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业是个发展速度极快、知识创新很强的行业。因此,文化旅游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局面。高校旅游专业是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的主力军,在人才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要求,秦皇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密切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培养出适合秦皇岛文化旅游业实际发展的专门人才。目前,秦皇岛市有6所高校设有旅游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宽泛,多为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较少,旅游专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院校或品牌特色等。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秦皇岛需要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旅游人才来服务于秦皇岛滨海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而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的就是充分利用秦皇岛的高校资源,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旅游人才。对于秦皇岛市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的秦皇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人才的教育质量的提高亟待提上日程。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综合行业,这就决定了从事旅游管理的人必须具有知识面广和善于交际的特征。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应变能力。[2]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高低体现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上,而目前秦皇岛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两点。第一,旅游服务人才培养效果突出,但文化旅游创新水平欠缺。秦皇岛市的6所高校,即燕山大学、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等,在旅游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向秦皇岛旅游业输送了大量的旅游服务人员。然而,文化旅游创新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阻碍了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皇岛“旅游兴市、文化立市”目标的实现。第二,旅游服务和人才综合素质均有兼顾,但文化旅游潜力发掘不足。目前,秦皇岛高校旅游专业,如燕山大学和东北大学分校等,都十分重视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由于与外界联系有限,教学和科研忽略了旅游业发展中文化旅游需要的现象仍然存在,培养出的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营销、文化创意以及跨文化交际方面仍显不足。
二、秦皇岛市高校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强化汉语、英语及其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旅游专业领域的精深知识和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的结合更是旅游业发展提出的对旅游人才的更高要求。而文化发掘工作的进展和时代的发展,则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和补充,让科班出身的未来的一线旅游工作者深刻了解和吸收秦皇岛地域文化的精髓,为将来在从业中推介地域文化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跨文化语言教学无论是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外语教学的需要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语境,使语言学习与真实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刺激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通过获取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在情感和行为层面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会极大地促进其在实践工作中准确地传达旅游中的文化信息,让中外游客更好的了解秦皇岛旅游景观的文化底蕴,有助于秦皇岛文化旅游品牌的创立,从而促进秦皇岛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2.重视职业观教育,引导正确职业意识的树立
高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既是高层次的,又是应用性的。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标时,要在坚持旅游教育和旅游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关注文化旅游理论的学习,并强调旅游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给与职业道德、职业养成类课程以高度重视,将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观念由“我学过什么”引导到“社会认可”上来。高校中旅游专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尤其是旅游职业意识、职业态度、旅游从业能力、旅游国际发展趋势掌握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完善“以能为本”的课程体系,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旅游国际化背景下秦皇岛文化旅游发展对于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行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和设置。首先,在旅游基础知识的构建中,除了传统的基础课程之外,注重强化历史、建筑、中西文化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教育,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在专业知识的构建方面,强化文化旅游、国际国内旅游趋势分析及文化休闲的教育,强化旅游学生的专业内涵,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和文化性趋势。最后,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增加文化旅游实践环节的课时比重,加强校外文化旅游实习基地的建设和与旅游企业的联合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项目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产学研结合、校企联手,加强校外文化旅游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只有同旅游产业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保证其自身发展的生命力。强化校外文化旅游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既可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文化融合,为校企对接提供文化支撑,又可以实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上能力培养的注重,校企对于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工作岗位共同承担,从而有效地实现旅游工作任务与文化旅游学习任务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有行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文化旅游人才。一方面,要结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强化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和文化旅游研究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做到教研相长;另一方面,注重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的转化,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研究探索式的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旅游相关项目的研究活动,并借鉴国内外其它大学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发扬国内国际交流的特色,尤其是借鉴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国内外成功经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旅游人才。
三、结语
