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分级护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级护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级护理制度

第1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分级护理;分级护理制度;问题

我国将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等四个等级。病人入院后,由医生根据其病情确定护理等级。分级护理制度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是确定临床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目前,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病人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护理级别分级比较模糊;护理级别的划分未考虑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及临床护理工作量;护理级别不能随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等等。对此,本文对分级护理标准的要素指标构成进行分析,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分级护理标准,减少护士工作量,为进一步量化分级标准奠定一定的基础。

1 分级护理制度的概述

建国初期,我国护理技术比较落后,护理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护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1954年,张开秀和黎秀芳两位护理工作者提出了“三级护理”的分级护理制度。这个护理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护理模式,其对象依次是危重病员、重病员和轻病员。这种护理模式护理提高了实施救治和护理工作的效率,确保护理质量。随之,“三级护理制度”很快在全国得以推广。这项制度实现了中国护理事业质的飞跃。1982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中,对护理工作制度作了明确规定,病员入院后,应根据病情决定护理分级,并作出标记。同时将病人的护理级别分为特别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等四个级。这标志着分级护理作为一项护理工作制度在国内各级医院普遍采用。长期以来,分级护理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保障护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2008年,《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护理级别仍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分级护理由医师根据病情下达分级护理医嘱,指出应根据病情变化及评估结果及时变更护理等级。由此可见,分级护理制度已成为我国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趋于完善。

2 分级护理制度规定的各分级护理的具体内容

分级护理的内容主要是指各级别种的具体内容。具体来讲,特级护理的护理主要内容有:首先是设立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和变化特征;其次,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并做到及时准确无误地填写护理记录单;再次是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最后,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发生。一级护理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变化;第二,制定护理计划,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第三,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作为二级护理,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每l-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然后按护理常规护理;最后给予病人需要的帮助。作为三级护理,适用对象主要是病情较轻的病人,护理内容主要是:每日巡视病人2次;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卫生保健指导,满足病人需要。

3 目前我国分级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医生和护士之间对护理级别的界定认识不一致。由于我国没有对临床医生进行系统的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医生不能很好地界定特级护理和一、二、三级护理,经常依据感觉或经验确定护理级别。部分医生对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不够清楚,导致医嘱下达不规范,给护理工作及病人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次,护理级别与病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出入。分级护理制度规定由医生根据病情来决定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病人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但在实际过程中,当护理级别与病人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不能与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相一致。这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再次,分级护理措施实施不能到位。不同的医生对分级护理的掌握尺度不一致,使得护理级别下达不规范,导致护理措施实施不到位,从而导致病人得不到相应的护理服务。与此同时,分级护理不合理容易带来医疗纠纷。分级护理划分不当,致使护理措施实施不能到位,易引起一系列的医疗纠纷。除此之外,目前分级护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人力资源浪费和收费不合理的现象。护理分级的不合理性,不仅造成护理收费的不合理,还会导致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

4 结语

目前,我国分级护理制度在具体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要求医学界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内容,及时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分级依据,使护理服务能更好地体现病人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而且还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护士工作量,降低医院人力成本。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16.

[2]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

[3]卫生部《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征求意见稿)》,卫医疗便函[2008]25号,2008,2:53.

[4]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5,20(1).

[5]杜艳丽,李亚洁.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8,23(8).

第2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护理分级制度是护理规章制度中的重要工作制度,为病情观察、有效及时分类、处置患者的情况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级护理制度为护理人员实施标准护理提供了指南,是护理环节质量控制的内容之一。但在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着不少隐患问题,影响分级护理的执行及落实,使得护理分级制度流于形式。本文就护理分级制度实施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问题及隐患

1.1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是常见的问题,导致护理级别不落实或放任降级,使护理质量下降。引发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①医师把握病情不准,以护理观察作为病情观察的依据。②未及时更改护理级别,护理级别不以病情动态变化为依据。③医护人员在护理级别认同上存在偏差。

1.2分级护理有依据但缺乏具体指导标准:其主要表现:①护理人员与医生病情观察的内容及记录存在偏差。②重视基础护理内容,忽略专科护理的指导和评价。分级护理的要求及内容制定侧重于基础护理的观察和护理,而基础护理真正落实到位标准弹性大。制定的护理计划不能全部实施到位,主要原因是计划与落实分离,工作交接重点不突出,缺乏连续性,专科护理的指导不能体现和落实。

