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药学专业范文

中药学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药学专业

第1篇:中药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

传统的《中药学》教学主要采取“教材-教室-教师”三点一线填鸭式的方法,加之中药学涉及的药物非常多,内容繁杂,所以,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主要是靠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考试。为了全面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结合中药学自身学科特点,在更好地传承《中药学》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与相关现代学科研究进展、相关学科内容相结合,进行《中药学》教学内容合理构建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本校教学改革课题的实施,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深入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开展简单的中药炮制、鉴定及药理实验操作,引入大量的临床案例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之目的。

1 明确《中药学》课程在中医学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中药学》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方剂学》及内、外、妇、儿、骨伤、眼等临床各科,对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药学》内容庞杂,涉及面广,中医学方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学科内容,而药学方面则包括药理、化学、炮制、药用植物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多而杂,特别容易混淆,很难记住,结果考试考不好,应用用不上。鉴于中药学学科自身特点,从《中药学》课程特点出发,制定一套较好的教学模式,是保证《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2 补充讲授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性是中药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是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刚柔、润燥、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等,内容十分丰富,是前人临床用药的结晶,也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集中体现和概括。但药性理论呈现传统、朴素、经验、抽象及宏观等特点,从现展的角度来看,尚存在着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缺少现代实验研究客观的评价方法和作用机制的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笼罩上一层神秘感,妨碍了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甚至是国内学术界的交流。因此,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基础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大科学问题,国家也一直把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诠释列为中医药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予以重点资助。虽然近年来各科研单位开展了很多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但在学术思想上尚无突破性进展。

中药药性理论在中药教学中所占的份量一直非常薄弱,针对目前《中药学》教学中明显存在的轻理论、重功效的现象,我们专门对《中药学》之药性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本草学、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现状的提炼总结归纳,开设了中药药性理论知识的文献及现代研究的讲授,以期从更深的角度、更广的视野拓展学生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使其奠定坚实的中药药性理论基础。一方面为了培养研究思路、技术方法能有所突破的研究人员;另一方面,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指导性。在临床实践中,广大中医工作者大多根据药性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故对于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员,深刻认识中药药性理论,有助于临床更好、更准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

3 开展实验教学,结合现代研究手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中药学》属于一门纯理论课程,缺乏直观的实践操作环节,致使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某种“剪刀差”,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强化实践教学,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3.1 加强直观教学—— 让学生多看

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从感知起始的,由于教材的语言文字唤起的知觉远不及直接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标本、幻灯、DVD、电视录像等,把中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如对于中药饮片的识别及炮制方法,虽然没有条件去同仁堂或其他中药饮片厂实地考察,但可以通过光盘观看中药的炮制加工过程,对不清楚的过程还可以反复观看。炮制过程直观有趣,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体会到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3.2 开展实验教学—— 让学生亲自动手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试验结合起来。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及创新能力。使学生懂得,中药知识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而且是有实验基础、有科学依据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通过实验,可以验证中药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以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与理解中药的内涵实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中药实验课的开设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已经编撰完成《中药学实验指导》一书,并开展了“中药炮制实验”——清炒法、加固体辅料炒、炙法;“中药鉴定实验”——天麻的鉴定、黄连的鉴定、红花和番红花的鉴别、川牛膝和怀牛膝的鉴别;“中药功效实验”——不同炮制品大黄的致泻作用、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作用、麻黄配桂枝对大白鼠足跖部汗液分泌的影响等经典验证性实验。通过4轮学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

第2篇:中药学专业范文

【摘要】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对中药的理论基础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研究。学科内多数内容属于继承性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再加上学习内容过于条文化,使得中药学的教学工作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研究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措施,为中药学教育工作的纵深和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

1教学理念

21世纪的今天,教师早已不再是传统社会中的教书先生,而中药专业的学生将来更不是旧社会时期的“郎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灵活的头脑,掌握教学技巧,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工作取得切实的成果。要对中药学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就要改革教学理念,只有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才能确保教学方法符合时代背景,符合现阶段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接收知识的“容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早已落伍,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一味的向学生灌注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不再局限于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学习,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2教材、教师方面

中药学的教材中内容枯燥繁多,而且难以理解,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很难做全面系统的讲解,对此,要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就要从教材和教师两方面入手。