随着当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跻身为世界旅游大国。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这种发展趋势也给中职旅游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然而目前我国的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规格与社会需求有较大距离。一方面市场需求庞大,另一方面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造成就业难,就业后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一批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市场急需人才,是旅游专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各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得较为广泛,既能从事导游工作,又能从事饭店工作;既能做导游,又能从事旅行社的管理。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明确目标定位,根据目标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再按专业方向进行能力与技能分解,并进一步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门工作人员。
2.实习基地、就业市场不够稳定
有些学校学生进校时,按照当时的订单进行专门培养,可是当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时,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来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单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学习与就业脱节。
3.不重视实践教学
旅游专业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不够。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还在沿袭“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灌输”的传统教育模式。
4.缺乏大量实践教学师资
作为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方,旅游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工作,无须再培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实践技能,因此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实际上不少旅游专业教师是半路出家,或是从管理或是从历史、地理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普遍缺少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擅长理论教学,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旅游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关键。
5.教学方法创新不够
现在中职旅游教学仍然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职业教育的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未被广泛采用,比如任务驱动法、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6.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缺乏相配套的旅游实践教学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很多学校缺少旅游专业的实训室,而有的学校即使有实训室,也是徒有其名,实训室内缺乏配套的软硬件设备,而且实际操作性不够。比如模拟导游实训室,现场模拟导游所需的图文声像资料寥寥无几,校内模拟导游实习因实训设施的限制难以正常开展。
三、中职旅游专业科学培养人才的对策
1.大力改革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学要体现岗位的特点。
相比文化基础学科,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教学由于更接近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实际工作,因此应该通过模拟导游工作的整个流程来开展教学,从而使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产生。整个教学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工作思维和工作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活动,不但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工作是什么,还应该让他们知道该怎样去做,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2.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德国就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提倡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
首先,我们要提高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增加课时量。实践课在课时比例上要占很大的比重,而且有些课程可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实际职业操作流程来学习,便于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其次,要开展多方面的实践内容。实践可以在课堂内开展,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比如导游带团实践,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再次,开展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践,可以在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也可以依据企业需要灵活安排实践教学。总之,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职业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新进教师要具有教师资格证,同时要具有职业技术资格证,具备熟练地操作技能。要提高在职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深造。组建由行业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资深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成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
5.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开拓海内外优秀实习基地,建立阶段性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继续实行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并认真听取企业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此外,中职学校还可以尝试创办校办旅游企业,如:校办旅行社、校办饭店等,为教师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束语
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归根结底要靠旅游人才,而中职学校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市、重视发展旅游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中职学校旅游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通过对以上中职学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 虹、杨 志、苑丽红、张 艺.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的地区经济越发达,个人文化素质水平越高,年收入往往也越高。以美国为例,劳动力年均收入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接受8年以下教育的劳动力年均收入仅为平均收入的58%,接受12年教育的劳动力年均收入为平均收入的85%,而接受16年教育的劳动力年均收入超过了平均收入的27%[5]。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创造两种资本都需要投资,且一旦创造出来,两者都具有经济价值。对以教育形式表现的人力资本而言,资本回报计算非常复杂,因为人力资本总是附加在其所有者身上。我们无法把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从其身体的其他部分分离开来计算租金有多大,测定人力资本的回报比测定实物资本的回报困难。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拟从参与乡村旅游从业者获得的经济收益来推断其人力资本的回报。一个人受教育的水平越高,一般其收入也较高,这个事实可看作乡村旅游中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依据。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是我国川东北地区著名的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了说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其旅游收入的影响,笔者和课题组于2013年6月在王坪村及周边地区对当地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问卷式调查,了解其受教育程度和旅游年收入情况,并最终获取了32份有效问卷。