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东南沿海某省会城市部分企业、建筑工地,宾馆、超市、各大市场、餐饮业等服务性行业中工作的28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专题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新生代民工的基本状况、参保情况,参保意愿等。调查资料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对填写好的调查表进行复核、补缺、整理,采取双录入数据核对进行质量控制。
2统计分析
以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核实,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或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对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保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保的影响因素,α入选=0.05,α排除=0.1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现状
参与调查的280名对象中,参与医疗保险的有195人,参保率为69.64%。其中,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86人,参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有95人,参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82人,参与商业医疗保险保险的有41人。未参与医疗保险的85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其未参保原因如下:表示不知道是否能参加保险,也不知道何时参加占20.41%;流动性较大,不方便参加的占36.73%;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没必要参加的占22.45%;认为参加保险手续太麻烦的占12.76%;因为没钱缴纳医保费用的占7.65%。
3.2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的意愿及需求
参与调查的对象中,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内容不了解的新生代农民工占41.22%,比较了解的占51.25%,表示非常了解的占7.53%。在问及对哪种社会保险需求最大或认为最重要时,59例(21.07%)认为是养老保险,160(57.14%)认为是医疗保险,32例(11.43%)认为是工伤保险,27例(9.64%)认为是事业保险,认为是生育保险的仅有2例(0.71%)。在医疗保险需求方面,17.50%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8.93%希望参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1.07%希望参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6.79%选择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而15.71%的调查对象则不知道选择哪种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在医疗保险应缴纳的年费用方面,7.53%的调查对象接受30元以下,16.85%选择30~49元,28.32%能接受50~99元,33.33%选择100~199元,13.98%则能接受200元及以上的费用。
3.3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影响因素分析
3.3.1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参保组和非参保组的性别、从事行业、生病时看病方式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两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的年龄、文化程度、到城市务工时间、收入、身体状况及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的了解程度是否有差异。参保组和未参保组的收入水平和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了解程度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3.3.2多因素分析结果。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行业、到城市务工时间、收入水平、身体状况、生病时治病方式、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了解程度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参与医保作为因变量(否=0,是=1),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对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的影响因素,α入选=0.05,α排除=0.10。收入水平及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了解程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的影响因素,其中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率是逐渐增加的,而随着对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了解程度的增加,参保率反而是下降的
4讨论
目前我国推行全民参保,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本次调查中发现仍有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未参加医保”,或“只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分析原因如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远在外乡,对在家乡已经参加的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是否参保情况不了解,误认为还未参保;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强,保险意识淡漠,确实未参医疗保险。单因素分析显示参保组和未参保组的收入水平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多因素分析显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率是逐渐增加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收入较低,加上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以及维权意识缺乏,直接导致他们对社会保险的参保意识淡薄[2]。根据《2017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月均收入3485元,相对收入不高,扣除生活消费、居住支出等,医疗保险的费用会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造成一定负担。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需要农民工与企业共同缴费,部分企业“阳奉阴违”,医保费用成为了农民工的个人责任,也增加了其经济负担。多因素分析显示,随着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了解程度的增加,参保率反而是下降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现行医保政策的“了解”比较片面,表示医保无用;或不满参保程序,认为接续困难,“换个工作就很难接上”……综上分析,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率,建议与对策如下:
4.1强化劳动技能,增加工作收入
为扩大参保率,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的主动性,应着力于强化其劳动技能,提高该人群的收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依旧是城市中的“知识弱势群体”[3]。应为新生代农民工建立更多各级各类的知识获取和培训渠道,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胜任各类工作,增加其工作的竞争力,增加其工作的稳定性,提高其收入,更有余力可以接受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甚至可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此外,在保证医保基金可以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医保缴纳的费用。
4.2正面政策宣传,加强参保意识
在全民医保发展的进程中,应对医保政策进行正面、正确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群接受现行的医保政策。在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过程中,要讲究宣传的方法,可用鲜活的事例、更多的宣传途径,让新生代农民工切实体会到医保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站、微信等形式,针对性地回答关于医保的问题,切实解决疑问。同时,通过宣传,提高新生代保障意识,适当增加参保费用在收入中的比重。
>> 新疆农民工职业病报告 农民工职业病群体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依靠法律制度消除农民工职业病之痛 职业病:农民工面前又一难题 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对策 2009: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关注元年 加强我国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思考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农民工职业能力开发问题浅析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问题及建议 关注农民工职业灾害 新人口红利视阈下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开胸验肺,为职业病维权 农民工事后职业病用人单位难辞其咎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 微观视角下中国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农民工职业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供需失衡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中国CDC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全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会议纪要[R].2006年全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会议,2006.
