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毛作品范文

三毛作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毛作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毛作品

第1篇:三毛作品范文

三毛,著名台湾女作家,怀揣着对橄榄树的执念,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作家司马中原评价她有着“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的灵魂,贾平凹说“其坚强而又孤独的形象是征服读者的魅力”。其中《万水千山走遍》是其流浪文学的代表,描写的是三毛在中南美洲的旅行生活,书中充满着多彩的异域风景和多姿的民俗风情,贯穿着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和直抵灵魂的思考。

既然旅游是三毛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不妨从《万水千山走遍》了解三毛笔下的异国民俗文化,从中挖掘不一样的旅游新形式,学习对现代社会有用的旅游经验,从而在今后更好地开展替代性旅游活动、保护旅游地的社会环境,做一个负责任的旅游者。

一、替代性旅游的概念

替代性旅游是一种对社会和环境更负责任的新型旅游形式,它是一个概念统称,包含适度旅游、生态旅游、软旅游、小规模旅游、村舍旅游、人性化旅游、有节制的旅游和绿色旅游等形式。

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替代性旅游不会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能够促进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平等互惠,保障当地居民利益,保证社区参与度,提高社区生活水平,S护文化多样性,尊重宗教传统,促进当地社会健康发展。

替代性旅游体现的是平等、个性、生态和人文关怀,展现的是旅游者的观念和价值。

二、《万水千山走遍》里的替代性旅游

《万水千山走遍》是三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往中南美洲旅游的见闻游记,从墨西哥开始,历经狭长的中美地峡,沿着南美洲的脊梁――安第斯山脉一路南下,到达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西、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等国,整个行程长达半年之久。

我们知道,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休闲、商务、文化或其他目的,离开自己惯常居住的地方到另一个环境,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行为。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要素的综合性活动,包括消遣性旅游和事务性旅游两大类。三毛丰富多彩的中南美洲旅游之行囊括了种类全面的旅游活动,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的旅游活动中学习探究替代性旅游新形式的特点。

(一)替代性旅游建立在与当地人的接触和沟通之上

三毛在墨西哥刚下飞机就和一个陌生的大胡子热情地打招呼,住在当地人的特色小旅馆里,在秘鲁帮嬷嬷剥豆子,跟小摊贩学习当地人的方言契川语。尤其是在三毛的厄瓜多尔纪行中,与当地人的接触和交流表现更甚,三毛独自在安第斯高原上的一个印第安人古村落与村民一起生活了一周。这一周里,三毛帮印第安人放羊、喂猪,和印第安老妈妈学串珠,还任由印第安人帮自己梳头发缠辫子,而当三毛突然要离开时,那些言语不通的印第安人都含着泪与其道别。

这是因为由个人或者家庭、社区提供住宿设施,能够增进主客之间的个人交流和文化碰撞,这是一种积极的互动,一方面可以让游客充分了解当地特色风情和人文地理,另一方面还能增进当地居民对游客的好感,极大地改善主客之间的关系。

替代性旅游寻求的是一种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团结友好,这不仅仅给当地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有助于当地家庭掌握一定的待客接物之道,还可以增进自身对文化差异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保护目的地文化传统,缓解社会矛盾。

(二)替代性旅游吸引物来自于地方特色和真实体验

三毛在墨西哥的水道坐花船时亲手撑船,在洪都拉斯找寻游人罕至的丛林里的玛雅“哥庞废墟”,从来不去大饭店就餐而是在街头巷尾吃着印第安人的烤乳猪、烤玉米、“沙嗲娘”等特色美食,在秘鲁和当地人一起打水仗、参加欧鲁鲁的嘉年华会、观看艺术家的独家舞剧表演,在里奥庞巴逛当地印第安人的露天市集。这些旅游活动并不是普通团体游客的观光度假旅游,也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真正的融入到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中。参加各种本地居民的节事活动,吃着本地居民的食物,从来不把自己看作是异乡的陌生游客,而是在这里生活已久的熟悉的家乡人。

这体现的是替代性旅游对个性和整体环境意识的追求。当游客把自身无缝连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时,就会下意识地保护这看似格格不入的旅游环境,最大程度上地尊重不同人种的宗教文化,学习并且了解不同地理环境造就的异域风俗民情,从而促进客源地和旅游地之间的文化碰撞,增进了解与信任。

这是负责任的旅游扶贫方式,小规模的、个人安排式的旅游方式可以避免旅游地环境和文化的退化和落寞,能够使旅游资源不被过度开发,保证适度商业化和传统保护天平的平衡。

(三)替代性旅游追求深刻人文关怀和公正平等对话

三毛在去中南美洲之前因为丈夫荷西的意外去世而深受打击,三毛刊稿所属的《联合报》为了三毛能够舒缓身心的痛苦、暂时忘记悲痛和摆脱日常生活的紧张压力,让三毛前往中南美洲旅游,顺便记录旅行见闻,这本身就是度假旅游的一种,也是公务型的事务性旅游。

