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修学习计划范文

重修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重修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重修学习计划

第1篇:重修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 弹性学分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05-02

在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早就被提前计划好了,学生只有被动接受,毫无自主性和选择性可言。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克服了以学年制条件下课程设置僵死和修业年限单一的不足。弹性学分制是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一定幅度内缩短或延长学生的在校学习年限,它是一种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集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三位一体的具有较大灵活性与自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自己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教师、教材和课堂都要为学生个体的智能、兴趣和特长服务。弹性学制是学习内容有一定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育制度。以“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标准,而不是年限,只要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弹性学分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成的,它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其目的在于倡导个性发展,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需求。在弹性学制中“弹性”二字是核心,体现了适应性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和自由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施弹性学分制是素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具体实践活动。

一、实行弹性学分制,加强选课制管理

选课制是弹性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且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后,学校应当实行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增加基础知识,减少专业知识,降低必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比例,做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合理,兼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平衡。学校实行网上选课,必须开设出数量足够、质量一流、覆盖面宽的多种选修课,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网上选课使得选课实施与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一定范围之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跨年级、跨专业、跨校区进行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听课方式和听课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修业年限具有弹性,可长可短,打破了班级界限,行政班概念淡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同一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院。实行弹性学分制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爱好和特长得到更好发挥,促使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合理分配时间、安排进程,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知识完善和能力提高。选课制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增强跨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的培养素质。

二、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规范严格的学籍管理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以及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实行弹性学分制适应了高等教育个性化的需要,但给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籍管理从制度上、内容上、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都需要创新。在灵活的选课制与弹性学制的运行模式下,学生可以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跨专业、跨校选修课程。但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个性化和具体化。学分统计、学分绩点计算、毕业资格审核、学位授予、成绩单制作等工作完成,其内容之繁多、涉及面之广、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学籍管理的难度系数明显加大。实行弹性学分制需要建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由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管理者进行网上监控和具体操作,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地运转。实行弹性学分制是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修业年限具有弹性,可长可短,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没有过于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学习进程,安排学习计划,允许学生转专业,跨校选课,打破专业模块之间、校区之间壁垒,设立学分相互确认制度,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申请调整专业或班级,选课、退课、免修、重修、追加创新学分。学生可以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中断学习或继续学习,允许学生延长学习年限(最长学制8年),所修学分累计达到所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时即取得毕业资格。弹性学制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提前修习某些后续课程,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推后或缓修某些课程,但修业时间不能超过最长年限。制定与之相应的成绩管理、补考和重修管理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申请办理休学和停学手续,对考试不及格,未能取得学分的课程,由学校组织进行补考,补考仍不及格须进行课程的重修,课程重修可进行多次,但不能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取消了因课程考试不合格进行的降级处理。弹性学制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实行弹性学分制,运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务管理任务繁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学生学籍、成绩、选课、排课等教务管理工作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法难以完成。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教务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人员采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管理,由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进行网上操作和监控,通过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将各类教务信息集成于教务管理信息平台之中,实现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跨平台的信息资源访问,实现全校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包括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注册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综合审查、选课管理、排课管理、网上评教、师资管理等功能模块,规定不同用户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上的授权模块(如选课管理、排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核等)进行操作,未授权的功能模块权限只能浏览,不能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学生可通过该系统进行选课,查询课程信息、学籍信息和成绩等,并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网上评价。教师通过该系统查询教学任务安排、进行学生成绩登录和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使

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为教务管理服务已成为提高教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可以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大减少了手工操作的误差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体现教务管理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性,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稳定有序的进行。

四、实行弹性学分制,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务管理的直接实施主体,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和工作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好坏。高校的教务管理活动是一个有序、连续的过程,教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泛,千头万绪、内容复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深入钻研业务,精通管理科学知识,熟练掌握教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教务管理的内容、要求、流程,教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意识,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加强教务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实行弹性学分制后,教务管理呈现管理对象多样化、管理内容复杂化、管理信息多元的特点,教务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对教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工作服务对象由群体转向个体,学生学习的流动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加强了,学生选课、教师授课时间安排、学生课程设置等都具有不确定性,打破了按专业组织教学班的管理模式,出现了大量跨教学班、跨专业、跨学院、甚至跨校区的混合教学班,大大增加了教学组织、课程安排和学籍管理难度,教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繁琐。教学管理的灵活度增强,信息的处理成倍增长,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熟悉新的管理制度,熟练地运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注册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综合审查等功能模块。教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具备强烈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在教与学之间的调度活动中,应始终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及时调整心态,细心、耐心地做好服务工作,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教务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应当定期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务管理人员熟悉教育政策和管理规定,掌握教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技能和教务管理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

