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原型范畴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原型范畴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原型范畴理论

第1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家族相似性;反本质主义;原型范畴;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13—02

前言

维特根斯坦为了批判曾经深深影响了他早期思想的本质主义的哲学传统,在代表其后期哲学思想的著作《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的“语言游戏”观。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概念影响深远,被封为对形而上学教条的重大理论突破,但是同时也收到颇多的争议。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和思想魅力,它不仅成为哲学家们争论的话题,还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美学、文学、翻译学等等领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家族相似性”对语言学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认知语义学中“原型范畴”理论的产生。本文试图在介绍“家族相似性”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谈谈对两者的粗浅认识。

一、家族相似性

为了解释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及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之间的复杂关系,维特根斯坦引入了“家族相似性”概念。综观他的后期著述,我们看到,他不仅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游戏、语言游戏概念,而且也将它应用到其他一般概念之上,并由此得出了如下一般结论:并不存在一般概念所刻画的诸多事物所共同具有的什么本质特征或属性,在它们之间仅存在着这样那样互相交叉重叠的相似性——家族相似性。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他是如何解释这一概念的。设想有一个具有下述谱系的家族:该家族的祖先是A和B,他们的儿女是AB1和AB2;而AB1和AB2又分别和C、D结合,他们又有了儿女AB1C1、AB1C2和AB2D1、AB2D2;如此类推。AB1和A可能是体格上相似,而AB2和A则可能是面部特征上相似,AB1C1和AB1则是气质上相似,而AB2D1和AB2则是步态上相似;另外,AB1C2F2虽和AB1C2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而与B便无什么相似之处了,AB1C1E1虽和AB1C1还有相似之处,但和A却无明显的相似之处了。也就是说,虽在直接相邻的两个成员间(即父子或母子和同父母的兄弟姐妹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而在只具间接的亲缘关系的家族成员间则不存在着什么明显的相似了(当然,不排除“返祖现象”)。由此看来,并不存在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所共具的特征。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称为“游戏”的诸多活动便构成了这样的一个家族。“我认为‘家族相似性’这个词绝好地刻画了存在于众游戏之间的相似性。因为存在于一个家族的诸成员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性:体格上的,面部特征上的,眼睛颜色上的,步态上的,气质上的,也是以这样的方式重叠交叉在一起的。——我要说:‘游戏’构成了一个家族。”很显然,维特根斯坦认为,各种不同地语言游戏就像一个家族相似的不同成员,它们不存在一般或概括的可能性,即不存在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他还特别强调,“对本质东西的追求是一种‘哲学幻想’,真实的东西只有语言中的所谓‘家族相似性’。”

从上面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维氏的“家族相似性”包含四层基本含义:(1)在各种语言现象中,不存在一种“共同的”特征,而只有以种种不同方式相关的“语言游戏”,因此不存在语言的本质;(2)在一个概念所指称的一类事物中,也不存在某种“共同的”东西,而只有各种“交叉重叠”的“相似性”关联,因此也不存在所谓事物的本质;(3)某些事物之所以被我们用同一个概念来指称,缘于它们以类似于一个家族中各成员间的相似关系相互勾连而形成一个整体,而并不是由于它们拥有“共同的”本质;(4)在以概念所指称的一类事物中,其边界是模糊的。维氏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就是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关系取代并否定传统哲学所认为的事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性”联系,即事物的“本质”。

二、原型范畴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提出后,在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语言学界,语言学家 Labov 和 Rosch 先后发表了他们对于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以此证明维氏的“家族相似性”原理适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许多范畴,即许多自然范畴都具有维氏所说的“家族相似性”。Labov和 Rosch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即具有原型(范畴的典型成员)的范畴。

认知语言学家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

认知语言学家目前对“原型”主要有三种解释:

第一,指范畴内典型代表,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

第二,指范畴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图式的表征,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平均特征或几种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

第三,另一种是“原型加转换”的观点,认为范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最佳实例以及一套对最佳实例进行操作的规则,这似乎是对以上两者的综合。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原型范畴由原型(尽管对原型有不同的解释)和边缘构成,原型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则由非典型成员构成。原型范畴理论不同于经典范畴理论,它认为二分法是不全面的,范畴边界是不确定的,范畴内所有成员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此理论还认为,范畴的属性不具有普遍性,例如,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会因语言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三、对“家族相似性”的质疑

第2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类推 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29-02

前言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主张研究语言不仅要建立逻辑规则和客观定义,还要采取更符合人的经验的方法(赵艳芳,2000),而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的类推(analogy),无疑也是符合人的经验的方法。然而,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无论是语言概念形成的认知研究,还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研究,都很少论及类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即原型范畴理论来观察类推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类推与家族相似性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大量证据表明,类推是人类认知的核心(James P. Blevins and Juliette Blevins,2009)。人类这一象征物种,能够毫不费力地透过对事物的感知相似性而后确认其结构相似性。儿童在1~2岁时就表现出感觉类推的能力,4~5岁时,就能使用基于真实世界知识的功能类推,从而产生从dog:doghouse到bird:nest的类推理解。儿童早期习得中,1/3的话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而之后的言语中80%以上是通过基于类推的某种操作(如,替换、增补、删除、插入、语序重组等)对其早期话语的类推复制。(同上)例如,通过more milk,more juice儿童便可确认出范式“more N”,即范畴化,以此类推便扩展出more jelly,more popsicle,more swimming等。

原型范畴a理论起源于维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之后由罗斯等人正式提出。该理论认为,范畴中有最具代表性、富有突显性的原型成员,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那么从认知视角看,家族相似性是怎么形成的?Lakoff把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三个所指内容完全不同的概念放到同一范畴内,是因为其具有家族相似性。由“家族”的概念演化出语言族、词汇族、短语族等,所谓概念演化实际上就是指类推过程。一族成员通常至少是一组,即三个以上的成员,其相似性必然可以通过类推而形成,因为它们可以进入新语法学派惯用的“保罗四项比例式”(索绪尔,高名凯译,1985):A:B=C:X。如dad:mom =uncle:X,X=aunt。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或不同的关系的确认是类推的基础,而人类的创造力可以将此相似或不同的关系组织成为非常复杂的图式,经由类推扩展进而认知新的概念(Penn,Holyoak,and Povinelli,2008,转引自Blevins and Blevins 2009)。如上面提到的类推式DOG:DOGHOUSE= =BIRD:NEST,提示一种表功能的抽象结构关系,即动物与其栖息地的关系,而我们可以通过类推将其扩展到无生命的物体(CONTACT LENS:LENS CASE),或人的情绪(ANGER:SPLEEN)等。