而当她跟当地村民一起挤着灰扑扑的小型巴士时,看到沿途乡村的破落和当地居民生活的衰颓,不忍心以舒适的方式度假旅游,“这儿三日观光饭店连三餐的消费,可能便是山区一贫如洗居民一年的收入了。虽说一路分给小孩的小钱有限,报社经费也丰足,可是想到那些哀愁的脸,我又何忍隔着他们坐在大玻璃内吃牛排”;当她看到在“爪达路沛大教堂”的广场前,一大家人为了给生病的妈妈祈祷健康而跪爬着流着血向圣母行进时,她也在心里为他们流泪为他们祈求,“苍天!圣母玛利亚,下来啊!看看这些可怜的人吧!他们在向你献活祭,可是圣母,你又在哪里”;当她在哥斯达黎加看到可怜的生意人卖不出去爆米花时,就把小贩手里的爆米花都买下来还拿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当她在秘鲁的古斯各,为了可怜维持生计的艺术家,她一个人从头至尾以极大的热情和尊重看完了整场演出。

这是三毛的性情所致,处处体现出的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她不露声色地关心着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并尽自己所能希望帮助他们脱离困境,以平等的姿态看待所遇到的人和事,这能够给予贫穷者更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同时也拉近自己与当地人的心理距离,这是对当地人的充分尊重和理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每一个旅游者都能以平等公正的心态看待旅游地和旅游地居民,旅游地环境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扶持保护,社区参与度一定可以大大地提高,当地居民与旅游组织之间的矛盾也可以缓和下来,从而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

三、结语

第2篇:三毛作品范文

摘要:三毛,在其48岁那年,戏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本文试图从她作品中有关死、亡的描写去探讨其浓郁的死亡意识,并进一步分析死亡意识形成的原因,那就是其特殊的性情气质和生命经历,欲为其死亡原因做一些恰如其分的诠释。

关键词:三毛,死亡命意识,原因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218-02

三毛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华人世界红极一时的台湾著名女作家。她曾经给一代读者一个流浪远方的梦,踏遍万水千山,只为寻找梦中的“橄榄树”。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充满艺术才情和人格魅力的女性,正值盛年之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自杀,戏剧性地告别了尘世,令人惋惜,也令人思索。

“流浪情结”是解读三毛其人其文的最常见的切入点,“如果说流浪意识是三毛和琼瑶等言情作家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那么她许多散文中的死亡意识又使她与海明威这样的作家处于相似的境遇之中。”确实,“死亡意识”弥漫在三毛的人生及作品中,为三毛这个独特的个体存在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试通过分析三毛作品对“死亡”的书写,并结合她人生中某些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来剖析三毛的死亡意识,试图为其死亡原因做一些恰如其分的诠释。

生存与死亡,是永恒的哲学命题,也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古今中外无数哲学家在思索,海德格尔说:“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加缪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而热衷于书写“死亡”的作家如曹雪芹、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海明威等更是历历可数,三毛也用自己的视角和笔触表达了对“生命”与“死亡”的思索。

一、作品中关于“死亡”的直接思考

三毛专门以“死亡”主题行文的作品虽然比较少,但渗透在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却异常强烈清晰可感,如影随形弥漫不尽,这种强烈的死亡意识贯穿于三毛的生命之中,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文学创作。下面摘录一些三毛作品中关于“死亡”的书写片段,感受三毛是怎样频繁地得谈论生死:

在《这样的人生》中,三毛还是热爱生命,留恋人世的,她觉得生命是美丽的,生如夏花之灿烂,上帝不应该把这些美丽的生命召回:

……那个晚上,月亮照在大海上,衬着眼前的情景,令我不由得想到死的问题。生命是这样的美丽,上帝为什么要把我们一个一个收回去?我但愿永远活下去,永远不要离开这个世界。

在《说给自己听》里,三毛对生命很冷静很坦然,万物有时,生死亦有时:

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30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50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这一切,总会来的。

在《结婚礼物》中,她这样说:

……其实人生的聚散本来在乎一念之间,不要说是活着分离,其实连死也不能隔绝彼此的爱,死只是进入另一层次的生活,如果这么想,聚散无常也是自然的现象,实在不需要太过悲伤。

可以看出,面对死亡,三毛没有神秘感和恐惧感,在她眼里,花开花落,聚散离合都是天道之常,“繁华与寂寞,生与死,快乐与悲伤,阳光与雨水,一切都是自然”。而且认为“死”并没有陷于彻底的毁灭,只是以另一种生命继续存在,“死只是进行另一层次的生活”。更何且“死亡”有时也是一种解脱之道:

她在《梦里不知身是客》写道:

心里那个敲个不停的人情,使命,时间和责任,并没有释放我,人的一生为这个人活,又为那个人活,什么时候可以为自己的兴趣活一次?什么时候?难道要等到死了才行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就――

可见作为作家的三毛,比一般人更多地承受着生命的重负,在生存中她的意志并不是自由的,受着身外种种羁绊和约束,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精神生活在世,她在寻求着解脱之道。“叔本华认为,如果能够善用机会的话,‘死亡’实是意志的一大转机。”“。所以三毛最后的自杀选择,可以理解为她已看破玄机,她是自发地选择和迎接死亡,主动掌握了生命的自由意志。或许在她看来,死亡之时就是意志挣脱原有精神羁绊和重获自由的时候。