[5] 汤淳.当前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34(5).
[6] 范存.农民工职业病防治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农民工;概况;基本特征;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149-02
一次,佛祖释迦牟尼问身边的弟子:“给你一滴水,怎样才能让它不干?”弟子答不出来,佛祖说:“融入大海。”
是的,单独的一滴水,既经不起阳光的曝晒,又无法抵挡狂风的侵袭,惟有融入广阔的海洋,才能永不干涸。让每一个农民工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怀抱,这既是农民工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也是我们党雨露阳光洒满每个农民工心田的体现。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3、近80%的人未婚。4、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民工有所提高。5、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6、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四大基本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四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变
(一)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总之,是为了改善比较拘谨的生活状态。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相对单纯――挣钱,因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也相对较低。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就业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文化技能水平的不同,为他们外出就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对职业角色的认同由农民向工人转变,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所走的从校门到厂门的短暂历程、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情感上疏离农村,从职业角色上认同实际职业身份而非户籍身份,从职业发展定位上倾向于非农职业。
(四)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据1999年清华大学对农民工家庭的一项调查,89.7%的农民工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会,即在传统农民工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逐渐在城市沉淀了下来。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
(五)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传统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不高,权利被侵犯时往往采取忍气吞声或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而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六)对外出生活的追求,从忽略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转变。传统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年龄较大,大多已婚,他们为了实现挣钱的目标,大多不得不对情感精神生活采取忽略或无所谓的态度。而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更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他们对精神、情感和家庭归宿的有更强需求。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内,有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的单价,愿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的信息,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
(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受户籍制度制约和基于自身阅历及切身体验,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他们在务工地稳定就业、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他们带着对传媒中、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
(五)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最少得到关注的深层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在郴州建筑业接受调查的农民工表示,超过七成将“感情孤独”作为困难的首选。
(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同样的农民工身份,差距不大的人力资本状况,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劳动权益实现上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境况相似,仍旧普遍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职业卫生健康保障不够等方面。
四、对策与建议
(一)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重点,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建立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土地、公共设施、预算等公共资源的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并逐渐加大对农民工公共预算的存量和增量投入。将农民工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使之享受与城镇职工同城化待遇,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二)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户籍问题仍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各地应积极、稳妥地创新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创业而又放弃农村责任地的农民工,取消准入门槛;在稳定就业前提下,农民工有条件进行投资或单位提供相应面积廉租公寓的,准许转入城镇户口;大城市要积极研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采取积分制落户办法,将教育、技术资格、工龄、社保缴纳年限等作为积分内容,优先考虑将农民工劳模、农民工高级技能人才、农民工人大代表等农民工优秀分子转入当地城市户口,享有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待遇。
(三)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立法和政策,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创造法制环境和制度保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职业技能的不足,研究建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制度、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培训制度,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针对性上岗技术培训;坚决打击恶意欠薪行为,针对随迁子女高中阶段教育困境,研究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方案;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四)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五)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相关部门协作的社会化维权工作体制,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和手段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探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建立农民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把农民工就业培训、收入增长、居住、就医、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等基本生活条件改善,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六)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力度,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发展的城市大家庭怀抱中。要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对象,创新农民工组织形式和入会方式,通过源头入会、劳务市场入会、先入会再组织劳务输出、劳务派遣工入会等措施,推进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
