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文化产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研究

第1篇: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一、国内文化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很多学者对文化产业集聚进行了初步研究。陈倩倩、王缉慈(2005)以音乐产业为例讨论了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厉无畏、于雪梅(2005)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进行了思考;刘丽、张焕波(2006)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张斯龙、沈惠云、何小军、邵菊芳(2006)描述了长三角报刊产业集群的现状;李蕾蕾、张晓东、胡灵玲以深圳为例讨论了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符韶英、徐碧祥(2006)初步探讨了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关松立(2007)将中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詹大成(2009)对文化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周国梁(2010)对美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研究。从目前国内外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看,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城市或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和实证,本文主要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

二、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集群

1.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产业,从内涵上看,文化产业必须具有文化的属性。其本质特征是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或部门的集合。但是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可以作为产业化的形态来运作发展,一般来说,属于无偿供给型或事业型的文化产品,其运作主体是政府,一般不能成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化、产业化行为,而那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其运作主体是投资家、企业家,营利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而消费者必须以货币支出来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这些文化就可以作为产业化的形态经营。本文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是: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利润创造为目的,利用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

2.文化产业的特征。文化产业以人的“创意”为核心来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因此与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非常独特的产业特征。(1)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既具有商品性(产业性),又具有社会性(意识形态性)。产业化要求产业内的企业以盈利为首要目标,但是双重属性意味着文化产业也不可能放弃对社会效益的追求。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并不是矛盾的,在产业内文化企业的经济属性得到发挥,而在产业外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互动的社会结构也将制约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作用的发挥。(2)文化创意的原创性。文化创意的核心是文化内容的创意,而文化内容创意的关键就在于其“原创”性。英国有许多学者把文化产业界定为“创意产业”,并指出文化创意的“原创性”是“新经济”企业最主要的动态特征。他们可以通过知识产品的保护,不断发挥自身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3)文化生产的风险性。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创造文化产品,创作者或是靠涌动的创作激情,或是靠对市场需求的理性预期,不可能有明确的消费对象,也不可能有明确的消费质量要求。在文化产品未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此的需求是难以判断的,文化生产是要承担市场高风险的。

3.文化产业集群。所谓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通常以传媒产业为核心),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文化产业链上所有上下游的企业,包含了文化产业的五大主体――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根据文化产业“创意”属性的强弱,可以将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如下类别:核心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和边缘产业(相关支撑机构)等。

三、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是自发和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多种条件的积累,包括自然察赋、人力资源条件、企业家素质、产业的成长空间以及创新的文化环境等。总的来说,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生产要素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生产要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机会,初始的自然资源察赋虽然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对于一些特定的文化产业集群来说,给定地理察赋和企业偏好,最终的区位模式还是唯一确定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生产要素条件。(2)需求条件。需求状况系统反映了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有效需求能够不断刺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3)相关支撑产业条件。相关支撑产业条件是指该产业集群的前项联系产业和后项联系产业的发展情况。我们知道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它的发展与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必然离不开相关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在文化产业周围建设完善的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以构成一个强劲的产业创新支撑体系,从而加快创新进程,促进集群取得竞争优势。(4)环境条件。影响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条件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一个良好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的形成,将在吸引资金、聚集文化人才和促进相关产业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市场环境的角度来看,集群所在地应有与主导产业和产品相关的要素供给、产品销售的环境,保障本地产业能够得到专业最前沿的信息;而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吸引文化企业在该地理上的集中,集群内成员经过知识的综合、外化、内化及社会化,实现知识的共享,大大加快企业集群内知识的孵化和创新。

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力

1.内在机制。(1)外部经济效应。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在文化产业集群中,由于外部服务容易得到,交易成本低,因此大量的文化企业可集中力量实行专业化。同时,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内,大量的企业组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而企业又大都分布在其中的某一个生产功能区,中间产品全部在企业集群中生产和销售,大量的企业从事的不同中间产品导致了文化产业集群的范围经济。正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存在,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存在着成本的优势,这也是保持集群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协同效应。文化产业集群内知识信息的协同体现为“累积效应”的产生。在集群内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机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及客户在地理上集中,能产生较强的知识和信息积累效应,为企业提供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同时,文化产业集群内拥有大量的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这也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此外,集群中大量的文化企业往往在同一时期以同一标准向市场推出同一产品,这就是协同效应的放大,能大大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外在动力。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民族关系、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其他产业相比,政府与文化产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要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从成功的产业集群案例可以看出,政府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时性以及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文化市场的规范程度等方面。而机遇因素虽然可以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但是这种机遇因素却并不是依靠人工努力可以获得的。因此,机遇因素虽然很重要,但是却很难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中进行人为预测。

五、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我国文化产业目前正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规模小、基础差、情况复杂、资金投入不足、经营人才缺乏,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群体,取得规模效应。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陆的市场竞争和政府保护相结合的模式;一种是港台地区以家庭关系为基础的外向型集群模式。大陆的市场竞争和政府保护相结合的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政府在鼓励竞争的同时,又在某些方面提供政策保护和扶持,这种模式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又能在宏观上对其进行调控。港台地区以家庭关系为基础的外向型集群模式的特点就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家庭关系为基础。虽然在这种关系下企业集群发展缓慢,但它能使产业群内部保持高度的内部协同性和对外一致性,会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打造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累积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源,因此全国各地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各地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这些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在此基础上启动并完善本区域的文化产业集群战略。(2)培养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所必需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是技术与文化高度联姻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就需要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同时,加强培养文化产业的应用人才,建立全新的人才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障碍,注重对人才的激励,完善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机制。(3)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发展文化产业集群,需要政府对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予以强有力的支持。由于教育产业、旅游产业和信息产业都是文化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因此,政府需要提升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以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4)拓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渠道。首先是政府的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基础设施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作用尤其重要。其次,充分利用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利用社会各层面的资金,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后,积极引进外资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5)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政策体系。随着文化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日渐加剧,融战略定位和战术安排于一体的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将日益突显。要启动并完善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必须首先制订出科学而完善的发展规划,并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罗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6

