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银行的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的发展前景

第1篇: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3]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2):32.

第2篇: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机会 威胁

一、浦发银行概述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上海浦东,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 的。1992年10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牵头,上海的多家国有企业,如久事集团、一百集团、上海实业、烟糖集团、农工商集团、申能股份、东方国际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浦发的发展。

自正式开业以来,浦发银行就将公司银行业务作为最主要的银行业务。浦发银行不仅在网点布局、人员设置、客户关系、产品特色、业务流程等方面优先将公司银行业务放在首位,而且投入较大的银行资源对公司银行业务给予重点支持。浦发银行对于公司银行业务的投入,也可以从银行的历年经营业绩中得到反映。

二、金融危机后浦发银行面 临的机会(Opportunity)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全球金融业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并推动银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首先,金融监管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业务范围将被纳入监管视野。其次,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在获得国有资本和国家信用注入后,其公司治理将被重构,激励机制将面临重大调整。第三,全球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回归传统”,“华尔街模式”的交易与自营业务比重将大幅下降,传统银行业务比重将上升,远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日渐萎缩。

浦发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机遇:

第一,金融危机将使我国的银行行秩序得到重视,企业的贷款行为、居民的按揭贷款行为必将受到严格管制,从而降低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而浦发银行主要针对公司金融业务,金融危机以后,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将大大地扩大投资,而浦发银行将是这场面“企业刺激消费,扩大投资”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浦发银行不仅将吸引大量的民间客户 ,主要是其公司业务、业务 、国际结算业务将得到大大地提高,从而拉高整个银行的利润率。第二,金融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公司客户在贷款时也是经过实际调研做的决策,否则企业不会在“后金融危机”期间冒险大量贷款做投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铺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三、金融危机后面临的威胁(Threat)

金融危机爆发后,同样给浦发银行的发展前景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行业竞争加剧,面临市场份额变小的威胁。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内外资银行都深深了解到要想在金融业立于不败之地,市场份额是关键,随着我国加入WTO,银行业已面向全球,浦发银行不仅要面向大量外资银行,而且在“后金融时期”阶段,还要面临大量小型银行的剧烈的竞争

第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减慢和下滑。受海内外市场有效需求锐减的影响,直接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产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作用,一些中小企业生产处于减产、半停产和停产状态,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慢的预期,加上房地产、钢铁等基础行业市场供求过剩,企业不敢进行投资,大多数企业处于一种维持现状的状态,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资金需求大幅下降。,由于浦发银行的主要客户 是中小型企业 ,这会严重影响浦发银行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浦发银行的风险防范

浦发银行吉晓辉董事长谈金融危机应对谈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对系统性风险,不能单纯从一般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必须要拓宽视野,在加强基础风险管理的同时,实施战略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所谓战略应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预测大雨,打造方舟,发现绿洲”。预测大雨,就是抓住机遇做好银行主营业务,不断做大做强,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研判,对局部风险进行预测并实施压力测试,提前加以应对。打造方舟,就是加强战略管理,推进业务经营与银行管理两个维度的战略转型,实现银行发展结构的优化,提升整体管理能力,使银行成为一艘在大风大浪中仍能稳健前行的生命之舟。发现绿洲,就是在做好银行主业的同时,稳步扩展经营地域和领域,向中小企业业务、农村金融服务等蓝海领域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服务领域推进,从而达到发现新的增长点和分散风险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张 霆: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特区经济,2006,(1)

第3篇: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建设的背景

(一)商业银行将面临的挑战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发展的不断革新,给我国商业银行在监管政策上和业务开发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着金融行业进入的标准,使得一些非金融机构竞相走向金融机构,并且通过对自身存有的优势加以利用,来获得更加明显的核心竞争力。传统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因为管理方式与组织结构的因素,将自身的存在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在基于大数据时代为背景的竞争中是处于不利的位置上。

