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儒学的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学的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对于语文学习者来说,胡文中明确表示,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洞察力,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进化及其表现形式。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Krashen认为“理解性输入”理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主要完成。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这是可理解性输入—输入语言应略高于现有的语言水平。文化输入与语文学习是一样的。只有对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的代表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融合的新老知识。传统文化是学生的体验,也是學习语文的精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运用已知的文化知识,引导语文学习内容。

一、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现状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既要满足学生继承中国传统化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更要有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大纲说明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分配教学内容的范围和程序。语文教学是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应纳入教学大纲。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个人良好的应用技能并且满足生产领域的需求,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是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的。“应用性”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主旨与特色。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在教学计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与企业协调。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岗位能力。综合能力的内涵意味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在培养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加快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需要帮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然而,忽视文化教育是现阶段中国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高职语文教学的边缘化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不足,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自己的特点。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水平。因此,必须有一些具体的教学原则、材料、手段和方法教育学生。很多大学生传统文化储备较弱,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在高中,他们接受的主要是应试教育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渗入,为了考大学,学生专注于考试,缺乏掌握传统文化的经验和技巧。

首先,教师要帮助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感到对全世界传递家庭文化的责任和自豪感。通过对文化的全面研究,使学生学会摆脱极端民族主义或民族自卑感,学会宽容多元文化。第二,课堂文化的呈现要灵活多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信息化资源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播放的相关纪录片等。

课堂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不能被视为提供文化输入的唯一方式。除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收获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举办与文化相关的演讲和辩论,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文学经典的朗诵比赛,或者模拟导游当地名胜风景区,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中国文学,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熟读四大古典名著等经典文学作品。掌握好语言和文化才能使其扩大视野,从中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和比较中外文化异同,更重要的是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模式。

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建设性补充,各种文化信息源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整体语言。信息来源应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国内的文化信息来源方式有几种类型,即印刷材料如报纸、杂志,音像源如广播、电视、电影、光盘,以及互联网等,通过这些资源丰富语文教学方式。可以由教研室组织教师和专家编写的语文教材和资料并附上中国传统文化,并对现行教材包括传统文化较少的信息调整。文化教科书的设计不仅要强调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而且要强调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批判性思维。建议教师充分利用真实和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给学生机会,比如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帮助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学生做笔友,请他们介绍在中国好玩的地方。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及注意事项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文化氛围是加强传统文化深入的教学方式。语文也是一门语言,是国人的母语,只要是语言,我们就应该注重听说读写方面能力的培养,语文也不例外,但是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对于古诗词及文言文的诵读,因为诵读的过程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诵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名家诵读著名诗词,也可以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模仿或者跟着自己的步调诵读,可以让学生自己展示诵读方式,再集体诵读。总之,这样反反复复的诵读的过程会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在诵读过程中要强调感情和韵味。诵读名家诗词过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根据意境和韵味自己作诗词或者几句文言文,这足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第2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措施建议

从义务教育时期开始,学生就开始逐步接触声乐教育,从儿歌到近现代歌曲的学习,音乐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品格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有利于身心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是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优秀音乐素养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音乐的定位与构成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无数传统音乐瑰宝。据记载,我国最早的音乐出现在黄帝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古人制造出更多的乐器,可以演奏出更广的音阶,创造出更动听的乐谱,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享受,音乐形式也从一开始的祭祀所用的礼乐发展到寻常百姓间也能传唱的歌曲小调,《诗经》中的民歌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目前来看,我国的传统音乐是指能体现出本民族形态特征,能用本民族特色形式创作演奏的音乐,根据学界的观点可以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但依据目前声乐教学的要求,中国传统音乐由民歌、曲艺、戏曲、器乐四大类构成。由于本文探讨声乐教学中的传统音乐,因此其定义和构成皆以后者为准。