二、从原型成员到非原型成员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习得是从原型出发逐渐向外扩展的过程。(John Taylor,2007)典型成员具有认知上的相似性,每个典型就是一个认知参照点,其他成员依据与典型相似性程度的多少而聚集排列。那么,范畴又是怎样从原型向外扩展的?根据John Taylor,儿童最早了解的umbrella(雨伞)的形状是打开着的雨伞,这便是umbrella的原型意义,之后儿童把荷叶称为umbrella,甚至把天上飞着的风筝也称为umbrella。为什么?因为后者也具有类似打开着的雨伞的形状。儿童的认知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荷叶和风筝的形状与打开的雨伞形状相似,所以荷叶和风筝也叫umbrella。由此可见,儿童在范畴建立的过程中使用了类推手段,从原型范畴到非原型范畴的扩展是通过类推展开的。再如,儿童关于off(脱掉)一词的认知过程。儿童最早了解off的意义是成人反复对他们说的一句话:Take your clothes off,或者Take your shoes off,即off就是脱衣服、脱鞋的意思。而后看到别人脱衣服或脱鞋,他们也用off,由自己脱衣服、脱鞋推及到他人脱衣服、脱鞋。之后进一步扩展,先是运用到儿童脱离开母亲的怀抱,实际上是get away from(离开),而不是get away off;之后用于儿童从摇床里抽出一件玩具,即用off代替了out of。实际上儿童此时建立起来的有关off的概念范畴就是“离开”“分开”,以此类推,儿童某一天使用了一个与成人完全一样正确的off用法:get off the train(下火车),其实用的仍然是“离开”的意义。可见儿童对off一词的认知过程,先是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了off的原型意义:脱衣服、脱鞋,而后用到别人脱衣服、脱鞋的行为中,此时将off的意义概念化(通过抽象和概括)形成范畴“分离开”,之后通过类推,将其应用到其他类似的行为中,在这个应用过程中,儿童有时会和成人的用法完全吻合,如get off the train,但更多时候与成人的用法不吻合,被成人认为是错误的、需要加以纠正的。

总之,儿童从原型成员(take off clothes,take off shoes),到不太典型(get off the train),再到非原型成员(get away from, pull a toy out of ),这一认知过程中关键是找到了它们的相似处,即“类”,经过推理而扩展,类推在此过程中不能不说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儿童的语言认知过程是从自身的体验开始,然后类推到其它人的身上,再进一步扩展到周围世界的类似的事物或行为,甚至到抽象概念。由此可见,在原型范畴理论中,从范畴到原型范畴再到新的范畴形成了一个认知循环,这一过程中,类推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类推 类推

范畴 相似性 原型新的范畴

人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或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产生了范畴概念,在类推的催化下发现了其中的家族相似性,范畴成员中最为凸显的是原型,而原型的动态确认总是以相似性为参照点,故用双箭头 ,然后以原型为模板进一步类推,便演化或扩展出新的范畴。新的范畴受类推的催化又会发现新的相似性,产生新的原型,以此类推形成了认知循环。

以上从原型范畴理论观察了类推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的结论是,类推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古老的思维方法,在如今认知语言学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范畴原型认知中类推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此外类推在认知语言学的其他理论框架,如隐喻认知理论、意象图式理论等,都可以找到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Blevins,J.P.& Blevins J.Analogy in Grammar:Form and Acquisi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Chomsky,N.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and Use.New York:Praeger,1986.

[3]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akoff,G..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M].高远,李福印主编.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5]Langacher,R.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Grammar[M].高远,李福印主编.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6]Taylor,J.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M].高远,李福印主编.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7]布龙菲尔德(著),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语言论[A].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曹春孙.论类推法在语言和语言学中的作用[J].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9]段钨金.体验哲学对原型范畴构建和原型意义扩展的解释[J].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6期.

[10]桂诗春.认知和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11]松.论语言类推的实现[J].语文学刊,2003年,第3期.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一)[J].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Study of the Role of Analogy in Categorization and Prototype Cognition

DUAN Wu-jinZHANG Pan-feng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0)

第3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摘 要: 多义词的习得对于英语词汇教学具有非凡的意义。基于对认知语言学的学习及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试图利用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进行研究,试图分析在多义词词汇教学中运用原型范畴理论的优势。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词;教学方法

一、引言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词汇学习在语言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已掌握词汇的数量肯定会影响他的语言水平。换句话说,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知识不足,那么他在进一步学习时将注定要失败。在中国,人们很是重视英语词汇教学和研究,特别是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的一般要求是:一个大学生要掌握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其中约2000个积极词汇。中等要求是:一个大学生要掌握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其中约2200个积极词汇。更高的要求是:一个大学生要掌握7675个单词和1870个词组,其中约2360个为积极词汇。有学者曾指出,在韦伯斯特第七版的字典里,大概有21488个单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词大多属于基本词汇范畴。不难看出词汇学习是二语习得中的核心部分,那么多义词就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了,而笔者在五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多义词的掌握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基础理论的学习,笔者体会到原型范畴理论为多义词提供了一个新的构成依据,能够为多义词词汇教学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其在大学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中的优势。

