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组挑战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准确调动学生情感。以此促进后进生的转变。“以境生情”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激发求知欲望。情感对于学生认知学习具有调控作用,决定着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精力多少。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尽量做到“课伊始,趣乃生,课进行,趣愈浓。课结束,趣犹存”。让学生在浓烈的氛围、愉快的活动中,以愉悦的心情主动学习。
(一)以学激情。教师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来增强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后进生一般都自信心不足。因此,教师要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讲课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重点突出,难点分化。要让学生易学、易记。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并多给他们一些回答问题和动手实验的机会。
(二)以心唤情。即教师付出爱心来点燃学生对学科的激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精髓。教师不但要热爱每一个学生,还要特别关爱后进生,要积极创造与其交往、沟通的机会。尊重他们的人格,尤其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如别人,老师歧视他们。
(三)以理动情。即教师通过晓之以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学习目的等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成才理想、确立学习目标,产生坚韧不拔、努力学习的动力。
课内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要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始终。特别是要加强对“后进生”的自强、自尊、自立、求上进的教育。
(四)以情育情。即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情感特征而因材施教,培育学生有益于学习的丰富情感。
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提高他们,特别是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应生动有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懂。
关键词:初中学生;自主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11
一、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结合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六人,共八个小组,每位学生都编上号码,每组都是1-6号,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选拔、培养素质过硬的组长
教师通过观察、交谈、试用,选出责任心强,大公无私大胆泼辣的学生担任每个组的组长,然后加以培养。首先,明确他们的职责,实行包干责任制,纪律、学习、卫生、课间秩序等一包到底,出现问题,先追查小组长的责任,再追查当事人的责任。其次,给小组长一定的权利,如根据各科进度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分层布置各科巩固性任务,或者给违纪组员小小的惩罚等。再次,小组长根据自己组的情况,制定出本组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传达给每个组员,组员可根据组计划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清楚地写出自己各科要达到的等级,要追赶上哪位同学,时间的合理分配等,并且小组长要经常提醒。组长还可以写出本组的决心书、挑战书等,以此来鼓舞组员的斗志,增强小组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组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位成员时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学习战斗力,实行兵管兵,兵教兵和兵治兵,使小组长真正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三、公平、合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为了避免小组长,出现不合理现象,班内实行多种监督机制,小组之间相互监督,组长相互监督,组长监督组员,组员监督组长,人人互相监督,组长每天一汇报,组员随时可检举、揭发,检举违纪有奖励,视其情况给予加分,一般是加1分。同样是违纪,组员一次减1分,组长一次减2分,只要组内有违纪现象,组长都要减分。
评价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各占百分之五十。量化实行两套方案,小组量化和个人量化,这样既有利于小组竞争,又有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既有群体评价,也有个体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日常量化分,包括纪律、学习(可细化为课堂表现、课后作业、预习情况、测试等)、卫生、好人好事、违纪等,组长要作详细记录,这既是综合素质平定的重要依据,又是家长会的第一手材料。无论哪一项,一般以1分为单位加或者减,特别突出的可2-3分,校级奖励或处罚的要加倍奖励或处罚。结果性评价是指期末检测、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按学校规定的比例折合后的分数,过程性评价性和结果性评价相加既得出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按高低排列就可评出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评先树优、入团等,很好操作,不用再费时费力、民主评议了,期末综合素质平定等级也自然产生。
班内实行“捆绑评价”,实行一荣共荣、一损俱损。如,一组被评为优秀小组,全组受表扬和奖励,奖品每人一份。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对于本组的责任感。
学生把自己的小组看做自己的小家,每个学生的收获都是小组的收获,每个学生的进步都是对小组的贡献。一个小组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取决于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这个小组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他们既要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其他任务,还要与大家一起,承担犯错的压力,或者分享学习成果,互相团结,相互支持,使整个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共同的荣誉展现着个人的风采。
一、稳定的学习小组是成功帮扶的前提
学习小组建设非常重要,没有稳定的学习小组,后面所谈的组内帮扶只能是纸上谈兵。
1.合理分组。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这为小组内的帮扶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下面是我在自己班上尝试的具体分组方法。
(1)根据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选出九位组长。对组长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他们将自己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并对外竞争的学习团队。
(2)让九位组长一起讨论并把班上其他同学按学习和表现分层次,每个层次九人。
(3)组长抽签定组号,然后按第1―9组组长在每个层次上挑选自己的组员,再按第9―1组的顺序挑选,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4)进行组间微调,小组长之间根据组员性别、性格商量调换同层次的组员。
2.组员稳定。
培养小组成员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明白自己与小组之间是长期荣辱与共的。我所教的班级的班主任喜欢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分一次组。这样不但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发展、组间竞争也无所谓。他们认为,反正过不了多久,我就不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了。因此,我认为,在确定好小组成员后,最好不随意调换,以有利于小组建设。
二、促进组内帮扶的举措