1.3分级护理中部分操作项目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分级护理中部分操作项目不明确,巡视病人过程中护理人员缺乏交流,观察病情不细致,多以自身主观观察为依据,记录内容空洞、单一,多数护理人员为应付检查每次巡视记录雷同化,不能真实反映病情及变化,护理记录单内的内容条理性、连贯性、真实性受到病人和医师的质疑,也是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

1.4其它:护理人员不足、辅助支持系统的不到位、护理管理环节质控的缺失均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分级护理的落实。因此作为管理者应在保证护理质量、抓好质量落实的同时,必须保障护理人员的到位和辅助支持系统的保障,真正把时间还给护士。

2对策与思考

2.1加强医务人员教育:将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作为低年资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之一,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使护理级别更能符合病情及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在归档病历、现病历的检查中,将护理级别与病情的相符作为考核医嘱正确性的指标。

2.2完善危重护理记录内容:在危重护理记录单以外无必要再书写一般护理记录,可减少重复记录的失误。同时,完善危重护理的记录内容,增加专科观察的内容和基础护理的内容,如翻身、口腔、皮肤等护理执行落实情况,体现护理记录的真实、准确和护理措施落实及效果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强调按护理等级巡视患者,并规定各种患者记录时间的最低频次及记录的要求,以便发生医疗纠纷时能满足举证要求。

2.3将整体护理理念融入分级护理中: 分级护理与整体护理并不矛盾或对立,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整体护理的精髓,在分级护理中融入整体护理的理念,用科学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全面、整体的护理,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2.4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应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使护理记录满足客观性、真实性、正确性、及时性的要求,适时记录疾病转归征性的指标和心理活动,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正确的护理。

2.5重视护理记录书写的法律属性:护理管理者应严格质控管理,重视环节质量的检查,并将检点放在护士能否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护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正确、具有针对性,护理效果评估是否客观等质量内涵上。

第3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内容已沿用多年,在实践中存在可操作性差、容易导致护理纠纷及物价部门根据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制定低廉收费等问题,建议主管部门紧急修订并完善分级护理管理制度,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分级护理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护理工作制度,是护士实施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护理收费的标准。我国的分级护理管理制度从1956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规范护士行为、促进患者康复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大,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制约护理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护患双方合法权益的保障,是目前护患纠纷的焦点。

现行分级护理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级护理内容部分可操作性差,是导致目前护患纠纷的焦点如卫生部制定的一级护理要求15~30分钟巡视一次和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一些维权意识较高的患者,对照护理要求,认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护理服务,护理工作未按规定执行,而据此收费更不合理或护士未按要求巡视病房,由此而引发纠纷。实际上,同样是一级护理患者,有的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巡视的时间还应更短;而有的只是生活不能自理而需要帮助,根本不需要密切的巡视,频繁的巡视甚至会影响患者休息。目前护士的配置,显然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护士的心理始终存在着无形的压力,绝大部分护士认为:被投诉是必然,不被投诉是运气。有些医院为了证明护士按时巡视,在床头建立了巡视卡,更有甚者有的医院让患者和家属签名,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影响了患者和家属的休息,特别是夜间。但在医疗纠纷中,若缺少相关记录,往往会受到患方的指责,护士也无法完成举证责任。目前,一些省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修改了分级护理标准,但一旦发生纠纷,根据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如未达到卫生部的标准,护士仍然难逃其责。

分级护理费用价格低廉各地物价部门明确规定了分级护理的内容及价格,如浙江省规定一级护理10元/d,而浙江省新修订的一级护理标准对护士的要求是(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医嘱和病情监测记录生命体征、出入量。(2)观察病人的生理、心理反应,了解心理需求,做好身心整体护理。(3)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治疗。(4)做好与疾病有关的专科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5)做好健康教育,协助或指导功能锻炼。护理收费价格与护士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医院对护士的配置,影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分级护理内容不够完善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现代护理理论如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等不断注入到护理实践之中。石贞仙[1]等调查表明:各级护理中病人对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的需求均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二级护理病人中健康指导需求人数占99.3%,说明健康教育需求贯穿于每位病人整个住院过程中。但目前分级护理内容尚局限于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病人的需求。

护理级别由医生确定医生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来决定患者采用何种护理级别,然后由护士具体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分级护理成了临床一个基本医嘱,由于我国目前对临床医生没有进行系统的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往往根据主观感觉或经验确定护理级别,同时由于分级护理与病程记录书写频次挂钩,再加上来自社会、患者及家属的干扰,为了少交护理费而降低护理等别处理,随意性较大。毕慧敏[2]等调查结果表明:有52.55%的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不准确的护理级别也影响了护士工作的严谨性。