2.1整编教材

首先,对于中药学教材要进行改进和整编,使教材中的内容主次分明,强化重点内容的编写力度,避免非重点内容不必要的渗透。其次,要大力改善传统教材的教条主义,使新编教材更加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材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只有教材精益求精,内容编写得生动、形象,学生才能充分接受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加强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工作想要取得良好的成果,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教学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纽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对精选内容进行剖析,强化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力度,避免教学层次不清导致学生记忆不深刻。例如:中药学中涉及的具体药物十分繁多,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接触药物的不断增加,很多学生会张冠李戴,混淆一些相似的药物,对此,教师要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抓住重点药物进行讲解,同时通过对比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其他药物,这样不仅能避免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弄混淆,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

3充分利用教学设施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育工作仅凭教师一个人对知识进行讲授,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彻,记忆不扎实,要改革中药学教学工作,就不能再单凭教师一人讲解知识,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途径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病例、图谱以及药品标本进行讲授,从而使所讲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浅显。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施进行授课,既可以降低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在工作中省时省力,又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中药学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1互动学习

在教学工作中,互动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学生个人的思路范围有限,单独学习往往无法把知识理解透彻,对此,教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进行互动学习,通过对知识的讨论和分享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印象,从而学使生在互动中建立起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相互启发。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互动教学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例如:可以运用BB平台来实施网络互动教学,网络教学中包括了教学、考核等各个方面,其中有很多中药领域的网址链接,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互动学习空间,同时网络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不仅是学生,教师们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交流,探讨更好的教学手段,由此可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互动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1]

4.2实践教学

知识不只存在于书本,教育不只局限于课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药材识别,安排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药材进行辨认、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结合到实践活动之中。[2]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想要让学生切实的了解到药物的功效,还要进行中药实验,而传统的中药学实验课程与中医理论实验课程存在较大的重复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而且浪费课时,久而久之,严重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课程进行整理和删减,避免发生重复现象,确保学生可以通过中药实验了解到药物的特征和功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3]

4.3以赛促学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辩论、竞赛,通过讨论、竞争以及奖励来鼓舞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5培养职业素养

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而言,将来他们可能就是救死扶伤的医师、药师,所以,在教学阶段就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贯彻医者仁心的核心理念,教育学生对病人负责、对工作负责,尤其是在中药领域,医生的职业素养对病人事关重大,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一丝不苟,关爱病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学生摆正心态,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中药学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药领域的稳定发展。

总结:

教育工作应该与时俱进,面向大众、面向未来,而中药学的教学工作关系着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关系着未来成百上千病人的安危,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尽职尽责,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力争为中医药领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齐心协力,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确保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林国清,傅贵平,郭永光等.多媒体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医学专报.2005.12(01).34-35.

第3篇:中药学专业范文

1课程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实验课程体系不完善

改革前中药学专业实验以验证理论知识为目的,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相关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教学内容大多为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少数为较低层次的综合性实验。教师把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按教师讲解的实验步骤操作,获得实验结果。由于各实验间缺乏有效衔接和系统性,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对出现的多样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实验感受不深刻,对设备的运行原理、仪器的操作不熟悉,对问题研究不深入,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无法激发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

1.2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实验教学时间有限,一般是学生两人为一组,在进行需要使用贵重分析仪器或炮制等有条件限制的实验时,学生一般4人一组。由于人数较多,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机会较少,甚至个别学生一次都没动手,一直在旁观摩,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1.3实验成绩评定不科学

实验成绩由参与实验教学的教师来评定,而教师主要根据考勤、实验报告质量和实验过程中的印象评分,主观性较强,缺乏量化考核,不能客观评价学生操作能力。

2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方案及具体实施

2.1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开放性实验为途径,在充分锻炼学生基础实验能力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2.2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

为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将实验教学的目标确定为制备有效、合格的中成药终产品,采用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保留原有经典验证性实验,增设系统连贯的中药实际产品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综合性实验以及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具体分为以下3个阶段:验证性实验阶段:在综合考虑学生就业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的前提下,调整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精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阶段:增设系统连贯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开放性实验的方式,从《中国药典》中选取经典的中成药,从原料开始,按药典规定项目及文献,完成中成药或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质量评价及药理活性测试等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阶段:增设培养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同样以开放性实验的方式,延续综合性实验中选取的实验主题,根据课程所学理论及实验室资源,将实验项目进行改进,可以是提取、分离、分析、制剂等方面实验技术或实验方法的改进。同时,建立量化的实验考核及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2.3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2.3.1实验前准备

