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房子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草房子》读后感1
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孩子:顽皮、聪明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以及柔弱、文静的纸月……这就是我刚刚读到的纯美小说《草房子》。他是著名作家曹文轩所著的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名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
这本书早已经在我的书柜里,但以前妈妈让我读的时候,我总是看不进去,前几天拿出来翻看,发觉很有味道,这是本有品位的书,之前由于年龄小我没法体会。
本书的文笔极其优美,写了作者已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我们现在的时代难以经历,但我们都能体悟得到,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偶然,但也是必然。看书的时候,我仿佛穿越到桑桑的身边,同他一起把碗柜改成了鸽子的“高级别墅”,把蚊帐做成渔网一起捕鱼……和他一起淘气;当他生病并被诊断为绝症的时候,我也几乎要绝望了,终于在名医的治疗下,桑桑痊愈了,我流下了高兴地泪水。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看到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见证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每一个故事地上演,都动人心魄,每一段经历都催人泪下。
书中的人物的描写非常有特色,给人启迪。在“秃鹤”的行为中,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在“细马”的身上,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在杜小康富有戏剧性变化的生活中,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勇气。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这种感情也正是我们这个年龄最为珍贵的东西,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情感。
读完《草房子》,我久久地沉浸其中,久久地回味书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散发着人性之美的光辉,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灵。也请同学们走进《草房子》,走进油麻地的世界,看看你有着怎样的感悟吧!
《草房子》读后感2
读了《草房子》这本书,让我流连忘返,一会儿让我喜出望外,一会儿让我泪落如珠好像我正在亲身经历着这件事。
纸月我很喜欢。她是个内向又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灵如同皑皑白雪般纯洁.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担心,当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她时,她没有告诉奶奶,只是自己默默流泪.直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默默无闻的她才露出一丝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有时,一直默默无闻。
桑桑是一个小男孩,他喜欢做出一些夸张的事。但从纸月来了之后,桑桑变的文静了。当桑桑要拿起没洗的萝卜吃时,纸月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看了看桑桑,好像在说:桑桑,很脏,别吃。桑桑就不吃了。还有一次,桑桑在踢足球时被人咬了,但还是抱着足球不放,直到进了球门。纸月见了,看着桑桑纸月的脸上露出紧张与开心。纸月帮桑桑改变了性格。
这时,我想到了我的一个邻居男孩。是一位“调皮大王”,很会撒娇。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一到小池塘那里他就下去捉鱼,但我一不注意,他就成了“落汤鸡”了。我生气的盯了他一下,他好像知道了我的意思,但还是不上来,我突然想起了老师教我们的话,我也跟他说了一些道理,他上来了。我们又去了娱乐场所,但他知错不改,偏偏从滑梯板上爬上去,真不乖。我又说了一些道理。他这次听懂了,乖了很多。
《草房子》这本书,他给我了深深的教益,他将永远闪耀着光芒!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草房子》读后感3
《草房子》的作者是曹文轩,这部书由9个小故事组成,发生的一切都与油麻地有关,都与桑桑有关。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我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故事中最撼动人心的就是秦大奶奶。她是书中最顽固的一个人,在油麻地生活了几十年,房子在小学的西北角,学校花费了十几年也没能将她赶出校园。在当地人的眼中,她是个“疯婆子”、“可恶的老人家”,总在学校里搞破坏。但在一个春季,她冒险救了落水的乔乔,在当地人的照顾下,半个多月后才勉强下地。从此,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动离开校园、用拐杖赶走闯进校园的鸭子,用拐杖关她够不着的窗户,而且她竟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不慎落水而永远地离开了。她之所以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因为油麻地人的淳朴,对她的爱。也正是因为这她才有了那么大的变化。
桑桑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小男骇。在他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做的好事多不胜数,但是闯的祸也不少。比如,他把蚊帐改成渔网来捕鱼,砸锅卖铁买鸽子,把碗柜改造成鸽子的“高级别墅”……这些都很有意思在看书的时候常使我大笑起来。
在农村,可供学生阅读的资源比较贫乏,阅读时间不充足。这是由于农村家长受眼界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普遍不够重视阅读课外书。由于学生相互借阅书籍数量有限、种类有限,因此学生读书氛围不浓。况且,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能自觉完成作业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去主动阅读课外书了。父母即使在家,也忙于生计,很少能做到督促子女看课外书。学生阅读质量不高。大部分学生阅读课外书,只粗粗浏览一遍,囫囵吞枣而已,很少做读书笔记。有的即使做了笔记,也就寥寥几句而已。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教师发挥表率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首先要喜欢阅读,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当看到老师经常地阅读,学生也不自觉地进行模仿,逐渐地走上阅读之旅。其次,作为语文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与人文底蕴也离不开大量阅读。所以,每天早上、中午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倡导教师陪读,在校园、班级营造“人人读书,人人爱书”的阅读氛围,让书香飘在校园每个角落。
营造书香氛围
建立班级图书角。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书都存放在班级图书角,实行资源共享,学期结束后再归还给本人。图书角的藏书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负责借阅登记,形成“好书大家读,快乐共分享”的好风气。这样,如果每个孩子提供一本书,他就能读到50多本书了。这样的“流动书屋”,书籍也是常换常新,学生不仅可以互相借阅,还能促进交流感悟。
