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日制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27-04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仅仅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急需转变培养模式。2009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从而推动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但是,由于已有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对象主要是学术型研究生,如何培养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以来,教育部又陆续发出一系列通知,要求规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主要强调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问题。针对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在积极探索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培养模式特性缺失
由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历史较短,各高校在不断摸索培养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或是简单套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或是参考专科职业教育的模式,但就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两种模式均不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急需探索具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的培养模式。
1.2 师资问题
专业学位的“专业性”对授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提出了有别于学术型学位教师的要求,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强化针对应用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但目前高校师资普遍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短缺,虽然教育部要求高校在遴选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授课和论文指导教师时应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高校在招聘和考核教师时主要以教师的学术成果为标准,因此引进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二是授课教师仍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在授课时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忽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三是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不具有针对性,这是因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刚刚起步,很多研究生指导教师尚未转变观念,仍用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使得二者差异无法体现,造成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
1.3 实践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专业实践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渠道[1]。但目前高校在实践环节普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实习基地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环节是到企业实习,而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自己寻找实习企业很难,因此需要学校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时间不长,许多学校尚未建立足够的实习基地;二是实习形式化。虽然大多数高校都或多或少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是由于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没有有效的监督,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收获。
1.4 论文问题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反映学生独立从事相应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但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学位论文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论文评审指标不合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考核也应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评审指标应有所侧重,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专业学位的论文评审指标与学术型的没有本质差异,没有有效突出专业学位的特性;(2)论文评审体系不健全。目前多数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的评审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仍限于高校内的相关专家,而校内评审专家在评审论文时依旧采用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的标准和指标,强调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和逻辑性,忽视论文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企业高级人才参与论文评审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2];(3)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相混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缺乏实践经验, 学位论文的选题大多数与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特性差别不大,偏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仅有少部分为设计型和实验型。此外,学生很难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而导师以前多是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对论文的指导也偏向于理论性。这些因素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又走向了研究性、理论性的学术型研究生论文轨道[2]。
1.5 培养方案针对性不明显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及培养模式的总体规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是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目前,各高校均存在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型研究生和以应用为主的专业型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有明确的定位,有所侧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只是在原有学术型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个别课程的改变,实践性课程比较少,专业学位的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的满足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造成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提高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1.6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重视不够
随着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未来专业型研究生将占整个研究生的一半,这部分学生将会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思想状况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但是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校之后即分配导师,主要由导师负责管理,由于学习时间紧,导师较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对德育工作的关注甚少;此外,由于招生时间不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够成熟,在培养方案中尚未有效体现育人功能[4]。这些因素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较低,对学校满意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不利于学校的和谐稳定。
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研究者分别从培养模式、实践环节设计、论文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在培养模式设计方面,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的重要内容。张志红从产学研合作角度出发,指出产学研合作培养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最佳模式,并列出了具体合作的形式[5]。张建功运用系统理论及耦合理论进行分析,指出高校和企业只有在人才培养上形成“齿轮啮合”效应,才能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学耦合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从而提高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6]。徐小龙认为,传统的单向循环培养模式(“学习-实践-学习-实践”)不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他在动态螺旋提升的理念下,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提出了“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学习-实践-学习-实习-总结”)[7]。而在实际应用研究方面,张吉雄以矿业工程为例,以过程管理理论为切入点改革了矿业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8]。
在实践环节设计方面,研究者针对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展开了研究。宋平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以横、纵向科研项目为媒介等三方面构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而为其他专业学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文冠华则认为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而做好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专业实践的基础,抓好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是确保专业实践成效的基本保证[1]。
在论文环节设计方面,创新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环节设计的研究逐渐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的重点。张笑燕对北京邮电大学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体系,并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其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的有效性[9]。张林林从专业学位的概念内涵、学位论文写作标准、学位论文选题论证制度、学位论文评审体系等四方面提出了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2]。
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三方面,但也有学者对影响其培养质量的其他因素做了研究。熊玲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出发进行了研究,认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并论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系统构成及功能[10]。奚社新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措施[11]。
3 改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
通过对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学者们提出的改进方法,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3.1 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
观念影响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为了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校首先要摒除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是为了增加收入、专业学位的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差异不大的观念,尤其要消除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如学术型研究生的思想;其次要认真思考专业学位的特点,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积极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并具有高校和所在区域特色的培养模式;再次要积极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待遇问题,如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消除依据大学成绩排名确定免试研究生、推荐工作的问题,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
