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描写风景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风景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风景的古诗

第1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古诗教学

引 言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蕴含丰富的语言知识,其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意识价值,使得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作者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其在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和知识,从而规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个人言行。

一、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基本以传授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语文教师为中心,语文教师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接受水平。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多是古文教学,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涉及比较少,使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难以进行渗透。由于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处于学习阶段,其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理解基本是由语文教师进行引导,而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追求知识讲授速度,不注重于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小学生无法通过古诗阅读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一)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案例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内容都是有限的,在规定的文章中合理的融合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关键途径。对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选材是,需要选择传统文化元素较多的古诗进行阅读教学,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和文化形象。例如在进行《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教学中,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在清晨的美丽风景,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于风景的情怀感受,后禅院不但是《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描写对象,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阅读此篇古诗,在阅读后对学生们进行古诗的中心思想讲授,使得学生们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建筑和艺术的赏析,从而体味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情怀。

(二)利用诵读教学加强传统文化古诗阅读的深入

诵读教学是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大量的古诗诵读情况下,能够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体现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比较多,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选择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语文古诗词,让学生进行进行古诗词的诵读,以在古诗的诵读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的体现形式。例如《游子吟》这首古诗词,这首诗看似在描写一个母亲为临行儿子进行缝衣,实际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其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深挚的爱。小学生在进行《游子吟》古诗诵读时,能够在流畅的古诗语言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与作者深深对母亲的爱。

(三)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模式,情境式古诗阅读教学模式更适用于传统文化的融入,其能够在情境模式的具体展现下,引领学生们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含有的韵味内涵。例如《三衢道中》这首古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的黄鹂四五声。”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此诗时,可以结合传统时令文化,对学生们讲授这首时蕴含的作者情怀和文化描写。语文教师在进行《忆江南》古诗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江南的风景,并适当的插入江南的古典音乐和古诗朗读,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情境式的展现下融入到江南风景联想中,从而更好的感受古诗中传统文化的艺术美。

(四)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民族习俗,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民俗习俗进行课外古诗阅读教学,以加深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感受。如王安生的《元日》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春节文化,给学生们进行古诗的渗透和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个人的传统文化体会,明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作者心情与传统文化。我国有很多关于描写传统文化的古诗词,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含有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以让小学生感受中华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其是我国中华民族重要的传承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入一些传统文化,利于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古诗阅读的理解,同时使得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格以及酃精神能够得到培养。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古诗阅读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同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有利作用。

参考文献:

[1]房姝.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院报,2013,(11):66-68.

[2]王立志.于永华.锻炼古诗经典.丰富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22-24.

第2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初中;古诗;写景;写作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初中生写作水平却不敢恭维,写作内容存在大量空话、假话,言之无物,乏善可陈。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于年龄小,阅历和经验较为贫乏,纵使搜肠刮肚,但却腹内空空,要想写出内容翔实的文章实在是很难。叶圣陶先生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就强调了阅读与写作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需要进行有效的阅读,只有在此基础上,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初中课文中的古诗以其高度凝练的内容,含蓄隽永的语言和美好真挚的感情,成为课本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教师可以将其作为阅读的有效材料,通过对古诗的讲解,让学生们从中借鉴其写景手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那怎么在借鉴古诗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呢?

第一,善于观察,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由南自北,从东到西,崇山峻岭,修竹茂林,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自然美景。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里抓住天门山在长江两岸对峙的特征,用 “出”这两个动词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再巧妙地用“开”这个动词,抓住了景物静中有动的特点,将静态与动态相比较,让人感觉到长江的动态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短短两句话,抓住梅花独特的花期和清香的特征,还综合运用对比的手法,前两句以梅花和其他花做比较,后两句以梅花沦为尘埃,但却保持香气,在比较中突出梅花的高洁。因此初中生平时要多观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才能捕捉住景物的特征,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观察的时候要认真仔细,精心选择景物中最独特的特征,在描写时把景物的形态、声音、色彩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身临其境。