[2]陈建军,葛宝琴.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9)

[3]关松立.中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7(5)

[4]刘蔚.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

[5]詹成大.文化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模式[J].浙江经济.2009(9)

第2篇: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红色与绿色是四川巴中地区的两种基本色调,在充分认识巴中地区产业融合不足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实现“红色+绿色+古色”的有机结合,发挥其资源互补优势,使红色、绿色、古色资源相互融合、相互映衬,形成产业集群化建设的规模效应、产业化效益的价值增长点以及旅游文化品牌,进而推动巴中红色文化产业的格局创新、战略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红色文化产业;绿色产业;融合对接;规模效应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2017年度科研项目“红色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对接研究”(17SB0323);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科研项目(SLQ2016B-08)。

红色文化产业是对现有或潜在的红色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和挖掘,使之逐渐转化为现实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产业。而绿色产业则是顺应环保潮流,运用节能手段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以促进生态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四川巴中地区红色文化产业一方面能延伸其产业链并辐射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譬如改善老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为老区人民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与机会,增进老区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给老区人民带来致富的预期;另一方面能推动老区绿色产业的培育,增强其产业发展的后劲,拓宽红色消费领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形成以红色文化产业为龙头,融诸多产业为一体的多样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系统。因此,研究红色文化产业与绿色生态产业的融合对接路径是当前巴中地区顺应时代节奏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关注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必然结果,它也同样折射出了革命老区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产业需要快速发展的新要求。

一、红色文化产业与绿色产业融合不足

(一)基于意识形态视角

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文化消费。根据目前高端化的产业发展思维,应将红色文化产品进一步地打造成文化商品。由于红色文化商品承载着爱国情怀,这与通俗化和平易化的大众文化有着较大的差距,不太容易被大众所理解或吸收,使得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制约瓶颈。

(二)基于产业结构视角

红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需要不断整合和调整的动态过程。但当前巴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合力,也不易显现其规模经济和整体效应。第一,资源零散,配套规划跟不上节奏。譬如四川通江县城里的红色文化景区就处于闹市区的中心位置,其旁边有着众多的商业摊点,这与“红色”的庄重氛围不匹配,折损了红色教育的整体感观效应。第二,整合力度不够。许多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没能充分融入到当地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忽视了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特色生态资源的融合与对接,没能展现出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第三,巴中地区的红色文化产品多以橱窗展示类为主,重静态式的参观轻立体式体验,吸引力较弱,客源市场狭窄,综合功能欠佳,很难发挥其经济合力和综合效应。第四,革命老区地域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资金,无力打造巴中红色文化产业。

(三)基于文化价值视角

第一,红色文化建设力度不足。巴中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其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内涵和开发价值远不如湖南、江西、陕西等省份的革命老区,关注度相对弱小。第二,巴中地区的红色文化的价值表现手法较单一。目前仍缺乏有影响力的文献作品、红色经典或艺术造型来塑造其红色精神和价值内涵,没能充分提升其认同度和美誉度。第三,红色文化产业零散、不成规模,或品牌、开发档次低。巴中的红色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缺乏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第四,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力不强。巴中的红色文化分布较广,但在红色产品的开发、组合、宣传和促销等方面大多表现为各自为政且条块分割非常明显,没能统筹规划,协调机制明显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作与互动,很难形成红色文化资源的规模效应和连环效应。

(四)基于资源融合对接视角

首先,从资源的外延发展看,巴中地区地域辽阔,红色元素众多,但许多地方的文化资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单体开发,忽视了文化资源的融合重组和立体开发,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和综合效益欠佳,主要是由于资源分布过于分散,形不成应有的合力,没能把红色文化资源与周围的绿色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古色资源有机融合。其次,从资源的内涵发展看,红色资源的设施陈旧,不够档次,开发粗放,项目同质化明显,缺乏创意的构思和创新的思维,许多红色产品只是简单地把革命遗址进行了列示,或用一张桌子、一部老式电话机、几把椅子、几张照片加以展示,对客源没法形成吸引力,忽视了红色文化产业与绿色产业融合对接的内涵挖掘。

二、红色文化产业与绿色产业融合对接的路径思考

结合四川巴中革命老区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基本现状,在遵循红色文化发展传承规律的同时,也必须着力体现革命老区绿色产业的生态价值,使巴中地区的绿色产业尽可能地融合于红色文化产业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形成产业化效益的价值增长点