于是在《假如还有来生》中又设想过死亡的情形:

对于死亡这件事,我们曾经戏谑地讨论过,我说:我愿意两人穿戴得整整齐齐躺在床上,手拉手,一起喊一、二、三,就死了。死后紧紧地合葬在一起,不能分开……

三毛不愧是一位浪漫主义者,她对“死亡”的预设温馨、宁静、肃穆,没有人类面临死亡的那种挣扎与痛苦、挽留与永别。

以上不厌其烦地摘录三毛作品中谈论生死的片段,目的是想说明死亡意识已经渗透到她的精神髓里。这些对“死亡”的感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她时而热爱生命,时而又期待死亡,甚至预设死亡场景,时而对“死亡”乐天知命,时而又无比纠结,或许这正表明“死亡”本身的复杂性。在“死亡”这个人类终极命题面前,任何哲学家任何作家都是无力阐释透彻的,三毛也不例外。虽然三毛对生死之事并未达到大彻大悟之境,但我们能感受到她对生命对“死亡”无时不刻的关注和思考,足矣。

二、特殊的生命经历和性情气质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三毛强烈的死亡意识,“死亡”时不时地在其文中出现。一个人的心理形成总跟其成长环境、人生经历紧密相关,三毛也是如此,如果她的一生顺水顺风,始终生活在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里,她对生命对死亡的感触是不会那么敏锐的,下面试从三毛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方面对其“死亡”意识形成的影响做一些诠释。

三毛从小酷爱读书,《红楼梦》是她的最爱,“我已经会背下来了”,足见她对其喜欢和熟悉的程度。同时,它对三毛的影响也是深入骨髓的,它在赠予三毛文学启蒙的同时,也给予了她关于生命观的启示。“终其一生,三毛的哲学思想、生命观没有超出《红楼梦》的哲学框架。”确实如此,《红楼梦》中“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这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宿命论思想一直影响着三毛,于是她的作品中出现了这样的生命观:“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快乐、哀愁,无所谓爱恨、得失……一切都要过去,像那些花,像那些流水……”。即使在她生命的华彩乐章――“撒哈拉”时期――依然时常感喟生命描写“死亡”,如《巨人》、《一个陌生人的死》等。那些关于死亡的思考,以及三毛对生命终结的选择都跟《红楼梦》有着某些言说不清的关系。

如果说《红楼梦》中生命观对三毛的影响只是精神层面的,那么现实人生中的一些特殊遭遇则为三毛感受生命提供了现实可能和推动力。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而三毛拥有的则是一个缺乏阳光的童年。她从小性格孤僻、忧郁、敏感。初二时数学老师的粗暴对待,严重伤害了三毛脆弱的自尊,在13岁时割脉自杀未遂,这是其第一次自杀经历。此后得了严重的自闭症,几乎不与任何人交往,长达七年之久,这时的三毛对孤独与死亡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这在《雨季不再来》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如果说童年的自闭只是成长的灰色记忆,岁月可以愈合心灵的伤痕,那么成年后恋人的离去则是三毛一生挥之不去的阴霾。三毛一生追求者无数,但真正所爱的只有三人:一个是她的初恋,再就是德籍未婚夫,最后就是荷西。

在华岗校园,舒凡的转身离去让三毛伤心难堪,为了逃避这段错位的恋情,三毛选择了浪迹天涯。第二段让三毛刻骨铭心的,是跟一位德国小伙子的恋爱,彼此你情我愿情投意合,可“命运再一次跟三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这次它动用了死神的力量,再次从三毛手中夺走了她已经握住的幸福”一颗至诚至善的心又一次破碎,于是她吞下了早已备好的安眠药。也许是三毛的情缘未了,她再次被救活,留在尘世等待下一段真爱。随后去西班牙赴与荷西“六年之约”,又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六年,然后荷西魂归大海,彻骨的丧夫之痛,使三毛痛不欲生,三毛用滴血的心写下了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痛彻心扉的思索。在《明日又天涯》中不解地问:

你说,ECHO,你会一个人过日子吗?我想反问你,你听说过有谁,有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独地生,不是孤独地死。

可见荷西的死唤醒了潜伏在三毛内心深处的死亡意识,“这种意识赋予了她强烈的悲剧色彩,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具有悲剧色彩的死亡意识,使三毛更深地领悟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她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也活不完的生活。”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是三毛自身独特的性情气质和其传奇性的人生遭遇使其强烈地触摸着生命,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死亡意识,三毛最后的自杀选择也是这种死亡意识的终极表现,“她把握住了自己仅有的权利――决定生死的权利,跳了最后一支舞,以她独有的艺术方式把自己遗忘在一个未知的世界。”

参考文献:

[1][8]刘兰芳:一个真实的三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法]加缪著、郭宏安译:加缪文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三毛:三毛作品选[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

[4]周香:凋零的“撒哈拉之心”――论三毛作品中的死亡意识[D],湛江: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0

[5]葛敏怀:滚滚红尘的边缘人――三毛作品的心理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第3篇:三毛作品范文