有效性是课堂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样,预设再好的帮扶措施也要考虑其有效性。帮扶如果只是制定一些制度,只是分配给学生的任务,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农村中学生,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帮,让学生积极地被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在导学过程中,促进组内帮扶。
我的课堂前十五分钟基本是让学生完成导学案。初中生物每节课的知识量并不多。导学案的量坚决控制在一张十六开的纸张上。但一段时间下来,还是发现小组内有些学生不主动完成导学案,在群学过程中也不参与,就等着最后的答案。后来,我在导学过程结束时,抽取组内不认真的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批改,并把结果记入小组评分中。几节课下来,我发现小组中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开始指导小组中自学能力差的同学。想偷懒的同学迫于组长和其他组员的压力,只好乖乖翻开课本,遇到不懂的也主动提问。一段时间后,小组内的自学与群学就变得自觉而高效了。
2.在小组课堂竞赛中,促进组内帮扶。
有时教学内容知识点杂且识记内容较多,如《血液》一节。我会把课堂设计成知识竞赛课。当然,这要求学生提前一晚上完成导学案,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识记和理解。教师则要把知识点按难易程度设计成竞赛题。那在竞赛中如何促进组内帮扶呢?我一般把竞赛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随机抽号,这环节的题目主要是本节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如红细胞的功能是什么。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第二环节,每组一个同学参赛,但参赛者由别组指定。一般别的小组都挑该组中基础最薄弱的同学。所以,上课前、课堂群学时间,都会看到本组同学在给该组基础较薄弱的同学紧张补课。而这一环节,老师设计的题目则非常简单,如血细胞包括哪三种,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第三环节则是抢答题,问题设计有难度。在竞赛过程中,前两个环节都能促进组内帮扶,特别是第二环节,效果显著。这样的课堂学生非常喜欢,有一次下课铃响了,学生竟不让我走,要求继续比赛。
3.在小组展示过程中,促进组内帮扶。
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通常只有少数人敢大胆走上讲台。为了促进更多学生能大胆展示自己,我设置了“新面孔”加分制。有很多学生说,他敢上台,但不懂,怎么办。我说:教会他呗。于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小组内开始了新的帮扶。这次是语言表达上的锻炼。从听懂到会说,是质的飞跃。
4.在试卷讲评课中,促进组内帮扶。
传统的试卷讲评就像一剂催眠药,老师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更可悲的是,老师发现题目讲过多遍,犯错的学生照样不听,屡教不改。于是,我想了个懒人方法,让小组组员讲评,老师则到各小组进行观察,收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当然,我制定的督促措施是,每个学生都在自己试卷的每个错题上做笔记,写清相关知识点。下节课,教师再把错得多的题目做成检测题,检测学生在试卷讲评课上的学习效果,再按小测情况给小组加分。在试卷讲评课上,小组进行有效的讨论,有的小组集中讨论,而有的小组则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的讲评课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5.在小组考试成绩评定中,促进组内帮扶。
关键词:提问;时机;启迪;开放;策略
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提问方式,来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之间形成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提问使语文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如虎添翼,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效果明显。
有效提问,不是简单的师生之间的问与答,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具有对话式、互动式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教学要遵循两大原则,其一,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其二,问题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那么,语文提问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一、提问时机的把握要适当
提问的目的是有效促进教学的开展,但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要适当把握提出问题的时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进入思维阶段,经过分析、讨论、辨别,形成一定的结论,从而到达解决问题的目标。因此,课堂开始,导入新课时及时提问,可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一段教学内容结束后,需要总结、巩固教学,提问可使学生及时梳理讲过的内容,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由于学习特点决定学生的学习有一段疲劳期,当学生处于疲劳期,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其重新投入紧张激烈的学习状态中。
例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在黑板上板书“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后,有学生立即说,“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消逝,不是消失”,我立即提问:“消逝和消失有何不同,本课为什么用‘消逝’而不用‘消失’呢?”问题一经提出,混乱的课堂立刻安静了,学生陷入思考,我顺势利导进入新课。
再如,学生学习了《藤野先生》,需要对本文的线索进行梳理。于是,我提问:“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请思考刚刚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纳。”这里,需要提前给学生解释明线和暗线的内涵。学生在老师对明线和暗线的解释下,通过自己对课文的反复思考,归纳出本文的明线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明线,即东京D仙台D离开仙台;暗线则是贯穿始终的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提出的题要有价值性、启迪性、激励性
问题的价值性是指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目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的启迪性是指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激励性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鼓励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研究、共同进步。
例如,教学《》时,对理解诗词的学习,我运用多媒体展示的路线图,对于诗句“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提出问题:①“远征”说明了的距离有多远?一个“远”字表现了的什么特点?②“万水千山”表现了在途中遭遇到了什么?③“只等闲”表现了伟大的什么精神? 这里,①和②突出表现了提问的启迪性和激励性,③很好突出表现了提问的价值性。
三、提出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大力实施,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敢于挑战书本的权威,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问题的开放性要求答案并不唯一,中招考试中也屡次出现开放性试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其实,语文教学要摒弃“填鸭式”的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起到指导、引导、诱导的作用,及时点拨,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我要求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文章《皇帝的新装》,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皇帝究竟被谁骗了?并说出其中的理由”,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个学习小组需要开放思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经过一番讨论,有小组说是骗子,因为骗子自始至终都在骗皇帝;有的小组发言,皇帝被大臣们骗了,因为大臣看完皇帝的新衣后不诚实,不敢说实话,等于骗了皇帝;还有小组说,皇帝被他自己骗了,明明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没穿衣服,但就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其他小组说,皇帝也被全城的百姓给骗了,没有人敢指出皇帝没穿衣服,唯独那个小孩子除外。学生说的都有道理,思维的火花也在激烈对碰,小组之间争论不休。作为教师,对于开放性问题,只要言之成理的,就应给予正面的积极评价和认可,不能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他们思维的发展,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提问教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的有效策略,面向全体学生,激活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 h.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5(6):62.