首先,四川巴中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资源都非常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地方政府应着力挖掘区域内红色文化产业与绿色产业融合对接的基本内涵,依托区域绿色产业特色,科学地提取和创意性地设计出巴中地区的文化产品,将红色文化引入当地的小商品加工制造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纪念品加工产业,同时这也能有效地吸纳当地劳动力充分就业。其次,可以将当地的绿色果蔬和粮食以及特色野菜、野味进行精细加工,或将地方大众化的俗食凡品与区域红色经典故事、情节融合起来,设计出“忆苦思甜”式的红色农家菜系列,这也可以纵深推进巴中地区红色文化食品产业化的进程。再次,对当地区域的资源进行大力宣传和景观维护,深度挖掘区域红色文化的教育内涵,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学习或培训基地,吸纳公众或机构人员前往参观学习或实地考察,形成巴中地区的红色文化产业价值增长点。这样有助于实现巴中红色文化产业和绿色产业发的融合性和多元化,形成区域产业化的创新价值。

(二)重塑红色文化的主题,形成产业化集群的规模效应

四川巴中地区的红色资源独特,但分布零散且不均衡,应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大量集聚来打造巴中地区的产业化集群,树立红色文化产业的主题,优化区域生产力的空间布局。首先,必须跳出“红色”的思维局限,动态地思考产业融合问题,绝不能简单地依赖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某个方面或某个节点。因而必须以红色文化产业开发为核心,把红色与绿色、古色等几种颜色的资源融合对接起来,才能延伸产品链,拓宽消费市场。把文化产品市场与交通运输市场、绿色农特产品市场、旅游市场、餐饮食品市场等有机地联结起来,提高红色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效益,这样才能带动关联经济产业部门的协调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战略升级。其次,用产业化集群意识来进行科学规划,将巴中地区打造成为以红色文化产业为龙头,融文化与经济于一体的巴中红色文化产业集群。譬如将南江县域内的巴山游击队纪念馆与光雾山、大坝森林公园自然景观融入南江文化产业集群;将通江县域内的县城、红色毛浴古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通江石刻标语群等与诺水河溶洞自然景观融入通江文化产业集群;将巴州区域内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恩阳镇和南龛山公园与阴灵山、南阳森林公园等融入巴州红色文化产业集群。通过巴中地区产业集群化建设,积极推动巴中红色文化产业的格局创新、战略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三)突出红色文化的主线,形成特色化的旅游品牌

按照“以红为本、以绿衬红、以古托红”的产业化建设思路,深度打造复合型产业链,用红色精神感染情怀,用绿色美景陶冶情操,用古朴民风熏陶人生,使红色、绿色、古色资源相互融合、相互映衬,形成产业化融合的旅游文化品牌。首先,应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譬如通江县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可以将县域内的毛浴古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通江石刻标语群等重点进行有机串联,设计出一条连贯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次,应科学设计生态的旅游线路。巴中地区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以南江县光雾山的奇峰峡谷、通江县诺水河的溶洞和大坝森林公园的原始生态为主,这些景区空间地域跨度不大,相隔间距较近,如果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与设计上能把这些自然生态景区有机串联,将成为四川巴中地区的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再次,应精心构思历史民俗文化旅游线路。巴中地区有1900多年的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展示给公众的不仅是巴山人民勤劳致富的时代形象,更是底蕴深厚的巴山文化的敦实沉淀。既可追朔谜一般的“巴人文化”、典故众多的“三国文化”、入乡随俗的“佛教文化”,也可让人领略巴中人民奋发拼搏和顽强不屈的巴山文明。

(四)围绕红色文化的主调,优化产业化的营销环境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巴中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旅游管理、文化管理和规划管理等职能部门相互协作,共同管理,对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认真剖析和仔细斟酌,以小搏大,逐步打造成具有一定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红色产业区域,为红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第二,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化、广渠道地吸纳社会资金,引导民营资本和公众积极注资于红色文化产业,为红色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第三,更新或修复基础设施,做好道路通达规划和旅游线路设计,寻找红色产业与自然景区、民俗之间的融合点,夯实红色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第四,在开发与改造景区时,必须加强对资源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历史性保护,为红色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第五,深度挖掘红色景区辉煌的革命事件或英雄人物,适当利用声、光、乐组合的科技手段进行视频技术和艺术改造,为红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环境。

(五)强化绿色产业的生态管理,优化红色产业发展路径

首先,红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地域内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障。四川巴中地区地貌复杂、资源丰富,不仅有珍稀的革命历史遗迹、奇特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还有朴实幽静的自然风光。这些与红色人文环境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巴中地区特有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基础,也是红色产业经济运行的生命线。因此,要促进巴中地区红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红色区域生态化建设。其次,要强调生态管理理念,有意识地保护生态脆弱地带和生态敏感区,对配套设施也要强调绿色标准和要求,实现资源多级开发及能源循环利用,逐步完善生态产业链,构建城乡一体、红绿结合的区域红色产业生态化运行模式,使整个红色产业系统实现集约、高效的生态运转,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红色产业优化发展。

作者:封伟 吴秀林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何雄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问题分析[J].企业经济,2013,(12).

[2]徐克勤.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J].民族论坛,2016,(1).

[3]罗昌智.福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与路径[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4,(4).

[4]张雅敏.红色旅游发展走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8).

[5]陈瑾.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理及政策选择[J].企业经济,2014,(5).