本文采用“明瑟模型”(MincerMod-el),说明乡村旅游从业者受教育年限和其旅游收入之间的关系。该模型为半对数形式,方程表达式为:lnY=C+αX+βX2+ε。式中,Y代表从业者年旅游年收入;X代表经营者实际受教育年限(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培训和在职教育);ε为随机误差项;α、β为变量的回归系数,C为常数项,α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教育投资边际回报率。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乡村旅游从业者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平均年收入增长0.94%,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模型的R2=0.745514,调整后R2=0.727964,考虑到调研情况的相对复杂性,模型拟合优度可接受,模型F值为42.47765。由F表可查出,F0.05(2,29)=3.33,F=42.47765>3.33。由F检验可知,王坪村乡村旅游从业者受教育年限对其收入水平有显著影响。因此,增加乡村旅游经营者人力资本投资,能增加其个人及家庭的收入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乡村旅游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多元化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农户、政府和旅游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质。三大投资主体在各自约束条件下对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发展作用各不相同,有必要对各个投资主体进行具体分析。
2.1农户农户作为个体而言是指农民,作为群体而言则是指以血缘关系而形成的—种社会组织形式。它不仅是一种生活组织,更是一种生产组织。在人力资本形成初期,家庭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作为最基本的主体投资者,农户投资覆盖了舒尔茨观点中的所有渠道。从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视角。其投资形式主要包括对家庭成员的基础教育投资和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其投资目的较单纯:提升自身或家庭成员素质以参与旅游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投资行为以预算约束下的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然而,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极强的外部性特征,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根据舒尔茨“理性小农”的观点,农户在投资预算有限的前提下,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投资往往偏向保守。同时,还应注意到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了部分农村家庭的选择,使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家长过早终止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在王坪村的调研中,多位受访对象表示出对“读书无用论”的认同,大多认为开办农家乐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储备。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旅游发展对各类新型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渐改变人们心中旅游技术门槛低、单纯劳动密集型的固有印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需要坚实的基础教育,农户投资在乡村旅游人力资本形成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户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投资能否获得有效激励,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决定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来源是否可得到切实的保障。
2.2政府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直接增加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地方旅游经济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其公共性毋庸置疑。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方,政府有责任成为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重要投资主体。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中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直接投资主要包括:①对原住农户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发展背景、服务礼仪、餐饮卫生、政策法规等;②招徕外来人才,如为当地引入乡村规划师、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间接投资主要指政府对乡村旅游地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支持的投入。这些直接和间接投入将有效降低农户进行人力资本自我投资时的成本和顾虑,间接促进乡村旅游人力资本投资。以王坪村为例,当地政府和景区管委会主要通过直接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人才的建设中来,而省市级政府则更多的是通过间接形式对当地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从表面上看,政府进行农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主体投资是在提供一种准公共产品,受益方是作为投资对象的农户和当地旅游企业。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农村旅游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使农村旅游生产经营活动获得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持,为旅游经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最终政府、旅游企业和农户都将从由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全面繁荣中获得极大的收益。
2.3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企业指依托乡村特色资源,从事旅游生产或服务,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7],其发展天生伴随着对利益的追逐。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乡村旅游企业员工已从过去的单独以当地农户为主扩大到返乡农民工、农村籍退役士兵,甚至城市下岗职工等不同群体[8]。这部分劳动力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生产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开拓发展视野等,实现了价值增值,有利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乡村旅游企业具有企业一般特征,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员工的知识存量、技术水平,归根结底是为了从员工人力资本的增长中获得回报。然而,资本总是流向报酬最高的地方,作为资本的一种形式,人力资本具有追求价值增值的内在张力。旅游行业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风险,使很多乡村旅游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容易出现激励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在职培训为核心,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发展培训。但由于存在前述激励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企业在现实中常常对完整的企业培训体系进行,在培训安排中以岗前培训为主、在岗培训为辅,忽视发展培训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企业在当地旅游人力资本发展方面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享受的经济收益均未能完全实现。若不能有效消除乡村旅游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负外部性,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下去。从王坪村当地旅游企业主管对待培训的态度和企业员工接受的培训现状均印证了此类问题的存在。
3乡村旅游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策略分析