关键词:三毛;散文;语言风格

散文是三毛的主要创作内容,一生出版了14本散文集,包括《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等我们比较熟悉的篇章;当时三毛在整个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旋风,其散文语言色彩的个性化特点是主要原因。如今,很多人都执着于探索作品内容,注重褒贬,而没有充分重视其散文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内容,因此,积极研究三毛散文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对其作品更加客观的评价。

一、朴实真挚,生动传神

三毛经常标榜自己,用我的手来抒写我的口,她自己讲过,文字并不深,即使一个小学生都可以看懂,老少皆宜;事实也如此,三毛散文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朴实真挚;研究我国整个文学史,很多作家都采用了通俗语言,其中比较有典型性的是唐朝白居易,他要求自己写的诗,老人都能够理解。老舍也仅仅用2000多个常用字,就写出来了《骆驼祥子》。

虽然三毛的散文,采用的语言都比较的通俗朴实,但是却将十分丰富的内容给表达了出来;以《爱的寻求》为例,“这是一张已经四周都磨破角的照片,里面是一个阿拉伯女子,穿着欧洲服装”。在本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个沙漠青年,寂寞孤独,对一个阿拉伯女子痴恋情深,甚至这个姑娘还骗他钱财。在这个故事中,将口语句式大量运用过来,甚至在全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字眼是生僻的。在描写女子照片时,“四周都磨破了角”,说明青年十分迷恋这个姑娘;在描写女子外貌时,“如果真人来了,加上香粉味,一定更精彩”;短短两句话,女子身上的香味仿佛可以被我们所闻到,并且在走来的过程中,皮鞋和首饰还会发出声响,我们抬起头来,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令人眼花缭乱。虽然这两段话采取了比较浅显的叙述方式,但是却传达出来了十分丰富的内容,读者仿佛可以看到青年的一往情深和女子的美丽,读完这个故事,自然而然的就感慨唏嘘,既同情痴情青年,又鄙视那个女子。往深处去探究,这个青年,即使碰到的爱情是虚假的,也会奋不顾身的抓住。在第二段引文中,作者将女子身份暴露后青年的表现给描写了出来,青年人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在面包店兼职的过程中,不慎烫伤了手,他单纯的以为,只要让女子获得更多的金钱,就可以不分离,因此他义无反顾的努力工作,而此刻却打碎了这个美丽的幻想,悲伤异常。青年人只是呆呆的“望着手”,十分木然,从这三个简单的字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他那复杂悲伤的情感,此处留白,让读者充分想象。

二、善用诗歌,格调高雅

虽然朴实无华是三毛语言的一大特点,但是文言用语也并不排斥;从散文语言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三毛的文学绘画功底。相较于一般的古代词语,文言成语和诗词歌赋因为有着较美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得到了广泛传颂,这些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在今天依然需要重视,将其继承下去。三毛在散文中,自然巧妙的运用了成语和名句,以《永远的马利亚》为例,作者分别运用了各得其所和步步为营两个文言成语,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在《卖花女》中,又用陶渊明的诗歌来描写自己的家居生活,结庐人境,不闻车马喧;在《梦里不知身是客》中,活用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诗歌,她用沧海来比喻饺子,用水来比喻其他的菜肴,活泼中透着睿智,整篇文章也顿时生动了起来。在三毛的散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诗句的化用,语言的文雅格调得到了提高,通俗流畅也丝毫不受影响;甚至从题目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梦里不知身是客》等,对名句直接引用,却毫不晦涩,勾起人的阅读欲望;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三毛的生命中已经融合了这些诗歌,她用自己的语言来活用诗词,赋予了新的生命。

三、充满感情,真挚动人

著名学家朱自清曾经讲过,情感是文学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三毛的作品就是如此,每一部都将心中的情感给描写了出来,各个事件和人物,都是自己受到感触的。不管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都有浓厚的情感蕴藏于其中,给人以吸引力。三毛个人比较的善于感知,她的心灵不仅会被人所触动,就是那晨曦下一根草上的露水,都会觉得感动。三毛用散文语言来外化自己的情感,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情真意切;描写生活的,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来;描写景色的,则是对情怀的间接抒写。以《白手起家》为例,描写了刚进到撒哈拉沙漠中,三毛眼中的世界;沙漠在落日之下,沾染上了鲜血的红;而季节则是初冬,在原本期待着炎炎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苍凉。这片沙漠是其十分向往的,终于来到,有比较复杂的情绪,首先是激动,其次是生活中的各种考验随之而来,又带有一份沉重之情。描写了凄艳恐怖的落日沙漠景观,苍凉之中却饱含诗意;显然这段话已经将作者那复杂的心绪给融入了进来,与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理念十分切合,以我观物,万物都会有我的色彩。再如《黄昏的故事》中,对三毛黄昏散步之前的情况进行了描写,有人将其称之为流水账,做完了家务,热着咖啡,烘烤着蛋糕,荷西已经回来,穿上凉鞋,搬出菜点,然后对荷西说,“我走了”。深入体会一番,这段没有抒情的文字,其实也将作者的心情给融入了进来,这样的生活让三毛感觉到轻松和满足,她挚爱着美丽的大自然、荷西以及平凡朴实的生活;通过融合作者的情趣、生活情况,营造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意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三毛的散文中,将朴实优美的语言运用过来,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上广泛流传的古典诗词,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也有人用粘合剂来比喻三毛的语言,仿佛粘结起来了感情、景色、人物、事件等要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令人着迷和向往。笔者认为,用汩汩流动的小溪来比喻三毛作品语言更加贴切,滔滔不断,却又清澈见底,老幼皆宜,却津迷雾锁。

