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绩效工资含义及推行意义
1、绩效工资含义
绩效工资又可称绩效加薪,是以员工个人工作绩效为依托而进行发放的带有一定奖励性质的工资。绩效工资与员工考评相挂钩,综合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绩效考评结果,决定了员工的最终绩效工资金额。
2、绩效工资推行的意义
一是绩效工资制的实行,保证了事业单位员工工资的获取除固定工资外还有一部分是以其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为基础的,实现了多劳多得、奖惩分明的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杠杆作用,建立了公正、公平、合理的事业单位激励和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二是有利于事业单位职能有效的发挥,绩效工资制的实行激发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度,强化了服务意识,社会公共服务效益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更好地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三是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对员工的聘用、绩效考评、工资、激励等方面,使人事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四是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岗位职能的划分。各岗位之间权责明确,有利于岗位之间的相互协调、监督,提高了工作质量和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
1、绩效工资未形成较有效的激励机制
绩效工资实行之后,一些事业单位人员薪酬与原来相比并没有明显增长,挫伤了员工积极性,甚至有些单位将绩效工资当作补贴来发放,并不存在对员工工作的考评,该种情况下的绩效工资改革形同虚设,并没有对员工工作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而仅仅是对工资发放形式进行了转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效果。另外,一些事业单位为了实现以高绩效工资来留住人才的目的,在财政拨款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开始另辟它途来增加单位财政,所获收益作为发放绩效工资的一部分,然而绩效工资本意是为了激励员工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这样反而影响了员工本职工作的完成质量。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如何满足单位发放绩效工资的那部分资金,以形成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成为事业单位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办法
由于每个事业单位所承担的工作职责有所区别,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职能也各不相同,因而很难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绩效评估办法。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形成合理的绩效考核量化指标。事业单位和企业绩效考核有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服务组织,是为实现社会公益目的而存在,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此,对于事业单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无法像企业一样,有实物产生或直接用员工创造的利润额来评定。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对员工的绩效评定多以日常工作表现为依据,但这种考核依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很难形成一个标准的量化体系,但因员工薪酬需与绩效相挂钩,绩效高工资多,绩效差工资少,该种情况下,员工往往会采取办法为自己提高业绩,一些非正常手段就会出现。二是在我国事业单位中多存在知识密集型劳动产业如科研机构、学校等,该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很难拥有准确的考评量化对象,如果单纯的只从学校升学率、科研成果等方面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会导致一些恶性竞争的出现,也无法准确衡量员工在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大小及自身所附带的潜在价值的多少。因而,如何对事业单位绩效进行合理的界定,成为推行绩效工资制的一大难题。
3、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
完善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的配套措施,是绩效工资能够顺利实行的重要保证。若制度设计本身相对较完善,那么对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比较重要,完善实施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措施对于减少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我国事业单位数量大,从业人员数量多,岗位设置量大,岗位设置存在无针对性、适用性不强、可操作性欠缺、岗位重复设置、无用设置等问题,甚至出现因人设岗的现象。在人员配置上,无法科学、合理、有效的针对岗位要求进行人员配置,出现一个岗位配备多名人员的现象,导致大量人员的闲置,有些是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而使工作无法高效完成;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督,致使绩效工资的实行并不能满足员工实现工作绩效同工资报酬成正比的要求,一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多流于形式,没有很好的贯彻,员工对绩效工资的期望减少,种种现象阻碍了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行;三是缺少有效的外部环境支持。员工实现高绩效不仅与自身的认知、能力、工作机会有关,还与是否有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外部资源支持有关,包括物资上的支持以及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的实现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单位本身及其领导机构能否为员工提供实现工作价值的机会,是事业单位员工能力能否真正得到展现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员工绩效考评结果的间接因素。
三、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办法
1、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
一是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单纯的只制定一套标准,要依据各岗位、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制定量化标准,要充分体现公正、公平,并要体现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要以充分发掘出员工工作积极性为目的,员工对工作有较高的热情度、责任感、积极性,才能实现事业单位为社会公众服务,提高社会效益的目的;二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的特殊性,以实现社会公益为目的,因而很难形成具体的量化标准,因而制定出完整的工作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要尽可能细化,明确员工在某一阶段的具体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以计划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这样在对员工的考核过程中就会有比较具体的考核项目;三是将群众满意度作为事业单位员工考核的依据之一,事业单位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那么不同于工厂企业提供的有形产品,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的是公共服务这类的无形产品。因此,公众对其提品的满意与否,才是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好坏的重要依据,因而公众满意度要成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2、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
绩效工资制的推行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制的设置有重大关系,同时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置与事业单位内部岗位设置有重大关系。一是岗位的合理设置应包括规范的岗位等级和岗位聘用制。同时岗位数量、岗位等级、岗位结构等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及自身发挥工作职能的需要。组织绩效要靠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实现,部门绩效由个人绩效组成,因此合理的岗位设置,才能实现事业单位整体的岗位优化组合,才能更好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所在,确立每个岗位在整个单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合理、规范的编定上岗人员,才能实现事业单位良好绩效的获得。二是上岗人员要符合岗位要求,拥有上岗资格。合理的岗位设置,高素质的岗位人员配置,即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实现员工价值,又可避免因岗位混乱,职责不明而造成的岗位设置重叠或岗位缺失现象的出现。三是要科学的评估岗位价值,岗位价值的科学评估对于员工绩效考核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同岗位所发挥的职能不同,在进行员工绩效考核时就会考虑岗位职能、岗位性质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标准,这对于事业单位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有重要的作用。