[6]黄佩.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新态势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第3篇: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那达慕;文化产业;发展

一、 那达慕起源、发展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那达慕是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祭祀、竞技、娱乐、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族的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民向天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祭祀结束后就会举行那达慕盛会,主要进行赛马、射箭以及摔跤等“男儿三艺”比赛。据研究,“男儿三艺”早在匈奴时代,就已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娱乐和习武的手段。在金代那达慕有了对三项比赛的优胜者给予奖励的制度。到了十三世纪,蒙古族首领们每年都会举行较大规模的那达慕,奖赏十分丰厚。在清代,那达慕更是成为了官方定期举办的有组织、有目的游艺活动,它的规模、形式和内容比以前有了较大发展。

自1947年成立后,那达慕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了蒙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欢乐盛会,是以民族体育比赛为主,兼有文化娱乐、艺术欣赏、信息交流、经济贸易等内容的多功能的盛会。在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的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达慕的举办形式分为政府举办、民间举办、家庭举办等,举办时间一般为每年7、8月的水草丰美、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有些地方也开始在冬季举办冬季那达慕。

二、 那达慕文化产业经济效益

随着那达慕的规模逐渐变大,它成为了一个民族品牌,被国内外人所熟知。

那达慕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传统的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丰富草原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还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一是那达慕作为一个大型的体育文化活动,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改善周围环境,完善和建设比赛场地、配套基础设施等。这些投资扩大了那达慕举办地区的投资需求,拉动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二是那达慕能够拉动消费需求。那达慕将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消费倾向,同时,随着那达慕参赛者和旅游者的到来,产生了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大量需求。三是提高就业率。那达慕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就业率,它可以提供短期和长期就业机会,短期来看由于那达慕大会的“峰聚效应”,会出现如旅游接待、引座员、检票员等;长期就业机会是由于那达慕大会举办所产生的如那达慕大会场地维护、管理和运营等长期的就业机会。四是推动民族产品传播推广。随着那达慕大会的举办,外来游客必然购买一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商品和服务,从而扩大了本地民族特色产品的传播。同时,由于国内外对那达慕大会一些相关权利的购买,如电视直播权、赞助商权利等;还有一些外地新资金的注入,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效应更加明显,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三、“那达慕”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那达慕是一个体育竞技、文化旅游贸等多种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文化大宴,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前景良好,但是那达慕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体育项目

那达慕最主要的体育赛事为“男儿三艺”。其中,摔跤一直以来广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那达慕的必备项目,同时也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2004年7月28日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举行的2048名跤手参加的搏克比赛被记载于世界吉尼斯记录。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赛马项目也是那达慕传统竞技比赛中的一大亮点,比赛项目也有了多元化发展,增设了马术、马球等赛事。相较于摔跤和赛马,射箭比赛却一度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不过在自治区政府和民族工作者有意识的保护下也在逐渐恢复中。除了“男儿三艺”,现代那达慕还增设有拔河、武术等其他体育项目。那达慕体育竞技项目大多是观看型项目,缺乏互动型体育赛事,群众参与度不高,而多数游客又不是十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吸引力不足,多是参观游览,没有切实参与到其中,了解文化底蕴。

2、文化旅游

传统蒙古族歌舞在那达慕主要表现形式为表演。通常召开大型那达慕时会举行开幕式或者晚会,以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为例,在2010年首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开幕式上,我国著名歌手德德玛、腾格尔等众多民族艺人进行了精彩演出,向全世界展示了蒙古族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参加那达慕时,许多蒙古族人民都会穿着民族的传统服装来参加,同时也常设有民族服饰展厅,并有时会举行蒙古袍服装服饰展演,展现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华美。那达慕也通常设有手工艺品、民族饮食展厅来展示民族手工艺品、蒙古族特色饮食制作过程并销售民族特色商品,游客可以参与制作、品尝并购买相关产品。虽然那达慕上有销售一些民族特色文化产品,但许多周边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不高,还没有形成文化精品。同时,民族音乐舞蹈、手工艺品、民族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旅游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那达慕音乐舞蹈表演多是当地乌兰牧骑和一些民间艺人和团体组成,而这些民间艺人和团体都是自发性参与到那达慕文化活动中,缺乏专业的训练和资金支持,表演相对不够成熟,后续的发展也很难保证。

四、那达慕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发展那达慕文化产业首先要挖掘那达慕的文化内涵,利用国内外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将那达慕“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传播出去,让人们更加了解那达慕文化底蕴,增加那达慕的文化吸引力,并对那达慕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将那达慕打造成大型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2、增加投资,打造民族文化产业精品

那达慕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存在文化价值更高,经济利益较低的现象,所以在起步阶段必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是政府需要进行大量投资完善那达慕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打造好那达慕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开发,强调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那达慕形成国有、集体、外资、个人共同开发的旅游项目新格局;三是以那达慕文化节为题材,结合蒙古族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那达慕主题旅游项目,或者开发那达慕体验园区,推出各种类型的那达慕文化旅游纪念品、玩具和体育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链,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

3、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保留好作为那达慕核心文化的“男儿三艺”等传统习俗的同时与世界体育接轨,借鉴和学习世界主流体育项目的成功经验,使蒙古体育文化项目发扬光大,增设一些游客可以互动的体育项目,让游客们可以亲自体验和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增加那达慕旅游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加那达慕。民族服饰、手工艺等民族传统文化也要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但也并不是一味守旧,而是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高新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将这些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开发,推进那达慕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4、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优秀的、专业的文化产业人才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发展那达慕文化产业首先要在各大院校设置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和专业,使知识青年更加了解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保护和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推进那达慕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引进人才,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留住专业人才;最后,扶持蒙古族一些民间艺人和团体,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和培训,培养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艺人进行文化创作,使他们的文化创作产品更加成熟完善。

结束语

那达慕,是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中一簇灿烂的花丛。那达慕文化产业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点。那达慕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保证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开发,作为一个民族节庆文化产业也有着它自己的独特性和困难之处,但是凭借着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那达慕文化产业的崛起指日可待。(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阿拉藤敖其尔.传统那达慕[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

[2]嘎林迪布、乌苏呼巴雅尔.草原三艺[M].内蒙古教育出版 1984.