二、原型范畴理论

本章将讨论原型范畴和人们对知识的组织方法(此处指的是多义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机制的组织方式)。组织知识的方法之一是形成范畴。例如,其种类可以包括我们觉得在某种程度上相关对象或事件,我们可以把话语表达看作一个原型范畴,也可以把某个词汇的基本含义视为一个原型范畴。范畴化的能力,使我们能够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经验互动,而不会因其复杂性而不堪重负。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也称现代范畴理论。通过对比现代范畴理论和经典范畴理论,我们可以归纳出现代范畴理论的优点。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比较,原型范畴观具有以下特点:①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②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突显的原型定位的,原型对范畴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③相临范畴是互相重叠、互相渗透的。综上所述,原型就是最好的例子,或最有代表性的成员。(赵艳芳,2011)从认知角度来看,原型是一种心理体验,是由人的认知模型所决定的。确切地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原型认知模型。我们可以说,原型是动态的。一方面,基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不同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同一类别的原型。例如,鸟的原型在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心目中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给每一个人的某一原型都会随着他或她对世界的进一步认知了解而更新。例如,人们在他们的童年形成的原型,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修正,或者被这一认知范畴的真正的原型所取代。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教学中的优势

典型的认知范畴的成员,在同一范畴中,与其他成员相比拥有最大数量的共同属性(John Taylor,2001)。这就是说,原型成员是最有别于某一范畴中其他成员的。原型成员是位于中心的(典型的)范畴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则是边缘或不太典型的成员。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笔者将原型范畴下的多义词教学总结为以下几个优点:

(1)原型范畴下的多义词教学可以减少识别环境的复杂性。范畴中的某一概念是对某事物的想法,使人们认识并理解世界。通常,一个概念可能被包含在一个词里,比如“苹果”一词。每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相联系,则被包含在一个范畴中。一个单词“苹果”可以作为一个范畴,如包含不同种类的苹果,但它也可以作为一个概念范畴内的水果。对于一词多义,我们知道英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如何让我们容易地记住这些表达?答案就是:原型范畴。在学习多义词阶段,原型范畴这一方法帮助学习者知道词汇的原型意义,降低认知环境的复杂性,从而使整个认知过程更容易。

(2)原型范畴化是识别世界上各种事物的一种途径。有时候我们认为我们很熟悉的一件事情,而且肯定能将它们划分到我们熟悉的范畴中,比如狗、桌子或出租车。根据原型范畴,正是基本含义或者说原型使我们知道一个词的意义的分布,然后扩展了其他含义。它就像一个意义网络。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的基本含义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如何记住更多的词汇意义呢?此刻,范畴化知识就可以帮到我们。

(3) 第三个优势是从前两个优势中得出的――多义性原型范畴的发展可以减少长期和持续学习的必要性。我们不需要学习新事物,如果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也没必要知道有相同表达式的所有单词;我们可以使用很多不同的 词汇来表达我们真正想说的话。所有这些的实现取决于我们对原型范畴化的认知。

(4)原型范畴化使得我们决定什么可以构成适当的行为。一个人若要吃野蘑菇必须能够区分有毒的和无毒的品种。吃有毒蘑菇显然不是一个适当的行为。如果我们了解一些关于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的规则,我们将同样可以处理其他不熟悉的单词。

四、结论

词汇的多义性是普遍存在的。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也从未间断对多义词教学的研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学生仍然抱怨词汇的意义太多,使得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会发现即使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学习词汇,可是却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这确实是一个令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头痛的问题。原型范畴理论几乎对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多义化过程,更有效地进行多义词教学,这样也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参考文献:

[1 ]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 M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 ] Rosch,E.Principles of categori zation . ∥ Daniel J .Levitin.Cognitive psychology [ M ] .London,Mass: MIT Press,2002.

[3 ] Taylor,John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 ] 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 M ] .Bei 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8.

[5 ] 陈维振,吴世雄.范畴与模糊语义研究 [ M ]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第4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言学 原型范畴理论

一、引言

词汇教学一向被认为是英语教学活动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准确而全面地掌握词义,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视角,结合在实际课堂英语词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明确原型词义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人类认知中,基本范畴是最典型的原型范畴,原型范畴在基本等级范畴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具有原型特征的基本范畴正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赵艳芳,2001:84―85)。原型是范畴的典型实例,其他成员是由于它们与原型之间存在着能被感知的相似性而归入同一范畴的,相似性的程度也是存在差异的。在词义范畴中,有一个词义是具有核心或中心意义的,因而可以视为词义的原型。而其他词义又是在这个核心词义的基础上根据家族相似性延伸出来的,由此构成了一个词的词义范畴,即词义范畴是以原型词义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逐步向外扩展的连续体。原型义项是最能代表词义范畴的。词义范畴是动态的,一个词的词义范畴是随着人类的认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以原型词义为核心,明确影响词义的因素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成员拥有家族相似性特征。其中拥有最多共享属性者为原型成员。原型意义是某个词义范畴最典型的意义,其他的意义都是围绕着原型意义呈放射状来展开的。在从核心成员往边缘成员转移的过程中词汇的词义得以引申。因此,要想真正地掌握某个词的原型词义,首先应明确影响词义的因素。

(一)文化差异导致词汇范畴的层次划分不同

文化上的差异会相应地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文化差异通常会通过词汇层面表现出来,母语者对于语言符号(linguistic signs)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根据它们所代表的自然实体(natural reality)而进行的。不同民族语言的词汇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的。而在概念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中,这种文化差异也对词汇范畴产生着巨大影响。在人们对概念进行范畴化时,不同文化引起了词义范畴的不同。事实证明,大多数中英词汇的词义范畴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汉语中“职业”一词的下位范畴包括记者、教师、律师等,而以“律师”一词为例,该词并不存在下位范畴。相较之,英语中与“律师”相对应的“lawyer”一词是还存在下位范畴“counselor”、“attorney”、“barrister”、“solicitor”等。可见英汉对应的词汇在词义范畴上并不是对等的关系。

(二)文化差异导致词汇的联想意义不同

不同文化引起了词的不同的联想意义。人们在理解同一概念时,在大脑中形成的图式不同,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心理反应。比如:

The electoral college plays a huge role in the election process.

