚上分泌的生长激素比较多。如果睡眠受到干扰,除了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之外,由于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身高的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睡眠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第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才是整个课堂的掌控者,不要让学生有束缚感,更加不要让学生过于亢奋,应利用生活语言和生活动作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兴趣学习。例如在开展《人的生殖》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母亲怀孕辛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道具来演绎母亲怀孕时的各个不方便动作,促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怀孕的艰辛。第三,生物教学情境创设,可以适当的邀请家长前来听课,提高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沟通,为教学添彩。

二、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实践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应用该理论指导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实践,其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多个方面的细节。第一,必须保证联系生活实际。很多教师的确列举了生活实际,但与学生的距离较短,炒饭、做菜这一类的生物原理,家长几乎不会让学生去实践,因此该类课程资源仍属于理论。第二,应广泛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了解生物资源。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生物知识讲座,以拓展和延伸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饲养家蚕、果蝇等;观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在学校的空地上种植当季的蔬菜,可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认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况以及播种条件等等。此外,生物教师还可以将探究活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并开展讨论。

(二)结合生物探究课题开发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的实践,还应该结合生物探究课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开发全新的研究领域和课程,可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的全面进步,为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提供更大的保障。本文认为,结合生物探究课题开发校本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展开:第一,研究与社会贴近的课程,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等,这些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第二,校本课程在实践前,需经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不可直接投入,避免对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造成影响。第三,校本课程仍然要遵循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超出指导范围的课程可做研究,但暂时不要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否则会与当下的教学构成冲突,不利于教学工作发展。

三、总结

第6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政治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改版后的初中政治教材内容广泛、形式开放,诸如:名人名言、小知识、想一想、说一说等等小栏目,图文并茂,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灵活的运用教材,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促使学生开展多元化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如:在学习“社会保护”教学内容时,其中涉及到“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笔者结合这一问题,以“网吧”为例,引导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为什么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怎样才能保证未成年人能够不出入网吧呢?结合社会、国家、未成年人自身来尝试分析一下原因。

这样运用教材中的内容,适当的进行转化,让问题呈现出简单化、清晰化,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认识社会,懂得保护自我,同时笔者还适当的拓展了知识范畴,让学生结合实际分析哪些是初中生应该做的,哪些是初中生所不能做的。这样通过灵活运用教材,强化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渗透知识的同时深化了学生综合技能和素养的培养。

二、强化初中政治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认识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思维意识都是在强烈的求知欲条件下产生的。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能够促使人们不自觉的进行思考。而人们也会在这种求知欲的驱动下不断的行驶创新设计、创新思考等思维活动。可以说,求知欲是学生驱使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始动力。而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莫过于实践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应强化初中政治实践活动教学,即: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设置社会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在活动中引发学生开展思维,掌握政治知识,进而不断促使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

如:在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时,笔者组织了“爱护家园、爱护环境”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首先,笔者让学生以本地区的环保问题为中心,来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媒体等多个途径收集环保措施好以及环境污染两方面的信息。其次,引导学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对比,在直觉上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让学生对此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诸如: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环保的一系列措施等等。最后,让学生开展环保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深入的了解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开展一些环保宣传,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有效的环保措施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直被不断的激发,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三、总结

第7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新课程背景 活动化教学

所谓活动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校教育中,执教者通过各类途径和多种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目标,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又具有生活性、活跃性、情趣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促进学习,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发展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大量的观察实验、思考操作和讨论探究,本身就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活动化教学既体现生物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初中生物活动化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好处良多。

一、在生活链接中挖掘活动化教学的支点

生物学本身就是自然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生活类科学,它既来自于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结合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生活性活动,促使他们从周围比较熟悉的事物现象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比如,教学“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内容时,因为折叠纸飞机是大家一贯就喜欢玩的生活性游戏,但其中要讲求一定的技巧。可以举行折叠纸飞机比赛,看谁的飞得既高又远,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纸质飞机飞得高低远近与“纸质的轻与重、纸飞机体积的大与小、翅膀的大与小、机头折法的尖与钝”等因素有关,最后师生共同努力,总结出飞机要飞得高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的问题,就是“重力、阻力、动力”。引导学生研究分析教材中的相关资料,进而从中总结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就轻而易举和水到渠成。

二、在创设情境中激发活动化教学的支点

生物课程的实验性很强,有些实验只需通过手工就可以进行,有些实验必须借助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完成。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我们把生物教学投放到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那么与“条款化语言”的教学相比,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用心更改电脑桌面背景,把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设置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等活动,不但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状态,让学生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而且从中引发了许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面广量大的优势功能,从中收储大量的如基因、克隆人、艾滋病毒、试管婴儿、烟毒危害和人体奥秘等科技录像动画,适时适量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鲜活生动的材料,为生物活动化教学的开展提供极具说服力的佐证,效果显著。

三、在动手制作中促发活动化教学的支点

套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就是“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在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心灵手巧”的科学原理,多设计一些制作活动,如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细胞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和环境污染课件等类型模式,一方面满足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心理需要,有效培养他们乐于动手动脑的习惯,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其创造性潜能。比如,在教学生态系统内容时,有位教师创编了“跟我做生态球”活动:首先,面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其次,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元素;再次,通过讨论、假设和设计方案,开展生态球的制作活动。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学生自觉参与,思维十分活跃。设计动手制作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制作与观察中充分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内涵,有效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在环节延伸中拓展活动化教学的支点