加强源头参与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劳务派遣规定》、《企业工资条例》、《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等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积极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推广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发展的城市大家庭怀抱中。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和前进,只有前进的音符和谐了,才能显示出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湖南郴州北湖区党校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这可能是李师傅最后一年在北京干活了。
李师傅今年64岁,老家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农村。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师傅就来到北京开始了打工生涯。直到前年,由于年龄太大,他开始干起环卫工人这份工作。由于用人单位担心员工年龄太大容易出问题,把年龄上限定在了65岁,这也就意味着,李师傅明年就不能继续干这份工作。
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6894万。如果将50岁以上的农民工视为高龄农民工,其比重达到15.2%,绝对数量达4100万。
而国家统计局4月29日刚刚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50岁以上的农民工比重上升至17.1%,绝对数量高达4685万人,接近4700万。如此庞大的群体,其生存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都值得社会高度关注。
现状:想干重活多挣钱,但身体吃不消
如今的高龄农民工,绝大多数是上世纪90年代左右就外出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年轻时,他们多从事建筑等重体力劳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体力的下降,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路。
李师傅年轻时做过饲料厂工人、装修木工等四五种工作,挣得都要比现在做清洁工多。如今,李师傅每个月拿2100元工资,工作单位管住(与其他11名工友住在一间屋子),但不管吃。
对于目前的境况,李师傅并没有太多抱怨。在他看来,到他这个年龄,只要能挣钱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也想干挣得多的活,可是人老了没人愿意要”。今年过年,为了拿到全额工资,他甚至都没有请假回老家。
因为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3年内做了两次手术,家住安徽阜阳的农民工老张,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还是盼望着,未来能到外地或当地的建筑工地上去打工。“在那里干活一天就能挣好几百元钱,比做其他活划算多了。”
然而实际上,老张的愿望很难实现。由于他今年已经50多岁,加上身体不好,几乎所有的建筑工地都拒绝了他。现在,他只能在家附近的汽车站帮长途客车司机拉客,拉到一个人能赚上十几二十元钱。旺季的时候,老张一天能赚两三百元,淡季的时候,也就一百元左右。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教研室主任郭伟和教授指出,学界一般将农民工群体细分为第一代农民工(高龄农民工就属于该群体)和第二代农民工(或称新生代农民工)。两个群体虽然都被外界视为农民工,但是在人生理想、社会期待、工作态度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体力劳动量很大且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建筑业和一些低端服务业,如今已经很难招到第二代农民工,只能靠吃苦耐劳精神相对更强的第一代农民工来填补这个空缺。但现实中,第一代农民工的年龄越来越大,已经开始难以承受重体力劳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建筑业、采矿业等重体力劳动工作的工资一路上涨。据媒体报道,我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多年来,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体力型”行业收入水平较高。尤其是建筑业一直排在前列,且增幅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的月均收入,从2009年的1625元已经涨到了2013年的2965元。
未来:养老、医疗是最担心的两大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未来的生活,大多数高龄农民工并没有太强的信心。他们只是希望在眼下还能干活的时候,尽可能地多工作、多赚钱。
李师傅告诉记者,明年回河北老家后,趁着身体还能干,他打算重操旧业――种地。他说,在农村生活其实花不了多少钱。家里的老房子收拾收拾还能凑合住。最怕的就是生病。如今,就算是感冒等小病,去医院随随便便也要花上几十上百元。万一身体有了大毛病,还得去大医院,就要花更多的钱,不但自己承受不了,也会给孩子们添麻烦。
李师傅有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大儿子一家在北京摆了一个卖早点的小摊,二儿子在北京郊区一家锅炉厂打工。对于以后的养老,李师傅觉得顺其自然就好――自己能挣钱就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实在干不动了,也只能靠孩子们。“孩子们没读什么书,挣的都是辛苦钱,也挣不了多少”。
和李师傅选择回家种地不同,安徽的老张告诉记者,他宁可整天在外面打小工,也不愿意回家种地,因为种地实在挣不到钱。老张说,现在,他每天在外拉活,妻子也在村里的火纸作坊打工,帮人家叠火纸。虽然工作很脏很累,但一天也能挣个百十块钱。
老张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全部在江浙地区打工。谈到未来,老张表示,他和妻子还能干十几年,自己的生活不是问题,说不定还能攒下一些钱,养老尽量不麻烦孩子们。
一些高龄农民工在发愁养老、医疗问题,另一些却仍在焦虑孩子的成家、买房等问题。
老家在河北承德的许师傅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上班。马上就要年满50岁的他,19岁就开始出来打工,在工地上干过小工、木工、钢筋工、塔吊司机等多种工作。他告诉记者,由于项目经理担心出事故,今年春节后,工地上50岁以上的工人大都被辞退,已经不剩几个了。
他说,近几年像他这样接近50岁的工人,很多都在为给孩子买房的问题发愁。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村里流行男孩必须要在城里有套房才能结婚。如今,一套县城的房子随随便便就要几十万元,为了给孩子凑这份钱,父母们必须在外面打工挣钱。
长期关注农民工问题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后黄斌欢认为,在当下,纯粹务农已经很难挣钱并维持体面生活。高龄农民工这一代人已经不太可能纯粹靠回家种地来解决自己的养老和医疗问题,他们必须通过其他办法找钱。
郭伟和在研究中也发现,许多高龄农民工不是不想退休,而是不敢退休,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要给自己挣养老钱。“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为改善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条件而奋斗,老了还要自己存钱养老,真是让人非常心酸”。
谁来填补高龄农民工留下的空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章铮曾指出,如果将50岁视为高龄的标准,出现大量高龄农民工并不奇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城镇劳动密集型行业留下的职工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农民工,这种城镇企业用(农民)工年轻化的趋势持续了近20年。
他分析,2004年爆发了全国性的民工荒,背后并非是缺乏农村劳动力,而是缺乏劳动生产率高的青年农村劳动力。在当前状况下,虽然农民工的工资连年增长,但这样的工资水平对那些想要在城市安家落户的新一代劳动者来说,吸引力仍不够,只有那些工作在城市、未来会回到农村的劳动力(高龄农民工是典型代表)愿意工作。所以说,以高龄农民工应对民工荒已经成为事实,高龄农民工就业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许多调查研究已经指出,当下高龄农民工多从事劳动条件艰苦、劳动强度较高的第二产业或低端服务业,而这些工作恰巧又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的。即使高龄农民工目前还能继续工作,但他们也有完全老去的那一天,到那时,谁来填补高龄农民工留下的空缺?