实施弹性学分制,能够满足高等学校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但会带来教学计划管理、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教材管理和收费制度等的重大变革。实施弹性学分制,根据学生要求选择课程和教师,这对于激励老师的教学热情,增加危机感、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将起到推动作用。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的课程会赢得很多学生选修,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实施弹性学分制,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得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的境界,既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多学知识,也给暂时落后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弹性学分制是素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向宁.弹性学制: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2.周清明.弹性学分制背景下的因材施教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

3.田海霞.弹性学分制下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完善[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第2篇:重修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学年制 学年学分制 学分制

教育部颁布的第二十一条文件规定“实行学分制的学校,由学校按学生学期或学年所修学分数,确定学生学习进程”。这是为了响应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的文件号召,用学分的形式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增大学习弹性,放宽对学生入学年龄的要求,只要修满毕业学分均可顺利毕业。起初这种模式并没有被国内高校认可,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高校逐渐接受了这种学分制模式,学分制改革成了高校体系改革的又一重点内容。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改革不同步导致不同高校进行毕业考核的目标均不相同,有的还是传统的学年制;有的开始向学分制改革,属于学分和学年制并存;还有部分学校已经完全转变成学分制院校。高等院校从学年制向学分制改革是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大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笔者所在学校从2011年开始实施学分制。

一、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教育制度

1.学年制。

所谓学年制,即要求在校学生务必完成既定学时内容,实现目标上限并顺利通过考试者,最终获得毕业证书。高等院校根据每个专业所需掌握技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每个学年要学习的内容都是按照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执行的,学生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籍处理以年级为单位,升级即进入高一年级学习,跳级就跳过一个年级段,留级就是停留在已学过的年级段重修一年。学年制的主要优势是所有课程体系都是经过周密安排的,所有学生享受的都是同等待遇,接受一样的教学内容。这样统一的教学方式便于学校进行管理,有利于学校对整体教学水平的宏观调控。我国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实行学年制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全国有了比较统一的教学计划,各门课程有了较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了一套具体的规章和制度,对于教学秩序的维护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稳固作用。

传统学年制教学体系具有众多优势,也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是不利于新学科较快地进入高等学校:学年制教学体系通常会安排大量课程,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没有时间根据个人爱好开展相应的业余活动,由于学年制教学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因此不能按其不同发展水平、兴趣和特长主动学习。

2.学年学分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学年制向学分制的发展即是一个典型阶段。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适应时展需求,高校进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是必然产物之一。所谓学年学分制是学校根据专业不同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及时间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通常二十学时被记为一个学分,根据学年或学期中获得的不同类型课程学分情况最终衡量该学生是否有获得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的资格。通常,学分的统计是以学年为时段的,如果有需要降级及劝退的学生,所累积的课业学分即是唯一可以进行衡量的有效因素。步入21世纪,绝大多数高校已在教学管理中形成了学年学分制的特有管理模式。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实行的教育制度为典型的学年学分制。学校2011版培养方案明确规定,理论学时按16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按32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按1周(24课时)计1学分。以本科培养方案为例,所有课程按必修课(通识教育必修、专业大类必修、专业必修)、限选课(专业大类限选、专业限选)、任选课(专业大类任选、专业任选)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分类。不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学生毕业所需修满学分不同,整体在160~180学分之间。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校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修业年限。”“本科学生修业年限为3~6年;高职专升本学生修业年限为2~4年;高职专科学生修业年限为3~5年。”“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所在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并取得规定的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由于学年学分制课程是按固定学期开设的,教务处每学期会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为每个专业的学生安排相应的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教室完成必修课的学习任务。选修课内容则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但通常由于选择项目的限制,很多时候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并不多。学年学分制虽然较传统的学年制有一定的自由,但毕竟缺乏灵活性,不能满足市场变革的全部需求。

3.完全学分制的教育制度。

纯粹的学分制对教学活动量的衡量是以单位时间内的分量为计算标准的。学分制对学生的唯一要求即必须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但与学年学分制相比,不同点即是所学内容的掌握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学生累积足够的学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纯粹的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教育体系中,学分是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与传统学年制相比较,纯粹学分制最大的不同是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下,学生能否毕业,标准不是年限,而是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