参考文献:

[1]刘薇.浅析三毛散文的独特语言风格[J].北方文学旬刊,2013,2(10):123-125

第4篇:三毛作品范文

初识三毛,是缘于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那样悲伤的文字,浸透着无声的情感,却最令人心痛。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作家的文笔如此凄凉,在隐隐的倾诉中透出辛酸的血泪。

三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后来渐渐地读了她的许多作品,让我对这个女人更加好奇。除了《梦里》等后期作品,她的文字无一不充斥着欢乐与俏皮,宛若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女孩。灵动的、玄奇的色彩构成了作品的主基调,让人窥探出她内心的张扬与欣喜。不禁再次疑惑,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使这个女子的风格前后发生这样的变化?

就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她的《撒哈拉的故事》。

不同于三毛以往和以后的任何作品,在这本书中,拥有着对人性、对自然深沉的剖析与理解,三毛严谨又不失天真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脑中从未幻想过的撒哈拉。它是狂野的,沙是一样的沙,天是一样的天,龙卷风是一样的龙卷风;它是冷漠的,在与世隔绝的世界的尽头,在这原始得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西班牙的炮火声息息不止;它亦是温煦的,可爱天真的姑卡,惊鸿绝色的沙伊达,憨厚坚毅的奥菲鲁阿,至死不渝的巴西里……那些生活在撒哈拉沙漠深处的人们,用他们热忱火热的心,融化了不同民族间的芥蒂,当火把照亮了撒哈拉漆黑暗深的天空,当三毛他们与当地人的歌声融合在一起,响彻了黎明的天际时,有一种名叫友谊的力量在心中滋生,蔓延……

本书以散文和杂文的形式展现了三毛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与邻里之间的乐趣琐事,看起来啼笑皆非;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情,在无边的沙漠中,两个人的温情与浪漫;三毛与沙漠中好友的交往,真情与关怀并存的互帮互助。那些不为人知日子里的故事给了我太多的启发,让我知道了该怎样去生活,怎样去爱,怎样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精彩。

这是一本游记,一本生活情趣的养成书,这是一个女人繁花落定的撒哈拉,外人口中的乱世,她眼中的乐土。

说到三毛,就很容易将其与“撒哈拉”这三个字联系在一起,或许可以说,三毛与撒哈拉是不可分割的,似乎他们天生就该在一起。《结婚记》中三毛与荷西的婚礼可以算是沙漠中的一朵奇葩,正当两人准备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却被告知要出生证明、单身证明、居留证明……等各种文件与公证,这下可急坏了这对恋人,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三毛的证明要到西班牙驻葡领事馆公证),终于如愿结婚。书中说:“由于我住的地方没有车,只好走路去结婚。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影在走着,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这是一个女子在步入结婚教堂时内心真切的感受,泛着甜蜜与酸涩的味道。荷西,这个她爱了一生的男人,即将成为自己的丈夫,幸福地相守一辈子。至于此前受到的一切委屈与奔波的疲累,都将化为一缕青烟飘散,此时,她的眼中只有他,而他的眼中也只有她。“你也许是第一个走路的新娘。”荷西说。轻柔的语调,夹杂着三个月以来努力赚钱为添置家具的疲倦,却让听者感觉到了关切,疼惜。那般宠溺,一如那天撒哈拉上空持续的暖阳。文末还闹了一个小插曲,当有人问三毛“你们的婚戒呢”时,荷西已经将戒指套在自己手上追着法官要回户口名簿了,留下了站在原地目瞪口呆的三毛——荷西忘了给妻子戴上戒指……

在撒哈拉,每一秒都是那样新鲜,总有一份未知的惊喜在等待着你。

就在婚礼结束后,三毛惊奇地发现家门外放着一个奶油大蛋糕,原来是荷西的同事们的祝福。“沙漠里有新鲜蛋糕吃真是太幸福了,更可贵的是蛋糕上居然有一对穿着礼服的新人,着白纱的新娘眼睛还会一开一闭。”这场未经预料的奇妙婚礼就这样温馨落下了帷幕,“荷西一面为我补戴戒指,还切了一块蛋糕给我吃”。没有盛大的场面,没有众多的亲朋好友,没有花哨的甜言蜜语,甚至没有海誓山盟的承诺,三毛与荷西,友情人终成眷属,或许这样才是真正的爱情,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视一笑。

三毛是这样一个真性情的女子。她刚烈,她正义,她桀骜不逊,她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撒哈拉的黄沙中自由驰骋,马蹄过处,烟尘飞绝。她对邻里尽心尽力,当得知沙漠中缺乏抗生素等药物时将自己的积存倾囊相授,每天为得了皮肤病的小男孩哈力法用药皂清洗,不顾西班牙和摩洛哥武装军队的炮火将好友奥菲鲁阿送出镇与家人团聚,即使没有人愿意接纳天主教徒沙伊达,三毛待其如亲友般疼护……这一切的一切,让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三毛形象跃然纸上。