郭伟和指出,从我国的人口结构来看,未来我们将面临劳动力缺乏这一严重问题。要应对这一问题,除了延迟退休等制度性手段,更重要的治本之策应该是让年轻的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体面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权利,让他们获得归宿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身上的创造力。
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农民工问题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大问题。在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工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6894万人,比2012年增加633万人。从图1中可见,从2008年开始,农民工数量每年都呈递增趋势,近两年增加的比例更大。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有7.7亿就业人员,在这其中,农民工占到34.9%;2013年全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达到1310万人,这其中,农民工就业数量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近一半,比2012年增加了633万人。而在加工制造业、采掘业及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数量更是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在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早已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并出台了多项政策,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2004年至今,连续11年,中央的1号文件均与“三农”问题相关。在这些文件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农民工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民工关注的聚焦点也不断变化。从最开始关注农民工的进城就业,到后来的完善农民工合法权益,再到近来的使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见表1。不同的关注点体现的是国家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在农民工问题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农业部等部委,也采取很多措施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比如,2004年,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专门发起了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内容包括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及整顿劳动力中介机构等。这一行动目前已持续开展了11年,让众多农民工共沐春风。2014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春潮行动”,以期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而教育部,也一直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出台了多项措施,以利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并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工作,一些地方还将农民工纳入职业教育的招生范畴。
从国务院、各部委,到各省级政府、地方部门,重视农民工并着力解决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共识。
技能缺乏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这些年来,在服务农民工方面,国家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出台了很多利于农民工进城和就业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也大幅增加。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进城务工的农民依然面临着就业不够稳定、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创业不够便捷、劳动权益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
进城务工的农民,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项技能,这是他们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根本。但目前,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却并不高。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尽管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达到了32.7%,但总体来说,比例依然偏低。见表2。
而恰恰是技能缺乏的问题,使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众所周之,农民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才能相应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才能变得更稳定,才更有利于其融入城市,这是一连串的反应。因为缺少技能,一些农民工只能做着依靠体力谋生的工作,影响其市民化进程。
目前,国家在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而让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真正实现过上城里人生活的“市民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出路。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就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2014年7月3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部署了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而这次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则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即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工资基本无拖欠并稳定增长、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未落户的也能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工群体逐步融入城镇,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见图2。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国务院文件也给出了具体的措施,从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着力点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如何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呢?国务院的文件明确两大着力点:
一是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即“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文件强调,要“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免学费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鼓励各地根据需要改扩建符合标准的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支持没有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的边远地区各市(地、州、盟)因地制宜建立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对应农民工市民化的这两大着力点,职业教育须强化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构建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构建并完善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一体系要做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能够全面适应与满足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为满足农民工提高城市生活能力和提升生活品质服务。可以说,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工接受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并不完善,职业教育专业重复、资源分散等问题广泛存在,为此,要着力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立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纵向上实现从初等、中等到高等教育的衔接,横向上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相互沟通。以满足农民工市民化培训和个人终身学习需要。同时,这一体系还要利于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的衔接。目前来说,依然存在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脱节的问题。各级政策采取的措施,也大部分是强调输出地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而在培训结束后,输入地则没有任何措施。