(1)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讲义的修订及教师预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在原实验内容基础上进行修订,保留经典实验。如中药的显微鉴定、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等。综合性实验内容:参照《中国药典》、相关实验课讲义及市场调查,以药味组成较少,原料药材经济,制备过程相对简单,剂型较传统,有鉴别项、含量测定项目及明确的药理活性成分的中成药为选择原则。筛选出金银花片、丹参片两味中成药开展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内容:选择原则与综合性实验一致,选择了元胡止痛颗粒、二妙丸、一清颗粒、生脉饮等5味中成药的制备及质量评价作为设计性实验内容。重点针对增加的内容开展预实验,以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实施。

(2)调整授课计划,确保实验时间安排合理。根据实验安排,综合各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整授课计划,确保实验时间安排合理。

(3)构建新的成绩评定模式。教研组共同讨论并制定了中药学专业大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实验成绩根据3个实验阶段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进行评定。其中验证性实验阶段占30%,综合性实验阶段占30%,设计性实验阶段占40%。评分标准:每个实验阶段成绩以百分制计。验证性实验阶段实验操作占50%、实验结果占20%、实验报告占30%;综合性实验阶段实验操作占40%、实验结果占30%、实验报告占30%;设计性实验阶段实验方案占20%,实验操作占30%,原始记录与实验结果占20%,实验报告占30%。实验方案要求实验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实验操作要求操作规范,态度严谨认真;原始记录与实验结果要求实事求是,不得擅自更改数据;实验报告要求翔实叙述每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过程、现象和结果等,并以讨论形式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现和应注意的问题及个人体会等。

2.3.2实验实施

(1)第一阶段:验证性实验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中药学科各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经典实验的演练。具体内容包括中药鉴定、中药分析、中药制剂、中药炮制及中药药理5个方面。以上5方面的验证性实验学时数控制在两周。

(2)第二阶段:综合性实验阶段。以开放性实验为手段,着重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及中药研究整体意识的培养。实验内容涉及本专业的综合知识,具体以金银花片、丹参片两味中成药为对象,学生以组为单位(一般两人一组),任选一个主题,从原料开始,按《中国药典》规定项目完成制剂、质量评价及药理活性测试等综合性实验项目。

(3)第三阶段:设计性实验阶段。以开放性实验为手段,着重进行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综合性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验开放的层次,将单纯的实验技能训练变为技能训练+实际问题解决+小课题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开放性实验。学生以组为单位(一般为两人一组),任选以下指定主题中的一个:元胡止痛颗粒、二妙丸、一清颗粒、生脉饮。本阶段实验学时数为0.5周。但实验室开放时间为3周,一般在综合性实验结束后的3周内,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允许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实验,初步实验方案需与教师讨论后方能实施。最后在0.5周时间内依次向教师展示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分析。

(4)考核及评分。按照评分办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2.3.3反馈

实验课程结束后,以调查问卷方式针对学生与教师的满意度及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调查。根据学生成绩评定结果和学生、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反馈,对整个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与改进措施,以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

3实施效果

第4篇:中药学专业范文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

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向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构建情景再现意境,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情景模式,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易流产和不孕,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产生这狴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成分简要介绍,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结合麝香功效,引导学生思考,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

对中枢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特点,并分析作用环节,便于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视频,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即①激活血小板;②激活凝血酶;③生成纤维蛋白,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

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结合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

结合多媒体图片,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

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并引导学生思考,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掌握内容。教师总结,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做出即时性评价。

5.4自主学习,拓展练习。

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

思考题:査阅文献和工具书,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首先进行前课回顾,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中,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同时将PBL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引入课堂中,加深课上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将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主治相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每次课的最后都以简略的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对本课堂教授内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布置思考题或拓展练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研知识,增加与学生的课后互动。

第5篇:中药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 课程改革 高职

高职中药学专业的药用植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后续的专业课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衔接紧密。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但实际情况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此为宗旨,笔者学院对药用植物学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课程改革探索,课改主要围绕以下“四改”分别展开,主要包括:改教学内容,改教学方法,改教学手段,改考核评价机制。

一、改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同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以碎片化学习”为主的学习特点,打破药用植物学原有的系统教学内容,改为“碎片化教学”。即将原有的系统课程体系“打碎”成“四大碎片”,每一个碎片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终将整个课程分为以下四个项目: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技能实训项目、药用植物基源鉴别实训项目。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数比例为1:1.5。理论内容适当精简,实训课程结合企业岗位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业道德与责任心。