3、完善绩效工资的分配
一是要明确绩效工资分配原则,坚持做到以绩效为导向的原则,摒弃以资历论英雄的传统,强化对员工能力的重视;二是鼓励员工共同参与,使员工真正了解什么是绩效工资,及实行绩效工资的重要意义,并参考广大员工关于绩效工资制如何更好推行的建议,使绩效工资制的实行得到员工的支持,避免员工消极情绪的产生;三是绩效工资在实行的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事业单位要有规范的绩效工资制实行标准,不能在实行的过程中参杂私人感情。事业单位员工绩效的考核有很多意识形态上的事物,不是能够通过具象的事物来表达的,因此考核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相对就会增加,这就对考核的公正、公平、客观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公正。另外还要保证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开性,增加绩效工资的透明度,这样做一方面是对员工的激励,使员工真正意识到好的绩效一定会有好的回报,每个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对单位绩效工资实行的监督,确保绩效工资的顺利进行;四是要明确绩效工资内容并严格遵循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要求。国家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上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对绩效工资分配在总量上进行调控,在政策上进行指导,而事业单位在遵循国家政策和总控制量的范围内对本单位员工绩效工资进行自主分配。五是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绩效工资实施要与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同时还规定对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工资分配的同时不仅要与工资制改革前的津贴补贴相区别,还要充分考虑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分配要求,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六是在实施绩效工资制时一定要将绩效工资发放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使高绩效员工获得高回报,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发放的合理性、科学性,将绩效工资作为一项激发员工积极性,留住高级人才的重要激励机制之一。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成功实现事业单位改革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绩效工资改革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适应的具体落实办法,使员工认识到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循序渐进,缓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兼顾各方利益。目前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不断努力中,改革一定会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吕海.浅议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J].商业经济,2010(2).
[2]乔碧云.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关键词: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 绩效工资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作为承载知识的人成为事业单位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具有最强创造力的资源,还是事业单位竞争优势的来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工资,虽然我国多数的事业单位都认为其在绩效管理中十分重要,但运用起来却是过于流于形式,特别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多数都是不健全的,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为此,研究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绩效工资的概念
绩效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和表现及其直接的劳动成果,是其工作业绩和最终效益的统一体。而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它是以员工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确定岗位等级,根据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格确定工资总额,根据员工的劳动成果支付劳动报酬。绩效工资的发放依据是“绩效”,通俗地讲就是贡献,是组织中职工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效率。绩效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内涵更为宽泛,它不仅包括产品数量和质量,还包括员工对单位的其他贡献。
二、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时期,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就是建立起与工作业绩、岗位职责、实际贡献密切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通常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前两类属于基本工资,后两类的发放较为灵活。基本工资主要是承担基本的保障功能;绩效工资承担了更多的激励功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奖优罚懒的分配原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使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改革方案
1.改革思路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改革确定“基于战略,以岗位目标为导向的绩效工资”模式。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工作,核心问题是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目标得以实现。要实现其目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岗位构成的,每一个岗位又因为由员工主持相应的工作,为此如何发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岗位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其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战略,以岗位考核目标为导向的绩效工资”模式,通过建立其绩效工资及岗位目标系统,以绩效考核工资目标来指引和规范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并以此作为绩效工资的基本依据,形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内容。
2.改革内容
(1)健全事业单位绩效制度。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不像企业那样明确化和精细化,但是却可借鉴企业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明确方向,然后努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事业单位的绩效制度:一是要明确绩效指标,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能定量的指标要定量,不能定量的指标要注重其社会公益性和服务性;二是确定绩效指标考核的标准,包括未完成、完成和超额完成等;三是制定好绩效计划,包括个人与单位计划、年中与年度计划等;四是确立考核主体,包括上级、下级、同事和服务对象等;五是建立绩效考核反馈机制,尊重被考核者的知情权,帮助其不断改进和完善。
(2)单位掌握相关信息,做好绩效工资设计的准备。绩效工资方案的设计需要单位准确掌握人员经费发放总量、项目、标准等信息,这样在后期进行绩效工资设计时才能够统筹考虑各类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各单位应充分重视内部的预算管理,力求形成清晰、详细的预算制度要求,同时在人员经费支出的项目、标准上严格管理,形成监督、监管机制,使人员经费的支出做到“可知、可控、可调”。
(3)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工资在整个岗位绩效工资结构份额中占很大的比重,要使绩效工资改革真正切实地实施并为广大的事业单位职工所认可,需要我们建立起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科学有效、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在以绩效评估为依据的绩效工资体系中可以采用KPI来进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先找出事业单位层面关注的KPI,再确定公司部门对这些KPI指标所可以承担或者支持的情况,并根据绩效考核对象,确定下一级的、更细分的KPI指标,从而构建出事业单位一套完整的支持组织战略的KPI体系。另外,在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既要注意团队合作,又要注意个人激励;既要有团队的业绩考核指标,也要有个人的业绩考核指标;既要强调团队合作在整体工作任务完成中的价值,也要尊重个人在单位工作完成中的突出作用。