二是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力度。《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达到了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为城镇化进程带来一定的压力。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的鲜明特点,《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加注重体面就业和发展机会,进入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还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期待;他们渴望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最近3年没有更换过工作的流动人口比例超过六成。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为强烈的市民化愿望,要促进作为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就应当对他们进行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为核心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其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增加其在城镇就业的砝码,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基本的素质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现代城市文明素质。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精神文化 ; 媒体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116-02
成都市随着大规模承接东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进入了快速拉升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常年或者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务工、学习而户籍仍然在农村的人。具体来说,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一个社会群体。目前,成都市这个群体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重要的不仅是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的权益问题,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也很重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一)消费情况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支出中,最多的是基本生活开支,比如吃饭、房租水电。其次是朋友交往的社交费用。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比较轻,交际需求比较重要,形象打扮和朋友交往的费用合占到了26%。他们不再像父辈一样省吃简用攒钱每月寄回老家,而是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他们感到培训费用每月平均下来不到50块,是比较小的支出。但事实上由于数据算的是平均数,对于个人来说有很多是没有培训开支的。上网费用可以合用,所以占的比例不大。这也说明他们经济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
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外,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没有多少。调查显示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很少,显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是很单调的。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欲望强烈,但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基本上是初中以上,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等教育培训,知识面、信息来源比较广,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的使用。在工作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较高,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
(二)新生代农民工使用媒体
1.使用媒体目的。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媒体使用目的调查中,52.7%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用来“获取新闻与信息”; 23.9%的人主要用于“人际交流与沟通”;用于“消遣娱乐”的占总人数的14.4%;用于“打发时间”的,占总人数的9.0%。具体频率和比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和以往农民工有很大的不同,在媒体使用方面已经不纯粹为了娱乐或者和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在201份调查表中,有106个人(比例52.7%)选择了“提供新闻和信息”这一选项,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媒介使用的结构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他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周围社会的动态或与自己有关的新闻,媒介素养逐步提高。他们更加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享受传媒带来的益处,逐渐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同时要注意到,消费仅仅是产生与维持自我方式的一个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中许多人没有办法顺利地从流动人口转化为移民,而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迁徙、徘徊,城市生活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人生的阅历与体验。信息商品消费给他们一种融入城市的假象,但却有可能让他们与城市社区更为分隔。
2.使用媒体时间。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每周使用大众媒体的频率和时间的调查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的使用人数均已超过50%,而每周使用广播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有21%,上世纪兴盛一时的广播正在逐渐淡出新一代人的日常生活。表2是具体的调查数据。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大众媒体的使用上以电视、网络和手机居多,且使用的频率和总时间比起报纸、广播更为频繁和长久。
研究表明,低收入的个体趋向于在网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因为他们的休闲时间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尤其是互联网的价格体系是由接入硬件和几乎为零的使用费来组成的,导致在那些使用网络的人当中,收入与上网时间负相关。低收入人群可能更喜欢打发时间、便宜的网上活动。
在《关于来沪新生代农民工对交通信息的搜索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最不常查询的是到站时间和发车间隔,最常查询的是换乘信息。说明农民工最需要了解的是出发地到目的地该怎么去,不在乎要花多长时间。同时,换乘信息是目前各交通查询网站和电话查询的主要问题,这于目前交通查询系统的现状吻合。网络查询人群集中在百度地图和丁丁地图,电话查询集中在114或者是不查询。说明网络查询比电话查询要更被农民工接受,这与之前的查询方式吻合。觉得网络查询有帮助的人最多43.59%;觉得电话查询一般的人最多43.59%。进一步说明网络查询比电话查询更被农民工接受。使用网站分类上,新生代农民工中使用“百度地图”的人较多,说明百度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影响程度大,其衍生产品同样有知名度。google地图的受众多为城市人和外国人,在农民工中的影响程度低。
二、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建议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增加工资收入
精神生活要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丰富精神生活首先要丰富物质生活,丰富物质生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工资收入。现在,社会化专业分工已经使得仅用重复性劳动的生产是没有竞争力的,要提高竞争力,增加收入,就必须增加附加价值,提升技能。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提升技能也是他们大多数的希望和要求。