二、改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始。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较为先进、更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如在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教学中,讲到根与根茎如何区别时,教师可采用设定情景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拿出何首乌、大黄、白芷、天麻、生姜等原药材让学生去探究并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难点解答。教师从传统的主讲角色转变成主导角色,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角色变为主动学习角色。这样,在教师新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均逐渐提升。

三、改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学生对课堂的需求,简单的PPT也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现代的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需要更多的视觉冲击和互动。因此各种教学媒介应运而生,有基于QQ平台的腾讯课堂,有基于微信平台的雨课堂以及各种APP软件。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的教学媒介,给学生呈现更具吸引力、更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四、改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考核评价机制必然要随之改变。考核评价机制的改变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改变考核时间。可以随堂测试,利用蓝墨云班课等APP软件,教师每堂课都可以进行测试;同时结合每个项目进行单元测试和期末综合测试。其次,改变考核方式。可有传统笔试,也可进行移动终端测试及现场面对面考核,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再次,改变考核内容。有传统理论考核,也有操作技能考核、实训结果考核、创新能力考核、职业素养考核等。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常用药用植物识别”考核,可以对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进行考核,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成果、浸制标本制作成果的考核,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植物标本创意贴画考核等。通过改变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提升。

第6篇:中药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中医药类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要求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中药流通、生产、检验、鉴定、分析以及制药或合理用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创新、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由于中药复方用药的显著特色,方剂是被誉为“开发中药新药的金矿”,《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在中药学专业人才的继承创新、新药研制开发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在中药学专业作为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开设。在近年的方剂学教学中,我校根据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在《方剂学》课程教学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调整教学大纲,突出专业特点

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混同于中医专业,使用与中医专业相同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教学要求是掌握100首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及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与中医专业的教学要求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只是方量略少。教学大纲没有体现专业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今后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不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通过分析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方剂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和配伍规律,具备分析方剂的基本能力,了解方剂包括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及中药新药的研发思路,能够在今后工作中给予正确指导与启发。我们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减少掌握方剂的数量,同时调整教学内容的着重点,使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参考中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并拟定的《中药学本科教育标准》,将掌握方剂的数量减少为70首。为突出专业特点,我们精选与常用中成药相关度高以及配伍特点突出的方剂作为重点讲解,并适当调整方剂讲授的侧重点。如六味地黄丸系列方剂的介绍,在介绍三补三泻配伍用药的基础上,讲解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七味都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病证。

考虑到《中药药理学》课程在中药学专业中作为专业课开设,且实验项目中涉及到复方药理研究,因此本校《方剂学》教学中不开设实验教学,但在理论授课中针对性的介绍某些名方实验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进展。

调整后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也克服了以往教学内容太多,教学任务繁重,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指导帮助不大等缺点,使学生体会该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较以往使用统一的大纲有明显改观。

2授课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

就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而言,是在学习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之后开设的,课时为64学时,使用与中医专业相同的教材。由于课程设置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合并为《中医学基础》,从而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学习深度不足,学习方剂学时对理法方药中的基础问题“理、法”的理解难以透彻,学生学习有较重的畏难情绪。考虑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临床执业医师,学生毕业后很少直接从事临床诊疗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进行调整,不再把方证的理解做为重点,而着重阐明中医治法的特点,重要方剂的配伍规律。从药物组成切入,理解单味中药对方剂整体功效的影响。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适当介绍药物的品种、炮制等对方剂功效的影响,注重相关方剂剂型改革、毒副作用的讲解,增强方剂学与专业课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科研思路。

3改革教学方式

以往《方剂学》课程授课模式上遵循临床“理-法-方-药”的诊疗过程,按教材编排顺序依次讲授方剂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机、组方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内容。由于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相对较薄弱,对方证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通过教学方式改革,我们在授课模式上针对方剂的特点采用多种授课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如药物功效结构析方法[1]、方证相应教学法、案例式教学[2]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方剂的教学效果。