第二,选好最佳的观察点

作文描写时,不仅需要抓住景物特征,还需要从一定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因此首先要确定观察的点或者观察角度,这样有利于看清景物的全貌,采取最佳的角度进行观察,发现景物的各种美。吴均《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就很好地诠释了观察点的重要性。这首诗前两句的观察点是在山中竹林的前边,先眺望远山,再从竹林中的缝隙看落日,后两句观察点在屋子的前面,看鸟儿从屋檐往上飞,云朵从窗户里飘出来。前两句是远景图,后面两句是近景图,观察点将整个景物的全貌都涵盖了。观察点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随着观察者的角度移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风景随着观察点“更上一层楼”而变得开阔。游记参观类作文也是随作者的脚步变化而变化,在变化中展示景物的特征。作文中观察点也需要从表现文章整体的内容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观察点,对景物特征进行捕捉。

第三,将情感融入景物。

刘熙载说过:“情句中有景字,景句中有情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1古诗的抒情方式,大多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委婉含蓄地运用比兴手法,先咏景物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绝不是客观景物的自然写真、实录,情才是景的灵魂。因此学生在写作时要融进自己的感情,要把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做到山水有情,草木有意。比如同样的山水花鸟,日月星辰,不同的作者根据不同的感情去描写时,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同样是写月亮,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人一种空灵隽永的意味;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给人一种依依惜别的伤感;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给人一种张扬豪迈的气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给人一种空寂惆怅的感觉。作文原本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的产物,景物一旦写入作品,就会烙上作者的感情的印记而获得生命,使无情物变得有情,充满人意。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时,不能只对景物做客观描写或者科学地说明,虽然说独立优美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就是只描述景物,不过就是春去冬来,时光流转,又有什么意义?给人遐想和意境的是景物后面人的情感起伏变化。情景交融结合得很好的写景文章,会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初中古诗课文是一座宝库,教师要善于挖掘,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课文中,不光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还要从中借鉴写作手法、汲取写作营养,融会贯通将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第3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素材;生活

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精练,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提高文化修养。

古诗词教学中可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学会搜索相关素材资料,积累储蓄文化底蕴

许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前阅读、收集大量与所学诗词有关的资料,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只有量变的积累才能促成质变,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对古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才能积少成多,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其次,教学古诗文时要学会积极扩展,增加相关链接,如教学一首描写夏季景色的诗,同时讲一下其他相关的诗词,学完一首表达离愁别绪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后,再比较一下其他类似的经典诗词,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诗词的欣赏品位就会一步步提高,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好地学好古诗,感受古诗词的精髓所在。

二、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引入诗文中

拉近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情画意的境界。现在各城区公园旅游景点有很多,许多学生也跟随家长到各大风景名胜区,有过许多录像、视频、照片等资料,可让学生多交流,互通有无,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景、状物、抒情、描绘大好河山的文章,这些都可以联系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是诗人文化的艺术结晶,追求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之美,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以往旅游赏景等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可以起到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艺术熏陶效果。

三、紧扣字眼,多做推敲

古诗词讲究精练、推敲、反复斟酌、炼字,抓住紧扣诗词中画龙点睛的字眼,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其用法之妙,这也是向诗人们学习习作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品评、鉴赏能力。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推敲鉴赏字眼、好词妙句过程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四、重视音乐在古诗中的作用

古人音乐和诗词应和,相得益彰,堪称一绝。音乐是对诗词最好的烘托,诗词是对音乐最好的呼应,通过诗词和音乐的完美融合,学生既可提升对诗词文学艺术的欣赏品位,也可提升对音乐的欣赏层次,这样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就不再只停留在肤浅的背诵、理解、做题等阶段,而是转化成一种艺术的享受。

五、重视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古代讲琴棋书画,古诗词往往和绘画分不开,诗词常是对书画的题跋,一幅画总要题上诗句,如王维的诗词本身就是画,而他的画也是一绝,所以欣赏学习古诗词,也可欣赏学习古诗词中的画境,绘画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词,带画册的诗集是最好的古诗词教材,每一首诗词都附一幅简单的写意山水花鸟画,虽然寥寥几笔,都能将诗词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咏梅的诗词很多,画作也不少,梅花贵在高洁,对梅花的表观,画家注重神韵,一枝斜倚,有打着朵的,有初绽的,有的是红梅,有的是雪梅,不管哪种梅花的神韵都令人叫绝,旁边关于梅花的诗词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松、竹、菊等都是一样的道理,这样的诗词绘画欣赏,让学生有较大的启发,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喜欢古诗词和书画,真正对诗词艺术感兴趣并去积极学习探究。

