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

第1篇: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会计改革;注册会计师考试;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国内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带来极大冲击,一般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那些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从业者,将是未来几年中国企业急需的热门人才。在这种大背景下,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为选拔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自1991年实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以来,我国已成功地举办了16次注册会计师考试。目前,我国共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6.9万人,行业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行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7年,行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继续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幅度。“十一五”期间,一系列金融、投资和企业改革措施的推出以及市场体系的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将迎来大发展。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既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新一轮的会计改革正式启动。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与前两次会计改革相比(1993年会计改革——两则两制的颁布,2000年会计改革——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这一轮会计改革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准则制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会计事务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会计改革新形势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将如何发展变革?笔者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专业英语的测试力度大大加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在吸引世界各地投资者的同时,中国的优秀企业也走出国门,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国际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也需要在人才选拔的考试中,逐步体现这方面的要求,英语水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2007年,经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研究决定,全国考办在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时,确定在会计、审计两门考试科目中增加英文附加题。2008年在总结2007年英语测试经验的基础上,将英文附加题逐步推广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此外,从2005年起,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就决定,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同时,实施英语测试。英语测试,属于选考科目,不计入总成绩,主要是便于掌握应试者的英语水平,为今后行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确定培养目标和对象,也是为激励和引导考生提高英语水平,以满足中国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二、专业知识向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巨大进步,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国际趋同将是大势所趋。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并在内地与香港间实现等效认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

随着王军副部长发表对注册会计师考试重要指导意见的提出,2008注册会计师考试成为一个改革之年。总的目标是: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的“通行证”,使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大大增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对国内外有志青年的吸引力。这就要改革考试内容、完善考试方式、提升考试理念。

王副部长强调,推进考试制度改革要在认真总结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香港及国外会计师组织资格考试的有益经验。要通过比较、分析、提炼,消化、吸收相关会计师组织的经验,包括考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考试层级的设计、考试科目的设置等内容。

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方案,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与其他国际会计组织的考试趋同都是大势所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与其他会计组织的资格互惠,使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及资格跻身于世界顶级会计师组织之列。当然这其中也将面临新旧考试制度的衔接、与国际对接的制度跨越等问题。

以2008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财务成本管理》为例:关于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其实也是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把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一个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就要涉及到考试内容的国际化,也就是说要把国际上比较前沿性的一些内容引入到教材中来。

以今年财务成本管理中增加的内容中的卓越成本管理为例,这是建立在卓越成本管理法基础上的一种成本管理法。卓越成本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卡普兰等人提出的一种方法。这样一种方法提出来之后,立即在理论界和实物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提法提出来没有多长时间,就走出了理论的殿堂,融入到了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之中。美国有一个管理会计学会,对于这种管理方法的应用情况有这样一个调查。

1991年的调查结论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在他们所调查的公司中,采用这种方法的企业所占的比重大概是11%,到1993的时候,这个比例上升到了36%,到1996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49%。从这个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来,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另外还有一家公司,叫做贝恩咨询公司,他们定期对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企业所采用的管理工具也有一个排行榜。在1995年的排行榜中,卓越成本法是排在第十一位,所以这种方法应该说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在我国,目前应用这种方法的企业并不多。尽管如此,中国注册会计师要走向国际,这样一些前沿性的内容当然需要学习。出于这样一个考虑,在今年的教材中把卓越成本法、卓越成本管理等这些内容引入到了教材中来。三、考试内容更注重实务

注册会计师考试,考什么内容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而且决定了所选拔人才的类型和结构,甚至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实务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考试的内容偏重于理论,则对一些善于死记硬背的考生有利,考试过关的多数就属于理论型人才,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就可能“书呆子”气较重,将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如果考试的内容偏重于实务,则对一些善于分析思考的考生有利,考试合格的多数就属于实务型的人才,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可能善于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是,从多年来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可以看出,考试内容理论性有余而实务性不足,通过考试的考生往往不是高分低能,就是眼高手低,这些考生谈理论往往是一套一套,谈实务常常哑口无言。比如,笔者曾亲眼见到过的一位刚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审计人员到企业去审计,竟然不知道银行对账单为何物,也不知道如何盘点存货,更不知道如何进行截至测试,这就是典型的由于考题理论化导向而产生的“书呆子”。再比如,我们经常听说的非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考生反而能够顺利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也是因为考试内容偏重理论,灵活性不够,靠一时死记硬背就能过关的问题。可想而知,这种非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考生仅是通过了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考试,又如何能胜任审计实务的需要呢?

从2007年起,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已经开始执行以风险导向理论为指引的新的审计准则,将会更多地出现了解、评估、识别、评价等与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非常密切的方式方法,这些不仅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对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执业能力及丰富的职业经验。

另外,我国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了会计人员更多的自主判断和灵活运用准则的权利,对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作出的自主判断和灵活运用,就更需要审计人员通过自己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根据会计人员作出判断的实际情况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以判断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的运用和判断是否正确。由此可见,新审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都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必须具有分析和判断的执业能力及丰富职业经验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考试一定要从审计实务出发,一定要增加实务性和灵活性的内容,而且还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要能够考察出考生对实务中遇到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也许有人说这方面的考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不好阅卷评分,但笔者认为,这不成问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要点分析透彻到位,能够反映考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就行,而且这种灵活的阅卷方式还可以更好地发挥中注协实行的双重评卷制度的作用(2003年起中注协对注册会计师考试实行由两组人员分别对每份答题卷进行独立评卷的双重评卷制度)。

从实务出发不仅适应了注册会计师必须具有专业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执业特点,而且也顺应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发展的方向,将改变过去考出来的注册会计师多数靠死读书、读死书“成才”,没有实践经验、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千变万化的需要,不懂进行分析判断的状况。所以,只有通过对考题理论和实务分布比例的调整,加大实务题所占的分量,并使两者之间的结构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才能较好地解决考生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这样通过考试过关的人才能突出审计实务,才能更好地体现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为社会审计选拔实务型人才的初衷。这样的改革必然成为未来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特别是出题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代娟.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及启示[J].财会通讯,2007(11).