3.2 充实师资库,提升教师实践水平
为了解决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学位师资这一难题,各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除了可以为学生举办讲座之外,还可以担任论文指导教师,从应用性和实践性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2)学校应积极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挂职,教师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3)积极推进案例开发工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更适合专业学位学生培养,虽然国外成熟案例较多,但是缺少本土特色,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高校应成立案例开发中心,编写优秀的本土案例,以供教学使用。
3.3 建立充足的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了建立充足的实习基地,学校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1)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鼓励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兴趣提供实践岗位,并给与指导;(2)要求承担项目的校内导师安排学生进入项目团队,利用做项目的机会安排学生深入到企业实际,了解企业情况,解决企业实际问题;(3)通过校办产业、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4)校方要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以供学生实习。
3.4 完善论文管理体系,确保论文质量
为了确保学位论文质量,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特点,笔者设计了论文管理体系图(见图1),在该体系中,将论文环节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该体系将论文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为撰写论准备。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习。由于这一阶段中课余时间有限,仅要求学生通过实习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便于确定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学校根据研究方向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到企业实际进行实习,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要求企业导师充分发挥作用,就学生研究问题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进行指导。当论文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得到认可后,学生即可进行开题,并由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对论文的开题报告进行审核,通过之后,学生便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充分沟通,共同指导学生,才能保证学生论文的实用性和理论性并存。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主要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这一阶段主要由管理部门负责,学生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操作。在这一阶段中,要求管理部门首先完善论文评审指标体系;其次建议采取论文评审的盲评制(即评阅人和被评阅人互不知道信息),同时要求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最后建议论文评审通过之后,为了避免学生在答辩时过分紧张,导师安排学生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帮助学生熟悉答辩的流程,提醒答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克服恐惧、紧张的心理,以便做好充足的准备。
3.5 增设专职辅导员,全面关注学生思想状况
对高校来说,稳定和谐是头等大事,而学生的思想稳定是确保校园和谐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为本科生配备专职辅导员对本科生稳定起到了显著作用。因此,建议高校应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增设专职辅导员。增设这一岗位之后,一方面可以减轻导师的压力,以便于其更好的指导论文;另一方面,专职辅导员可以做到一对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全面的关注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校园稳定和谐。
3.6 健全系列监督考核机制,保障培养过程质量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仅是制定措施而无监督考核机制,很多措施最后只是流于形式,这在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体现的最为明显。为了保证上述措施能够顺利实施,需要高校建立系列监督考核机制,以保障培养质量。如建立企业导师考核机制、实习过程监督和考核机制、论文评审答辩监督机制、教学效果考核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逐步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4 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是我国今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其培养模式。文章在研究大量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培养模式,以期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2]张林林,罗尧成,孙跃东.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73-76.
[3]张吉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矿业工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9-121.
[4]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50-53.
[5]张志红,潘紫微. 全日制专业硕士: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6]张建功,刘兴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学耦合的机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5):38-41.
[7]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4.
[8]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1-64.
[9]张笑燕,宋茂强.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9-72.
[10]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4-8.
[11]奚社新.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9):78-80.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关键词:非全日制 农业推广硕士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10-01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平时不影响学生正常工作,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学习,主要是为农林相关行业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企业为国家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1~3]。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是完善农业科学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新型学位类型,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绝大部是工作时间较长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他们大多在农业技术生产第一线工作,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4]。但由于学习方式的限制,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群体共性少,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职业和工作性质不相同,年龄参差不齐,工作经历、专业知识结构方面有很大差异。(2)英语水平偏低,专业理论知识相对陈旧、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他们离校时间较长,平时缺乏系统的培训教育故对很多新理论、新概念、新知识体系的理解起来会倍感压力。(3)学习时间与工作的矛盾突出,用于学习的精力较少。学生们大都是在职的,工作和生活上还有其相应的任务和压力,所以用在到校学习上课的时间就会很少和难以专心的研究新理论知识。(4)学生分散。学生们各自在自己所在的单位上班除了平时时间少外,还有工作单位距离学校较远,无法方便的到校上课的情况,老师无法进行集中教学、答疑等。
因此,为了提高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既要保证学生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要保证其硕士阶段学习和科研,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2 完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建议
2.1 严把入学资格审查入口关
我们应该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对考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复试,每人都要验证《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淘汰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考生,要把整体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录取进来。
2.2 加强建设完善的农业推广学科导师队伍
农业推广硕士的研究方向多样、他们工作经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上,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到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无法经常得到校内导师指导,因此,采用“双导师制”,除了校内导师外,还要请实践一线部门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校外专家共同指导。“双导师制”不但弥补了高校导师实践经验不太丰富的缺陷,而且可以让校外导师经常指导学生,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
2.3 合理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应强化农业推广硕士生产和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教学中采用多安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现代化技术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6]。在集中学生学习的时间里,通过对课程合理的学习安排,充分利用好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1)讲授讨论互动教学。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的学生所工作的地区和工作内容均不尽相同,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授课中参与讨论,增加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间的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2)案例分析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某一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熟悉的案例,继而引导学生讨论。(3)专题讲座式教学。平时开设的课程有的内容不太多,或者太难以短期内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可以聘请某方面的知名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在听讲座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4)网络或远程教育手段教学。可以集中通过学校相关部门购买一些常用中文数据库的阅读卡,或者联系图书馆或网络信息部门开通VPN服务,方便学生在家在单位进行数据库或者精品课程资源查询,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和消化理解课堂所授的理论知识。
2.4 确保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更侧重于实践性,题目应从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生产和应用价值的农业实践中选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集中提前返校进行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设计实验、撰写和修改论文,期间校内和校外的导师要定期听取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汇报,并及时对论文的写作过程做出指导。论文应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写作规范。同时,应当严把论文开题和中检环节,严格规范论文的写作,严格审查论文的质量,建立完善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制度。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应从实践出发,校内外兼顾,既保证学生不离岗,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要保证其接受高质量的深造,切实提高科研工作能力。目前在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采用的教学管理方法还不太成熟,需要广大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善,使其质量提高,特色突出,确保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丽丽.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比较[J].科技信息,2010(19):19-20.