一、正确理解劳技课教学基本要求和特点
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劳技课教学的核心,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技课教学有以下的特点:
1.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注重学生所从事的劳动项目和内容,组织有关知识的教学,做到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并进。
2.注重思想教育。劳技课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渗透。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劳动技术教育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认知水平和能力,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内容。
4.注重综合性。把有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渗透到劳技课教学中,把劳技课教学与参加校办厂、校外工农业生产的劳动,以及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公益劳动,自我脑力劳动、家务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二、认真钻研教材,优化课堂结构
遵循劳技课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结合现行教材、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及教师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1.激趣导入。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常用的方法有:讲故事、猜谜语、实物展示、设疑、谈话等方法。例如,在讲授初中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刨削》时,可利用谜语“一只猫顺板跑,吃木头拉皮条。”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接着导入课题。
2.突破重点和难点。做好技术操作示范是劳动技术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好这一教学任务,教师的操作示范至关重要,要求教师示范动作要规范、娴熟,步骤要清晰、明了;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有些动作可以夸张、放大一些,尽量让学生看清楚。因受教学内容限制,有的动作不宜演示清楚,可选用电化教学的手段进行演示。
3.加强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练习尤为重要。如《简易木制品的制作》一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每人完成一个粉笔盒时,就比较困难。因此,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这样,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社会劳动中的合作精神。
4.注重成果评价,引入竞赛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要及时做出评价,对好的作品要给以充分的肯定,进行表扬。还可以开展劳动竞赛,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劳动技术竞赛,既能检查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技能的形成,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信、自强、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技术习惯的养成
掌握生存的本领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代学生所必须拥有的。要生存必须掌握本领,要掌握本领必须要拥有技术。让学生提高对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掌握技术意识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在《花卉的栽培》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每人种一盆植物,最后评比。学生选择种植的植物、写好成长日记、分析问题、展示成果、反思等。让学生有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动手动脑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其成果,体验通过劳动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让学生认识劳动的艰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技术习惯。
四、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其思考与探究的冲动和激情,发展其创新能力,要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思考权、讨论权、质疑权和总结升华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在做、思、疑、综中发展,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创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新性的言行萌芽。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是,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也很少有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循规蹈矩的教师问,学生答;所谓的“精讲多练”就是教师为主精讲例题,学生大量解答练习题。我们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少。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更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落到实处。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夫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探索欲强,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只有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这种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教师,大胆想象,敢于发问。对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首先要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积极思考,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加以肯定,这样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思考,或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解决;对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或是较为肤浅的问题,也不要批评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明方向,促进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消除紧张和畏惧的心理,在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会问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所接触的学习内容与现有知识水平与结构发生冲突时,不知如何解决的心理困惑。