第2篇: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 课堂教学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特点

(一)教材理论大而全,涉及面广。“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其教材的编写者预设学习者应该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教材涉及的学科特别多,例如教材的有些章节是管理学、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综合,有些章节涉及到审计、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点。教材的章节也几经变化,最多时多达12章内容,教材由薄变厚,又从厚变薄,到2016年度教材变为7章。教材体系可以分为四个模块:战略管理为第一个大的模块,内容为教材的前四章,涵盖了战略管理的循环往复的三个过程,即作为起点的战略分析,之后是战略选择,最后是战略实施;风险与风险管理为第二大模块,内容为教材的第五章;内部控制为第三个模块,内容为教材的第六章;最后一个模块是管理信息系统,内容为教材的第七章。通过这四个模块的学习,可以让本科学生系统地了解学习过的学科知识,例如财务管理、审计、市场营销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分析跨学科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论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在面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出现的问题时,能提出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目的。

(二)理论模型丰富、抽象。该课程的理论模型较多,第二章涉及到PEST分析模型、五种竞争力模型、价值链分析、波士顿矩阵、通用矩阵、SWOT分析等,第四章涉及到平衡计分卡等。风险管理部分内容更多,涉及到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以及各类风险管理的方法等。这些分析方法和模型,本身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对于实践经验欠缺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用教材不同于理论教材,理论展开不够全面。一般情况下,本科教学使用的教材都注重理论的讲授,章节之间逻辑性比较强,章节中有理论的讲述,并穿插大量的例}和案例配合讲述理论内容,章节结束后会有总结、课后练习等,这样的安排适合学生学习和接受。但是,作为考试用教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本教材,前四章的逻辑性相对强一些,遵循战略的总过程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的逻辑性进行讲述,后三章之间的逻辑性并不强,并且教材前后内容并不连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上节课讲述的是财务管理,下节课讲述的是公司治理。

教材中的很多理论模型是由国外的文献直接翻译过来的,很多表达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学生接受教材有一定的难度。

(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对传统理论教学兴趣不大。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作为三本院校,学校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考取各种证照的能力,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本身就没有一般性大学的学生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的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用PPT“满堂灌”,学生在讲台下对着手机屏幕、窃窃私语,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与激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程设置时间混乱。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开设的时间也不一样。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有大二开设本门课的,有大三开设的,也有大四开设的。由于不同的年级所学的基础知识丰富程度不一,大二开设本门课时,学生接受程度明显不高,因为很多基础课程还没开设,比如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审计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调整教学的内容。

(四)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该课程作为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本身具有丰富的公司运营实践经验。但一般三本院校的教师,更多的是理论经验丰富,实践经验缺乏。如果学校再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也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虽然该课程利用的是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但是教师需要清楚课堂教学不同于实际企业的员工培训,更不同于为了通过考试而高强度训练的注册会计师培训班。各高校开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为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能够更大限度地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具有高技能、宽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鉴于以上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注册会计师的教材和资源,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讲述完教材的理论后,要充分利用注册会计师考试丰富的题库和历年真题,在课堂上配合使用单选、多选和适合的案例对教材理论进行强化理解。当学生发现自己能够做出历年注会真题的答案时,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会增加。期末考试的题型设计同注会考试保持一致,可以让学生熟悉和习惯将来参加的注会考试的题型。另一方面把理论性太强不适合课堂教学的部分去掉,比如价值链分析的实践步骤、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等。把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大,增加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选择案例教学时可以结合当前的热门财经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并购的动因以及并购失败的原因时,恰逢媒体在报道“中国民企海外收购第一案:腾中重工收购悍马”,选择这一案例作为课堂讲述的对象,使用财经郎眼的一期视频资料“腾中收购悍马一场国际玩笑?”作为案例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并购的动因和并购失败的原因,课堂效果特别好,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合理利用教学设备和资源,为学生提供课下学习的条件。“三三三制”是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办学的核心理念。其中一个三为“三特色”,三特色之一是教学特色:“两证多照”,两证即毕业证与学位证,也就是让学生毕业时在取得这两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和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为贯彻创办人“三三三制”的办学理念,体现“两证多照”的办学特色,合理利用教学设备和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6年9月起将商管楼的证照考试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具体内容如下:开放对象:2013级审计学专业有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意愿的学生;提供学习硬、软件:每人配备一台实验室电脑,免费使用2016年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注会考试网络课程(包括基础班、习题班、冲刺班、模考班的讲义和视频);不定期组织会计系教师进行答疑;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每天8∶10至20∶30;报名及考核办法:学生自愿报名,自愿选择学习科目。要求每人每周至少学习20小时,由专人负责签到,达不到要求者将失去学习机会。通过合理利用证照考试实验室的方法,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了资源和机会,以及学习的条件和氛围,辅助课堂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响很好。