六、从语言风格方面理解鉴赏学习古诗词

诗词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学习鉴赏理解古诗词时要先看作者,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语言风格的词语归纳通常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丽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有艺术感染力……学会积累,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诗人在诗词中的语言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

七、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入手理解领悟古诗词

在教学中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维,让学生顺利把握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的普通词句,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体会领悟,感同身受诗人的心境意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教学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4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以读代讲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诗歌的重要。诗歌语言凝炼、生动,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教学时通过朗读、吟咏,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融入到诗歌中,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全诗用朴实的语言叙写了田园劳动的乐趣和归隐后愉快的心情,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快乐的田园生活之情。教学中设置了三个不同的朗读环节: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二读。读出诗意,从理解题目人手,在朗读中逐句理解诗意;三读,读出诗情,在朗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中以朗读贯穿始终,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名句赏析法。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而古诗名句是诗的精华部分,意蕴和谐,意味无穷。理解了名句,也就理解了古诗的核心。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因为诗人年轻。意气风发。又处于唐朝盛世,他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用在这里有着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至此。一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杜甫,一位渴望大展宏图、攀登人生高峰的杜甫展现在读者面前。

画面描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最善于在景物描写中含蓄地抒发内心的感情。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诗中的画面进行描写,易于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情感。例如教学《春望》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诗人笔下的这个春天有怎样的风景,能够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诗人当时的所见之景和内心的情感。学生这样描绘:昔日车水马龙繁华至极的长安城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可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再次降临到长安城。然而以往的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画面描绘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能够尽快理解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深层底蕴。

图画展示法。教学中让学生把诗歌用图画的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把对诗歌的感动和理解融人到图画中,将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直观地来表现。这种再创造的过程对学生欣赏古诗有很大帮助。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给这首小令配一幅画。学生兴趣很浓,画面在笔下流出: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远处有小桥流水。有稀疏的村舍,炊烟缕缕。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行进在古道上。学生根据要求画完这幅画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用画笔描绘诗歌所展现的景象,学生能深刻地体会诗歌所传达的内容,这不但能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也有了提高。

第5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1.激发想象,以画解诗意

基于学生想象的特点,又因尤其是古诗距我们年代的久远,又想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意,作为教师如能因势利导,正确运用想象的手段,便能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又如教学《滁州西涧》时,我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的情感的理解借助画笔把它画下来。孩子们画了枝繁叶茂的大树,急流的水,孤独的小船。从孩子们的画中我知道他们已理解了诗的内容。我把画得好的作品张贴在墙上,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2.激发想象,转化身份体会情感

想象需要营造情景,教师要进行指导,做法是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用形象性的语言帮助他们完成身份及情感的转化。这里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为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重阳节吗?”让学生谈谈对重阳节的认识。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引出作者王维,让学生将自己找的资料进行交流。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了解诗意。第二步:精读古诗,通过“想象”,进行“体会”。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想象“独”体会“思乡”:“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景象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的父母如果在外地工作,他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情怎么样?他们又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随着想象的深入,情感也更深入了,学生慢慢地走进了王维的内心世界,感悟了他的深情,加深了对他的认识。在《所见》一诗中,针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有这样一个教学设计,让同桌互相演一演诗中这个可爱又贪玩的牧童。虽然对于诗意没有去讲解什么,但孩子们一点也没有理解的障碍,捕蝉的动作表演得栩栩如生,仔细地循声寻找,蹑手蹑脚的动作,闭口而立的小心模样,简直是个出色的小演员。在这样的角色表演中,我相信孩子们已经自己领会了这首诗。在这样的动态表演学习中,文本眨眼间转换成了学生的剧本,而学生自己也成了剧本中的主人公,轻松完成了这首诗的学习。

3.抓住重点词、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教学的古诗都有作为背景配置的一幅插图画,这正是教师可以巧妙利用的。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理解诗歌内容。学生通过查字典、讨论,重点解决了“晓”、“处处”、“闻”、“啼鸟”、“知多少”等词语的意思,然后我又要求他们连词成句,解释整句乃至整首诗的意思。接着问:“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学生概括出:“诗歌描写了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的景象。”