开展亲情阅读。教师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多与家长交流,提高家长的认识,赢得家长的支持。提倡家长“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为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让学生做到定书、定时、定量。提倡家长每天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20分钟,并养成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同时,通过家校通平台让家长知道本学期需要阅读的书目和每月重点推荐的阅读要求。
提高阅读实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读物,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能发挥其特有的功效。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首先,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势必让学生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书籍。学习《三顾茅庐》,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可以让学生阅读《科普小常识》等。这样,既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其次,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6年跨度较大,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适合的书籍。如: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向他们推荐《爱的教育》《昆虫记》《城南旧事》《草房子》《我要做好孩子》等书籍。
“有效指导”课堂阅读。设置阅读指导课,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合理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掌握以下方法:一是阅读方式要呈现多样化。如朗读、默读、精读、诵读、略读等,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二是合作中阅读。阅读后须小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作品在学生脑海中再一次升华;三是边读边思,思考作者的创作思路,文中表达事物运用何种方法等;四是学会在实践中阅读。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到习作、学校黑板报、手抄报等写作中,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保持阅读的兴趣。
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生活小常识等。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把其中的要点写下来,并学习作者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读完一本读物后,及时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自己的感想,并坚持有感而发。想象型:主要是改写故事,续编故事,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每周通过组织评选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以评促读,引导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文学社团是良好载体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学校可成立文学社,精心选拔社员,为社员成长建档立册,成立文学社博客群,制定详尽活动方案等。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打造书香校园,如隔一周一次的“读书沙龙”活动,每月一次的采风活动,每月出一期文学社的报刊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从不同方面满足学生读书的需要,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尝读书的乐趣,明白读书的意义。
一、营造书香氛围,让学生爱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环境影响,他认为:“学生所接触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的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让人在一种自我、自主激励中,不断地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班级是学生每天所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场所,班级里任何一处的布置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
1.教室文化布置。黑板报和展板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在黑板报的内容上开辟一个“阅读之窗”。不管主题怎样更换,“阅读之窗”始终敞开,并在每周末及时更新。如“新书推介”、“阅读在线”、“优秀读后感”等。利用小黑板每周安排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古诗、名著美句等摘抄,由宣传委员总负责。
2.努力创建班级图书角。我们鼓励学生们都把自己家中的课外书带来,建立班级图书馆。由学生自己选出图书管理员,并制定借阅制度。建立好书交换站,鼓励同学们好书要相互交换看,好书共分享。
3.自习时间用来读书,保证孩子每天在校的读书时间。有了好的读书环境,有了好的书,还要让学生爱上读书,有充足的时间来读书。学校规定每天中午午休时间为课外阅读时间,我从来不挤占,而是鼓励学生静心阅读,并给于一定的指导。图书馆、阅览室开放时间,要求学生自觉到校图书馆、阅览室借书、读书。教给同学们抓紧点滴时间看书,要求每个同学无论是早晨还是中午,一有时间就看书。
二、丰富班级读书活动,促学生乐读书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我在班级里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学习节”等活动,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争当班级“阅读之星”,“小小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走进四大名著”等。班级读书活动的开展既是对学生读书的一种督促,也是一种激励。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推动下,学生阅读的量大了,面广了,同时口头表达,阅读理解等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2.推荐阅读好书。如今的书籍纷繁复杂,琳琅满目。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还不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些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书。因此,在选择阅读方面我们要作好指导。要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益智故事等。如推荐《西游记》、《彼得潘》、《屋顶上的小孩》、《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等。并且向学生说明有些是必读书目,如低年级阶段为《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等,进入中年级后《鲁滨逊漂流记》、《夏洛的网》、《乌丢丢的机遇》、《马燕日记》等均为必读书目。
三、加强读书指导,让学生会读书