参考文献
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意义
绩效工资的立足点是以员工的岗位为基础的,依据不同岗位的任务量的大小以及其劳动的环境等,在结合具体单位所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折算成工资总额度,然后在根据每个员工的有效成功来进行工资发放。绩效工资的重点就在于绩效,用更加容易理解的说法来形容就是贡献的大小。
因此,构建系统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科学地绩效考核,合理运用绩效工资这一经济标准,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劳动积极性,鼓励其创造更多的效益,有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便于引导员工行为趋向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从而整体提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
事业单位对于公共服务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覆盖的范围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而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治理水平状况以及政府满意度甚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改革与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息息相关,这对于工作人员是否会积极主动的完成任务以及是否能够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推行工资改革,对于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管理的完善均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甚至人民的满意度均有直接关系。其次,对于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言,事业单位效益的好坏决定了工资的波动情况,在这种氛围下,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解决混日子的状况,真正做到公平高效。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相当部分的掌权者认为绩效制度就应该和简单的变相的涨工资,因此只是关注个人收入的多少,而对于具体的考核方式究竟是怎样量化的没有明确的概念,从而导致相当部分的干部员工在绩效考核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参与的情况非常不乐观,甚至还有平均主义的思想,导致工资考核陷入多劳少劳一样的老套路。由于思想上的深度不够,从而导致绩效工资的推动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能做到多劳多得赏罚分明,从而又背离了改革的初衷。
2、考核评价标准笼统、科学量化难
首先,评价标准必须要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上,而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与企业单位不同的地方是,事业单位没有具体的绩效指标,从而导致干部员工的工作质量以及实际贡献等没有容易执行的量化指标。其次,核心绩效考核指标缺乏。不同单位的具有不同的职能部门,而且各个岗位的设置也错综复杂, 工作难度和强度也大小不一,因而也很难做到科学分类的绩效考核,只好设计成粗放型的模块,看上去是万能的考核方式,但是实际上却缺乏关键绩效考核指标。最后,考核评价的方法上过于简单。事业单位难以量化工作绩效的事实,使得绩效考核只能够以定性评价为主要方式,从而将考核内容分为不同的项目进行评价,而没有具体可行的打分依据和执行标准,从而难以避免的形成印象分等囊括个人感情因素的成分在内。
3、考核体系的管理与维护,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持
绩效工资分配涉及全体干部员工的切身利益,事业单位情况尤其复杂,但目前大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仅由人事劳资部门具体操作,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后期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和维护,尤其缺少对异议的处理和全程有效控制与监督环节。
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几点建议
1、明确原则,统一思想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以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为依据,搞活内部分配,完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2)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工资分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地方和部门职责。(3)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着眼社会收入分配全局,合理调控地区间、行业间事业单位的收入差距,形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其他公职人员和其他社会群体间的合理收入分配关系。(4)坚持总量调控,内部搞活。对事业单位核定一定绩效工资控制总量,单位在核定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办法自主分配。
在此基础上,干部员工思想认识的统一是顺利推动各项改革的关键。一是加强宣传,深入细致地做好干部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认识到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破除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等固有思想的束缚,消除对改革的抵触情绪。二是加强培训,通过学习、讲授、辅导等形式使广大干部员工深入理解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的实质与具体内容,人人树立创先争优的竞争意识。尤其是中层以上干部和实际操作者,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绩效工资体系、机制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保证充分发挥出绩效工资体系的各方面作用。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科学获取绩效信息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岗位分析评价,将若干具体岗位归纳划分为几类岗位,针对不同类别的岗位分别设置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考核指标应具体明确,尤其是关键绩效指标不能缺少。考核指标中尽量以可量化的、可实际观察并测量的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三是一般行政管理岗位工作的指标不宜完全用定量指标考核,比如办公室、人事处、工会、团委等。对这样的岗位,可考虑采取定性指标为主,主要考查工作完成过程、工作质量、团结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辅以定量指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设置应尽量简洁,过多的指标极易导致考核成本的增加,并且难以区分各考核指标之间的权重对比;考核标准要明确,含义清楚、不能随意解释。
3、多元化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充分发挥绩效考核作用
一是重视绩效反馈面谈。绩效考核的最后阶段,部门领导应与员工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沟通和反馈,让员工了解领导对自己的期望,清楚自己的绩效,知道哪些工作存在问题,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实现绩效目标。在具有明确方向感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强化适应,才能够真正养成自觉高效的习惯。员工也可以向领导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请求上级给予相应的辅导、提供必要的资源。二是建立绩效考核档案,作为薪酬调整、职务晋升、岗位调动、奖励惩罚等的依据之一。绩效考核是干部员工提交的一份长期成绩单,这张成绩单上清楚地、系统地记载了干部员工的历史表现与现时表现。只有通过对绩效考核后的结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总结,才能够取得真正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实的反应出一个员工的实际表现情况,此外,由于绩效考核结果具其直观可得性,从而在考核的过程中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而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4、成立绩效工资管理机构,集思广益,为绩效工资体系的管理与维护提供组织保障
事业单位是政府或社会力量为发展社会公共事务而设立的,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按照社会功能的不同,体育系统属于公共服务类别,承担着贯彻制定国家法律法规、协调发展全民体育事业、监督促进经营性体育行业发展、指导和管理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等职能,体育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系统事业单位也势在必行,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构建完善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和健全动态的绩效薪酬制度,进一步促进全系统作风转变、效能提升。
一、当前绩效考核面临的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从业人员在众多等问题凸显,事业单位如何减政提效成为近年来改革的难题之一,如何通过科学、公正、合理的制度规范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激励员工发挥积极性、使事业单位回归公益性、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当前体育系统运行发展面临的难题。