在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中,按照教材编写体例,从药物组成入手,先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中药学知识,通过单味药物的功效分析成方的功效主治,教师再进一步分析方剂的主治病证、组方结构和配伍特点。如在学习麻黄汤时,可先引导学生复习中药学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4味药物的功效主治,让学生分析综合出麻黄汤的功效主治,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主治病证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病因病机,以及组方基本结构和配伍特点,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峻汗解表,麻黄和杏仁宣降相因恢复肺的宣发肃降以平喘止咳。甘草一方面化痰止咳为佐助药,一方面缓和麻桂之峻烈为佐制药,一方面调和麻杏之宣降为使药。全方药物功效配伍结构严谨有序。从药物组成入手学习方剂,可以充分利用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药功效特点掌握较好的特点,从中药功效特性合理组合的角度理解方剂严密的君臣佐使组方结构,从而有效规避其中基、中诊知识相对薄弱的缺陷,提高学生学习方剂的积极性,改善其对于方剂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分析成方的能力。这是中药学专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部分方剂,我们仍然可以依据“方证相应”的思路讲解。如清热剂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的讲解,应首先介绍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及各阶段的病证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及组方用药规律。如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病机特点以热邪扰乱心神,耗伤营阴为主要病机特点,针对这样的病证特点,制定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的治法。方中以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散瘀为君,生地黄、麦冬、玄参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为臣,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黄连清心泻火,丹参凉血活血,诸药共用为佐药。重点介绍方中透热转气的治法配伍特点,通过对丹参和丹皮两味药物的功效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方中丹参清热凉血防热与血结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以药成”的组方思想和“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同时让学生学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所学知识运用到方剂的学习之中, 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 是通过以临床实际案例, 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 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尽管中药学专业今后不从事临床,但在方剂学的教学中仍然有必要适当安排少量案例式教学,使学生领会中医临床辨证组方的思路方法,切实体会方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是那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层层推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强化方歌记忆

《方剂学》的学习强调必须记忆一定数量的基础方,在《方剂学》规划教材最后也附有方歌。教师授课时可以介绍一些趣味方歌的记忆方法,如麻黄汤“干妈姓贵”,三仁汤“三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以及组成药味相近的方剂的比较记忆,如小柴胡汤“柴芩参夏姜草枣” ,半夏泻心汤“芩连参夏姜草枣”。此外,可以采用课前课中提问的方式督促学生背诵方歌,学期末安排方歌默写考试,选择50首掌握类方剂,要求学生默写方歌或方剂组成功效主治,以考查全部学生方歌记忆情况,并计入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10分。从近几届学生的情况看,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第7篇:中药学专业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药学 方剂学 课程改革 临床实践

论文摘要:作为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方剂学主要阐明常用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等理论及临床应用。方剂学课程为中医学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了临床实践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近年来方剂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地方仍需经过改革来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首先描述了方剂学课程教学的现状,然后探究了方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以期与专业内人士共同探究,充分发挥方剂学课程的应有作用。

方剂学课程对中医学不同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作为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在于阐明常用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等理论及临床应用技巧。可以说,方剂学课程为中医学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了临床实践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近年来方剂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地方仍需经过改革来进一步完善。下文在描述方剂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基础上,探究了方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方剂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方剂学课程教学与中医专业的其他学科教学是混同的,不排除当前仍存在国内部分高校的方剂学课程无学大纲和专用教材的现象。

以我校的方剂学课程教学为例,其教学要求 是把握85首常见常用方剂的主治、功用、组成、加减运用及配伍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组方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成方和临床组方的能力。相对于中医专业的教学要求,此要求并无实质性差别,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在此背景下,有相当部分学生意识不到方剂学课程的重要性,不仅方剂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严重不足,而且选方用药、辩证立法的能力十分欠缺,甚至有的学生对临床经典明方的主治与功效还不清楚,导致有的处方有方无法,表现在方与法之间逻辑性不强甚至相互矛盾,有的处方有法无方,表现在药物组成杂乱无章或者基本属于堆砌同类药物的行为。学生大多数也是为了考试而学,整个方剂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令人担忧。

出现此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未体现出专业特征,教和学都缺乏相应的指导。所以,要想实现通过一定数量的成方学习来让学生掌握组方配伍或者依照患者病情需要灵活调整成方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课程内容改革。

二、方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思路

1.制定明确而又具体的教学目标

明确而又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方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第一步。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够从事中药生产、分析、鉴定、销售管理(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材等)、新药研发、临床科学用药等方面的合格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药事管理、药品销售、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物研发、新药推广等方面,直接从事临床中医治疗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低。所以,学生在校期间更加重视中药新药研发、方剂配伍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方剂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需要,通过一定量方剂的教学,让学生把握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方法,培养其基本的方剂分析能力,为其今后工作所需做好准备。