[3]高娃.蒙古族传统体育现代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9.

[4]徐坤. 旅游那达慕大会开发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09.

[5]贾瑞光. 蒙古族传统体育――那达慕文化变迁研究[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02:107-109.

[6]姚海霞. “那达慕”大会市场开发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7]浩布尔. 那达慕的发展及其创新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8]阿拉腾巴特尔. 蒙古族那达慕文化发展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2-15.

第4篇: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5篇: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摘 要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安徽省文化产业总值呈现逐年增长的现象。但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在发展自身文化产业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受到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调控、各种政策及制度的制约。本文从安徽省文化发展现状为出发点,较为客观的分析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安徽省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在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方面难以实现最优化的状态。本文进一步指出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巩固各方面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业。从观念和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改进对策。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资源配置 优势产业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国内的文化产业已经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已经凸显其重要性。“十二五”计划中指出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建设中要充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的扶持,包括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以及政策的完善。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其发展程度已经初具规模。本文根据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作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产业发展的弊端和局限性。并进一步根据自身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改进和发展对策。

一、安徽省文化产业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总值呈现逐年增长的现象。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迅速,并且产量也逐年增加,无论是影视服务业、出版发行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还是由文化产业所带动的文化用品、设施方面的产品具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安徽省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从完善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方面着手,进而加大文化产业建设力度。目前,全省影视服务行业和新闻文化行业发展突出,加强巩固影视和新闻文化人才的培养,在原有人员基础上注入具有专业水平的新鲜活力人才。安徽省广播电视产业也具有着丰富的资源,其下属省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和企业为省内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播电视业也带动了旅游业、广告业等产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在注重事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安徽省在文化出版方面也异军突起,在出版行业中形成较大的飞跃,存在着以老子和庄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文化资源。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理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文化旅游正迅猛发展。而民俗文化满足了游客的猎奇求知心理需求,因而它能带动整个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兴盛和发展。此外,有着国际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黄山,这为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好安徽省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安徽省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不明显

安徽省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不明显,无疑阻挠了其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其对附属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在出版业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发展上相对较为落后,还不具备区域性影响力。相比较湖南卫视和香港凤凰卫视而言,安徽省文化产品的题材选择明显趋于单一化,没有体现出安徽特色,并且文化品种过于单一和分散。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和安徽省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相协调发展。这都不利于安徽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2.安徽省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着产量小,资源分散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安徽省的文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资源配置较为分散,难以充分挖掘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度,使之停留于表面层次。许多文化企、事业单位还处于自负盈亏阶段,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组织方式相对落后。另外,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文化产业的城乡差异显著,大部分文化产业都集中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地区,而乡镇等地的居民文化生活发展相对滞后,并较为单一。此不平衡发展现像主要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产业的统筹规划不完善所导致。

3.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制约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总体上来讲,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日常娱乐和消遣,而是逐渐向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市场进军,由此衍生出大量的音乐厅、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展馆。但是民众的文化消费水平所占比例并不占优势,在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文化市场建设相对滞后。这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素,无疑是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4.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我省的文化资源丰富,但难以做到推陈出新,使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长期以来,我省的文化产品严重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以影视题材和动漫题材为例,难以结合我省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来进行创作,作品所展现的创造力不足,并且缺乏原创作品。另外,安徽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省文化旅游业虽然属于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化程度较高。但是在旅游文化业方面也存在不能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的局面。因此,把我省令人羡慕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及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由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来看,安徽省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从文化产业的长远利益来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加强文化产业重要性的宣传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今我国社会物质水平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逐渐重视文化生活的发展。安徽省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进一步提高大众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可以将出版业、新闻业和电视产业结合起来做普及和宣传,加深公众对文化产业理解和重视程度。进而根据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文化市场。让文化产业深入民心,使民众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紧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更好的对公众进行服务。

2.政府应大力推行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要想改变安徽文化产业建设相对落后的局面,首先应引起政府的重视程度。适时加大政府对产业文化发展的决策及监管力度。另外,发展文化产业应从提升公众文化产业建设意识着手。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对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文化产业的巨大文化与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开发。

政府政策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根本所在,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应根据本省文化产业的结构,出台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应放宽对文化类企业的相关政策。采取税收鼓励政策,吸收各类资本的投入,迅速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如音乐厅、民间戏曲艺术馆、艺术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逐步建立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文化产业形式。与此同时,政府应根据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调整文化布局结构,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以及合理化。

3.深化文化产业内部的人事改革

人力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对任何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来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事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从人力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建设。首先,在我省较为薄弱的出版业和新闻影视业方面尤其应引起重视,加强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并对原有的员工实行培训制度,进一步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来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中的管理更为重要,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优质高效的管理队伍来协调其内部发展。使文化产业的专业建设和管理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

4.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主体作用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已经初显规模,由于本省的地域和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局限性,但文化旅游业尚存较大的发展空间。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扬长避短,在巩固各方面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更应致力于开发文化旅游业。

安徽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不乏自身特色。其中徽州文化在内涵和内容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并且对中原一带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通过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文化旅游正迅猛发展。而民俗文化满足了游客的猎奇求知心理需求,因而它能带动整个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兴盛和发展。通过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演、展览以及传承人现场展示活动,展示原生态民歌、民族民间舞蹈、民族节庆风情、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等。在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能够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加大对独特景点的开发力度,发挥地理优势,使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进行结合,进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进行旅游观光。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充分发展,进一步成为安徽省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安徽省的文化旅游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对于地域的经济发展能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成武,杨洁,杨晨,汪莉,华兴顺.安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思考.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5(28):7-9.