(二)基于大数据时代为管理会计带来的机遇

管理会计是一个从数据到决策上的一个过程。在大数据时代与财务管理互相碰撞的时期,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上的应用使其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具备开展大数据研究的先天性优势。在大数据的平台下,管理会计可以更加的精细化,为商业银行在决策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应用国际通用的管理会计的方式上比财务会计对于国际准则的趋向要晚。在股改政策上市以后,源于精细化的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加,商业银行也在逐渐模仿国际一流银行的管理模式,管理会计在银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下针对于当前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问题。

(一)管理会计理念有待提高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全世界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银行之一,面临着规模扩张逐渐受到限制,效益增长速度呈逐年下滑的趋势,为改变不利局面,加强银行精细化管理,工行实施管理模式的转换,在不断的创新完善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盈利管理模式,以价值作为核心,以价值管理作为中心思想,贯穿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以企业部门、生产产品、企业员工、产品客户等为管理对象,所包含的资本、风险、税务等关键经营的要素,建立汇集管理会计的技术、理念以及方式、应用为一系列的管理会计体制。

(二)针对于市场缺乏有效分析

管理会计的存在不仅仅是服务于银行的管理层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除此之外,它还对市场未来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对于市场分析力度不够高,进而造成管理会计工作时常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管理会计工作无法与时展相接轨,无法针对于市场的实际需求来构建科学有效的机制,在市场开发与价值体现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因此对于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长远发展是起到一定阻碍作用的。

(三)管理会计核算力度有待提高

管理会计工作的实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为核心,因为只有准确的数据,才会确保核算结果的有效性,但就当前状况来看,众多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计算的不够精细,在核算项目选择上也过于敷衍,未依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核算,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在制定策略时缺少准确性、有效性的依据,造成商业银行收获极小的经济利益。

三、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管理会计理念,强化管理会计应用

管理会计可以称为内部报告设计,通过提供公司内部信息,满足公司管理人员对于各个活动控制与计划的需求,同时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建议。在银行面对着日渐加剧的竞争情况,对于银行管理会计的方式进行应用实施,可以增加竞争力,运用管理会计的手段与方法可以科学规范的引导商业型银行对于行为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银行资源配置的效益以及产品盈利的能力,是商业银行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的指导和规范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属于同一根源的,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实践与理论的两个小分支。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有很多,其中包括《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这些以财务会计的中心为财务报告提供重要的参照物。所谓管理会计是以会计为一种手段,对于管理对象、管理要素进行记录。组建一个新的管理机制,会包含部门、产品。员工等维度,以及包含风险、资本、费用的核心经营理念来保证经营管理信息的规范、真实、可靠等方面的安全。有关部门应成立管理会计学会,制定有效的管理规范,深入研究理念,共享先进技术,促进商业银行间的会计人员交流,这样便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拓展银行会计人员知识面,更好的对银行的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指导。加大对管理会计核算力度,这样才会确保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大数据的能力建设

加强大数据的能力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在决策方面进行统筹,在人才储备与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打造统一的信息收集管理平台,实现资源配置与良好的经营机制,保障银行持续发展。在管理会计方面,支持与决策分析、信用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大数据所带来的思想会使得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时出现以下创新:一是在从结果上分析在过程中的装换。比如应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营业网点存款、下发卡的数量等业务统计,然后再依据前者进行多层分析,如果把数据向前延展的情况下,柜台人员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时询问一些基本情况,例如产品的体验、客户的基本情况信息等,这些基本数据在经过有效的应用后可以将作用发挥到最大;二是由基础到数据多层次的转换。例如评估贷款客户的经营情况,不但需要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还需要从其他渠道获知的信息来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准确的客户经营信息;三是由阶段性的月度总结到实时总结的转变。

(四)提升管理水平与价值创造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创新给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存贷利的差额在逐步缩小,对于银行的盈利有很大的影响。在新的金融体制下,需要银行根据新形势转换经营机制,全力推进银行信息化的发展,基于大数据基础大力发展核心竞争力。银行应利用自身海量数据的优势,依托管理会计的技术与工具,进一步挖掘客户存在的价值,分析客户需求的变化,使管理效益走向经济化,建立合理、规范的银行管理会计的体制。