[2] 何东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9.
[3] 庄晓媛.提高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以福州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210-212.
[4] 詹婉华,肖锡湘,盛立琨,等.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的特征分析与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108-109.
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非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区别于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的学术型研究生。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体系基本完整,专业学位种类较为齐全,并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协调并进的专业学位体系基本形成。仅在硕士学位层面,即已有39种专业学位,学科类型涉及管理、工、法、医、农、教育、文、军事等学科门类。
2009年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发[2009]6号)规定:“……除管理类专业和少数不适宜应届本科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均可招收这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一规定不仅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同时也扩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学位领域的适用范围。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形成了中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地方、学位授予单位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国务院学位办的组织和指导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挥研究、指导与协调组织的作用。二是建立了政府部门制定审核政策办法、高校申请、专家评审的较为科学的授权审核机制,该机制兼备竞争机制和指导建设机制。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业学位教指委接受高校的申请并组织专家评审。各高校向有关专业学位教指委提出申请,由教指委论证、研究、评议和认证。三是构建了学科专家指导体系,各专业学位均设有教指委,其成员构成充分体现了学术性、代表性、权威性。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启步阶段,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尚不完善,例如外部机制尚不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和师资配备有待加强,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是复杂多变量的系统工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架构呈国家、省市、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在质量管理上具有轴两翼”的显著特点,即以高校自主自律为主轴,政府宏观调控与专家咨询指导、社会参与和监督为两翼。
基于三级管理模式,可以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由外部宏观质量管理、内部微观质量管理两大模块组成。其中,内部微观质量管理是核心,外部宏观质量管理是支撑和补充。这两个模块以不同功能和不同方式作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形成。内部管理内部质量管理主要包括控制生源质量、规范培养过程、优化导师队伍、完善规章制度和监控内部管理。外部质量管理主要包括政府宏观指导、监控评估和社会评价等。
1.外部宏观质量管理
外部宏观质量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国务院学位办、省级政府学位办)、社会组织和教指委,它们以法规政策规范、规划计划协调、指导服务和评估监督等职能方式,作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形成。
国务院学位办是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行政机关;其质量管理功能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国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法规和发展规划,协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外部关系,营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体系,发挥专家治教作用,筹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指导地方省级政府学位办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的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省(市)级政府学位办省级政府学位办是省(市)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统筹协调行政机关,发挥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其质量管理功能体现在: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筹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构建本行政区域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激励机制和督导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周期性质量审核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组织专家咨询指导,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标准和质量要求。
教指委是国务院学位办按学位类型组织成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咨询机构,在业务上受国务院学位办直接领导,具有专家治教组织特点,发挥同行共治的质量保障作用;其质量管理功能体现在:制定和完善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组织认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组织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提供咨询,发挥中介作用等。
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公众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日愈重要。其质量管理作用体现在: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等。社会组织、中介机构通过其评估,既可以为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谋,又可以为公众问责提供信息服务。用人单位的深度参与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作用有助于开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天地,实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2.内部微观质量管理
内部微观质量管理的主体是高校及其研究生管理部门、院系、教师等,它们以计划调控、管理协调、资源配置、督导检查和教育教学等职能方式,作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形成。高校及其研究生管理部门在质量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管理的根本。尽管外部质量管理对教育质量保障有一定的监督、控制和激励作用,但内部微观质量管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决定意义。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导师制度、学制、学位论文、考核与淘汰机制等方面。
高校的研究生院(处、部)是学校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负责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制度和激励措施,为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院系提供服务,组织开展教育督导和检查,组织协调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工作。
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院系在培养与质量管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职能是制定和实施本院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计划、制订并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制定和实施本院系的专业学位质量审核、监控和激励机制及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教育和研究基地,并发挥其作用等。
总之,高校既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着实质性影响。高校既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发挥作用,更可以通过各院系和师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影响。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和质量评价的思考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当面向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以应用导向和职业潜力为价值取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上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以在职工作为主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他们在学习意识和学习针对性、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真实感受,对学习效果效用的期待存在明显差异。
应用导向的价值取向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强调“应用性”,即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实用性,根据所培养的人才服务社会的效果衡量其教育质量的高低。职业潜力的价值取向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发展性”,强调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即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开拓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依据评估标准,收集评估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评估对象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其教育培养的质量评价仍需研究探索。
质量评价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质量评价包括学位论文的评价,办学单位的培养质量评价,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等。广义质量评价除了包括狭义质量评价外,还应有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的中长期社会声誉等。通常,质量评价包括微观质量评价和整体性质量评价。
1.内部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部质量管理贯穿于招生录取、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选题研究、教学组织等各个环节。内部质量管理必须面向关键要素与环节,有的放矢。主要包括导师质量、生源质量、培养质量、课程质量和实践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导师遴选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以保证导师质量。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复试标准,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保证生源质量。严格中期考核,论文标准、盲审制度和答辩制度,以保证培养质量。从课程的实际效果和特色着眼,衡量课程质量。从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和实际应用能力角度,衡量实践质量。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和模拟训练。在导师队伍上,必须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在实践要求上,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实践问题上,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质量和实践的长期限。在学位论文上,论文的选题必须来自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
2.微观质量评价
微观质量评价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体学生的质量评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这是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微观质量评价应着眼于掌握本专业或职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学业成绩、实践要求、学位论文等方面的评价。专业学位论文是培养质量最重要的体现,专业实践要求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和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1)制定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要求