正是这样鲜活的撒哈拉,造就了这样真实的三毛,三毛与撒哈拉,果然天生就该在一起。

或许上天赋予三毛太多的爱,除了她的荷西。三毛对其他的人都亲近随和,不管他是乞丐或是流浪汉,都是她的朋友。世间每一件事在她眼中都是善良美丽的化身,一株野草,一枚落叶,一朵浮云,一滴水珠……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有语言的,都是可以与她进行心灵交流的。在后来,直到荷西走了很多年,三毛在一个静谧的清晨,用一根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至此,那个女人在世上永远地消失了,但她与撒哈拉的缘分还在继续……那本文集,经过时光的洗濯,会愈发清亮,带着三毛与撒哈拉的记忆,渐渐刻入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里。

《红楼梦》里有云:“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三毛在撒哈拉一待就是一年,她的半生,飘流过很多国家,看透了高度文明的社会,也尝够了人间百态,但她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她的心留下来给这个居住的城市。而撒哈拉,“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这种情怀,强烈地存在于三毛的意识中,以至于回到现代社会后,还心心念念地忆及那段岁月。

撒哈拉沙漠,在一个女人的内心深处,是多年来梦里的情人。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第5篇:三毛作品范文

原告:吴美丽,女,80岁。

原告:文佳明,男,58岁。

原告:文佳颖,女,54岁。

原告:文佳凤,女,35岁。

被告: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

被告: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电影制片厂。

影片《三毛学生意》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文彬彬等主演的一部电影作品。文彬彬于1972年1月死亡。原告吴美丽系文彬彬之妻,原告文佳明、文佳颖、文佳凤系文彬彬之子女。

1997年7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所属东方影视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与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摄制的包括《三毛学生意》在内的50部电影作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VCD小影碟制品的独家出版制作及发行权,授权给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期限为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对此出具了授权书。此后,上述影片VCD小影碟制品即由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予以出版发行,由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总经销。

1997年底,原告在市场上发现《三毛学生意》VCD制品,即与被告联系,要求支付文彬彬的表演报酬,被拒绝。原告即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被许可复制发行的录音录像制作者应当按规定向表演者支付报酬。由于VCD与电影载体不同、制作程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就发生向电影作品中的表演者支付报酬的问题。上海电影制片厂许可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使用电影《三毛学生意》,已收取5万元的许可费,但不能对抗表演者应取得的报酬。要求三被告支付文彬彬表演报酬5万元。

被告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答辩称:本公司与俏佳人公司订有协议,由俏佳人公司负责购买节目版权并制成VCD小影碟,由我公司负责出版。《三毛学生意》是由俏佳人公司所购并经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法授权,符合法律规定。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答辩称: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电影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我公司将电影《三毛学生意》制成音像制品,经过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法授权,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录像制品的概念中并不包括电影。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上海电影制片厂答辩称:我厂对《三毛学生意》一片依法享有著作权,有权将其许可给任意第三方使用。电影作品的其他载体(包括VCD)另行支付表演者报酬,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电影作品是将众多作者和表演者及其他创作活动凝结在一起的复杂集合体,他们的创作不可分割地融进了同一表现形式中。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电影作品的导演、编剧、摄影等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制片者享有。表演者在电影作品中已经依法享有署名权,不享有电影作品的其他权利。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应予驳回。

「审判

黄浦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援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作为其主张权利的依据。该条规定:“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并获得报酬的权利(第一款)。被许可复制发行的录音录像制作者还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和表演者支付报酬(第二款)”。本案是否适用该规定,应明确下列问题:(1)录音录像制作者与制片者的区别。录音录像制作者为作品的传播者,属邻接权主体范畴;制片者为作品的权利人,属著作权的主体范畴。上海电影制片厂为电影作品《三毛学生意》的制片者。(2)录音录像制品与电影作品的区别。录音录像制品属邻接权客体;电影作品是著作权的客体。《三毛学生意》属电影作品。

上海电影制片厂是电影作品《三毛学生意》的制片者,享有该电影作品的著作权。其许可他人使用该作品,是对其著作权的行使,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依著作权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被许可复制发行的录音录像制作者应向表演者支付报酬,但不能据此推出电影作品制片者许可他人使用电影作品而产生表演者权。该条规定仅限于录音录像制品的范围,不能扩大到电影作品。

电影胶片与VCD光盘是作品的不同载体,VCD《三毛学生意》只是电影作品《三毛学生意》不同形式的复制,并不改变电影作品《三毛学生意》的权利性质。VCD《三毛学生意》是电影作品《三毛学生意》著作权人行使权利的结果。

综上所述,由于电影作品制片者承担了制片的市场风险,市场变动而产生的新利益应由制片者享有。电影作品的表演者在取得片酬后,市场风险与其无涉,表演者不应再分享制片者的市场利益。故原告要求三被告支付文彬彬作为电影作品《三毛学生意》中的表演者在该作品以VCD形式制作后的表演报酬,于法无据,不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第(五)项、第十条、第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该院于1998年12月17日判决如下:

四原告要求三被告给付文彬彬表演报酬5万元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评析

本案的主要法律问题,是电影演员对其曾参与演出的电影作品在以电影胶片以外的载体形式完整表现时,能否对这种载体的制作者主张表演者权,如能主张,具体的能主张表演者权中的哪项权能。对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五方面认识:

第一,从广义上讲,电影演员也是一种表演者,即在电影作品中扮演某种角色的表演者。电影演员在其参与演出的电影作品中,也享有表明其演员身份的权利(依照惯例,演员表中只列主要演员);对社会而言,电影演员也享有保护其在电影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对制片人而言,电影演员有因参与演出而从制片人处获得片酬(报酬)的权利。电影演员的这些权利与著作权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表演者权内容相同或极为近似。因此,在一般人的认识中,将电影演员归入表演者范畴,并认为电影演员也享有该条规定的表演者的所有权利,不足奇怪。

第二,从著作权法第四章“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一章的权利性质来看,该章主要规定的是邻接权的问题,表演者权在该章第二节中规定,显然是将表演者权作为邻接权的内容加以规定的。因而,表演者一方面因表演他人作品而产生对被表演作品的著作权人的著作权义务关系,另一方面又因表演而产生对其表演所享有的权利,即表演者权。而电影作品中的电影演员,是制片人雇请的从事表演艺术的人员,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性质上属劳动或劳务合同法律关系,电影演员并不与制片人或者电影作品的原创作品著作权人发生著作权关系;同时,因电影作品著作权除各创作成分的署名权归各创作成分的作者享有,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制片人享有,因此,电影作品的使用权是由制片人整体享有和对外行使的,电影作品以电影胶片以外的载体形式复制使用,是制片人的权利,而不是其中包括电影演员在内的各种创作成分的作者的权利,制片人由此获得的是使用许可的报酬,并不是代表各创作成分作者行使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就电影作品的整体使用而言,产生的是制片人的权利,不是各种创作成分的作者的权利,包括电影演员在内的各创作成分的作者要求在制片人行使电影作品使用权所获得的报酬中分得一羹的请求,在惯例和法理上都是不成立的,双方之间没有这样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从著作权法第四章第二节规范的内容来看,表演者所享有的“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许可他人为营利目的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的权利,显然不是电影演员可直接享有的权利。因为在拍摄电影作品中,这种许可权是归享有电影作品著作权的制片人享有的,不可能归某个电影演员享有。该两项权利是表演者作为邻接权主体时对任意第三人所享有的权利,电影演员并不享有这种邻接权。

第6篇:三毛作品范文

——读三毛作品有感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树梢鸟在叫  不知怎么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  ——《梦里花落知多少》

蓦然回首,曾经有这样一位至情的女子留下了这样的字字句句,在滚滚红尘中依然有??的密语跟随着她的传说,让残留的影响在尘世间缓缓飘落。细数她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如风一样的女子踏遍四季轮回的痕迹,她那无穷的感伤抑或苍凉温暖的内蕴,让人忍不住深究其内心。

在这样一个难得有阳光的冬日午后,将一大堆有关三毛的书籍摊叠在桌上,一本一本地翻阅,一次一次地被感动。热水杯上缓缓飘出一些雾气在空气中自由地伸展。一种“凉凉”的温暖渐渐地充盈了整个身体,一点一点地爬向灵魂深处,连空气中也似乎有一股暖流肆意流芳。听,远方有人在歌唱,渺远而空旷……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遇到过坚持帮她挑开水的吹兵,憧憬过与“匪兵甲”的幸福生活,不断疯狂地逃学去读更多的书,经历过数学老师不可理喻的惩罚和嘲讽从此将自己封闭,接受过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绘画老师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指导……从《雨季不再来》中,我们看到了三毛在“二毛”的少女时代中的成长与感受,其中透露出的纯挚的情怀和异质的美感,能够清晰地印证出她那不羁性格的痕迹。

光着脚丫的她融进一片叫撒哈拉的荒漠里,风将头发吹散开来,缠绕着她那淡然却又灵动的眼。在撒哈拉的生活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在沙漠中经营《中国饭店》的乐观的她,那个关照《哑奴》的善良的她,那个好奇地进行《沙漠观浴记》的孩童般的她,那个与《芳龄》和睦相处并教授她们“算术课”“生育课”的她女子,那个与荷西《白手成家》幸福生活的她……在撒哈拉生活的日子中,她用流浪的足迹,在沙漠中写下永久的回忆,飘来飘去的笔迹深藏着激情的心语。

对于荷西来说,三毛不可取代;对于三毛来说,此生有荷西陪伴已无憾矣。他们相濡以沫,在异域让天地为证,相互扶持,挚爱生死不渝。“生业有涯,让爱无涯”。在春去秋来的日子当中,是谁在宿命里安排?荷西最终先她而去。生前,两人言笑晏晏;故后,三毛孤立无援。读《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在抚摸爱人墓碑沉吟时的描写,总令人潸然泪下:“荷西,我回来了,几个月前一袭黑衣离去,而今穿着彩衣回来,你看了欢喜吗?向你告别的时候,阳光正烈,寂寂的墓园里,只有蝉鸣的声音。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轻轻划过你的名字——荷西·马利安·葛罗。我一次又一次地着你,就似每一次轻轻摸着你的头发一般的依恋和温柔。”在前尘后世的轮回中,是谁的声音在无助徘徊?痴情笑着三毛,这凡俗的尘世,终有着令人难解的变换……