第4篇: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

中小企业多半是由于缺乏资金所以没有得到壮大的发展,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就会向银行贷款。银行会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资金状况以及发展前景做出相应的贷款信用风险评价,评价企业是否有能力按照规定合同还完贷款,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放贷的过程中会承担着较大的风险,所以还会要求企业有一定的抵押或者担保人。银行的主要受益也是来源于向中小企业的放贷,通过向中小企业贷款来获得较大的受益回报。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银行的贷款,据有关数据显示在中小企业的资金结构中银行贷款几乎可以达到全部资金的一半,可以说银行的贷款支撑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银行也在放贷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受益,但是这都是建立在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的基础之上,如果中小企业在贷款之后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将很难还清贷款,这样就使得银行有一定的资金亏损。本文将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来详述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现状

商业银行是根据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结果来考虑放贷的金额,这样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银行放贷的风险[1]。每家商业银行都有其独特的风险评价体系,下面将详述目前我国几家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体系。

1、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按照中小企业的经济能力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细分,划分出了年销售额在3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年销售额在300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新成立的中小企业以及房地产中小企业,然后对这四种中小企业分别进行风险评价,而对年销售额在300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评价时还要划分其行业类型[2]。中国建设银行的风险评价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经营环境、公司运营状况、发展前景以及企业领导者实力,然而这些评价内容对于不同的中小企业有着不同的权重,例如对于新成立的中小企业发展前景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年销售量较低的中小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所占权重较大。

2、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相对固定,招商银行的风险评价内容包括管理层素质与信用状况、负债情况、收益状况以及经济实力,然后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细分为14个指标,总分为100分。管理层素质与信用状况占总分值的17%并拥有四个评价指标,负载情况占总分值的5%仅拥有一个评价指标,收益情况占总分值的28%,而最大的就是企业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占总分值的50%并拥有6个评价指标[3]。最后统计得分,得分越高放贷越多,所以招商银行更看重中下企业的经济实力。

3、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的风险评价方式是等级评价,即根据中小企业的经济状况、发展前景以及经营状况等方面来综合评价。中信银行所制定的评价标准有10个风险等级,如果企业的风险评价等级较高,那么所能够放贷的金额越少。风险等级主要是依据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信贷记录等方面来综合评定的,等级评价结果只能够维持一年。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每家商业银行都制定了严格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但是在评价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评价的内容不够完善、评价的权重分配不够合理以及评价指标没有针对性,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导致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偏差,评价结果的偏差就会影响银行的放贷金额和放贷风险[4]。下面将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述。

1、银行现行的风险评价体系没有行业针对性

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较多,所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而每个行业都有其不同的风险模式以及运营特性。但是银行几乎对于所有行业都是一个风险评价体系,就是中国建设银行对于风险因素的权重有不同的分配,其他银行都是按照同一个风险评价体系来对所有借贷的中小企业进行评价。这使得评价结果不够真实的体现企业的现状,尽管建设银行有不同的权重分配但是仍然不能够体现出不同企业的差异性。对于资金流动较大的批发行业则应该更加注重对其货物周转率进行评价,对于资金流动较少的重工业则应该更加关注对其经营模式进行评价,如果对于所有企业进行一个模式的评价,那么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2、只注重评价指标没忽视了企业发展现状

有的中小企业刚刚经营,对于一些评价指标都没有完善,而银行只注重企业的评价指标,所以就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借贷[5]。银行不应该要求中小企业填写统一的评价指标,而是关注这些企业的发展现状,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来具体进行风险评价。向银行借贷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由于刚成立缺乏流动资金才向银行借贷,如果按照银行对于成立较长时间的企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刚成立的中小企业那么将无法得到较准确的评价结果。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建议