就业观念和城乡差距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低于城市地区,直接引进高素质人才难度十分大。除了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不排除存在部分城市劳动力向乡村旅游地转移的现象,但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劳动力仍然以当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针对转型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采取策略对人力资本投资主体进行激励,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调整农村人力资本结构,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完善以教育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体系,夯实人才基础基础教育对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形成至关重要,必须把提高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作为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当前首先要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在农村地区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针对我国部分乡村地区实施免费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可通过改革现行的财税政策,增加省级和中央财政的统筹能力,把经费向落后的乡村地区进行适当倾斜,而不是简单的通过上级财政出资、下级财政相应配套的方法来提供教育资金支持,以避免出现资金转移漏损;积极发挥政府对乡村旅游人力资本形成的间接作用,通过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减轻农户方人力资本投资的负担和顾虑;同时,政府应注重舆论引导,破除“读书无用论”等谬误,畅通教育信息渠道,对农户人力资本投资需求进行激励,为乡村旅游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3.2激活以专业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群体,扩展投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依然以“政府主导型”为主的情况下,各方社会力量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投入存在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众多专业性社会机构,如旅行社、行业协会、金融公司、社会培训机构等均具有成为乡村旅游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潜质。政府可考虑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动社会资源以投资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形式参与到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中来,以经济利益吸引社会各方资源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这样做不仅能科学有效地培养乡村旅游新型复合型人才,还能改善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结构,为今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一、现阶段我国导游人员整体素质状况
2015年,重庆出现游客因在购物点不买东西遭到导游辱骂的事件。这不是孤例,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导游的不良素质更多的暴漏在聚光灯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现阶段导游素质状况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其中针对导游整体素质状况我总结出表现:缺乏个性化服务精神,个性化服务意识淡薄。在从事导游的目的中更多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这样是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的。高素质的导游人才流失严重,导游从事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很多导游转行、跳槽,没有把导游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追求。导游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能够应对各种类型游客的复合型人才。有人说,导游是一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具备综合性知识的职业。以语言来说,目前绝大多数的导游只具备汉语讲解这一种语言技能,能够具备韩语讲解,意大利语讲解,法语讲解等来自我国主要客源国讲解能力的导游少之又少。
二、导游人员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作用
导游工作的影响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游览景观这一个方面。其起到的还有复杂的经济作用、政治作用和文化作用。导游带动的是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导游队伍能够为旅游产业带来滚滚财富,这是支撑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一大支柱。更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劲的拉动作用。导游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游客,还有来自海外的旅游者。他们对我国的了解知之甚少,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来自于导游。拥有高素质的导游在服务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面旗帜,一个宣传国家的旗帜。导游的服务能够展现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风貌。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产业,但其具有特殊性,因为旅游本身就是一项文化活动。旅游以文化活动为主,辅之以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是一种对方方面面都产生联系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所以导游所起到的作用中很大一部分是文化作用。在导游的服务过程中,游客能够感受到美,感受到丰厚的文化积淀,陶冶情操,提高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的认同感。(一)导游服务是旅游服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旅游的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而其中游是作为旅游的一部分,在旅游过程中是主要的。而导游,作为游的过程中的主要指引人,对旅游感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游员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让游客身心愉悦,获得美的享受。
(二)导游服务决定了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导游是旅游地与游客之间的连接人,通过导游的技能服务游客才能更全面、正确的了解旅游地的方方面面,游客需要导游的讲解才能发现美,欣赏美。导游与游客朝夕相处,相伴相随,为游客提供讲解、吃住、交通等一系列的周到服务。维护游客权益,保护游客安全。是旅游活动健康转动的轴心。通过导游的贴心服务,才能在游客与旅游地之间形成健康和谐的运转关系。(三)导游人员在旅游过程的方方面面上起着纽带作用。旅行社与游客之间是无法直接进行及时的联系的。游客所反映的问题,所提出的要求会通过导游上传至旅行社。同样的旅行社通知游客的消息,建议也会需要导游人员传达。这就决定了导游在旅行社与游客之间所起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旅游活动中,外地区的游客占着很大的比重。这就需要导游处理好本地区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小到地区大至国家。当游客在本地区或国家旅游,自身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失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应,切实维护好游客的利益。而当所处地区或自己国家的利益和荣誉受到游客的侵害时也要义正言辞,予以纠正。必须注意的是,导游员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将本地区优秀先进的文化传播给旅游者。帮助旅游者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民俗及有关政策,正确引导游客进行旅游活动。这就是导游员起着连接内外的作用。
三、现代化的旅游活动对导游素质的要求