1.对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认识不到位。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在健全岗位考核制度与薪酬绩效发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由于受旧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绩效考核方面还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人员考核办法,考核的形式、内容和要求不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考核流于形式,经常是为考评而考评,绩效工资往往成为工资发放形式,没有体现业绩完成及服务质量,扭曲了绩效考核的真正意义。
2.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细化标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一般是放在年终考核,对平时的工作业绩缺乏动态跟踪和评价考核,考核结果缺乏平时工作表现和业绩事实依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机制。目前体育系统考核主要参考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分“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没有岗位类别、职务层级和内容要求,考评标准过于笼统,没有给出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考核评价弹性过大,只能凭印象打分,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差。
3.考核结果不够透明,缺乏激励导向功能。目前,由于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大多数考核结果仅仅单位掌握,作为评先选优的依据,没有与职工进行正式的沟通和反馈,也没有分析目前工作绩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工作绩效的具体措施,考评结果对个人工作绩效的改进和人的全面发展帮助较小。
二、绩效管理与绩效工资特点
体育系统绩效管理的重点就是绩效工资管理。绩效工资就是“以绩取酬”。主要是以最终的劳动成果确定员工薪酬的工资制度。简单说,首先对员工进行有效考核,以此为基础,实现工资与考核结果相挂钩。主要目的是考核在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级别的职位上,工作量的多少,目标任务难易程度,执行力快慢,工作效率高低,工作业绩优劣等等。单位利用绩效工资对员工进行有效调控,以刺激员工的行为,通过对优异的和平庸的收入调节,鼓励员工追求符合工作要求的行为,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工作目标。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绩效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根据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考核内容与考核重点,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业绩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重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实绩取酬。
2.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现行事业单位工资主要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目前,基本工资作为固定部分,只占全部工资的30%左右,工资结构比例不够合理。绩效工资的实施在提升基本工资的同时,规范津贴补贴,发挥绩效工资指挥棒作用,体现效率公平。
3.绩效考核以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为导向。通过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从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当前绩效管理与薪酬改革方面的建议
1.转变观念,更新对绩效考核的认识。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充分认识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体育系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一是要转变单位领导对绩效考核及工资发放的认识,加强对绩效考核的内涵、功能、目标和任务的学习,深刻理解到绩效考核工作在人事管理和单位长远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本单位绩效考核办法的制定、组织和实施,同时,要求单位人事部门和其他部门管理人员熟悉绩效考核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为实行绩效考核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加强单位员工的思想教育,使员工认识到绩效考核不仅是领导层和人事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和全局工作的大事。单位以往的绩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单位的日益发展,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调动员工对绩效管理改革的积极性,踊跃参加单位的绩效工资管理,使管理改革合理的进行。
2.夯实基础,做好考核前的基础工作。一是科学制定考核制度。细化分类考核内容,根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类岗位的特点,实行分类考核,不同的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工作业绩,考核结果要能反映员工工作能力的强弱、完成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好坏。二是科学设置业绩指标体系。结合三类岗位的职责、内容,完善岗位说明书,明确细化工作标准,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考核方法,对思想政治、工作表现等主观性内容设置定性考核标准,对工作业绩等客观性内容实行量化考核,设置关键业绩指标和评分标准,关键业绩指标应以事实材料为依据,通过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力争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三是实行全方位考核。采取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个人自评与领导考核、群众互评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考核周期可根据工作实际确定为年、半年、季度或月度,将平时的考核情况纳入职工年度总体考核结果。考核评分者的选取应与职工绩效具有相关性,根据评分者的职级不同,确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权重,力争使考核能从不同层面真实地反映实际工作绩效。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必要性;分析
在事业单位运行中,其绩效工资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对于员工的利益保护,以及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作用。
1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概述
在2006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改革的通知》,在该项通知的指导下,使得我国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中基于该项改革通知下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也开始在我国不断推行开来。该项制度,其在具体的应用中,主要是以事业单位为基础的,并且在该制度的指导下,根据单位人员的具体职位、岗位、技术含量、工作环境等因素,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定,并最终转化为具体的报酬。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可知该项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就是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以及绩效工作补贴部分。其中的岗位工资以及薪级工资属于员工可以获得的基本的工资,另外两个部门的工资,属于较为灵活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可变化性。为了有效的落实该项制度,首先需要事业单位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对员工的工作岗位以及具体岗位工作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进而得出合理的薪酬。其次,在对该项制度的改革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且在员工自愿的基础上,与之签订劳动合同,以此来有效的保障事业单位与员工的双方利益。最后,需要借助于科学、系统的手段,对于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以此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可以为事业单位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