专业学位论文应着眼于实践,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实际需求开展研究,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背景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研究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思维。不同于学术性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学位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样化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发挥特长和优势,为他们职业意识的形成提供多种途径,为提前进入职场提供情景。
为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化倾向,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合理定位,制定既符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教指委的要求,被相关培养单位认可,又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导向作用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
(2)开展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
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有助于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权单位提高培养质量。优秀的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不仅对实践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而且能为企业和实践部门带来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工程技术为例,其评价要素主要包括:①选题需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中的需求;②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与研发状况;③解决行业、系统、工程等领域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④技术突破及与国内外同类间的比较;⑤学术规范的体现等。
3.整体性质量评价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单位的培养质量评价,涉及培养质量生成的主要方面,包括:①培养方案及目标定位;②导师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师资队伍的结构等;③课程体系、设置及内容,教学方法与过程;④实践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实践质量的考评;⑤学位论文的管理;⑥实验条件、图书资料、实践基地及资助体系等;⑦管理制度及管理工作;⑧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整体性质量评价的重点在于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教育的评价,特别是实践要求、学位论文,以及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课程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应着眼于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整体性质量评价的评价方式应采取以培养单位自评为主、市学位管理部门委托专业评估机构核查和国家学位管理部门抽查相结合的评价形式。
4.定期质量评价和动态质量管理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实行动态质量管理和准入退出机制,打破学位授权终身制。其有利于监控学位授予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权点的发展水平和建设情况,促进学位授予单位对其授权点的制度建设和标准建设,健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定期评估意见反馈至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帮助其调整学科结构,达到“以评促建”的作用。
四、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建议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不但要遵循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有的规律。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导师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是通过导师的指导与教育来实现的。导师自身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导师队伍建设上,一是强调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并不断提高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二是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的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完善开放式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多方吸纳人才,特别是充实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专兼职导师队伍。四是加强对导师的业务培养和管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参加企业的科研实践活动,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工作,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2.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
专业学位教育以职业领域的需求为导向,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政府应当统筹协调,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具体包括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单位应当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应与职业需求相吻合;二是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对接;三是推进有关行业和政府部门(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及时介入专业学位教育的过程之中,参与对课程设置、教学和学分等方面的评估认可,逐步建立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职业任职资格认证之间的直通车。
3.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关键词]全日制MPH,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66-02
公共卫生硕士(MPH)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和卫生事业管理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重要的研究生教育形式,也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重要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而全日制MPH属于在校教育,一般采取学校与合作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因此,建设全日制MPH创新实践基地,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和提升创建一个良好平台,是提高全日制MPH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全日制MPH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普遍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如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责权义保障制度,因此严重影响到基地的建设和研究生实践的成效。基于此,完善管理机制是推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根本[1-5]。
一、 共建管理机构
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机构承担基地制度建立、业务指导监督、MPH培养质量考核等相关工作,是维系基地正常运转的根本。根据培养目标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发展需要,由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联合设立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确定委员会成员时,考虑纳入实践基地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由于双方就MPH的培养需要通过委员会加以沟通和解决,而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管理机构间信息通畅传递, 关系着全日制MPH培养效率,因此,明确对口联系部门或人员、确定两个单位之间进行联系的方式或形式是关键。另外,根据管理委员会的人员设置情况,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管理委员会相应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管理委员会工作有序进行。
二、 制定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首先,管理委员会通过例会或专门会议的形式,培养单位向实践基地通报全日制MPH招生情况及学校、学院对全日制MPH的培养要求,实践基地向培养单位通报基地导师队伍建设现状、基地基本工作等,总结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已建立的创新实践基地在目前的实践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直接关系到MPH实践性培养活动的开展和今后基地的发展规模。对基地建设现状客观、实事求是的进行总结和评价,是制定建设发展方向的基础。
其次,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双方在基地现状总结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外出调研提出制定建设发展规划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这是制定建设发展规划的原则和依据,决定着实践基地的建设方向,也决定着实践基地建设的成败,对于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建设发展规划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制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全日制MPH的培养重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而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实施能力的土壤,只有依托实践基地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全日制MPH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能够与日后的工作无缝对接。因此,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突出强调如何立足于提升全日制MPH的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建立在与培养单位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以此保证基地的长久稳定。
再次,根据对基地现状分析以及培养单位学科建设和基地发展需要,确定创新实践基地的整体目标。整体目标不仅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应可实现、易接受。只有在明确而有挑战性且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指引下,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才能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全日制MPH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整体目标除了基地硬件设施建设目标外,还要提升软件层次,包括基地规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联合培养方式等。基于整体目标,进一步拟定出短期及中长期阶段性建设目标,以便于实施和操作。
最后,根据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的培养条件,提出实现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目标的具体措施。针对建设目标,建设全日制MPH创新实践基地的措施从实践条件、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细化。实践条件建设主要包括基地实践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全日制MPH的实践内容体现实践和科研双重效能的培养,主要涉及我国公共卫生机构的体制改革、工作范畴、任务职责、管理形式和方法、卫生服务需求的现状及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等方面。根据基地性质和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可采取多种方式,如见习、实习等。由于全日制MPH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各配备导师1名,所以,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全日制MPH培养的师资力量,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另外,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根据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建设方案的实施进行适当调整。
