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案例论文范文

畜牧案例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案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畜牧案例论文

第1篇:畜牧案例论文范文

一、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应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学校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深入养殖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意义,确定职业岗位中应具有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从而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其归类为8个行动领域、22个学习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综合素质课、技能平台课、技术课和拓展课。其中,猪病防治是技术课的核心学习领域之一,是由动物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外产科学和中毒学等传统学科有关猪疾病部分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按照养猪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学生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如猪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等职业岗位能力,为我国养猪业保驾护航。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种规模猪场、动物医院和兽药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猪病防治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猪病防治课程学科体系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深入养猪企业,对岗位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由养猪企业的猪病专家、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研讨,最后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按照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根据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关健技术和综合技能,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5个项目(猪场预防保健技术、哺乳仔猪疾病防控技术、保育猪疾病防控技术、育肥猪疾病防控技术、种猪生产疾病防控技术)和14个能力目标。

第三,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将猪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四,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猪病防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实训场所,如猪病诊疗实训室、动物医院、校内实场和校外养猪企业等场所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一,猪病诊疗实训室,包括猪病诊断室和猪病治疗室。猪病诊疗实训室内病理标本充足,诊断仪器先进、治疗设施完善,能完成常见病毒性、细菌性等猪病的实验诊断,能满足猪病防治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还对校外养猪企业开展常见猪病病原的检测与诊断。

第二,动物医院为周边养殖场开展常见猪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业务,并充分利用门诊猪病病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为学生学病的诊断、检测和治疗等知识技能提供了与兽医诊疗机构一样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校内实场为猪病防治课程的猪场消毒、猪疫苗免疫接种、猪药物保健预防及驱虫实训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实习情景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校外养猪企业,即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养猪企业基本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先后与广西畜牧研究所猪场等10多个养猪场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协议规定学生在猪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猪场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可以将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服务于养猪企业的同时,学生的猪病防治技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猪病防治课程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它是指在猪病防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包括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典型的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病例情境中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诊查思路和防治措施,最后,教师进行常规讲解。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就是在一个猪病讲授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猪病临床案例,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得出初步 诊断结论,分析诊断依据以及所须的进一步检查,然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是现场病例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动物医院或猪病诊疗实训室接诊病例,根椐临诊情况把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对病例展开讨论,并针对疾病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理变化、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现场病例教学的主角。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平时拍摄的猪病症状和病变彩色图片、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成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加强学生对猪病症状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信息量,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

(五)完善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

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也是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前,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即考勤占10%、实验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这种课程成绩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猪病防治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猪病诊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40%,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学习过程考核占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病例分析报告;职业能力考核占30%,这项考核根据现场教学过程、实验实习操作过程和猪病例诊疗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实践证明,新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

由以上对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可知,课程改革后,在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课程教学资源更充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对学生考核方法更趋合理化。课程改革主持人主编并出版了《中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习题集》,发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猪病防治”教学中的应用》等3篇论文

第二,课程改革制订的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等在畜牧兽医专业试验班学生中试用,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猪病防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93.2%。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猪病诊断和防治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参加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达95.2%,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第三,猪病防治的课程改革后,最终集成了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习题集、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创建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其教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同类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猪病防治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环境的创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猪病防治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紧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滞后等问题都有待今后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在钜.关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8)

第2篇:畜牧案例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发展,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创新实践能力强以及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动手实践能力、自学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依据河南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实践,就高职高专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作初步的探索。

1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从事畜牧兽医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地点偏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等,从而导致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下到基层工作,即便到畜牧生产一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专业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拥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非常稀缺,大大妨碍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急需既懂畜牧业生产技术又懂生产管理,具备较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2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本专业的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措施等,二要,突出特色,做好人才规格的定位,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完成满足畜牧业生产实践工作。

3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当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行业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畜牧业发展需要,掌握动物养殖和疾病防治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很好地完成养殖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

3.2 授课方式的改革

改变先前的以课堂讲授、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要求学生动手查资料,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幻灯片、录像、动画等多种手段,并与案例示范、现场模拟、项目化教学等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消化的效率。

3.3 专业教师职能的转变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前沿知识的学习,还要把握和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便出色的完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3.4 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把畜牧业生产实际和工作岗位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以应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宠物的疫病防治和训导。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考核标准的需要,一门课程的总成绩可以分为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各占50%,理论成绩包括课堂的考勤、提问、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实践成绩包括实践课的考勤、表现、实践报告和实践课成绩等,课程实践成绩以采用现场操作为主,附以口述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

4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4.1 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聘请校外教授、专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代表等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目的是:依据企业需求论证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加强和协助院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专业技术岗位能力训练;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为学生讲授本专业最新知识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4.2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投入力度,已建成饲料分析检测与电脑配方实验室,模拟企业现场操作规程,能够完成学生实训和考核工作。现已投资建立了周口市动物防疫与检疫中心、兽医院、规模化的现代养猪场、养羊场和养鸡场等。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与省内外多家相关专业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一些条件成熟的畜牧兽医企业签署校外实`教学基地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训搭建平台。逐步建立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互惠、互利、互动”的产学研运行机制,形成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

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和第六学期的时间相对集中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饲料的配方、生产、销售,动物的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岗位进行实践,实现学习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进入提前职业角色,熟识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除了学习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还要现代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和适应,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畜牧兽医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岗位。

4.3 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畜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是,出台奖励、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本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和学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各种机会,为本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提供便利,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养殖等相关企业进行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践锻炼。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加强新知识和企业文化的学习,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4.4 实行“4.5+1.5”教学模式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行的是“4.5+1.5”教学模式。前四个学期和到第五个学期的11月中旬,学生参加院内的课堂教学和院内外的实习基地实训,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五学期11月中旬,学生参加学院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之后,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具体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将岗位实训分成饲料配方与检测、动物的饲养管理、动物疫病防治等方向,在企业的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实训实习,由带队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以产学结合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也在实训中根据具体要求来完成。

4.5 加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来学院讲授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方法,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引导和支持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工作。科研立项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理论研究向,转变为生产实践服务,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为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5):117-119.