2.1员工的工资中津贴分配不公平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在未进行改革的之前工资中包含的津贴部分,多存在着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在以往的事业单位的运行中,由于津贴属于对于员工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效果、身心等方面处于受损情况下给予的一定的补偿性工资,但是在实际的津贴发放过程中,单位的领导对于该项资金的用途未良好的进行理解,多会追求该笔资金的平均性分配,津贴难以有效的对部分处于较差工作环境下的员工进行补贴。在津贴发放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特殊环境下的员工身心受损情况,缺乏有效的评估制度,无法有效的对这些员工进行补贴,最终使得员工工作积极性缺乏无法更好的开展后续的工作。因此针对津贴出现的发放评估问题,需要对原有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以此更好的建立差别化的津贴制度,对员工进行补贴,促进员工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2.2员工的工资分配不灵活
在目前的工资发放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员工的工作岗位,来对员工所获得的薪酬,进行评估的。该种评价机制,对于员工的工资而言,占据着极大的部分,其工资增长情况较为缓慢分配十分的不灵活。基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得到提高,相应的员工的工资,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但是事业单位的员工工资,其缺乏一套完善的工资绩效增长机制,其在固定岗位上工作后,拿到的是一份固定的工资,同时对于其绩效部分,也没有使用有效的手段,进行科学的评估,使得许多在不同岗位,进行绩效工作的员工,无法得到相应的工资绩效。因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使得事业单位人员的各项工作,难以有效的达到既定的工作任务。
2.3单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难以有效的进行评估
事业单位的员工,在工作中通常除了进行基本的工作之后,也会额外的开展一些其他的工作,该部分即就属于绩效部分的工资。但是在该部分报酬的核算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制度以及核算标准,因此无法对其具体的工作进行量化。同时员工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绩效工资部分的评估中常常会忽视恶劣环境,对于员工身体健康、心理方面,造成的巨大影响,长此以往,事业单位员工在此工作环境中,常常会感到自己不受单位的重视,付出的劳动,并未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导致员工在具体的工作中,多会表现出消极怠慢的态度,最终使得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效果,不断降低,无法实现员工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可以通过改革,来对以往的工资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估,使得员工可以通过绩效,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
3结语
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在以往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其固有的问题使得员工无法通过有效的工作,获得相应的工资、绩效、津贴报酬,因此也就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的降低,继而也就使得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效果较差,需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针对事业单位薪资报酬的通知,通过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来对以往的工资发放制度,进行相应的改进,最终促进该项制度的应用效果,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旭尧.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完善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绩效工资;路径
在高校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高校一方面作为非盈利教育机构存在,另一方面又需要着眼于教师群体利益的维护,做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建设及优化。可以说,新形势发展背景下,要促使高校教研工作稳定而有成效,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探索研究不可或缺。
一、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概述
对工资或薪酬的定义,更多地体现在人资管理领域,工资的支出应兼顾到成本及收益等基本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否得到合理确定,直接关系到工资制度改革的效果表现。从工资的构成上看,劳动者在获取匹配自身劳动成果的货币薪酬外,往往还涉及到一些福利津贴及各类待遇,一方面其具备绩效工资的特点,另一方面其又归属于工资的整体范畴。高校是带有非盈利属性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牵涉到广大高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诉求,在进行绩效工资改革设计时,要顾及到高校的性质定位,并确立绩效设置的基本原则,梳理好福利与绩效的关系,然后确定明确的绩效工资标准,借此保障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规范性及实效性。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高校绩效工资改革需要国家公共财政的辅助及支持,高校应结合国家公共教育财政支出与高校自身的财务状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提高绩效工资改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能将绩效工资改革的目标设定的过高或过低,以免高校绩效改革受阻。
二、新形势下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凸显的问题及不足
(一)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环节的资金筹措配置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推行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时,根据相关单位的性质不同,一般形成了以下几种财政资金配置思路及措施:首先,以执行国家及政府决议政策为主的事业单位,通常是由国家财政进行全额拨款;其次,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特征较为明显的,或作为全公益性存在的事业单位,也主要依靠财政的全额拨款而进行工作人员工资薪酬的发放,而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在财政拨款上要以期实际盈利状况作为参考,实施差额拨款;最后,事业单位具备较强经营属性特征的,国家公共财政不承担财政拨款的任务,并以事业单位营收作为工资开支依据。由此可见,高校这一单位,在性质划分上就较为特殊,特别是在高校体制改革下,其无法归类为单纯的公益性或盈利性事业单位,相应地,在财政资金的扶持上,就无法完全依赖国家财政。在此背景下,高校要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相关的绩效工资在筹措渠道上较为狭窄,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撑,相应的教师奖励、福利、津贴等,高校面临着较大的资金承担压力。
(二)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环节的激励体制建设问题
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l挥出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及价值,纵观现阶段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实践,由于高校在资金的收入及教育成本的支出上趋于平衡,甚至资金收入总量略有下降,这就会压缩绩效工资的激励空间,制约影响着绩效工资改革中的激励体制建设进程。受此影响,高校教职工并未切身感受到绩效激励的作用,如工资及福利达不到其心理预期,往往会给其后续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增添阻碍。此时,高校要着眼于高校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而采取相应的资金创收措施,一方面受制于高校的性质属性,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的工作重点应为教学科研,本身其属于非盈利单位,单纯地进行资金创收,又背离高校工作的基本目标。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环节的激励体制建设就显滞后,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实际收效就较为有限。
(三)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环节的绩效考核实施问题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中,绩效考核及评价是衡量绩效工资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主要着眼点之一。在这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绩效考核的目标与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不相匹配,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人情关系等的限制,致使高校绩效工资中的绩效考核评价不够客观,失于公正。绩效工资改革又无法脱离绩效工资考核标准而单独实施,这就会导致高校绩效工资改革规范性及稳定性受损。从高校绩效工资考核的标准体系上看,也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及改进,例如,在高校教师人员的绩效考核上,由于教师之间在职称上有所不同,在进行项目立项及项目可研时,研究课题的申报及研究成果的分配都有着一定的程序步骤,相关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校科室领导,即使没有直接参与到项目科研的全过程,但其在最后的考核中往往也凭借其职称,身份,获得较高的考核分。