1、对不同的中小企业采取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

因为每个行业都有着不同的风险模式以及经营模式,所以要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模式来制定相应的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在评价中要注重评价其技术优势以及经营状况,工业企业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同行业所没有的技术优势,而评价房地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时要注重评价其施工管理情况和客户资源情况。

2、对于新成立的中小企业设计不同的风险指标

新成立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而且也不具备其他的风险评价指标,但是这些中小企业有着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所以要针对新成立的中小企业设计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6]。对于新成立的中小企业的评价内容主要以非财务信息分析为主,其内容包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评价、产品的政策支持力度、产品市场风险情况以及产品的再融资能力,这些方面虽然没有体现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体现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相对较多,只有完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才能够使得银行获得低风险高回报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孙宏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控制对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04

[2]袁岗 刘慧峰;浅议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10-07

[3]刘亚蕾;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03

[4]龚妍;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05-01

第5篇: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

一、引 言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蓬勃发展,帮助银行有效提升了其银行卡用户、网银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但其部分支付业务也和银行相互重叠,从而对银行传统职能和未来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第三方支付产生的原因

从历史来看,第三方支付源于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虚拟性,交易双方一般不见面,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需求方不愿先付款,而供货方也不愿先发货。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也注定了难以采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割方式。根据博弈论的囚徒困境理论,这种情况的结局就是交易双方放弃网上交易,直接的结果就是电子商务的消失。为了解决电子商务的虚拟性问题,一些非金融机构提供了适合虚拟交易的支付系统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由此逐渐介入银行传统的支付结算领域。

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由于商业银行无法面对大量分散、零星的网上小额交易,因此促成了提供这类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的诞生与发展,比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目前中国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产品主要有PayPal(易趣公司产品)、支付宝(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财付通(腾讯公司)、快钱(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百付宝(百度C2C)、环讯支付、汇付天下,其中用户数量最多的是paypal和支付宝,前者主要在欧美国家流行,后者是阿里巴巴公司旗下产品。这种由非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在电子商务虚拟交易双方之间发挥了中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易双方所存在的支付难题,缓解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在发展之初,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基本达成了“银行做大客户,支付平台做中小客户”的默契。因而,银行与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有着良好的合作意愿和合作经历。然而,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迅猛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客户数量不断增加。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新兴细分市场如教育、高校缴费、保险、跨境支付等市场的拓展力度不断深入。另外随着传统互联网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以后,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传统行业如钢铁、服装、物流、大宗批发市场、烟草等行业的渗透不断深入。根据易观智库EnfoDesk《2012年Q2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极度监测》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第2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456.6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3%,同比增长105.1%。因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崛起,开始挑战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垄断地位。

(三)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前景

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和支付牌照的发放,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将外延至基金、保险、物流等更多领域。法律资格的授予、庞大市场的支撑和灵活创新的优势将引领第三方支付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不再仅是电子商务产业的配套设施,其自身日渐成长为一个发展前景广阔、潜在价值巨大的行业。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使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

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发展初期,让银行受益匪浅。由于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没有金融机构资质,不具备吸纳存款、提供资金结算等功能,因而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的资金仍需存放在银行,其资金结算等业务也需通过银行来完成,这为银行拓展业务带来了良机。

然而,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迅猛发展,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的客户数量不断增加,且其凭借其巨大的会员数量及潜在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一些大商户陆续进驻其专门开辟的网上商城,从而为其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提供一些大客户,使其与银行在大客户的争夺上竞争日益公开化。在支付方式上,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不断创新,甚至开辟了线下网点支付的方式,可在便利店刷银行卡或者用现金直接支付,或者购买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的充值吗为虚拟帐户充值。这些新的支付方式基本上使非金融机构完全绕开了银行提供支付服务,这让银行倍感压力。

(二)使银行潜在客户减少

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日益强大,第三方支付改变原先依附商业银行网关、只提供付款通道,转向使用自己的虚拟网关、直接获得客户相关信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这一做法瓜分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使银行在支付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三)对银行存贷款具有分流影响