(三)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合理的教学效果,建议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W中,教师是主角,负责传授教材的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应该转变这种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及最后总结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企业战略时,讲授完多元化战略的含义、适用范围、优缺点之后,把全班六十个同学分成六组,自由组合进行案例分析。以“企业多元化道路的探讨”为题,包括案例的寻找,PPT的制作,两周之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分组进行自己搜集案例的讲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分工协作,锻炼了动手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多了一个多角度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每组学生案例讲述的时间限定在二十分钟之内,学生讲完后,任课教师就案例内容和讲授效果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点评。好的方面给予肯定,不好的需要完善的地方及时进行提醒和补充,引导全班同学思考案例的内容。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发现平时教师讲课时觉得平淡无奇的语言描述、PPT展示、话语音调等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强调现代的人才是对综合素质的全方面要求,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强化学生的认知。这种以教师为辅助,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吸引力。

(四)加强综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由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涉及诸多学科,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首先教师需有扎实的多学科理论基础,同时最好兼有实践经验,或者是双师型教师,例如获得注册会计师或者高级会计师的执照。其次,本课程在分析企业具体运营时,需要从内外环境的全方面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对教师要进行实践教学软件的培训,比如,财务综合决策软件的培训等。最后,民办高校设置该门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在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顺利过关,所以在课堂教学时,要兼顾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大纲和难易程度,例如课堂练习和例题可以选择注册会计师的考题,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述,让学生熟悉注册会计师考试,了解和熟悉考试的重难点以及题型和题量,为以后顺利通过考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涛.《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范式[J].科技信息,2011,(34).

[2]梁毕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3).

第3篇: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与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全国注会考试选拔性的特点,其各科考试都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要全面考核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因此,首先要明确注会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命题特点,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供参考: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同时联系实际这一点相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三)重视案例

第4篇: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一、审计学科及《审计》教材的特点

审计学科和《审计》教材有其特殊性,是造成《审计》考试较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是审计学科在我国形成时间不长,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考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审计》试题主要是测试考生对独立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的掌握程度,特别强调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加上大多数考生较少接触审计实务,这是导致《审计》成绩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是我国《审计》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方教材的内容,有些语言表达既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又不符合我国考生的思维习惯,这也是导致审计难于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审计》教材的编写体系不完善,内容拼接的痕迹较明显。具体来说,教材注重了各知识点的介绍,对审计的工作程序的运用缺乏系统阐述,以致很多考生学了教材后,对审计实务过程仍旧不甚了解,觉得思维较混乱。

四是审计作为一项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理论为实务操作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很多地方也需要用到理论知识,而不同于其他科目,答题的内容和方法具有确定性甚至唯一性。

二、《审计》试题特点分析

(一)采用“情景模式”进行命题从2003年开始,《审计》科目的客观题采用情景模式命题,是一种创新,这一形式使考题更接近审计实务,可将不同方面的各种问题集中在一个题目中体现,加强了审计知识体系的联系,也可以培养考生从注册会计师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在2007年的试题中,题干中对情景的描述从文字上来说减少了,题干中的陷阱基本没有,其实这一特点在2006年的考点中就初现端倪,说明今年试题的理论加强,且在降低难度和减少文字的阅读量,为考生在主观部分的答题留有一定的时间。

(二)加强了对审计基础理论的考核在以往年度考试中,客观题中一般会大量与审计实务相关的内容,甚至有很多试题更多的与会计实务相关,但2007年的客观题中没有涉及到会计的内容,客观题主要以考核。如审计证据、工作底稿、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抽样、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等审计的基础理论为主,并且在四道简答题中有两道题直接考核鉴证业务的分类、管理层的认定与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的关系,一改以往主观题中以审计实务为主的风格。

(三)充分体现了新准则的内容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依据,由于审计准则发生变化,在试题中有一些均涉及到准则的变化和准则新增的内容。如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简答题;比较数据和含有已审财务报表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综合题,客观题中有关审计工作底稿的保管和变动;对财务报表错报的调整要求;PPS抽样等,均是新准则的观点。另外综合题中与会计相关的内容也体现了会计准则的变化。在客观题中多道题与重大错报风险相关,综合题(二)主要考核风险导向运用程序,分值达22分。要求考生能够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运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识别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四)注重实务操作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考试在强调审计理论同时,也注重实务操作,要求考生对理论和实务做到融会贯通。理论结合实务的考题也从原来的综合题已扩展到了简答题甚至客观题,尽管今年在客观题中大量考查了理论性知识,但考查的方式并不是死记硬背能够解决的,大部分客观题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结合实务,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用到专业判断,现在的《审计》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这种考查,主要放在主观题,如简答题中的第三小题,就是从监盘计划到复核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两道综合题涉及多个知识点,甚至有些知识点是跨科目的,主要考核考生是否具综合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程序的能力;同时,为了培养考生的分析、综合、筛选、评价等职业判断能力。

(五)在审计考试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会计知识近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越来越强调会计知识的运用,并且应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依据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审计。如2007年第一道综合题是23分,考核会计知识比重就很大。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提供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情况,提出调整建议,并做出调整分录,然后假设被审计单位不接受调整建议,注册会计师应发表何种意见(编写审计报告)。如果对企业会计准则不熟悉,就不可能提出完整、正确的调整建议,也影响到审计意见的判断。