三、新形势下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优化的路径探究
(一)把握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目标与基本原则,增加高校教师收入及福利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要把握基本的目标及原则,就是在绩效改革的过程中,不能使教师的收入平均值小于绩效工资的总量,以维护及稳定广大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为前提。当然,涉及到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不可避免会损害一少部分高校教师的利益,即高校教师平均收入在短期内少于绩效工资,但从长远上看,这属于改革的阵痛,会在后续改革过程中得以化解。作为高校及高校管理部门而言,其要通过多种途径,在不损害高校基本教学工作及教学秩序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措施来增加高校教师的收入及福利,一方面确保高校教师基本工资收入稳定,另一方面借助于丰富多样的绩效工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及促进作用。例如,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给予教师参与学术交流讨论的补贴;教师参与教学技能比武或教学实践活动的奖励;教师科研成果的评比奖励;管理类职位及职称评定的福利;物质上及精神上的补贴关怀,如教师住房福利,教师子女入学安排等。
(二)拓展高校绩效工资福利来源渠道,改进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机制
高校绩效工资福利来源决定了高校绩效工资改革能否得到长期有效实施,基于高校单位在国家事业单位构成中的特殊性,要全面地看待高校为获取资金收入而采取的各类资金创收现象,例如由高校负责教学业务的相关部门所组织设立的课程培训班,这种创收行橹饕是吸收汇总培训班学员的学费,将其反哺高校教学科研经费及教师工资福利发放。一方面,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确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需要高校拓宽工资福利资金来源通道,另一方面,不规范的高校创收行为又违背高校的性质属性,可能滋生一些违纪及违法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在推进过程中,要坚决打击高校与培训市场的不合法,不规范“联合”,鼓励并引导高校进行合法创收。而为了进一步增加高校资金收入,高校管理部门可以着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高校能够在与社会企业的强强合作下,既充分发挥出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价值,加快推出相应的科研产品及成果,又借助于企业资源及经济资金,经由科研红利分成等路径,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从而在达到高校与企业利益互补目标的同时,给予高校学生实习就业及高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优化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提高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规范性
如前所述,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成效体现于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环节,反过来,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又是助推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主要动力。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紧跟高校体制改革趋势,做好绩效考核评价的实时优化及改进。
一般而言,要提高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要点:首先,加强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的意识。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而言,其应全面理解绩效考核评价基于绩效工资改革的作用及价值,树立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理念。其次,着力对高校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及改进。在绩效考核计划及相关考核细则的制定上,要对高校各部门的意见进行汇总及协调,确保各项考核制度公平合理。比如,以民主集中制及三公原则来指导绩效与公平;采取多老多得,个人与集体加权处理的工资分配及工资考核标准等。第三,以高校的公认评估作为工资绩效改革推进的抓手。高校公认评估与考核量化一样,都是绩效考核的构成环节,在高校公认评估的方法上,应综合采用教师点对点考核及网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让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媒介等共同参与到评估过程中,使高校教职工绩效评价更加精准,以提高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规范性。
新形势下,高校绩效工资改革要与高校体制改革相匹配,针对性地分析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及瓶颈,然后从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目标及原则确立、高校教师工资福利的增加、高校资金创收渠道的拓展、高校绩效工资体制的完善等方面入手,不断巩固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谷敬.新形势下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情,2013(19):208.
[2]胡德新.高校绩效工资管理探析[J].当代会计,2014(8):37-38.
关键词:奖励性绩效工资 分配 绩效工资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14-03
医学院校绩效工资改革旨在建立按岗取酬、优劳优酬,切实发挥激励导向作用的绩效工资制度,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教职员工争先创优,进而培养出更加出类拔萃的医学栋梁。在绩效工资改革涉及的种种问题中,绩效分配是较敏感的话题,事关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绩效分配方案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医学院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成败。而对于事业单位的医学院校来讲,基础性绩效工资由财政统发,可调控部分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因此探索制定适宜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在医学院校绩效工资改革中至关重要。
一、医学院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现状
2010年起,国务院规定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自此,全国医学院校纷纷开始进行绩效工资改革。以西部某医学院校为例,该校自2011年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截至2015年年底,该校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量占绩效工资总量达57%,这意味着在绩效工资的改革中,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解本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整体情况,探索奖励性绩效工资有效分配办法,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数据分析等形式对该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实践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如下:
1.地方对医学院校绩效管理的整体要求。2011年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以来,工资构成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艰苦边远地区补贴四部分,绩效工资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固定,由财政统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总量控制,调控线内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由财政拨付,调控线外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由医学院校自筹,医学院校可在总量内自主分配。
2.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项目。分配项目决定教职员工获得绩效工资的方方面面,也是教职员工的业绩贡献情况在绩效工资中的体现形式。该校的分配项目分为年功津贴、岗位津贴、业绩津贴、特殊人才津贴、职务补助津贴、学生工作津贴、重要学术岗位津贴、通讯津贴、保健津贴、奖励津贴等10项内容。从分配项目来看,当前高校的奖励性绩效分配项目充分考虑了教职员工的业绩贡献情况。但本奖励性绩效分配项目较细,在实际发放中计算比较繁琐。
3.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核算方式。通讯津贴和保健津贴按元核算,其他各项津贴采用分值核算,每分值的标准按当年经自治区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量÷上年度全校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分值来确定。从核算方式上来看,前期的测算工作量较大,但后续的可调控性较强,可根据总量情况适时调整分值标准,不需重新调整分值。