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沉淀存款的能力不可避免的削弱了银行的存款来源。另外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其一定的信息优势开始为中小企业打造网络融资平台,适应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使银行风险增加

第三方支付平台使支付经济、便捷的同时,也为网上赌博、网上洗钱信用卡套现等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由于当前我国对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尚缺乏有效监管,这使得金融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规模若达到相当程度之后,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甚至可能导致挤兑现象的发生,危机银行业的根本利益。

第6篇: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碳金融理财产品前景看好

近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陆续推出了环保概念的理财产品,据财汇资讯统计,从2007年起,渣打、东亚、汇丰、德意志及荷兰银行等5家外资银行推出过二十余款低碳概念的理财产品。

对于刚刚开始涉足环保概念的中资银行,则对挂钩“碳交易”更感兴趣。

当前,商业银行碳金融理财的特点是:

1 以往碳金融理财以“气候变化”类为主,今年则以挂钩可替代能源、碳排放为主。近年来,外资行先后在中国市场中发售了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挂钩标的多为气候指数、气候变化基金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一篮子股票;第二,支付条款多为看涨类结构,即挂钩标的涨幅越大,产品收益水平越高;第三,投资门槛从1万元外币到15万元人民币变化不等。

2 多数银行对碳金融理财产品的前景预期较好。基于对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看好,多数银行对碳金融理财产品持肯定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2.9%的银行对碳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前景看好,只有3.7%的商业银行对该类产品持反对态度,33.4%的银行对该类理财产品的前景持中立或不了解态度。

3 到期实际收益率总体较低且不确定性较大。总体看,只有深圳发展银行发行的“聚财宝”飞越计划理财产品,中国银行发行的“汇聚宝”二氧化碳挂钩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较好,最高超过了10%,其余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均未超过5%。

制约碳金融理财发展的主因

快速发展的CDM(情结发展机制)市场,为中国推出结构性产品、基金、信托等碳金融理财产品提供了可能,也为碳金融理财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的碳金融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挂钩国外市场的结构性产品,基本是为理财而理财,对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未产生积极作用。

1 缺乏统一碳交易市场。目前,除京津沪3家交易所率先挂牌外,各地方性碳排放权交易机构也在相继建立。由于缺乏统一交易体系和认证标准,国内各交易所主要开展基于CDM项目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一方面,交易品种太少,限制了碳金融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另一方面,标准化合约交易缺失,不能为碳金融理财产品提供挂钩标的,使得国内银行碳金融理财产品只能挂钩国外气候指数、欧盟碳排放权期货合约等标的。

2 缺乏有效、可持续的碳交易市场激励机制。碳金融业务作为新兴产品发展尚不成熟,具有高风险特征,外部激励机制对调动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可或缺。欧盟强制减排体系下的环境绩效制约、芝加哥交易所自愿交易体系下的行业领导地位认同等均是有效的交易激励机制。除CDM交易机制外,当前中国尚未建立有效的碳交易市场激励机制,企业自主开展碳减排将增加经营成本,降低其行业竞争力,制约了碳减排积极性,并影响到发展碳金融理财产品的内生动力。

第7篇: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

1.关于私人银行的定义以及内涵相关方面的研究

较早对私人银行业务具体定义的是国外学者Lyn Bicker,他在《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1996)一文中指出私人银行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维护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银行业务。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上,Lassar(2000)认为私人银行业务不仅是银行服务,还是包括保险、资产管理、财产计划与商业计划等各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集合。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上,维基百科将私人银行定义为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银行服务,为其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并结合了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