三、 制定管理制度和政策。为保证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制定《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全日制MPH培养细则》等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支持政策。
在《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中,明确对进入实践基地的研究生管理及保障措施。包括全日制MPH进入实践基地后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实践基地需提供给全日制MPH食宿的必要生活条件,实践基地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使用标准和要求等。
在《全日制MPH培养细则》中,明确全日制MPH的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及开题、中期考核、答辩及学位申请等实施细则。全日制MPH课程实行学分制,实践环节在实践基地完成并以一定学分计入总学分。实践环节的考核除审核日常实践工作记录外,还提出必需的实践能力考核,如规定全日制MPH取得公共卫生职业资格证作为实践能力考核之一。论文选题应结合公共卫生实际需要,突出课题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按要求形成完整的选题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全日制MPH的开题和中期考核一般采用报告的方式,由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开题或中期考核通过者,可继续论文及实践工作。对全日制MPH在取得规定学分、完成相应培养环节、完成实践工作内容并通过实践能力考核以及发表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的前提下,可申请正式答辩。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此外,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在《全日制MPH培养细则》中对各培养环节的完成截止时间应有明确要求。
除拟定管理和培养细则,还要制定多种支持政策,提高实践基地和全日制MPH科研实践积极性。如提供实践基地建设过程配套经费支持,完善全日制MPH奖助体系等。
四、拟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协议,明确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校内导师与基地导师的责、权、利。培养单位、实践基地和全日制MPH三方在全日制MPH进入实践基地迁签订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协议包含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分别在全日制MPH培养中承担的责任,如向全日制MPH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负责对全日制MPH进行培养和管理等。
2、提出全日制MPH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全日制MPH发表学术论文的档次、数量、排名要求、署名单位要求等。在达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可实行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的双署名制。
3、实践基地有权要求全日制MPH从实践基地渠道获得的涉及相关工作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负有保密责任,以及由于过失造成保密信息泄露而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4、全日制MPH在实践基地从事课题相关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属权、成果处置权和经济利益分配权的归属和分配。全日制MPH在完成实践基地工作后,技术资料及实验器材的处置原则。
5、全日制MPH毕业后,由在读期间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而产生成果,其署名权、知识产权归属权、成果处置权和经济利益分配权的归属和分配。全日制MPH离校后进行的科研实践延续工作,由三方共同协商知识产权分享事宜。
通过以上责、权、利的细化约定,既明确了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在全日制MPH培养中应尽的责任,也保证了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的双方利益,有利于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创新实践基地将长期以来积累的实践经验,通过联合培养传授给全日制MPH,全面提升了全日制MPH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全日制MPH的培养为纽带,充分发挥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的双方优势,在全日制MPH科研、实践等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切实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达到互促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宫晨琛,王守德,芦令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250-251.
[2] 李冬野,张义峰,陈蕊.王长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8):93-94.
[3] 王藩,贺祥,周东.对建立公共卫生硕士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2004,(5):14-15.
[4] 刘艳青,沈洪兵,周建伟,张正东,陈峰,施爱民,倪春辉,喻荣彬,高素琴.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产学研结合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1-214.
[5] 刘艳青,沈洪兵,周建伟,张正东,陈峰,施爱民,倪春辉,喻荣彬,高素琴.加强公共卫生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8):807-809.
关键词:全日制 专业学位 管理 创新 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4-01
专业学位教育自1991年在我国开展以来,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这项举措的实施可为社会培养更多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要求及管理等相关规定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且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进一步针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如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办法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合理设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主要是面向化工类生产或设计领域的实际需要,所以报考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或工程背景。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采用笔试,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化工专业知识背景、学习科研能力和基本专业技能等。通过实行一定比例的差额复试,有效控制导师招生数量,从而提高生源质量。具体考试的实施办法由学院根据学校制订的考试总体要求及专业测试要求来制定,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确定录取总成绩中专业课笔试、面试等考试成绩的比例。在考生的录取选拔过程中,突出导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提升导师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建立校企联合教育管理模式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的是为化工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化工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于学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及改进之处最有发言权。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学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的有效运转。让企业将大量的科研开发及技术改造项目放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如此一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便可以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保障。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建立教学管理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和校企进行互评。学生每天记录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想,反馈给企业;企业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及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和企业相互联系,及时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其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
学生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是一个“三赢”的措施,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或科研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因此有了共同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引进科研项目,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二、建立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过程中,结合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启动―计划―执行与控制―评价―跟踪”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分为教学培养和论文写作两个阶段。在教学培养阶段,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并借助学生、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修正教学方法。在论文写作阶段,借助企业与院校共同建设的科研实践平台,结合企业需求为学生确定论文课题,通过学生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之间的交流,科研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以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督促学生不断查阅文献补充理论知识,增加论文的创新性,确保论文先进的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在学生答辩毕业后,总结办学成果和经验,将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提升下一期的办学水平,以期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水平滚动上升发展。
三、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对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学校以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行业优势及学科特点,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协作优势,按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校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在已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间的对口联系,探索化工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通过机制优化,为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专业实践、论文研究提供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也是让自己的人才资源和成果资源溢出,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无缝联接,从而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和创业的机会,使他们尽早地进入各企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锻炼管理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化工类专业硕士的市场竞争力。
四、组合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根据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点,拟采用组合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培养。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形成了三条主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的组织方式,包括模块化的理论知识讲解主线、案例研讨与实验模拟主线及讲座与参观主线,按照理论知识案例研讨与模拟专题讲座的顺序循环推进,每门课程的结构设计都会根据需要在以上模式中进行组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及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等.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2,(2).