4.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各分配项目所占权重。在分配项目中,年功津贴、岗位津贴、业绩津贴、通讯津贴、保健津贴统称为基础津贴,每人根据岗位工资职级获得对应的报酬,特殊人才津贴、职务补助津贴、学生工作津贴、重要学术岗位津贴及奖励津贴统称为特殊津贴,具有对应业绩贡献的职工可享受。如图1所示:在整个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额中,基础津贴分配比例达67%(其中年功津贴占4%、岗位津贴占27%、业绩津贴占26%、通讯津贴占5%、保健津贴占5%);特殊津贴分配比例为33%(其殊人才津贴占9%、职务补助津贴占2%、学生工作津贴占1%、重要学术岗位津贴占1%,奖励津贴占20%)。从分配项目所占权重来看,该院校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充分体现了按岗取酬,优劳优酬,向优秀人才倾斜。
5.各类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情况。调查显示:专业技术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为2942元/月;管理人员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居中,为2089元/月;工勤人员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为1616元/月。如图2所示。
二、医学院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1.政策性导向的影响。
摘 要 2009年9月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配合新医改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而与绩效工资密切相连的绩效管理工作也随之在各医疗单位全面展开。
关键词 绩效工资改革 难点 成本控制 考核制度
公立医院是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事关约1.3万家公立医院的发展和500多万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关系到医改的成效和13亿人看病问题。相对于其他领域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又承担着医疗体制改革和自身发展的双重任务,因此,应该针对公立医院特有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实施绩效工资已进行一年了,推进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令人难以乐观。总而言之,问题很多,难度很大。
一、目前医院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存在难点问题
1、政府投入不足和医院收入结构不合理。就目前来说,政府财政投入在公立医院收入总额中所占比例仅为不到10%;而医院的药品收入却能占到40%甚至更多。虽然新医改方案规定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将大大降低医院药品收入,但如果没有新增收入的弥补,会更加剧医院收入与运营成本间的矛盾,导致医院通过进行过度检查和使用高新设备等方式增加利润,无法改变医院和医生的“逐利”行为。因此,政府投入不到位一个结果是,在一些基层和二级医院,可能不敢或无法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医院担心绩效工资制度无法推行反而导致医务人员的不满,带来副作用,因此有所顾虑,不敢推行,有的推行了几个月又实施不下去了;另一个结果是仅将绩效工资改革作为一个形式,把原来工资的一部分换一个名字,叫绩效工资发下去,奖金照发,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无法对医生起到激励作用;最后,也是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是绩效工资又强化了医生的经济利益驱动,导致看病更贵。由此可见,政府投入和医院收入问题制约着绩效工资改革的实施,进而影响到医改的效果。
2、绩效工资偏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医院社会效益和公益性的发挥。一是有些医院实行“按科室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效益工资”或“工作量加上收支结余一定比例提取”等,这会引导医院的医生向“创收”看齐,加重“以药养医”和看病贵的情况;二是绩效工资仍然平均分配,只是将以往分配中医院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变成了科室的“小锅饭”、“平均主义”;三是有些医院将绩效工资作为工资附加,无论医院效益好坏、工作量多少,绩效工资照拿,不讲医院效益和个人贡献,造成医院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在职工中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和态势,医院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服务创新得不到宣扬和激励, 绩效工资无法起到调动医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对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实施与管理建议
1、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支持公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工资改革。
公立医院是由政府或者其他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医院,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并通过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体现政府的福利政策。为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政府应该增加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降低药品加成率,同时适当提高能够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医疗服务价格,保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也为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提供奠定基础。
政府应通过财政投入着力支持公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工资改革,使它们有足够的资金推动绩效工资的实施,同时也着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将绩效工资与医院的改革、管理联系起来,发挥绩效工资应有的激励和管理作用,防止将绩效管理的实质丢掉一边,绩效工资改革变成普调工资,推动医改政策有效落实。
2、加强对医院落实绩效管理的指导和考核。
医院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前,应有一个指导性方案,帮助医院统一认识,明确政府关注的重点。如充分衡量公益的价值、科学确定衡量的维度和指标体系、科学测量不同岗位工作的强度难度和贡献程度、合理把握激励程度等。
同时,也应对医院落实绩效管理的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引导医院和医生进行深入的绩效管理改革,以实现政府的政策目的。因此,在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进行考核时,不仅关注医院外在的一些指标,如经济收入、服务数量、医疗费用水平等;也要考察一些内在指标,如是否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落实了绩效工资制度,以及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使考察更加全面和具体,推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深入发展。
3、建立对绩效工资实施情况的监控体系,宏观调控横向收入差距,避免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实施绩效工资后,医院之间、医生之间必然会出现工资上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应该是由于不同医院的服务质量,医生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等原因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医院所在的城市和医生所在的科室导致的,应把这种工资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政府应对基层医院、专门医院给予必要的扶持,增加财政投入;指导医院合理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同时适当采取调控措施,保证医院间、医生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不会过大。
三、结束语
医院绩效工资的改革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医院在管理、制定和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时要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以国家医疗政策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影响,使绩效工资与收入全面脱钩,与职业道德、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等综合目标相结合,向重点科室、重要岗位倾斜,分配要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同时国家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在薪酬政策上能体现医疗行业高风险、高技术、重大责任特点,使绩效工资改革真正起到激励医院职工工作热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轻病人负担,使医院、职工和病人三方利益有机结合,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合理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市场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臣,聂振国,王立芳.医院绩效工资改革信息资料档案管理初探.中国医院管理.2011(6).