David Maude(2006)在其经典著作《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一书中指出现代私人银行竞争在加剧,带来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新的特征,产品上,产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大,银行业者在不断修正产品组合,以满足客户需求;定价上,为了减少给予客户折扣带来的收入流失,私人银行采取了多元化的定价策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 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也提到了私人银行业务是为客户投资和进行资金管理的综合服务业务。这是我国官方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通过对比,官方定义与学术界所作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在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行性的研究上,蔡粤屏(2000)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一直维持很高的储蓄率,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市场,高额净值人群的增加推动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康承东(2007)认为我国庞大的市场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巨大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的富裕阶层的人口基数不断变大,而且富裕阶层比较密集,这都具备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外部市场条件。梁兴远(2005)同样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不良资产比率高、受外资银行冲击等不利因素,指出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虽然我国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充分理由和条件,但是不少学者对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前景应当保持理性认识。李怡(2004)在《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一文中认为,由于中国的富裕阶层大多利用转轨过程中体制不完善致富的,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以离岸方式为主。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离成熟尚早。

3.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只有几年时间,和国外私人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分析存在的问题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时,学者王君丽、徐颖丽(2006)指出我国金融产品单一、人力资源匾乏制约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出可以通过准确的目标客户定位、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等途径积极开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

在分析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时,代涛,肖红建(2007)认为束缚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因素如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力度不足,私密性差;金融分业经营,投资品种单一;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尚未放开,外汇管制严格。陆磊(2008)认为我国现有监管体系存在问题是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私人银行监管规定,监管主体多元化,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缺乏风险监管,监管能力和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4.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以及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应当采取的发展模式,连建辉,孙焕民(2007)在《走进私人银行》一书中提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要采取总分结合的方式,即在集团内部设立单独的私人银行分部,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方针,同时在银行的各个分行建立相应的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负责具体的业务。卜银伟(2011)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熟经验,建立符合国情和地域特征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构建以目标客户群为核心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明确目标客户定位,拓展目标客户渠道;选择适宜的私人银行营销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迅速做大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私人银行金融服务机构。龙安芳、温波能(2010)将金融危机后中资私人银行进行了比较,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私人银行发展思路:立足本土人才建设,借鉴中信、平安、光大等集团管理模式,探索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或合资。

参考文献:

[1]Lyn Bicker,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 Serious Wealth [M].Routledge, 2002

[2]史其禄;喻军, 汇丰如何开展私人银行业务[J].中国城市金融,2003,8: 022.

[3]朱军林,卢森堡金融业发展的若干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 2005, 9: 021.

[4]康承东,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潜力及其发展策略[J].济南金融,2007, 10:45-47.

[5]李怡, 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J]. 亚太经济, 2004, 6: 25-27.

第8篇: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在岸业务毫不逊色

钱经 对于国内私人银行只能从事在岸业务的现实,你怎么看?

张秋林(以下简称张):尽管离岸(off-shore)私人银行业务近年来备受瞩目,在岸(on-shore)私人银行业务依然前景广阔。这些客户根据其业务发展需要将其财产分布在境内或者境外,尽管外资银行已经迅速推出了各类离岸私人银行服务,但在与大量中国富裕阶层接触后,我发现他们对于在岸和离岸的私人银行服务有着同样的渴望和需求,而且这两类服务是相互无法替代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际情况也表明,从全球金融发展的角度看,在岸私人银行的发展远远快于离岸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因此,可以说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是有发展前景的。就像中信银行领导层曹彤曹行长指出的:谁先进入这个领域,谁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商机和创造商机。

现状并不轻松

钱经 受限于我国的监管政策的法律和现状,很多人认为私人银行难以放开手脚,你是否同意?

张: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非常有发展前景,即便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模式下,发展在岸的私人银行业务仍大有可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在目前的市场、制度与法律环境下,还是存在不少现实的问题。

就我以往的经验来看,在私人银行的业务范畴中,商业银行服务、财富管理服务、金融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在国内都已经在逐步发展起来,比如我们以往涉及的大多是集合类的信托,而私人银行客户大多数需要的是个人信托。我们的信托法对于个人信托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目前各类国际性银行都是通过专业信托公司,为客户提供注册离岸公司的业务,该业务受信托公司注册地信托法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完全把客户的财产纳入信托管理当中。但是诸如此类的业务,目前中资银行还尚未开展。此外,在这类业务中,还涉及相关中间服务的收费问题,相关费率的标准是什么,现在都还难以确定。这些是中资银行在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中要逐步研究开展的业务。