建议

主管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国情紧急修订护理分级管理内容尽可能减少护理级别与患者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并且便于护士操作,减少护理纠纷。将患者对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方面的需求作为分级护理制定的指标如有些病人需要给予完全的生活帮助,但不一定需要严密的病情观察。

因此,两者应分而述之,而不应该只根据病情制定。在这方面日本有较好的经验,可以参考。日本分级护理从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2,3,4四级;从需观察的程度分A,B,C三度这两个方面组合为12级。如:A1,B2。生活自由度分1级:禁止自己活动或自己完全不能活动,基本生活行动完全需要帮助;2级:允许床上活动且自己有床上活动的能力,基本生活行动需给予必要的帮助,如:定时送茶水,送饭,倒便器,协助漱洗等;3级:允许且自己有能力在室内行走,在室外的基本生活行动需给予必要的帮助,如:去相关科室做检查由护理人员接送;4级:日常生活行动基本不受限制,且自己基本能够进行基本的生活行动;A度:必须不断观察病情变化,一般进行心电监护;B度:每1~2h观察1次;C度:不需要经常观察,可以间隔相当长时间进行观察[3]。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可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并将其分为4个等级Ⅰ级,100~60分,生活基本自理,Ⅱ级:60~40分,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Ⅲ级:40~20分,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Ⅳ级:20分以下,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规定护士巡视病房和测量生命体征的时间频次等;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ADL分级,结合病情、心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护理级别,规定护理内容,使护理更有针对性,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分级进行收费或按照具体实施的项目收费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对分级护理成本进行测算,物价部门可根据测算结果进行合理定价,调整收费标准,体现护士的劳务价格,使护理劳务价格与价值相平衡,公平保证患者、医院、护士的利益,避免医院多增加一名护士,多一份支出,而使医院护士编制不断减少。也可根据护士实施的具体项目进行收费。

充实护理分级标准的内容除了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外,应该增加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内容,并随着护理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贞仙,吴变梅,李晶芳.分级护理新标准的制定及评价.中国护理管理,2008,8(2):12

第4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与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结论:将护理查对制度应用于手术室防范护理纠纷中,有效减少或避免了护理差错发生,保障了患者手术安全,对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提高护理质量均有重要作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9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81-0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室已经成为外科抢救、治疗患者重要场所,但手术室也是医院高风险、高责任科室,手术室护理质量的优与劣直接关系着医院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为了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及护理差错的发生,确保手术患者治疗安全,本文选取手术患者10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查对干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手术患者216例,其中:男114例;女102例;年龄在18―82岁,平均年龄为47.9±12.4岁。患者手术类型分为:妇科手术52例;产科手术45例;普外科手术37例;骨科手术32例;泌尿外科手术29例;神经外科手术21例。排除标准:急诊入院患者;合并有精神疾病患者;合并有意识障碍患者。将216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8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较好的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按传统查对方法进行手术信息核查:①术前1天,病房责任护士核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位号、手术部位、手术名称、手腕带等,给予术野区进行皮肤准备,手术医生对手术部位进行标识。②手术室护士去接患者时,与病房责任护士按手术患者准备单上内容逐项核对患者信息,另外,手术室护士还要检查患者是否按医嘱在术前一天禁食、禁水;是否排空膀胱;皮肤是否完整;皮肤准备是否符合要求;患者是否处于月经期;患者体内是否置入金属物等,当确认患者可进行手术后,双方在手术患者交接单签字,由手术室护士将患者护送至手术室。③麻醉开始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同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手术治疗。④手术完成后,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及手术医生共同清点器械及敷料无误后,患者方可离开手术室。

观察组按护理查对制度进行手术信息核查:①术前核对同对照组。②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要对患者信息进行确认,当确认时,要求患者本人说出自己性别、姓名、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信息,当确认其与手腕带及病例相符后,填腕带查对表 [1],由巡回护士将患者护送至手术间内。③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生主持,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医生共同参加,通过查对病例、手腕带、询问患者、手术标识等,再次确认患者身份及手术方式,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中逐项填写签字,完成后方可实施麻醉。④手术前: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对手术器械、敷料等进行仔细清点与检查,并予以登记,对于数目不符或存有问题的器械包或敷料包要及时更换。⑤手术过程中:在应用抗菌素时,两名护士同时核对药物的使用剂量、有效期等;在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用药前必须对医生医嘱复述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并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用药,并对药物名称、给药事件、使用剂量等准确记录;若是特殊用药,必须两位医生共同确认后,方可用药;若患者需要输血时,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师共同核对患者信息、血型结果、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确认无输血禁忌证、血液质量合格后,给予输注,血袋需保留,以备检验时使用。⑥关闭体腔前:由手术医生、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共同按登记本上器械与物品数量进行清点,无误后,才可关闭体腔,并在手术物品清点单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签字。(7)患者离开手术室前: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手术医生再次确认手术方式、用药、术中监测、物品清点、引流管固定、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尿量、手术标本、患者去向、皮肤完整性等信息后,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与手术室巡回护士共同将患者送至病房。