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依赖于问题情境提供的信息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出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需要,产生探索的意愿,使学生的认知过程置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如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围绕课题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火柴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可是在当时进行二万五千里时,你们能想象出火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能挽救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吗?当无名战士生命极度虚弱时,对火的渴望是多么的迫切,但他身上虽有七根火柴,却舍不得点燃其中一根,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体现了什么样的革命精神?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文本,积极动脑思考,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问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强调要改变师生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问,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学生现有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背景,这样便于学生展开思考,使他们产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愿。第二,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第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 。
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善问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搞好物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在物理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是在整个学习阶段不断积累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抓起,特别是要围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下面就从物理教学中的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在教学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教师不要再把风华正茂的学生当作“录音机”或者“容器”,而实行灌、挤、压;而要相信学生是会思考、会自学、会创新、智力相当的群体进行疏、导、引;教师要淡化权威角色,强化指导功能,由管束走向指导。教师不要再经常以“领导者”和“家长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要求学生言听计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因而,教师只能把自己当作指导、启发、激励学生学习、求知、创新的引路人。
其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课堂上构建多边活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体现教学特长。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坦诚相见,感情沟通,智慧碰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产生勤学、乐学、好学的志趣。
二、互动教学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服务者、协调人,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质疑权威的见解和异想天开的设想是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权威,也是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大胆探索,不墨守成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设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相信自我,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达到了互动教学的目的。?当然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三、师生角色互换
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师生角色互换”能高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互助精神,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本的内容。“师生角色互换”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并没有消弱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也没有消弱教师在教育活动和对知识的传授中的作用,它只是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融入课堂,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也就变为了主动吸收,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实现了素质教育中以点带面、全面合作型的学习方式。
一、即时评价——体验成功树信心
“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该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淡化评价的鉴定、分等功能,强化评价的激励、调节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必要的、合理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进步,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更新理念,立足过程,发掘潜能,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答案明确的数学问题可采用即时评价;对学困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发现,都应采用即时评价,及时加以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并为调节学习活动提供信息。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的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6分米,做一个这样的水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得数保留整数)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铁皮厚度忽略不计)”。一个学困生踊跃到黑板上解答,可这个学困生第一步计算就错了。互评时同学们都给的一个“×”,我却以惊讶而又赞许的语气对他说:“你真了不起!两道题目的思路完全正确,如果你计算细心一点,相信你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将会提高得更快。”老师的评价不但没有批评指责,而且还表扬鼓励他,并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对优秀学生的独特见解也应采用即时评价,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创新,敢于挑战教师、挑战书本、勇于超越自我。
二、延迟评价——关注差异促发展
1、延迟评价——鼓学习勇气
当学困生回答错误或一时找不到思考方法或解决办法时,对学困生的回答可采用延迟评价的方法,用简短的激励性语言加以评价。如“别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能够做出来”“你能更完整地复述一遍吗?”……通过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渗透教师浓浓的爱,从而使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进学困生不断发展。
2、延迟评价——利标新立异