当今导游服务的发展已不仅仅是景点讲解服务,其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过程。旅游活动模式的多样化要求作为导游人员,必须及时适应新的市场变化,了解旅游发展方向,改变旅游知识结构,提高导游服务质量。(一)提供个性化服务。导游人员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甚至是不同种族的旅游者。这就决定了导游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服务。旅游者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导游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来采取对应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在带老年团时可以采取柔和的游览模式,放慢行程,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相反的,带领年轻人的旅游团时,行程可以适当加快,提高游览效率。这是导游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具体要求。(二)培养专业化知识。当今,旅游在发展,旅游者的认识也在发展,他们会对导游人员有着更为挑剔的要求。这就要求导游人员需要拥有专业、过硬的相关知识,在为旅游者解答时能够回答自如、准确无误。对于旅游地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导游人员要做到充分的了解。这是沿途讲解的基础,是讲解的主要类容。另外,在吃住,交通,以及组织协调上也要求导游能够灵活安排和掌握。(三)拥有优秀思想道德素质。导游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形形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这些旅游者素质层次不齐,耳濡目染中也在影响着导游本身。所以,导游在思想道德上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能随波逐流、摇摆不定。不能轻易被旁人感染。要能明辨是非、守正不阿。忠于祖国,维护荣誉。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
四、如何提高导游员的素质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正北部,处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罗城县森林覆盖率达67.25%;城区绿地率为33.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26平方米,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者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区,仫佬族文化保存得相对完好,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一、仫佬族特色村寨开发现状
(一)东门镇石围屯
石围屯位于罗城县东门镇西北部,是罗城县重点打造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12年,石围屯被广西区民委列为“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的村屯,同时还启动了石围屯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工程项目涉及进进村公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广场、古巷道修复等。其中古民居保护包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复原一些传统民居、对民居的外墙进行统一粉刷等。2014年,在国家民委《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中,石围屯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今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较为完备,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还建立了罗城县首个屯级博物馆,石围屯也是三个仫佬族特色村寨中开发程度最深、最完善的,因此这里也成了游客体验活态仫佬族文化的首选之地。
(二)四把镇铜匠屯
铜匠屯是最早设立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09年立项成功到2010年正式开始动工,如今已大致建成。屯里传承有刺绣、草编、竹编、蜡染等仫佬族传统工艺,地炉火锅食俗、传统生产习俗、婚丧嫁娶等仫佬族特色文化浓厚,十分适合作为仫佬族特色村寨而进行保护和开发。笔者采访了负责铜匠屯开发项目的民族局副局长游志华,向他了解了铜匠屯开发的详细情况。政府最初的想法是搞好古民居保护,但因屯里一直在陆续拆除旧房修建新房,不能整片保护下来,再加上现在土地紧张,无法找到合适的地皮修建楼房,所以再实施保护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另择一处,修建了六座代表仫佬族六大姓氏(银、吴、罗、梁、谢、潘)的不同特色的古民居,主要区别是香火台的设置,因为每个姓的来源不同,供奉的堂号不同。然而,吸引游客前来的并非这六座古民居,而是新修建的两座游泳池。每到夏日,周边几个县市都会涌入前来玩耍的游客。“你光搞这些(古民居),没有人会来看的,要搞点吃的、耍的,人家来过这里耍了就懂得这里有古民居了。”(游志华)而可惜的是,因为管理问题,古民居长期处于紧闭状态,唯有重要宾客前来时才会开门迎接。
(三)小长安镇大勒洞屯
罗城大勒洞古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龙腾村境内,距离县城10公里。大勒洞屯是仫佬族聚居村屯,现保留有古民居80多座,这些建筑大都是清末所建,均为砖瓦木结构,极具仫佬族特色,是目前罗城保存最为完好、古旧民房最多的仫佬族古民居群。大勒洞特色村寨是2014年开始投入打造的,其古村落是按照“保护古迹 +旧村改造+生态旅游” 的模式进行保护和开发的,重点建设仿古寨门、修缮古民居群和铺设古石板路等。政府还计划改造古民居,将其装修成客栈,但因投资巨大,目前还未有具体计划。与石围屯相比,大勒洞的开发显得较为迟缓与困难。又由于政府不允许村民拆毁旧屋,因此村民们只得另外找地新建楼房,这样也就提升了建房的成本,对于一些贫困的村民来说,拥有自己的楼房就更加困难了。笔者走访旧民居群时,发现仍有少数几户居民还住在这里,经询问发现,他们因收入不高而又寻不到好位置建房,所以仍住在这破旧的瓦房里。
从上述资料可看出,罗城县的旅游开发仍处于粗放型的初级阶段,主要还是依靠政府主持建设。而又由于资金和规划方面的问题,整个地区的旅游业并未形成规模,各景点的功能和衔接还未明朗。且由于仫佬族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许多深层次的东西无法展现出来,所以游客来此主要还是看山玩水而非体验民族风情,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依饭节的挖掘与开发
依饭节是仫佬族最具特色和最隆重的节日,也叫“喜乐愿”,有祈神驱邪、保安集福、贺五谷丰登之意,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依饭节通常每三到五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立冬之后,为各个村屯自行组织举办,村民们会筹钱请三位师公来举行仪式,师公通过一系列的唱神、跳神、颂神的法事,与神灵相连,到达祭祀神灵的目的。2006年,广西仫佬族的依饭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依饭节引起了人民政府乃至自治区文化部门的重视。2009年,在政府及仫佬族精英的大力推动下,罗城县举办了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此后,依饭节名声大噪,也成了外界了解仫佬族的窗口。自2009年创办“依饭文化节”到2013年举办第二届“依饭文化节”,旅游人次逐年攀升,由最开始的一季度接待国内游客不到8万人次,到2013年一季度就可以接待10.7万人次,全年更是46万人次。将作为宗教仪式的依饭节上升到民族节日,不仅是较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同时也是打造文化品牌的需要,并且也收获了名声和收益,但同时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同时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因为依饭节本是各村自行组织的,而如今政府插手后,将中石村的大银屯定位依饭节的传承基地,同时将大银屯的四冬银氏宗祠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让大银屯的居民误以为这里才是正宗的依饭节,这势必就导致了其他村落的不满,诸如“我们也是仫佬族啊,为什么都在他们那里办而不在我们这边?”等抱怨不绝于耳,也有村民表示若是依饭节在其他村子举行那么绝不会去看。近年来,文化遗产之争、历史名人之争甚至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普遍存在,因为这些问题而引起的争端数不胜数,但若挑起了民众间的矛盾,加深了隔阂,甚至演变成极端仇恨就实属当权者的过错。
三、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文化的变迁也一直在持续着,旅游开发只是引起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因素之一。旅游开发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即使他们自己还未意识到。
(一)构建族群认同
罗城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就是对外宣传的特色招牌,如何突出仫佬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就是首要问题。然而,仫佬族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开始逐渐与汉、壮等民族杂居,其文化相互交融,并且仫佬人并不像一些苗族和瑶族那样幽居山林,常年不与外界接触,正好相反,仫佬人长期居住在市镇中心,或者靠近交通要道的地段,也有居住在偏远山脚下的,但相对来说与外界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各民族在这两百多年的频繁交流中,经济生活和文化习俗上也就发生了涵化现象,再加上建国之后的一系列文化政策,更加剧了这些变化。故而在仫佬族身上很难直接找到明显的、突出的民族特征,所以重塑仫佬族文化形象,强化本民族的自我认同成了罗城开发民俗旅游的重中之重。政府通过制作出版了《神奇仫佬・大美罗城》、《仫佬千年》等仫佬族民俗风情的宣传片和画册图书,录制《仫佬族的歌》等光碟来宣传强调仫佬族的独特性,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而仫佬族人民自然也被卷入了这次重塑仫佬历史的大潮,被重新表述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民族重新认识自己的途径。较为突出的是石围屯,作为三个特色村寨中开发程度最深的村屯,石围屯的居民普遍能说出仫佬族的特色,自身也意识到像香火台、地炉这些家家都有的东西就是仫佬族特色的代表,这也是由于政府的宣传和学者的到访以及游客的增加而推动了他们对自身传统的重新认识,从而区别开了仫佬族与其他民族,这也刺激了他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渴望,开始重视仫佬族文化的传承。
(二)“舞台真实”的影响