1.做好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记”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为使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小天地,认真教给学生读书笔记方法。在组织阅读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在读书笔记的首页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警句,并给它取一个名字,如《书香致远》、《采蜜集》、《书味飘香》、《快乐小屋》等。并教学生自配插图,或贴上自己喜欢的贴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自己按内容插图配画。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摘抄本”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贴的方法形式不求统一,只要求学生在剪贴时细心认真,边要齐,贴时,涂抹胶水要适量,保持读书笔记的干净、整洁。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同时,剪剪贴贴,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亲子共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本学期学校倡议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其实早在上学期,我就向全班家长发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关于开展亲子阅读的倡议,并通过班级博客转发了告家长的一封信,动员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书。这个倡议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有个家长在留言中这样说:“你的这个建议太好了!我们一定按您的要求去做,争取给孩子一个温馨的读书和看书的环境。想想真的是,不经意间,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认真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大部分的空余时间都用在所谓的工作、应酬和看电视上了,即使有时间也懒得拿起书来看看,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浮躁”吧!我们家孩子一直都有看书的好习惯,但一直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书,有时实在没有时间看书,她会一大早爬起来就摸本书看起来,还有就是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找一本喜爱的书躲在厕所看上个大半天,过上一把看书的“瘾”,不喊她就不愿意出来。这些,我们看在眼里,喜在眉梢,但急在心里。您给我们布置这个作业,无形中给我们家长也提供了一个阅读、学习的好机会,我们会调整好孩子的作息时间, 尽量保证足够的看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质量,并做到持之以恒!”一个多学期来,大部分家长能按我向他们推介的小学生课外读物,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读书,要求孩子在节假日多看名家经典,并写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看法,可以感受到一部分家长正在逐步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阅读反馈。为让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地自觉融入书海中,督促学生阅读。学生每课外阅读一次,就填写一次“家庭阅读反馈表”。反馈表上要求学生填写好阅读日期、阅读时间(即用时)主要内容、阅读效果、家长签字等,以此达到家长监督的效果。
一、吟诵赏析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虽然课外阅读交流课不能像一般语文课那样用很多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必要的读的时间还是需要的。学生吟诵的过程,就是欣赏品析的过程。自我吟诵,既是对文本信息的内摄,又是对文本语言的转换;比较吟诵,既是个体循序渐进的品味,又是语言的内化积累。因此,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如我在学生读完《草房子》后的交流课是这样设计的:在这么多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段落里面,把你认为最精彩的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段。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班级不少学生热泪盈眶;教师随机的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了作品蕴藉的人文内涵。
再如,古诗词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最完美的呈现。每个月举行一次古诗文诵读大赛,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中华古典诗文,走进体现自我个性的阅读世界。
二、复述故事
学生阅读的一些简短课文或故事,教师可鼓励他们复述。对于人的大脑来说,“复述”是让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的一把钥匙。复述时如果加入了主观的理解,并将新的信息与以往信息相联系,就更有利于提高记忆的保持量。所以和背诵相比,复述更有利于大脑的长时记忆。许多国家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复述”,甚至将“复述”作为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读完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因为复述不仅是一种练习说话的方式,更是一种促进书面语言长时记忆的途径,扩大学生语言内存的有效手段。学生复述时使用的词句,都是从课文中撷取来的,这些词句在学生以后表达中出现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三、创作延伸
阅读经典作品,如饮清茶,唇齿生津,口留余香;如饮美酒,甘冽芬芳,回味无穷。学生们阅读着,感悟着,交流着,收获着,心中涌动着创作的激情。于是,写书评和读书心得,就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交流的机会。交流课上,学生拿出自己的创作,可以读读感受最深的摘录,可以谈谈最精彩的部分,也可以交流读书的感悟、实用的阅读方法,还可以互相欣赏、评点读书笔记。
假如一个人是一棵阅读树,一个班级就是一片阅读树林,一个学校就是一座阅读森林。读书、写博客、发书评、交书友,都是在为自己的阅读树浇水、施肥,让阅读树生长、开花、结果。交换果实,我们会获得更多惊喜。
书籍是浩瀚的知识海洋。为了让学生在一个书香飘溢、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习,我们精心设计了学校的“阅读海洋馆”,亮丽的色彩、漂亮的墙贴、精彩的名人名言、学生喜欢的各类图书,组成了一个美丽的阅读世界。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学生们会在“阅读海洋馆”里畅游。学校加强班级读书文化建设,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管理,在教室内设立“美文摘抄”“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墙报栏目,定期展出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等作品。