三、学习方略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注会复习的关键是要根据自身时间、精力、学习的状况,制定好学习规划,做好时间安排。有一句针对《审计》学习的话,那就是“看一遍云里雾里,看二遍摸出门道,看三遍融会贯通”。首先在七月份之前快速将教材通读一遍,这阶段最好不要中断学习,不要急于做练习,否则会降低学习效率,没有成就感,且会挫伤你对《审计》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以前未曾接触过审计,看第一遍的感觉如云里雾里,不知教材所云;六月底七月初开始精读,参加培训班或做练习,一直持续到八月中旬,复习时要了解各章的基本内容和知识框架,要做到对审计有一个全面了解;八月中旬到九月初,开始对重点难点内容仔细研究和掌握,要抠细节、抓难点,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每周至少通览一次教材(不用花太多时间,抽出半天),做一些综合性强、出题水平较高的题目,特别是历年考题;临考前一周,主要看看教材和历年考题。

(二)不要死记硬背,学会融会贯通;善于归纳比较,从教材中看题 “审计不是背出来的”,这是在《审计》辅导课堂上常说的一句话。《审计》更多的考题在于理解。当然适当的记忆也是必需的。例如,2007年试题的第一个简答题中审计标准适当性的评价就属于需要记忆的考点,但像这样死记硬背的内容题很少。但需注意的是,一般简答的记忆要点不会超过四点,太长的内容就不要死记了。但有些报告内容虽然较长,但也必须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由于《审计》内容激增,记忆点较多,要善于归纳,把不需要的信息删除,即要把书读薄,重点突破。同时教材中有些小的举例往往是考试命题的素材,要多留意。

(三)了解会计准则制度的变化及与注册会计师有关的热点问题,有的放矢的复习 复习审计时不能忽视对会计的复习,会

计中的热点问题、上市公司审计案例暴露出的问题、近年国家出台的有关会计处理方面的新规定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在考题里出现,近年的考题中就多次出现过根据上市公司的案例改编的考题。

(四)多看多做以前的考题如果认为以前考过的内容就不会考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一方面,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属必考内容,重复的可能性较大。有许多考点会不同年份多次涉及,同一考点以不同的客观题形式出现。还有一些如职业道德、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的主观题,也经常考试。另一方面,通过做以前的试题,可以了解其命题的风格,知其答题思路,明确考试的重点,理解出题和解题思路,如每年都会涉及到的审计调整和审计意见的判断,如果阅读过2006年的考题,在2007年考题中对意见的判断就会更确定。

(五)2008年学习指引 2008年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可能沿用2007年的命题方式与风格,包括采用情景模式命题和客观题偏重于对审计理论的考核,主观题的命题的内容和方式不会有较大的变化,难度不会增加太大。职业道德、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风险的识别及评估与应对、函证、审计调整和审计意见的判断等,仍然是2008年的考试的重点。

四、答题技巧

能力与考试成绩不能划上绝对的等号,分数高的考生不一定比其他考生懂得多,只不是他们掌握了一些应试的技巧,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据注册会计师命题的特点,现总结出一些应试技巧与解题方法,这也是应对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仅供各位考生参考:

(一)合理利用考试时间近年《审计》的试题总题量均在40个以上,一般简答题每年都是四道题,综合题每年都是二道题。由于审计学科的特点,在综合题中会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料,其中有的信息是不相关的,由于阅读量较大,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所掌握信息资料中识别相关信息,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从而得出审计结论。这需要考生注意把握考试的答题速度和时间分配,从2007的考试来看,仍然有很多考生没有把综合题看完,其原因就是时间安排不合理。

(二)站在注册会计师角度分析问题做题时应从注册会计师角度看问题,在看教材时,遇到的考试重点就要设问,如果自己是注册会计师,应该如何去做,然后与教材的内容进行比较,掌握考点。在考试时也应当是这样,当遇到不会的问题,千万不要急躁,不要局限于回忆书本中描述的内容去做答,这时应当放开思维想像,假设自己是项目经理或注册会计师时会如何去做,往往会答对一二点。

(三)注意解题步骤,掌握答题方法有些题目考生认为自己清楚了,但得分点没有写全,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一般评分时针对每一步骤、每一要点都有分值的。如果简答题和综合题要求回答几个问题中,有些问题是相互独立的,考生只要各个击破,按要求回答即可。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不要“多多益善”。解答综合题时,要先读要求再读题。由于综合题的难度较高,阅读量较大,先了解答题要求,再有的放矢的读题,效率会更高,答题时间更充分。在答题时应一问一答,这样思路会更清晰,也可让阅卷人员一下就能找到所要回答的关键点。

(四)还有一些非专业的技术问题,也需注意如主观答题卷上考生漏写姓名或考号,客观答题卡上涂错姓名或考号,条形码缺失毁损、或粘贴位置不正确的问题,这样的考生不少,按照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关规定,考生错填、不填或不按规定填涂考生基本信息的责任自负,试卷作废。同样注意客观答题卡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填涂,主观答题不能使用铅笔,否则成绩会是零分。

第5篇: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的重要性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第6篇: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新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已平稳过度到第2年,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已于2010年3月29日颁布了《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2010年)》。2010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内容、复习应考等问题为广大考生所关注。笔者基于2010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样题和教材,从课程重难点、关键公式、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等视角分析,以供考生参考。

一、2010年《财务成本管理》教材的特点

2010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和教材虽然从章节和体系来看,变化很大,但涵盖的内容和容量变化并不大,编写风格与原制度下的教材类似,脉络则更加清楚。