“舞台真实”这一说法源自于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理论,后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由麦坎内尔(Dean Mal Canell)引用到旅游业的研究中,“舞台真实”理论即在旅游开发中,文化旅游产品被当做“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展示给游客,变成了“舞台化”的产品。为了吸引游客,各种各样的文化习俗被塑造成旅游产品,并都被打上了“特有”的标签,“一切与特征有关的东西被凸显出来,而一切与特征无关的则被掩饰甚至遗忘。”对于游客来说,其目的是想体验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异质”文化,想要看到“特色”的东西。对于旅游地来说,游客和市场的需求是就成了民族文化取舍的标准。文化商品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究竟是好是坏,各界学者仍莫衷一是,但从现今已开发成熟的民族旅游地的情况来看,若开发管理得当,则是利大于弊的。
如今,一说起仫佬族,最先联想到的便是仫佬族最具代表性的“依饭节”,对于亟待打造仫佬族特色品牌的政府而言,对仫佬人具有特殊意义的依饭节便成了不二之选。如今的依饭节已由个人的、村落的仪式上升到了民族的、政府的仪式,政府打造的依饭节不仅提高了仫佬族的知名度,打开了外界了解仫佬族的窗口,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拉动了经济发展。但这名为“依饭文化节”的节日,虽冠名“依饭”,但已逐渐淡化了其神圣的宗教内涵而变成了一场文化演出。在文化节过程中,传统的法事被搬上了舞台,师公们成为了舞台上的“演员”,他们的情感已不再是和神灵联系。经过政府和媒体的宣传,依饭节逐渐变成了代表仫佬族的符号和标示,它原本的意义也发生了转变,由于政府的插手,仫佬人已经转移了关注点,他们不再关心对依饭节的意义和价值,而是在争夺依饭节的举办权,这反而会阻碍依饭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与游客互动的影响
文化观念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当游客通过节日及其他物质实体了解了仫佬人的传统文化时,他们的观念也通过与仫佬人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影响到了仫佬人。比如在卫生保洁方面,往日的巷道内充斥着粪便和垃圾的恶臭,而如今几个特色村屯都设立了保洁员,垃圾池、垃圾桶和排污系统也得到了修建和完善,环境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既满足了游客,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又比如在语言方面,仫佬人虽无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当他们在族内交流时用的是仫佬话,与周边民族交流时用的是西南官话,以前会普通话的人很少,而随着游客的增多,一些青壮年也开始学讲普通话,而高龄老人虽然不会说,但也听得懂。此外,随着游客的增多,一些仫佬人也开始懂得从游客手中获取经济收益。例如,在盛夏时节,铜匠屯的居民会在游泳池门口摆摊卖一些农产品;石围屯村头的小卖部开始贩卖高价烟,村民通常只买2、3元的,10元的基本都是游客来买。在与游客的交谈中,他们也逐渐了解游客来此希望看到什么,体验什么,但他们还是不会在平日里穿上民族服装,也不会跳舞或唱歌。
[关键词]中职 旅游专业 实践教学 市场需求
一、引言
随着当今旅游业迅猛发展,我国已跻身为世界旅游大国。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这种发展趋势也给中职旅游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然而目前我国的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庞大,一方面却又是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造成就业难,就业后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不利于人才的锻造和培养。因此,如何培养一批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市场急需人才,是旅游专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目前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得较为广泛,既能做导游,又能从事旅行社的管理者。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明确目标定位,根据目标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再按专业方向进行能力与技能分解,并进一步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门工作人员。
2.不重视实践教学。旅游专业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也不够。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还在沿袭“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灌输”的传统教育模式。wWw.133229.cOm
3.缺乏大量实践教学师资。作为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方,旅游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工作,无须再培训,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掌握实践技能,因此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实际上不少旅游专业教师是半路出家的,或是从历史或是从文秘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普遍缺少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擅长理论教学,缺乏带教能力,因此,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旅游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关键。
4.教材建设跟不上形势。中职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跟不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脚步,严重滞后。教材建设不仅是中职学校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
目前,中职旅游专业的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环节,许多中职学校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应掌握哪些知识,练习什么技能,培养什么素质,这些问题在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没有规范的要求。
三、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中职旅游人才的几项措施
1.重视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课程设置科学化。中职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根据实践经验的探索,先后建立了设备齐全的旅游综合、旅游环境监测、旅游景观评价等实验室,用于酒店、宾馆、景区等场地模拟训练,以利于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业、服务业等的基本技能。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市场对旅游实用人才的需求。教师是强教之本,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走出去,就是学校应根据不同老师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鼓励他们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教师到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锻炼,从事实际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丰富知识。请进来,就是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介绍世界及国和省市现今旅游与酒店业发展的状况,介绍旅游酒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酒店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与外界校企的联系。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窗口,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涵盖旅行社业、饭店业、旅游运输业和旅游景点业等旅游产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验课、校内基地和教学实践环节的锻炼,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院结合自身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密切与旅游企业和生产单位联合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外三结合基地,进一步强化学通过校内实验课、校内基地和教学实践环节的锻炼,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校直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可有效解决供需脱节问题。例如学校可以同星级饭店联合办学,饭店既可投入资金,又可派出管理人员、技师、优秀工作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编写专业教材供学生使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学生毕业后可以双向选择,一部分在企业就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学校也可根据企业需求编写教学计划,开设适合市场的专业。校企合作也可以采用订单培养模式,即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的合作协议,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随着鞍山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鞍山市各个旅游企业能够满足各自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本课题针对鞍山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作了调查,分析了旅游人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提高鞍山市旅游业人才素质,进而提高鞍山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对策。