在了解了整首诗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我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诗文拉向了边上的插图,我充满感情地启发学生:“整首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看插图,你觉得画家画得如何?”画面上红花绿柳,溪流潺潺,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待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到其中的美之后,我又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诗句,图文对照之后发表意见。学生通过再一次逐字逐句咀嚼诗句,更仔细地观察图画,有了不少新的发现。

4.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第6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歌 韵律意境 读准节奏 理解诗意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比较自然地表达情绪的转变。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如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2.创设意境法。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全诗的意象,这不难找出,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是用什么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沉浸在这首诗的氛围之中,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诗歌中所蕴蓄的情感就会有较为深切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浅谈古诗词阅读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6。

2.徐化越《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第7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我们的学校――掘港小学位于风景优美的黄海之滨。这是一所百年老校,素以“樟园八景”而闻名。

跨进学校的北大门,首先踏上的便是香樟大道。一百多棵四季常青的香樟树蓬蓬勃勃,好似一位位忠于职守的战士,巍然矗立在大道的两侧,守卫着我们的校园。早晨,伴随着晨钟,香樟树张开双臂,微笑着迎接我们的到来。傍晚,暮鼓响起,香樟树挥动双臂,依依不舍地送我们离去。走在这条路上,我会想起每年春天,我们一起给香樟树量“身高”,和香樟树一起合影的情景。我们看着香樟树一天天地长高,香樟树也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

接着我来到了翰墨林。翰墨林四周刻着百家姓。每次经过翰墨林,我总会去寻找自己的姓氏。翰墨林西侧,展览着学生的书法作品;南边,古诗灯柱上刻着一首首古诗;北侧,一座座汉字碑上刻着汉字的由来和演变。位于东北角的是涂鸦台,南半边可用水笔描摹,北半边可用毛笔临帖。

抬头向涂鸦台上方看,这是一道写满“爱”的墙,我们亲切地称它为“博爱墙”。博爱墙上书写着老苍劲的爱,社会名人广博的爱,甘肃会宁小伙伴稚嫩的爱,老师无私的爱,还有掘港学子精彩的爱。每次从墙下走过,我都会深深地感受到一种温暖,这一个个“爱”字仿佛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穿过博爱墙东侧的走廊,便步入了弈趣苑。一颗颗硕大的棋子躺在地面上,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棋棋盘。翻开大棋子,你会惊讶地发现,每颗大棋子背面又巧妙地分别设计成小象棋、军棋、围棋和国际象棋。课后,同学们三五成群地来到这里,他们操纵着棋子在模拟的战场上驰骋,真是硝烟弥漫啊!低年级的小朋友则用稚嫩的童声唱着“马走日,象走田……”,那天真的声音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第8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早晨六点了,刚刚去煮粥,突然想起在武夷山旅游时在寺院里看到的一句话: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当时有同事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说,你可以想象,有一个做饭的僧人,因为找不见火源而误了做饭,而终于找到火源了,点着了柴火了,才发现,灯在那里点着,原来灯也是火,早咋没有想到呢?当然,这是一句很好的禅语。

我又想起了苏轼的小品文,说是自己登山,心里想着,登到上边的那个亭子歇息,就低着头登山,可是实在登不动了,只好坐下来。这时,凉风习习,如释重负,极目风景怡人,顿觉心旷神怡。突然悟到,此处有什么歇不得呢?都是给自己规定的目标限制了自己。

又想起昨天有一位同事对我说,他正在看一部外国人的著作,有三四页是风景描写,他说,我怎么看不懂他要说什么呢?我对他说,不要先入为主,我们读书,尤其是读古人的书或外国人的书,还没有读就觉得人家高深,于是以为每一句话都会有什么深刻的喻义。其实这是读书的一个误区。读书确实是要思考的,但也要把自己放平,和作者平等地去交流,才能读到作者的心思。有时我们所以觉得自己渺小,那是因为我们总是仰视别人。比如《论语》,放平了去看,那上面都是些大实话,很浅显,有时还很幽默。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你想,那时交通工具顶好是个牛车,朋友从远方来看你,得走多长时间的路啊。大老远来了,能不高兴吗?就是这样。如果再延伸一点,就是说,要有朋友,要真心交朋友,要善待朋友。再如,有人问孔子,我三思而行,可乎?孔子说,再思即可矣。其实,问他的那个学生向来优柔寡断,这样的人再让他“三思”,会误了大事的。再说,这其实是孔子的因材施教,也是孔子的幽默啊!有了这样的心态,你会发现,孔子是一个实在、平和、幽默、可爱的老头儿。