一、 现状
(一)基层工作不分你我
乡镇政府机构虽然按照权责设立了不同的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但由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承担着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层层布置下来的工作任务,以及本该由县级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为了应付各项工作,所以镇属各事业单位都由镇政府统一安排充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各事业单位除了完成自身的业务工作外,同时承担扶贫工作、安全生产、人居环境改造、各项普查工作等。一切重要的、临时性的、常态化的、各项考核工作都有事业单位参与并提供材料,不仅完成本站所的服务职能,还要承担行政工作,镇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任务繁重,有人说:“基层人员是万精油”这里抹抹,那里抹抹,很是辛苦,但是制定工资方案的人就不考虑那么多,因为他们没有走过基层,也不了解基层工作人员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
(二)上下班时间一致
根据《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机关作息时间的通知》, 2017年10月1日起,我州调整新的机关作息时间:上午上班时间为8:00—12:00;下午上班时间为14:30—18:00。其中“实施范围”提到:“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医疗机构,各大专院校、州属各学校、州属国有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但是在执行作息时间时,除了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并没有实际情况可以选择,要求与机关执行相同的作息时间,与机关作息时间一致、而与学校作息时间冲突的上下班时间给许多有孩子的家庭职工造成了极大的生活不便。
(三)工资分为“三六九等”
镇属事业单位工作任务与机关一样重甚至承担得更多、上下班时间与机关一致,到发放工资时却拉开差距。自2018年起,公务员(以参工3-5年的科员为例)年收入:[职务工资(715)+级别工资(1346)+艰边津贴(265)+改革性补贴(2259)+生活性补贴(1020)+工作性津贴(610)+公务交通补贴(750)+绩效考核基础奖(2000)] × 12个月+机关政府绩效年终考核奖励(合格8200/良好13200/优秀18200)=115780或120780或125780元;事业单位人员(以参工3-5年的初级助理为例)年收入:[岗位工资(1490)+薪级工资(472)+艰边津贴(265)+改革性补贴(1150)+基础性绩效(1040) +随月90%奖励性绩效(1399)+月奖励性绩效(2000)] × 12个月+年终考核10%奖励性绩效工资(1860)=95652元,另外公务员月工资高出事业单位月工资1149元,每月享受的公积金补贴就高137元,年公积金补贴高1644元,相比之下年总差额为:21772或26772或31772元。
在乡镇承担同样的工作,怎么工资待遇不一样?怎么要在基层政府内的行政、事业、工勤类人员中分个三六九等?叫事业单位人员心理怎么平衡?
在2015—2016年度事业单位人员每人享受到了5500元年终绩效补助,结果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享受的待遇还不如行政机关退休人员享受的待遇高(6000元),难道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工作量还不如行政单位的退休人员吗?有人说事业单位人员多不够分,既然不够分,那么为什么就不会缩小差距呢?还制造出那么多的不公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公务员同样都是在为国家兢兢业业地工作,但在待遇上却是如此的不公平,公务员工作是辛苦,但事业单位工作同样也辛苦,而且,政府机关工作的第一手基础数据都来自于事业单位,同样都是国家工作人员,都是在认真按照职责努力工作 ,为何却有如此的不平、不公呢?哪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二、 存在的问题
(一) 工作任务分配不合理
基层工作任务繁杂,点多面广,各级工作任务层层布置最后集中在乡镇,人员编制严重不足。与上级业务部门或教育医疗系统专事科研技术和公共服务不同,乡镇事业单位承担大量行政工作,精力分散,本职工作开展被动,本应是人才、知识、信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成为职能不清,缺乏活力,财政负担繁重的附属机构。
(二) 工资改革方案不科学
一是事业单位没有公务交通补贴。与教育医疗系统不同,镇属事业单位下乡家常便饭,但却不能购置公车,也无公务交通补贴,下乡又不允许报差旅费,和又有公车配置、又有交通补贴的机关单位更是无法相比。二是事业单位没有新增改革性补贴。机关根据行政人员职务级别增资700元到1200元的标准,再加上行政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分为基础奖和年终奖两部分,其中:基础奖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随月发放,实际每人根据职务级别按2700-3200元的标准月增加,剩余部分作为年终奖(合格7000-14800元,良好12000-19800元,优秀17000-24800元),依据市级机关绩效考核结果按实际担任职务年终一次性兑现。改革性补贴的内涵是将福利政策货币化, 改革部分福利补贴的发放办法,实现实物补贴货币化。为什么只有行政人员能增资,享受改革性补贴的福利?事业单位人员没有付出吗?三是事业单位年底没有年终奖。行政人员大幅提高绩效考核奖励,事业单位一刀切地提高部分绩效工资总量。事业人员不分职称高低,每人按2958元的标准月增加,年终奖(年终绩效补助)取消了,难道光靠行政管理,开会、下文、布置任务,不需要基层事业单位具体做事就能完成考核吗?工作劳动时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分享成果时却把事业单位遗忘,怎么不挫伤在广大基层一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怎么能留住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稳定基层事业单位人员队伍呢?怎么能体现工资改革意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 建议
(一)增加改革性补贴,与行政单位人员一样保留年终奖(年终绩效补助),且年终奖与行政单位差距相差不要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