译文:在选举过程中,选举团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此例中,“college”一词在与“electoral”搭配后,使中国学生感到疑惑不解,受“college”的根义“学院”的影响,此处不知做何解。而对于母语为英语者来说,通过图示激活,调取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并联系其社会经历,能很快理解词义――“选举团”。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尽管已经记住了某个英语单词,但这种词的刺激在头脑中形成的图示与头脑中已有的百科知识联系不起来,也就不会形成假设或形成错误的假设,进而影响对全文的理解,造成阅读理解困难。

四、以原型词义为核心,注重原型词义的讲解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首先指导学生明确词汇的原型意义,弄清影响原型词义的因素,注重原型词义的讲解。当然,由于课时所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讲述的原型词义仅是某个单词词义范畴的众多词义中的一个意义,只是词义范畴中的一个点,一个词的词义范畴是不可能在一次课堂讲授中就完全被学生掌握的。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原型词义,学生应结合课下的大量阅读练习推导出引申词义,进而准确全面地把握每个词的词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实际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认知的角度注重原型词义的讲解,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科学地、全面地掌握词义,进而提高学生词汇的学习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第5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专四;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26-03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石。对于以培养实用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而言,更需要通过高效的词汇教学保证学生的专四通过率,使之拥有日后就业的敲门砖。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内涵

原型范畴理论(Theory of Prototype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对于范畴的认识,后来由Rosch,Labov等人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现代范畴理论。引用Mervis和Rosch的一句话:“把两个或更多具有明显差异的实体当成同类来对待,这就产生了范畴。”[1]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但这些信息并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有章可循的。人们在千差万别的事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对事物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这就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2]

二、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专四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将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是指引学生在解释一新词语时,将属于同一范畴的某个词视为原型,并在对原型中心词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建立联系,把握同类范畴中的其它成员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加强基本层次词汇教学以夯实学生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家们提出,范畴化理论能为语言负载的意义提供合理的解释。原型范畴理论对词汇研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集中关注了范畴的内部结构。同一范畴的词汇通常存在三个等级:上位层次(superordinate level),基本层次(basic level),下位层次(subordinate level)。[3]其中,基本层次是同一范畴词汇的典型代表,被视作原型。[4]于是,原型范畴理论提倡对词汇的习得应从其基本义项入手,然后逐渐向其它的义项、变体过渡,“以点带面”地进行词汇教学。专四中不少真题的各选项为来自同一词根但包含不同变体的词,例如:

On the road motorists should be aware of cyclists and be towards them.(2008,第67题)A.considerable B.considering C.considerate D.considered

The scientists have made an study of the viruses that cause the disease.(2009,第73题)A.exhausted B.exhausting C.exhaustive D.exhaustion

下图以2009年第73题中考察过的“exhaust”一词为原型,解析了常见的后缀用法及其构成的下位层次词语的含义。

范畴的基本层次通常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理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对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些特点,帮学生建立一个以基本范畴词汇为轴心,辅之上义层次和下义层次的表达,使其构成彼此相互联系、脉络清晰、层次鲜明的词汇网状结构。这一方式对于动词词组的教学尤为适用,如:

The director tried to get the actors to to the next scene by hand signals.(2005,第69题))A.move on B.move off C.move out D.move along

在讲解包含同一动词的不同动词词组时,首先要帮学生理清英语中介词的含义,因为这类词组题考察的并不是学生对动词的把握,而是对介词逻辑含义的理解。本题选项中的四个介词(on,off,out,along)的原型基本含义分别为:“向上、向前”,“脱离、掉落”,“向外、超出”,“沿着、顺着”,根据它们的基本含义,不难推出它们搭配在move一词之后构成的词组意思依次为:“向前、继续”,“离开”,“移出”,“沿着…进行移动”,于是不难发现,只有A选项move on最贴近题干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

有研究表明,掌握了1000个基本词汇,就能理解规范文字85%的内容;学会2000个基本词汇,就能理解规范文字89%左右的内容;学会3000个基本词汇,就能理解93%的内容。[5]可见重视词汇的原型义和掌握基本词汇多层含义的重要性。

2.重视一词多义及各义项间的联系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polysemy)十分普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多义词的词义范畴特征是它存在一个核心意义(core sense),也称原型意义(prototypical sense),使得不同、但往往相联系的义项系附在同一个词汇上。如time一词的原型意义是“时间”,从这个原型可引申出的含义有“时候”、“时光”、“机会”、“时代”、“次数”,还可以做动词,从其对应的名词“次数”这一义项拓展为“乘以”的意思。

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time一词包括不同词性的几个义项都是围绕着它的原型义项向外延伸和拓展而来的。这表明了多义词中的语义链的存在,即多个意义间彼此不同但又互相关联的意义范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一词多义及各义项间的联系,进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并提高他们运用发散思维对理解英语词汇的能力。

3.努力创设隐喻认知的语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

词汇学习中的隐喻是指用指代某物的词或词组来指代另一物,从而暗示二者之间的关联。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参照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认识、思维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了语言中的跨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进行的。[6]因此,可以说语言的隐喻性为词汇学习提供了理论前提,创设隐喻认知的语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英语语言中,人的身体部位、颜色、常见动物名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词汇蕴含的隐喻意义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以hand为例,由于意义和职能的相似性,这个词通常会被喻指“帮手”、“帮助”、“手艺”、“方面”、“传递”、“交给”、“支持”等,该词在专四真题不同题型中出现过:

(1)The only real solution appears to be to hand over the night shift to those permanent night workers.(2004,完形)

(2)I wandered through the front room,the dining room,the parlour,hand on the wall for balance....,what on the other hand I would leave behind.Robbers would take the obvious things―the silver teapot that was my grandmother's,perhaps the hand-painted china.(2004,阅读,Text C)

(3)It is necessary that he has to hand in the assignment without delay.(2010,语法与词汇,第60题)

(4)When did the bank employee hand himself in?(2012,听力,第28题)

在这几例中,只有例2的头尾两个“hand”表示的是其基本意“手”,其余的均需在不同语境下进行隐喻或转喻意思的理解。“on the other hand”中“hand”理解为“方面”;“hand over”表示“移交,交出”;“hand in”意为“上交,呈送”;“hand oneself in”意思则是“投案自首”。