[2]徐小琴,孟婷.高职动物医学专业校企合作“三赢模式”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5):52-54.

[3]邓华学,张传师.推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7):289-290.

[4]刘诗柱,毕玉霞,付森.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35-36.

第3篇:畜牧案例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营实体 师资队伍 模式

一、实施背景

畜牧兽医及相关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授课就犹如“纸上谈兵”“黑板上养猪”,根本无法让学生学到本专业的真本事。畜牧兽医类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实践锻炼不够、动手能力不足、技能提升比较慢的问题。原因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以下困难:一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实践机会太少,实践能力弱;二是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三是专业教师主动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教师参与实践的时间与畜牧业生产周期不相符;五是虽然专业教师有部分自创经营实体,但示范带动作用未能较好体现。

面对以上种种困难,怎样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困难呢?根据专业特点,我校提出“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的目标,经过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学校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自创经营实体,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显著成效。

二、主要目标

以专业教师自创经营实体为载体,在学校、教师团队、企业的协助下,通过多种方法及途径,层层深入,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使教师的“四个能力”与生产实践、生产经营完全同步融合,培养多能型教师,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施过程

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利用专业优势自创经营实体,并以经营实体的教师为核心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每人担任1家以上企业技术顾问和承担1项以上课题,构建了“创办1个经营实体+带1个专业教学团队+担任1家以上企业技术顾问+承担1项以上课题建设”的“4个1”“多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一)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创办与专业相关的经营实体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一些教师根据党的政策,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走上了自主创办实体的道路,创办了饲料店、兽药店、养殖场、宠物医院、宠物美容中心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学校因势利导,出台《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专业教师自主创业奖励办法》,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自创经营实体,并为自主创业教师创造宽松的条件。如:学校在工作和课时安排方面对他们给予照顾;同时,在资金资助方面,每年给予自创实业教师一定的奖励,并优先提供学校门面给教师开展经营。

(二)以经营实体为载体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创办经营实体的专业教师在学校本教研室内或本专业领域内带领5-8名年轻教师组成一个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参与经营实体的日常经营及管理,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个教师团队中,经营实体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把在经营实体过程中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和总结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教师团队;年轻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实践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通过收集典型的临床案例、视频、图片资料等,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手段,课程内容的改革更加真实且与岗位知识紧密对接。同时,经营实体教师在科研及专业拓展方面给予年轻教师指导。

(三)担任养殖企业技术顾问,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经过充分的实践锻炼后,经营实体教师及成员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学校周边一个大中型养殖企业,担任企业技术顾问。通过参与企业重大疫病的防控、协助培训企业畜牧兽医行业技术人员、参与养殖及疫病防控新技术的推广、协助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指导在企业教学实习的学生,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的同时,教师自身的实践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

(四)承担教学科研课题,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经营实体教师主持1项以上课题建设,带领团队成员参与并完成课题研究,通过课题建设转化成生产力,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如论文、教材、教学软件等,为经营实体管理和教学服务。

四、条件保障

(一)制度保障

学校把自办企业带团队作为学校师资培养的重要渠道,成立机构,完善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制定制度保驾护航,建立了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教务科、人事科负责组织开展具体工作,将“4个1”“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纳入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形成保障机制,有效提高了教师自创实业和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在制度保障方面,学校出台了《十二五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专业教师自创实业奖励办法》《双师型教师奖励办法》《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科研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专业带头人培养办法》《骨干教师培养办法》等相关文件,并落到实处。

(二)时间和资金保障

在教师工作安排方面,学校也为自创实业教师在课时安排、调停课等方面提供便利;在资金资助方面,学校每年给予自创实业教师一定的奖励,并优先提供学校门面给教师开展经营。

(三)地域优势

学校地处沙塘镇上,是柳州市郊养殖业最发达的地区,便于教师开展创业。教师的创业必须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才能形成一定的气候,而且创业地点在学校周边20公里以内,方便教师团队开展实践锻炼及学生教学实习,也便于教师上下班,确保学校工作与自主创业两不误。

五、主要成效

通过“4个1”“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平台,学校打造出了一支实践动手能力强、团队建设能力强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多能型”教师团队,不仅服务了地方经济,也提升了教师的个人收入,更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实现了教师提升个人能力、增加个人收入、服务地方经济的“三丰收”。专业教师自办实业不仅真正调动了教师的实践积极性,而且能够使教师在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前提下主动学习到本专业最扎实、最前沿的专业本领,他们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