对于学生来讲,学分制最大的优势即在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课程。选课是学分制教学体系的最大特点,以承认学生差异为基准,设置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及个人能力,对授课教师进行全面自主的挑选,在整个课程传授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由于学分制教学体系采用的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方式,因此,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引入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让教师习惯了安逸,甚至淡化了基本的竞争意识。学分制可以刺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如此,与传统学年制教学方式相比,学分制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学生增加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保证学生在一定期限甚至更短时间内掌握所有教学内容,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并没有完全实现学分制教学体系改革的全面目标,尤其是学分制要求的不限制学习时间这一方面,我国很多高校还是设置了一致的学年时间,想要彻底响应学分制教学体系的号召,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时间段,难度还很大。

1.学分制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分制管理系统的构成并不简单,需要很多配套设施相互辅助完成工作。例如,传统学年制管理系统中比较容易运行的选课、排班、教师分配、教学管理等内容,在学分制管理系统中就必须进行较为完善的设置,否则便不能为教学过程提供良好的条件。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即使实行全面学分制管理的高等院校在管理系统设置方面都没有进行完善处理,并没有将学分制管理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

(1)国家和学校缺乏相应配套的政策、措施支持。按照我国传统政策,每年的七月是本科毕业学生走出校园的日子,为了工作方便,很多用人单位都选择一个统一的日子来校招聘大学生,相关工作单位也只在这个时刻为大学生办理户籍、档案的调取工作。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即使是提前修足学分的学生还是没有便利条件促使他们提前离开学校,很多与之息息相关的事情都会受到影响。干部身份对大学毕业生来讲非常重要,不在七月份毕业就面临拿不到派遣证的问题,这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即使政策允许,但目前来讲,真正提前毕业只能是纸上谈兵。

(2)选课制度操作难度大。目前,在相关政策的要求下,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学分要求基本维持在170左右。非特殊情况下,学生需要整整四年时间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即使学校实行了学分制管理系统,但大量必修课与限选课还是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甚至一些高校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名存实亡,学生只是采用选修型的“必选”形式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否则还是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所以,真正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而且,学分制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有些学生为了顺利完成学业,选择的课程往往不是自己兴趣所在,而是为了轻松选择一些比较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尤其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学校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选课时产生极大的茫然感,不知道该选什么课,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学分才算合理。

不仅如此,很多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存在很大问题,一部分创新意识很强的课程因为师资力量不足而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甚至一些学校并不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选修课的,而是有什么老师上什么课,因人设课无形中大大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3)学校收费标准不统一。各高校目前执行各自的标准,各自为政。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由于学分制刚刚开始实施,正处于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按学年缴纳学费,不及格学生重修暂不收取重修费用。无形中导致部分学生对正常考试及补考不重视,他们认为重修免收学费又多了一次重学考试拿高分的机会,助长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补考缺考(补考成绩只能以60分计算)的风气。

(4)缺乏相应的教师奖励机制。由于学校实行选课制度,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那么相同课程,报名名师的学生人数多,教师工作量相应增加。目前,所有教师都有基础工作量要求,教师的授课效果及超额工作量并未与特别合理的奖励机制挂钩。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教师势必会失去工作动力,教学效果也会大大削弱。

2.学分制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1)成绩梳理难度加大。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学籍管理方面的工作增加了很多内容。一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并没有顺利通过考试,必然面临补考和重修的问题,有一部分课程还是跨专业的,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学生成绩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对于学生成绩的确认往往需要几个过程,无形中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学生置课工作量大幅增加。在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过渡期,由于学校执行的是不同的教学计划,课程命名、教师安排、学分设置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一旦出现学籍异动情况,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生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尤其在学分互抵方面,教务处往往要再次投入巨大精力。

(3)学生毕业资格审查难度加大。如果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那么每年学士学位的受理就无法在统一时间内完成,学生毕业能力的考核也不能在统一时间进行,学校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一进行审核。由于很多学生在毕业前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工作势必存在很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状况,很多高校都会临时出台相应政策协助核查成绩工作顺利进行。

(4)教学秩序维护难度加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讲,很多人已经开始到社会实习,想要与这样一部分学生取得及时联系往往存在众多困难。原来形式上的班集体已经不存在了,管理过程中由于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教学秩序的维护具有很大难度。

3.学分制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与传统学年制管理模式相比,学分制管理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也不会时刻在一起学习,所以班级意识在学生心中已经逐渐淡化了。也就是说,学生群体面临集体责任感消失的现象。活动方式由集体活动转为分散活动,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学分制管理体系的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班级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无疑给教学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困难。以往班级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班级干部完成学生考勤及作业收发等工作,开放式管理以后,这些工作内容只能由教师自己完成,所以,维持教学秩序等工作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很多学生会抓教师的管理死角,逃课、作弊等现象屡屡发生。所以,如何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各高校共同探索的问题。