三、运用原型范畴理论的实验研究

以武汉大学珞珈学院2009级、2010级英语专业的全体学生为教学实验研究对象,将2009级作为对照组,2010级作为实验组。在入校之初,2009级学生高考的平均分为94.25分,2010级为93.87分,成绩接近,具有可比性。对2010级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的各门专业课上综合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进行词汇教学,运用的具体策略包括:记忆策略、练习策略、阅读策略、构词法策略、搭配策略、上下文策略、打包归类策略、口头表达策略、写作运用策略,等等,对实验班重视基本范畴词和基本词汇的讲解、多义词的讲解、培养学生对转喻和隐喻的认识。取得如下结果:

数据显示,2010级学生首次专四平均分比2009级高出2.06分,通过率增长近10%;无论是与全国普通高校还是同类院校的平均分、通过率相比,2010级学生的成绩都比2009级取得了明显进步:在全国和同类院校一次性通过率相比去年均略微下降的情况下,2010级却比2009级的通过率大幅提升。这一结果足以证明运用原型范畴化理论进行专四词汇教学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具备较好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Brown,Cecil H.“A Survey of Category Types in Natural Language”in Savas L.Tsohatzidis(ed).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London:Routledge,1990.

[2]孙亚.语用与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Crystal,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R].CUP,1987.

[4]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 Group Ltd,1983.

第6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一般过去时 非原型意义 过去时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09-02

1 引言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脑运用符号系统将杂乱的世界D变成有序信息的过程,是构建范畴的基础(Ungerer &Schmid, 2001)。

Rosch基于“家族相似性”创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效应不仅存在于非语言概念结构,也存在于语言概念结构(Lakoff, 1987);既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次中,也存在于作为句法层次的时态中(谭万俊,2008)。

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时态帮助话语者构建起诸个情景在时间上的关系(李战子,2002)。英语动词时态是使用英语的民族借以理解现在、过去和将来的时间观念与动词形式之间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易仲良,1987)。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英语动词时态形式与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并不总能一一对应,过去时态则明显反映出这种复杂性,其各种用法因而呈现出一种原型效应。本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以一般过去时态的非原型意义为例,对英语动词过去时态进行研究,探究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过去时态教学的指导作用。

2 原型范畴理论

Wittgenstein提出范畴成员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Labov对杯、缸、碗、瓶如何分类进行了调查;Rosch比较了不同文化中的范畴形成,发现许多范畴都围绕着一个原型而构成,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是看它是否与其原型具备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周璇,2010)。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所建立起的“完型”概念;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有隶属程度的差异;范畴成员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边界是模糊的(朱炜,2005)。原型有两种解释方式:一种是原型可以通过范畴化试验推导获得,被看作“范畴中的最佳例子”;另一种是原型被界定为“认知参照点的一种心理表征”,作为某一范畴概念核心的图式表征,由某一具体实体所体现(Ungerer & Schmid, 2001)。

3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动词过去时态

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情景的时间是多维的,表现为层级结构,各个情景之间的时间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不但情景的时间位置会发生改变,其时间结构也会在各种语言环境中发生变化,据此,时态可分为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两类,中心视点是一般现在时,位于左边的过去时和右边的将来时都是次生时态,都和现在时有一定的距离,而距离感是相互之间的根本差异(何举纯,2014)。

在总的时态类型层面,存在着原型和非原型时态范畴的区别。而在具体的某一个时态层面,也有着原型和非原型范畴的差别。本文主要从英语过去时态这一原型范畴进行讨论。过去时首要和重要的是描述先于说话或写作的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的事件或状态(Taylor, 2001)。以说话时间是现在为参照点来表示时间方面的距离性是过去时态的原型意义。

4 一般过去时的非原型意义对过去时态教学的影响

英语动词过去时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对过去时态先给出一般定义,再根据具体使用的特殊用法分别予以阐释,学生抄写下一堆规则,在实际运用时却只记得最一般的用法。以下对一般过去时的非原型意义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探讨与原型有着相似性的非原型意义对过去时态教学的作用。

根据原型理论,将一般过去时看成一个多义范畴,其表示时间方面距离性的用法是原型,其他用法则与之有着足够的相似性,从该原型中派生出来:

例1: In the year A. D. 2201, the interplanetary transit vehicle Zeno VIImade a routine journey to the moon with thirty people on board.(易仲良,1987)公元2201年是将来的时间,为何本句不用一般将来时而用一般过去时?

教师可以这样和学生解释:科幻小说家设想从比自己所叙述的将来事情更远的将来时点的角度描述事件,采用过去时态,把未来情景当作已经发生过的情况,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增加描述的逼真感。一般过去时的这一非原型意义与其原型是有较大相似性的,都表示了时间方面的距离,只是衡度起点有所不同,熟悉过去时原型用法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个与原型非常接近的非原型用法。

例2: If Emily came tomorrow, she would stay with Tom. 有时间词tomorrow为何使用一般过去时?

第7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原型 词汇 直接学习

一、引言

研究表明,有效的英语词汇学习需要不同形式的认知加工,即使通过阅读,也还是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再查字典核实词义、然后写在索引卡或笔记本以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而获得。在国外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还注重关键词记忆术的研究,因为,它有多种认知活动的参与。范琳、王庆华依据语义场的单词分类组织策略的实验研究表明,分类组织策略训练确实能促进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张庆宗、吴喜燕根据认知加工层次理论的实验研究表明,语义认知加工的词汇直接学习对整个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的研究同时也证明,形式加工产生抑制作用。

纯粹的阅读并不能成为二语词汇习得的最重要途径,无论是否附带阅读,以词汇为中心的任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获得基本阅读量的3000词汇,通过认知加工的词汇直接学习是必要的。但当我们面对一个词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该词的语义特征,而是它的原型样本,因为,原型样本是心智处理最容易、费时最短的认知形式,它是基于个体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对事物获得的印象。本文提出词汇学习中利用原型样本,探讨原型样本在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二、原型范畴与英语词汇认知过程

王寅在论述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理时指出,原型范畴主要是指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所谓范畴中的典型代表,即为原型样本,或典型成员,或突显例样。