1.3 评价指标。将两组患者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将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采用百分率表示,将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与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对比表(例/%)

第5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076-03

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患者病情发展快、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与医院其他病房相比,设备仪器多、患者接受的侵入性操作多,且负性情绪较为明显,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1]。现阶段,在ICU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融入护理关怀理念,在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护理关怀理念对ICU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6月,对笔者所在医院108例ICU危重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18~68岁,平均(45.24±2.3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8例,大专及以上21例。对照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18~69岁,平均(45.31±2.3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2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理论委员会审批,患者均在知情状态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入住ICU时间超过2 d,能够配合完成护理工作。排除有认知障碍、沟通障碍及智力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护理、用药指导、输液护理、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将护理关怀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中,具体内容如下:(1)应用关怀理念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ICU病房的环境尽量体现出家庭的温馨及舒适,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度舒适,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尽量减少噪音的产生,适当调整监护治疗仪器及呼吸机的声音,尽快处理仪器的警报声,在夜间尽量减少医疗及护理活动,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2)应用关怀理念进行心理及生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要采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及通俗易通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告知患者亲属探视时间,对于情绪较差的患者要主动与其交流,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给予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心理舒适度。在生理护理工作中,关注患者面部表情变化情况,重视其生理疼痛问题,告知患者疼痛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对其进行疼痛相关的健康知识宣教,让患者能够正确接受;对于疼痛严重患者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镇痛药物,减轻其疼痛程度。(3)采用关怀理念进行多样化的沟通。对于采用呼吸机治疗或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因其语言表述受限,可引导其采用手语或纸笔进行表述;在抢救患者或死亡患者时要及时用布帘进行遮挡,防止加重其他患者的心理负担。手、足及头部均活动受限者,要有专人员进行守护,指导患者通过口型、睁眼、闭眼等方式进行消息的传递,以便于开展护理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疼痛评分及ICU监护时间等指标。(1)SAS评分、SDS评分。采用SAS评分、SDS评分对两组研究病例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行评价,评分>50分表示患者发生了焦虑症状及抑郁症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2]。(2)睡眠质量评分。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分值为0~21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3]。(3)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4]。(4)护理满意率。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对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舒适度、医疗环境、服务态度及治疗环境等内容,分值为0~100分,其中90分以上(包括90分),表示非常满意;分值为70~89分,表示基本满意;分值低于70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病例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ICU监护时间(2.38±1.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37±1.21)d。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研究病例护理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939,P

3 讨论

现阶段,人们的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采用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多样化的护理需求,护理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作出调整[4]。近几年,“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理念逐渐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开展,在护理工作中积极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将护理关怀理念融入到患者护理工作中,在提高?t院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同时,可大大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体现了患者在整个医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满足了现代人们多样化的护理需求[5]。

第6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基础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

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医院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并且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护士作为护理的主要实施者,其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体护理质量[1]。随着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护理发展需要,寻找着有效的基础护理,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1月~10月在我院治疗的260名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基础护理实施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0月=在我院治疗的260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0例患者。对照1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32.7±3.08)岁。观察照1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0.12±3.42)岁。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 ①20岁以上;②意识清楚,可以正常进行语言交流;③住院时间3 d以上自愿参加者。

1.2.2调查方法 由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每一个调查对象实施面对面的口头询问法,问卷调查完毕后,由专人审核,防止出现漏评。同时本次调查再用统一问卷、统一标准、统一询问方式进行询问。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基础护理项目、患者对化疗服务质量的评价[2]。

1.2.3评价标准 基础护理内容包括:基础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床单位清洁卫生、健康宣教、肢体功能锻练等5个维度。每个项目的依据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频次分为5个等级:经常、较经常、一般、偶尔、从不,分别为1~5分,频次越多,评价越高[3]。

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 处理研究数据,并且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有效问卷调查的260名患者中,男性155例,占59.61%,男性患者105例,占40.38%,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38.56±2.1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上203例,占78.07%,初中以下57名,占21.92%。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有118名,占45.38%。