二、声乐中传统音乐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专业于1956年开设,且最先设立的就是有关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方面的专业,为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延续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探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后续也形成了完善的系统和完备的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洋音乐传入教学当中,对传统音乐的地位造成了冲击,人们的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从中小学和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班开展情况来看,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吉他等取代了民族乐器成为热门,因为市场需求小,所以找到一家专业系统教学戏曲、民族乐器的培训机构具有一定难度,这也导致了传统音乐文化走向低迷。以文艺电影《百鸟朝凤》为例,片中的师徒对唢呐的孤独坚守和人们对洋乐的追捧形成了鲜明对比,唢呐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在时代浮沉与社会变革中逐渐没落,正如同传统音乐正在失去光芒,片中讲的是唢呐,但折射的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现状,警醒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底气,热爱本民族的文化,才能走出我国特有的文化自信道路,传统音乐作为文化的艺术体现,正亟待人们重拾昨日辉煌,在新时代背景下迸发新的活力。

三、传统音乐融入声乐教学的措施

1.转变观念,重视传统音乐声乐教师既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也是声乐教学的研究者,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与力量,主动将传统音乐引入课堂,补充音乐教学的内容,提升音乐课堂的品味,更主要地是增进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自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引导作用,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给学生,一个热情饱满、具有感染力的教师是学生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精彩的最佳引领者,尤其是在教学美声唱法或现代通俗唱法时,教师要注意不能对其进行贬低或过分赞扬,要辩证地对待不同的音乐流派,对音乐有着正确的认识可以防止“文化复古”或“全盘西化”的现象出现。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教师可以适当增添民乐赏析与学习,例如学习本地的特色音乐——山歌、民谣等,例如学习《探清水河》这首有名的北京叙事小曲,或是学习当地的戏曲剧种,在歌声中培养爱国爱乡情怀,从身边入手,着眼于生活,将传统音乐文化的火炬传递下去。

2.双师共教,唱响传统音乐学校可以聘请专门的传统音乐艺人,开设专门的传统民乐课程,如昆曲、京剧、黄梅戏等,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教学或开办讲座,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教育,让学生现场感受大师的气息、发声,促进学生日后的自我练习与提高。在教学中,要多多鼓励学生进行演唱,一些学生可能觉得开口唱戏曲、民乐会很难堪,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京剧的唱腔就十分考验对气息的把握,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对于声乐演唱的基本功提升是大有帮助的。如果班上恰巧有少数民族的学生,还可请该学生教唱本民族特色歌曲,让大家感受我国多样的音乐文化,还可采取“导生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其余学生进行教学,由于是同龄人,在演唱时更能放下包袱,沟通更加有效自如。

3.创新传统音乐,开办多彩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音乐也被改编再创,拥有了新时代的特征,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例如许多音乐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传统音乐元素,如《秦淮景》这首歌,改编自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并且采用评弹的形式演唱出来,吴侬软语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歌声中,古都金陵的繁华景象跃入眼前,达到通感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除了翻唱前辈的歌曲,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加入演唱中,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传统音乐,鼓励学生进行创作。除此之外,开办多彩的活动可以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音乐的熏陶,譬如可以开展“同唱一首歌”的活动,学生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同一首传统音乐,展现自己的创作能力与对传统音乐的独特见解;或是开展少数民族音乐鉴赏活动,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各异的生活背景下也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像维吾尔族的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高山族的《娜鲁湾情歌》等都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着各自的民俗风情,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民歌或本族歌曲进行演唱,并对其进行介绍和讲解,通过传统音乐增强凝聚力,让声乐教学焕发新意与活力。

4.信息化教学提升情感体验除了利用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以外,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情境,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欣赏鄂伦春族的民歌《鄂伦春小唱》时,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很难感受到该少数民族在雪野与大草原上进行狩猎的紧张氛围与高昂壮阔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提供影视片段、照片等,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当地的风景,感受该族人在演唱这首歌时的情感。同样的例子还有高山族的《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情歌,阿里山风景钟灵毓秀、山峦叠翠,在欣赏时用多媒体展示阿里山日出、云海、晚霞等著名景色,翠绿山峰与清澈泉水与歌曲中对爱人的描写相呼应,景色的美衬托出歌曲中的爱慕之情,通过欣赏画面配合歌曲掌握歌声中的情感技巧,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除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还可以穿戴民族服饰,例如佩戴苗族银饰,穿着苗族特色服饰,在服装造型上配合歌曲内容,方便学生进入演唱者的角色,全身心地体验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

第3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策略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优化,声乐教学对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今,各个高职高专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声乐教学。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对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审美、音乐认知及音乐方面的兴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学生越来越推崇西方音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教学,这就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