1.词汇原型意义的作用。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的相关的词义中,有一个意义是其它意义的原型,其它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如:Taylor所列举的“open”由open a parcel or an envelope (把紧闭在容器内部的东西露出来)到open a discussion;open a debate;open a conference(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进入”相互交流自己思想的过程中),open的意义越来越抽象。但“将包裹里的东西显现出来”与“表白自己内心的想法”之间是有共同之处的,正是这个共同特征使得人们可用open一词指称这五种不同的动作方式。

一个词所有的相关的词义中,有一个意义是其它意义的原型,那么,识得词汇的原型意义是关键。如:reflect的其它意义 “反映、思考、反省”等都是由原型意义“反射、反照”辐射或延伸而来的话,分析reflect的原型意义并按原型意义组词,即能使reflect应用在合适的上下文,又便于其延伸意义的理解与应用。如:通过mountains reflect in the water, a person reflects in the mirror可以认识到reflect就是“反照”,就是“照镜子”,给具体有形的东西照镜子当然东西就会“反射”在镜子里,给抽象的东西照镜子就成了“反映”,如:One’s handwriting reflects one’s character中,一个人的性格就像照镜子似的通过笔迹反映出来,这样就能避免类似I’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reflect you a serious problem, 因为你无法将问题照镜子似地“反照”在一封信中,只能报告(report)给有关部门。所以,reflect的原型意义与类似mirror, clean water的词紧密相关。 2.汉语原型范畴词的作用。桂诗春在论述原型时引用了E.Rosch“犯罪”的例子,如:虽然“吸毒”、“自杀”等都是犯罪(crime),但“谋杀”(murder)是犯罪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同时,他又引用了“鸟”的例子,在“鸟”的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鸵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王寅在论述原型的含义时指出,原型样本会因不同社团、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如说道“鸟”,英国人一般会马上想到robin,而中国人更多会想到“麻雀”。他进一步阐述说,Rosch通过对美国20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家具的最典型的代表是“椅子、沙发、桌子”;Driven通过对说德语受试者的调查表明家具的最典型代表是“床、桌子、沙发”,而汉语的家具主要是指“床、柜、桌、椅”等。

原型范畴因不同的文化有差异,所以,英语里的原型不一定是汉语里的原型,对于在汉语环境里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一个范畴里的原型成员不是通过英语学得的,而是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不可勉强学习者摈弃它而去学习一个英语里的原型成员,如:英国人把robin作为bird的典型成员,不能因此也要求中国学生把robin作为bird的典型成员,通过汉语“麻雀”为原型样本学习bird(因为sparrow比bird更难学)应该更容易。如果目标词为gymnast,美国人可能会首先想到“剀莉•帕特森(Kelly Patterson)”,中国人会首先想到“莫慧兰、李宁、李小双”等。

3.个体差异。原型范畴论者认为:范畴化主要是依靠人类的经验和想象力,这种对于事物属性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人类是从基本层次范畴来认识事体、理解世界的,能快速、有效、成功地组织和处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型。范畴的基本层次依赖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人们对于一个范畴的基本层次存在较大分歧”,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将tree视为基本层次词,不怎么清楚peach,而对一个桃乡的果农来讲,peach又是基本层次词。

由于范畴化过程中人的主观认知能力和想象力,对同一个范畴的原型是存在差异的,如bachelor的典型样本为:人要结婚、异性结婚、一夫一妻、到一定年龄就要结婚、婚姻关系、养家糊口、男性该婚而未婚等。如果学习者身边有符合以上属性的未婚成年男子,也许他首先想到这个人,或这个人让他想起bachelor,这个代表bachelor原型样本的人是不同的,即:目标词bachelor是一样的,但原型样本是不一样的,而不同样本所代表的特征是一样的。不要求原型样本是统一的,因学习者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是为了对目标词bachelor的认知更省时、更有效。

三、结论

英语词汇的有效学是要有一定的认知加工的,关键词记忆法受到关注就是因为它有多种认知形式的参与,但关键词记忆中的声音联结(acoustic link)和心像联结(imagery link)对容易找到关键词并能形成心像联结的英语单词会有效果,但大量的词汇形不成这种声音与心像联结,原型范畴词类似于提示词,但它却是费时最少的。因为它是心智处理最容易的,而且原型样本是有文化差异的,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利用汉语原型样本词是有理论根据的;其次原型样本是有文化差异的,所以,对同一个单词,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原型样本也是符合原型范畴理论的;最重要的是,按照词汇的原型意义组词能提高学习者准确应用词汇和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围绕原型意义延伸词汇的能力。所以,提倡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利用原型样本以提高词汇记忆效果和词汇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Taylor, John R. 1995,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London: Clarendon P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87-288.

[2]范琳、王庆华:《2002,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分类组织策略实验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3]张庆宗、吴喜燕:《认知加工层次与外语词汇学习――词汇认知直接学习法》,《现代外语》,2002.2。

[4]寻明:二语词汇习得途径探究》,《外语界》,2006.1。

[5]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语言的感知、理解与产生》,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8。

第8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语义模糊 认知范畴 原型 整体性 程度性

一、引言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语义模糊是模糊语言学的核心,它与语音模糊、语法模糊、语用模糊共同构成了语言模糊性的四个主要研究层次。语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它“既属于心理学,因为它是一种心理现象,也属于语言学,因为它与词分不开”(Gordon,D.,1982:58)。语义模糊也是如此。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一种结合。本文将在认知范畴视角下探讨语义模糊现象。

客观世界是杂乱的,而大脑为了充分认识世界,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归类和定位;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其结果是认知范畴(赵艳芳,2001:55)。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是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结果。认知视角下的范畴观是一种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现象不仅存在于非语言的认知范畴中,而且也存在于语言范畴中,因为语言范畴同其他认知范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具有相同的认知机制。因此,原型范畴理论也可以用来研究语言”(戴瑞亮,2009:97)。范畴化的过程也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而语言自身就是范畴化的对象。因此,认知科学上的范畴理论可以为语义模糊现象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