一、鞍山市旅游人才现状
近几年来,鞍山市旅游业人才建设初见成效,旅游人才也呈现供需两旺的局势,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人才供需不平衡
首先,总体数量规模的不平衡。截止2012年底,鞍山市的旅行社有103家,二星级以上酒店及经济型连锁酒店45家,其中70%的旅游企业存在人员缺口。
其次,从人才的结构层次上说,高素质的人才供给相对较少。很多旅游企业招不到自认为合适的旅游人才,很大程度上在于供需双方人才层次结构上的不对应。旅游企业更需要的是能给企业创造高附加价值的高层次人才。在调查中,各旅游企业普遍表示缺乏高层次管理人员,主要包括:旅游规划、景区管理、高层管理者等人才;新兴的旅游专业人才,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资本运营、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人才等。
(二)旅游人才流动率频繁,员工队伍不稳定
经过对旅游企业的调查和旅游从业人员结构分析,像酒店服务员、旅行社导游员这些基层一线员工流动性很高。而由于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一些高层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也流失严重。部分旅游企业习惯于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挖掘成熟的高层次技术及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的人才也把跳槽到其他同行业企业中当做一种晋升途径。这就导致了酒店陷入了不断的挖人和有人跳槽走人的怪圈。
(三)旅游业创新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从旅游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到一条旅游线路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创新等等。优秀的外联、旅游营销人员、旅游线路策划设计等人才都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的特点是知识结构丰富全面,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旅游从业者应具备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该专业学生要把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而目前鞍山市的旅游人才市场中,恰恰是缺少这样的旅游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鞍山市旅游人才开发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旅游企业引进人才存在观念误区
旅游企业在招聘中,大多乐于选择有经验的人才,却疏于自身对于高素质缺少经验的人才的开发。刚从大学毕业的旅游专业学生往往被急需用人的旅游企业拒之门外。在对多加旅行社和酒店调查的过程中,有80%的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而事实上,一个有前瞻性的企业更应该看重的是人才的素质以及工作态度,而非只关注是否有经验。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往往会比一个单纯具备经验的工作人员更具有工作热情和潜力。
(二)旅游人才培养教育机构与企业用人对接错位
旅游及酒店专业学生会一些在酒店的实习机会,但是从酒店的角度讲,他们乐于和学校合作的原因在于给实习生的低工资可以降低其人力成本。酒店让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只是做单一岗位,少有轮岗或者接触管理岗位的机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只是体验了体力劳动,看不到职业的前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择业观。在毕业之后很少一部分学生选择在酒店继续工作。这也就导致了酒店等旅游企业会错失掉很多本专业优秀的毕业人才。
(三)旅游企业缺乏长效培训机制
很多旅游企业都知道高素质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很重要.但是大部分企业只是把培训看做是成本,而非一种能够产生效益的投资,不愿意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用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一些企业几乎没有培养计划,或者培养机制不健全。即使有一些培训也只是日常的上岗培训,没有把培训和本企业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进行规划。
(四)对旅游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支持不足
旅游主管部门普遍重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项目引进、市场促销、经济指标的完成,对人才资源开发重视程度不够,许多相关的体制及人才管理办法尚不完善。对已有的一些人才优惠政策缺乏有效的落实和监督机制,因此,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留不住人才。
三、鞍山市旅游人才培养开发对策
(一)旅游企业端正引进人才观念,引入高素质人才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招聘是人才开发的重要手段。在招聘过程中,旅游企业应把人才的工作态度和基本素质放在首位,而不是单纯的只注重经验。招募员工时,对方的态度和基本素质是首要考虑的,其次是他的技能和经验。态度是每个人天生的品质,好的态度可以产生好的结果。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培训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导游、接待员,中高层管理者。
(二)加强地方教育机构与旅游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地方教育机构要积极寻求与有关旅游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这样的校企合作更是一种双赢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通过利用各自的资源,把教育送进旅游企业,把岗位作为课堂。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就采用了校企专业人员互兼、互聘,共同完成“校企对接、工学结合”培养过程中的教学任务
(三)加强旅游企业在职培训制度建设,保证培训效果转化
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旅游业在经历了一个冰冷的蛰伏期之后,已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20年中国旅游业在全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排行榜中将名列第一,中国旅游产业的规模将是现在6倍,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将引发对旅游人才的极大需求。
面对人才的紧缺,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特别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创造了自己的教育模式,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之一,并领跑于金华市乃至浙江省中职界。
商务旅游 旅游业是中国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产业,特别是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下
中国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大大增加,首先请您谈一下贵校旅游相关专业的大概情况。
吴校长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自1994年开办以来,招生人数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2009年招生人数169人,现本专业学生数已达419人,8个教学班,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该专业的发展始终以“先学做人、再学技艺,有教无类、特色发展”为指导思想,全面实施“让学生抬起头、让学生微笑、让学生有所作为”的“三让”教育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六育”教育,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大众艺术教育、生命教育和道德有价教育,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商务旅游 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形势,贵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当今旅游市场需要的人才?