第7篇:三毛作品范文

三毛所写的书全都是她的真实生活经历。有些同学不爱看别人的自传体文字,可我不然,对陈平女士的作品十分喜爱。她的性格、脾气无一不在文章中表露出来,让人看了有喜有悲有笑有泪。三毛19岁离家,49岁回国定居下来,30年来在外行走江湖,饱尝酸甜苦辣,如没有坚强的意志,怎能走完这30年。她每一本书都是用乐观的语调写成的,可见三毛这个人十分乐观豁达。她曾说过:“我惟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从三毛的这些话里,我们不正可以受到乐观主义人生观的启发吗?

我不知大家看过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没有,这本书记叙了三毛以极大的毅力和苦心,背井离乡,远到万里之外的荒漠中居家谋生,以血汗为代价,执着地换取特殊生活经验的经历。

初看这本书时,我不时被三毛那幽默的语言弄得哈哈大笑,可看第二遍时,我哭了,可以说为三毛而哭,三毛能写得如此幽默。但若细细体会,你才会觉得生活的不易,而在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生存下去,更为不易,何况跟一群性格、风俗、文化上有着很大差异的撒哈拉人住在一起,真是吃不消。要是换了我,只怕住不上两天,就要拍屁股“拜拜”了,但三毛用她那坚强的毅力,宽阔的胸怀,别具一格的人生观克服了种种物质、精神上的困难,一住数年。并和当地人关系很好,我真是自愧不如。别具一格的人生观我至今还没有,坚强的毅力我只好说以后再锻炼,宽宏大量那我可说不上,常常为一点小事跟同学吵得翻天,看来我得向三毛好好学习。

三毛的14部书,《撒雨稻哭温背梦》、《万送倾谈随我闹》等,同学们有兴趣,不妨读读,会对你的写作有很大帮助的。这里,告诉你们一个三毛的小秘密:她19岁出国后所写的文章有不少写错的国文,但她敢于投稿,还叫编辑找出她文中的错字。平鑫涛先生慧眼识英才,发现了她这匹千里马,才使她成为一位鼎鼎有名的作家。

第8篇:三毛作品范文

我可以直戳了说,我的确在昨晚读了她的作品集,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为她奇特的思维所折服;为她敢爱敢恨的性格所折服;为她……奥,我简直找不到可以说明她的形容词了!

唉,引用《撒哈拉的故事》的话——三毛是山,其倔强坚硬,令人肃然起敬。三毛是水,漂流过大江南北,许多国家。三毛是一幅山水画,闲云野鹤,悠哉游哉。三毛当然更是一本书,只要你展读,就能浑然忘我,忧愁烦恼一扫而空,仿佛自己已告别“俗世”,走进了一个趣味盎然的“卡通世界”和“漫画王国”。

当然,我可不认同话中说“如同走进了一个趣味盎然的‘卡通世界’和‘漫画王国’”。我只是觉得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把一切都暂时忘掉了,象我就在作者身旁,随着故事的发展,感动着,心疼着,伤心着,流泪着,也的的确确的把自己都忘了!哎,大概大人们说的“享受读书”就是这样吧!

当看完了书,放下了书,不知怎的,心里落空空的,好象心随书的结束,也迷失了。

第9篇:三毛作品范文

琼瑶、三毛的小说是流淌的小河,前者波澜起伏,动人心弦;后者总是很文静地流着,叙述着一个悠远的而又很悲伤的故事,像弹箜篌的十八岁的女孩。而席慕容的小说则是大海深处千变万化的海底世界,读来令人变幻莫测,给人以光怪陆离之感,如《古屋》。但却总有一种理性的光在闪耀,而后又总是让人荡气回肠,遐思无限。;

但三位作者都是对美执著的追求和歌颂,为情之美,善之美,理之美,是为人性之美。;

情之美,是对人类情感世界最真挚、最热烈之美的宣泄;;

善之美,是对人性之善良本质的最直接、最动人之美的描述;;

理之美,是对人类理性之真谛的最深邃、最坦率之美的探析。;

对人性与美相交融,相融和的有机化解,是三位作家的共同之处,她们对人性都有最深刻的感触,对情与美有着独到的见解。;

走进她们的作品,对人性至纯至善至情至理而至美做一番领悟,是很有意义的。;

但也要看到她们局限的一面,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做人性的探讨,对美的寻觅,是其文学作品总带有忧伤氛围的原因,美也是有高度的,走出个人的小圈子,面向广阔的世界,会把人性之至美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深而不广,遂而不高,也就是说有深度而没有广度和高度,只有海底探险而没有海上遨游。;

如果有了广度,有了高度,也许三毛就不会离去,我们文学的圈子里又会多一位至善使者,该是多么令人庆幸的事情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