(一)教师创业实体带动专业团队发展,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

目前学校教师创办了20家经营实体,组建了8个专业教师团队。组建8个专业教师团队的经营实体不仅运转正常,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师生重要的实践基地,每年接收师生生产实践锻炼300多人次。如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小动物诊疗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友昌老师,他在大学毕业后就在深圳等多个宠物诊疗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担任了2年的宠物诊疗主治医师,拥有非常丰富的宠物诊疗临床经验。在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后,李老师选择了在学校动物医院旁边创办宠物诊疗美容中心,经过2年多的经营,李老师不仅让宠物诊疗美容中心办得有声有色,更带动了学校一大批专业教师在宠物诊疗和宠物美容方面进行实践,引领了学校在宠物诊疗及美容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创业实体是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有效渠道

8个经营实体为学校培养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39名。“4个1”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年轻教师取得较大成绩,取得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0人,培养的双师型教师22人。

(三)教师创业实体成为学校服务当地养殖业发展的主力军

8个经营实体中有40名教师担任50家企业顾问,帮助企业进行了重大疫病的防控,协助培训企业畜牧兽医行业技术人员1200人次,推广养殖及疫病防控新技术5项,企业在学校建立13企业冠名班和赞助25万元用于学校办学,与企业合作开展3项课题研究。

(四)教师创业实体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发展

学校共有8个教师团队立项,自治区一级课题2项、二级课题2项、三级课题17项,校级课题5项,其中结题4项,有1项获教学成果三等奖;135篇;获教学信息化教学技能比赛奖项9个。

六、体会与思考

实践证明,“4个1”“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完全符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4篇:畜牧案例论文范文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实践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生存、生长、繁殖、产奶、产蛋、免疫等)相互关系的科学。该课程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对动物的生理功能,不同动物消化、吸收、代谢与利用各种营养物质的过程和特点,各种生理状态、不同生产用途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及营养需要量。

进入21世纪,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各个农业院校也在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不断作出调整,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努力结合生产实践,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查方法等进行了修改,并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动物营养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大纲调整前,我院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不强,独立学习意识不够,对课程几乎没有兴趣。教师在讲授时,虽然能采用提问、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能多种教学手段,但由于缺乏图片、视频及实例教学等,总体上效果仍然不理想。

2.动物营养学教学的改革

2.1教学大纲的改革

为了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结合生产实践,在教学大纲的修改中,着重加强了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内容的教学,取消了与其他课程重复及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少的部分。例如,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及能值教学的学时数,并增加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的学时数;同时,将与《饲料添加剂学》课程重复的饲料添加剂教学内容和与《饲料与饲养学》课程重复的动物采食量教学内容改为自学,并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少的役畜工作的营养需要改为自学。通过这样的修改,旨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为以后的工作或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时产生枯燥感,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以往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新的教学内容中,将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与以前学习过的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相联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消化吸收过程与动物生理学相联系,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六大类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与生物化学相联系,教学中多使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这种让学生回忆、联想及理解的方式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2.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与学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老师讲授有条理、逻辑性强并且生动有趣,学生才喜欢听。教学方法改革后,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善教学效果。例如,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各类养分是消化吸收过程,内容抽象,使用图片和视频教学后,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各类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在动物体内含量甚微,但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却很独特,缺乏时易患各种缺乏病,结合图片展示的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更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多采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还多安排学生参与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开展的饲养试验或消化代谢试验等动物试验,也参与学校奶牛场青贮饲料制作的生产实践。通过这些改革,使整个课程教学能更好的结合实践,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以前的考试中,最终的成绩只是由出勤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而在这次的教改中,将综合成绩改由4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成绩(出勤、提问及作业,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和课程论文(占10%),如此一来,能更公平和公正的评判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表现,避免一考定合格而造成的各种弊端。

3.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

通过教师的实际讲授效果和课后学生的反映,认为本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首先,教师和学生都感觉针对性更强,分别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师的讲授更加明确,而学生的思路也一直比较清晰。其次,通过与动物试验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评定时,应该通过各项分析指标并结合饲料中各养分的营养作用、饲料养分含量和饲料营养价值的关系、各种饲料中养分含量标准、各种动物的饲养标准等进行综合评价。再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更高,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后,学生能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有效杜绝了作弊现象。

4.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受到教学经费和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动物营养学的教学内容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较少,如果以后的改革中能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更多一些,会使动物营养学教学更加完整,学生可以结合实践内容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娟,付彤,尹清强,等.动物营养学理论和实验课教学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22-23.

[2]郭爱伟,王海龙,吴培福,等.动物营养学案例教学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2,(4):168-169.

[3]李文立.《动物营养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8):30.

[4]王艳荣,王元元,何云.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2):103-105

[5]许发芝,李吕木.动物营养学教学模式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89-90.

[6]杨凤.动物营养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杨明明,姚军虎,龚月生,等.《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家畜生态学报,2012,33(1):111-112.

[8]朱忠珂,宋瑞.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1.