[2]周涛,王晖,叶红齐等.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3]李晓莉.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2008.
关键词:产学研 全日制专业学位 培养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2009年全国计划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5万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400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为宗旨,以培养工程实践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探索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高素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 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对在职人员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自2009年起,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实行重大改革,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除继续实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外,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而且对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2009年即将启动的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环节质量监控和学位论文要求等相关规定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如何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内容高起点、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制订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规章制度,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2.1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例如,北航材料学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上,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核心基础理论课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其核心基础理论课包括:固体物理、材料近代测试方法、固体化学、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先进复合材料等。在方向课程设置上,拟针对北航特色增加有航空航天特色的“航空航天材料工程”,包括:航空航天发动机用高温结构材料、航空航天飞行器用轻质结构材料、热防护和机载设备用特种功能材料和航空航天关键材料的服役特性与寿命评估,以及“航空航天关键结构件无损检测技术”等应用性强的课程。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请工程背景强的优秀教师、航空航天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主讲相关课程,以飞机、运载工具和空间飞行器为对象,分解其不同部位的材料组成和材料特点,结合航空航天企业的实际案例,讲授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材料,形象地再现关键材料的加工过程。这样就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课程设置,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了应用知识的课堂教学。
2.2依托学校科研优势,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除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外,还建设和建成了一批校级研究生公共实验课和学科专业实验课。
学校特别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研究生教学实验的环节。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转化到实验教学环节上,建成研究生公共实验室,以提供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通过“211工程”、“985”教育振兴计划等教学实验室建设专项,从实质上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建成了一批研究生公共实验室,包括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和研究生专业实验平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目的。通过将前瞻性、先进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转化到研究生公共实验教学上,形成跨一级学科或在一级学科框架下的研究生公共实验教学内容,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面上培养,夯实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宽口径”总的基础,再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在其研究方向上实现“点上提高”,从而,形成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立体全方位培养。学校十分重视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使高水平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在实验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明确要求课程团队中要由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领衔组建教学团队。
2.3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2009年即将招收的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要求其学位论文选题均耍来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或直接将他们派往企业,以突破企业关键技术来命题,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北航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强有力的纽带、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学校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力切入点。仅材料学科,学校就与60l所、603所、606所、410所、430所、621所、703所、上飞公司、331厂等一大批重要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北航实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论文工作,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现状调查
2009年南京理工大学录取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71名,2010年录取398名,按照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将占全日制硕士招生人数的50%,年招生数达到1300—1400人。如何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质量,是学校面临的迫在眉睫和亟待解决的一项大课题。在2010年6—7月,南京理工大学开展了一个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三以上的本科生和在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在读生”),即分本科生版和在读生版。调查结果显示,在实践单位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意向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少部分愿意到科研院所、政府机关或民营企业中去,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践能获得更多参与生产实践锻炼的机会,得到更多实践经验(见表1)。表1您希望到什么样的单位去实践?在实践工作岗位的选择上,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的选择也不一样,工科专业方面,有59.6%的本科生和75.0%的在读生愿意到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岗位,而经济管理专业方面学生选择到管理岗位的较多为72.3%。在时间分配上,对于集中一年的实践和分阶段实行(每半年为一阶段或每三个月为一阶段)的选择分别为:集中式为43.8%,每三个月为24.6%,每半年为21.6%,其余学生选择其他时间分配方式,说明在读生认为集中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可以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企业实际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联系实践单位,59.1%的在读生选择由“经导师同意,到学校联系的实践基地”,19.7选择“由导师联系其他实践单位”,仅18.2%选择“自己联系,经导师同意,到其他实践单位”,3%选择“还未考虑”。这说明目前靠学生自行寻找实践单位较困难,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单位还需要学校及导师方面来联系安排。而问到“实践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时,67.9%的本科生和69.5%的在读生认为是“所学知识与实践内容脱离的问题”,这与课程设置中所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学生最怕还是学无所用;22.9%的本科生和23.1%的在读生认为“学生与实习生之间的角色转换问题”(见表2),因为所有的在读生都是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和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所以进入专业实践阶段,面临实际工作环境,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角色过渡,这个过渡阶段是学生较为担心的问题。表2您认为实践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当被问及“毕业时是否签约到实践单位”时,55.0%的本科生和73.1%的在读生选择“到时在看”,30.1%的本科生和24.6%的在读生选择“愿意”(原因是如果工作岗位好,且福利还好话),其余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这反映了专业实践单位对学生的就业去向也起着导向作用。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实践和分析
1.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正确定位,是保证专业实践成功的关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又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定位应有别于上述两者,有其自身特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和应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校逐步建立了依托军工底色,注重学科优势特色,突出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和学位论文质量为重点,规范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体系,建构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目前专业实践的模式基本是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进入实习单位开展专业实践及论文研究。学生从学校的学术氛围转变为面向企业的课题研究的工作氛围,在角色转变中学生和企业都受益匪浅。学生提高了实践、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接受到企业制度要求、素质教育和思想培养。同时学生发挥理论知识扎实、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等优势,为企业的文化发展和技术创新带来新力量。