政府可以多组织技能培训和讲座,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创业知识培训的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以每年不低于10%的增长率加大投入。人力资本的升值同样需要投入。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不仅能得到高技术工人,同时由于技术工人的提高,可以促进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应该采用需求导向式,由他们自己提出具体的学习内容或相关技能,政府根据提交的要求,让学校提供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学服务。通常的社区培训,并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要求,应该多由职业技术学校来承担这项任务。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城镇化;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23日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他们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关键。我国已经确立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但常年工作生活在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尚不能全面充分享受城市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化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很不乐观,社会保障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急需认清并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重要政治意义,从社会资本视角探索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措施,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一、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一)社会资本有助于补充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不足。社会资本概念最早作为经济学术语出现,后来逐步发展到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社会资本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并能够被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自身目标的社会资源。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社会资本在不同社会群体生存发展、实现诉求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会资本的重要功能同样不可忽视。同父辈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梦想在城市,生活工作的重心在城市,所以他们自然形成的社会资本以及主动培育拓展的社会资本也基本全部在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生活环境乃至社会角色、交往群体等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新的社会资本也逐步构建:一方面建立在业缘、亲缘、血缘关系之上的初级关系型社会资本日益拓展,量增质升;另一方面以政策制度、法制关系、契约观念、市场信用等为纽带将农民工与他人联结在一起的开放宽松的契约性社会资本也开始构建并凸显作用。
当前,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现状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尤其是其中的契约型社会资本可以补充社会保障的不足,并能够促进社会保障的完善。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已经被各界普遍关注,他们在城市开始享受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尽管总体水平不高,但社会保障已经开始覆盖农民工。一些地方政府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时,努力将农民工纳入。但由于制度、财力、观念等一系列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真正享受到的社会保障状况尚不乐观。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出发,同时考虑制度观念转变需假以时日,培育并充分利用农民工各类社会资本以补充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之不足,是当前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工社会资本中既有的以及呼之欲出的一系列制度、法律、社会组织,可以促进社会保障的完善。而且相关社会组织及他们的关系型社会资本,在新生代农民工遭遇由于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发挥补充或替代作用。比如,亲朋好友、社区或社会组织以及慈善机构可以帮助解决医疗、失业、子女教育等问题,从而可以避免新生代农民工遭遇灾难性打击,一定程度和一段时间内补充社会保障的不足。这些社会资本还可以通过诉求呼吁、资政建议甚至资金投入等途径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完善。
(二)社会保障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拓展和成熟,加快其市民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的城市社会资本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充足成熟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补充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加速民主政治进程、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的社会资本已经明显有所增长,但因为制度、体制以及观念等原因,他们的社会资本依然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需要。
完善的社会保障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成熟。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比较完善,切实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子女在城市学有所教,消除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工在城市具有主人翁意识,则会大大提升他们的信心及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新生代农民工交往的范围得以拓展、层次得以提升,其关系型社会资本的量就会越来越足,质就会越来越高。同时,社会保障的完善一定伴随相关制度政策法律的出现和完善,这也就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的契约型(制度型)社会资本会相应的得到拓展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日益完善的过程就是其社会资本得到培育从而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剖析
总体来看,政府社会日益关注并着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国家统计局历年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逐年有所改善,但依然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和我国城镇化的需求。当前,全国各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做法已经有很多尝试: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以彻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设计农民工保险模式来满足他们的社会保障需求、从新生代农民工制度身份考虑将他们划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正在探索或实施。但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及城镇化要求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顶层制度设计不够,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不够完善,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未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无论从农民工市民化和中国城镇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农民工为城市化及现代化所做的贡献来看,地方城市都理应尽快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与市民无差别的社会保障。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致力于基本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由此看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制度瓶颈已经突破,但还没有哪个城市已经真正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依然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不能与城市原有市民无差别享受均等的社会保障。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不到位。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从不同层面出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但这些制度政策执行和实施的效果总体上却不理想。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地方政府也尝试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实施效果也难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出于利益驱动,在农民工社会保险执行上易打折扣;另一方面来自于制度法律的强制、监督制约力度不够,对现有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实施缺乏强有力的监控。地方政府和企业如果违反政策制度没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所承担的后果成本太小,不利于督促现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
(三)新生代农民工现有社会保障不能满足其基本需求。由于原有体制制度限制及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强等诸多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一部分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一部分在落脚城市。当前城市能提供给新生代农民工并且他们能真正享受到的社会保障还很有限。必要的基本社会保险水平低且不完善,并且实际操作中报销获得并不顺畅;农民工社会福利缺乏,新生代农民工几乎很难享受到城市职工所享有的相关福利,住房、教育培训等方面尤为突出;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流动性相对较强的新生代农民工一旦发生跨省流动,社会保障的接续转移极其困难几乎不可能实现。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高、参保率低、甚至出现退保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户籍地农村仅享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城市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且不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享有的社会保障严重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农民工市民化的需要。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施工企业;模式