一、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取自声乐教材,由于教材内容相对有限,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理论知识。有限的教学内容不仅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解决声乐教学内容有限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声乐教学素材,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文化。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在了解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够使其借助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声乐的魅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将中西方音乐文化进行对比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西方音乐文化与我国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1]。

(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相关部门越来越注重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在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音乐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其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小,因此,开拓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途径至关重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文化,而且这种系统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外来音乐文化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准确的认知,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使学生在正确的文化认知下,积极吸取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来优化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根据地,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声乐人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音乐文化中的精髓,教师将这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而且,学生能够在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2]。

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融入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声乐课程,但是就目前声乐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声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过分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而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教学。虽然这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没有承担起其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职责。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过分注重对西方音乐文化讲解的教育理念,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一些优秀的音乐元素及音乐文化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同时促进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3]。

(二)采用情感体验的方式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我国传统音乐大多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音乐作品也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传统音乐文化,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还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与感受不同民族的优秀民风民俗和优秀民族文化。例如,在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传统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给学生呈现与这首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从情感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所蕴含的民族风情。在情感的引导下,教师再让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如此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而且,有了情感的引导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在进行声乐练习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融入情感,这对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的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讲解为主,而且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教师往往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完成对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教学。然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同样,声乐教学也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综合应用能力的声乐人才。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仅仅是让学生在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定认知,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学生能领悟到的内容十分有限。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声乐水平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更多具有自主选择性的声乐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对声乐知识及传统音乐文化有所了解后,教师要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创作灵感。

(四)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购置传统民族乐器,建设声乐教室及编创声乐教材等。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建设,在声乐教材的编创上要充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环境有关的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声乐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除对声乐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声乐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使声乐教师具备较高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掌握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同时掌握有效的传统音乐文化渗透方法。除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统一培训,学校还要制订相关的激励制度,使声乐教师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应用型声乐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关键性基础课程,而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丰富声乐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还能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明成.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策略[J].北方音乐,2018,38(04):202.

[2]姜洁.高职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思考[J].黄河之声,2020(07):82.

第4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借助语文课程的力量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节日中所蕴舍的丰富人文信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到青少年的心灵中,成为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一轮课改中需要纠正这一现象,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语文主题活动,课后阅读考试等教学环节点燃学生对传统节El文化的感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我国跳传统节日文化,特别是让成长于麦当劳、可口可乐、圣诞节等西方文化符号包围中的青少年学生能了解、喜欢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教师作为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专业组织者,自然就成了点燃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热情与兴趣的主要实践者和探索者。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语文由于与文化、人文有着“先天”的密切关系而成为了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0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语文课程更好地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1以往语文课程中传统节日的缺失

t .t关注度不够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各自独特的节日,如傣族的拨水节等。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常的语文教材、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语带过。人教版选文中传统节日教材占总编目的t . a}io,语文版占t }io,苏教版为i . 9}io。有些教师认为节日文化教育是社会的事情,学生会自然感知,语文教学无需涉及。再加上以往应试的压力也无暇顾及在课堂中让学生感知节日文化。

t.2学生对传统节日相对淡漠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早已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上述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

2新课标下传统节日回归语文课程的意义

2.t传统节日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人文性相契合

实际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语文相比其他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文”、“人文”,应当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教学资源。

2 .2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这就必然要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对传统节日井不陌生,特别是风俗习惯、仪式等。如果传统节日能成为语文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外在的风俗、礼仪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则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节日是语文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传承文化的精髓与语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文化呢?

3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的途径

31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文学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初中生对中秋节的吃月饼、团圆含义很熟悉。教学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热身”,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埋下伏笔,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绪。

3.2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

除了课堂教学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3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中增加传统节日的信息比重

为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为少的情况,语文教师可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等补充传统节日题材的内容。通过此方式将传统节日的信息延伸到课堂外,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比如《中秋咏月诗三首》、《端午日》、《古诗十九首》、《春酒》等都是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

第5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师音乐;文化;评价;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6-01