二、好书推荐,把最好的图书献给童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更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目前,儿童获得图书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面对林林总总的图书,部分家长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好,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当然还有家长)做孩子读书的引路人。我校用提供《推荐阅读书目》的方法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开学初,学校依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精心为每个年级配备了各类书籍,如低年级的《小猪唏哩呼噜》《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年级的《三毛流浪记》《奇妙的数王国》,高年级的《草房子》《夏洛的网》等,班级书架上摆满了孩子们爱看的书。
三、打造多元智能“悦读”课堂
我们给每个班在课程表中每月排4节阅读课:自由阅读课、读书指导课、好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我们主张阅读要个别、适性、多元化,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让不擅长语言表达的孩子在阅读中寻获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与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阅读教学新形式,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学习成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我们的“悦读”课堂上,大致分为几个活动区域:学习区域、绘画区域、表演区域。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区域,个体学习,小组合作,集中展示,共同提高。
四、开发“悦读”校本课程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个别、适性、多元”是我校“悦读”课程的核心策略,“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是我校“悦读”课程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将实施“悦读”课程作为学校“悦读”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围绕办学理念,我们找到了一些关键词:乐观、自信、感恩、宽容、关爱、赞美、努力、奉献。同时确立了课程愿景: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绽放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精彩。
五、亲子阅读,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
我们提出:亲子阅读能让孩子更聪明、更幸福。亲子阅读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让孩子享受阅读。我们发掘家长资源,开展争做“故事妈妈”“故事爸爸”等活动。许多家长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用自身的行动带动孩子阅读。家庭的书香味更浓了,亲子关系也更和谐了。
六、读书活动,异彩纷呈
为深入推动学生读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展示活动。
图书漂流――学生“悦读”的交换台。每学期学校都会在班级、年级或者全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孩子们为自己读过的书设计推荐卡,交换互读后,再写留言卡。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孩子们以书会友,了解了更多的书,密切了彼此的交往,做到了好书共享。
读书节――学生“悦读”的展示台。每年一届的读书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节日。每届读书节主题不同、内容不同,有红领巾书市、自制书签评选、读写大赛、读书小报评比、读书沙龙、课本剧表演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显示出极大的读书热情。
一、选择适合师生共读的内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较强,因此在师生共读的时候必须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内容。比如《海的女儿》《小老虎历险记》《三个小宠物》等,这些都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喜爱的书不一定适合师生共读,师生共读必须要选择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我们班的很多学生都喜欢《鸡皮疙瘩》以及《冒险小虎队》等书目。这些儿童阅读书虽然非常流行,但是并不适合进行师生共读,因为这些儿童书籍还不够优秀,缺乏师生共读的价值。
我认为,师生共读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阅读价值的儿童书籍,而非那些供儿童娱乐的书籍。阅读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梯度,可以让小学生理解,但是理解起来又有点难度的书籍,让其“跳一跳就可以够到桃子”,吃这样的“桃子”虽然费力,但是也是最好吃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师生共读的内容不能过于深奥,这样会打击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也会扼杀小学生早期阅读的兴趣。我建议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需要选择不同的师生共读书目。比如,低年级的时候可以选择《小猪唏哩呼噜》《大卫,不可以》等书籍来共同阅读;中年级的时候可以选择《夏洛的网》《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书籍来共同阅读;高年级的时候可以选择《草房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来共同阅读。这样的师生共读内容安排可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小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阅读技巧和阅读兴趣,帮助其心智的成长。
二、科学安排师生共读的时间
有了适合的阅读内容,我们还要保证师生共读的时间。我认为,师生共读的时间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例如,每周我都至少给学生提供三次在校阅读的时间,每次阅读时间都在20分钟左右。这20分钟就是我们师生共读的美好时间,师生可以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除此之外,我每天都尽量少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每位学生回家后都至少阅读10分钟的书,并做适量的读书笔记,第二天交给教师检查和指导阅读。教师还需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我在班里的图书角每天都会摆放一些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我也偶尔会翻看,这样学生也会被我的热情所感染,利用课余时间翻看书籍。
我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师生共读的机会。比如,我在执教《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老舍的语言风格,就与学生共读了老舍的《养花》和《北京的春节》;执教《三顾茅庐》的时候,我与学生共读了《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时候,我与学生共读了《水浒传》的相关章节……
三、选择适合师生共读的方法
师生共读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宗旨就是,要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然后教师点评和指导;可以教师先读,然后让学生跟读等。但是,我认为师生共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随性而为,在无形中实现师生共读。