当一个开放性问题或答案不明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有可能会说出许多答案和设想,教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做出评价。应采用延迟评价的方法,鼓励其他学生说出更多想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模式、习惯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会倾听、学会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立即给予评价,其他学生就觉得没有必要再回答了,那么一个开放性问题必然导向了封闭性结果,失去了开放性问题应有的价值,导致众人一法,不利创新。
3、延迟评价——促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索性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60-01
探索性教学主要指,以教师的诱导启发和学生有效合作与独立自主的讨论学习为前提,以现行教材及学生生活实际为基本探究内容和参照对象,提供给学生对问题充分质疑表达、探讨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亲身参与各种解答疑问的尝试性活动,进而学会如何用自身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现代的先进教育理念认为,新型课堂教学并非表层的知识传递,关键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应用探索性教学的要点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应用探索性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摆正教学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努力做好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将学习自还给学生,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
2、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学生作为个体自然避免不了差异性,尤其是普及教育以来,学生差异性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数学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既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又要满足全体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以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为设计基点,保证问题不会对各个层次的学生产生影响,并能激发其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
3、合理延伸问题及内容。学生的差异性决定着他们的承受能力不同,教师在对问题进行延伸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承受,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适当把握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度,为学生提供给充足的空白时间,使其能够有效运用问题及时间,并顺利开展探索,这就要求教师避免延伸不符合学生探究实际的内容,以免发生适得其反的现象,导致探索性教学无效。
二、构建探究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高中生不同于低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及自主性,要顺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并充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构建适合探究问题的教学情境,以特定的环境氛围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对学习目标做出正确探究,避免学生思维偏离学习中心,进而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概念规律等,有效实现数学知识认知的提高。例:《椭圆》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重难点:椭圆标准方程与定义的掌握及其方程化简教学使用设备的落后。为此,要突破这两个方面,建议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钉子和线,用线围绕基准点钉子绕成“圆”,并顺势引出相关概念,让学生加深对其结构等知识的认知,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理解的工具画出圆形,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操作,开展分析讨论最终总结出“椭圆”及其相关概念,这时再让学生与标准方程相结合,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寻求更简洁的方法,很快学生便会发现,如果化简运用两边平方,方程复杂性较强,但先整理再平方,相对而言更简单。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了知识,又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和激发学生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自信心的目的。
三、分组合作,体验情感
现代社会对学生提出合作交流的要求,为此学校应该积极响应社会的号召,在学习阶段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而探索性教学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索交流、合作讨论的教学模式,其为课堂教学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要发表不同见解就必须争论,提出并维护说明自身的观点,同时也要对他人的意见做出正确处理,包括倾听理解和支持反驳,从而切实体验到心理自我激励和自信心的增强。在教学中有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因素,其中知识技能是硬性目标,可实现量化,而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及价值观则为隐性目标,通常是不能实现量化。探索性教学却提供给隐性教育目标一定的平台。
数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开放性问题,但对于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方面,不要苛求完全一致,避免一言堂,不做标准答案设计,特别是不能对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持否定态度,要鼓励学生另辟蹊径积极挑战书本知识,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和角度的研究探索。同时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教材,在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学习。譬如证明题的讲解,如题无论m值为多少,抛物线y=x?+(m-1)x+m+1,其中参数为m,并恒过一定点,那么定点坐标为何?针对改题目可设计教学如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充分活跃课堂气氛。然后随即邀请某位同学讲出完整证明过程,再让其他学生思考其它更简便的证明方法。这时可给予学生充裕的探讨时间和空间,当学生提出全新且可行的证明过程后,顺势改动题目,要求学生再对其进行探讨。由于受到之前成功的刺激,学生的探索热情更加饱满,互相争论不休逐渐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并在讨论后得出新的结果。此时,教师以学生讨论的结果为基础,要求学生归纳结论。以此实现对学生探索兴趣和欲望的再次激发,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提出更多观点。如此便能全面完整的归纳知识点,进而达到探索性教学的目的。
改进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改进教学模式是为提高学生素质,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探索性教学模式接近日常生活富有灵活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探索性教学模式下,可提高学生协同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的并非能考高分的学生,而是具有创新能力、探索精神的新型人才。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对于未知问题学生必须迅速找到解决对策,并妥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小杰.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2015,(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