第8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一、初中生物中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学生个人的需求就是指,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时的需求,生物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况比较接近,可以说,跟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开展参与式教学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知识,获取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实际的生活观察,将生物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合理柔和,进而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直接性的指导。第二,就是能够拓展学生的生物视野,通过学习了生物知识后,学生能够对地球上的生物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第三,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生,学生们通过生活实践后,会发现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改革的趋势所需

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学科与学科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这是教师的难题,也是教育的坎,因为就以往的传统教育而言,学科之间的区别较大,性质上则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各式各样,要想使不同学科之间能够建立起较好的衔接,教师就要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理解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应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性质上尽可能的实现自由,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教师的顺利教学打下基础。

(三)社会的需求

事实上,全地球的生物都是国外同一个生物圈内的,人物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会直接关系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也就是说,只有社会与生物之间建立了桥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延续下午,在教学改革中,新的教学内容就多次涉及到人类与生物发展的问题,所以,初中生学习生物后,可以更好的树立环保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其他生物,并与其和平共处,对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有很大的帮助。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中的应用

(一)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气氛

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学习氛围作为首要着手点,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对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有着根深蒂固的理解,如果不加以纠正的话,就会导致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学习不够,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因此,教师在实施参与式教学法时,应该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节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比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对于“基因”这一概念,学生的们没有足够的认识,如果仅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的话,学生们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困难,这势必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话,就可以利用图片 PPT,视频等途径,让学生直观性的对基因进行观察,理解,这样的话,学生的对基因的理解就会更佳深刻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而然的就能有所提高。

(二)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师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法时,应该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参与”二字上,即教师应带着学生进行一些生物领悟的探究活动,因为生物的学习是注重实践的,在生物学习中,有些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学生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因此,教师应该定时定量的带领学生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巩固,另外,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及时的掌握先进教学技术,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这种探究性的综合活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生物知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了,从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生物,有效的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9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本文认为,与按科学探究过程展开的科学探究式教学不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技术设计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技术课题,按技术设计的过程所展开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它既是学生实践过程又是教学过程。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技术设计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9-01

1.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人体保健等各种相关技术正给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近些年国际中、小学科学界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这在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TEM课程(指在科学课程中嵌入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应用)等中都有充分体现。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如现行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就设有相关主题,并强调"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北京版教材中设有生物技术的专门章节,其它章节的技术性内容也有所增加。但总地来说,相对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而言,目前我国初中生物学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重视得还不够,相关的技术性内容还较少,尤其是忽视其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有不少教师在技术性内容的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或盲目套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一切都极大影响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客观上也是造成我国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普遍较差的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让学生亲历技术开发、设计、应用等技术实践活动过程是提高其技术素养的最有效途径,而技术设计活动是技术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在教学中按技术设计活动的过程开展技术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术性知识、方法、技能,有效提高技术设计能力,更好地认识和运用技术,从而有效提高相关的技术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科学性知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鉴于此,本人近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技术设计活动"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并积累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概括如下,以供相关研究和实践参考。

2.主要概念的界定

2.1 技术与科学。"技术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工艺知识、技术期望、工具仪器设备、能源和材料去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技术与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主要关注对客观世界存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其成果主要是科学概念、原理、理论,其途径主要是以实验、调查为主的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或展开调查--分析实验或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推论和讨论等。按此过程展开的教学即科学探究式教学。

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主要关注怎么利用、保护和合理地改造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其成果主要是发明或制造出某种新产品、新作品、新工艺流程或提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新方法等,其途径是以技术设计、试验为主的技术实践活动。

技术和科学相互联系、影响和交叉。科学理论常可转化为技术原理,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离不开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术需要又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技术设计活动的步骤、原则与策略

3.1 确定技术课题。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怎么设计和制作出某产品、作品或怎么解决生产、生活中某个实际问题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提出相关的技术课题。例如:

【教学案例】制作酸奶

在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生物技术 第一节传统生物技术的应用 中有关发酵技术的教学中,课本中原来安排了【实习】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

考虑到制作酸奶更接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我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的技术设计活动"。

上课一开始,我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制的酸奶并让他们品尝,还告诉他们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喝酸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如易于消化、有助于调节肠胃功能等),这时,很多学生提出:怎么自制酸奶?我说,这就是下面咱们要完成得课题。

3.2 展开学习与交流,形成初步设计方案。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必要的提示,启发和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方法、技能,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出制作某产品或解决生产、生活中某实际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学生要形成初步设计方案,需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方法、技能,有时,教师可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把它们先教给学生;而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先做些提示并提供一些学习资源(不应局限于课本),让学生课下围绕课题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边学边用,在学习相关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直接应用它们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如让学生在自学人体传染病和免疫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防治艾滋病等人类传染病的措施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交流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资源等方面的帮助。

3.3 实施设计方案。让学生在课上或课下日常学习、生活中按设计方案展开各种实践活动,得出相关成果,最后写出技术报告、总结等。

对有些方案而言这一步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一个技术方案的试验论证过程(如上述探索制作酸奶的适宜温度等),教师先应结合相关案例先教给学生一些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对照试验、性能试验等,并组织和指导学生设计试验方案,展开相关的试验活动。

在这一步,老师也应提供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帮助。

3.4 交流与评价初步成果。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和展示各自方案实施的初步结果、产品等,自评成功和不成功之处;问题、原因、与改进设想;知识、方法、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等,然后组织其他学生在这些方面就方案实施的初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自的意见和改进完善的建议,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补充。

3.5 进一步改进、完善与实施设计方案,总结和宣传最终成果。让学生针对产品或问题解决方案实施结果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上述老师、同学的建议对设计方案展开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实施、汇报交流过程,直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写出最终的技术研究报告和反思总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