[2]束俞俊,汪传雷,汤楠.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皖西学院学报.2008.6(24):47-51.

[3]沈跃春,刘永弘,何平.安徽民营演艺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7):14-18.

第6篇: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江苏省;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绩效;因子分析法;因果检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00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5.003

1 概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且各省域范围之间实力差距较大。虽然江苏文化产业建设领跑全国,但是个别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处于低速水平,并且各区文化产业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参差不齐。由此针对江苏省研究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绩效水平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合理分配资源、提高产出水平以及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概念界定

2.1 文化产业

2.1.1 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文化及相关文化产业分类(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2.1.2 分类。国家统计局编制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4)》,对文化产业给出了具体的分类标准。2012年对其进行了修订,按照两大类标准将其细分为10类,具体如表1所示:

2.2 文化产业增加值

文化产业增加值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指《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所规定的全部行业在报告期内生产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反映其生产过程中产出超过这一过程中间投入的价值。我国主要用收入法进行测算。

3 江苏省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

3.1 研究方法

文章明确对江苏省13市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时需要对各指标赋权,由于评价指标数目较多且没有较为客观权威的权数可供利用,因此采用客观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考虑,本文选用降维作用明显、结果客观性强的因子分析法。

3.2 指标数据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从投入产出角度分别确定文化产业投入水平评价指标和产出水平评价指标。

依据生产要素投入决定产出的经济学理论,设置“实物投入”“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这三类一级变量,产出水平指标主要分为“价值产出”和“非价值产出”两个一级指标。本文选取的指标和数据均来源于江苏省文化厅官方网站、《江苏省统计年鉴(201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等文献资料。

4 实证分析

4.1 因子分析研究

首先,为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根据公式对不同的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分别为指标Xj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其次,分别对无量纲化后的评价指标做因子分析,根据指标得分进行排序;对比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排名,得到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绩效的评价值。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知,文化产业投入水平前5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徐州、盐城、常州和南通,产出水平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徐州。其中苏州在投入产出方面的得分都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一致。

4.2 简单绩效分析

定义:投入产出水平简单绩效=投入水平排名-产出水平排名,得到如表4结果:

其中正值表示投入产出简单绩效高,南京和无锡较为显著,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是一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历史上南京一直是文化重镇,各方面的基础都很雄厚,无锡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也都处于较高水平;绩效较高的扬州、镇江、泰州、淮安;盐城简单绩效最低,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差异较大。

5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检验

5.1 获取数据

根据前文分析,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地域方面,呈现出苏南地区发达而苏中苏北地区欠发达的总体特征,下文将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文化产业增加值是总量指标,可以体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衡量其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则采用GDP指标。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0)》统计,1996~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及其占GDP比重(%)如图1所示:

5.2 因果检验分析

下文将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以1996~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记为X)和国家GDP(记为Y)为样本,对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过程将通过统计软件Eviews6.0来实现。

首先,对所有变量取对数,以消除数据异方差,变换后的数据分别记为LnX、LnY。

其次,对变量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序列LnX、LnY的长期趋势都具有一阶平稳性;进一步对其分析,通过E-G两步法分析,得出协整回归估计模型:

LnY=2.21+0.86LnX

(4.95)(11.30)

其中R?=0.91,D.W.=0.77。

再次,对残差序列ε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通过检验。

根据以上实证检验,可以分析出:1996~2009年,我国GDP(Y)与文化产业增加值(X)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回归估计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0.86,它表示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变动1%,GDP将同向变动0.86%。因此可以认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这对于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等有关部门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最后,对LnY、LnX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表5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一、二、三阶时,均有相同的结论,即在95%的置信度下,LnY是LnX的格兰杰原因,而LnX不是LnY的格兰杰原因。即经济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文化产业发展不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根据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评价结果,苏州一直处于独占鳌头的地位,其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投入水平前5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徐州、盐城、常州和南通,包含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城市,但是产出水平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徐州,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2)根据计量模型分析的结果,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86,即表示在1996~2009年之间,表明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相关系数为0.86,并且经济增长对文化产业水平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0.86相对较高,这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实际意义。

6.2 建议

(1)需进一步对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深入探究,可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资源分配等角度,将苏州的发展模式灵活地运用到全省其他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中;(2)各级政府需统筹协调文化建设,在保证机构健全的基础下,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满足百姓基本的文化需求。同时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首先需要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其次再追求精神生活。部分地区如徐州、盐城、连云港的文化产业简单绩效偏低,可从运营模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其原因,提高产出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石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 袁海,吴振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26(3).

[3] 房研.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 焦潇.湖北省文化产业效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 沈忱.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4,(12).

[6] 文化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5.

[7] 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 成学真,李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3).

[9] 袁海,吴振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26(3).

[10] 杨智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析[J].未来与发展,2011,(9).

[11] 国家统计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1).

[12] 赵艳英.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实力的评估体系及综合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 刘建党.区域科技实力综合评估体系及实证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4).

[14]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通知.百度文库,2012-11-18.