一、当今小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兴趣,阅读数量不够。
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电视几乎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还有不少家庭拥有了电脑。其吸引力远大于书籍,这对小学生来说,诱惑力就更强了。因而很多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就会打开电视或电脑,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
(二)方法不当,阅读质量不高。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有的该精读的不知如何精读,只需粗读的却不肯放手。有些学生家长,因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或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无时间管教子女,让孩子自己选择,结果孩子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不利于孩子的阅读发展。这些都严重地妨碍孩子的阅读发展。
(三)积累不够,阅读习惯不好。
学生阅读纯粹是“读”,没有“背”、“诵”、“抄”等帮助记忆、积累的手段,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是仍然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因而作文仍然根基过浅,营养不良。而无计划无方向的低效阅读更是比比皆是。
面对这种情况,怎样创新阅读活动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
二、创新课外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爱”做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有了兴趣,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那么,我们老师的任务是:让孩子爱上读书,体验读书的快乐。
1.以身作则,榜样激励。
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读书的好处,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因此,我特别注意与学生共同阅读,凡是我要推荐给学生的书,我必先自读,共同与作者对话。每天中午,我必到教室,与学生各捧一本书入神阅读,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爱上读书是理所当然的。此外,我还给学生们介绍古今伟人如:司马迁、曹雪芹。让同学们明白,他们的成名无不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这些伟人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爱上读书。当然,我也没忘记从学生身边的伙伴中挑选榜样,那些阅读起步早,阅读水平高的学生,在我的辅导下,能胜任“小老师”,让他们代替老师朗读美文,讲故事。这“小老师”的榜样力量不可小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个个争当“小老师”。
2.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与课外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上好每一节阅读课,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比如,我在教学曹文轩《草房子》一课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后我顺势向学生推荐了几本关于曹文轩的作品,没想到转天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手中都捧着相关的书籍,于是我鼓励学生把自己读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这样一来使得课内阅读得到延伸和扩展,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效率。
(二)拓宽书源渠道,有“米”下锅。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一句话: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这话讲得可谓精妙无比!如果没书可读,学生空有一腔读书的热情,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能酿出蜜来呢?所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地为孩子们创设课外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才能让他们采得花,酿得蜜。为此,我们应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1.争取家长的配合。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光靠老师,必须要有家长的紧密配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推荐好书,如精彩阅读丛书《阅读让我快乐》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给孩子选购合适的图书,让孩子们有好书好报可读。我还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书香家庭氛围。
2.设立班级图书角。
我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图书角,积极参与学校的图书置换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但班级图书角资源毕竟有限,满足不了不断成长的孩子们的需求。图书馆才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所需图书,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把图书馆当作课外阅读的乐园、创新的天地和心灵驰骋的原野。
(三)组织展示活动,寓读于乐。
课外阅读实践的关键在于坚持,定期组织各种趣味盎然的读书展示活动如:故事会、读书笔记、手抄报展评等。当然,我也有放开手的时候,不确定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去发挥,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一、营造书香校园,为书香人生奠基。
一所学校如果书香浓浓,文化建设就有了重要载体。读书只有融入师生的生活中,才能唤醒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一)用课内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根植于课堂,不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充分自主发展,走“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教学之路,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我们的做法是以课堂多形式阅读为主,以课余阅读为辅。