(一)编写风格与往年教材类似。可读性强2009年《财务成本管理》教材由于融合了一些职称考试的内容,出现了前后重复,甚至矛盾的现象;在编写的思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术语表达方面,融人了金融学思维;有些内容是通过解例题或理论推导告诉学生相关的知识与原理,而不是先介绍知识再解析例题,陡然增加学习难度,不利于考生理解与掌握,较为难懂。因此,2010年的考试辅导教材是以原制度下的考试的教材为基础,进行整理、归纳和完善而成。今年的教材,基于统一财务视角与思维,以通俗的编写方法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与改写,对存在的错误或不妥之处进行了修正,教材的可读性与可理解性有较大地提高。

(二)课程内容以财务管理为主,以成本管理会计为辅2010年《财务成本管理》教材涵盖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会计两大部分的内容,其中财务管理约占70%,成本管理会计约占30%。虽然由以往的17章增加至22章,但主要是章节的拆分,而不是内容的增加。纵观教材,就内容来说,只增加了资产负债表比率变动下的增长率,项目投资通货膨胀的处置、项目特有风险的衡量与处置、优先股和认股权证等几个小点。教材的字数也只是由2009年的82,6万(591页)增加到84万(607页)。

(三)教材体系进行全面整合与梳理,脉络更加清晰教材对财务成本管理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合与梳理,分成七个部分。将投资、筹资和股利分配三大财务活动拆分与整合为长期投资、长期筹资和营运资本管理,财务管理的16章内容因而被分为财务管理导论、财务估价、长期投资、长期筹资和营运资本管理5个部分,其中财务管理导论和财务估价是课程基础。成本管理的6章内容也被分拆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部分。这样的脉络,将全书22章内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较为合理与清晰的框架结构。

二、2010年《财务成本管理》的学习方法

2010年《财务成本管理》教材脉络清晰可读易懂,考试大纲的测试内容与能力等级明确,样题的题量大但难度较小。考生还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学习与练习,尤其文科背景的考生更是,在复习迎考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方法与应试技巧。

(一)精读教材,重视重要知识点与方法的归纳与理解应对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课程考试,教材的阅读与把握非常重要。修订后的《财务成本管理》,是一本具有良好可读性的教材。阅读教材,理解很重要,忌“扫描”,要养成阅读、思考和归纳同步的阅读习惯,边看边记(忆),每读完一章,回想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相关公式的整理。从所给的样题来看,总题量为46题,其中客观题(单选题和多选题)40题,主观题(计算题和综合题)6题。教材共计22章66节,一般情况下,每一章都可能有试题,大多数节也会涵盖到,因此,考生一定要全面复习准备,忌盲目猜题或押题。

(二)关注重点章节,掌握主要考点《财务成本管理》试题虽然覆盖面广,但重点也比较突出,特别是主观题的考点比较明显。一般来说,考试的重点主要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新增或新修订的内容。复习备考时,对这些内容给予更多的关注,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从今年的考试大纲与教材来看,考生对第4章财务估价的基础概念和第2章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应予充分重视。第4章不仅会直接面对该章的客观题或计算题,而且也是解答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和第14章等相关题目的重要基础;第2章本身就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学习第3章和第7章两个重点章节的重要基础。此外,第3章长期计划与财务预测、第7章企业价值评估、第9章项目现金流和风险评估、第14章其他长期筹资、第15章营运资本投资、第17章产品成本计算和第2l章短期预算等比较重要,出主观题的概率相对较高。第6章资本成本、第8章资本预算、第lO章期权估价、第11章资本结构、第18章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第19章标准成本和第20章本量利分析为次重要章节。

50分的主观题通常会落在教材的一些重要考点上。对这些内容与方法,一定要掌握并能融会贯通。课程的主要考点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与管理用报表、长期财务预测、内含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债券与股票估价、资本成本计算、企业价值估算、项目现金流测算与评估指标计算、固定资产年平均使用成本确定、二叉树和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资本结构决策、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租赁净现值、认股权证筹资成本与可转换债券成本、信用政策决策、经济订货量决策、成本费用分配、产品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产品盈利与生产作业分析、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和现金预算等等。对这些考点,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需要在读懂教材例题的基础上,加以练习巩固。

(三)理解课程难点,掌握关键公式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增长率与资金需求、风险与报酬、债券的估价、现金流量折现法、项目现金流量的测算、二叉树和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租赁净现值、产品盈利与生产作业分析和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等内容有些难度。平时不接触财务实务,或文科背景的考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存在困难。但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大多交叉在一起,考生不要因为难以理解而放弃。公式的掌握对于《财务成本管理》考试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50分的主观题与公式直接相关,而且客观题中不少题目也涉及公式。在客观题中考公式,一般会从三个视角进行:一是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或套算,例如,样题的第3题、第13题、第18题和第20题单选题,第2题和第16题多选题等;二是能借助公式分析当某一因素上升或下降时,分析指标会发生什么变化,样题第1题、第17题和第19题单选题等;三是通过公式把握影响某一财务要素的因素,样题第5题多选题,如能结合市盈率驱动因素