2.2基础护理实施具体情况,见表1。

2.3 基础护理实施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3.1患者基础护理的实施情况 基础护理是患者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过程中。基础护理要贴近患者、贴近临床,主要的包括基础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床单位清洁卫生、健康宣教、肢体功能锻练等方面的内容。基础生活护理实施过程中落差较大,例如为患者洗头、洗脚、擦浴、洗手、口腔护理等。以上显示基础生活护理实施评分最低,,表明基础生活护理在基础护理各个项目中是最薄弱的部分。目前,临床中很少为患者实施基础生活护理,该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医院。由于医嘱的治疗性操作量大,护士配备不足,加之护理收费偏低,所以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生活护理的主动性、人情不够,从而导致基础护理工作只能有患者家属或者雇佣的看护来完成。这种现象,导致护理质量滑坡,护理过程中存在不安全隐患,增加护患、医患的矛盾[4]。所以,目前我们最重要的是改变这种局势,加强基础生活护理的落实,改变护理人员的观念。从基础生活护理主气,深入贯彻落实基础护理工作的开展。

3.2基础护理的实施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影响 患者是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护理服务的主要接受者和受益者,所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是最直观、最公正的。以上调查显示基础护理实施与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呈正相关(P

增加了护患的接触时间,随之患者与护理人员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故,落实基础护理是护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树立良好护理形象,提升医院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持续改进基础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才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举措[5]。

3.3落实基础护理实施的对策

3.3.1改变观念,统一思想 帮助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深入的认识基础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也是每天护理工作的必要工作,不是可做不可做的软指标。

3.3.2落实责任 护理管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通过层层把关,推进基础护理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3.3.3加强指导和培训 对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定期组织学习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学习计划,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技能,从而促进护理人员更好的完成每日基础护理工作。

3.3.4完善管理机制 完善管理体制,尝试分层管理。在基础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从实际出发,分层级岗位工作模式,使整个护理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更科学合理,充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护理技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护理服务,并且促进医院基础护理质量的提高。

总之,基础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患沟通的桥梁。良好的基础护理工作是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关键所在,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护理工作在临床护理中的落实,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苏君.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15,40(4):243-244.

[2]郭燕红,焦静,郑旭娟,等.全国24个省市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3(4):293-295.

[3]付春华,裘小霞,张俊红.我国临床护士基础护理认知状况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2,26(2):41-43.

第7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手术室;护理质量;满意度

本研究主要是对风险管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为手术室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实施风险管理前接受手术治疗的3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风险管理后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男148例,女112例,年龄7~45岁,平均(27.3±6.3)岁;观察组中男183例,女137例,年龄7~45岁,平均(26.9±6.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我院自2012年开始实施风险管理,因此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术时常规护理,^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风险管理。具体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步骤如下。

1.2.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加强其技能学习和训练,确保其积极参与并有能力配合手术的开展。

1.2.2提高法律意识 定期开展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等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可通过法律课堂和讲座等形式,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1.2.3实施人性化管理,在以患者为本的基础上,也要坚持以医护人员为本的理念,实施弹性排班,根据每位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随时调整休息时间。

1.2.4严格查对制度[1] 错误手术不正确包括患者、手术和部位错误是位居第一的差错,因此首先应该严格遵守查对制度,手术前后仔细核对并进行明确标记以有效避免和降低错误手术患者和手术部位的发生;动态记录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和敷料,同时巡回护士进行签名确认,保证器械和敷料数目相符[2]。

1.2.5保证手术过程中设备和药品的安全应用。应用器械和设备时要严格按照程度进行,注意细节,集中注意力,减少交接缓解,严格执行和完善查对制度,防止用错药品和设备。

1.2.6分析手术中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相应措施有效减低其发生率;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遵守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保证手术中使用物品的安全性,加强感染监控。

1.2.7加强对医护人员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的教育,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减少暴露的危险性。

1.2.8关注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可通过人性化管理,降低工作负荷、丰富业余生活、加强职业防护培训等方式缓解医护人员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关注其心身健康[3]。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纠纷和投诉事件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满意率、风险事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根据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2.2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和投诉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根据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医疗纠纷和投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2.81%(233/320),观察组为90.77%(236/26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93,P

3 讨论

风险因素是指潜在不利条件和对患者的意外伤害因素。手术室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错误、器械和敷料数目不符、手术允诺不当、手术感染、术后并发症等。因此,加强手术室风险管理对于医护患三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有风险的花井中将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至最小的过程,其核心为风险管理计划。手术室风险管理的计划目标则在于:预防对患者、工作人员以及资产的伤害;保护医疗机构的财政资产;保护人力和无形资产以及通过监控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手术室风险管理的重点碍于正确用药、医患沟通、器械和敷料计数、患者跌倒、预防器械损伤、器械安全操作、识别患者、感染控制、异物遗留体内等方面[4]。通过识别手术室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和风险,并通过相关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医院、患者和医护人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纠纷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综上所述,手术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各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海明,王瑛,王晓枚,等.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4):1943-1944.