2.抓住重点调整教学思路

对于方剂学课程中关于经典方剂的配伍方法、配伍结构、配伍变化的内容以及反映治法的代表方、基本方都属于重点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要在课堂教学中剖析深刻、详尽说明,让学生充分理解。但是,以往方剂学重点在于阐述单个方剂,重视方剂个性方面的理论,而忽略基于整体角度归纳、总结不同类型、不同方法方剂的配伍规律及方法,导致学生难以意识到不同方剂之间的逻辑性关联,忽略了方剂的共性之处。现有大部分教材章节内容实质上即为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方剂集合体,导致教学内容之间缺乏逻辑关系,甚至出现雷同和重复,整体方剂学课程体系欠缺规律性、逻辑性,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循着既定的思路掌握所学内容,所以死记硬背,产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反感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方剂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基于宏观角度把握全部教学内容,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思路组织教学,在教学思路上作一定的更新和改善。

3.充实与革新教学内容

方剂学大部分参考教材选用的方剂通常是数十年未做更新的,但是实际上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日新月异,一些名方、经方的治疗效果相对于以往的更具优势,而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并未融入教材之中,导致教学内容落后于学科发展实践,制约了人才的成长空间。对此,教

师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平衡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对以往的方剂学经典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强化对类方的归纳和总结,抓住类方所共有的配伍规律,确保教学内容的精炼、有序、富有逻辑,使学生通过学习类方和基本方的配伍规律及方法,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访问专业性学术网站等方式获取方剂学方面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方剂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4.优化教学设计过程

在既定教材体系下,优化教学设计过程十分重要,如明确单元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化教学方式等。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第一,布置自学任务。自学任务一定要体现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动手的环节,例如调查分析中药汤剂与中成药使用率、古方中成药开况等;第二,推荐学习参考书。应该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内容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版本,例如王北婴、李仪奎主编《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谢鸣主编的《中医方剂现代研究》等。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钻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该保持与时俱进,强化逻辑性,强化与学生学习需要的吻合。相信随着方剂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课程教学效果必然得以改善,也必定将会为我国中医人才的培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少丹,苑述刚,阮时宝.对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23—124.

[2]熊洪艳,奏 竹,张 胜.方剂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医杂志,2007(4):368—369.

第8篇:中药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药学微生物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82-02

一 药学微生物学教学方式的发展

药学微生物学是我校药物制剂、药物分析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述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等微小生物的生态,基本的微生物培养技术,药物制剂中各环节消毒、灭菌的处理,药品的微生物学检查等内容。职校药学微生物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传统的微生物教学方式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多数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模式,不能生动、形象、逼真地把微生物的形态、繁殖、运动等内容展现给学生。另外,受教学条件影响,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此,很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做了大量工作。如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直接作图或直接张挂图等来增加微生物教学的直观性。然而,受诸如作图水平、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挂图用久后也会变模糊,且体现不出空间感。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难以理解,微生物课就显得枯燥乏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中合理教学手段的同时,逐步引入幻灯片、投影仪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使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日益进步,加之近年来我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课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药学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教学呈现了丰富的教学方式和多维的教学空间。以图、文、声、像并茂的传播方式把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融为一体,生动、形象、直观、逼真地把教学内容表达出来,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与教条,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和演示是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药学微生物学许多章节内容都比较抽象,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运用多媒体进行药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逼真。微生物是一类“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生物,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形象地将一些动态过程直观地展现给学生,部分教师也许还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但仍有些教师寥寥几语带过,使原本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加之技校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教学效果自然较差。

然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直观图片和生动形象的动画,既解决了教学中抽象内容教师难于描述、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原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从心理学角度讲,多媒体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能利用具体生动、形象逼真的虚拟环境把抽象概念展现给学生,使之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又可以实现虚实、快慢、远近、大小之间的变换,且具备信息量大、节省时间与空间、传递迅速方便等优点。如制药工业中消毒灭菌岗位需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种子罐、发酵罐等进行空消、实消及空气过滤器的灭菌、药物体外抗菌试验等。在药学微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或录像边演示、边讲解将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关键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形象直观地传播给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真实的感性认识,课堂学习记忆深刻,知识掌握扎实牢固。