为了让大量阅读走进每一堂课,我们规定,每节语文课必须拿出5~10分钟进行拓展阅读,每周拿出1~2节课进行集中阅读,阅读的内容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主(教师也可以从其他途径选用文章),教研组全体语文教师在开学初,经过集体备课精心挑选文本,其中三分之二的内容进行课内阅读,剩余三分之一为课外阅读完成。另外,我们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水平,通过《书香润年华》(自主开发的经典诵读丛书)向学生推荐了中外古今名著,供学生自由选读。以课堂为主阵地,阅读量是很可观的,以小学为例,小学毕业时就能阅读至少400多万字内容。这就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以教师专业提升工程、青年教师助力工程、名师锻造工程为核心的教师分层发展计划,充分保证了阅读活动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诸城市教研室还向中小学生各推荐了200多首古诗词(文),按单元的编排形式编写成经典诵读丛书《书香润年华》,将古诗文背诵当作“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古诗词吟咏背诵中受到国学的浸润。两个“200首诗词(文)垫底”,这是对诸城市中小学生背诵量的最低要求。学生诵读经典不仅要熟记、背诵,还要富有感情,形式活泼有趣,特别是全市中小学生的晨诵经典活动,已经成为诸城书香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旨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每年一届的“风华少年”评选活动已举办6届,其中评选“古诗背诵大王”成为了检阅经典诵读成果的重要舞台。
(二)到“农家书屋”去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但目前,广大农村学校仍然普遍存在买书贵、看书难的问题,达不到基本的课外阅读标准。针对这种情况,诸城市财政投入300万元,在全市233处农村及城市社区建起了“农家书屋”。“农家书屋”高标准配置书架、书橱、借阅桌椅,购买了大量丰富的学生适读书籍,安排专门人员管理,实行全天免费开放阅读。遍布城乡的“农家书屋”为农村学生开展“海量阅读”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我们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借鸡下蛋”,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有声有色的社区“农家书屋”阅读活动。每逢节假日,语文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农家书屋”读书,师生遨游书海,成为诸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农村孩子人人有书可读的理想,借助社区乡村“农家书屋”的资源实现了!另外,城区学校积极建设自己的电子图书室,并和市图书馆进行网上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借阅图书,通过电子查阅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读。这些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图书的使用率,也极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互助阅读,书籍与爱心同行。
“同学们,今天我向大家捐读的是我最喜欢的曹文轩的《草房子》,它主要讲了……”这是诸城市府前街小学“好书捐读会”上的一段学生发言。据统计,诸城各中小学的“好书捐读活动”每学期至少举行两次,全市师生每人每年贡献1~3本好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学校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捐一本,读百本”,广开书源,成效显著。在捐读前,学生可以在书的扉页上写一段推荐的话,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并签上自己的名字。班级图书角由专人管理,负责登记造册、日常维护等工作。学期末,图书还可在班级之间交换流动。图书所有权归学生个人,毕业时可以领回,也可以捐赠给学校。这种互助式阅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
(四)让书香扮靓节日。
诸城市实验中学早在2001年就开始举办读书节和图书超市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形成了“读书——让生活更和谐”等十大读书新理念。实验中学的书香校园活动辐射和带动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读书节”中,我们大力开展了评选读书之星、藏书之家、一次购买图书之最等活动,“读书节”俨然成为学校的重大节日。学校的文化建设与读书活动直接促成了2009年全市全面启动“全民读书活动”。
二、同步写作促进共同成长。
阅读与写作要两翼齐飞。为提高语文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行师生共同写作活动:
(一)共写教学(学习)随笔。
每周一次,教师随笔以教育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主,适当兼顾对日常生活、社会、人生、自然的观察与评论;学生随笔可以写读书收获、成长经历、学习心得、生活观察等,以学习生活为主。
(二)共写日记。
教师和学生一起天天写日记,记下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受,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各校均建立正规的日记本,师生定期进行日记交流,教师总结讲评,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日记本上留下自己的感言。这个方式很好地增进了师生感情,使“教”与“学”更加和谐。市教研室把学校日记纳入教学常规,各校每学期都根据季节时令、节日、学校工作或社会活动、家庭事务、心情心理变化等组织专题日记写作,引导师生观察社会和自然,感悟现实,体味人生,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目的。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随笔、日记、读书笔记“评、展、刊、奖”系列活动。
(三)共记“阅读卡”、共写“周读书小练笔”。
我们强调阅读的实效性。在全市初中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推行使用“阅读卡”。内容包括:内容梗概(300字)、摘录(不少于5段,每段不少于100字)、一句话书评(30字左右)、人物形象(场景、精美句段)赏评(不少于300字)、迁移写作训练等栏目。这样,每次阅读活动,仅读书笔记就至少在1800字以上,阅读效果非常好。在全市小学坚持“少动笔墨多读书精练笔”,让学生从过分重视摘记的做法中解脱出来,将大量时间用于阅读。每周“两练笔”,即每周一次主题日记、每周一次读后感,辅之少量精彩内容的摘抄积累,教师每周一评,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的读书兴趣非常浓厚,效果也显而易见。
三、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一)精心设计读写活动。
1.唱响“四季歌”。
春之韵、夏之歌、秋之颂、冬之情四季歌系列活动是诸城市教研室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的一项重要的特色系列活动,通过唱(搜集不同季节歌曲进行学唱展示)、画(画出自己喜欢的不同季节的景物)、诵(搜集不同季节的精美诗文、童谣、春联、谚语等编成相声或小品进行表演)、写(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设计主题手抄报)的形式,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各种素质。
2.“共读一本书”。
家长、教师、学生同读一本书、同写一份稿(读后感)、同讲一个主题。该项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展了知识,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家校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在这项活动中可以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经典诗文诵、唱、演。
集背诵、演唱、表演于一体,让学生在诵、唱、演中体味经典诗文的魅力,内容以各年级背诵的经典内容为主。活动按照班级、级部(教研组)、学校三个层次进行,每学期举行一次。不少学校的做法很有特色,如明诚学校的弟子规、千字文操,府前街小学每年一度的“六一古诗文朗诵大赛”等。
我们还根据时令、节气或时事来组织、设计适合师生读写的活动。如,“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组织评选教师参与全国语文教师阅读大赛、全国教师写作大赛等活动。每年都定期举行全市语文教师阅读写作征文比赛等。
(二)鼓励学校探索个性化读写活动。