[2]徐政秀.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17(8):99-101.

第8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外科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价值;护理满意度

应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使护理服务获得改善,推动医患以及护患关系的和谐同时可使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积极性获得提高,从而在减轻和缓解患者痛苦的基础上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在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7月采用外科优质护理服务,随机选择在7月份之前在我院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计97例患者,患者年龄为27~83周岁,平均年龄为(53.2±7.1)周岁,包括45例男性,52例女性,选择之后在我院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共计99例患者,患者年龄为25~81周岁,平均年龄为(52.6±6.9)周岁,包括44例男性,55例女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推动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参考护理管理工作的相关规范,同时根据具体的岗位要求和职责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并对护理质量进行定期考核,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定期举办相关护理培训活动,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各项竞赛活动,从而推动其基础护理服务技能的提高,同时使患者的操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得到增强[1]。

1.2.2推动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根据医院、患者以及护理人员自身的情况对护理人员队伍进行有效调整,同时引进和应用各项考核制度,将护理人员的分层管理机制以及护理岗位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职能相结合,激发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的意识,推动护理能力和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2]。

1.2.3推动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的建立 合理安排护理工作,尽量保证每位患者均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从而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早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努力做好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以及健康教育等,提升护理人员的病情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病案的积累也能够使其护理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丰富其护理相关知识[3]。

1.2.4应用责任包干工作制度 将护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由相关责任人对包干区域内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具体情况等指派具备相应能力的护理人员提供周到的服务,给予患者整体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1.2.5确保优质护理服务标准得到有效践行 规范和指导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强化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能够热情、耐心地为患者提供周到服务,协助患者做好日常生活护理、晨晚间护理以及饮食护理、护理等工作,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进程中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突发症状和并发症,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1.3观察指标 分别调查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服务能力、基础护理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康教育水平等。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P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够使护理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并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护理基础工作的内涵,提升其护理服务理念,责任护士负责对所分管患者病情的观察,落实治疗性护理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做到全程、全方位护理,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全程治疗、护理、饮食等全面宣教,规范护理管理,创新服务方式,了解患者的需求,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极大地提升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的护理效果可知,在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够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有利于推动良好医院形象的建立。为了推动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医院必须加大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护理投资,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确保交接班的合理性,避免护理人员过度劳累,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护理工作的效率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够积极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热情,而且还能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因此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需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落实到位,推动护理工作的创新和完善,进而提升医院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护理事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琼,鲁萍,叶政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队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217-2218.

第9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头盆环牵引;脊柱侧凸;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c)-151-02

重度脊柱侧凸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脊柱三维空间上发生的严重畸形,是一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疾病,对于Cobbs角超过90°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内固定矫形系统,都无法取得满意疗效,且一次性矫正角度过大,有发生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的可能。头盆环牵引的原理是将安装在头部的头环及安装在骨盆的盆环作为两端着力点,利用四根带螺纹的支撑棍来进行缓慢牵开,逐渐将弯曲的脊柱牵直,然后轻松地进行内支撑内固定手术,这种方法能化大手术为小手术,大大简化了手术过程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自1996~2007年,我们共收治这类病人446例,通过头盆环持续、缓慢地撑开牵引,既避免了脊髓不可逆损伤,又取得了单纯内固定矫形所无法取得的疗效,但由于牵引时间较长,或疾病本身原因,容易发生并发症,现将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446例,其中男315例,女131例;年龄最大30岁,最小9岁,平均21.6岁;头盆环牵引后采用单纯哈氏分离棒339例,采用分叉棍73例,采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18例,未行内固定术而单纯用外固定支具固定15例,因牵引无效而放弃治疗1例。胸弯最大158°Cobbs,平均119.4°Cobbs;腰弯最大125°Cobbs,平均97.3°Cobbs。腰弯最大矫正度数71° Cobbs,平均矫正度数为51.08 Cobbs,平均矫正率为52.5%。平均增加身高:5~23 cm,平均增加身高数为11.35 cm。