第7篇: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加快推动以创造、生产、营销各种形态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有利于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文化消费的愿望和能力逐渐增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扩大。特别是随着“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战略的实施,预计人们文化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它主要解决的是基本文化需求,提供的是均等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人们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要靠文化产业来满足。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有利于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优势。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协调”。文化产业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有精神层面的内容;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事关文化和社会建设;既可以增加gdp和就业岗位,又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并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二是“绿色”。与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大部分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消耗低、污染小,具有鲜明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征。三是“高效”。文化产业既可以是典型的创意经济,通过较小投入实现高附加值;又可以是资本和技术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还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可以说,在能源、资源、环境等要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约束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具有很强包容性的文化产业将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强。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领域其他门类的互动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为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比如,设计业的兴起可以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创意支持,版权业的发展可以为中国产品走向高端、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保障。同时,文化产业自身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比如,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很大,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排在金融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日本仅娱乐业收入一项就超过了汽车业与钢铁业收入的总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产业也是高科技产业。这不仅意味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科技在文化产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且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可以说,在未来5—内,我国的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本土文化企业和文化自主品牌,不断推出具有中华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文化产品,可以在国内外文化市场扩大和巩固我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传播力、影响力,带动整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从实践来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单靠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机构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多地依靠文化企业来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使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国际交流语言的企业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体,不断把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

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从中央文献中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到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再到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有效思路。

科学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上半年文化产业增速达到17%,大大超过了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北京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我国国产电影产量达到了526部,电视剧14000多集,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超过100亿元,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大大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的1∶7.2缩小至的1∶3。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持续升温,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开始形成。,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2亿元。到目前为止,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去年又有8家文化企业上市融资104亿元。

准确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的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多元、附加值较高。因此,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停留在打造文化产业园或者文化产业基地上

,而应着力激活丰富的文化资源,激发各个群体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大气力提高文化原始创新能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资本支撑能力,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总量上供需缺口较大。据相关专家推算,我国目前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量约4万亿元,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规模约1万亿元,供需缺口高达3万亿元。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第8篇: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全域化 网络推广

0 引言

东阳市是浙中地区金华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和工艺美术之乡。目前拥有东阳木雕、东阳竹编、东阳卢宅营造艺术和“翻九楼”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80余个民间文化项目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阳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东阳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东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兴市”发展战略,打造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的战略构想,以横店影视文化产业为核心,带动东阳文化产业的“全域化”发展,大力提升发展东阳影视文化产业,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全域化,全力打造“东方好莱坞”。全力做到“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拓宽文化产业领域,推动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推进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成为今年东阳市六大战略重点之一。

1 目前的研究状况

东阳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是浙江省文化强省建设的典型。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是在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旨在充分发挥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先发优势和品牌效应,加快东阳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目前,东阳市的文化产业中,木雕产业是“全域化”的基础,影视产业是“全域化”的龙头,但旅游产业才是“全域化”的重点,如何利用网络向外人推广东阳市的各个文化产业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2 网络推广的优势

网站推广就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利用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是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被推广对象可以是企业、产品、政府以及个人等等。与传统广告一样,网络推广的最后都是为增加自身的曝光度以及对品牌的维护,也可理解为网络营销。想一下,如果一个产品信息陈旧,没有作任何推广,能有多少客户知道呢?对于东阳市来说,现在的文化产业在各地的宣传主要是电视和路边广告,如何利用网络这个虚拟的商务空间,在这个虚拟的商务空间里,推广自己的文化产业,使东阳的各个文化产业“酒香飘万里”,提高东阳的知名度,为东阳文化产业的业务拓展带来实质性的效果,最后引来我们需要的目标客户。

3 网络推广的形式

对东阳市文化产业“全域化”的推广要做到以下三点:企业品牌、用户体验、网络营销。

3.1 企业形象 为东阳市的文化产业设计形象,打造专业的旅游网站形象,完善网站的功能,丰富网站的内容,通过视觉设计与技术的结合,更多的体现企业品牌、文化、理念,产品或服务的实力等。

3.2 用户体验 用户在浏览和点击网站的整个过程的体验,就称为用户体验。用户操控鼠标时的步骤,是用户心理的体现。让用户可以顺畅的浏览和找到企业的信息,是用户体验要解决的事情。这也是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企业印象的最重要环节。在网站建设方面,单纯介绍旅游线路,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了,所以在这方面需要做到更好,尽量多的反映信息给客户。

3.3 网络营销

3.3.1 搜索引擎推广。搜索引擎推广又称为SEO推广(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营销方式,是利用搜索引擎、分类目录等具有在线检索信息功能的网络工具进行网站推广,以增加特定关键字的曝光率为主要目的,增加了网站的能见度,进而增加销售的机会。SEO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了解各类搜索引擎如何抓取互联网页面、如何进行索引以及如何确定其对某一特定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排名等技术,来对网页进行相关的优化,使其提高搜索引擎排名,从而提高网站访问量。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搜索引擎在网络营销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搜索引擎营销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演变,因此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选择最合适的搜索引擎营销方式。

3.3.2 E-mail广告。通过电子邮件,用户可以得到大量免费的新闻、专题邮件,消费信息等,并轻松实现信息搜索,是任何一种传统的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基于用户许可的Email营销与滥发邮件不同,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通过减少广告对客户的骚扰、增加潜在客户的定位准确度、增强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品牌忠诚度等。电子邮件广告可以包含丰富的广告内容,针对性强、费用低廉,但由于一般采用群发的发送方式,通常会被邮箱的过滤系统当作垃圾邮件阻隔掉。E-mail广告常用的方法包括电子刊物、会员通讯、专业服务商的电子邮件广告等。