4.惯性思维影响限制了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行。

在我国,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正规本科专业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个别专业可能更长,如医学为五年,专科一般为三年,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可能为两年。因受到传统专科及本科学习时间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觉得不按规定时间走出校园的学生都是非正常的,不愿意给予机会,所以,此方面也是影响学分制管理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对策与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等院校尚处于学分制管理模式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问题都亟待解决,需要相关部门提出相应政策妥善处理。

1.加强学分制条件下相关制度建设。

(1)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扩展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与自主选择权利。所以,学校要在相关领域做好科学调查,安排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尤其在学分设置方面,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建立健全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即学籍管理。由于很多学生在学业完成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补考、重修、退学、转学等,为此高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使纷繁复杂的学籍管理在良好秩序下进行,有章有序,加快学分制改革发展步伐。

(3)完善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学分制管理模式最终体现为学生可以自主选课。所以,学校需要经过一系列科学筹划确定哪些是学生的必修课,哪些可以设立为选修课程,必须保证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其他内容。对于每年新入学的学生,学校都要安排教师详细指导,消除学生的茫然感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怎样才能合理利用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选课。

(4)实行免修、免听制。对于在某一方面先天优势强烈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免修权利。总之,学分制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同学习要求。加强考试管理,确保学生在免修、免听的情况下成绩依然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5)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引到学分制管理模式中,系统开发一定要做到人性化、完整化,利于管理,一定要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同时利用高科技的网络技术在校园内部形成一个沟通平台,方便学生学习与自主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网络信息平台学习,保证学业顺利完成。

(6)加强对弹性学制的社会宣传。学校可以通过适当的宣传方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学分制的优势,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高等院校才能彻底完成学分制改革工作。

2.建立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学生管理团队。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只有做好了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学校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前景。高等院校想要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为校园里的每个同学提供开放、健康的学习环境,就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1)严把辅导员遴选关。对于大学生来讲,辅导员对他们的大学生活影响至深。学校在进行辅导员筛选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保证进校的每一个辅导员都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专业知识能力等。要净化辅导员队伍,为大力进行学分制变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辅导员引进校园后,适当的岗位培训对整个工作过程十分重要。要让辅导员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要提高他们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思想层次有了提高,才能很好地完成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3)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需要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通过岗位补贴形式提高辅导员的整体收入水平,不能使其过分低于教师的正常收入。辅导员平时工作任务量繁重,一定要做到收入与付出成正比。与此同时,还要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办公室、宿舍等条件都要进行全面完善,还要对辅导员的晋升道路实施完整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为学生及学校提供服务。

从发展角度看,高校教学体系完成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改革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无论是学年安排还是学费收取,都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学分制目前仍处于实践摸索阶段,高等院校想要彻底完成学分制教学体系改革,就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在学费收取、教学管理、考试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边实行、边改革、边完善,充分发挥学分制教学体系的优势,这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相乐等.关于学分制的理论问题.石油教育,2008.

[2]薛文智.对高等学校由学年制到学分制转变的思考.高校发展与教育,2011(9).

[3]张金甫,杨燕红.对改革学年制、推进学分制的思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0).

[4]孔祥国,周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高教论坛,2005(2).

第3篇:重修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高职院校;教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48-02

学分是指用来统计学生成绩的一种计量单位,学分制就是在这种计量单位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制度。如今,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而在这种模式的推行下,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于此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教务工作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学分制的对学生有着任务量的规定,各专业在基础学分上和必修课程为起点,老师指导为条件,可以再自主的选择选修课程,选择任课老师。然后每一学年完成全部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再结合期末考试所取得成绩,就可以完满获得相应的学分,直至顺利毕业。现今的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教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是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

一、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学分制实行受限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院校升级而成的。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颇深,思想和教育方式守旧,缺乏对现代新生事物的快速接受度,同时不容易理解和转变新思想。学分制的推行,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推行学分制的原因、好处以及内涵都只是一知半解,没有进行过完全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对现代信息化教学管理工具的使用也不够熟练,依然按照以前备课、教学的老套模式开展工作,认为一切都是在前人留下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结果,没有足够的与时俱进观念。在教育重大改革的新形势下,势必得加快观念的转变步伐。教务管理工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宣传力量和培训工作计划,把学分制的思想全面深入贯彻到每一个教务管理工作中。