1.2方法

具体如下:①施行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脊柱弯曲手术,首先要进行垂直悬吊。用颌枕吊带套在病人的头部。通过绳索作垂直牵引,使病人两脚离地,每日8~10次,每次5~10 min,经1~2周的垂直悬吊牵引,证实病人无禁忌证(脊髓纵裂)存在,再接着改用头盆环牵引。②头盆环支撑装置安装:应根据病人头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头环,固定在最大头径的下方。局麻下分别将四枚螺丝钉固定在眉弓外1/3和耳廓后上方,前后对角交替拧紧螺丝钉。安装骨盆环,要了解有无骨盆倾斜,触摸髂骨的发育情况。进针点一般在髂前上棘外上2~4 cm,尽量使进、出针点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安装的盆环不会倾斜,牵引负重也有力。装好头环和盆环后,让病人回病房休息1~2 d后,再装4根支撑柱,使头保持中立位,不要有旋转、侧屈、后伸及前屈,使颈前后受力均匀,能耐受的牵引力也最大。以后每天调节螺丝,缓慢地撑开牵引,平均每天撑高0.2~0.5 cm。③矫形内固定术:头盆环牵引4~12周后行脊柱内固定术。采用纯哈氏分离棒、分叉棍、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后继续配戴头盆环以便早日下床活动,拆线后拆除头盆环,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后出院。

1.3并发症原因分析

1.3.1针眼感染由于牵引时间长,青少年头发生长快、皮屑多,易污染颅骨处针眼。活动时易引起针眼松动,引起细菌滋生。骨盆针眼的感染较头环螺钉为多,由于盆环压迫皮肤,容易造成感染,其表现为针孔分泌物多,周围皮肤发红,轻度触痛。在牵引的后期,骨盆穿针同骨盆环要前后移动,如不注意随时调整,背侧固定器可压迫骶尾部形成压迫溃疡。本组5例发生针眼感染的病人均为盆环针眼发生感染。

1.3.2疼痛较常见的是髂部疼痛,不能充分伸展及屈曲,走路困难,多见于牵引开始时,这是由于骨盆穿针在穿过骨骼时,要通过一段前方的骨骼所致,一般一周左右即能恢复。

1.3.3压疮头盆环术后及矫形内固定术后2~3 d内,由于病人害怕疼痛而不肯翻身,不愿意在床上坐起或下床活动,特别对于体质消瘦或剃刀背明显者,骨隆突部位容易受压。还有支撑柱发生弯曲时,亦可压迫骨隆突部位,形成压疮。

1.3.4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有:①颅神经并发症。外展神经受累出现斜视;迷走神经受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吞咽困难等;舌下神经受累出现舌尖偏斜,舌摆动不严重时,甚至出现呛咳等。颅神经受牵拉所致的并发症多在牵引的早期出现。②臂丛神经的并发症。颅环支撑牵引中,臂丛神经受到过度牵拉的机会较多,表现为上肢的麻木感,放射性疼痛及肌无力等,臂丛过牵症状多见于上、中胸椎之侧凸僵硬之病例及儿童侧凸,前者因侧凸部产生对抗拉力大,后者由于颈部肌力薄弱,致使颈椎受到较大的牵拉之故。③脊髓并发症。脊柱牵直伸长,脊髓也会受到拉力。临床上出现膝腱反射亢进时,即应视为脊髓过牵之征,如出现巴氏征,踝阵挛等严重并发症时,说明脊髓受到较大损害,只能放弃支撑治疗,拆除装置进一步检查原因。

1.3.5一般并发症牵引初期的颈痛,为颈部肌肉的痉挛所致,放松后即可自愈,然后可再支撑,逐渐适应后颈痛不再发生。牵引后期出现的颈痛,为颈部肌肉已达相当紧张的程度,为不能再支撑征兆之一。胸、腹壁的疼痛多见于支撑牵引后期,不严重者不放松牵引,休息数日后缓解,还可继续牵引,如不能缓解或缓解后又反复或更加重,甚至夜间疼痛不能入睡者,为已达到“极限”之征。

1.3.6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肠系膜动脉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横部引起梗阻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病症。随脊柱被拉直,该动脉也被拉紧,轻者上腹疼痛、呕吐,重者动脉痉挛变细,甚至肠管大段坏死危及生命。