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其中2011年的外出农民工总量达到15863万人,对比2010年增长了3.4%。而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在2.5亿农民工中,有17.7%的农民工从事的是建筑业,总量约为4474万人。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建筑业的劳动力相对充足,尽管“民工荒”的现象出现了。在建筑业出现的情况就更为突出,许多工程因找不到工人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但是笔者认为,这主要是高技能农民工的缺失,也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模式现状
1.传统学徒培训模式。建筑工程行业从事的岗位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不需要任何培训,一些比较简单的工种,农民工只要愿意就可以从事相关的工作;另一类是技术类岗位,这类岗位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工可以直接投入到相关的工作之中,需要经过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同时工作的质量与收入的多少,都于农民工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因此与培训存在主要关系,例如相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木工、钢筋工、架子工等,这些岗位刚入行时需要有经验的人带,或者帮助有经验的工作做辅的工作,以学徒工的形式进行培训。2.政府引导性的培训模式。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政府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位置。政府作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者,由政府对相关培训机构进行组织实施,包括为培训机构提供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支持。由政府选择相应的培训机构,选择相应的办学硬件,引进技能培训方面的相关师资力量。在培训的实施完毕后,再由政府对技能培训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针对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可以由政府推荐就业。3.施工企业主导性的培训模式。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技术要求往往相对较高,需要组织专业的培训,而建筑施工企业作为用工方,能够了解相关的技能要求,根据需求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模式是较为常用的模式,企业往往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决定培训的方式及其内容。企业主导模式也可以通过和政府合作,开展相关的职业必备技能培训,此类培训方式资金一般是由企业来承担,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比较容易接受此模式,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经济条件相对不好。4.商业盈利性的培训模式。商业盈利培训模式更符合市场化的需要,也因此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培训模式,培训组织通过对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而作为建筑企业也需要较为专业的培训机构。商业培训机构是由市场化决定的,商业培训机构为实现自身的竞争力,往往不断根据市场要求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专业化培训。
二、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存在的问题
1.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足。以2011年为例,中央财政对“阳光培训”的专项资金投入11亿元,为全国财政“三农”支出的0.037%,计划培训农民工300万人,即中央财政给予的培训补贴每人为366.67元。尽管有资金的支持,但是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不能够起到好的效果,不能够达到一定的培训规模,只能是杯水车薪。2.企业只追求自身的利益。建筑企业作为盈利性机构,不得不考虑自身的效益,或者投入产出的比率。建筑企业投入的培训资金,必定是为企业的用工考虑,通常不愿承担太多的,企业计划以外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责任,毕竟企业追求的是利益,也无法对企业任何强制要求。在企业组织的培训中也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目前的经济运行环境和经营制度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企业担忧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结束后,并不能投入工作,产生例如跳槽或者放弃就业的状况。企业很难有效的约束培训后的合作关系,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吃苦精神也非常差。从企业角度考虑,只要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支出,就会给企业的运营成本带来增加,从而,在这样不稳定的合作条件下,企业的培训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3.农民工自身培训意识不够。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主要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建筑行业的原因,建筑行业很多岗位无需培训,同时从薪酬的角度考虑,很多不需要参加培训的岗位与需要培训的岗位工资差不多,这就无法激励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因此他们认为没有参考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最后一点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缺乏积极的岗位创业精神,建筑行业的很多岗位,必须参加培训,但是农民工自身无法适应这种创业的环境。
三、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策
1.推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培训资金筹措体系的建立。在农民工技能培训中,政府占有重要的位置,政府合理的推动能够为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技术工人是企业的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品质的要求,提供建筑工程的质量,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也很大。作为农民工能够提高自己的收入,帮助摆脱低级的劳动力。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培训费用可以有三方共同承担。2.鼓励建筑企业应设置专项培训经费。政府部门可以鼓励建筑企业,针对行业的发展,由建筑企业设立专项培训资金,从企业的长远规划出发,也为建筑行业提供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农民工是建筑企业的主要力量,必要的岗位培训投入从长远来看必不可少。以专项的培训资金吸引那些渴望成为技术工人的农民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就业技能培训。建筑企业应看到对农民工培训的长远利益。打造出一支技术熟练、用工稳定的农民工队伍是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培训投入就是对自己施工质量的投入,有助于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拥有专业的员工。形成良好的企业影响力,对企业的品牌有一定的提升能力。政府可以对参与专项资金建立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奖励,或者相应的企业优惠或者扶持措施。3.鼓励农民工个人积极承担部分费用。职业技能培训最直接的收益者是农民工本身,个人根据自己的岗位规划,选择参加企业提供的培训,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也是出于农民工自身的规划。因此鼓励农民工自己承担部分费用,也是一个比较正确的做法,同时农民个人承担部分的技能培训费用,也能够更加珍惜相关的技能培训计划,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培训的价值。4.大力提倡社会各界捐资助训,多元化实现资金筹措。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需要的资金相对比较大,不仅仅能只依靠任何单方的力量。因此需要吸纳国内外机构的资金、个人资金等用来支持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政府可以接收社会的捐赠款项,设立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基金。同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化技能培训基金的使用。结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原有的培训模式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的技能培训需要多元化的实施,应该有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三方共同努力。新生代农民工必须首先改变自身的认识,积极的投入当中,其次企业应该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郑光永.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分析[J].继续教育,2011,(02).