钱经 中信银行的私人银行会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张:这里有一些误区,很多人认为所谓的量身打造是在已经存在的产品里遴选出最适合客户的一款,其实不然,我们会为客户专门设计他需要的产品。好比在图书馆的前台了解到了客户想看什么,我们会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在后台为他设计一揽子的解决方案,然后提供给他。

私人银行的内部定位

钱经 你认为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有什么区别?

张:私人银行不是财富管理,财富管理曾经是私人银行服务的核心部分,但是随着金融业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财富管理在私人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其实,私人银行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通俗地讲,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产品,要对客户投资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要对富人及其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私人银行的服务是渗透到客户生活的每一阶段、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的服务。

本来在定位上和业务范围上有着区别的私人银行业务和财富管理,在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业务分割不明的问题。这种利益权衡恐怕是很多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此外,对于私人银行业务在银行内部的角色定位问题,以及其与财富管理的关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理清。

钱经 你认为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上当务之急应该解决的是什么?

张:随着筹备工作的日益深入,我越来越发现体系建设和后台支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可以把私人银行部看成是一个高端客户的平台,支持这个平台正常运转的会计核算系统、结算系统、IT系统地等业务支持体系的开发非常重要。另外,产品开发体系、服务体系的建立也必不可少。

钱经 你认为私人银行与零售银行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私人银行的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投行业务是存在交集的。例如这个图反映了这种关系:

私人银行事实上涵盖了三种传统业务

钱经 如何解释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呢?

第9篇: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民间金融;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2010年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业内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民间金融组织有望取得合法身份。早期的金融理论中,作为非正规金融的民间金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政府打击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国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民间金融之所以能够产生并长期存在,在于它在资源的调动和分配活动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能解决许多正规金融系统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融资问题,民间金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形式和渠道具有地区性差异

    传统农区,农户的生活性借款多于生产性借款,民间金融保持着自由借贷的传统,资金主要靠亲戚朋友提供。张家口坝上地区,当双方关系亲密时一些临时性借贷一般不付利息,即使支付利息,其利率也比其他形式的民间借贷低。在新型农区,如种植暖棚蔬菜、特色水果等的农区,农户多为季节性借款,民间金融趋于组织化。张家口的涿鹿、崇礼地区借款的利率要高于生活性借款的利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占较大比重,民间金融体现出规模化的特点。张家口的宣化、沙城地区,该借款的利率较高,金额也较大。

    (二)借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借贷方式主要为信用借款,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私人借贷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资金持有者一般只向周边熟悉的农户放贷,通常局限于一个村或邻近村的农户。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主要发生在有经常业务往来、借出方对借入方的经营情况十分了解的企业间。借贷双方由于十分熟悉和了解,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多为信用贷款。通过对张家口农村地区的调查,60%的农村家庭在需要借款时首先考虑的是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大大高于向银行贷款的比重。

    (三)利率相对较高,借贷期限较短

    民间金融的利率一般由资本市场上资金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并参考借款人的信用、借款期限以及与借款人的亲疏关系,平均利率水平高于银行同期的利率水平。借贷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产急需时,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会面对较高的利率,一旦渡过难关,会立即偿还贷款,贷款期限一般较短,以6—12个月期限居多,月利率平均在2%~3%,利息支付方式以按月支付和按季支付最为普遍。期限越短,利率会越高。

    (四)交易成本低,融资金额不断上升

    中国社会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民间金融也具有乡土性,多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或是朋友乡邻之间,彼此非常熟悉,借出者对借入者的经营情况和收益状况很清楚,对借款人的人品、资信情况等也有深入了解,因此信息成本很低。借款后彼此能保持较频繁的接触,对借款者的生产活动和资金使用状况等信息也很清楚,收集和处理贷款的监督成本和跟踪成本也较低,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活动交易成本。农户发生的民间借贷金额普遍较小,一般都在万元以下。而企业的借贷规模一般较大,一般在10—30万元之间。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需要的资金不断上升,融资金额也随之攀升。