一、高师音乐教学的现状剖析

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主要支撑力量,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高师民族音乐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及素质结构、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单一、对传统文化融入不足、多元音乐文化意识浅显等弊端。大多数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协作和共同解决问题的互动性,民族音乐课变得较为单调、枯燥、乏味。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极不平衡,以钢琴、声乐、中西器乐和综合音乐理论教师为主,专职民族音乐教师很少,学科队伍师资匮乏,重技轻艺,重西轻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很少,或者手段简单,欠科学性,这与当下教育部门所呼吁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教育理念相违背。种种现象,无疑会制约着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进步发扬,作为基础音乐课程的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能效如果滞后,其它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再深亦是缺憾。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中需要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转变,调整高师音乐教学的结构,构建科学的、完善的、合理的高师音乐教学体系。

二、高师音乐教学与文化的结合

教育部最新的《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应该贯穿“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特点。使高师音乐教育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还能传播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所有的音乐课程尤其是民族音乐课的内容需要向横向拓展,寻找与其它知识领域的切合点。可以考虑在教学中增加不同地域风格的现代创作音乐的介绍,内容涉及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流行歌曲和器乐作品。特别是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流行歌曲、或具有流行音乐外观形式的民族音乐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到民族音乐其实无所不在,离我们并不遥远。这种由导入,渐进趋近的方式,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事半功倍之效,逐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高师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建议和对策

在观念上要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观念。把民族音乐放在第一位,扭转重视西洋音乐轻视民族音乐的观念。在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课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我国的传统的音乐文化,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比较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多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工作者。其次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人才,培养一批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和提高承担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和质量。再次,调整民族音乐教学的结构。特别是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吸收民族音乐中合理的发声技巧,加大声乐演唱中的民歌曲目;在乐理教学中要加大民族调式理论和民族音阶理论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增添优秀民族曲目;在器乐教学中设置民族器乐的教学。

对民族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促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加强民族音乐的唱奏能力与民族音乐文化视野的统一。要求学生既能掌握所唱奏曲目,又能对所掌握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作理论性系统性的表述,按照民族音乐学的观点,“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内涵,坚持严密的技术结构和深层审美内涵的统一。要求学生以娴熟的技巧准确掌握曲目所固有的形态结构,并能对该形态所表达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深刻独到的感悟。第三,知识技能的素质和数量的统一。一方面要求学生准确、到位,并有较高文化品位地掌握唱奏风格,又要对所要掌握曲目的量有硬性要求。第四,传统的系统性和个人的创造性。既要求学生对传统的音乐艺术成果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保证个性创造力的发展。

河北省科技厅2009年指令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94572128D

第6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无论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还是从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抑或是从价值体系到践行体系的转化,都可以从中找到极具启发意义的思考路径。鉴于此,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维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求进一步转变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从而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局面。

一、教学理念维度:汲取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的智慧,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进一步转变

以人为中心,坚持主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特质,也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灵魂与精髓。按照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人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它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从这一思维方式出发,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强调尊重主体人格价值,重视主体自觉,注重主体树立自信,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教育特征。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客观上要求教育者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但单向强制灌输,忽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机械化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没有或没有完全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因此,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那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怎样才能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继承与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价值,注重教育的感化性。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强调尊重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不是“物”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儒家甚至把人的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就启示了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把情与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说服人、教育人,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真信、真用。

二是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性作用,认为道德养成是由主体内在自觉的结果。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教育者就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围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来设计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仅仅扮演“中介人”的角色,以死板、生硬方式传递教育内容,而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为主线,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选择最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此来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活化,效果才会提高。

二、教学内容维度: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对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最深厚的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现二者的对接,既可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平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对接,前提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那些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体现中国人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相适用的思想精华,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其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方面的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既倡导以孝为先,由孝而敬的家庭伦理,又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这种家国情怀,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应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特别是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无论是“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家国情怀,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以及历史长河中涌现的爱国志士、古往今来流传的爱国典故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二,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方面的教育内容。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民胞物与”的博襟。孔子不仅主张“仁者爱人”,而且主张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更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仁爱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相互包容;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合群济众; 在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上,倡导协和万帮。将这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助于启发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社会情怀,形成文雅、温和、关爱、和谐的品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文化资源。

其三,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方面的教育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诸如公正、诚信、友善、谦敬、礼让、奉公尚忠、以义制利、以理制欲等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并转化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此外,还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道德修养方法。比如,立志、内省、自省、修己、责己、慎独、改过、力行等。它对启发大学生主动提高修养的内在要求,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知荣辱、守诚信,完善人格修养,提升内在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应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相融合的“契合点”。比如,传统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传统“和”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统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爱国精神与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修身养性与大学生德性养成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契合点。需要强调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持指导,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转化,实现二者的有机对接。