2.合理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是保证专业实践成功的基础。目前各高校虽均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的原则下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但这些培养方案基本都带有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特点。从调查情况看,31.6%的在读生认为自己的培养过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没有什么不一样,33.1%认为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的区别主要是培养方案不同,35.3%认为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区别仅在于有无企业实习的机会。所以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还要不断依据教育部的文件指导精神和各校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完善出一套适合本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现行的培养方案需要实行定期修改,最长每四年进行一次大规模修订,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应具体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既要符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实际,又要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特别是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制订研究方向时应考虑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并结合本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反映工程前沿信息和技术。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我校制定了严格的授课教师选聘条件和聘任程序,积极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挑选工程实践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授课,授课教师全部具有高级职称,一半以上是教授。我校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倡讨论式、互动式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系列讲座等手段,使学生掌握国内外本领域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教师将科研中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在军工科研中取得的新成果充实到教学案例中,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了他们的科研思维。不少学生将学到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有明确的专业实践目标。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欠缺工程实践锻炼和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因此专业实践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增强对工程的感性认知。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时间要求是半年到一年,集中进行或分段安排。在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同时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实践结束后进行总结,在企业实地考评。专业实践一般可与论文工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可切实结合企业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或技术难题,逐步深入地应用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去真正解决一个工程实际问题。实践形式包括认识实习与案例分析、课程设计训练和工程设计训练三个阶段。学生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是专业实践成功的保证。专业实践基地作为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联系纽带。它的存在为双方都能带来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创造条件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落实非常重要。一方面,高校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靠的实践平台。研究生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完成调查研究、案例研究与分析、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或者参与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管理决策等实际工作。同时了解行业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规范,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得以升华。另一方面,实践单位接纳研究生到本单位实践,在付出与投入资金的同时,也能为本单位发展和创新获得一些效益。选择具有较强工程研发与设计实力、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有需求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专业实践基地,不仅能长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工程实践环境条件,而且能促进院系、导师和企业的长期合作。
1.谈英语专业自考毕业论文写作
2.护理学专业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需求的调查
3.普通高校在自考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4.济南市开展自考毕业申报网络管理的尝试
5.做好自考毕业设计工作之我见
6.某高校自考护理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分析
7.自考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
8.对公安本科自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体会
9.护理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与对策
10.天津理工大学高自考项目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在我院隆重举行
11.高自考英语类专业毕业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英文)
12.护理自考毕业实习规范化管理实践培养
13.护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
14.护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15.自考护理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现状分析
16.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自考部视觉传达系2010毕业设计优秀作品
17.设立答辩考核环节 确保自考教育质量——中医自考本科毕业答辩考核规范化研究
18.上海市高教自考毕业生自学时间统计分析及应用
19.谈公安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几个问题
20.运用情感教学提升全日制自考生的自考合格率
21.高校自考班的困惑与出路
22.创新形式 创造成功——“董元奔自考助学模式”探源
23.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的经济学分析
24.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25.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现状、原因及对策
26.自考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27.构建和谐的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秩序
28.面向劳动力市场发展全日制中专自考教育
29.关于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探讨
30.对自考毕业生择业观的思考
31.教师自学考试与江苏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32.卫校学生自考认知态度的调查分析
33.试论高校自考助学班的教学监控
34.浅谈我院高护自考毕业生情况
35.提高科内护士自考通过率的体会
36.档案干部荣登上海高教自考优秀生光荣榜
37.自学,我生命中的永恒
38.高职院校办自考本科应严格把关
39.杨延谛:十一岁的自考大学生
40.在校中专生参加自考之我见
41.“三多”自学法
42.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 热情服务 从严治考——抓好高自考工作的体会
43.自考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医院管理的启示
44.新疆护理自考本科毕业生健康评估能力分析及对策
45.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一个清华女博士的自考情结
46.自考助学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47.高职自考前程似锦——联大应用文理学院高职自考助学班创办之路
48.“三自”大学的产生与社会效应——锦州师院培训中心办学实践评介
49.综合性医院自考护理大专临床实践管理工作探讨
50.校园自考热悄然升温的启示——宁波林校在校学生参加大专自考、函授情况调查
51.全日制自考助学与职业技能培训双证交互式教学改革的研究
52.打造自考品牌 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53.云学习视野下的自考助学模式创新研究
54.高教自考道德教育的探析
55.高教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
56.搭建自考助学平台 构建自考育人体系
57.就自考助学质量提高的途径探究
58.试论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班班集体建设
59.浅谈高职学校高自考的教学管理
60.提高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刍议
61.自考助学质量提升的有效对策探究
62.高自考助学教育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63.自考新生环境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64.江西民办高校自考助学的困境及改革对策
65.自考保险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可行性研究
66.新疆护理自考本科毕业生健康评估能力分析及对策
67.影响自考助学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及其对策
68.某高校自考护理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分析
69.自考报名系统中角色访问控制权限的设计与实现
70.浅谈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71.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管理工作探索
72.三网融合下的自考助学模式创新与发展研究
73.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基于湖南H高校1689名全日制自考学生的问卷调查
74.增强自考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难点解析
75.从“蝴蝶效应”看自考助学学生管理
76.“自考”+“职业教育”模式的自考助学广告专业培养方案探讨
77.构建自考助学模式 提高自考辅导质量
78.浅谈高教自考网络助学发展与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
79.我国普通高校药学专业本科自考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
80.高教自考命题质量三要素评价体系的创新研究
81.优化自考服务支撑体系 推进自考教育可持续发展
82.自考创新与思维
83.推进中职与专科教育衔接自考学生管理的思考
84.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自考助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85.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86.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提升自考助学机构教学管理能力的研究
87.对提高自考助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88.继续教育自考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89.人才成长“立交桥”背景下中职与自考高职衔接研究
90.自考校园文化的特点、作用与管理
91.本科自考助学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影响调查
92.基于自考“中套专”衔接试点助学模式路径的实践与思考
93.论自考助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94.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95.应当重视和研究自考文献资源建设
96.江西省自考助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97.论民办高校内统招取代自考
98.自考助学与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浙江省高职类大专自考为例
99.21世纪高教自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00.一站式数字化自考学习服务中心研究与实践