第5篇:畜牧案例论文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条件已经从单纯的岗位技能转变为技术技能、理论知识、经济素质等合一的综合能力。在中国民航大学的一次就业双选会上,宁波栎社机场的招聘负责人指出,不论什么专业,懂得一些经管方面知识的人才会更受欢迎,因为对有潜力、有发展的人才来说,这些知识是很有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经济学拓展课就是一门讲授经济学基础原理、普及市场经济基本常识、掌握各种具体经济管理方法的课程,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素质、强化专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经济学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1教学目标

经济学拓展课程旨在提高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素养,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把握:第一,通过课程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第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初步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三,结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习目标,完善课程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有机联系、层层递进的。第一层次的目标是首要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在第一层次目标的基础上,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完成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提升;最后,经济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强化专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实现从实践到技能的第二次提升。

2.2教学内容

传统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中,较多强调经济学理论教学。如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经济学的拓展教育,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经过重新设计和调整,才能适应经济学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济热点(89%)、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经济常识(81%)、与专业结合和突出专业特色(77%)排在前三位。为此,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微观基础)、经济热点问题(宏观分析)与专业经济理论(专业拓展)三部分。

2.2.1经济学基础理论

以人们如何决策和交易等关系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出基本经济问题,开始对经济学基础理论进行介绍。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是从资源的稀缺性开始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稀缺的资源,人们无时无刻都在面临着选择,消费者如何用有限的收入获得最大的满足,生产者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选择就会产生成本,由此引入“机会成本”的介绍;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用来说明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人们如何交易”主要包括:贸易是互利的;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市场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的微观管制和宏观干预。通过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经济理论支撑。教学实践表明,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介绍,有效保证了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课程最初阶段获取理论上的支持,调动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2.2.2经济热点问题

课堂上被动地听讲只是知识的暂时记忆,只有主动去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时候,记忆才会不断加深。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经济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化对所学经济理论的认识。经济热点问题教学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体现其时代性特点。“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CPI)”、“‘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人民币汇率逼近‘5’时代”等问题都可以作为经济热点问题引入教学。经济热点问题的决定可以由师生商讨决定,也可以是学生广泛关注的问题。热点问题的决定方式是多样化的,其不变的是此部分教学过程中,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议题的主动寻找、资料的主动查阅、问题的主动分析。

2.2.3专业经济理论19世纪以来

各学科的发展越来越专门化和工具化,造成了知识的割裂。经济学拓展课程应该注重将经济学和专业知识进行交叉与融合,从而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升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素养。与海洋科技、食品化工、机械制造、现代农业等不同专业相适应,可以分别重点介绍海洋经济学、食品经济学、工程技术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专业特色,把专业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以做到能对行业的经济形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拓宽就业领域,提升自身竞争力。

3经济学拓展课程的教学方法

3.1案例式教学

传统的经济学教学充满了复杂的公式与图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查显示,52%的学生认为经济学课程太抽象,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着眼于“身边的经济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济学是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的,是“生活中的经济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中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掌握经济原理。例如,以“上大学的成本是多少”、“恋爱的成本又如何计算”、“是考研还是参加工作”等每个大学生都会碰到的现实问题作为案例,引入“机会成本”的介绍;又如,通过“永远是第一个包子最好吃”、“春晚年年办,年年骂”引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介绍。

3.2讨论式教学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讨论式教学在发挥学生的主观性作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鼓励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讲解通货膨胀时,就可以通过讨论“物价上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00元可以买些什么”等问题,鼓励学生结合《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9切身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实践表明,面对有切身生活体验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较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应用能力得到步步提升。以“人民币升值不止,外贸企业损失不停”作为案例引入教学,一步步提示并指导学生主动去分析问题:什么是汇率?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外贸企业应该如何规避?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又会受到什么影响?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3.4实地调研

经济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走出大学校园的“象牙塔”,离开校园的“真空环境”,回归社会,采取社会调查和实地调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现行的行业法规和相关的经济政策,让理论学习回归到真实的社会问题中,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脉相承的,是有机的、统一的体系,只有恰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4提高经济学拓展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4.1教学时间的调整

经济学拓展课程的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尽管调查中有84%的学生表示愿意选修该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学生刚刚步入大学,还未根本脱离高中时代的应试教育,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形成主动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削弱了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由此,建议开课时间选择在第三学期,即大学二年级的上学期。相较于第一学期,学生开始步入与接触社会,开始主动地思考经济问题,有了学习的欲望与主动性,从而有利于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4.2教学教材的选择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广受学生青睐;梁小民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教材。现有的经济学教材只能满足教学内容中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需要。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在每学期都要进行更新;专业经济理论的介绍,更是学科的融合与浓缩。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基于此种情况,可以由教师课前准备教案,提炼知识要点,以教学资料的形式发放给学生,暂时替代教材的作用。

4.3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师资队伍的质量不仅决定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决定于一个有效合作的师资团队的形成。经济学教学内容要体现新颖性、实用性、专业性、与时俱进性。也就意味着教师的备课任务繁重,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两个教师就可以胜任的。凝聚不同专业知识结构、不同年龄结构的师资团队恰恰适应了这一要求。师资团队内部根据专业知识、所学特长进行合理的分工,搜集相关的教学材料,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共享的经济学拓展课程资源平台。

4.4考试方法的变革

第6篇:畜牧案例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 宠物店经营管理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40-03

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课程是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课,其注重传授宠物商店及宠物医院的经营管理中的基本常识,将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在宠物店在经营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予以弥补,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宠物商店经营管理;注重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将来从事宠物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笔者从教学实践对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一、课程设计理念

围绕中职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为本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淡化学科体系,重视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将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同时,也将当前生产中的热点知识、新技术融入教材,使教学具有时代性。

二、课程开发思路

(一)调研行业企业,了解相关岗位需求技能。设置调查表,到宠物商店、宠物美容店、宠物医院进行调研,了解现代宠物店岗位对中职学生的要求。

(二)根据调研结果,设定教学方向。根据宠物店调研结果,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依据宠物商店经营管理常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整合设计成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邀请宠物店成功老板研讨,修改完善教学内容。通过邀请宠物店的成功老板到学校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对初步设计好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完善修改,达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编制教材及实训指导书的目的。