为了推动师生读写,我们提倡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优势,探索有个性的读写活动。各个学校都在读写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创造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实验初中每年一届的“图书超市”,学生可以将富余的图书自由交易,大大刺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百尺河初中的“日记节”,已连续举行了7届,多种形式交流分享日记成果。实验小学利用文学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写实践活动;石桥子小学把古诗词学习引入到该镇小学书法特色教育中,每天练字就写古诗词,书法教育和经典学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林家村中心校、西郊学校成立小记者站,小记者们用自己天真童趣的笔触描绘出社会百态、学校生活,成为学校与媒体沟通的桥梁;文化路小学的“儿童诗”创作走进课堂,也开展得风生水起,每周一节儿童诗创作课,每天一次的优秀儿童诗朗诵……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读写活动,使诸城的学校处处充满书香,时时张扬个性。
四、在探索中收获成效。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深入开展,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不论城区还是乡村,学生热爱阅读的风气越来越浓厚,影响所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首先是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教师垄断课堂的弊病得到彻底改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讲课时间得到有效控制。课堂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之间沟通顺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保护和张扬,“海量阅读”得以保证,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大量阅读也推动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全市小学以三级课程整合、构建语文课程新体系的研究初见成效,孕育出本土名师、名法,如孟疃初中白玉红老师和她的“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林家村初中臧芳虹老师和她的“三秀一评”教学法,枳沟镇枳沟小学的吕映红老师和她的“赏评”习作教学法,密州路学校李洪芹老师和她的“读思议说”四步习作教学法,实验小学纪永梅课改团队和他们的“自主互动、读写互补”单元主题系列化教学法,府前街小学李海梅老师和她的“诗意语文”研究,等等。
其次,通过几年的读写活动,师生共同成长,人人磨炼出一支“烂笔头”。我市一大批青年教师建立了质量较高的个人博客,教学随笔丰富充实,每个语文老师能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得失,反思成败,写出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收获,写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真情实感。龙源学校于海波老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随笔结集出版了《水的心事》,孟疃初中的白玉红老师将教学随笔、诗歌创作等结集出版了《璞玉心语》,枳沟初中孟祥霞老师结集了《山那边是海》,枳沟小学吕映红老师出版了《为你修得生花妙笔》……教师们每年都有大量的教学于各类报刊。
各类活动的开展,为更多师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各类读写赛事中,每年都有很多师生获奖。林家村初中刘焕东老师的《悠悠楹联情》、繁华初中八年级学生娄明的《女孩的天空》等多篇作品将被《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收入。特别是《女孩的天空》一文,形象地反映了诸城少年学子在读书中成长的精神高度。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读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除了深感钦佩外,自己更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它能扫除那些陈旧得近乎老化的观念,让阅读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阅读者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也切实感受到自身素质提高对育人工作的重要。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慨颇深。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一些人,他教1年,然后重复5年10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5年。一个实实在在教5年的人,与一个教了1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一样的。爱孩子,不是光给孩子们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
当然,我做的远远还不够,大教育家伟大的理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轻的心,今后,哪怕工作再忙,时间再紧,也要挤兑一点闲暇,让自己静下心,定下神来仔仔细细地拜读一些作品。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最近,拜读了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颖、见解之独到而折服。朱教授在这本书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怀,要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接受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东西——书开始入手。”
近年来,在和学生读书共勉、互相增益的过程中,我时时体验着读书带给自己的充实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读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说:“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德滋养。”由此可见,读书对于培养、充实、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来讲,读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读书,让学生视野开阔。
开学伊始,我与学生相约:本学期老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学们进行读书竞赛,新学期谁读的书多,谁的读书笔记写得最棒,谁就是读书状元。说读就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轮到我的早读课,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打开自己钟爱的书读上几页,待学生们到齐了,再上早读课;语文阅读课,更是我们师生读书的最好时光;语文活动课成了我们推荐好书、朗读美文和交流读书体会互动课;闲暇时,我们互相交换好书。一学期下来,我班的一批“小书虫”除了读少儿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外,还读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当升旗手》、《徐悲鸿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书。读的书多了,他们的视野明显开阔了,习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谈吐也变得高雅。学生身上洋溢的浓浓书香气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句来。