公式解答,就不会出现漏答或少答。《财务成本管理》课程的公式很多,考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关键公式的记忆与掌握上,有些公式和模型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关键公式记忆,有些公式视时间可以灵活处理。第2章公式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净经营资产收益率+(净资产经营收益率一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把握这个公式及与此公式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公式,对于掌握财务比率分析和管理用报表编制至关重要;第3章的关键公式主要是:筹资总需求=(经营资产销售百分比-经营负债销售百分比)×预计销售收入-基期净经营资产=运用金融资产+增加留存收益+增加借款或增发股权、实体现金流量=债务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税后经营净利润-经营资产净投资、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利润留存率=;第4章的公式中,以复利现值=终值×复利现值系数、年金现值=年金×年金现值系数、名义利率与有效年利率关系式、标准差、资本资产定价模计算公式最为关键等。

此外,考生在掌握公式时,一是要注意运用的条件。例如:经营杠杆系数=,前者是用当年数据计算当年的经营杠杆系数,后者是用基期的数据计算下一年的经营杠杆系数;可持续增长率=是运用当年数据计算当年可持续增长率,如果满足可持续增长5个假设条件,可用其预测下一年度增长率等。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如: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如果掌握普通年金终值和现值计算,即付年金终值、即付年金现值、偿债基金系数、投资回收系数、递延年金现值和永续年金现值也就知晓;资金时间价值理解了,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项目评估的方法、债券发行定价、租赁的净现值等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就变得比较简单。三是借助命名惯例记忆。例如,叫什么率,在前的放分母,在后的放分子,如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经营资产净得率等;叫什么比或比率,在后的放分母,在前的放分子,如应收账款收入比、资产与收入比、外部融资销售增长百分比等;叫什么率,分母通常为销售收入,如税后经营净利润率、边际贡献率等;叫什么周转率,就用相应的周转额(营业收入)除以什么资产的平均余额;各项资产的周转期均为计算期天数除以周转率。四是要融会贯通。例如:经营杠杆系数就是利润对销售量的敏感系数;实体现金流量就是税后经营净利润扣除经营资产净投资后的余额,经营资产净投资等于净经营性营运资本增加加净经营l生长期资产增加,也等于净负债增加加股东权益增加;股权自由现金流量为净利润扣除股权净投资(股东权益增加)后的余额,也等于股利分配减股份发行加股份回购等。建议考生在学习时用小纸片将相关章节的主要公式记录,并粘贴在指定教材每章起始或结束处,以便记忆。

(四)适度习题练习,训练解题思路与速度《财务成本管理》试题的计算量非常大,如果考生只看书不练习或练习少,就会导致运用公式不熟练,计算能力差或计算速度慢,更何妨做习题是掌握和理解公式的有效方法之一。建议选择一本(不宜过多,一本就够)专业培训机构推出的辅导材料进行适当的习题练习。虽说学好《财务成本管理》一定要做题,但也千万不能陷于“题海”,阅读教材才是学好这门课的根本。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由于今年《财务成本管理》教材的编写风格、解析思路和具体方法法,与以往教材(旧制度)基本相同。因此,旧制度下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的考试真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考试大纲所附的样题(2009年新制度《财务成本管理》考试题),对考生的意义主要在于了解考试的题型、分数比例和试题的难度。试题的解答则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解读,因为大纲与教材已有较大的变动。

三、2010年《财务成本管理》的应考建议

把握好解题的速度与技巧,对于顺利通过课程考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时间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特点是题量大,时间紧。46题题目需要在150分钟时间里完成,这就要求考生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合理分配时间,把握好答题速度。一般来说,2题综合题要化40分钟左右,4题计算题要化40分钟左右,剩下的70分钟里,至多只有60分钟时间能拿来做客观题,因为要留下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因此,单选题每题宜控制在1分钟左右,多选题每题解答的时间不要超过2分种。做不出的题目不妨先跳过。待做完会做的题目后如有剩余的时间再解答。

(二)客观题的应对

第7篇: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商誉 会计 核算方法

In this day and age, the staggering advancement of accounting is benefiting every enterprise, while it is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topics as well. Compared with some accounting subjects of less controversy such as cash, account receivable and so forth, goodwill does require further study to combat the issues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it is also worthwhile to do the research on goodwill accounting, which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economy of a nation as well as for the corporations.

There are a multitute of discussions revolving around the selection of goodwill accounting method. Currently, there are several accounting methods of goodwill around the world. For,example, one of the methods is that the outsourcing goodwill would be well-advised to regarded as an asset, and shoud be amortised in ceratin years as well. As a consequence, the value of goodwill is to disappear. Thus this method takes both matching principle and the fact goodwill is exhaustible into consideration. By the contrast, another way does not consider that goodwill can be used up――that is to say, goodwill is regarded as an permanent asset. Those who support such method on the grounds that the value of goodwill changes with the prospect of individual companies other than the goodwill’s service life which is determined by people’s biased views. To be exact, the better a firm, the more valuable the goodwill.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d-mentioned two methods, britain adopts the third way to cope with goodwill accounting. British enterprises only record outsourcing goodwill as shareholders’ equity, which means that they ignore goodwill created by themselves. Besides, there is the forth new accounting method which is prevelant currently. This booming method actually is the product of the first method. Specifically, it replaces amortisation with impairment provision.