有时候我们所以想不到,想不好,想不开,只是因为被什么束缚着,解不开,就缺那一点点的开悟,点拨,缺那么一闪念。只要那一念闪过,便豁然开朗,灯也是火,什么地方都可以歇脚,风景就是风景,圣人也是凡人。又想起一句古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蓦然回首之妙,亦应慢慢体味。

摘自《红山晚报》

第9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一、正确寻找切入口,激发兴趣

能广泛流传的古诗皆是情景交融的经典作品。诗歌或讲述生动的故事,或描述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或抒发诗人心中美好的愿望,或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教学前,我们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寻找与诗歌相关的趣味小故事、风土人情等资料;另一方面要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处理,制成适合儿童观看的课件。在课堂讲授之前,我们可通过课件将学生引入情境,再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从故事情境转向诗歌的艺术空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例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我把李白在安徽泾县桃花潭游历的故事,作为诗的背景讲给学生听,突出李白与汪伦交往的感人细节,描绘他们别离时岸上相送、舟中赠诗的情景,配以动听的音乐、感人的画面,引出诗句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故事演绎诗文,情景和谐融洽”的方法教学古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走进诗歌

在这一阶段,我提倡“八字教学法”:“吟吟、唱唱、想想、画画”。

古人作诗,“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后来,吟诵逐渐发展为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吟唱的兴趣呢?(1)选取与诗歌意境相符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和着乐声吟诵诗歌。在教学《游子吟》时,我选取了流行歌曲《流浪歌》的音乐,如泣如诉的乐声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孟郊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不禁都摇头晃脑地随着乐声高声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的学生因诗歌的吟诵而思念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热泪盈眶。(2)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歌曲旋律,套唱古诗词。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个学生读着读着,就唱了起来。本想发火的我,不由灵机一动,让他带动其他学生唱读。学生热情高涨,当堂就完成了背诵任务。有的学生翻开《宋词三百首》,用这个曲调吟唱相同词牌名的词,学习的热情被积极调动起来了。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的。要体悟诗情画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为诗配画。诗人所游览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学生不可能一一亲临其境,诗配画让学生将对诗词中风景的想象转化为自己笔下的画。学生在描绘诗词展现的胜景佳境时,自然会更深一层地领悟诗歌动人的情思,更进一步地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中的意境。在教学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如果仅限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从字面上,学生可以轻易说出意思,而对诗句情境的理解,就会被忽略。课上,我用简笔画勾勒出掩映在绿树丛中的院墙。学生随着诗人的脚步兴致盎然地来到柴门前,却见院墙的柴门紧闭。学生不由得一阵惋惜,不能一尽游兴,只能黯然回头。这时,我赶紧在院墙上添上一枝开得正怒的红杏,沉闷的气氛顿然高涨起来,全班一起吟出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与诗人一起经历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寻找古诗的相通点,拓展延伸

长时间诵读同一首古诗,学生容易疲劳,从而对诗歌失去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寻找一些与所教授诗歌描写对象一致的诗句,通过表现它们的异同,找出它们的联系,放在一起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在教学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扣住诗中的“钟声”,我让学生同时诵读了描写钟声的其他名句,如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高启的《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陆游的《宿枫桥》:“七年不到寒山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通过比较,学生读出了诗人漂泊在外、孤独寂寞的感受。通过诵读,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这千年钟声的震撼。

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作用下,有了积极的精神状态,语言和相应的精神内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了清晰、丰富、深刻、敏锐和独特的语感。语感的一头连着语言,另一头连接着精神主体,它是语言和精神共鸣产生的硕果。语感能力强的学生,一听就明,一说就通,一读就懂,一写就顺。缺乏语感的学生,说话、写文章会病句连篇。语感强了,听说读写的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因此,语感是左右听说读写质量的杠杆。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完善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精神涵养不断提高的过程。

著名学者叶嘉莹曾说:“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的一丝流云。”沈从文也说:“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