(二)落后的教学管理水平

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口碑与名声。教学的手段应跟随国家的相关政策、课本内容以及社会环境发展而改变的,及时找到与时代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教务管理工作开展最大程度上的优化。由于教学内部制度的不规范和管理人员素质的不高,只会使用简单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且效率不高,这直接影响着学分制的运行。比如,学生在选修课程时,虽然也有相关网站和软件支持,但是软件系统的不完善使之不能承受选课中的退选及重选。从而导致了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因此,必须不断的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才能完全推行学分制的实施。现代化信息设备的供给不足及设备落后、教室不够而学生人数过多都是造成学生转专业以后引起教学工作混乱的若干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学分制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转换管理方法和手段。如,及时购置硬件、教室的扩建、教室资源的引进,还有强大的学校后台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学生的平时考勤查询、成绩的查询以及选修课程的设置。

(三)缺乏学分制制度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学分制目前是在发展阶段,正在逐步探索。但是总的来说,也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整体工作。缺乏学分制制度的构建是从两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方面是师资指导的缺乏。虽然说选修课是学生自主选择,喜欢什么课程就选择什么课程,纯粹是兴趣索然,但是,对于刚从高考战线上奋战过来的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不能够清醒认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构的水平,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适应能力更是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茫然。从而胡乱的选择课程,并不从自身需要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出发。在这种情况下,教务管理工作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需求出发指导学生选课。所以,指导教师是学生可以依靠的力量,定期的与学生开展交流会、心里辅导教育、职业规划以及潜能的开发等等。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找到正确人生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在学分制制度下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虽然各高职院校都有一些围绕着学分制管理制定的规定,但是却没有一个与学分制相统一协调的具体办法,例如学分互认制度以及跨校课程的选修,学生辅修专业的学分管理制度。

二、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教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在学分制下,制度的创新也是机制的再创造。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1、因为学分制下可以自主选修课程,所以学校应尽可能的开设种类齐全的各门课程,给学生多提供一些选择空间。同时也应建立相关的标准及制度,从而解决学生胡乱选课的现象;2、提供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关于专业的疑问,回答及提供解决办法,帮助其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专业课程及指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给以指导协助;3、在以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再以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政策为依据,根据学生所修学分的情况,只要是学分修满就可领取毕业证书。另外,还可以以学生所修得学分的多少,作为资格认定、推优入党以及评优表彰的参考依据;4、可以实行以考试科目和考察科目相结合的制度。对于专业课可以采取闭卷笔试的方法,相关的了解性课程实行考查课形式的方法,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来评定。以及补考、重修制度的实行;5、通过对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的采用,把权力具体下方到各系室部门,以及时更新相关的新闻及最新动态,推动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执行。

(二)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

传统的学生班级管理制度单纯的以行政班的教学为主。所以导致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想方面所受的影响程度高低不同,不能做到有效统一的管理。而在学分制下,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分为教学班和行政班。因为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学生相对比较活跃,性质上从管理转变为服务。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的交流沟通,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同时根据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的活动的积极情况,推测出其个性特色,建立成数字化档案,及时将情况传达给教师,再以学分制管理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并了解学生对文化课和专业课知识的消化吸收情况,及时弥补不足之处,将文化和专业双向优化。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分制下,可以在双方网站上实行同步分享资源,做到及时吸百家之长。对于校际学分互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出一套预备计划,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三)后勤管理制度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后勤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的后勤制度,对于学校的整体形象都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应该合理的平衡经营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实行学分制的后勤管理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学校要及时的改变思想,以学生宿舍为例,可以科学合理的以各系室、各年级及各专业进行分配,形成独特的宿舍文化,以为日常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再学分制下,其实日常的行为管理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状况,宿舍的卫生情况、相应的违规违纪都会影响着学分的高低。

(四)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是资金、财务以及人员的管理制度,同时还包括自身建设制度。在学分制的推行下,对教师的影响时最大的,很多经济活动都和学分制挂上了钩。例如,学生的学费收缴、招生任务的分配、后勤财政的开销等。以及学校科研资金的拨放、还有教学任务的筹算。而学生的选修、辅修的课程学费还有选修课老的的费用都是财务管理变动最大的一块。所以要创新财务管理制度,除了财务制度还有理念都需要创新。最关键的是关于学生选课、教师授课以及选修课等成本及其收入的多少,都要做详细具体的统计。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建立新的部门执行这些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景凤.学分制下高职教务管理模式初探\[J\].学周刊A版,2010,(4):14.

\[2\]陈嘉妮.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创新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9):80.

\[3\]李进,谢红斌.论高校学分制教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6):236-237.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