(四)完善条件,开展校内外教学实践。根据校内教学需求,进一步完善条件,使实验室内有足够数量的实训材料和实训动物,修建实训室及配备较先进的教学仪器。并根据校外教学效果,完善课程内容,满足生产需要。

(五)强化技能训练。对从事专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如宠物用品销售、宠物市场调研、宠物用品识别与介绍等重要职业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六)实施技能考核。将企业需求的技能与教学中的考核相结合,力争使考核促进学习的目标更好地实现。

三、课程目标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良好的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掌握宠物店经营相关的重要技能;同时,使学生在具备宠物疾病及临床知识后,能够很好地与客户打交道,提高职业素质,增强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一)知识目标。掌握宠物市场现状分析、店铺规划、宠物用品,学会宠物店的管理和宠物医院工作流程。

(二)素质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进入宠物行业不仅要知道宠物的疾病及临床知识,而且要了解这个行业要时刻与人打交道,要学会做生意。因此,要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奋发上进等素质。

(三)能力目标。为将来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学生在宠物行业的职场竞争中打下坚实基础。除了宠物临床诊断经验外,还能在宠物行业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的管理及销售等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

五、课程实施和建议

(一)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课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休,遵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中职教育的层次,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紧扣知识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应职岗位需要为准绳,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以培养理论够用,技能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课程是宠物专业的专业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宠物商店销售工作,掌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以及宠物店的选址关键。掌握开店的经营规划,掌握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点等。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收集掌握本地区的宠物店销售经营状况并实施教学、如何寻找企业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岗位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并进行教学实施工作。

解决措施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实践案例,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训提供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课外作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软硬件的投资建设,尤其是软件的投资建设,为学生提供相关典型的销售案例,提高学生的模拟操作能力以及对专业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力;建设和完善课程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渠道的便利条件;加强任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教学能力等。

(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课程教学改革是在调查研究中职宠物相关专业岗位对其知识需求的基础上,系统整合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在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上按设计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教学中以技能模块为轴线,围绕技能开展理论知识的讲授。这些基于岗位需求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改变了以往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和能力,缩短了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案例教学法。宠物相关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学生应有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相联系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以销售案例为题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病例或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综合,并上升为理论认识,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3.角色教学法。角色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理性学习的过程。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宠物店经营管理常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配合使用黑板板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课件制作大量内容丰富的教案,再配以案例、习题等内容,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利用校园网等资源、多媒体一体化教室优势,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网站,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电子教案、PPT 课件、习题及答案、试卷、实习计划、案例、论文等。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开阔视野。

3.实践教学。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每学期都安排有适当的教学实践,让其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实际案例兴趣高的特点,以生活中常见的销售案例为切入点开始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阶段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结合课堂提问、操作技能、课后作业等手段,实践性考核的比重较大,但要注重平时的评分汇集。平时的评分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运用和掌握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每个任务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际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掌握情况、完成作业的准确度、完整度、规范度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学习态度、总结报告(报告的内容、态度、写作水平等)等评定项目,进行考核。

六、结语

以前中职学校在培养宠物专业的人才时往往是一些技术的知识,没有很好引领学生培养敢于管理、敢于创业的精神,现将一些管理类的课程改革后引入到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情况,加以锻炼,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毕业后自己创业出现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夏兆飞.动物医院工作流程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丽子.开家宠物用品店[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

[3]祝文欣.宠物店五日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4]陈玉库.如何创办宠物美容护理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第7篇:畜牧案例论文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12-03

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研究背景

项目化课程教学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知识、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代表了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目前,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对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的评价仍处于研究阶段。

学生成绩的评价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诊断、导向、激励、促进教学的功能,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存在诸多弊端:在评价标准上,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特征;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单一的纸笔考试,忽视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承担,没有形成由实训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共同体;在评价实践中,缺少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因此,要以高技能培养作为发展主线,突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确保项目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就必须改革评价方法,构建与项目化课程相适应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高职项目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调查

根据项目任务,确定专任教师50名、行业企业专家25名和随机抽取的高职学生(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225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调查: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应占有的比例、评价的具体内容及其重要性。

关于评价主体,84.5%的教师和77.8%的学生的选项中有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此外有34.6%的教师、26.2%的学生、100%的企业行业专家认为企业行业专家也应该是项目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主体。

关于评价方法,62.3%教师和66.4%的学生的选项中有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创新能力评价。

关于过程性评价应占有的比例,54.1%的教师和50.9%的学生认为应占课程成绩的60%。

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思路

明确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特点 传统的课程评价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项目化课程的评价是将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融合于项目(或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

明确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内容 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核心技能和专业知识是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考核目标。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确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内容包括:职业素养、知识学习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五个部分。

明确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形式 项目化课程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习效果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

制定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指标 为使学生成绩评价落在实处,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比较客观、完整地反映学生在每一个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实践

现以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阐述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具体做法。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在教学内容上以真实产品为载体,以载体中添加的典型食品添加剂为切入点,打破传统以食品添加剂类别为章节的教学体系,按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设计了食品添加剂的选择、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效果评价和检测技术4个学习情境共14个项目。在学生成绩评价中建立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实践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指标定量化”的成绩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考核和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每个教学阶段都注重知识学习、技能练习和职业素养养成。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的研究,确定学生学业成绩由过程性评价(60%),终结性评价(30%)和创新能力评价(10%)三部分组成。