2.信息量大、扩展了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药学微生物学是当代生物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新的知识与理论不断出现。然而,目前实训技能操作课时在陆续增加,职业院校教学理论授课时数却在不断缩减,难免出现“老师赶课时进度、学生赶笔记”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听讲、归纳巩固重难点知识,课堂教学内容来不及理解、吸收。笔记记了很多,却什么也没记住,课下也难以理解,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多媒体具有广阔的空间,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可将搜集的大量资料和教学内容设计成课件,在仅有的课堂45分钟内,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必要的信息、扩大了知识的密度。学生也可以将课件拷贝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借阅,节省记笔记的时间来理解、记忆。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照课件对所学内容归纳整理,梳理重难点,在头脑中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学生是具有主动、能动性的个体,只有在自身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便于联系实训、更适合现代职业教育

职校微生物学实践与理论联系密切。现代教育高速发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逐年加大,药学微生物学增加了许多实训内容,如微生物染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消毒灭菌方法、药物的体外抗菌及微生物学检测、微生物接种技术等等。多媒体是一种将文字、图片、动画等各种信息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较强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多媒体可以替代语言描述,借助图像、动画、录像等把实训技能送到课堂,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将药学微生物学理论与实训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实训技能的认识,从而在实训时较快地掌握操作本领,提高实训效率。

三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注意事项

1.课件设计突出重难点,切忌繁琐、冗长、过于华丽

传统的药学微生物学教学教师多借助参考书讲解,口述教学重点、难点,很难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难题。使用多媒体时,教师应注意,在备课时,合理设计幻灯片的教学内容,紧扣教学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如使用不同颜色字形、不同大小文字,也可插播提示音、录像等。在此基础上配以教师简明易懂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弄清楚了重难点内容,便于掌握。

设计多媒体课件宜清晰、美观、有层次感、简而不繁。文字不宜过多,字体应清晰、粗大,与背景颜色反差要强烈,同时为避免视觉疲劳应注意色彩协调搭配。可以使用一些小插图,但不宜过于夸张。总体讲,涉及多媒体课件画面以及选取动画要简洁、清晰,不宜过于新奇繁琐,过于华丽,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干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2.多媒体是辅助工具,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同步输出的同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领学生进入真实的微观世界,感受真实的实验环境。若忽视了多媒体是辅助工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点,整个教学过程全部使用CAI播放模式,就又会造成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一直盯着屏幕上的文字、图像,听着音像中的声音,形成了典型的电脑主导模式,教师只是电脑操作手,学生就像影院里的观众,这种机械乏味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教学仍要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结合,在确保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辅助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四 结束语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职校药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多媒体教学把实训与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实训操作技能,是一种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较好的教学手段。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应加深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加强自身教学素质。

参考文献

第9篇:中药学专业范文

>> 高职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探索 药用植物学课程理实一体化立体教学实践探索 “理论实践一体”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位一体”优化药用植物学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药用植物学专业学生野外实习的教学实践探讨 中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研究与实践 高职中药专业渗透职业指导探析 药学专业基础课程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探讨 药用植物学教学策略与方法探析 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些思考 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索 《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药用植物学》教学难点思考与突破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探讨 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研究 《药用植物学》教学方法探讨 如何学好药用植物学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实一体化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中国植物图像库(http:///)、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cn/)及全国各大植物园的官网,进行整理并且按照老师上课的模式进行课堂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要求其他组学生对讲解的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此时设定的目标任务就会引导学主动获取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药用植物学学习的重点在于药用植物的鉴别,考核重点应该是药用植物的鉴别技能,但是传统考试模式主要是期末理论考试、实验成绩加平时考核,而且这三项中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这种考试模式使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容易误导学生只注重对课本的死记硬背,不重视课程实践环节,造成考试与社会需要相脱离、考试与学习相脱节、考试内容和方法与培养目标相脱节[2]。笔者依据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制定相应的考试模式,具体如下:课程考核总评包括实践考核、卷面成绩、学习过程考核三部分。其中实践考核占40%,主要考核植物、标本的辨认及实验操作技能;卷面成绩占30%,主要考基础理论知识;平时成绩即学习过程考核占30%,主要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及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提到的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完成情况。

五、结语

在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药用植物学是实践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课讲授时,理论知识够用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药、认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全面培养,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玉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药学专业《药房药品管理实务》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0,23(6):939-940.

[2]梁佩芳.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4(12):25-2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