[2]牟增芬,孙正林.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1,(01).
一、农民工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农民工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其工作的性质、文化水平、年龄结构、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银行转账支付的需求。打工收入如何通过银行快速、便捷、安全、低费用的转回老家,是外出农民工的主要需求。其次是对贷款的需求。以农民工创业为主要代表,农民工创建小微企业、专门从事种植和养殖业、搞加工运输等,都渴望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因家庭困难的农民工,也需要一定额度的贷款支持。另外,有举家迁入城镇想法的新生代农民工,对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需求也比较强烈。再次是对银行投资理财的需求。一些有了一定积蓄的农民工,对存款暂时不用,主要为了子女上学、结婚以及家庭盖房、养老等做准备,因此希望银行能够提供适合的投资渠道和理财产品,以确保存款的保值增值。
二、农民工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农民工的金融知识有待加快普及,信用意识需进一步提升。目前,银行金融知识宣传服务活动还不够普及,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工,还缺乏对金融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有的甚至不会使用自助设备查询、转账、存取款,还常常携带大量现金往返城乡,给农民工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二)贷款难、贷款贵阻碍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是抵押担保难。目前农村“三权”质押贷款尚在试点,还未全面推开,农民工缺少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以及缺少针对农民工创业方面的担保,因此银行贷款难。二是信用意识不强。一些农民工缺乏信用意识,到期贷款不能及时归还,信贷人员被追责,导致信贷人员存在“惧贷”、“恐贷”心理,影响了放贷的积极性。三是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由于农民工工作及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常常被卡在按揭贷款门槛之外。四是贷款手续繁琐、利率高,限制了农民工借贷。由于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金融竞争,贷款利率高,一些农民工只能“望贷兴叹”。五是农民创办的企业规模小、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信息不透明、市场不稳定,加之缺少土地、房产等有效资产作抵押担保,出于防范风险考虑,银行放贷的愿意不强。
(三)金融产品及服务仍比较单一。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受教育程度较高、八成以上外出从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更倾向就地消费等特点,因此偏重于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如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信用卡等,倾向于投资理财、购买债券等风险大、收益高的金融产品。但现实金融服务及产品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金融需求。
(四)银行机构网点布局不合理,使金融服务农民工存在缺陷。目前承德辖区只有农信社在所有乡镇设有网点,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只在个别乡镇设有网点,虽然实施“普惠金融”,在行政村安装转账电话、POS机等物理机具,但仍无法满足农民工大额存取现金、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购买理财产品等金融需求。
三、改进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农民工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度。金融机构除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等现代化的媒介和平台宣传外,还应抓住春节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到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车站、码头、农村集市等,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和风险教育活动,延伸“触角”,扩大宣传覆盖面,增进广大农民工对金融知识的了解。
(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为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打下良好基础。各银行机构要认真落实银监会《关于改进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农民工信用档案,并对其进行评级授信,为农民工就业、消费、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支持。
(三)开展金融创新。推出符合农民工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银行机构应认真研究农民工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推出适合农民工需要和特点、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开办“打工贷”、“创业贷”、“助业贷”等,积极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信用卡、投资理财等产品服务,让其真正享受到城市人的生活,尽快实现向市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