二、认知范畴及其模糊性

(一)两种对立的范畴观

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认知方式。“范畴化涉及到对事物特征的估价和认知决策机制如何组合这些特性”(赵艳芳,2001:55)。经典范畴理论认为,一切特征都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成员地位相等,其决策过程是简单的、明确的。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明确的。范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过程。

认知语言学下的认知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经典范畴理论以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大家一直以为范畴的问题已经得以解决,很多学者也将这种范畴理论视为理所当然。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与其相悖的甚至是公然与其挑战的思想。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梅加腊学派的尤布利得斯(Eubulides)。他认为“一粒麦子构不成一堆,对于任何一个数字n来说,如果n粒麦子构不成堆的话,那么n+1粒麦子也形不成堆。因此,任意多的麦粒也形不成堆”(伍铁平,1999:134)。这种连锁推理悖论便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挑战。但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真正意义上的批判产生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以及其后逐渐建立的原型范畴理论。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于20世纪50年代对“游戏”范畴的研究发现其并不符合传统范畴模式。游戏成员之间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而非共同的特性——比如,有的游戏是为了娱乐,有的是求输赢;有的需要技巧,有的则需要运气。范畴边界也不明确,范畴会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而扩展——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电子游戏作为新成员加入了“游戏”的范畴。据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此后,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在此基础上,罗斯(E.Rosch)提出了“类典型及基本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原型和跟原型相似的程度逐渐递减的成员组成。人们对范畴的理解是按照原型及与原型的距离来进行的,范畴中较典型的成员同范畴中心意义的距离比非典型成员同中心意义的距离近”(庞建荣,2007:5)。至此,可以说原型范畴理论已经建立起来了。其主要观点为:同一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各个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

(二)认知范畴的模糊性

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范畴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赵艳芳,2001:36)。从认知的角度看,所有范畴都是模糊范畴。这种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即一个范畴与邻近范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二是范畴成员在隶属度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范畴成员在多大程度上属于某个范畴是模糊的。

客观世界具有无限性,人类在认知范畴化的过程中对其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任何切分都会带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而且,客观世界事物的属性从一种特性到另一种特性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线,而是逐渐过渡的。更何况客观世界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范畴是人类为了实现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而对一类事物根据其属性进行界定和划分的结果。客观世界的移动性、不可分性和连续体性总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同一范畴的不同成员不是由共同属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即范畴成员之间总是享有某些共同属性。而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特性,这就造成了范畴成员在隶属度上的差异以及地位的差异。范畴内部有了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的、中心的成员,即原型,而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三、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的形成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是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为基础的。范畴的模糊性产生了概念意义的模糊性,反映在语言中也就是语义的模糊性。吴世雄、陈维振(2003:32)指出,“语义模糊之所以会产生,原因主要是人类对作为认知对象的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是模糊和不明确的……语言范畴化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类属划分在语言上的反映……对客观世界的任何切分都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语词的意义上并形成范畴的语义模糊性”。

语义模糊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具有程度性和整体性(易强,2005:99~100)。这两个特征和认知范畴的整体性和范畴隶属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吻合的。

(一)语义模糊的整体性和认知范畴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主要基础的认知范畴具有整体性。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思维活动的整体结构,认为心理现象具有在意识经验中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强调整体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范畴化的过程也是以这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果为基础的。“范畴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它包括两个阶段:事物整体感知(holistic perception)和事物分解(decomposition)”(张维鼎,2007:75)。在这种整体感知的过程中,有两条原则:邻近原则——成分之间距离邻近就被视为是关联一体的;相似原则——相似的成分会被视为是属于同一的类分体的(张维鼎,2007:75)。这两条原则从侧面说明了两种具体的认知范畴模糊性产生的原因——邻近原则导致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相似原则导致了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成员在隶属度上的差异。

原型范畴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范畴的内部结构上,作出了“核心”和“边缘”的区分。语言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符号表征也具有其内在的结构。而语义作为语言单位,其所表达的内容同样具有内在的结构。模糊语义的结构是“由语义中心区和语义边缘区组成的,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中心区和边缘区相辅相成,二者构成一个既具有相对稳定不变性又具有灵活可变性的有机整体”。语义是由一个典型意义和若干扩展意义组合而成的完整意义,模糊语义是由语义中心区和语义边缘区组成的有机整体。

可见,模糊语义的整体性和认知范畴的整体性是相吻合的,是整个范畴化的过程中原型在语言上的反映。以“鸟”这个概念为例。这一概念是有各种等级的。鸟的特征可划分为:生蛋、有喙、有双翼和双腿、有羽毛、会飞、身体小而轻、会吱喳唱歌、腿细而短。因此而产生了“鸟”这一词语意义的内部差异。这是否就可断言事物的概念说不清楚、语义是不可区分的呢?绝非如此。认知范畴的整体性产生了以范畴化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的整体性,也进一步产生了作为范畴化符号表征和概念表达的语义的整体性。认知范畴的整体性使得人们会以享有最多共同属性的原型为基础对同一范畴事物作出判断,而语义模糊的整体性使得语言使用者在语义中心区的基础上选择其适用范围。

(二)模糊语义的程度性和范畴隶属度

模糊语义是渐变性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札德(L.A.Zadeh)于1965年在Information and Control(《信息与控制》)发表了“Fuzzy Sets”(《模糊集》),创立了模糊集论。札德认为模糊概念构成模糊类,“模糊类是指该类中的成员向非成员的过渡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伍铁平,1999:67),模糊集合内的每一个成员对应于一个隶属度,介于[0,1]以内。这种模糊集论很快就被应用于模糊语义的研究,以隶属函数和隶属度对语义的模糊性作出解释。比如“中年”一词上下限都没有明确的界限,其语义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具体如下表(伍铁平,1999:68):

年龄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隶属度 0.3 0.5 0.8 0.9 1 1 1 1 1 0.9 0.8 0.7 0.5 0.3

认知视角下的原型范畴理论与模糊集论有相似之处,认为范畴由一些家族相似性程度不等的成员组成,由原型、典型、次典型、再次典型,直至逐渐的边缘化。我们可以利用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间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解释模糊语义的程度性差别。罗斯则以“范畴隶属度”这一概念表明同类中的各个成员偏离典型成员的可承受范围。某一范畴内部成员家族相似性的程度也介于[0,1]以内,以“1”表示典型成员,其它成员的隶属度递减,低于0就不属于此范畴。