吴校长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面对人才需要的复杂性、多样性,我们也在随时调整学校的办学方式、理念,打造出一个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模式。
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们始终抓硬件建设,改善专业办学条件。近几年来,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造。目前,本专业已有4个模拟餐厅,1个模拟客房以及4个景点讲解实训室。现在学校每年对专业投入超过10万,完善专业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学校在政策上对本专业的建设也给予很大程度上的倾斜。
我们更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采取“上挂横联,内提外引”的办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挂――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挂钩,聘请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横联――与企业联合,聘请金华市各企业比较著名的专家来校当兼职教师,现在我们已经聘请了3名;内提――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现在已经有1人在企业锻炼,1人在北京参加国家级培训。长期坚持教师的校本培训,每周安排一次培训活动。启动名师工程,确定了多名培养对象:外引――向全国招聘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努力向教科研要质量,同时也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经过努力,目前本专业的教育、教学、科研开始朝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方向迈进。
商务旅游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失业率的增加,您作为职业教育界的专家,面对社会飞速发展对旅游型人才需求情况,请您谈一下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贵校如何去突破老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吴校长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与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把“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创建俱乐部,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编写《商务谈判》、《会展英语》、《美从这里开始》等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训练教材,通过对学生进行初级、中级技能考核,把各项操作程序落实在实习和实训课上。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我校制定了《学生品德操行量化考核条例》,全过程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量化。在教学方式上,学校积极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增强自主学习和认知的能力。
在设置课程方面,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操作课按3:4:3的比例进行教学:一年级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主同时重点抓初级考证,二年级以专业操作课和见习为主并重点抓中级考证,第三年主要到饭店实习。
突破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我校慢慢地也摸索出了一条特有的路子。我校非常重视与企业接轨,致力打造校企联合的平台,使学校与企业实现了息息相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既促进了学校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们确立了“与企业接轨,为地方经济服务”办学宗旨,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从而形成了专业的培养特色。主要做法有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派职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定期选派学校的一部分干部和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与企业干部职工同上班同吃住,举办企业职工和失地农民培训,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成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和失地农民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我校狠抓教育科研,增强专业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我校十分重视科研兴校,组织教师参与科研,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围绕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定了多项研究课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教育科研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一、恩施州旅游人才分布情况分析
(一)恩施州旅游人才区域分布情况
2015年恩施州主要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1435人,从旅游从业人员区域分布情况来分析,表一反映出恩施州旅游从业人员区域分布差距较大,人员分布情况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程度成正比。八县市中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建始县旅游从业者较多,分别为12645人、5941人、5228人、5057人。究其原因,首先,恩施州北四县市交通便利,火车、高速公路的贯通提升了交通通达性;其次,相对南四县,北四县市旅游资源更加丰富、旅游开发更早。随着咸丰县、宣恩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其旅游从业队伍正在不断壮大,然而宣恩县与鹤峰县的旅游发展相对滞后。
(二)恩施州旅游人才行业分布情况
从表一分析旅游从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得出,恩施州旅游从业人员行业分布失衡,主要分布在餐饮行业,其占达到52.45%,星级饭店从业人员与旅游景区次之,分别为21.5%和15.84%,而作为旅游服务主要提供者的导游从业者、计调从业者占比分别仅为4.67%和1.58%,这反映出恩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餐饮、饭店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然而,导游、计调等旅游服务软实力投入不够,这也是制约恩施旅游事业发展的短板。
二、恩施州旅游人才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 以中青年为主,呈现“年轻化”趋势
表二显示:全行业旅游从业人员30岁以下居多,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旅游产业部门从业人员年龄普遍较管理部门小。以40 岁为界线, 40岁以下年龄段平均比重为83.2%,明显超过行政管理部门,而农家乐从业人员40岁以上人员居多。
恩施旅游从业人员普遍年轻。30岁以下年龄段从业人员比重大,年轻活跃、精力旺盛,基本符合旅游行业服务性本质。一方面因为现阶段湖北省旅游产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与当前旅游业“吃青春饭”等社会观念影响有一定关系。旅游行政部门50岁以上比重高于其他旅游企业,究其原因,其工作任务为规划、审核、管理等,需要有丰富经验和高职称人员承担。
(二)学历结构: 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者比重偏小,能级结构不合理
1、旅游行业高学历人才紧缺
表三、四数据显示:恩施旅游行业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旅游行政部门学历、职称结构优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中尤其是农家乐行业,以中专、高中以下学历且无职称者为主。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学历结构近年来有所改善,旅游景区员工中本科学历的比例不足26%,旅行社员工学历层次虽有所提高,但低学历者仍占大多数。相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以大专学历者为主,本科、研究生学历者较少。
2、旅游行业高级职称人员比重小,无等级职称者占大多数
未获取等级职称的从业人员占到总数的60%以上,获取职称从业人员中仍以初级为主,比重在23%左右,高级比重较低,平均比重不足5%,能级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结构不合理。就旅行社导游人员等级职称来看:全州持中、高级以上导游职称的人员占全部持证导游的6.02%,没有特级职称的导游员,其余多达69.5%的导游只持有初级以下资格证书。一方面说明旅游业对导游等级、职称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奖励与优惠政策,在职导游缺少晋升更高等级的动力;统计显示全州导游平均从业年限仅为2.45年,说明导游员的导游生涯较短,难以晋升到中级以上职称。
(三)学科结构: 旅游专业毕业生比重较小,学科结构待优化
恩施旅游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毕业者比重较小,平均占比仅为25.24%,其中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专业毕业者占比相对较大,达到51.8%,旅游企业中旅行社、旅游景区的旅游专业背景从业者普遍高于旅游饭店,分别为28.3%、24.8%、17.3%,农家乐从业人员中则几乎无旅游专业背景者,比重仅占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