二、读书,使学生精神充实。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书中,十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兴趣,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举趣去从事不健康的活动,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实和包围了。书,是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本学期,我又和学生们一起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曹文轩《草房子》、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书。我明显地感觉到那些爱读书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实且丰富了。他们此同龄的孩子更懂得爱、懂得宽容、懂得珍惜时间、懂得诚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老师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谊的珍贵……
三、读书,令学生志向远大。
学生具有远大的志向是其将来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之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志向远大的学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他的进步就会插上奋斗不息的翅膀。那么,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志向从何立起?单凭家长和老师的几句说教远不如引导他们读几有关志向者的书见效。哥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为此,我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诺贝尔奖百年英杰李政道》、《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传》等书给学生读,让他们在书中与志向远大的伟人对话,受其熏陶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有实现目标的坚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后都能在自己远大志向的引领、鼓舞下,经过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由此可见,多读好书的孩子,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远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多读些书不断充实自己,并引荐学生多读些有益的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们不妨说培养人文精神,始于读书
今天的教师为什么要读书,已经无需讲太多的大道理了。因为社会各界对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对我们自身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了;因为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因为教师专业发展别无他途。——任何一条理由都要求教师必须读书,读万卷书。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愿意读书,每天都坚持读书的教师少之又少,简直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了。
显然,目前要想让教师们在教学之余回到书桌前读书,关健恐怕不是在告诉教师们读书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诉教师们应当如何读书,而是要设法激发教师们的内在的阅读动力。这就犹如要想学生认真学习,教师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样。
我们有必要对教师的职业特点作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师们每天都在规范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这些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有些是不及实际和蛮不讲理的),老师们被逼得喘不过气来,只好整天在领导“强化质量意识”的喊叫声中,把自己的弦绷得紧紧的。教学方法陈旧,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牺牲时间和体力和学生“同归于尽”,什么创新精神,什么创造能力都统统见鬼去吧!TMD!
二、教师狭隘地生活着。每天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两点一线,周而复始,渐渐形成了不变的生活轨迹。虽说这样的生活仿佛远离了 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校园的陈腐和慵懒。我们心不甘情不愿地看守着自己狭隘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加广博似乎根本就事不关己了。
三、教师们重复地生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天的你我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机械地重复使我们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惰性,甚至是职业的倦怠。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
四、教师们忙碌地生活着。备课,批阅作业,还有其他的各种中心工作需要完成。我们已经分不清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了。另外,成家后,还有许多的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缠身,真是让人感觉好累好累。唉!
面对着当下我们教师的生存生活方式,我们要创设这样一个前提:让教师愿意读书。
创设这个前提,不是说说就可以行得通的。所谓强按牛头不喝水。但这确实又是一件极为关健的事。可以这样认定,什么时候教师们发自内心地想读书了,我们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的教育对象就都有了希望。
那么,怎样让教师愿意读书?
最根本的途径当然是从制度上提高优秀教师的社会地位。如果我们确信读书是优秀教师必须经历的成长途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师愿意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为此而努力。
让教师体验到读书的欢乐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毕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教师的精神生命也需要发展、事业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够让教师从读书中体会到欢乐,那么教师也会逐步地重拾书籍,回到书桌前来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是最能体验到读书的欢乐的。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只要我们有梦想,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只要我们不断地前行,我们就会实现我们的梦想。”这是我最近在读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给我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