On earth, which method is preferable? Actually, these four methods hav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t present, the forth accounting method share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among the countries, which means it must own some absolute suprioties to certain extent. Firstly, this method conforms with principle of caution, because it make a provision for impairment to effectively avoid overestimating an asset. In addition, such method calculates the goodwill which is equal to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ombined cost and fair value of purchased firm’s net asset on the basis that the former outnumbers the latter. The outcome is not only reasonable but also convenient to get. Besides, this approach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the first method, which amortises goodwill regardles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an enterprise, goodwill’s real value increases. Hence, it is unreasonable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goodwill in the account book in such circumstance. Similarly, this method solves the same issue of the second method which regards goodwill as a permenant asset. The goodwill of a firm with the second method is bound to be exaggerated in economic recession. As for the third way, it does not conform with principle of accrual basis and of matching. Therefore the other three approachs have their individual limits. Consequently, they have disproportionally been replaced by the forth one.

Actually, the goodwill accounting discussed above mainly focuses on outsourcing goodwill which will be confirmed and recorded only when a corporation is mergered. By the contrast, the goodwill created by an enterprise will be neither confirmed nor recorded when it happens. That goodwill is opposed to be recored on certain grounds. For instance,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 current accounting system to accurate goodwill when it happens. In addition, the value of goodwill is determined by the state of operation of specific company which is constantly changing. Consequently, a company which records the value of goodwill at intervals is bound to waste precious human resource. Besides, it’s beyond accountants’ ability to accurately work out goodwill if a firm is not mergered. Thus enterprises only confirm and record goodwill they get when mergerring other ones.

From the above, there exists a variety of difficulties in handling goodwill including the calculation of goodwill, the selection of goodwill accounting method and the follow-up validation and calculation. Besides,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spare such great efforts to study goodwill has aroused controversy. Nowdays, goodwill accounting has been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accoun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goodwill is best illustrated by plenty of real-world examples as well. Coca-cola company greatly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goodwill. More precisely, it is the high reputation of coca-cola company that contributes to its current preval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coca-cola is not only the name of a beverage company, but also the guarantee of products. Thus the brand name of coca-cola has created huge extra profit for this company for many years. Except example of coca-cola companyt, there seems to be plenty of examples to prove the necessity of research on goodwill as well as the its essential impact on companies.

In conclusion, not only is goodwill useful, but also it requires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what I need to highligh is that the view on goodwill is merely valid for current circumstance, which means this view is not fixed but flexible. For example,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accounting system, the method that goodwill is supposed to be recorded when it happens is, in all likelihood, adopted in the future, while the outsourcing goodwill accounting is likely to be discarded as data are not up-to-the-minute. The flexibility of accounting method suggests that actually there is no best method. Hence, the superiority of any present best accounting method has a time limit.

References: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全国统一考制定教材 会计》 2010年

[2]邓小洋:《商誉会计论》2001年

第8篇: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培养目标滚动式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职业资格教学推动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4-03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加强行业人才建设,建立一支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于2005年6月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又于2006年2月起草了《关于2006年度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总体方案)。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三十条”和“总体方案”都对财经院校在培养行业高质量的后备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今年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我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形式初探如下: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通晓会计学、审计学基本理论和实务,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事会计、审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会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

二、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接受会计学理论和实务教育,练就了较强的综合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会计与审计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培养方案将本科学历教育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按通才教育模式让学生接受完全的本科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按照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要求,强化注册会计师统考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机会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

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素质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立足地方,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在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基础上,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跨国文化交流,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借助工具书能翻译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

2.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和管理大、中型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熟悉常用的财务及管理软件。

3.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竞争精神和效率、效益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际会计和审计惯例,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

5.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需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审计等基本知识。

三、实现形式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设想我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办学特色概况为:“一个独立滚动人才培养方案”、“两个大纲”、“两种考试”、“两个结合”。

1.一个独立滚动的人才培养方案

(1)独立性

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不同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框架方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以全国注册会计师统考科目为主要专业课程,采用相应的CPA教材,CPA课程参加全国统考。

(2)滚动性

滚动式教学计划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并不是多年不变的,而是根据CPA考试内容的变化情况,随时对以后各学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修订和补充。如2009年CPA考试增设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就要及时对2008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2.“两个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和CPA课程考试大纲

CPA课程的教学要按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组织,其教学大纲要紧扣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编写,充分体现每个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教学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课程结构框架;②教学目标;③课程的主要章节;④课程内容具有的广度和深度;⑤课程的主要重点和难点分布;⑥主要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⑦课时分配建议(含实践课时)。

考试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基本要求;②知识要求;③参考法规;④修改说明;⑤特别说明。

如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将在100分之外增加10分英语附加题,试题为专业主观题,分值计入本科目总分,成绩合格分数线仍为60分。

3.“两种考试”――学分考试和CPA统一考试

对于CPA课程,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既要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取得学分,获取毕业证书;又要参加全国CPA统一考试,为将来成为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考试制度。传统会计考试大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考试命题应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表1会计资格证书报名与考试时间

4.“两个结合”――学历教学与资格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将学历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教学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的会计职业资格分为三类,即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CPA)。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国家又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2005年国家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毕业生由毕业后两年内直接申领调整为通过加试部分科目取得。

目前,根据国内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政策规定和学生的自身条件,能够在校参加的三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时间见表1。

根据上表的考试时间安排,笔者设计了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见表2。

(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滚动式”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认真领会邓志阳教授《改造传统教学“基因”,创建综观教学体系》精神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推进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实施,即学习知识层次、知识的运用层次和知识的升华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其内在的联系和逐步推进的性质。具体的做法是:

1)学习知识层次――传授知识

知识的学习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教学相交融,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会计专业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增加双语课程,充分体现我校“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两方面着手:①英语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管理学、国际会计、市场营销学;②中文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整个社会来看,由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引起的违纪违法等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如果我们轻视了德育培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知识的运用层次――实践教学

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那就是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加深对制度和准则的理解。教学就体现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一是建立自己的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从目前实施的模拟实践来看,可以说每个院校都有模拟实验室和整套的模拟实习资料。但这些资料都是根据实际资料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真实完整。但从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来看,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相互参股、渗股、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时有发生;二是经济活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会计资料失真、会计信息造假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在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应对一些业务进行必要的虚构,也就是在基本资料中加入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其次是增加一些临时性的资料,如接受了审计,发现了问题,并要进行调帐,或是企业要进行改制或合并,出现了资产减值或增值情况;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等等。让企业的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达到解决目前模拟实验只重视核算、轻审核监督的问题;最后是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模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模拟实习教学发展的方向,实习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进行仿真,使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然性和严肃性。

二是建立学校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从今年开始我校会有一些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建立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开展各种业务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身临其境,体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三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审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及适当运用判断。通过实践学习要求做到:①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识别、获取、组织及理解;②能够进行调查、研究、逻辑思考与分析、推理及质疑;③能够识别和解决无既定模式的问题(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

3)知识升华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许多注册会计师要在不具备可靠的、完备的信息资料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如果只会查阅有关原则、理论和事实的有关记录,而不能做出判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判断和如何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更积极的教学法是案例教学和仿真教学,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创建“实例――理论――实训(实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组织:①老师讲解理论讲解例题学生实训;②老师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③学生自学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④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⑤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学生讨论讲解老师总结补充。

通过仿真教学、案例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第9篇: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教学 建议

管理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教学却落后于时代要求,与财务会计相比,学生感觉实用性不强,而且难于理解。因此,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实用性,转变教学效能,让学生能充分学以致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对管理会计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中国

1.我国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1管理会计课程未引起重视

与财务会计相比,学生普遍认为实用性不强,难于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协会”及相关的法律和职业规范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进行修整和完善,致使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尽如人意,这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会计的教学。

1.2教材存在许多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来看,存在诸多问题:

1.2.1教材内容重复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课程之间重复内容包括:财务预算和存货管理(存货控制),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课程之间重复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分析、资金时间价值及投资决策、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经营杠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两课程之间重复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法、成本责任中心、业绩考核、可见教材内容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导致重复教学。

1.2.2教材过于理论化

目前,管理会计教材中过于侧重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特别是我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比较缺乏,同时教材也较为陈旧,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资源会计等涉及内容很少,对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创新以及前沿的成果涉及较少,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把握,更别说在实践中区灵活运用。

1.3教学方式单调

目前,高校中管理会计教师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成为主要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远远不足。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听,甚至听都听不懂,更不用说能提出或发掘问题;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缺乏实践经验。

1.4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环节

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内安排几节实训课,学校也没有安排专门的管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常常被忽视,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同时,与管理会计配套的实习教学非常缺乏。

2.改进管理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推行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制度或者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

成立独立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此外,应尽快开展和组织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或者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为培养和造就我国管理会计专门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起应有的推动作用。

2.2注重加强对管理会计教材的改革

2.2.1管理会计的教材要做到与时俱进

管理会计教学教材落后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教材的改革中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总结我国以往先进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经验,使这些新的理沦和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同时加大我国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案例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建立新的管理会计教材体系,使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我国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克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比如管理会计中的变动成本法有其自身的很多优点,在管理会计的教材中也大多花较多的篇幅进行讲解,但是其实用性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仅限于纸上谈兵,在教材中加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是提高管理会计教学实用性的方法之一。

2.2.2重视管理会计实训教材的编写

目前,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训教材。市场上大多是理论为主的教材,缺乏为学生理论与实践搭桥的实训教材,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实训浮于表面,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实例教材,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3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管理会计的教育也不能例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转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一,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有powerpoint等教学课件,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将各章节中的相关内容用动态的图形加以反映,并用软件来解决用手工几乎无法解决的决策优化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学习,不受时间(规定的上课时间)、空间(规定的上课地点)等。第二,为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组织案例教学。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相关参考书目、进行课外研讨,了解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第三,考试方式的改革。在考试的题型上进行变革,放弃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分析题等基本题型,引进案例分析题型和现场面试模式的考核,可以把管理会计的知识点贯穿于面试过程或是模拟企业真实情景进行角色的演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且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创新意识。

转贴于中国

 2.4落实课程实践环节

2.4.1进行校外实践

进行校外实践,是管理会计理论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学校计划中要加开专门的管理会计实习。组织校外实践的形式可多样,例如通过进行专题社会调查来实现,在开设此课的前后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一些管理会计方面专题的调查,也可利用校外实习或毕业实习的时间进行。另外要注意管理会计的信息,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会让在校生参与操作,学生也只能做走马观花式学习,因此,校外实践要周密组织,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有些实践内容还要依赖校内综合实训来得到。中国

2.4.2强化校内管理会计综合实训

管理会计校内模拟实训首先应确定好实践教学内容,考虑选择怎样的实训资料进行模拟训练。具体的实训项目要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定,巩固已经掌握好的知识点,对一些重点、难点在实训环节要强化。

中国

参考文献:

[1] 查慧园.案例法创新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探讨.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0

[2] 丁江贤.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叮.财会通讯,2008,9

[3] 陈新耕.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8,5