模糊集论是模糊语言学产生的重要基础,很好地说明了语义模糊具有一定的程度性。语言是认知的产物,语义模糊主要产生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范畴内成员不同的家族相似性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模糊语义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所以认知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也同样对语义不同程度模糊性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知模糊语义与认知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认知范畴视角下的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由“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组成,其内部具有边界的不确定性和成员隶属度的差异。这种认知范畴的模糊性为研究模糊语义问题提供了一种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而语言的模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知范畴的模糊性。

当然,原型范畴理论也有不足之处,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有些词语并无典型可言,比如 “好”“坏”两词。“好”“坏”也是一对模糊词语,所以它们的模糊语义也就无法从原型范畴理论中得到解释。但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否认认知范畴对研究语义模糊性的强大解释力。更重要的是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义模糊现象,既可以促进模糊语言学的发展,也能够丰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Gordon,D.A History of Seman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2.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戴瑞亮.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9,(6).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庞建荣.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政治文本的语例研究(伍铁平

序)[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6]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J].外国

语,2003,(1).

[7]易强.论语义模糊的基本特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

(6).

第9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原型范畴 范畴层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众所周知,学习者要学习好英语,词汇量是决定学习者英语高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何对英语词汇学习及积累一直都是英语学习的关注点。传统且被大多数的学习者采用的记单词的方法是背各类词典。对于这种方式很多学习者应付考试有一定效果,可真正记住并能加以实际运用的效果并不明显。因词典的词和词意的信息量大,且彼此之间很少存在衔接和联想,最终使得学习者对词汇学习缺乏兴趣,故不能形成永久记忆,学习效果甚微。要记住海量词汇且要最大限度地克服遗忘还有没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呢?近30年来发展的认知语言学也涉及到词汇学习的这一领域,本文就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特别是范畴理论浅谈词汇的有效性学习和记忆,帮助学习者学习和积累词汇。

1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背景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语言学家王寅对认知语言学做出的定义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认知语言学从其认知的角度观察语言中的词汇的组织和规律,以人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基础,说明语言中词汇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反映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有序性以及词汇在大脑中的储存机制和作用。范畴理论的研究涉及词汇的构成及延伸。

2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词汇学习

2.1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指出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是通过语言对人类自身所处的世界进行分类 “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Lakoff, 1987: 6)关于范畴和范畴化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但是随着实证研究的发展,这一经典理论受到来自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等多方面的质疑。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对范畴进行解释的概念和理论,逐步形成了现代范畴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Wittgenstein(1953)《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论。即范畴成员是有程度的差别,判断某物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的具有特征,而是看它与原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以及在此原理基础上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②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交叉。③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④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由此可见,在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有一个具有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其他词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围。由于多义词义项的组织原则符合原型范畴理论的特征,在词汇学习中如能通过掌握基本含义并从基本含义推导边缘含义将会提高词汇学习效率。

如arm一词,它的最初义项为 (1)手臂;词典列举arm名词义项还包括:(2)臂状物;(3)扶手;(4)衣袖;(5)分部;(6)港湾; (7)权力;(8)武器。虽然这几个义项不一样,但它们都与核心意义(1)手臂相关。第(2)至(7)义项是围绕第(1)义项派生而来。如(2)、(5)和(6)三个义项的家族相似性体现在与手臂的形象有关。(7)和(8)的家族相似性体现在与手臂的功能有关。故 (1) 手臂为原型初义,处于中心位置,而其他义项都与手臂的形象、功能等有联系,可见其他六个义项是围绕着(1)手臂而逐步产生的,形成辐射性和连锁性结构,这两种结构体现了家族相似性。这表明人类的认知是与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在词的多义化过程中,词的基本意义是后来这个词的派生意义的原型,边缘义项是围绕原型意义逐步演变出来的。由于各义项有家族相似性,而人的记忆又是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因此,大脑无须记忆词汇的所有含义,而是掌握基础含义并以此推导出其边缘含义。在学习多义词时,学习者应掌握词汇范畴中的原型词义,并通过原型词义去联想记忆其它较隐晦的词义。应重点理解原型意义,分析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培养根据上下文推断具体意义的能力,使得词汇学习重点突出、融会贯通。

2.2范畴层次

认知范畴可以分为上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是人类学家Beilin et al 从认知人类学的角度对民俗分类法的研究却表明不同层次的范畴享有不同的认知重要性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层次,是处于中间位置的所谓基本层次,相对较高层次和较低层次的范畴,基本层次范畴更容易被人感知,认知,命名,习得和记忆。例如,椅子属于基本层次范畴,而家具属于它的上位范畴,摇椅属于下位范畴。随即Rosch(1976)将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推广(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2页)到认知心理学,发现与原型现象紧密相关的两个轴线,一个是横向的,一个是纵向的。其中纵向轴线展开的范畴分为最高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低层次范畴。并总结了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1)其成员具有能感知的相似外形的最高等级;(2)单个成员的意象能反映整个范畴的最高等级;(3)人们识别其成员最快;儿童最早习得和掌握;运用最简洁的中性词;是知识组织的基本范畴。(赵艳芳,2001:23)由此可知,基本层次范畴符合人类认知经济原则,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且用于词汇学习中,属于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也更容易被习得、记忆和消化。例如,bird 是一个基本层次范畴,在它之上有高层次范畴 animal,在它之下有swallow,sparrow,pigeon等。故在习得范畴词汇时,应联系并借助基本层次词汇延展高层次词汇及低层次范畴。

3结论

外语学习中,词汇学习是必不可少且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难点。学习者应该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积累词汇,把认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引入英语词汇学习中,必将会产生更为符合认知规律,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词汇学习实践中,原型范畴理论及范畴的层次理论为词汇学习实践提供了新角度,有助于学习者更为轻松有效的习得和积累词汇。

参考文献

[1] Lakoff,G.& 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

[2] 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and Chicago Press,1987

[3]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