3.3.3 资源推广。资源推广是指通过网站交换链接、交换广告、内容合作、用户资源合作等方式实现互相推广的目的。网站资源合作最简单的方式为交换链接,在合作网站上提供自己网站链接可以大大增加被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几率。目前许多网站都是非常积极的进行宣传自己的产品的,因此大多数站点都愿意与其他网站作友情链接,利用网站的资源与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扩大收益的目的。这种互惠互利的协作方式也能达到宣传网站的目的。

3.3.4 网络广告推广。网络广告营销是配合企业整体营销战略,发挥网络互动性、及时性、多媒体、跨时空等特征优势,策划吸引客户参与的网络广告形式,选择适当网络媒体进行网络广告投放。网络广告的常见形式包括:BANNER广告、关键词广告、分类广告、赞助式广告、Email广告、超级链接、富媒体广告(RichMedia)等。富媒体广告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互联网媒体形式,而是指具有动画(二维和三维)、声音、视频以及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法。富媒体广告提供了更丰富和多感官的接触机会以及精美细腻的创意展现;具有用户与广告之间强烈的交互性以及对视觉强烈的震撼及感染力;针对性强,传播效果一矢中的等优势,颇受广告商青睐,并出现了冲击电视广告市场的势头。

3.3.5 微博营销。微博的火热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微博推广自然也成为营销的热点,如何有效地利用微博做推广是许多人在不断摸索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是不会浪费微博营销这个资源的。微博营销是利用微博这种网络应用形式开展网络营销的方法,通过较强的微博平台帮助企业零成本获得搜索引擎的较前排位,以达到宣传目的的营销手段。

4 小结

在网络营销中,网络推广是关键核心,是提高网络营销效率、合理配置网络营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阳市的文化产业“全域化”宣传尽管已经采用了多种手段,但如果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可以使东阳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此时就需要做好我们的网站,让访问网站的客户可以找到他感兴趣的资料,进而对我们的文化产业做进一步的宣传。网络推广产品无疑是一件开拓市场、宣传自己的利器,但是最终它能发挥多大的功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能力和经验。同时,业内也没有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投放准则,网络营销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尝试、分析和总结,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和行业特点的推广产品组合及关键词投放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罗森.浅析企业品牌的网络推广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1(22).

[2]徐建华.东阳: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J].政策望,2012(11).

[3]金德良.文化产业全域化基本内涵探析[J].浙江经济,2012(19).

[4]徐娜.中小企业品牌网络推广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

第9篇: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文化体制;服务意识;发展环境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襄阳文化传媒产业研究》(2012JDY019)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71-02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有助于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而且是促使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调整布局、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改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开创了新局面。同时也应看到,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依然存在,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与全社会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体制改革

通过制度安排和能力建设,把增强党的宏观领导能力落实到文化工作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要健全政府管理、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职责明确、 反应灵敏、 运转有序、 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实现党对文化单位的控制力,把党委对文化单位经营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落到实处,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方式和方法。

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面对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完善资产评价体系和领导考核办法。研究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把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体制结合起来,更好地坚持正确导向和经营方向,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

二、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文化管理工作效能

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依法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放到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来。要将国有资产所有者、行业管理者、行业经营者三种角色集一体的制度,改变为角色分工的制度,,将国有文化资产所有权交给政府,经营职能交给文化产业集团,文化行政部门保留行业管理者和文化产品供给者的身份, 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部门。

一是文化管理行政部门同文化事业单位分离,文化企事业单位作为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行政部门由过去具体办文化过渡到管理文化,实现社会文化社会办;二是强化政府文化部门的管理职能,收回部分由文化事业单位行使的文化行政管理权和执法权;三是从过去单一靠行政管理转变到依靠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相结合的手段综合管理。[2]

三、重塑市场主体,培育文化产业

加快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文化体制改革是否取得实质进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创新体制,转化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尽快转制为市场主体,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文化集团。

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改变文化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社会化生产、规模经营状况。加快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中小文化骨干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善激励机制,扶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及具有较强创新竞争实力的文化事业单位,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应明确市场化方向,把纯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和公益文化单位中的经营部分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变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

四、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切实贯彻人才兴文战略,抓住引进、培养、使用等关键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努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层次的艺术创作、新闻采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人才队伍等。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评估、奖罚考核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为重点,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体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要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区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通过有吸引力的引进措施,尽快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五、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投融资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积极争取各界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引导非公资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投资文化产业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不仅有政府投资于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且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支持非公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对外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允许境外机构或个人投资文化产业,兴建公共文化设施,允许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与外资合作开展文物保护和研究等工作。鼓励企业赞助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公共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3]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或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文化产业。

六、完善法律法规,优化发展环境

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是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娱乐市场、文物保护和公益文化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章。规范文化产业活动,禁止不正当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和其他权益,依法打击破坏文化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理顺市场管理体制,严厉打击盗版盗印、非法经营及出版等不法行为,规范文化企业及产品在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审批和管理程序。[4]

抓紧拟定和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及规章,特别是要制定出台市场准入、财税优惠及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着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文化产品及各类要素的有效配置与充分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J].江海纵横,2010,(06).

[2]王立.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08,(02).

[3]俞晓敏.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D].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林雄.建设文化强省 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N].南方日报,2009-07-27(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