101.回归“考”的本质——浅谈MOOC时代的自考定位
102.网络自考助学系统的建设与分析研究
103.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责任教师评价体系探究
104.自考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105.论自考主考学校的“助学”
106.卫校学生自考认知态度的调查分析
107.护理学专业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需求的调查
108.论教育选择对全日制高自考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109.浅谈高校本科自考助学的困境与出路
110.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班问题分析——基于某高校2009级全日制助考班的研究报告
111.中高职自考衔接的课程衔接与教学模式研究
112.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管理工作探析——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113.新升格本科院校自考工作的发展思路——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
114.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115.浅谈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
116.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衔接及互认的难题和对策
117.自考全日制助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118.新形势下全日制自考助学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19.自考助学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设计
120.自考助学广告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121.论成人自考英语教学的困境和对策
122.自考社会助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23.普通高校“自考二学历”教育管理模式——以新疆昌吉学院为例
124.从自考招生看成人自考教学中的问题
125.浅析新形势下高教自考的人才培养定位
126.自考教材发行服务研究
【关键词】全日制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 专业学位研究生 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是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倡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一种新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1]。为了实施和完善东北石油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结合自身学科的专业特点与学科优势,为稳定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基本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使之成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移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市场推广能力的科技创尖人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努力探索出跨学院、跨企业的“两跨”深度合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 构建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1 跨学院联合培养
为了加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开展了跨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调研各学院各专业的研究方向,以把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内涵为核心,以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方向为宗旨,寻找其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学科等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口,凝练突出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水平,保障跨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顺利开展。
1.2 跨企业联合培养
跨企业联合培养是学校通过参与企业的合作,避免自身的科研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但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提供便利,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东北石油大学工程学院与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结合,建立了跨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经企业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研究生,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1.3确定联合培养的导师队伍
由石油工程学院牵头,协同相关院系相关企业组成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小组,研究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筛选原则与标准,建成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具有较好科研基础和科研成果的导师队伍。定期聘请现场有科研、生产经验的研究人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课程与讲座,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环节。
1.4 确定联合培养选择标准
参加联合培养的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有自愿联合培养意向且与招生专业单位研究方向有契合点;本科主修专业课程要与招生专业单位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点;参加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和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参加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着重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使他们一出校门,就能很快够融入石油生产中去。
1.5 制定联合培养的培养方案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明确目标,定位准确,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实践性教学,面向企业现场,将技术得以应用产生的起因和技术革新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每年都应根据石油企业的实际制定招生、培养的详细规划,按照石油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应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科)讨论通过,报送研究生院备案后实施。
2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2.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投入,开拓校外实习基地[3],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用能力。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以为企业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契机,密切与企业领导沟通,2004年以来先后建立14个校外实践基地。同时,石油工程学院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与校内其他专业合作,共同开发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2 加强论文评估考核体系建设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及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当的工作量,能够体现论文作者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专业管理工作的能力。论文选题要突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结果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共同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 、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保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
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潜在问题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较短,作为起步更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管理就更显滞后。生源复杂,个体差异性大,势必给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不足,学生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且无法与管理者进行流畅的沟通,管理体系和设施不够完善,权责不清,这就要求强化管理队伍。其次课程体系还不完善,不适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要求,课程设计上缺乏一套适应联合培养研究制度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上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原因。再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其培养质则更应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企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上。
4 采取的解决方法
(1)以主干专业为主导
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为主导,确立主干专业在联合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工程热物理与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为支撑,寻找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保障跨学院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2)以项目为纽带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
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研究生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论文开题、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各方面,围绕人才培养和教育而进行的具有生产、学习、科研三项功能的教育合作。保障跨企业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3)以研究生为中心
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研究生在联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东北石油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室、国家工程教育中心以及省部级研究基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为主要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的地缘优势,整合相关学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软件设施、图书资料及其他物质条件,形成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有效资源。
(4)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对接市场需求,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制度化及企业对联合培养的内需化。
【参考文献】
[1]李勇,陈艳慧,李博,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2013(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