三、教学方法维度:借鉴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一整套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梳理,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推陈出新,有助于拓展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

第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孔子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传授方式,施以不同教育。这就启示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班级和个人的思想状况与实际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不能搞“一刀切”。传统文化还主张教育学生要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认为,学生问题提到什么地方,就回答问题到什么地方,并且按照学生当时的理解程度和积极程度而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告诉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要善于根据学生对教学的反应,采取启发引导,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直接启发或间接暗示使学生接受教育。

第二,学思并重,反省内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贻”,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反省内求是传统文化强调的一种自我教育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学与思相结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当提倡。反省内求强调发挥主体的自我修养的能动作用,强调经常反省自己,表现了“严于律己”的品格。借鉴这一方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第7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对新一代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传承。而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华情。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对个人品质、道德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我们作为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义不容辞。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教学之中呢?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个汉字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汉字之美,这可以说是国学的基础。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启蒙老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汉字。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字到小篆、隶书,再到今天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的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涉及形体的变化,而且包括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重视书法教学,让这一丰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热爱。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广为传诵。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比重很大,内容形式多样。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而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少些,其实词也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这样的词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在国学故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正确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在课堂上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综合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历史故事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可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节、习俗和节日等。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小学语文阅读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巧节,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的真正由来。还有端午节、寒食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加强对这些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阅读,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四、在引导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第8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XIAO Yiyao

(Colla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Integ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young people to cultivate the values of civilization. It is facing many reality plights including teachers' traditional literacy, teaching methods,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network culture shock an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We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including enhancing teachers' traditional literacy,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learning atmosphe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pplication modern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etc.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ivi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树立现代文明理念、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和契合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育青少年价值观和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文明理念。

1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障碍分析

首先,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是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实施者,肩负着对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启迪和培育使命。然而,受应试教育、多元价值观、经济利益等多种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对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

其次,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以文言文为主导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给现代青少年,需要通过喜闻乐见、形象生动和富有乐趣的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笔者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如果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以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等方式进行教学,只有33%的学生表示能够注意听讲,58%的学生表示存在思想开小差的现象,6.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关注课程内容,2.7%的学生表示几乎完全放弃课程学习。偶然的课堂提问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考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与碎片化。传统文化教学与其它学理性、知识性学科教育不同,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形成价值认同,力求通过文化知识熏陶来培养其现代文明理念,内化其心理和价值观念。在调查中发现,高达6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系统认知,73%的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缺乏系统认知,传统文化的欠缺和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传统优秀文化难以有效和系统传播。

第四,网络冲击与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扭曲。互联网已经成为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渠道,对于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学生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学校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98%的学生使用过互联网,由40%的学生每天上网1~2小时,20%的学生每天上网3个小时以上。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常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尤其是受网络传播的封建迷信、谣言和西方文化冲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产生疑虑,导致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遭遇障碍。

第五,父母文化素质与家庭教育的局限。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既需要教师的主导和推动,也离不开家庭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可与支持。很多家长受知识局限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缺乏科学认知,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认为传统优秀文化在高考中的比重较低,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局限使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障碍。

2 传统优秀文化难以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文化底蕴与生态文明理念不足。部分思想政治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程度不足,难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以生动有趣、乐以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学生,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受多元价值观和经济利益导向的影响,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传统优秀文化的培养观念相对淡薄。这对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理念自然不利,学生汲取传统优秀文化和树立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能力势必削弱。

其次,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提升高考成绩的目标导向,主要围绕考试大纲和考试重点进行教材钻研、课堂提问设计,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等内容相对重视不足;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面临着激烈的考试、升学压力,学校和教师基于学生前途和社会公众压力而积极追求升学率,教师教学围绕升学考试设计内容,学生学习成了任务,考试成了目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注重对科学知识传播和考试技能培训,而对人文精神的培育相对欠缺,导致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功利性和碎片化。

第三,网络文化的冲击。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网络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平台的同时,互联网中的一些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也会对学生价值观培育产生冲击,造成学生思想观念的困惑与迷茫,导致其价值观的错误认知。