(一)项目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包括职业素养考核、知识学习能力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职业素养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自学能力、安全生产、文明卫生、团结协作等表现;知识学习能力主要考核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专业技能主要考核学生识别使用各种仪器和试剂的能力、熟练操作设备的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实训观察能力、数据记录能力、报告形成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实现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过程性评价占总评权重的60%,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互评(或自评)20%、实训指导教师评分30%和任课教师评分50%。过程性评价成绩统计(见表1)。

学生互评(自评) 由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学习小组可由教师指定、自由组合、随机组合,小组长由各小组成员推荐产生,小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包括本人)在每次实训过程中的遵章守纪、团结协作、实训准备情况、实训参与度、实训全程的整洁度、实训项目研讨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100分计,权重0.2。学生自评(互评)量化表(见表2)。

实训指导教师评分 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对每一位学生在实训全程中的遵章守纪、学习态度、操作规范、安全生产、文明卫生、爱护公物、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及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进行客观评价,以100分计,权重0.3。实训指导教师评价量化表(见表3)。

任课教师评分 任课教师着重评价学生对实训项目的知识、技能、素养目标实现程度,从课堂交流讨论表现、实训操作能力及表现、实训报告及获取信息、语言表达、自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全过程评价,以100分计,权重0.5。任课教师评价量化表(见表4)。

(二)终结性评价

占总评权重的30%。课程结束后,可采用写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笔试等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均为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理论知识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的始终,可采用随机提问的口试或笔试形式进行考核。

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撰写需要学生在融会贯通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将其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开拓了教学内容的新领域,使学生了解了食品添加剂领域中的安全现状、前沿知识及新技术,并将课程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论文有以三聚氰胺在乳制品中的非法应用为例,首先根据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准确检索出乳制品中可添加的所有食品添加剂及其最大使用量,得出三聚氰胺不是乳制品的添加剂;接着说明乳制品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几种途径;然后,说明三聚氰胺在乳制品中应用产生的危害;最后列出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通过这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应用效果评价安全检测等全过程,能比较全面地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评价

占总评权重的1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一些专题项目,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方案,实施验证,最后以“PPT汇报”的形式进行答辩。考核评价的重点在于项目的合理性、完整性、创新性和知识的应用性及交流互动等内容。评价方式为学生互评(占60%)和任课教师评分(占40%)。通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反思

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化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创新能力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知识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不仅可以准确反映项目教学的效果,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能力强弱和素质高低,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强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但如何将企业评价引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如何保证评价过程的合理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景霞.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构建项目课程评价体系[J].江苏教育,2009(6):19-20.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147-148.

[3]仇超,马仕麟.《电工技术》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43):57-58.

[4]邹茜茜.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之评价[J].职业教育研究,2010(5):53-54.

[5]吴倩,滕刚.高职项目化课程发展性评价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9):18-20.

[6]马越,王文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评价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7]姚芳,刘靖.高职《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1(3):44-46.

[8]于蕴,龚江泳.基于AHP下的江苏省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2):72-75.

第8篇:畜牧案例论文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构建;思考

一、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的意义与作用

(一)实用性

构建绿色建筑政策体系,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经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使人类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使全球的社会秩序更加文明、稳定、健康。绿色建筑政策的实用性,同样是体现在民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从类从大自然界中,获取各种所需资源,以供应供应自身的温饱、居住等等,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对此,为了保障人与社会、与大自然的平衡,就需要建立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来减少和限制不适当的丛林开采、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违规工程建筑等问题。以加强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力度,限制、减少错误的建筑方式,提升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及合理开发的觉醒意识。

(二)经济性

绿色建筑政策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节约能源、提升技术规范,加强技术的创新、改革等方面。对于能源消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不同国家的治理重点,如何促进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引进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升间民生经济,对此,就需要加强技术支撑,以技术改革为指导基础,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在吉林省,现已在长春、吉林等地区,建立了多家以技术为依托支撑的研究院所,从而为该省多项绿色工程建设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指导基础,为不同的项目投资、工程建筑工作及相关行为,提升了专业的咨询与帮助作用。目前该省的多个高校、企业、科研中心,建立了战略协作关系,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各种工程建设,从而也间接地促进了该省的经济增长。

(三)惠民性

构建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有利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增长。为了响应党“十”关于“建设绿色家园”的号召,吉林省多次制订、颁发新的公共政策体系,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的发展,目前同类工程项目,已在吉林省各地区,紧密施和启动,从而使城市和农村的经济,能够稳步共进,减少社会上的贫富悬殊现状。在新型农村的工程建筑方面,省政府不惜加大资金、技术的扶助补贴力度,对促进农村的农业经济、农民收益,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吉林省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的新思考

(一)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力度

吉林省绿色建筑公共体系的新思路,应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形态,加以完善和修正,以满足绿色工程建设的需要。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可加大自然生态的改进力度,包括河、湖、绿化森林、湿地公园等工程的改造和建设力度,以减少沙尘、风暴、碱地的扩散,减少对社会的空气污染和环境破坏,彻底根治西部地缺水的“顽疾”。此外,在西部地区,加强畜牧业、绿色养殖业的扶持和建设力工,大力开发、建立绿色工程,种植农业经济性产品,如苹果、梨、茄子、白菜等蔬果类农业产品。加强西部地区的能源项业、新产业任务的开发,利用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一个经济性、实用性、生态性作用的新经济区域中心,以平衡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并体现出该地区的先天自然景观优势。