    (五)金融覆盖率高

    民间金融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广泛存在着。调查发现,在张家口的农村地区,不管是经济较繁荣的地区,还是位置偏僻的地区,民间金融都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十分活跃。在农副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的市场覆盖率更高,如蔚县东辛庄村,201户农户中多数家庭从事养猪、养羊和经营小煤厂,2006年有90%以上的农户发生过民间借贷。

    (六)规模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贷款需求满足度密切相关

    农村的中小企业贷款大多缺乏必要的抵押和担保,而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却比较大,正规金融出于对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一般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他们,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民间金融。因此,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高而正规金融对其资金需求的满足度低的地区对民间金融的需求越大,民间金融也越呈现出组织化和规模化。

    (七)公开程度逐渐上升

    随着农村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政策管制的松动和金融改革的推进,民间金融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都已有所改善,社会承认和认可的程度提高,以借贷为主要收入来源,资金实力较为雄厚,能够满足较大额度农村资金需求的民间金融组织大量出现,民间金融正在由隐蔽的地下状态向半公开化甚至是全公开化程度转变,农村民间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民间金融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民间金融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说明它本身就有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正规金融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一支新的金融体系,一些新的金融组织,或者一些新的金融形式。民间金融的特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不是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一种必要的金融方式。笔者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作出以下几种设计。

    (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的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小额贷款试点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主要是强调公益扶贫性质,而忽视了其商业性,所以绝大部分没有维持太长时间,能赢利者不到1%,其中大多是因资金困境而中途夭折,这也与政府当时严格控制金融业的背景有关。政府对金融业的严格限制在2005年发生改变,央行第一次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同年12月27日,第一批正式注册的新型民间商业性金融组织“晋源泰”和“日升隆”两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山西平遥县率先成立。通过对这两家小额信贷公司运行一年多的观察可知,作为商业性的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体现盈利性和商业性,机构由市场和股东会说了算,而不能只由政府或监管部门决策。小额贷款组织应该主要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其贷款对象应该以“三农”为主,以及为“三农”服务的其它经济实体。为促使小额贷款组织广泛地为农户服务,还应该规定单户贷款最高金额以及农户贷款占资本金总额的比例。从国际经验来看,小额信贷公司多会受到资金缺乏的困扰,要想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允许其吸收存款,逐步拓宽其融资渠道。

    (二)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是指由个人集资联合成立,以相互合作作为主要宗旨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由此建立的金融机构称为合作金融机构。该机构是由资金所有者各自为了自身融资方便自愿组织起来的机构,进出自由,每个人可根据出资的多少承担相应的责任,简便的手续和快捷的方式以及低于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的利率使其可帮助急需资金的机构成员解决资金困难。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扬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该银行由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孟加拉学者穆罕默德·尤努斯于1976 年创办,其宗旨是向农村地区追求自我就业的穷人提供小额流动资金贷款。从国际经验来看,合作金融事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国的合作金融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具体模式,各自的合作金融机构本身也随时间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进来形成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应吸收民间金融的资金,根据当地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农村信用社的经济实力和当地民间金融的规模来选择各自适宜的合作金融模式。

    (三)成立社区银行(或称为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源自美国,由当地移民社区中的农民或商人建立起来,并一直以住户、中小企业和农场主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其业务领域较为广泛,主要涉及商业银行各种业务,以及客户中介金融服务。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的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少于1 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由于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坚实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服务三农和民营中小企业,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四)发展民营银行

    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综观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世界上少数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多是一些比较贫穷和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下降。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经叔平曾表示:民营银行是我国未来间接融资需要大力发展的主体。民营银行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开放民营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还能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造成的。可通过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规范化的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民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灵活的专业化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