第四,家庭缺少传统文化氛围。现代大多数中学生的父母出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较少。受市场经济竞争文化熏陶,这一代父母为了孩子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竞争中取胜,对孩子的教育多是“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子女能够通过中学教育中应试技能的提高,考入知名大学,实现较好的就业。很多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过度追求应试能力和成绩提高,而不顾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忽视孩子的兴趣与自身条件。

3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首先,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积极性。中学政治思想课教师应该以一颗虔诚的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以提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教师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要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新媒体结合,以创新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讲授、讨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提升学生学习、接受和内化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兴趣。孔子指出,“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愤”与“悱”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启发过程达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教学目的。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悟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如在“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等内容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考察严重污染导致生态破坏的地区和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地区,通过比较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领悟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价值,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第三,构筑浓郁的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校园、书店、家庭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融入到高考试卷中去。学校在教室、广场、草坪等场所以板报、标语等为载体宣传优秀的传统优秀文化,校园建设着力保留和建设传统建筑、文化遗迹,提升学生生活环境的传统优秀文化色彩,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从学校实际出发,构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兴趣的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效果。

第四,运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将抽象的传统优秀文化知识改编成影视作品、小说戏剧等中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载体,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播到学生头脑中,增强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现实价值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乐趣与热情。通过网络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错误思想观念和扭曲的生态观进行疏导,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通过“网语”与“网事”对学生进行释惑解疑。利用微博、微信和短信等新型网络传播媒介对学生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知识教育。

第9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具有人文意蕴的概念,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精确定义文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既着眼于人类与生命体系,又着眼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它涵盖范围很广,所以也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广泛的社会风气,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性、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意识淡薄

就目前的大学生诚信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一些家庭条件良好的大学生,为了获取助学金当零花钱,他们伪造自己是贫困家庭的证明,而些那家庭真确贫困的学生,却得不到所需的助学金。二是有的大学生借了同学的钱,却装作忘记,不归还。三是大学生考试中存在一些作弊现象,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采取作弊的手段。四是某些大学生侵入考试系统,篡改自己的考试成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五是一些申请助学贷款的同学,毕业后具有还款能力时,却迟迟不肯归还贷款,使自己的信用受到很大影响。六是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为了拥有更好地工作岗位,他们伪造自己的简历,伪造获奖证书、成绩单等。

(二)价值取向扭曲

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当代大学生是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不喜约束的一代。他们在处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时易冲动,经常发生暴力行为。他们的做法比较极端,常常产生很严重的社会后果。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川师大舍友被砍案件等都是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的表现。目前而言,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们中的一部分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第二,一部分大学生有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他们追求名牌包、名牌衣服、名牌鞋子,与同学进行攀比,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肆意挥霍、享乐,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大学生信仰混乱、迷茫,容易受一些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第四,一些大学生遇事不考虑后果,只凭当时的心情去做事,有时行为极端,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

(三)社会责任感缺乏

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做事不是从社会大局出发,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忽视了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从“我”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课的目标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来日报效祖国,而是为了通过考试挣取学分。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第二,重视自己的权利,却轻视自己的义务。当代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自我意识很强,不会过多的顾忌他人的感受,在奖学金评比方面,就想与他人争抢,平时不努力,但不愿意得到比别人少。第三,部分大学生崇拜金钱,认为金钱至上,在面对金钱时,失去判断能力,认为人格尊严都比不上金钱重要。找工作都是从获得的钱多钱少出发,从来不会考虑这份事业有没有发展前途。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

杰出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部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却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经受波折的能力较弱。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有些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当面临挫折时,他们不知所措。他们不能正确应对挫折,导致厌学,甚至自杀,给自己的一生带来很大影响。第二,自卑感较为强烈。由于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他们做事消极、偏激,甚至变得焦虑、忧郁。第三,过分强调外界的影响。在家长的关怀之下,他们认为社会十分美好,但当背井离乡来到大学校园,面对严峻的社会环境时,会表现出不适应。遇到困难、失败时,总会找外界的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能及时的反省自己。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

(一)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缺失,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他们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大学生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学生以中国杰出传统文化来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二)发挥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好的教师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主导者。当前我国的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参加传统文化方面的研讨会,设立专门的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课题,努力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接受能力快、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引路人。

(三)营造利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使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高校可以通过设立校园公众号等方式,推送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