(二)体现综合治理作用

对吉林省而言,由于该省地大物博,人口规模众多,且有先天的地理资源优势,目前该省的产业规模及种类也诸多,包括工业行业、金融行业、建筑行业、机械制造品、农业项目等等。对此,绿色公共建筑政策体系应综合考虑到该省的社会行业及实际现状,加以优化和完善补充,并以加强绿色工程的建筑和体现对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为佳。具体包括如下:推进山水林田的生态工程建设;优化长白山生态系统功能;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减少对丛林的破伐,加强动物保护,;支持农业经济项目的开发,改善土壤水资源质量,加大森林的防护和更新力度,减少涝灾、火灾,治理沙漠和荒漠地带;加大湿公园、生态公园、观光景区的开发及建设力度等等。

(三)减少城市工业污染

城市的工业污染,一直以来,是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的重点。工业污染包括空气染染、废水污染、有毒物质污染等等,这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也是国家一直严加控制的重点目标。对此,公共政策体系应围绕城市的工业制造行业,如机械制造业、化学制造业、煤矿、燃气生产行业等,这些重度工业污染行业的管制力度,对其日常的生产、废物、废水的排放指标及排放处理方式,定时进行监测抽检;此外,对各江、河流域的垃圾进行清理,加强综合治理,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程度。

三、结论

总之言之,绿色环保、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非仅仅是国家与政府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是人人有责,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有义务和职责,来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和大自然环境。绿色建筑公共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虽然是政府在制订和实施,但也需要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以此提升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政策体系体发挥出它的成效。在本文中,主要以我国的吉林省为研究案例,并以该省的公共政策体系为研究思路,来展开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绿色工程建筑项目及相关任务的进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9篇:畜牧案例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052-02

一、一事不再理制度简述

(一)一事不再理制度内涵

学界一般认为,一事不再理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法。古代罗马法中实行严格的“一案不二诉”(bis de eadem re ne sit actio)的规定。该制度的建立以“诉权消耗”理论为基础。所谓“诉权消耗”是指每一个因法律关系存在而发生的纠纷都会对应有一个诉权,但该诉权在经历一个以其对应的法律关系为对象的司法裁判过程后即消耗殆尽,不得再次以此法律关系起诉。所谓既判力是指一旦终局判决得到确定,该判决所对应的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归属即告确定,争议双方或多方即应以此为今后的法律关系规范,且不得在此之后就该判决对应的法律关系进行再次争议,法院也不得再次受理该争议或作出相反判决。简单来说,不允许对该判断再起争执的效力就是既判力。因为实体法上对同一主体就同一争议的纠纷只做一次司法确认和处理,因而在民诉法上一事不再理制度相应就配套而生了。有的学者认为既判力和一事不再理都是关于该制度的规定,因而互相矛盾。但笔者认为,究其立法目的和制度价值来看,二者是一个前存后继的关系,是两面一体的。一事不再理制度的“事”即案件、诉讼的意思。一般来说,识别事的通常根据一个案件的如下几个要素进行识别。首先是主体。一个诉讼有原被告或第三人存在,如果原被告互换位置,即不是同一件“事”。其次法律关系,即学理上的诉讼标的进行判断。不同的法律关系,会产生不同的诉。因此,不同的法律关系,一定是不同的“事”。最后,根据具体事实进行判断。如,甲诉乙离婚案件败诉,其后甲又以家庭暴力虐待为由起诉离婚,法院依旧可以受理。此即为不同的事。

综上,理解“一事不再理”制度不能片面化,也不能绝对化。考虑到诉权消耗理论和既判力产生理论对“一事不再理”制度的影响,要在充分理解其内涵与渊源的基础上,综合进行判断才能做出符合实际情况又兼顾了制度价值的决策。

(二)我国民诉中的一事不再理制度

我国民诉中较早涉及到一事不再理的规定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下发的《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该《纪要》中明述“当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分别以不同的诉因提起两个诉讼”。基于当时的民诉理论和学理研究程度,“一事”的识别是以“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来判断的。而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并未明文以条文形式规定一事不再理制度,但根据民诉法中的某些相关条文的规定可以认定我国的民事诉讼基本确立了一事不再理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五项、第一百五十四条的相关规定,即明确了已有生效判决的、正在审理的、已经终审裁决了案件再次起诉,法院以裁定不予受理的方式处理。但有学者指出,根据上述法条确定的一事不再理只是对既判力消极效果的确定。缺乏更具体的可操作规定,比较粗糙的对一事不再理和既判力的相关问题进行规定,不利于实务中司法操作。

一事不再理制度的确立,充分考虑了司法既判力的权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是民法诚信原则的内在要求,对于民事诉讼程序的法治化进程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但同时在实务中,考虑到不同情况的争议不可拘泥、固化在一事不再理,避免出现告诉无门、司法停滞的局面。

二、一事不再理制度的“例外”情形分析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经济金融、侵权行为、离婚纠纷等案件随着科技和时代进步呈现复杂多样性的今天,对于某些类型的案件,再继续沿用一事不再理原则“一刀切”是不对的。从某些角度切入,可以说在认定该特定类型案件时,对是否属于“一事”或者是否属于“再理”都应该有更准确的标准,以期在司法实践中达到最佳效果。

(一)家庭成员间抚养、扶养、赡养费类型的纠纷

在赡养父母、离婚纠纷子女抚养和女方扶养的情形下产生纠纷无法协商时,当事人会选择起诉的方式来救济自己的权利。对于此类婚姻家庭子女抚养和离异扶养的纠纷,法院会依法受理,并作出裁判。