2护理

2.1针眼护理

包括:①术前剃光头发,做好头部皮肤清洁。牵引期间用50%酒精清洗头皮,每周2次,保持头部皮肤清洁。②牵引期间观察头环处针眼有无分泌物,钢针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溃烂,病人有无主诉疼痛。用0.5%碘伏清洁消毒针眼,每天2次,防止针眼处感染。③上、下床及活动时,注意保护针眼,避免转动幅度过大,防止针眼松动。④如出现分泌物时,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按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本组5例针眼感染病例经过及时清理油脂、渗液及痂壳,局部清洁消毒和应用抗生素后治愈,无溃疡发生。

2.2护理

戴着头盆环卧床时,将3个高海绵枕头分别置于床的上、中、下部,病人躺在上面时,使头环及盆环的钢针分别置于两个枕头间隙。由于地心吸引力的影响,腰背部要垫海棉垫,托起悬空的躯体,增加人体平衡的稳定性,保证身体在牵引力的轴线上,即位于头盆环中的直线位置上。每2小时翻身1次,防上皮肤长期受压。对于体质消瘦和剃刀背明显者,骨隆突处置水垫或气圈,经常检查和按摩骨隆突部位,保持皮肤完整。术后第2天,即可鼓励病人克服疼痛不适,在床上坐起或下床活动,个子矮小者,可在床前放矮凳子,方便下床。本组病例在牵引过程中,都能保持正确的和有效的牵引,无一人发生压疮。

2.3疼痛的护理

头盆环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鼓励病人在床上多做四肢活动,尽早下床活动,鼓励病人多站立、行走,可在家属的陪同下,可作适当户外活动,但要注意安全,不能做剧烈运动和打闹,避免到人多的地方,防止跌倒和摔伤。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多与病人交谈,鼓励病人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听音乐等。本组病人多是几个甚至十多个一起牵引,年龄相当,护士可组织病人一起参加小游戏和座谈会,大家交流经验,分享心得。

2.4病情观察及护理

2.4.1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头盆环牵引一般每天撑开0.2~0.5 cm,牵开的速度应先快后慢,待病人牵引达到一定程度后,颈部的肌肉因牵拉而绷得紧张,这时就应该减慢牵引速度,每天只能撑开0.1~0.2 cm。②告知病人及家属牵引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及症状,发现异常,立即告诉医护人员。③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认真倾听病人主诉。观察病人有无斜视、舌尖偏斜、恶心、呕吐、上肢麻木及肌无力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现以上症状时,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放松牵引,数日后即可恢复,完全恢复后,仍可继续牵引,如症状反复出现,即为已达到“极限”,不能再作撑开。如出现脊髓过牵症状,要及时停止支撑并退回数毫米甚至1~2 cm,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拆除装置。本组有1例出现斜视,1例出现舌尖偏斜,2例出现上肢麻木,经过调整牵引、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后,症状消失,使牵引继续顺利进行。

2.4.2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观察及护理较少见,但不能轻视。患者出现上腹痛、呕吐的症状时,必须提高警惕,立刻放松牵引,取左侧卧位,给予禁食、补液和胃肠减压。待症状完全消失后,仍可再牵引,如症状反复出现或加重,必须中止或退回牵引。本组无一例出现此项并发症。

2.5心理护理

头盆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是病人及家属对头盆环牵引缺乏认识,错误认为头盆环治疗非常痛苦,不敢接受头盆环牵引。我们利用头盆环病人的生活录相及幻灯片打消病人及家属的顾虑,并让他们深入病房,接触正在接受头盆环治疗的病人,病房越多头盆环的病人,就越容易做工作。而术后出现并发症又是怀疑手术是否成功的一个不良因素,因此术前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说明并发症是可以治愈的,介绍成功的病例,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及护理,也是牵引成功的一个关键。

2.6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24 h后进清淡易消化食物,待下床活动消化功能恢复,可进高热量、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头盆环病人由于疼痛或活动少而进食量减少,我们要鼓励病人进食,提供其喜欢、可口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手术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对于重度脊柱侧凸畸形,单纯内固定矫形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容易发生脊髓的不可逆损伤。应用头盆环持续、缓慢地撑开牵引,每天只平均撑高0.2~0.5 cm,脊髓对缓慢牵张逐渐适应,可避免发生脊髓的不可逆损伤,又能取得单纯内固定矫形所无法取得的疗效。但牵引时间最长达2~3个月,则容易发生针眼感染、神经系统、臂丛神经过牵症状。通过详细的健康教育、密切的病情观察、适当的护理措施、特殊的护理、细致的心理护理、正确的饮食指导,可以预防及控制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春明,罗绍坚,黎超伟,等.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103例报告[J].现代医院杂志,20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