通常情况下,在处理赡养老人的纠纷这类必要的共同诉讼时,多个子女会成为共同的当时人,法院的判决最后也会就老人的赡养问题做出一个裁判。在某些裁判中,法院会确定一个赡养人需要供给老人每个月多少钱的生活费问题。排除因疾病和其他特殊变故场合下产生的纠纷,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以及物价上涨的压力,短短的5年至10年的期间内,曾经的判决数额很可能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同理,在子女抚养方面,介于法律规定的子女18岁前由父母提供生活、教育费用保障根据实际情况期间不会太长(假设属于出生前离异,最长18年),排除因特殊疾病受教育等特殊情况变化导致的抚养费纠纷,其因经济发展、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导致原来的对纠纷进行处理的判决数额已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案例相对赡养和扶养会少一些。但在离异扶养的情况下,其扶养期间长度则难以预计可能很长。在如此长的一段期间内,原判决所确定的数额则很大可能会脱离实际情况。由此,若双方无法协商变更或自行调节解决,则很有可能需要起诉到法院寻求救济。然而,就该争议曾经也有过判决,难免至法院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此处起诉的出现,和“一事不再理”制度是否有冲突,又是否属于“一事不再理”制度的例外呢。笔者认为,就该类纠纷无论是第一次起诉还是第二次起诉,其本质上都是一个亲属之间扶养、赡养、抚养关系的纠纷,其诉讼标的即法律关系是同一的。且纠纷的当事人也是一样的,因此两次起诉应该视为“一事”。但究其根本也应考虑到其在法律事实和诉求的特殊性。第二次诉的法律事实较第一次诉显然并不完全相同,诉求上也肯定是基于第一次的基础和标准之上的,因此在认识这类第二次纠纷时需要详细了解其诉讼请求和理由。法院理当受理第二次的起诉和请求,此处则不应该盲目的适用&ld quo;一事不再理”的思路去解决。

(二)离婚纠纷案件

我国《婚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人民法院对前款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制裁。该条款的后半段所述情况,就属于离婚案件出现生效裁判后,因对方隐瞒过财产而再次起诉,法院应该受理案件并裁判。且对于隐瞒财产导致妨碍了民事诉讼的行为人,法院可以采取措施进行制裁。此处,同一纠纷已经做出过生效判决后,进行再次处理的情况,是否从形式上违反了一事不再理是值得探讨的。

笔者认为,这里的再次受理案件处理纠纷实质上属于“一事”,因为双方当事人相同,纠纷事项相同即离婚财产纠纷。但这里的,离婚后发现对方上述行为,类似于出现了新证据。因为一方当事人曾经有妨碍诉讼公正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才导致出现了前一判决不公平不公正。所以,此处的再次起诉和受理已经裁判都是因为当事人的错误行为所导致的,与法院无关。因此,严格来说这里应该不属于一事不再理的例外。而是在处理特定法律关系场合,因当事人恶意的不诚信诉讼行为而导致的一种再次审理。

(三)侵权损害赔偿中,长效性显现的侵权危害

在侵权损害赔偿中,很多诉讼时效的计算开始点是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开始。例如在人身侵权损害中,被侵害人当时起诉后获得了一个生效的判决。而后,经过几年,当初的侵权行为导致身体出现了较初期更严重的后遗症或者引发了更严重的弊病时,依然会在协商无果时起诉到法院。同理,环境侵权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3年的诉讼时效,但环境侵权往往涉及人身健康、动植物生长、林业畜牧业的发展等等。若仅以当初3年内出现的损害以及预估的损害做出了一个生效判决,而之后的5-10年内又衍生出了次生化更为严重的后果时,受侵害方应该如何救济呢?在上面举例的情况发生时,无论从法理还是世情来看,法院通常会受理该纠纷并作出新的判决。以期在当事人之间维护公平,保护受害方的权益。但面对制度上的一事不再理此处应该如何进行判断。

笔者认为从诉讼标的理论来看,上述类型的案件中,法律关系是同一的,因此属于一个诉。从当事人双方来看,也是原来诉讼同样的纠纷主体。从法律事实上来看,已经产生了变化。侵权事实已经和原来的不同。从诉讼请求看,显然也是和以前不同的。在此出,法院再理受理纠纷并做出判决,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前一个诉讼过程和判决中,存在某些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处理的,其后出现了新情况再次处理,这不是一事不再理的例外,而是一个合乎情理的安排。虽然法律关系同一,但具体的法律事实和侵害行为不同或者说出现了新情况。

三、结语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制度优势是明显的,诉权消耗理论和既判力产生理论为其根本。而判断一事也要从当事人、法律事实、法律关系、诉讼请求等多种角度进行判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必然遭受一些挑战。在某些情况下,司法实务中不能片面的制度化操作一事不再理制度,而应该就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不同事实多方位考虑,方能达到一个合乎情理也合乎法理的处理结果。

参考文献:

[1]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日]兼子一.竹下守夫. 民事诉讼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许少波. 论民事裁定的既判力.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6 (6).

[4]常廷彬. 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研究. 法学家. 2010(2).

[5]娄正前.民事审判中“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理论与运用.民商法研究.2011(3).

[6]许卓斌.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适用.人民法院报(民商审判).2013(4).

[7]黄风编著.罗马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